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5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小学四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有44名学生,基础好一点的有32人,其余的部分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甚至有4人的基础特别差,跟不上课程。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于对基础的巩固。

二、工作回顾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转眼间就到了期末,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特作总结如下:

1、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我已经了解了数学基础不太好同学及分状况。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①降低起点,设置小台阶、拉着学生慢慢往上爬。我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使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②查漏补缺,铺路搭桥。新知识孕育在旧知识中,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每节课安排一些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又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2、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课堂上,对于那些脑子灵反应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懂一点就听不进去,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3、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老师改——老师讲评——学生订正——老师再改”。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4、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学习障碍,于是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当小老师,与基础差的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得到提高。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进步不仅很明显,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5、积极参与各项教研组组织活动,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三、取得的成绩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课的知识外,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2

要] 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内容零乱、结构松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理念及内容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教材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称为“双基”. “双基”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对于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双基”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加以保留的. 基础教育只有以“双基”为中心组成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长期以来,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优点.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则等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概念、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计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加涅(Robert m.Gagne)将概念、规则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由概念学习上升到规则学习的层次关系,这是有道理的. 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的理论都不能颠覆“双基”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界对数学新教材忽视“双基”的质疑声不断. 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体验及与一线教师访谈后,认为对新教材的质疑绝不是无稽之谈.

(一)教材中数学概念表述不严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一定阶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和出发点.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严谨规范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 但新教材多处对数学概念没有下定义,只是给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证,让学生“感觉”概念的内涵. 教材呈现数学概念时多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像这样的……,叫做……”. 现举相关例子如下:

1. 三年级下册中对“小数”的解释是:“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四年级上册中对“射线”的解释是:“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3. 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因数”“倍数”“带分数”“最简分数”“众数”等概念都没有作出具体定义,仅列举了一些相关例子.

数学概念缺乏严谨规范的定义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这样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内在的逻辑属性,仅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认识,难以深入透彻,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 定义的缺失难以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状态,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概念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会严重影响后续对概念的运用.

(二)教材中重要规则不醒目,重点内容不突出

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或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定律等,这些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叫“规则”. 规则学习也称命题学习. “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练掌握规则为前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规则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重要内容的呈现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呈现不醒目,重要结论、规则没有以黑体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次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区分不明显,结构松散、内容凌乱. 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对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整理知识造成不便. 现就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1.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节,页尾方框中的内容就是四则运算的重要规则,但由于其出现位置和字体在整个篇幅中不够醒目,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和规则不够系统详细,只是几句简单的问答.

此外,教材中还有多处存在类似问题. 五年级下册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分母通分”介绍不够详实,例题演示过于简单. 六年级上册中分数除法的过程和规则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教材中重点内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乱,例题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学完书本后犹如过眼烟云,难以留下实质性的东西.

(三)教材内容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通过验证而形成的科学结论. 就数学课而言,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关注数学结论. 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例子到规则”的原则,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由过程导出结论. 但教材中多处为开放式结尾,过程翔实而结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形成结论. 现列举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自己得出读大数的方法,却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节的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够掌握大数读法的学生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掌握读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方法.

2. 四年级上册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怎样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内容也都是只有过程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结论.

教材中结论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访谈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与应用,却淡化了对基本结论的掌握,特别是忽视了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总结出结论并要求学生抄写下来. 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总结出的结论良莠不齐,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拿着过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义补齐”的现象;二是教材篇幅小,无足够空间誊写教师的“圣谕”,抄在笔记本上则容易丢失;三是低年级学生受书写能力限制,无法完成抄写任务.

新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窥探出发现法教学的影子. 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发现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过程而去“发现”,最终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结论.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结论整理在书中

此外,发现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教师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不适应性更为明显.

教材内容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同一个问题分散在不同年级学习,致使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全面、深入透彻. 总体上看,教材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一)内容衔接有断层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始终没有交待小数的读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但在随后的练习题中却出现了“读出小数”和“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题,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 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中,始终没有介绍什么是“圆”,却直接引出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相关概念;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突然冒出“对称”概念,但前面并没有与“对称”相关的知识做铺垫,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 教材知识衔接之间存在断层,内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知识系统性欠佳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过于肤浅,直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最好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下册出现了统计和数据分析,但没有继续引出统计图的画法;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却始终没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出了图例,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周角,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

(三)练习题目设计不严谨

三年级下册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前提为“一间教室大的草坪,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问“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这个题目设计明显不严谨,问题应改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1天用?”否则无法计算.

