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十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十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47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怎样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呢?我在实际课堂中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组织富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愿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好学。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在评价的激励中使诱导学生想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的评价也会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因此,一种恰当的评价策略对引导学生的情意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2

一、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核心。

二年级数学采用的是全新的教材,而且本人从未带过低年级数学所以学期初,我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班上的等王竞悦、吴昊杰、王艺锦、姚宇齐、王振等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动口动手动脑,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成绩也很好)。又如杨修帅、裴炫、胡俣彤、周昱含等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偏后,针对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让他们都有作为,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数位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法,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三、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反思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是作为小学升学考试中主要科目之一,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教学,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比较关心的事情。一方面,学生能在反思性的学习中,取得进步;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探索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反思空间。尤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更是重要的一环,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经验比低年级学生多,他们能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能从中找到不足进行弥补。所以说,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式,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习惯的必要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反思当成一种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而这种自我反思的意识并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的。我国著名的学者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一个专家专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其中有两个调查是这样的:一是,你是否愿意对你所学的数学中每个单元模块进行总结?二是,你能总结出每个数学单元模块的测验结果吗?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答案却是相差较大的。其中,对五年级的学生总共发放了100份试卷,回收了100份。第一题选择愿意的人数为79人,占总人数的79%;而第二题有47人选择不会,占总人数的47%。这样的结果,说明一种现象,也就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付出行动的人数却达不到一半,可以说,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也是比较可怕的。因此,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反思通过某种适当的方法和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反思的方式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经常反思已学的知识对学好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中侧重于理性的学习,从而积极地改变教学策略,成为反思的引导者。学生只有学会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提高学习策略。教师也要经常反思,及时地总结经验,随时吸取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总结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习惯

教师在每天的教学课堂结束后,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任务,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解题策略、疑点难点和平时解题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当天的知识学习进行总结,也能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学习,加深学习的记忆,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指出改进方案,以便教师能对今后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学生的总结和记录进行安排:首先,将当天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其次,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看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再次,对所讲的内容和知识还存在哪些疑惑;最后,对所讲的内容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思,然后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整理、总结和吸收。通过以上这些过程,学生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培养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懂得思考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数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我接受”的阶段,而应该要学会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在别人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别人回答问题后,思考问题的原因。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有利于课后反思和探讨的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自问自答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来作答的模式。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自我提问的良好习惯,就可以使自己独立思考和反思,来解答自己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发现在即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反思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错误中进行反思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往往这些错误改正了,学生就不会再重视了。其实,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没有正确理解数学题的解题策略,没有进行学结和反思,始终处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掌握数学知识,从错误中找到问题的所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习题本上做出来,然后让学生先后分组进行讨论,找到一些易错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是一件十分钟重要的事情。由于这是一项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其能将反思贯穿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叶.如何让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方式成为一种常态[J].数学教育研究,2012(11).

[2]刘海峰.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J].科技教育,2009(10).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4

关键词:词切分;学优生;学困生;眼动

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25-06

1引言

词空格在拼音文字的阅读中起重要作用:词空格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觉信息帮助读者切分词,促进词汇识别,还能引导读者的眼睛运动,计划“何时”眼跳(when)和下一次眼跳的位置(where)(perea&acha,2009;Rayner,Fischer,&pollatsek,1998)。在英文阅读中,删除或用字母、数字等替代词空格,读者的阅读速度会显著下降(malt&Seamon,1978;morris,Rayner,&pollatsek,1990;Rayneretal.,1998;Rayner&pollatsek,1996;winskel,Radach,&Luksaneeyanawin,2009),眼跳幅度会变短(Rayneretal.,1998)。另外,西班牙语和德语的研究结果与英文研究一致(inhoff,Radach,&Heller,2000;inhoff&Radach,2002;pereaetal.,2009)。

有研究者采用空格研究范式考察在无空格文本语言中插入词空格是否会促进阅读(Kohsom&Gobet,1997;Sainio,Hyn,Bingushi,&Bertram,2007)。Sainio等(2007)考察空格在日文阅读中的作用,发现当读者阅读纯假名文本时,插入词间空格可以促进词汇识别;而阅读平假名和汉字混合的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没有促进阅读,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汉字提供了词边界线索,所以空格的效应没有显现。Kohsom等(1997)发现在泰语词之间插入空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第32卷第6期闫国利等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与学困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年汉语书写系统中,汉字是基本的书写单元,缺乏清晰的词边界标记(如空格)。汉语词的词长不同,对《人民日报》语料库中的词进行统计,双字词所占比例最多,为64%,使用次数占所有词语使用次数的比例为56%;单字词比例最少,只有5%,但使用频率较高,为40%(李江波,,陈祖舜,2006)。因此汉语读者无法根据字数找到词切分线索。汉语没有明显的物理线索标记词边界,读者如何进行词切分和识别呢?探讨词间插入空格能否促进阅读,可以理解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词切分和识别,有利于探讨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有研究采用空格范式考察了词空格在成人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Liu,Yeh,wang和Chang(1974)发现词间插入空格不仅没有促进阅读,反而使阅读速度变慢。而Hsu和Huang(2000)发现词空格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对难度较大文章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影响阅读理解正确率。分析认为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仪器和测量指标),结果很难直接进行比较。有些研究者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探讨词空格在句子阅读中的作用。inhoff,刘伟民,王坚和符德江(1997)让被试阅读三种呈现方式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和随机空格,发现三种方式下的眼动模式没有差别。针对inhoff等(1997)研究中使用仪器采样率偏低(50Hz)和空格过小(半角空格)的缺陷,Bai,Yan,Liversedge,Zang和Rayner(2008)作了改进,使用采样率较高的eyelinkⅡ(500Hz)记录读者的眼动轨迹,让被试阅读四种呈现条件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非词空格的文本(均为全角空格),发现词空格没有干扰也没有促进阅读,并认为这是因为文本呈现方式的不熟悉导致的干扰与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作用之间发生权衡,还发现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干扰了阅读;另外,为了消除空格改变文本信息的空间密度对阅读产生的影响,改用阴影标记产生相同的四种条件,重复了空格范式研究中的结果,由此推论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词。

