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学设计论文十篇小学教学设计论文十篇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9:03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1]宋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72.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2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征。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判定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和支持下,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摘要:

何克抗《有关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思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②阅读推荐内容:圆规的历史、“圆的杂谈”、元时期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人文理念;小学音乐起始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是整个小学音乐教育的开端。一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方式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并且好动、喜欢模仿、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音乐起始课一方面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引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音乐课程整体目标规划音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还要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和环境,建立音乐教学常规和音乐学习习惯,为他们整个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因此,小学音乐起始课课程设计与教学不是简单的音乐教学这一项内容,也不是仅实现音乐审美价值观念,而是更多地具有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

一、音乐教育人文理念

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出台,强调音乐“人文性”性质:“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1]“人文性”一词,是与科学性、社会性相比较的概念,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的强调,即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认识改造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音乐艺术主要是对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是人自身思想情感的直接外化。音乐的“人文性”是个体的“人”、社会的“人”、类的“人”对自我的关怀。音乐的人文性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一切音乐课程与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用音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活动,而不只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成长;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不同个体需要的教育活动,而不只是满足人具有普遍性的“美”的需要。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学生全面整体发展需要的综合课程系统,其课程具有整体组织的灵活性;其教学是满足不同教学对象个体差异的对话交往过程,具有现场生成的即兴性。

二、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

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课程系统,包含促进学生成长的所有内容。因此,人文理念的音乐课程是包括多个内容模块及其组织的完整内容,即,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

课程模块之一: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习惯。音乐学习的第一堂课,是明确课堂教学与学习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机。建立师生课堂教学习惯,建立学生用音乐语言感受、学习、体会、表达对音乐理解和热爱的习惯,成为第一堂课音乐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和音乐学习的习惯。音乐学习习惯主要包含听觉、歌唱和表现三个方面内容。所以课堂学习的设计,一开始就要引领孩子们学会仔细倾听,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位置,并有想象地表现的习惯。例如,“听听几个‘听’字”的游戏,每次老师都可以即兴唱出不同个数的“听”字,请学生计数;同时可以把它作为课堂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课程模块之二:l展儿童的音乐语言。歌曲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何把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相对枯燥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需要把音乐知识技能与儿童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动地表现。例如,可以把节拍想象成女皇、公主,把节奏想象成国王、王子、老皇后、骏马等。节奏组合的练习可以为和声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歌唱是音乐学习的主要环节,歌唱位置的正确建立会影响一系列音乐体验活动。我们尝试以在身体内部中建立“宫殿”的比喻帮助学生感受腹腔的结实的地基作用:将胸腔的打开比喻成宫殿宽阔的空间,头腔比喻成宫殿隆起的屋顶,鼻腔正像敞开的窗户,可以通过闭口音“m”体会声音在宫殿中自由流动的感觉,用“U”进一步体会宫殿的庞大,感受各个器官很饱满很精神的表现力度等。

课程模块之三: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歌唱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听与唱的过程中,可以完整感受、分句接唱,可以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建立联系,让学生把抽象的音乐体验转化成形象的感受。例如,通过对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的模仿,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丰富歌曲的演唱,老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和谐的合作自然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歌曲中模仿雨声的部分可以加入更多象声词模仿,长音处老师的不同音高加入,和学生一起用不同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来演绎。由于得到更具象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程模块之四:开展儿童综合艺术实践。歌唱的表达,是检验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在音乐学习整体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最后的完整表现方式,莫过于学生们创造性地组合出来的音乐剧。它是音乐与其他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其中的戏剧、诗歌、舞蹈等都在学生对歌曲的进一步体会和联想中共同展示出来。

课程模块之五:提升音乐学习的人文意义,形成价值观念。音乐是触动人类心灵最深处、并易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在美的品味中得到升华。在听、唱、表达的完整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音乐及各综合素质都可以获得系统提升。通过歌曲演唱,可以让学生领略音乐的美妙,再学会用音乐赞美、歌颂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上多个课程模块的架构是形成每一个具体课时教学的基础细胞或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既可以以上述模块为基本内容均衡铺陈展开教学,也可以是侧重某一模块的类型课程,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为意义赋予性、衔接连贯性等特点。

