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十篇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十篇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1:39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1

20XX年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

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被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十以来,党和政府召开了一系列治理网络空间的高规格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清朗网络空间的新政法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举措掷地有声,舆论正向引导作用积极明显。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与发展事业上的战略部署,以及G20杭州峰会、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引发全球高度关注。20XX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事业迎来新的高峰,在年内连续发表219419517等一系列重要深刻的讲话,提出的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新论断,成为了加强互联网工作的重要指引。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传承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央高层对互联网发展战略部署的精准把握。

舆情是考验国家互联网治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网络舆情风起云涌的一年,那20XX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表面归于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一年。研究20XX全年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20XX年6月,成为了上下半年舆情骤热骤冷显著不同的分水岭;而20XX年本身,则有望成为中国互联网自微博元年以来的前五年,到未来五年形势变化的分水岭。

一、总的形势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研究中国网络舆情大盘,总体上既有乐观可喜之处,也有艰巨挑战并存之处。笔者梳理全年舆情事件特点,综述如下: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研究中国网络舆情大盘,总体上既有乐观可喜之处,也有艰巨挑战并存之处。笔者梳理全年舆情事件特点,综述如下:

1.国际角度

对外议题设置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国力提升,利用互联网对旧的规则加以修改与完善,并提出新议题、增加新规则,是我国必须加快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互联网发展战略在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建设、G20杭州峰会、亚投行建设等重大事件中,正发挥着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可喜的是,在南海争端、黄岩岛问题、香港占中、问题等国际议题中,中国通过主动设置话题、引导主流舆论、新闻发言人呛声等行动,掀起了浓厚的爱国情绪,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2.青年角度

90后有望担起舆论场主力军角色。当下,新一代青年网民越来越习惯扮演驳斥舆论戾气和谣言主力军的角色,主动策划的一系列正能量网络议题和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网上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明显。随着80后普遍进入而立之年,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愈发沉重,参与舆论争辩的意愿有所降低,90后成为接手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不二群体。20XX年,90后团队策划的帝吧出征、马克斯是个90后等系列作品,展示出极富创造力、竞争力的优势,引领舆论潮流的能力已经显现。

3.资本角度

资本舆情陷入舆论漩涡。20XX年,被网民深揪不放的最出名资本舆情,当属赵薇戴立忍风波,当网民对赵薇所作所为产生广泛质疑时,微博等舆论平台突然风平浪静,甚至一些帖文被瞬间和谐,让网民不得不对互联网资本间的关联产生遐想。在六小龄童上春晚舆情风波中,微博搜索与六小龄童有关的词汇,全部被导向百事可乐,被网民指责百事可乐存在借势营销之嫌。还有在如家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网络小说平台以及网络被指称是舆情发酵背后的主要推手。支付鸨事件虽来去匆匆,影响却巨大,更重要的是,芝麻信用确实在事后红了,该舆情也被部分网民说是资本反向营销。20XX年自媒体营销事件也不少,例如罗一笑带血营销、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等等。

4.网民角度

整体心态趋向理性平和。幽默、嘲讽、调侃、戏虐型的段子,一直是最具传播力的网络素材。20XX年,在G20杭州峰会、华北大雾霾等多起重大事件中,网络红黑段子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出现段子博弈对抗的竞争形态。观察微博、微信、论坛和新闻评论四大网上舆论主阵地,可以发现,网民在对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观念渐趋成熟理性,爱国热情高涨,在帝吧出征FB、南海仲裁案、烈士余旭感动百万网友等热点事件中,理性、自信、健康的群体心态特征尤为鲜明。

5.智库角度

网络实践派专家数量匮乏。建设具有深度的舆情智库,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和网络平台越来越重视的方向。但目前,中国舆情智库行业缺乏门槛标准,专家结构、水平参差不齐,智库整体水准普遍偏低,能出高质量研究报告的智库屈指可数。舆情行业的快速兴起,对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与专职舆情研究员相比,网络实践派有着自身优势,他们来自网络一线,通过其接网气的微视角审视,能够得出更接近实际的意见和观点。如网络名人悬壶问茶的《网络舆情处置中的十大错误思维》,通俗易懂、见地深刻,在业界产生刷屏效应,就是典型案例。

6.技术角度

技术还是个不靠谱的东西。微软智慧账号小冰通过网络化的形态、人性化的问答,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进而获取大量网络数据。目前来看,国内企业想要做出小冰水准的数据收集机器人,精准分析出网民的群体分类、情绪特征、集体注意力等复杂信息,依旧任重而道远。舆情市场已经风生水起,但由于网络舆情的数据过于分散,关联结构过于复杂,舆情软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依靠软件预判或应对舆情都是不靠谱的行为。

7.大V角度

网络舆论场亟需专家型意见领袖。按照大V比例来计算,目前中国舆论场上的专家型意见领域数量明显过少。分析缘由,行业专家难以保证充足上网时间,对互联网生态及语言形态陌生,不能第一时间介入热点事件讨论,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在互联网上,像知识分子、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等能够实时专业解答网民刁钻问题,并具有较强网络影响力的账号非常稀缺。

8.明星角度

舆情是折损明星光环的杀手锏。很少有明星愿意卷入舆情事件,因为一旦卷入,能够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尤其是明星自己作出来的舆情,更是挖坑埋自己,作了必死。20XX年,最火的涉星舆情当属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事件中的弱者,王宝强博取了大多数网民的同情,但随着舆情发酵,该事件也被少数人说是王宝强过度营销私生活。而赵薇戴立忍风波、林丹出轨门、郭德纲和曹云金互撕、刘恺威被爆出轨、张靓颖结婚风波等涉星舆情,更是当事人一方的全盘皆输。

9.社会角度

吃瓜群众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推手。中国有着基数庞大的网民群体,爱看热闹、爱挖内幕、爱抠细节、爱爆猛料是一部分网民的爱好。在一些偶发但具有非典型意义的舆情事件中,网民因为无意或有意的推波助澜,导致舆情不断升温加火,故而引发次生舆情。诚然,在历年的涉腐舆情中,吃瓜群众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网上涉腐舆情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吃瓜群众缺少一致围观方向后,更多地转向对零散、特殊、偶发舆情进行辩驳挖坟,推动舆情向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10.环保角度

雾霾危机变成不定时舆情炸弹。环保舆情,是唯一一个需要单列的民生类舆情。环保问题尤其是雾霾污染,已经成为一触即热的舆论焦点。20XX年底,以华北为核心的区域大范围遭受强雾霾,网络上消极情绪广泛蔓延,逃离北京、精英移民成了广大网民的共同话题,调侃雾霾的段子爆炸式出现,成都等个别城市差点发生线下,环保舆情危机压力巨大。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社会、民生等多领域的舆情,是一颗不定时的舆情炸弹。

二、20XX年中国15大舆情

舆情的前提是舆论传播,一旦舆论传播的关节被破坏,就能让舆情向坏的方向发展。舆论的关节,一般包括话语权、传播权、定义权、释义权、解读权等。梳理20XX年全年网络舆情,笔者认为最典型的15个舆情案例,无不在舆论的某一个或多个关节上出现过问题。综述如下(根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排序):

一号舆情:帝吧出征FB打。标签:舆情搭车。为反击蔡英文、台湾艺人周子瑜等人的行为,以帝吧为代表的大陆爱国群体组团赴国际互联网,通过刷诗歌、表情包的方式在蔡英文、爱国艺人罗志祥等人的facebook主页上霸屏。本次帝吧出征FB无疑是值得点赞的网络事件,但在舆情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小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情绪被蓄意,一度诱导向爱国极端主义的方向发展。在重大网络事件中后期,舆情搭车,炒作新的舆论焦点,诱导舆论聚焦转向特定目标,是不良网络意识形态投机性介入的一种表现。