也有研究者进一步探讨词空格在汉语初学者阅读中的作用。Bai等(2008)以阅读经验比较丰富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也没有干扰阅读,但对阅读经验较少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空格文本和无空格文本的熟悉度差异不大,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是否明显呢?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和范晓红(2010)使用与Bai等(2008)相同的文本呈现方式,考察空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与成人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还比较小学三年级学生中阅读技能高者和阅读技能低者阅读空格文本的差异,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但非词空格对阅读技能低者的干扰大。Blythe,Liang,Zang,wang,Yan和Bai(2010)考察小学生在正常无空格和有词间空格阅读条件下学习新词的眼动特征,表明在词间空格文本下学习新词更有助于他们对新词的掌握。这些结果表明读者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词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沈德立等(2010)关注词空格对汉语初学者阅读的作用,“初学者”采用小学三年级学生,原因是他们阅读经验相对有限,以此来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对丰富(语文阅读学习有两年),对文本相对熟悉,不能很好地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因此,以下研究采用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减少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已表现出差异,这可能与他们阅读中能否正确切分词有关。因此,假设(1)在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因为插入空格能帮助他们划分词边界,提高词汇识别的速度,从而提高阅读速度。(2)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干扰阅读。(3)同时给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提供词边界线索,词边界线索对学困生的帮助更大。

2实验

2.1被试

对于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该研究采用如下方法筛选出的被试作为学优生和学困生:

(1)统计天津市某普通小学二年级学生(共四个班)的两次学期语文成绩,找出每个班语文成绩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共40人。请该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了32名学生,其中语文学优生16人,语文学困生16人,这些学生年龄在8~9岁。母语均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不知道该实验的目的。

(2)将每个学生的两次重要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平均,对两组被试的语文成绩进行t检验。表明学优生的语文成绩(m=97.9)显著高于学困生(m=86.5),t(30)=-8.1,p

(3)对这32名学生进行瑞文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所有学生智力水平正常。

2.2实验材料的编制

(1)根据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水平编制103个句子。所有句子由两名小学语文老师认真阅读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评定,标出二年级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删除被标记的句子。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词进行切分。如果句子中有些词的切分有分歧,则删除该句子。

(3)根据(1)和(2)筛选,选出48个实验句,句子长度为9个字。24名不参加后续眼动实验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3点量表上对句子的难度进行评定。删除两份无效量表,难度评定结果为1.078(1=我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3=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2(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4(呈现方式: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文本呈现方式:(1)正常无空格是指句子以正常文本形式呈现;(2)字间空格是指在每个汉字之间插入空格;(3)词间空格是指在每一个词间插入空格;(4)非词空格条件,在不同字之间随机插入空格,使相邻的字构成非词。空格占一个汉字的空间。研究发现,采用阴影和空格标记词边界的研究结论一致,所以研究只使用空格范式(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实验材料举例见表1。

表1实验材料举例

正常无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字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词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非词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材料呈现:正式实验共48个句子,包含四种条件,每种条件下有12个句子。实验条件按照拉丁方顺序进行轮组。每一组内句子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只会读到一个句子的某一空格条件。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读8个练习句以熟悉实验程序。另外,根据实验句内容设置12个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或“否”的比例各占50%。

2.4仪器

使用SR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ii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采样率为500Hz。实验刺激呈现在19英寸的CRt显示器上,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85Hz。被试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75cm。刺激以宋体形式呈现,每个汉字的大小为1.2cm×1.2cm(在正常的无空格条件下字间距为0.1cm),每个汉字成0.91°视角。

2.5程序

对每个被试单独施测。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后,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每次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句子,要求被试认真阅读,理解后按键翻页。有些句子后有一个理解判断题,需要按键做出是否判断。”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0分钟。

2.6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对3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

2.7结果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首先,反映句子整体加工的时间指标总阅读时间在正常条件、词空格条件、字空格条件均没有差别,表明读者阅读这三种文本一样容易,非词条件干扰阅读。其它指标如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次数受文本单位空间信息密度的影响。其次,学生类型主效应在所有指标上显著,即语文学困生比学优生需要更长的平均注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平均眼跳幅度短,总注视次数多,这表明理解率相同时,学困生比学优生对句子的加工困难。再次,阅读时间的交互作用表明非词空格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讨论

3.1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在沈德立等(2010)探讨的词切分对汉语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影响,因为与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更少,阅读经验更少,容易排除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小学二年级学生已表现出学生类型的差异,猜测这可能与他们能否正确切分词和识别词汇有关,因此重点探讨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的影响。