三、人文理念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

人文理念音乐教学设计方法主要为虚拟情境法、角色设定法、联结叠加法、意义行动法等。下面以笔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音乐项目”所设计的一年级音乐起始课《我爱新校园》为例。

1.虚拟情境法。将所有教学内容和活动设置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景中,结合学生生动、具体、形象的想象,实施相关音乐知识内容的教学。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入校的心理特点,以及帮助儿童熟悉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教育任务,笔者以《我爱新校园》为主题进行音乐起始课的设计。将第一堂课音乐教学内容和活动都设置在校园情景中,再现小学生入校心情、小学教室、小学教师与学生、学校校训等内容,不知不觉中开展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发声训练、节奏训练、歌曲学唱等教学环节和内容。

2.角色设定法。根据一年级音乐教学主要知识与技能,将一种知识点或一种技能命名为一个角色或一个身份,在角色介绍中引入知识点或技能,在知识点或技能学习中赋予角色以想象,在角色扮演中巩固升华知识点或技能表现的教学。比如,唱名学习,将do命名为紫色的地板,mi命名为蓝色的桌椅,sol命名为粉色的墙,la命名为白色的天花板等。再如,四分音符“ta”名为教师,八分音符“titi”名为学生等。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与角色扮演之间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3.联结叠加法。根据音乐作品学习需要或教学重难点解决需要,将不同知识点技能加以组合联系的教学。比如,“这么炫彩的学校,每个人看到了都会很新奇”。用惊奇的感受找到吸獾姆椒ǎ保持歌唱的积极状态演唱表现教室的各种唱名。再如,将歌曲《我爱我校园》第三、第四句的唱名与节奏组合的练习,解决歌曲音高节奏的难点。

4.意义行动法。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将音乐作品思想内涵升华为小学生日常行动的准则。比如,笔者创作了《音乐入心来》明确学生上课行为规范:“小手放腿上,腰儿立起来,耳朵静一静,音乐入心来。”比如,演唱校训的同时,鼓励学生按照校训所提倡的精神品质在实际行动中履行。

总之,依据音乐教育的人文理念,运用上述教学设计方法,笔者设计了《我爱新校园》。该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体现了第一节音乐课教学的开端。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包括确立音乐让生活富于情趣的认识;塑造自我行为的习惯;专注聆听欣赏的习惯。其二,在校园情景中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包括唱名及音高练习(这节课是sol、mi、la);歌唱呼吸训练(这节课是吸气和歌唱口型);节奏训练(这节课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歌曲音高la的听记、歌词朗读、歌曲演唱(这节课是歌曲《我爱我校园》的学唱);以固定低音伴奏的歌曲二声部演唱(这节课是do-sol固定音型伴奏);歌曲变换拍子的演唱(这节课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对比)。其三,实现热爱校园的人文意义升华。包括上学开心快乐心情再现;教室空间色彩与高低想象;师生角色扮演;在歌唱中对校训的践行等。

以上内容围绕引发儿童心理体验展开教学,教师教学语言、表情、情绪是唤起学生多种体验无声的课程模块,即心理体验模块,这是音乐教育教学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师声情并茂的组织示范作用下得到实施,多种艺术实践方式的运用也拓展与深化了音乐教学。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平抛运动规律”实验

 

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实验中,教材采用铅笔多次试探找到小球平抛运动经过的位置,通过拟合各位置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用这种方法虽然能探究出平抛运动规律,但误差很大并且费时,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整个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学校无法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探究。为了能在实验中直接准确地确定小球经过的位置,并直接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减少因试探小球位置给实验带来的误差,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

[实验目的]:

采用直接记录轨迹方式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

斜槽轨道2个;木板1块,注射器1个,自制滑块(两端有橡皮塞的铁管),小球3个,电磁铁3个(与电源连接),白纸、图钉等

[实验装置说明]:

