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十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十篇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23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以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评估适配为手段,以残疾人满意为标准,积极推进我县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残疾人幸福指数。

二、任务目标

年建立功能齐全、规范标准的辅助器具县级服务站1个、乡镇(街道)级服务站4个、村居(社区)服务窗口10个;完成10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基本辅助器具任务;开展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乡镇(街道)占全县乡镇(街道)总数的80%以上,开展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社区康复站占全县社区(村、居)的70%以上;全县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调查不低于全部残疾人口的60%,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的建档率不低于90%,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服务率不低于80%,残疾人及其亲友对辅助器具服务工作满意率达到85%以上;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奠定基础。

三、工作内容

(一)县级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

1、机构职能和任务

县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站设在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归县残联管理,同时接受上级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服务站场地建设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相关规定,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70%,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不少于1人,展示品种不少于4大类80种。服务站负责对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业务训练和辅助器具的适配评估、定(改)制设计制作、适应性训练、效果评估等工作。

2、制度建设

(1)服务站要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各类会计档案、凭证、帐簿、报表符合会计制度,保存完好。

(2)服务站要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各种设备、器材要建立规范的帐目,主要设备建立档案。维护好各种设施、设备,保证服务车辆的安全行驶,保证内外环境优美,清洁卫生。

(3)服务站要有专门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各项业务档案,保持档案完整,数据准确。根据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为残疾人建立服务档案和数据库。

(4)服务站要建立工作职责、组织结构说明、员工岗位职

责、考核、培训、选聘等相关管理制度。服务站的服务职能、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等要予以明示。

(5)服务站要有工作规划、年度总结、反映服务状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资料等。

(二)乡镇(街道)及村居(社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

1、乡镇(街道)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站负责对所辖村居(社区)辅助器具服务窗口的管理指导,辅助器具适配的需求调查、评估、配送、租赁、转介等工作。用房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残疾人辅助器具不少于30件;配有残疾人辅助器具普及知识读物和训练光盘;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制度;设专人负责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掌握辖区残疾人情况及辅助器具需求情况;填写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记录,建立健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档案;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2、村居(社区)辅助器具服务窗口负责辅助器具需求调查、信息咨询、转介、宣传教育等服务,建立需求档案。用房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残疾人辅助器具不低于15件,配有残疾人辅助器具知识普及读物。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残疾人辅助器具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残联,具体负责辅助器具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和辅助器具适配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辅助器具适配与省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期间举办集中配发活动、入户适配等多种工作方式,确保工程目标顺利完成。

(二)责任分工。残联:建立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制度及“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负责贫困残疾人的组织、宣传、发动和贫困状况审核工作,确定救助对象;负责做好适配人员的培训,辅助器具的购置、配发工作;做好统计上报工作,收集并反馈评估效果和质量;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具体使用。

卫生部门:在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村居(社区)康复站分别设立辅助器具服务站(分站)、辅助器具展示服务窗口,加强辅助器具知识培训。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文广新局:加大宣传省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力度,对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开辟专栏,跟踪采访,及时宣传并将创建工作制成专题片,迎接检查验收。

(三)资金投入。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动员、部署我县创建省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示范县相关工作。通过电视台、政府网站、《今日》及其它新闻媒介,运用多种形式,围绕残疾人辅助器具对残疾人康复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加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各乡镇(街道)建立创建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完成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工作;建立辅具供应服务站并挂牌运行。各站(点)完成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的制作并上墙公示。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残疾大学生;关爱;成长;特殊个体

一、案例简介

田某是珠江学院财政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2011级的一名女生,家境贫寒,由于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使得她自卑、敏感,不愿意与她人交往,对老师、同学不信任,总是感觉大家都在嘲笑她。同时,她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担心不被社会接纳。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在其入学办理报到手续的第一天,本人发现了她的特殊情况,就亲切地和她交谈,及时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经过短暂的沟通交流,了解到她的家境贫寒,对自己的身体缺陷非常敏感,格外关注别人对她的看法,同时自卑、自闭。因此,我在第一时间以飞信、QQ群的形式教育其所在班级的其他学生:班级来了一位特殊的同学,行动不便,大家要以热情、友好的方式欢迎这位新同学。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主动找她谈心,与她拉进距离,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和她的几位室友谈话,教育她们要与她友好相处,不要歧视她,要学会换位思考。但是,起初的几次谈话,效果并不理想。她不愿意敞开心扉,几乎都是我问她答,或者我说她听。

于是,我开始思索应该以何种方式和她进行有效地沟通。据她的室友介绍,她每天除了上课外,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宿舍,也不愿意与她们交流,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拒绝参加。于是,我尝试以发短信的形式和她沟通,经常每隔几天就给她发一些鼓励的信息,如:“你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体,但你完全可以把握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相信你会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你要以乐观坚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等。虽然起初她并不会回复我,但是我不介意,一如既往地关心她,就这样逐步和她建立起了信任。在此基础上,她开始主动和我交流,谈话中她多次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甚至有过极端的想法,觉得自己的身体情况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活着没有意思……。对于她的这些想法,我完全能够理解。总是耐心地教育和开导她,要正视现实,对自己要有信心。考虑到她的家庭经济情况,为她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她的基本生活问题。

