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麦琪的礼物作文十篇麦琪的礼物作文十篇

麦琪的礼物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8:58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1

吉姆在办公室内不停地踱着步,思考着在圣诞节这天要给德拉一个怎样的礼物。只有五元二角给德拉买礼物,他的德拉啊!他花费了多少幸福时光筹划着要送她一件可心的礼物,一件精致,珍奇,贵重的礼物——至少应有点配得上德拉所有的东西才成啊。

吉姆抬起手腕,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得过去了,但他却仍没有想到要给德拉买怎样的礼物。突然,他盯着自己的金表,眼睛一亮。他熟练地摘下金表,认真的把玩在手中。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吉姆的金表上,那缕金光仿佛要穿透吉姆那削?C的身子,他又快速的把金表戴在手腕上,披上那件旧大衣,飞奔下楼。

吉姆跑到街对面那家当铺,气喘吁吁地对老板说:“老板,我这儿有块祖传的金表,您看看可以当多少?”“三十美元。”老板一边说,一边内行地抓起金表看。“快给我钱!”吉姆说。

终于找到啦!那是专门为德拉制作的,绝非为别人。百老汇里,那摆在橱窗上的用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全套发梳,其色彩正好同德拉的美发相匹配。德拉那次看见羡慕得要死,现在终于为她买到了。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2

关键词:《麦琪的礼物》艺术特色欧・亨利式结尾

引言

《麦琪的礼物》是十九世纪末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夫妻,因为圣诞即将到来,为了互赠礼物,而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东西,最后却阴差阳错,彼此花费巨大代价购买的礼物都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物件,但却使两人之间的真爱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女主人公德拉卖掉其一头引以为傲的漂亮长发,只是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表链以配上其祖传的金表;吉姆却为了给德拉漂亮的长发买全套的梳子而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文章通过普通小人物悲剧性的情节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真情。欧・亨利一生虽然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但《麦琪的礼物》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巅峰之作,欧・亨利在其中以其精致的情节构思,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等艺术手法等,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一、精致的情节构思

(一)精心的情节铺垫

为了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有着更为直观和感性的理解,《麦琪的礼物》在文章开篇即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铺垫。为了表明德拉和吉姆这对普通的小夫妻贫穷的程度,文章首先强调其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如:“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但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种铺垫将本文要表现的基调直接呈现出来,即贫穷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本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之间生活的清贫和困苦,从而进一步突出其保持纯真爱情的不易。“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则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的善良本性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1]

(二)明暗双重线索并存

为了使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麦琪的礼物》采用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其中德拉为了给丈夫的祖传金表配表链而卖掉自己的长发是明线,而丈夫吉姆为德拉的长发买梳子而卖掉金表则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对方购买心仪的礼物。明暗两条线不仅在着墨上有着轻重之分,而且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着虚实上的差别,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想象的空间。[2]

一方面,作者在明线中不惜笔墨,对女主人公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德拉卖发买表链过程中的犹豫不决、焦急、忧虑,买好礼物之后送给丈夫时的兴奋、急切和忐忑不安等心理活动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极强的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暗线中丈夫吉姆买梳子卖金表的过程,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描写,仅仅通过吉姆一句极其平静的话语表达出来:“给你买的梳子是我卖了金表换回来的”。吉姆卖金表买梳子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之前明显对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详细描写,作者可以根据这对小夫妻之间存在的真挚感情,对比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过程,对吉姆买礼物的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另一方面,虽然对两个人物买礼物的过程描写有着明暗之分,但并是说对文章仅仅注重对明线人物德拉的描写,而是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两个人物进行虚实不同的刻画。如明线中女主人公德拉购买表链的过程,虽然其非常认真地花了很长时间,但文章仅仅用“找遍了所有的商店”“将全部店铺都翻了一遍”寥寥数语,即将主线中德拉买礼物的仔细和认真体现了出来。而暗线中的丈夫吉姆,在写其回家后看见德拉发呆的描写,则描述得非常细致。吉姆“死死地盯着”妻子德拉发愣的神态,紧接着一番摸不着头脑的追问,使读者一步步进入作者设计好的情节之中。

《麦琪的礼物》中精心的情节铺垫以及明暗双线的虚实布局,不仅使读者产生很强的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其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的艺术技巧。