二号舆情:任志强微博被销号。标签:标志性事件。任志强在网上的影响力极大。在任志强微博被销号的前一周,罗亚蒙、演员孙海英、王亚军上海、荣剑2001、文山娃、纪昀、大鹏看天下等一批账号被陆续关闭。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大雨倾盆前的雷鸣阵雨般,为任志强销号事件做足了铺垫。在任志强微博被销号初始阶段,部分大V策略性极强地推动违内批评自由等舆论伪命题,妄图形成舆论震慑。该事件将成为中国舆论场的标志性事件。

三号舆情:魏则西事件。标签:百度竞价。在魏则西事件被口伐笔诛后,百度搜索前几页结果显示结果居然是百度回应魏则西事件、百度不是一切恶的渊蔽等自我辩解的文章为主,甚至还有看看这家上新三板的百度广告商这样的软文来试图化解舆情危机。因为市场垄断,竞价排名成为百度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因为竞价排名,百度的行为一直饱受诟病。在发生魏则西事件后,百度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挑战着公众认知底线。

四号舆情:雷洋事件。标签:全民侦探。相比魏则西事件中较为明确的责任归属,雷洋事件中的涉事主体则各执一词,为谁该为雷洋意外身亡负责而争执不休。该事件引起的舆论涟漪效应使得舆情不断发酵,而警方的舆情应对策略存在争议,客观上进一步撩拨了本来就敏感而脆弱的警民关系。雷洋事件的舆论热点一旦出现,就如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本身可能并不甚大,却能荡起层层涟漪,其中每层涟漪都在激活新的补充信息点、唤醒沉睡的生僻知识点,最终形成新的舆论内容,这一过程不断周而复始,直至最终完成整个舆论话题的消费过程。

五号舆情:杨改兰事件。标签:盛世蝼蚁。个别媒体以《3年未获低保》、《低保被取消》等鲜明标题为引导,主观上推动舆情外溢蔓延。此类标题极具诱导性,且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对舆情发酵产生明显影响。在舆情发展后期,又有媒体指向农妇杨改兰丈夫的入赘角色问题,报道侧重其家庭情况之复杂,不少网友脑洞大开,设想其家庭情况成为悲剧产生的诱因。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舆论未借助官方调查,却影响了舆情走势和网民情感态度,媒体舆论导向性值得商榷。

六号舆情:罗一笑事件。标签:消费怜悯。从上午的满屏感动转向下午的满屏质疑,再到晚上的各方表态,罗一笑事件的舆情反转也就仅花了一天时间。严格来说,罗一笑父亲算不上是骗捐,也不是借病营销,他本应该客观阐述,却使用了营销元素,让自己从舆论获益转向被舆论暴力。用力过猛的网络募捐,用力过猛的网络感动,再变成用力过猛的网络愤怒,不明不白的感动变成义愤填膺的声讨。在网络上,一旦产生用力过猛的警惕,即使面对真实的苦难时也将失去同情。

七号舆情: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标签:高端营销。根据观察,该舆情在初始2个小时内产生了20多万次的转发,信息助推力量远大于一般网络事件的自然发酵速度。在平安北京发出第一条微博后,评论区被大量辱骂声音所覆盖。追溯声音来源,可以发现最早的转发均来自一些网站签约。该类账号一旦发出声音,即被大量点赞置顶,这已经大大超出新浪的一般信息导流和基本规则。

八号舆情:王宝强离婚风波。标签:自我消费。比起财产,吃瓜群众的不离不弃,才是王宝强在这场危机公关大战中最需要赢得的东西。公共舆论场的可怕之处在于,真相永远没有绝对,公众眼中的真相,永远取决于公众愿意相信什么。爆料、手撕,好戏连台的背后,是双方在舆论场上的厮杀角斗,如何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才是摆在所有当事人面前一道难题。在该舆情中,因为王宝强傻根的人设,以及马蓉宋喆一方低级的舆情反击手段,成为了王宝强能够取信于公众,最终成为相对胜利方的两个关键因素。

九号舆情:快播案。标签:技术?。很多网民轻易接受了快播只是个播放器的判断,以此为认知出发点,网络上为快播抱不平的评论和段子一直哄闹不停。诚然,技术的工具性,使其天生就拥有在法律上的中立。但技术中立也存在法律、道德上的界限。从法律角度来说,快播利用p2p技术播放平台,按照点击量把热门视频的缓存,存储于自己2000个服务器之中,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推荐和搜索向用户加以展示,这让快播从中立的播放器变为了实际的传播者。一旦相关资源涉嫌违法,快播很难规避法律责任。

十号舆情:上海女孩逃离江西。标签:戏弄舆论。假新闻的共同的特征是,炮制者为图一时之快,最终却割裂了社会、分化了舆论族群。上海女孩逃离江西这则刷爆网络的假新闻背后,其实是某些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某些人视网络为不受管束的传话筒,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殊不知这样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营销事件背后,都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舆情策划。媒体对网络营销群体和事件套路的不熟悉,以及抢新闻刷流量的动机,造就了这场可笑的舆情事件。

十一号舆情:高考减招风波。标签:国民利益。新闻媒体,是该舆情能够被有效处置的最大功臣。舆情爆发后,新闻媒体及时跟进,积极报道事件相关进展,突出强调官方处理及回应相关内容。起初,试图通过政策解读来平息众怒,如中国网以《江苏高考减招不减反增其实录取几率增大》为题作报道,等等。在缓解效果不甚理想时,媒体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如常州网新闻《江苏高考今年减招?专家:客观增加六千人机会》等。该舆情是媒体的统一行动,作为舆论主阵地,媒体的抱团发力对缓解舆论风波,起到了直观有效的作用,舆情后期平稳过渡。

十二号舆情:聂树斌案。标签:时代悲剧。最高法罕见主动谈聂树斌案,对聂树斌案舆情的二次传播推动效果明显。6月8日,网民对聂树斌事件的主动搜索次数逐渐达到高峰,随后迅速走低并趋于平缓,可见网民对此次聂树斌事件并未形成持续性关注。在聂树斌案重审事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官网与官方微博、新华社、人民日报与头条新闻等媒体,将政府动态及时准确传递给公众,并开展交流互动,做到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推动网友热议方面的影响力较为突出。此次事件应对中,政府、媒体与网民三者互动良好,未见极端次生舆情出现。

十三号舆情: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标签:反转肥皂剧。新年后的第一天,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刷爆网络,与媒体广泛追求真相不同,网民则以看连续剧的心态围观舆情跌宕起伏。在该事件中,裸抢、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等网络名人以辩论形式推动着舆情后续发展,也推动舆情向探究真实鱼价等问题不断深入。该事件是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的一次考验,通过舆情观察,涉事地的舆情应对能力和借势营销能力还有待加强。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现状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行为特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8-02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范围广和速度快的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岁~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岁~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这表明,舆情本身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可能仅仅只是事物的表象,“人”的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大学生在舆情参与中的行为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甚为关键。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舆情和网络舆情的研究较早,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导方法与管理机制两个方面。文国琴,谷文陶(2010)提出柔性化引导、规范性引导以及技术性引导三方面的引导途径以及求同存异法、事实法、权威访谈法、网络新闻评论法以及议程设置法五方面的引导方法;吴磊(2011)认为可以从预警、监测、研判、上报、阅评、处置和反馈七大方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高德毅(2013)提出了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变革的主动性、主导性、预测性、道德性、阻断性以及技术性共六大策略。在经验研究领域,尽管数量较少,但仍然有学者得到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2013)的研究表明性别、性格、政治面貌、上网时间、专业类型、事件话题热度均会影响了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行为;李宗琦,徐顺锋(2012)借助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通过分析结果从辅导员自身素质、工作思路与引导机制三方面阐述了对高校舆情引导中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综上,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经验研究则少有人问津;而在经验研究方面,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该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展各阶段中的行为特点,同时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合理的建议。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问卷调查

2.1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数据,问卷设计与调查均在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

2.2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针对四川大学在读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开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2份,问卷发放整体有效率约为87.33%。

2.3研究结论与建议

2.3.1大学生群体在舆情参与上更倾向选择新媒体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中,获悉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对于舆情的预防非常关键。若能在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中正确引导或及时塞堵,就可能将舆情的爆发消灭在源头阶段。

