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十篇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十篇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6:39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1

这篇《2014湖北省荆州中考改革方案公布政策解读》是

1月16日,荆州市教育局公布了全市2014年中考改革方案,对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包括实行分段考试、调整学科分值、调整考试时间及命题内容优化。与往年中考相比,的变化为地理和生物两科脱离统一中考,从今年起,这两科调整在八年级参考。其次,从明年开始,多科分值均有所增减,总分增加20分,变为720分。地理生物不统考,八年级今年考据了解,全市初中升学考试分段考试方案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施。具体为,2014年,当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仍然参加9个文化学科的考试,生物、地理考试内容仍然分别列入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中,分值不变。从2014年起,当年的八年级学生均应参加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其考试成绩每科按40分计入中考总分。从2015年起,不再组织九年级学生参加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八年级考试成绩为准。没有参加我市生物、地理科目考试的部分转学生,可以跟随下一年级考试。语数外体育不变,其他科有增有减学科分值有所调整,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分值保持120分不变。体育仍然按40分计入总分。而生物和地理两科同场合卷,在八年级结业后与中考同步进行,总分80分(生物、地理各40分),闭卷考试。历史、思想品德两科同场合卷考试,总分100分(历史50分、思品50分),闭卷考试。物理、化学分场分卷考试,物理80分、化学60分。较去年分值相比,物理增加10分,化学增加10分,历史减少10分,思想品德减少10分,生物增加10分,地理增加10分。与此同时,较去年700分的总分相比,从明年开始,变为720分,增加20分。八年级与中考同步,今明两年时间有变考试时间进行调整。为保证中考公平、公正,八年级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以相对集中为主,以考区为单位设定考点,与中考同步举行。其中,2014年6月22日下午八年级学生参加地理、生物考试。2015年中考,6月20-21日组织九年级学生参加考试,6月22日上午组织当年八年级学生参加地理、生物科目考试。文科增加客观题,主观题答案多样对于命题内容的优化,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调整命题内容,引导初中学校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其中,文科类学科适当增加客观题,主观题答案应体现多样性,要侧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内容,力戒死记硬背,使考试真正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应有的作用。而理科类学科注重考察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要梳理学科主干知识,适当与高中学习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对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于此次中考改革,昨日,荆州市教育局局长詹宇生表示,此次改革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的斟酌,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作出的决定。“像地理和生物这两科,八年级就学完了,要等到九年级才考试,还要反复不断复习,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詹宇生称,这主要是为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初中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2

   一、避轻就重巧抓重点

   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进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例如,在初中阶段,一般认为电流表的电阻为零,电压表的电阻为无限大。把电流表当作导线,电压表视为开路;用字母标出电路图中三条导线相交的结点;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根据电流的路径及各个结点的位置画出简单的电路图;电流表和电压表复位。

   例1:请你画出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并说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作用。

   图1图2图3

   解:(1)把电流表当作导线,电压表视为开路。

   (2)标出电路图的结点a、B、C、D。

   (3)根据电流路径,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经过D点和R1来到a点,电流在a点分开两路,一路通过R2到达B点,另一路通过R3到达B点,两路在B点汇合到达电源负极形成回路。画出简单易看的电路图(如图2)。由此可知R2、R3是并联,然后再与R1串联。

   (4)电流表电压表复位。由电路图1可知C、a两点之间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可看作同一点,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连接D点和a点,所以电压表是测量R1两端的电压。电流通过a点分开两路,一路经过电流表后,再经过R3到达B点,所以电流表是测量通过R3的电流强度(如图3)。

   由上面例子,可看出分析电路的重要性。在复习中应特别强调分析电路,画等效电路图的必要性,使学生掌握这个基本技能。并能养成遇到电学问题,先画出电路图。遇到电路图先分析电路的好习惯。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计算的核心。它揭示了电学三个最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欧姆定律时,应特别注意:

   ①要明确定律中涉及的U、i、R。是同一部分电路的三个物理量。决不能张冠李戴把不属于同一电路中的U、i、R代入公式中计算。

   ②公式i=U/R、U=iR、R=U/i,单从数学意义上并无本质不同,但从物理角度必须注意因果关系,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阻碍电流的内阻,不能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也不能认为“导体两端没有电压就没有电阻”。

   例2:如图4所示,有两个电阻R1、R2串联,电源电压为6伏,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为2伏。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及电阻R2的电阻值。

   解: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

   U1=U-U2=6V-2V=4V,i1===0.4a,R2===5?