鉴于她身体的特殊情况,为了帮助她树立自信心,我鼓励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在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中,班级排名第二,这是她学生时代取得的最好成绩,她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鼓励她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时刻教育她要积极融入集体,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快乐、精彩。起初,她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担心别人疏远她。因此,在班级每次举办集体活动之前,我都会给她所在班级的其他学生召开一次思想动员会,教育学生要主动和她交往,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开心心地去参加活动。解除了她思想上的顾虑后,她开始尝试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从中受益匪浅。一年以后,她的学习、生活都已经步入正轨,能够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有问题、有想法会主动找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一改入学初期的自卑和敏感。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优秀生一等、二等奖学金,通过了多项职业技能考试。

2015年6月,该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顺利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且成功入职广东省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在她穿上学士服的那一刻,作为与她朝夕相处四年的辅导员,笔者由衷地感到喜悦和欣慰,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

三、工作思考和建议

残疾大学生是普通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学习、生活、乃至经济上的困难都极易引发各种问题。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特殊的情况,一般表现为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此外,当前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程度不够,校园的人文环境不够宽容,教学、生活、文体等设施都存在各种障碍和限制,直接影响到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残疾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及时解决残疾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辅导员老师不容忽视的工作。对他们的教育有如下建议:

1、努力消除残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残疾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最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要主动发掘每一位残疾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以残疾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她们提供展现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她们走出自卑的心理。

2、建立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档案

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有必要建立这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到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了如指掌。同时,还需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定期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进行心理测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残疾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在萌芽状态消除。

3、让残疾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辅导员老师要尽力通过组织、策划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各种条件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寻找到自己的舞台,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认识自我和战胜自我。

4、设立残疾学生专项奖学金,鼓励残疾学生奋发图强

残疾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意志力坚强,学习勤奋、刻苦。但是这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有些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来说相对较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当前,普通高校的教学都是针对正常学生,很少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所以学校的奖学金的评比应该灵活处理,在关注他们所有课程成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

5、学校要切实创造条件,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校残疾大学生大多数都学习十分刻苦,学习成绩较突出。但由于身体残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很担忧,担心就业时会受到歧视,找不到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基础上,积极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个性化指导,如针对他们的实际身体情况进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举行残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残疾大学生等,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聂.试论消除残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渠道[J].教育与职业,2009(5).

[2]王秋霞.高校身体残疾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J].黑河学刊,2013(8).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3

一、统筹兼顾、政策先行

2月中旬,对塘、汉、大现行的残疾人扶助政策进行认真梳理,起草制定了6项统一政策。分别是:《关于发放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双残低保户生活补贴的实施意见》、《关于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的办法(暂行)》、《关于奖励应届残疾大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应届大学生的办法(暂行)》、《滨海新区贫困精神病人服药、住院医疗救助办法(暂行)》、《滨海新区视力、听力、言语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讯费、网络宽带费补贴办法(暂行)》、《滨海新区残疾人申领驾驶证培训费和机动车操纵辅助装置改造费补贴办法(暂行)》,现正与区财政局会签过程中。

二、突出服务特色,开展人性化助残系列活动

围绕“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的主题,以“六助一送”这一品牌为依托,以服务基层残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思路,践行改革,不搞大型拼盘式的启动仪式,将惠残助残政策、服务和物资送进社区、村委会,送到田间地头,让残疾人在家门口享受人性化服务。

1、政策助残。出台6项惠残政策,从教育、扶贫保障、康复医疗、维权4个方面惠及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文化助残。“送电影到基层”活动。组织900名残疾人免费观看电影《门球健将》。

3、法律助残。(1)“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援助到家庭”法律义务咨询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维权意识。(2)残疾人工作者法律培训讲座,提高残疾人工作者法律意识。

4、就业助残。(1)开展残疾人企业雇主培训。(2)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3)组织65名就业指导员开展培训。

5、医疗助残。(1)“送体检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200名重度残疾人开展免费入户体检,为10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2)“白内障复明行动”,开展白内障患者筛查,对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

6、志愿者助残。与团区委联合开展青年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志愿者与残疾人开展联谊活动,深入社区、阳光家园、康复示范点和困难残疾人家中开展助残志愿服务。

