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答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00:23

信息论答案篇1

还是从本次的阅卷说起吧。我批阅的是现代文一(标题为“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的第5题:“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分两小题(以下分别简称为题1和题2,本文主要以题1的答案为依据),各2分。

题1的参考答案是――

证明“公共空间”“国民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题2的参考答案是――

指出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是有局限的。(中国在建设现代“公共空间”的进程中应避免以家族完全代替个人的倾向。)

由参考答案可知:“公共空间”或“国民意识”和“必要性”或“重要性”为语义(信息)核心,以“社会变革”为重要修饰语,它是“必要性”或“重要性”意义指向;以单句为语言形式;以正面为言语的角度。经过一定量的实际阅卷后,阅卷组提供的评分细则补充了三个可得满分的答案:a证明在公共空间发表个人意见的必要性;B以事实证明“莫谈国事”不利于社会进步;C从清王朝的崩解灭亡可以看到,“公共空间”、“国民意识”能封建专制,促进社会变革。

a答案包含“公共空间”和“必要性”这两个核心短语,但其“必要性”的指向没有涉及。B答案包含与“社会变革”语义相似的“社会进步”,以反面为言语视角。C答案则包含了“公共空间”、“国民意识”和“社会变革”三个核心为语义(信息)核心,虽然由于“封建专制”这几个词语使“社会变革”的所指有些缩小,但核心语义(信息)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确定这三个答案与参考答案的语义(信息)偏差度为零,阅卷组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我在阅卷的过程中,还看到以下几类答案:

第一类:

1说明国家要进步,国民必须要有“公共空间”意识。

2论证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泄和表达,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进步。

3举例论证在公共场合理性地表达真实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让社会进步。

4举例说明只有当见解在“公共空间”得到表达和辩论,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5为了体现在公共场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6论证了公共空间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7举例说明了在“公共空间”表达不满和意见可以指引国家进步发展。

8阐述人们需要一个公共场合来表达个人意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类答案中,都含有“公共空间”“社会变革”和意思分别与之相近的“公共场合”“社会进步”等,我们可确定其信息偏差度为零。前四个答案以复句为言语形式,第一个答案为假设复句,后三句为条件复句;后四个答案为单句。第8个答案中“人们需要一个公共场合来表达个人意愿”与下文第四类相似,而“这是历史的必然”,运用的是判断句形式,它暗含有“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语义信息,因此同样可视作零偏差。

第二类:

1论证在公共场所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重要性。

2通过举例论证了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的重要性。

3通过论证清王朝灭亡的原因,突出并表达了理性的“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4突显公共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这类答案中,都出现了核心词语“重要性”,其中前两个答案都包含“公共场所”(它与参考答案中的“公共空间”意思较近),而后两个答案中都包含“公共意识”(可理解为“公共空间”的意识)。我们也可确定它们信息偏差度为零。

第三类:

1说明中国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公共意识,并对中国社会变革起了一定作用。

2表达出甲午后国人开始意识到国家,形成公共意识,促进社会变革。

3说明中国人民的公共意识的觉醒,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提。

这三个答案都包含“公共意识”和“社会变革”这两个核心词语,但其论述的范围明显缩小:由普遍的人类社会变为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它们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但得满分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类:

1强调说明了真实想法和意见可在“公共空间”中表达。

2强调应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说明在“公共空间”中,要汇集私人的意见、看法为公意。

这类答案都包含“公共空间”或“公共场合”,都提到要表达意见,但没有用明确的语言提到其作用,可理解为隐含其“重要性”或“必要性”这一信息。在语言表达上是有些不足的,也有些微信息偏差。

第五类

1为了说明私下应尽公民义务,但不满与意见应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和表达。

2突出只有在公共场所,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3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不是所有的意见、不满都应在“公共空间”得以表达。

4在公共场所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私人空间应该做自己的事,尽自己的义务。

第1个答案信息偏差度比第四类高,其信息焦点并不在“要在公共场所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重在突出发表意见的场合限制,其意义只有与“私人空间”对照时获得,因此其信息偏差度较高。

第六类:

1与康德的看法形成对比,引出下文中国人国民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变化。

2反衬出在公共场合自由议论的重要性,要让人在公共场合自由发表意见。

第1个答案中包含核心词语“国民意识”并言及意义,而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则明显有误(不过可忽略不计);但“引出”后部却是个陈述句,这种语言形式是极不恰当的。第2个答案中的“反衬”一说则完全错误,因而这一答案阅卷组判得一半分数可认为是恰当的。

第七类:

1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说明人们应该有公共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使“在公共空间要表达个人意见”这一论点更深入。

这两个答案具有相同的语义信息,既包含第四类的语义信息,又指出了援引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的效果或作用,但两者的信息焦点是不同的。答案1侧重于阐述观点,答案2侧重运用的效果或作用,因而答案2的信息偏差读较答案1高。但由于“目的”与“效果”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不能截然分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目的也基于对效果的认识与预期,因此答案2也可适当给分。

第八类:

1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在公共空间发表不满与意见的重要性。

2说明了在公共空间中,需要理性,要让人说话和辩论,不然不会形成公共意见。

“在公共空间发表不满与意见的重要性”言语信息符合参考答案,但由于它充当答案1“意识到”的宾语,整个句子陈述了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观点,改变了信息的焦点。答案2中,由于加上了“不然不会形成公共意见”一句,“在公共空间中,需要理性,要让人说话和辩论”的意义变为“形成公共意见”,而使信息偏差度陡然提高。

第九类:

1进一步论证“公共空间”是一个表达自我观点、主张的地方。

2说明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汇公议的场所。

3为了论证“公共空间”可以是不满与意见得到发泄与表达的地方。

4强调“公共空间”是一个将个人意见汇集为公意的地方,说明公共空间与国家的关系。

前三句考生以判断句的形式阐明“公共空间”的含义,而题目则着眼于“公共空间”的意义,尽管两者存在联系,但角度明显不同,可谓答非所问,信息偏差度极高。而第4个答案的后句涉及到“公共空间”与评分细则中一个答案(“……,从而影响了社会变革”)相似,可得1分。

第十类:

1表现“公共空间”中要的是理性。

2有力说明在公共空间发表不满意见需要理性。

3说明有了“公共空间”才会有“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是“公共意识”的基础。

这类答案与第八类有相似之处,它们与参考答案处于不同的语义层次与信息焦点,信息偏差度也为零。

第十一类:

1以实例说明中国人在清王朝晚期就有了“公共意识”。

2突出人们开始有了公共空间,并形成了公共意识。

3做为一个例子,写出了中国人民在何时有了“公共意识”。

4写出了中国历史关于公共场所等的发展与变化,写出了中国人“莫谈国事”这想法的来源。

类似这样的答案为数不少。其明显错误在于它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没有言及“公共空间”“公共意识”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因此它们的信息偏差度同样为零。

以上我们把考生题1的答案大致分成了十一类,并通过与参考答案(包括评分细则)的对照,简略地分析了两者存在的差异,它们的信息偏差度基本呈为由低到高的趋势。据此,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思考来信息偏差度,如(1)信息偏差度内涵。(2)信息偏差的分布情况。(3)信息偏差度的成因。(4)信息偏差度与判分的关系。(5)研究信息偏差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6)研究信息偏差度的意义等。下面逐一作初步的研究。

(一)零及低零偏差度的几种情况

除了考生的与参考的答案完全相同或核心词句相同外,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为零偏差度。

1同义词或近义词。

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语言层面的,这不言而喻。另一种则是动态的临时的言语层面的。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些原本没有语义关系或有明显区别的词会临时变成同义、近义的词语,从而与参考答案构成同义关系。如前三类答案中的“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公共意识”“社会进步”“国家进步”等分别与“公共空间”“国民意识”和“社会变革”意思相近、相关。另外,本题第2小题对于黄宗羲的设想的评价性“不合理”与“有局限”和“不认同”“表示疑虑”“表示担心”等也具有同义性。

2正面与反面(正面与侧面)。

最初的参考答案是从正面来说的,而后来的评分细则的答案B“以事实证明‘莫谈国事’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一考生答案“说明没有公民意识是不行的”都是从反面来说的,两者也可认为构成了同义关系,其语信息偏差度为零。而“诠释真正的公不应以家庭为本位,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每个个体”,则是正面与反面的结合。