对改进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

建议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自主加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数学教学专家. 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由于水平所限,难以胜任“用教材”这一使命. 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和可操作化. 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可方便学生自学. 成功的教材编写应该在没有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内容,但新教材中的定义、规则、结论不详,内容零散,不利于自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1989年颁布的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数学课程标准》由于不重视基础训练而遭到众多批评. 2005年,一些数学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1)数学需要使用有关精确定义的对象及概念进行小心推理. (2)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整数运算的法则,这些基本算法是数学的主要智慧结晶之一. 这些共识促使nCtm《数学课程标准》做了修改和补充. 2006年,nCtm的《数学课程焦点》力求在保持创造、发展的同时,强调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新《标准》中重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不久也将提上日程. 在此,建议教材作如下改进:

(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

1. 教材对数学概念表述要严谨规范

建议教材对数学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严谨规范的定义,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 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结论等应以强调的方式呈现,如统一用醒目的黑体字或单独在特殊位置呈现等,使教材内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内容应使“过程”与“结论”并重

教材应在注重“探索”“发现”的同时注重“结论”的归纳与整理,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掌握通过发现后获得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大数的读法”为例,大数的读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要掌握大数的读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以将大数的读法和程序归纳如下:① 标出数位;② 分出数级;③ 读出数字.

再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归纳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选定量角器的一边,使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③从量角器选定的一边出发,从0刻度数起,角的另一边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总结整理出发现后获得的具体结论,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循,结合练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建议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标题醒目、主题明确;篇幅整齐,内容清晰;逻辑严密、系统性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3

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通常是借助考试这样的手段来评价学生,依据学生的分数把学生的数学能力划分为优良中差,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终端显现,有着偏差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张春莉老师负责组织六省、市优秀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立项课题进行研究,为学生编写的一套系统、科学、贴近学习实际的数学学习评价工具――《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手册》,我有幸成为该课题编写的这本手册的实验教师,进行了两年的实验,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六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学校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实验。

2.实验的过程

参与实验两年以来,我在自己的实施中有这样一些现状:

2.1从学生方面来看

2.1.1无法保证对实验班级授课的老师的延续性

这项实验我们学校进行了两年,每个年级中同一个实验班级随着年级的递增,担任教学的老师也会有所不同。换了不同的老师对这同一班级实验是否有影响呢?这样的实验结果有可比性吗?

以我们学校为例:

四年级有2个实验班,一个是四(2)班,三年级时数学是李老师授课,现在是我,一个是四(5)班,三四年级均是刘老师授课。

这样的实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比。一种是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另一种是两个不同延续性教师的实验班级之间的对比。

2.1.22.学生是有差异的,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通过这样的能力评价手册来评价自己?

我现在所执教的参与实验的班级有几名非常特殊的孩子,一名孩子什么作业也不写,拒绝听讲,与家长沟通也无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希望通过这本实验手册进行评价呢?还有二名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平时的作业几乎都是在家长或者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单独完成那肯定是无法完成或者是全错,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打击,肯定是学习数学的信心受挫,那就只有带回家完成,虽然他们能呈现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样作业我们如何评价呢?

2.2从教师方面来看

2.2.1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老师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老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

(1)对研究课题的准备

老师对能力评价手册的课题知道思想了解深入到什么程度?能够领会评价手册体现的过程性评价实质吗?

(2)对研究对象的准备

老师对学生了解吗?学生没有接受《评价手册》训练之前是什么的状态?在更新教师的时候也是继续沿用以前的实验班还是可以由老师自己来挑选学生进行实验?

(3)对研究内容的准备

老师对这样教学实验相关的实验知识了解多少?实验中样本班级和标准班级的制定,实验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了解,相关联的因素的确定,实验中如何监控……这些需要做研究的方面,我们实验的老师知道多少?

2.2.2实施中的难度

在实施中最显著的一个难度就是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来很好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甚至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实施让学生自我评价,更没有学生自我评价后相关的交流和反馈。因为绝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执教两个班级数学,平时的教完课后,还要批改作业本,除了这本课题组实验的《评价手册》还有其他的辅助练习册和课堂作业本等等,如果有的老师执教的班级数超过50人,这样上午上两节课,紧接着批改两个班级超100人的作业,中午抽空还要辅导找学生订正,下午没有课来补充,学生就放学了也不能留孩子,这样处理平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很紧张,更没有宽松的氛围关心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组织学生交流自我评价。

2.2.3实验后的收获

作为实验老师,第一年担任实验班的老师,我所做的认真批改学生参与实验的练习,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候把学生的实验的《评价手册》保管,我从中得到的最多感受是有的题目比较灵活,我可以补充到其他班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没有办法量化出考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对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办法量化。

第二年我担任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教师,我有了一项新的举措,就是摘抄学生平时的错题,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及时给予纠正。

我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参加了一次这个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从老师收获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实时安排研讨,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

2.3从评价手册方面来看

该课题评价手册的编制都是建立在科学、系统、贴近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编制的,的确是非常棒的学生学习评价工具。不过,我们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2.3.1个别题目存在错误

