首页范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十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十篇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6:52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并且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并且实践经验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之间的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是本硕生,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当招聘来的新教师进行说课的时候,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讲授,少有在幼儿园岗位实践的经历,这样就使得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学生听得非常乏力。他们很少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以及讲解,这样就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入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在入职后由老教师针对所有新近教师对于学校环境、学校规定、专业规定等进行短期的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比较笼统、简单,根本不能够让新教师真正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这个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入职后的简单培训不能够让新老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也不利于新老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因此对于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将专业技能与良好的心理、思想道德等进行完美的融合。因此面对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逐渐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人才。

2.在教师队伍的组建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关、高要求,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想打造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就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例如,我们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聘,不仅在学历上进行要求,而且应该在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开放绿色通道,从而不断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接下来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我们还应该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将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分为理论性教师以及技能型的教师,技能型教师包括手工教师、弹唱教师、舞蹈教师、口语教师、儿文教师等,理论型的教师包括学前心理学教师、教育学教师、中外幼教史教师、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师、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幼儿园游戏教师等课程教师。这样可以让教师各司其职,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度的挖掘,有助于提高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质量,从而不断地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前教育的教师。

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素质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一定要注重入职后的教育培训,这有助于新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也有助于新进教师真正地了解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对于入职后的培训,我们可以采用老教师带新弟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新老师全方位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并且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老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有助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例如,我们可以与幼儿园建立紧密联系,每位新教师每年都有固定的下幼儿园锻炼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新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园锻炼的实践时间进行双向指导,从而尽快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还可以通过对儿童课堂上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情况,促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社会是在逐渐发展的,学前教育也在逐渐的发展中,因此对于老教师而言,进行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课过程中可能教学思维就会僵化,教学方式也会逐渐落后,因此为了使整个教师队伍始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定期对于老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促进这个教师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老教师的特点进行讲座式的培训。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中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进行现场教育观摩,甚至可以采用电影等方式进行学习,总之,这样的培训时间应该短、方式应该活泼,从而带动老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4.高职院校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不断地被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促进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利用网络,不断地在网络上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或者不断地吸取目前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或者进行学前教育实际课堂观摩,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例如,山东某一高职院校,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可能时时地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地观摩,于是他们通过给教师配备电子计算机等,定时地给教师发送精品的课堂视频,或者先进的教学理论,这样就可以让学前教育的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专业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三、结语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2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3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创新;报告

1953年时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的陈鹤琴先生倡导创办了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他用“活教育”思想指导省幼师的建设和发展,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省幼师基础上改制成立了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学习、研究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拓展其在当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2006年,应天学院颁发了《关于开展“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弘扬省幼师光荣传统、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活动的决定》,这项活动自2006年开始至2012年,历时六年多,经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动,形成了一批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内乃至世界教育实践中均属首创,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活动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学习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热潮,先后成立了17个省级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创办了《鹤琴之声》。陈鹤琴论著被整理出版和再版,有关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专著和文集不断涌现,各类刊物上的相关研究论文更是不计其数,教育史学研究论著和论文中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多有所见。不过从研究内容、方向和范围上看,都是基于陈鹤琴幼儿教育视角进行,研究限于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小学教育等范畴,学科涵盖主要在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心理学等。

在全国率先提出将陈鹤琴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活教育”思想,对于高职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

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有利于确定“做人”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本质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政治性有机结合,体现了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3)有利于创新以社会为课堂的开放性课程模式,是对活教育思想关于教育课程论

的发展。(4)有利于形成以“做”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实践育人”本质要求。(5)有利于营造和建设具有“活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6)有利于开拓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延伸高职教育改革探索的理论基础。

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活动具有独特性、开创性和前瞻性,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二、组织实施

实践创新陈鹤琴教育思想活动在全院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各方面迅速展开。

1.建立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组织

学院于2008年6月成立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372名,专业面覆盖了7大类36个专业领域。陈研会牵头组织了陈鹤琴教育思想实践创新活动,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教育改

革,拓展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学习研究成果。

2.营造了以陈鹤琴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环境

学院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相结合,把“活教育”思想实践创新活动摆在学院工作的重要地位;确定了以陈鹤琴教育思想之方法论为校风,在校报上开辟《陈鹤琴师训名言》专栏;编写两本学习手册和论文集;在学院重要部位摆放陈鹤琴雕像和题词;在主要教学场所书写反映陈鹤琴教育思想核心理

