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十篇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十篇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9:43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1

专家简介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

近年来,曲黎敏教授不仅在大学里主讲“中医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致力于传统医道的公开推广,经常受邀到各大机构演讲。她的演讲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听众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生命活力从哪里来?我们的领导力从哪里来?生命活力和领导力,是和魄力、精神、胆识有关系的。诸如魄力、魂魄,在人们看来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可在《黄帝内经》里,“魄”是和肺气密切相关的,“精”藏于肾经,“神”是指心神。《黄帝内经》是惟一一部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它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帮助每个人认知自我,培养自身的洞察力。

国学经典中寂寥而独特的一隅

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的,而现在我们是把身体当作可以不断去消耗和损害的东西。在古代是养“生”,很认真、很爱惜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而现代人对身体非常不爱惜,真正好的理论是很难听到的,所以要读懂《黄帝内经》是非常不容易的。

1.地位独特

《黄帝内经》可解读为四个字―“顺其自然”。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顺其自然。《黄帝内经》是以圣王命名,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所谓圣王,就是顺从自己本性,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圣王通常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

2.最为寂寞

大家都在学各式各样古代的经典,《论语》、《道德经》等,可是恰恰《黄帝内经》很少有人提及。那些经典都是从生活当中或者是向外看的东西,而《黄帝内经》是向内看的,要求人有很高的悟性。过去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在人体中有一个东西“膂”,我们在小说里面经常会看到“膂力过人”这个词,这是指什么呢?腰圆就涉及到膂力过人,这个“膂”是在我们的腰上,《黄帝内经》里说它是从肾经和膀胱经交接点的一个东西。猪肾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油和筋膜,这个东西不是说买就可以买到的。在人体中想把这个东西补起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锻炼,它是通过积累而生成的。古代的大力士腰圆,后腰有两个大包似的,所以才有力气。《史记》里的一些人就经常锻炼,他们吃完晚饭干什么呢?玩门口的石狮子,天天练,所以才能生出“膂”,现代人锻炼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3.何谓仁义礼智信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2

一年四季的养生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著名的一句话;《黄帝内经》还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病是什么?病是多元的,不仅是脏腑的疾病,糊涂也是病,甚至就是因为糊涂,这个阳不足,导致后面的病。《黄帝内经》说的冬三月要闭藏,是冬季养生主旨的一句话。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比收敛更厉害的就是封闭、隐藏。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如此,我们人类的身心也应如此,好东在里面。冬天的地都冻裂了,这时候,“勿扰乎阳”,将阳气收敛到身体内部,不要去扰乱阳气,就是说别把自个儿的阳气往外放。这是养藏之道。

冬天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冬泳。人家说,冬天游泳的人都很健康。别光看贼吃饭,不看贼挨打,你不知道因为冬泳死了多少人。很多人冬天洗冷水澡或者冬泳,他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透支他的阳气。就是说本来应该阳气闭藏在体内的时候,你把它激发出来,这叫蠢,不叫愚。愚是不懂事,蠢是老干一些错事。冬天打雷,就叫做扰乎阳。禽流感前一年,出现了冬日打雷,冬天的阳气它都不藏了,所以天地会造成一定的瘟疫;人如果不养藏,也会造成疾病。冬天也要少洗澡,洗澡会使皮肤开泄,没有符合闭藏之性。

这时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等太阳出来再起床。谁在这时候冬练三九,早起锻炼,谁就是在透支阳气,年轻人可以,可以激发潜能。中老年人这么做,就是折寿。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黄帝内经》),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若,好像,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冬三月闭藏,有一个过程,让它保持在起与不起之间,使自己的志向完全不暴露,也不显露,若有若无,想干啥吧也没啥的,想没有吧,也有点。“若有私意”,就是关爱自己,照顾自己,自爱爱人。冬天就讲究养字,一定要养。

“去寒就温”(《黄帝内经》),还是讲养阳气,不要去惊动消耗自己的阳气。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冬天阳气都藏在丹田处,四肢会发冷,要去寒就温,可以吃点味厚的、滋补的东西,还要靠饮剂,如醪糟酒,化掉味厚的东西。

但是,温也不能搞得太热,不要出大汗,最多微微有点汗。不要衣着暴露,冬天一定要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紧紧的。冬天要护脖子,头颈结合部气血薄弱,最容易受寒受风,要护持好这里的三个穴位“风池、风府、翳风”。冬天可以不戴帽子,但一定要戴个围脖,护住这个脖子。人的体表,特别是后背,为太阳,不要经常开泄。古代强调洗脚,脚上有60多个穴位。如果春夏秋冬洗脚,都会得到益处:春天,增加生机;夏天,去热解暑;秋冬,温曛丹田,使小腹温暖。洗脚要泡20分钟左右,应该泡到脚腕以上。

冬天若没有藏住,最终伤害的是肾经,伤害收藏功能。肾经不只是两个腰子,气走的路线是肾经,是一条很长的路线,它的生命方式是收敛。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出现肝病,肝气淤滞,或者肝气有寒。这样的人你跟他一握手,冷冰冰的。这在中医叫厥,厥逆。

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所以冬天不养藏的话呢,到了春天就会肌肉萎缩,手脚冰凉。第二年春天想去生长、发育,就没有动力能量,没有养分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3

