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总结十篇高中地理总结十篇

高中地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3:49

高中地理总结篇1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平时成绩,我马上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用3周时间完成练习册,改好、讲评月考试卷。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测验、月考不认真等情况,导致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全级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总结篇2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历史中最彻底的一次,高中地理新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最终目的,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本次期中考试对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触动。因为在试题以考察非常基础的识记性知识点的情况下,所教四个普通班竟然以15份的巨大差距落后于重点班。这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对于考试各个方面的分析与比较,可详述如下:

一、试卷分析

难度:限于出卷经验不足,所以不敢出难题、“怪题”、巧题。我从百余页试题库中,精减出这一套试题,甚至可以说我在出题时都有徇私——哪些题目我觉得自己的学生作不出来的我就坚决不选!这样编订出来的试题,可以说再也没有办法简单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要受到批评的!全套试卷真正有难度的只有一个题目,而且是作为一个单选题出现的。所以总体而言,本套试题识记性较强,理解性题量不足,即难度偏低!

只是考察覆盖面:部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东西,其实仍然没有纳入试题,包括春秋分日的考查;而有些部分则略显繁冗。总体上说,覆盖面较广,比例页比较协调合理。

二、学情简略概括

所教3、4、5、6四个普通班,基本由我从开学带上来。其中3班曾经由李光荣老师带过2个星期,一个月后才正式更换。而1、2两个重点班,均经历过三个老师的变换,现由王明友老师任教。

总体而言,6个班如校基础相差不大,重点班稍好。但是学习态度差异相当大,1、2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融洽和谐。而四个普通班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甚至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于学习非常不在意。

三、考试成绩分析(等待更新…….)

四、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课堂上仍然存在讲多练少的情况。

据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听的懂,但是课后做题不会。学生所用练习册《第二教材》偏难,不适合普通班学生使用。而教师很少从课外资料上面提炼出好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实践的机会比较小。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记较差。

不少试题是以教材上文字为蓝本编写,但得分情况不理想。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多次强调过,仍然不知所以然。还有很多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比如讲黄道面记忆成黄赤面。反映至少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认真阅读记忆过教材,二是基础知识点应用太少,概念不明晰。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明显的只求一知半解的情况。

表现为学习中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喜欢问问题;还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求表面印象,不求用心理解!普通班的许多同学上课是用推的,在老师的催促下才会动动手,但是仍然不动脑。

4、学习习惯很差。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课前现在有半数的同学能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用品,但是课前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很深刻的问题。也表现为不问问题、不认真思考问题、不注重用图等大的方面。而小的方面则多不胜数。

5、作习题不注重作图用图。

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致力于他们作图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时候全课时变成了一届美术课,但是学生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作图习惯。考后课堂上面随即调查了下,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间没有用过!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至少有5-10分可用该图顺利解答的试题丢分!可以设想,若注意了用图,普通班的平均分至少可以提高5分!

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本次期中考试对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触动。因为在试题以考察非常基础的识记性知识点的情况下,所教四个普通班竟然以15份的巨大差距落后于重点班。这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对于考试各个方面的分析与比较,可详述如下:

一、

试卷分析

难度:限于出卷经验不足,所以不敢出难题、“怪题”、巧题。我从百余页试题库中,精减出这一套试题,甚至可以说我在出题时都有徇私——哪些题目我觉得自己的学生作不出来的我就坚决不选!这样编订出来的试题,可以说再也没有办法简单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要受到批评的!全套试卷真正有难度的只有一个题目,而且是作为一个单选题出现的。所以总体而言,本套试题识记性较强,理解性题量不足,即难度偏低!

只是考察覆盖面:部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东西,其实仍然没有纳入试题,包括春秋分日的考查;而有些部分则略显繁冗。总体上说,覆盖面较广,比例页比较协调合理。

二、

学情简略概括总体而言,6个班如校基础相差不大,重点班稍好。但是学习态度差异相当大,1、2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融洽和谐。而四个普通班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甚至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于学习非常不在意。

三、

考试成绩分析(等待更新…….)

四、

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课堂上仍然存在讲多练少的情况。

据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听的懂,但是课后做题不会。学生所用练习册《第二教材》偏难,不适合普通班学生使用。而教师很少从课外资料上面提炼出好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实践的机会比较小。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记较差。

不少试题是以教材上文字为蓝本编写,但得分情况不理想。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多次强调过,仍然不知所以然。还有很多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比如讲黄道面记忆成黄赤面。反映至少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认真阅读记忆过教材,二是基础知识点应用太少,概念不明晰。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明显的只求一知半解的情况。

表现为学习中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喜欢问问题;还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求表面印象,不求用心理解!普通班的许多同学上课是用推的,在老师的催促下才会动动手,但是仍然不动脑。

4、学习习惯很差。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课前现在有半数的同学能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用品,但是课前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很深刻的问题。也表现为不问问题、不认真思考问题、不注重用图等大的方面。而小的方面则多不胜数。

5、作习题不注重作图用图。

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致力于他们作图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时候全课时变成了一届美术课,但是学生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作图习惯。考后课堂上面随即调查了下,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间没有用过!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至少有5-10分可用该图顺利解答的试题丢分!可以设想,若注意了用图,普通班的平均分至少可以提高5分!

