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教育前景十篇美术教育前景十篇

美术教育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33

美术教育前景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教育;实施途径;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46-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的知识教育,但是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国中学美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中学美术课改的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希望对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着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知识作为学识技能的基础,这就赋予了新课程新的意义,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知识的凝固性,利用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中的“美术”就不仅仅限制于书本当中的定义了,而是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等领域,将美术人文化,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课程的下美术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要将美术教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当中,不能停留在课本当中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的优点在于以先进的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适应了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这样就减轻了学生们的压力和负担,将美术学习作为兴趣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自身需要的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要听从教师的教学,跟从教师的步伐。当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配合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会逐渐被淘汰。

(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学习这个学科,不能单调而乏味的学习美术,要学会将基本知识建构,要培养学生们构建知识的经验,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

(三)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长久以来,我们都将目光局限在美术这个学科上,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所以,美术这个课程就显得较为单一,学生们难以将生活和其他学科与美术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大减,因此,美术教师要将其他学科与之相联,增加美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借此来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们喜欢美术。

(四)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忽视了美术课,最后将美术课挤出学生们的视线中,教师的“不在乎”,造成了学生们的“不理睬”。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努力提高对学生们的启发,然而当前的美术教学现状却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美术素质低的现象,部分教师乐于将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忽略学生整体艺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素质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三、现阶段中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

新课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通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研究,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学生们逐渐爱上了学习美术。

(二)拓展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每个学科之间都互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们的视野,也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前任务,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应采用先进的媒体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这对美术教学来说是一次革新,充分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素养。课程内容要结合计算机技术,这样可以创造更加具体的情景,这一要求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新课改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行课程改革是必要的,美术教育的改革就要困难美术教师是否能将新课改的内涵运用到教学当中,只要不断探索,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果,带领学生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美术教育前景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美术专业能力及素养的重要特质。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包括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城市建筑、环境布置、各地民间工艺品以及各种儿童画等。它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过程中欣赏美、领略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从中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对美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美术作为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与华夏儿女的生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意境悠远的绘画艺术、浑然天成的雕塑艺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巧独特的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蕴含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的存在,使得中国美术作品始终贯穿于一种传统文化情愫之中。因此,纲要中提出的感受祖国文化的教育理念,其民族性是开展诸多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体现在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中,应当倾力于发掘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适宜的方式去解读、传递中华文化,让民族精神融入赏析理念,将中华文化元素在诸多教育活动中得以呈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内涵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以及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平面内塑造出静态的形象,以此表达创作人内心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所塑造出的静态形象,可以对其进行赏析、体味等审美体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绘画作品因其资源丰富、使用便捷而广泛开展。绘画的分类角度较多,本文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科方式,着重对人物画进行美术欣赏的剖析研究。人物画泛指以人物形象作为描绘主体的绘画作品,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独立成科的。古往今来的人物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中华文化融入画作赏析,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2.1民风民俗的再现与传承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由于受地域、人文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风民俗。创作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物画所描绘的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现实生活场景,譬如各类传统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风俗画本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始于汉代,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人物画是探究不同时空内各民族文化的窗口,绘画作品便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从中能够认识各时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佚名的《游骑图》,绘贵族子弟骑马打球游玩的情景。画中共七人,或挟弹弓,或背弹丸,或球杖联骑出游,反映了当时仕宦人家的生活风尚。打马球,又称“击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签》记载:“上(中宗)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此图是马球运动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和马匹的形态,劲健而富有韵味。

2.2市井生活的真实再现

人物画的创作源泉是社会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亦是包罗万象,有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生活、风俗礼仪等。在历代名画中,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人物风俗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首都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真实地再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的社会面貌。画面中塑造了五百多位人物,货郎、为官坐轿者、骑马者、商旅、平民等,还有各类建筑,酒肆、客栈、当铺、作坊、桥梁等。在进行《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前教育的对象年龄特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事法讲述此画卷所处的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对画中的人物动作、情景演绎进行特写描述,众人撑船的精彩部分的演绎,也可以描述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此来调动欣赏者的审美积极性,了解当时的历史、生活状况,使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栩栩如生的再现于世人面前。

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姑苏繁华图》。清代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用传统的方式精美还原清代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巷,再现古城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市井生活的精彩全貌。古镇村池、田园风光、市井生活跃然纸上,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在进行此幅画卷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对话法等切合学前教育教学对象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画卷中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景,与今日城中所见之旧址或新貌做出比较,想象在不同时光里,同一地点发生的历史变迁与历史痕迹。教育者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对话交流,用古画和原景照片对比,引导教育对象做出对祖国上下五千年的Y博历史,以及家乡美丽景色的由衷赞叹之情。

2.3社会历史性的记载

例如丰子恺的人物画作品《胜利之夜》,描绘了日本投降后,普通家庭中那份朴素而又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天伦之乐的场景。在象征着共产党光明的一盏吊灯的光芒照耀下,一个父亲托举着婴孩过头,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仿佛能听见孩子那咯咯的笑声。身边的孩童欢呼雀跃的情形溢于言表,就连一旁的猫咪也乖巧地、静静地蹲着,共享抗战胜利之喜悦。胜利之夜的幸福反映到普通寻常百姓人家,其实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庆捷之夜》《庆祝国庆》等。

