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孝道论文十篇大学生孝道论文十篇

大学生孝道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2:23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1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现代孝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在当今社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重新重视和加强现代社会“孝文化”建设,重塑现代“孝”道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之一。重构“现代孝文化”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上而下全面实施“现代孝文化”建设

构建“现代孝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必须有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从程序上讲,应该是在党的带领下,自上而下地进行深入持久的文化创建、理论建构、文化传播和道德教化,同时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和自觉的道德践行约束机制。党和政府在“现代孝文化”的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是领航员和指向标,关键是把握方向,引导社会舆论,利用方针政策倡导社会主义孝道,以法律法规约束不孝观念,惩处不孝行为,以强大的舆论引导人们自觉行孝。党和政府、社会研究机构还要加强研究工作,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框架下,谋划“现代孝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以正面引导为主,加强“现代孝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占领舆论宣传的高地,发挥正向导引作用,是进行现代孝文化建设的良好方法。

家庭孝道教育是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所以家庭是现代孝道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进行最根本的孝悌教育,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打下基础,这是由具体到抽象、有小德到大德,循序渐进的重要德育原则。家长(包括父辈、祖辈中相关的成年亲属)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围绕基本礼仪、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助贫济困、礼让宽容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孝启蒙。家庭孝道教育搞好之后,还要加强向社会的推广,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目的,那么全社会的“现代孝文化”建设也就顺利多了。

第二是把孝列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青年学生是社会“现代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是年轻人接受孝道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宣传孝文化,把孝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教材中应增加孝道的内容,挑选传统文化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孝道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是提高孝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认真研究青少年孝道观的现状,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追求实效,切忌空泛。

第三是各级行政部门和广大的社区组织要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要利用舆论的力量,把孝道观念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要把现代孝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采取措施在全国上下营造提倡孝道、践行孝道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广大的基层社区组织有贴近群众的优势,应在孝道教育宣传中担负起重要职责。政府要有意识地大力表彰和宣扬孝文化建设中优秀分子和先进集体,大张旗鼓的表扬奖励,开展“孝道模范”“尊老爱幼典型”等评比活动,营造孝文化氛围。

三、把“现代孝文化”列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举措,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把“现代孝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要以多样的形式向居民传授文化、科普、法律知识等,社区可以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助,融洽家庭、邻里关系,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载体,把培育现代社区文化与建设“现代孝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孝道来协调社区居民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引导社区成员逐渐形成“尊老崇孝”的伦理价值观,养成行孝的行为习惯,使“现代孝文化”扎根基层。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促进“现代孝文化”建设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是最先进的传播手段,网络已经把地球连接成一个整体。青年人是最大的网络用户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了文化垄断,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现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中融入“现代孝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大力抵制批判封建愚昧的孝文化,努力提倡积极、健康的孝文化。

五、完善监督约束体质,保证“现代孝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孝文化”的建设目标。要保证“现代孝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在“现代孝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律来解决扶养、赡养纠纷,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把孝道行为纳入法制约束轨道,用强制手段来约束和惩戒不孝行为。同时,广泛发挥舆论力量,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群众口碑,建立嘉许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大众媒体也应大力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孝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对不孝行为人人喊打的良好舆论氛围。法律强制力和舆论谴责相辅相成,共同保障“现代孝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涤,关于中国现代新孝道文化特点及其功能作用的探析[J]人口研究,2004,(3)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3

1.1家庭教育不到位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2.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2.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传统孝文化;新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

忠孝悌廉耻,仁义礼智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古训云:“孝者人之本,德以孝当先,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纽带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教育的形式、内容、侧重点会变化发展,但作为道德准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

1.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500名90后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有超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49.61%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对孝道、孝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懂感恩;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认识不清。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2.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2.1家庭教育不到位

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

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2.2.学校教育的缺位

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2.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3.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3.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

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3.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

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3.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3.4联手家长开展孝文化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共同牵手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指引工作,同时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家长群体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正确指导,主动加强对这部分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引和感情倾注,开展合作和交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育指引过程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帮助父母料理家务能力等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及时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失误,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家长发挥孝敬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父母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评选孝文化教育好学生和好家长,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职业学校应该为孝文化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将学生培养成能对父母尽孝,能对社会负责的人。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14-117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5