【关键词】佛教;文殊;坐骑;青狮;姚兴

【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049-4

一、狮子——汉传佛教的代言形象

在中国,除了寺院,其他建筑也有安放狮子以显尊贵、示吉祥的做法。年节也有舞狮庆典的民俗。从镇国安邦,到看家护院,中国人给狮子赋予了丰富的意义。但是,自古中国就不产狮子,狮子的形象何以如此深入人心呢?从佛教对狮子形象的推崇,以及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看,中国人心中的狮子与佛教中的狮子有不解之缘。

自然界的狮子以威猛著称,百兽敬畏,在古代,狮子的兽王者形象正好与人王心理默契,常为皇家喜爱,还作为宠物,为皇家所豢养。据《三辅黄图》卷三记载,西汉的皇帝就在长安豢养过狮子。在狮子的原产地印度,佛经中也有国王携狮子游猎的记录……王者与王者的“惺惺相惜”,王者与王者的“意趣相投”,王者对狮子形象的推崇,自然影响民间。释迦施教,智慧广播,堪为人天师,同样具狮子王之气象,所以佛经中常常以“狮子吼”来比喻佛陀说法。汉传佛教自摩腾与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开始正式传播,时间大约是东汉明帝(公元28-75年)时期;西域国王第一次把狮子作为礼物献给大汉王朝,时间是东汉章帝(公元58-88年)时期;时至北魏,狮子则由皇家的稀有爱慕之物,转化为民间敬慕的神圣之体。

因此,可以推论,狮子与佛教来自同一路线、在同一历史时段传人汉地的,狮子是佛经中反复出现和强调的形象,随着佛教的传播,崇拜狮子的文化也悄然生长。并且,佛教的传播,增添和强化了狮子的文化意义,从而让狮子文化搭载佛教的便车深入民间。

佛教几乎从各个层面对狮子做演绎。首先是声音——狮子吼。释迦牟尼常常以狮子自喻,他曾经对迦叶说:“迦叶,所谓狮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作师子吼,善能说法。”(《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狮子的喉软骨发达,吼声大,传播远,具有特别的威慑力,所以狮子以吼声来宣示领地或庆贺胜利,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气魄。无所畏惧正是佛教教化众生,引导众生解脱的精神。佛教布施的三施之一即为无畏。释迦牟尼说:“如来修如是轮。以出世间智。……悉能摧伏一切天魔及诸外道。于四众中能师子吼。”(《大方广十轮经》卷第二)可见,能作狮子吼,即是佛果智慧的表现。所以,一切佛说就是智慧言,也都是“狮子吼”。

可见,狮子是佛教至高的代言形象,又以白狮子为贵。然而,现在汉地佛教道场中却很难见到白狮的形象,甚至以智慧故,为四大菩萨上首的文殊,却以青毛狮子为坐骑,这是为什么?

二、东与西——方位的色彩表现

生命的能量之源是太阳,当人从动物脱离出来有了文化萌芽之时,想必思索最多的一定是太阳。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巫术和宗教中,都存在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痕迹,大概肇始于此。人类原始阶段应该是观察太阳东升西落而有了空间方位的概念,而且,东与西,是最初最直接的感受,较之派生的南北概念,有着第一位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东西方向上,中国古代文化有以东尊,以西贱的传统。佛经上对方位的描述大都也是以东方为开始的,有着与中国文化同样的尚东特征。比如:

“以悲俱时所生之心,先于东方,遍运悲心,其心广大,具足所行,平等无二,亦无限量,无冤无恼。如是东方行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广运悲心,具足所行……”(《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

提帝赖咤天王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昆楼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昆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昆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长阿含经》卷第五)

如此等等,佛经对方位的描述一般都先从东方开始,明显有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投射,也显示佛教对东方的强调,东方较之其它方位更显尊贵。《华严经》中,文殊居东方,即是从方位的角度显示出文殊于众菩萨中的上首地位。同时,以无漏智慧为宗旨佛教,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自然应该居于东方。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4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

  常听说老人离世时的种种痛苦,想到一个词:“痛不欲生”。如果我们能够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岁,是多么大的福气;而如果真能做到“无疾而终”,将是人生最好的谢幕。

  让我们从现在起携手同行,一路唱着歌,向着这个终极目标前行。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黄帝内经》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坟雄文,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

  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

  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

  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5

CBD郑州经济新中心,千玺广场郑州新地标。隐藏在繁华中的华夏美术馆,是古今艺术佳作的殿堂,是艺术家交流展示的沙龙,是企业家修心谈艺的平台。

艺术的殿堂

华夏美术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收藏系列,主要有帝王名臣、文人学者、名家大师、宗教供奉、中原名家等系列藏品。

这里珍藏着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慈禧、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等帝王名臣的墨宝。他们在治国理政之余,笔走龙蛇,寄情翰墨,风格各异。笔墨清秀洒脱者如康熙帝,文雅遒劲雄健者如雍正帝,诸体兼备、圆润秀慧者如乾隆帝,森严内敛、学养深厚者如嘉庆帝。西汉文学家扬雄有言“书,心画也”。不同的书法风格透露出诸位帝王迥异的性格作风,也折射出历史演变的隐秘动因。馆内珍藏着一幅慈禧太后的工笔墨宝,用笔细腻清雅,寓意吉祥,尽显权力外衣下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面。

这里珍藏着黄炎培、张伯驹、沈尹默、郭沫若、启功等文人学者的遗墨,在社会巨变时代,他们挺身而出担起国家命运和社会责任。作为文化名流,不以书法家自居,而是以书为用,抒发家国情怀、沧桑忧思、人生顿悟、草木幽情,透露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这里珍藏着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黄胄、溥儒、陈少梅、王一亭、范曾等近现代丹青大师的作品,他们在中西艺术碰撞的时代,或者大胆借鉴、苦寻新流,或者回溯历史、正本清源,都为中国美术苦苦求索,最终造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大气象。