如下图,将木板安装在竖直的直角支架上,上下分别固定两个相同的斜槽,通过调节支架可以使斜槽末端水平,在两斜槽上端相同位置分别安装一个电磁铁(由同一个开关控制),在木板右上角也安装一个电磁铁(它可以通过上方斜槽末端的两根系铜丝控制),其下边沿水平高度比斜槽的水平末端高出一个球的直径。自制滑块是一小段铁管,其两端固定轴承,一端装有注射针头的一根细长软塑料管穿过轴承与注射器连接。

装置图:

[实验步骤]:

1.在竖直木板上贴上白纸,并调节斜槽末端水平,然后在注射器中注满黑墨水,将自制滑块的铁管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滑块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铁管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在滑块离开水平端之前,推进注射筒,墨水从注射针头喷出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在白纸上留下一条抛物线,它代表了自制滑块的运动轨迹。

2.在下方斜槽的水平末端安接一根水平木板条,把两个相同的铁球分别放在上、下斜槽的电磁铁a、C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铁球均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两个铁球同时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的同一位置。

3.把一个铁球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a处,另一个铁球放在木板右上方的电磁铁B处,接通两电磁铁的电源,使两铁球分别被电磁铁a、B吸住,断开电磁铁a的电源开关,a处的铁球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当铁球运动到斜槽的水平末端,将两铜丝接通,把电磁铁B短路,电磁铁B放开另一个小球,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论文的格式。

4.取下白纸,在白纸上从平抛起点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画上坐标。进一步分析白纸上所记录小球打点位置的是否符合观察结果,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说明]:

1.以往许多实验方案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耗时较长,而且采用多次释放小球误差较大,本实验装置一次释放滑块就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本实验还采用两个小球运动的对比,引导大家从感性认识上得出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做怎样的运动。

3.验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调整两斜槽末端水平,两斜槽末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电磁铁安装在两斜槽上端的相同位置。

(2).要尽量使铁管两端沿斜槽滚动一致,在释放铁管时要将注射器抬高一些,当铁管抛出时再放低注射器。

(3).在白纸上以小球开始做平抛运动的点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水平方向为X轴。即斜槽轨道水平末段的重垂线与Y轴重合。

(4).铜丝要细,并且一端是松的,对小球的阻碍很小,斜槽的高度差要略大一些,使平抛运动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6

在英语课堂开始前要进行有效“热身”,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英语的课堂氛围,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热身”方法主要有两种:(1)静态方式,以问候的方法来点名,以加强日常问候语的交流。如“nicetomeetyou.Howareyou?”等。(2)动态的“热身”方法,可采用律动或歌曲的方法使学生动起来,包括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以调动学习氛围;也可使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增强学习动力。在选择热身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大部分学生的状况,若该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喜静,就要选择静“热身”的方法,要因班施教。

二尽快引入新知识

学生在进入英语氛围后要使其较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引入方法较多,有音乐导入方法、直观导入方法、背景知识导入方法、游戏导入方法、疑问导入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中,一般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进行。直观导入的方法,包括实物导入、卡片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在讲解“whatabeauty…?”这种句型时,省略部分可为:pen、book、house等单词,一般book和pen这种单词,因为较为常见,可使用实物导入的方法,而house这类单词因为不能随身携带,就可采用图片或多媒体的导入方法。而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实物导入中,可让学生以品尝、触摸等方法来感受,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认识。若使用卡片和多媒体的引入方法,可使用藏卡、闪卡和摸卡等游戏来导入。游戏导入的方法属于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一些日常用语“oh,ilost./oh,iwin.”教师可通过掰手腕和跳卡的方法,使其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比赛中,赢了的学生说:“oh,iwin.”而输了的学生则说:“oh,ilost.”。这种有目的的游戏或对话,也可使学生练习发散思维,总之,在使用导入法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针对内容合理设计游戏教学