念的标语;开设实践创新陈鹤琴教育思想网站等,浓郁的学研氛围和优良的校园文件建设新环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实践创新活动推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把“活教育”思想的三大纲领运用到学院的教育和管理之中:将“活教育”思想的目标论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相结合,将“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论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相结合,将“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与学院的校风相结合。三育人过程体现了“活教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指导意义。陈鹤琴教育思想已成为应天学院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核心命题。(2)活教育的“课程论”已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出发点。(3)活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4)活教育开创了实践教学新局面,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节平均从原来的28%上升到56%。(5)活教育造就了一支领会“活教育”思想、理解“活教育”课程、熟悉“活教育”方法的青年教师队伍。(6)“活教育”思想的训育原则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做人标准大讨论”“人人寻找闪光点”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素质教育。(7)2007年学院申报的《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厚德强能的新时代幼教人才》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这些成果的取得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与发展的初步体现。

4.实践创新活动在学院建设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应天学院的实践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获得23项省级以上奖励和成果。学院先后获得“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奖励是对学院建设和发展成绩的肯定,更是对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成

功实践和创新的肯定。

5.形成了一批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创新理论

(1)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当借鉴“活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等三大纲领所蕴涵的改革、创新思想和实践精神至今仍能够指导我国教育改革,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得到继承与发展。(2)活教育的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是活教育目标论在当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新体现。(3)活教育的课程理论可以开阔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视野。“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关于课程论的纲领,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改革,指导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4)“活教育”四步教学法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有指导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化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的活教育四个步骤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点。(5)“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教学理论是高职教育教改的重要理论依据。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诠释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本质。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把这一教育原则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突出技能要求,强化实践教学。(6)“活教育”方法论可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原则,是继承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精神的理解和总结。这一原则涵盖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体现着新型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关系。(7)陈鹤琴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应天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涵,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校

园文化和校风学风。

三、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成功实践的主要创新点

1.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填补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将陈鹤琴教育思想实践创新研究

拓展到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研究范畴,应天学院属首创。

2.将陈鹤琴教育思想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理论源泉,陈鹤琴教育思想是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可以应用到高职教育领域。

3.“活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等是高度一致的。

四、社会评价

经过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目前全院各专业均加入实践创新活动之中。全院上下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形成了广泛认同,目前学院“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和发展方向,三项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等院校应用的重要课题都得到学院的批准,均上报省级科研课题,并已得到批准立项,进入研究阶段。2008年以来教育界领导、专家先后在各种场合考察、了解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对我们的实践创新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江苏省曹卫星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教授、陈鹤琴先生长子陈一鸣、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唐淑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会长张仁等专家教授以及江苏省教育学会、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等教育界学术团体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实践创新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如同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一样,“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陈鹤琴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上世纪中叶,但“活教育”思想在21世纪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在学院历史上留下了清晰的烙印,成为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对于陈鹤琴教育思想发展同样也是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贡献。

通过这项实践创新活动,笔者认为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当代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理念有着广泛的契合点,深入研究探索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秀云,柯小卫.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01.

[2]李娟.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高职初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文教资料,2013(03).

[3]陈虹.陈鹤琴与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01.

研究项目:本文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登记号:ZCG39;2010)”和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晓丽(1959-),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滨州2566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JYXm20073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5-02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正是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时期,为满足转变的需要,国家依据各地实际,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向地级城市布点本科层次的高校。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它隶属于高等师范教育范畴,无论是学历层次、人才规格还是课程要求都要以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基准。再者,它也不同于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而是应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

培养目标的定位解决的是人才规格的问题,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适合幼儿园教育需求的问题。而人才规格的实现需要构建科学合格的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受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其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间缺乏统一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让幼儿园感觉“不好使”。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收集到的各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分析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但其课程设置,基本还是沿用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教师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把一个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体现出来。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比重偏低。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有别于中专生的素养,即要具备一个大学生的特质,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尚素养。这种高尚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对全面的、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内化来完成。然而,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基本是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政治理论课程及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体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难以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少。学科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时代在发展,学科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高师的课程门类,如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而像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兴课程门类较少。

