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十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十篇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6:50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2

关键词:营林措施;综合性措施;森林;病虫害;生态学基础

前言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诸多,比如管理理念因素、预防技术因素、工作人员因素、工作设备因素等。为了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必须要进行森林病虫害有效营林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

1关于森林病虫害状况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储备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不容乐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不断扩张,不利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自然旅游业的开展。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可以得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森林病虫害逐年递增25%,我国每年的森林病虫害损失高达50多亿元,我国森林病虫害规模不断扩大,这大大影响我国林业工程的开展,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依旧不健全,再加上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复杂性,森林病虫害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经常发生于我国的平原地区,比如河北、山东等地,这些病虫类型主要为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比较常见的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有森林鼠、松毛虫,这些害虫的发生面积与日俱增,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出现,不利于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护工作的政策开展。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从森林病虫害理论分析角度来看,害虫种群生态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根本。生态学基础侧重于自然系统的调节及昆虫种群的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物种,在数量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况,这些不同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会出现昆虫泛滥成灾的状况。在我国的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松毛虫、天牛是其主要的病虫类型。美国白蛾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吉林、辽宁等地区。白蛾病害是一种新型的病害,白蛾的繁殖能力强,适用性强,它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其危害范围遍及全世界。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我国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蛹寄生蜂具备极高的寄生率。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科学性控制方案,保证营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不同病虫害的防护措施,保证治理工作上的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病虫害损害率的降低,避免其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害。在森林病虫害工作中,进行科学性防控思想的遵循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森林病虫害的科学性控制及治理,这需要应用科学性治理方案的应用,保证治理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利用科学性的治理方案,进行实际病虫害问题的解决,保证病害防治措施的优化。这需要进行自然灾害本质特征的遵循,进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应用,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防控措施的应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行为展开分析,做好森林的病虫害治理工作。

2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优化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维护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行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进行科学性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检测预警体系的健全,针对有害昆虫的发生状况、发展状况及危害状况,展开实时性测控,进行森林系统健康状况信息的及时掌握,有效了解有害昆虫的危害性趋势及动态,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进行天敌资源防止措施的应用是必要的,利用天敌资源进行预防的措施,是非常高效的生态学防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不同的物种处于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如果能够进行有害昆虫的天敌引进,就能够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必须进行植物药剂治虫措施的开展,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针对那些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使用生物药剂,但是必须要实现这个环节的控制,要多多开展植物药剂除虫工作的开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其对于树木造成过大的损坏。通过对植物药剂的推广,可以有效遏制针叶树、原始阔叶树等病虫害的扩张态势,有利于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实现有害昆虫生长的有效控制,避免对树木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农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针对某些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进行化学农药的使用,这需要做好药物的药效分析工作,确保有害昆虫的有效灭杀,实现用药剂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昆虫病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其对于树木的危害。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进行营林管理措施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管理环节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害昆虫的天敌数量趋于稳定,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有些有益动物减少的状况,必须进行减少原因的分析并且及时做好补救措施,保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外来物种及森林的检查工作,做好外来树木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有害生物的传播及蔓延状况。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森林资源所扮演的角色,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我国病虫害的不断发展及蔓延,很多的树木受到影响及破坏,为了满足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营林措施体系的健全,在遵循生态学的发展规律前提下,落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满足我国森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工作的要求,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护体系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深化自身的病虫害防护管理意识,进行新型森林病虫害防护方案的应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旭烽.浅议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J].安徽林业,2009(4)

[2]元小兰,谢灿武.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经济成果[J].中国林业,2010(5)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3

[关键词]生态防治技术;病虫害;林业;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351-01

引言

随着气候的改变,再加上森林管理经营不当、防治技术不合理等因素,我国林业面临的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的发展。科学而有效的病虫害生态防治关系到林业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为了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相关管理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的程度,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而高效地进行防治管理,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率。生态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既是有害生物防治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1.运用生态防治技术治理病虫害的意义

1.1生态防治技术的主要内容

生态防治技术坚持“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理念”,对林业病虫害进行生态防治。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如害虫的天敌、害虫的配偶;生物的代谢产物:如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剂、外激素、利它素等等;以及少量农药等控制病虫害的蔓延,提高林木质量并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1.2运用生态防治技术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意义

1.2.1克服传统防治技术的不足,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但这一技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一方面,长期以来害虫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适应性进化,逐渐获得抗药性,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另一方面,化学农药的使用会造成水资源污染,并可能杀伤病虫害的天敌或是其他一些有益的的昆虫,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

传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已经不适合时展的潮流,逐渐被淘汰,而生态防治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这一防治技术克服了传统防治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林业绿色化、健康化、生态化的生产水平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其次,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能长期而又有效地防范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最后,生态防治技术可以提升林产品质量,保护林业资源,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水平。

1.2.2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我国对林业的建设发展规划以绿化造林为主,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的推广不仅达到了绿化造林的目的,还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害虫虽然会对森林造成严重影响,但究其根本,它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或者物理防治,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失衡,破坏食物链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防治技术对病虫害的防治安全而又高效,能够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平衡。

2.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林业病虫害种类增多并且难以防治

首先,我国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也逐渐增多,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防治工作越来越难。很多地方缺乏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现实需求,也不适应林业资源增殖的需要。其次,治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低、防治技术不过关,没有摸清林业病虫害的生长规律就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并且对新出现的病虫害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的发展并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制约

一方面,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单一。我国现阶段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防治设备,更多地依靠喷洒农药、杀虫剂等单一的防治措施,造成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理念落后,治理人员只是被动防治,防治工作不全面并且防治效率低下。[2]

2.3]有完善的病虫害检测技术

病虫害检测技术是生态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病虫害的预测工作就能及时了解新的病虫害发生范围、种类、危害性和蔓延速度等,有利于防治人员及时应对突发的病虫害。但是我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管理相对薄弱,一是缺乏病虫害历史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并且治理人员没有及时分析数据,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我国缺少完善的病虫害实验基地,检测检疫仪器设备不全面。因此,现阶段我国很难在病虫害发生前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防,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任重道远。[3]