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

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故流传之中华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2],“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3]。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父配天,母配地);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由“敬祖”观念推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是“孝”。“孝”字,由老字头与孩子的子组成。老头在上,孩子在下,上下相连,表血缘的延续承继关系,礼之以序,不可颠倒,也不能断失,不然则不为“孝”。“孝亲敬祖”、“善事父母”,即是“孝道”。“孝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起,就崇尚孝行;春秋以下,成为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生活之核心,人伦道德的基础,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为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宝。故孙中山先生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历代有“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尊”之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基础在儒学。儒学始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也在孝。因儒家仁的思想,是从爱亲即孝悌引申出来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新儒学第二代宗师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书中说:“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中华文化属“重德求善”的文化类型,道德论压倒知识论。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人伦几乎渗透各子系统,各学科门类多以其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如国体和政体的理念,就是从伦理中引申出来的,即由“亲亲”导向“尊尊”,由“孝亲敬祖”导向“忠君爱国”,忠孝一体,进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以孝治天下”。历史上诸王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现在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党政将“孝敬长辈”列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同。

“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4]。“本立而道生”[5],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二、“孝道”与“报恩”精神

孝的意义在报恩,因感激孕育生命,“生吾之生”,敬重、珍惜、关爱生命,而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本返始”,并推己及人,转恩兼爱,充量扩大。敬孝爱家兼及爱国尽忠,协和天下万邦,达天地万物,至“天人合一”之境即和谐的最高境界。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所谓:“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这就是人从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报恩所推演出来的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中启示出来的“生态伦理”。中华民族深谙此道,古圣先帝尧,就能由“亲亲”、家庭始,由近而远地团结天下人,达万邦和谐。古典《尚书》就此赞尧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眭,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即是和谐)万邦”。今日我们应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此和谐之道,为“地球村”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人生在世,无论是谁,一生直接间接受恩于他者,实无量无限。中国人对此特别看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于父母、家庭、社会、国家,多存报恩之心,践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立身达人”。人生降世,赤条条而来,空无所有,一切所有,初皆父母、他人、社会与自然界的“施与”,而知恩感恩报恩,此为人的本性,可能泯没,而毕竟不能断绝。“知恩图报”,仍然是当今的一种普世伦理。

报恩之事,初在报其所直接感受他人对其之恩德,故报父母之恩必为报恩之始点,尽孝以感激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依中国文化传统之说,人养子是为承宗祀,以尽孝,此为报父母恩之一方式。另外继志述事,子承父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6],亦是报父母恩之事。二者,都是大孝。做到二者,同时亦能实现民族文化历史之悠久。

报恩之义,联系过去与现在,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产生极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文明之稳定、承继与发展,也有利于“重德求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唐君毅先生曾专门撰文《说中国人文中之报恩精神》,文中说:“报恩之道,则又不必只是我之还报于对我有恩者,而恒是我之转施恩德于此外此后人之‘转恩’,如以教养子女报父母对我之恩,以教学生报师恩。此即足以成就人之先后代之生活之相续,以及文化历史之相续,亦即人生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之本。若无此报恩精神贯注,则人之先后代之生活,只有互相隔载,而无相续,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皆不能真实成就”。又说:“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事,皆是报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以人为本,倍加珍惜、关爱生命,对灾区伸出无私博爱的救援之手,施恩于灾区人民,大爱无疆。灾区人民视为再生父母,感恩报恩,团结抗震,真情回报,如浴火凤凰再生,创下人间奇迹。这是爱的力量,而“爱是感恩的集合”。这也充分说明,始于“孝道”的感恩报恩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虽遭天灾人祸而仍能延续不灭、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孝道”与求“久”思想

国外有学者说,中国人以孝行天下,长期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重多子多孙,因此历代虽迭遭天灾人祸,但是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文化遂不断灭。此说,讲了历史事实和中华文化不断灭之直接原因在于“孝道”,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深入讲到中国学术思想中原有的种种自觉的人生观念,以使中华文化生命长久的求“久”之思想。

求“久”的思想,在中国极早的年代中已经提出,在周代的延续其宗祀求“江山”稳固长久中得以彰显,而“久”之哲学观念的正式提出,则在经典之《易经》、《中庸》中,所谓“可大可久”及“悠久成物”之观念。《老子》中,尤重“天长地久”之观念。由唐君毅先生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历史久而又自觉其久,并原于中国人之自觉的求其久,而后久的文化”,“中国整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久,则由于中国人之各种求久的思想。这些思想,由古代的史官之记载与训诫,后来历史家所叙述的历代成败兴亡之故及哲学家指出久与不久之原理,而散布至中国之全民族,其内容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敬祖行孝,为存宗祀而生子孙,求生命之传承不绝;为承续祖宗遗志而立身行道,求文化之保存与延续,皆是重视生命的价值,求民族文化长久的求“久”思想。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生命能绵延长久而不坠的真谛所在,也是敬祖行孝显示的中华民族“上通千古,下通万世”的心量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精神理想。