日常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讲读教学法、讲演教学法,小学英语为特殊学科,因此有时还会用到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动作教学法,其中游戏教学法效果最显著。在游戏教学法中会对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进行综合运用,采用手偶、卡片和ppt等教具,使其理解词义并可在学习中进行良好的运用,这种词汇教学方法,简单易操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采用影片、图片和光碟等方法来学习英语,因此教师在教授句型和单词时,可选择卡片、实物、多媒体等方法来展示目标词汇,采用游戏方法可使学生掌握得更好,并得到倾听能力的练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要在游戏中来使学生记忆句子,如“therewasariver.”这句话,教师就可安排一些抛球、传球的游戏来加深句子的记忆。在教学中遵循虚席规律,做到张弛有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复习和检验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每堂课中讲解新知识,还要适当地巩固复习。首先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可使某个学生来扮演老师,具有提问权利,点名学生来回答问题,因为小学生比较喜爱扮演年龄大的角色,还可通过这种方法,练习和复习句子和单词。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来替老师来检查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复习和检验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7

毕业论文(设计)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应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要求。结合教务处相关管理规定及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设计)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实验、外语翻译、计算机应用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按照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2、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学术性,要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某一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并表述其研究成果。

3、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创见性,要求作者对学术或工程的某一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构想或新的发展与完善。

4、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求作者的论述系统完整,不能零碎和片面,做到首尾一贯而不能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主观臆造。

5、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必要的相关资料、图表等。

6、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参阅一定量的外文资料,并在论文(设计)中反映出来。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一)系内职责

系内负责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过程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师代表组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主要措施;

2、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组织学生选题;

3、定期检查本系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4、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组织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工作,组织专家对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进行复评;

5、评选、推荐本系各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

6、负责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管理、档案管理;

7、对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自评、总结。

(二)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的资格

(1)指导教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含实验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2)在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时,可由教研室聘请相当于讲师以上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指导,由本专业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掌握论文的进度、要求,协调有关工作。

(3)指导教师由教研室确定并经系主任审批后,在系内备案。为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学生选定题目后,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论文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必读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

(3)指导学生拟定论文(设计)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设计)初稿,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工作。

(4)对毕业论文(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评语,参加答辩和进行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5)检查学生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向系(或教研室)汇报指导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6)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每周不得少于1小时。指导教师一般不应离校出差,因公必须出差经批准后,应事先布置好学生任务,并委托其他教师代为指导。

(7)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把好关,坚决杜绝学生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三)对学生要求

1、学生应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不得弄虚作假和抄袭、拷贝他人的成果或请他人代替完成任务,不得虚构编造实验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否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2、学生要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应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自觉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3、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因事必须请假的,应在不影响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首先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再按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审批。学生缺勤(包括病、事假)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时间1/4的,取消答辩资格,不予评定成绩。

4、学生调研或实验时,爱护仪器设备,保持设计室(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有关部门规定,严禁在工作场所戏嬉、打闹、打扑克、下棋等。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组织学生选题--确定选题并填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进行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评阅和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评定成绩--教学质量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评优、存档。

(一)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

(二)选题

1、选题要求

(1)选题时间:2014年1月25日前选题,1月31日前提交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题目难度要适当,份量要合理,工作量要足够。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原则上实习做什么,论文写什么;不要离开实际工作,追求理论提高。

(3)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若是难度高、工作量大的团队项目,确需两人或多人合作共同承担,应使学生研究的题目、方向有所区别,做到分工明确、有所侧重,确保每个学生有独立完成的任务。

(4)若课题是来自校外有关单位或需借助校外实验条件的,应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安排。学生在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系要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工作,经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

2、选题程序

由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各系分配好指导教师和学生名单,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和学科要求,提出备选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经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批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在取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报系审批。

(三)填写开题报告书

学生选定题目后,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在学生理解题目内涵与意义、了解论文撰写规范及素材要求、明确论文实施方案与步骤后,由学生填写《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指导教师负责审阅。

(四)撰写论文(进行设计)

1、学生填写开题报告后,进入撰写论文(进行设计)阶段。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应严肃认真,遵守纪律,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按时完成论文(设计)任务,并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论文(参见: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2、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一般要求在8000字左右。