二、娴熟的语言技巧

(一)夸张的渲染艺术

为了描写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互相用来换取珍贵的礼物,小说对德拉的秀发和吉姆的金表进行了极尽夸张的渲染。如对德拉长发的描述:“假如有机缘让希巴女王见到德拉的秀发,就算是女王的珠宝和名贵的收藏品也会惊叹德拉秀发的美丽。”对吉姆金表的描述:“啊,那可是从祖父那一辈流传下来的宝贝,就算是所罗门看管的珍宝,也无法与之相比,也能让他胡子上翘,嫉妒恨到眼睛发热。”作者通过对德拉秀发和吉姆金表的这一夸张的渲染,使人更能明白两者的珍贵,而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依然舍弃这么珍贵的东西,更能衬托出两人感情的真挚和爱情的可贵。

(二)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

《麦琪的礼物》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德拉和吉姆小夫妻俩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而不惜卖掉自己珍贵的东西。西方社会的这种习惯来源于《圣经》的典故。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诞生当天,三位东方的智者为耶稣的诞生带来了礼物,麦琪即指为耶稣送来生辰礼物的智者。德拉和吉姆两人虽然生活窘迫,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物品以互赠礼物,但是这份礼物却包含着两人真挚的感情。文章标题使用《麦琪的礼物》,实际上即用此借喻德拉和吉姆两人所送礼物在情感上的珍贵,可以比拟《圣经》中智者的礼物。[3]

(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

作者通过对文中很多细节的生动描述,以使人对特定事实或场景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文中对“一块八毛七分钱”的多次重复,并且说道:“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通过这种对微不足道的“一块八毛七分钱”的详细描述,使人们对德拉和吉姆两夫妻生活的拮据有着更为形象的认识。正是因为圣诞节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没有钱为丈夫送礼的德拉来说,其心情是很忧郁的,为了形象地表达德拉的这种心情,文中写道:“(德拉)双眼闪亮,但二十秒不到,就又暗淡下去了。”德拉为自己的容貌和秀发而自豪,但想到自己没有钱为丈夫购买一件其心仪的圣诞礼物,其心情就变得忧伤起来。文章通过这种形象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心地善良,深爱着自己丈夫但又受经济所迫,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德拉的形象,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在其作品中反复使用的一种结尾艺术。指作者在短篇小说的结尾,常常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出现意想不到的逆转。这种结尾虽然出人意料,但却又合情合理。从而能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刻,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运用也表现得最为典型。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德拉和吉姆两夫妻在圣诞节之前互买礼物的故事,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到故事的结尾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两人所买的礼物都已经没有用了。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上表链而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吉姆却为妻子的长发配上发梳而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这种结果让人看来心酸中带着荒谬,但却使人产生很深的回味。德拉和吉姆夫妻俩虽然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换回来两个看起来已经无用的礼物,但是他们却收获了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即夫妻间的真挚感情。

《麦琪的礼物》这种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安排使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泪的微笑”风格,这种看似荒谬的结尾的产生有着其合情合理的原因。产生这种结尾的前提是文章刚开始即不遗余力加以强调的两个原因,即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拮据的生活状况和两者之间真挚的感情。两人每周收入只有可怜的二十块钱,德拉手里所有的剩余只有通过连自己都脸红的斤斤计较得来的“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德拉和吉姆两人又深爱着对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当在圣诞节来临之前送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经济的拮据和互送礼物的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拉和吉姆不约而同地选择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为对方珍贵的东西献上自己的礼物。正常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已经解决,但是很快本文的结尾出现了真正的高潮。正是由于互相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存在,德拉和吉姆卖掉的东西正好是其互赠礼物用来配套的东西,结果两个礼物均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荒谬的结局产生于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之中,而礼物价值的失去却使德拉和吉姆夫妻之间收获了真正的感情,使人在为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两人心酸的同时也为这种难得的真情而感动。

结语

《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具有着感动读者的独特艺术魅力。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情节的精致构思,以夸张的渲染艺术、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对细节的生动描述等方式表现出了娴熟的语言艺术以及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等,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语

参考文献

[1]周亚琼.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艺术创作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3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giftofthemagi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的翻译版本,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功能角度阐释对这篇小说众多翻译版本的个人认识,希望读者能透过这篇小说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新的思考。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著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giftofthe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giftofthemagi作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giftofthe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giftofthe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giftofthe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

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centsofitwasin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4

“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坛上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追捧。因为他善于利用适度地幽默与夸张,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双重结合,烘托文章的主旨。欧•亨利用文学的方式描绘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是生活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还被认为是美国生活中幽默的百科全书。在欧•亨利十几年的创作时间中,他的作品一共达到三百多篇,比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诙谐幽默、寓悲于喜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特征,情节上的巧妙构思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麦琪的礼物》可以说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优秀、最典型,也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他利用诙谐、幽默、风趣的笔调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适度地描绘,从而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解读

