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差生转化措施十篇差生转化措施十篇

差生转化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20

差生转化措施篇1

关键词:数学差生原因教育转化措施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差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从事教学工作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差生”产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差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

1.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科学。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2.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3.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在一起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来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4.家庭教育,重视不足。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比如父母迷于麻将、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差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的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的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礼相待,消除差生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礼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差生转化措施篇2

要从细微处入手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注意从小处人手。首先,分析后进生的心理,他们怕受斥责,怕别人冷眼看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各种场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不挖苦,不讽刺。当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就及时表扬。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可以进步的,让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其次,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目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

1.让他们自愿和学习好的同学结对子.遇到不懂的内容,不会做的数学题,先主动问学习好的同学,这样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爱,能培养他们互助、互爱的精神,也可以由学习好的同学给他们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做出表帅。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如在教相遇问题时,学生对同时、相对、先行、后行、速度等概念不易理解。投影可以显示两个小朋友行动的方向、距离,从而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可观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3.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顾及学习好的同学,更要注意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精心•44•设计练习题、提问,应先易后难,因人施教,多次反馈。让后进生充分发言,千方百计让后进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

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四、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获感染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在集体中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要求个人,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影响。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发现一个具有一定学习目的和团结一致的学习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差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差生的转变产生奇迹般的效果。例如,我的一个教学班上约有8个差生,我从计算入手,应用题一两步教学循序渐进,科学系统地教学,使班上绝大部的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轨道。班级的学数学、用数学气氛浓,数学成绩理想,这对那8位差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数学都能学得好。

五、因材施教是差生迎头赶上的重要环节

差生转化措施篇3

【关键词】下岗补贴;失业保险;城市低保制度;减贫绩效

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低保减贫效果,本文利用2001年与2005年社科院所做的有关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五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通过对下岗补贴、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的减贫效应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反映城市低保对城市贫困的缓解作用。三种不同的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缓解的绩效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反映:第一,运用转移支付的数量和分布解释不同社会救助措施缓解城市贫困的程度;第二,贫困群体在获得政府转移支付补贴后,通过贫困发生率的变化观察减贫效果。

一、政府转移支付的分布

缓解城市贫困,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其收入水平。因此,在比较不同减贫措施的效果时,关键是看政府转移支付是否真正惠及于城市最贫困的群体。也就是说,最好的减贫政策应该是按照贫困程度实行差别转移支付。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2001年与2005年,五城市收入转移累积分布情况。两图中的横轴按收入转移支付前家庭人均收入从低至高的顺序排列,反映城市总人口比例。纵轴则反映贫困人口得到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占总转移支付的比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三种不同救助措施在2001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的形状相似,位置也比较接近,说明它们的收入分布基本相同。以1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分别是城市低保补贴40%,失业保险金23%及下岗补贴21%。可见,“十五”初期城市不同救助措施的减贫效果差别不大,各种救助措施之间呈现明显的替代性。

图12001年收入转移的累积分布曲线:CULS1

从图2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2005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与2001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岗补贴与失业保险所对应的曲线形状依然粘合在一起,差别不大,但城市低保所对应的曲线变得更为陡峭,与前两条曲线间的距离明显拉大了。同样以1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分别是城市低保补贴55%,失业保险金12%及下岗补贴20%。若以2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城市低保救助对象获得了80%的救助金。这表明截止到2005年,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对缓解城市贫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减贫效果越来越明显,而下岗补贴和失业保险的减贫作用则逐渐地在弱化。

图22005年收入转移的累积分布曲线:CUSL2

二、城市贫困发生率的变化

为了分析不同城市救助政策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本文选用六条贫困线来说明不同救助措施下贫困发生率的变化,如表1所示。2001年引起城市贫困发生率下降的主要救助措施是职工下岗补贴,而2005年低保救助成为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主导因素。通过比较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所对应的情况可知,2001年下岗补贴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和1.5%,城市低保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0.86%和0.56%。而2005年城市低保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2.08%和2.38%,下岗补贴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0.5%和0.59%。

如果提高贫困线的标准,可以发现三种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变小。若以人均1美元/天做为贫困标准,三种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从4.53%降到3.03%,即贫困缓解了约1/3。但如果以主观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三种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从23.35%降到21.84%,即贫困缓解了约1/15。

表1不同贫困线下各种救助措施对城市贫困发生率的影响

注:本表中的贫困发生率按照城市人口进行加权计算,其中固定贫困线所对应收入及收入转移变量以2003年的物价进行调整。地区间的物价差异通过BrandtandHolz(2004)方法经济调整。

以上分析表明,三种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受制于贫困线标准。选取的贫困线标准越低,减贫效果越好,选取的贫困线标准越高,减贫效果越不理想。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在相同的贫困线标准下,城市低保制度减贫的效果最为理想。

参考文献

[1]都阳.albertpark.《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经济研究.

2007(12)

[2]李实,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9(5)

[3]YangDuandalbertpark,theeffectsofSocialassistanceonpoverty

差生转化措施篇4

所谓的精确度,具体的说是零件在生产之后的具体的数值和设想数值之间符合程度。不论是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保证生产的零件和我们期待中的一模一样,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这种问题称为误差。以工艺体系来看,它的组成部分有四个,分别是机床、刀具、工件以及夹具。它们在工作的时候会生成很多不一样的误差,而此类误差在不一样的状态中会通过不一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2机械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的分析

