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十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十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28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1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2

一、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加的历史课堂小结

1.从课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掌握教材内容。

如在学完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后,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和思考教材,从宏观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将所学的内容系统化:①苏联在谁的领导下实现崛起?②苏联在什么时候实现崛起?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如何?③苏联崛起体现在哪些方面?④苏联以什么方式实现崛起?苏联的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发?⑤苏联这段时间的崛起,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什么后患?如何全面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2.引导学生通读教材,然后完成教师编写的内容提纲,以明确所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历史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学习方法。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后,教师以“美国独立战争”为线索,编写了一个提纲,内容包括背景、开端、文件及主要内容、领导人和功绩、胜利和历史意义等,让学生在提纲指引下阅读完教材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最终基本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是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历史事迹)、有分有合(在行文布局或语言组织上有分析、有总结)、有褒有贬(要全面。既包括成绩叉包括不足之处)。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小结

1,学生熟读顺口溜,回顾教材内容,巩固新知识。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后。学生读记老师编写的顺口溜:15世纪记清楚,欧人开辟新航路;哥伦布始起步,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迈大步,绕过非洲到印度;麦哲伦英名出,环球航行作用著;新航路开辟不用数,打破孤立世界殊。学生通过阅读顺口溜。很快掌握和巩固了新特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历史影响等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第7课《“”十年内乱》后,学生通读教材,思考并回答课后自我测评“为什么必须否定‘”’,学生通读教材。并从“”发动的背景、“”造成的全面内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重大损失等方面全面认识和理解“”,从而明白必须全面否定“”的道理。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的课堂小结

1.学生通过教材,自觉总结教材纲,实现课堂知识的系统化。

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教材提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所学知识编写成了包括古老帝国的立、兴、衰、亡、鉴(借鉴、启发)等内容的提纲,实现所学知识从点到面的提升和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学生辩论或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科学判断的目的。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6-01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可以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那么,怎样把好课堂总结这一关呢?笔者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线索式”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由于时间短,加之一些学生不善于总结,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可通过“线索式”课堂总结,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相关知识用点、线穿成网络,揭示知识结构。例如,教学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时,可以这样总结:“中华文明的勃兴最早产生了文字,而文字又使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明确:科技与文艺)假如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夏商周科技成果,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我们中华的古老文明?”这样既抓住了重点,揭示了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悬念式”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设计悬念,可以为新课提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了解了他们的生存年代、生存地点、生产能力、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体质特征,同学们想知道他们进化之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吗?请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课。这样既简要概括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下一课有更多的期待。

三、“升华式”课堂总结

放飞理想、展望未来,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时,特别是讲到中央人民政府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你将如何开发西部,怎样描绘西部的宏伟蓝图?”让学生代入角色,大胆想象。这不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为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四、“图表法”课堂总结

用图表的形式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突出重点地进行归类、比较,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课堂总结(见下表):

使用图表进行课堂总结的做法通常是先列好表格,小结时再拿出来使用;或讲课时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写板书,最后加上横竖线,便成了用于总结的表格;也可以先设好栏目,总结时由学生归纳填写。

五、“引申式”课堂总结

“引申式总结”就是在总结时提出带有趣味性或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寻访历史古迹等。例如,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新世纪的第一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请同学们查阅报刊或互联网,了解一下亚太经合组织有多少个成员?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课终既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又是课后活动的起点,我们可以以课终为阵地把教学的某些任务加以延伸和扩展,辐射到课外活动中。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4

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教材选用最新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主要复习以下内容:

《中国历史》分了四册,其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中国古代史,主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及与世界的交往等情况。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我国的近代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中国近代时期外国的侵略及民族抗争、革命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主要经过,中国格局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主要是中国现代史,介绍了中国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挫折和失误,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等。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经济、文化与社会牛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基础知识。

2、让学生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历史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大趋势,知道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主要措施:

1、对优生要求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上达到自我运用的水平,学会运用辨证唯物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上课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多交流,通过培尖的形式加以沟通;作业布置加大难度,多布置分析性的作业;以面批为主。

2、对差生要求完成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上课认真督促、作业以面批为主;课后多补差;经常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了解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上进。

3、备课:深入钻研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每个单元与每节课的任务,找出重、难点,注意掌握各课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要有简明、系统、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3、结合教材,结合实际使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点面结合,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语言力争准确、简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五、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提出重点研究的课题,并说明研究的课题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含观摩课、公开课、经验介绍等)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5