比如:四年级(上)第72页第三题,用计算器计算,你发现什么?中的第(8)组题目

154×8692=

451×2668=

这一题共9组题目,除了第8小组,其余每一组数都是回文数的特点,上下两题得数应当是一样的,这一题其实应当把第2道算式中的2668改成2968就符合练习的宗旨了,当然这应该是排版印刷的失误造成的。

2.3.2极个别的题目不符合教学进度的设计

比如:四年级(上)第5页的第二题的最后一题432÷48

该篇练习是“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也就是把几十几四舍后堪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不需要调商。但是第二题最后一题432÷48,不仅仅是需要把48“五入”看成50来试商,还要进行调商,当天新授课就布置这页练习,许多学生表示不会做,很难。

2.3.3少数题目设置难度偏大

我们的这份实验手册编制的题目能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上面的练习来评价自己呢?在实施中我发现有的题目难度偏大。

例如(一):

四下第61页“拓展关”第十题算一算,想一想。先出示两组题目

13×93=84×24=

31×39=48×42=

第(2)题请学生试着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班级里普遍感到有难度,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自主想出来,还有许多孩子无从下手,就连我们大人也一时无法思考得出。

如果说这一题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这样安排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比较合适,那么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二)

第41页的第七单元的《单元闯关》其中第41页的“应用关”的第五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第一行第一题:11×23+11×75+22

第二行第二题:61+6×610+39×61

这两题都是变式题型,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度明显高于数学书,并且在其他的配套的练习册中也没有这样的题型,即便是在我们实验的这本《评价手册》中第七单元前面的练习中也没有相关的题型训练,前面只有两页练习其中第39页的练习都是基本题型,可是在单元闯关中突然出现这样的变式题型,学生很难应对。

2.3.4个别题目意义不明确,有歧义。

在四年级下册的课题实验《评价手册》第68页拓展平台中的第四题:周日上午,小强骑自行车到距他家5千米远的书店看书,中途自行车坏了,修车用去了一段时间。接着出示了一幅折线统计图描述他往返的情况。

其中第(1)题:从图中可知,小强从家到书店用()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分钟。

最后一个空让学生有两种争论,一种是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30)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90)分钟。

另一种是:

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30)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120)分钟。

前者的观点是,顺应题目已经出示的语境,最后一空应该是小强往返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钟;后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小强往返应当是指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所花的时间是120分钟,既然要算途中修车的时间那么也要包含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

3.实验的思考

3.1教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

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特别是我们在一线具体实施《评价手册》的老师更需要一个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的培训和统计学相关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实施课题的实验。

否则,老师们勤勤恳恳地参与研究,但是对于手中最珍贵的研究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却不知道如何对比试验结果,如何统计,如何分析,这样是最可惜的。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们没有研究的意识而是专业的素养还没有及时更进。

3.2需要建立交流的机会

正如前面我提及的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参加了一次该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适时安排研讨,也许是大家都教学了一个单元后,也许是半学期教学后,能组织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及时调整实验措施。

3.3协调老师一直跟踪教学和不跟踪教学

教师跟踪教学,这样对实验可以有一个完整性的研究,老师连续两年执教同一个年级,可以很熟悉实验的内容,及时弥补第一次实验中疏漏的地方,改进第二次的实验。

3.4建立完整的实验档案机制

做实验最宝贵的就是获得实验中的最真切的资料,所以我们在实验中最好能够建立实验档案机制,及时上传实验中的问题或者是可以总结的良好的经验,上传到相应的网站,这样记录确保时效性,过程性,延续性,既是对正在着手的实验做资料的归并和保存,也为后面一次的实验留下宝贵的经验。

3.5补充相应的补救练习

当我们运用能力评价手册,学生评价后发现自己仍然存在不足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提供帮助学生二次评价的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巩固练习?这样我们不仅仅落实在评价,更关注学生评价后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允,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4

摘要:目前《体验汉语》高中1―5册教材正在泰被广泛使用,是一套泰国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副词在这一整套教材中属于比较大的一类词,副词学习是泰国学生学习掌握的重要语法部分。本文通过对教材中的副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套教材中的副词等级分布较为合理,副词作为语法点在教材分布上不均衡,复现率较低,类别分布不平衡,教材中出现的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针对以上这些特点,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理,对教师进行对泰汉语教学时,尤其是对泰高中生汉语副词教学,就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验汉语》副词教学策略