2.4林业管理水平落后

加强病虫害的生态防治工作就要加强林业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对林业结构安排不合理,林场也没有安排专业人员监督造林过程,导致造林质量不高、林业病虫害时常发生。当出现病虫害时,领导人员也没有及时协调安排好防治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防治效果不明显,给林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生态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

3.1用激素防治病虫害

害虫在和繁殖的过程中会释放信息激素吸引异性,治理人员利用激素防治病虫害主要是用科学技术手段获取害虫的性外激素,干扰林业害虫的正常繁殖或者对害虫进行直接诱杀。或者治理人员可以制造人工信息激素破坏病虫的定位定向能力,阻断过程、减少害虫繁衍的数量,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4]

3.2在林场中引进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在林场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病虫害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生态防治手段,不仅可以高效控制病虫害,还能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人员在林场中引进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一要注意对天敌昆虫的保护,不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药杀伤天敌昆虫;二要注意释放天敌昆虫的数量和时间,如果天敌昆虫数量相对较少,则要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达到防治的数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时间释放天敌昆虫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3微生物防治技术

有些微生物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对林木也没有损害,但对一些害虫却有强大的侵袭和感染能力,对病虫害种群造成破坏。治理人员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破坏害虫虫卵,或者让害虫发生病变,以减少病虫害的数量。

3.4运用不育技术防止害虫繁殖

在小面积森林中,治理人员常用诱捕器诱杀某一性别的害虫,干扰其。或者破坏害虫的生殖腺功能影响害虫的生殖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害虫的生产数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林业的病虫害治理工作艰巨,治理人员要根据自己林场实际的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态防治措施,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义群.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128.

[2]潘明哲.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16:42―43.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三十年来一直沿用农业、林业的方针“治早、治小、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由于“治了”和“消灭”,使人们认为“治虫就必需打药““无虫也得打预防药”等,因此,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建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适合于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互相协调,以达到控制病虫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生态角度出发,科学种植、养护、管理,选栽抗病品种,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植物检疫,开展人工防治,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

一、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治为主,不注重预防,在园林规划时只考虑绿化效果,不考虑植物品种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进行防治。

2、采用单一化学防治,不注重综合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尽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甚至能扼制病虫害的流行。但化学防治能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以及影响人类健康。论文写作,病虫害。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论文写作,病虫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论文写作,病虫害。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论文写作,病虫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论文写作,病虫害。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论文写作,病虫害。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千分之三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要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在城市园林养护过程中,使栽培环境尽量符合园林植物生长的要求,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病虫害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一旦发生病虫危害,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治早、治少、治了”,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允许的范围之内,杜绝扩大蔓延。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5

关键词:营林技术;病虫害;北方地区;森林

林业病虫害在阻碍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在树木正常的生长、繁殖期内,打破了森林生态系统正常循环的周期和规律,以致于给我国经济效益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要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警惕,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危害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并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科学防御工作。

1林业病虫害概述

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种子以及林木正常的发育期和成长期内,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的病害或虫害。一般林业病虫害分为外来林业病虫害和国家林业检疫性病虫害2种。其中,外来林业病虫害由于缺少天敌,无需很长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林木种子正常发育以及生长,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威胁到森林生态平衡。而林业检疫性的病虫害,由于产生于我国地区,通过植物和其附属物便可以进行传播,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危险性,也被国家林业局视为重点防治对象。

针对近些年日渐凸显的病虫害问题,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健康,于2004年12月,出台了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并规定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16字指导方针,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整个过程。另外,树立森林健康的理念,在熟悉了解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原因后,需要在营林技术上实现突破创新,借助科学的方法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良好的治理效果。

2提高营林技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举措

2.1突破固有观念,确立创新防治策略

我国在防治林业病虫害中,要不断创新观念,将固有单一的只重视怎样去除林业病虫害的旧观念,慢慢向如何提前预防病虫害的方向转变。病虫害防治策略的首先原则就是坚持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治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进而推动病虫防治由一般防治转向工程治理。同时,这些年我国在防治技术方面也出现了巨大改变,已经由农药防治转向更加科学的生物防治,不仅让林业治理显示出高科技的防治效果,还有效推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选择抗病虫害强的树种

每个树种都有不同对抗病虫害的能力,要适时了解每一个树种的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临不同的地区,栽培不同的树种试验,尽可能多地投入不同品种,最终选择能够大面积成活的树种进行培育。如此,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节省时间,提升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

2.3采用混交林的造林办法,形成严密的防护系统

一般在进行营林生产时,通过人工造林的混交就可以形成良性的森林环境,从而避免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就具体的操作而言,选择林冠浓密、营养丰富、结构复杂和根系深广的混交林最有助于发挥森林防护功能。在树种繁多的环境下,林木具备较好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害虫或病菌繁殖。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下,寄生性昆虫、菌类的天敌也容易大量繁衍生存,他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从而更容易治理林业病虫害。

2.4注重做好防治工作,促进树木茁壮成长

在现阶段,防治森林病虫害更加注重利用科学的防治手段,结合生态学理论,提高林业防治技术水平,以便达到预防林业病虫害的良好效果。另外,也有助于认知病虫害与森林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生物治理。林业从业人员要注意观察生态圈中的病虫害关系网,加强检验检疫工作,找寻外来入侵者,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从而逐步推进治理工作的开展。

2.5建立相应的林业防治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林业防治监控体系,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提升检测林业病虫害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这套监控系统能够利用科学手段,自动预测出治理时间,并根据信息库中病虫害的案例,用最短的时间找出治理措施,在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抑制病虫害的蔓延,这无疑也是当下林业实现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3结语

简而言之,未来在林业病虫害治理方面,需要坚持绿色生态、健康林业的探索理念,不断追求营林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的实际应用。用科学的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确保树木可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生长和发育,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89