从表1可看出,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舆情的相关信息或参与舆情的讨论。门户网站与社交平台是互联网作为舆情获取主渠道的两条主要分支,从调查的结论来看,两者的使用人数相当,分别占82.06%与76.34%,门户网站则略低于社交平台5.72%。

由表2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络平台来获取舆情信息,例如QQ、微信与微博。此现象表明了伴随新媒体发展而崛起的社交平台在网络舆情的发源与传播中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较大规模效应与用户黏性的大型社交平台。因此,高校舆情工作者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2.3.2大学生在舆情行为上兼有内敛性与求实欲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网络舆情的讨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克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一定的自制力。问卷显示:在遇到自身所感兴趣的话题时,70.99%的被调查者占都选择不参与讨论,仅仅关注与浏览;在参与方式上,79.01%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与周围人谈论,并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或者积极与他人分享舆情信息;在处理舆情讨论中的相左意见时,72.90%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仅关注相左看法但是不尝试说服他人,选择尝试说服他人的仅为24.81%。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的讨论中具有内敛性,他们极力避免自身在舆情的讨论过程中过于明显,仅低调地参与讨论或者不参与讨论。

然而,大学生对舆情真相的态度或其求实欲同样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希望或者较希望了解某一件事实的真相,见表3。同时,对比舆情潜伏期与舆情爆发期中关注舆情的原因,选择“增长见闻”或者“出于好奇”的人数在舆情爆发期在比例上分别增加了12.98%和18.70%,这说明随着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会显著增强。

针对这两个特点,在舆情爆发时,高校舆情管理者应该尽早澄清事实真相或对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尝试掩盖事实或者对舆情发展不管不问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2.3.3大学生在舆情选择上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

对潜在舆情的尽早判别对舆情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这其中,对哪些方面是舆情产生的“重灾区”的识别是关键中的关键。如表4所示,大学生对舆情的关注点较为分散和随意。

关注点涉及了时事新闻、娱乐、生活、政策、财经、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关注,但从数量特征上来看,时事新闻、生活、娱乐则是关注点相对较集中的三个方面。

同时,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兴趣(69.08%),打发闲暇时间(24.81%)或是好奇心(30.92%)来关注某话题。由此可见,舆情的产生与否受到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往往不是刻意地去关注或者参与某一个舆情,其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分散性与随机性的行为特点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舆情会在突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事件或者较少人关注的事件忽然爆发成为一个校园舆情热点。这启示了校园舆情监管者在新媒体时期应建立更为广泛的,综合的舆情监测分析与预警机制,以应对舆情监测难度的加大,多方位多角度地预防舆情的大爆发。

2.3.4大学生在舆情关注上具有高频率和低持续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频率和持续性影响了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当大学生对某个话题关注度较高时,相应地,某个话题发展为较大舆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同样,当大学生都能持续关注舆情时,舆情的强度与持续性也将相应地提高。

如表5所示,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生以较高的频率关注舆情讨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多次关注舆情,这就使得舆情产生的概率较以往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在舆情的爆发阶段,86.2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对某一舆情的关注时间限于一周内,如此短暂的时间,使得舆情持续“发酵”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舆情的平均强度可能会随之下降。

大学生的该项行为特点改变了高校舆情引导的传统观点。多批次低强度的舆情要求高校舆情管理者重视日常舆情监测,当舆情爆发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对舆情关注持续性较弱这一事实,采取例如及时澄清、会等果断措施,降低舆情强度促使其及早结束。

2.3.5大学生群体在舆情态度上兼有理性与从众性

有关大学生在舆情讨论中的理性程度的调查显示,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身在参与过的舆情讨论中表现是较为理智或者理智的,见表6。并且对于官方的舆情引导,87.03%的被调查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对舆情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进行判别时,大部分人都选择相信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机构或者学校;在对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行受影响程度的调查结论表明:72.52%的大学生占比认为自身偶尔会在舆情的讨论中受到影响,20.23%的人表示经常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总会受到影响的则微乎其微,只有1.53%。以上结论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舆情的过程是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的,能够对事实做出基本合理的判断。

然而,大学生又具有一定的从众性。调查中,在发现话题有人关注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参与人数较多或者非常多的时候参与舆情,见表7。并且在假定舆情消退期出现舆情再次被热议时,62.21%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参与舆情的讨论。这些从众性的行为对于舆情的平息显然是不利的。

大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要求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生理性思考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看待问题的客观态度,使他们在舆情的讨论中能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结论,而非不加思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想法。

3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共得到了5点基本结论:(1)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与传播舆情的重要途径;(2)在舆情选择上,大学生具有随分散性与随意性;(3)在舆情关注上,大学生具有高频率与低持续性;(4)在舆情态度中,大学生兼有理性与从众性;(5)在舆情行为上,大学生具有内敛性与求实欲。基于这些行为特点,该文认为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应重视:首先,舆情的监测应该聚焦于线上,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大型社交平台;其次,对舆情的监管应该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兼顾舆情可能产生的各个方面;再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在舆情的爆发时期,高校舆情管理者务必及时事实报告以降低舆情的强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文国琴,谷文陶.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与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85-188.

[3]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4-56.

[4]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10.

[5]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高校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577-582.

[6]李宗琦,徐顺锋.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实证研究――以西安市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5):121-124.

[7]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8]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4

一、目标要求

1、协调相关媒介客观真实地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了解、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2、以政府网为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做好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宣传介绍,提升网民对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知情度。

3、纠正失实报道及言论,引导网民正面认识客观事实,及时封堵和删除歪曲事实、诬告陷害、煽动串联、组织策划等不良信息,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

二、工作原则

1、引导正确舆论。对于正面信息及时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丰富和补充。对于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及时澄清,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事故情况的言论,要以强势正面跟帖为手段,掌握舆论主流和导向。

2、疏堵不良言论。对于带有攻击性、串联性、诬蔑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恶意信息进行搜集、上报,协调网站及有关部门进行封堵和删除,对于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信息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处理流程,及时下发管理要求和引导提示,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全镇各单位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一旦监控和发现网上负面信息、重要信息、敏感信息,属本单位职能范围内,并已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可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进行跟帖引导,并同时向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简称“网宣办”)报告;属其他单位职能范围内,应发扬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及时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协调处置。对于网络舆情监控所获取的特别重大、特别敏感的信息,以及没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或事实不清楚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向县网宣办报告及处置。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镇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熊同志

副组长:华同志袁同志肖同志

成员:彭同志刘同志张同志吴同志

领导小组下设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由彭同志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网评员由刘同志、吴同志同志担任。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网络舆情;医院;宣传;引导

[中图分类号]R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0(a)-0124-05

applicationoftheguiding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inhospitaldevelopment

GonGXiaofei

publicityCenter,BeijingtongrenHospitalaffiliatedto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asthepopularityoftheinternet,anincreasingnumberofpeopleexpresstheirappealsonpubliceventsviainternet,amongwhich,thepublichealthhavebecomethehighlightedspots,whichalwayshaveacloserelationshipwiththevitalinterestsofthepublic.thisarticleanalyzes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combinedwithactualpracticeofpublicity,tofurtherexplorethehospitalindealingwiththeinternetpublicopinionthatcanbetakenmeansofmonitoringandapproachofguidinginertnetpublicopinion,toresolvehealthevents,createagooddoctor-patientenvironment,andpromot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thehospital.

