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十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十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7:13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重要性

为期一段网络培训,现将有感于继续教育而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如下:教师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自然,教师的工作也是异常辛苦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着一双双对知识的渴求的目光时,我们就要做到心无杂念,将一切烦恼与忧愁抛却脑后,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课堂中去。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崇高师德,必须要有“精、气、神”的修养。精、气、神就是要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

教师在课堂上的最佳表现首先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健康向上精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会感染学生,通过无言之教受到潜移默化之效。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其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从学生的学习这一角度来看,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包括: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因而,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充满活力。无庸讳言,学生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激发。有一则简单的哲理:要想让人们脱去衣服,一阵寒风吹过,人们只会把外套裹得更紧;而当热浪一阵超过一阵时,人们恨不得一下子脱去所有的衣服。大凡是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行家里手,无不重视情感的熏陶,如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不仅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矢志不渝地追求,而且把这种情感倾注于学生的身上,真情实感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学生,从而演绎了一段段佳话,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著书立说,阐述其重要性。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就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萎靡不振、神情黯淡,势必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教之有情,就要将无声的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语言,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将自己胸中的波澜,引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在追求一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有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学生喜欢的课,教学效果一般都会优于其他的课,所谓“爱屋及乌”是也。“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说明了也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这一道理。就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角度而言,学生乐于上的课,教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朝着更加优化的境界不断迈进。“心有灵犀一点通”,“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大概都是说明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更大的热情乃至于创造性。

教师的精神品质也源于本身的不断修炼。这里既有健康的体魄,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说健康的体魄可以锻炼的话,那么,健全的心理素质则需要修身养性。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面对诸如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工资的浮动等作为老师非常看重的物质上的成败得失。

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依靠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参加近几年的继续教育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从思想素质方面,我明白了“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贯彻;明白了“现代教育思想L狻钡幕本内容。

从业务素质方面,通过继续教育,使我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单凭原来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参加了计算机的培训学习,我逐渐懂得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从打字、制作课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工作中,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课件,加深了对课程意境的体会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2-01

信息技术化为科技发展大趋势,其核心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目前信息集束化正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学习方式。新课标中要求,在设计和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内容中,提高其实效性。全面考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切实改善教和学所面临问题,使信息技术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1教育部门缺乏相关的指导性文件

一方面是指导性文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评价二者整合效果的体系与指标缺失。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能够对教学成果进行适时反馈,进而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反思,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对教学成果及时、准确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1.2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方面,教师对二者整合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有些小学数学老师不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教师对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欠缺合理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占比过分扩大,或者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于课件而忽视了必要的板书,加之播放速度过快,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真正理解和全面掌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感缺失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中现象就是教师形成了惰性,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环节的设置、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互动的构思逐步被上网下载课件、熟悉课件等更加机械和简化的程序所取代,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多是依赖课件的播放,按照课件中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需求,也减免了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课堂演练的机会,学生也失去了借助黑板演算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和查找不足的机会,这对学生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2.将小学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课程的有效策略

2.1相关教育部门应立足现代教育,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文件

从教育本质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出发制定详尽、细化的指导性文件。(1)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将构建主义、行为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等相关的学习理论加以综合、灵活的应用,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划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层面。(2)二者整合后的教学任务在于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帮助、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手实践以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综合运用假设、猜想、实验、推理以及证明等方法获得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重学习体验,使学生认知潜能通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得以全面激发,帮助其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架构。(3)教学环境要在传统单一的黑板板书基础上,以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加以填充和丰富,通过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和模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可视化的具体操作验证猜想,通过过程的全方位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和联系。通过制定专业、系统化的指导文件对这些内容加以明确和指导,必将有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2.2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能力素养

首先要提升数学教师教师信息化的技术理论和教育理论水平,将教学设计等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和相关的支撑理论连接起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及实用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利用资源搜索和筛选、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等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同时教师要强化自身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通过培训以及自我充电熟练掌握基本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智能化的教育平台等相关软件和平台的操作。提高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筛选教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寻到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需求的资料。