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词空格能否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条件的总阅读时间相同,这表明词间插入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与Bai等(2008)成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字空格条件和词空格条件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上也没有差别,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字空格文本和词空格文本效果相同,这与以往研究(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结果并不一致,他们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比字空格文本容易。总之,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假设(1)并不一致,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的效果相同。

Bai等(2008)解释了为何词切分没有促进阅读,认为词切分产生的促进和对空格文本不熟悉产生的干扰之间发生权衡。该研究采用年级更低的被试,降低对正常文本的熟悉程度,减少文本熟悉性的干扰,按照Bai等(2008)的逻辑,似乎词空格应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但结果与该假设并不一致。那么,如何解释研究结果呢?笔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甚至是成人阅读策略可能不同,小学二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阅读水平比较低,更倾向于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因此表现出正常、词空格和字空格文本没有差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模式与成人相似,他们倾向于采用以词为单元的阅读策略,因此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阅读没差异。

该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非词是否干扰阅读。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的句子物理长度相同,结果发现词间空格条件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少于非词条件,平均眼跳幅度大于非词条件,表明与词间空格相比,非词干扰阅读。另外还发现字间空格的阅读时间少于非词空格,也表明非词干扰阅读,与以往研究(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的结果一致,也符合该研究预期。

3.2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所有眼动指标上发现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文本时,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平均眼跳幅度更短,注视次数更多。这说明学优生阅读策略好于学困生,帮助其迅速识别单词,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这种阅读水平的差异,在初学阅读阶段就明显表现出来。这与以往研究(沈德立等,2010;Hiki,Bertram,Hyn,&niemi,2009)的结果一致,阅读技能低的读者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尽管语文学困生加工句子比学优生困难,但他们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是否相同?在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空格条件和学生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语文学困生和学优生在这两个指标上眼动模式相似。而在平均眼跳幅度、总阅读时间上出现交互作用:学困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与字间空格文本平均眼跳幅度的差异小于学优生,表明学困生阅读时区分这两种文本的能力差,词空格并不比字空格更容易阅读。总阅读时间上的交互作用发现,对学优生而言,词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他们阅读这四种文本一样容易;对学困生而言,非词空格条件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无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后三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非词对学困生阅读的干扰更大。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语文学困生在阅读任何条件下的句子时,效果都不如学优生。非词空格的设置对语文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3研究结果对汉语阅读基本信息单元问题的启示

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词是基本的书写单元和意义单元,自下而上的物理线索——空格提供词边界标记帮助读者切分词和识别词。而汉语文本则不同,它是由等间距的汉字构成,缺乏可见的词边界线索,增加了读者描述词边界的难度。

该研究对阅读基本单元问题探讨的贡献。Bai等(2008)和沈德立等(2010)采用空格研究范式,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而字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则会干扰阅读,由此推论词是阅读的基本单元。该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考察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发现他们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效果一样,非词空格干扰阅读。这说明对初学者而言,在阅读经验相对有限,文本熟悉程度低时,字或词都可能是他们的信息单元。这可能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有关,与阅读熟练程度高的成人相比,由于他们阅读水平低,有可能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词单元的优势很难表现。

由此可见,读者阅读基本单元的探讨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字或词哪个更基础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4结论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5

【关键词】精神卫生;孤独感;小学儿童;友谊质量;同伴接纳;横段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1.012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1-0044-04

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在对孤独感的研究中,同伴接纳性是研究者重点考察的一个因素。众多研究[1-2]一致认为: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也有研究[3]发现,高接纳组儿童中仍有17.6%体验到高孤独感,而低接纳组儿童中也有18.4%的儿童并不认为自己孤独。这说明,同伴接纳水平在预测孤独感时可能存在偏差。友谊质量在儿童的孤独感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控制了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的情况下,友谊质量较高的儿童比其他儿童体验到更少的孤独[4]。而已有研究很少考察儿童友谊质量能否影响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且同时从同伴接纳性和友谊质量这两个维度来探讨儿童孤独感的也不多见。故本研究将综合考察儿童的孤独感和同伴接纳性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方便抽取河南省南阳市一所普通小学,然后随机从二、四、六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213人。施测后得到有效问卷209份。其中,男生119人(56.9%),女生90人(43.1%)。二、四、六年级的人数分别为60(28.71%)、72(34.45%)和77(36.84%),年龄7~12岁。

1.2工具

1.2.1同伴提名表(peernomination)

用限定提名法,给儿童提供一份班级名单表,要求他们在问卷上填上自己在班内最喜欢的3个同学和最不喜欢的3个同学。然后计算每个学生被他人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的次数,并在班级内标准化,得出正向提名分(Lm)和反向提名分(LL),二者之差为社会喜好(Sp)分数,以表示同伴接纳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将小学儿童的社交地位分为三组:高接纳组(Sp>1)、普通组(-1≤Sp≤1)和低接纳组(Sp

1.2.2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QualityQuestionnaire,FQQ)[5]

该量表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共18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积极友谊(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和消极友谊(包括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每个条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0-4分。两个维度得分的总和为友谊质量表的总分,总分越高,说明友谊质量越好。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7。

1.2.3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LonelinessScal,CLS)[6]