关键词:历史教材;历史教学;单元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每册教学内容一般由6到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其不同的教学主题,单元专题构成了历史内容呈现和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层面,一节课的教学是微观层面,那么单元视野下的教学设计就是中观层面。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和活动的安排,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下面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确立单元主旨优化教学方案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每一课为单位确立教学主旨。但是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如果能够优化和整合单元内容,确立单元主旨,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单元主旨,可以避免对教学内容的肢解,避免单课教学时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在实际教学中,每课时的教学都承担着单元目标的一部分,单元主旨确立后,对每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规划,可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有利于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华东师大版《历史》(下文所举例子都为同一套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标题为《区域文明的发展》,因此可以将每一课的重点落在“文明”二字上,通过以文化立意串联起整个单元的教学。如《东亚南亚文明》一课,古代朝鲜和日本都受到中国高度发达文明的影响,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而同样处于亚洲区域的古代印度则先后受到伊斯兰文明、蒙古文明的冲击,在莫卧尔帝国时期再度鼎盛。而《阿拉伯帝国》一课可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作为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借此来介绍阿拉伯文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影响,以期与单元主旨契合。最后的《蒙古帝国》一课可讲述蒙古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蒙古帝国的扩张战争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也打破了欧亚大陆间疆域的封闭状态,扩大了各区域文明交往的范围,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再以八年级下册《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这一单元为例。在把握了单元课文的逻辑关系后,可将单元教学主旨确定为: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美苏两极格局曾主导了世界局势的发展。但随着苏联解体、欧洲联合、日本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虽然区域冲突仍然存在,但就总体而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并存发展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进行单元内每一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置于单元主旨下去安排和考虑,无形中便将每课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段历史。

二、梳理教材内容把握逻辑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有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但多数教师会更多地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容易将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割裂开来,而忽视单元内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很难形成完整的历史图景。在设计每节课时,将每课内容放在单元背景中去考虑,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只有建构单元学习板块的总体框架和结构,才能便于学生将杂乱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共三课内容《第二次科技革命》《近代的生活方式》《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乍一看三课间似乎联系不大,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其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世界大工业文明基本确立,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变革,引发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巨额资金和规模扩大的企业出现使生产和资本集中。由此可以引出第二课的内容,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农业人口大量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城市并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需要大量的工业品和生活日用品。因此,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加大。为满足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手段的进步也相应加快。城市发展带动科技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推动历史的进步。而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需要其居民和就业者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这样便可以自然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

再以八年级下册《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共7课内容,讲述了美苏冷战到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内容繁杂、千头万绪,但仔细分析后可归纳出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二战后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其中政治从两极到多极的发展过程对应的是本单元的《冷战》《超级大国》《西欧与日本》《l展中国家》《苏联东欧剧变》这几课。而经济全球化虽然是最后一课的内容,但在《西欧与日本》《发展中国家》这两课中也有涉及和铺垫。各国在寻求政治独立、经济发展的同时,感受到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各国更加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但是多元文明的出现也意味着不同地区因为思想形态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等等导致冲突的出现。因此在讲述区域冲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当今世界仍存在地区冲突和动荡,有助于落实最后一课内容的教学,即当今时代下和平和发展才是主题。最后实际上又回归到本单元的标题即《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三、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系统认识

单元视角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打破了单元内不同内容间的界限,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弊端,有助于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各类与教学单元相关的材料,实现有机整合和贯通。从单元视角下进行的资源搜索既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也防止了历史现象被割裂看待这一问题的产生。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救国道路的新探索”,包括《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四课。如何在本单元中体现出救国道路的“新”探索呢?在《新文化运动》与《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两课中,可感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体会这一思想潮流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进而救亡图存的新探索紧密相连,是一个渐进的思想解放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发动民众进行阶级斗争以争取民族解放的新道路。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起始的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工具,让文学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奢侈品,通过文学开启民智,进行思想启蒙,为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文学革命助推新文化运动由“小众”扩展到“大众”,为新文化运动打开崭新局面。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从这个角度而言,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的最大功绩。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可以讲述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局面;国共分裂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之后为反对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农村包围城市》一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策略下,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被人民群众掌握,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再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为例。从教学内容上看,本单元有《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扩展》《资本主义在亚洲的扩展与亚洲的反应》《拉美独立战争与被肢解的非洲》三课。这一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x开始全世界大举扩张的历史。时间范畴大致在19世纪中后期。从世界范围看,封建统治仍然是占优势的政治制度。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这一局面得到彻底打破。工业文明的发展,使欧美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他们迫切要求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系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运动。在本单元中,我们看到俄国通过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德意志则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解决了长期困扰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分裂割据状态;亚洲的日本,在外来侵略的刺激下,通过倒幕运动了坚持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权,于19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强国之路。分析这三个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会发现他们与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情况不同。英法等国资本主义道路的特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转变,而俄、德、日三国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显示了非常大的国情差异,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俄、德、日等国运动的成功,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最终确立。可见,对本单元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有利于学生把握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认识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6

