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英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02

意见英文篇1

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展现城市的良好形象,迎接2010年亚运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规范本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请迳向市外办反映。

一、总体要求

以公共场所英文译名的准确、规范为目标,制定统一的英文译名使用规范,加强英文译名使用的监督管理,逐步推进英文译名使用的规范化工作,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城市环境,促进对外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

二、实施范围

(一)公共场所涉及以下内容的标志和设施需要使用英文译名的,应当按照统一的英文译名使用规范执行:

1.城市公共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城市道路、公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站和线、铁路站和线、公交等)和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环卫、通信、公共停车场等);

2.公共活动场所,包括:游览地、旅游景区、公共广场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及其服务设施;

3.国际性会议、展览和大型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及其相关设施;

4.国家机关、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名称。

(二)公共场所涉及以下内容的标志和设施需要使用英文的,应当参照推荐的英文译名使用规范执行,英文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有损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背道德风俗,不得有民族、宗教歧视:

1.宾馆、饭店、商场、娱乐场所等的名称及其服务设施;

2.企业名称;

3.建筑物、构筑物名称;

4.其他具有提示和引导作用的标志和设施。

三、制定规范

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规范包括:英文单词(含专用名称)的选用、拼写(含缩写)、字母体式(含大小写)等内容,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中的专用名称(指用以区别其他场所的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标准,通用名称(指用以表示场所类别的部分,类名)的使用应当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具体的使用规范由市外办会同市地名办、语委办、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

四、明确职责

对公共场所英文译名的使用,由市和区(县级市)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进行监督管理。

(一)市外办牵头会同市地名办、语委办、质监局等部门,负责对全市公共场所译名进行综合协调和管理,对不符合英文译名使用规范或者使用要求的情形,应当会同相关管理部门督促其进行整改;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英文译名使用产生争议的,组织专家委员会协调处理。

意见英文篇2

在新课改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为培养学生开放、宽容、平等的世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英语教材和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体现文化因素、彰显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教学和教材中,主要体现出国别文化、地域文化、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和阶层文化。

从国别文化来看反映中国文化的有澜沧江、唐山地震、春节、袁隆平等内容,反映英美文化的有英语的演化史、音乐、科学家等积极因素,大多是自然风光、传统节日、名人事迹、人生价值的展示,小说《百万英镑》则揭露了西方社会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国文化,避免盲目地追寻西方文化而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

在地域文化上,城市文化如知名乐队、奥运会、英剧美剧等,乡村文化如动物保护、农作物种植等对学生来起到开阔了视野的作用。

从年龄文化来看,反映同辈文化的主要有友谊、旅行、主题公园、未来畅游等内容,在选题上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跟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大。化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和学生实际生活差别较大,而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则比成人大很多,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安排学生同辈群体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增加认同感,并且增加学习的兴趣

从性别文化来看,男性文化分别介绍了曼德拉、帕萨尼亚斯、门基乐队、袁隆平、卓别林、约翰斯诺,都是成功人士、社会的中坚力量,女性文化介绍了一名犹太女孩、英国动物学家简古道尔、女奥运选手等,虽然从量上不及男性文化,但是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阶层文化来看,反映发达国家的文化占了很大的优势。其中,介绍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该国的历史、传统、美丽的自然风光,价值观念方面如美国主流文化强调独立、奋斗等,而不发达国家则局限于非洲独立运动等,其他涉及不发达国家文化的大多是西方科学家在不发达国家的科研或援助项目等,这里明显带有局限性。

因此,笔者认为,教材虽然已深入挖掘了各种文化内涵,但在以下几处可略作改进:

一、增强文化对比意识

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在理性启蒙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精神及科学、民主等思想意识。西方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尊崇科学、自由进取、积极创新等正是现代文化核心理念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首先应该增强文化对比意识,才能改变现有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不合理之处,将文化对比渗透进教材中去,以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理解、审视、批判,形成健全的文化价值观。

二、合理安排文化因素

英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平衡各种文化内容,不仅应当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应当涉及本族语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不仅应当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内容,也应当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内容;不仅应当包括现代的文化内容,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应当涵盖传统的文化内容;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化与同辈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等。选修第四单元中介绍了可以为不发达国家提供的二十种物资帮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仍然缺乏亚非国家优秀文化的内容。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