   这道例题是强调运用欧姆定律时,U、i、R的对应性。决不能用R2两端的电压或电源电压除以R1的电阻值来求得通过的电流,或用电源电压除以电流来求得R2的电阻值。

   二、精讲善导启发智能

   启发教学是启发学生智能的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都明确了教学这一认识活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事实说明,只有把教学中的主体思维启发起来,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教学过程中,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启发,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局部短路仅造成用电器不工作,并不损坏用电器,因此是允许的。因它富于变化成为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实验原理如图5,当开关S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L1不亮,而L2仍发光(较亮)。为了帮助初中生理解,可将L1比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S的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

   三、综合分析总结方法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例如不少初中学生反映,电学习题涉及概念、公式多,解题头绪多,容易出错。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里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表格的列,列出有关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四个物理量。在一般计算中,出现用电器多为纯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U/R,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在四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两个物理量;(有六种情况)表格的行,列出电流等物理量在各分电路和总电路的数值,或物理量在用电器的各种状态下(如额定工作状态、电路实际工作状态)的数值。而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或根据题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或一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物理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事实证明,学生不断积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和谐统一遵循规律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3

其一,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本着新教材编写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学生角度看,作为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什么知识最易接受?当然是时间、长度、路程和速度。因为这些他们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比较了解,这样编写有两点好处:一是可缓解学生学物理这门新科目的心理压力,缩小这种心理差距;二是对以后相关知识的计算作好铺垫。

其二,知识结构的连贯性

从哲学上讲,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也是连贯的。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连贯性要求自是不言而喻,但是至现在为止,我们仍未想清在《运动和力》《力和机械》两章中,为何不将弹力、重力、摩擦力(甚至还可简略介绍更多的力),摆在《力》和《二力平衡》之间?难道我们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从不考虑这些力?现行教材这样的编排,使力的学习无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学生知识结构框架显得零乱、混杂。

其三,知识概念的分类性

物理各知识之间相互关连,但其分类是清晰的,九年级教材中的《功・功率》讲的是机械功和机械功率。从分类上讲是功和功率的下一级,与电功和电功率属同一级,如不分清,势必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其四,知识概念的清晰性

一个知识点,无论其有多难,它的概念必须是清晰的,而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的是正确的、清晰的观点,自当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能》的概念讲述过于分散、模糊,从未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概念。

其五,各科知识的协调性

物理科是建立在数学和其它学科之上的,各科之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各科的编写应当相互协调。如《光学》中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讲解中,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对称性、相似性、全等性,甚至连“水平”“竖直”等一些概念之前未涉及,八年级学生在以前根本就未了解。又如《电学》中的一些问题,可能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而八年级学生还未学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如物理中一些物理量及其单位的字母表示,涉及到英文单词的拼写,但这些单词学生所知甚少,从而造成学生对这些字母的死记硬背,并且经常张冠李戴。

其六,学生思维的发展性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4-02

地理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之前所接触的其他课程有诸多不同之处。七年级地理同样继承着地理科学的时空性,抽象的天体知识,加上晦涩、难懂的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使得此年龄段的初中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一些空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将会很快适应这门课程的特征,另外一些则可能被教师的思维越拖越远,从而导致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两极分化的认识与情感。因此,做好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开展。

地理在八年级扮演着让学生深情了解祖国的角色,带领学生“踏遍”祖国的大山大河,欣赏着各地多彩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少数民族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地理课堂的充实与快乐。

一、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的分析,找出对应目标中主要的行为动词及出现的次数。

根据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中行为的整理(表1),可明显看出,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层次较浅,主要集中在感性层次,因此,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应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此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二、初中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客观掌握初中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所从教的学校中随机选取两个年段的班级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七年级发放问卷73份,获得有效问卷72份,占总问卷的98.63%。在八年级发放问卷63份,获得有效问卷60份,占总问卷的95.2%,有效问卷数所占比例>90%,本次调查为有效问卷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情况,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课程很难或者较难,只有少数调查对象表示地理课程容易学习。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有用的比例占到90%以上,并且与喜厌地理课程的比例成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对地理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更加偏向于活动教学法,八年级学生出现自主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增大,表明八年级知识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方面更倾向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同时也青睐地理教学器具的课堂辅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器具、运用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风格上,幽默的教学风格可以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三、结论与反思

1.教学实施的形象性与浅层性。七年级上学年的知识内容,易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切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代替书本上的地理事物,以达到知识点的形象化。在课堂中,对一些知识点须点到为止,不可做过多解释与延伸,如对个别非重点的问题或者深究的个人花费过多时间,会对其他学生造成知识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对个别学生做单独的知识延伸性的辅导。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较低,只有将地理知识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才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成因等知识,在这里就要提到学生知识面与地理知识学习的关系了,知识面较广的城市学生明显比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学习得要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城市中学的初中地理教学又可以讲得比乡镇中学要深刻一些。