1前言

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使更多的人群对当前的生存环境、活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担负着越发重要的工作职责,同时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侵袭现象越发严重,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唯有就我国现实状况与各个城市植物栽培种植状况,应用对应性病虫害防治处理技术,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较多城市区域园林植物却正在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侵扰,表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仍旧存在较多不足问题,需要制定有效对策加以处理。

2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类别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花草树木为主要材料,实践工作中,树木遭受病虫害干扰影响的等级远远高出花草。这是由于树木栽种范围较花草更加广泛,同时基于树木植物自身特征,其生长枝繁叶茂,且茎干较高,因此使得病虫害预防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采用的植物类别多样,类别划分标准也并不统一。城市园林绿化所用的树木则包括乔木以及灌木2个种类,还可细化分成履约、绿叶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等植物种类。其中常绿针叶乔木植物包括雪松、黑松、马尾松等等,灌木植物则包括罗汉松、蒲地柏、五针松等类别。常绿阔叶乔木植物主要有女贞、广玉兰等种类,灌木植物则包括珊瑚树、瓜子黄杨、桔树、海桐、撒金珊瑚、八角金盘、金丝桃、苏铁等类别。落叶阔叶乔木植物包括枫杨、槐树、盘槐与银杏等,灌木植物包括白玉兰、紫薇、戚树、八仙花、金钟花、石榴等。

另外,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竹类植物也承担着重要职能,其种类丰富,包括佛肚竹、络实、地锦、葡萄藤以及扶芳藤等。

3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常见的病虫害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所用植物与一般的田野庄稼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其遭受病虫害侵袭干扰的类别也并不一样。依照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工程发展特征,病虫害主要包括食叶性病虫害、钻蛀性病虫害、刺吸性病虫害以及螨类病虫害等。刺吸性病虫害包括蝉类、蚜虫类、虱虫类、茶翅蝽等。螨类病虫害则包括爪螨、杨始叶螨、女贞叶刺瘿螨等类别。

4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预防治理问题

纵观我国当前城市园林病虫害预防治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存在较多缺陷与不足。首要问题在于更加注重治理而忽视了重要的防御工作。具体来讲,在建设规划园林工程项目的初期,并没能考量园林项目中植物种类规划的环节,经常是在引发病虫害问题后方急忙的寻求应对解决策略,导致宝贵资源的浪费,使得投入的人力成本无法获取相应的回报。通常来说,采用化学药物病虫害预防治理技术可达到明显的效果,且见效速度较快。因此在较多状况之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愿意应用效果立竿见影的单一化学防御治理技术,这样一来综合技术方式被不良忽视。事实上,该类化学预防治理技术会令病虫害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如果长久应用该类化学药物则会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该类方式对于环保事业也会形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大众人身安全。

伴随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各个区域均渐渐组建了园林行政管理单位,主要就园林项目绿化以及维护管理进行全面调控。该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该类组建的管控单位却没能全面注重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同时采取的管控以及考察方法无法全面到位,这令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进程中病虫害现象的大范围发生变成可能。

基于我国目前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的专业仍旧属于冷门,因此该行业欠缺大量的专业人才,呈现出专业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来说,该学科欠缺强大的团队支撑,这便令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保护呈现出欠缺后劲的状态,对绿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不良制约影响。

5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防治病虫害技术与对策

5.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防治病虫害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进程中防治病虫害现象在实践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该项工作质量水平直接决定最终的绿化建设效果。应坚决取缔以往常见的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模式,这样不但会危及到虫害天敌,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破坏,打破生态平衡,同时还会引发人畜中毒事件。就化学农药预防治理病虫害的内在弊端,应积极发展并广泛应用无公害病虫害预防治理技术,主要来说涵盖生物预防治理、物理机械预防治理、微生物杀虫预防治理、特异性杀虫预防治理、植物源农药以及化学农药预防治理等。

其中,生物预防治理主要依照自然环境中包含的不同物种斗争,通过有益生物有效预防治理病虫害。该项技术方式内在特征在于能更好的消除病虫害现象,同时对于人类、牲畜植物的生存发展较为安全,不会危害到天敌亦不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影响,可有效预防病虫害再次猖獗并构成抗性,可推动现代城市生态环保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生物预防治理技术采取的主体对策在于通过菌类预防病虫害。较为常见的菌类是苏云金杆菌,其特征在于可广泛的杀害病虫,且呈现出了发挥毒杀效果极为快速,投入预防治理成本较低、应用便利的优势,可有效的代替有机磷农药预防治理不同种类的鳞翅目害虫。再者,可通过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以及有益动物达到良好的预防治理效果。通常来讲,捕食性天敌具有较大的捕食病虫害能力,在自然环境中可发挥明显的预防治理病虫害功效。还可通过鸟类治虫方式扩充治理病虫害范畴,或是通过昆虫激素达到有效治虫的目标。例如加入引诱剂使得雄蛾被吸引过来,或是通过黏胶、放出毒饵、添加杀虫剂快速的将病虫害杀死。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还可选择物理机械预防治理技术,依照害虫一些特定习性,选择对应性工具、仪器设施或是营造出病虫害喜好的环境与物质条件。如采取光、热或是辐射等有效手段,综合人工预防治理手段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预防治理效果。该方式操作起来极为便利容易,且不会出现污染现象,尤其适用于现代城市园林工程绿化建设。一般来说常用的物理机械预防治理方法包括诱杀、人工预防、设置障碍等等。

常用的农药预防治理技术手段其外延不断扩充,具体涵盖微生物杀虫药剂、特异性杀虫、植物园药剂杀虫、化学药剂杀虫的预防治理技术。该项技术操作处理的要点在于科学应用生物农药,选择没有公害的化学药剂。生物农药则可划分为植物源、微生物以及动物园农药,使用该类农药不但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治理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可确保人畜天敌的良好安全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物农药则可利用生物处理手段与基因工程手段获取丰富的原料,因而体现出了不会轻易形成抗性的特征。另外还可应用无公害性化学药剂,例如无机性硫悬浮药剂以及晶体石硫合农药达到良好的预防治理效果。