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从本次期中考试来看,我所带的班成绩相对其他班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从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此次考试各个方面的分析与比较,可详述如下:

一、考试试卷分析

难度:此次考试是与番禺中学联考,试卷也是由番禺中学出题。经过我们课组的讨论分析,从这张试卷的总体来看,题目覆盖量不足,有的考点考的比较多,如自转、公转的速度;有些没有涉及,整张试卷难度偏大,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10个班,2个重点班,8个平行班,平行班和重点班进校基础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却相差比较大。重点班学习态度好,课前认真预习和完成导学案,上课认真积极主动;我所教的1、2、5三个平行班学习态度相对较差,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比较欠缺,完成作业的质量较低,主动问问题的学生也比较少。

三、考试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我们全级的平均分和番中相差不大,全体均分差1.8分,正取生平均几乎和番中一样,从总体上看,考试情况是很不错的。但是我所教的几个班成绩在整个年级中排名相对靠后,跟普通班相比差距不大,但跟重点班相比差距很大。

四、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堂上仍然存在讲多练少的情况,据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听的懂,但是课后做题不会。

2、上课时我容易在次要问题上纠缠,把握不住重点,导致有些时候备课的内容讲不完,进度比较慢。

3、由于进度相对其他老师较慢,以致有的课后练习和作业来不及评讲,没有针对学生容易产生误差的问题进行专门讲解,使得有些学生老在一个问题上出错。

4、由于教学经验欠缺,有些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关键点讲解不到位。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记较差。

不少试题是以教材上文字为蓝本编写,但得分情况不理想。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多次强调过,仍然不知所以然。还有很多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比如讲春分日记忆成春至日。反映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认真阅读记忆过教材,二是基础知识点应用太少,概念不明晰。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明显的只求一知半解的情况。

表现为学习中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喜欢问问题;还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求表面印象,不求用心理解。普通班的许多同学上课是用推的,在老师的催促下才会动动手,但是仍然不动脑。

3、学习习惯很差。

经过了半个学期,现在课前有半数的同学能准备好教材、导学案等学习用品,但是课前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很深刻的问题。这些表现主要有不问问题、不认真思考问题、不注重用图等大的方面。而小的方面则多不胜数。

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4高一地理期中考试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本次期中考试对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触动。因为在试题以考察非常基础的识记性知识点的情况下,所教四个普通班竟然以15份的巨大差距落后于重点班。这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对于考试各个方面的分析与比较,可详述如下:

一、试卷分析

难度:限于出卷经验不足,所以不敢出难题、“怪题”、巧题。我从百余页试题库中,精减出这一套试题,甚至可以说我在出题时都有徇私——哪些题目我觉得自己的学生作不出来的我就坚决不选!这样编订出来的试题,可以说再也没有办法简单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要受到批评的!全套试卷真正有难度的只有一个题目,而且是作为一个单选题出现的。所以总体而言,本套试题识记性较强,理解性题量不足,即难度偏低!

只是考察覆盖面:部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东西,其实仍然没有纳入试题,包括春秋分日的考查;而有些部分则略显繁冗。总体上说,覆盖面较广,比例页比较协调合理。

二、学情简略概括

所教3、4、5、6四个普通班,基本由我从开学带上来。其中3班曾经由李光荣老师带过2个星期,一个月后才正式更换。而1、2两个重点班,均经历过三个老师的变换,现由王明友老师任教。

总体而言,6个班如校基础相差不大,重点班稍好。但是学习态度差异相当大,1、2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融洽和谐。而四个普通班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甚至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于学习非常不在意。

三、考试成绩分析

四、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课堂上仍然存在讲多练少的情况。

据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听的懂,但是课后做题不会。学生所用练习册《第二教材》偏难,不适合普通班学生使用。而教师很少从课外资料上面提炼出好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实践的机会比较小。

学习从分享开始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记较差。

不少试题是以教材上文字为蓝本编写,但得分情况不理想。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多次强调过,仍然不知所以然。还有很多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比如讲黄道面记忆成黄赤面。反映至少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认真阅读记忆过教材,二是基础知识点应用太少,概念不明晰。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明显的只求一知半解的情况。

表现为学习中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喜欢问问题;还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求表面印象,不求用心理解!普通班的许多同学上课是用推的,在老师的催促下才会动动手,但是仍然不动脑。

4、学习习惯很差。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课前现在有半数的同学能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用品,但是课前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很深刻的问题。也表现为不问问题、不认真思考问题、不注重用图等大的方面。而小的方面则多不胜数。

5、作习题不注重作图用图。

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致力于他们作图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时候全课时变成了一届美术课,但是学生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作图习惯。考后课堂上面随即调查了下,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间没有用过!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至少有5-10分可用该图顺利解答的试题丢分!可以设想,若注意了用图,普通班的平均分至少可以提高5分!

2021年高一地理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

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14-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

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14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14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高中地理总结篇3

利用经纬线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定位方法。

根据经纬度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区域位置,常用的规律是: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利用这些经纬线对题目中的设定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我们可以选取下表中的10条经纬线判读,应熟悉的内容有: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主要海域及主要国家。

了解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学生还可以选取下表中的8条经纬线进行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

二、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可采取与周围地理事物相比较(方向、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辅助点:1.四至点:最西端(73°e)最东端(135°e)最南端(4°n)最北端(53°n)2.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的经纬度。如知道北京(40°n,116°e)的位置,如果题中提到某地(45°n,125°e),可根据其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判断其在东北平原。

三、利用轮廓定位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结合地图册将大陆轮廓、洲界、国界、省界等描一遍并熟记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踢足球;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等。熟记下列陆地海岸线(海峡、运河、海湾)和岛屿海岸线(岛屿、群岛)的轮廓特点,也非常重要。

1.重要海峡(13个):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

2.重要半岛(16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雷州半岛、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南极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3.重要海湾(6个):几内亚湾、波斯湾、孟加拉湾、亚丁湾、比斯开湾、墨西哥湾

4.重要岛屿(12个):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大不列颠岛、冰岛、爱尔兰岛、格陵兰岛、纽芬兰岛、新西兰岛、火地岛、塔斯马尼亚岛

5.重要群岛(10个):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加纳利群岛、亚速尔群岛、极地群岛、西印度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

四、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等地理现象或事物定位

掌握下表中的河流、湖泊、交通线的形状和山脉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五、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

六、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根据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七、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区域范围大小;利用图中河流、山脉、等高线、沙漠、城市等图例、注记辅助判断定位。

八、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题干或问题中的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辅助判断定位。

高中地理总结篇4

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推进和日益深入的今天,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好坏对高校总务保障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多角度大胆探索适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服务。

一、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重视和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高校总务保障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高校总务保障发挥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关系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高校稳定看总务保障,总务保障稳定看队伍。重视和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对于维护高校总务保障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推进高校总务保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视和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要切实达到国家这一要求,必须有一支能虚心听取师生员工所反映的问题或合理要求,并能迅速高效作出回应、作出处理意见的的总务保障管理队伍。