目前,人教版教材的主题文化内容大都安排在热身、预读、阅读这三个部分,ReadingForFun会展示一些中外的俚语、诗歌、名人名言等。而教材内容通常只是对某一个文化因素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比如某个城市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或者某个著名人物的事迹,而对日常交际的文化内容则很少介绍,文化对比的内容也仅仅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况很少。例如在前三部分体现文化对比的只有必修1第二单元warmingUp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必修2第一单元的warmingUp中列举了四个不同的中西文物古迹;必修3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列举了不同国家的节日;必修4第三单元warmingUp中要求学生在了解一些西式幽默大师的基础上,自主完成中国幽默大师的部分,但这都只是简单罗列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并没有具体的文化层面的对比。

因此,在教材的设置中,可以考虑在每单元设置专门的文化板块,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并且安排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每一单元增设一项项目,比如可以直接以表格等形式给出文化对比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完成空白部分;还可以设置活动课程,比如在某一情境下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思维方式,要求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展示;设置具有文化含义的词汇,要求学生进行注解,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梅树代表忠诚;在英美俚语中,都含有奖品和奖赏的意思。在中国,作为中国的传统花弁,梅花寒冬傲雪,象征着品格高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或是以中西诗词、歌曲赏析的方式出现,这样的文化对比学习,对于求知欲强、精力充沛的高中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有趣、有益的尝试。另外,在选修教材中,增加灵活丰富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学会观察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并且尝试去寻找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力。

四、加强对学习评价的设计

意见英文篇3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功利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58-02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消息从各类报刊新闻和各种渠道纷纷传来,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外语考试不再在高考时统一举行,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可选择最高一次等级作为成绩参加每年的高校招生,由不同的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按照学生高考时的文化总分和英语等级来决定是否录取。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在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及各地教育部门意见后,终于在9月4日尘埃落定。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考改革新闻会,正式公布了全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在2017年全国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基于此,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特对高考改革的变化和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英语学习重点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谈点看法。

一、十项变化让语言学习走出功利化误区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高考内容和形式做了十个方面的变革,主要是:学生高中三年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计分3+3,自选科目由学生根据特长自选;学业水平要测试,综合素质记入档案;回归高考全国统一试卷,异地高考更有戏;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省级加分原则上只在本省实行;自主招生将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组织联考培训;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招生分开录取,职业技能是必考;录取不再按批次,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校长亲自签发通知书,录取结果可申诉;绿色通道再拓宽,寒门学子不用愁。《实施意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保障教育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着力完善考试招生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实施意见》还提到,在全面推进考试改革的同时要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所以说,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全国人民关注。

《实施意见》还对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要求。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对英语方面的改革,要更多地借鉴国际化语言能力考试标准和方法,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而不是为了考而学,语言运用能力远大于、多于、不等同于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是由多成分构成的,它包含知识、技能、能力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所以说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成分不是相加,而是互相作用化合组成。学英语要强调实际运用能力,今后的英语考试应提高听力分值,淡化应试,引导英语教育回归主要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从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是很好,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还是“哑巴英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只有回归英语教育主要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实现它的属性,才能对解决“哑巴英语”现象起重要的作用,才能更有助于英语学习走出功利化语言学习的误区。

二、考查基础知识能力与应试能力全面提升

从我国目前学生的应试技巧来分析,学生的应试技巧一般是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强项,平时学校的教就是为考而设计的,教材也是围绕考试大纲而编写,往往学生能力培养则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多的投入。以前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基于教材,注重对知识点的考查,往往采用题海战术、押题猜题等方式来攻克英语高分难题。然而2017年英语高考改革之后,重点是要考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真正的英语语言、思维和知识了,所以说以后英语考试的成绩,应该是基础知识、应试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结果。而我们现在学英语走入一个“误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证书。证书多了,升学、就业的路子也就广了。比如,小学生有了英语星级考试证书,是为了增加“小升初”时的砝码;大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为了增加工作时的竞争力。这种英语应试教育体制,让英语仅能“应试”,难以“应用”;英语考试发展成为一种“行政评价”,让英语走向了专业学习的对立面。国人对于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认识,早已背离其语言性而上升为功利性,进而走入一种追求“工具理性”的极端――只去计算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所以说,学英语这样一种目标明确的“倾向”,是考试功利化最真实的写照。

英语学习功利化的后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让人不是很乐观。从大学来讲,有的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拼命学习英语,大二就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以后的大三、大四却把英语“束之高阁”,他纯为考证而学,大学毕业时英语水平退步了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的学生只学基础知识而忽视应试能力的培养,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在考场上全面发挥出来,一味迷恋“解题技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则会让学生的成绩提升缺乏后劲。只有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培养应试能力,不回避真正的问题、不放弃必要的努力,将英语与功利撇清关系,将附着于英语学习之上的功能请出英语教育,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让学习英语变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作为语言,人们本不应将英语与功利主义扯上任何关系;作为语言,英语承载的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承。只有带着这种思想去学习,去看待一个问题,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使基础知识与应试能力全面提升。

