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十篇课外阅读的内容十篇

课外阅读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59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1

所以我们在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全体学生,开发出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与各位同仁交流与共享。

一、立足国学,瞄准经典,养心育魂――国学经典课外阅读读本

课外阅读读本首先要面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华民族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起源,因此沉淀了几千年的国学经典是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宝库。国学经典既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扎实的文言功底,引领学生领略传统经典的魅力。因此课题组首先定位于开发系列性的国学读本。那些国学经典内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哪种形式的选编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不同年级国学经典读本内容选择和阅读形式如下:

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尚无文言功底,在实验班,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诵读《蒙学十篇》,精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精典句段开展每日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篇目精选出来,开展了蒙学诵读展示。课题组成员将学生喜读乐读的篇目进行汇总,形成《蒙学精编》。

初二年老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选读“四书”“五经”,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篇目精选出来,课题组成员进行汇总形成《四书精选》《五经精选》的编选工作。

初三年级全体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通读或精度《菜根谭》《古文观止》《道德经》《孙子兵法》《曾国藩家书》《史记》《资治通鉴》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本,并结合百家讲坛等名家的讲座加深理解,重在读有所得,能简单地进行批注,形成读书笔记。将国学经典的课外阅读由诵读到精读再到深读,探究出适合学生阅读心理的课外阅读内容。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探究哪些经典名句适合初中学生易诵读,探讨怎样的课外阅读方式既能学生培养良好扎实的文言功底,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课题组教师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将经典与趣味融合在一起使得经典阅读丰富多彩。

二、面向生活,关注报刊,慧眼观天下――报刊精选课外阅读读本

走进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这是极好的课外阅读契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多彩的报刊无疑是最鲜活的课外阅读的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我们开展了如下探索。

老师组织学生,学生自主合订《人民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燕赵都市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报刊,学生坚持每天读报进行新闻综述整理、优秀文章简报整理。教师研究哪些报刊内容适合作为初中校本课程内容,怎样利用该课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探究学生如何吸收鲜活的、时代感强的报道精髓,探究怎样借助读报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及创新思维。

通过一学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非常感兴趣,学生争当新闻播报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学生的剪报做得异彩纷呈,尤其是对各大报纸的新闻评论非常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将近三年的典型评论进行了精选。

三、走进现当代名家名篇――现当代名家散文精选课外读本

中国现当代名家名篇反映的生活和时代背景比较容意理解,初中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更容易完成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引领。因此教师分年级开展了现当代经典名篇课外阅读读本开发的研究。

初一年级,课外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刘墉《萤窗小语》、毕淑敏《我很重要》等作品,学生以朗诵的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实现与名家的心灵对话。

在初二年级,组织学生推荐、自主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我与地坛》、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龙应台《目送》等当代散文精品,组织学生做好点评,并就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全班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发现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实现课外阅读校本资源的开发。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08-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初中生要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外阅读计划,尽可能多得阅读各类型课外书籍,三年至少阅读6-9本国内外名著。这些规范内容足可以证明课外阅读已然是语文教学重点要强调的方面和内容,其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和课外阅读条件,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书籍,帮助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1当下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1没有阅读计划,阅读习惯不好

据不完全统计,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的初中生仅占我国初中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就证明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为自己规划课外阅读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抱着"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不读"的阅读心态,而且学生也不会有选择性的阅读课外的材料和书籍,对课外读物没有一个良好的筛选和把握。

1.2课外阅读量小,没有阅读兴趣

根据语文教学的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通常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阅读课外读物,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第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知道力度比较弱,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第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对文学的领悟能力不强,本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不浓厚,更别提进行课外阅读了。第三,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理解有误,认为语文学习的难度不大,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

1.3缺乏阅读指导,盲目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就要求初中生在进行课外读物选择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然而初中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他们既可能选择诗歌、名著、散文、论文类的读物,也可能会接触到色情、反人类的垃圾文学。初中的社会经验和控制能力都不完善,所以在缺乏教师和家长的阅读指导时极易受到垃圾文学的影响和侵蚀,这就证明了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和责任。