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项目(其中10个指向孤独,6个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不计入总分,目的是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每个项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实测的α系数为0.92。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持,采用团体施测,问卷填答采用统一时间、特定教室共同填答,时间限制。施测时由主试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主要是针对二年级同学)以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问卷。

1.3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t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年级和社交地位学生的孤独感评分比较

对孤独感进行2(性别)×3(年级)×3(社交地位)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因素各自都有显著的主效应,但相互间不存在交互效应,这说明性别、年级和社交地位分别对孤独感有明显的影响(见表1)。

进一步的t检验表明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30.8±10.0)vs.(25.8±8.7),t=-3.76,p

对年级的主效应作Scheffe多重比较(p=0.05),结果显示:二年级的孤独感最高(34.6±10.7),其次是四年级(27.6±7.6),六年级的孤独感最低(24.7±9.1)。二年级与四、六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四、六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社交地位的主效应作Scheffe多重比较(p=0.05),结果显示:低接纳组儿童(n=26)的孤独感最高(34.8±10.6),普通组儿童(n=143)的孤独感(29.2±9.6)次之,高接纳组儿童(n=40)的孤独感最低(22.6±6.4),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学生的孤独感评分比较

先将友谊质量总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按其高低分为三组:低质量组(Z1)38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友谊质量的主效应显著(F=7.56,p

再按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将儿童分为四组:低质量低接纳组(双低组),低质量高接纳组(低高组),高质量低接纳组(高低组)和高质量高接纳组(双高组),对这四组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组的孤独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02),双高组(21.6±8.9)、高低组(19.8±8.0)的孤独感得分均低于双低组(39.8±11.0)(均p

2.3同伴接纳、友谊与孤独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

将孤独感做为内源潜变量,将同伴接纳(Sp分)做为外源显变量,以积极友谊质量分数和消极友谊质量分数为友谊潜变量的两个观测指标,建立了假设结构模型。根据数据拟合情况,对模型进行了两次修正: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减去了消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路径,模型三又基于模型二,除去了同伴接纳对消极友谊的预测路径,最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模型(表2),显示模型三的整体拟合指数较高,达到可接受水平。所以模型三能很好地拟合数据,是解释同伴接纳、友谊、孤独感三者关系的一个较好的模型。

模型三的结构见图1。同伴接纳通过积极友谊质量的负向预测孤独感,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积极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7]。中介效应为-0.304(a*b),总效应为-0.814(ab+c'),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为0.37。

3讨论

3.1小学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存在着年级、性别差异,与已往的研究[2-3]不太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取样范围不同。如,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也有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3]。这些研究都只是以小学高年级儿童(四、五、六)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选用二、四、六年级分别代表小学儿童的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试图从整体上了解小学儿童的孤独感。本研究对年级主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二年级的孤独感与四、六年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四、六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从整体上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高年级就没有明显的孤独差异了。但由于本研究所选的被试仅限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所普通小学的209名学生,这些被试能否代表全国的小学生,研究结果能否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3.2不同的友谊质量、社交地位的孤独感差异

本研究还发现,当综合同伴接纳和不同友谊质量来考察对孤独感的影响时,209名小学儿童中双高组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双低组,单高组(高质量低接纳)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双低组。这个发现,一方面提示我们,儿童同伴接纳性较低并且友谊质量也较差,体验到的孤独感最为强烈,对于这类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同伴接纳性较低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会因为较高的友谊质量而降低。受欺负儿童所受到的伤害以及体验到的孤独感会因为拥有一个支持性的朋友而得以减轻[8]。

3.3小学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从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来看,同伴接纳和友谊变量中的积极质量各自都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路径系数为负数,二者分别为-0.51和-0.18),即同伴接纳性越高、积极友谊质量越好,则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低;反之,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这一结论与大多数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9-10]。

本研究一个比较有实践意义的发现是,积极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为-0.304。那么中介作用为什么会产生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在友谊质量上存在差异[5]。同伴接纳水平高并不代表着儿童就一定拥有高质量的朋友,一些儿童虽然同伴接纳水平比较高,但若对自己的社交情形经常做出过于苛刻的评价,如对自己与最好朋友的交往现状不满意,也可能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二,对于低水平的同伴接纳者,友谊为他们提供了抵制孤独感的缓冲器,它减少了群体接受性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好朋友的积极友谊质量越高,儿童从这种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的积极情感支持就越多,如心理安全感、自我支持和自我认同、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爱好、指导和帮助、交往和相互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归属感,从而缓解了儿童的孤独感。因而,积极友谊质量可能正是同伴接纳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

积极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它提示我们,同伴接纳对孤独体验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中介作用的发现将有助于对群体地位不利的儿童消极情绪体验的干预,通过改善儿童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从而有效地预防其消极的情绪体验。总之,这一中介作用的发现,无论是对于该领域理论的丰富,或是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致谢:本研究得到傅丽萍老师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2):16-18.

[2]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59-64.

[3]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70-74

[4]parkerJG,asherSR.Friendshipandfriendshipqualityinmiddlechildhood:Linkswithpeergroupacceptanceandfeelingsoflonelinessandsocialdissatisfaction[J].Devpsychol,1993,29(4):611-621.

[5]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45(1):43-50.

[6]刘平.儿童孤独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3-305.

[7]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8]HodgeernestVe,Boivinm,VitaroF,etal.thepoweroffriendship:protectionagainstanescalatingcycleofpeervictimization[J].Devpsychol,1999,35(1):94-104.