据统计在《体验汉语》(以下简称《体验》)1―5册中共有七十个副词。在《体验》1―5册中,66%的副词为甲级词汇,丙级和丁级副词分别只占总数的6%和1%。从词汇等级来看《体验》1―5册中出现的副词大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的词汇,这样的等级分布符合教材编排要求;副词在这一套教材中作为语法点共有十六处。副词作为语法点呈现主要分布在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第一、二册很少涉及;这七十个副词在1―5册中分布不均,最多的一册有24个副词,最少的只有3个副词,从数量上看这样的比例差距相当大;对《体验》1―5册中七十个副词进行了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各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1―5册中重复出现最多的共计231次,而最少的只出现过1次。分析结果显示,整套教材中的副词复现频率比较低,在1―5册教材中只出现1次、2次、3次的副词约占总数的43%。复现次数在10次以下的副词,占了总数的66%,不超过3次的又占很大一部分。重复出现次数在30次以上的副词只占了总数的17%;在《体验》1―5册中一共有八类副词,统计结果显示这八类副词在教材中数量不一,分布相对较分散;教材七十个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鉴于以上这些特点,本文就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此系列教材使用对象是泰国零起点的高中生及相应水平的其他汉语学习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泰国高中生平均年龄在16岁―18岁,正处于特殊年龄层次,兴趣广泛,对事物充满好奇。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外界的认可和赞扬,在课堂上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急于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由于所处年龄层次的特殊性,他们虽然渴望收获新的知识,但又缺乏持久的耐心,这是他们表现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泰国本身的教育制度,泰国高中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泰国大部分高中生通过义务教育获得学习汉语的机会,但能在新鲜期之后仍然保持汉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却凤毛麟角。目前汉语课程在泰国大部分高中作为选修课,少部分学校作为必修课,随着汉语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必将是未来汉语教学在泰国高中发展的一个趋势。泰国的教学体制和理念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的展示。泰国高中生比较活跃,课堂上勇于表现自我,教师如果能把握好学生这一特性,为课堂所用,就会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将难于驾驭课堂。大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即为了修满学分,少部分是想把汉语作为参加高考的一门语言科目。另外,调查发现部分必修课班级汉语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划分的,不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这样就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泰国高中生汉语学习内容基本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与操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比较少。由于缺乏教材,除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外,学生很少拥有其他相关汉语教材。泰国高中生一般没有做课后作业的习惯,并且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十分理想。除了教师课堂讲解以外,课后只有部分学生能借助电子词典查阅解决遇到的难题,但是目前能拥有电子词典的学生十分有限,课后能自主学习汉语的学生相对较少。关于汉语的课时量,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总体上课时量都相对较少。

二、找准教材副词重点和难点

《体验》1―5册七十个副词中,哪些副词多讲、精炼、多练,哪些少练,应该有所侧重,找准教材中副词的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的173名学生就教材(1-3册)中的副词,根据学习程度测试他们对副词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高一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有点儿”、“最”、“才”等;高二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已经”、“从来”、“刚”等;高三年级学生副词偏误较多的是“好像”、“好”等。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句子具体如下:

1.我有点儿包子(书/木瓜/米饭)。

2.他高真!/他帅最!/我爱妈妈最!/刘新爱老师非常!

3.我有才100块。/我给茉莉花才妈妈。/我给水才她。

4.我去中国已经。

5.从来我不喜欢喝咖啡。

以上所列副词,学生出现偏误比较多。“有点儿”是大部分高一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副词之一。《现代汉语八百词》把“有点儿”看作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儿”有时是“动+量”。在教材中“有点儿”基本上都是副词,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偏误,教师可以多加举例说明,先介绍其最主要的用法。副词“真”、“最”、“非常”等几个副词,在泰语里被修饰的词是放在修饰语之前的,如“他很帅”。泰语的表达就是“他帅很”。因而学习之初出现这样的偏误在所难免。同样副词“才”也是受学生母语影响。在高三年级测试中,学生对属于兼类词的副词掌握得不是很好,产生的偏误比较多,有时只知道其中一种词性的用法。如“好”,大部分学生只掌握其形容词词性,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副词词性基本上没有掌握。另外,副词“好像”也是如此。据前面分析统计,教材中虽然大部分副词不属于兼类词,但是七十个副词当中也有36.1%的副词兼有其他词性,这些词将成为学生学习副词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据前面统计分析,教材中出现了部分语法等级比较高的副词及水平等级高的副词,对于这些高等级的副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优先学习等级较低、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等级较高的副词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考虑。找准教材中学生副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