二、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整体状况有所改善,这对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员工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与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队伍不够稳定。长期以来,高校中始终存在着轻视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观念,认为总务后勤无非是提供一些出体力的简单的劳务活动,没有太多的知识含量,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撑与保障,是安置一些低学历无专业技术背景人员的好去处。这种观念也使得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关注程度不高。因此,许多有能力的人不愿意从事总务保障管理工作,导致队伍不稳,建设难度大。

(2)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尽管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结构近几年有了明显改观,一批高学历专业人员的加入,改善了队伍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成因,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尤其是后勤中层管理队伍,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均不尽合理,尤其是懂管理、会经营、有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更为缺乏,后继乏人现象仍待扭转。

(3)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总务保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是学历问题,更主要的是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岗位要求,经常出现外行领导从常识或理论角度来指导内行如何做技术问题。

(4)队伍培养工作相对薄弱。因为对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所以,与高校其他管理队伍建设相比,总务保障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显得非常薄弱。

三、加强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抓好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并凸现各种的问题与矛盾的今天,加强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高校应将总务保障管理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中,从战略高度重视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分析和考虑总务保障管理队伍现状,确定不同时期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发展计划,恢复总务保障队伍活力。

2.顺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需要,不断扩大高校总务保障管理干部来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要求高校总务保障管理干部具备经营和管理才能,熟悉教育规律、学校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总务保障现状,有一定专业技术背景。所以,高校不仅可以从总务保障基层选拔优秀人才,更可以以优厚待遇从其他部门挖掘专业人才,甚至招聘专业人才来进行培养。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熟练的行业技术、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总务保障管理队伍,才能更好的制定出切合高校自身总务保障发展实际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调研,认真研究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成长的特殊规律

人才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高校总务保障管理干部的成长也有其特殊的规律,要重视对高校总务保障管理干部情况的调查研究,探索高校总务保障管理干部的成长规律,同时,综合分析,努力培养出一支善管理、懂经营、识协调、勤沟通、熟业务的精练管理队伍。

4.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素质

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使总务保障队伍中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考核优秀就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使之“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考核不称职就加于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以此激活总务保障管理队伍的工作热情。

健全和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促使总务保障管理队伍自重、自励、自省。

5.优化组织体系,提升高校总务保障管理队伍工作效率

高中地理总结篇5

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是一种专门针对网络应用设计的可编程器件,兼具了通用处理器的灵活性以及aSiC的高性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中.根据网络设备的需求不同,网络处理器可以应用于核心层、边缘层和接入层[1].其中应用于接入层的网络处理器主要面向终端设备,随着终端设备种类和通信量的急剧增长,对网络处理器的安全处理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际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的标准,目前主要通过ipSec、SSL等协议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这两种协议都包括大量计算密集型的密码算法,而传统的网络处理器大多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安全协议,给终端设备带来了较大的计算负担和网络延时.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一些网络安全处理器的设计方案[2-4],但是大多都采用同一设计思路,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本文从总线结构、存储结构等多个方面对网络安全处理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

2网络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2.1总线结构

片上通讯架构是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的关键,决定了网络安全处理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根据处理任务类型的不同,网络处理器可以划分为控制平面(Control-plane)和数据平面(Data-plane)[1],不同平面上的功能模块对通信的需求不同,总线设计既要能满足所有模块的要求,又要节省片上资源.数据平面为控制平面通信特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控制平面位于网络处理器的顶层,需要对所有功能模块进行控制,但是对通信速度要求较低,而且数据路径简单,本文使用aHB总线实现控制平面传输.相比于控制平面,数据平面位于系统的底层,实时性高,对通信速度的要求高,而且数据路径复杂,容易成为总线通信瓶颈.多数网络处理器采用多个处理单元(processingelements,pe)并行处理[5]或串行流水[6]的方式解决这一瓶颈,但仍存在编程模型复杂、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宏流水的思想引入到总线设计中,将网络处理器的数据流传输路径分为接收级、处理级、发送级,使用高速aXi总线实现网络数据流水化处理.本文使用处理单元的平均工作频率大约为200mHz,假设处理1个数据包需要500个时钟周期,则要完成全双工数据包处理,处理器每秒钟可以处理的数据包个数为200mipS÷500inst/packet÷2=0.2mppS.式中,mppS指millionpacketsperSecond,数据包长度按平均长度150字节计算,则处理器的吞吐率为0.2mppS×150byte×8bit/byte=240mb/s.以太网maC的通信速度可达1000mb/s,pCie的通信速度最高为5Gb/s,因此处理级流水段是整个流水线的瓶颈,本文通过设置多个处理单元,采用多核并行处理的方法消除宏流水线通信瓶颈,使总线通信速率达到最大.