3概括与具体(本体与指代)

如题2的评分细则答案a“指出黄宗羲的公共空间的设想有局限性”与答案B“引述黄宗羲的设想指出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不合理性”相比,前者较概括后者较具体,而“对黄宗羲的设想表示不认同”则更为概括。至于“阐明作者对这一设想的疑惑与担忧”则干脆用“这一设想”来指代了。

4显豁与暗隐(直接与间接)。

相对于参考答案来说,有些考生的答案并不显豁,它们的信息是暗藏的。如“强调应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证明在公共空间发表个人意见的必要性”相比较,“应”的表义是暗指的,而“必要性”是明指的、直接的。

5情感态度的强与弱

情感态度强弱的表现之一就在于模态词的区别。如第四类三个答案分别用了“可”“应”和“要”三个模态词,其表达的态度大致呈由弱到强之势。但这种差异在这里可忽略。题2评分细则满分答案a“指出黄宗羲的公共空间的设想有局限性”,而一半得分答案a“指出黄宗羲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在于前者“有局限性”态度鲜明,后者“还是”其表达的情感态度是暗含的,强度明显减弱,因此我们可认定两者存在较为一定的信息偏差度。

6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同义

短语、单句与复句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在特定的言语活动中,它们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传递一致的信息。如第二类答案1中的“在公共场所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重要性”是短语,第一类答案6中的“公共空间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单句,而第一类其他答案都是复句。

(二)较高和高偏差度的几种情况

1信息焦点改变

第七、八类答案主要属于这种情况。尽管它们包含“在公共空间要表达个人意见”和“在公共空间发表不满与意见的重要性”合乎参考答案的主要信息,但这些考生都改变了信息焦点,要么侧重效果作用的表述,要么侧重对事实的陈述。

2信息主次颠倒

第九类答案表述的是公共空间的含义,第十类答案表述的是在公共空间发表意见的原则,第十一类答案表述的是我国公共空间或公共意识的发展历史(题2答案也有类似偏差,如“运用黄宗羲的例子,指出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现象由来已久”和“说明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的由来”)从语义的逻辑关系来看,它们与公共空间或公共意识的意义是有内在联系的,但它们在该语段中并非主要信息,对它们的论述都是指向必要性、重要性的。因此,这类答案其实是主次颠倒、主从不分,以至答非所问。

3范围改变

第五类答案3:“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不是所有的意见、不满都应在‘公共空间,得以表达。”而文段明确指出:“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这样,把全体缩小为部分,范围明显改变,信息偏差度较高。

4信息模糊

第九类答案4中的“说明公共空间与国家的关系”的“关系”与评分细则所列“……,从而影响了社会变革”的影响,信息模糊,态度不明。

当然,从逻辑上看,以上这些较高的信息偏差度必然还存在信息缺漏等情况。

(三)非核心信息偏差的几种情况

1知识性偏差

第六类答案1“与康德的看法形成对比”中,并非构成对比;答案2“反衬出在公共场合自由议论的重要性”中的“反衬”则完全错误。这类偏差其实并不是表述上的缺陷,而是知识性的偏差。自然,其偏差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因而要区别对待。

2范围偏差

第三类答案1和答案2表述的是“公共空间”、“公共意识”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而不同于参考答案所指出的一切社会变革普遍的意义,这里范围明显缩小。

3时间偏差

“公共空间”“公共意识”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在时间上并没有限定,但第二类答案4“突显公共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却限定在“当今”,而文本第4段论及的恰恰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当然还适用于当今和未来),这就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一种明显的信息偏差。

4信息冗余(或无中生有)

这种偏差表现为答案中出现了文本中没有传递的信息,它是多余的信息,虽然它未必错误。如题2的一答案“说明中国古代公民意识表现,但因封建礼教束缚仍有局限性”,其中“但因封建礼教束缚”文章并未言及。

(四)信息偏差度与判分(宽严度)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信息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从内容上说,有语义信息、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在其他题型、题目里)上的三种偏差;还有核心信息与依附类、限定式等非核心信息偏差;其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偏差度有高低悬殊。显然,判分的高低与偏差度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偏差的情况复杂,偏差程度的不同,而分值总是有限的(本题只有2、1、0这三个分值),这就产生了多对少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把信息偏差的分布情况弄清,加以合理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配以不同的分值。通常,与核心信息、中心信息偏差度高的,不得分或少得分;有部分偏差的适当给分;而没有偏差或偏差度极低的判满分。那么,对于非核心语义偏差的答案该如何判分呢?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不能有明显的、极端的知识性错误,尤其不能与核心语义、文本信息不一致甚至矛盾,否则应扣分。

判分除了与信息偏差度这类学术因素有关外,它还在很大程度受考试的性质、类型、目的甚至试卷期待分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它们都影响着阅卷标准的宽严程度。宽者,可适当减少核心信息;严者,不放过非核心信息,对答案的同义性严格审定(如对同义词的认定等)。宽严影响对信息偏差的分类与判分。当然,但对于同一场考试的阅卷必须保持宽严一致。

(五)信息偏差的成因

1文本方面

对同一个提问,题1的得分率远高于题2,显然前者的信息偏差度要远低于后者,这体现了信息偏差度的文本因素。(这是同一文本的不同语段体现的差异,更不必说不同的文本了)同时,题1考生答案中直接提及“重要性”“必要性”的少,而答类似“说明中国人在清王朝晚期就有了‘公共意识’”倒不乏其例,这跟语段中出现几个时间词语和文义的隐含性有关。

2知识与能力方面

这类信息偏差是由考生在语文等方面的知识缺陷导致的。如上文提到的“对比”与“反衬”两个术语的使用。文体是人类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产生的言语样式、功能变体,它决定了阅读的策略、思路与方法,而文体意识的薄弱与识别能力的不高,必然导致考生阅读策略的不当,最终导致了出现不少考生从“公共空间”“公共意识”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答题的错误。对一些词语理解的错误,也使得考生答题时的表达不明不准。如,“关系”与“影响”两词,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指向,而参考答案是单指正向的,这就产生了信息偏差。

当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逻辑思维能力不高,理论素质偏低的现象,因此考生对这一类理论性文章常常表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主次颠倒、以偏概全,甚至有不知所云的情况,答题时自然产生较高的信息偏差度了。

至于试题本身的难易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就从略了。

(六)研究语义偏差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信息偏差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研究信息偏差度的最直接理论依据就是现代语言学、文章学、阅读学与信息学等相关理论,它主要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如语义场、语境、语义关系等)、现代修辞学中的同义形式理论、话语分析等原理,通过对考生答案的分类并与参考答案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把握信息偏差度的分布趋势与特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等。

(七)研究语义偏差的意义

1规范参考答案的编写

许多参考答案的编写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也认识到:参考答案尤其评分细则要力求准确、明确、简要,又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预测性,要明确什么是核心信息,什么是非核心信息,并对有些难题作出不同得分的原因说明,以增强参考答案规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阅卷的科学性、公平性

通过对参考答案、评分细则和部分考生答案的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并预测可能出现的信息偏差的分布情况,明确信息偏差度与判分的关系,进而确定主观题阅卷的基本策略、步骤和方法(如查找核心词语,判别词语与句子的同义性,确定信息焦点等),从而降低语文阅卷的主观性、随意性,提高科学性、公平性,而这就是研究明确语义偏差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3指导语文教学研究

借助对信息偏差度成因的分析和减低信息偏差度方法的探索,有助于规范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制订语文主观性试题的阅卷规范

研究信息偏差度的一个目标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制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语文主观题阅卷的规范,以提高语文教学、语文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

信息论答案篇2

材料解析题所涉及的材料类型广泛,一般有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等,材料的结构大体分为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一般来说,解答材料题可分四步:

第一步: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时要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设问,明白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又可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一般应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粗读就是浏览,大致了解材料意思,初步把握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同时,在阅读材料时不要忽视材料的题头、摘引、注释、说明等看起来不太显眼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往往也蕴含一些重要暗示;结合材料初步判断其在教材中的投影范围,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及设问的联系。