2.教学开展的艺术性与愉悦性。初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来看,初中生的需求属于浅层的底层需求,除了生理的物质需求外,追求生活的愉悦性以及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上艺术性的动作,就会提升学生课堂生活的品质。

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语言的表达、板书板画的展示,都是一种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许多具有时代元素的要求,但教师也不能将传统中的精华元素遗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新的时代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感。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重点的达成、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这节,内容重点为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课外搜索,课内交流的方法,课堂的练习记忆法,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地球与地球仪”这节知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同等层次的班级进行本节知识的教学,a班利用传统的板书板画开展教学,B班利用有文字、图片的ppt开展教学,C班利用Googleearth开展教学。尽管学时相同,但各班的掌握情况明显不同:a班明显听课更加集中,但是理解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感;B班学生表现一般,此手段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在学生看来没有新鲜感;C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掌握情况较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堂课中使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特征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该节课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给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这样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4.师生的默契感与课堂的可控性。合格的一堂课,考验的是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师生关系以及一个可控的课堂,因此,任何教师都必须锻炼师生间建立默契性的能力,比如,一个寂静的课堂怎样激起学生配合教学的热情。同样也要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嘈杂、活跃过度的课堂往往被列为失败的案例,因此,需要拿出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或者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没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再好的教学策略也难于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个例单独辅导与谈话。讲课吸引力不够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往往是地理课堂嘈杂、学生走神等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5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按内容分,有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1面对考试,摇头的人多,叹气的人更多。一进考场便会听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之类的怒吼,也会听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哀鸣。可毫不夸张的说考试是校园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

这次学校又开始了初二下半学期的第一次月考。

考场上,同学们奋笔疾书,也有许多同学黯然失色,大跌眼镜。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五门考试科目全挤在了上午,而下午只有生物和地理。

我向来考不好生物,甚至要比500名开后的同学的生物还要差,于是,我全复习在了生物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的生物考了38,但其他科目考的一塌糊涂,当生物老师说32为及格分时,我真是大跌眼镜了。

考试中,由于自己写的太慢,导致数学和政治没有写完就“缴枪”。真是后悔啊。果然,数学和政治考的很差劲。

在这次考试中,只有生物和英语沾了一点光,英语是我最怕的,英语我平常都是不及格,每想到,这次竟然考了69,没及格的人有29个。

这次考试,考得不好,自己的目标计划没有实行好,写卷速度太慢,心里只想着玩,没有认真背记,没有掌握重点,手太懒,不会巧妙背记,所以才导致了这次考试自己跌入谷底。

现在后悔已经是晚了,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为了迎接下一次考试,也就是期中考试,我们更应该下功夫,“一血全耻”。

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2虽然说这次月考的题相对以往来说比较难,但是我还是从这次考试中看出了很多问题。

在考数学时,我认为给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还剩下两道大题的时候就只有15分钟了。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因为太着急,我还把24题的答案写在了23题的空里,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错了一道大题,扣了7分。

语文这次我的文言文扣了4分,这是因为我在考试复习时只注重复习了《马说》,却没有复习陋室铭,所以我的古文翻译一个都不会,理解分析题也扣了一分。

政治这次考得还行,而历史,我在复习时虽然很条理,还做了很多题,但还是没有进行对单元主题的整合,所以在一道综合题上扣了两分。

物理,我的实验探究题做得不好,说明我的题做得还是不够,而遇到拿不准的答案是,我总是自己解决而不问老师,所以答案不标准,吃了大亏。

改进措施:

1、语文的古诗复习时以为自己都会了,不经常写,导致错了不该错的字。

2、英语的任务型阅读需要学会思考与分析,把句子都抄完整,从原文中筛选词句。

3、数学与物理还需加强基础与拓展训练的结合,要勤问问题,拿准简答题的答案再下手。

4、在背历史时,要进行整合记忆。

将知识组织成提纲,便于记忆。

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3本次月考是开学后的第一次全面检测,本次试卷我觉得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语境的创设,强调语言的实践性,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3、覆盖面广(开学所学的三个模块内容),题量适度

一、考试情况及存在问题

1、基本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对语法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单项选择).