三、英语学习要以实际应用交流为主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最后决定将外语(英语)纳入高考统考范围,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分值不变,外语(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充分说明中央对外语(英语)学习的重视和对它的重要性认识,这也是由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与政策所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深入,国内教育理念正逐步与世界接轨,片面强调应试提分的英语教育,除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诟病外,也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层面所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国人从那时候起就从小记单词,背句式,长大战题海,应付四六级、考研、托福、雅思。我们虽逾越了父辈在英文下面标注中文的可笑,却逃不出自己的可笑――从入学开始学英语,到现在仍不能和国际友人轻松交流。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都不能熟视无睹。据了解,世界上90%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文写成的,互联网上90%以上的资料也是用英文写成的,而且全球绝大部分的发明创新都来自英文世界。“闭关自守”正是当年清帝国由盛转衰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年中国经济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学英语,难道我们还要重新把自己关闭于世界文明的大门之外吗?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其作为全球流工具所处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国人也对此心知肚明。但是,本应是方便交流的工具,现如今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负担。无论是英语高考,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成了外界强加在学生乃至大众身上的英语包袱,乱七八糟的功能越发突出,而可交流沟通的功能却被掩盖。如果我们怀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情,可能会有“效果”,却很难获得“成果”。如果只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为考而学,为证而学,那永远停留在一知半懂的水平,形成“哑巴英语”现象。只有真正能用英语语言深刻而准确地表达思想的人,能读懂别人的人,这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国人学好英语,等于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双有力的翅膀,它能助我们的人生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所以,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译能力,能地道地用母语和英语进行双语交流,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老师还是用人单位都要倡导淡化英语学习的功利导向,重视学生口语实战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真正的“为人”教育。英语学习好比我们和外国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外国人要学中文一样,我们必须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再真正掌握一门或多门语言。

最后,高考实施改革,主要是总结了我国从1977年实施高考招生制度三十多年来,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认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唯分数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还有少数地方和高校在招生中不公平等现象的发生,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现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将带给大家对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与期盼,高考制度的改革已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与拥护。这些也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施意见》,深刻领会实质精神,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真正将《实施意见》落实到实处,最终实现当初改革设想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又红又专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颖.英语高考社会化改革如何前行[J].大学教育科学,2014(3).

[2]王环.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J].学理论,2011(23).

意见英文篇4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学习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语言就要下工夫学习词汇。在词汇学习中,人们往往较重视词汇的读音、拼写和词义,而有时却会忽视词汇的内涵。不了解词汇的内涵在特定的场合下就会影响交际。例如,有位中国学生为表示对英国女老师的尊重,称年轻的女老师为“madam”,而这位女老师听了却不高兴。因为“madam”一词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还有鸨母之意。可见英语学习必须重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如何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呢?

一、词汇学习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其所属的社会环境,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包括语言所在的文化学习,词汇学习就不能忽略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

例如,peasant一词在我们头脑中代表的是辛勤的劳动阶级的形象,而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除了有雇农之意外,还指没受过教育的人,含有贬义。英国19世纪的农民叫peasant,如今的英国农民称之为farmer了。可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若是渗透了文化学习,必然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深层次的理解。

二、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将汉语与英语等值,从而影响词汇的正确理解。

例如,美国人崇尚“individualism”。也许有中国人受汉语影响,认为“个人主义”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对此不理解。实际上,“individualism”一词是美国人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它强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和保持个性自由。因此他们才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可见,若从汉语出发,就不能正确理解“individualism”一词,也不能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了。所以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记住“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三、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只有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词汇的内涵。如何提高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呢?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国外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人们一再引用。例如,人们常把Friday比作忠心的奴仆。可见不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就不知其意;其次,要多阅读一些英文时事报刊,注意词汇的发展动态。有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文化内涵会发生变化。有的词汇原本是普通名词,却有了特殊的含义,再次应了解一些英语的典故、谚语和习语。只有了解这些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这样再次阅读时就能避免产生误解。

四、培养自己的语感,发展英语思维

学习英语,最好的境界就是无需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进行理解翻译,即培养语感发展英语思维。例如,“情况不同了”,我国学生会说:thesituationhaschanged.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说:itisanewplayingfield.这是因为英美人士多热衷体育运动。你一说情况变了,他就想,比赛场地变了。因此我们在记词汇时,不能死记汉语解释,而要用英语去理解英语,通过广泛的阅读观察英美人士是如何使用词汇的。

总之,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学习,把握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范家财.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出版社,1992.