第三,专业课程重理论,轻技能。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外,还要尽量凸显技能课程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然而,考察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学前”冠名的理论课程占了重要部分,凸显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太少。甚至在课程的实施中,有将技能课理论化的现象,比如,乐理与视唱、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等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被安排在一个大合堂教室,几个班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以理论讲述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低,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学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不断进行反思,以调整个人的学习、成长路径,进而获得专业化的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训、校内劳动实践、以寒暑假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形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量少,并且时间安排不合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了专业见习和实习两部分。专业见习一般放在前三年完成,多数学校安排每学年一次,每次1~3天,最多1周。专业实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一般为6~8周,二者加起来约8~10周。这样的时间安排既集中,量又少,仍旧没有摆脱传统高校培养目标的束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学中仍以知识灌输、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意识。

2.各类课程间缺少相通与共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在设置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时都存在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相互之间缺少相通和共融。比如在课程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或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忽略了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对话;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缺少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缺乏、应用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把握学生高素质、高层次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后劲,还要考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结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可以做如下设想:

1.拓宽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对应的大学普通教育课程。它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隶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及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而形成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极低的现状,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跨专业的相对优势,拓宽课程门类,以选修课的方式加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开设比重,逐步实现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断融合。

2.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的比重。学科基础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本着“厚基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保证课程本身基础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精选与时展相适应的新兴课程。即使是传统的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也要注重它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3.丰富专业课程,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如果将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比作树根和树干的话,那么专业课程就是树枝和树叶。在丰厚、坚实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开阔学生的成长视野。专业课程是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要强调学生儿童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育和保育知识的获得。专业技能课程要强调学生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两类课程在实施时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目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促进和整合。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前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婴幼儿活动管理、家庭指导策略;运用所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综合活动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将学生送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

4.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活动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实践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且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增加并合理分配实践课程的时间。教育见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每学年象征性的见习1~3天,延长到一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到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见习一周,使学生对幼儿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6~8周,延长到10~12周,可分别安排在第6和第8学期,在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个人发展成长具有充分反思的时间。其次,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如增加户外认识自然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为将来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增加实践课程的形式。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课题进入幼儿园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就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向学生提出要求到本地幼儿园进行观摩见习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构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

5.实现各类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建构和实施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相互之间的相通和共融。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之间要互为因果,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其次,各门课程在内容上要相互支撑,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互为依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中派生出技能和实践课程,而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又以理论课程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和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课程类型的丰富多彩,又要考虑课程实施的灵活多样;既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又要凸显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4]苏明强,曾雅茹.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表演;办学现状;开展情况;发展建议

前言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健身舞蹈专门人才,阜阳师范学院于2011年正式开设体育表演专业并面向安徽省招生。现已对外招生2届,共有学生120余人。那么目前该专业的办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促进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发展对策,为更好的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办学专业的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阜阳师范学院2013年表演专业招生简章》以及相关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1.2.2.1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之前,征询了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实验性的填写和修正,在保证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前提下,发放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1.2.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此次共发放教师问卷12份,有效回收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的回收率、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学调查、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1.2.3数理统计法。用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比较研究法。将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和上海体育学院的表演专业情况进行对比,探讨和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异同。

2.结果与分析

2.1办学背景。

2010年8月,该院申报的《体育表演》专业获省教育厅的批准,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该院体育表演专业下设民族舞蹈、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三个专项,主干课程有:艺术概论、表演基础理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运动人体科学、民族舞蹈、芭蕾舞基础、形体梳理、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专项理论与实践等。修业年限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成为安徽省重要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院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2培养目标现状

阜阳师范学院结合《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将体育表演专业定为培养表演学理论与体育学,熟练掌握当代舞蹈表演知识与技能,能在学校、文艺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2.3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2.3.1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总体现状分析。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将课程类别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课(636学时)、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1414学时),选修课包括:限制性选修课(564学时)和自由选修课(144学时)。从总体上讲,符合教育的规定。

2.3.2专业课设置现状。根据国家教育部再次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规定,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育实践四个层次。这种设置体现了各高校的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课程层次向多方面发展的主导思想。

2.3.2.1通识教育课现状:阜阳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有八门课程,总共636学时,35个学分。按教育部体育类与艺术类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公共课约720学时来看,该院课程相对较少,应适当的增加课时量。