关键词:北京政府;民国新疆;回部王公

清代在新疆建省以前,对于新疆回部的治理采用伯克制。一切设官执掌均沿袭旧制,设阿奇木伯克,又设伊什罕伯克以佐之。兼管农田水利、民事诉讼、警察税务等等,其职能可谓无一不备。伯克之制,以三品之七品为等级,并按其品级而授予土地(即采邑)。但是此种制度在南疆行之既久,则弊窦丛生,伯克或依势欺人,或为所欲为。特别是在阿古柏之变后,伯克们苛待甚烈,横征暴敛,民生痛苦。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后,每克一地则设局治理该地,如此伯克之虐才有低头之势,新疆建省之后,伯克制遂通令取消。伯克制虽然已经取消,但是部分回王公的王爵与特权却保留了下来。

民国肇始,北京政府为了稳定全国局势,在维吾尔族人口[1]占五成以上的新疆采取了安抚与优待新疆回部王公(民国时期称呼维吾尔族为回部)的策略,对于回王公的爵位和受封不做改动,完全承袭清时旧制,旨在通过上层王公维持新疆稳定局势。安抚策略主要体现在承认回王公们自清代承袭的爵位和优待,并在法律和执行力上予以实现。

一、民国时期新疆回王公的袭爵与受封

民国时期袭爵的回王公皆沿袭于清代,其爵位与待遇遵循清时旧制,并无甚大更改。

新疆的回王公主要分布在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和南疆的几个主要回城。哈密与吐鲁番两地回部因在乾隆年间平定西域时世有军功,袭有王爵采邑,世袭罔替,与其他南疆回部不同,其王有采邑,其采邑之土地人民均归回王管辖,并且不用负担政府之徭役与赋税。而其他地区的回部王公均守虚位,所置护卫与典礼各官尚存,但是人员不得随意增添。民国初期经北京政府明令受封的回王公如下。

1.哈密回王。光绪末年,老回王逝世,由其妻侄沙马苏特亲王袭爵,至民国时受袭封爵不变。哈密回王的管辖的界址,东至星星峡,西至一碗泉与镇西分界。南至砂矶,北过雪山明岗与蒙古分界。境内人民土地山林草木及住牧之地均归札萨克管理,相沿二百余年。

2.吐鲁番回部。吐鲁番鲁克沁回部札萨克郡王叶明和卓,于民国二年六月二日晋封亲王镇国公衔。同时,鲁克沁回部镇国公衔伯克即木进封为镇国公。[2]吐鲁番员哈德尔因赞助共和,对其授予三等嘉禾章,于民国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大总统明令公布[3]。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蒙藏院颁发大总统册封吐鲁番鲁克沁回部札萨克亲王叶明和卓,镇国公伯克朗木浩轴。[4]

3.库车回部。库车郡王买买提敏赞助共和晋封亲王,民国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大总统令公布。[5]至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蒙藏院颁发大总统册封亲王买买提敏浩轴。[6]

4.阿克苏回部。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哈尔迪为郡王。[7]

5.拜城回部。辅国公司迪克与民国二年八月十四日晋封为贝子。[8]

6.乌什回部。贝子衔辅国公伊布拉音・伊斯马义于民国三年十月十七日授贝子衔辅国公。[9]伊布拉音其子阿布德拉于民国九年六月九日授二等台吉,[10]并于民国十年元月二十六日给予伊布拉音二等嘉禾章。[11]

7.和阗回部。辅国公木沙,于民国三年二月七日晋封为镇国公,[12]其于民国六年末病故,其爵有其子拉承恩承袭,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批准。[13]

以上便是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执政期间所封爵的新疆回部王公们,北京政府根据各爵级予以不同的待遇,其待遇标准参照前清旧制。

二、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王公生活之优待

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王公之待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年俸,年俸包括俸银和俸米;二是来京与驻京待遇。而来京与驻京待遇方面则由政府全权报销来京、回京川资与驻京廪食车马等各种费用。

(一)年俸

年俸包括俸银和俸米。民国对新疆回王公发放的年俸标准,完全参考前清标准。新疆回部王公之爵位等级有: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以下分为台吉,台吉又分为一至四等,台吉之后又有各等级爵位,其年俸与俸米皆有明确规定。

1.俸银

在民国元年、二年北京政府规定了各爵等级俸银,其详细数据如下表。

亲王俸银2000两,折合银元3000元。郡王俸银1200两,折合银元1800元。贝勒俸银800两,折合银元1200元。贝子俸银500两,折合银元750元。镇国公俸银为300两,折合银元450元。辅国公俸银200两,折合银元300元。头等台吉俸银100两,折合银元150元。札萨克二等台吉俸银80两,折合银元120元。札萨克三等台吉俸银60两,折合银元90元。札萨克四等台吉俸银40两,折合银元60元。以上俸银每两按一元五角折合,数字按照民国元年、二年之规定标准。[14]