7、“夏季送凉爽”活动。对全区贫困双残、多残户发放消暑物品,让残疾人平安度夏天。

三、行驶政府职能,开展残疾人机动三轮车置换工作

按照滨海新区综合治理机动三轮车指挥部的安排、部署,区残联负责残疾人机动三轮车的认定、认购和置换工作。

(一)认定阶段。1、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方案。根据区综治工作安排和残疾人工作实际,制定了《滨海新区残疾人机动三轮车置换工作方案》,对认定、认购、置换阶段进行科学划分,对认定条件、申报程序、认定时限作了详细说明,成立了区残联综合治理残疾人机动三轮车工作领导小组。2、召开“1+3”部署会,责任落实到人。2月13日,召开置换工作部署会议。塘、汉、大、开分管领导、科长参加,就工作原则、工作流程、工作时限作了强调,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月17、18、19日,区残联分管领导到塘、汉、大分别召开部署会议,街镇分管领导、主管科长参加,就工作意义、指导原则、工作流程、注意事项作了强调,要求宣传到位、家喻户晓。3、工作有序,严格审核。自2月13日至28日,经街镇残联、工作办(开发区城管局)、区残联逐级审核置换申请1700件,逐人填写下肢肢体残疾人评定调查表和认定表,附申请人与车辆照片、购车发票或因发票丢失开具的街镇残联证明、户口簿和残疾人证复印件,做到“一人一档,规范管理”。

(二)认购阶段。1、精心筹划,周密组织。为方便残疾人认购,制定了《滨海新区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认购工作实施方案》。区残联在原27个街镇设立认购点,认购现场设置“资格验证”、“样车展示”、“手续办理”、“公证受理”和“意见咨询”5个办公区域,为残疾人提供一条龙服务。2、召开推动会,落实到位。区残联分管领导分别到汉沽、大港、塘沽工作办召开认购推动会,街道分管领导、残联理事长参加。会议就办理流程,申请人需携带的证件等作了要求,做到通知到位、集体行动、组织有序,确保认购工作顺利完成。3、严格把关,有序认购。4月22日起,先后到汉沽、大港、塘沽27个认购点进行现场认购。区残联和街镇工作人员组织残疾人有序选车、签订认购协议、承诺书和不改装不运营保证书,免费办理公证。残联工作人员严把审核关,对上肢残疾人员进行耐心劝解,绝不让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办理认购手续,截止5月19日办理认购手续1400件,为下一步置换工作奠定基础。

四、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确保残疾人事业顺利发展

(一)认真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解决残疾人康复难题。

1、规范康复救助项目审批流程,为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规范实施天津市贫困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审批流程和职责分工,帮助8名孤独症儿童接受救助,帮助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

2、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在《滨海新区贫困精神病人服药、住院医疗救助办法(暂行)》颁布实施前,仍按原塘沽、汉沽、大港残联现行政策执行。第一季度,投入9.52万余元,对416人次精神病人给予免费服药救助;投入9.98万余元,对53名精神病人给予住院医疗救助。

3、开展第15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3月3日,围绕“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的活动主题,与区卫生局联合在市第五中心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开展听力健康义诊和咨询服务。同时,区残联系统各单位将爱耳护耳宣传送进街镇、走进社区,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广泛宣传听力残疾预防知识。

4、认真开展2014年残疾人辅具需求和彩金就学就业项目受助对象筛查工作。根据市辅具中心的要求,对全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开展假肢、矫形器、助视器、个人移动类、护理类辅具及“七彩梦”残疾儿童辅具筛查和需求调查,全区共199人有各类辅具需求223件,对2名残疾人大学生申请电动轮椅。

5、开展一户多残家庭的重残人员适配辅助器具。在市辅具中心的支持下,区残联将向88名一户多残家庭的重残人员免费发放轮椅、助行器、防褥疮座垫等辅具140件。现已基本完成了项目申报。

(二)妥善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1、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根据市残联文件精神,受理残疾人法律援助申请1件(塘沽残疾人张金福)。经塘沽工作办联系塘沽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了一名法援律师为申请人提供援助,现已立案。

2、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区信访办转办件2件,塘沽残疾人季凤祥托养信访件和张禹卿电动轮椅置换信访件,经了解季凤祥是一名精神残疾人,不在托养中心的服务范围内,无法接收,已与本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张禹卿的电动轮椅属于残疾人辅助器具,不在本次置换车辆范围内,本人均表示认可。

(三)积极做好福利基金工作,为残疾人共谋福祉。

1、配合市福利基金会开展残疾人轮椅需求和贫困残疾人假肢和助听器需求调查。我区有成人轮椅需求100辆、儿童轮椅需求30辆、幼儿轮椅需求20辆;小腿假肢需求6条、助听器需求73例。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4

一、组织实施政府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

向699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基本药物费用补助;为665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救助,为143名18岁以下肢体矫治人员提供术后康复训练;实施153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支持庐江县、巢湖市开展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创建。

按照中残联《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业务建设;依据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建设标准》,本着“逐步规范、分批达标”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公办、民办的医疗和康复机构开展机构残疾人康复服务;培育一批残疾人康复服务骨干机构,承担政府民生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落实《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康复项目省实施方案》,为593名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

二、创新对重性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方式

深入推进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扩大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渠道,在基层建立规范运行的重性精神病人日间照料管控组织。协助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重症精神病人排查和动态管控;结合公益金项目,继续向贫困易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救助,通过提供送医治疗救助资金方式,消除精神病人“关锁”现象。在街道、乡镇、社区探索建立医护人员按医嘱送药上门服务制度和重症精神残疾人状况动态报告制度,维护患者尊严和社会稳定。