5.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防治病虫害对策

为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防治病虫害工作整体质量水平,我们应积极推进综合预防治理,该项工作不应仅仅本着治愈缓解的目标,而应将防御作为重点环节。因此,唯有引入综合治理手段方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预防治理对策实际上就是通过科学对策、生物预防治理以及物理预防治理等综合手段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主要是指应创建形成专项的园林工程病虫害治理管理责任部门,同时制定较为成熟、切实可行的管控监督处理方式,针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常见病虫害进行定期深入考核并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生物防治技术则要利用以虫治虫的方式,取得实效性。例如,我国石家庄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病虫害问题展开了系列化调查研究以及预防治理工作。基于城市区域各类街道与民心河园林绿化植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蛀干害虫现象,因此有目标的引入了肿腿蜂专门应对该类虫害现象,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治理效果。物理防治主要通过物理技术方式为园林绿化植物创建形成一定的防虫区域,尽可能的降低或者干脆不应用化学药剂达到良好的预防治理功效。

为不断壮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人才团队,高等院校应加强做好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我国也应持续扩充对该类冷门专业的经费投入。再者,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企业应在聘用引进人才后对该类员工做进一步的再教育与再培养,无论理论层面或是实践层面均应提升培养建设力度。再者,我国各个园林单位应组建形成更具专业性的园林协会机构,定期组织专业性的预防治理病虫害会议,通过互相交流,提升园林机构预防治理病虫害的整体水平。

6结语

总体来说,预防治理病虫害为园林绿化部门势必要应对处理的问题,同时也为一项极为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任务,园林建设部门管控人员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树立使命感,由引发园林病虫害的真正原因入手采取有效的应对处理技术与方式,把握病虫害生存、活动的内在规律,深入了解四周环境生态性,方能探求到最为合理科学的防治策略,真正推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玉霞,宁豫婷.城市园林绿化树木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措施[J].河北林业科技,2011(4):64-65.

[2]孙桂琴.冬春季节园林植物害虫生态防控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13(3):14-16,57.

[3]童勇军.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8(6):51-53,57.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7

关键词:营林技术;林业病虫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9302

1引言

对于林业建设而言,病虫害会导致营林建设遭受极大的损失且林木生长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大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对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营林技术与病虫害发生存在紧密联系。对于营林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更合理地预防林业病虫害。本文将针对与林业病虫害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地研究与探讨,以期提供参考。

2林业病虫害概述

林业病虫害,具体指的就是林木生长过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破坏而对其正常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的产量会随之下降,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降低。与此同时,林木储存同样会出现昆虫迫害等问题,最终导致林木性质有所改变[1]。现阶段,我国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中的发展速度都不断加快,特别是建设行业,对土地占据的数量不断增加,为此,林业产地面积也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由于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水土流失改善的同时还能够净化空气,对气候予以合理地调节。因而也逐渐成为生产企业主要的储备资源,由此可见,林木用途与作用极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林地资源的生产量紧张,同样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导致损失程度不断增加,甚至会导致林区的损坏,最终制约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业病虫害方面,可以将其划分成两种类型:其一,病害;其二,虫害。所谓的病害指的就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所引发的病征,致使林木生长处于异常状态。而林木病害发生的阶段并不固定,特别是在夏季期间,属于病害的高发期。而虫害则指的就是鼠类或者是虫类对林木带来的危害。一般情况下将此两种情况称之为病虫害[2]。不管是哪一种危害的发生,都会严重威胁林木生长,一旦发生就会增加控制的难度,严重阻碍林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对林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样还会抑制林木的正常生长,使得林木生产的质量下降,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对生态平衡状态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采用营林技术,进而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而在防治的时候,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如生物防治、人工捕杀亦或是物理机械防治等方式的效果都十分理想。为了从根本上防治林业病虫害,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营林技术的水平。在营林生产的过程中应始终贯穿营林技术,全面推广使用优良树种增强防治的效果[3]。其中,对于植树方面,特别是选择树种与栽植密度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积极倡导混交林的营造,规避树种的单一化问题,进一步推动育林工作的有效发展。在营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幼龄林的管理力度,选择使用不存在病虫害的壮苗,并采用施肥、灌水以及除草和中耕等多种方式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保障。一旦病虫害发生,应当立即改进生态条件,确保及时将病虫害清除。

基于此,林业病虫害防治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预防方针,以保证对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地指导。为此,在林业病虫害治理方面一定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融入到林业生产各环节当中,对传统理念进行改变,增强预防工作的效果,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科学防控病虫害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且有效地把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控的规律。

3加强营林技术应用,实现病虫害防治

3.1更新传统观念,创新防治方法

在治理林业病虫害的过程中,应摒弃错误观念,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要积极培养绿色生态与健康森林的理念,对于林业病虫害治理策略需予以新变革[4]。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来讲,应当由以治理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方式,将预防作为重点,辅之以治理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而在防治病虫害组织管理中,应当由一般治理上升为工程治理层次,实现策略的有效转变,以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项目。同时,积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转变为标本兼治观念,从化学物理防治角度向着健康环保的生物防治方向发展。

3.2选用具有抵抗林业病虫害能力的树种

树木本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与其种类存在紧密的联系,而树种之间生理特性、环境适应力和形态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树种不同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为此,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地选择高产且具有较强的抵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5]。

3.3营造混交林

在人工种植林方面,应当采用混交的种植方式。第一,针对混交林当中的枯枝落叶而言,会使腐质层的分解几率不断提高。而腐质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林业病虫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能够为病虫天敌提供寄主,对于森林环境的构造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二,混交造林这种形式能够使森林系统内部树种之间的关系更具丰富性与稳定性特征。因此,在选择过程中,最好能选择灌木-乔木、针叶-针叶、灌木-灌木、阔叶-针叶4种模式。表现在混交方式方面,则能够选择带状与块状2种。