四、“孝道”与“重史”意识

“孝道”,倡行“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8]。由此“追孝于前”的意识,必然滋生出尊重祖宗之训、尊重传统学术文化之历史意识,即重传统、重历史之“重史”意识。

孔子“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9]之说,今人多不以为然,若连着孔子“信而好古”和“追迹三代”之说来看,孔子此说在强调承继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和孝道维系传统的特殊含义。不轻易改变前辈的立身做人行事之规就是“孝”,揭示孝之精神在于强化历史的线性延续。孔子“好古”而走向“重史”,而求知于历史。孔子“追迹三代”,乃为保卫华夏文化之传统,续亡继绝,上承夏商周之文化,承前启后,功德无量。

尊重祖宗之训,当然即是尊重历史的“古训”,是“重史”意识之表征,也是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镜,以史为鉴,使上下、前后、古今相通,文脉相连,历史传统文化固不断裂。同时此种意识,亦为民族凝聚之力量,使后辈更易了解和接受前辈之文化精神,消除“代沟”,进而促进民族融合。

“重史”,“古之帝王皆设史官”,故昔日中国史官特别发达。历代史官多历史意识强,重史实,重历史文化之传承,重保存有价值之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勇于秉笔直书,太史公司马迁即为典范,千古流芳。此亦为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凝聚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由“孝道”推演出来的尊重历史文化传统“重史”之意识,是中国传统意识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因此而有别于西方文化。敬祖、尊天,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文化精神之主动脉。2009年是大儒先哲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冥寿之期,海内外对唐、牟二先生的各种凭吊、纪念活动,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为唐先生塑立铜像、召开纪念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举办纪念展等,即是此精神之表现,值得倡行。“振兴中华”是今日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尤应发扬由孝而衍生之尊师尚贤兴教的传统文化精神,团结一心,继往开来。

孝是“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流行之泉源与根本”。孔子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历代讲“百行孝为先”,中国汉代就讲“以孝治天下”。当今社会,孝道仍具普世价值。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把倡行已久的“孝道”,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正本清源,与时进退,“有益于人道人心”,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民族的统一与兴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我做起”,努力“立身行道”,让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注释: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礼记·郊特牲》。

[3]《荀子·礼论》。

[4][7]《孟子·离娄上》。

[5][9]《论语·学而》。

[6]《孝经》。

[8]《礼记·坊记》。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前世界补编(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观教育;背景;目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基层的每一位民众,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端正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将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1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背景分析

(一)党和国家对孝道文化的高度重视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孝道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核心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以孝道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2]

(二)时代对孝道传统的不断召唤

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节目“孝顺怎么做”,该节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记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了采访,采访主要围绕“你觉得怎么做是孝顺”、“你对父母不耐烦过吗”、“什么时候发现父母老了”、“父母最不能容忍你做什么”、“你觉得父母最在乎什么”、“您最希望子女为您做什么”、“孩子做什么会让您觉得特别骄傲”等问题展开,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和回答。[3]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社会整体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的同时,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人对孝道避而不谈,在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的有多好,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与兄弟姐妹之间不合、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严重不足,不能够认真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不但不给予老人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反而掠夺老人的财务、侵犯老人的权益,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不仅破坏了家庭和睦,而且不能为下一代子女的成长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然,导致这种不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利益的驱使使得有些人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与金钱利益挂钩。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发展的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播方式和传承方式,对其继承与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孝道的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指引,因此,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践行孝道传统,减少虐老、弃老的不道德行为,必须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强化人们的孝道意识和孝道情感,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孝敬父母不只是说说而已,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老养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紧迫感

重孝、行孝被视为中国人的民族特质,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4]一个人如果在家连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在外肯定也就无法友爱同学、敬重师长,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无法尊重上司,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和认识深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熟和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肩负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使命。对大学生进行的孝道观教育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自身孝道观教育的开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孝道意识、丰富孝道情感、强化孝道行为,这不仅是传统文化发展对孝道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老氛围。

2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研究的目的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推崇。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孝道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孝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全面了解并正确认识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意义,丰富自身的孝道情感,做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当代大学生对孝道传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和认识层面,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对孝道传统、对孝文化的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即使会涉及到孝文化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存在,家庭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这些都对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使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不断丰富高校孝道教育的内容,创新孝道教育方法,拓宽孝道教育的途径,认识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阐明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之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整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3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不仅是联系代际之间情感关系的理论表现和集中表达,而且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批判和打击。在正确认识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发展而且对孝道传统的应用和普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方面的意义