(一)采用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在这部作品中,开篇的时候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开篇中德拉对所有的钱数来数去这一动作,很简洁干脆地表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感情以及生活中抉择。“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句轻描淡写地描述,说明了德拉与吉姆生活上的艰辛与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辛才导致两个人最终要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一件礼物,因为两个人对彼此都是真爱,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爱。在对德拉卖头发买表链的描述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墨来对德拉的内心世界进行描述,从她没有卖头发之前内心的沮丧和焦虑,到卖头发时内心的不忍与难过,到拿到了钱去给吉姆选礼物时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再到后来害怕吉姆看见自己把头发卖掉时内心的忐忑不安,这些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想象吉姆的形象,尽管文中对吉姆卖掉金表为德拉买发梳这一过程中吉姆的心理变化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可以想象吉姆在卖掉手表为德拉选择发梳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对德拉的行为以及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对吉姆则进行了略写,同时在描写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夸张和虚写的成分,比如“搜索了所有的铺子”“把所有的商店都搅翻了一遍”,目的是要突出德拉在为吉姆选择礼物的过程中的那份心情,虽然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是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夸张。在整部小说中,欧•亨利特有的那种漫不经心的创作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描写得很细致,时而又说得比较简略,时而虚时而实,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来揭示文章的本质。(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绘语言是一部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人物心理,还是故事情节,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通过语言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情感等方面展示出来。个性化的语言是欧•亨利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这部小说体现了欧•亨利幽默风趣的艺术造诣,将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吉姆在看到白金表链时眼里都闪着光,但是恼于囊中羞涩,他最终没能买成表链,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主题的表达更加明确。在个性化语言中,欧•亨利的创作风格可以概括成“含泪的微笑”,即是用一种含蓄但是又十分深刻的表达方式,对主题进行分析和掌握。整个故事情节本来并不复杂,文章通过语言之间的交织,将德拉以及吉姆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他们在生活中是朴实、艰辛的。金表和那头漂亮的头发是他们的最爱,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他们别无选择,在卖掉头发和手表的时候,德拉与吉姆也是矛盾的,作者通过深厚的文学功底将那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也引出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德拉以及吉姆都只是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还有对对方深沉的爱,正是这种感情基础,使得两个人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章的最后写道:“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暂且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吉姆没有了金表,虽然德拉没有了靓丽的长发,但是他们得到了彼此的爱,白金表链是德拉头发的延续,发梳也是吉姆的金表的延续,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其实并没有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只不过将这种珍贵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幻化成为真挚的感情。德拉和吉姆之间的感情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

(三)长短句式的搭配

在《麦琪的礼物》中,语言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长句和短句之间的结合,通过复杂的表达方式,将故事的内容诠释得十分到位,加上文中还有倒装句、对等句子等句式的使用,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更好的推动作用。长句主要是情感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方式,而断句则主要是一种思维运用的方式,短小的句子能够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想要表达的心理以及情感。比如“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德拉总会让她的头发挂窗外一些天来晾干,只是为了使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这些句子可以表现出德拉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她的长发的描述,可以为后文她卖掉头发时的矛盾心情的出现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融入了一些丰富的情感态度,使得小说的语言魅力更加深刻,为小说有一个自然的结尾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结语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5

[关键词]体育电影;竞技场面;励志元素;人文关怀

体育电影是电影王国中的重要一员。观众对于体育的热爱及体育运动所传达出的激情、鼓舞、团结、超越等诸多因素,使体育电影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自问世以来就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优秀的体育电影应该是体育和电影两种元素的最佳组合。在过去,体育电影往往更多地承载着政治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甚至于电影机构,也无一例外有着意识形态的承担,因为“电影单位是国家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国家成就的记录者”。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时代对电影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体育影片已经逐渐从特定时期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负中走出来,形成了除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拍摄手法和细腻的表现形式――这些电影的必要因素之外,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百万美元宝贝》是公认的成功的体育电影之一,下面就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当代体育电影的特点。

精彩的竞技场面一直是体育电影吸引观众的卖点之一。较之其他的文化形式,电影是利用白描、写实、怪诞、蒙太奇等手法表情达意的生活化艺术。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而正是凭借着电影艺术的诸多手段,在许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中,比赛场面的表现力和画面冲击力足以令任何体育报道黯然失色。

