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十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十篇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38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第三课收复x疆】

1.左宗棠收复x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x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手里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六课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八课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3)主力:学生工人(6月初)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标志:中国*的诞生

(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处主任。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根本原因:党内的左倾错误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3.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主要内容: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九一八后,中国的反应:

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2.南京*

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在六周时间内,*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第十七课内战烽火(1946---1949年)】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第十八课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罗荣桓

(3)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4)重要城市:锦州、沈阳

(5)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规模、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第十九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近代科学家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2.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的《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的《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3.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和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记忆方法很多,总结了几种方法,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数字代表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

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提取字眼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南京条约》内容可提取为“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可以提取为“赔禁拆划”。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学生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三、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用“昼(周)夜(叶)祝(朱)贺”这五个字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1688年),可用谐音“一路发发”。

四、顺口溜记忆法

即把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可快速记忆。

如:关于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可概括为:西(西班牙)西(向西)哥(哥伦布)麦(麦哲伦),达(达・伽马)葡(葡萄牙)东(向东),即哥伦布、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向西航行,达伽马在葡萄牙国王的资助下向东航行。

五、归类记忆法

即把历史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就便于记忆了。如:资产阶级革命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民族解放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国抗日战争。

六、知识结构记忆法

即构建知识结构、线索,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记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先编织知识网络为:①时间范围:1840-1949。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④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⑤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⑥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七、图表记忆法

即把历史知识系统整理汇成表格,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从开始时间、开始国家、开始行业、性质、实质、政治前提、开始标志、标志、重要发明、结论、影响等方面归纳整理成表格。讲述“”,可从导火线、口号、主力、中心、结果、意义等方面整理成表格。借助图表,可把历史知识凝聚成点,化点为面,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八、关键词记忆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在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词概括:①开始沦为;②进一步加深;③大大加深;④完全沦为。然后联系几次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九、对比记忆法

即通过历史知识的对比,增强辨析能力,达到记忆。如: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异同点进行比较。不同点,可从根本原因、性质、领导人、战争开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确立政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相同点,可从性质、影响、颁布法律文件等方面阐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比较,不同点有:时间、中心、代表人物等;相同点有:斗争对象、性质、影响等。一战、二战可从导火线、时间、开始标志、结束标志、转折战役、两大集团、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比较。通过比较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混淆,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十、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问题,但有些年代又不得不记。那怎么办呢?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比较记忆法

如:“三国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1898年)相隔30年。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两个也就记住了。

(2)尾数相同的事件

如:以“9”为尾的历史事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年,中国。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年,新中国诞生……

(3)归纳同一个年生的大事

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发动反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权利法案》颁布(1689年)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689年)是同一年。

(4)奇数法记年代

即把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按照奇数顺序排列,从而加强记忆。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1921中共成立。

(5)等差数列记忆法

即根据历史年代排列所呈现的数学规律来记忆。例如,《辛丑条约》签订、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德国突袭苏联、和平解放,这六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3

“九一八”防空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防空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师生防空袭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9月18日上午,XX小学组织开展了“九一八”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顺利、有序开展,该校于9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活动重要意义,并制定出详细方案,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解读方案,明确各人职责。9月18日晨会课,各班举行专题培训,让学生熟悉应急撤离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演练前,学校行政组人员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再次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上午9时,安全警报响起,全校师生按照既定路线安全、有序、迅速从教学楼区域撤离。在演练活动总结会上,该校相关负责人向全体师生重申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演练过程进行了点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师生“牢记国耻

警钟长鸣”,为国家、民族振兴努力奋斗。

XX小学一贯将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演讲活动总结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东华镇第二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8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它提醒我们,告诫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9月18日上午九点五十五分,东华二小六年级学生XX在操场面对全校师生铿锵有力的演讲着“……整整88年过去,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同样无法泯灭。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真紧张呀,伴随着空中久久回荡的防空警报信号,数百名师生心情愤慨、沉重……。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是幸福的,“九一八”事变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小学生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用实际行动来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九一八”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铭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日,9月18日上午,XX初级中学举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使演练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制定了《紧急疏散安全演练方案》,做到分工到人、责任明确、统筹协调;利用校会,召开应急疏散演练动员会,确保演练活动有序进行。