2.3充分考虑学生感情,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若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就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其心理及情感需求,在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注重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速度保持同步,避免机械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感造成无形的损伤。

2.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转变的过程中,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是和具体形象思维联系紧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特征,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为学生设定学习问题情境,利用一种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认知冲突,并引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如在开展“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动画播放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中是两个三角形争吵,各自说自己的内角大,对方内角小,且互相争论不休。在这一背景中,教师提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三角形说得对呢?学生回答:“老师我认为它们都错了,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我用量角器量过了”。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的动手实践医师,但同时也要进一步引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是不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模型,采用画图法、拼凑法、折纸法、裁割法炎症假设,即可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结论,同时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趣,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效整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对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地位有深刻认知,并于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积极展开实践,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自然、有效整合,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36-05

知识的性质制约和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的选择。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应该清楚教师知识的性质,明确教师知识发展的目标。那么,究竟教师知识的本质特性是什么?从国际教师知识的研究取向上来看,教师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从教师教学的工作性质来看,教师的教学也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因此,教师的知识“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是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默会性。教师“会教书”的条件是,不仅要有武装其头脑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促使其有效行动的实践性知识。在自然教育生态环境中,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时,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有鉴于此,从教师知识性质的视角来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要发展职前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重点是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上。一 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低年级学习教育学理论,中高年级学习教学法课程,组织一两次教育见习,毕业前再集中6-8周进行一次教育实习,几乎成为各高师院校同一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将大学课堂中的理论与中小学自然环境中的实践链接起来,师范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真实的教学问题。至于诸多学校提出的“培养优质教师”的目标,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如何变革教师教育课程,重新构建教学法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还要回到教师知识生成机制的问题上来。

陈向明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四个基本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信念。简单而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主体是教师自身,教师需要在实践中“遭遇问题”,形成意识上的困惑和冲突,然后通过行动、对话、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形成教师的教育信念。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在课程建设中营造一种“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将师范生置于“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下,让师范生与真实的教育问题完成“亲密接触”,通过师范生与理论文本、教师教育者(包括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对话,在解决问题的行动、反思中,形成正确、坚定的教育信念。在此理念之上,我们所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至少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要素,其构成如图1:

1“真实的”问题

许多师范生“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教师”,显然,教师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还应该让师范生体验那些不能被直接传授的东西。那种只提供“信息”、抽象概念、理论解释和分类的书本尽管可以部分替代由生活提供的直接经验,它也只是拙劣的替代品。教师教育需要将师范生置于“真实的”、“自然的”、充满未知的教育问题环境中,因为问题解决是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学习与思维活动。

2“可操作的”项目

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既有复杂性,又有劣构性。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劣构性,有时即便是经验再为丰富的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新型教学设计模式时也需要相应的设计支撑手段,从而加速他们对该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解与掌握。显然,对于从未有过学校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当他们直接面对复杂的、劣构的教育问题时,往往会更加显得束手无策。因此,一个“真实的”问题必须转换为若干个“可操作的”项目,所谓可操作即是任务具体、过程详细、资料丰富、量规先行。问题学习支架的设计与提供必不可少。

3“协作的”环境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生成过程可视为一个合作性参与的实践过程。师范生需要有机会获得来自教师教育者、同伴、中小学一线教师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需要有机会在平等地对话、协作地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促进师范生个体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应冲破大学高墙的藩篱,走向“大学一中小学合作”模式,营造宽松、包容的“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学习氛围。

4“反思的”行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和行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动态关系中,“知行相依不离”。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应该体现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中,师范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反思性的实践行动。他们在完成特定问题情境中的项目时,既需要行动中反思,也需要对行动本身进行反思、提升,行动与反思是互为补充的。因此,课程设计中,“小论文”、“学习日志”等反思性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以上述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重新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其基本思路即是围绕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育的“真实问题”,设计“可操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项目,创建“大学——中小学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师范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施的“反思性行动”中来。二 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内容的选择