[Keywords]internetpublicopinion;Hospital;publicity;Guiding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随之形成网络舆情。在现有各种网络舆情研究中,都显示出各界对医疗卫生领域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对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近百个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了详细地分类统计,数据显示医疗卫生领域事件排名第一,所占比例最大[1]。与此同时,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社会各类事件中,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类的各种舆情事件占各类事件总量的14%,位列各类事件的前3位[2]。同时,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此可见,由于医疗卫生领域事件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疗卫生事件的发生总能快速地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网络舆情将对医疗卫生事件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在当今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医院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会影响医患关系,更会影响医院形象和声誉。想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良好的引导,首先就要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1.1网络舆情的产生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的衍生物。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会围绕某一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舆情是民众对社会事件的态度[3]。因此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了对各类公共事件的多种态度、情绪和意见的综合[4]。

虽然网络舆情是要在互联网上传播和表达,但网络舆情也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只是公众将对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表达和传播的渠道或场所延伸到了网络上,公众通过网络这个空间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或者是热点话题来表达和传播多种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5]。

综上所述,可将网络舆情理解为是互联网的产物,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是公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和传播对各种公共事务的多种态度、情绪和意见的综合。

1.2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在传播学中著名的“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理论从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网络舆情的在发展初期的规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最早提出的,她指出,“人们在对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发表意见时,如果赞成这个事件或者人物的呼声不断升高,人们就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如果赞成这一事件或者人物的呼声不断下降时,人们就会觉得被孤立,从而选择了沉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螺旋的模式,呼声大的一方会赢得越来越多赞同者,而呼声小的沉默者也会为呼声大的一方增势,那么当呼声不断上升时,也在不断促使舆情的形成”[6]。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并能寻求到更多的共鸣者,从而使一个话题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关注的人越多就会引来更多的关注,从而就会促使网络舆情产生。

“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将某个话题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那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应用到网络上,将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形式、高频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事件的认知[7]。在现今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媒介的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网络,如:门户网站(portalsite)、论坛(bulletinboardsystem,BBS)、博客(BLoG)、社交网站(socialnetworksite,SnS)、微博(twitter)等各种网络平台。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热议的各种事件,往往会引起媒介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会使媒介对这些事件进行反复、集中的报道。那么,事件就会凭借媒介的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对社会产生更加轰动的效应,获得公众的关注[8]。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的议程功能”就会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发展的过程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将某个话题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因此,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从很大程度上在不断被媒介影响着,从而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了舆情传播的方向。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指出一只蝴蝶在南美洲某个地方轻拍翅膀,经过1个月的时间后,很可能会导致很遥远的北美洲某个地方的一场龙卷风[9]。网络舆情的发展就如蝴蝶效应所述,经过时间的积累不断放大,随即产生强大的能量。在网络上公众每发表一个意见,都会影响或者改变其他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意见的反馈和修正。当形成相似表达的时候,就形成了强大的舆情[10]。而在网络中发表的各种意见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振动波,彼此相互叠加、影响,使得舆情的规模和强度相互叠加,形成强大的能量,导致“蝴蝶效应”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发表对事件最初的意见变量都很微小,往往只是一句留言、一幅图片等,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图1中可以看到当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后,网络对其发表的意见不断叠加,最终形成舆情,而网络舆情也随着时间的积累,网络舆情的量级就会不断增长。由此可见,网络舆情通过“蝴蝶效应”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图1网络舆情形成示意图

2医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手段

结合上述网络舆情产生及发展规律,可以看到网络舆情是复杂的、动态的,因此,要想引导好网络舆情,为医院发展服务,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来更好地监控网络舆情。就目前网络舆情监控的手段来说,可以从3个层面来概括,第一是技术层面;第二是法律层面;第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层面。

2.1借助信息技术广泛监控网络舆情

在技术层面上,近年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采取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互联网搜索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具体是通过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热点聚焦等,实现对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需求。最终形成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全面掌握网络舆情、争取网络舆情的处置主动权提供有效分析依据[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网络舆情监控始于2011年,当时是由北京市卫生局提供舆情监控信息进行参考,从所有北京市卫生舆情信息筛选出我院的舆情信息,然而由于所提供的舆情对象样本太大,所以监控到我院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因此,到2013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开始与专业的舆情检测公司合作,针对我院在电视媒体、报刊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各类信息搜索每日形成报告发至到我院宣传中心,有宣传中心收集舆情。同时,每日将我院重点的舆情信息制作成手机短信,发至到宣传、医疗等负责人的手机上,对重点信息进行及时监控。在第三方舆情检测公司对我院的舆情信息监控中,网络舆情信息占各类信息第一,以2014年1月1~31日为例,共监测到有关我院的相关信息4144条,其中原发信息2791条(报刊新闻82条、电视新闻24条、网络各类信息2685条),而网络转载的信息就达1353条。可见,网络舆情信息在我院舆情信息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通过借助专业的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控到了我院的网络舆情,为医院监控网络舆情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利用相关法律监控网络不良舆情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已针对现今网络中存在的黑客入侵、网络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等行为制定了相关法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12]。因此,当医院遇到不良网络信息或者行为时可以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

尤其是在博客,微博这类个人自由度高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平台随意各类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欺骗广大群众。比如在2010年,一款打着我院专家研制旗号的某眼药水在博客、贴吧等信息,并有好多网友转发和评论说该药水疗效非常好,形成一条关于“我院专家研制的眼药水治疗眼病效果好”的网络舆情。该条信息的使得很多患者都认为该眼药水为我院参与生产,并打电话到我院进行咨询。在跟相关部门了解何时后,发现我院并未有生产过该眼药水,于是第一时间在医院官网声明,明确告知广大群众,该眼药水与我院没有任何关系,并提醒公众从正规机构了解和购买药品。同时由我院法律顾问出面,以官方名义与各网站进行联系与交涉,掌握主动权,并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手段,向公安部门报警,由公安网络监管等部门对事件进行法律调查与处理,遏制这种网络不良舆情。

2.3建立专业队伍主动监控网络舆情

在人员层面上,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还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和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有效监控到网络舆情,并能为网络舆情的引导产生积极作用。

在2008年奥运期间,我院按照《北京市卫生系统建立网络评论员》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党办、宣传中心、团委等多个部门中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精、奉献精神强的成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该队伍最初由3名掌握网络技术好的青年干部担任,其中有1名为宣传干部。并对网络评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提出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分析卫生网络舆情;要用网络语言和贴近市民生活的事例,参与网民互动讨论,提高网络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正面舆论。

3医院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

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在做好相应的舆情监控后,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好网络舆情?引导好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医院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下面就我院对网络舆情引导上采取的方法,从下面3个方面进行阐述。

3.1促进网络信息公开透明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在获取信息上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同时也对信息公开透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公众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件会格外关注,会在网络上发表对事件的质疑,这样很可能就会对事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有助于对事件的有效控制,消减网络舆情对事件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信息公开对于我们在引导网络舆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要消除网络舆情对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使“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消除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不恰当的猜测和不稳定因素,减少网络舆情对事件负面影响[13]。

近年来,我院通过医院门户网站、官方博客和微博这三大网络平台,及时和告知医院的各项动态和服务举措,尤其是医院的门户网站,这是进行信息公开最为便利、成本最低的一个平台。门户网站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促进信息公开透明[14]。比如:我院会及时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各级专家的资质和出诊时间;医院的新技术或者新服务;告知医院在节假日期间的门急诊安排;通告专家开展的各类义诊咨询活动等,通过在门户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使患者在网络上能及时看到或者获取到我院的信息,满足患者对我院的了解和需要,引导患者获取正面信息。

3.2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

要想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信息,就一定要从意识上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但这并不是任其任意发展,而是要让人们认识到如何利用网络恰当、理性表达。公众的言论容易被某些不确定的情绪化因素取代,也会容易被某些具体事件所左右[15]。在网络表达中会产生非理性表达,这些会对事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要畅通表达渠道,正确引导网民进行网络舆情表达,必须将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贯穿其中[16]。

尤其是在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17]。在三网融合的时代中,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不同层次的群体将不断渗透到网络中。网络发展趋势无法逆转,因此要畅通网络这个平台,引导人们如何应用网络,如何通过网络表达,并逐渐培养公民的信息素质。如果能良好地运作网络,创造空间和制度以增加民主的可能性,公众将有会相互理解与倾听[18]。