细读就是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与设问有关的关键字词句。

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中所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就是分析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要解答这类材料解析题,就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即材料+教材=答案。但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另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要解答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

第三步:提炼答案。

提炼答案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然后得出结论。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所蕴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涉及的人物(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等)等。

对于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国家和地区)、性质,从而联系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规范成文。

规范成文就是指以规范的文字表达来回答设问。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2.坚持论从史出。结论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发掘升华。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照搬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

3.辩证地解答问题,答案要能体现全面性,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坚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情感去简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如“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之类的认识是不负责任,不切合实际的。

5.按评分的可操作性按分列点。分值少的要少写,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多写,史论结合,其中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层次清楚,要点明确。在解答试题时,可以根据分值推断答案的要点数量:如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是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2点或3点。

信息论答案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题选择题材料问题答题材料论证题答题技巧

2012年河北省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在备战高考和考后的反思中我体会到,要想改变历史学科得分较低的现状,除了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全国课标卷分三类题型:选择题、材料问答题、材料论证题。选做题都是材料类问答题,但选做题的选择及答题技巧的运用,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所以我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时空定位

“遵循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以凸显历史发展主线”[1]。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时空结合构成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明确时间和地点是答对所有历史题的前提。确定试题内容所发生的确切时间,再现这个特定时间内的重大事件、时代特征等,就会很容易选出正确的选项。如2012年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3题:看到题干中的1992年的中国,就可联想到当年发生的大事――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党的“十四大”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只有a项“市场经济改革为社会共识”符合题意。

2.题干聚焦

先不看选项,先审题干,阅读题干,对题干文字进行最大限度的浓缩,在这一过程中出题意图将会逐渐凸显,选择意向会在头脑中形成,然后将选择意向与答案相印证,从中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如2011年课标卷第34题:仔细阅读题干就能得出工资总额与上缴利税总额成正比,即工人的工资与国企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做的目的毫无疑问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一结论与所给选项相印证,就可得出C项“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即正确的结论。

3.干扰项排除

即运用排除法。排除法的运用原则如下:并列关系的应排除;答非所问的应排除;与题干重复的应排除;因果倒置的应排除;选项基本相同的应排除;绝对化的选项要格外小心。

二、材料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1.坚持论从史出

出题人往往选取与教材不一致的材料,用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所以要依据设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材料得出结论。“但对一个问题的正确理解,不仅依赖于有足够的史料,而且依赖于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所以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

2.审读设问

首先审准答案来源。近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设问方式有三种:“根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根据材料提炼归纳即可;第二种提示语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此类题的答案来自教材;第三类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联系教材。

其次审准问题要求。每一个材料问答题都会有一些答题要求,如比较、归纳、列举、说明等。要求不同,答案内容就会不同,所以明确了问题要求,才能为下一步答题指明方向。

再次审准主干语。主干语即所需回答问题的核心,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最后审准设问分值。设问的分值是答案详略的提示,分值大,回答要详细些,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些。

3.带着问题读材料

在上一步审读设问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读材料。先读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然后带问题读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针对性,减少干扰,使答题思路清晰明确。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作者、国别,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信息。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开头和结尾一般都会总览全文,对答题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省略号两边往往有答案。

带问题读材料的过程也是加工材料、提炼信息并为组织答案而打腹稿的过程,提炼信息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首先要提炼出显性信息,即从材料内容本身获取有效信息,然后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中找出相似点,即提炼隐性信息。在提炼信息的过程中把有价值的材料勾画出来,以便迅速便捷地为答题服务。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还要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这个中心,材料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而明了材料间的关系就不至于答跑题,尤其是回答开放性的最后一问更是如此。

4.规范作答

首先答好第一问。材料问答题有多个设问,设问与设问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第一个设问的作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问题的作答,所以答好第一个设问意义重大。

其次要求做到序号化(或段落化)、要点化、术语化。答题要分清层次,所以要求序号化(或段落化);答题要突出重点,所以要求要点化;答题不要口语化,要用历史语言答题,所以要求术语化。

三、材料论证题(小论文式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这一题型在2009―2012年课标卷中连续4年出现,均占12分,而且连续4年得分较低。做好此类题要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首先要提炼观点,明确材料观点是什么,材料有几个观点。其次要亮明态度,明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想论证材料中的哪一个观点。再次要用史实论证观点,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论证,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或内因、外因,以及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等等,但不要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要用史实来说明观点,即要有论证过程。

在审题过程中要写一简要提纲,列清楚自己的论证角度和每个论证角度用到的基本史实,还应注意不要写成文学性的作文,也不要写成提纲,而应表述成文,另外涉及的史实不要展开。

四、选做题的选择及答题技巧

考生在开考前5分钟拿到试卷后就应确定选做题。确定选做题一般依据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根据设问方式,从中选做“根据材料回答”题,答案全在材料中,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即可。二是根据熟练程度,尽量选择知识储备最多的题。

选做题的设问往往以比较题的形式出现,如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异同点。其中比较不同点时,常用对称性的语言来表达,答题时可先把较好答的一方列好,据对称性另一方很容易就能答出来。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科能力,仅凭答题技巧,就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在基础功扎实的基础上,掌握较好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必定是高考成功的捷径。

参考文献:

信息论答案篇4

关键词:言据性;可靠性;回帖

1.引言

言据性(evidentiality)理论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程度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说话人对所述命题信息来源及其可靠程度与语言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言据性理论的研究,起源于美印第安土著语(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他们在表达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时,会在其表达动词后添加后缀以示信息的来源。

对言据性理论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言据性理论的代表人物Chafe(切夫)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对言据性进行了广义的定义及分类。他认为,言据性手段(即言据性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五类:言语证据、感官证据、演绎、信念和可靠度。aikhenvald(阿罕瓦德)从狭义角度定义语言的言据性,他从语言类型学出发,将言据性的定义限定在指明信息的来源,并认为其他方面意义的衍生都是这种意义的延伸。aikhenvald总结出六种言据参量:目击型(Visual),非目击型(non-Visual),推断(inference),假设(assumption),传闻(Hearsay)和引用(Quotative)。而信息的来源则对判断言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运用akihenvald有关言据性理论的相关内容,根据他提出的六种据素,从信息来源角度判断信息传递知识可靠性的排序方法,即Visual>non-visual>Hearsay>inference>Quotative>assumption,分析考研论坛网站求助帖回复内容的可信度,以期为此论坛的求助者以及潜在读者提供启示,帮助他们提高鉴别信息可靠性的能力。

2.典型案例分析及判断策略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的是:初试公共课统考,专业课由各报考院校自主命题、复试由报考院校全权统筹安排的考试政策,很多考生特别是一些跨省市报考的考生,由于时间紧或交通不便等问题,在搜集资料和答疑解惑的途径上都选择了诉诸于各类考研论坛网站的形式。与此同时,考研论坛()作为中国目前最大、最权威、访问量最多的考研信息分享网站,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本文作者假设在此论坛上抽取的例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对回帖内容进行言据性分析,应对各求助者或潜在读者有所帮助。

在分析之前,笔者认为有两点内容值得注意:首先,在选取求助问题时,笔者选择了已得到证实答案的问题类型,目的是为了验证言据性分析结果的可靠度;其次,据素是言剧性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判断回帖内容时,主要依靠据素类型进行判断,而据素类型的确定又有赖于像“可能,一定,大概”等标记词的确定。

例:政治大题写错位置有神马后果没?一时糊涂居然把38的写在36上,后来顿悟后改了题号请问这会没分么?不要吓我哦

①可能会没有分数

②应该不会得分我们考场老师特意强调不要写错位置

③高考批卷时这种算问题卷,要提交审核才能批,本人参加过高考批卷,知道一写批卷的细则。仅供参考

④没事的…我也是这样…我安徽的…我们老师请示了省教育厅…没事…兄弟别紧张

⑤我是二战的,去年我有个同学把两道题写错地方了,写反了,但标明题号,是辽宁地区的,结果出分73,她说要不给分应该60左右,看来还是给了,祝福。

⑥答错位置,应该就没分,改卷好像是不同的题不同的人改,不会去给你找答案(例一摘自考研论坛,政治板块,标题为求助贴的问题,编号①-⑨为各种答案,下同)答案位置写错位的问题,是考研中常出现的一类问题,为了体恤学生,主观题阅卷的老师还是会按照正常顺序给出分数的,因此,此问的正解为:能得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各回复贴给出的答案:

回帖①中的“可能”是推断(inference)的标记词,因此回帖①的据素类型是inference。

回帖②中的后半句是前半句结论的推断理由,虽然“应该不会得分”也属于推断(inference),但由于他同时给出了一句来自考场老师的传闻(hearsay),且这句传闻对于解答问题来说是关键,所以应将这个回帖归为的据素类型是hearsay。

回帖③,通过将高考阅卷规则与考研阅卷规则相类比,“仅供参考”四个字是标记词,由于此贴在内容上就没有正面提及考研阅卷的规则,加之“仅供参考”四个字更体现了答案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将回答③视为回帖人的一种假设,即假设考研阅卷规则如果和高考阅卷规则相同或相似的话,那么你的卷子将会被审批,而是否会有成绩,还有赖于审批的结果。贴③的据素类型为assumption。

回帖④中两次提到“没事的”,所谓没事即可以给分,是肯定推断的标记词,但我们发现他同时有亲身的经历,即他们老师请示了省教育厅说没事的。这个理由很有力,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可以将④楼的回复视为Visual

回帖⑤明确陈述了一个先例,即去年参加考试时的某位同学的经历,事实清楚,内容详细,但因为是其同学的经历,并且那个同学标明了写反的题号,最后一句“看来还是给了”明显也是回帖人的一种推测,但他的推测还是基于她同学的一个传闻,也就是说在这个回复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还应是她同学的那段经历,因此此贴的据素类型应该归为hearsay。

回帖⑥中明显有两个标记词,一个是“应该”一个是“好像”,这都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推测,“不同的题不同人改,不会去给找答案”则是支持推断的主要论据,这句话引用了改卷的某种模式,而这种模式却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失分,因此⑥既可以是inference也可以是Quotative,由于在结论时需要对这六种回复进行排序,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归为inference。

综上所述,在我们将六个回帖的据素类型归类后,根据akihenval从信息来源角度判断信息传递知识可靠性的排序方法,即Visual>non-visual>Hearsay>inference>Quotative>assumption,对六个回帖进行排序,结果如下:④>②⑤>①⑥>③。由于②⑤同属hearsay据素类型,我们应将这两个答案再做比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回复②的信息来源,出自考场老师的再三强调,而在“再三强调不要写错位置”这一行为后,老师并未明示“如果写错就会失分”这一后果。与②相比,⑤号回帖的信息来源出自其考研同学的亲身经历,并通过成绩73分印正了即使写错位置,也能给分的结论,因此从理论上来讲,⑤的可信度高于②。

同样的,①⑥都属于inference的据素类型,我们也应对这四个答案可信度的情况进行再排序。

由于①属于回帖人的纯推测,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应该可信度在inference中最低。因此在inference据素类型中的可信度排序应为⑨>①。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应予以说明,就是为什么①没有任何理由的推测,都能够比③的可信度高,这是因为③回帖的作者都没能够对问题进行正面的回答,而是或引述别人的话,或将研究生考试与高考进行对比,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答案本身的可信度就并非十分自信,于是在理论上应弱于①的正面回答。

经过以上分析后,我们得出的最终结论是:④>⑤>②>⑥>①>③。

通过结论,我们可以知道,对于此贴回复进行的言剧性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即使考研时政治主观题答案写错位后,也能得分。与最终证实的答案一致。

3.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aikhenvald(阿罕瓦德)关于信息来源决定言据可信度的言据性理论,分析了考研论坛政治板块中,关于答案错位问题各回复贴的可信度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恰好与实证的答案相吻合,因此,这种方法对于此论坛的求助者以及潜在读者在提高鉴别信息可靠性的能力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笔者认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理论的局限性等问题,一则网上人员所言之事不可能句句为真,不乏虚假信息,二则语言现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现象,单凭一个理论很难解决并解释所有问题,因此,此种方法不能作为判断真实性的唯一方法,只可作为参考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房红梅,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J].外语学刊.2008(04).

[2]彭兵转.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J].外语学刊.2011(03).

[3]王天华.论言据性的语义范围[J].外语学刊.2010(01).

信息论答案篇5

填空题多以完整的表述性语句为题干,留下适当的空白让考生填补,其题干既有限定作用,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确切把握答案要点、准确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简答题多指答案比较简短的书写类主观表达试题,这类试题只要求考生写出结论性的答案,不要求阐释得出结论的理由或思考的过程,通常检测考生能否把握内容要点、关注要点间的逻辑顺序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论述题多要求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阐述,答案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简答题。内容充实与否,结构编排合理与否,语言运用清晰流畅与否,是这类试题考查的重点及评分因素。

探究题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试题通过多角度命题,旨在考查考生某一特定的内容背景、问题情境或者特殊条件下的语言运用、情感体验、分析推理、价值判断、鉴赏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大致表现为四种演变趋势:在试题分布上,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在题干语表述方式上,更突出其导向性、提示性与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融合;在题型的考查功能上,阅读能力层级测试更明确;在命题导向上,不仅关注理解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更重视解决“怎么办”“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同时,高考“实用类文本”的测试内容也有很大变化。

首先,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常涉及到如下类型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涉及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结构特殊的语句等。其次,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如: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文章思路结构等。

总之,近几年“实用类文本”考试命题由开始的量少位低、形式单一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量大权重、形式多样的局面。那么,面对“实用类文本”考查内容和出题形式的变化,我们怎样进行“实用类文本”的有效性解读呢?

综合学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得不了分,而在于得不了高分!他们总会或多或少的遗漏信息点,从而失去宝贵的分数。总体来说,近几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本身的阅读难度是不大的,学生仅就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是不会大面积丢分的。究其丢分的成因,最主要的不是出现在文本的理解层面,而是出现在组织作答层面。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作答,简单的说,就是不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这类情况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也时有发生。另一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信息点的遗漏上,这是阅读过程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所占比例很大,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分的。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某个或某些信息的模糊盲点,既能筛选出信息点,也能概括出信息内容,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却不能确定要不要答出这一信息,或者完全忽视、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反而费了很大的气力答一些与题干无关的信息,费时费力,结果大面积失分,留下很多遗憾。鉴于此,在进行实用类文本解读训练中,学生明白哪些该答,哪些不需要答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长久的思维训练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一看到题干,就能定向思考需要答什么、怎样答等。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得出实用类文本的有效解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读题”!且从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分点作答”;一是“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一.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分点作答

在进行问题转化与分解训练之前,根据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提问方式,可大致将其归为三类题型:一是语体分析型。此类题型一般会涉及到语言和结构两大方面,在作答时常常要联系文本的文体特点思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分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作用(或理由)是什么”/“……哪些方面”;一是原因追溯型。此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为什么……”/“……如何理解……”;再一种是方法探究型。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有“如何才能……”/“应当(或应该)……”等等。总结起来,这三种题型提问的角度依次大致可归纳为“是什么”(语体分析型)、“为什么”(原因追濒型)和“怎样做”(方法探究型)等。

了解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提问方式和答题方向以后,就可以逐渐强化题型意识,建立起对每种题型作答的思维定向。大致方法如下:

首先展示文本阅读的提问方式,明确题型归类。

如山东卷: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其次根据题型特点,针对题型探讨思考方向和作答方式——“思考方向”即问题的转化与分解,“作答方式”即答案的组织(包括“答案的分点”和“句式的选择”两个方面)。此类问题的作答能力要求以筛选和归纳信息为主,相对难度不大。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转化和分解问题要全面;答案的分点是以思考的分层为依据的,不能随意;答案的表述在语势上要保持与题干的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的特征,尤其是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如传记的阅读就需要考虑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固然还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联系;访谈的阅读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访者与被访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科普文的阅读就需要把握其在语言措辞上的科学性(准确严密)与普及性(通俗形象)的要求等。