2.2存储结构

目前网络处理器存储结构大多采用基于本地存储器或基于Cache的存储结构[7],能够较好地适应网络协议解析的处理特点.然而,网络安全处理器除了进行网络协议解析外,还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加解密处理,属于深度处理应用,具有重复性差、无回溯等典型的流处理特点,使用上述存储机制会带来Cachemiss等问题,导致存储系统性能下降[8].本文借鉴通用处理器存储体系结构,将面向流处理领域的流存储机制应用到网络安全处理器中,提出了基于流存储机制的层次化存储模型,如图2所示.根据上一节的分析,处理级采用多核并行处理技术,其中每个处理单元都有各自的私有存储,各处理单元间通过共享存储互连成“簇”(Cluster),构成二级存储单元结构.处理单元可以通过硬连线的方式直接访问簇内共享数据存储器,增强了各处理单元之间的耦合程度,同时减少数据写回主存再读取的重用开销.簇内共享存储增强了存储体系的层次性,避免了频繁的片外存储访问,缓解了本地存储与片外存储之间的速度差距,提高了通信速度.流存储单元用于管理数据在处理单元与片外存储之间的传输.网络安全处理器的处理单元与片外存储之间的数据传输比较频繁,当数据段存放在片外存储器的不同区域时,通过流存储单元、软件调度等技术可以对传输数据流进行重新组织,实现批量数据传输.同时,当处理单元对数据包的某一段进行处理时,通过流存储单元可以实现对待处理数据的预取,避免了处理单元访问本地存储失效而需要再次访问片外存储的延时.流存储机制适应了深度处理应用特点,能够实现数据传输与运算执行、输入与输出等多种并行,提高了网络处理器处理单元的并行性开发.基于流存储的层次化存储模型对应的硬件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由总线接口、流存储单元(Stream,Sm)、中央调度器(CentralScheduler,CS)、共享存储(Sharedmemory,Sm)、网络安全处理单元(net-workSecureprocessingelement,nSpe)等部分组成.(1)aXi总线接口多核网络安全处理单元既可以作为总线从设备又可以作为总线主设备使用.当作为从设备时,控制平面CpU通过aXi从接口完成对流存储控制器的寄存器配置、传输描述符输入、数据包输入/输出等工作.当作为主设备使用时,网络安全处理单元具有总线控制功能,流存储控制器可以通过aXi总线主接口向总线发送传输控制信号,在获得总线使用权后可以向目的设备地址写入数据或从源设备地址读取数据,减轻了控制平面CpU的负担,提高了总线使用率.(2)流存储单元流存储单元包括流存储控制器和流数据缓存.流存储控制器负责数据在处理单元内部存储和片外存储之间的传输,通过链表Dma的方式完成数据传输,实现数据预取与Dma传输相结合的优化策略.链式Dma传输指将多组Dma传输串连,每一个Dma传输的目的地址和数据长度都可以不同,直到本次所有Dma传输完成后向总线发出中断完成信号.流数据缓存是连接片外存储和处理单元本地存储的中间缓存,用来缓存处理单元输入/输出数据,匹配总线数据传输速率和处理单元处理速率,可以分为输入缓存FiFo和输出缓存FiFo,深度均设计为512×32bit.(3)中央调度器中央调度器是整个流存储机制的控制核心,起着流存储控制、任务调度、协调系统中各单元正常工作的重要作用,完成流数据缓存部件与处理单元本地存储之间的数据调度.中央调度器由一个通用微码处理器构成,通过执行微代码实现对流存储单元的控制.(4)本地存储本地存储用于存储待处理数据和中间结果,供处理单元调用.和流数据缓存一样,本地存储使用FiFo缓存数据,为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安全处理单元的本地存储采用输入/输出相分离的结构,即本地存储分为输入缓存和输出缓存两部分,各为256×32bit.(5)簇内共享存储簇内共享存储采用一个大小为4KB的共享数据Ram.为提高访存速度,处理单元与共享存储之间采用硬连线的方式连接,处理单元对共享存储的访问需要2个时钟周期,仅比本地存储多1个时钟周期,与传统多级存储结构中的访存延时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为解决不同处理单元同时访问共享存储带来的访存冲突问题,同时出于硬件精简性和低功耗特性考虑,簇内共享存储采用固定优先级的方式以避免复杂的仲裁逻辑.(6)片外存储片外存储器负责接收/发送数据包、系统程序、配置信息等的存储,设备通过总线访问片外存储.通过在网络处理器中引入流存储机制,一方面通过数据预取减少了处理单元访问片外存储的延迟,另一方面通过链式Dma传输,加快了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总线利用率,更加符合网络安全处理器的需求.

2.3安全防护电路

网络安全处理器芯片属于安全芯片范畴,除了为通信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外,其本身也要进行安全防护,本文设计以下安全防护电路实现这一目的.JtaG:通过JtaG模块可以实现对JtaG接口的管理,使普通用户无法通过该接口访问芯片内部信息,保护芯片安全.环境检测:用于对芯片电压、温度以及内部频率进行检测,当芯片内部工作环境超出正常范围时,该模块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噪声源:用于产生对数据包加解密过程中需要的随机数,同时可以产生随机功耗.包含随机数检测机制,当随机数的品质不符合要求时产生中断请求.CLKm:时钟管理模块,通过配置寄存器可以关闭当前不需要的时钟,降低系统功耗.2.4整体结构网络安全处理器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aXi1、aXi2和aXi3构成了网络安全处理器数据平面宏流水结构,接收级、处理级和发送级分别连接在三条高速aXi总线上,aXi4为存储访问总线,流水线各级设备均可以通过该总线访问SRam2.aHB总线为控制平面总线,该总线上只有一个主设备CK810CpU,负责对所有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X2H为总线桥,实现了aXi总线设备与aHB总线设备之间的通信.低速总线apB用于连接系统低速设备.nSpe是整个网络安全处理器的处理核心,采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处理引擎实现.nSpe采用VLiw指令架构,具有面向密码运算和网络协议解析进行优化的指令集,能够高速实现协议解析和数据包的加解密处理.maC控制器是系统的以太网接口部件,它在nSpe的控制下对pHY接口进行控制,实现以太网数据包的接收/发送.pCie控制器管理系统的pCie总线接口,用于连接外部终端设备,实现了网络安全处理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高速通信.通过CpU对pCie控制器的寄存器进行配置可以实现对通信速度、工作模式等的控制.Rom为只读存储器,用于存放系统引导程序,nandFlash用于存放用户程序,系统上电后,CpU从Rom中读取指令执行,完成系统引导,然后直接跳转到用户程序区,将nandFlash中存放的用户程序搬移到CpU指令Cache中执行.看门狗定时器wDt可以检测系统程序运行状态,避免程序锁定.timeR是一个计时器/定时器,可以为系统提供周期的定时中断.中断控制器in-tC用于接收其他模块的中断信号,并将这些中断请求发送给CpU.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可以实现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的传输转换.Gpio为通用可编程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成输入或输出.

3性能评估

本文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对整个处理器系统进行实现,并采用65nmCmoS工艺标准单元库,使用DesignCompiler逻辑综合工具对系统进行综合,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评估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在仿真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评估,选择若干初始输入长度从1kB到32kB的数据负载,请求网络安全处理器进行密码算法及ipSec、SSL协议处理,测试网络安全处理单元的整体吞吐率,并与文献[2]和文献[4]中的进行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性能的体系结构设计、基于宏流水总线的数据传输路径,以及优化的存储结构使本系统在大多实验情况下优于同类网络安全处理器.