如上数据,一位吐鲁番郡王的年俸是1200两银子,折合当时的银元为1800元。根据民国初年1911年―1919年大致物价水平,当时一元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今人民币40―50元,那么经过换算可得吐鲁番郡王月俸平均在今币6000―7500元之间,年俸合今币7.2万―9万元之间。吐鲁番郡王的年俸相当于当时北京政府中央行政官委任一级官员和荐任七级官员的工资水平。但是相较于北洋政府中央高级官员,如国务总理年薪70―90万就显得薄少了。

2.俸米

至于回部王公之俸米,又分为春季俸米和秋季俸米,两季俸米发放额相同。其台吉以上各级爵位所发之俸米石数根据北京政府民国元年、二年规定,俸米每石按六元折合。

亲王可得春季俸米277.5石,秋季俸米277.5石,共475石,折合银元2850元。郡王可得春季俸米142.5石,秋季俸米142.5石,共285石,折合银元1710元。贝勒可得春季俸米95石,秋季俸米95石,共190石,折合银元1140元。贝子可得春季俸米59.375石,秋季俸米59.375石,共118.75石,折合银元712.5元。镇国公可得春季俸米35.625石,秋季俸米35.625石,共71.25石,折合银元427.5元。辅国公可得春季俸米23.75石,秋季俸米23.75石,共47.5石,折合银元285元。台吉可得春季俸米11.575,石,秋季俸米11.575石,共23.15石,折合银元138.9元。[15]

俸米的价值到底几何。如根据以上数据,按1911―1919年通用量制,每石米合今制89公斤,那么一位亲王一年的俸米475石,换算成今制就是42275公斤,也就是42吨。其价值在11万―14万之间,几乎等同于年俸。如此巨量是个什么概念?按照今日饮食标准,一个以米为主食的成年人一年便可以吃掉108公斤的米。那么一个民国亲王所得的近42吨俸米,足够一个成年人吃用近400年,一个三口之家吃用近150年。

(二)新疆回部王公来京与驻京待遇

新疆回部王公除了享受年俸等优待外,中央按例安排各省王公来京朝觐,各王公根据政府安排的朝觐年班次序来京活动,其来京川资与驻京期间所有的车马廪食费用皆由政府财政支出。

1.关于来京川资

来京川资又分为初次来京特别川资和来京路费两大项。

关于初次来京特别川资,北京政府在民国二年九月六日公布规定蒙回藏各王公初次来京特别川资。[16]其中汗2000元、亲王2000元、郡王1600元、贝勒1200元、[17]贝子1000元、镇国公800元、辅国公800元、协理台吉400元。[18]川资完全按照前清外藩王公标准发放。

来京待遇除了要给予路费外,还要对来京回疆王公的行程给予事无巨细的安排,包括不同等级的王公交通工具的安排、所能携带的物品重量、跟役枪支等细规和沿途一切招待事宜等,一应行程所需细节接在照拂之内。

新疆回王公均由沿途地方官照章提供夫马、车辆和食宿,通火车之地方乘坐火车,并酌情派军警人员护卫其顺利抵京。

回部王公启程前应预先将随带人员、行李数目、路经地方等信息,来京后报知蒙藏院,蒙藏院会根据填写支应凭证并沿途地方官严明凭照核实后,给予相应财务报销。

王公们来京需携带大量的物品,不仅需要安排人员护送物品,还需要大量运输工具将物品运送至至京。因此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各级王公来京时所需运输工具、准随带的人员、枪支与行李数目都有明确规定。

汗王、贝勒、贝子、公及台吉等,每人给引马二匹,包马四匹;协理台吉、头二三四等台吉、伯克、回部随带子弟每员配给引马一匹,包马二匹,所有有爵人员均配给骑马一匹。如果有汽车、轿车者则停支骑马,对随带护卫、通事、跟役各自配给马一匹。行李每520斤配给大车一辆,若用扛夫,则每五十斤配给扛夫一名。北京政府规定的新疆回部各级王公来京时准随带的人员、枪支与行李数目表规定如下。

亲王可随带护卫8人,通事1人,跟役8人,护身枪支8杆,行李6000斤,需车辆12辆或扛夫120人。郡王可随带护卫6人,通事1人,跟役6人,护身枪支6杆,行李5000,需大车10辆或扛夫100人。贝勒可随带护卫4人,同时1人,跟役5人,护身枪支4杆,行李4000斤,需大车8辆或扛夫80人。贝子可随带护卫3人,通事1人,跟役4人,护身枪支3杆,行李3000斤,需大车6两或扛夫60人。镇国公和辅国公可随带护卫2人名同事1人,跟役3人,护身枪支3杆,行李3000斤,大车6辆或扛夫60人。头等台吉以下均不能随带护卫。头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3人,护身枪支2杆,行李3000斤,需大车6辆或扛夫60人。二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2500斤,需大车5辆或扛夫50人。三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2000斤,大车4辆或扛夫40人。四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1500斤,需大车3辆或扛夫30人。[19]