泰国高中生在副词习得过程中,由于副词的特殊性、复杂性及重要性,汉语副词不同于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大部分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对等的词,汉语副词却很难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及用法都对等的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副词教学时应该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对比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表现在汉泰语副词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要从意义上进行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语用上进行对比分析。如汉语否定副词“不”第一次出现在教材第一册第4课的生词表中,对应的泰语是[mai41],泰语大部分表示“不”的意思基本上都用[mai41],对于初次接触汉语的高中生来说,首先对“不”的意义和用法有了大体的了解。而“没”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是以“没有”这个词语呈现的,生词表中“没有”对应的泰语是[mai41mi33]。教材中否定副词“没”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但是教材中却没有明确标出相应的泰语。这样对于这两个词,根据前面教材的相应泰语解释,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跟“没”都相当于泰语的[mai41],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汉语“没”是跟泰语[mai41]+[dai41]和[yan33]+[mai41]两个词组相对应的。对于这样的副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汉泰语之间的对比,尽量减少学生母语对汉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另外,进行副词间的对比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两组或两组以上近义副词间的辨析。汉语副词中存在很多近义副词,它们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在语法功能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此外,在前面统计中发现,教材中出现的七十个副词大部分只有副词一种词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副词兼有其他词性,教材生词表中也没有明确注释词性,由于词性不一样,其语法功能大不一样,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区分,区别对待,不让学生混淆具体用法。

四、对副词进行归纳教学

《教材》1―5册共出现八类副词,这八类副词各个类别分布不一。如否定副词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一册;语气副词分布较为广泛,1―5册中均有分布。针对副词类别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归纳法。例如否定副词“不”和“没”出现在教材的第一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两个否定副词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否定副词,在教材后几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否定副词语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教材中“不”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没”出现的次数相对少一些。两者都经常出现在口语里,意思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主要用于客观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学生学习初期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偏误,如“我明天没来学校”。另外,“不”可以用在所有助动词前,“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如以下一些例句中只能用“不”,不能用“没”:不会讲。/不该去。/不可以用。/不应该问她。/不愿意走。

对于两者之间的这些差别,教师可根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点进行归纳,随着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就否定副词“不”的另外一些用法进行归纳补充。如否定副词“不”,有时候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如“我不吃辣的”。“不”还可以表示假设,例如“不吃药感冒能好吗”?教材中其他类的副词也可以进行归纳教学。针对分布较为广泛的副词及类别数量较大的副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

五、注意副词教学的有序性

副词在教材《体验》1―5册中分布不均,各册之间副词数量差距比较大。副词数量在教材1―5册中的呈现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材副词整体分布没有较好地呈逐步上升或下降趋势,这样的分布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参照前文统计,充分考察教材副词的等级分布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优化教学顺序,同时结合副词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由于教材1―5册副词数量差距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副词等级分布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比如教材第二册是整个教材中出现副词最多的一册,各个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优先重点进行教学,如“太、就、一起、最、又、更、特别、更、只、一定、一直”等。剩下的一部分副词可以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在教材课文中的意思,在下一册教材中再次出现时再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教材第二册中部分副词分流到第三册中,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掌握第二册副词的难度,又可以弥补第三册副词数量分布的不足,使得二、三册之间有序地连贯起来。同样,第四、五册中出现的等级难度较高的副词,教师也可以先优化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另外,具体到每一课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出本课学生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副词,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习掌握的内容变得有序化。整体上1―5册各册间做好相应的衔接,把教材中副词数量分布不均现象在教学上变得有序可循。

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

根据副词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如教材中副词的平均复现率比较低,大部分副词只重复出现过1、2次。副词复现率低是此系列教材中副词呈现的特点之一。另外,参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教材中部分副词难度较大,超过学习者学习水平要求。针对这两个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首先,针对复现率低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复习、巩固。尤其是第四册、第五册教材中的副词,这两册中的副词大部分只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两次,而大部分属于常用的、等级难度不高的副词,如副词“忽然、必须、尤其”等在教材中只重复出现一次,而在使用中又属于常用词语且等级难度较低。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副词,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练习,编排相应的复习资料,在练习中增加副词重复出现的次数,加强学习掌握。其次,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部分超过学生掌握要求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删选,有针对性地教学。如副词“居然、竟然、颇”等,对于这一类副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简讲解,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重点讲解。教学重点放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词汇,与学习者水平一致的语法点。教材1―5册中没有出现处所副词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补充处所副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部分处所副词。在新《HSK词汇等级大纲》三级词汇等级中出现了“必须、几乎、总是、终于、其实、别”等副词,教材中这些副词却没有出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参考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学习,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参加新HSK考试。最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水平不一,同一阶段的学习者其水平差异比较大。就副词的学习来说,即使有的副词难度较大,但对于学习水平较高者来说,教师也可以补充其用法,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完善副词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张义.副词“又”和“再”的对比分析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常见问题的解释[J].长沙铁道部学院学报,2010(2).

