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十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十篇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52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1

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解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能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机会,当面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时很多心理委员不知从何下手。

心理委员培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发和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不但增强了他们学习心理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敏锐性,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较快地适应了岗位职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训效果,选择的案例应当既适合培训的需要,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选择培训心理委员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因为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越贴近现实的案例就越有价值,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的开展。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为主,如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压力问题、自卑、抑郁、焦虑等。还要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辅导要遵守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故所引用的案例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必须要加以调整。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集体参与的原则。培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心理委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阅读、分析案例。让心理委员仔细阅读所选取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委员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以咨询者的角色和地位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来访者的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在确定运用哪种心理辅导理论解决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以能够促进来访者成长为目的。

2.小组讨论。把心理委员分成5~8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所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发表见解。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顺序逐一发表各自高见,可将几个有关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在培训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集体讨论有效地开展,培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心理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心理委员概括出来。培训教师还要依据培训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例中反映的心理委员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4.总结评述。搞好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总结评述使心理委员对学习成果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心理委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的效果

(一)调动了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去策划分析,这就促使心理委员必须主动地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理论,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过程,促使心理委员思考、消化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心理知识,并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融合,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方法。

(二)培养了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心理委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这些都促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如提出假设的解决方案主要运用发散思维,论证方案是否成立主要运用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法;选择最适当的方案主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评价,确定对目标实现的利弊,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因此说,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也就是对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增强了心理委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中,案例的解决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心理委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开拓心理委员思路,启发其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快了心理委员对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时,由于经常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教师或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角色,使他们逐渐能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方法、恰当的提问技巧和共情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注意调整自己的辅导行为,消除自己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这样,在模拟解决和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中,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心理委员较快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打下了基础。

(五)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敏锐性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个体辅导;质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由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1]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之后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新思潮。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课题梳理前期个体心理辅导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式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效果,通过基于“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在螺旋式的循环中构建比较有效的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方式。

二、文献综述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研究“习得性无助”而闻名心理学界的塞利格曼教授,在被他剔除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无助”可以被习得,“乐观”和“坚韧”同样可以被习得。“哪些心理特征或体验能够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这些积极心理学品质是如何习得的”成为了积极心理学所探索的核心问题(塞利格曼《持久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来说,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公民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2]。

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目标坚信通过认知和行为会鼓励幸福感的发展,而积极的情感包括爱、兴趣、满意、自豪和自尊也会推动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改善学生个体的身体、智力、社会交往及心理资源[3]。

北京教育学院曹新美老师曾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的改变,包括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五大方面。并指出,积极的干预应当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4]。

同时,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咨询关系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来访者问题的尽快解决。这一点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中也一样。传统理念虽然也强调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往往在学校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师“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将建立平等关系视为获得学生信任、降低心理防御的辅导技巧和手段,而非心灵上的联结和共鸣[4]。

三.数据分析

(一)典型案例质性分析

1.学生个体辅导案例汇总表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共累计学生个体辅导74人次。以此作为数据基础,问题不明确、无后续反馈的案例,在各年级阶段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辅导结果良好的案例,匿名处理,相似案例进行合并。典型案例汇总表如下:

2.编码表

在学生个体辅导典型案例汇总表的基础上,使用连续比较法进行编码。即根据一级、二级代码,先分析第一个案例,再分析第二个案例。如第二个案例与第一个案例同质,则进行合并,否则在三级代码中单独列出,以此类推。一级代码中,问题类型是指学生所来访寻求辅导帮助的问题可以归属于哪一类,其下二级代码“学业提升”、“环境适应”、“应激应对”分别是指学生主要的核心问题围绕什么主题。心理特征是指学生个人具有与解决所来访问题相关的发展状态和心理资源,根据三级代码内容分为具有一定内在普遍性的“自我要求”和“渴望他人关注”,以及“事件相关发展状态”即针对具体这一事件的原有发展状态。辅导技术根据传统心理辅导主要流派进行划分,分为“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和“精神动力技术”三类。