2.3.2.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现状: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包括学科与术科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师范学院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共有(1414学时)。

2.4教学考核的调查分析

2.4.1平时考核。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平时考核占考核比例的20%,主要注重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态度。在考虑前两者的前提下,学生的进步幅度、求知热情和课外作业的考核也是重要内容。不仅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还要重视考查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持续性的评价。

2.4.2理论考核。在体育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考核是教学考核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考核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的认识能力。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舞蹈概述、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体育舞蹈的科研方法、体育舞蹈竞赛的组织、体育舞蹈的编排等方面内容。考核是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

2.4.3技术考核。体育舞蹈技术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部分体育专业院校把技术培养目标定位使学生技术水平能够达到或接近一、二级运动员水平。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关于技术考核是遵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的:

第一、按十种舞进行考试。第二、个人单独考试和舞伴配对考试相结合。第三、十个舞种分别采用打分形式,7个裁判按照十分制同时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之剩下5位裁判分数的平均分,具体评分标准是结合考试需要并参照体育舞蹈竞赛规程制定的。

2.6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教授知识的媒介,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受体育舞蹈引进中国时间不长,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的影响,至今还没有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全国材。

2.7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办学条件的调查分析

2.7.1办学师资力量分析。从学历结构上看,当然,与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人数发展规模相比,教师队伍的发展规模显得相对迟缓,师生比过大现象显得严重,今后几年有计划引进教师仍然是当务之急。

2.7.2办学场馆条件分析。体育舞蹈是一项室内运动性项目,需要木质地板、镜子、录音机和音响等设备是基本要求。根据对体育学院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目前(体育舞蹈方向)体育场馆等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要(目前拥有7个体育舞蹈场地)。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研究发现阜阳师范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发展迅速,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考核方法得当。但该专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够成熟,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师生比严重过大,缺乏专业课教师,将来应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上。

3.2建议

3.2.1尽快改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该专业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较多,他们技术水平较高。但随着高等院校对教师高学历要求的逐渐提高,青年教师必须更多的关注学历的发展,只有通过改变学历结构达到改变知识结构的目的,才能适应高等院校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3.2.2加快科研工作步伐。学科建设应该是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显得学科建设的不足。因此体育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加强科研力度。(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大军,苏兴田,蔡中等刍议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J].陇东学院学报,2008(9)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6

[关键词]人性论;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

“人性”作为研究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社会关系之间的范畴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人性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生成问题“。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形成人的问题”①,人性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我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丰富,传统人性论作为中国古代人学的典范,对人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教育实践探索,尤其是对人的本质及其教化办法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究。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还涉及得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开展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应当加强的问题”②,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逆阻了我国传统人性论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该现象是一个亟须处理和应对的教育社会学问题。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一定程度扭曲和变异的事实,向中国传统道德世界领域寻求资源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笔者在阐述我国传统人性论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以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效应。

一、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内容与价值

我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学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传统人性论主要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理性世界与情感世界”“人的理论世界与行动世界”三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对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人的价值观构建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我国传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首先,关于价值理想追求。按照古代学者们的归纳与总结,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学说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中性论、性两性论、性三品论和性二元论等。阐述人性的结论有异,但其旨归都是对人的发展的设想和导向,通过道德教化与修养促使人们向着真善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发展。其次,关于社会关系论。古代中国哲人与学者对人性的阐释还导向了社会关系问题,关注人如何应对几对社会关系矛盾问题的处理。相关成果集中表现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认知世界和行动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观点。例如,主张理性服从情感、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这些观点至今还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最后,关于道德教育教化的阐释。中国古代哲人们提出了各自的人性教化论,在人性论基础上提出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从不同层面和侧面对人性的教育工作做出了不同的解说,肯定了道德教化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巨大作用。2.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启示。中国传统人性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教化的作用,借鉴它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为和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倡个人服从社会的社会本位思想,启示我们在全社会构建一种个体热爱集体的长效机制的切入点和实践方向;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对人的价值观的构建与教育,抓好公民价值观和信仰世界的建设工作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