从对教师知识性质和信息技术教育本质两个视角出发,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建构。我们期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熟悉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析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正确地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信息技术部分)在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恰当地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独立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知识化、经济化和网络化的社会。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现状和水平,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推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受到硬件设施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主要问题如下:

1.硬件设施薄弱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配置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学校领导或教育主管部门将少量资金投入信息技术建设,使硬件设置薄弱成为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2.课时少

当前,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主要科目是语文和数学,而屈于“副科”地位的小学信息技术,存在不被重视和课时少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小学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一周一课时,甚至有些学校是两周一课时。这样的课时量,就算教师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就是一门技术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而一周一课或者两周一课的教学现状,难以让教师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更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会被其他科目教师挤占,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信息技术课时更加狼狈不堪,严重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稍显落后。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严谨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教师给学生讲解的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性使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倍感乏力。尤其对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单一落后,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仅是给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呢?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问题情境中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发问,并在发问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2.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理论教学很重要。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巩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但是,相比较理论知识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都应当充分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4.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进行及时教学反思,及时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改进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总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下,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当前,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传播与运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众多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题。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立足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作者:秦昊单位:松桃县第二完小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5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部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7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信息素养概述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早期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由于图书检索技能包含了许多实用的、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而计算机则是高效、快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所以,美国的信息技术及教育工作者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

当前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应该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加工、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合我国学者的论述来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还将继续丰富和扩展。

咸阳地区教育部门为了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加强个体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不断提高掌握信息技术和运用新方法的能力,从而改变山区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质低,信息观念、信息理论、信息能力差的现状。

1、基本信息素养

基本信息素养指的是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课程整合素养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备了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的学科教师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教学,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等诸多能力,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能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

(2)合理地鉴别吸收、归纳存储的能力: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

(3)创造、生成、交流和输出的能力:能把收集到的“含金量”较高的信息巧妙整合于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多媒体形式创造、输出新信息。

(4)全面、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结合网络知识和传统知识体系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5)明辨是非曲直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能坚守网络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6)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多媒体网络知识,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3、多媒体素养

信息时代为咸阳地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4、网络素养

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页)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还必须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防治病毒。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中小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为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资源的效益,关键还是应用,应用的关键则是教师。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这项惠泽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的应用效果,要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担农村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不容忽视,由此,对咸阳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希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为今后该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养情况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讲,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很少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公开课中使用,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外语水平也较低,这也是制约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据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偏低,教师能掌握相关基本操作的相当少,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职评或者相关检查而停留在网页浏览和文字处理等方面。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和对现有装备作用的充分发挥,更别说对多种设备的组合配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开发。缺乏对学生信息意识情感的引导,领导的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2、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情况

据了解咸阳地区尤其北部几个县的农村学校,一是由于受地理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滞后,严重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二是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表现为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不明确,训练不落实。在公开课或示范课时用,而平时则很少采用或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科教师教学任务重,很少时间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更谈不上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由此造成大多数信息素养差。据统计,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信息教育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信息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缺乏,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培训工作;四是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大多基于纯技术缺乏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培训教材,具体地分阶段、分层次地适合教师自学的信息技术教材少得可怜,严重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所以就需要教师加强信息素养知识方面的培养。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迅猛发展,对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均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就是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通过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2008(2).

[2]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3]任友群.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教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C].中央电教馆,2008.01.13.