2.1工艺系统集合误差

2.1.1机床的几何误差。在工作中,刀具的的成形活动均是经由机床来实现的,所以,零件的加工精确性会对机床的精确性产生很大的干扰。常见的机床生产方面的误差有如下的一些: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等。如果机床磨损的话,就会导致它的精确性明显的变低。(1)主轴回转误差。主轴是机床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把力和运动传递给刀具等,一旦它出现了回转误差的话,就会导致零件的精确性受到很大的干扰。所谓的回转误差,具体的说是主轴短时间的回转轴线比对于它的平均轴线来讲,出现的变动量。常见的类型有三个,分别是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导致它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轴承自身的问题,主轴的挠度等等。不过它们对回转精确性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会因为加工状态而产生变化。产生轴向窜动的主要原因是主轴轴肩端面和轴承承载端面对主轴回转轴线有垂直度误差。由于加工措施不一样,它的误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制作外圆以及内孔的话,误差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圃度和圆柱度误差,不过它们对零件的端面没有很大的干扰。主轴轴向回转误差对所加工端面的垂直度有较大的影响。(2)导轨误差。导轨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明确各零件间的方位关系。对于它的精确性,目前有三方面的规定,分别是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导致此类误差发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导轨自身的问题,磨损不一致或是安装工作的品质太差。而众多的要素中,以磨损现象表现最为突出。(3)传动链误差。传动链误差是指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

2.1.2刀具的几何误差。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刀具,它们在切削的时候,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磨损现象,此时还会导致零件的尺寸和状态等发生明显的变化。要想降低问题发生的几率,就必须选择合理的刀具材料,使用耐磨类型的物质,确定好切削量,合理的选择冷却材料等等。

2.2定位误差

2.2.1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通常来说,上述两种基准应该是一致的。在具体的开展零件生产工作的时候,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假如选定的基准无法重合的话,就会导致误差产生。

2.2.2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通常,零件在夹具里的方位是由它的定位零件来确定的。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无法保证将零件生产的非常精准,其具体的尺寸会在规定的区间之内变化。而且,定位的基准面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2.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主要指:工件刚度、刀具刚度、机床部件刚度。

2.3.1工件刚度。对于工艺系统来讲,假如零件的刚度较低的话,当其受到切削力影响的时候,零件就会因为刚度太小而导致变形现象,这种变形会对零件的精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2.3.2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我们可忽略它的变形。对于那些镗直径不是很大的内孔来说,它的刚度不好,刀杆因为受到力的影响会对生产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2.3.3机床部件刚度。对于机床来说,它的部件组成要素非常多。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措施来分析它的刚度,通常是以测试的措施来明确它的刚度指数的。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作的功和接触变形珑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减小到零机床部件的实际刚度。

2.4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通常来说,系统受热变形会对精确性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生产较大的零件的时候,因为受热变形导致的问题在总的误差问题中占据的比例大约在百分之三十到七十之间。机床以及工件等一旦受到热源影响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会变高,而且它们自身也会向四周传递热。如果它们传递到外界的热和它们获取的热能量一样的话,此时系统就实现了热平衡。

3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3.1直接减少误差法

该措施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具体来说,它是在得知了干扰精确度的主要原因之后,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对其抵消。如薄片工件两端而磨削,可先采用环氧树脂粘强剂或厚没脂将薄片工件自由状态下粘结到一块平板上,平板连同工件一起放到磁力吸盘上,磨平工件上端面,再将工件从平板上取下来,以上端面为基准磨平另一端面。此时,就能够避免薄片变形,增加刚度,两端面的平行性问题就能够很好的被处理。

3.2误差补偿法

该措施指的是通过人为措施得到一种全新的原始误差,通过它和之前的误差抵消,这样就能够降低误差发生几率,提升精确性。如数控机床上滚珠丝杆,在生产的时候,有意将丝杆累距比标准值磨小一些,装配时预加拉伸力使丝杆螺距拉长至标准螺距,此时生产误差就得以补偿,而且还生成了压应力。在工作的时候,丝杆受热晒恰好抵消了存丝杆内压应力而保持了标准螺距,消热变形引起原始误差。

3.3误差分组法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工序的精确性非常好,能力也较高,但是生产半成品的时候,精度明显变低了,这时候就会导致定位误差,导致总体的精确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采用误差分组示,把毛坯尺寸按误差大小分为n组,然后调整定位元件,就可大大缩小整批工件尺寸分布范围。该措施比对于其他的措施来讲要简单多。

4结束语

差生转化措施篇5

关键词:差别化纤维,纺纱工程;加湿;保湿;回潮率;控制;质量

中图分类号:tS104文献标志码:B

HumiditymanagementforDifferentialFiberSpinningprocess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stheeffectofhumidifyingandmoisturizingontheyarnqualitywhenspinningdifferentialfibersintoyarn.Bytakingappropriatehumidifyingandmoisturizingmeasuresinaccordancewithfiber’smoistureabsorptionanddesorptionpropertiesacrosstheentirespinningprocess,problemssuchasstaticwindingandlowstrengthresultingfrommoistureregaindifferencecanbeeffectivelysolvedandyarnqualitycanbesignificantlyimproved.

Keywords:differentialfiber;spinningprocess;humidifying;moisturizing;moistureregain;control;quality

差别化纤维纺由于不同纤维分子结构,存在以下差异:纤维吸湿性差异较大;标准回潮状态下平衡时间差异大;纤维吸湿平衡后回潮差异大;放湿时间差异大;摩擦系数差异大。以致生产中出现导电性能差,产生电荷不能迅速转移而发生聚集,造成静电影响生产。温湿度调控和空气调节过程中,受差别化纤维特殊性能的影响,单一调节很难保持回潮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合理采取系统流程吸湿保湿的控制措施,对减少静电集聚、纺好差别化纤维至关重要。

1加湿保湿对差别化纤维纺纱过程的影响

差别化纤维有别于常规性能的化学纤维,通过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手段后,其结构、形态等特性发生改变,具有了某种或多种特殊功能的复合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加湿保湿对差别化纤维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合理的回潮率,满足生产和质量的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差别化纤维物理性能差异很大,由于其导电性能差,纤维吸湿快吸快放等特性,产生电荷不能迅速转移而发生聚集,造成静电产生影响生产。差别化纤维相对湿度过低,回潮率偏小对质量的影响见表1。