4结束语

高中地理总结篇6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做些探讨:

一、地理现象的全球变化规律

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这包括:

一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变化规律的。

如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气温变化、全球降水量的总体变化、雪线的高度及对流层厚度等。

二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变化规律的。

]如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气温年较差、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等。

三是具有显著时空特点变化的。

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等。

四是具有全球空间分布规律的。

如全球气候的分布模式、自然带分布模式和洋流分布模式等。

教学中在总结分布规律的同时,更要侧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如总结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大时,反过来就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最终得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理现象的区域变化规律

区域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普遍感到比较难的部分。教学中若能从地理现象的分布为切入点,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可以从等温线的分布入手,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然后再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风环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

再如,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时,也是先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入手,总结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分配上表现为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然后再从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会看图表总结规律的同时学会分析的方法。

依此方法可以分析东亚、欧洲中西部、北美东部、澳大利亚等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然后再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各区域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植被土壤特征及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三、地理现象的局部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地理要素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地理现象中一些局部的变化规律常常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地理知识。

一是分布及成因上具有相同性的地理现象。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和中美洲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纬度15°-25°的大陆东岸,成因上主要与纬度、信风、地形和洋流有关。

二是地理现象相同但分布区域及特征上有差异的地理现象。

如中亚地区、北美东部、南美洲南端东部、小亚细亚半岛等地区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其气候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再如北美西北部及欧洲西部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因受地形、洋流等影响,其特征及分布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是区域内部特征相似但地理现象不同。

高中地理总结篇7

关键词:中心试验室;工作模式;检测机构

引言

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和跨江大桥的建设历程中,中心试验室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速公路和地方铁路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改善中心试验室工作模式,更好地加强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控制,是各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1中心试验室发展概况

1.1作为业主的质量管理和检测部门(1991~2008年)

在1991~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市场上普遍缺乏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资源,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不具备实行社会监理的条件,各市级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在指挥部内部成立了质量检测机构,这是中心试验室的前身,是业主的质量和检测部门。1996江苏省开始实施高速公路联网畅通战略,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交通部的统一要求,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从广靖、锡澄高速公路开始,逐步实行社会监理制度,这种社会监理制度具有显著的江苏省地方特色是:总监理工程师是由省交通厅分管高速公路建设的副厅长兼任,总监代表由高速公路所在市的交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后来逐步过渡到由市交通局副局长担任总监理工程师,此时,各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实际上是一个总监机构或监理驻地办机构,为了加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的管理,按照省高指的统一要求,各市高指统一组建了中心试验室,这时中心试验室实际上是总监代表机构的质量检测部门。

1.2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2009~2017年)

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开始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建设,并且对新开工的江海、江六高速公路实行以省为主的建设模式,省交建局组建了项目办。此时开始对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的监理管理进行改革,明确由社会监理机构组建总监办并且出任总监。在这种模式下,省高指项目办虽然名义上做的是业主工作,但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监理工作,因此仍需要建立一个工地试验室来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管理,由于此时省高指内部没有质量检测力量,于是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选择了第三方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承担项目的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此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业主的质量检测机构。

1.3中心试验室工作现状

1.3.1省内现状目前江苏省高速公路和跨江大桥建设项目的中心试验室采用两种不同工作模式。(1)泰高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公路、锡通大桥接线:在施工现场设立一个总监办和一个中心试验室,总监办内部设立一个工地试验室。(2)宿扬高速公路:在施工现场设立一个中心试验室,总监办内部不设工地试验室,总监办负责向中心试验室送样,中心试验室接收样品后,进行试验工作,向总监办出具试验报告。中心试验室同时还承担由业主直接委托的质量检测任务。(3)泰州大桥、崇启大桥和灌河大桥:在施工现场设立一个中心试验室,总监办内部不设工地试验室,总监办负责向中心试验室送样,中心试验室接收样品后,进行试验工作,向总监办出具试验报告。中心试验室同时还承担由业主直接委托的质量检测任务。1.3.2外省现状建设单位通过招标方式建立中心试验室,中心试验室直接对业主负责,在业务上接受业主监督和管理。中心试验室在业主的指导下,参与对本项目施工单位的试验室进行检查、指导及管理。在业务上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试验检测服务工作。中心试验室将监理试验检测频率20%纳入中心试验室完成,抽检频率不低于25%,独立完成合同规定的试验检测任务。回顾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中心试验室的管理,大多数高速公路项目是在施工现场设立两个中心试验室,相互独立平行地开展质量检测工作,总监办承担频率20%质量抽检,中心试验室承担5%的质量抽检。对于特大桥梁项目无论是原省高指管理的项目还是省大桥指管理的项目,一律实行“总监办不设工地试验室,工地试验室由业主另外独立招标建立,负责检测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全面调研了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心试验室的工作模式,在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全省已经统一实行了“总监办和驻地办不设工地试验室,工地试验室由业主另外独立招标建立,负责检测工作”这种工作模式。

2两种典型中心试验室工作模式研究

2.1模式一

2.1.1工作特点施工现场设立中心试验室,为业主服务,承担业主委托的质量监督和检测工作。总监办也设立工地试验室,承担总监办的质量检测工作。两个试验室的工作存在交叉。2.1.2案例如表1所示:2.1.3分析比较在这个模式下,施工现场设立了两个工地试验室,两个驻地、两套设备和两批人马,重复的检测工作增加了工作交叉和干扰,增加了费用。总监办的试验工作成果由于与中心试验室的检测工作独立分开,因此业主对总监办的检测项目、频率、试验时间、检测结果的管理存在困难,增加了工作量。由于中心试验室和总监办的质量检测频率不同、检验时间不同、试验人员不同,因此两个不同试验室的质量检验结果相互之间存在矛盾,质量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另外,由于监理费用采用是总价计价的模式,很难做到对试验检测项目和数量的准确计量,因此对监理检测数量的管理存在困难。