3中国传统人物画欣赏的切入点

中国美术作品数量众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选取适宜学前美术欣赏范畴的经典作品作为素材,以适宜学前美术欣赏的特征性为切入点,来开展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幼儿理解,通过幼儿积极心理活动的参与,能够感知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运用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F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教育目标,从而了解、热爱中华文化。

3.1适宜性的选材

学前美术欣赏的主体是3至5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对美好世界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然其尚有认知能力薄弱以及理解能力较片面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材时,要适宜性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适宜的选择能被其理解并转化为生活认知的美术作品,结合孩子的共性与特性,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譬如,孩子们天性喜爱小动物,在赏析作品的时候,可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画面的内容、形式与内涵。以范曾的画作为例,范曾笔下的人物形象众多,佳作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选择《促织图》、《画龙点睛图》等孩子们能找到共鸣点的画作进行赏析,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说一说画中的故事,找一找可爱的小动物在哪里,想象一下画中的形象恣意飞舞的情形等。使幼儿对欣赏对象与自我生活有所对应,进而提高对作品欣赏的兴趣,促进对传统国学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3.2经典性的凸显

中华文明源远流传,艺术作品亦如璀璨星空般。那些载入史册、经过历代各名族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时代的特色与代表性,穿越时空而流传千古,确实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对于经典的画作,要特别的对其内涵教育进行把握,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于此。

例如,现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张萱《捣练图》,是盛唐一幅重要的人物画。全图十二个人物,画面表现宫中加工绢丝的场面。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反映出当时手工织作技艺的高超,赞美了劳作的妇女,进而表达对劳作的状态的内涵教育,引导孩子们用一双勤劳的小巧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3.3可持续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育的核心是对于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和谐人格。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并不是要求教育对象认识多少幅名家名作,记住多少文化知识,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卓越成果的共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融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抓住作品中易于被接受与理解的欣赏点,解析美学角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把握是灵魂,可持续性的将文化传统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丰富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和谐人格的发展。

4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

“如何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从物质层面来说,靠发展生产力,靠经济。直接的物质的社会资料的生产构成为基础。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从精神层面来讲,靠的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其精髓便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

现阶段美术欣赏教育中弥漫着西方的气息,对自己祖国伟大美术作品的欣赏却重视不够。中华文化是华夏各族儿女在历史积淀中呈现的智慧凝结,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透过系列美术欣赏活动,更好的感受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开展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系列欣赏,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泽河,王培岭.幼儿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美术教育前景篇3

美术这门学科是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其不同的价值。美术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悟、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协调发展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等等,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美术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校内美术课程。虽然校内美术课程是美术教育的主阵地,但课程资源仍然存在着过于注重技能、教学内容过窄等方面的局限。这样的种种弊端局限,使得校内课程资源无法提供给学生全方位、宽角度、多领域的学习,不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最终也难以把美术教育的目标很好地实现。

而校外美术教育备受学生和家长的亲睐,则是因为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它很好的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其开放灵活的教学场域和丰富多样的美术资源,延伸了校内美术课程做到了互补。正因如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校外美术资源与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总的来说,校外美术资源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和引导方式上更好的弥补了校内美术课程。使得学生们能够有更大的美术学习兴趣,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有力的学习保障,并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有其现实的教育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对于美术这么一个相对于其他科目更加开放的领域,这就决定了美术需要更多元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美术的校外资源的开发更加迫在眉睫。目前,校外资源利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所利用的资源类别也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分析,校外美术教育分为除学校以外的五大场域:公共文化设施,艺术作坊,美术培训机构,环境资源场域,社区。以下篇幅着重阐述校外美术资源中的环境资源场域。

二、通过案例了解环境资源场域及其价值

环境资源场域包括自然景观场域和人文景观场域。其中自然景观场域主要指地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如花卉、草丛、树林、群山、河流、湖泊、牧场等,通过人工建设及维护,使景观资源形成可供人们游览欣赏的场域。人文景观场域是为了满足自然或精神文化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景观的场域,主要指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

环境资源场域具有美的欣赏价值和参观乐趣,通过对环境资源场域的开发,在“美术教育”与“自然资源”两者中寻找共鸣。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也提倡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即可通过在环境资源场域开展欣赏景观、景观写生、摄影、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为学生建立更加丰富的校外美术资源,使“美术教育”与“环境资源”的结合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爱市花,爱北京”中小学生月季绘画活动优秀作品展在北京植物园科普馆开展,共有99幅学生作品参与展出。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月季花的相关知识和图片,更可以亲自到北京植物园、天坛公园等多个月季景点现场观摩写生,从而创作大量鲜活生动的作品。活动以花卉绘画为主题,绘画形式较灵活,贴切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迎合了北京特有的月季花资源,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体会自然的美,提升环保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好机会。

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自行前往景点写生时,景点内没有美术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写生条件和专业的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指导绘画技巧,这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追求更高绘画水平的需要。

三、环境自然场域――开展主题性活动、建立美术基地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全国的心脏,一直以来都是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北京是代代辛勤的劳动人民所创造、保留下来的,她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无疑为学生的美术校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环境资源与课堂内的资源不同,它是一种更加开放的资源,所以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亲密接触。经调查发现,学生接触环境资源的机会并不少,但是以美术的角度体验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活动也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参与的主?有圆桓撸欢?另一方面就在于,环境资源场域没有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从而导致了“美术”与“环境资源”两者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连接方式,缺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环境资源场域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自然与人文景区应根据自身的不同特色来规划与美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例如:自然景区可根据一年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景区特色,举办一个常年的季节性的主题活动,以季节为主题开展绘画比赛。也可根据节日特色举办主题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五一劳动节、中秋节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锻炼绘画技巧,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为了更好的开展自然资源活动,环境资源场域还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兴趣点,做到目的的针对性和活动的丰富性,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参与度。