1、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5]黑格尔在理解中国人所讲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仅代表一种亲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宗教等诸方面的文化意义。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与社会生活伦理观念等方面都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载体。

2、能够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规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作为选举贤能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在综述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特点,对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内核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孝道也不能全盘吸收孝道传统,有利于丰富孝道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促进传统孝道价值的实现,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和高校的孝道观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借鉴。孝道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正确孝道观的树立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念,而且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的行动力,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二)实践方面的意义

1、为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提供指导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1993~1997年生人,年龄大多集中在20~24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他们将面临对父母的赡养。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可见,敬亲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就业择业意识等,都将关系到其能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做一名合格的孝道传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党和国家对传统孝道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普及的基础上,突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养老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将这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一系列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深化孝道认知、丰富孝道情感、磨练孝道意志、强化孝道行为,做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传承者。

2、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

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是在研读一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观教育现状,使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在对孝道传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同时,该研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借鉴和对策建议,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能够提高自身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促进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家风和国风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借鉴。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促进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世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n].光明日报.2014.11.18(07).

[2]谭用发.孝乃德之本[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3.25(04).

[3]陈秀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济南:山东青年,2016(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孝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国数千年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道德文化的民族性根植于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于孝德。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吸收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使之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平台,重新构建高校德育新体系,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新思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在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孝德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较为严重,一些大学生不孝敬父母,更不知道尊重他人,不体谅父母的艰难,只讲究享乐,怕吃苦,穿名牌,讲排场,和父母耍脾气,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家庭角色错位,造成孝德观念淡化。目前,我国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多以子女为中心,子女已成为今天中国家庭的重心,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孝德意识变得极为淡薄。子女往往缺乏对老人的关注,更多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甚至嫌弃、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二是因为学校孝德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从学校教育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开过孝德教育的课程,致使孝德教育缺乏。其三是因为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致使传统孝德标准淡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对维系亲情的传统孝道伦理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属之间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关爱、体贴、理解、宽容等品质在一些人的身上正逐步淡化,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大学生德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校弘扬孝德文化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一个国家要治理好,要经济腾飞,不仅需要依法治国,更需要以德治国。“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稳定。而孝,正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音符,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者,更应是孝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孝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养老敬亲教育。敬老爱幼是古代孝道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至今仍具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敬老爱幼传统,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敬老爱幼教育中,不要恢复古人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更不提倡跪拜周旋、早晚请安,但对于老者长者,讲究必养、必敬、必让、必安;对于幼者弱者,讲究必护、必教、必扶、必导是必要的,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要教育其对父母有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尊重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尊重他们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其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教育大学生在辩证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学会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有孝、有仁、有义、有忠、有信的品质。其三是齐家治国教育。现代的孝道教育应该成为“大爱”教育,即由爱父辈祖辈等血缘亲属扩大至爱他人、爱人民、爱全人类,由爱自己的家庭延伸至爱家乡、爱祖国、爱我们的地球。要教育学生不仅仅为自己的父母尽孝,更要为天下的父母尽孝,要为祖国富强、保天下父母生活安康富足而奋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孝德”。

三、在高校实施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孝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两课”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把孝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系统,使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入头脑。要以“两课”教学为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孝德文化的学习和讨论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提高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孝德的认同感。要使每名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爱别人,更不会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同样别人也不会真心实意爱他。当然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孝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批判的继承。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牵手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为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要家校牵手,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要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家长群体指导孝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具体做法,主动加强对这一部分家长的情感倾注与教育方法的引导,主动和家长因时、因事、因地通过各种渠道,不拘一格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大学生孝德教育效果进行有效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失误,收到理想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氛围。校园文化所营造的精神向上、传统优良、校风文明的氛围,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遵守孝德,崇尚孝德的氛围,使孝德日益深入人心。第一,加强校园内舆论宣传。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纸的宣传教育和导向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励大学生学习先进,形成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第二,开展孝德教育主题系列活动。高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大型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行孝”。如利用团日、班会开展“感恩从心开始”主题大讨论,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号召广大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写一封家书,发一条短信,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孝老爱亲意识,还可以通过举办短剧大赛等有形式,演绎身边的小事,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干休所、老人之家等处去实践体验,传播爱意,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孝德意识。

孝德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德,应该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应该走进大学生的课堂,高校应该发掘、提炼、发展、弘扬适应时代要求,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孝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使这一中华美德一代代地传继下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明义,陈平财.论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高崇.加强对大学生孝德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6,(2).