2、词汇积累少,逻辑思维差,阅读理解能力差(阅读、完形填空,补全对话)。

3、分析能力差,导致部分学生失分较多。

学东西死板,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阅读)。

4、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差,学生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单项选择、汉译英)。

5、对英语基本简单句结构不能正确掌握,尤其是谓语结构,否定句结构,以及用中文思维翻译。

(汉译英、作文)

二、改进措施:

1、课堂:课前让优等生在知识上进行梳理和总结。

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习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达代其水平层次的收获。在课堂上的检测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当天布置课下对学生的检查任务。

2、作业:进行分层次作业法,给基础薄弱的同学多布置单词、句型等基础方面的作业。

对优等生,多留阅读、写作等能力方面的作业。

3、小组:利用小组间的竞争和学习互助的小组力量,使学生能够初步的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监督,同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和监督,利用团体目标方法刺激优等生的竞争和向上意识。

4、方法:给学困生多教授、多重复,让他们找到一些基础题目的解题关键和方法。

对优等生侧重于对其阅读技巧、审题、构思等方面技巧的传授。

5、课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辅导,每天对学生进行单词、词组、句型方面的检测,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于在课堂上和辅导课上能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4月考考试已结束,我就这次考试的试题和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以后的教学方向分析如下:

一、试题特点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解答题三个大题,共120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检,以书本为主。对于整套试题来说,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约占30%、难题约占20%,主要考查了第一、二章的内容。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本次考试试卷总分120分,及格人数54人,及格率90%,优秀人数24人,优秀率40%,平均成绩91.32,分116分,最低分39分。

2、根据对试卷成绩的分析,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主面的问题

①概念性质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因素,在数学世界里无论多复杂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都离不开基本概念,如果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势必影响整个解题过程,如在选择题中,第8小题是平方根概念和性质的考查,如果掌握不好,则这道题就无从下手。

②法则把握不准确。无论多复杂的计算问题,在解答过程中都离不开基本的法则,如果对基本的法则含糊不清,影响整个解题过程,如在选择题中,第6小题是整式乘法法则的考查,如果掌握不好,就很容易出错。

③基本计算能力有待提高。计算能力的强弱对数学答题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能力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在解答题中,失分比较严重,这道题的前3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细心程度。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没掌握。

④数学思维能力,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差。

⑤审题能力及解题的综合能力不强。审题在答题中比较关键,如果对题目审的清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题已做对一半,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材料,会用口头和书面形式把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向别人表达,也就是要有清晰的解题过程,比如在解答题第4题,得分人数较少,从学生的卷面可以看出,学生对题意不太理解。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通过这次的考试出题方向,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立足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渗透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不能忽视自认为是简单的或是无关紧要的知识。

2、教学中要重在突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让他们自己分析题目设计解题过程。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进道理,不想原因,这点从试卷上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4、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5、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5初二刚刚结束的月考让我的心松了口气,可紧接而至的成绩公布又使我稍微落下的心又重新提了起来。

想想这一个月以来的事情:分班、分组、进入新环境、卫生检查、歌唱比赛,真是一事接一事,我的大脑细胞不敢松弛下来。

刚刚进入新的校园,不熟悉的面孔,不熟悉的集体,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让我的心情实在是安定不下来。怀揣着兴奋、激动与不安的心情,迷迷糊糊地迎来了我初二的第一次考试。

看墙上的成绩公布单,我就觉得自己的预感是很准确的——考砸了。苦涩地“品味”着自己有史以来的最低记录,心情沉重的像压了百万斤大石头般,一想到父母看到我的成绩应该有的惊讶与匪夷所思的表情时,心里就不住地一阵抽搐。看到有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看着自己的成绩时,就想到了我的成绩——第十一名。

觉得也不怪谁,只怪自己没有努力吧,这个月以来,似乎都没有用十分的细心去对待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马马虎虎地做完,只为了应付老师而已。已经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老师讲过的知识;已经多久,没有翻开课本,精力十足地预习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已经多久,对待学习不认真,已经成为我的弊端。

现在,就要分组了,与小小地相处了一个月的组内成员,还真有点舍不得。这一个月来的成绩已经作废,重要的是为下一次而努力。每学完一课,要好好巩固,不能学一课忘一课,对于明天有学的内容,要好好预习,不至于对于老师讲的内容一概不知,一片空白。课外知识拓展也很重要,比如作文之类的,要靠自己课外的广泛阅读,对于好的词句应善于摘抄,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事先设计了三组目镜、物镜、玻片标本上有污点的显微镜,然后提出问题: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污点在哪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设计表格如下: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