这里供奉着出自承德避暑山庄的《佛祖转世图》和南北朝时代麦积山的佛像,珍藏着钱慧安、王一亭、溥儒、冯远等名士的佛像作品,这些佛国珍品超凡脱俗,宁静平和,给予信徒心灵的慰藉。

这里不断地推介中原厚土的优秀艺术家,张海、马国强、陈发源、袁汝波、封曙光、谢冰毅、陈天然、周俊杰、李刚田、丁中一、王威、魏紫熙、王成喜、秦岭云等中原墨客都与此结缘。

这是一座艺术的宫殿,古今艺术墨宝受到应有的礼遇和珍藏,它们以自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蕴吸引着人们的品鉴和珍爱。

慢享人生

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背后,是一位传奇的收藏家和他一段传奇的经历。这位传奇的收藏家就是张怀彬先生。张怀斌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外公、父母都学识渊博,钟爱书画。这培养了张怀彬对艺术收藏强烈的兴趣和深厚的鉴赏能力。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生存和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而活着;另一类是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而活着。”这是张怀斌常说的一句话。后一种活法乃是他的人生追求。

在“商海得意”之时,张怀斌始终挂念艺术品收藏事业,走遍世界各地,为众多传世精品赞叹,又为河南深厚的文化未能名扬世界而遗憾,因此他特意为河南人民奉献出这座艺术和智慧的宫殿――华夏美术馆。这是河南第一家文化艺术沙龙馆,是墨宝佳作展览鉴定的平台,是艺术家谈艺授道的讲坛,是高端人士修心会友的好去处。

艺术品与收藏的关系,犹如珍珠与盒椟的关系。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正是在不同人士或正或奇的理解谈论中,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得以传承更新。艺术品的传承更需要有心人的保护和收藏。张怀斌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收藏展览的一件件艺术佳作,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见识过国际艺术收藏市场的风云际会,张怀彬最关心的还是河南本土文化产业,希望让更多的人士欣赏河南艺术、领悟中原文化。因此,张怀斌从今年开始,每月按期举办华夏美术馆艺术沙龙,分享人生智慧,发现艺术品价值。

华夏美术馆艺术沙龙第四期的主题是“慢享人生”。“慢享人生就是慢下脚步,乐享人生。”河南省客家商会常务副会长张俐这样诠释。

“我觉得画画就是我求之不得的慢生活,将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艺术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艺术体操,是一种心灵净化的状态。世界很大,但是分工很细。不苛求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一技之成当尽毕生之力。培养一份爱好,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先生高兴地谈论自己的慢生活。

晨罡集团董事长刘相军谈起他从横竖撇捺基本功开始练习楷书,现在看名家作品有出神入化的感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老师说:“练习楷书,首先是骨架;有了骨架,再有肉;有了肉,再有势;有了势,再有气;有了气,再有神。毛笔是软的,不好驾驭,你要和它成为朋友,每天坚持练习一时片刻,日久则成挚友。”

“艺术收藏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艺术品收藏既是智慧驾驭财富的最好手段,也是智慧驾驭人生的最好方式。”张怀斌说。作为收藏家的张怀斌,与马国强和宋华平这样的艺术家惺惺相惜。

马国强是“中原画风”的领军人物,河南画界掌舵人,其作品形神兼备,意象笔墨皆美。张怀斌在华夏美术馆特意开辟马国强艺术馆,收藏马国强的众多绘画佳作和全部书法作品,希望更多的人领悟艺术的美感,参与艺术收藏活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6

炎黄文化之历代圣贤―哲学家、医学家、养生家,均视音乐为药,以养生延命:

伏羲精造瑟埙调理百病,亦乐亦药,拯救万民苦疾;

三皇五帝试竹苇定五音十二律,通人体十二经脉;

轩辕黄帝研五音应五体,传承后人,撰写医之经典《黄帝内经》;

老子《道德经》破天机五千佳句:大道无形,大音稀声……;

周公、孔子制习《礼乐》教化身心,令人健康向上;

医圣孙思邈传唱《六字诀》,与大禹创练《禹步歌》,乐帮万民;

德国科学家已实验证明,音波可杀死癌细胞之神奇功效;

当代养生音乐医疗专家吴慎,破译《易经》五音八声之玄理;解秘《黄帝内经》五音治五体之哲理,首创《养生医疗音乐》之法宝,与美国癌症权威芬格乐博士合作实验治癌成果,科学地向世人证实了中华先祖高度发达的智慧与文明。

观察当代的养生之道,目前人们多研究如何用五味―酸、甜、苦、辣、辛之食物来营养自己,而缺乏或者不相信五音音乐的营养及重要的医疗作用。本期杂志关注来自上古中国的“角、徵、宫、商、羽”五音体系,并解析吴慎教授的音疗密码。

乐与药

中华文字,寓形寓义,内涵丰富。这里介绍一下“乐”字的造字原理:乐字,古字为“乐”,上中部为“白”字,本音“钟”。五行中“白”字为“金”,属“商”音,对应人体的肺脏,肺主“气”、藏“魄”。“白”字下部为“木”字,属“角”音,对应人体的肝脏,肝主“血”、藏“魂”。《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魂魄和合,血气元神旺盛,则心生神明。”