[3]赵建.论传统孝道的情感因素对青少年德教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吴俊蓉.谈学校德育中的孝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8

【关键词】孝文化感恩绿色发展两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湖北职院围绕创建“创新型全国高职名校”战略目标,大力实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把弘扬延安精神与中华孝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进校园”,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武装师生头脑,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培育美好心灵,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丰富师生实践,形成了“多维渗透、有恒强化、全员践行”的活动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感知:多维渗透

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首先要让师生感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湖北职院以多维渗透的途径,大力开展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理论武装工作,让师生真切感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

(1)主渠道。课堂是的主渠道、主阵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主渠道方面,开发了《中华孝文化》、《孝道》、《创新创业》、《公益创业》、《延安精神》等课程。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渗透延安精神,《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正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建成为省级精神课程,冲刺部级精品课程。

(2)第二课堂。我校先后就成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青年学理论中心组”“科学发展观研究会”;这些理论社团与其它大学生社团协同开展了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演讲、文艺、电影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我校电影院定期安排“革命传统”电影放映。我校与三江航天集团合作,联合举办了弘扬革命传统、爱我伟大中华为主题的全市电影节,组织一批优秀影片在全市巡回放映,并举办电影评论征文大赛。我校选送的电影评论《抗日的脊梁、民族的史诗---评电影》获电影评论征文大赛一等奖。

(3)专题讲座。学校先后邀请杨叔子、周大仁、顾杰、陶良虎、周宏宇、马树超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在十七大、十精神的宣讲中,都穿插有“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内容;湖北职院党校把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列入教学计划,进行专题讲授。

(4)学术研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土壤。延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注重与延安精神相结合,注重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为联盟纽带,以“中华孝文化论坛”和“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论坛”为平台,开展了以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等为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二、感动:有恒强化

认知只有与情感相融,才能伴随意志而成为行动。这份情感,就是指对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以及延安时代的革命领袖和共产党人的真懂、真知、真信、真爱。湖北职院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不断强化师生对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认可和热爱。

(1)走近前辈。我校在十五军、孝感市干休所建立德育基地,聘请十五军、孝感市干休所中的老红军、老八路以及解放战争中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为德育辅导员,同时聘请教职工中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德育辅导员。这些德育辅导员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德育辅导员经常应邀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每当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师生去看望这些老同志,聆听他们的教诲。我校离休老干部魏迪仁,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三次荣立三等功,离休以后,本色不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孝老爱亲,80多岁高龄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还深入系院、班级作报告。魏迪仁同志告诫青年学生,要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魏迪仁同志被授予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闻媒体对魏迪仁同志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2)实地考察。学校组织师生到孝昌、云梦、大悟、红安、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参观考察。访问当地的孝子、老红军、老延安,师生在参观考察中,听孝老爱亲故事、传统报告,吃红军饭,观看文艺演出,唱响红色歌曲,开展专题讨论,撰写调研报告。每次活动都让师生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共产主义精神的洗礼,灵魂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憾。

(3)军事训练。湖北职院规范每年的新生军事训练,磨炼坚强意志,每年军训时间20天左右,每天在烈日、高温环境下训练时间达8小时以上。军训使学生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组织纪律性得以加强,国防意识得以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得到锻炼,革命意志得到了锤炼。我校代表队在由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国防教育办公室、孝感市教育局、孝感市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的全市首届“国防知识进校园”知识竞赛中,荣获冠军。

(4)文艺活动。每年的社团文化节,我校都安排一个绿色板块、红色板块,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师生受到延安精神的影响、熏陶和感染,把优秀传统和作风内化为素质。学生刘娟籍贯陕西延安,她与山东临沂的李扬、湖北大悟的柳瑞、贵州遵义的岳遵珍等同学联合发起成立老区大学生艺术团,把来自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湖北大悟和红安等地的学生组织起来,唱革命歌曲,跳传统舞蹈,讲革命故事,写红色短信。老区大学生艺术团还来到湖北职院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感恩:全员践行