2差别化纤维纺纱过程加湿保湿的相关规律和影响因素

2.1纤维的热湿交换规律

纤维回潮率在空气含湿量大于纤维本身时含水时放湿,小于时放湿。纤维本身运动:在环境温度高于纤维温度时,纤维吸热放湿,在纤维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吸湿放热。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纤维制品本身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放热吸湿,高于环境温度时吸热放湿。空气中含水程度相对湿度表示纤维的回潮率越大,即吸收的水分越大,要提供相应的吸湿环境,反之则反之。

2.2差别化纤维加湿保湿的重要性

在差别化生产中,提高回潮率、加强静电的转移是有效措施。加湿和保湿是在整个纺纱流程中进行控制,主要根据生产流程中的吸放湿性能和生产特点进行加湿。保湿则是在加湿之后,为实现回潮率稳定采取的措施。合理的加湿,保证纤维在开松、梳理、牵伸、卷绕之间减小过大摩擦力,减少静电的产生;有效的保湿,保证纤维在加工过程中的吸放湿以及热湿交换,利于纺纱过程的质量稳定。

2.3差别化纤维纺纱过程中影响吸放湿的因素

影响吸放湿平衡的六大因素包括:生产环境放湿状态、纤维松散状态、纤维运动状态、纤维制品停放时间、纤维性质、纤维通道封闭状态。

2.3.1生产环境吸放湿状态

根据纤维的热湿交换规律,纤维回潮率在空气含湿量大于纤维本身时含水时放湿,小于时放湿。不同的生产环境会影响纤维的热湿交换,具体在工序中的热湿交换吸放湿状态见表2。

2.3.2纤维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下,吸放湿状态快,静止时慢;受热状态下,吸放湿状态快,冷时时间较长。环境温差大时,吸放湿的速度快;牵伸截面内纤维运动的剧烈程度与吸湿平衡有关。具体参见表3。

2.3.3纤维松散状态

排列程度状态松紧时,吸放湿的时间平衡不一样;在棉网时又能吸收一部分,吸湿放湿不能绝对而是相对应的变化动态,纤维集聚牵伸,又开始产生放湿。具体参见表3。

2.3.4纤维制品存放时间

纤维的热湿交换与存放时间有关,存放时间长,回潮平间充分,回潮率同环境差异小。具体参见表3。

2.3.5纤维通道的封闭状态

纤维通道封闭时,与外界的热湿交换较为缓慢,因此加湿不利,但是利于保湿,如棉条桶内的制品;外界接触较多的纤维可以直接采用加湿的措施,但是要注意保湿,减少散失。因此封闭性能较好的设备回潮率相对应低一些。具体参见表3。

2.3.6不同的纤维性质

不同纤维的性质在不同工序下的吸放湿状态不同,一些疏水基的纤维回潮率非常小,在流程中需要加湿,一些快吸快放的纤维需要加湿之后的合理保湿。因此,在差别化纤维纺纱过程中,纤维的差异性能相差很大,针对纤维性质的加湿保湿尤其重要。特别是局部加湿和系统加湿相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具体纤维回潮率对比见表4。

3差别化纤维纺纱过程加湿保湿的系统控制

加湿的措施主要有在线加湿、定点加湿、机上加湿、半制品加湿、喷雾加湿、喷水加湿、环境加湿,保湿的措施主要有环境保湿、容器保湿、封闭保湿。

3.1松包室加湿保湿措施

松包间内的纤维基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没有设备余热和空调。差别化纤维在松包室以加湿为主,保湿为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3种:(1)喷头加湿:高空加装加湿碰头,松包后直接加湿,充分回潮;(2)雾化加湿器加湿:加装雾化加湿器喷头加湿,提高纤维回潮率;(3)助剂油剂加湿:如一些改性腈纶,涤纶加油剂提高可纺性能。经过以上措施控制,根据纤维的特点设定加湿的实践和方法,能够满足纤维加工的需要。具体加湿效果见表5。

3.2开清棉盘上动态加湿

一般采用多喷头直接加湿,以实现空调设备不能达到的回潮效果。开清棉剧烈程度,补风多,快吸快放,快加湿,每盘存放量2~10t,每盘生产时间4~12h,与空气环境的接触时间长。具体装置:抓包机前后装上喷头,喷头雾化量2.8~3L/h,雾化粒度5~10μm,空气压力0.4~0.6mpa,根据生产量进行加装控制。实行与抓棉设备同时进行同步控制,即抓棉机停,喷头停止喷水,抓棉机运转,喷头开始喷水。具体原理见图1,使用效果见表6。

2.3棉箱机台在线加湿

在a035机后,纤维经过角钉的扯松变得较为蓬松,易加湿,对一些快吸快放的纤维采取机台在线加湿,装置简单,对生产较为有利。具体加装示意图见图2。

采取棉箱机台在线加湿后,棉卷的回潮率可以提高1%~2%,对经过棉箱后纤维回潮变化有一定补偿,利于生产和质量。

2.5棉卷加湿棚加湿保湿

在棉卷存放时采取加湿和保湿同时进行,加湿措施一般是在加湿棚内进行,采取1200mm×980mm(长×宽)pVC塑料布或100目/25.4mm2包卷进行保湿。具体措施:将下机后的成卷进行包卷,放置到加湿棚内,进行恒湿设定加湿控制,使纤维始终在可控的回潮率范围内,利于生产和质量。采取此项措施后,成卷到梳棉机后的棉卷回潮不发生变化,且能够充分回潮,利于生产和质量。具体装置见图3,使用效果见表7。