3.4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监测与治理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树木生长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实现预防作为重点,辅之以治理这一理念的践行。现阶段,国内林业病虫害治理工作始终沿用在发现病虫害后使用药物进行治理这一传统性的手段,实际效果始终差强人意。为此,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一定要由预防入手,但并非是以治理为终点。

本文以桉树为例,阐述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问题:对于青枯病的防治,应当选择使用抗病品系,给予苗木出圃检疫工作高度重视,最好不要将病害带到山上,同时也最好不要在易携带青枯极毛杆菌的林地中营造桉树林,而且也不能够施加没有腐熟的有机肥。而在防治焦枯病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土地造林,对于低洼地必须要积极构建排水沟,确保种植密度的合理性。对于小地老虎虫害的防治,可以在成虫的盛发时期使用黑光灯亦或是糖酒醋及进行诱杀。如果是初龄幼虫时期,应当使用质量分数为90%的敌百虫500倍液进行防治。

3.5加强林区卫生管理

要想为树木的生长提供理想的环境,就必须要求护林工作人员对林区内部进行定期地清理。其中,林区生长的杂草与其他污染物都会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导致树木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如果林区环境不卫生同样会为寄生虫的生长提供场所以及所需的养分,这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具有不良的影响。

林区卫生清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杂草与多余灌木的全面清除。杂草的清除与松土条件不仅可以实现林木生长环境得以全面优化,同样可以对树木根系的发育进行有效地制止,使得树根发病的几率得以降低[7]。通过林区卫生的清理可以使树木本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得以全面增强。

3.6建立森林监控体系

虽然人工检测与防治这一途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却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森林监控体系的完善性不仅表现在人力与物力节省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虫害检测准确程度与及时性增强方面。建立并健全森林监控体系的明显优点就是确保监控系统可以在最佳预防与治理阶段获取最具价值的林业病虫害信息内容,进一步增强防治的效果[8]。而构建森林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对林业病虫害传播与蔓延予以合理地抑制,同时还能够减少实际的经济损失,这对于林业领域而言是一种创新,同样也是该领域统一的重要表现途径。

4结语

在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病虫害的问题始终存在,因而严重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林业部门应当提高重视程度,从多个方面与多个角度展开综合性考虑与分析,以保证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实现森林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营林技术已经成为林业发展核心内容,而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被纳入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为此,必须有效地推动营林技术发展,确保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i,王洪彬.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3(4):98.

[2]宫希成.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6(11):176.

[3]陈斌.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71.

[4]刘金鑫,徐正德.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118.

[5]杨宇,赵雪松,杨国方,等.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4):49.

[6]缑栋栋.试论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5(10):126.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8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2031

引言

林业是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进行培育和保护森林,并利用其本身优势起到林木保护作用的部门。目前随着林业面积的不断扩张,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和原因探究也是林业部门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林业病虫害情况的简述,追寻其发生原因,进而找到好的可以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1林业病虫害情况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绿化的要求,城市人工造林的面积不断增加,加之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国家林木面积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林业在火灾、水灾、病虫害等方面的防范工作。本文主要研究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防范。

近几年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人工造林的特点是树木间密度适宜、树木种类比较单一、林木结构简单等;而这些特点也造成林业维护人员消耗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面积逐年递增,也是病虫害工作难以开展的原由之一。

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增加,休息时间开始走出家门进行野餐或者聚会,这些人为社交活动的增加,也会带来病虫害。就像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美国的亚洲鲤鱼一样,这在美国无异于破坏生态环境的“病虫害”。[1]

打农药是现代农业、林业常用的防治手段,但这种方法在杀死一部分病虫害的同时,也为病虫害增加了抗药性,防治工作的难度也会加大。

所以林业病虫害的防范不能单纯的依靠化学方法,应依据科学的管理方式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伤害。

2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经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影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办法。

林木类多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单一医治可能导致其他病虫害的爆发,故无法针对单一虫害进行医治。其次是其生存环境复杂,制止病虫害的发生也不能破坏原有的林木生存环境,故只能从其的发生原因入手。而病虫害难以根治及其产生原因在以下几点:

林业的病害多为有害菌类,虫害多为昆虫,而菌类和昆虫的繁殖速度快,也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化,难以对其进行根治。目前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多达80余种,其中包括美国白蛾、蝗虫、螨类、蛾蝶类幼虫、松毛虫等,都是对林业有着巨大破坏力的病虫害,而且这些病虫害绝大部分是凭借着大自然在进行传播,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人工植树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单一林木面积的增加,所引起的林木品种结构简单,防护系统较低,容易造成病虫害范围的增加,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全球气温回暖,冬季气温普遍回升,昆虫虫卵的越冬存活率越来越高,春季的突发性虫害面积也会扩大。[2]

林木人工种植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林木的管理活动也要增加。但目前我国缺乏对人工种植林木的科学管理,也缺少管理林木的人才。因而导致林木生存环境恶化,卫生情况堪忧以及病虫害的大量滋生。

由于病虫害繁殖速度快、涉及面积广,难以经过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治理有效根治;而且会有不定期的爆发风险,此种爆发在没有准确数据的支持下难以预测。

3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通过对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的细究,l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范工作:

林业部门需要在先进设备的支撑下,对所检测地林木的生长环境、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利用科学的方式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推测,提前做好病虫害发生后的防范措施;还可以在病虫害发生前提前做好预防,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数量。

人工造林前,提前根据当地环境对林木种苗进行多品种选取,种植过程中选择多品种林木种植,维护林木的生物平衡,增加林木结构本身的制约性、复杂性和防护性。

昆虫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要对对林木有益的昆虫进行保护;并增加病虫害天敌的培育和保护,可以从生物品种方向上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有效抑制。

增加育苗的防虫处理,以及林木的检测工作,引进先进设施和科学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加强人工种植林木的管理和检疫,引进科学管理方法,利用新进技术和工作模式对病虫害防治展开工作。但同时要根据当地特有的病虫害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研究,了解其习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