“乐(乐)”字,上部左右两侧合成“丝”字,对应人体的心脏,属“徵”音,是五行中的“火”。丝制的弦乐能拨动人的心弦,通人体的心经,修复人的心脏,使人精神舒畅,人自然因病愈而喜,即是欢乐。

因此,“乐(乐)”字用于形容喜,是后世引申的喻意。若单从成字结构来看,即可判明“乐(乐)”与人体有关,而且是治疗疾病的材料。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7

摘要布老虎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成为了社会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其不但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特征,而且还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布老虎传统文化寓意

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

一布老虎的传说

布老虎是一种流传广泛的玩具,时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布老虎之所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源于很多个美妙的传说,我们选其一说明:相传,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二人就各自去寻找配偶。因遍寻无人,便以滚磨为媒。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民族衍续下来。由此看来,布老虎不仅仅是一般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吉祥物和玩具,从其发祥和传承的过程,都反映了炎黄子孙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文化精神的象征。

布老虎发展到现在,得以更好的发展和传承,2009年2月9日-23日元宵节期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教育部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展引起了大批中外民间美术专家和普通市民的强烈兴趣,在北京掀起了关注民间艺术及其传统技艺的热潮。在集中展示的全国上百项传统技艺当中,由山西选送的民间布老虎手工艺品,让人驻足留连,爱不释手,其品类的丰富多样、色彩的鲜艳美丽,俨然展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布老虎登上国家名片,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

作为中国虎年的1998年,出自山西的民间布老虎被登印在当年的生肖邮票上发行全国。登时,布老虎开始受到社会的追捧,一度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而布老虎文化也随着商业开发从民间走向都市,为更广大的民众所认识、接受。在这次中国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几十个不同品种、大小不一的布老虎被人们争相挑选,其场面十分壮观。从一般意义上说,这当然与人们长期以来对“虎”的认知不无关系。

《说文》曰:“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曰:“虎为阳物,百兽之长也。”虎的威猛、有力为人所歆羡,故而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事诸相。古来此类词令甚多,且都为人所喜闻乐见。如用“虎头虎脑”形容娃娃壮实;用“虎子”、“虎士”、“虎将”喻有出息的好汉;“虎娃”、“虎妞”是小孩昵称;“虎戏”则为仿生健身术;“虎符”象征兵权;而“藏龙卧虎”、“虎踞龙盘”喻人才济济、群体威严等等,都与人的力量、品格有关。“人们羡慕虎的力量,故而模拟虎形以虎命名,讨个吉利。围绕虎,舍恶描善的精神现象渗透在文学、民俗学、伦理学以及美学中。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才能从关于虎的美术形象中,感受到民族多彩的生活面貌。”

在布老虎身上,浓缩了诸多人们熟知的文化寓意,并且普及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遂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尤其被选上生肖邮票发行,更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过,如果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从文化价值上来审视的话,则还要对民间布老虎所蕴含的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元素下一番研究、剖析的功夫。

三山西布老虎的民俗寓意和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远古时代,各民族有着各自的既是神、又是动物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地处黄河流域是以天鼋、蜥蜴、蛇、龙为图腾的华夏始祖黄帝部族活动的摇篮。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黄帝族的由西向东的发展,在长期战争中,随着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形成多种图腾和神话传说的混合。引述一段这样的文字,与我们要说的布老虎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民间布老虎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在这片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黄河流域古老的土地上,并以民间最常见的手工艺方式,世世代代传承着本土的文化信息,与“远古时代”的“图腾和神话传说”遥相呼应,生生不息,历久不衰。

展览会上,在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布老虎中,有一种造型极为独特:除了昂首翘尾、趴腿吐舌、吹胡子瞪眼的通常表现外,离奇的是虎鼻子作成了蛇形,蛇头与虎嘴相接处缝着红、绿、蓝三色球。蛇身两侧绣着两条黄色的鱼,蛇尾则从虎头上高高地翘起,尾端悬挂着彩线三色球。虎背绣着蜈蚣,虎足上装饰着云勾子,而虎的翘尾上悬挂着彩线蜘蛛,与蛇尾三色球前后呼应,色彩艳丽,又有动感,造型奇特而美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展览现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不能孤立地看民间手工艺作品,要联系其出产地和流行地域的历史、民俗、考古及民艺综合来看,它这样造型,不是随便好玩,而是有意为之。”

在靳之林教授的启发下查对文献,并对生产地、传承人考察求证,我们了解到:这种布老虎承载着很多远古图腾文化的符号信息。虎、蜘蛛、蜈蚣等是作为太阳崇拜的炎帝部族的图腾;而龟、蛇、鱼、蛙等,则是黄河流域黄帝部族的图腾。用鱼、蛇作为虎的鼻子居于虎面的中心位置,正是象征着黄帝部族对炎帝部族的征服与融合。蛇口虎嘴的彩线三色球是兔子,古文有“兔,吐子也”之说,象征着炎黄部族的繁衍和生息。蛇尾上悬三色球是“蛇盘兔”文化的艺术表达,“‘蛇盘兔’则反映了图腾蛇对繁衍的子孙的保护抚育意象。”这也是当地广泛流行“蛇盘兔,必定富”旧式婚俗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而耐人寻味的是出产并流行这种布老虎的山西离侯、长治、定襄一带,恰恰就是远古时期炎黄部族生息活动的交汇地段。难怪有专家学者讲,民间艺术是打开远古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因此,这种布老虎与现代开发的纯装饰性的布老虎不同,它是黄河流域农业民族千年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而熊罴貔貅等,则是远古北方的部落民族,表达的是黄帝、炎帝、蚩尤等部族之间征战、融合的历史传说。把传说表现于民间艺术,就往往是远古图腾符号“有意为之”的聚合。这种布老虎就承载有这样的文化特征。

