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18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1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取消自由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B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eU):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已拥有27个会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3)成就: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由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发展:截止2008年7月,其成员国共有153国。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a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C自成立以来,其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90%以上。

D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中国是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2)影响: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C全球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问题突出。

拓展:怎么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2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约翰・班维尔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伊夫・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3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本文试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板块进行分类整合,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技能,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两个板块都是根据高中历史的内容、特点、师生教与学的需要而设置的,“历史纵横”栏目主要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历史知识,是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阐释、拓展、延伸,以加深、巩固历史知识,加强历史的联系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思之窗”板块分为阅读内容和思考题两部分,提供了与正文重点内容有关联的历史材料,如原始文献、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通过思考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两个栏目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一)对“历史纵横”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中的“历史纵横”,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对正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例如(1)必修i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讲中央集权的发展时,正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在“历史纵横”中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必修ii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在讲“世界市场拓展”时,正文主要说明拓展的途径、手段和作用,课文结尾的“历史纵横”中,用当时英国人安东尼-培根从事黑人奴隶贸易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世界市场拓展的实质和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将市场拓展与需求增加以及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与正文相关的重要概念、内容的解释说明

(1)必修ii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在讲到“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正文讲到“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微商和晋商。”而在其下的“历史纵横”中,对晋商从其名称、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晋商以及商帮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

(2)必修iii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在讲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正文对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讲述。而其下的“历史纵横”对“智者”及“智者学派”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世界古代思想史的热荩大多数同学都是陌生的,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才有所了解,而课本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通过“历史纵横”栏目内容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

3.对历史事件的场景进行描述

例如必修i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在讲述“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正文讲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议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英国国王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大增。关于英国议会,仅靠正文的内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而借助“历史纵横”来介绍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上下议院的构成及议会的权力,学生在了解之后就不难理解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及《权利法案》的颁布是矛盾斗争的结果了,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上下文的联系。

因“历史纵横”栏目的设置,枯燥的历史概念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改变了以往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晦涩难懂的现象,淡化高中课程“学术化和专业化”色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正文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对“学思之窗”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的“学思之窗”,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始文献资料

部分内容提供与正文相关的原始文献资料及问题。例如必修i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述“伟大的开端”,学生在读懂“学思之窗”原始文献资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正文所讲相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和拓展重点的历史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历史故事及其思考

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例如必修i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在“天国悲剧”这目中“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的真实再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结合正文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3.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

有35个“学思之窗”涉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例如:(1)必修ii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洋务运动”一目“学思之窗”的内容,学生对持不同观点的历史评论,通过思考阐明个人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形成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必修ii的第5课《开辟新航路》、必修iii第23课《美术的辉煌》的“学思之窗”以图片和问题的形式展示,这样的设置与课本内容相衔接,为教学服务。

“学思之窗”的设置,解决了历史课本中各个板块之间分裂的问题,通过提问思考,学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该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实际运用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趋向于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了解,对事件、现象背后的问题只看现成的结论,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思考,关注不多,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历史事件、现象多讲解,又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栏目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可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启发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例如:

必修iii第8课“历史纵横”据这段材料,可提取的信息有:西汉以后至唐朝时造纸技术不断进步,唐朝通过战争的方式使得造纸术外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这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搞清材料的基本内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身的有意义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理解能力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段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造纸术传入欧洲,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借助问题对材料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在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设置也为接下来本课教材内容的学习及与“学思之窗”中“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做了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史料,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历史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联系与比较、判断与评析等,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必修iii第1课“学思之窗”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学生根据材料从多种角度对问题进行相对全面的认识,并由此认识这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问题加深理解,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而且也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或“为什么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再如必修iii第12课“学思之窗”的材料,学生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别人的评价,然后再做分析。学生在评价别人认识的过程中,确定自己采取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以及评价方式,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地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价值体系,激发学生乐于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过程贯穿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对历史整体的认识就来源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但就历史知识本质而言,历史材料只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媒介,而历史课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是有选择和经过编者加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研习,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直接接触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通过研读获取有效信息,独立做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养成探究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总体上整合教材的内容,依据课标要求调整主次、恰当取舍,根据教学需求,重新整合知识,并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正文资料和辅助内容,合理利用、开发历史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煜张连生:《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2]刘永青:《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优缺点及其使用建议综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年3月.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一、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与理解