9点18分,随着防空袭预警信号响起,演练开始。各楼层和走廊的学生在负责老师的组织下,按照制定的紧急事件疏散方案和路线紧急疏散。2分43秒后,900余名师生在安全区集合完毕,抱头蹲地,原地待命,各班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此次参演的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快速疏散,反应迅速,撤离过程中,没有拥挤推搡现象发生,疏散中也无一学生出现伤情。

活动结束后,城关中学副校长、演练总指挥周海营对演习进行了点评,并作了“勿忘国耻、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周海营勉励同学们:勿忘国耻、面向未来、发奋学习、刻苦锻炼、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此次演练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提高了突发事件时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唤起了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感,让警钟长鸣于每个人心中。

“918”防空警报日系列活动总结

为普及人民防空科学知识,在全园范围内营造学习人防知识、注重人身安全的宣传氛围,形成“居安思危、备战人防”的国防理念。9月16日下午,市直幼儿园组织全园教职工观看了人防教育系列电影《居安思危备战人防》,以电影科教的形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战时防空和平时生活中,实用科学的抢救方法就地自救和抢救伤员对减少伤害,提高生存率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观看影片,使大家学到了不少新的人防知识,了解了面对战争、地震、火灾等灾害中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治方法。

9月18日上午10点整,随着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市直幼儿园上空,

“9·18”防空疏散演练正式开始。按照演练前制定的预案,全园幼儿在各班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沿着预案规划的路线,安全、有序、快速地从教室撤离到设定的安全地带。整个演练过程做到了路线明确、镇定自如、疏散有序。

演练结束后,园长对本次演练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带领全园师生一起回顾了“九·一八”事变这段难忘的历史,提醒全园师生,虽然伤痛和苦难已经远去,但我们仍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园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园针对此类突发事件所设置的应急预案,熟悉了紧急避险时疏散的程序和路线,增强了风险和忧患意识,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特殊的日子发出的特殊声响,警示着大家勿忘国耻,时刻铭记: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此次演练活动真正做到了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完美结合并落到实处。

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9月18日,村党总支部在村委办公室开展了以“勿忘国殇,奋发图强”主题教育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八周年。活动由村党组织书记XX主持,村党总支部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4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增强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七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四)培优辅差措施。

优生培养措施:

1、找学生谈心,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发对未来的斗志。

2、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多方面收集资料,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上分层教学,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5、和学生搞好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学困生辅导措施:

1、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用优等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以实现“培优”和“辅差”。

5、适量地布置作业,定时进行检查,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5

1、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美、法、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

(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的共同点。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次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关于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矛盾;美国内战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因为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以民国六年即1917年。总之,考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注意知识的深度。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具体年代,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是1840年的内涵。

3、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以“原因和结果”为例加以说明。

(1)一因多果。例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通过“新政”,渡过了危机,德、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多因一果。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阶级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干部和组织条件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多因多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稳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疯狂的扩军备战;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以德国宣布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发了战争财;而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脱离了俄国宣布独立;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境内形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4)互为因果。日本怂恿中国对德宣战,促使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激化,在段祺瑞唆使下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借助全国人民反复辟的声威讨伐张勋,张勋复辟失败。

4、考生学会自己整理知识

(1)制作历史简表。例如,我国古代朝代简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简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简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简表等。

(2)编写历史提纲。例如美国独立战争过程,可以列为:爆发———1775年来克星屯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失利———纽约、费城失陷;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国投降;和约———英承认美独立。

(3)制作中外大事年表。例如1898,、美西战争。1905年,中国同盟成立;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5、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知识网络法。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点、线、面。“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点”,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基本线索就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

(2)以人带事法,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陈独秀一生事迹可分成早期有功、中期有功、晚期有罪三个阶段。

(3)以事带人法。例如德意志统一过程。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4)比较复习法。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比较;秦朝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比较。