2.2模式二

2.2.1工作特点施工现场设立中心试验室,总监办不设工地试验室,有关试验工作送中心试验室完成,中心试验不仅负责试验工作,而且负责见证取样工作,中心试验室同时还承担业主委托的质量检测和管理工作。2.2.2案例如表2所示。2.2.3分析比较在这个模式下,施工现场只设立一个中心试验室,一个驻地、一套设备和一批人马既服务于业主又服务于总监办,既承担由业主委托的质量检测和管理工作,又承担由总监办委托的质量检测工作,工作界面清晰,工作效率提高,减少了工作交叉和重复,节省了检测费用。总监办试验工作的检测项目、频率、试验时间、检测结果由于通过中心试验室的工作变的公开,对总监理办的质量管理起到了监督作用。集中的质量试验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工作平台,业主利用大数据分析,时刻掌握施工现场质量动态,发现质量问题。由于总监办是委托中心试验室进行试验工作,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项目的单价和数量进行费用的结算,总监办的送样监督了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数量,中心试验室对监理送样的试验,反过来又监督了监理送样的频率。

2.3成本分析对比

通过对比高芜和宿杨高速公路两种不同的中心试验室工作模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表3所示。

3结语

高中地理总结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大型工程项目;组织结构;合同结构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程项目多方参与的活动之一。在目前来说,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在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之后,业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不再把项目分阶段地进行招标、选择工程承包商和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而是选择实力较强并且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咨询公司或工程公司来管理承包项目的整个过程。这种模式可以保证高质高效的实施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帮助业主处理前期设计、策划、项目融资方案、施工、采购、运行等过程,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使项目达到经济和技术的最优化。我国一些城市在大型项目建设中积极引进和分析国际上先进的工程项目承包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有特点的总承包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大型工程的施工特点,研究施工管理总承包模式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合同结构,并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来总结施工管理承包模式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经验。

一、施工管理承包模式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各地建设工程项目趋于大型化,这些大型工程有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工程的规模很大,而建设的工期较短;其次是工程的系统复杂,功能很多,对组织要求比较高。大型的工程项目通常包含了办公、交通、酒店、休闲娱乐等各种功能,为了在限定的时间、空间内保证质量并完成施工,总承包商需要具有非常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传统的承发包模式是设计―招标―施工,建设的周期较长,过程中存在设计的变更和投资缺乏控制等问题,导致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工程建设的施工需要。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便随着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了,并且经过实践运用的总结得到很好的发展,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地探索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模式在发展中的优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实现边设计、边施工,有效地缩短了建设工期,也减少了设计上的变更,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在施工阶段分解招标工作,分阶段地开展施工工作,对于合同报价也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二、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

(一)基本概念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是由业主委托施工的管理承包单位来进行施工管理,管理承包单位主要负责设计协调、招标、施工等,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组织方式,并且一定程度上对设计有所影响。项目的开展顺序在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的模式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被分解,每个分解部分的施工图在完成之后便开始进行该部分的招标工作。每个施工部分也是被分解为若干个部分,不再是由一个单位来独自承包,而是按施工图完成后的顺序来进行招标,先后由多家单位来承担。这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招标和施工三个部分可以充分结合,施工单位不必等待总体设计全部完成,在设计工作还未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开展施工工作,也就是边设计、边施工,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工期。

(二)合同结构

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合同结构主要有型和非型两种形式。型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合同结构是指总承包单位只以“业主”的身份参与到施工的管理工作之中,业主与分包商直接签订合同,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单位并不负责分包发包工作。

非型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合同结构是指项目总承包方直接参与施工和管理工作,以承包商身份直接与分包商签订相关的分包合同,也直接地进行分包发包工作。

(三)组织结构

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的组织结构与合同结构相对应,同样有两种类型,即型和非型的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组织结构。型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这种组织结构主要的特点为,与业主签约的供货商和分包商全部由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来管理,业主一般不会直接指挥供货商和分包商,而是业主对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有指令关系。另外与设计方的沟通,只有业主可以指挥设计单位,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只可向设计方提供合理建议,而不能向设计方下达指令,两者之间是互相协调的关系。

非型的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这种组织结构主要的特点为:业主直接指挥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并不直接向供货商和分包商发指令,而是由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单位来指挥负责供货商和分包商,三者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关系。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可以帮助业主选择合适的供货商和分包商。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主要需向业主来负责,相应的各供货商和各分包商也都需要向总承包方来负责。业主自己签约的供货商和分包商可以听从业主的直接指挥,可以由业主委托给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来统一安排指挥。与设计方的关系则与型的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一致,与设计单位是协调的关系,只能够由业主向设计方来指令,总承包方提供合理建议。

三、施工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的实际应用

随着施工建设项目不断扩大的规模,施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建设行业经过不停的探索和分析,实行了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施工承包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建设的成本投入,提高了建设施工的质量,更在缩短施工建设的工期问题上得到很好的验证。因此在我国很多大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了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例如上海科技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高铁南站建设等项目中,均已采用施工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来进行施工的管理和组织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便以上海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建设工程为例子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上海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建设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项目,规模较大,工期很紧,参与的建设单位众多,涉及的建筑专业很广泛,也是上海国际机场扩建中的核心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单位需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模式,工程管理单位在前期就需要介入,对于施工的管理水平要求很高。根据这项工程的实际需要,最终采取了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即承包单位需要负责从工程施工准备到运行至保修期满整个过程的总控制、总协调和总管理工作,但是并不承担工程费用,也不参与具体的工程施工。

(二)项目的合同结构

在采用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之后,上海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的合同结构如图4所示。从图中和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业主即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是和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直接签订了施工管理总承包合同,并且与上海建工股份公司签订土建总承包合同。除此之外,上海机场还与负责装饰工程、幕墙工程、屋面工程、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桩基工程等主要的承包商签订了三方合同,上海建工作为施工项目的管理总承包方副签,在施工管理中便将这些分包商统一委托给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商来管理并协调。上海机场与设计单位签订的两方合同,从图4可以看出上海建工与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之间并没有合同关系,互相之间也不能指令,是互相协调的关系。