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此类题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注重中外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的比较能力考查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点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试题与答案呈现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较为准确地确定考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由于试题没有设定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只要紧扣题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能够得到较高分数。既能准确检测考生的思维水平,考生又有话可说,容易得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这样的试题,真正凸显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这种在考试中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命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解答的时候只需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这就给我们同学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的分析准确,就能够得到分数。根据图表,我们能够发现法定假日天数变多,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开始增多。这是最容易发现的变化,也是同学最好回答的。针对原因,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这类题就看同学的发挥是否稳定,逻辑是否严密。总之,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首先应该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历史信息,转换成答题语言。

四、注重史观、史法、史学理论与史学常识考查

当下国内外史学界的主要史学研究范式有如下几种:即唯物史观统领下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解答这类题首先分清史料类型、理解影响史料解释的几个主要因素、确定史料选取和运用应注意原则或方法。以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五、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感。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设计教学目标,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倡导合作探究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实现情感体验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构建多元评价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命题视角体现新的学术观点

从近几年各省市历史高考试题所引用学术专著或观点的数据表来看,全国卷所引用专著或观点的次数和程度均高于各省市。近年来,把国内外学术专著引入历史高考试题中,使高考“学术味”越来越浓烈。以学术背景资料为教材知识考察的“切入c”,通过对这些学术背景资料的认识来提高考生对历史多角度,广范围的分析能力,把教材知识内容融入到学术背景的资料中,实现历史考察“小切口,大内涵”的定性要求。

七、选修热莸目疾槎匝生超越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课程全国卷选考命题趋势“远离教材、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选考超出教材范围、选考难度大于必考、选考侧重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做好选修题应该精讲两本选修教材;有重点、有策略地强化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知识点的统合,一、二轮复习必修知识可有机结合渗透补充选修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和班级,选修教材的讲授,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法。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进行专题训练,归纳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6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但也不能随意发挥总要有所依据池就是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另外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实行新课标以来的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分类整理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常考点,以及命题方向和设问技巧;另外在平时上课时还需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图片及小字部分。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基至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笔者认为这是高三老师的教学前提和必备素养。

二、充分掌握基础知识

古人说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切忌回圈吞枣。而是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单元的知识点目录弄懂文中的每一个历史概念理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区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启己整理每课的、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对三本必修中的重点、难点、盲点、易错易混点等进行总结与分类分析原因并逐一解决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则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学生就会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整合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时间的话肩必要整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广东地方史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在目前命题注重历史情景的情况下学生少丢分。这也不是要求教师平时面面俱到段有主次等而是要做到知识点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有机的统一。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老师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赴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比较辛苦越到后来就越轻松。往往会形成一种老师越教越想教学生越学越想学的良好局面。于是教师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板书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力求让学生做到多思考肩层次的去掌握知识肩规律的去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要达到不看课本和笔记都能基本回忆出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练习量。每周自己动手进行一次知识小结等。这些措施重在坚持才会稳定和有效。

四、分层处理因材施教

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兼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肩所收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错题碰到一个解决一个。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小故事把人生的大道理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老师的信任特别是要拥有一双慧眼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池要及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时时关注着他们这样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步浓厚起来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河以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始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跟踪和辅导赴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带动。鼓励后进生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调动学生内心的自尊和好胜心形成你追我赶净先恐后的浓厚学习气氛。

五、结语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选修模块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精选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二十二位历史杰出人物,构建了一个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人物选修模块中人物呈现方式与必修模块不同,必修课程虽都涉及了各类历史人物,但历史人物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的某一个视角被提及的,而在选修模块中每课都以一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人物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区别于必修教材重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能力的教学,要突出体现其关注历史人物智慧和精神品质的探究,以实现“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标准目标。本文试以人民版《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课的教学谈谈人物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方法。

一、知:知晓历史人物之生平事迹

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史导论。必修教材中人物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对人物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体现几乎为零,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无法凸显,进而空洞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结论则更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知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使“评”更具人性和灵性。《华盛顿》一课课标为:“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教学片断一】华盛顿“有为”与“有不为”

请你根据教材提供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制作一份华盛顿年谱。

有位学生设计了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见上表):

此表可以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较为全面、完整地了解、把握了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老师结合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概述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1.领导独立战争;2.解甲归田;3.主持制宪;4.首任总统;5.坚辞总统。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华盛顿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整体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评:评价历史人物之历史贡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已对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做了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要结合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史论结合”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二】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一:“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问题1:阅读课本,概述华盛顿“有所不为”的行为。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概括:(1)拒当国王,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2)拒任终身总统。