我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引导师生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激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感激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感激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激大自然的哺育之恩。我校感恩教育的不尽源泉就是中华孝文化和延安精神等。湖北职院师生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常存感恩之心,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教,把湖北职院建设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服务两型社会领先”的创新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1)艰苦奋斗上台阶。湖北职院把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引入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湖北职院精神。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与建设,湖北职院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将湖北职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义工实践建和谐。我校义工实践的理论基础是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成立有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湖北职院义工社、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中华孝道创业园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全部是义工社员。广大学子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目前,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拥有注册会员3556人,湖北职院义工社拥有注册会员10355人,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的总部在湖北职院,拥有注册会员十三万五千人。义工工作逐步形成了“科普宣传”、“科技下乡”、“老年护理”、“健康体检”、“义务家教”、“结对帮扶残疾家庭”、“结对帮扶空巢老人”、“创新创业”等系列工作品牌。

(3)两型高校显特色。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把建设“示范学院”、“和谐高校”、“两型高校”有机统一起来,在“两型高校”方面起步良好。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调整专业布局,使专业结构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了两型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两型社会建设的教材;以武汉城市圈高等职教联盟为纽带,引领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来我校视察,充分肯定我校在“两型高校”建设方面的工作。

(4)典型涌现出品牌。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方面,湖北职院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其中田寿永主持的《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的感恩教育》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育人,一所高校培养出一些让世人铭记于心的先进人物,是高校办学质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湖北职院先后涌现魏迪仁、余汉江、谭之平、胡英军、李燕等以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先进典型,从湖北职院走出了两名全国十大孝子、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三名湖北省孝亲敬老楷模,一名中国十大创业导师以及一批创业先锋;大力推进中华孝道创业园建设,中华孝道创业园是由中华孝文化学院、湖北职院创业学院、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管理运营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是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李长春、刘云山等先后就湖北职院的文化软实力和先进典型作出重要批示,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对湖北职院文化软实力和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田寿永.弘扬中华孝文化提升高职软实力,教育与职业,2010,(4).

[2]田寿永.中华孝文化产业园转型升级的路径.中国文艺家,2014,(4).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9

【关键词】孝文化,孝感培育

“孝”文化一种人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感恩”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感”文化,就是培育孝的人伦文化和感恩意识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孝感”意识日渐薄弱。传统文化中敬老养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中日渐淡薄,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孝感”文化的传承和孝美德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笔者以问卷调查资料作为支撑,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西方社会将感恩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不少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把父母对他们的付出,社会各界的关怀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存在价值,这个价值观在社会伦理领域的映射,折射出高等教育对于感恩意识、孝道文化培养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要更好地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孝感”意识,因为个人“孝感”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自己的道德素质高尚与否,它能够反映出你对周围环境生命体的尊重,如果对自己严格要求。

(二)有利于充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教育人”这一本质课题。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只关注就业,忽略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德育这一块内容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必然会造成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孝感”文化的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有能力也有义务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尽力。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孝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让其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新形态,引领大学生构建完整的孝道观念,让他们以此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把优良的品质发挥到实际的地方。

(三)有利于实现和睦的家庭关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孝感”文化的起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颇多,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因素。例如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大,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并且随着子女的不断成长,他们的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导致父女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变少、关系逐渐疏远,甚至有一些大学生甚至诉说自己无法与父母沟通。

“孝感”文化源在“孝”,更是贵在“感”,因为它本身是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基础的。[1]只有把“孝”感知到、深化与内心,得到切实的感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对接,才能够缓和家庭代沟矛盾、维持隔代关系平衡。

孝道使家庭成员相处之中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相互包容,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正能量,充满阳光,当走出这个家门外之后,就会把这份和谐传递给他人,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的缺失状况

“孝感”文化亘古不变,提到它,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以及重要性,论其内涵,都能说出很多道德理念。然而在客观生存状态当中,却对“孝感”文化观念意识淡薄。[2]说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谓的认识就是思想,由此只有先有了这样一个思想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

面对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对此存有很多疑虑,于是为此设置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总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的题目为“如何看待‘孝感’文化”。最后笔者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342份有效问卷回答“不了解”、“没看过”、“不知道”,而无法评价的约占总数的37%,能客观分析其中意义价值的仅约占总数的9%。

由此,笔者不得不为这一结果感到失望,从这些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孝感”意识的淡化和淡薄。他们对“孝道”文化没有深入地理解,多种文化元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导致他们对孝道行为不一,知行错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学历知识分子,更应该深刻理解孝顺父母的道理。然而并非如此,其结果差强人意。

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孝心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在和父母相处和沟通的过程当中,若跟父母的观点不一,意见相悖,多数人采取顶撞父母而非耐心沟通。此刻作为子女应该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感受。在问卷调查的题目:“你认为造成你和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中,选择“与父母思想观念存在隔阂”的占38%,选择“父母没有考虑我的感受”的占46%,选择“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没有更多思考”占5%,选择“双方都有责任”的占23%。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简单采访,有些大学生觉得和父母没有太深的感情,父母有距离感,性格也不开朗,并且平时很少打电话跟父母联系,甚至即使打电话更多的时候是觉得父母很唠叨,和父母发生争执和争吵。