(三)项目的组织结构

根据上海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建设项目的合同特点,确立了该工程的组织结构。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主要负责项目中协调设计单位、控制工程进度、管理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施工成本、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现场的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主要承包单位的管理也由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方统一负责。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有效的项目管理作用,通过边设计、边施工的组织实施方式,与设计单位有效协调,将设计与施工紧密联系,直接指挥并控制项目施工活动,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保证施工质量的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我国建设行业通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施工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的应用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种施工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大型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前期对于施工的技术要求,并且有效地减轻了工程项目中后期的施工管理压力,改变了传统的承包模式中设计、施工、采购三方互相脱离、互相制约的问题,克服了设计变更、投资难控制、建设工期长等缺点,有效地提高了承包商为发包方提供的服务,得到了更加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在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中采用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具有优势,已经得到了建设行业的认可,并且在国内大型项目的建设中广泛应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提高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秀芹,陈勇强,汪智慧,等.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

高中地理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解构;适用性;对接

2011年6月,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10个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被列入其中。正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究——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问题研究,就被提了出来。

一、总部经济研究简要回顾和总部经济机理运用于高职教育研究的简要梳理

(一)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总部经济的有关研究最早见于蔡来兴于1995年撰写的《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但首次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出版了总部经济第一部专著《总部经济》的赵弘,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研究的权威,其主持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成为我国主要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的风向标。“总部经济”一说虽然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但其理论源头还是西方的理论体系,包括比较优势论、区域经济论、信息经济论、组织结构论等。

国外其实并无冠以“总部经济”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一是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究,如基于集群论的战略观点、基于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演化论假设、基于组织结构完善论的相关成果;二是公司区位问题研究,其中美国公司总部区位问题研究、第四产业概念研究、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全球500强总部区位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于2003年最早提出“总部基地”的概念,由此实现了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实践和研究的转变,这可以被认为是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基地”相对于“总部”的一个概念,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

(二)从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到“总部—基地”布局: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

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其鲜明的标志是总部基地不再“捆”在一起,而是分开了,这不是字面上的变化,是总部与基地之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它形成了总部与基地的空间布局,并且以“总部—基地”明确标示。

总部经济机理、“总部—基地”研究的应用,目前还只是见于教育领域中的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不过,最早并没有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而其相关研究,最早见于《职教论坛》2007年第3期的《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研究——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在此的前后两“基地”分别指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通过该文就已经实现了“一个对接”、“一个转换”——“经济—高职教育”的研究对接、“总部经济总部基地基地+基地”的研究转换。随后研究的主要进展,一是通过《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的《高职院校“三段一站式”工学结合的新体系研究》,将“基地+基地”模式,转换为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并细化为“三段”(“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学校总部—生产制造基地”)又“一站式”(“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工学结合整合机制,但此时还没有明确这一模式是什么类型或性质的模式;二是通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定位为一种办学模式,而不是一种人才培养等模式或其他模式。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限于局部区域,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践;局限于局部区域的局部城市,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实践;进行的还是个案研究;基于高职教育运行特色特点的机理转换(应用)研究薄弱;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研究不够。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研究暴露的这些问题表明,这与国际发展趋势不符。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相关研究正趋于深化并日渐成熟,正在“逆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而视野“朝小看”。本文正是要顺应“抓大也重小”(“抓大/中心城市也重小城镇”)的国际趋势,试图改变在研究和实践中专注大(中心)城市、淡看中等城市、忽视小城(镇)的明显倾向,通过对“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探讨这一模式全国推行的适用性,并由此构建和巩固这一模式对接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在高职教育整个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高职教育—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贡献力,为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成果)并将之广泛应用做出努力。

三、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的三大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是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总指引,以各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指引,构建适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寻这一模式从个案研究到全样本研究、从局部地区(东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扩(展)升(级)到全部地区(包括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和西南部落后地区)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由此进一步探讨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操作路径;其中,解构研究、适用性研究和对接机制研究构成三大基本内容——要以解构研究为基础、着力破解适用性研究这一难点问题、集中解决对接机制研究这一重点问题。

(一)解构研究是基础

解构研究是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这一模式作为母模式,然后将它分解为两个子模式——“位于大(中心)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中(小)城市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和“位于中等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小城市(乡镇)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母子”模式的解构为总部经济机理应用于高职(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从母模式到子模式的解构,这是一项拓展性研究。从基于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模式被细化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三段一站式”的工学结合新体系模式;从“总部—基地”这一母模式(笼统模式)到其被细化为上述的两个子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正在深化。其具体表现:一是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类别增加了,从而使高职教育服务的面更宽了。“三段一站式”体系模式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总部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服务于基地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这两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大、中城市的,而细化的这两个子模式不仅培养这两类人才,还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广大乡镇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和服务于“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种实用新型人才。二是这种办学模式的立足之处,实现了“点—线—面”的延伸和扩散。模式解构的背后,其表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更宽、范围更广——从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扩展到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南)部经济落后地区、从个别学校实验这一模式到全国大面积地铺开;而其实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适用性研究是难点

适用性研究,其关键是要试图找到这样一种奠基于各地、各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具有普适性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换句话说,适用性研究是要探讨缘起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总部—基地”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其核心在于探究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普适性模式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其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是否可以或如何被借鉴、应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在于: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虽然内生于总部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身运行的特点和独立性,高职教育办学可以相对超脱于区域经济的总部经济发展布局;这就是说,即使某区域(地区)总部经济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这种管理架构。

通过模式解构研究表明,内生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模式扩展到“总部—基地”模式再扩展到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已经实现了从经济型模式到一般模式再到教育型模式的扩展;而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从母模式又分解为两个子模式,又实现了在高职教育运行内部从典型模式或集中型模式到分散型模式的延伸和扩展。由此,这种母子模式演化所彰显的普适性表现在:从个案研究到了全样本研究;从个别学校到了众多学校;从特殊地区地域(如东部、东南部)到了全区域;并且“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为产学研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包括高职学校(本部,即总部)的分校(部)、教育培训中心(站)、实践实训中心(站)等,“基地”的触角到了广大乡镇、农村。这就是说,即使是设在中等城市的高职院校(目前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虽然仍设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但向“下”即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向)应该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因而,在学习、借鉴、应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要挖掘、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揭示普适性不是抹杀或淡化个性,而是更加彰显、张扬个性。