3.矩阵表

首先,矩阵表的横纵维度分别是案例对应问题类型、心理特征、辅导技术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横向分类对应编码表中的一级代码,但取消了二级代码,因为各类型对于矩阵分析的意义不大,保留了更为原始的三级编码。纵向分为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即更关注个体优势和发展的积极取向),在矩阵分析的过程中对编码表中的问题类型、心理特征和辅导技术分别进行划分。之所以做这个划分,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即保留了传统心理治疗取向的一些经典技术,同时又纳入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对个体优势、资源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矩阵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矩阵表的最左列和中间一列并不是平行的,问题类型和心理特征的治疗取向、积极取向内容数量存在双分离,即多数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以消除不良感受、不良状态为目标的。这也与我们现实实际相符――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才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走进心理辅导室。而与真正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病症状态不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绝大多数都是发展取向的,是在恰当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解决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优势。

而从辅导技术来看,我们既需要传统的、针对问题解决的干预技术,同样也需要积极关注,发掘优势,促进学生学业、人际和生涯发展的积极心理学去向的辅导技术。两者相互平衡,互为补充,才能够达到对学生辅导的良好效果。

由矩阵表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根据典型案例,在中学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以问题驱动为主,;

2)不同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优势性的心理特征;

3)治疗取向的传统干预技术和发展取向的积极辅导技术并重,结合使用,能够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4.网络图:

根据矩阵分析,进一步梳理做出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的网络图。

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受问题驱动前来的,希望能够消除不良的情绪状态或发展状态,这是外显的。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发展特征,具备内在的心里优势和资源,这是内隐的。在辅导过程中,并重采用针对问题的治疗取向干预技术,和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有效辅导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个体辅导中的运用,是面对寻求问题解决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不但需要针对问题使用治疗取向的干预技术,还需要并重使用针对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的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综合辅导效果。

五.参考文献

[1]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00,55(1)5.

[2]thomasm.Kelly.positivepsychology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FalsepromiseortrueBreakthrough.adolescence.RoslynHeights:Summer,2004,39(154),257.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全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40-02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自1999年开展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办好开放大学”作为我国继续教育领域创新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不管是开放教育试点还是开放大学,教学始终是立校之本,而教师则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所在。但开放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与传统教育形式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为例对开放教育的教师角色进行探讨。

一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介绍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接触面广的课程,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中央电大与湖南省电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都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作为基层电大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辅导教师,笔者结合网上已有教学资源和课程特点,将掌握营销规律、学会思考运用作为教学目的,摸索出了适合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全程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交流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笔者以教材为基础,用九个专题的形式涵盖全书十六章的重点内容,并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篇幅,节省了面授时间。在具体教学中,每个专题都是由数个案例组成,这些案例主要分为自学指导案例、课堂教学案例、课后讨论案例三个部分,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最后教师以实践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营销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既可以是实际工作的分析体会,也可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完成。

二全程案例教学中开放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体现了开放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本质,充分适应了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时间紧、工作经验足、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边实践,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较传统教学教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开放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开放,这使得开放教育教学不能和传统教学一样以教师的统一安排为主,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市场营销学是工商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一直以来中央电大都会提供全面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辅导资料。但是开放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基层电大的教师不能简单地成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的研制与开发,不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

全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后设计开发的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编排,精心选择相关案例实现不同环节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体现了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2.教师成为过程的引导者

开放教育全程案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导者地位,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自学指导案例环节。教师将自学案例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自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实现自主预习。第二,课堂教学案例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分析重点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交流,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第三,课堂讨论案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完善与补充,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分析、自主表达。第四,课后讨论案例环节。教师在网上开放式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或QQ群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了自主运用、自主交流。第五,实践案例设计环节。学生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是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案例设计,教师通过指导答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案例设计,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实践。

