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地理知识总结十篇高一地理知识总结十篇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3:34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1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三地理参与度课堂研究实践分析

一、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检验教学效率也是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测验反馈情况来进行的。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老师在讲台上讲解,而学生思维乱飞,那么这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度,需要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着手。重视讲解过程的精妙,吸引学生眼球;注重练习过程的实效,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注重总结过程的趣味性,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在高三地理课堂中,由于学习任务紧迫,学习知识繁多,所以要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效率,不断的总结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学习本领和能力。

二、高三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和措施

(一)巧妙讲解,让学生聚精会神

关注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的参与度,就需要进行精妙的讲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不断的和学生探索知识,寻找知识的奥秘。高三地理讲解的过程,教师要做到精准并且到位,抓住重点,进行知识的点播,并且注重讲解过程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1、课题精讲,突出重点

选择课题精讲,可以采用点菜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选择题目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相关题目和知识的精讲和精炼。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小组讨论,自主分析

追本溯源是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的关键手段和方法。教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先做出示范,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将剩下的题目进行自我评析和讲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落实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过程,不断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学生就可以进行小组总结和归纳,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段发现知识盲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3、练习生活,巧妙分析

每个高中生都应该有一个改错本,这也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练习的关键措施。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了解自己出错的地方,从而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做题中,避开知识误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高效练习,让学生全心投入

关注学生练习过程的参与度,需要展开实用性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每个训练过程中,都能吸收到知识。练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升过程,在学生自我锻炼时,学生参与到实践练习的阶段程序中,就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也能更好的进行知识总结。训练过程,是强化知识记忆,不断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没有练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知识的强化学习的过程,也就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这句话,就很明确的反应出,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展开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案,联系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

高三地理练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冲刺阶段,每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细节,进行细化学习,掌握每个关键点,将点点滴滴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归纳。注意练习过程中难度适中,根据考试大纲和要求对题目进行精选。二轮复习学生应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架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得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三轮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冲刺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学习的行动的作用就表现的更加明显,学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并且总结当前考点的热点和难点部分,构建出学生自身的整体框架。

(三)趣味总结,让学生回味无穷

提升学生总结阶段的参与度,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活跃和真实,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知识进行趣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结是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为了提升后进生的基础,并且完善优等生的知识储备,就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总结和归纳,使得学生能够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1、图形配比,形象生动

利用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展开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学效率具有提升作用的方法。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口头表述,学生可能会处于混乱的思维状态。运用图形配比方法,借助立体图、平面图等,将相关的地理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总结归纳,表现在图形上。借助图形的形象化特点,就可以使得地理知识更加清晰和明了,学生就可以更加方便的构建知识架构了。比如,可以将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气候和生态环境状况表现在中国地理图上,根据地理位置,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分析,突出重点,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2、口诀提炼,记忆方便

高三这一学期,是对高中三年地理知识的全部总结,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再是章节的片面学习,而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总结和归纳,从而去应对非常严峻的高考形势。将知识相关问题提炼成口诀,采取“口诀法”,实现网络知识体系的快速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印象。口诀法的原则是通俗易懂,并且朗朗上口。比如: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等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掌握规律,学习容易

数学中有万能公式,生活中有万能钥匙,地理的学习也有万能的规律和技巧。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更好的实现轻松解题,提高解题效率。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由于它偏重文科,而又不乏理科的思维和方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学习思想,善于发现和总结,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流向与凸向一致”这是通过水温等温线的凹凸变化关系反应洋流对水温的影响的通用公式;“流向与凸向相反”这是等高线与河流流向的通用公式。每个阶段性的规律掌握,是学生自我实践的关键部分,高三地理学习起来越容易也越有规律,同时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总结与归纳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课堂有效看着的前提。新课改要求,现阶段的教学应该践行“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自主分析和探究,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讲课、练习以及总结知识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实施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就能更好的提升高三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邸爱军.浅谈高三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2]温广源、杨卓.如何提高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的效度[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上法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4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总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2-01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抓住重点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重点,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题海战术。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针对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台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过程要兼顾教与学