美术教育前景篇4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策略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2-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校教育对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的美术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偏见、美术教师教学策略的缺乏以及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导致我国的美术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取得较大进展。

1.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影响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美术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与层次的提升以及美术教师讲课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文献综述

刘芳卢(2014)在《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提出,小学美术课堂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热情,在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胡博(2015)在《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中提出,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美育的进行至关重要,需要引起教师以及学生足够的重视。

2.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成长塑造上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然而在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态度不端正,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还给学生做出了坏榜样,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在美术学习方面,教师备课的不充分导致课堂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上课热情与兴趣,进而导致美术课堂的效率低下。

2.2课堂形式单一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就课堂形式而言,素质教育讲究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要改变以前老套的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讲授者;但是很多教师依旧沿袭以前的上课形式与讲课风格,不关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并且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存在隔阂。这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3.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美术创作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以具体化的物质或情境为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美术创造。例如在根据“天街小草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画出相关景象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回忆之前春游时那种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情景;其次让学生回忆之前春雨蒙蒙万物朦胧的情景;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春雨淅淅沥沥下在刚刚萌芽的青草上的情景。

3.2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素质教育讲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可以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在经过全体成员的评价及分析之后,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主创造性与理解的能力。例如在向学生展示梵高的星月夜时,要求学生分析星月夜的构图技巧、色彩调配并给出自己的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员间交流看法,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感受美术的我奥秘与意义。

3.3运用教具,丰富课堂内容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具。例如ppt展示图片、音频文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视频文件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等。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

4.结语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个人素质,丰富自己的课堂艺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前景篇5

[关键词]美术新课标环境陶冶法美术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和现代意识。美术新教材也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指引他们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回归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超越了传统的“美术课=图画课”的俗套。在美术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将一堂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且效果显著,这依然是需要美术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为了引导学生亲自叩响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们美术教师应特别注意环境陶冶法在美术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大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将“环境”引进课堂

环境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大,如果要将每堂美术课所关系到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完整地搬进课堂,这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如挂图、幻灯、录像、标本、音乐、故事等来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课堂之外的环境因素,这是将“环境”因素带入美术课堂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譬如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绘画作品,初步了解绘画语言,感受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在课堂上教师肯定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名作,但我们的课堂和真实的山水风景之间毕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感受到现实风景和风景画的异同,只觉得画就是对现实的描摹,不能从更深层理解绘画作品那种深邃的意境之美,即使教师用各种有关绘画的理论来进行阐释,可学生依然是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创设一定的情景,将“环境”带入课堂。如果将一组自然风景照挂图或幻灯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流水、鸟鸣等天籁之音萦绕在学生耳畔,这样就会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让学生的思绪在这美妙的自然风景中畅游一番,然后不失时机地将一幅幅绘画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风景与绘画作品的联系及区别也就不言自明了,学生也由此会体会到从有限窥视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的绘画作品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与实践”活动了。

“欣赏与评述”领域里许多难以理解的作品都能借助设置在课堂中的“环境”进行陶冶教育,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在引导学生欣赏时就可借助有关中国革命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透过画面读到更多的东西。新教材中尤其涉及到了许多外国美术作品,其历史背景和内涵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古希腊黑绘式花瓶图案《阿卡琉斯和埃阿斯对弈》、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的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等,只通过画面内容的讲解根本无法让学生理解作品,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影像资料和有关作者作品的故事等设置情景,进行陶冶教育,让学生在方寸之间领略到无限的内涵。

现代教育手段正在普及,电化教学设施比较完备的学校更有利于课堂环境的设置,在制作教学影象资料和多媒体课件时都应注意对环境因素的挖掘与利用。《现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主编)中提到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女士,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感到很惊讶,人家的教室里四周全是实物,这儿是艺术角那里是生物角,还有科学角、数学角、图书角等,很零乱,似乎没有一点学习气氛,经过解释才明白,以人家的教育观点来看,这太富有学习气氛了,这些教室布置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活动。我觉得我们在教室的布置和设计方面也应接鉴这种方式,尤其是专用美术教室,应改变其刻板和单调,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二、将课堂融入环境