作为民间手工艺品,布老虎往往拟人化造型,昂首翘尾,吹胡子瞪眼,憨态可掬。但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布老虎艺术本身,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的中华民族本源文化和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凝聚结晶。

四不断传承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民间布老虎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聚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而且还能积累创造智慧和灵感。让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这种“点石成金”的精神智慧。

众所周知,但凡是民族的东西,都能促成艺术家的成长和诞生,他们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吸收着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类丰富的文化素材,在自己的领域里建功立业,不能不说这是民间文化的功劳。而民间布老虎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民间布老虎的各种玩具,采用很多原色造型的模式,彰显碰撞中业已形成的张力感,人类心理知性的夸张、质朴、简练、夸张等因素暴露无遗,浓缩着人类感知心理的精华。而像贵州黄平的泥哨龙,它将有史以来,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的形象做了精心雕琢描绘,使人们对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有了新的感受。

从这些精湛的技艺里,我们不但能欣赏到民间布老虎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技巧,也能了解各地独特的风俗民情、百科常识。民间布老虎的表现形式各异,飞禽走兽、神话人物、器物图形类俱比比皆是,这些同时也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艺术源泉与灵感来源。无论是从取材上,还是从风格上,都反映了劳动者从原始文化中继承而来的“万物有灵”、“生命追求”的理念和修养心性的文人传统。千变万化的取材,妙趣横生的造型,巍然大气的神韵,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令人神往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气质,体现出人类丰富的智慧,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名片。

大凡艺术品,都兼具认知性和情感性学习的功能。民间布老虎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样可以将智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培养欣赏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既是一种批判性学习,也是一种知识再沉淀。民间布老虎各个工艺的细节涵盖的文化知识丰富,内容广泛,除了能满足现代创意艺术教育对于原创艺术、民间手工艺术等传承下来的接近人类本身艺术的精神追求与心理要求外,还有助于鉴赏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保持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认知。民间布老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情境,使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感悟到民间纯朴的智慧,并积累起相当的审美感觉经验和文化感受。它将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人文营养和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汇集交融,从创意源和创意机制两方面促进创意美术教育发展,而且还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转化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帮助实现和促进实践者心理的良性发展。

五拉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内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国际、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可喜的是,当前政府的重视,民间的热情,学界与商界的参与,传统民艺融入现代生活已渐成现实。山西布老虎也已形成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山西长治建有“锦绣坊”、“锦绣人家”等,集中民间手艺人进行经营性生产。一件件以布老虎为代表的乡情浓郁的民间吉祥物被开发出来,载着华夏文化的厚重风习和东方情致,流传于社会,并走向世界。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们进入龙应台所期待的那种境界,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味道的现代人。由此,我们必须看到,像布老虎这种产生于农业文明至今仍然鲜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技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但重建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没有缘于传统的创新,重建传统不过是一句空话。因而,我们建设现代化是不能不向传统寻求资源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内需。

在北京举办的这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期间,集中展示的上百项如布老虎一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制作、使用、艺术性和传承诸方面达到的最高成就,既是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契机,也是我们高度关注、传承传统、珍视传统的契机。希望借这一契机,以布老虎为代表的民间手工技艺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珍视。

展览虽然结束了,但这个展览上以布老虎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现状,给人最强烈的影响应该是信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唤起的保护、传承意识的信心;在当世文化领域进行学术探究、融合创新的信心;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走向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4]何兹全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8

本刊将与中国乐活生活领先品牌伦嘉公司,在2009年联袂推出“生态健康家居・环境养生系列专题美文”,内容涵盖生态睡眠、生态饮水、生态纺织、生态旅行、生态运动等等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旨在为读者传递一种清新的、生态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对于一个标准的LoHaS来讲,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在都市里创造一个随手可得的自然环境,赋予生活起居以养生内涵,传达自然的美好,实现生态生活的乐活梦想。

乐知悦行,润硕而活。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可爱的、自然的、生态的人,顺应自然,聆听自然和内心的和谐共鸣,发现自身的能量,迎接美好的一天,让生命更加精彩。

“生态健康家居・环境养生系列专题美文”敬请期待!

拒绝化学生活,选择环境养生

“天人相应”乃环境养生的最高智慧

祖国医学认为,生活起居的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黄帝内经》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空气清新环境优良,人则健康长寿;空气污浊环境恶劣,人则多病短寿。《黄帝内经》里说的“天人相应”,乃环境养生的最高智慧,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曲黎敏所说“唯有中国才有如此智慧而玄妙的养生经典”。

环境养生是“治未病”的“上医”

生态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远古的养生智慧得到了新的解读、新的传承、新的超越。绿色环保、生态安全的家居环境是人最好的医生,是“治未病”的“上医”。环境养生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应用生态科技揭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赋予生活起居以养生环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睡、饮之间。