三、加快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区购(建)步伐;在庐江县建立6所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站,支持该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稳步开展。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前提,以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保障,以实用康复训练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目标,残疾人及其家属积极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促进社区康复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进一步发挥社区、乡镇残疾人康复机构作用。总结推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经验,推动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站培育工作。组建市残疾人辅具适配中心,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努力满足残疾人对各类辅助器具的需求。

四、启动残疾预防城市试点工作

会同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制定残疾儿童预防工作方案,建立残疾儿童随报登记制度。加大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的扶持和救助力度。探索建立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探索建立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加大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宣传力度,普及推广康复知识,组织开展“预防残疾、共享和谐”残疾预防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竞赛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残疾预防的主动意识。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密切与市医学会物理康复学会等机构的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的人才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继续举办残疾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业务培训。定期安排人员深入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室)和残疾人家庭开展社区和家庭康复服务与指导,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5

一、排兵布阵,社工服务全覆盖

一方面,经过经调查分析我区残联工作领域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试点阶段设置10个社工岗位,采取“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方式,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在区残联机关设置2名社工(区社工),主要负责服务在区级机构康复的残疾人,负责全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组织、协调、联络、制度管理、工作汇总、宣传、大型活动组织及文案整理工作;8个街道依托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各设置1名社工(街道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手法深入辖区残疾人及家庭,进行基本情况收集、建档、访视、资源联络与整合、残疾人活动组织等工作。

另一方面,社工为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权益维护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从社会的角度了解其各种需求,并根据需求状况制定全面的服务计划,通过资源整合、专业团队合作,解决残疾人生活、职业、教育、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力图让全区每个街道每个残疾人都享受社工的个性化服务。

二、循序渐进,各项工作显成效

目前,__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经过探索期(三月中旬至五月底)、体验期(六月至八月)、工作期(八月至十月)的工作摸索和经验积累,即将迎来十月至十二月份的评估期。经过认真总结与归纳,各项工作成效、措施和特点体现如下:

(一)制度建设

上岗后便制订了《深圳市__区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方案》,为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管理模式作了整体规划与统筹,该方案被市残联转发给各区残联作为参考借鉴的经验;经过__区残联领导、督导与各位社工的共同讨论,由区残联两名社工负责起草,制定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例会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考勤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休假制度》及《__区残联系统社工报告制度》。经过2个多月的制度起草、修改、讨论、制定与落实,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日常工作得到了严格的规范,保证各项工作井井有序开展。

(二)项目活动

第一,完成了__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与需求入户调查项目,社工对全区在册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共建立1005个残疾人档案,掌握其就业、教育、家庭、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对今后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调查工作的数据录入、需求汇总和调查报告等文字工作。

第二,策划并参与__区社工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单和服务卡,提供现场咨询、需求登记、入户走访、转介等服务,并通过活动与我区其他系统的社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参与各类扶弱助残活动。如接手区残联妇委会的贫困儿童扶助活动,进行长期的社工帮扶行动,与__区福利中心老人共渡端午节的活动,每周六上午开展自闭症儿童及家属互助活动,通过游戏疗法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增进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支持;第四,协助区残联爱心大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启动工作,积极研究个案管理的运作模式,最大地发挥各服务项目的效能;第五,残疾人义工队伍建设。结合社工的价值理念,筹备组建我区残疾人义工大队,协助推动义工队伍的组织建设、团队管理、活动策划、宣传等工作。

(三)实务工作

八名街道残联社工以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中心为平台,现已建立了1005个残疾人基本档案,累计完成或正在进行约55次简单康复训练,29次简单家居康复训练,37个残疾人个案工作,30个小组活动,46次公众教育活动及助残活动、30次照顾者辅导及配合区残联的各种相关工作。典型的小组及活动有:“和谐职康,沟通你我”——智障残疾人沟通成长小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知识学习小组、残疾人英语学习小组、“携手奥运,你我同行”——残疾人迎奥运活动、手工艺品兴趣小组、自闭症/智障儿童游戏小组、残疾人电脑培训小组、残疾人歌唱小组、特殊儿童暑期学习培训班、家居训练小组、烹饪美食小组、残疾人认知小组、盆栽学习小组、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小组等。

(四)培训交流

第一,参加深圳市岗前培训7天,并参与市社工协会举办的各类讲座;第二,参加鹏星社工服务社

社工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参与两周一次的机构学习交流活动;第三,督导为社工提供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辅导,包括在港和在深培训。7月中旬组织社工赴港考察培训4天,并结合残联社工的实际工作和专业知识不足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在深培训计划,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作与我”、“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对自闭症的认识与处理技巧”及手艺品教授等培训课题;第四,会议制度的制定为社工的日常交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两周一次的小组督导、每月一次的社工月度工作汇报会有力地促进社工间的工作交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五)总结与宣传