[9]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24-29.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产业;市场结构;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专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4607

建筑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维持各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经典的“结构―行为―绩效”(SCp)产业经济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本质上,建筑市场结构是指各种规模和专业的建筑企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2]。因此,建筑产业市场结构涉及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三个方面。目前在中国建筑业市场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超级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较为匮乏;与此同时,小企业中全能型居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差[2],这种“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不合理结构造成了目前建筑市场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严重存在,并直接影响到建筑产业的绩效水平[3]。在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战略推动下,加快构建分工明确、合作畅通的多层次建筑产业结构,规范建筑企业市场行为,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针对建筑产业市场结构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见,Stumpf[4]、ofori[5]、Chiang[6]等学者探讨了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的建筑产业结构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建筑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金维兴[7]、陈建国[8]、叶敏[9]、李小冬[10]和廖玉平[11]等分析了当前中国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整体上,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难以把握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状况[2],在多维视角下展开针对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结构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以中国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与《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1-2009)从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三个维度系统揭示进入21世纪中国建筑产业近10年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建筑产业市场结构合理化政策的提出,以及实现建筑业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建筑产业规模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建筑产业规模结构反映建筑产业大、中、小企业的比例关系,主要采用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这两个市场集中度指标来刻画。其中,绝对集中度主要反映特定产业中处于前几位的企业集中程度,但它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规模分布状况。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相对集中度指标研究中国建筑产业规模结构演进趋势。相对集中度主要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来表示。考虑到建筑产业指数计算时数据搜集的困难度,故不选用赫芬达指数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

(一)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以及《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1-2009)搜集近9年中国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划分的企业数和企业总产值的基本数据。需要强调的是2000-2001年,建筑产业企业的资质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等级外,而2002-2008年的建筑产业企业的资质等级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等级外。

(二)基于洛伦茨曲线的中国建筑产业规模结构演进趋势

洛伦茨曲线反映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绘制出中国建筑产业洛伦茨曲线图(图1)。该图的横轴表示建筑业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数目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这些分类企业的年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累积百分比。

若所有的企业规模完全相同,即全体企业平均分配市场,则洛伦茨曲线是一条均等分布的对角线。反之,洛伦茨曲线表示为对角线下方的一条曲线。一般来说,曲线偏离对角线凸向右下角程度越大,就表明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大,换句话说,就是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产业在9年内的整体规模变化程度不大。2003-2004年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从这年开始企业规模的层次性转变比较明显。另外,各年基尼系数的计算数值都介于0和1之间,说明建筑企业间的规模分布是有差距的,且中国的建筑市场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需要指出的是2000、2001年的基尼系数很大,特别是2000年的数值大小几乎接近于2007、2008年。其原因可能是2002年前后中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划分有所调整。最后,通过基尼系数从2000-2008年的变化情况,可以预测出中国建筑业市场的规模结构在未来几年的演进趋势是将以较为平缓的速度逐渐拉开差距。

(四)中国建筑产业规模结构发展的总结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产业集中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整体上都处于偏低的状态,整个中国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建筑产业最大的特征在于市场结构存在局部垄断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第一,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造成了建筑市场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加剧地区市场分割的局面;第二,建筑产品受到建设部、水利部、交通部等多部门监督管理,因而其市场准入容易受到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第三,目前中国建筑产业所采用的多层次承发包体系,以及相应的资质管理专业划分,为专业企业形成专业垄断提供契机。这样,实际上中国建筑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了一种“竞争为主,局部垄断并存”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水利、交通、铁路等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竞争并不充分,与之相比,其他的中小型企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国建筑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整体建筑效率的提升。未来,提高建筑产业的进入门槛、适度增加进入壁垒,防范控制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保护主义,进一步完善工程交易的相关法规,对中小型建筑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将有助于优化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12]。

二、中国建筑产业的行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建筑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建筑工程,还包括土木工程与安装工程等多个行业。本质上,各行业类型所划分的行业结构是建筑产业的各个子市场,即生产不同类型建筑产品的建筑企业构成的子市场。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各不相同,该指标主要反映建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

(一)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搜集的近9年中按建筑业行业划分的企业数和建筑企业总产值的基本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搜集的数据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以及资质以外的企业。另外,因2003年起年鉴的各行业名称和分类有所调整,在此省略其他建筑业这一项,具体数据见表2。

(二)中国建筑产业的行业结构演进趋势

中国建筑行业以房屋和土木工程两个为主,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为辅。房屋工程建筑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总产值一直呈递增趋势,2000年的总产值是14316.8亿元,2008年的总产值是36720.7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5倍;然而企业个数并没有与总产值保持一致的发展趋势,反而有所减少。土木工程建筑从2000年开始无论是总产值和企业个数,还是在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都呈递增趋势。2000年的总产值是5821.7亿元,2008年的总产值是17040.1亿元,增长了近2倍;同时土木工程建筑总产值所占行业比重也从25.2%提升到了27.5%。另外,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总体上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三)中国建筑产业行业结构发展的总结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整体建筑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中,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较为成熟,而且市场壁垒较低,造成企业众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激烈;与之相比,土木工程对资金、技术和管理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而且该类项目多为政府投资项目,部门保护严重,市场竞争程度较低[2]。与之相比,建筑安装和装饰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企业和产值正在逐步增加,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未来,政府应着力扶持建筑安装和建筑装饰两个行业发展,这两个行业既是房屋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行业的有益补充,又是未来工程领域发展的重点。对于房屋工程行业应该加大行业进入壁垒、提高集中度,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且稳步引导企业向土木工程行业转型,缓解过度竞争压力。对于土木工程行业应该建立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杜绝工程领域商业贿赂的发生;规范工程交易行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遏制部门保护主义,提高竞争的强度。