养生的标准

part1生态家居

对我而言,LoHaS就是:在都市里创造一个随手可得的自然环境,传达自然的美好,是我的梦想。安全的、生态的、自然的、绿色的家,在居室空间内创造360°纯鲜大自然养生环境。聆听自然和内心的和谐共鸣,迎接美好的一天。

part2生态环保

出门自备购物袋、拒用塑料袋、骑脚踏车上班、用苦茶粉洗涤碗筷、使用环保主张的商品,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情,若看见身边朋友不懂做环保,我还会挺身劝戒。爱地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困难。

part3生态运动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颗种子,细心灌溉,慢慢培育才会变成一棵大树。养生操、步道操、睡眠操、瑜伽、普拉提,自然、温和、轻柔、舒展,为身体注入鲜活能量,与阳光、空气、水,潺潺流淌,滋润我的身体。

part4生态旅行

倘佯大自然中感受原野奇妙的力量,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气息。空气、阳光、水,蔚然山峦,衣纱曼舞,展开双臂躺在草地上,将大自然一揽入怀。身与心灵都畅快,就是我的乐活体验。

part5生态睡眠・回复精力

嘉山水生态健康寝具立体仿生设计,给您香甜的睡眠,高效的工作。它顶层超厚的全生态天然衬料,亲肤舒适的感觉,很快把你诱入梦乡。睡梦中你偶尔翻翻身,epp仿肌按摩架桥上有密集的按摩点,性格韧挺,给你舒缓弹性的指压按摩。密合拥抱你的身体曲线,更有效地支撑身体。eme不知疲惫地释放着生态能量,360°纯鲜大自然,犹如森林氧吧(Foresto2Bar)为身体注入鲜活能量,为你营造一个生态能量充盈的睡眠环境。一天的疲惫开始散去,而嘉山水为你准备明天一天的充沛精力。

part6生态睡眠・滋养身心

我在嘉山水寝具发现了自然滋养力。在家里,我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床了,卧读、按摩、练瑜伽,当然还有我至爱的睡眠。我,在嘉山水发现了自然滋养力,生态能量清沁肌肤、温柔舒爽。让我在清新与时尚的氛围中陶然入睡。记得把卧室装扮成真正属于你的私密空间,变成让你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地方。

part7生态沐浴

孩子和你,谁先抢到浴巾?小家伙们,现在都争着要洗澡。浴室几乎是他们的游乐园。香皂、浴巾,还有水,都成了他们最爱的玩具。100%木纤维,紧贴肌肤的舒适,包裹着小家伙的可爱。360°负离子泡沫,祛除余氯,保护小家伙娇嫩的皮肤。我的浴室,我的私密空间,可爱的折腾与惬意的Spa,都在一间浴室。

part8生态饮食

现代人口口声声注重养生,结果选餐厅还不是只看装潢?压根不在意吃下去的食物从何而来。我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在无污染的环境下,种植对人体有益的植物,让大家吃了可以体内环保,算是一种预防医学,也是俗称的食疗。

part9生态饮水

水,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治疗力的奇药。睡前一杯水,有助于美容,浴前一杯水,将柔嫩洗入肌肤。《黄帝内经》中说,“人离不开水,饮食,饮在先,食在后”;《本草纲目》中说,“人赖水以养生”。

part10生态纺织

唯有生态纺织品我才愿意贴近自己的身体,一种穿戴天然的时尚情结悠然而生。追求大自然的真正回归,讲究原生态的种植环境,渴求无污染的制作过程,它们是彩棉、是桑蚕丝、是活性炭纤维、是负离子纤维,都是为了皮肤的安全和舒适。

part11生态智慧

从营造无污染、全生态的家居环境开始,到生态健康睡眠、生态服饰、生态饮食、生态运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生态和健康;在美好环境中回复健康,朋友、家人、还有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充满成就和快乐。

part12生态生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9

司马迁曾概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当时因窦太后笃信道家而使朝野流行黄老之学,连朝中大臣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汉初主要大臣,如萧何、曹参、陈平、汲黯等也都“好黄帝老子之术”。而当时儒林博士申培公、辕固生等也影响了一批朝臣,如赵绾、王臧等形成一股势力,“隆推儒术,贬道家言”。两种思潮,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景帝时发生了以新道家代表的黄生与儒林博士辕固生的一场学术争论: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失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史记・儒林列传》)

儒家主张顺天命,道家强调得民心,儒道两家争论不已。最后景帝开口说:“吃肉的人不吃马肝,不是因为不懂得滋味;谈学问的不谈商汤和周武王接受天命,不是因为愚昧。”于是结束了这场争论。

在这一场争辩中,辕固生维护儒家主张君王行仁政的旧义,黄生则服务于新兴政权的需要,强调君臣上下之分不可颠倒。争论结果是儒家被屈,黄老思想获得了胜利。窦太后还罚辕固生去猪圈杀猪,辕固生差点丧命猪圈。

到汉武帝时,又一次发生儒道矛盾的激烈化。事情是这样的,汉武帝即位,支持儒学的郎中令王臧和御史大夫赵绾乘机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并推荐其师申培公来主持此事。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申培公主张推行仁政,反对政治宣传。汉武帝很不高兴,但既然已经召来,就让议明堂事。窦太后不赞成儒学,她抓住了赵绾、王臧的政治错误,把他们扔到了监狱里,后来他们都在监狱里自杀了。申公因为生病,免去了惩罚。所谓明堂事也就不了了之。(见《史记・儒林列传》)明堂,即大学,是属于监督执政的议政机关,这显然不符合控制思想的专制制度,旧儒学在当时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结局。