二、我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表现与原因

当代职业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总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③。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人文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有待提升。1.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职业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务实多样,很多人热衷于自主创业发展,不再依恋于大的国企单位;在政治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民主、和谐、文明的政治发展态势,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在经济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注重要实惠普惠于人,不能一味讲究发展;在交往的价值取向上,职业院校学生更加注重浪漫的友谊交流,同时也讲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经营,以便积累自己发展的社会资本。同时,职业院校学生还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价值取向,比如在很多价值取向上往往都是从自身出发,而对国家和社会层面考虑不多,处于一种过分利己取向的发展态势。2.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表现。中国传统人性论具有诸多特点,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提倡社会本位,个人服从集体;强调人的道德属性,提倡对人进行道德规范与教化以利于社会和个人;强调人的乐观性,主张人都是向往真善美的,提倡“人为”办法去管理人。中国传统人性论通过对职业教育内容、模式和目标的影响而间接发生教育社会学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先,职业院校学生极端求实而忽视人文建设,表现出极端的功利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求职的价值取向、政治的价值取向、生命的价值取向等均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是中国古代人性论实用主义影响在当代职业教育客体——职教生价值取向上的表现。其次,从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的教育模式来分析。职业院校普遍采用道德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教师的说教角色特征明显。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的实用型,“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④,教育学家杜威的评价对于当代职业教育主体和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具有启发意义。最后,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教育的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因其面向职业岗位和社会价值诉求而具有满足学生、社会双方就业需求的属性,但“人在与外物的接触中,往往会沉溺于后者的诱惑而是非不分”⑤,职业院校学生便是面临此危机的群体,我国传统人性论可以适当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性回归而减弱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利影响。3.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原因探析。首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与个人追求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其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包括中国人性论在内的国学均难以发生兴趣,对于道德教化的问题存在排斥心理。其次,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在很大程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与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等,给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再次,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目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话语叙事理论化浓厚,生活化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最后,国家对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我国目前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宣传不多,对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论较为重视,这种不对等的态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三、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正效应的对策

当代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越来越以经济和社会的功利需求为转移,亦步亦趋地充当社会和个人追逐利益的工具”⑥,针对此症结的解答思路必然指向教育的人性化回归。针对当今形势下我国职教学生各种思想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效应,克服传统人性论的道德教育误区,推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和实践步入正轨。1.整合中西人性论。积极整合传统人性论与西方人性论,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性论体系。加强理论建设,将中国传统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西方人性论人学论结合,整理提炼归纳出一套适合当今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中国特色人性理论体系,力求为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2.发挥职业教育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挖掘人性论的教育资源,努力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和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合理内核。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其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学习网络化。努力指导职业院校学生躬身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教育资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3.引导职业教育客体——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和转向。职业院校学生应该积极针对自己所处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挖掘有益的道德教育与学习资源,从价值观的重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方面,不断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理念于职业教育学习和职业社会化过程中。4.强化职业教育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上着手,努力促进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面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所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及网络空间,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积极成分,创造一个中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校园氛围。再者,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校本课程建设规划和实践,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和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有益成分,以职业院校为基地面向全社会形成学习和躬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人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人的个体与群体、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知识世界和理论世界等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我国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起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发生影响的理论模式,并探索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模式和载体,扩大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玉婷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

②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22.

③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90.

④(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5.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7

一、素质教育与学术高度研究的两面性

在一九九八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iJ已势在必行。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各项专业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丰厚的成绩。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与科研学术研究是具有统一性的,且不存在明显的矛盾。然而,在近年的实际高校教学中,有些问题仍然会不时的显现出来。在高等院校招生阶段,部分院校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生源质量。在部分艺术类院校,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艺术类高等院校,从自身的专业性上来看,是比较特殊的。艺术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由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演变为西方艺术教育模式。其间,有诸多艺术大师尽毕生之力,投身到艺术教育之中,并先后涌现出多位艺术名家。因此,我们单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的艺术教育模式是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不存在大的矛盾。在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在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了国际性的交流。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发展迅速,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艺术。艺术教育也由此开始,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在我国艺术教育初期,以早期的延安鲁艺、杭州国立艺专、北京国立艺专等为领军,逐渐演变为后期的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八大美术院校组成的中国艺术教育集团。在进入到本世纪初期以后,随着高校扩招,高等院校的艺术类招生呈现出逐年递升的趋势,全国各地掀起艺术类高考的热潮。由于艺术类办学具有经济效益高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各大院校纷纷争相效仿,增设艺术类专业。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多数院校不具备开设艺术专业的能力,却依然进行艺术类招生。所采取的措施无非是降分录取、简化专业考试过程等手段,以达到招生的目的。