总复习的设计要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由于总复习不再是新知识的教学,而主要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所以,总复习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上,体现在对学生获得的结果进行优化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梳理知识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对学生梳理的结果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在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保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三、内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已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通过分类归纳,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做出全面反馈,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还要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地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已的经验。

四、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的主要目标是审题准确,解题灵活;中等生的主要目标是细心检查;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基础扎实。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及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

五、利用学习合作小组以优生带学困生

教师要根据学习成绩,结合学生性格,尽最大可能进行合理搭配,组成最优化的、实力相当的学习合作小组。这样既可以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又可以让每一位学困生都有自已的榜样,有意无意地仿效榜样,达到以优生带学困生的目的。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质疑探讨等形式,让他们相互启发,进行智慧的碰撞,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以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主动求助于优生,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以纠错取代多练,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复习课;滚动+渗透

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我校物理教研组都要召开一次高三物理复习反思总结会.在会上,很多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复习高一内容时,学生对高二、高三的知识遗忘得很厉害;而在复习高二、高三的内容时,学生对原来已复习过的高一知识又遗忘了不少,如何有效地减少复习过程中的遗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是零乱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2.不少学生复习完一点就丢一点,缺乏定期的温故和必要的训练;

3.由于复习时间很紧,为了赶复习进度,教师灌输较多,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体验与感悟较少,造成了“理解肤浅、印象淡薄”,出现了“前面听后面忘”、“题目一变就不会”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按照“滚动+渗透”的总体思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构建认知结构,增强模式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高三物理总复习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识记,而是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并构建新的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我在复习别注重指导学生做小结.

由于现行教材是按章编写的,它的优点是便于进行单元教学,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割断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变成了孤立的条条块块: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要求学生做小结时尽量跳出原有章节的限制,寻找一根主线,尽量把与主干相关的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而且还要求学生做出的小结尽力达到下列“四化”――知识内容要系统化、结构要网络化、排版要美化、构思新颖要有个性化.

例如,在复习“第一章力”时,我指导学生从“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运算”四个方面进行小结,学生所做的小结中,关于“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这两块很有新意,他们把“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按力的性质归成一类,进行列表比较,又把“回复力、向心力”按作用效果归成另一类进行列表比较: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这一块,不少学生按“改变运动状态、引起形变、产生转动”三个方面进行小结,其中“改变运动状态”跟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相联系,“引起形变”跟胡克定律相联系,“产生转动”跟力矩平衡相联系.

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做小结,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力”的框架,又可以引导学生顺便复习一下高二、高三的相关知识,使前后知识相呼应,较好地减少了遗忘,极大地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以专题形式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消除模糊点

各章都有一些重难点和易混淆的模糊点,为了突破难点,巩固重点,消除模糊点,我以小专题的形式来加以解决.

例如,在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时,涉及到“收尾速度”问题,我把“雨滴加速下落时阻力逐渐变大”、“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牵引力逐渐变小”、“金属杆在磁场中沿金属导轨加速滑动时安培力逐渐变大”等这类相似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从这些“貌离神合”的问题解答中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从而减轻记忆的压力.另外,对于那些“貌合神离”的问题也是通过专题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其中的不同点,从而增强长效记忆.

三、把“引导探究”运用到复习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为此,我校物理组早已开始实验,积极探讨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被列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

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探究得来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因此我在复习中积极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分析建模的技巧,总结信息处理的方法,领悟物理思想的精髓.