体育题材电影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比赛场面浓烈氛围的真实再现和还原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激烈紧张的比赛场面形成烘托,使比赛并非单纯的体育竞技,还往往糅合了情感、荣誉、尊严、利益甚至黑幕交易,这就使赛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更牵动人心,比赛也因此更动人心魄;另一方面,对比赛场面氛围的渲染。电影中通常见到的画面是运动员通过努力,然后无可争议地夺魁,但这种轻易的胜利和廉价的欢乐无形中消解了体育竞技的真实和背后的残酷。因而当代优秀的体育影片越来越多的回归到对体育场面的高度还原上,将体育本身的力与美连同竞技的激烈与残酷一并呈现给观众,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强劲冲击力和震撼力。

《百万美元宝贝》一开始就是拳击赛的现场,山呼海啸、群情激昂的观众,出拳凌厉、步伐迅捷的拳击手,目不转睛、神色紧张的教练和医生,对拳击手脚下移动的特写,血流如注的面庞的特写,流畅紧绷的肌肉线条的特写,无不使银幕前的观众身临其境。快速切换的镜头画面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张弛有度的叙事让观众体会到了竞技运动不乏残酷性的真实感。如此出色的竞技场面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还有着塑造人物形象、调节叙事节奏、掌控观众情绪的作用。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拳击比赛场面,片头的第一次出现,两个彪悍的男拳手激烈的对抗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目光,接下来的比赛,随着麦琪的不断胜利,比赛的节奏越来越快,观众的情绪也不断高涨,中长焦镜头的运用、赛场全景的展现也烘托着麦琪此时的所向披靡,而在麦琪与“兰熊”的决战中,大量特写的运用,节奏的放缓让观众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最高潮,迫近的镜头让观众仿佛闻到了血腥味,动作慢镜头的运用使大家似乎感受到了拳手的喘息和心跳。近景仔细强调着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和焦点细微动作,特写镜头则让环境完全退位,在人物眼睛、面部肌肉、手等身体部位的寓意和抒情中让观众窥见他们恐惧、勇敢、愤怒、冷静、不断挣扎的内心世界。所以出色的竞技场面绝无仅有震撼观众的观赏性,在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体育是人类进取的永恒象征。以饱含激情的运动来展现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始终是体育电影的宗旨之一。在这些影片中,体育对社会的激励功能成为媒介的砝码并得以充分发挥,它们以体育素材为剧情主线,辅以电影主角的爱情、家庭、社会生活为衬托,在有限的影片时间里激励观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唤醒埋藏于大脑深处的运动激情,从影片的背景画面、音乐氛围、演员表现等方面力求表达真实、激昂的电影理念。在这股风行世界的励志电影潮中,美国电影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以街舞运动为主的影片《闪舞》、《霹雳舞》等,表现拳击运动的影片《洛奇》、《愤怒的公牛》等,表现篮球运动的《篮球梦》、《空中大掼篮》、《爱情与篮球》等,还有赛车运动的《雷霆壮志》、极限运动的《绝岭雄风》、漂流运动的《狂野之河》、棒球运动的《红粉联盟》等。

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历尽身体和精神上的艰难磨砺,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获得心灵的重生。体育电影中的运动员就是使用身体武器体现出的自由意志,让观众在尖锐对抗的暴力视野中获得灵魂的洗礼。

《百万美元宝贝》中的麦琪几乎一无所有,她在餐馆和杂货店做着最低贱的工作,她没人爱没人喜欢甚至没人怜悯,她靠捡拾别人的残羹剩饭填饱肚子,她还要照顾不能给予其任何亲情和温暖的家庭。而与她困窘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琪对拳击的热情,成为职业拳手一直是她多年以来追逐的梦想,她有强健的身体,钢铁般的意志力,以及对成功的信念,而她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相信她,帮助她,所以她找到了弗兰基。但是32岁的麦琪在弗兰基看来实在太老,而且弗兰基从来都不训练女人,麦琪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使这个执拗的老者为其破例。面对拒绝和冷淡,麦琪没有退缩,天天出现在训练场,在埃迪的鼓励下玩命地训练。弗兰基终于被她的执著和梦想所打动。麦琪的坚定最终战胜了弗兰基的固执,麦琪也在这位教练的训导下从一个刚开始只知道喊叫,每出一拳都好像要伤到自己的女孩,成长为一名步伐矫健、进攻犀利、移动迅捷、令人信服的拳手。连弗兰基也开始敬佩这个坚毅倔强的女子。麦琪的勇气与毅力终于使她走上了拳王挑战赛的拳台。正是麦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本身,张扬和激励了电影观众需要鼓舞的平凡心灵。