4结语

退耕还林已经是国家保护林木资源的主基调,所以在做好火灾、水灾防范的同时,林木病虫害的防范也要积极展开。病虫害的防治应根据不同林木的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在治理病虫害的同时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利用科学方法、先进设备提前检测,以混交林为主的生态防范,辅以病虫害天敌和药物等防治方式。唯有如此才可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最有效的治理,也能维护好国家的林业生态环境和生物结构,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9

关键词经济林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124-02

经济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各部位都有可能遭到有害生物危害,如使树叶布满病斑、树干溃疡、根系腐烂,或是树叶被食光,食空果实,树干被蛀空,树根、树皮、树尖被啃噬等,因而影响了经济林木的产量和质量,甚至造成成片死亡[1-2]。林木的各种有害生物种类很多,仅板栗虫害就有258种,病害有42种,山茱萸虫害有30种,病害有6种,还不算有害动植物。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并结合有关资料,将板栗、山茱萸、核桃、银杏等经济林木的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整理归纳概括为“选、清、剪、刮、涂、垦、捕、诱、检、引、注、毒、熏”13个字,以供广大林农在实践中参考。

1选

即选择抗病虫品种,以及无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的健壮种苗。如上丰、金丰、石丰、处暑红、早丰、毛板红、柞板11号、柞板14号、焦札等板栗品种,较抗病虫害。香玲、丰辉、鲁光、陕核1号、辽核1号、辽核3号、辽核4号、中林1、中林5号、绿波、扎343号、西林2号、温185号等核桃品种,抗病虫害较强。石滚早、珍珠红、八月红等山茱萸品种,抗病虫性较强。洞庭皇(洞庭佛手)、大马铃、七星果、大园玲、大金坠等银杏品种,抗病虫性能较强。

2清

通过清除园地内杂灌、杂草、落叶、枯枝、病虫果、虫茧等杂物,并集中销毁林业技术防治措施。可防除栗食象、栗瘿蜂、栗雪片象、剪枝象、桃蛀螟、栗黑小卷蛾、栗皮夜蛾、大袋蛾、核桃举肢蛾、银杏大蚕蛾、银杏超小卷叶蛾、山茱萸食心虫害,以及板栗干枯病、叶斑病、白粉病、叶锈病、山茱萸炭疽病、角斑病、核桃枝枯病等多种病虫害。这种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林园内病虫基数,还可以通过清除杂灌、草,减弱它们对土壤养分的竞争,促进林果生长。清理林地一般在3个时期进行:一是秋季果实采收后,立即把林园内遗丢的空苞、虫苞、烂果等捡拾干净,集中销毁。二是冬季,对林内的杂灌、杂草、枯枝落叶等予以彻底清除,并集中销毁。三是在夏季林木生长季节,对树下的落果、枝叶,无论有无病虫危害,均全部拣出并集中销毁。

3剪

即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枯枝、弱枝,集中销毁。可防治栗瘿蜂、大袋蛾、栗链蚧、栗黄枯叶蛾、核桃小吉丁虫、黄须球小蠹、黄刺蛾、银杏超小卷叶蛾、葡萄二星叶蝉、白粉病、核桃腐烂病、葡萄黑豆病、葡萄炭疽病等多种病虫害。这种方法既减少了树冠上越冬病虫害的基数,又可通过修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抗病虫能力。

4刮

即在冬季或生长季节人工用刀或刷,刮除或刷掉树干上越冬卵块、幼虫、若虫(介壳虫、蚜虫)和病斑。可防治银杏大蚕蛾、栗大蚜、栗毒蛾、舞毒蛾、栗红蜘蛛、核桃扁叶甲、柿蒂虫、龟蜡蚧、栗干枯病(栗疫病)、膏药病(山茱萸、板栗)、核桃腐烂病、核桃枝枯病等多种病虫害。这种方法应结合涂刷法进行,效果更好。

5涂

当有害虫幼虫、卵块在树皮空隙或枝干越冬,以及出现枝干病害时,可用涂白剂在冬季或春季树干涂白,或在病虫危害初期,在病斑涂抹杀菌剂,在害虫卵块、若虫集中分布处或周围人工涂抹杀虫剂,或在林木主干或大枝条基部涂毒环,毒杀初孵幼虫和上树幼虫或蚜虫、介壳虫。此法可防治银杏大蚕蛾、芳香木蠹蛾、山茱萸灰色膏药病、板栗膏药病、板栗干枯病、核桃腐烂病等。

6垦

针对部分林业有害生物如栗实象、芳香木蠹蛾、山茱萸蛀果蛾、核桃举肢蛾、金龟子幼虫、地老虎、山茱萸炭疽病等病虫害和地下鼠害,在树冠下土壤内潜伏越冬或生活的习性或规律,结合林园土壤肥水管理进行土壤垦复。可根据林木生长发育规律和各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1年可进行2~4次土壤垦复。第1次在早春1—2月进行,耕翻土壤深度15~20cm,范围大于树冠投影面积。在耕翻前树冠下地面上可撒施5%辛硫磷粉剂30kg/hm2,施后耕翻耙使药土混匀,这次主要是防治核桃举肢蛾等病虫害。第2次在5—6月进行,耕翻土壤深度和范围、施药种类和施药量同第1次。这次主要是结合中耕除草和施追肥,同时防治有害植物狗尾草、黄花蒿、野薄荷等。第3次在6—7月越冬幼虫出土或病菌侵染传播前进行。这次垦复主要是把农药拌入土表阻杀病虫。可用4%D-m粉剂(敌马粉)处理土壤,平均每株树撒施20g,施后立即浅覆,将药粉翻入土内,毒杀越冬幼虫和已孵化的蛹。或用2.5%敌百虫和5%辛硫磷30kg/hm2,或用5%西维因粉45kg/hm2,或生石灰15.0~22.5kg/hm2,进行土壤消毒,可杀灭越冬虫,可防治山茱萸蛀果蛾等病虫害。第4次在采果后至土壤冻结前(10—12月)进行,这次垦复结合施基肥和土壤施农药,把树冠下的土壤耕翻深30cm,将在土壤中越冬的幼虫、蛹或病菌冻死。这次耕翻可防治大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对降低次年发生基数效果最大。一般一年内,6—7月和秋冬季这2次土壤耕翻,对次年降低病虫、杂草基数作用最大。“垦”法同时对地下鼠害也有防治作用。