三、中国建筑产业的专业结构演进分析

自1984年中国实行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后,国家先后多次对各类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进行修订。2001年制定的新建筑企业资质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该资质管理办法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建筑企业的职能分工和市场空间,三种类型的企业构成了建筑产业的专业结构。该指标是建筑产业内分工协作水平的客观反映。

(一)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0)搜集8年中按总承包、专业承包划分的企业数和建筑企业总产值的基本数据。特别指出搜集的数据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以及资质以外的。另外,因2002年前建筑业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2002年以后才被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所以前后两者的数据不具有一致可比性,在表3就只列举了2002-2009年中国建筑业企业专业结构分布的数据。

(二)中国建筑产业的专业结构演进趋势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市场呈现出以总承包为主、专业承包为辅的格局,并且从2002-2009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呈递增趋势,同时反映出中国建筑业产业专业结构规模在扩大。总承包占企业总数比例从2002年的63%到2009年的54.2%,专业承包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37.0%到2009年的45.8%,说明虽然从企业总数上显示两者都有所增长,但

专业承包的规模比总承包规模扩大更多,即中国建筑业开始注重专业化。但同时专业承包的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12.8%下降

到2009年的11.1%,说明中国建筑业专业承包的企业规模数目与相应的从业人员不成正比,重量不重质。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平均人数分布看出。另外,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在8年中不断增长,2002年总承包产值共计15069.6亿元,占总产值总额的85.1%,专业承包总产值共计2639.0亿元,占总产值总额的14.9%;到2009年总承包产值高达67964.6亿元,所占比例提高至88.5%。而专业承包虽然也增长到了8843.2亿元,但所占比例却有所降低,仅有11.5%。以上说明了中国建筑业总承包和建筑业承包企业的发展失衡,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平均产值的变化看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专业结构内部状况,寻找造成总承包与专业承包企业发展失衡的原因,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9)以及《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3-2009)搜集7年中按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划分的企业数和建筑企业总产值的基本数据,分析专业结构下企业的规模分布,形成数据见表4。

表42002-2008年中国建筑业专业结构的企业规模分布

年份企业数量(个)

从2002年开始,三级以下的企业占主要部分。例如,2006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三级以下的企业数量达到了企业总数的63.7%。总体上,企业数量是按企业资质级别从小到大分布,例如2008年企业总承包特级数量是343最小,而三级及以下的数量是22034最大。但是,从每一年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这两列可以看出,其分布并不是按照企业数目的规律,而是相反的呈现倒金字塔的形式,即等级越高,平均规模越大,平均效益越高。由于从2002年开始有了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分法,我们选取2002、2005、2008这3年来看其中的发展趋势差距。2002年,总承包特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一级企业的2.2和3倍,二级企业的5.8和13.2倍,三级及以下企业的15.4和45.8倍;专业承包一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二级企业的2.5和3.9倍,三级及以下的4.1和8.2倍。2005年,总承包特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一级企业的3.5和4.6倍,二级企业的11.2和27.9倍、三级及以下的28.6和87.7倍;专业承包一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二级企业的2.6和4.9倍,三级及以下的5和10.9倍。2008年,总承包特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一级企业的4.1和5倍,二级企业的13.3和28.6倍,三级及以下企业的34和80.6倍;专业承包一级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分别是二级企业的2.9和4.6,三级及以下企业的5.7和10.4。从这3年每年的平均人数和平均产值看出,总承包比专业承包的差距大很多;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承包特级企业与其他级别企业的差距逐渐增大,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与其他级别企业的差距随时间的改变波动不大。

(三)中国建筑产业专业结构发展的总结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中国建筑市场中,总承包企业数量过多且规模偏大,而专业分工企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总承包企业与专业承包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分工协作关系,造成竞争不均衡[2]。未来,总承包企业应该向设计、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向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迈进,将生产职能逐步让位于专业分包企业。建立有效的总分包体系,将有效提高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水平,促进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升建筑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四、结论

根据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结构从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专业结构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规模结构的角度看,近10年中国建筑产业市场企业规模比较稳定,整体上呈现出“竞争为主,局部垄断并存”的局面。未来,提高建筑产业的进入门槛、适度增加进入壁垒,防范控制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保护主义,进一步完善工程交易的相关法规,对中小型建筑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将有助于优化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行业结构的角度看,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较为成熟,而且市场壁垒较低,造成企业众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激烈;与之相比,土木工程对资金、技术和管理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而且该类项目多为政府投资项目,部门保护严重,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未来,对房屋工程行业应该加大行业进入壁垒、提高集中度,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且稳步引导企业向土木工程行业转型,缓解过度竞争压力。从专业结构的角度看,现在中国建筑产业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失衡,总承包企业的数量过多而且规模偏大,而专业分工企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总承包企业与专业承包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分工协作关系,造成竞争不均衡。未来,建立有效的总分包体系将有效提高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水平,促进组织结构优化,实现建筑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升。参考文献:

[1]刘炳胜.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范建亭.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雪芹.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StUmpFpetitivepressuresonmiddlemarketcontractorintheUK[J].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architecturalmanagement,2000(2):159-168.