植物有有有有有叶绿体

动物无有有有无叶绿体

细菌有有有Dna无叶绿体有鞭毛 荚膜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动手、动脑、合作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真菌》一节,要求学生制作孢子印。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展示。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且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大型真菌来制作。有的用香菇,有的用双孢蘑菇,有的用金针菇等等,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孢子印。并且发现了一些教课书上没有的知识,如:香菇的孢子是白色的,而双孢蘑菇的孢子是褐色的,每一个菌褶都可以散发出孢子等等。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真菌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维生素a、B、C、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联系到班上的同学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有的同学不吃早餐,上课时头晕眼花;有的同学爱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和饮料,结果长成了小胖子;有的同学因盲目减肥而不正常吃饭;有的同学挑食、偏食等等。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他们的作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如何改正?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忽略早餐、挑食、偏食等作法的不良后果,以便切实改变学生在营养方面的不良习惯。

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7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率习得难易度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80-02

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难点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朝鲜族中学生的自然习作,考察学生的把字句使用情况,揭示朝鲜族中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过程。

1被试和语料

该研究的被试者为延吉市第十三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语料为学生的自然习作,作文样本字数为20万字。

2书面语料中把字句各成分偏误

2.1“把”后宾语

中学生对“把”后宾语的掌握比较理想。究其原因,跟汉语和朝鲜语都属于无冠词语言有关,而且虽然把字句和朝鲜语宾述句不是等价关系,但是朝鲜语的宾述句在翻译成把字句的条件下,朝鲜语宾语确实能充当“把”后宾语。从这一点来看,“把”后宾语的习得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光杆普通名词的使用率最高,七、八、九年级各占31.03%、38.89%、40%,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相反,“这/那+量+名”和“偏正”的使用率逐渐减少。这说明朝鲜族学生逐步意识到了把字句中光杆普通名词通常被自动赋予定指性的特征。从偏误率来看,“把”后宾语的偏误占整个把字句的6%左右。

2.2把字句谓语

把字句对谓语动词有特别的要求。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只能由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承担,从而对其前面的宾语(多为受事)发生影响,引发某一结果或状态。因此,通常情况下,处置性弱的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而这一类动词在朝鲜语中可以进入宾述句做谓语,因此朝鲜族学生对把字句动词的“处置”意识不强,以至产生偏误。有些不及物动词不能进入朝鲜语宾述句,却能进入把字句,也给学生造成难度。

谓语在把字句中的平均偏误率为12.65%。七年级学生的偏误率高达20.69%,到八年级学生受到了课堂上的正规指导,学生的偏误有较大的下降,偏误率为7.94%。但到九年级反而有升高的迹向,这跟学生选择把字句谓语难度和复杂性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2.3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把字句里的Vp总是以复杂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把字句本身就用于表达某种变化或结果。一个动词没有其他语法成分的协助是无法表示该变化或结果的,把字句的动词必须加上其他成分,以表示事物处置的动态、程度、结果、趋向、动量、时量等等。据我们的调查,朝鲜族中学生把字句偏误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补语上。通过调查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我们统计了朝鲜族学生习得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时出现的偏误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把字句补语的大致的习得顺序。我们统计了以下12种句式:(1)S+把o+V+在/到/给/成;(2)S+把+o1+V+o2;(3)S+把o+V+动量;(4)S+把o+V+了;(5)S+把o+V+来/去(趋向);(6)S+把o+V+结果补语(动);(7)S+把o+V+”得”情态(形);(8)S+把o+V+结果补语(形);(9)S+把o+一V:(10)S+把o+状+V;(11)S+状+把o+V:(12)S+把o+V1+V2。

句型3和句型6的偏误只出现在七年级,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两类偏误很快消失,到了八年级和九年级不再出现。句型9的偏误率为0,但句型9的使用率很低,七年级无一人使用,八年级和九年级各一人使用,而且均为正确句。这一句的使用率太低,我们不能认为句型9为容易习得的句式,其实学生因为不会用这一类而采取“回避”策略。句型5、2、10的偏误主要出现在八年级,但到九年级就不再出现。句型7,8七年级没有出现偏误,而且九年级的偏误率高于八年级。句型1、4、11、12的偏误有延续性。从偏误的延续性来看,延续性较强的句式为:句式1、4、12、11>7、8>5、2、10>3、6。

3结语

3.1结果总结

通过20多万字的学生自然习作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对把字句各成分和语序的掌握情况。

(1)从书面材料统计的情况看,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把字句使用率基本持平,八年级略有增多,这也许跟教材把字句安排顺序有关(把字句语法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而相对偏误率各年级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七年级到八年级有较大的减少,可以肯定教材的安排、教师的讲解和重视程度起了积极作用。但八年级到九年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多了2.5%左右,也许到了九年级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把字句语法规则的关注程度降低了。偏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说明把字句难度高,延续性长。把字句偏误并没有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2)从把字句各成分及语序在偏误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七年级最高偏误率出现在把字句谓语上,偏误比率为42.86%,但“谓语前后成分”的偏误比率也相当高,达到40.48%。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最高偏误率都出现在“谓语前后成分”上。说明中学阶段的的把字句难点是“把字句谓语前后成分”。