7捕

即利用部分害虫成虫的假死性,或个体大的幼虫,通过人工振摇树干捕捉成虫,或人工摘除叶部害虫或树枝上的蛹茧,对鼠害也可以采用人工捕鼠笼捕杀,而对于地下鼠害则人工挖洞捕杀。如金龟子、银杏大蚕蛾、云斑天牛、水青蛾、大袋蛾、桑田牛、黄刺蛾、木槿尺蛾、中华鼢鼠、松鼠、田鼠等害虫和害鼠,均可采用此法防治。捕捉时间:害虫5—7月,害鼠4—5、9—10月。

8诱

即利用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和趋食性等,采用灯火、糖醋液或性外激素、饵枝等诱杀害虫和害鼠。如用黑光灯可诱杀银杏大蚕蛾、桃蛀螟、栎粉舟蛾、水青蛾、栗黄枯叶蛾、黄须球小蠹、舞毒蛾、黄刺蛾等多种害虫,用糖醋敌百虫液可诱杀山茱萸蛀果蛾等,人工制作洋葱毒饵投入害鼠经常出没之处或洞内,可诱杀地下害鼠和地上害鼠等。

9检

即植物检疫防治。在种苗出圃(园)前,严格产地检疫;种苗及林产品调运前,严格调运检疫,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或传出,从源头上防止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3]。

10引

即保护和利用有害生物天敌,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此法虽然见效慢,但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能促进生态良性发展,效果持久。具体方法有:①以虫治虫。如利用赤眼蜂防治国槐尺蛾等。②以鸟治虫。如利用啄木鸟、喜鹊防治双条杉天牛、桑天牛等蛀干性害虫。③以菌治虫。如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防治银杏大蚕蛾等。④以螨治虫。如利用和保护捕食性螨在温室中防治红蜘蛛。⑤以激素治虫防鼠。如利用昆虫、害鼠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和害鼠,利用性内激素来防治害虫和害鼠。还有抗生育药剂(包括不育剂等),可引起害鼠两性或绝育,或是减少后代数量或改变后代生殖能力的化合物。⑥以动物控制害鼠。保护和招引害鼠类天敌,如猫头鹰、狐狸、蛇类、鼬科动物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害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

11注

即向树干或鼠洞注射药液,又叫挂液体法或打针法。对于蛀干害虫如天牛类、蠹虫类、吉丁虫类等,以及食叶、吸液害虫和地下鼠害,可用80%敌敌畏乳油50~100倍液,注射树干或虫孔内,然后封堵虫孔。一般在林木生长季节,树液流动、害虫危害高峰前期进行。对于地下害鼠,可找到害鼠必经之洞,注孔后注入毒饵,常用的药剂有敌鼠钠盐、鼢鼠灵、灭鼠灵、克鼠星等,放置时间一般在3—4、9—10月。

12毒

即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其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其缺点是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产生抗性,防治效果不持久等。其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浇灌、根施、打针、注射、拌种、浸种、毒土、毒饵等。具体根据不同有害生物种类、危害寄主部位、危害时间、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药剂品种、使用方法、时间和用药量。如银杏大蚕蛾可在5月上中旬,树冠喷洒50%辛硫磷或50%敌敌畏或4.5%氯氰菊酯1500~6000倍液、40%氧化乐果2000倍液。防治山茱萸蛀果蛾可分2次进行,第1次是在8月上旬至中旬成虫羽化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功扑)乳油4000~5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树冠喷洒,有效杀虫率可达98%以上。第2次喷药是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前后,此期成虫大量产卵直到幼虫孵化盛期,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同第1次。防治山茱萸炭疽病、角斑病,可在6—8月每隔15d喷1∶1∶100波尔多液1次,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防治核桃举肢蛾可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喷4.5%氯氰菊酯1500~6000倍液2~3次,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核桃黑斑病可于核桃树发芽前或幼果期喷2°Bé石硫合剂1~3次,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等。

13熏

即采用熏蒸性杀虫剂,熏杀蛀干、食叶和种子害虫。如防治板栗、核桃、山茱萸蛀干害虫可先清除虫孔的粪屑后,再向虫孔内塞入浸药的棉球,用泥堵封虫孔口,常用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50倍液,可防治桑天牛、云斑天牛、芳香木蠹蛾、板栗透翅蛾等蛀干性害虫。防治大面积食叶害虫,可使用机动喷烟机或喷粉机向树冠喷毒烟或药粉,可防治多种食叶害虫幼虫和部分补充营养的蛀干或食叶害虫的成虫。防治栗实象等种子或种实害虫,可在距人员居住和生活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采用0.18mm厚的塑料薄膜设立密闭熏蒸室或挖一大坑,或利用水泥池、瓦缸等不透气的容器,将种子倒入水泥池、瓦缸等容器内,在15~20℃温度下,按每1m3投入6片磷化铝后,上用0.18mm厚的塑料薄膜严密封牢,熏蒸24h后揭开薄膜,散气24h;室外地坑熏蒸栗苞,将当天采回的栗苞倒入熏蒸坑内,倒满坑后,用尖头木棒在四角和中央打5个孔,深达坑底,然后在坑的上口四周用稀泥抹上,按每1m3投入6片磷化铝,在所扎的5个孔内分别投入药片,迅速盖上树梢或草杆,然后覆盖事先备好的0.18mm厚的塑料薄膜,与四周稀泥压实,严防漏气,在薄膜上面再盖1层草秆遮荫,熏蒸30h后,揭开薄膜散气24h后即可脱粒。采用此法时千万注意人畜安全,熏蒸期间一定警示人畜不要靠近熏蒸处,熏蒸期满必须散气24h以上,熏蒸时药片不能接触种子,药片不能集中成堆,要分散投入,否则易燃烧起火。