来京途中还提供每日所需廪食。汗王、贝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伯克及回部随带子弟等人每员每日配给粮菜钱二角、羊肉二斤、白面二斤、京升粳米八合三勺、油三两。随带一员护卫,札萨克每员配给菜钱二角四分。二等护卫等每日配给菜钱二角一分。三等护卫每员每日配给菜钱一角八分,都有羊肉半斤、白面半斤、京升粳米八合三勺、油三两。通事跟役每员每日配给菜钱八分、羊肉一斤、白面一斤、京升粟米八合三勺、油二两,每日供给茶叶二斤。王公若来京时自带有呈进马匹,每日配给草料三仓升、麦麸二升、草十斤。贡品等物均照其数目加给车辆与扛夫。[20]

对于新疆回部王公来京需费、一切支应以实支为限,不准折价或额外需索。

2.关于驻京待遇

驻京待遇包括盘费及口粮,按照民国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布的驻京及年班来京王公廪食条例[21],其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爵、台吉等爵级的盘费与口粮标准如下。

关于盘费有两种,一是驻京期间的盘费,二是回城盘费。亲王盘费每日给洋15元,每月给洋450元,回城路费给洋30元。郡王盘费每日给洋12元5角,每月给洋375元,回程路费给洋20元。贝勒盘费每日给洋9元,每月给洋270元,回城路费给洋11元。贝子盘费每日给洋7元5角,每月给洋225元,回程路费给洋10元。镇国公与辅国公盘费每日给洋6元,每月给洋180元,回程路费给洋8元。除此之外,北京政府还对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四个爵位的府邸予以照顾。看守亲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到1元5角的补贴,每月领45元。看守郡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到补贴1元2角,每月领36元。看守贝勒与贝子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补贴1元,每月领30元。[22]

另外,关于口粮供给均已米为实物发放,其标准如下。汗亲王每日口粮每日口粮3斗3升,每月给米9石9斗,回程给米5石。郡王每日给粮2斗8升,每月给粮8石4斗,回程给粮4石。贝勒每日给粮2斗2升,每月给粮6石6升,回城给粮3石。贝子每日给粮1斗8升,每月给粮5石4升,回城给粮2石8斗。镇国公与辅国公每日给粮1斗5升,每月给粮4石5升,回城给粮2石2斗。留守在府邸的护卫们除了每日可领到补贴外,还可领取每日口粮。看守亲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口粮1斗1升,月领3石3升。看守郡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口粮1斗,月领3石。看守贝勒与贝子府邸的护卫每日均可领8升口粮,月领2石4斗。[23]

综上所述,北京政府对新疆回王公们的来京和驻京待遇可谓事无巨细,关心细致,从亲王到护卫、跟役,从来京驻京到留守府邸,各项人员均有补贴与口粮照拂,这种照拂不仅免去了王公们一路的廪食路费,连留守府邸的护卫都在优待之列,可谓使得王公们消除了后顾之忧。

此举通过优待王公们使其对北京政府的向心力不断加以巩固,也就加强了新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结语

北京政府通过优待新疆回部王公,承认回王公自清时便受袭的爵位和执行爵位优待,旨在通过上层王公维持新疆稳定局势,维护国家统一于民族团结。此举也确实起到了比较积极地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成为英苏等国角逐的利益场,一直图谋将新疆分裂出去,但是他们的阴谋却失败了,这离不开回王公们的维护之功。

只是北京政府颁发的规定条例固然是好,但在政策的执行力上就略显不租了。由于主宰中央政权的首脑人物如同走马灯似的更迭不已,政出多门,加之当时全国各地军阀战争不断,各省挪用了库款,以致政府积欠留京各地王公们的廪食费用不发,使得留京各地王公无米为炊,只能自掏腰包渡过留京之日。仅就民国五年而论,四、六、八三个月及七月半月均未按时如数补发。总计驻京王公应领廪食费近万元,共计积欠二十余万元,全国照蒙藏院民国五年年度预算共计有60万元。[24]

尽管政府曾向王公们发放国库券以抵偿费用,但并不能全偿留京回王公们的一应食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对回王公的优待实现大打折扣,此举势必使王公对政府离心离德趋势日增。(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据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70―571页所载当时新疆总人口大概在250万―260万人之间,而维吾尔族人口就在125―156万之间,占到五成至六成,可谓人口众多.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4册.第37页,1913年6月3日第386号.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25册.第374页,1914年3月28日第678号.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4册.第453页,1914年11月28日第922号.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633页,1913年3月25日第317号.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4册.第453页,1914年11月28日第922号.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83册.第228页,1916年3月23日第77号.