2改善课外阅读不佳现状的方法

2.1开展课外活动引导阅读

初中生的思维意识、人格品性和思想意志都还处于形成阶段,而课外阅读的进行可以促进这些品质的形成,使学生产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并由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学信息。

(1)组织读书体验交流会。读书体验交流会既可以分组开展又可以分班开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可以花样百出,例如,抽签发言,轮流发言、指定发言等等,教师应就每次交流活动的内容设置一个主题,使学生围绕主题积极发言。

(2)用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开展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强化他们的阅读意识,而且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学空间,使他们在竞争中享受阅读课外书籍所的快乐。

(3)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应当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做好相应的阅读笔记,通过整理阅读笔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学资源。

2.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其课外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规范。

(1)浏览式阅读。指导学生先对读物的前言绪论、目录标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浏览过程中有一个大概的内容印象,然后再采用快读、跳读的方法,强化学生整理和联想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实效性。

(2)品味式阅读。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应用范例,学生可以凭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事物、场景、环境等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准确词汇的运用方式,强化学生的用词准确性,指导学生在看到描写精美的词汇和语句时,及时的抄录下来,并加以记性,帮助学生扩大语文词汇量。

(3)笔记式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词句的摘抄工作,采用笔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强化阅读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3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课外阅读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和阅读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在确保教学内容完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1)同步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段落和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在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2)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定期为学生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由教师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和材料,并就其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明确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和阅读空间,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凤花.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3

一、“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

为了达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前结合,课中结合,课后结合。

1.课前结合——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做好铺垫。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资料,或者读一些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课外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促进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文本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资料,布置学生阅读体裁不同的三篇文章——《废墟上铸就的丰碑》《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通讯:安徽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400万元》。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多媒体展示赈灾救助的一些感人图片,这些材料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关爱”的气场,将文本阅读定位在生活宽厚的大背景上,也利于更便捷、更准确地切入到文本主题。课文导入与课前阅读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语感的培养。

2.课中结合——课中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教材内涵。课中引导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时,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适当渗透课外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学习《草原》一课,除了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味,还可以出示相关写景的优美词句和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或短文,让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好词好句,还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感受草原景色。

(2)在教学难点处补充阅读材料,深化感悟。教学中为了突破阅读难点,可以用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领悟。例如,学习《掌声》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小英演讲成功,变得充满自信、乐观,是同学们掌声鼓励、关爱的结果时,教师出示《战胜自己是一种快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并启发学生去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能战胜自己,不再怕水而学会了游泳?学生读后明白,文中的“我”和课本中的小英一样,是从同学和老师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中得到勇气的。至此,学生会领悟到课文中的“掌声”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指鼓掌的声音,还可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等等,它包含人间的一切关爱。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感悟到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在巩固课内知识时引入课外阅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黄山奇松》一文后,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图片、导游词等多种形式来赞美黄山松。这样,既能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更能激发他们搜集资料、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习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目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表达技能的文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知、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

3.课后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实现迁移。这里“课后结合”,指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在对教材文本理解后,结合课前的拓展,可以是学生自找材料的交流展示,也可以是教师搜集材料展示;二是课后围绕本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这与课前指导相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向课外延伸的准备,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运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渠道,围绕文本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课外阅读,比如,上《掌声》一课,老师就可以在课后结合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天使的翅膀》和《三种快乐》,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声不同内涵。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人间大爱”这个主题,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本去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的课外拓展阅读,实现阅读迁移的目标。这样从整体把握再到整体拓展,巧妙地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宽理解,深化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课内外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欣赏,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最终达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寻点切入——多点结合——以点辐射”。