在以上这些现象的驱使下,高等院校艺术类考前辅导和培训也应运而生。在很多大中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名目不同的民办高考培训,这些民办的培训中心大多由不具备实际教学资格的社会人员和学生开办。无论是教学资质还是教学理念,都无法给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生以正确的引导。甚至于更多的考前培训班,只是片面的教授学生高考应试的技法,而不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这种考生,由于在考前没有专业基础训练的经验,即便在考入艺术类高校以后,他们仍然无法接受高校的基础学习,从而不能从实际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以至于有很多考生在临近本科毕业阶段,其专业基础仍旧停滞在高考阶段的水平。这种现象,很显然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高等院校学术领域的研究,是极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的看到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现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能够切合实际的得以实行。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才能保证有优秀的青年人才不断的补充到学术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我国高等院校理论学术研究领域补充新鲜血液。

二、高等院校理论基础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各个院校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艺术理论基础课程,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课程中的基础。在美术类院校中,例如: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美术概论等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所学专业。通过学习,掌握观察周围事物、理性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能够结合理论思维,对艺术从历史、文化、技术、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由于学习艺术基础理论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观、哲学观和世界观,具备理性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从根本上理解所学课程,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近年的高等艺术类院校招生过程中,少数院校在文化课录取上片面注重专业能力的选拔,而忽视学生文化成绩。使得在录取的多数考生中,不乏一些专业能力相对过硬,而忽视理论学习的学生。在实际的专业理论教学中,这一类考生对专业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专业理论课则兴趣不大。这种问题在多数的艺术类院校都很普遍,包括专业的美术学院。

这种现象从表面来看,似乎问题不是很大,甚至不是显现的那么明显。然而,在艺术学习的后期,由于在专业理论方面涉猎不足,没能掌握观察客观物象,表达自身情感的方法,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在专业创作中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深度。从本质上说,高等院校教育并不属于基础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基础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规范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具有一定专业倾向的、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教学模式。因此,单纯的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降低对高等院校的学术要求,是十分不可取的。这种教育模式在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出现,但是并不是说不会有这种可能。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不能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而改变。艺术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虽然借鉴了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中学院派教学的模式,却并为真正理会西方艺术教学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未认识到艺术类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学院派风格的艺术家,而不是工匠。一个不具备独立思维,不具备独特的艺术审美的眼光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家也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我国着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同样是在理论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能够焕发永恒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理论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从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然阶段。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艺术学习的精髓,而不是只浮于表面。

三、艺术理论教材选用环节及专业方向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用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伴随着教育的兴起,出书热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逐渐盛行。各种名目的书籍、专着也纷纷出现。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书籍的实际价值。单从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中,教材的使用这方面来看,部分艺术类院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教材的使用,首要的作用是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一个借鉴,甚至在教学以外对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正确的规范的指导。如果在选择教材过程中,不考虑学生在具体专业方向上原因,而只是选择一些统一的,无明显专业差别的教材,最终只会在专业理论的方向上给学生误导。因此,我们在这里主张要根据实际专业理性的选择教材。例如:在中国画专业中,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在专业理论教材的选用上考虑更加接近这些方面。诸如:中国历代的画论、历史典籍、文学、诗歌等等,从多方面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这个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中国绘画。再例如: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我们就不能再给学生讲什么中国古代画论,这很显然是不实际的。我们可以开设诸如:中外古代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概论以及现代设计史等方面的课程。这样,理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让专业教学在理论部分更加深化,让学生在专业创作中更加富有深度。其他的专业,如:油画、版画、雕塑、影视、戏剧、动画等,也可以采用以上这种方法,有选择有目的开设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

四、艺术理论教学中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在实际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特殊,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逐一辅导,主要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采用那种教学方式,就成为如何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关键。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呈现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新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在艺术理论教学中,理论思想及观念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涉及到某个艺术理论方面具体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理解进行探讨,充分领会艺术理论中问题的根本。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毛越华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12-02