(5)分析复习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产少、规模孝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又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联想复习法。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八年(1937———1945年),那么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八年(1775—1783年),安史之乱也是八年(755—763年)。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诱导;串联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里这样描述历史,“读史使人明智”;一代贤主唐太宗也有“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论断,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地位以及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究与深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起学生的历史情感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念教材,勾画重点,要求学生课下把这些全部熟读、背诵;学生则在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在试卷上罗列教材知识点。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其实,历史是一门充满了艺术与情感的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让学生处在特定的场景中,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段相关视频:八国联军用大炮轰炸开了北平城,到处充斥着炮声、枪声以及人们的哭喊声;圆明园,这座明珠似的皇家园林被抢掠一空,眼之所及之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迹遗骸;辛丑条约里大量割地赔款、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更是加深了中国人的耻辱感……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如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一样,充满了愤慨与悲壮。此时,我问道:“八国联军无视我们的,在我国境内四处烧杀抢掠,地践踏了我们的领土和民族尊严,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办?中国又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保家卫国”,学生慷慨激昂,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当年爱国人士常喊的口号和宣言。

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教学场景,不但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加强诱导和启发,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可以有效诱导和启发学生开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我在讲到“日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向学生讲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后来的“国共合作抗日”,再到后来的“国共对抗”。在讲完之后,立马就有好奇、爱学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一直在改变对待共产党的态度?”这时,我会给予学生正确的解释:“因为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它体现的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意志,因此在日军刚开始发动侵华战争时,处于不破坏阶级利益的考虑,实行‘不抵抗’政策;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逐渐受到威胁和破坏,因此才会有‘国共合作抗日,铸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局面;日军战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关于哪方力量统治中国的问题,国共双方有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国共对抗之战全面展开,最终共产党夺得胜利,率领的败走台湾。我们撇开现在的政治局面不谈,假设现在是统治着中国,我们会怎么样呢?你们自由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充分表达你们的观点。”刚才的讲解已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这不,学生马上就能总结他们的看法和观点:“老师,像您刚才说的那样,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我们中国更多的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我们的阶级利益无法代表也无法体现,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处于的统治之下,我们的阶级利益和诉求得不到体现,我们又怎么能真正生活得幸福、快乐呢?相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三、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

所谓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是指在讲解历史点时要牢牢抓住一条历史线索,利用这一条线索将其他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串联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同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太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学生在记忆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困难,即使全部死记硬背下来了,也很容易记混或者记错。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使用串联的方法,把历史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这样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比如,以时间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列出每年的大事列表……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线索,牢牢抓住这些线索,往往能将其他零碎的知识点一网打尽,从而大大降低学生记错、记混、分不清的概率。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在历史的学习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爱国情感,真正实现了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新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9).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7

一、文字型材料

下面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例题来对学生的文字材料阅读能力进行考查和总结。

从爆发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条件下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书写激情,在白色恐怖和多次挫折中成长、壮大,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合作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这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中国共产党遭遇了哪两次重大挫折?遭受第一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努力克服上述挫折,使中国革命出现新局面的?(4)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_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题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别考查“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和原因”以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知识点。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问题的难度较低,不会作答的现象很少。

而后面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所上升。第三个问题是考查学生能否梳理出中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历程。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明白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范围,但是如何准确表达出来,是让他们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认识到中共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革命道路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然而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能准确判断本题的考查意图,这说明学生对文字型材料的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不足,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不能较深入地思考所涉史事背后所蕴含的共同主题。

二、图片型材料

历史小短文是现在中招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题型,常常被戏称为“看图写作文”。以往这种题目是在初三备考阶段和中招考试中才会出现,七、八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而在2016―2017学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为了与中招考试的考查方式接轨,历史试卷的第25题由传统的材料分析题改为了历史小短文写作题。题目为如下两幅图片:

该题目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井冈山会师,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是中共探索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道路。学生能把相关史事表述明白,说明两件史事之间的联系即可。

而在抽查的30名学生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全面地联想起与该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答题时出现了要点遗漏不全、逻辑混乱的现象。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人表示自己能够联想起有关史事,但是不能作出恰当的取舍,在表述事件之间的联系时延伸过多,这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对此题型的考查方式还不太适应,存在“贪多怕失”的心理,试图靠知识点的堆砌来弥补较弱的史事联系能力。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8