畅通网络舆情表达渠道,不仅能够维护网络秩序,调动公众的网络参与意识,还能够促进网络舆情表达更加充分、有效。在畅通表达渠道上不仅要鼓励公众进行表达,还应该积极与公众就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良好的互动[19]。为了畅通网络舆情的表达渠道,我院就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形式,开展微访谈与患者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拉近专家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体会到医院对其的重视,解决患者对疾病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同时也能帮助医院了解患者所反映的问题和他们就医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地决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3.3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流程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表达情绪和意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所谓的“网络水军”的存在,他们在进行着非理智的情绪表达。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在网上的帖子往往是非理性的、带有强烈感彩的,或是极力美化雇主的产品或服务,或是极力贬低雇主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整体上倾向性比较强烈[20]。因此,在考虑网络舆情时我们就要把这些情绪因素剔除出去,建立合理的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处理。

我院网络舆情信息处理流程从信息分类和处置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在图2中可以看到我院按照网络舆情的危重程度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第一类为一般信息,比如患者通过网络发表对就诊时的合理疑问或对疾病的正当咨询等;第二类为敏感信息,这类信息通常涉及到一些医疗矛盾问题,需要我们去协调解决;第三类为危机信息,危机信息一般直接影响到了医患关系以及医院发展,因此这类信息最为重要和关键。

对于不同类别的信息,也要采取适当的处置方法。同样,从图2中可以看到对于一般信息,会有专门的工作人与患者联系,与患者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化解不必要的危机;对于敏感信息,会与相关科室了解沟通,通过内部解决的方式,协调问题;对于危机信息,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必要时还要上报医院一把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危机事件处理程序,尽量将“危机”化为“转机”,维护医院形象,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图2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图

4心得体会

目前,中国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公众对医疗卫生领域各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对医疗卫生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公众关注医疗卫生领域事件增加了新渠道,公众会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并能得到迅速的扩散,形成网络舆情。因此,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医院,更应该管理好、引导好、利用好网络舆情,了解网络舆情发展的规律,学习网络舆情监控手段,掌握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同时,未来可以更加量化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比如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详细的指标和度量分析,对网络舆情能做到有效检测和预期,预测网络舆情对事件发展趋势和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医院和谐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杜骏飞.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

[2]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

[5]刘毅.黄成军.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noelle-neumanne.thespiralofsilence―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

[7]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46.

[8]邹伟,郑达威.从“甘德怀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公众自我议程设置[J].今传媒,2005,(2):8-9.

[9]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29-38.

[10]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29-38.

[11]潘文富,郭友实.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研究综述[J].福建电脑,2011,27(8):39-41.

[12]汪晓方.我国网络法律问题的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3.

[13]赵敏.试论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途径――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145-147.

[14]阎秀富.“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及应对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7-158.

[1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84.

[16]陈鹏飞.从网络舆情透视民主表达在我国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1,(5):91-94.

[17]段然.三网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制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90-92.

[18]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9]赵灿灿.网络舆情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6

颜陈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交新时代,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一言以蔽之,网络已然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党政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在科学决策时都不能忽视社情民意的存在。由此,网络舆情服务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当下,舆情业因之成为新兴的产业形态。

2012年初,荆楚网成立了专门的舆情服务机构,依托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势,职业从事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系统研发及舆情培训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推波助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为了适应舆情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荆楚网舆情团队拟通过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本文从荆楚网的舆情服务理念出发,结合舆情研究方向和服务现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舆情服务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一、当前舆情主要研究方向及应用

(1)理论研究,把握社会脉搏。

舆情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就需要舆情研究者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灵活自如地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视角放在系统探究网络舆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努力帮助作为舆情客体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了解新媒体特性及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点,动态解释舆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适应舆情新常态。

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现实舆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荆楚网舆情团队通过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切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选择。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上均有突破和发展,尤其是从理论层面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设想和构建,通过网络舆情研究带动了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中国式危机公关”误区?》、《舆论生态中的“水葫芦现象”透视》等成果先后发表在《领导科学》、《网络传播》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2)实务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形态发展趋势复杂多变,舆论场阵地转换频繁。研究并掌握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特点,善于总结出网络舆情变化的一般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舆情演绎途径,也才谈得上去应对引导舆情。荆楚网舆情团队从舆情监测取样、分析、研判和应对等角度人手,结合省内舆情案例,探讨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监测与研判。从合作单位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其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合作单位与线下数据对接,使得民意研判更精准。

网络舆情实务研究的目的,是推动政府治理和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研究和管理,从感性决策到理性决策。荆楚网作为“楚天第一网”,肩负党网职责,对于舆论环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舆情团队学科背景多元,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够灵活地设置研究课题,进行实务分析。在高强度的舆情操练中,团队特有的实战敏锐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合作单位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

(3)应用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必须将技术、应用、管理三个层面有机融合,以技术方法保证舆情数据源的准确性,采用基于舆情网络特性的分析方法提高实际研判水平,最终为管理层面制定应对引导策略提供参考,实现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3年5月下旬,荆楚网与上海新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协作,启动了湖北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的研发工作。双方组建了“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项目组,由系统设计、技术运维等专业人士构成。在该考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中,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传统党政舆情评估难以定量化,评定因素片面、不够精确的特点,以“舆情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党政舆情处置采用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方法。在全面评估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互动传播、影响等要素的同时,兼顾时间、广度、数量、语义等因素,实现了党政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量化得出“党政舆情处置考评体系”,实现了对党政舆情的全环节覆盖和“保姆式”跟踪服务。目前,系统已经进入Systemteating阶段,舆情系统工作平台即将面世。

二、目前舆情产品形态及技术特征

1.监测预警定向推送。

监测是舆情服务的基础,一般以软件实现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一些政府、企业往往因为无法及时有效地获知网络信息,对自身在舆论场的形象知之不详,与网民沟通时昏招迭出、进退失据,导致自身公信力和形象受到损害。基于客户的需求,荆楚网舆情分析师可以运用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互联网信息以及平面媒体电子版的定点采集与离线实时分析、研判、表达,定期监测涉及政企机构的舆情,分析研判舆情发展规律,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固定电话、移动设备、短信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告知客户。同时,随时提交舆情发展数据统计和趋势说明,为舆论引导或管理提供信息源,尽可能避免或控制网络舆论中出现不良信息。

目前,荆楚网以舆情监测为服务龙头,初步对省内公安、司法、食药、卫计等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并涵盖了相互关联的媒介公关、宣传策划、品牌推广、危机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初步形成规模效益优势。

2.引导处置专业稳妥。

必须指出,社会对舆情服务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将舆情服务等同于控负删帖,一些党政部门还把舆情服务看作是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的重要渠道,没有真正认识到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从荆楚网舆情团队数年来的引导处置实践来看,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有效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

在舆情实际工作中,荆楚网舆情团队根据合作单位宣传工作或敏感事件的需要,先后参与省内多起舆情事件引导处置。比如:襄阳老河口校园踩踏事件、黄石中心医院医闹事件、蕲春麻武高速群体事件等,协助地方党政单位对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的虚假、恶意的不良资讯,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以及必要的引导。此外,还可运用新闻代码分析与嵌入技术实时稀释负面信息,减少负面信息传播机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真实的、正面的、权威的信息传播到上百万个网络传播载体上,扭转舆论被动态势。

3.舆情报告翔实严谨。

大数据时代,信息题量大、速度快、模态多、价值密度低,数据过滤、清洗和可视化呈现难度加大。从信息的呈现角度来说,采集获取数据只是体现数据价值的初级阶段,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研判趋势,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才是服务的核心。—份优秀的舆情报告,不仅要看到庞大数据背后的简单特征,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复杂数据找到背后的意义关联。惟其如此,报告提炼的观点才会站得住脚,给客户提供稳妥可靠的智力支持。

经过市场的洗礼,荆楚网舆情团队基本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可以按照合作单位需求和要求,对数据进行采集、挖掘、遴选和整理,制作专业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和现象提供可行的处理建议或引导策略,协助做好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工作。比如,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邀请,针对“宜昌麻雀吃大米撑死事件”提交了专业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说理翔实、论证严谨,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参全文转发,湖北省局亦将此文印成白皮书下发至所有县局。