区残联社工负责对各类培训、会议和活动的文字记录和建档,按时向区残联、区社工协会、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报送工作情况总结,收集并报送各位社工的工作札记、感想和活动简讯,目前已累计12次的工作信息发表于相关的网站、刊物(如__区残疾人联合会网站、青翼社会工作网站、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网站、论坛和季刊)上;经过总结归纳,目前完成了6期工作简报。

三、齐头并进,提升服务质量

(一)加强政策学习,巩固专业技能

针对社工工作经验缺乏、政策掌握笼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足等现状,在区残联领导的支持和社工督导的指导下,结合社工的政策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初步完成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政策汇编》。汇编中收集了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申请、维权等方面的文件和业务办理流程说明;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__残联系统社工各项规章制度等。该汇编的制定旨在通过各类政策、专业知识的收集,方便社工在日常工作中查阅学习政策和理论,提高服务效能。

(二)以人为本,资源整合,通力解决残疾人问题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6

2009年度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辅具配置率城镇为8.4%,农村为3.9%。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

■2008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五条强调: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2009年9月,中国残联召开第十次理事会,专题研究我国的辅具事业发展问题,会议强调: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康复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惠及各类残疾人,帮助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且改善功能迅速、效果明显。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到了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2010年1月,中国残联领导视察了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并召开残疾人辅具专题工作会议,指出辅具服务工作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和关键措施,要求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要广泛征求专家和残疾人的意见,尽快出台残疾人辅具基本配置目录,尽快制定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区域中心建设标准,同时要在辅具的产品标准、检验标准、行业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方面下工夫。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16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等给予政府补贴;要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具适配、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要制定完善辅具适配等方面的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康复技术标准;要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渠道,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残疾人服务的辅助技术和产品;要制定政策鼓励扶持辅具等相关产业发展。

■近年来,贫困残疾人辅具的供应配发纳入了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中央和各级政府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加大了对辅助器具的补贴。海内外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为残疾人辅具的供给与配发而设置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残疾人的辅具服务受益面正在迅速扩大。

中国残联假肢服务经过10年发展,服务网络遍布全国,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已能基本满足残疾人对下肢假肢的需求。假肢服务已成为辅具服务领域的重要工作和亮点之一,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陕西、浙江、山西、吉林、新疆、河北、河南、江苏、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已将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假肢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投入经费,在满足残疾人假肢装配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完成“十一五”假肢装配任务提供了保障。截至2009年底,4年内,全国共装配假肢63400例,完成“十一五”假肢装配任务的90%。值得强调的是,截至2009年底,4年内,由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为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具37.8万件、助视器14万件,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30万件免费配发任务,并为1200个县、1600个社区配发了辅具样品,在评估展示、知识普及、宣传咨询、转介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辅具机构建设发展迅速,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均建立了辅助器具资源中心;333个地市级地区中,建立了257个辅助器具服务中心;2862个县(区),建立了2019个辅具服务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辅具三级服务体系;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吉林、广东等地还将服务体系延伸至社区、乡镇,服务更加贴近残疾人。在加快机构建设的同时,建设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33个省级中心,30个落实了人员编制(全额22个、差额8个),自收自支的由“十一五”初期的7个减少至3个。工作场地面积平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一些中心落实《建设规范》要求,已建、在建或纳入规划待建的场地在1200平方米以上,浙江、河南、广西、北京等地结合发展需要,建设场地在4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万米,为新形势下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机构建设同步,各地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新疆、青海、浙江、吉林、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在做好假肢、矫形器和肢体残疾人辅具服务的同时,根据残疾人需求,开展为成年听力残疾人验配助听器和为低视力残疾人验配助视器以及家居无障碍改造等服务,业务领域覆盖各类残疾人,为辅具中心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2009年,中国辅具中心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培训班。各地也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内容涵盖假肢、矫形器装配,肢体残疾人辅具适配,低视力残疾人助视器验配和家居无障碍改造等。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如吉林、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广东、广西、新疆、宁夏、上海、北京等地均自行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

2009年初,中国辅具中心在陕西省西安和铜川市实施了《中西部地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项目》,组织医疗康复、辅助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社区、乡镇和残疾人家庭,对195名残疾人进行了评估,适配辅具364件,辅具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试点,了解了基层残疾人辅具需求及使用现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辅具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需求;缺少评估适配环节,存在弃用现象;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低,所需专业理论和产品知识掌握不足,不了解评估适配技术等。

为推广适配模式,实现服务到社区进家庭的工作目标,2009年7月,中国辅具中心组织召开了辅具适配服务进社区工作部署会,介绍了陕西试点经验,要求各地转变服务理念,开展评估适配。2009年9月,中国辅具中心又在青海实施了辅具适配项目,为50名残疾人评估适配辅具。

各地在服务实践中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辅具适配方法和服务模式,如吉林省采用个性化的评估服务,按照残疾人残疾类别和障碍程度将辅具成组分类配发;河北省在适配服务中与环境评估有机结合,通过对残疾人家居环境进行无障碍改造,充分发挥了辅具的补偿功能、辅助生活的作用;北京市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将个性化服务经常化,由辅具找人转变为人找辅具,提高了辅具适用率;上海市制定了完善的评估适配流程,对残疾情况复杂的残疾人还组织专家上门复评,确保了筛选的准确性和评估的合理性。