[5]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6]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07.1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及成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2-02

教育部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是: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全面实施中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省自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一些中等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整个基础教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新课改后教师的培训力度尚有欠缺、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不配套、学生难以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等。在部分偏远农村中学,学校没有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授课,仅仅是将教案、课程评定等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以应付管理部门检查。

一、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不配套

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基础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新兴教育教学技术与媒体的应用都难以达到要求。以酒泉某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为例,该校配置了科大讯飞智慧课堂系列产品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50多个教学班已完成调试,但购进的100余套电子课本因不同出版社以及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导致个别电子课本的资源短缺或已有资源不配套。

二、师资培训与课堂需求不接轨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而大多数教师是通过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对新课改进行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主要包括四种模式:模式一,网络培训――“空”中学,全体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类网络远程培训;模式二,专家交流――请进来,即邀请全国各地各类专家来本地集中进行讲座;模式三,外出学习――走出去,即外派本地教师到全国各地课改实验示范校学习观摩;模式四,优课观摩――“家”里学,即组织本地教师进行优课评比、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针对酒泉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调查如表1所示。

表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现状调查

[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工程\&能力维度

百分比\&各类项目

培训百分比\&教师兴

趣指数\&课堂效

果评估\&模式一

网络培训――“空”中学\&理论知识80%

经验推广15%

技术能力5%\&75%\&9.6%\&了解新动向

接触新理念

学习新技术\&模式二

外出学习――走出去\&理论知识30%

经验推广60%

技术能力10%\&3%\&39.8%\&观摩新课堂

学习新技术

经验本土化\&模式三

专家交流――请进来\&理论知识10%

经验推广70%

技术能力20%\&9%\&30.6%\&了解新创新

学习好经验

应用新技术\&模式四

优课观摩――“家”里学\&理论知识5%

经验推广45%

技术能力50%\&13%\&20%\&交流好经验

推广新模式

应用新技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各类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模式一所占的比例达到了75%,在能力维度中“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达到了80%,“经验推广”与“技术能力”所占比例分别为15%、5%,从模式一的“课堂效果评估”中不难发现,网络培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教师对此类培训的“兴趣指数”还不到10%;相比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在“能力维度”中更注重“经验推广”、“技术能力”,其“课堂效果评估”也更趋向于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层面,因而教师的兴趣指数也相对较高。

三、课程设置与学生反应不融洽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课堂环境中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性不足的问题,致使教师难以促进学生交流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部分来自农村的好学生因为这种不适感而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地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在不断深化,课程知识内容多元化评估也在不断加强,相对落后的教学条件、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建设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边缘化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已有的资源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硬件设备不相配套等,是制约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客观事实;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制度是造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被边缘化的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制度也是约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应当逐步由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向教育形式创新和制度建设方面转移。

参考文献:

[1]宁宇.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2]蔡丽.新课改背景下西安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李霞.浅谈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J].陕西教育(理论

版),2006(Z2).

[4]魏囡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研究[D].西安:陕

西师范大学,2011.

[5]魏连秋.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10,(29).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电子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图式理论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54-01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采用概念图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1概念图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概念图,是指人对知识的一个认知结构,其可以用来体现人对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心理实体,表达对一个事物的了解程度。概念图是通过图示来展现知识体系结构的,其可以检验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图示理论最关键的特征是刺激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结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的认知结构水平,因此,将概念图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形成认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图示理论的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图示理论的概念图,概念图通过图形的方式,以弥补文字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达知识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信息流的双向记忆,使知识在短时间内记忆在人的大脑中,当人对环境中的某事物产生知觉时,在短时间内就会将信息纳入记忆系统中,同时对知识进行长时记忆的交互,通过对信息组织和处理,使知识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工具,是信息有效处理的记忆系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发展变化、学会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而概念图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使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概念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中的概念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教学模式分为演示、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四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注重技能的操作,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教师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技能操作,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可采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针对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演示阶段,可采用模仿式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模仿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

采用分层次教学,即自学辅导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优秀的学生能直接画出概念图,而差等生通过知识的构建,也能完成概念图的制作。其教学活动流程步骤如下:第一,学生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做好铺垫;第二,目标分层,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模式,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完成概念图的制作,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第四,分层评价,在评价活动中,首先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纵向评价,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评价中主要以鼓励为主,适当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建议,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在小组合作阶段,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制作,针对学生在制作概念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给予指导,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创造情境问题并提供信息技术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把概念图制作出来。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制作的概念图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山东青岛266012)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龙满开.项目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