(二)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的原因

1、学校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失衡现象。虽然教育界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其实“智慧”超过了“德育”。[3]当代大学生在学校,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英语等级考试有没有过,拿了几等奖学金,获得了什么奖项,成绩排名多少,却很少有人提及思想道德水平,仿佛如果这个人成绩很突出,就掩盖了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一直只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务,其实不然,作为在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对学生的德育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由此这就造成了高校德育主体的流失,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仿佛是一座“孤岛”,收效甚小。

2、家庭教育中孝道缺失。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孩子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仿佛只要学习成绩好,品德会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提高。激励的方式也是常用奖金作为鼓励。这样的现象也导致孩子的观念里认为自己的成绩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恰恰就忽视了“孝感”文化这一理念。

3、社会历史的误导以及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孝感”文化遭到颠覆性破坏,认为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反对。市场经济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对受利益的驱动导致道德失衡,从而“孝感”文化必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由此出现了很多例如传销组织,骗取父母、亲戚的钱财和感情,有的甚至还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知恩图报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摒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不要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应怀有感恩之心。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孝道教育

校园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之所,在培育“孝感”文化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营造和谐的“孝感”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报社,校社团等进行“孝感”文化的宣传,让“孝感”文化在校园内成为一种主流文化。[4]让学生身在校园便能近距离感受浓厚的“孝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教育。其次,在校园内要树立孝德模范,这对于其它同学有着无形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以自身的力量成为孝得模范的带头人。这样既能引起共鸣,同时又能对宣扬“孝感”文化发挥事半功倍的样子。

学校资源丰富也会给宣扬“孝感”文化带来很大的作用。社团可以设置主题文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辩论赛、书画展、演讲赛、摄影展等来进行宣传。同时,学校应该把大学生“孝感”文化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因为单纯的智力水平和成绩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孝德文化教育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能够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孝德水平。

(二)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强化言传身教

当代大学生虽然以后再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原生家庭传播“孝感”文化还是非常重要的场所。

首先,家庭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位,让孩子懂得感恩,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向思考问题。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德育文化氛围。受传统观念的影影响,仍有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极端的,笔者认为应该尊重个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方式积极地沟通交流。家长在践行德培育方面应该以身作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孝感”缺失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有孝心的子女,所以家长要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尤为重要。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营造“孝感”文化氛围

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的孝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架构的变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孝感”文化,所以要对“孝感”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让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例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做法就更贴近现实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融入新孝德教育的内容并坚持长期的教育宣传是提高人们孝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孝感”文化还需国家制定相关法规的方式给予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为孝道制度化提供了保障,例如“常回家看看”由自发行为转变为法定行为。[5]同时,政府把孝德纳入公务员录用、考核和提拔的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引入“孝敬父母”内容。另外,很多媒体也大力宣传“孝感”文化,报道一些先进事迹和抨击不孝现象等等,这些都能够促使当代大学生和对“孝感”文化的巩固。

(四)内化“孝感”文化,自觉践行孝道

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加强对自己的教育,在学习之余,平时可以通^书籍、电影等来学习“孝感”文化知识,通过切身体会领悟“孝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把对“孝感”文化的理解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实际生活中,在与父母相处方式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心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外面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担心。同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乱花钱,不随波逐流,体谅父母的艰辛和压力。[6]在家的时候,要积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买不起贵重的东西能够为父母做洗完洗衣服也是一种孝道,或者带父母出去逛逛,定期去医院体检是孝,替父母捶背洗脚同样是孝。天气变凉时叮嘱多穿衣服的电话或短信,在重要的节日之时和父母生日的时候为他们购买小礼物都是能表达自己的孝心也是“孝感”文化的体现。

做一个真心懂得感恩的合格公民。

参开文献:

[1]张岂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5-6.