材料二:“Hewasthefirstinwar,thefirstinpeace,thefirstinthepeople'sheartsofhiscountryside”――HenryLee

问题2:为什么说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三:约翰・亚当斯在1785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应该赞颂教育他的国家而不是敬慕华盛顿个人……我深以华盛顿的性格而自豪,因为我知道他仅仅是美国人性格的典范而已。……在庞贝时代,华盛顿可能是恺撒;在查理时代,他可能成为克伦威尔。……但是在美国,他除了退休别无他图。”――马克斯・康力夫《乔治・华盛顿:人和丰碑》

问题3:依据材料三说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配以细节展现与分析,引导学生从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文本解读和历史结论的得出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贡献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形成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

三、感:感悟历史人物之精神品质

价值观教育是人物史教学的归宿点。人物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掌握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基础上,要充分感悟和体会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因此人物史的教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

【教学片断三】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们回顾了华盛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三进,又三退,走出了三进三退的传奇人生。请同学们谈谈华盛顿“三进三退”人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表,进一步了解华盛顿的“人生选择”。

问题1:在“三进三退”的选择中,无不显示出华盛顿的高贵品质。从三进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从三退中,又可以看出哪些优秀品质?

问题2:在“三进三退”剑和犁的选择中,你认为哪一步最艰难,最能体现英雄本色?也让你最佩服?

问题3:结合下列两则材料思考,华盛顿为什么多次拒绝权力的诱惑?

材料一:“华盛顿不单单是为了独立,而且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战斗。……他懂得要是他企图取得多于人民慷慨给予的权力,他将失去为之战斗的目标。”――爱德蒙德・摩根

材料二:“华盛顿性格中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对荣誉的追求高于权力和地位的迷恋;渴求自身道德的‘完善’高于对权术的热情”。――余志森《华盛顿评传》

问题4:“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

如何理解“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华盛顿告别权力有何意义?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华盛顿人生的“三进三退”彰显了华盛顿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的高风亮节。华盛顿“三进三退”关上一扇专制的门,结束了一段殖民历史,打开了一扇民主之窗,开创了新的未来,让学生从中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华盛顿“三进三退”的细节展开,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伟人,“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风貌,体验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追寻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路径与奥妙,从而让历史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8

一、新授课时要重视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时,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特点及周边的形势,才能充分理解左宗棠采用“先易后难,先北后南”军事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地图上认清阿古柏“哲得沙尔国”的侵略图和沙皇俄国侵占伊犁地区的地图形势,才能区分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两类不同性质的斗争和特点,从而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一目时,我们只有让学生认真研究当时秦的统一形势图,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当时天下归一的形势和局势;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位置以及秦始皇北方大修长城和南方统一越族的雄才大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据史读图一般需注意两种情况:

1.凡是高中历史教材上出现的地图,这是《教学说明》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须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相应章节没有的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

一般来讲,掌握中国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等常识,非常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复习课时要重视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习教材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记忆。这种办法经常用来复习和总结整理知识。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必修一专题五《蔚蓝色的希腊》地形图为例,既可据图复述古希腊的地理位置,由此回顾希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先民的生活方式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又可以对比我国古代《西周分封图》分析东西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城邦政治和帝国政治的不同特点,达到从宏观角度复习掌握专题知识的能力。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必修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形成完整的体系。

3.根据地图,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学习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抗日根据地示意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中共不同时期工作中心,斗争方向的变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的变化特点等知识。

三、实践中要重视据图分析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成才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何也?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鱼”指的是知识,“渔”则为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的教学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求索、自觉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分类、总结、应用。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在理论上升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如今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遇到了一些疑惑,比如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历史知识庞杂,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构筑知识体系,养成学科素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

一、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来思考、解决问题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使经济基础得到巩固或削弱。对于枯燥的原理学生如何才能理解呢?教师不妨给学生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这个例子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易明白。比如:一个学生有10元钱,这10元钱只够他吃一顿午饭,那么他就没有多余的钱来做别的事情。另外一个学生条件较好,有100元,他花10元吃饭,还余90元,他就可以买一些学习类报刊书籍放到教室供同学学习,以赢得同学对他的好感,说不定在竞选班干等事情上同学们就会支持他。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一个原理。当然,这个原理还应该进一步细化,比如: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阶级属性决定事件本质。任何一个阶级所做的任何决定、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与统治。③其他。比如: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结束后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①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②西汉――创造与独尊(代表人物:董仲舒、汉武帝);③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受佛、道影响,地位受挑战);④宋明――转型与成熟(代表: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⑤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脉络也就是主干知识,理清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脉络进行记忆、背诵。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更方便学生记忆。