这一事件,一方面说明西汉王朝对学术宣传的重视,它允许不同思想在朝廷争议和辩论,允许在推行黄老思想的同时,设置儒学博士“具官待问”;另一方面又说明西汉对学术思想的控制,把学术思想上的斗争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专制制度下只有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学术思想宣传才被许可,否则就要被制裁甚至镇压,旧儒学在西汉初的悲剧原因正在于此。后来,窦太后逝世,武安君田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汉书・儒林传》)学术思想的发展随着政法建设和统治阶级对它的态度而发生变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传播史上的一个很大特点。司马迁对西汉时期法家、道家和儒家之间的起落、兴衰,曾作过这样的概括: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史记・自序》)

司马迁还引用他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归纳,总结了新道家得以传播的思想特点:“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指出新道家利用了阴阳原理,同时吸取了儒家和墨家的优点,并且接受了名家和法家的思想要点,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针对具体对象确立新的风俗,这样什么事都能迎刃而解,规则简单而容易操作,事情不复杂而效果好。从此中国的道家思想摆脱了空幻玄虚的境界,走上务实革新的道路。至于到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出现了玄学倾向这是后话了。

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贾谊。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据《汉书・贾谊传》记载:他18岁就“能颂诗书属文称于郡中”。《史记》称他20岁“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被荐为博士,参与朝议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后因才遭妒,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去,心中郁郁不乐,死的时候才33岁。他曾几次上疏陈治安之道,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他认为“道德造物,德以道为本”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万物变化不息。他还提出“变化因时”的观点,认为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令。这些观点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贾谊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政论文章分析深透,文笔犀利、流畅。著有《治安策》《过秦论》等。

贾谊在他的政论文集《新书》中提出了一些政治主张:(一)主张用生活符号来区分人的等级、身份和地位。他认为人的容貌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人的等级、权势、地位、身份,通常由衣服、号令等标志出来。他引用孔子的话说:“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类而志也。”你是哪等人,必须使人从服装、言行上一看就知道。(二)主张“言必可行”,行必求影响。他认为言行可以区别一个人的智慧和愚昧、贤良和不肖。明智的人谨慎言行,给自己带来幸福;愚昧的人随便言行,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有修养的人必须说可以实现的话,做可以承诺的事。(三)主张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教育民众是政治的根本。他认为有了教育才有政治的稳定;政治稳定,百姓才能从事劳作,国家才能富裕强大。所以他强调:“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新书・大政下》)这一思想很长时期被人们所认可。有意思的是,他还提出了“胎教”,他以周代王妃怀孕为例,指出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新书・胎教》)这些都是很不寻常的观点。

当时新道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后人怀疑它们是老子和黄帝所撰写,故称为《黄老帛书》。书中指出“道”是万物的发展规律,“道”作为规律,是看不见也无形可察的,它寓于虚而普遍起作用,守恒而稳定。大小事物之所以存在,都因为“道”的作用,鸟因而能飞翔,鱼因而能游动,兽因而能奔走,万物因而能生长,办事因而能成功。书中反复强调“道”的基本规律就是“恒常”,比如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恒常”的,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恒常”的,它们有“度”有“数”,有“法式”。至于社会生活,也应该事事有“恒常”规律的。“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仿)。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经法》)

《黄老帛书》特别强调说话、办事等做人的基本道理,要“执道”“循理”“审时”“守度”,即做人要遵循基本规律、坚持真理,要利用时机,把握分寸。指出“黄金珠玉臧(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财),乱之基也。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经法・四度》)也就是说,统治者贪图钱财,喜好女色,是造成民众怨恨和社会动乱的原因,对于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也不会去替他出主意的。《黄老帛书》还规定了人言行的规范和准则,其中说:“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道原经》)指出如果他的言语很漂亮,行为很浮躁,就不能起用他。因为,言语是内心的标志,表情是内心的外化,气质是内心的表露。有言语而没有行动,言行不一,这是欺骗。

《黄老帛书》基于道家的宇宙观而吸收了名家和法家的思想,它在西汉初期对政治思想的传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决定了汉初“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成为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教化”思想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四年废除秦挟书律,躲避秦火的民间藏书渐渐显露于世,私相传授的风习也渐渐兴起。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丞相赵绾的建议下,举办了一次全国人才大考核,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为准则选拔国家管理人员,由皇帝亲自考试。当时一位专门学习儒家学说思想、研究五经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万言试卷中攻击其他学派是旁门左道,邪说妖言。他建议凡不在五经之列及非孔子传授的书籍,应一律禁绝,不准流传。董仲舒在这场考核中得了第一名。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制定为国家政策:第一,太常内所设博士官职,原来吸收各派学者,改为只由儒家人士充当;第二,创立太学,由博士任教,传授五经和孔子的学术思想;第三,提倡礼教,恢复三年守丧,开列“避讳”等。及窦太后崩,儒家取代黄老,获得了广泛传播。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汉书・董仲舒传》说他“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武帝即位后,以三次对贤良策被武帝赏识,曾任江都相等职;后家居著述,仍被尊重,“朝廷如有大仪”,常派人“就其家而问之”。《史记・儒林列传》称他“为人廉直”,精治儒学,成为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者,对两汉的学术和政治起了很大影响。

董仲舒的代表作是《春秋繁露》,以天道观为基础,以阴阳五行说为支柱,以《公羊传》为骨干,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宣扬儒学。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出“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董仲舒举了《春秋》的例子:“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宋都。”因为人们先见到空中掉下陨石,后才清楚数目,所以把数目“五”写在“石”后,至于人见飞,是先见到六只鸟飞过,后才知是,故数目“六”写在前。他从语法角度阐述了语序跟人认知的关系。他还创造了“名”和“号”、“凡”和“略”、“详”和“目”等术语,说:“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指出了名称跟概念、个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