辅具服务进社区、到农村、入家庭以及服务模式与国际接轨向评估适配方式转变,是方便残疾人、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充分发挥辅具康复作用的必由途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中国辅具中心配合中国残联康复部起草国家《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就“条例”中涉及的辅具部分,组织专家论证,收集相关材料,提出修改建议;配合中国残联计财部就残疾人辅具进口免税事宜与财政部关税司进行协调,介绍产品信息,提出免税事由;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合作,参与国家《工伤职工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起草工作,争取尽早将辅具服务纳入中央层面的保障政策体系中。

2009年,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大工作力度,共制定辅具国家标准16项(12项已实施),新批准立项3项,协助企业申报立项10项。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技术要求,指导辅具产品生产和质量监督。

各地残联积极协调政府将辅具服务纳入有关保障政策体系,继新疆率先将辅具配置服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2009年,安徽省也将辅具配置服务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政策突破取得重大进展。据了解,目前很多省份在努力推进辅具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辅具需求。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7

(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督导。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对各地进行“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检查督导,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为“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三)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年度各项任务,重点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10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四川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六)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七)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八)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一)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十一五”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十一五”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

复协调员工作手册》。(二)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000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__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000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市、州、盟)、县(市、区)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三)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四)实施“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五)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指导各地选好定点康复机构,抓紧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启动;做好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举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读物和培训教材;继续做好第三批10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省市残联康复中心拓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8

一、残疾人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约为1.6万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95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其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4230名,占所有残疾人的44%,多重残疾281人,占3%;所有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4016名,占残疾人总数45.67%;已得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3695名,占有康复需求数的92%。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5103名,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择业4600余名,就业率达91%,其中在福利企业就业2186名。

二、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围绕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扶贫救助、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基本问题,真抓实干,破疑解难,合力攻坚,创新发展,切实改善了全市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创了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先后3次被省政府评为“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市”,2016年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1.加强领导,残疾人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为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充实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实施办法》等文件,科学编制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每年确定1~2项残疾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市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关心支持残疾人民生福祉重大项目建设,定期走访慰问残疾人;市分管领导经常到基层调研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部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教育、卫计、民政等残工委成员单位积极支持残疾人事业,在各自工作领域内做好涉残工作,残疾人工作分工协作理念得到全面落实。

2.强化宣传,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日益浓厚。一是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积极推进《残疾人保障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发放《残疾人保障法》手册数千本,社会各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有效增强。二是宣传事业发展。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宣传残疾人工作的突出成就和最新进展,宣传各相关部门的惠残新政,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模范先进事迹。三是宣传残疾人工作。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幸福生活推进计划”和“5+1”结对帮扶等活动,及时将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创新举措通过报纸、微信、电视等形式向广大残疾人推介,及时向社会通报年度重点惠残民生项目实施情况。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极大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生活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健全网络,基层组织建设日益规范。按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目标要求,先后建成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康复中心,辅具中心,成立残疾人托养中心、维权中心等机构,完善残联组织架构,实现人员满编、功能齐备的目标。2012年,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区)残联单设,配齐了专职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实现有固定工作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必要经费保障的“三个有”目标;全市所有村(社区)、福利企业都成立了残协,选聘了残疾人工作专职人员;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形式,试点建设了5个残疾人工作服务站。在全市开展残疾人服务“网格化”管理,建立残疾人“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工作机制,形成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无缝隙、责任无缺位、待遇有保障、管理有机制”的目标,形成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广大残疾人遇到困难有处找、有处说、有人帮助解决的良好局面。

4.优化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日益提高。以建成地区首家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为起点,以成功建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为标志,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三级残疾人康复体系,在市级医疗机构开设康复科或康复门诊,建成首家县市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所有镇(街、区)均建立康复指导中心,建成社区康复室46家,配备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80余名。积极争取慈善基金支持,持续开展“复明工程”“温暖工程”和“启智工程”等三个“十万”工程。近三年,先后为1150余名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服药服务,为42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为2400余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各类辅助用品用具,为187名0~6周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及资金救助,为58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功能恢复训练,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训练15000余人次。先后创成“省白内障无障碍市”“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实现康复工作五年三大跨越。2011年,市残联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工作先进市。

5.推动就业,残疾人收入水平日益增长。一是保障就业。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形成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其他企事业按比例安置、个体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择业新格局,实现以企业就业为主、扶贫基地就业为辅,自主创业为补充的就业渠道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残疾人扶贫基地管理等多项扶持文件,累计争取贴息扶贫贷款2000万元。全市在76家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2186余名,在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420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残疾人52人。先后建成扶贫就业基地12家,其中省级扶贫就业基地2家,省“三星级”扶贫就业基地1家,共安置残疾人就业385人,辅就业73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300余户。不断加大企业残保金征收力度,恢复征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2016年征收残保金960万元。二是加强培训。建成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5家,“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被确定为“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点”。近三年来,全市累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2期,为550余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的残疾人在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残疾人选手翟纪兰、蔡会银分获竹编、CaD制图项目金银牌,取得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三是扶持创业。出台《市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残疾人从事个体服务业、种植、养殖业或其他个体经营企业的残疾人给予1000~3000元资金扶持,五年来,全市共向16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扶持资金24.8万元。租赁门市房8间,建成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给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开展经营活动。向资金困难的创业残疾人提供贴息贷款,5年来共为8名残疾人提供贷款30万元。