3、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严格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指导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4、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14年4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终稿。2014年4月30日提交毕业论文终稿(doc版和pdf版文件命名为:学号_姓名_论文题目)进行查重。

(六)答辩(2014年5月中旬)

1、答辩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严肃认真组织进行。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2、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取消其答辩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1)未能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者;

(2)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擅自离校、缺勤达到1/4以上者;

(3)毕业论文查重不通过者;

(4)查明有抄袭或找人代做行为者。

3、我系毕业答辩具体程序如下:

(1)成立答辩委员会,确定论文答辩方式,统一答辩要求,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成绩评定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答辩委员会由本系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系主任担任。

(2)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负责具体答辩工作。答辩小组由本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或相关的教师3~5人组成,设组长1人,秘书1人。

(3)答辩进程:答辩委员会(或小组)秘书宣布答辩人姓名及题目--学生陈述不超过10分钟--答辩小组提问--学生回答--答辩小组评分。每位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4)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答辩记录,并撰写答辩小组评语。评语要符合学生论文及答辩过程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同学生论文的个性化特点。

(5)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质量,加强同学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重视程度,答辩工作应做到“三严格”:严格审查答辩资格、严格把握答辩程序、严格控制答辩成绩。

(七)评定成绩

1、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应根据写作过程、论文(设计)质量与答辩情况三方面综合考核。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必须客观、公正、准确。优秀论文(设计)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且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进行答辩。

(八)毕业论文(设计)装订、归档、总结工作

1、印刷

为便于开展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与检查工作,我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律使用a4幅面纸张打印,一本毕业论文(设计)顺序如下:

(1)封面(按学院统一格式印制)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中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4)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附件

(8)参考文献

(9)致谢

2、毕业论文(设计)存档,毕业论文(设计)的存档按照一人一袋的标准进行,一个学生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要有:中期检查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评语评分表以及理工科进行毕业设计的其他数据或材料。

3、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以后,系内要认真进行工作总结,检查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执行学院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本规定解释权在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对以前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综合和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滑,引起了教育界专家的广泛关注。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全省范围内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和抽检工作,让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更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并有针对性地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规范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各高校都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初开始,而且大部分都持续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即每年的2月份至6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们不得不忙碌地奔波在各招聘会场和参加企业的面试,工作不确定根本无心做毕业设计(论文)。另外,有一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签约前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学生实习期间要忙于熟悉企业的情况,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中的精力也有限。这些使得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了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也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和能力缺乏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没有深度,没有新意,只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成果。有些学生选题过大、过窄或者和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无法开展研究。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想不重视,从网上或杂志上找材料,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也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

(二)指导教师方面

高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一个教师指导6~8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现过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的现象。这些教师本身承担着大量繁重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人数过多难免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及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督促和指导。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三)管理制度方面

各高校虽然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都有比较全面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毕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普遍存在着管理不严格,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很多学校缺乏对该教学环节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答辩环节也没有标准可循。这些因素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监控与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持续时间长,还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不便于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苏大学建立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不同层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检查和质量监控。学校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学院负责所办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负责;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人,全面负责所办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系(教研室)在学院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各管理部门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检查。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包括指导教师是否到岗、课题条件是否具备、学生是否有困难等;中期主要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包括课题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教师指导是否到位、学风是否正常等;后期则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包括课题任务是否完成、完成部分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答辩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

(二)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制度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包含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答辩各环节)分别制定规范化的要求,做到全过程管理。

1.严把选题关,做好前期工作。为了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充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各学院在第七学期中期及时启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尽早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明确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低,因此要求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管理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性质和各自的研究专长拟定选题,陈述选题理由并论证选题的先进性、可行性,交系(教研室)讨论审定,然后报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只有审批合格的选题才能提供给学生选择,从源头上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多形式指导,确保中期质量。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为确保质量,我校要求指导教师由具有讲师(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为保证指导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为了更好地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采用成立指导小组的形式,让考核合格的助教等进行协助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要求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双导师制。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负责审批。可以在其实习单位或“准就业”单位落实一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在校内给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定期检查,掌握进度、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3.严把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关。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评价和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按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项要求的学生才能通过答辩资格审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答辩环节。答辩小组成员至少由5位本专业的教师组成,各小组严格按照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出问题,学生认真准备后回答问题,答辩小组评分。为保证公正,学生参加答辩的小组和顺序均随机抽号产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还需参加院级公开答辩。