4.舆情系统智能高效。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目前,普通搜索引擎基于

关键词得到的信息冗余度过高,很多不相关的信息仅仅因为含有指定的

关键词被作为结果返回,并且没有建立规则进行相似度清洗和有效合理的筛选,从而导致用户对事件难以做到全面的把握。荆楚网舆情团队认识到,客户关注的重心已从搜索采集的信息序化变为分析为主的信息转化。这就给整合了网络信息搜集、语义情感分析和风险预警等智能功能的网络舆情系统带来的机遇。

网络舆情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热点话题的自动发现技术以及观点的抽取,观点倾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2015年初,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数据采集、智能过滤、语义分析等技术为客户高效聚焦监测内容,提供实时的互联网舆情监测。该产品和服务主要面向负责公共事务、公共安全领域的公检法、军队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公众高度关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5.舆情培训提质升级。

网络舆情市场的火爆催生了网络舆情人才培训的火热。目前,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地方组织合办舆情培训,工信部电子情报所也开设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荆楚网舆情团队也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就网络危机公关及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监测与引导,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处置与评估及监测技术应用,品牌的推广与维护等进行培训。在社会转型阵痛期和风险全球化共振的语境下,通过强化培训可以提高受训单位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规律。

舆情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舆情系统技术和舆情队伍素质。2012年至今,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全省舆情从业人员,采取“走出去”方式,联合当地党委政府、主管单位,联合办班,进行专业化的舆情强化培训,传授舆情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确立和推进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撰写舆情分析报告等,已先后组织100余场舆情专场培训,受训人员涵盖湖北省各级党政机构,显著提升了受训人员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及引导掌控能力。

三、舆情服务趋势展望

(1)专业化服务,细分市场群。

舆情服务是小众市场,但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当前存在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等行业乱象,但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是舆情业务“升级换代”的主流方向。舆情产品的市场细分有赖于服务的专业程度,但在具体路径上会有所差异。比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依托于新闻网站的舆情刊物,意见领袖藉公信力引领的粉丝经济,党政机构的舆情系列培训,诸如拓尔思、军犬、鹰击等舆情监测系统的商业模式,危机公关类型的引导处置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修复的正面策划等。

(2)多元化传播,延伸产业链。

做好舆情服务业相关产业链的引导,是舆情服务走向行业化和服务化的必由之路。如楚天尚漫推出的动画版舆情就是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的有益尝试。目前来看,新闻网站与舆情服务已水乳交融,依托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通过自身渠道对决策施以影响,参与舆情引导处置打造专业形象,将是新闻网站类舆情机构拓展市场、实现多元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新闻网站可通过搭建舆情学者、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和政府官员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延伸舆情服务的产业链条,深化产品层次,实现多元化传播。

(3)移动化转型,抢占客户端。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互联网信息集成、智能整合分析的舆情系统理应与之匹配。比如,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系统针对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舆情,已经呈现云处理、app平台化、个性化、移动化、情感化、语义智能化等特征。从对社会言论的简单关注,到能够反映社情民意,进而提供整体的决策信息支持,荆楚网舆情的移动化转型,就是想以事件为分析维度,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人、事、职务信息、组织舆情等多维度交叉分析、关联分析,积极抢占客户端。

(4)智库化发展,主导新趋势。

随着舆情市场的发展,附加更高智力因素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将会出现。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对政经动向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经济决策参考,或者帮地方政府准备实施的重大项目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等,都将成为舆情服务的重要内容。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黄冈某镇邀请,对该镇创建全国文明小镇进行总体策划。该服务已经超越传统舆情服务范畴,上升到了智库服务层面。另有部分合作单位希望创新宣传或者定向策划,这就需要舆情团队发挥“智囊团”和“行业智库”优势,提供相应服务。从简单应对向深度研判转变,从被动的引导处置向主动的策划宣传跨越,舆情服务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智库趋势”。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摆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0-0199-02Doi:10.16607/ki.1674-6708.2015.21.122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轨进入新常态发展。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作为有力推进领导妥善进行安全生产决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高效开展安全生产新闻宣传活动、科学实施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必要信息技术支撑,应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1正确处理好网络舆情工作摆位问题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主动适应安全生产新常态,进行新摆位、新谋划、新思考,努力构建舆情工作新常态。

1.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职责和立身之本。舆情工作始终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想高层领导所想、急安全生产所需”,以不断优化安全生产舆情工作、提升安全生产宣教水平与舆情应对处置引导能力为宗旨,进一步明确舆情角色功能定位与服务责任要求,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做到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努力形成合力,实现舆情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协调统一有序发展。

1.2服务决策、推进发展

服务领导决策、推进稳定发展是网络舆情工作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和关键载体。深化发挥舆情联系群众、汇聚民意、增进互动交往的桥梁作用。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找准难点,深入分析网络舆情走势,主动研究一些政策性、导向性问题,加大舆情分析研判力度,从舆情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安全生产工作服务意识、安全监管监察服务能力和效果。

1.3服务基层、深化落实

网络舆情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重点体现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坚持“身子往下探、眼睛往下看”,将重点应放在最具全局性、领导最关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监督落实上,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落实上。深度开发应用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着力为安全生产领域各层级、各部门、各主体提供更广泛、综合、立体化的舆情服务,有效推动决策顺利实施,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解决。

2明确舆情监测方向与重点任务

明确今后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重点监测方向与任务,确保在重大事件、重要时段、重点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雪中送炭”式的舆情分析服务。第一,紧密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大局,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政策措施出台、重大活动事件等的舆论反馈。第二,重点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工作精神、指导要求与决策部署,以及、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重点论述。第三,重点关注煤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特别是相关事故、事件的评论观点,并根据安全生产季节性特点,对相关领域高发、易发事故进行关注与预警。第四,坚持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把隐患当成事故的理念,重点关注国外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有一定典型性意义和舆论影响的重大及以上事故,国内有典型意义和警示教育作用的舆论影响较大事故、重大涉险事件,媒体曝光的安全生产隐患、事故苗头、未及时发现整改的问题、事故瞒报漏报迟报、职业健康危机等负面信息。第五,重点关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基层工作与先进人物报道。加大反映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及其成效。第六,重点关注在经济形势多变的当下,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如腐败问题)、机(如采购保养失职问题)、环境(如地理环境对安全生产影响)等方面信息。第七,重点关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加大信息公开与财务审计透明力度等方面信息。特别注意及时监测反映涉及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机构、机制等的信息。第八,重点关注围绕安全生产行业发展、安全生产科技提升、安全生产格局定位等衍生出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周边话题。第九,重点关注国内外其他行业领域、系统部门进行安全规划、安全管理、安全运维、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理念。第十,重点体现专业媒体、业内专家和一些有思想的理性网民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言论与创新观点。加大反映民众在安全文化宣传、知识普及中的困惑、疑问和误解,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提供线索。

3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

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是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顶层设计理念落地生根的必要阶段和关键步骤。

3.1进一步提升专题舆情监测分析水平

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分工,实施“定岗、定人、定责”的信息监测分析方案,科学落实人机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从信息的监测分析、监测时间段分配与衔接、数据统计归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细化、标准化,以加强对专题舆情的持续跟踪监测与汇总分析,力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化闭环运作管理,做到无论是在任务交接、人员轮转,还是具体执行监测分析任务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的前后一致、连贯有序,确保零误差。

3.2探索创新外媒信息监测分析机制

鉴于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规定,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目前无法涵盖外媒信息。面对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舆论影响的安全生产事件,着力于主动探索创新外媒舆情监测分析机制。一是依托安全生产舆情系统平台,监测检索由中文主流媒体综合报道的相关外文消息。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舆情分析人员力量,加强外媒信息的监测分析,将英文媒体报道及时翻译汇总制作成舆情报告。三是积极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共建。主动联系在外媒监测方面有优势的媒体单位,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其丰富的外媒信息数据资源,制作舆情报告。

3.3开展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规范研究

为深化发展舆情综合应用服务,在充分借鉴吸收其他行业舆情监测分析业务发展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全流程、全系统、全人员管理的高度统一研究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行业标准、指导思想、实施规范、要求细则等,为今后整合统筹全国安全生产大舆情建设做好技术与理论储备。