美术教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广阔天地之间,存在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都与客观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将美术教育活动紧紧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远离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时,就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野和森林中远足。他对孩子们说:“我们的学校就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他还说,“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可见,环境本来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博大精深而又通俗易懂的教科书,我们应注意利用它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在合适的时间将课堂移入合适的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事半功倍。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人们就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放松,而长期脱离自然万物,“生活就会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罗素语)。”古往今来,多少人热情地讴歌过大自然给予人的莫大愉悦,这绝非偶然或矫情,自然环境应该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最好的课堂之一,可以在这个课堂中尽情领略山光水色的气势和花鸟草虫的情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有趣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画笔所表现的山水风景的意味,将艺术熏陶和环境陶冶巧妙地溶于一体。有时候还可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带入复杂的人文环境之中,将美术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巧妙地利用参观和讨论的方式,悄然渗入学生的脑涵。与其在教室里滔滔不绝地大讲招贴画的作用,还不如让学生面对大街上真实的招贴画来自己总结;与其在课堂上面对书本费尽心机地区别圆雕和浮雕,还不如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雕塑作品自己来理解二者的异同。美术课所涉及的许多知识都能让学生走入环境亲自去体会,服装超市就是服装设计的好课堂,家具市场又是家具设计的好课堂,百货大楼又是商品包装的好课堂……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就看我们美术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些环境因素。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直正感受艺术、领悟艺术,就必须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美术课堂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环境的陶冶,从而逐步提高其审美素质,达到美术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前景篇6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存在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未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等问题。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结合机械学科特色来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前景篇7

   一、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展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三水本土的乡土美术文化,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三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祠堂、庙宇、文塔、园林庭院,以及古墓。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芦苞祖庙、魁岗文塔、乐平新旗清代建筑群,几乎每自然村都有的古祠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苞独树岗的蔡氏大宗祠、白土村的邓氏大宗祠、乐平三江的胡氏大宗祠。在建筑工艺上,祠堂和庙宇都是采用砖木结构,其构造方式基本上是以立柱组成屋架(俗称金钟架),立柱和构架之间采用榫卯和设置斗拱,起到“摇而不侧,晃而不散”的抗震作用,立柱承担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同时它的长短、粗细、装饰等还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物的美观。柱的截面形状各异,包括有方形、八角形、梅花形,而最具美感的圆形作为主要形式。有些建筑物柱上刻有龙纹图案,有些则雕刻书法对联。柱础也是加工装饰的对象,雕刻的图案纹理各异,精巧细致别具美感,柱头、斗拱、梁曲及雀替、驼峰均附以装饰的因素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建筑物的外形装饰集中于屋顶部分,门廊上的檐板全部雕有浮雕花纹图案,屋顶四角微翘,屋脊上做有两头翘起的“龙船脊”,脊上两边正面有花鸟动物灰塑。两侧山墙上的隔火墙,做成镬耳或镬铲形状(俗称镬耳屋)。镬耳两侧沿瓦翼线下面绘有“草尾”图案,檐内近瓦底处一般都有近60厘米的“艺术裙”绘有花鸟人物、山水壁画。芦苞祖庙三殿6条瓦脊上皆嵌镶整体陶塑,其中中殿脊上有瓷制的双龙戏珠,两廊上有“三国演义”及“水浒人物”。庙前照壁上有宫殿楼台、亭榭池苑、帝王将相、天神仙侣,式式俱工。砖雕“福禄寿三星”和浮雕“孙真人点睛图”,方横数米,人物栩栩如生。陶塑人物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艺术裙”上的壁画绘有人物、花卉、诗书字画等。门前及廊曲梁上有石狮,雕刻手法玲珑精巧、造型深邃威严,全部墙体均用青砖经水磨灰缝细湛的工艺,色彩斑斓,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芦苞祖庙分三座,中为北帝庙,北为观音庙,南为文昌庙,庙内有北帝铜铸坐像,观音坐像及文昌坐像,有泥塑罗汉金刚及“金童玉女”像共25尊,宏伟辉煌庄严肃穆。祖庙融儒道于一家,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凡民间节日四周民众接踵而来,盛况非凡。在古迹之中还有许多雕塑、陶器及玉器等工艺美术文化。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第二类是在改革开放中以建设新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在四面环翠、湖水掩映的三水森林公园里有依山而凿的大卧佛,隔岸观之,线条清晰优美;卧佛枕波而卧,神态端祥。在建筑物中有仿古式的纪元塔及孔圣园,还有佛教美术文化荟萃的大昭寺。在肆江老沙岛上新近建成了大型的仿古建筑物——健力宝观龙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观看龙舟赛的楼台,整座楼台气魄雄伟庄严古雅,在肆江上尤如有华盖的大龙舟。1999年举办的“99健力宝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到此观看的人数多达20万,热闹非凡。建筑观龙楼一方面为开设国际化的赛龙舟提供一流的赛场,另一方面巩固了肆江堤围,为防洪做好了准备。新的人文景观,依山傍水,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的今天,这些建筑物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新开发的景观还有三水云东海和青岐镇西江上的琴沙岛并将开发成为旅游度假、商贸、文化交流的高级会所。向学生介绍新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领略新一代领导人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

   第三类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历代文人抒怀写意的名胜。例如:清代陈献章的《沧江夕照》,“白发苍波了岁年,真成东老对回仙,隔江莫是仙源否,吹笛江门月满船。”这是描写县城八景之一的诗句。又如题“浮石春涛”“晨开东牖望扶桑,何处投家弄渺茫。乾坤兀兀中流柱,濯缨干顶破沧浪”.又如清代胡澧题三江八景之一的“紫石榕阴”:“庙貌中天起,旌旗北寒。水光衣带远,山晚雾云残。石路依村衣,林霏湿客冠。登临频送目,蜀道敢辞难?”还有何维柏的《北江别亲友》,黄瑛的《龙坡山鸡藤》等等。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环境,加强环保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人文景观为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乡土美术教学。

   1、运用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乡土美术,结合乡土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

   2、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要求学生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前景篇8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模式