(3)除了“谓语前后成分”之外,八年级和九年级偏误主要出现在“V”上,学生掌握得很差。各年级的偏误率为七年级42.86%,八年级24.39%,九年级28.57%。此外,“np”的偏误比率比较低,八年级为21.95%之外,七年级和九年级均为15%以下。

(4)语序偏误比例非常低,各年级偏误率不超过8%。这说明中学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把字句的语序。这一点是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把字句偏误现象的最大区别。

(5)“其它”类偏误,主要指原因不明的偏误。

3.2偏误成因

朝鲜族中学生把字句偏误根源与小学生相似,主要是母语干扰和目的语干扰。不同的是小学生偏误根源主要在于“母语干扰”,而中学生偏误根源主要在于“目的语干扰”,即因目的语知识和能力的缺乏而引起的偏误。所选词语的难度和句子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着把字句的正确率,即把字句构成成分简单时,偏误率低,反之则否。此外,教师的重视程度与学生的谨慎程度也对偏误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2]钱旭菁.第二语言研究的效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62-70,78.

[3]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张凯.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历史知识记忆历史记忆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脑海中尚存历史科目是一门“豆芽科”“副科”的想法,甚至在许多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观念中有此种落后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学历史仍然是一门初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课程,也是初中生中考的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因此,教师教好历史、学生学好历史、记住历史知识,任重而道远。在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教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成为了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心理学基础讲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自身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因此,人类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记忆是其根本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懈的记忆才能真正记住知识。

但在我身边的教学经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提出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不明确、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学生成绩如何提高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反思,分析了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并且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了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关键,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记住历史、掌握历史、学好历史。

课堂上不学、下课后不看。在学生中,除了一些态度端正、自觉性很好、积极进取的学生之外,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豆芽科”“副科”,觉得历史微不足道,所以,不关心历史,不重视历史。在非常关键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听讲,造成了他们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不清楚历史的思路,既然课堂上都没有专注于学习,课后的自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平时不用看,寄托于开卷。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属于文字学科,是死的知识,靠的是背诵,平时不需要认真地学,考试前背背就行,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在中考时属于开卷考试,可以翻书参考,存在侥幸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消极,平时不用功,收到的效果已然明了。试问寄托于开卷的学生们:中考是政史合堂,一个半小时,一共十二本书,你翻得过来吗?

2.记忆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学生在记忆历史时,大多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哲学。当然这种记忆方法虽然能够记住一些史实,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死记硬背有可能暂时记住,但会很快遗忘,对学好历史起不到推进作用,所以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提倡。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明确重难点,记忆历史时总是一处不少、一字不漏,这也明显加大了记忆难度。最后,学生自己不善于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不善于前后联系,更不善于中外联系,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断节及知识的混淆。

(二)客观原因

当前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教学方针,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等因素是造成学生记不住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教育政策来看,当今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许多改变。当然,这样的目的是非常正确的,但正是这样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边缘化,同样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影响。作为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主要学科,现在的中考历史居然只占50分值,而且是开卷。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甚为不平。最后,由于受这样的政策影响,许多初级中学并不用专业的历史教师上历史课,有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误导。

二、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虽然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学生自身。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与众分享。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记忆规律可知:只有经过人脑的思想理解了的事物和知识才能被我们深刻地感知、记住,从而牢牢地占有、运用它。因此,理解记忆法是记得最牢、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提倡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讲解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用恰当讲解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讲得透彻,讲的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对知识点的内涵信息掌握、吃透、消化,而不易理解的地方应当及时请教同学或者向老师询问。这两点构成了理解记忆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同时顺便记忆,在记忆的同时深化理解,这不但有利于记住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关于如何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困难,而如果对这段意义的话加以理解分析,就非常简单了。首先,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三个没有(没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那么如此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学生只要能够理解这个组成部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循序渐进、反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任何历史知识,不过需要多花时间。首先,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略记忆,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就行。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边学边记忆,这一点尤为重要,只要很好地利用这四十分钟,课后就少花时间了。最后,课后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复习、反复的记忆、循序渐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的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关于这八个国家和签订《辛丑条约》的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的记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比西荷”,这十一个国家,记一次有可能当时记住了,之后又会忘,所以,必须通过反复记忆、不断地记忆才会把这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牢记于心。对于历史知识,学生记忆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记住,而是要慢慢地、以少积多、循序渐进地记忆知识。学生第一次记住之后,下次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记过的知识重新看一遍,从而在脑海里加深对已记知识的印象。