如广东卷: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类问题,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是阅读难度相对较大的一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学生在此类题型的作答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作答信息的不全面、不完整,遗漏得分点。另外,在组织答案时书写量往往是超负荷的,从而也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质量和答题的速度。在具体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为什么”分解题干时,其原因需要在文本中寻找,不能主观臆想;答案的组织在分点上也必须以思考的方向为依据;此类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大,往往需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整体内容。

如广东卷: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类问题,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难度相对更大,无论是在问题的呈现,还是在涉及的答题信息区间上,此类提问方式的问题都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前一类“为什么?”提问方式的问题丢分的原因不同,以“怎么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学生丢分的原因不在于其作答信息不全面,而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涉及点,找不准问题需要答哪些信息点,因而答非所问,南辕北辙。因此,以“怎样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其作答难度相对于其他两类问题就显得大得多。那么,加强对学生转化问题与分解问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具体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转化与分解的思维需要贯穿作答的始终,尤其要注意文本语句与题干信息之间的转化;此类问题在信息区间的筛选中,也需要对语言信息的分解。

二.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中,“读题”除了前面所说的转化与分解的能力需要加强训练外,还需要对题干中一些隐含的提示信息保持必要的敏感度和警惕性。综合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干设置中常见的隐含提示信息,根据其对作答问题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隐含作答内容和方向的提示信息,一类是隐含答案组织分点的提示信息。

如广东卷: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实用类文本题干的解读在作答过程中尤为重要,把握题干中的隐含信息能让学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作答方向,确定答案信息区间,也能让学生在答案的组织上变得思路清晰,避免一些信息的遗漏。但这一简便有效的“读题”要求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具体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面的导语性句子;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表示范围的限制性语言,如“联系全文”、“文章第多少段中”等等之类的提示语;在关注题干语言提示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赋分分值提示等。

信息论答案篇6

摘要:本文基于moodle(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答疑系统。该系统的核心采用本地搜索、全网搜索、向教师求助的三级搜索策略;该系统可以高效准确的定位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另外为了动态扩充本地数据库的信息和资源,以适应知识动态增长,不断更新的特性,还集成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编辑问题的功能。

关键词:答疑系统;搜索;moodle;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9-0000-03

1引言

网络教育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领域内的知识进行学习,应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网络信息环境[3]。

2答疑系统现状

国内在解答学生疑问,进行师生信息交流方面,可划分为下面三种类型[1]:第一类,没有专门的答疑部分,师生的信息交流仅仅限于电子邮件、留言板或聊天室等简单的方式。这一类远程教育系统可以看成是电视大学的网络版,没有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第二类,具有初步的答疑系统,提供了类似于BBS形式的讨论和在老师主持下的以聊天方式进行的模拟课堂。第三类,具备了一定能力的答疑系统,这些系统提供了一个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的形式来查询信息。系统检索到信息以后就将答案返回给用户,否则将问题存储在数据库中留给专家解答。用户以后则可以进入系统后利用查看答案的选项来查看答案。虽然第三类已可以满足一定的网络教育答疑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几点不足:系统的知识的管理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管理信息;没有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没有实时信息传送等。

与国内的答疑系统不同的是,国外有许多专门的、出色的、智能化的答疑系统。这些系统,如askJeeves公司askJeevesforKids网上答疑系统、ZhipingZheng博士组织开发的answerBus答疑系统、mit(massachusettshstituteoftechnofogy)人工智能实验室的BorisKatz博士组织并开发的StaRt(SyntacticanalysisusingReversibletransformation)系统等几乎都是独立运行的系统,它们不属于任何教学或学习平台[2]。这类系统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专业领域资源的提供者,提问者借助系统解答的问题不一定是某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寻求答案可能是为了解决他们在相应学科的问题,也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是为了寻找作业或任务中需要的资源。

从功能上来说,相比国内的系统而言,国外的答疑系统功能比较简洁,所有的功能都是围绕答疑功能而设计,重点突出。由于国外的答疑系统主要采用英语语系,而目前基于英语语系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检索和数据挖掘技术都已经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正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答疑系统的智能性、高准确率提供了保证。国外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人机理解的自然语言接口和相应的问题查询和反馈上,这表现在自动答疑方面。有的系统(如askJeevesforKids)在提问模块不但支持自然语言提问,还设计了问题的确认交互,通过这层交互,系统能够更精确地理解用户的问题,为问题的准确解答提高了保障;在问题呈现方面,系统会基于问题的类型提供给用户较为简洁的答案,一般有关时间、人物、地点、概念等类型的问题,其答案的简洁性和正确性较高。国外答疑系统的资源库的突出特点是其拥有非常丰富且高质量的内容,比如askJeevesforKids系统的所有答案均是来自数以万计通过查询和确定的其他网站的链接。这些网站资源是人为建设的,并不是软件搜索得到的,因此,每一个答案链接都与问题有关。国外答疑系统的资源库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其不只包括知识库还包括信息库。这样,答案中呈现的信息既包括对问题的解答,也包括能够解答相关问题的网上资源的信息。与系统的独立性相关的是,和国内针对学科和课本的内容体系相比,由于国外系统多是独立平台,因此,答案资源库的内容采用了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的主题式或专业领域式内容组织体系。

3moodle平台的答疑功能分析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的martin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它的重要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设计基础,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3]。moodle的教学设计思想之一,就是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活动,他所关注的是怎样在为他人创造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效果。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合作,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共同构建知识。moodle的教学设计思想之二,就是强调学习的自我构建功能,同时它体现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模块化的形式面向学生,提供动态学习环境;二是学生想起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答疑系统的设计思想也应该具有社会性和自我构建能力。在设计答疑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群体的力量,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把回答问题的权限扩大,集思广益,才能把问题圆满解决。另外,把答疑的过程看成是知识建构的一部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使答疑系统的功效达到最高。

通过对基于网络的答疑系统进行分析,一个好的答疑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正确性:提供的答案要正确无误才能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2)及时性:答疑系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学生的困惑。

(3)多样性:由于问题的千变万化导致了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要根据答案的特点采取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给学生。

moodle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活动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为教学活动创建互动式环境。以下是moodle提供为答疑系统提供的标准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Forum)模块、资源(Resource)模块、聊天室(Chat)模块、wiki模块、词汇表模块。以上模块都很好的支持了学习活动的实施,而且功能相对完善。但是如何把这些模块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及时、多样的答疑是最重要的。

分析了moodle关于答疑的功能并结合答疑系统的特性,moodle存在以下问题:

(1)moodle提供的答疑功能虽然很丰富,但各个模块相对独立,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moodle对中文的支持不健全。字符集编码的问题表现在使用moodle在线编写教学内容的时候,由于不同国家使用的默认字符集不同,混合编排的教学内容常出现乱码。由于moodle开发者的母语是英语,moodle对中文搜索的支持就远远达不到要求,它是基于字符串匹配的搜索算法,只有完全匹配才可以返回结果,而且moodle提供的“全局搜索”功能也不健全。对于答疑系统,搜索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所以,必须开发新模块,以满足“中文”答疑系统的需求。

4答疑系统的设计

针对答疑系统的特性,结合moodle关于答疑模块的功能,提出了一个基于moodle平台的答疑系统,该系统针对某个特定领域内的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答案。该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

(1)查询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是问题和答案展现的智能通道,学生也是从这里找到所需要的答案的。

(2)提问与解答模块是为了弥补前一个功能的不足,当学生没有搜索到所希望的答案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其他学生或是教师来回答,当有答案给出时,系统会发送一份emaiL给提问者,通知他查看答案。

(3)问题扩展查询模块是三级搜索中的第二级,它的基本原理是调用现今流行的internet资源库来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做的好处是即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又使自己的知识库得以丰富,利用了现成的资源,节省成本。

(4)问题统计模块是为了计算问题被问到的频率和点击率,以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对教师的教学重难点有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

(5)人工答疑模块主要是教师通过聊天室、e-mail和留言板与学生进行交流。

本答疑系统设计了三级搜索策略,第1级:本地搜索;第2级:全网搜索;第3级:人工答疑。该三级搜索策略有知识面覆盖全面、具备一定的智能性、用户的疑问可以最终得到解决的优点。