2.6梳棉局域加湿

棉卷宜在梳棉车间少量放湿,使生条处于内湿外干状态。在梳棉机上,棉纤维在线速度近1000m/min的刺辊和锡林分梳区间呈单纤维状态运行。同清棉工序一样,棉纤维在低静压的气流中放湿。而单纤维的比表面积比束丝状态原棉大,有利于纤维放湿。车间温度较高也有利于纤维放湿。差别化纤维梳理时,如果相对湿度太低,则会产生棉网上飘、棉条蓬松、落棉飞花增多、静电缠绕等不利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梳棉给予加湿的措施:高空喷头加湿,或者局域小范围隔离加湿,保证相对湿度满足生产的需要。在加工改性涤纶生产中,由于其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才能正常生产,而车间空调加湿系统只能满足60%的相对湿度。如果加大对其他纤维产生影响,采取局域隔离加湿的措施,隔距机台进行布置加湿点,1h内使局域的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既满足了改性涤纶的纺纱需要,同时也不影响其他纤维的正常生产。

2.7并条工序采取机后加湿机前保湿的措施

并条工序在加工差别化纤维的特点是:棉网状态相对集中,但是在机后可以吸湿,在机前的胶辊受热处放湿,基本能够保持吸放湿平衡。并合后的变化多;在松散处吸热放湿,经过一并二并的热量叠加,一并吸湿,二并放湿。为保证生产相对应的相对湿度,同时减少机前条子的散湿,采取机后定点定量加湿、机前容器密封保湿。具体措施:并条机后加装隔离棚,相对密封加湿进行恒湿加湿;开纺时置于条桶内,满桶后封袋保湿,对特殊品种采取此项措施,可以减少粗纱机后的加湿。一般并条加湿要求达到纤维公定回潮率70%~80%。聚酯纤维要求达到80%以上的公定回潮率。并条隔离加湿见图4。

2.8粗纱加湿保湿

二并的稍微吸湿,可以为粗纱预吸湿提供条件,剧烈牵伸,机后的缓和运行,纤维松散容易吸湿平衡,并且可以达到充分的吸湿平衡。粗纱工序的加湿一般采用喷头加湿,调节好局域温差,满足生产需要。对下机粗纱一般采取加湿棚内粗纱定点加湿保湿,稳定回潮满足生产需要。同时根据存放时间的长短进行恒湿控制,保证回潮率控制在合理范围。粗纱加湿要求达到纤维公定回潮率的70%~80%,聚酯纤维要求达到85%以上的公定回潮率。

2.9细纱加湿保湿湿控制措施

细纱车间温度较高,一般是放湿状态,加湿的措施一般是车间喷头加湿,下机制品存放加湿。粗纱工序的加湿一般采用喷头加湿,调节好局域温差,满足生产需要。对下机制品粗纱,一般采取加湿棚内粗纱定点加湿保湿,稳定回潮满足生产需要。细纱加湿要求达到纤维公定回潮率的75%~85%,聚酯纤维要求达到85%以上的公定回潮率。

2.10自络加湿系统

自络工序温度升高,易放热吸湿,其加湿是为了防止高速退绕造成的毛羽增加或者飞花增加。一般是在车间或者成包间进行喷雾加湿、喷水加湿、超声波加湿、环境加湿等满足生产需要。加湿装置在车间加湿喷头布点时,注意避开直喷电清,减少对电容式电清的干扰影响。加湿的标准按照企业成包质量要求进行设定。加湿布点一般是两端布点。

3结语

差别化纤维纺纱由于纤维分子结构不同,生产中影响纤维回潮率造成静电缠绕,影响生产质量。实际调控中,受差别化纤维特殊性能影响,仅采用空调措施很难控制回潮率,无法满足生产和质量需要。根据纤维性能和纤维热湿交换规律,通过实践在纺纱工艺流程中采取原棉、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装包间等系统流程中,采取合理的加湿和保湿措施,控制纺纱过程中纤维的有序吸湿放湿,能够有效控制纺纱过程中因回潮造成的静电缠挂绕、生活难做、强力低、毛羽高等问题,对提高差别化纤维成纱质量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介生.棉纺工程气流的分析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0,28(9):55-56.

[2]黄翔.纺织空调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差生转化措施篇6

关键词:机械零件;加工;精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机械零件加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零件的设计、加工到产出,各个环节的精度控制对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零件的加工精度主要是通过零件的加工误差来表达,通常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位置、尺寸、形状等的精度,其精度值是由设计人员根据零件实际的使用需求等来规定的,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要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提高机械零件加工精度。

一、影响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要素

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机床存在的几何误差

机械零件的加工全过程都离不开机床,所以机床的几何误差是导致零件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第一,主轴回转运动误差。机床主轴存在误差会导致机床运行不稳定(例如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等),进而出现回转误差,出现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纯角度摆动等现象。第二,导轨直线运动误差。作为机床上确定各个部件相对位置的基准,导轨的误差不仅会影响组件的位置,还会影响到机床运动的传递。导致导轨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导轨工作时产生的磨损、导轨安装误差和制造误差等。第三,转动链误差。传动机构是实现机床运动的保障,若传动链各个环节存在制造和装配误差,就会导致始末两端元件产生相对运动误差。

(2)机床上夹具及装夹产生的误差

机床上的安装夹具起着固定工件的作用,确保工件和刀具以及机床之间的相对位置,夹具误差对零件位置精度影响较大,所以要保证夹具的制造精度,并及时保养和更换磨损的夹具。在夹具的安装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定位误差的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都是常见的误差形式,前者是指零件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导致的误差,而后者是指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构成定的位副不准确,导致工件出现较大位置变动量。

(3)刀具的几何误差

普通刀具、定尺刀具以及成型刀具是机械零件加工中常用的几种刀具,刀具在制造过程、安装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几何误差,并且在刀具的使用中会存在一定的磨损,这些误差便会影响到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所以要采用适合的抗磨损刀具材料,并严格规定刀具的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