[8]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年,第701页.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2册.第107页,1914年10月18日第881号.

[10]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01页.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69册.第634页,1921年1月27日第1772号.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23册.第232页,1914年2月8日第631号.

[13]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02页

[14]汗亲王至郡王年俸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411―413页,1917年6月23日第521号:《统计局编行政统计汇报・蒙藏类》.贝勒至军功八品年俸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291―292页,1917年6月25日第522号:《统计局编行政统计汇报・蒙藏类》.

[15]亲王至贝子俸米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292页1917年6月25日第522号.镇国公至台吉俸米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323页,1917年6月26日第523号.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7册.第155页,1913年9月8日第483号.

[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09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公报《蒙藏事务局呈大总统拟定初次来京能回藏王公等特别川资条例请批示遵行文(附条例)》.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0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1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87册.第411―413页,1916年5月28日第143号:《回疆等处年班王公经班喇嘛来往沿途支应章程》.

[20]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33页.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0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1―712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7

[关键词]图片资料;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0701

历史与社会课程系统地将历史、政治、地理三者合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辅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有多种途径,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一、以图片资料增强学生历史感

人教版(下同)《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起到的效果是将其中具体描述的场景通过画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图片具体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增强历史感。比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给学生展示“汉武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时的繁荣昌盛。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盛唐时信佛尚佛的社会现象。或者通过展示阎立本的《步辇图》,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唐朝和吐蕃交往盛况。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能具体了解到盛唐时的繁华街景、人们的着装风格等。

二、以图片资料提升学生观察力

一张图片中往往隐含多种信息,比如某个人物的生活照,我们从中可以提取照片的年代、人物、事物的信息。照片和纯文字相比,往往需要观看者投入更多的观察时间,才能很好挖掘出其中隐含的信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图片资料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更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比如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教师在上课之前先不讲述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知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哪个洲处于什么地带,哪个国家处于什么洲等知识。教师等学生观察结束后,再根据世界地图提出问题,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处在哪个经纬度,哪个时区,属于什么气候带。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会主动寻找华盛顿的地理位置,根据经度知道华盛顿的时区是西五区,根据纬度知道华盛顿是北温带。可见,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恰当应用图片资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三、以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图片资料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些信息刺激他们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十五课《专制帝国》时,可以要求学生先不翻开课本,而是结合课程内容将几张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的图像。学生看过这几张图片之后会感到疑惑和吃惊:堂堂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居然是个身材矮小、满脸麻子的人。和刘邦、李渊等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的气势对比,朱元璋显得很不像皇帝。面对这样的“惊吓”,学生会向老师请教。教师这时可以顺势提到,古代画家会有意将皇帝的画像丑化。学生听闻后会引出疑惑:古代画家为什么会丑化皇帝画像?为什么只有朱元璋被丑化?学生因为好奇会对问题追根究底,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行从课本或课外的知识中寻找答案。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四、以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8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缩短差距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9

花园式档案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庭院。它坐落在首府南宁市星湖路,占地22亩。院中树木婆娑,繁花似锦,荔枝、龙眼、芒果、番石榴、百香果等热带亚热带瓜果四季飘香。一排排高大的大王椰、木棉树和扁桃树簇拥着这栋设计新颖别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化综合管理设备的9层档案大楼。

档案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6800平方米,1989年2月竣工。为适应南方气候温度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库房建筑采用密封式结构,周围设置环廊,具有隔热防潮、密闭保温的功能,辅以中央空调和除湿系统,以确保库房恒温(22±2℃)恒湿(相对湿度55±5%)。同时有防火、防盗等多种自动化设施。

独具特色的馆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区内广阔的山乡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共12个民族。翻开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象跃然纸上:近代的金田起义、广西军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邓小平等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和进行迎接广西解放的武装斗争、解放后广西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在广西大地上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了解八桂历史的丰富矿藏,是八桂历史沧桑变迁的见证人。

截止2008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共有303个全宗,约52.8万卷,音像3316盘(盒),照片2.5万多张,缩微档案2.3万多米,各种资料近7万册。