[3]冯芳.对外汉语教材评价研究――以泰国初级汉语教材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赵金铭.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5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4-01

数学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点拨与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与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前置诊断,引入新课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已有经验,教师应在每一课时教学前开展相应的前测,以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预设。但是前测并不仅仅是布置几个练习题,而是将问题蕴于情境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展现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就可以暴露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已知和未知,从而使新课教学更有针对性。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座次来设计教学情境:以讲台所在的直线为横轴,以教室最左侧的走道为纵轴,让学生分别用有序数对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就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小学时学习的《位置》是否还有清晰的印象,从而为本节学习作好了铺垫。然后改变横、纵轴,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处位置的表示法。这样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坐标轴上的点及每一象限内的点的横、纵坐标符号的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二、问题引领,开展讨论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熟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解答,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更活跃、思路更清晰,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广角”中已经学过,他们能够想到用列表法、假设法、抬腿法等来解答,在上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也举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用方程法来解决。现在学元一次方程组再提到此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学生通过设出两个未知数,可以很轻松地根据头数与脚数列出两个方程,构成方程组,使问题顺利解决。在教学时让学生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很有益处,也体现出了解题的多样化和思维的多样性。

三、探究升级,点拨指导

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后,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进行发现与验证,让知识显性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现代教学观的本意。教学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更加高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时,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正方形绕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旋转,那么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等,进一步探究结论和过程。学生在展示时用两张纸片来旋转成最特殊的情况,得出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但是再旋转后是不是还是这个结论呢?多数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点拨: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全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不规则的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进行解决呢?在这一提示下,各小组立即展开了交流与探究,很快就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出了结果。可见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理清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与总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构建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来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比较新颖、形象,进而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厘清知识,完善认知。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从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等方面展开总结,并发现其中平移的规律。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收获,还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6

近日,笔者参加了绍兴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比武,其中有一项是教学设计,内容是设计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试卷提供如下教材:

熟悉低年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在拿到教材后,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这是加减法的四种形式(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其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学生错误最多,笔算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

再粗粗一看教材,93页课本上一个小男孩说出笔算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几乎是不加思索的,把知识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可以说是奋笔疾书,把教学重难点、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完成了,把重点放在了优化出笔算的方法来。回到学校后,翻开数学书,急急地看了后面的几个课时,糟了!教学目标定错了,重点偏离了,追悔莫及。

二、追根溯源

晚上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终是“把握教材不准”惹的祸。

1.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过分自信导致“把握教材不准”

知识就像一棵树,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可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不起来,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立方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应该是属于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我的主观臆断,知识体系的前后倒置导致在设计时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2.对学生情况的经验主义估计导致“目标定位不准”

最近教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学生掌握良好,把笔算加法的算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堂上我几乎不用总结算法。我想,学生对于连续进位几乎一看就会,大概是二年级时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功效,于是猜想此课一定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内容,同样是第一课时,根本没有想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实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已经学过了,本节课不过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如下。

(1)让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

而我,居然把笔算当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定位,难怪教研员要说“一直教低段,就连目标都把握不准!”

三、有效对策

1.以把握教材为目的,吃透课标精神

课标可以说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南针。怎么才算吃透课标?我认为,知道甚至会背都不够,必须把课标从遥不可及的神坛上请下来,做到心中时时有课标,把课标与教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课标理念,才会习惯于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而对于把握教材的重要性,我想可以借“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解释。即我们要想成功上好一节课,心中必须有教材,即对教材的编排、例题的教学目的和对应习题的处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要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让教材充分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工具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明白,教材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更不能迷信于参考书的权威性而困住自己改革的脚步。

2.画知识树为突破口,整理知识结构

为了使教师能够熟练把握教材体系,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可以画知识树为途径,进行课标解读的一系列活动。

开学初拿到课本,很多老师都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借鉴一年级数学上册解读课标知识树)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每位老师的备课笔记上。

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3.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7

首当其冲地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梳理与整合。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品德课教材虽以单册形式出现,但从内在逻辑结构上来说,是统一的,循序渐进的:从家(一年级上册“我的家真好”、三年级上册“我爱我家”)到国(六年级上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成长的脚迹(从一年级上册的“我上学了”到五年级上册的“我在快乐中成长”),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有一个系统的、条理明晰的展示。这就要求我们品德课教师不能只是立足于单册或是单章内容的传授,而要形成整体概念,对一整套教材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做到胸有成竹,而后重新梳理、整合,制定出相应的有内在联系的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以及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如四年级上册的学期计划可定为:一是积极向上的人格观念基本形成;二是能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等。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可定为:一是具备初步的道德感;二是形成诸如正直、诚实、自尊、勇敢、坚韧的个性;三是学会感恩;四是形成初步的全局意识,多维度思维的观念;五是集体主义观念初步形成;六是能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对丑恶的人、事嫉恶如仇,真心趋向真、善、美等。然后,确定每一堂课在整个目标计划中的位置,使得知识呈现出阶梯式的、具象逐渐过渡到抽象的特点。其次,就单纯的课堂教学来说,也不应局限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篇幅之内。