2、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

(1)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是机械零件加工中较为常见的误差类型,基准位移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就是常见的定位误差。若加工过程中的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没有实现重合,就会导致基准不重合误差。定位元件制造公差以及配合间隙等因素致使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能重合,这种误差被称为基准位移误差。

(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会产生多种形式的作用力,在各种阻力的作用和反作用下,加工系统会出现变形现象,进而导致刀具和机械零件位置出现变化,零件加工精度难以得到保证。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工件和加工工具的刚度等,是决定系统受力变形与否的关键所在。此外,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夹具的安装方法是否得当也会影响到系统的变形。

(3)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在机械工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能量的转化会产生大量的热,系统温度有所升高,工件的刚性不足则会出现形变现象。整个系统的热源分布不均匀,各个部分出现形变的形式和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降低系统发热量,并采取隔热措施,促进温度场的平衡,最大限度减小热变形的出现。

(4)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在没有外部负载的情况下,工件内部仍然存在的应力被称为内应力。导致内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热加工或者冷加工导致金属的不均匀体积形变。存在内应力后,工件便会不稳定,当平衡条件被打破后,会出现新的形变,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便会大大降低。

二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

1、直接减小原始误差

减少原始误差是提高机械零件加工精度普遍采用的方法,例如合理控制工艺系统的受力、提高机床几何精度、降低系统形变、测量误差等都是减少原始误差的手段。通过对原始误差的综合考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用高精度的加工机床,确保加工工具的刚度,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机床的安装技术。

2、转移误差法。

顾名思义,误差转移法是将误差转移的过程,将原始误差由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非敏感方向,进而使得反映到零件加工上的误差得到降低,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在机械零件加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补偿误差法。

误差补偿法是指在原有误差的基础上,制造出新的误差,原始误差与新造误差相互抵消。补偿误差法可以补偿或抵消加工过程的原始误差,已达到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4、分化误差法

对误差进行分析,总结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进而对误差进行综合分类和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加工精度。对于误差较大的机械零件,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加工,降低前次加工遗留的误差,不断完善加工质量。

5、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技术,实现实时加工误差的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应用到机械加工领域中去,例如,近年来,数控机床在机械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依靠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操作,对工件进行加工,通过计算机系统设定几何参数,能够实时了解和控制加工产生的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结束语

机械零件加工误差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工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加工工艺,提高机械零件的质量和性能。

参考文献

[1]赵荣华.机械加工精度误差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1):15-17

[2]江敦清.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18-20

差生转化措施篇7

关键词:道岔;曲线;病害;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a

一、混凝土枕道岔主要病害分析及整治措施

病害1: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

一是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有误差,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铺设后线路方向不良;二是道岔大修及道岔换填施工过程中,岔区前后及道岔夹直线未换填或挖砟换填深度、宽度、长度不符合要求,捣固不实,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偏差;三是大机捣固安排线路多,

道岔少,未提前测量标注起道量,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四是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量岔后线路拨量,大机自动拨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五是线路缺砟,曲股线路捣固不实,道岔侧向过车冲击大,形成岔区水平或方向偏差。

(2)整治措施:

①道岔大修前,采用全站仪对道岔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对既有线间距进行测量,对线间距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②按照标准对岔区及岔区夹直线进行换砟,配合道岔大机捣固,采用冲击式捣镐对道岔曲股线路及道岔连接杆、绝缘接头处所进行起道捣固,消除岔区暗坑和一侧水平。

③道岔区及前后各不少于100-150m线路为一作业单元,道岔大机捣固前精确计算道岔起拨道量,每隔5m将直拨道量于线路上,以便大机进行精确拨道。对纵向发生位移的道岔要拨移到位。

④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道岔方向变化。

⑤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位观测桩首先测量线路横向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位观测桩的,首先要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位拨道量并合理确定回弹量。

病害2:轨距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预铺过程中,道岔轨距调整块号码安设不对;二是岔枕横纵向发生位移,造成轨距挡板不能按标准设置;三是轨距挡板、大垫板螺栓锈蚀磨耗,造成挡板及螺孔扩大离缝;四是扣件松动,在动载冲击下,轨距发生变化;五是顶铁不密靠,动态扩大。

(2)整治措施:

①在道岔预铺时,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铺设岔枕和安装联结零件,并严格进行预铺检查验收。

②在日常养护维修作业中,加强轨枕间距及横向位移的检查,按照铺设标准对轨枕进行方正,调整轨距块。

③及时更换和补充失效、锈蚀和缺少的轨距挡板。

④加强扣件养护工作,及时复紧连接零件和更换立螺栓,减少旷动间隙。

病害3:轨向不良(包括钢轨不均匀侧磨)

(1)原因分析:一是轨距变化不均匀;二是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铁(限位器)扭曲或顶死;三是铝热焊头支嘴形成硬弯;四是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2)整治措施:

①以岔区直股股钢轨为基准股,调整轨向轨距。

②对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消除道岔应力集中。

③整治失格铝热焊接接头。

④对不均匀侧磨的轨件及时调边、打磨或更换。

病害4: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床污染板结、排水不良,造成线路暗坑吊板和翻浆;二是接头、焊道凸凹不平;三是可动心轨部分与翼轨间存在高低不平顺;四是道岔转辙部分及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等无法实施正常捣固,道床不密实;五是尖轨及心轨变截面处轨面出现坑洼。

(2)整治措施:

①对道床板结的道岔及前后平直线进行清筛换砟,恢复道床弹性。

②对接头焊缝进行仿型打磨,消除接头焊道轨面不平顺,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③进行尖轨、可动心轨的轨面修理,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④加强道岔转辙及可动心轨部分的捣固工作,消除暗坑吊板。