1.点与点对接。教材文本与同步阅读要做到有效整合,就必须找准两者有价值的“点”,这也是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题(思想、感情)上的对接。在教学时,可以把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文本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确定文本与课外读物的对接点:战胜自我,鼓励别人战胜自我。在执教时,老师就可以此作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在课外读本中找到相应的篇目《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等。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掌声的内涵。

(2)内容(题材、话题)上的对接。要做到教材文本与课外读本协调统一,内容的对接是很重要的形式。教师可以自选一些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文章,来辅助阅读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比如教学写人的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写人的文章;教学记事的课文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记事的文章;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

(3)写法(体裁、写法)上的对接。在教学一些写法上有特色的文章时,就可以抓住写法这个“点”,选择一些写法上与文本相似的课外读本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就可以抓住书信体裁这个“点”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鲁迅的作品《给颜黎明的信》,以及冰心的有关书信体裁的文章,进一步感知书信的特点。教学《月光曲》时,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事物+联想”的表现方法去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

(4)训练点的对接。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教学的训练目标切实做到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朗读训练、思维训练等都可以结合课外读本来进行,关键是老师要确定好训练的目标,选好篇目,有针对性地进行。

2.点面结合。教材只是“例子”,“课文”只是“点”。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层面上,必须把语文教学回归于学生的语文生活。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教材“文本”这个点,引导向学生语文生活的面来加以拓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于教材文本确定具体的“点”,来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比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指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点”与“面”有效地结合,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

(2)以文本主题或单元主题为基点,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紧紧围绕教材,把每个学期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确定专题,每个专题开设一节主题阅读指导课,形成一个阅读的系列。如名家作品系列,成长、励志作品系列,环保内容作品系列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真正做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走进语文生活,主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广泛交流。比如每月的“读书交流会”,每周的故事会;比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语文生活的快乐。

3.多点辐射。教材文本可选择有价值的“点”很多,这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它、把握它。教师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确定联系点,综合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并且把这些“点”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可以选择作者这个“点”来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可以选择民族团结、情深意浓这个价值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课外读本;还可以利用“动静结合”写法的训练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文本中所有价值的点,多点辐射、多点结合来拓展,形成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厚实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材文本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文本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阅读教学课上处于主体地位,应为“主”;而结合进课堂教学的课外读物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是辅助课堂教学,应为“辅”。要立足于教材文本的扎实教学,有目的地、恰当地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喧宾夺主。

2.处理好“本”与“源”关系。阅读教学既离不开教材文本,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材料。就阅读教学来说,教材文本是基本的阅读材料,为“本”。要牢牢抓住语文教科书这个“本”,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阅读技能的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充实他们的阅读量,在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个环节上做到“以本开源”。

3.处理好学生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储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补充要恰当,要把握好“度”,不可盲目、漫无边际、一味追求阅读量,造成低效、加重负担、降低阅读兴趣等不良后果。要紧紧围绕文本教学的目标,合理地统筹安排课外阅读,利用好课外阅读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外阅读的“量”,也要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度”。文本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课外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4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课内学方法,课外会运用。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莫泊桑拜师》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莫泊桑是一位怎么样的人?”“莫泊桑是如何拜师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课内,联系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开天辟地》时,课前布置查找盘古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盘古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盘古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盘古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西游记》中的片段,也让学生知道《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教师顺势而导,紧接着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下课后老师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去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柳宗元的《江雪》,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学习《孔子游春》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课内展示,课外收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5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材为本,扩大课堂容量,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扩展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课内学习成为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起点。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实施自主合作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拓展延伸、布置作业。五环节课堂教学如何实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

1、自主预习。自主预习一般包括课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其中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体介绍、作品了解、风格把握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文本特点,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设计导学案内容,提示预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储备基础知识,为合作交流打下基础。如教学《马说》,学生课外要进图书室、阅览室,上网查阅韩愈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作品风格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明确写作缘由,从而指引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此外学生还会再次阅读《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等同类体裁的文章,把握“说”的文体内涵。同时,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设计内容,梳理整合生成性问题。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要讨论自主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教师通过阅读教材预设的问题。教师以教材为本,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把课内作为点,把课外作为面,以点带面,使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设计的层次、梯度,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采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探究问题,逐步掌握筛选信息,研读文本,揣摩语句的基本方法,为课外阅读提供科学的阅读策略。