清代档案:数量虽少,弥足珍贵。

清代档案仅存157卷,大部分形成于清末,其中海关档案89卷。档案原件最早的为1879年(光绪五年)光绪皇帝颁给大臣桂全一家的一份“奉天诰命”。近代广西以梧州和龙州为水陆两路通商口岸,梧州海关始设于1879年,1885年法国人在龙州设立领事馆并设海关。现馆藏梧州、龙州(南宁)海关档案包括民国时期共存3571卷。两广总督府、广西巡抚部院、布政使司、提学使司等官府衙门档案68卷,内容涉及、自治、议事会议员选举、整顿警政、试办警察学堂及罪犯习艺所、修筑铁路、劝办养蚕及工业生产、征收地丁附税、教育经费调查及预算决算、各地粮价、各地发生水旱火风雹及兵匪灾害情况等。其中宣统二年四月至三年四月广西各地雨雪阴晴平均量数表、得雨次数分寸总单清册,详细记录了当时广西各地一年内的水、早、风、雹等自然灾害及其变化情况,是研究广西近代气候变化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鉴于广西历史档案尤其清代及其以前档案稀少,内容残缺不全,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伊始,即设立档案征集复制科,先后到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广东、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档案馆,进行广泛调查和征集档案。馆藏征集的档案复制件最早形成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其中有1851年在广西桂平爆发的震撼清王朝的金田起义的档案,有关中法和议的记述及广西边界问题的材料,广西巡抚张鸣歧关于镇南关被革命军攻占的文电等。

民国档案:一部新桂系的兴衰史。记载了权力争夺的血腥惨烈,也见证了历史的远去。

民国时期,旧桂系、新桂系先后统治广西。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在辛亥革命后宣布广立,陆荣廷先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广西都督、两广巡阅使。1924年广西人民掀起了反军阀斗争,以李宗仁、黄绍为首的新式军人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领导,率部起义讨伐旧桂系,经过两年混战,于1926年了旧桂系军阀的统治,建立了广西省政府,此后长期统治广西,并以广西为据点,与等争夺统治权,史称“新桂系”。

馆藏民国档案共有69个全宗,25092卷,主要是新桂系时期形成的档案。其中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对李宗仁、黄绍兹的一组任命文件反映了新桂系崛起的历程。李、黄原为旧桂系陆荣廷部下统领(相当于团长级),1921年粤桂战争失败后,李、黄率领所部2000余人开往广西东南部的六万山区,据玉林五属,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1923年3月黄绍秘密派参谋陈雄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力量联络,在粤军第一师李济深部邓演达第三团的配合下,占领梧州。8月16日,孙中山委黄绍为中央直辖西路讨贼军第五师师长,11月2日,孙中山改委黄绍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军长。1924年7月。李宗仁、黄绍联合击败陆荣廷,占领省城南宁。11月24日,广州大本营任命李宗仁为督办、黄绍为会办、白崇禧为参谋长,成立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至1925年7月,李、黄联军彻底消灭了陆荣廷、沈鸿英的旧桂系残余势力,统一了广西。这组文件共有20多份,黄绍视若珍宝,1944年秋日军第二次侵入广西,省城桂林失守,文件丢失,抗战胜利后,黄花重金赎回,保存于广西省银行。

新桂系在统治广西期间,基于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需要,励精图治,在推动广西近代工矿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树。馆藏档案既有广西省执行委员会、广西省政府及其直属机关、桂林绥靖公署、保安司令部、民团以及银行、海关等党政军和控制财政金融命脉机关的档案,也有诸如硫酸厂、植物油厂、煤矿公司、地产公司等工矿企业档案,铁路、电信、公路运输档案,农事试验场、家畜保育所等农牧渔业档案,通志馆、文献委员会等文化事业档案,广西大学、西江学院等高等学校形成的档案。这部分档案反映了新桂系的崛起和兴荣,也见证了新桂系的衰亡。

革命历史档案:记录了广西地下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记录了百色起义的波澜壮阔。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广西地方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真实记录。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梧州建立了广西第一个地方组织,广西逐渐成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斗历程中,书写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光辉篇章,革命运动虽屡遭严重挫折,红旗始终不倒。1950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接收旧政权机关档案的同时,公告,收集、征集革命历史档案,指示各级档案工作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收集工作。1958年12月在首府南宁举办了革命历史档案展览。自治区档案馆成立后,革命历史档案全部移交自治区档案馆集中管理。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形成时间为1924年至1949年,共107卷,记载了中

共广西地方组织的创建及其发展壮大直至迎接广西解放的历程。大革命时期的档案有中共梧州支部干事会在梧州、苍梧等地领导建立农民协会的章程、告农民书、宣言、会议纪录、会员名册;韦拔群在东兰举办农运讲习所的课本、笔记等。土地革命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以及左右江苏维埃各级组织形成的档案等。抗日战争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工委、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等组织的指示、通告、报告。解放战争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城工委、省农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的指示、决议、计划、报告、宣言、布告;党员、干部名单、统计表;各群众组织的条例、章程等。这部分档案价值珍贵,是研究和编纂近代广西革命史、广西地方党史,以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史料。

其中,邓小平同志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档案是馆藏重点。1929年7月,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张云逸等同志先后来到广西,统一领导中共广西特委和广西军委,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准备武装起义。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同志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南疆大地树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馆藏百色起义档案史料共66件,其中有邓小平在东兰县开展的《共耕条件》,以政治委员邓斌(邓小平)、军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名义签发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等,这些档案史料见证了邓小平同志早期的革命斗争生涯,是研究邓小平和中国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史料。2003年10月,百色起义档案史料通过国家档案局评审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现行档案:展示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齐全完整,是馆藏档案的主体。