病害5:直尖轨拱腰变形。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锁定轨温过高或过低,基本轨发生纵向位移;二是对岔区没有完全锁定,造成钢轨伸缩量大;三是尖轨顶铁顶碰尖轨轨底,或滑床板摩擦阻力过大。

(2)整治措施:

①规范无缝道岔管理工作,按照跨区间无缝线路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恢复尖轨与基本轨设计位置,调整限位铁。

②加强岔区锁定,岔区连接零件必须齐全、完好、有效,对道岔曲股及岔后150m线路加强锁定。

③对变形的尖轨进行直轨处理。

病害6:尖、基本轨离缝。

(1)原因分析:一是尖轨拱腰变形;二是曲股轨距过大;三是顶铁磨耗;四是电务转辙设备调整不到位。

(2)整治措施:

①认真落实病害六整治措施要求,解决好尖轨拱腰问题。

②整治岔区连接零件病害,消灭转辙部分的暗坑吊板。

③及时消灭曲股大轨距,保证曲股圆顺,在曲股轨距准确情况下,对顶铁加插片,保证尖轨、基本轨密贴。

④调整拉杆及顶铁,消灭尖轨、基本轨离缝。

病害7:钢轨歪斜。

(1)原因分析:轨下垫片位置不正或铁垫板下垫普通垫片。

(2)整治措施:道岔内取消垫片作业,改为冲击捣固镐捣固。

二、曲线主要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案

病害1:曲线前后100m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根据曲线单元管理理念,曲线及前后各不少于100-150m线路为一作业单元,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测量,大型养路机械精确定位拨道。作业完毕及时回填道砟,安装地锚拉杆锁定。

病害2:曲线正矢不良,连续方向偏差。

整治措施:

①更换和补充失效零部件。②加强轨距整改,轨距变化率达标。

③改道与曲线正矢整治相结合,以曲线上股为基准股,曲线正矢与计划正矢的误差控制在2mm范围内,在保证曲线正矢及上股曲线圆顺的基础上改曲线下股轨距。

④对曲线内焊缝结合打磨作用边改正轨距,对硬弯轨道进行全面直轨。

⑤对拨道后方向易发生变化所,增加地锚拉杆进行控制。

⑥加强曲线扣件复紧,使扣压力符合要求。

病害3:曲线高低偏差。

整治措施:

①采取捣垫结合,以捣为主的方法,积极采用冲击式捣镐。

②对焊缝进行打磨,消除焊缝不平顺,减少车轮对轨面的冲击力。

③曲线上股向直线方向不小于100m地段上做成2mm的一侧水平。

病害4:曲线钢轨磨耗。

(1)病害原因:超高或轨底坡不合适;轨距变化率较大;线路养护不当。

(2)整治措施:

①及时修正轨底坡,使轮轨接触面积增大。

②保持曲线圆顺度,定期检查,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治小治早。

③采用曲线上股钢轨侧面涂油,可有效减少钢轨侧面磨耗。

病害5:钢轨波磨。

(1)病害原因:轨道不平顺,道床处理不彻底、厚度不足、脏污、板结翻浆。

(2)整治措施:日常养护中加强捣固和清筛,尤其是有砟桥上,通过捣固、清筛,改善轨道弹性;合理安排打磨周期。

差生转化措施篇8

【关键词】井网综合利用;注采系统调整;剩余油

1、前言

某区块一次加密调整后,经过几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常规的、单一的改善手段收效越来越小,由于该区块油层的非均质性比较严重、渗透率较低、原油物性较差、原油粘度比较高,稳定注水条件下暴露出注水压力高,各层系含水非常接近,目前该区块开井比例低,低产低效井比例高,吸水能力差,区块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偏低。油井措施潜力小,已不利于长期稳产。

1.1开发现状

1.1.1区块井网间相互利用程度低,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差,多方向连通比例低,加密井网含水上升速度快。

1.1.2加密井网油水井数比高,吸水能力差,导致区块供液能力差,油层动用程度差,地层压力系统不合理。

1.1.3井网间含水差异小,油井措施潜力小,区块采油速度低。

2、井网综合利用主要方法

我们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解剖各层系注采适应状况,确定了井网综合利用挖潜剩余油的方法:

2.1优选缓注井补孔转注,同时利用注水井补孔,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2.1.1立足两套井网综合利用,消除以往注采系统调整只转注一次加密缓注井的局限,优选基础井进行转注,进一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

为充分挖掘潜力,对注水井排上的基础采油井也进行转注,转注后新老井井距均保持在200m,形成两排注水井夹一排采油井的线状注水井网,使线状注水进一步强化。

2.1.2针对各沉积单元的发育特点及剩余油类型的差异,选择性的对一次加密注水井不同层位进行补孔,进一步提高井网综合利用程度。

一是补开有效厚度0.5m以上厚油层。补孔对象主要是加密井网与基础井网油井射开层位连通的未射孔层位的河道砂和主体砂,补孔后基础井网和一次加密井网综合利用,增加新的来水方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减小层间矛盾。

二是通过一次加密注水井补孔,补开有效厚度0.5m以下薄差油层。补孔对象主要是加密井网与基础井网油井射开层位连通的未射孔层位的非主体砂和表外砂岩,转注、补孔后,试验区油水井比例下降到1.3:1,注水井负担减轻,供液能力增强,能够满足高含水后期产液量增加的需要。

2.2针对不同成因形成的剩余油,综合挖掘潜力,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改善储层动用状况。

2.2.1利用一次加密采油井补孔,进一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进行井网综合利用,挖掘基础井网单砂体内剩余油。