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复杂多变性

第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的复杂多变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相比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学生更加复杂。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但成才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但自信心不足,自我意识强;但自我约束能力差,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吃苦精神,参与意识强;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心理压力大;但自我排解能力不足。总之,他们存在着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理、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和引导。

第二,大学生专业和基础的复杂多变性。整体而言,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其中,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更差一些。艺术类学生则更看重艺术类分数,文化录取分数更低一些,因而,文化基础、学习的自觉自主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也更差一些。在专业变化频率方面,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会结合母体学校的专业优势,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专业,导致新专业良好学风的形成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独立学院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从独立学院周边小环境来看,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宣传力度不够,加之不少考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办学机制及管理模式并不十分了解,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持怀疑的态度。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独立学院的误解,在招聘时,对独立学院培养的本科生仍采取歧视政策,这必然会给独立学院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和压力。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看,在选址方面,为节约办学成本,独立学院主要选择在城市的郊区和城市的边缘征地办校,在创办时间方面,独立学院创办时间较短,最长的也不过七八年,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建筑较新。有些独立学院由于前期经费投入有限,处于边办学边进行校园建设的状态,首先投入建设的是宿舍楼、教学楼等,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建筑缺乏甚至完全没有,不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些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不是很清楚,文化精神方面只是简单地承袭母体学校的。应该说,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缺乏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明显的校园文化特色的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薄弱性

第一,经费和物质保障上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经费和物质的保障为基础。在独立学院,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上的忽视,加之独立学院的企业化盈利性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和物质设施不能保障。团学活动由于缺乏经费常常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学场所、图书馆藏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以一定经费作为保障的社会实践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考察、培训的生均20元经费能够真正落实的独立学院较少。

第二,制度的薄弱化。与公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长时间尝试和摸索,形成模式并确立制度相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照搬母体高校管理制度,导致机制不顺、不全的现象。如学生考评机制不能够体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对于学生的生长发展不能给予正确指引。约束机制简单粗暴,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或从严治理、或随意放养。激励措施过于功利和务实,不能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等。

第三,教师队伍质量薄弱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母体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除了需要承担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多半在母体学校并未退休,多以母体学校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主,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顾及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独立学院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肯定,独立学院专职教职工充满青春与活力,对工作富于热情和精力,学习知识速度快而且发展空间大,且作为同龄人更能够感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态。但年龄上,他们多是35岁以下青年教职工,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职称上,他们多是以助教或讲师为主,教授或副教授很少。专业上,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外,学生辅导员在专业上则五花八门,缺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且由于独立学院的盈利性质,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教职工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一部分教职工将独立学院工作当做跳板,刚刚熟悉了思想政治工作就离职的现象时有出现。加之,独立学院对教职工的考核机制和进修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教职工发展的紧迫性不强。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1.促进青年教职工与学生同步提升和成长的规律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提炼和优化以及教育情境和环境的优化设置等责任,把握着教育方向的向度和教育过程的进度。因此,教育者的力量和素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青年教职工占绝大多数,他们素质参差不齐且多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选聘一批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充实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学科等相关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学生特点,明白学生所想、所惑、所需,鼓励他们从自我和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多感悟、多思考,摸索出一套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一般路径,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2.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于综合能力提高当中的规律

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人才的任务,需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同时,独立学院又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和高职高专,而是需要兼顾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某些特点,既要考虑本科教育的规格和要求,又能够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特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基于这种情况,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赢得学生的认可,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加入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军当中去,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当中去,实现学生思想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统一。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特点、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实现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坚决杜绝粗暴和枯燥的思想道德的课堂灌输和简单空洞的说教。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可以考虑与学生工作处合作,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协会活动的指导工作当中,拓宽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是理论教育的一种延伸,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德育的有效补充。它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实现了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对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增长社会阅历,获得切身体验,同时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社会实践是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切实加强的教育形式之一。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工作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导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做到润物无声,除了需要正面的引导,还应该与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交相呼应,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的五育人,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和态势,才可相得益彰、卓有成效。但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部分学生辅导员,没有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项工作的关联和渗透是当前和未来独立学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必要工作之一。

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系部、各职能部门、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整合联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制度,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环节。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职能部门的服务相结合。此外,还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发挥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高水平社团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