[2]贾德江.“英语词汇的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研究教学,2000(02).

意见英文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误译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翻开任何一部较详细的字典,都可以发现在一个词条下往往列举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在翻译的时候,也经常会碰到有疑义的词。一个词不能单就它本身而确定它的意义,要看上下文决定,看字典里所举的许多意义中究竟哪一个符合上下文再做出选择。如果单凭自己所记得的一个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就难免会犯错误。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商务外贸英语中有一些使用非常频繁的词汇很容易被误译。笔者从商务英语的特点出发,就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商务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商务英语中的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是人们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涉及或使用的英语,包括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总的说来,商务英语词汇一般具有专业性、正式性、简洁性、繁复性和新词飞速涌现等特点。商务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词汇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而且存在同一词汇的多种商务词义现象,很多普通词汇在不同的商务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二、商务英语词汇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及主要成因

由于商务英语词汇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因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便是词义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错误。下面笔者主要从一词多义及名词复数变义这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其造成的错误。

1.一词多义引起的错误

一词多义从认知学角度上讲是词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从其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蔓延的产物。英语词汇灵活性的特点主要是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和淘汰词汇的意义,而英语词汇的意义多依据各自的前后搭配和上下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概念的拓展或者缩小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由来。

这在英语文学语言中如此,在商务英语中也不例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分析原语的整个语境,熟知多义词的各种含义,并且抽离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最为准确的表达,使之出现在目的语中,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在商务英语中许多常见的英语词汇除具有普通含义和被新赋予的含义外,还演变成了专业词汇、外贸术语等,这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其专门意义比普通意义更常见,因此许多商务英语的翻译错误由此而生。

这类多义词,由于词汇的辐射意义,转移意义等因素,拥有多重含义的可能,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义一般又是唯一的,这就为译者在翻译时造成一定的困难,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一些实例,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例1:average

(1)Lastyear,the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increasedbytenpoundstheaveragepassengerweighttheyusetocalculateaircraftloads.

(2)theF.p.a.doesn’tcoverpartiallossofthenatureofparticularaverage.

译文:

(1)去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把用来计算飞机载荷的乘客平均体重提高了10磅。

(2)平安险不包括单独海损性质的部分损失。

注解:在例句1中,averagepassengerweight为平均乘客重量,average的意思是“平均”;而在例句2中的particularaverage的意思为“单独海损”,是指保险标的物在海上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造成的部分灭失或损害,即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部分损失,因此average一词的意思是损失或损坏也可直接理解为海损。

例2:premium

(1)apremiumof2percentispaidonlong-terminvestment.

(2)Sharesaresellingatapremium.

(3)wemayinsureourgoodsfordamageforsmallpremium.

译文:

(1)对投资期限较长者课获百分之二的奖励。

(2)股票溢价出售。

(3)我们可以花小额保险费给货物保损坏险。

在这里,premium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具有特别的涵义,因此,大家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想当然,而应该多查资料,找到与之最为匹配的涵义。

例3:claim

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应该不会陌生。在一般的语境中,作为动词,它有“(灾难等)使失踪或死亡、需要,值得”的意思。例如:

ahurricanethatclaimedtwolives夺走了两个生命的一场飓风

problemsthatclaimherattention应该得到她注意的问题

而在商务语境中,作为动词,它有声称、宣称及要求和索赔的意思。

例句:

thesellerclaimedthattheirquotationwasthelowestamongthecountriessuppliers.

卖方声称他们的报价在此国供货商中是最低的。

thecompanyclaimedonthecarrierforthedamageoftheirgoods.

意见英文篇6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

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意见英文篇7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

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

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人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you”。如果回答“thank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my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my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apleasure(我很乐意),Don’tmentionit(没什么)或You’rewelcome(不用谢)”。

意见英文篇8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

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

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you"。如果回答"thank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my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my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apleasure(我很乐意),Don'tmentienit(没什么)或You'rewelcome(不用谢)。"

意见英文篇9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词汇英式英语美式英语

在中小学英语教材、读物和教学辅助资料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英语的区别不大,但是在语法、词汇、拼写和发音方面,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词汇和习语方面,而且这方面的区别经常会给英语学习带来困扰。下面将从小学英语词汇、中学英语词汇、常用习语三个方面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一、小学英语词汇中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词汇方面有许多不同,这点在小学英语词汇中有充分的体现。