6.创新机制,残疾人生活保障日益改善。一方面,加大对残疾人特惠政策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450余名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先后为2286名生活不能自理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救助金,每年为3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1万余元,为144名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14万元。近三年,为全市2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翻建房屋;结对帮扶残疾人252户,为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入学提供直接资助160人次,资助金额超30万元。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日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6000余名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二级以上困难残疾人全部免费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残疾人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帮助贫困残疾人就医400余人次,负担医疗费用22万余元;免费为全市非福利企业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170余人次享受到意外伤害和医疗费用报销补贴。全市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17家,开创日托和全托相结合、公办和民营相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新模式,共有280名残疾人享受日间照料,39名残疾人实现全托照料。2016年起,积极探索建设以辅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体、维权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残疾人之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13家。

7.部门联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日益优化。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四城同创”的过程中将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在市政道路铺设盲道,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所有服务窗口单位开设无障碍服务通道。实施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对占用盲道停车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在主要交通路口红绿灯增加声控提示设备,在市图书馆建设盲人阅览室,在重大集体活动中聘请手语老师进行现场翻译等。同时,创新思路,城乡一体,大力推进无障碍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具有初步功能的无障碍村(社区)33个,改造残疾人家庭环境206户,适配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900余件,极大改善了农村无障碍环境,方便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

8.加强引导,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村(社区)、福利企业、扶贫托养基地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健身周等活动,每年举行专场文艺演出、送文艺下乡等不少于4次。村(社区)农家书屋普遍开设残疾人阅览角,依托各类媒体宣传介绍残疾人事业动态、残疾人典型事迹和残疾人自强模范。2015年起,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建设,全市建成文化进社区合格村(社区)18个。近年来,残疾人体育代表团2次获市残运会团体第一名;在里约残奥会上,残疾人选手获得F34级标枪和铅球金牌两项金牌,并全部刷新世界纪录。残疾人艺术家在全国、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分获歌唱类、小品类二、三等奖。

9.依法维权,残疾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高度重视涉残维权案件的处理,成立了“市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和“残疾人维权中心”,开通了政府12345平台、行风热线、论坛、微等多个申诉、投诉、举报渠道,为残疾人维护权益提供保障。近三年来,累计接待来信来访178起,年均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百余次,举办“行风热线”10期,接待“12345”政府热线100余人次,涉残侵权诉讼案件9起,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案件胜诉率和办结率100%,有效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残疾人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相比较,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对照,仍然有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全民扶残助残的意识还不够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事还时有发生。部分残疾人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二是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残疾人受自身诸多制约因素,残疾人个体就业难度比较大,加上一些单位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而不愿招收残疾人。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福利企业吸纳安置残疾人人数呈萎缩趋势,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近年来,工伤致残、交通事故致残以及精神病、自闭症、抑郁症等类型的残疾人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投入水平和技术条件已满足不了救助需求。除已纳入低保体系和享受重残金的残疾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边缘户、一户多残户、依老养残户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面临较大困难,处境比较艰难。四是残疾人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中专门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服务内容仍显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残疾人对公共服务的多样性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量小质弱、容纳能力不足,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没有到位,特别是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上无障碍设施标准偏低、设施不全,一些已设置盲道、坡道的道路常有被占用、改动的现象。

四、今后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工作打算

进一步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全民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政策、工作举措,让社会各界知晓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相关规定,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使残疾人保障法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残疾人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榜样等正面典型的宣传,凝聚社会正能量,引导残疾人走自强不息之路。

二是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力度。持续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把鼓励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支持兴办发展残疾人福利企业、扶持残疾人创业兴业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实行残疾人岗位预留制度,对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上岗、工资福利待遇、劳动防护、工作环境、参保等情况的督促检查,切实维护残疾人职工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9