3、展示成果。展示成果是以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的收获。各组根据探究的成果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营造气氛,创设情景,通过动脑、动手、动嘴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展示要形式多样,展示合作成果,展示学习方法;展示学生才华,展示学生风采,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投入到快乐有效的课外阅读之中。

4、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补充。教师要紧扣文本,根据学情,把握适度,注意形式,善于抓住文本拓展的时机,捕捉延伸的切合点,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衔接,文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结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融合,形成课内外互动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延伸的方式很多:对比阅读,求同存异,培养思辨能力;拓展阅读,增加广度,加深文本理解;活用写法,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效益;辩论比赛,展示风采,提升综合素养。此外,还有情境剧表演、模拟采访、导游解说、改写缩写等。

5、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外拓展延伸的主渠道,其途径很多:以单元主题为桥梁,阅读同一思想内容的文章;以文体相同的文章为纽带,向同体裁文章拓展;以单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延伸;以课文节选为起点,向整本书扩展;以作家某一作品为中心,向其他作品延伸,以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拓展延伸的方法也很多:名著知识竞赛、阅读论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比赛、演讲擂台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拓展类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习目标,立足课堂,立足教材,聚焦文本;以课文为核心辐射,以点带面,强化教学内容,拓展阅读范围,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正常发展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笔者这样做已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学生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摘抄时,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了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引导。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以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其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及他人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阅读;阅读效果

一、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由于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为是在学生放学后的课外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具有分散性、自主性等特点。课外的英语阅读由于缺乏老师的监督与指导,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为了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部分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想法,比较其差异,以便进一步有效地开展系统的课外阅读活动。

从对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英语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自身学习压力的关系,他们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讲义、练习而无暇关注英语课外阅读。他们希望学校和教师能为他们的课外阅读预留更充足的时间。

二、加强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指导

英语的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输入过程。同时,阅读能力体现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加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但由于初中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自觉性,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学生的英语课外指导,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难题。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所加强,但是目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仍然是日常教学的重点。学习7aintegratedskills这一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录音获取重要的信息并了解如何庆祝农历新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关于与7aintegratedskills相关教学内容的课外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加深理解,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还自己动手制作农历新年的思维导图。这样既简化了所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给学生提供了将听力转化为语言表达即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输出的工具。

我们知道,英语阅读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丰富而具体的实践,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之后,由教材读物转向课外读物已成为一种必然。阅读习惯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所以存在学生只顾阅读,忽视阅读效果和阅读质量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候只顾将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阅读一遍,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本不去考虑。针对这一情况,在课外阅读指导中,首先要选好阅读内容,要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选择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阅读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布置适当的阅读作业。课外阅读的内容不能布置得太多,多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但少了,就失去了阅读效果。

三、注重阅读效果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关阅读内容,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真正让学生感到课外阅读是一种汲取,汲取信息,可以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例如,有时候,学生和教师会讨论一些中英的“culturalshock”(文化冲突),这样激烈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了。此外,我们要求学生制作“阅读卡”,通过阅读卡的完成,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的课外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讲,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英语打好基础。长期的课外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应付英语课外阅读到喜欢英语课外阅读,而且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外阅读。通过广泛的英语课外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教学oxfordenglish8aChapter1的内容以后,可以选择关于国际各种球类比赛的规则,选择关于世界著名球星、球队的比赛情况等阅读内容。关于这些阅读内容,学生很感兴趣,也就能主动地去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听、看、说、写的能力。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学生英语语感得到了增强,在测试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个题型得分率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最后,需要注意两点:(1)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通过文章主旨句和段落主题句等显性标志不难判断出来,但是有时主旨句本身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时就需要综合上下文信息及作者的措词才能辨别出来,切不可只抓住一两个词,而造成以点概面的错误。(2)掌握一些描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汇,如,positiveadj.肯定的,实际的,积极的;supportiveadj.支持的;negativeadj.否定的,消极的;neutraladj.中立的;optimisticadj.乐观的;worriedadj.焦虑的等。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8