用户使用答疑系统的步骤如下。

第1步:用户输入关键字或者文本;

第2步:系统智能分词;

第3步:在本地搜索答案;

此过程分两种情况:

(1)如果找到匹配答案则呈现给用户。

(2)如果找不到匹配答案,则进入二级搜索,进入第4步。也可以直接提问,系统自动写入数据库,等待其他学生或者教师来解答。

第4步:利用互联网上的主流搜索引擎(百度,爱问,雅虎知识堂等搜索答案,再呈现给用户。

第5步:如果以上几步还是无法满足用户需要,进入人工答疑。

5答疑系统的实现

在moodle的mod文件夹下新建模块,名称为answer,该新建模块是按照三级搜索技术来实现的,可以完成系统框架图中的基于文本的关键字查询、提问、解答、借用流行搜索引擎、问题统计的功能。本系统需要在moodle数据库中添加2个数据表,即:用于存储模块注册信息的表mdl_answer(表1)用于存储问题信息的表mdl_answer_question(表2)。

表1mdl_answer数据表

Fieldtype备注

idbigint(10)编号

Coursebigint(10)所属课程

nameVarchar(255)名称

summarytext概要

emailVarchar(100)教师emaiL

Clickbigint(10)点击率

createtimebigint(10)创建时间

表2mdl_answer_question数据表

Fieldtype备注

idbigint(10)编号

Coursebigint(10)所属课程

questionvarchar(255)问题

answervarchar(255)答案

emailvarchar(100)提问者emaiL

Clickbigint(10)点击率

createtimebigint(10)创建时间

isoksmallint(1)审核

答疑系统的部分关键代码如下:

(1)提取关键字程序

$str=base64_encode(trim($_poSt['mydata']));

$str=base64_decode($str);

//计算字符串中的空格数

for($i=0;$i

{if($str[$i]=="")

$num=$num+1;}

(2)查询语句,查询符合条件的结果

$query="select*from(";

for($i=0;$i

{if($i==0){$exploded_string[0]=trim($exploded_string[0]);

$query.="select*frommdl_answer_questionwherequestionlike'%$exploded_string[0]%'";}

else{

$exploded_string[$i]=trim($exploded_string[$i]);

$query.="Unionselect*frommdl_answer_questionwherequestionlike'%$exploded_string[$i]%'";}}

$query.="andisok=1)toRDeRBYiddesc";

$result=mysql_query($query);

$num_records=mysql_num_rows($result);

(3)在moodle中添加谷歌和百度搜索框

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图2答疑系统运行图

6结论

分析了现有答疑系统的现状与moodle答疑功能的特性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个答疑系统模块,该模块可以很好的嵌入到moodle中去。本系统为教学答疑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参与答疑的方式,教师也可获得更多关于学生和课程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邱建波.基于网络的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4.

[2]王刚.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与自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7-8.

信息论答案篇7

一、精心准备,避免非水平因素导致第一题出错

由于听力测试在录音播放结束后无法再现答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往往产生焦虑、畏惧心理,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听第一题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内容也听不进去,或只听到只言片语造成解题出错。还有部分考生则过于自信,认为听力测试无需做多少准备,正式开考时来得及读题、听题和答题。于是,试卷发下后,只顾浏览全卷甚至抢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读题、答题工作,待听力考试开始时才仓促读题,导致第一题出错。

【应对策略】听力考试前,调整心态,自信而放松,使自己全身心进入角色。同时,利用试音时间认真读题并适应语音、语调,这是做好第一题的关键。注意:1)适度紧张对应试有益,千万不能因为紧张而变得更紧张;2)万一第一题没有把握或听不懂,及时调整心态,来点阿Q精神,迅速放过第一题,努力把后面的试题做好。

【中考题例】

听力录音:w:iliketoreadSimonSmith.

m:Sodoi.ihearhewritesonhiscomputer.andhisnewbookwillcomeoutnextweek.

w:Great!i’vegottogetoneassoonasit’sout.

听力试题:whoisSimonSmith?(2012年阜康卷)

a.acomputerengineer.B.abookseller.

C.awriter.

解析:心情紧张或准备不充分,都可能造成听录音时大脑一片空白,或只听到computer,book等只言片语,导致误选a或B。其实,只要听到hewriteson...或hisnewbook...等简短句式,不难发现正确答案为C。

二、听全信息,避免先入为主、一锤定音导致出错

当先听到的信息在选项中出现时,不少考生立即下结论填答案,造成答题错误。其实,下文的信息很可能会你的结论。

【应对策略】当听到的信息在选项中出现时,不能立即下结论,应冷静地继续细听原文信息,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答案。

【中考题例】

听力录音:m: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tVabit?i’mansweringthephone.

w:notatall.

听力试题:what’sthemandoing?(2012年江苏卷)

a.watchingtV.B.turningdownthetV.

C.answeringthephone.

解析:解题时,考生可能会立即选B,而不愿再认真听后面的内容,其实后面提到i’mansweringthephone,答案为C。

三、抓住关键词句,避免被冗余信息误导导致出错

一些试题的干扰选项和正确选项很相似,且干扰项的内容往往在听力材料中又有所体现,考生往往被这些冗余信息误导而失分。

【应对策略】特定的词句代表特定的语境,抓住关键词句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听力题。听力题约有一半试题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解答。听听力原文时,大家应有强烈的利用关键词句解题的意识,学会从众多交代性信息中挑选有用信息。

【中考题例】

听力录音:ihaveacat.itsnameismimianditisthreeyearsold.ithasshort,greyfurandwhitepaws.itseyesaregreen.itweighsabouttwokilograms.

Usually,iteatscatfoodfromatin,butherfavouritefoodisfish.italsolikesmilkifitisnottoocold.itlikessleepinginabasket.whenitisnotsleeping,itoftenplayswithballsandpiecesofstring.

ifeedmimieverydayandgiveitcleanwater.Sometimes,ibrushitsfuranditenjoysitverymuch.itneverworriesbecausewetakegoodcareofit.mimiismygoodfriend.ilikeitverymuch.

听力试题:17.whatcolouraremimi’seyes?(2012年江苏卷,保留原题号)

a.Grey.B.white.C.Green.

解析:不少同学可能误选a或B,因为容易受ithasshort,greyfurandwhitepaws.这个信息的影响。其实,这是起误导作用的信息,关键句itseyesaregreen.表明本题答案为C。

听力试题:20.whydoesmimineverworry?

a.Becauseitisverysilly.

B.Becausewetakegoodcareofit.

C.Becauseitoftenplayswithballsandpiecesofstring.

解析:有同学可能误选C,因为容易受whenitisnotsleeping,itoftenplayswithballsandpiecesofstring.信息的误导。而录音中的关键句itneverworriesbecausewetakegoodcareofit.明确表明本题答案应为B。

四、注重逻辑推理,避免只重片断信息导致出错

多数听力试题都可直接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但也有不少试题不能直接得到答案,需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应对策略】不能只注重片面信息的字面含义,应结合试题和听力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中考题例】

听力录音:m:excuseme,sir.

w:Yes,whatcanidoforyou,madam?

m:it’slo’clock.ihavebeenforanhourtomeetmyfather.Butisawallthepassengerscomeoutexcepthim.

w:areyousureofthetimehisflightarrives?

m:Yes,ithinkso.Hetoldmehewouldreachtheairportatabout1:00thisafternoon.

w:that’strue.FlightBa506hasjustarrived.

w:what?Ba506?well,idon’tthinkit’shisflightnumber.

m:Doyouknowhisflightnumber?

w:it’sVa407,ithink...oh,amoment,please,Here,iwroteitonmynotebook.Sorry,it’sVa408.

m:Va408?isee,madam,theflightwassupposedtoarriveat1:00,butitwillbetwohoursandtwentyminuteslatebecauseofthebadweatherinnewYork.

w:oK.theniwillhavetowaitlonger.thankyouverymuch,sir.

m:Goodluck!madam.