3.4开展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对上服务能力强,对下服务能力弱;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对于舆情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舆情工作格局,应努力围绕安全生产新常态、新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对全国安全生产网络舆情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研究,按照各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具体实际,推行舆情试点,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探索成熟高效的合作模式和市场拓展模式。借助主流新媒体与其他舆情技术力量,加大对安全生产系统新闻发言人、安全生产记者和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等的专业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日常工作用得上、重大事件顶得上、关键时刻靠得上”的舆情工作力量。

4加大舆情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力度

充分利用大数据集成分析、云计算与云存储、信息可视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开发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价值,建立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案例库,建设发展安全生产舆情创新应用工作研究机制体系,实现对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最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

4.1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引领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加快吸收转化其他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成果、理念,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推广运用自主研发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试点示范、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创新合作服务模式,切实激发和提升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与内生动力。

4.2坚持产用互动,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双重提升;增强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安全生产工作应对网络问政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应用与安全科学发展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4.3坚持多方参与,协力推进

在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务院信息办、新闻办、其他相关部委、信息管理机构、研究院校单位、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的沟通交流、合作联系,创新舆情工作机制,以己之所需,采众家之长,全面统筹协调、合理发挥利用,着力构建多方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创新发展体系。

5结论

安全生产新常态下,网络舆情工作应持之以恒做好技术与信息支撑保障服务,加快自适应调整转变,加大改革创新发展,最大限度确保创新成果及转化应用能及时有效地体现到日常舆情监测分析工作中来。不仅在舆情信息监测方面日臻完善,还能进一步增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舆情成果展现可视化、具象化、直观化技术应用,做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服务有据可查、有根可溯,有本可依,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应急处置与保障服务协调有序联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日报出版社.

[2]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8

政府稳定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国内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成为公众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途径。由于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直接而有力的公共舆论,进而可能引发网络中的爆发,形成网络舆情危机,成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推手,使得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棘手。因此,如何在政治稳定大背景下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的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在基于网络媒体生成的虚拟交往网络空间内,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行为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交汇的集合。网上舆情在传播方式和效果上,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由性。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共通的交流平台,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电脑、手机或者其他一切可以上网的即时通讯设备,网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各种论坛、微博、新闻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快、易扩散的特点,使网络舆情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下情通过互联网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实现了所谓的“天涯同此时”。(2)情绪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显示,我国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对于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差,一旦发现某些不平事,往往义愤填膺。表现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看法经常充满感性色彩,缺少理性认知,非常情绪化。(3)丰富性。从主题上看,在互联网上,想说什么、怎么说,都由网民自己决定。由于网民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各异的文化背景,而且他们选择的话题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因此网络舆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难控性。网络舆论是社会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权利,合理的表达对社会存在的诸多不良现象的看法。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行使民主但是因为网络言论的随意性和缺乏监督性,原本的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化。

二、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其内涵主要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没有发生突发性质变,民众不是用非法手段来参与政治或夺取政治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民众的政治行为和诉求,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政治稳定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亨廷顿曾经指出政治稳定并不意味着政治系统各要素一成不变,而主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如基本政治价值、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或结构能够保持持续性稳定或比较平缓的发展变化。政治稳定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国家的稳定、政府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等方面。

本文的政治稳定仅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政治主体虽然面对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政治冲突威胁,但其能够采取一系列调节措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治政治动乱。在解决政治发展矛盾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保持政治运作的秩序性、规范性和连续性,政治结构处在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各种政治冲突处于相对缓和的状态。

政治稳定是在承认社会政治冲突前提条件下,强调要把冲突保持在特定的秩序范围以内。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产生反映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之中,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在社会发展中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维持在特定的“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并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

网络舆情应对的程序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研判预警、网络舆情上报、网络舆情应对预案、网络舆情信息公、与网民和媒体互动、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信息动态跟踪与信息滚动播报、动态事件进展信息、网络舆情应对总结这几个部分。但是并非每一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都必须经历上述所有步骤。对于突发事件以及重大安全事故来说,无需经过舆情监测、预警研判、舆情上报等环节,或直接启动舆情应急预案。例如对四川省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件舆情应对时,因为发生了突发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应对。同时,有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步骤是同步进行的、难以明确划分清楚。另外,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结束后,还需要进行网络舆情监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9

9月5日,人社部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今后这门新职业的从业者将凭官方证书“持证上岗”。

“替领导看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的一句概括,引发了争议。一些网民把“看”读作第一声,理解为“看守”、“监察”,认为舆情分析师是“官版”的“五毛”和“水军”。

单学刚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强调当时说的“看”为第四声,意为“看见、观察”,更恰当的解读应是“帮领导收集和整理网络舆论信息”。

他多次试图去厘清舆情分析师的职责,“为客户监测、研判舆情并提供决策意见”,还强调两点,客观中立的职业精神,以及没有处置舆论的权力。

无论是企业还是官方性质,舆情分析机构都将自己视为“独立的第三方”。

杨晓菊,这位有过5年左右媒体从业经验的舆情分析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比较光荣”。

入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第一天,杨晓菊就被告知“独立的第三方”价值标准。作为主任分析师,现在她会像当初领导提醒她一样,提醒手下的7个分析师,“不要一屁股坐到客户的那一边”。面对一些客户提出“删帖”这种类似公关的需求,杨晓菊会一口回绝,“我们不提供这种服务并且不提倡这种做法。”

舆情分析师受雇于人,又相对独立。单学刚认为这并不难理解,“不管是机构还是领导,肯定是希望看到真东西,从这个方面讲,他和分析师的角度是一致的。”

可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客户,在多大程度上接纳和采用意见,“不取决于我们,取决于对方工作机制。”单学刚说。“很重视,领导亲自批示”和“不重视,下面也不看”的单位数量都很多。

2009年,在上海工作的王帅因网上发帖举报家乡市政府违法征地,被河南省灵宝市警方跨省抓走拘留了8天。对此,人民网舆情频道了一则舆情监测报告。

报告中,舆情分析师抓取了网上的各种观点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对传统媒体的言论进行了倾向性分析,从《新京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评论中提出37条观点,并指出,立场为“灵宝市官方抓捕行为不合法”的占47%;又将此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批评对象做了个排行,提出,“对灵宝地方政府的批评最多”。

报告最后,舆情分析师还把网友提出的“善后和治本方法”做了个排序,名列前三位的是:立法将权力关进笼子;增加监督方式;司法独立,提高执法部门素质。

随后,灵宝市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有意思的转变。一开始坚持认定王帅的行为是“造谣”,到最后,灵宝市政府发言人在人民网舆情会商室的在线访谈中说“我们错了”,“要吸取教训,宽容对待网友的批评。”

在此期间,人民网舆情频道还收到了灵宝市政府发来的“反馈”,称:“真诚感谢新闻媒体、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对灵宝工作的关注、监督和支持。”

相反的例子也有,地方宣传部门不足以改变更大领导的意见,舆情分析报告不被采纳,问题继续恶化。

10%的客户会寄感谢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主任分析师刘鹏飞说,“这个比例不算大。”

单学刚希望民众多从正面理解舆情分析师被纳入官方培训的意义。比如,他认为,这至少传达了一个积极信号,“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经重视了网络,开始适应网络的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打捞起相当一部分网民的诉求,“对他们来说是福音”。

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之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撰文,指出要“牢牢掌控网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社科基金的课题指南也在起变化。舆情研究学者刘必华手边有一本《2013年度某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选题指南》,新闻传播领域中官方提供了35条课题指南,舆论引导方面多达10条,他认为这是个大比重,说明了“相关部门需求的迫切性”。其中一个课题方向是“自媒体生态架构舆论引导途径与手段研究”,表明“官方的眼光已经投向网络媒体发展的前沿领域”。

和一些基层官员交流时,刘必华发现,他们很担心网络上的消息传播。“(地方宣传部门)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叫‘控负’(即控制负面报道),‘控负’已经成为占据宣传部门相当工作精力的任务之一,自然而然发展出对與情监测和分析的需求。”