一是针对油、水井射开层位对应差形成的低效井,在转注、注水井补孔的基础上,井网综合利用,两套井网的油水井对应补孔,综合利用,对注采不完善且剩余油潜力大的沉积单元进行补孔治理。二是在井网综合利用时,适当放宽补孔层位的含水界限,不只补射低含水层位,将部分中含水层位也进行补射,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试验区采油井补孔共计7口,措施初期前后对比,单井日增液27t,日增油6.4t,含水下降9.0个百分点。

2.2.2针对不同成因的低产低效井,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提高单井产能。

一是针对油层污染严重形成的低产低效采油井,采取压裂、补孔等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提高单井产能。实施采油井压裂1口,压后日增液17t,日增油5.2t,含水下降11.3个百分点。二是对连通注水井采取酸化、压裂、补孔、细分等措施,提高薄差层的吸水能力,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实施注水井补孔3口,酸化2口,压裂2口,日增加注水量147m3,连通的14口未措施采油井,前后对比,日增液109t,日增油8t,含水下降0.41个百分点,沉没度上升46.7m。井区供液能力充足,油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

2.3合理设计采油井生产参数、优化工作制度、力争措施井发挥最大产能。

2.4加强试验区内措施井区的跟踪调整,延长措施有效期,同时为减缓井网综合利用后的层间矛盾,进行新老井匹配,合理调整注水强度。

3、综合治理后,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3.1水驱控制程度增加,两套井网综合利用程度高,单砂体注采关系得到有效完善。

补孔以后多井网考虑,水驱控制程度大幅度提高,0.5m以下薄差油层动用程度提高明显,砂岩和有效水驱控制程度分别提高了8.6%和7.7%,三向及以上砂岩和有效水驱控制程度分别提高了11.8%和9.6%。

3.2油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井区含水上升速度能得到有效控制,井网受效明显,自然递减明显减缓。

一是补孔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以往井网动用状况差的油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含水较低的油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井区含水上升速度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措施井区未措施井受效,井网间相互受效比例增加。统计试验区内有资料对比的7口注水井,综合治理前后对比,吸水比例大幅度提高,油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有效厚度小于0.4m的薄差油层和有效厚度大于1.0m的厚油层改善效果明显,提高比例达17%以上。

试验区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年含水上升速度由2005年的1.8%下降到2006年的—0.1%,2007年达到—0.8%,目前含水仍呈下降趋势。

试验区内未措施采油井产量递减速度下降,年度产油递减水平由2005年的9.8d/t下降到2006年的2.0d/t,2007年达到—1.2d/t,油试验区自然递减明显减缓。

4、结论及认识

4.1井网综合利用方法能够有效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使剩余油富集油层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治理后,薄差油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井网之间相互利用程度高。井区受效明显,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

4.2井网综合利用方法适用于井网较少,结构调整余地小,各套井网综合含水均超过90%,井网含水差异小,递减加快的区块。

4.3井网综合利用方法以常规、成熟技术手段为主,实用性强,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

参考文献

[1]《高含水后期油田改善注水驱效果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

差生转化措施篇9

关键词:盾构法,小转弯半径,掘进,盾构机轴线,隧道轴线,管片轴线。

1、前言

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在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上,往往受线路规划或建、构筑物的制约,使得地铁线路的线形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小转弯半径曲线被应用于盾构区间设计中。小转弯半径盾构施工技术一直来是盾构施工的重点、难点,其特征在于盾构机使用超挖刀时的盾尾间隙、超挖刀超挖量、最小转弯半径的理论计算,管片选型,推力控制参数,盾构姿态实时控制与调整,同步注浆及二次补充注浆的运用,以及小半径盾构施工采取的其它辅助措施,解决盾构机通过小转弯半径掘进施工带来诸多的难题,使隧道轴线的控制均符合设计线路要求。下面就小转弯半径盾构掘进过程中,隧道轴线偏离设计轴线,隧道管片轴线偏离设计轴线,隧道管片轴线脱盾尾后偏离设计轴线和其它影响小转弯半径的因素,这几个常见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中已经成功运用过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以求共同探讨。

2、盾构掘进过程中,隧道轴线偏离设计轴线

2.1产生的原因

①、软土层中掘进,前端(土仓侧)反力无法满足推进所需的分区推力差;(要点)

②、主推千斤顶分区推力设置不合理,无法推出盾体偏转角度;(无主动铰接时)

③、刀盘与盾体直径差过小,无法满足盾体偏角度所需空间;

④、由缓和曲线过渡到圆曲线时,盾体偏转滞后(盾构机走外弧线)。

2.2主要应对措施

①、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区间地质多为土层结构,盾构机在较小的推力作用下,即可推进,则盾构机推进时,盾体有朝着已成型隧道延伸的惯性趋势,往往造成隧道轴线外偏离设计轴线,所以在盾构施工时应该加大前端反力使盾体偏转,形成盾构机小转弯半径施工时所需的大偏角;(见图1)

②、盾构机推进时,盾体转弯主要采用左右两区的主推千斤顶推力差调节,在带主动铰接的盾构机上也可采用铰接行程差调节。盾构机左右两区的主推千斤顶推力差过小,盾体无法偏转形成小转弯半径,在无主动铰接的盾构机尤其需要分区推力差使盾体偏转;(见图2)

③、由于保径刀的磨损,隧道实际开挖断面与盾体直径的差值过小(或因土体较软隧道内敛),造成盾体在隧道内偏转空间不足,因此在盾构进入小转弯半径前应提前开仓检查保径刀的磨损情况;(见图3)

④、当隧道在缓和曲线段掘进时,应选择让盾体姿态偏角略大于设计线偏角(走内弧线),则盾体在进入小转弯半径时较易趋近设计轴线。(见图4)

3、掘进过程中,隧道管片轴线偏离设计轴线

3.1产生的原因

①、隧道管片配型不合理,产生连续错台;