听力试题:11.whattimedidthewomangettotheairporttomeetherfather?(2012年江苏卷,保留原题号)

信息论答案篇8

随着Quora的走红,国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在这一新市场中跑马圈地。2011年,知乎、者也、烦题、司南等陆续崛起,百度新知、盛大米饭、人人车问等背靠“大树”的产品也全面进军,而2012年7月新浪微博的“微什么”上线,揭开了这场大战的新篇章。作为“有关系的谷歌”和“带问号的推特”,社会化问答网站的传播特点和发展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传播特点

社会化问答网站聚合了web2.0产品的多种基因,超越了以往问答产品信息对接信息的模式,突出社会化特征,强调人在创造问题和答案中的价值。

1.基于质量的问答推送。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进行知识搜索时,人们经常要忍受垃圾信息的干扰,从数量庞大的链接中苦苦寻觅答案。百度知道等第一代问答产品的出现,对优化搜索结果起到了作用,配合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用户的知识搜索体验大为提升。但由于第一代问答产品的开放平台门槛过低、问答随意性较大,回答结果往往难以满足用户对于专业性较强解答的需要,社会化问答网站应运而生。

社会化问答网站的首批核心用户来源于互联网从业者,最初传播的问答大多与互联网产业热点有关,答题的领军人物基本是该领域的总裁或创始人。他们奠定了社会化问答高质量答案的基础,为形成优良的问答氛围、吸引更多用户入驻提供了条件。

另外,社会化问答网站一直坚持的邀请制度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是限制垃圾信息的利器。准实名制方便用户有的放矢地向自己感兴趣的人提问,不少用户会针对一些公司或产品发问,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和回答。由于这类问题与相关人员的利益相关,因此回答者往往竭尽全力,内容的品质也有所保证。

2.基于兴趣的内容运作。社会化问答网站的使用者既可以关注其他的用户,也可以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为提高,既利于用户自身的知识积累,也便于平台上的知识传播。

虽然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用户起初更多关注于知识层面,互相之间属于弱关系,但这种弱关系随着互动的深入很可能向强关系转化。有相似背景和兴趣的人,往往存在相同的价值取向,问答也就成为相互关系拓扑的桥梁,拓展出一个基于兴趣的关系社区。这种友好关系很可能发展到线下,渗透成现实商业行为的合作伙伴。另外,社会化问答网站上存在着许多在某个领域服务了几年,对该领域有些许见解但并不精深的“雏鸟用户”。这种用户乐于分享,但限于经验有限,更希望通过问答来学习和提升。虽然其问答质量与领军用户相比略逊一筹,但对于提高兴趣圈子活跃度尤为关键,是社区未来的领军用户。

由此可见,社会化问答网站基于兴趣的内容运作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和使用习惯,挖掘其兴趣点,直接为其推介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兴趣直接发现内容,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3.基于话题的社交传播。在社会化问答网站中,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决定了其回答问题的深度和质量,无形中也成了个人品牌的展现。在这个平台上,个性化答案代替了标准化答案,准实名制带来了高可信度,促使用户在浏览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回答者进行区分,进而触发一系列的社交行为。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社会化问答网站上有所体现。每当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突现热点时,社会化问答网站总会涌现出相关的问题,引发众多用户的围观与解答。当高质量的回答出现后,答案会进入社会化媒体中二次传播,引发新一股传播流。这一过程的社会化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用户主动进行传播,二是官方微博推荐,三是行业论坛及网站。对于社会化问答网站上节点间的信息流动来说,话题传播不仅包含了信息本身,还带入了用户的社交行为,为原始信息传播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发展策略

1.关系构建和垂直细分。目前国内社会化问答网站的开放度谨小慎微,主要是由于关系拓扑和运营方略直接相关,用户的广度和内容的集中度之间存在矛盾,如何构建关系网络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知乎为例,社会化问答网站里有两张重要的关系网:一张是普通用户和行业领袖网;一张是熟人和朋友网。考虑到这两张网知识累积方式的差异,采取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知乎运营团队目前的侧重点停留在基本的问答功能上,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由问答的形式贯穿,在社交功能上投入深度较小,可以考虑在交互设计上进行改进。

另外,社会化问答网站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职业图谱与兴趣图谱,深入构建一个以问答为基础的职业发展平台。一个人作答的过程犹如一场测试,如果得到认可,很有可能被邀请加入某一个职位或建立商业合作关系。

2.机制完善和评价调整。社会化问答网站注册用户的增加固然可以加快传播,但也意味着信息超载,因此,问题、话题和用户的推荐机制以及答案质量的控制机制建设对于社会化问答网站都是挑战。在查阅问答的过程中,用户对认同的答案进行投票、感谢、评论等操作,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回答者虚拟的荣誉和满足,激励了用户活跃度。但当普通激励手段的效果逐渐减弱,如何保持用户的活跃度就成为社会化问答网站运营的一个核心问题。

社会化问答网站可以通过汇集用户的智慧来决定答案的优先顺序,并对回答进行严格控制和自我过滤,而诸如进一步整合重复或相似的问题,推介给合适的专家得到更高效的解答,更加智能化地引用已有的回答等,都是已有的评价机制可以延伸的空间。

3.内容组织和领域拓展。从技术层面上看,社会化问答网站的门槛并不高,其主要卖点在于如何吸引专业人士注册并提供高质量的答案。因为社交平台的氛围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所以目前社会化问答网站依然坚持邀请制,意在经营良好而纯粹的讨论氛围,在观点碰撞的梳理和反思中形成价值。社会化问答网站的运营是长期的,优质内容需要时间的沉淀,急功近利快速拓展用户或者盲目刺激内容的生产都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用户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商业金融和社会人文领域,对诸如工程、学术等领域的涉及较为匮乏。而随着用户的增多,必将带来兴趣图谱的拓展,网站的内容分布逐渐扩散,范围也不再拘泥于某几个方面。如果社会化问答网站逐渐做大做强,必将面临有关部门严格的审查和自我审查,还有铺天盖地的草根营销宣传等问题。所以有效地推进内容分配和领域扩展进程,都是需要社会化问答网站不断努力的。

信息论答案篇9

关键词:三维目标;课堂教学反馈;即时反馈;情境性;反馈信息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2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人们习惯上认为反馈是教学行将结束时的终端工作,把反馈仅限于课后作业并依此来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但反馈的意义还远不仅如此,它既指向阶段性的结果评价,也呈现反馈的过程轨迹。我们往往只注重阶段性的结果反馈而忽略课堂上的过程反馈: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进行反馈,一方面会影响课的进程和流畅,另一方面会增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意识到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甚至不进行教学反馈。

1即时反馈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性的需要

课堂教学反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特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结束,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存在。如果只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输向学生,而没有从学生那里接授反馈信息,那么这只是单边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控教学活动;学生也需要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才能受到激励、克服思维定势。因为学生对自己刚做出的反应印象清晰,通过反馈能及时强化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所以信息的反馈越及时,效果就越好。我们把这种在课堂上师生双方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而作出的反馈叫做即时反馈。化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性,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都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及时捕捉、立即反馈,使得化学教学产生即兴创造的品质。所以,即时反馈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性特征的需要。

即时反馈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行为,下面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即时反馈的获取途径和反馈策略。

2即时反馈信息的获取

化学教师获取即时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观察、提问、学生练习、学生实验等。除观察外,其他途径就实质而言,有一定的共性:即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后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作出回答或反应。以上途径既然由教师输出,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教学设计中,提前主动预设好具有启发性的、并易获取反馈评价的信息,有目的地在重点、难点之处着意反馈,使学生的问题易于暴露和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预设反馈信息的类型主要有:

2.1回忆性反馈信息

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记忆程度,同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所记忆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在讲某一章节的后面几节知识时,往往要用到前面几节的知识概念,此时可设计回忆性反馈信息。例如,在准备讲“气体摩尔体积”内容时,可先提问学生“摩尔”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反馈导入新课。

2.2理解性反馈信息

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或解释、引伸能力而设计的反馈信息。此种反馈信息往往安排在对某个概念、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解释化学现象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或数据推断出结论等。例如,在给“气体摩尔体积”下定义后,可提出以下一组问题:“下列与22.4有关的说法是否正确?①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为22.4L;②1molCo的体积一定约为22.4L;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④当某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态。”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确定后续教学过程。

2.3应用性反馈信息

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新知识学习问题。此反馈信息往往安排在学习完某个新知识后再对学生发出。例如,在讲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后,可让学生分析“3.4gH2S和0.1molHBr气体不同条件下,哪个分子数较多?相同的条件下,哪个用较大的容器盛装?不同条件下,哪个质量大?大多少?哪个所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多?多多少?”