以上13个字的方法归纳起来,也就是5种方法,即林业技术措施法(如选、清、剪、垦等方法)、植物检疫法(即:检)、物理机械防治法(如诱、刮、涂、捕等)、生物防治法(即:引)、化学防治法(如注、毒、熏等)。综合防治就是减少园林经营中各种与损失有关的活动,如害虫、病菌、鼠害、有害植物等,保护林木各种效益的理论和方法,即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将物理、生物、检疫、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把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类及有益生物健康和增加产量的目的[4]。

14参考文献

[1]原双进,晏正明.经济林优质丰产栽培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eB/oL].(2011-12-18)[2013-09-02]http:///zaipeizhishi44897/,2011/12/18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篇1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止技术方式方法

森林发展能够促进国内农业以及林业生态效益的发展脚步,可现在病虫害对森林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进而使我国森林经济效益大大降低。现在中国森林建设依旧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病虫害防治这方面必须积极应对。可我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这方面没有先进的技术,并且管理方面也很多问题存在其中,进而促使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以在大范围建设森林的基础上,提升国内森林的实际生产水平。

一、分析森林病虫发生的特点

第一,现在森林经常会发生病虫害,并且森林的受害面积也越来越大,致使森林病虫发生几率在不断增加。第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毫无规律可言,人们根本无法预测什么时间森林会发生病虫,发生病虫害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当森林中爆发病虫害的时候,就无法应用恰当的管理策略与控制方案来处理,进而影响了森林的建设以及生产,同时我国的环境以及经济效益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失[1]。之后便是森林病虫害具有极强的危险性,其蔓延以及扩散的速度都非常快,一旦当森林中爆发病虫害以后,会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直接的威胁。此外,森林还时常会发生众多中次要的病虫害,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重视这些病虫害,进而使这些次要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而变成主要病虫害,威胁着森林的健康成长。第三,经济森林发生的病虫害。最近这几年,我国经济林业也不断爆发一些病虫害,并且还逐年增重,进而阻碍了经济林的发展速度。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以及方法

(一)应用营林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1、在育苗阶段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苗圃地进行选择,不能选择土壤粘重多地势低湿的地方,假如没有选择好苗圃,那么苗木很容易发生猝倒病和苗枯病;其二,在将要进行播种时,需要消除潜藏在土壤和种子当中的病虫害,以及虫口密度降低,进而将病源铲除;其三,需要对苗圃进行休闲轮作处理,以防止虫害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四,需要在苗圃中施加一定量有机肥当作底肥;其五,需要搞好苗圃卫生,及时把苗圃内的枯落物以及杂草与病枝残体清除,进而从根源上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其六,可以在苗圃周围放置些害虫比较喜欢吃的事物,进而把害虫都引诱到一起,再由人工进行捕杀,或应用药剂进行防治,以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2]。

2、在造林过程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此方面应该积极对混交林进行营造,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那些具有极强病虫害抵抗能力的树种,然后再对其进行抚育抚育管理,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应用整地施工与中耕除草等诸多方式对清楚病虫来源,进而林木可以健康成长。而针对那些已经被病虫害侵染过的森木枝叶,必须及时的将其处理掉,并将他们都收集到一起进行烧毁,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病源杀死,进而保护了其他林木免受病害的侵袭。

3、做好封山育林工作,以使林下植被健康成长

针对林木较为稀疏的场地,不能进行采伐与开垦,给林地留有充足的恢复时间以及空间。与此同时,还能够利用天然更新以及补播与补植等方式来使森林得以快速恢复。此外,还可以积极的进行阔叶树种的培育,使改变林分的现有结构,进而使森林生物实现多样化,以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二)应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1、应用微生物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大多昆虫身上都存在大量的抗生菌以及真菌等多种微生物,能够防治马尾松与天牛等诸多森林病虫害,此外,苏云金这种杆菌的各种各样变种制剂很够有效防治一些林业病虫害,所以,营林工作人员可以应用微生物法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2、利用病虫天敌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在防治森林害虫时,如果可以对虫害的天敌进行应用,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所以,能够应用助迁以及引进与移植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森林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以降低虫口数与害虫密度,进而使生态可以平衡生长。

3、利用益鸟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灰喜鹊、山雀、啄木鸟等多种鸟类,它们都把虫当作自己的食物,属于森林害虫的天敌。所以,应用益鸟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能够省去大部分工作,并且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因此这种防治方式需要保护益鸟的卵与巢,还能够通过人工筑鸟巢的方式来吸引大量的益鸟,以及使益鸟快速繁殖,进而使森林病虫害得到控制。

(三)应用化学方法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中国在消灭森林虫源以及控制病虫害等方面依旧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现在我国有70%左右的森林面积上还在应用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所以,必须在做好预报和预测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进而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通常化学防治分为杀菌剂与杀虫剂,其中杀菌剂又分为内吸剂、铲除剂、保护剂;杀虫剂分为吡虫啉、锐劲特、爱福丁等。

结语:

最近这些年,森林病虫害逐渐变得严重,此背景下,如果想要使我国森林事业可以持续发展,就必需重视防治病虫害这项工作,并积极引进众多种先进的防治技术以及防治方法,科学合理的对森林病虫还进行防治。森林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做好检查工作,再结合营林以及生物与化学等众多方法积极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更好的促进国内森林事业长久、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远明.营林技术对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控制探析[J].绿色科技,2014(4):169-170.

[2]王胜,潘洁,张衡等.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进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4(3):134-140.

[3]马菁.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在森林病虫害空间预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5):40-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