例如,我在复习“牛顿定律与整体法的综合运用”时,通过设计一些难度递增的习题,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并总结出求解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复习“万有引力定律与曲线运动”时,我设计了若干例题(其中有天体绕转问题、卫星运行问题、宇宙飞船发射与回收问题、黑洞与中子星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自己从这些多变的习题中发现不变的规律(即关于万有引力类习题常规解法).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7

一、激发兴趣、调动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学生只有在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后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对知识展开探索和求知。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当然,问题一定要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依照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借助承上启下的方式,设置相关的情境,触景生情,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声现象”这一章节,对于“声音”同学们并不陌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见识过。课程的开始,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声音,让同学猜测一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些声音中哪些是悦耳的、哪些是令人厌烦的,总结一下各种声音的特征。老师现场为同学制造一些声音,通过老师制造的声音,帮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启发学生一环一环去了解知识,认识知识,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讨论、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动大脑,作为教学的主体,各抒己见,各执一词。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总结,更有甚者进行一番唇枪舌剑,这都无伤大雅。积极的讨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学到自己想不到的知识,体会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领略他人的解题手法,这对于自己都是一笔可观的人生财富。当然,讨论也是分为很多种类的,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老师是更偏爱于后者的,老师的阅历以及职位都会使得老师思考问题比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深度,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前,老师可以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或者旁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性的指导。在最后总结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然后老师要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会让学生将过程、原理等铭记于心,而不是过后就忘。例如,学生学习“力与运动”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小小地考一下同学:“苹果砸到牛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如果苹果砸到你呢?”相比答案一定各种各样、形形,课堂氛围一定是积极活跃的。然后,老师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推车,车子会运动?用板擦擦黑板,粉笔字会掉?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得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原理,最后由老师总结、答疑。这样的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老师从旁协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促进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总结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方面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总结帮助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可以整体认识物理。总结归纳也是要讲求技巧方法的,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过目不忘”、历久弥新。那么,最后的总结方式就是老师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总结过程中老师可以步步为营、处处留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针对学生的惯性思维设置相关的陷阱,教导他们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善于总结、掌握规律。例如在学习“机械能与内能”时,在最后的课堂总结时,老师提问“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想到的是什么?”学生思考,答案多样。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世间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能量的守恒。在机械能方面有机械能守恒定律,那么做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找出各种能量形式,然后根据能量守恒找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关系,这样做题就简单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在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自然就手到擒来,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8

一、新课改赋予数学课堂总结的新内涵

课堂总结又称课堂结课或结尾,是课堂教学任务的终结环节,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总结是一项饱含“技术因素”的课堂教学环节。该环节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概括提升,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及系统性。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倡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课堂总结不能只局限于概括所学知识,还要把学生引导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应用的极端广泛性。[1]所以说,数学课堂总结应该是一项融“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利于新课改下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效果。另外,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同时一些情感型的总结方式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体现数学的人文特性。

课堂总结推动新课改下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思维侧重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总结,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概括,又倾向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方法的掌握及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课堂总结时,教师总结性的话语需要体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准确鲜明地展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课堂总结环节要求教师求新、求变。这样的趋势下更加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深人钻研教材,搞清楚所教授内容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等。这些诸多要求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框架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总结对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新作用。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各个部分既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各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影响和制约;反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教学也要受到其内部成分的影响和制约。[3]课堂教学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引人入胜,固然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结课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总结在单元与单元,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起着重要纽带作用。采用恰当的总结方式,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能够提出下节课或下一单元将要解决的问题,将新旧知识建立起的联系,使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与指导,以期望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方式

(一)传统课堂总结方式的拓展与改进

1.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总结方式,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进行总结归纳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予以帮助与补充。归纳总结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点回顾,可通过列表比较式、结构图示式、改编口诀式等多种方式,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课堂结构予以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概括环节,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体现和培养。

例如,列表式归纳法。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知识结构非常类似,为防止混淆,总结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4]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这样小结:“我们前几天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又初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现在来看看这个新朋友和我们的老朋友加法运算规律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表格: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9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共3页,当前第1页1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

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共3页,当前第2页2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老师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3、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归纳式问题总结式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