[5]oFoRiG.internationalcontractorsandstructuralchangesinhostcountryconstruction:CaseofSingapore[J].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architecturalmanagement,1996(4):271-288.

[6]CHianGYH,tanGBS,LeUnGwY.marketstructure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inHongKong[J].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economics,2001,19:675-687.

[7]金维兴.建筑市场结构与企业经营基本战略模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9(4):307-310.

[8]陈建国.加入wto调整和完善建筑业产业组织形态[J].建筑经济,2001(10):3-6.

[9]叶敏.关于我国建筑企业规模结构问题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1(4):14-16.

[10]李小冬.我国建筑业企业结构特征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5):105-108.

[11]廖玉平.建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建筑经济,2005(3):5-9.

[12]刘炳胜,申映华,王雪青,等.基于组合模型的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系统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90-199.

thethreedimensionalSystemanalysisontheevolutiontrendofmarketStructureofChineseConstructionindustry

LiUBingsheng,wanGXueqing,CHenYuan,ZHoUShuguo

(Collegeofmanagementandeconomics,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p.R.China)

abstract: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7

关键词:教材;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65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45-01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它为教师备课、上课等提供了基本材料,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新理念教学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一、理清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最大程度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只有教师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一致时,才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新意。首先要对比课程标准的新旧变化,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内容,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我区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教材按照新课标进行了第四版修订,通过修订,教材更加注重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数学思想的分段逐步培养,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性,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整体实现学习目标。其次要借助教学用书,了解教材编写特点及编写结构。以我区一、二年级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为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为例,在细读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后会知道书中详细的说明了整套教材的呈现形式和栏目说明、特色说明、内容框架。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教书用书的2页1课时,3页2课时的课时结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二、认真通读教材,准确把握内容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材在不断变化,教师不能只凭经验教学,每名教师每学期都通读各年级的数学书,不能像课本目录那样只记情景课题,要详细记录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深刻记忆每一单元的数学课题。如《摸球游戏》,二、三年级都有,但各年级教学目标不同。二年级摸球游戏记录成《认识可能性》,三年级记录成《可能性的大小》,这样从课题可以清楚知道教学目标。在备课中,要进行分领域整理,清楚知道各个领域在各年级的目标和要求。如:统计与概率领域二年级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可能性,会看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发现简单问题,提出简单问题并解答。三年级知道可能性有大小,能用一些常用语言描述可能性大小。会画条形统计图,并做出简单预测等。

教师经过这个整理过程,既了解了各年级教学内容,也理清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能够更加有效的把握教材,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灵活有效的使用好教材。通过整理,我们知道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进行不同类型的学习提示,智慧老人是提示或总结性语言,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笑笑、淘气是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或不同看法,也就是解题的不同思路;机灵狗提示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还发现了数的学习规律。小学学习了自然数、小数、分数,每一种数的出现都是从出现的必要性引出,接着学习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各种运算及简便运算。这种规律还很多,我们在教学中把这种发现告诉学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仔细研读教材,正确理解内涵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8

期末考试已临近,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冀教版教材,对我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挑战。但是我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

一、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学生数学总体水平一般,约有半数学生基础较好,约三分之一学生成绩很差,甚至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计算都有困难,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者有之。

二、具体工作。

(一)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初,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班内同学鞋号的大小,学生在收集、比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印象。

三、所取得的成绩。

1、圆满完成了开学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的成绩较以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1、虽然对学困生进行了辅导,但人多,时间少,成效不是特别明显。

2、个别学生各方面能力仍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9

数学诊断性测验难度信度效度1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传统测验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犹为凸显。单一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使用的认知成分或技能,也不能诊断出学生答错题目的原因,更不能挖掘考试信息的深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诊断性测验(diagnostictest)是诊断性评价使用的工具,是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而编制的一种测验。一般在学期末或学期前,即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之前进行,目的是了解、评价、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为补救教学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诊断测验的编制与开发提供了许多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测验编制做出了努力,值得参考借鉴。但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比较局限,不够精准,实践性欠佳,因此未能被广泛推广应用。

八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转折点。这一阶段学生知识掌握与否,直接影响他能否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九年级学习提供参考。同时,教师通过数学诊断性测验,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和发展状况,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并通过诊断报告获得有关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整体和个别需要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改进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其它研究人员进行更广泛的诊断性教育研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

2研究方法

2.1测验的编制

2.1.1测验内容的确定

本研究的内容为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用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形式。参考国内外诊断性测验的样本,本测验题型分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三大部分。以义务教育新课标准为依据,并参照多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经验选择初步编制题本,一级目标10个,二级子目标63个,题目总数204。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分为三种水平。尚未掌握:是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基本掌握:是指已基本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完全掌握:是指完全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每个子目标的题目设置一般为三个,少部分5个。标准定为:题目设置为3个,3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2个全对,基本掌握;对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题目设置为5个,5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4个或3个全对,基本掌握;对2个或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选择、填空题答对则满分,否则0分,计算题按参考答案酌情给分,完全答对计满分。