②、隧道转弯管片转角曲度无法与掘进轴线曲度匹配。

3.2主要应对措施

①、依据设计半径曲度、转弯环的偏角及点位设计,正确计算转弯管片有配型。当转弯半径R=300m时,1.5m转弯环的配型趋于饱和,在直缓段(ZH~HY)转弯环的使用一定不能欠缺,并且考虑多用以加大偏角,否则管片轴线会因选型不当、偏转角不足,在管片偏角固定的情况下,无法趋于与盾构机轴线、隧道设计轴线同轴,管片被强纠错台连续产生。(见图5)

②、因平面转弯的同时,盾构掘进过程要求进行垂直面上的管片偏向角调整,因小转弯半径的平面转弯曲度偏角使用已趋于饱和,如选点不当,在进行垂直面调整时牺牲了平面的偏角,造成管片轴线平面偏角不足,无法趋近造成错台,因此要求严格选点选型。(见图5)

4、隧道管片轴线脱盾尾后偏离设计轴线

4.1产生的原因

①、隧道掘进盾尾注浆不饱和,千斤顶推进反力对成型管片产生切线分力,管片产生向外半径偏转;

②、推力过大,反力使管片向外侧偏移。

4.2主要应对措施

①、小转弯半径掘进时,盾构机的推力因半径越小切线上的外矢力则越大,在注浆不饱满和单液注浆的条件下,脱出盾尾的成型隧道在曲线上会朝圆心外侧偏移,因此在施工中,应考虑注双液浆或减缓掘进速度或考虑掘进轴线略偏向设计轴线的内侧30~50。(见图6)

②、适当选择设定掘进参数,尽量使用小推力掘进。

5、其它影响小转弯半径的因素

5.1产生的原因

①、由于盾构后备台车一般较长,在小转弯半径施工时,未按曲线半径差,调节台车间连接杆(桥)的长度差,造成后备台车转弯角不足,台车脱轨;

②、未按实际半径计算轨道长度的造用(6m轨换为3m轨),造成后备台车转弯角不足,台车脱轨;

③、小转弯半径时,扭矩过大造成管片旋转,点位不准。

5.2主要应对措施

①、在缓和曲线即开始依据曲线曲率的变化进行连接杆(桥),台车连接杆内外半径长度差调节,减小盾构机偏角的制约。

②、适时启用短轨避免轨道折角,当机车轨道产生折角而折角与台车折角对冲时,台车内空实际通过截面变小,机车无法能过。

6、结语

差生转化措施篇10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误差控制方法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现代化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加工是利用机械手段针对相关工件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随着高尖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于机械元件加工的精度要求愈来愈高,针对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成因,如何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避免或减小机械部件的精度误差,提高和优化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及其性能,成为现代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广为关注的技术问题。

1机械加工精度的内涵要求

机械加工是根据相关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结构设计需求,以车床、铣床、钻床、磨床、冲压机、压铸机等专用机械加工设备为介质,采用一定的技术加工手段来进行机械工件产品制作的过程。根据被加工机械元件所处的温度状态,机械加工通常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种方式。机械加工精度是指相关工件在加工完成后所具有的包括尺寸大小、几何形状以及各表面相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值,与其预先设计应具备的理想几何参数需求比对的相符程度。加工精度通常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等方面的内容,尺寸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尺寸误差的范围,形状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宏观几何形状误差,位置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相互位置误差。

2导致机械加工精度偏差的因素

机械加工中,误差会影响机械部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表面质量。从误差的规律掌握程度来看,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导致机械加工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2.1机床刀具的几何误差

机床是工件加工成形的重要机械,工件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及其刀具或夹具的加工性能。机床主轴、导轨以及传动链的工作性能低于机床加工的精度影响较大,主轴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质量,导轨磨损以及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是造成机床精度下降而影响元件加工精度的重要原因。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2.2定位误差

机械加工时应针对相关元件进行一定的基准定位,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机床夹具定位元件在制造时不可能绝对精确,其实际尺寸应在在规定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加工时将其与夹具定位元件进行固定时会出现细微配合间隙而引起位置变动量,形成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2.3测量或调整误差

工艺系统中,工件与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需要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障,被加工部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针对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及时调整系统工艺,由于测量方法、量具工具以及工件的原始精度和自身质量都存在着直接影响测量精度的误差因素。特别是工艺系统的调整不可能绝对地精确,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误差。调整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较为关键。

2.4工艺系统的物理变形误差

工艺系统受力或受热变形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大,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各种热源作用导致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受热变形,特别是在精密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率较高。加工机床的部件刚度、刀具刚度以及工件刚度性能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力程度不同往往会导致加工期间或被加工元件出现变形,导致工件加工出现误差。

3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控制措施

相对来说,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精度误差具有不可避免的客观性,但应在最大可能的基础上将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因素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从而提高工件加工质量和精度,具体措施如下:

3.1优化加工机械工作性能直接减少原始误差

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需对产生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采用近似加工原理直接减少原始误差是保障加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3.2合理利用误差补偿措施抵制消除原始误差

机械加工过程中,误差补偿技术是根据机械加工精度需求,通过人为制造一种误差,去抵消工艺系统所固有的原始误差,或者借助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另一种原始误差的处理方法,以控制原始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3.3利用分化或均化技术措施以减小原始误差

分化是采用相关技术措施促使正在发育的个体形态发生变异的过程,均化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态进行均和的过程。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被加工毛坯工件按测量尺寸分组确定其误差范围后分别调整相对位置,分化缩小误差。

3.4利用转嫁原理采用相关措施转移原始误差

机械加工中,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误差转移的实质是转移工艺系统的集合误差、受力变形和受热变形等误差,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其他对加工精度无影响的方面,可有效提高工件加工精度。

4结语

总之,机械加工是当前机械工业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高端科技条件下,对于机械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要求程度较为严格,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或消除相关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因素,是保障机械加工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