1.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意思。

对学生来说,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糖果”这个词。在英式拼写的教材及英国人编写的英语读物里,比如外研社版小学英语教材及oxfordReadingtree系列图书里,我们经常看到sweets,但是在美国人编写的读物里,比如theBerenstainBears,LittleCritter系列图书里,我们经常见到candy。又如在表示“裤子”时,英国英语通常用trousers,美国英语通常用pants,英国人喜欢用lift,美国人喜欢用elevator表示“电梯”。现在遍布各大城市的地铁,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里也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subway和underground都表示地铁,前者是美式英语,后者是英式英语。在小学英语词汇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详见下表。

2.有一些词拼写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

英语中还有一些词,虽然拼写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这种情况给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制造了更多的难题。在学习中尤其要注意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在小学英语阶段,这类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有football,firstfloor,chip这三个词或词组,football在英式英语里表示“足球”,在美式英语里表示“橄榄球”;firstfloor在英式英语里表示“第二层”,美式英语里表示“第一层”;chip在英国英语里表示“薯条”,在美国英语里表示“炸薯片”。学生如果有机会买一些进口的薯条或薯片,可以观察一下外包装上的商品英文名称和产地,看看它们的用法是否正确。

二、中学英语词汇中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词汇方面有许多不同,这点在中学英语词汇中比较明显。

1.在中学英语词汇中,有很多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意思的现象。

2.中学英语词汇中,有一些词拼写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

同形不同义的词,是英语学习的陷阱之一。在中学英语词汇中,有一些词的拼写相同,但是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情况。比如mad这个词,在英式英语中表示“疯狂的”,在美式英语中表示“生气的”。我们学过的中学英语教材里,都接触过mad的两种用法。如果大家读过LittleCritter系列图书,一定还记得那本标题就是iwassomad.的图书,里边多次出现mad作为“生气的”意思的用法。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示例就是mean这个词,在英式英语里是“吝啬的”,在美式英语里表示“令人讨厌的”。

三、常用习语中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除了常见的词汇差别之外,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一些日常用语中也有一些区别。我们学过的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读物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在表示“准备好了吗?开始!”时,英式英语里通常用:“Ready,steady,go!”而美式英语里通常用:“Ready,set,go!”在表示“电话占线”时,英式英语通常说:“thelineisbusy.”美式英语通常用:“thelineisengaged.”

总的来说,美式英语起源于英式英语,两者虽然有些许差别,但是大体上还是相似的。而且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不断地变化和融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在逐渐变小,趋同的趋势更明显。但是作为学生来说,还是要掌握两者在词汇上常见的区别,以便于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用法。

参考文献:

[1]章思英.外研社柯林斯少儿英汉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意见英文篇10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不同;英语;交际;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75-02



交际是人们运用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之过程,因此学习语言与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了解这些文化差异,真正掌握英语。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一般采用下列术“语上哪儿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可能会引起误会。不了解汉文化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对这一问语的反应即有可能是“itisyour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是“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看来有悖常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即使对于老师这样称呼也不为过。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前加mr.mrs或miss,比如说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而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连用做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wu,engineerwang,正确的说法是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连用,以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的,这些称呼不可以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喧

中国人见面寒喧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你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喧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isfine,isn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在汉语中的寒喧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很熟悉,他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与结构套用语言。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和单位或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语,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人向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即使心里高兴,嘴里难免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旅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的英语说的很流利。)”这位旅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的很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对方为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稍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谢谢,谢谢你这么说。)”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away.Goslowly.walk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有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征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气、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例如,dog(狗)的形象一般不错,常可泛指人,如Youareluckydog.(你可真是一个幸运儿)。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走狗”、“赖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不同的颜色。例如:bluepicture(黄),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钱),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的收获)。

七、饮食方面

英美人跟中国人一样喜欢宴请,英美人在邀请别人吃饭时,习惯是主人坐上席,客人分坐周围,而中国人就相反,宴请时客人坐上席,主人分坐周围,吃饭时,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英美人习惯用刀叉,在宴席上中国人喜欢给客人敬烟,敬酒,而英美人一般把烟酒置于桌上,随客人自己的意愿。

八、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而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是表达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时,英美人习惯会说,thankyou,如果回答的话,中国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翻译成itsmyduty,就不会让英美人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my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我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tsapleasure.(我很乐意。)Dontmentionit.(没什么。),Youarewelcome.(不用谢。)再如,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说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说:afteryou.您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而不用please。

以上从八个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文化差异在生活中的存在,这些差异给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不便,甚至带来误解,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些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他国和自己的语言,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