2.4分析性反馈信息

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此类反馈经常安排在课时或单元的后期。例如,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将近结束,在内容上需引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可设计提问“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定律有何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发展思维。

从上面举例可以发现:虽然以上四种反馈信息都是“准备好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时机是不同的,必须与教学特定的情境相匹配。

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断接收着来自教师的教学信息,同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体验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上,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停留的时间一般比较短,生动鲜活又充满灵性,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即兴捕捉反馈信息,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组织。

要善于观察。如果学生注意力集中、目光有神、会心微笑时,说明教师的授课恰到好处,此时,可按原计划开始教学;如果学生皱起眉头、目光呆滞,并有小声议论,可能学生没有听懂,就需要放慢教学的节奏或变换教学方式,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听课情绪松散,可能学生已经听懂了,此时可加快教学节奏或把问题引向深入。

要善于聆听,聆听反馈中转瞬即逝的信息,有效诊断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独特性,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引导。例如,学生在回答氯水的成分时,说道有氯化氢,聆听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未考虑到氯化氢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可以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纠正并解释。

要善于追问。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追问或转向组织学生集中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教学的机智。

及时运用多种方式(包括体态语言)给以积极的评价与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3获取反馈信息后的即时处理策略

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如何处理?总的原则是我们要细心回授,将它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使学生内部状态得到优化,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我们以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为例,来探讨获取即时反馈信息后的处理策略。基于若干研究,罗森夏因(1983)鉴别出学生问题的回答有四类:“正确、迅速而肯定”、“正确但犹豫”、“由于粗心而出错”、“由于不知道而出错”。

根据不同的回答,教师的策略也有不同:

①对“正确、迅速而肯定”回答的处理

研究表明,“在一个反馈中,一旦产生了60%~80%的正确答案,教师所创造的节奏和动力就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并为高水平的任务导向做好准备。节奏轻快的正确答案还有助于尽可能减少学生无关回答和分散课堂注意的东西。”

②对“正确但犹豫”回答的处理

对回答正确但犹豫的学生,教师给出的第一个反馈应该是积极的、强化的陈述,比如“好”或者“那是很对的”。这是因为,一个正确但犹豫的回答如果与积极的反馈相联系,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把它记下来。这使学习者在下一次对同类的问题回答时,能够进入到正确、迅速而肯定的类型。

③对“由于粗心而出错”回答的处理

多达20%的学生回答可归为“由于粗心而出错”这一类,这取决于该课的授课时机以及学生的疲劳和疏忽程度。当出现了这种回答,而老师又感到学生实际上知道了正确答案,因为学生回答得太粗心。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此时要抑制这种冲动,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表明该学生的答案错了,并且立即转向下一个学生寻求正确答案。这样,让粗心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次由于回答正确而获得表扬的机会。

④对“由于不知道而出错”回答的处理

如果发现某一个学生出错,并且具有代表性,作为教师,就需要首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增强和放大教学信息,将这些“含有谬误”的、“含有创新意识的”反馈信息,通过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把一个学生的想法,推向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把学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或仅仅是一个看法的萌芽,根据学生原意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这种策略虽然用在一个学生身上,却能让其他所有学生受益,因为许多学生此时学到的知识可能也是片面的。

紧接着教师最好提供暗示、探询、简化问题或加以刺激,设置问题台阶,复习正确解答所需要的关键事实或规则,提示所给的线索或暗示代表着部分正确的答案,用一个不同但相似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这比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要好得多,毕竟,我们反馈的目的不在于从学生那里得到正确答案,而在于让学习者努力去寻找正确答案。

因为这种类型的纠正反馈是用在个别学生身上的,要证明它对全班的效果,还必须看正确回答的百分比是否上升了。在学生正确回答准确率大约80%之前,复习、重新解释、提示一直都有效。超过这个点,再纠正就要简洁些,最后可以指导答错的学生去做课本上对该题有帮助的或纠正性的练习。

在设计问题材料时,“如果把60%~80%的时间用在引发正确回答上,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有一个误区,就是教师设计问题有意让学生练习的挑战水平过高,也就是说,让许多学生犯错误。实际上,当学生的练习机会产生高水平的成功率时,他们会更快、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只是自己在头脑中的假想过程,面对鲜活的教学情境,随时都需要教师在现场敏锐地捕捉情境中的线索,在瞬间作出反应,进行即时反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要有良好的预设,而且要有对反馈适度、合理、及时的回授,更要有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即兴“表演”甚至“救场”和“应急”。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达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应有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化学课堂教学期待即时反馈!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5、352.

信息论答案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项目教学法探究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使用百度引擎搜索技巧,编印成教学参考资料,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用百度引擎搜索技巧项目教学法。

一、教学条件、环境、教具与时间

在学校计算机教室,讲台要有多媒体荧屏,学生每人要有一台学习用计算机。学生的每一台计算机都用局域网与教师的教学计算机及多媒体荧幕连接,共享网络教学。

上课前,教师将编印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技巧项目资料发给学生自学,尝试上网操作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3课时。

二、教学程序

1.教学开始程序

(1)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疑难问题,怎样才能最快找到准确的答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答案:使用百度搜索引擎。

(4)教师问:课前发给同学们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技巧项目参考资料,要求大家预习相关课文内容。参考资料上的前两个技巧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答案:①网页信息搜索。②网页搜索图片信息。

教师:大家回答的这两个技巧项目,就是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下面同学们再认真学习参考资料的每一个技巧项目的内容,尝试在计算机上逐项进行操作练习。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荧幕上显示两技巧项目的第一网页信息。

教学开始,教师采用提问启发阅读、思考、回答,使学生尽快集中精力上课。

2.教学进行程序

(1)学习操作的第一技巧项目:网页信息搜索。

一是教师提出:大家经过计算机自主学习、操作后,谁先回答,第一个技巧项目中,操作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回答后,请同时在自己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二是学生的回答和显示的答案:第一步启动ie,在地址栏输入百度网址;按“enter”键,打开百度首页。多媒体荧幕上随即显示出百度搜索框。在同学们一致认为答案正确后,教师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第一步按要求打开百度搜索框后,下一步怎样进行信息搜索?谁先回答。回答后请尝试在百度搜索“中国十大元帅”。

学生的回答:第二步,在搜索框中输入需要搜索的关键词,单击“百度一下”按钮,搜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在网页中,然后单击需要查看的链接,这样在打开的网页中即可看到需要浏览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按要求在多媒体荧屏上的百度首页搜索框中显示关键词:“中国十大元帅”。单击这些关键词的链接,“中国十大元帅”的姓名即可在打开的网页中看到。

(2)学习操作的第二技巧项目:搜索图片信息(荧幕显示)。

一是教师引导提问:使用百度搜索引擎,不仅可以搜索网页知识,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在internet上搜索漂亮的图片。教师提问:使用百度搜索图片信息,第一步操作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启动ie,打开百度首页,单击搜索框上方的图片链接。学生回答后,按操作程序,在桌面上打开百度首页,将百度搜索框显示在多媒体荧幕上。

二是教师接着引导提问:怎样搜索图片信息?回答后请学生搜索出熊猫图片。

三是学生回答:单击搜索框上方的图片链接,输入关键词,在搜索框下面选择需要搜索的图片时,单击“百度一下”按钮。需要搜索的图片就在网页上显示出来。学生回答问题后,随即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熊猫”关键词,单击“百度一下”按钮,便在网页上看到了“熊猫”图片。接着教师让举手回答的学生,按技巧项目的操作要求随意搜索自己选择的图片,结果有的搜索出“骏马”,有的搜索出“猛虎下山”等。

教师提示:学生学会在计算机网络中搜索图片信息,不但对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将来到工作岗位上进行广告等图片设计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设计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6个技巧”项目资料是3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先学习前面2个项目内容,其余4个项目待下两节课再安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