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更加客观公正,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评阅人、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分按比例综合评定,最后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审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人的评分占30%,答辩小组综合评分占40%。由于每部分成绩评定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权重,有效克服了人情分、印象分等不良现象,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构建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性,我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专家制定了不同的评价项目和标准,从选题及收集阅读资料,研究思路及框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有无创新意识或独特见解,学习、工作态度及完成任务情况,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具体考核,由于每个考核指标都明确规定了内涵和权重,各个等级的论文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同专家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的主观差异。

(四)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评优等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学校应每年进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对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汇编和展示,对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提前一两年受到科研训练,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结语

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之上,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答辩等过程的检查和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健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等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最终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

教育研究学报,2007,(6).

[2]付瑞东,崔占全.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

教学研究,2003,(12).

[3]王小雪.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

索,2004,(8).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9

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同时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有效实施模式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的,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强专业实践,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并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

二、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的因素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许多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一时难以跟上,指导老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或者是从思想上没有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重视,因此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精力不足。

2、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正是学生选择就业,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对于学校和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选择理想就业更为重要,即学生的就业与学习矛盾突出。由于毕业设计对学生找工作没有直接影响,故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充分

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学设备的投入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客观上形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瓶颈。大学城一般远离城区,尤其像我们安徽三联学院,由于远离市中心,教师去学校的次数较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与老师见面,指导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4、管理保障缺乏力度

尽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针对毕业设计指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学校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在评阅和答辩过程中,老师有时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出现了对学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模式分为确定选题、制定任务书、开展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和工作总结6个方面。具体如下:

1、确定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申报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

(2)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

(3)公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老师;

(4)召开双向选择会,确定师生的对应关系,确定学生选题。

2、制定任务书

任务书应该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包括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参考文献和进度安排等。

3、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由学生完成,分别由指导老师和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阅,内容主要包括论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4、进行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由学生汇报,由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检查。主要包括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等等。

5、评阅和答辩

由评阅,ppt演示和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论文由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评阅;ppt演示由学生进行演示;答辩由答辩小组进行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老师初步评定成绩,写出评语,经答辩后由答辩小组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定成绩。

6、工作总结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及论文撰写的要点进行总结,然后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在课堂上演示,以激励其他同学;二是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结,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归档。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保障

要使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有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进行,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制度和质量管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相应的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职责,答辩成绩的评定等环节规范化,统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二是强化过程管理,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成立学校、二级学院(系)和教研室三级机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执行进行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2、强化指导老师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本身要严格按照管理文件规定履行职务。包括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的培训和指导、毕业答辩的培训和指导等。二是学校要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水平。

3、改变学生观点

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或认识不够的意识。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要做到早布置,早准备。在上届学生的答辩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听答辩,再者是让优秀学生给下届学生讲写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和体会。

4、论文所需经费

给予毕业论文(设计)一定的经费。这包括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课酬,毕业论文(设计)复印等各项工作的支出。除了学校担负一部分经费外,还可以争取企业,事业和政府的经费支持。

五、结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即确定选题,制定任务书,开展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以及工作总结六个方面。同时从制度和质量管理、强化指导老师能力、改变学生认识、论文所需经费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论文(设计)的进行。

基金项目:安徽三联学院2011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0024。

参考文献:

[1]陆富彬.对教学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文教资料,2006,(10):59,60.

[2]杨水银.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78,80.

小学教学设计论文篇10

第一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

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

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第四条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

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

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

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

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

(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

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

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

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

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

(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

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

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

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

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

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

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

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

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凡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题目,应从该项目经费中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毕业设计(论文),以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