诚然,课本中配备的插图和图片能够更直观地、鲜明地表达清楚编写意图,也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传达的意思。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远远不够的。健全的人格涵盖了许多方面,远不是几册教材所能容纳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本知识做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如“走进科技的殿堂”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世博会的举办,利用网络资源,将最前沿、最先进的信息、理念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科技的探求欲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而对于从“家”到“国”的学习过渡更可利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在学生心目中构建起家国一体的图景;讲战争的部分时,教师不能停留于课本知识的记忆,只记住一战、二战发生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给学生传达的是一种历史观,大局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做出相应的拓展与另类的解读。品德课教师的必备条件是渊博的知识,不能说学贯中西,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百工九流,是需要大略知道一些的,然后再将这广博的知识储备灵活地、挥洒自如地应用于课内课外,浸润于学生的生活,则学生必定获益良多。

各科教学的渗透、融通也是很重要的。品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体系,融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更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居于中心位置的品德课则呈现出一种辐射状,如轮之有毂,勾连着其他各科。如一年级上册品德教材中有“我的家真好”单元,相应地在语文课本中也出现了一个主题单元“家”;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材中有“做守规则的人”单元,对应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也设有主题单元“规则”,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当然,更多的关联性并非都这样明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将联系如此紧密、结构如此严密的教材体系人为地、生硬地割裂,而是要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动态流程中生发出新意。成形的教材往往只是一个“召唤结构”,它的深层蕴含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我们要在不同的科目中慧眼独具地摘拾出能为德育教育服务的点滴,并着重地向这一方面靠拢,树立起一个教育整体观,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这一个“召唤结构”的完成,是品德课教师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如数学中的“买东西”“生活中的数学”等问题就有必要和品德教材中的“做聪明的购物者”及“诚信是做人之本”等章节联系起来。平时的各类活动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途径。升旗仪式、各种集会活动、各类社团活动无不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就更不能忽视,而要在活动举行之前、之中、之后以一贯之地将我们的德育目标考虑、执行、总结,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便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道德正气。这需要长时间的、经久不懈的修养才能达成。“一花一世界”,生活中处处富含道德因子,只要将这些品格之“花”汇集起来,一如既往地坚持孕育,定能结出丰硕之果。“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行动在开始!

作者:张江龙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首阳二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8

        

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

陈  秀  丽

  从本学年起,英语与同时列为主课程。各年级面临着区统考,六年级还面临着毕业升学考试。诸多因素,报兴趣班的人数增多。六年级就有84.7%的学生报名。针对本学年的现状和区教研室对教材提出的新就替换要求,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 特快班。

本班20位同学是与上届六年级同学起作为快班的学员,他们学习进度远远超出其他学员。从课时安排和培养尖子生的角度考虑,这20位同学编为特快班。由于时间的关系,授课时间定为每周六下午一个半小时和隔周五下午两个小时,这样确保了时间。

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学习,让他们在毕业前成为真正的英语特长生。尽量参加剑桥一级考试,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更加明确剑桥教材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从而弥补我校与城镇地区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助我校学生在区选拔英语特长生中,脱颖而出,也助他们考上理想学府。

本学期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

1、 剑桥一级二册:14—15课,完成一级的教学任务,并作好考前准备。

2、 继续学习剑桥英语二级,丰富学生语法知识、单词量、句型量,为来年考二级作准备。

3、 六年级英语教材在平时打好基础的同时,灵活掌握并运用课本知识,用尖子生作开路先锋,探讨如何把北京版教材渗透得更好。学过的东西尽可能的让学生达到“四会”,以说为领先。

二、 六 年 级 班:

除特快班20人以外的六年级学生编入此班。虽有新报班的学生,但为了统一管理,又为了同一个目的:打好基础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剑桥上册42课至下册15课。另一部分是原六年级英语教材。

教学内容:保持住六年级同学对英语已有的兴趣,对各别没兴趣的同学不能放松,拉住他们,不能使他们再下滑,培养他们的兴趣,留住他们敢于报英语班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坚定师生教好学好的的信心。

以剑桥为主,主要培养拼读单词的能力,掌握全部的拼读规则;单词能做到听、说、读三会,丰富单词量,固化句型结构,句型三会,部分单词句子能书面表达。重要的是说,能就他人提问口头回答。在“三会”的基础上逐步加快速度,并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以北京版五册为辅,主要是复习巩固,加深课上内容;操练功能句,从读到写;牢记单词,从认读到拼写;课文,从朗读到背诵;语音,从认读到找规律到熟练掌握并区分。从而提高朗读、阅读能力。

这个班在学习剑桥方面只要学生“三会”,不给学生造成“课本还学不会呢,又学新的”的心理负担。

三、 五年级班:

五年级面临的问题是下学期要从人教版三册接北京版四册,难度很大。为尽量做好准备,也为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交接,特将此班的计划做如下安排:

第一、 以剑桥教程为主,对单词、句型的教学严格要求。与同轨班教师统一规划对单词的要求,要求“二会”,“三会”和“四会”的区分开,该认读的要认读,该会拼写的要会拼写。句型分为两种基本句型。即:重点句型、非重点句型。重点句型,必须会背,确保班内大多数学生“四会”。非重点句型,认读、听懂即可,讲明所出现的语法点。要实实在在的认读、拼读、拼写。提快语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记忆。

第二、 为配合下学期的工作,以拼读为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词,大大提高单词量,单词来自新版四册。

第三、 五年级同学来自三个学校四个班级,以班为单位,比纪律,比成绩,比课上积极参与,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竞争,也促使班内的团结互助。

四.四年级班。

在教材的使用上,这是最稳定的一个年级之一,所以保障他们的学习秩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此年级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没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不可怠慢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兴趣班的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五年级班教学内容与要求的部分一。

四年级孩子小,教学过程中多带体态语,多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兴奋状态,甚至是疯狂状态。他们记忆力强,又善于爱于敢于表现自己,只差教师大胆的要求,大胆的去塑造。

五.特长生的辅导。

特快班的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口语,让学生说出口。望能在十二月份或  在明年四月份与教师同步参加口语考试,营造师生竞争学外语的气氛,并探讨成人与孩子用同一本书  ,教学方面的差异,有二点要求是,报名的同学必须要保证时间,必须参加市统考。

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的容量,避免教师总是怕孩子不会,不敢多教,教学速度慢,甚至原地踏步的现象。

加大课堂练习,避免以往的教的多,练的少,一见到检测卷子就晕的想象,课课有练习,月月有检测,及时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9

一、明确一个目标

归根结底,加强学籍学历管理是对学习者人格、个性的尊重,旨在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优化学籍学历管理,首先要求高校管理者明确一个目标: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近年来,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学籍学历管理中做到“两个凡是”:一、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就要在学籍学历管理中积极肯定;二、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就应抛弃,并予以改正。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服务教育,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在认识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籍学历管理,采取弹性学分制。素质教育的高级目标在于终身教育,以此为指导,在学籍学历管理中强化终身教育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创业、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二、加强两级管理

在假学历、假学籍漫天飞的今天,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学籍学历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结合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特点,建立形成以校、院(系)两级为主干的领导小组,规范管理,落实监督。在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学院院长的组织领导下,成立由纪检委、教务处、招生办、保卫处等机构负责人为核心的校级学籍学历管理小组,并在职能部门设置专门办公室。院(系)级领导小组组长则由院(系)党总支书记、院长担任,组员构成有职能部门负责人、招生办、辅导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等。加强两极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两极管理机制的组织运行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协调、组织、监督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各项制度,从而为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三、突出三项规范

1、规范新生入学复查与学籍注册

新生入学是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极易出错的一项工作,规范新生入学复查与学籍注册,从源头上杜绝假学历假学籍情况的发生,是每一个新生报到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讲,对于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考生,未被列入国家当年招生计划、未经学校录取的学生不予注册,对于已经录取的学生决不允许出现漏注册、错注册。加大新生复查力度,主要从四方面着手:①严格执行“6对照”,即录取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档案照片、电子照片和考生本人六个方面是否一致;②根据教育部要求,统一规范张贴高考照片,在照片上加盖院(系)公章,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签字,并对张贴规范性进行再次复查;③文化课复查。通过课程考试对比笔迹、对比专业课考试成绩。④身体复查。以校医院为主体,对新生进行全面体检。对于复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根据其身体实际情况作出休学或退学处理。

2、规范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新时期大学校园中的情况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种种原因,中途休学、退学、离校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了规范学籍学历管理,必须强化在校生的学年电子注册。首先,加强制度建设。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制定详细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告知学年电子注册的实施细则和毕业证书相关政策,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年电子注册的意识,确保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确保信息真实性。对于学生学籍中的信息数据异动情况,应由学生、辅导员双方共同确认并签名,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3、规范学历证书发放

学历证书发放与注册工作的管理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新入学高考生的电子数据比对结果,对新生学籍身份进行确认,判断是否可向其发放学历证书;第二,对即将离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资格审查,并报省教育厅复审;第三,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对学生在校学业情况,学分是否修满情况、论文答辩完成情况进行复审,全面整理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第四,再次多方确认数据信息并签字;第五,建立完整的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10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教学中我这样处理: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打下了基础。

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位,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第7页“布置房间”这一题,我根据素材,把这幅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怎样布置的房间,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是不能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