0.引言

人类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自古就有,据历史学家考证,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史前,大约32000年前。那时的绘画往往以石洞壁画为主,主题也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各种打猎的动物或者打猎归来的人类等。历史学家认为这些绘画表征了史前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表达。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类不再仅仅依赖狩猎作为主要的生存来源,绘画表达敬畏的含义逐渐减少,而作为艺术与美追求的绘画功能则逐渐凸显出来。从中世纪开始到现代,美术艺术蓬勃发展,千姿百态,为人类的精神文明上层建筑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绘画作品也已经在历史上,并会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上始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和热情追捧的话题。可以说,美术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现代有大量教育机构进行美术教育,在这其中的中职美术教育是整个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发展提供着大量优秀人才,因此中职的美术教育工作也成为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中职美术教育的专业特点出发,针对其特征分析中职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以期对未来中职美术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1.中职美术专业特点:

随着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加,家长和教师不约而同的将教育的重点转向升学考试中,仅针对考试进行学习辅导,为考试而学习,往往出现学生学习、老师教课跟着高考指挥棒走,把课程设置与考试紧密挂钩,与考试相关的课程多多开设,其他无关课程尽量不开,这不仅仅在美术教育中,在其他教育领域更有此类问题,这一情况早就了美术中职教育成为了另一类应试教育[1]。但对于美术学习来讲,这样的学习模式并不适用,因为美术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应试教育的模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造成多数中职美术教育出现问题,成绩上不去,就业效果不能达到最好。要提高中职美术教育水平,必须先了解中职美术专业的特点,下面从以下两点出发谈一谈这个问题:

1.1中职美术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环节之一。在中职教育中,往往学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学习成绩较差、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领悟能力一般的学生,经过初中分流考试不能上高中而到中职读书,因此本身的学习能力不高;另一种则是由于家庭情况较差,或者其他一些客观原因无法或支付不起高中费用,选择中职院校学习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两个学生特点,对于美术教育方式有所改变,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身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1.2中职美术教学特点: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美术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教育特征:1)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就面临就业问题,对于职业需求来讲,基础美术或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则是未来就业时更需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知识的教授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好的获得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2)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学习和领悟能力较低,往往在中职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学习抵触情绪,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不能产生良好的刺激,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为主,不以学习成绩划分学生等级。只有增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提升,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2.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中职美术学生和教学特点,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改进,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模式上,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1)重视兴趣教育。中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对于学习兴趣不强,领悟能力较低。在中职学生中不乏聪明或努力刻苦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因此到中职读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就更应该针对这一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不以考试为目的,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从内心中对美术感兴趣,希望获得美的追求,能够自发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针对学生不同特征因材施教。中职美术生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课堂上进行授课时,如果进行同样的训练和教学,则可能无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在一堂课上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艺术领悟能力较高,对于获取信息能力较强,构图能力很好,但细节处理上粗枝大叶,很难表现细节能力,有的学生则对于细节处理、光影结合效果处理非常细致,但下笔犹豫,构图效果不好,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全盘把握,教学过程中即使针对同一静物也可以分人分组训练,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中职学习与美院高校学习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较大,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并不适合中职美术教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将教学与实际应用、未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后,能够以最佳姿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社会建设提供力量。

3.结语

人类社会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不会停息,因此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就永远不会消失。在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前辈已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教育同僚们在各个中职院校的美术学科讲台上日复一日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输送着有用的人才。在未来的中职美术教育道路上,我们应该紧紧跟随时展,把握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和教育的发展特点,开拓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丹.中职美术教学反思[J].北方文学,2010,5:40

【摘要】中西古典绘画对自然的描绘,在中国是山水画,在西方是风景画,二者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但无论从观察方法、描绘手法还是从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看,都有本质的不同。本文围绕着心象、物象,虚、实,动、静三组范畴分析了中西古典绘画表现自然景色时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古典绘画;心象;物象;虚;实;动;静

中西古典绘画都与诗有着不解之缘。张舜民说:“诗是无声画,画是有形诗。”古希腊诗人摩西尼德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认为“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在这一点上,中西艺术家的表述惊人的相似。然而在艺术创作中究竟是侧重于诗还是侧重于画,即诗胜于画还是画胜于诗,二者却产生了分歧。

我国的诗歌艺术很早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尚书》、《左传》等古代典籍早就阐发过“诗言志”的思想,晋代陆机又提出“诗缘情”说。绘画艺术特别是从文人画兴起以来,往往成为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聊以的方式。清代的沈宗骞认为:“画与诗,皆士人陶冶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入画。”宋代大文豪坡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思想,他在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画的统一性。再从文艺理论看,无论是“形神说”还是“意象说”,都侧重于“神”、“意”等较少依赖画面形象的方面。可见,中国的诗画结合以诗为主。其实山水画这一画种的兴起就与山水诗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认为:“诗的艺术是模拟的艺术,和绘画相类。”贺拉斯也说:“诗歌就像图画。”早在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法则就确立了,亚里士多德说:“画家……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无疑画比诗在模仿自然的程度上要略胜一筹。这就难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还坚持认为“画胜过诗”。因此,西方是以画为主导。