顾拜旦曾指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句产生了“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名言的基础也正是近百年来体育电影不懈追求的核心精神――于逆境中不丧失信心,于失败中不丧失勇气,永不放弃的拼搏永远是竞技场上最动人的精华。这样的精神被体育影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歌颂着,因为它不仅属于体育运动,更属于人生。

励志是体育电影的必备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主题。优秀的体育影片,不仅仅是对激烈比赛的呈现,还要有对体育比赛背后人性尊严的反思;不仅仅要有宏大的体育竞技场面,还要表现体育对个人的精神塑造、意志成长的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体育是最悠久的文化现象,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同步。对于体育而言,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而言,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观众的价值取向也已由以往的“唯金牌论”逐渐转变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因为体育本身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英雄,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物的体育追求才更能体现体育精神,甚至于在失败中才能看到体育精神的最高境界,反映现代文化的人文关怀。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则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更多地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传统的“主人公经受挫折,通过顽强拼搏最终得以成功”的老套路在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掘上,普遍不够深入,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只有那些不囿于对最终竞技成绩的关注,而是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深入挖掘、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的影片才具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如《烈火战车》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体育精神、个人励志等诸多关系放置在一起,《伯尔尼的奇迹》也有理解和沟通的主题,《鞋子》是通过一个小男孩参加长跑的故事感动了世界。

《百万美元宝贝》就向人们展示了“对生命过程本身追求的意义远远大于对结果的追求”的感人道理。影片将体育运动与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表达的主题就是“拳击是尊严”。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叙述一个一无所有的高龄女拳手在一位能力非凡的教练的指点下如何征服困难绽放惊人的美丽与强悍的,如果影片到此结束,那只不过是一部平平无奇的体育励志片。而这部电影在麦琪将要到达胜利的巅峰时急转直下,“兰熊”卑鄙的暗算让已经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戒备的麦琪猝然倒下,头重重地撞到拳台一角的小椅子上……麦琪一度生命垂危,也许因为她坚强的意志,也许命运要给她更大的挑战,她活下来了,但她再也站不起来了,不久又因感染失去了自己的腿,继而彻底失去了她的势利而冷酷的亲人,只剩下和她亲如父女的教练弗兰基。在这个人生的新战场上,弗兰基很难再成为麦琪的教练,让她与命运、伤痛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搏击,弗兰基后悔把她带到了拳击台,这样一个充满危险的竞技场,使她永远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痛苦与彷徨折射出他硬汉外表下脆弱的一面,但麦琪再次展现了她的强劲意志。她不与母亲妥协签署自己是卫冕拳王击败的协议,体现的是决不屈服邪恶力量的高贵心灵;她也不后悔自己对拳击的选择,体现的是她生命无悔的追求;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她不愿依赖别人的胸怀和对生命强者的理解。虽然,她最终被送上了天堂,但她不是失败者,她短暂的人生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让人敬佩、让人感叹也让人欷[。观众一定忘不了麦琪在病床上那绝望的神情,在病房里与教练的一次次对话以及向教练求死不成的咬舌自尽。而她向弗兰基求死时说的话更是发人深省,她如果不打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脊椎断裂躺在病床上等死,但如果她不打拳就会一直在小饭馆里做女招待直到死去,那样的她有什么价值,她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她喜欢拳击,并且她成功了,她无数次在第一回合将对手击倒,她令她的对手感到畏惧,她离击败前世界冠军“兰熊”只有一步之遥,她上了杂志封面,这些都是在那个小饭馆里端盘子的她想都不敢想的。有了这些,她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呢?她用自己的坚强忍耐实现了对梦想的追求,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塑造了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这样苟且的活着。在拳台长胜的麦琪并没有输在另一个舞台上。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塑造了人性难得的精神高度。

作为观众而言,观看体育影片,在从宏观上了解体育故事的同时,更是期望通过对个体生命在体育运动的经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参与感,在影片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对人性的抒唱。《百万美元宝贝》中那种对生命过程追求的意义远远大于生命结果本身的内涵表达,正是它打动无数观众的重要原因。如导演所说:“这不是一个关于拳击的故事,而是关于希望、梦想和爱的故事。”的确,这部影片很难被定义在单纯的体育励志片范畴之内,它的穿透力和震撼力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空间,影片总是对着观看它的人说:我比你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这是一部关乎生命和尊严的电影,是关乎梦想和真爱的电影,在这个充满喧嚣和躁动的世界中,它高高举起人文关怀的大旗,上面写满对蓬勃的生命状态和自由的人性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6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新概念作文》《名人名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简爱》《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百万英镑》《热爱生命》《麦琪的礼物》《羊脂球》《中国历代散文》《中国历代诗词》《诸子百家》《中华上下五千年》等。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7