这部分档案是自治区直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和生产活动的真实记录。共有232个全宗,50万卷。档案内容记载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反映了自治区行政区域划分、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全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财政、金融、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重大成就,是领导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信息资源,对总结经验、开展历史研究和编修史志,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其中重要的档案是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清匪反霸、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档案;广西壮族自治区酝酿和成立的档案;还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档案;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改革开放的档案等。其中1982年广西第三次人口普查档案达29万多卷,详尽记录了全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齐全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是馆藏的又一特色。广西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壮、瑶、京、彝、水等5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解放前,各民族族别并没有得到确认。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得以保存和发展,并形成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馆藏的每一部分档案,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档案中,既有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民族工作的档案,也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档案;有汉文书写的档案,也有壮文形成的档案;还有1992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档案。近年,自治区档案馆采取接收实物和档案史料、拍照、录像、复制文献古籍、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取得很大成果。

音像档案:以特定方式记录着广西许多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的音像档案,按载体及记录形式的不同,分为照片档案、录像档案、录音档案三部分。其中照片2.5万多张,录像带539盘、电影胶片36盘,录音带2741盘。其中珍贵的有民国广西政要人物、红七军、红八军主要领导人、广西革命烈士、日军轰炸广西和中国人民挺进广西的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广西的照片和录像等。2004年以来,自治区档案馆利用馆藏照片连续举办了《邓小平与广西――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张云逸在广西》、《八桂伟业――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广两组织建立八十周年》和《胡志明主席与广西》图片展,相继出版了《胡志明与广西》图文集、《邓小平与广西》画册、《张云逸在广西》画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实》图文集。

此外,自治区档案馆还保存有图书资料近7万册。其中清代出版的图书资料7130册,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资料9160册,革命历史档案资料1470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总结篇10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活用教材,提高课堂知识吸收效率

1.1 前后顺序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完成对新的教科书内容的掌握。

1.2 教学内容的增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对教材的内容,我们有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甚至可以放弃次要部分,让学生自习完成;有时则需要教师补充课外知识。

增: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笔者就增加了背景介绍:朝鲜半岛在苏联和美国操纵下分裂为对立的两个国家,因此发生内战其实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结果。这个增加不仅不会使课程进度受影响,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背景。再有,在讲到我国志愿军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这一部分,如果能适当用动态地图补充介绍战役的具体进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我国志愿军的作战英勇,还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纲目介绍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作用。

减: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课文内容中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大篇幅的介绍蒙古和元朝的建立,由于牵扯内容多且需要详加解释的知识点也多,因此本课中最精华的时间必须要抓紧进行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述。这样一来本课最后一部分“民族融合的发展”就只能用余下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间来简单介绍,笔者认为与其采用这样效率不高的处理方式,还不如把它作为学生回家自习内容,下一节课用一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处理后不仅前两部分的教学更能有张有弛,同时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1.3 教科书的合并与分离。教科书的编排有时是按年代来进行记录,但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放在一起讲述,对学生理解记忆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笔者主张对教科书进行根据主题合并与分离处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9课为《改革开放》,第10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第10课的内容偏理论化,主要通过几次会议来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定。如果在讲述时加入第9课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既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特区的事例和成就来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解决特区姓“资”姓“社”问题,即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第9课余下两个纲目一个讲农村改革一个讲城市改革,能更好的自成一个主题,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理解。

2 按学生的兴趣活用教材中活动课内容,提高课堂能力培养效率

2.1 教科书与活动结合促进理解。如七年级下册《历史图配文——话说》是要求学生从为《清明上河图》的配文来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发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笔者认为本活动课重新设置后,可以对第10课《经济衷心的南移》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课的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准备该活动课作业一图配文,并且告知学生可以在第10课,第11课的课文中找到答案,促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工作,有助于提高这两课的教学效率,再布置学生将其完成较好的图配文,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参与表演和演讲,考验学生对两课的理解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一是可以在愉悦的心理下进行学习,二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课,就会主动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三是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也能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2.2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策划活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中设置小活动来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效率。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这一课中,主要是通过郑和下西洋来体现中外的友好交往,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学完后能了解郑和远航的盛况,体现了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课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么多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例如郑和下西洋就采用“模拟历史”让学生回到过去,扮演明朝宫廷首脑,排演历史剧“郑和下西洋之决策会议”和“史家研讨会”两个项目中的辩论讨论。第一个“决策会议”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知识,达到了解史实,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第二个“史家研讨会”可以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设想自己是历史学家,对此事进行利弊的辩论,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的分析历史事件能力,并完成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在这两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补充本土教材来拓展学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