诗与画相比,前者更偏向于表现,因为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媒介;后者的再现性更多一些,因为它要凭借线条、色彩等物质因素付诸于形象。由于诗画的主导地位不同,导致中西古典绘画在表现语言上的差异,中国画常常追求画面外的诗意,表现画家的“心象”,而西画更多的是表现客观的“物象”,即在画面本身下功夫。象,就是形象。其实每个画家作画之前,都会在心中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这个艺术形象已不是纯然客观的那个对象了,而是融入了画家主观认识和感受的艺术形象。即便是以追求客观真实性为宗旨的西画,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因为画家选取景物、组织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参与的过程。但是比较起来说,中国画所体现出来的画家的抒情性、写意性更浓一些,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而西方画家的主观性往往要服从于客观规律。

相对而言,中国画较“虚”,西画重“实”的因素。中国画中的“虚”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画面的空白处,空白不等于“无”,而是用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意蕴。中国画历来讲究“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层意思是指画面所营造出来的“虚境”。中国画创作很少是对物象的直接写生,而多是画家在做到对客观物象“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在画面上的再创造,如山水画中的“因心造境”。因此即便是画面中的所谓“实境”也完全可以是现实中并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的。西画中的“虚”、“实”通常被当作用于表现空间关系的手法,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同中国画相比较,它们都是“实”的。西方人认为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空白,画面上的空白往往被看成是未完成之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古典绘画都没有空白。如同样是表现白云,雷斯达尔一丝不苟地按照造型规律刻画出了云的体积感和色彩变化;戴进的《春山积翠图》未著一笔一墨却把云雾缭绕的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所体现出来的中西观察方法有天壤之别。山水画不受一定视点的约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山水画创作中就要“步步移,面面看。”(注: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即揭示出山水画特有的空间境界和丰富、灵活的表现力。“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如乘坐直升飞机,想上就上,想下就下,还可以低空飞行。我们分别以三幅作品进行说明。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典型的采用高远法创作的作品,主峰占据了整个画面三分之二的面积,气势逼人。如果画家是在陆地上作画,按照正常的视点是看不到山巅及覆盖其上的树木的,而画家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以平视的角度观察到的从山巅倒山脚的全部风貌。北宋画家巨然的《层岩丛树图》展现了从近到远绵延数十里的群山,仿佛画家具有一双透视眼。其实,一幅画往往不只采用一种观察方法,而是综合运用,采用深远法的同时必然也会运用高远法,例如这幅画、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元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都是好例。还有的作品采用了全方位视点,“三远”兼备,如传为五代画家荆浩所作的《匡庐图》,场面宏大而完整,层峦叠嶂,远近分明,主峰耸立,下瞰穷谷,这种空间处理手法也是北宋后期山水画的一大特征。经常以平远法经营画面的一位画家是“元四家”之一倪瓒。他的《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等作品均表现了近、中、远三景,用笔简淡,与宋画常用的高远、深远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风景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或称“定点透视”,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以这种观察方法表现的只能是在一特定视点下所见的景物,不能随景点移而视点动,遵循着一成不变的法则,即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此法是按照几何透视原理将由近及远的景物渐次缩小,以暗示景物间的远近关系,因此绝不会出现中国山水画中站在山脚亦能平视山顶的情况。相对中国山水画的“长卷”类,西方风景画虽然不能“面面看”,但因为采用了全景式构图,也足以表现空间的宽广感。如17世纪荷兰尼尔的《风景》、英国吉尔特的《约克郡凯尔斯特尔教堂》等作品都是为突出宽广的空间而采取缩小景物的办法,令观者可以在一个定点上感受到大地的宽广和深远。但是,这种带有科学透视法的广延现象,虽富有逼真性,亦有局限性,因为它缩小了可视可藏的景物形象。西方风景画所描摹的自然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地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但这种静止的、固定化了的场景比起山水画的灵动,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观察方式的不同体现在画面上就是画面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多是长幅,或横或竖,多角度地展现自然美景;西方风景画多是长方形,且镶有画框,使人产生打开窗户向外望的感觉。

由于观察方式的不同,山水画和风景画给人的艺术感觉和想象空间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山水画中,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提空,深敷以淡,实间以虚,“实”和“虚”的对比使境界空旷,引向深远,富于灵动感和想象空间,如五代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寒江独钓图》以及明代王履的《华山图册》、戴进的《春山积翠图》等等无不把我们引入或壮丽或萧瑟或宁静或幽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风景画也是极优美的,如巴比松画派所描绘的浓郁森林、潺潺小溪、幽静山谷,时时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树木的私语、鸟儿的啁啾、流水的欢唱,但这种感觉的获得更多的是产生于画面本身。如果说风景画予人的想象是由画面实境产生的,那么山水画就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虚境引导人们的想象。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提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和“虚”的对比使境界空旷,引向深远,富于灵动感和想象空间。五代关仝《山溪待渡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南宋马远《踏歌图》、明代王履《华山图册》,这几幅作品把我们引入或壮丽或萧瑟或宁静或幽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征。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橡树》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描绘自然美景,那茂密的森林、潺潺的小溪、幽静的山谷,时时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树木的私语、鸟儿的啁啾、流水的欢唱。但这种感觉的获得更多的是产生于画面本身。西方风景画通过透视法等绘画技巧的运用,为我们营造了优美的第二自然。如果说风景画予人的想象是由画面实境产生的,那么山水画就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虚境引导人们的想象。

中西古典绘画虚实上的差异是受各自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绘画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可见把“无”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重视“虚”的作用。