因生理原因使部分生活功能受限影响,受家庭社会环境过度关注,以及来自社会的歧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调查小组对高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残疾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主。发送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同时对特殊院校的相关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老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QQ、邮件、电话、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评分处于中等分数达到65人;有15人测评分值较高,有焦虑紧张症状或倾向;30%的残疾大学生存在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敏感与健全学生相比,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残疾人会遭遇各种困难,多次经历过挫折的内心逐渐变得脆弱敏感,过分关注自身不足,不能正确和乐观地看待自己生理缺陷。74.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过歧视,60%的残疾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孤独自闭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内心体验,残疾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活动场所少,交流对象有限,残疾学生在假期大都选择闭门不出在家上网,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甚至孤僻、自闭行为。调查发现,84.2%的残疾学生不喜欢见陌生人,缺少交往意愿。悲观失落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残疾学生对自身不幸的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会与家庭的其他成员或社会上的健全人作对比,抱怨命运的不济,严重的产生意志消沉。尤其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残疾,悲观情绪和受挫感最为强烈。在考试、情感受挫时也容易产生退学等逃避心理,62.5%的残疾学生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自我否定,只有31.5%的残疾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焦虑易冲动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的残疾学生,容易对个体生存和未来发展产生焦虑。部分残疾学生焦虑心理以爆发式情感表现,表现为烦躁、愤怒,有的则将内心痛苦掩饰在心。34.67%的残疾学生有头痛、脖子和肩膀酸痛的体验,长期压抑、抑郁,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并产生冲动的行为。14.67%的残疾学生曾经“想轻生”,有过自杀倾向,聋人学生所占比例较大;5.3%的残疾学生曾有过自杀行为,以肢残学生和后天致盲残疾学生居多。偏执自我,人际交往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呵护和关照越来越多,表现为思想简单,情商低,容易在人际交往遭遇挫折,部分残疾学生因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2残疾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缺陷影响由于生理缺陷,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残疾学生因为自己身患残疾,与正常人不同,为避免他人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会减少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形成自闭、自卑的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因生理问题遭遇偏见、歧视和挫折,容易累积诸多牢骚和不满,造成悲观消极心理。家庭教育影响家长的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相对于正常孩子,父母与残疾孩子的心灵交流普遍缺乏,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未来缺少期待,或对入读高等学校的残疾孩子期望过高,而很少过问他们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现心理异常,一些家长因养育孩子残疾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焦虑而把不良的心理情绪和暗示传递给残疾孩子,使残疾学生产生消极低落情绪或心理偏差。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残疾心理研究不多,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多数特殊院校重点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素质等培养,忽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师资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业素养,或不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会损伤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加重残疾学生的孤独、自卑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歧视依然存在,对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虽然社会上愿意为残疾人提供支持的现象逐渐增多,但由于缺乏对残疾人心理的了解,多数给予残疾人的只有同情和怜悯,不能真正关注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

3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践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篇10

一、春节救助

在2017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办事处残联走访慰问辖区贫困残疾人家庭6户,并送去了慰问金。大病救助3人。发放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救助款4人。

二、救助

发放2017年重度护理补贴127人,发放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63人。2017年申报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4户。残疾人家庭申报大病救助4人。

三、就业、培训工作

完成就业入户摸底普查任务125人。全年10名无业人员已成功就业。每月按时递交社区残疾人就业台账的信息汇总,全年共计10人。盲人培训就业状况摸底调查。4月进行了残疾人“量体裁衣+订单”式就业创业培训服务项目的特色方案的摸底调查工作。完成109人未就业残疾人就业培训需求调查表的填写与汇总。7月辅导社区内有能力的10名残疾人参加了能力测评和职业指导方案的能力测评。9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申报2人。10月组织社区13名残疾人参加了厨师、面点培训班。全年完成职业指导人员25人。

四、康复

上报0—6岁脑瘫、孤独症、智力儿童1人。建立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20份。带辖区2名老年白内障患者到济南市眼科医院进行了白内障免费查体及复明术。4月参加盲人培训班。对辖区的33名精神病患者重新进行了服药补贴上报汇总及服药卡的发放工作。6月参加盲人按摩是招聘会。8月开展盲人入户调查,济南市“助盲脱贫、助盲奔小康”调研活动盲人基本信息汇总表。

五、辅助器具配发

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调查,肢体156人,视力6人,计122种器具。8月0-9岁成人助听器筛查。7月进行无障碍改造入户调查摸底工作,9月进行了残疾人无障碍家庭改造27人。残疾人大小假、矫形器肢筛查。

六、其他工作

发放新办、补办残疾人证15个,并认真填写山东省残疾人基础信息登记表,进行信息平台的录入。全年与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一起走访残疾人家庭达200余户。根据上级残联的工作按排对辖区336名残疾人持证情况进行精准信息的录入工作。济南市小康进程入户信息调查系统录入148人。省康复系统服药无障碍录入52人,市精准康复系统录入87人。济南市就业系统录入13人。

七、创新工作

天桥东街因地处天桥东侧而得名,辖区西临济南火车站,北依长途汽车站,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驻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还有快捷酒店等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极大地活跃了本地区的经济,促进了社区生产——流通——消费的经济功能,也为实现辖区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众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带来了契机。

这些年,天桥东街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办事处残联通过创业指导、申请扶持贷款、政策宣传等方式,鼓励并扶持辖区有能力、有条件的残疾人创业,其中不乏自强自立、勇于挑战困难、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创业明星,残疾人中的佼佼者。例如,位于辖区义和街上的“徐罗锅煎包店”,就是典型的残疾人成功创业的典范。

2018年,我们将联系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上商业经济实体的优势,通过落实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着力推动辖区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