运用好“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拓展到课外去求发展。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可以摘抄一些词句,做一些仿写:或是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进而提高到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大胆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

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往往是一目十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常常只看看标题,扫视内容。

一般来说,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对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至于怎样交替使用,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可以略有差别。

3、学会剪贴摘抄

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把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剪下来,分类粘贴。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描写精彩的片段时,要随时用日记本摘抄下来,还可以把积累的资料拿出来在班上和小组中交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4、加强仿句、仿段、仿篇练习

如阅读朱自清的文章,可以为部分名篇编写标签,抒写感言,以激发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仿照优美段落的结构形式去仿写,这样不仅训练了阅读能力,还拓宽了想象渠道。

二、掌握阅读好方法

1、选择课外阅读读物

阅读最忌乱翻乱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当前社会上各色书刊报纸名目繁多,其中不少书籍文章粗制滥造,内容极不科学,如随意乱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吸收错误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一定要选取优秀的书刊。课外阅读的读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学习指导类。这类书与专业学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针对性比较强,如《中学生作文大全》《中学生英语指南》以及与各科有关的复习资料等。

二是扩展知识类。这类书虽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但它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如《图解当代科技》《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

三是历史故事类。这类书能使我们增加历史知识,了解风土人情,如《史记》《资治通鉴》《世纪图志》《千年图志》等。

四是文学艺术类。这类书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丰富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感情,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五是生活指导类。这一类书籍能帮助我们增添生活乐趣,如《生活知识大全》《摄影技巧》等。为了巩固专业,我们可选择学习指导方面的书:为了丰富课外生活,我们可选择文艺类或生活类的书:为了拓宽知识面,我们可选择故事类和知识类的书。

2、制定阅读计划

在选择了阅读读物的基础上,要设计自己的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内容包括:课外阅读名称、课外阅读目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课外阅读内容、实施步骤及安排、课外阅读的预期成果、参考资料等。拿出阅读设计方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这一阶段,要根据能力、阅读要求、学习内容。设计自己的计划。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设想,充分讨论。相互启发、补充、修改和完善。

设计阅读方案后,就可以开始阅读活动了。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9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外阅读 评价策略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的多元化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的灵活化

1.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涉及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

(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2.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

(3)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三、评价措施的层次化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2.成绩显现法

课外阅读的内容篇10

一、兴趣是学生捧起书本阅读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必由之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作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提高指导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以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听过的精彩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评选出一位“故事大王”,并且告诉学生要多看书,争取在下次的比赛中胜出。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翻阅各种课外读物,寻找最精彩的故事,争取成为班级的讲故事高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让学生积极收集资料,从校园生活、科学教育等方面确定命题,通过广泛阅读、查阅资料,编辑出独具特色的手抄报。这样的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二、选择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点

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鉴赏课外读物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很难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正确引导,给予好的意见和建议,选择适合学生具体学情的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典范性、针对性比较强的课外读物,如《小学生学习报》《我们爱科学》《作文与阅读》等少儿报刊,让学生在这些精心编选出来的课外读物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了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从原著中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并从中了解诸葛亮、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深化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保证

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阅读指导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创新指导策略,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各不相同,单一的阅读方法会让学生掌握不住文章的重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和泛读:短小精悍、意义深远的文章或段落应使用精读法,以积累课外知识;对故事性、记叙性较强的文章或段落要使用泛读法,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并合理使用这两种阅读方法,学会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碰到一些生字词,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使用工具书,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