另外,中西古典绘画的虚实差异与其各自使用的工具不同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画所特有的毛笔和宣纸天生就决定了它容易造成的偶然性、生动性等画面效果,特别是在写意画中,不宜进行大量局部的精细刻画。西方自从由凡・爱克兄弟改进了油画颜料等作画工具后,油画这一画种在塑造对象时的细腻性、耐反复修改性等优点得到了突出表现,这就决定了它有能力和条件把客观对象表现的“实”。可以说,中西古典绘画不同道路的选择是各自扬长避短的结果。

当然,中西古典绘画都讲究虚实,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而已,并不是绝对的。西画也并非一味求实,如英国画家泰纳的风景画经常营造一种朦胧的氛围,他对景物的刻画并不是处处落实。

相对而言,中国画是“动”的,西画则偏于“静”。这与双方的哲学基础、美学理论的指导不同有关。《周易》和老子都曾反复强调过“无往不复”的动的观念,六朝时期,谢赫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位列第一。关于这一命题学界有很多争论,我们不必去深究,但理解为绘画要有生气,要有灵动的韵律感是大体不差的。这也是历代画家所不懈追求的目标。西方长期以来就以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研究问题,导致其绘画追求也趋于静止。

好的绘画作品一般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因为这样才能张弛有度,让观赏者感到生动自然。一味的静会让人感觉乏味,满画面的躁动同样也会使人觉得累。马远的《踏歌图》中如刀削般峻峭的山峰、挺拔的树营造出了一种静谧清冷的气氛,然而几个农夫的出现却打破了山谷的宁静,看他们的动作仿佛略带醉意,嘴里还欢快地唱着歌。法国柯罗的《林妖的舞蹈》,浓郁的森林常常让人联想起宁静深沉,而林中空地上出现的几组载歌载舞的仙女顿时赋予了自然生气。

以上我们列举了中西在表现自然时产生的诸多差异。那么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要从二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去找。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纯客体存在,自然与人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映。“庄周化蝶”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庄子夜里梦见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化作了蝴蝶。因此,古人对山水的解释,既不是纯客观的机械的摹仿论,也非纯主观的表现论和移情论,而是通过静穆观照,与万物同“放于自得之场”,共入自由之境。这种山水游赏的审美方式及老庄“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虚静、空灵的美学基础,因此亦决定了中国山水画趋于“写山水之神”,得“意”中之“象”,“不著一字”也“尽得风流”的艺术风貌。

西方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纯粹的物质世界,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宇宙观,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产生了“模仿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歌德谈话录》)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总是以科学的理性逻辑和认识为思想基础,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发达及对绘画造成的革命性影响就是有力的证明。借助科学手段达到对自然的真实再现,就仿佛证明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力量。

美术教育前景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与电子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图像图库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名词,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大范围的被大数据影响着,只要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沉迷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网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印刷时代相比,在视觉图像的传输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大的优势。在对视觉艺术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形式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赏、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讲述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像传播为这种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进步,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但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教育系统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的教育范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没有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找到一种与时展同步前进的正确教育思想,才能使现代教育有更深的影响力,培养出与时俱进,技能丰富的新时代人才。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所必须掌握运用的技能。美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特殊的贡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育政策趋势更多的“以证据为本”,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来总结艺术教育如何决策。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在重塑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学”以及“学什么”在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下,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形态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下得以改变,大数据时代丰富的图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统,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多种通讯类型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视觉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人使用图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无论在改变学习环境还是工作场所方面,美术素养对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美术与科学、数学以及哲学、文学有着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广阔,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各样式的工具、技术以及过程也在其中。美术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来更好地帮助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与图像信息的解读、传递、创造进行交互时,提供了创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观念上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世界各地的美术图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联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全球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下产生,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美术素养,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媒体素养,在对学生数字素养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创造环节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的解读与创作等都是美术教育新媒体艺术单元的内容。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更多的跨学科协作的发挥创意,通过设计诸如“变旧为新”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议题,提高学生对全脑思维的锻炼,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了新的挑战。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近十年使很多国家在视觉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视觉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以及对观念艺术的关注成为了创意的重点;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印刷媒体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传统的意识形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领域产生合作,并催生了类似电子创意这样的领域;第四,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越来越以国家为基础,审美兴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的元素;最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美术行业的已经也产生了变化,融合方式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难民的数量增加以及移民现象的增多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在传达课本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把目标更多地放在深度学习上,包括材料的教学,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变化趋势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中对美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为社会更多地贡献意识能力,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要有更多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三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6(1):62-65.

[2]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3]李静.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美育学刊,2016(6):46-52.