(二)强调“教化”的力量和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民本身是愚昧的,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之向善。他说:“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他采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音训”的方法,提出百姓被称为“民”正是源自百姓的“冥”;百姓冥顽不化是天性,通过教育使他们觉悟,然后“化”而能向善。因此他不同意旧儒学“性本善”的说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一个人的品性质朴,教育可以使他善良。如果品质不好,即使教育也不能使他善良;如果没有教育,即使品性质朴也不可能使他善良。

(三)提出“先饮食后教诲”的思想

他引用孔子和《诗经》的话说:孔子谓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语樊迟曰:“治身者,先难后获。”以此之谓治身之与治民所先后者不同焉矣。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把“治身”“饮食”“教化”“治人”四方面内容作了调整,并深刻指出了其中的内在关系。

(四)阐述言行貌必须注意修饰的道理

他说:“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则目说矣;言理应对逊,则耳说矣;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则心说矣。故曰:行思可乐,容止可观。此之谓也。”(《为人者天》)董仲舒认为衣服、容貌、言语、声色,可以从现象上使人感知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必须规范,不可忽视。

(五)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他有这样一段深刻的论证:“何谓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必仁且智》)意思是:能避开灾难,预知祸害,事物一动知其变化,事情一起知其结果,看到发端知其结束;言语不多而坚持不变,前后也不矛盾,始终有原则;反复思考而不满足,其言语少而十分充分,简练而明确,简单而通达,简省而详尽,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减,其行动符合规范,其言语切合事务。像这样,才称得上智慧。董仲舒虽然站在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但是他的这些话,从领导者的观点看,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10

关键词:《易经》;起源;哲学价值;文化价值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并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又称《周易》,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但由于《连山》和《归藏》基本失传,所以《易经》实际是指《周易》。《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容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又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一般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艺术、军事和武术。明末,《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周易》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可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h里,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在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漫长的远古时期,受伏羲易经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类易经的预测体系,包括了《连山》、《归藏》、《周易》等,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六十四卦,对易经做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周易》。由于《周易》是由文王整理和完善的,在他的地位和影响下,也就流传了下来。易经与《周易》也就合二为一了,是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主要指南书籍。包括了皇位的传承、战争、战术、婚姻嫁娶、祭祀、耕种等都以《周易》为指南。

《易经》的应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鼎盛,我们可以从《左传》、《国语》可以看到君王和大臣们在决策国家大事时用易经占卜来做决定的记载。也包括了读书人对仕途的预测记录。由此可见,易经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的深远和广泛。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由于《周易》有孔子的评注,理所当然的《易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由占卜之书演变到“洁净精微”之书。在当时朝廷的主导所形成的氛围下,文人纷纷引经据典,取易经的片段来陈述表达自己的学术或政见,更以此来显示自己对易经的喜爱和研究水平。不知不觉中,易经除了占卜功能外,又发展出了哲学哲理的另一面。这样的话,易经的占卜功能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弱化。当然,易经的占卜水平在汉代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京房,它在占卜方面有比较高的地位。

《易经》在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应用易经来占卜,在做决策时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易经》研究处于低潮,尤其是在中国时期,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现在绝大部分人对易经还停留在“迷信之书”的认识上。对预测、命运预测的不了解而产生抵触。

其实一说起《易经》,我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卜卦、算命、看风水。

我以前对周易的看法也大是如此。由于从小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总觉得这套东西迷信,不切实际,所以一直没有留意,更加未曾深入阅读感悟。读了一下《周易》,但是内容艰深晦涩,虽有白话注解,但许多解释似是而非,诸多说法互相矛盾,总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只好中途作罢,不能深入。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儒、道、法等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所以周易又被称为“群经之首”。

《易经》的哲学,是古人根据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抽象出一些基本的规律,而后又试图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的生活行为。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生息繁衍,发展壮大。这种观念在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易经》探讨“变化”非算命,它分为“义理”和“象数”两大部分,通过义理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处事,象数则可用来占卜,揭示变化发展的趋势。

《易经》翻译成英文叫theBookofChange,即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但不是一本谋略书。在这本书里面,你读不到兵法,也发现不了三十六计,它说的是一种变的哲学和领悟变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成是一本“悟变”之书。因为变无定法,有定法的变就叫不变,而不叫“变”了。《易经》中有个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而以变易为其根本。变易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世界上的人和事以及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人生道路上同样要知变、应变、善变,平常心以对知变,谨慎心以对应变,主动心以对善变。用这个来说明市场变化规律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变易”,就是说市场永远都在变。与其以不变应万变,倒不如以变制变,以变应变,变到别人的的前面去。“不易”的原则,就是在千变万化中总有一条不变的定理或规则,这就是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只要你抓住这一点,千变万化就都在其中了。“简易”也符合市场原则,就是说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扯来扯去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易经》与《吠陀经》、《圣经》、《古兰经》一起被视为世界文明的四大元典。它包含了宇宙和人生变化发展的哲理与智慧。《易经》集智慧、养生、生活万象、关注未来变化于一身。它所体现的宇宙大规律,蕴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古老绝学和智慧,重在捕捉生命的本质,从根本上探索和追求适合所有人对生活、健康、事业、婚姻、家居的全面提升。《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是不确定的,他是会改变的。这个改变他有一定的道理和规律,这就是《易经》的价值和所要告诉我们的。

参考文献

[1]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J].中国历史文物.2006(04)

[2]李学勤著.周易溯源[m].巴蜀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