[2]仇志伟,王薇.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4)

[3]梅良勇,余敏.孔子孝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12(02)

[4]陆安.“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综述[J].孝感学院学报.2010(01)

大学生孝道论文篇10

孝道包含着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和谐意识和认同意识。这对企业员工承担企业责任,培养自主创造精神,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和认同企业价值观具有启发作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孝道;归属感;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神在社会道德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孝文化中,“爱、敬、忠、顺是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具体表现为“爱尽于亲”的目标意识,“劳而无怨”的责任意识,“上下相亲”的和谐意识和“家国同构”的认同意识。《孝经·开宗明义》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它对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爱尽于亲”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是由一个“老”字的形体加上一个“子”字组成的会意字,意为善事父母。子女辈向父母辈偿还养育之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里面充满了虔诚的爱,是人类一个永恒质朴的话题。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子女之身出于父母,继承着他们给予的生命,也在他们的辛勤养育之下健康成长,他们愿意并且不辞辛劳地给予我们最好的生活。所以,爱亲是孝道的题中义。

而且,“孝与人性都是观念层面上的东西,抽象无形,而要归于笃行才能实践其道德价值。”《孝经》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天子章第二》。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因为存在着一个“移情”机制和“家庭式感恩”思维的影响[彭淞.孝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国式企业文化视角的探索[J].兰州学刊,2010(9).],所以孝行能通过类似、接近和因果三种解读逻辑使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将孝道观念作用到了企业这个不同于家庭的组织中。因为爱亲,所以企业员工就需要用自己的工作行为来落实,将自己的生活责任落实到企业工作之中,并将自己的个人目标演化为企业的集体目标,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还是员工自主意识培育的源泉。

2“劳而无怨”培养员工的自主意识

《论语·里仁》指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讲作为对父母最大的敬,就表现为顺从,但不是全盘肯定顺从,敬重之余,需要有自我的主见。可见,“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从孝道中可以看出子女自身的人格和精神重塑。”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自身品格的引向和精神的支撑,有些孝子在行孝的过程中保持了本真,提升了自身的人格素养,也间接的帮助他们成就了一番伟业。

《孝经·开宗明义》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上扬名,有所成就,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因为,“道德人格是人的道德规定性,是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内在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是个人具有的统一的内在精神。”故而孝子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人格范式。这将有效培育企业的独特个性和过人的产品特点。所以,对于孝文化进入企业后所发挥的作用,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剂’”,是员工主人翁地位的自我确认和承担行为的具体践履。由此,员工之间的谐调自然成为一种常态。

3“上下相亲”培养员工的和谐意识

《孝经·事君章》说:“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意思是说君子侍奉君主,在职的时候要想着如何能竭尽尽忠,退居二线的时候要想着如何补救君主的过失。对君主好的地方发扬光大,不好的地方匡正补救,君臣关系才能相互钦敬。这表明,孝文化背后指向的是和谐氛围和风气。足见,“‘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孝经·广要道章》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一个人在家里可以做到孝悌,那么他对社会对他人也会做到孝悌。家庭关系是人最亲近的关系,连这种关系都处理不好,怎么还能处理与别人的关系。

当我们身份转化为“企业人”的时候,受孝文化影响的员工更容易将个体的身份认同与企业相连,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会自然而然地将更符合企业伦理价规则,强化企业文化选择性地理解,促进企业形成强劲的共同价值模式,通过员工的解读放大,在传播交流中凝聚成为企业每个人的大众生活模式。

4“家国同构”培养员工的认同意识。

《孝经·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尽孝,是从事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可见,“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本来孝的原始意义为事亲敬亲,进而通过孝表达为忠,由家而国的涵义被自然引申了。

从操作上看,“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君子能够对父母亲孝顺,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移做对君主的忠臣。对兄长顺从,就能把对兄长的顺从移做对上司的顺从,能把家里打理好,就可以把这种能力移植到做官之道,必有所气候,扬名于社会。能够做到孝,内心深处必有爱,而这种爱作为价值信念会指引人向善。

企业与家庭有其同构的一面。所以家庭成员定位与企业员工定位也有相契的地方。因此,中国企业将传统孝文化带入企业内部,在企业中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甚至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推行,以实现企业管理在道德路径上的良性循环。孝道与企业伦理内在本质上的同构,由血缘、亲缘组织到社会利益组织的转换,是孝文化的主题之一,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所在。爱家、爱国、爱企业构成一体化的文化情分,使传统文化精神直接体现在当下文化实践中,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8.

[2]孙先英.中国孝文化剖析[J].求索,2004(7).

[3]彭淞.孝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国式企业文化视角的探索[J].兰州学刊,2010(9).

[4]张弓.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美德---电视剧《孝子》[J].当代电视,2007(5).

[5]张德湘.邓小平的道德人格内涵浅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4).

[6]周凯.孝文化: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人民论坛,2010(11).

[7]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3).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9

[9]刘晋军.论儒家孝文化与现代国有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