美术教育前景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政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美术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项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上升,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应意识到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及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仅提升学生绘画水平与艺术创造力,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初中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生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原因,并对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兴趣教学;初中美术;应用探究

初中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若是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对学习生活,还是将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不光是帮助专业学生提升绘画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更好的培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美术教育包含多方面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用美的眼光欣赏事物,提高他们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内心,因此,初中美术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充分将兴趣教学法应用到实际美术教学中,促进美术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初中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原因

(一)初中美术教育不受重视

初中学生由于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压力,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将大部分学习精力都投入在主要学科语数外上面,美术学科虽然作为初中教学科目之一,但并不是中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对于美术教育不太重视,这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与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一般都会将教学资金用在主要学科方面的硬件设备上,美术教学的硬件条件较低,没有做到及时换代并且设备有限,落后的教学设备在上课过程中,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对美术学习更是感到枯燥无味。其次,由于学校规模不同,部分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相对较欠缺,无法吸引更多美术专业教师投身于学校美术教育中,影响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效率,不能对初中学生采取正确有效的学习指导,这也是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美术教师综合素养较低

由于很多初中学校对美术教育并不重视,在平时科目设置上一般一周最多一节美术课,这种态度及背景下,不仅不能吸引更多优秀美术教育者,而且也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校内美术教师,课程设置少、教学不被重视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很容易对自身工作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对美术教学失去热情,更不会去结合当前时展形势,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目前很多美术教学模式依然较传统的安排学生自己准备美术课程中所需基础工具,参照教学课本相关知识点及绘画技巧进行乏味的讲解,没有任何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就是单纯的在下面听,老师将全部知识整体讲解结束后,自己开始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绘画作业,这样僵硬枯燥的课堂氛围,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无法更深刻的记住知识内容,失去了美术教学的基本意义,没有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对美术认识不全面

美术学科在初中没有受到学校老师及家长的重视,对学生也产生重要影响,极大程度削弱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无法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学习的所有课程内容相关认识大部分都来源于生活中,但目前学校的美术教育这样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没有为创建一个正确认识美术科目的有效平台,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参考根据,因此,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相对较主观不具有综合性,加上学校课程安排的影响,很多学生也都认为美术学习没有太大作用,无法和主要学科的语数外进行比较,更不是中考的考试内容,没有必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美术,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学生在美术课上出现旷课、走神或是在美术课堂上做语数外的习题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更没有将美术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很难达到对美术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自然对美术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二、兴趣教学法对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部门政策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已经意识到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大力提倡素质教学,也更加重视初中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重新进行课程安排,全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对音体美的辅助类学科重视度并没有很高,由于中考也并不包含美术学科,更加重了美术科目被忽视的现象。如果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兴趣教学法,可以有助于美术课程设置的改善效果,真正体现了初中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实际教学体系,并且能有效敲开学生沉闷已久的内心大门,激起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由原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样也增强了美术教育行业在初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充分增强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将来学生的兴趣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学生将来综合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立良好亲切师生关系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美术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老师在讲台上参照教材备案对知识逐一讲解,通过语言表达将绘画有关要求及技巧传授给学生们,一切的美术知识都通过语言书面教学,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全程听教师将所有知识概要讲完,按照老师布置内容进行绘画作业。但兴趣教学法会改变这样的课堂氛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会通过自由发言,互相交流的形式,教师可以更好的清楚学生有哪些方面不懂,更能侧面表现出学生个人的兴趣方向,充分发挥美术教师在课堂中指引领导的作用,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自己会去努力尝试解决自身不懂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从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在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在这期间,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引,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并且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亲密、更友善、更和谐,对美术教学效率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升美术教学工作效率

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可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兴趣教学法在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之间踊跃发言,相互交流沟通,自由平等轻松的上课氛围,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好奇心增大,想要更深刻的了解美术相关技巧及文化背景等,丰富学生美术知识,促进他们鉴赏能力与自身品味的提升。在感受到美术课堂活跃氛围后,对现在学习压力较大的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使他们放松紧张的学习神经,帮助他们舒缓学习内容上的烦躁情绪,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会有更好的状态面对,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同时,对美术教学工作效率也有促进作用。

三、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设置情景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美术教师要运用兴趣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侧重点,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课堂中的美术内容知识,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的欲望,通过情景课堂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进行绘画过程中,赋予作品丰富情感,体现学生内心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力。例如在《新年的祝福-手工贺卡》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踊跃发言,表达他们心中的新年是什么样子,举出他们认为具有过年代表性的物件,将学生带入到课题中来,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过年期间的趣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整个课堂氛围营造在新年的喜悦当中,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新年的喜庆,身临其境,课堂整体气氛活跃,师生相互和谐融洽,学生怀着过年喜悦心情进行手工贺卡制作,将自己的感受在手工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当时的场景,学生的精神体会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对绘画创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提升工作效率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初中美术教师也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提升美术教学工作的效率,用现代新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初中美术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将上课内容用图片、动画短片或是音乐形式播放出来,为学生带来视听感受,利于美术绘画创作,例如,针对《中国花鸟画》课时,播放类似《百鸟朝凤》的背景音乐,将秦汉时期著名画家的杰作通过多媒体用幻灯片形式配合音乐陆续向学生们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在此气氛下,舒缓的讲述相关的绘画典故,将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使其内容变得生动趣味,给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上课感受,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美术知识、加深印象、增强主观能动性,也极大提升了美术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开展丰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将兴趣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多开展相关户外活动,将学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与动手能力。例如,课本中《我们的校园》这节课,美术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到校园中,将学生带到学校有特色的角落观察学校的美,仔细感受校园各建筑物的风格与景观的布置,通过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校园用绘画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户外美术教学活动,建立了良好的艺术校园环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四、结语

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而美术教学则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初中学校要加强对美术教学事业的重视,美术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创新自我教学理念及方法,充分将兴趣教学法融入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初中生其他学科的共同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型人才。

作者:孝本国单位: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邬伟吉,张聪荣.兴趣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性[J].美与时代(下),2011,(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