这篇《2014湖北省荆州中考改革方案公布政策解读》是

1月16日,荆州市教育局公布了全市2014年中考改革方案,对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包括实行分段考试、调整学科分值、调整考试时间及命题内容优化。与往年中考相比,的变化为地理和生物两科脱离统一中考,从今年起,这两科调整在八年级参考。其次,从明年开始,多科分值均有所增减,总分增加20分,变为720分。地理生物不统考,八年级今年考据了解,全市初中升学考试分段考试方案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施。具体为,2014年,当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仍然参加9个文化学科的考试,生物、地理考试内容仍然分别列入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中,分值不变。从2014年起,当年的八年级学生均应参加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其考试成绩每科按40分计入中考总分。从2015年起,不再组织九年级学生参加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八年级考试成绩为准。没有参加我市生物、地理科目考试的部分转学生,可以跟随下一年级考试。语数外体育不变,其他科有增有减学科分值有所调整,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分值保持120分不变。体育仍然按40分计入总分。而生物和地理两科同场合卷,在八年级结业后与中考同步进行,总分80分(生物、地理各40分),闭卷考试。历史、思想品德两科同场合卷考试,总分100分(历史50分、思品50分),闭卷考试。物理、化学分场分卷考试,物理80分、化学60分。较去年分值相比,物理增加10分,化学增加10分,历史减少10分,思想品德减少10分,生物增加10分,地理增加10分。与此同时,较去年700分的总分相比,从明年开始,变为720分,增加20分。八年级与中考同步,今明两年时间有变考试时间进行调整。为保证中考公平、公正,八年级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以相对集中为主,以考区为单位设定考点,与中考同步举行。其中,2014年6月22日下午八年级学生参加地理、生物考试。2015年中考,6月20-21日组织九年级学生参加考试,6月22日上午组织当年八年级学生参加地理、生物科目考试。文科增加客观题,主观题答案多样对于命题内容的优化,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调整命题内容,引导初中学校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其中,文科类学科适当增加客观题,主观题答案应体现多样性,要侧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内容,力戒死记硬背,使考试真正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应有的作用。而理科类学科注重考察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要梳理学科主干知识,适当与高中学习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对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于此次中考改革,昨日,荆州市教育局局长詹宇生表示,此次改革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的斟酌,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作出的决定。“像地理和生物这两科,八年级就学完了,要等到九年级才考试,还要反复不断复习,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詹宇生称,这主要是为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初中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9

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知识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设计问题,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活动。

(2)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遵循这个原则,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新知识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训练。

(3)启发性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历史知识的丰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逐步延伸发展的结构特点,学生也具有这样的认识规律,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遵循以上三个原则,这是历史学科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思路,根据知识的结构,合理设置好问题,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1)引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在学习新课知识之前,我们都要设计一些小问题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引言和铺垫。在采取复习导入时,复习的问题一定要选择与新课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一般按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基础性问题,即教材中有归纳总结性的知识点。二是过渡性的问题,即选择一些与上下文相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直入主题,此环节时间不宜过长。

(2)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学习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学生能否在学习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对新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对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极其重要。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浅层次引导问题、深层次研讨问题和高层次挖掘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新知识都要按照这三个层次去设计问题呢?这就要根据新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定,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即可。①浅层次引导问题的设计。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什么?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如何?这些浅层次问题的答案,教材中都有,学生只要看书后就很容易地解答。②深层次的研讨问题的设计。在历史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内容,恰当地、合理地使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达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中的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深层次研讨问题。③高层次挖掘问题的设计。高层次问题的挖掘和设计,需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衔接性和贯穿性,能深度挖掘教材的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2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在学习了本课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为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高层次延伸,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错进行归纳总结。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辩论,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方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另一方为“过大于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达到高层次挖掘问题。

(3)巩固与训练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新课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巩固训练环节。此环节的问题设计也必须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精心设计配置相应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基础问题、中档问题和提高问题等。使一部分学生完成基本问题即可,训练他们的技巧,发展思维。对另一部分学生要求完成提高问题,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