1、小说的情节。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

2、人物。德拉和杰姆夫妇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感情。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美德。在人性物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麦琪”。

3、写作特点。该作品的精巧的构思、丰富的细节描写、幽默风趣的语言、讲故事一样的叙事都是它的一大亮点。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8

关键词:圣经;节日;典故

基督教文化中的《圣经》是一部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的典籍,它对西方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像宗教和《圣经》这样,贯穿到了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领域。西方一些重要的节日,还有大量的俗语、成语和典故均源自圣经。《英语课程标准》第22页写到“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其中文化意识目标描述中还写到:“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而在我们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大量以宗教或《圣经》为背景的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习《圣经》是非常有必要的。

1.源于《圣经》的节日

近年来我国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过圣诞节,但对于圣诞节的背景却知之甚少。圣诞节作为一个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们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由来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玛丽娅和木匠约瑟夫订了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个男孩,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在公元354年,教会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JesusChrist)的诞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圣诞节。

除了圣诞节之外,受难日和复活节也是源自《圣经》。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而耶稣复活升天的这一天便是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一般是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日,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而复活节前的第三天,即为受难日。

2.源于《圣经》的典故

如果说节日源于《圣经》,但不看《圣经》也能理解的话,那么大量的英语典故,如果不了解《圣经》就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给英语教学带来种种障碍。

一些西方著名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圣经》,如狄更斯的《圣诞颂歌》(aChristmasCarol)、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等等,还有一些则具有比较强的隐喻色彩,如人教版高三教材中由欧?亨利《麦琪的礼物》(thegiftofmagi)改编而成的aSacrificeForLove。一般对于这篇文章,老师都是大致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很少会想到从小说的原标题入手——为什么叫《麦琪的礼物》?事实上,文中男女主人公并不叫麦琪(magi)。但如果我们看过圣经,稍加思索就会想到magi一词源自《圣经》,意为赠送礼物的“贤人”。麦琪(magi单数为magus)就是《马太福音》圣诞记载中送礼的三博士,或称三位智者的称呼。三位博士变卖了自己的一切,又从东方不远千里带来了黄金、香料、宝石。可他们的礼物对于马槽中的婴孩是无用的,对于创造万有的上帝也是无用的,他们只是送来了礼物,拜见了期盼已久的人类的拯救者、新生王之后就走了,没有提任何要求。但他们走的时候,却显得欢喜快乐、十分满足。文中的主人公卖了自己最值钱的东西,换来了一件对方无用的礼物。可是,他们得到的却是他们心中最宝贵的东西——丈夫(妻子)对自己的爱,他们的内心和《圣经》中的博士一样快乐、满足,这种礼物是任何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礼物所不能比拟的。知道了这些背景,我们对小说的标题就不会再有什么疑惑,在讲解课文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相关的思考。

《新概念英语3》中ourneighbour,theriver一文“nextcameahorse,swimmingbravely,butwewereafraidthatthestrengthofthecurrentwouldpreventitslandinganywherebeforeitbecameexausted.Suddenlyaraftappeared,lookingratherlikenoah’sark,carryingthewholefamily,afewhens,thedogs,acat,andabirdinacage.”(像诺亚舟,上面载着他们全家老小,还有几只母鸡、几只狗、一只猫与一只鸟笼,那里头有一直小鸟)。诺亚舟对于我们中国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了,有诺亚舟的学习机,还有电子词典等等。其实,诺亚舟就是来自圣经之中的故事。据《旧约全书?创世纪》第六章描述:当上帝看到世上充满罪恶和暴力时,决定要让洪水毁掉人类和万物。但由于诺亚为人正直,受到人们的尊敬,深受上帝喜爱,于是上帝安排诺亚用丝柏木建造一只方舟。洪水到来之前,在上帝的旨意下,诺亚带领他的全家以及一些飞鸟牲畜进入方舟,同时还带上足够的食物。地上的洪水持续了整整150天,地球上的生物都陷入了灭顶之灾,无一幸免。只有诺亚一家和方舟上的飞鸟牲畜靠方舟幸存了下来。后来人们就将“诺亚方舟(noah’sark)”用以表示“避难所”。

高中新课程同步练习(高一上)96页:adam’sprofession亚当的职业;园丁工作者或农业劳动。这个典故就来自《圣经?创世纪》andtheLordGodplantedagardeneastwarineden;…andtheLordGodtooktheman,andputhimintothegardenofedentodressitandtokeepit…theLordGodsenthimforthfromthegardenofeden,totillthegroundfromwhencehewastaken。还有112页:holdone’speace:闭口不言;保持沉默。这个典故也是源自圣经。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andsaid,“thisfellowsaid,‘iamabletodestroythetempleofGod,andtobuilditinthreedays.’”andthehighpriestarose,andsaiduntohim,“answerestthounothing?whatisitwhichthesewitnessagainstthee?”ButJesusheldhispeace.⑥