地方政府的焦虑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压力,刘必华说,“面临上级政府考核时,有类似于‘一票否决制’,比如说地方县市,如果在省报或者是中央级媒体上有负面报道,可能直接影响你当年的考核。”他认为这导致地方宣传部门将相当大的精力用于预防此类状况发生,并处于“两头难”境地—“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但又不能让反映现实的报道出现。”

首期舆情分析师培训将于10月14日至10月18日在北京开班。据培训部副主任谷文杰介绍,他们每天都能接到大量的报名咨询电话。

舆情服务市场被广泛看好。据《人民日报》报道,一些经济刊物将“舆情分析”描述为“拥有百万亿潜在市场的大生意”,用于舆情分析的软件系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采购对象。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国内舆情监测分析综合提供商之一,其副总裁邹鸿强告诉《人物》记者,目前公司业务量以200%的速度增长,政府和企业各占一半左右。

据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这行利润率很高。针对某个引起全国性关注的舆论风波,包括监测、分析、处理等在内的全套服务,要价可能几十万。一些面对舆情焦虑不安的政府官员,也会以个人名义请机构提供舆情服务。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军事舆情 信息技术 舆情分析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军事情报搜集和处理中,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80%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材料,德国新闻情报局每天将搜集和处理后的公开情报资料汇总成《每日新闻简报》呈送,以色列情报机关公开承认其所获情报65%来自报刊、广播、电视和学术研究论文等公开渠道,其他许多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情报搜集机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公开情报资料,由于其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情报工作者的重视,甚至很多情报工作者纷纷将网络舆情作为其公开情报资料搜集的第一来源。

军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国内外互联网络媒体中关于军事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性。评论和观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和焦点问题上,例如中国军费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在进行舆情分析与监控时,军事网络舆情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往往对其民众进行错误引导,军事网络舆情中的许多看法可能偏向负面,在进行分析和监控时就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舆情的判别,这对于做好军事情报分析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开发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networkpublicopinionSysteminmilitaty)为背景,在分析国内主要舆情系统基础上,研究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2 网络舆情系统比较及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特点

2.1

国内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一方面与信息分析的具体功能和解决方案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随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和传播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技术包括各种信息采集、特征抽取、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摘要、智能检索等技术。当前的新形态信息交互模式有网络新闻、论坛、博客、维基等,其信息采集技术从早期的静态页面信息获取发展到动态数据库数据获取,从传统的网络蜘蛛发展到可自主调整的高效搜索,从字符串匹配的检索实现发展到知识环境下的智能检索;相应的信息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聚类分析方法有概念语义空间与相似度、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无监督聚类相结合的网页分类等;技术上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遗传算法、粗糙集、最近邻技术等多种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较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概述分析如下:

・谷尼国际e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运用内容抽取识别、相似性去重等技术获取网络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程度和预测发展趋势。该系统在国内的用户有待进一步增加。

・中科点击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使用强大的采集软件对数千网站进行监控,自动获取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同时可获取热点主题的浏览量、回复数,并跟踪发帖人,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标注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和过滤。其采集性能比较好,但分析处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精准和全面采集,同时综合运用大规模文本智能挖掘技术,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的准确、高效分析和管理。其舆情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较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褴合互联网搜索及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方法,实现网络舆情监控和新闻专题追踪等功能。其开发比较早,应用也较多,但相关的更新功能相对较少。

2.2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的特点和相关研究

相比较当前市场上通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对军事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更为关注,快速的专题聚焦、敏点发现追踪和倾向分析规则都具有新的特点。而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模型,研究主要是获取网络舆情话题的一般信息和主题信息,注重获取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例如作者、发表时间、话题类型等,缺乏对话题评论焦点、情感倾向、事件关系等深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忽视从事军事的群体对话题的情感、事件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没有对大规模军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网络舆情系统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海量军事数据的特点;只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给出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缺少基于知识的推理。存军事领域,网络舆情系统不提供完整的军事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理论,大都以管理者需求为牵引而采用具体针对性的技术进行解决,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网络舆情解决方案,势必影响到军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对军事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方法上的研究范畴,军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军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3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功能及其体系架构

在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运用军事知识语料对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智能化程度,解决网页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态性、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完整性所给系统提取军事网络舆情信息带来的困难;运用军事类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上网媒体的热门话题,分析热门军事话题在不同时段内媒体所关注的程度,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对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告,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运用军事知识倾向性分析技术挖掘出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深层军事观点、态度等信息,对媒体言论倾向进行符合军情的分析;运用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对军事网络论坛等信息进行提炼概要。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共分为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三个功能层面,系统体系架构见图1。

3.1

网络舆情采集

网络舆情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蜘蛛的原理进行网

页采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军事主题和网址埘网络上的军事数据进行定点、定主题的抓取,例如新闻、论坛、博客等主题网站。最后将抓取的结果以XmL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网络舆情采集是舆情分析处理和提供舆情服务的基础,只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网络舆情采集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2 网络舆情处理

网络舆情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主要由网页智能抽取、关键词自动提取、主题自动分类、舆情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等组成。首先,基于军事主题和分类知识将采集模块抓取到的XmL文件中的主题、内容、作者、时间、来源等存入网络舆情信息库,通过关键词自动提取和主题自动分类将每条记录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出来,进行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最后生成自动文摘。另外,在主题分类过程中,若文档不属于任何预设军事主题则进行主题自动聚类处理,自动分析出新的军事主题。

3.3 网络舆情服务

分析结果进入网络舆情服务,并最终展示,包括舆情报告的生成、热点和敏点军事主题的列表显示、统计图表等,供舆情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领导随时进行军事舆情的监控。

mnpoS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原则,使用,netFramework作为基础类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B和c#以及aSp技术进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先进。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采取数据层、事务层和表现层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分为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子系统分别进行实现。

4mnpoS系统中军事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是系统核心模块,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4.1

mnpoS军事主题信息采集

mnpoS主题信息采集由下载器从互联网上读取军事网页并保存到本地,分析器运用军事语料和相关正则表达式提取其中所有超链压人一个URL队列,之后从该队列中顺序读取URL并下载,该过程循环进行直至将指定网站的网页抓取完毕。程序关键在于多线程管理和链接地址的分析,目前C#提供了良好的多线程管理机制和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为开发多线程程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mnpoS军事网页信息抽取,首先选择相应的抽取规则进行智能抽取,将相应的内容抽取出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记录和信息,合并相同标题不同内容的信息,最后将清洗后的数据存人军事舆情数据库。该处理过程包含在包装器中,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另外,在规则生成部分采用军事专家模式,即对网页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手工进行规则的提取,因此,所生成的规则比较精确,对于相应军事网页的抽取质量和精确度较高。

4.2mnpoS军事舆情分类和倾向分析

将处理后的信息分入预先设置好的军事分类,对于网络舆情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模块主要采用Knn和SVm分类法,其中的特征选择结合了信息增益、互信息和a2统计等方法和军事主题分类概念库,采用目前分类质量较高的一些开源程序进行改造,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保证分类质量。

mnpoS军事舆情文本分类分为两个过程:①训练过程,决定分类机的质量。首先由军事专家完成训练集的挑选,然后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参数选择、训练后进行参数调整等。②根据训练过程所生成的分类机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处理和分类进程,预处理是对待分类文本进行数据清洗和特征表示的过程,本系统的训练和分类进程采用SVmCLS2.0开源程序。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根据舆情内容判断该舆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语义理解等,目前mnpoS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系统中设计有六个类别(美国对售、中国反导试验、中美军事关系、中印关系、中国航天发展、中国武器装备),以其中的“中美军事关系”举例,可以将该类的文本根据其内容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然后再训练出两个分类器:“中美军事关系正面”和“中美军事关系负面”,六个类别即可生成12个分类器,然后对这些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且在数据库相应字段内用1和0来分别标注正面和负面信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且准确率较高,不足是在构建训练集时需要大量军事专家进行手工编制,实现中充分利用军事信息管理学科的优势和成果来构建倾向性分类训练集。

4.3mnpoS军事敏点舆情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