三、注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内容分为三本书: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其内容是按照专题史的方式呈现的,这就给教学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单元之间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学生很难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古今中外历史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纵向联系如讲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包括: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就可以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与学生一起总结、罗列主干知识。横向联系如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涉及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应将中国历史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讲解,如在讲解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就讲到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之所以发生变动,其主要原因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四、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考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但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书读得很认真,默写也很好,但考试拿不到好的分数。这就是解题能力欠缺的表现。如何能解好题,拿到好分数呢?目前不管是水平类考试还是高考题型,一般都是客观题(也就是选择题)加主观题(就是材料题)。对于客观题,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在审题的过程中将时间、关键词、问题圈出来,找准范围、目标再答题,答题时运用上述讲的几个原理来答。主观题则要求学生先读题目,根据题目看材料,将材料分层剖析,运用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解题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一定量的有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王长虹.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篇10

1.传统历史教材的不足

传统的历史教材,期间也经过了一些修补改动,但是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就逐渐的显露出来。传统的历史课本为了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多数内容只是泛泛而谈,对细节的重视不够,很多历史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达上,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历史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与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生活相脱节,历史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历史没有走进现实生活中,以史为鉴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教材在选材方面,重政治轻经济,历史为阶级服务的功能太明显,例如,高中五本教材政治史的比重占了将近一半;长期采用一种模式的教学,有的教师备一次课就可以不断的重复使用,对知识的更新引不起足够的重视,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2.新教材的调整与创新

各学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都编写了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高中历史也不例外,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不同版本,不论是什么版本的历史教材,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突破传统教材按照通史,按王朝体系的模式编写教材,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新教材按照专题的形式,将历史知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本必修和其他的选修教材,这样编写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题知识,也有利于向大学历史专业知识的过渡。下面就以新课标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谈一下新教材的调整与创新。

(1)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概况

人民版历史教材一共是9册,必修课3册。三册按照侧重的领域来划分,简单概括为第一册政治史,第二册经济史,第三册文化史。选修课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如何探索历史、近代的民主和专制、古今中外的著名的历史人物、文明、战争等。

(2)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调整与创新

①在编写思路上,以国内的历史为主,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注重国内国外历史的有机结合,加大了世界古代史、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选修课与必修课互相补充,进一步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模式。

②在体制上,每一本教材都设有学习专题,学习专题分为3个部分:专题导学、学习内容、学习档案。专题导学,主要是对学习起到引导启发作用,着重介绍的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学习内容是学习专题的主体,文章中的“想一想”“议一议”以及文章结尾的知识链接、自我测评等是学习内容中的主要特色,这样安排教材,不仅可以起到辅助教材的作用,还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等是专题学习档案的主要特色。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习与探究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课本内容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大量加入与现代实际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课本在编排上增加了对时事和民族命运的关心,比如,在第二册必修课本中加入了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内容,在中国对外关系专题中增加了中国加入wto的内容等等。在人民版新教科书中热点、最新的科研成果也有所体现。

④历史教育的各种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战时民族工业西迁,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回国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当中;中国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功能;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等,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在人民版教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人民版的历史教科书,能够非常客观地看待分析历史事件,对于错误的做法能够正面客观的分析,不但不回避,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3.人民版新教材的不足

(1)语言表述有待改进

在必修一教材第八页中,秦朝大一统“政体”一词的使用,不妥当。政体是一个近代词汇,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现代社会的两种典型政体,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显然使用“政体”一次不恰当。在阐述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写到“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事实上,当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有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者,只是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完全表述成“没有理论指导”是不恰当的等等类似的错误较多。

(2)内容的详略程度没有把握好

英国的两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本中没有涉及是一个明显的纰漏;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这一章节中,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中共的奋斗史,一些需要重点阐述的文章被一笔带过,可以说是人民版新教材的一个明显不足。

二、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历史教学教材得到了成功的改版,新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如何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对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1.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概括。各种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博采众长,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一种教学方法再好,一成不变地使用,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学效率也会较低。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有所期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处理新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