教材和学生的练习册当中都出现了圣经当中的典故,作为教师肯定应该要去了解更多关于圣经的内容。

3.源于《圣经》的英美人名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孩子出生后往往要按照宗教的礼仪请神职人员为孩子祝福、取名,名源于何处,因孩子父母喜好不同而各异。有些父母喜欢用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名,有的喜欢用名人的名,喜欢山水花草的父母或许会称孩子Rose或Hill一类名,喜好动物的或许会称孩子Fox。相当多的父母则因崇信上帝而用《圣经》中的人物名为孩子取名,如女孩多用的mary,是《圣经》中耶稣母亲的名,Sarah是亚伯拉罕之妻名;男孩常用Joseph,是耶稣的父亲名,David则是犹太民族英雄。再如,耶稣的十二门徒名(除叛徒犹大Judas以外)James,John,peter,thomas,andrew等常为人们取名时使用。美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林肯总统,名为abrahamLincoln,就是犹太人的祖先abraham的名;英国女王用的就是《圣经》中施洗约翰的母亲elizabeth的名。

4.源于《圣经》的词汇、习语

很多英语词汇的内涵也与《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示红色的单词red,据《圣经?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拿起杯子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是我立约的血,为众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之后,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以救赎世人,因为血是红色的,流血意味着牺牲。另外,中世纪教派间的冲突、厮杀,使西方人概念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祥的事情相联系,所以red一词总会令人想到不好的事情,如redhands(沾满鲜血的双手)。

对于从事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人来说,在语言实践中必将遇到大量的习语,尤其是源于《圣经》的习语更是俯拾皆是。比如“appleofone’seye”(aperson,usuallyachild,whosblovesverymuch;afavouritechild——掌上明珠);再如“toraiseCain”(挑起来的该隐——暴跳如雷)中的“Cain(该隐)”就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该隐是人类始祖adarn(亚当)和eve(夏娃)的长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便成为“devil”(魔鬼)的代名词,英语就用“toraiseCain”表示“complainorprotestnoisilyandangrily,oftenasawayofgettingsomethingyouwant”等意思。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9

【关键词】阅读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引言

在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加强思维训练能够引起学生思维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主要包括:快速思维,灵活思维,深入思维和创新思维。思维品质是智力的体现,智力是人活动的表现,教师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能提升其智力,加强其能力。

一、敏捷思维能力的训练

快速的思维能力能够反映学生智力活动的速度,加强思维的敏捷性,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目前社会知识爆炸,很多知识内容和智力成果都需要大量的书籍记载传播。过多的书籍和有限的阅读时间对阅读的内容和效率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快捷的思维才能够及时接受并反映信息。思维的敏捷程度受记忆联想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的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快速阅读,默写,听写,背诵,一方面充实阅读量,另一方面锻炼反映的灵敏程度。要在阅读训练中加强思维锻炼,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阅读文章,同时思考文章语句,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联想课文画面环境,进而形成判断,这样形成视觉和思维共同达到明确认识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的时候,作者运用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诠释多种说明方法描绘苏州园林的结构和美感,通读全文,仿佛壮观唯美的苏州园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像往常一样的依照段落顺序引领学生总结每一段文章的描写内容,因为问题的局限性,学生就能够轻易地总结出来,不能生动的联想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直接确定思维训练表达目标,比如让学生总结课文所运用的所有说明方法,分析这样说明方法运用的效果。另外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分总还是总分总的说明结构。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立即紧张起来,因为他们需要了解文章整体结构,各段内容才能够解答此类问题。学生在总结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细节思考,还要加入纵向思维,要善于总结文章的典型例子,和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整个过程将思考和回答结合到一起,既紧张又急促,这个时间段内学生的思维被引导着活跃思考,在进行一系列的概括总结,比较判断之后,思维的敏捷性也随之得到锻炼。

二、灵活思维的锻炼

灵活性思维是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首先可以通过内在联系联想并迁移知识,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春》都是描写景色的文章,根据作者的写作特色,加强对新文章的理解。