(三)归纳整理、对比记忆法

学生如果善于归纳整理、善于对比,记忆知识就轻而易举了。这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就相对有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就是一些战争组成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近代的战争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线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局部抗日、全面抗日)。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历史脉络,对于他们学习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概括,知道这两个条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上大致相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但也有不同之处:签订的国家(中英、中日),割地(前者割占香港,后者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前者赔款2100万元,后者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前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后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条约内容的最后一点也不同(前者是关税由两国协商,后者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归纳,知识点简单明了,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易于记忆。

(四)趣味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记忆知识成功率很高。只要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历史的趣味性自编口诀、歌诀、顺口溜,因为只有自己编的东西才有利于自己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口诀、歌诀、顺口溜的编立,主要着重于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以大致整齐押韵的句子进行概括,形成近似口诀、歌诀、顺口溜的句子,如此,知识变得有趣、记忆变得容易。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顺序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记忆方法。中国自夏建立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变更,朝代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可以自编口诀记忆。“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朝两汉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像这样的歌诀,学生一看比较感兴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至少大致的顺序不会弄错。

另外,七年级历史中关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可以如此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再到南。”名称、位置一举两得,记忆简单有效,如果在书上比较地图记起来就更简单有效了。

又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南北的走向,广厦福宁上”,位置、名称也一举两得。

(五)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把需要记忆的而且枯燥单调的历史知识利用同音字、同音词等谐音组合到一起,将学习材料进行谐音处理,然后凭着自己记忆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历史知识利用谐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寓快乐于记忆,在记忆中得快乐”的艺术效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生涩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出生年代、逝世年代的记忆,就可以用此方法记忆。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爬一爬,一爬爬山”,并且可以理解为一爬一爬,爬到山顶就逝世了。这样一来,他的生卒年代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人民军队的建立”这一课中,关于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的记忆。教材上的顺序是这样的:、、叶挺、、。这样的名字记起来很难,而且会说错。但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留()荷()叶(叶挺)煮()粥(),这是其一,还可以这样记忆:刘()爷(叶挺)煮()粥()喝(),这是其二。这两种方法记忆这五位领导人的名字绰绰有余,既有趣又顺口,更重要的是记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

(六)联系记忆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将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纵横相错地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但这种记忆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范围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极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无法掌握,但对于优等生帮助很大。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发生在1940年5月。我们回想学习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枣宜会战,它也发生在1940年5月。这样中外联系起来就记住了两个事件的时间。而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著名将领叫张自忠,但历史上还有一个促成国共1949年谈判的张治中。这样只要记住了枣宜会战,就记住了张自忠、张治中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七)规律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而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只要我们学会总结其规律,对于记忆历史非常有用,最能体现规律的就是最难记的历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是很难,记忆历史时间才是最难的。而这种规律记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记忆历史时间的,因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史实的发生难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和巧合,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很简单地记住历史时间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会学到“国父”——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由于他的革命活动较多,历史时间很难记住,但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规律。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举行了护法战争。我们会发现发生的这些史实时间都是单数:1905、1911、1913、1915、1917。这样只要记住时间就好记住这些事件了。

又如:中国近代许多事件的时间都是单数: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3(中共三大)、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7(“四一二”、“七一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1931(九一八事变)、1935(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1945(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9(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善于抓住,记忆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这样的规律,数不胜数,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但这些记忆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的基础上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同,记忆方法可以不同,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特色,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务必在新课改形势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版.

[2]朱小琴.提高识记中学历史的一些方法[J].现代阅读,2012,7(7).

[3]吴慧梅.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九种妙招[J].学法指导.

[4]马艳.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J].教海探航,总第667期.

[5]汤晓飞.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巧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VoL24(2).

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篇10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公社六郎庄大队团总支,在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从一九五三年办起了扫盲识字班,现在已发展成为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民校。十二年来,由于坚持了业余文化学习,已有六十七名青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其中百分之八十七是贫下中农子弟;另有三十二名青年分别达到了高小或初中水平,其中百分之九十一是贫下中农子弟。目前业余民校有高小、初中、中技六个班,参加学习的青年二百四十八人,占全大队青年的百分之七十四点八,其中贫下中农子弟一百八十四人,占百分之七十四。三结合的业余民校办起来以后,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他们说:“这样的民校好,孩子白天下地生产,晚上上学,不耽误生产,不花钱。边劳动,边学习,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思想。”