当然,还是要正视适用性研究的难处。其“难”处主要在于:由于本研究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尚未见有同研究),因而这一相对“陌生”的东西,要被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接受或受到肯定,必会历经理念的宣传、理论体系的构建、工具的推介、个案试点、小范围推行、大面积推广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不确定性。正视难处,正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建设。

(三)对接机制研究是落脚点和重点

高中地理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解构;适用性;对接

2011年6月,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10个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被列入其中。正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究——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问题研究,就被提了出来。

一、总部经济研究简要回顾和总部经济机理运用于高职教育研究的简要梳理

(一)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总部经济的有关研究最早见于蔡来兴于1995年撰写的《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但首次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出版了总部经济第一部专著《总部经济》的赵弘,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研究的权威,其主持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成为我国主要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的风向标。“总部经济”一说虽然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但其理论源头还是西方的理论体系,包括比较优势论、区域经济论、信息经济论、组织结构论等。

国外其实并无冠以“总部经济”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一是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究,如基于集群论的战略观点、基于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演化论假设、基于组织结构完善论的相关成果;二是公司区位问题研究,其中美国公司总部区位问题研究、第四产业概念研究、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全球500强总部区位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于2003年最早提出“总部基地”的概念,由此实现了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实践和研究的转变,这可以被认为是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基地”相对于“总部”的一个概念,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

(二)从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到“总部—基地”布局: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

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其鲜明的标志是总部基地不再“捆”在一起,而是分开了,这不是字面上的变化,是总部与基地之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它形成了总部与基地的空间布局,并且以“总部—基地”明确标示。

总部经济机理、“总部—基地”研究的应用,目前还只是见于教育领域中的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不过,最早并没有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而其相关研究,最早见于《职教论坛》2007年第3期的《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研究——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在此的前后两“基地”分别指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通过该文就已经实现了“一个对接”、“一个转换”——“经济—高职教育”的研究对接、“总部经济总部基地基地+基地”的研究转换。随后研究的主要进展,一是通过《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的《高职院校“三段一站式”工学结合的新体系研究》,将“基地+基地”模式,转换为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并细化为“三段”(“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学校总部—生产制造基地”)又“一站式”(“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工学结合整合机制,但此时还没有明确这一模式是什么类型或性质的模式;二是通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定位为一种办学模式,而不是一种人才培养等模式或其他模式。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限于局部区域,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践;局限于局部区域的局部城市,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实践;进行的还是个案研究;基于高职教育运行特色特点的机理转换(应用)研究薄弱;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研究不够。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研究暴露的这些问题表明,这与国际发展趋势不符。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相关研究正趋于深化并日渐成熟,正在“逆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而视野“朝小看”。本文正是要顺应“抓大也重小”(“抓大/中心城市也重小城镇”)的国际趋势,试图改变在研究和实践中专注大(中心)城市、淡看中等城市、忽视小城(镇)的明显倾向,通过对“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探讨这一模式全国推行的适用性,并由此构建和巩固这一模式对接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在高职教育整个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高职教育—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贡献力,为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成果)并将之广泛应用做出努力。

三、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的三大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是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总指引,以各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指引,构建适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寻这一模式从个案研究到全样本研究、从局部地区(东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扩(展)升(级)到全部地区(包括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和西南部落后地区)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由此进一步探讨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操作路径;其中,解构研究、适用性研究和对接机制研究构成三大基本内容——要以解构研究为基础、着力破解适用性研究这一难点问题、集中解决对接机制研究这一重点问题。

(一)解构研究是基础

解构研究是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这一模式作为母模式,然后将它分解为两个子模式——“位于大(中心)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中(小)城市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和“位于中等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小城市(乡镇)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母子”模式的解构为总部经济机理应用于高职(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从母模式到子模式的解构,这是一项拓展性研究。从基于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模式被细化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三段一站式”的工学结合新体系模式;从“总部—基地”这一母模式(笼统模式)到其被细化为上述的两个子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正在深化。其具体表现:一是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类别增加了,从而使高职教育服务的面更宽了。“三段一站式”体系模式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总部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服务于基地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这两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大、中城市的,而细化的这两个子模式不仅培养这两类人才,还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广大乡镇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和服务于“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种实用新型人才。二是这种办学模式的立足之处,实现了“点—线—面”的延伸和扩散。模式解构的背后,其表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更宽、范围更广——从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扩展到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南)部经济落后地区、从个别学校实验这一模式到全国大面积地铺开;而其实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适用性研究是难点

适用性研究,其关键是要试图找到这样一种奠基于各地、各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具有普适性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换句话说,适用性研究是要探讨缘起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总部—基地”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其核心在于探究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普适性模式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其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是否可以或如何被借鉴、应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在于: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虽然内生于总部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身运行的特点和独立性,高职教育办学可以相对超脱于区域经济的总部经济发展布局;这就是说,即使某区域(地区)总部经济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这种管理架构。

通过模式解构研究表明,内生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模式扩展到“总部—基地”模式再扩展到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已经实现了从经济型模式到一般模式再到教育型模式的扩展;而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从母模式又分解为两个子模式,又实现了在高职教育运行内部从典型模式或集中型模式到分散型模式的延伸和扩展。由此,这种母子模式演化所彰显的普适性表现在:从个案研究到了全样本研究;从个别学校到了众多学校;从特殊地区地域(如东部、东南部)到了全区域;并且“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为产学研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包括高职学校(本部,即总部)的分校(部)、教育培训中心(站)、实践实训中心(站)等,“基地”的触角到了广大乡镇、农村。这就是说,即使是设在中等城市的高职院校(目前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虽然仍设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但向“下”即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向)应该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因而,在学习、借鉴、应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要挖掘、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揭示普适性不是抹杀或淡化个性,而是更加彰显、张扬个性。

当然,还是要正视适用性研究的难处。其“难”处主要在于:由于本研究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尚未见有同研究),因而这一相对“陌生”的东西,要被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接受或受到肯定,必会历经理念的宣传、理论体系的构建、工具的推介、个案试点、小范围推行、大面积推广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不确定性。正视难处,正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建设。

(三)对接机制研究是落脚点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