再有,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比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一文的时候,在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没有在最开始直接写出丈夫当了怀表买回套梳,按照顺序描写呢。学生依照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展开多种讨论,有说那样就不能表现出夫妇二人可以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对方好的东西的崇高爱情;也有人说那样就没有之前看到麦琪买礼物时读者对丈夫收到礼物表现的期待,也就没有对丈夫能不能送麦琪礼物的疑惑;更没有整篇文章引人入胜的结构的组成了。然后教师总结,在作者创作文章的时候,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这种崇高爱情的渲染。这样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自行理解,思维的充分扩散,灵活的运用到对文章的理解中,加强了阅读的深意吸收。

三、深入思维能力的锻炼

先要训练的是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比较研究。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文意,掌握主旨。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时候,“我”的家人在以为于勒叔叔很有钱和在船上发现于勒叔叔卖牡蛎的看法态度的转变的变化,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教师应从实际入手,将思维形式、方式、构成讲解给学生,加深其思维程度。

四、创新思维的锻炼

也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反向思考问题,也可以采用不同于作者创作的阅读方法提出自身独特的见解。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对文章主旨、思想、作者情感,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内容提出自身独特的看法,这就是思维的创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细体味文章,在文章阅读过程中总结自己不一样的认识,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的重要性无需赘言,现在要求教师从教学训练方法入手,塑造并培养学生敏捷、灵活、深入、创新的思维模式,以此强化学生能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最终实现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华东.论创新思维及其过程[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4).

[2]张慧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麦琪的礼物作文篇10

情景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最真实的态度体验,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以及心态都得到了发展。情景教学包括:课堂游戏、才艺展示、角色表演、游览观光等。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

根据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创设情境、实践体验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是关于西方节日与文化的,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来说一定对这些文化习俗很好奇,他们也希望能够过上西方的节日,切身体会到当中的快乐,教师在讲解到这些章节时,可以创设一个节日课堂,让同学们参与其中。

拿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为例,教师最好把这节课的讲解安排到晚上,因为根据这个节日的风俗,晚上的气氛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掌握书本知识。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并把在这个节日中将要学习的生词教授给学生,学生首先能记住单词,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掌握。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南瓜面具和一些水果作为礼物,再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代表一个家庭,不同的组分别准备各自的水果,根据水果的不同给自己的家园命名,比如applehouse,grapegarden,orangebox等,每个家庭选出一名代表戴上南瓜面具,把教室里的灯关掉,走向其他各个家庭,叩开房门,说出“treatortrick”,要求学生用英语和对方展开对话,进行激烈的劝服工作,争取对方心甘情愿地拿出水果,在对话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应用这一课所学的单词和语法,比如,动名词的使用。最后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得到的水果样式最全,数量最多,教师可以对最后的获胜者进行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应用课本知识,而且也对万圣节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2.角色表演,切身体会

角色表演也是情景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说英语台词,深入角色的诠释,会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在讲到music和movie这些章节时,不妨让学生走向表演的舞台,鼓励学生唱经典英文歌曲,或者在讲到magee’spresent(麦琪的礼物)这一课时,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麦琪和他的丈夫。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熟练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会深刻、透彻。

3.课堂游戏,奖惩激励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书本讲解,学生在下面一边听,一边抄笔记,这样的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毫无生气。为了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小游戏,并形成游戏分组竞争的制度,对于落后的小组,用才艺展示的方式进行惩罚。

比如,在manners(礼仪)这一课,可以先把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围绕桌子坐下来,成一个圆圈,每名学生手持一副西方餐具:刀、叉等,再在桌上摆上真实的西餐,把课堂真实地拟造成一个西餐盛宴,这时候教师可以开始讲解课文中的礼仪内容,用英语逐一讲述每个礼仪细节,并且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追随去做,如果哪个学生做错了,就让他站起来仔细阅读课本,重新为同学讲解,对于连续三次做错的学生,要求他背课文,或者抄写英文句子,以此来加深他的记忆。

4.借助网络,形象展示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于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某些无法身临其境的活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图片或视频来得以体验。

比如,讲到travellingaroundtheworld(环游世界)这一课时,我们无法真正地带领学生出去旅游,但是,可以组织学生集体上网,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事先设计好图片或者视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要学的生词或短语加入其中,比如,对于各地风俗习惯的解释,各地名胜古迹的名字都要用英文标注。在老师带领同学们游览完世界各地之后,要求同学们针对某一地区作英语报告,用英语描述当地的景色,所见所闻,说出都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游览胜地,对比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运用生词,还饱览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对西方或国外的风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三、情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情景教学课堂中确实尝试了新意,体会了快乐,但是,高中应试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学生学会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任务分配,以及加强作业检查力度,防止学生只注重陶醉在游戏中,却忽视了学习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