贫下中农要求办学

六郎庄大队团总支在办三结合业余民校上,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一九五九年扫除文盲以后,大队团总支的干部认为业余教育任务完成了,没有再组织业余学习的必要了。一九六年有六十四名知识青年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团总支也认为回来的知识青年最低都是高小生,没有再组织青年们进行学习。村子里冷冷清清。贫下中农青年抱怨团总支说:“学习没人管,娱乐没人领导,成天干活、吃饭、睡大觉,这样的生活受不了。”回乡知识青年反应更是强烈,他们说:“回到六郎庄,真是闷得慌,白天去生产,夜晚炕上躺,文化提不高,活茬插不上,老农直埋怨,自己愁断肠。”不少贫下中农青年向团总支提出了组织学习的要求。雇农家庭出身的青年李丙珍说:“我们家三辈都是睁眼瞎,共产党、解放了我,在识字班里扫了盲;但是这点儿文化不够用,连个帐还不会算,怎么能当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呢!”贫农出身的回乡知识青年张成林说:“难道回到农村就不能再学习了吗?我们在文化上不能彻底翻身,就不能保住社会主义江山。”(这些意见非常正确,非常中肯。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就是要像这些贫下中农要求的那样,认识组织农村青年业余学习的巨大政治意义,深刻理解他们要求提高文化的迫切心情,快快行动起来满足他们的要求。——编者)团总支开会研究了广大贫下中农青年的反映和要求。

在讨论中绝大多数团支委主张应该按贫下中农的意见,认真地把青少年的业余学习抓起来;但也有少数支委对贫下中农青年的要求表示冷淡,强调困难。为了统一思想,团总支委员会重新学习了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经过学习,大家认识到:组织不组织业余学习的问题,是关系到贫下中农能否在文化上彻底翻身的问题。他们说:目前生产队里文化比较低的多数是贫下中农青年。我们不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就是没有真心为贫下中农服务。(是的。我们今天要为贫下中农服务,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他们获得文化上的彻底翻身。不关心贫下中农的文化学习,实在是缺乏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表现。——编者)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一九六一年冬,六郎庄办起了三结合的业余民校。

这也是阶级斗争

三结合的民校办起来以后,就像一块大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了青年人,村里大部分青年人参加了学习。这时,村里的地富分子看到贫下中农青年要搞文化翻身,千方百计地对民校进行破坏。他们在青年中散布“文化无用论”,说:“翻地起粪用不着三角几何,有力气就行。”“干农业是力气换分,大学生也是一样。”在地富分子的影响下,少数青年也产生了动摇,有个刚脱盲的青年说:“咱也不指望当干部、当专家,识几个庄稼字,会写信,能看报,会记工分也就算够过的了。”也有的回乡知识青年说:“初中毕业生当农民种地,文化是大大有余,还学习什么!”地富分子还在这些青年的家长中造民校的谣,说:“民校上课不是讲恋爱,就是搞对象。”致使个别家长不叫女儿上民校了。发现这股冷风后,团总支及时向党作了汇报。党总支书记段长玲同志指出:“这就是阶级斗争。地富分子千方百计地破坏民校,就是想叫我们贫下中农子弟读不成书,他们好霸占着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对待任何事物就都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嗅一嗅,去分析分析,这是最最重要的。今天,阶级敌人企图利用他们在文化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农村政治、经济的领导权。所以,当贫农下中农奋起夺取他们的文化优势时,他们必然会疯狂地进行破坏。我们千万不能麻痹大意。——编者)在党总支的教育下,团总支的同志们认识到了办民校也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于是在民校里进行了阶级教育,请老贫农石文瑞讲了旧社会念不起书的苦。生产队长刘金荣也讲了因自己不识字,受了地富分子骗的事实。他们都指出贫下中农要彻底翻身,要掌握住印把子,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团总支组织青年们讨论了“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没有文化行不行?”进一步提高了青年们的觉悟。雇农家庭出身的青年苏秀清说:“咱们贫下中农青年,要接革命的班,光认识几个庄户字怎么能行呢?我们要作有志气的无产阶级后代,一定要在文化上彻底翻身。”

为进一步启发青年们的学习自觉性,团总支还组织全大队青年检查了文化“回生”的情况:一年多没学习,已脱盲的六十七个青年中,有十二个人又成了文盲;四十八名高小毕业生,也有十一人把学过的功课忘了一多半。(这一查查得好,使人觉醒了。做任何工作都要胸中有数。调查研究就能使我们胸中有数,——编者)经过这一检查,团总支和青年都大吃一惊,他们说:“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认识到不学习不仅不能进一步提高,而且已有的文化也要丢掉。同时,团总支还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回乡知识青年帮助生产队算帐,作生产计划。很多知识青年碰了钉子,完不成任务,使他们认识到了,已学的一点文化,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不是有余而是差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