2.2测验的实施

2.2.1预测

在赣州市信丰四中随机选取了八年级一个班(60人)样本,进行当堂施测,每次90分钟,分10个时间段完成全部测验。回收有效问卷60份。将难度系数0.30以下和0.95以上、区分度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增删。测试题的二级子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个。

2.2.2正式施测

选取赣州市信丰四中刚升入九年级的三个班学生。1班60人,2班58人,3班60人。剔除无效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总计1574份。16、17章施测各为45分钟,其它每章施测为90分钟。

2.2.3统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难度分析

主观题的难度用平均分除以满分来表示。选择题计算矫正难度系数Cp。本研究把项目的难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小于0.20、0.20~0.39、0.40~0.59、0.60~0.79、大于0.80,对应的依次是最难、较难、中等、较易、最易。测验难度以百分比或通过率表示,是等级量表,因此转化成等距量表,查出Z分数,Z分数就视为该题的标准难度。各分测验的难度等级分布为:最难项目测验13有2个,测验11、14、15、16、18、19各有1个。最易项目测验11、15、17各有2个,测验13、16、18、19、20各有1个,测验12有3个,测验14有5个。1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2~0.39之间,7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4~0.59之间,分测验12,14试题难度分布在0.6~0.79之间。各分测验样本难度分布在0.640~0.994之间。

3.2测验项目区分度分析

鉴别度指数分为四个等级,小于0.20认为区分度很差,区分度尚可:0.20~0.29,区分度较好:0.30~0.39,区分度很好:大于0.40。各分测验鉴别度指数分布0.47~0.62,即各分测验项目区分度很好。

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见表1。

表1表明,十个分测验与总分的相关在0.350~0.799之间,且均在0.01上显著。与鉴别指数法所分析的各分测验的区分度结果一致。

3.3信效度分析

采用克龙巴赫系数方法来估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各分测验间较同质(表2)。

用测量标准误对信度分析得到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均在三个标准差内,说明测验信度较好。

本测验编制按照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大量试题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编制成测验试题,初步编制成题本后,还进行了一次小样本施测,将难度系数0.30以下和0.95以上、区分度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请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数学教研员,结合相关教材、测验目标、教学大纲,参考各教学单元时数的基础就题本呈现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最后,测验的二级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因此,整个过程保证了此测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并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测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3)。

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显著性。说明各分测验适合用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主成分法进行初始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测验十一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5.918%;测验十二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6.007%;测验十三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8.626%;测验十四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0.174%;测验十五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1.758%;测验十六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7.006%;测验十七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3.540%;测验十八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3.181%;测验十九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7.206%。;测验二十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4.008%。结果表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4讨论

4.1测验的内容

诊断性测验旨在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测验的编制必须配合学校的课程。本测验编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内容编写。对新旧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主要是代数知识、几何知识,只是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稍有不一致,这也为编制测验时提供参考的依据。老版本的教材八年级才设置几何知识教学;新版本的几何知识在七年级就以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向学生加以介绍,这样不仅易于学习,还能和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新教材把统计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以及推理知识也纳入到课本中来。

本研究编制测验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基本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编制的数学诊断性测验包括十个分测验。分式、反比例函数由于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掌握的知识点很少,在测验中题量相对较少。实测时,因条件限制,只在一所中学选取研究对象。就代表性来看,范围应该更广泛些。从测验结果分析,总测验包含10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题目在总测验当中的量不能太大,测验时间又有限制,题目代表性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尚需完善。

4.2测验的项目分析

测验的项目分析从主要是对项目难度、区分度等进行分析。理论上来说,项目难度值在0.5左右较好,但诊断性测验旨在测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试题难度小,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大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因此对难度系数要求不高。从各分测验结果来看,除了第20章平均难度系数为0.365,其它各章平均难度系数分布在0.509~0.804之间;从总测验题量分析,最难的题目占总题量的4.5%,较少。大部分题目难度系数落在0.4~0.79之间,总测验的难度系数为0.628。可见测验题目属于中等偏易,试题难度分布符合测验要求。

项目区分度用鉴别指数法和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各分测验的平均鉴别指数(D)在0.47~0.62之间,各分测验中项目鉴别指数大于0.4的项目均占最大比重。区分度小于0.2的项目占总题量的10.2%。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区分度越高,越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用相关法计算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十个分测验的区分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区分度较好。从测验区分度结果来看,试题总体达标。

4.3测验的信效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我们采用克龙巴赫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可见所测内容较为一致。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之间,总测验的测量标准误为1.267,都在3个标准差以内,说明测验分数与真实分数之间的误差比较小。从这两种信度估计的结果来看,本测验的信度系数比较高,测量标准误比较小,符合测量学的计量标准。

在结构效度考察上,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所得各分测验的因素负荷矩阵,来评量问卷的结构是否符合。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达到统计显著性,说明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8个测验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2个测验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且解释测验的总变异都达到了50%以上。说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参考文献:

[1]刘经兰,戴海琦.小学四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的编制与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3).

[2]孟瑛如,苏肖好,简吟文.澳门地区小学学生数学诊断测验之建置与发展[J].特教论坛,1997,6(4):56-68.

[3]杨晓辉,张兰英.诊断性测验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2,(4).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篇10

一、一些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报告单,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

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等特点,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和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4、单元小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型。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小学高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型。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