3.教师成为学习的辅导者

传统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课本为主,教学形式以教师授课为主,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开放教育有课本、音频、视频、网上辅导等多种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更有面授、网上学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答疑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供学生选择,因此教师的重点是辅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独奏者”向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转变。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辅导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辅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切入点与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才会有的放矢,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课堂及课后讨论中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与完善,辅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的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第三,实践案例设计中教师在学生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师成为服务的支持者

由于教育对象的开放,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背景各不相同,基础参差不齐,因此作为开放教育的教师不能像传统教育教师一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开放教育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支持者,具体表现为:

第一,精心选择各个环节的案例。教师在自学案例选择上通常考虑到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既要明确学习目的,难度又不能太大;在教学案例选择上会注重案例中知识点与重难点的覆盖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讨论案例的选择上会注重案例的灵活性及趣味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各种平台。教师在自学环节上提前把自学案例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参与讨论交流;课后在网上讨论案例,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开展讨论。

5.教师成为互动交流的参与者

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完全是接受者。但是开放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要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地位相同,大家以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开放教育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同时自己也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教师并不是理论权威,只是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在课后讨论中教师也与学生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能够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实际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开放教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但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我们只有主动转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开放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做好角色的转变,才能够为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辛治杰.关于开放教育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2]毛军权.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群体角色定位模型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1)

[3]肖俊洪.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教师角色多重性对学习的积极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4]徐皓.理解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深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网瘾;调研访谈;处理依据与过程;治疗

一、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系统的日趋完善,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和家常便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购物、交友、收集信息等,从而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减少了各种麻烦,也缩短了人际间的距离感。电脑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使人类越来越青睐这个新生物。尤其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校学生,他们刚刚摆脱了高中的学业压力,没有了家长和学校的束缚,突然有了很大的自由,有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往往有点迷惘,找不到新的目标,心理受挫后往往会到网上寻找“精彩的生活”。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思想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时期、单纯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合理运用网络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味沉迷于网络,则会打乱自身的作息时间、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可能留级或拿不到毕业证。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对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内容

(一)案例陈述

大一学生朱晓龙,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学习,但该男生性格内向,行为自律性较差。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辅导员在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排查时发现,该生渐渐变得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经常白天旷课、晚上不上晚自习,但是下自习后就回宿舍睡觉,没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后经过访查得知该生性格非常内向,平时和同学交流很少,长时间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二)调研访谈

辅导员通过走访朱晓龙同班同学以及与朱晓龙本人谈话得知,朱晓龙的父母是很传统的农民,识字不多,和朱晓龙的沟通也是很少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内向、自卑的性格。刚入学时,在班里,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呆在教室的角落,从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对于班级的集体活动也是能躲就躲。可自从接触网络后,就开始旷课,后来连班级的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了。

同学还反映,朱晓龙和大家的作息时间一样,也很规律,不同的是,大家去的是教室,而朱晓龙去的是网吧。并且,他从不夜不归宿。

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辅导员及时的与学院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经过心理辅导中心一系列的测试和分析,最终认定朱晓龙患上了网瘾,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干预、治疗。

(三)处理依据及过程

针对该生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变化,辅导员及时与其家人、同学以及各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该生的心理情况,并将其情况整合成案例资料,形成心理问题诊疗方案。经心理分析,该生的沉迷网络行为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很多,一时间难以调整过来,并且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不了解,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继而对学校生活也感到枯燥无味。而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了他的兴趣,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据此,辅导员会同心理辅导老师共同对其开展了沉迷网络心理问题的干预与矫治。

1.规划生涯,有的放矢

辅导员和朱晓龙进行交流沟通,发现朱晓龙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感觉前途迷茫,并且感觉专业课程太难,就产生了懒惰心理;另一方面,朱晓龙又给自己定位太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更加激发了他的厌学情绪。鉴于此,辅导员和专业负责人沟通后,积极的给朱晓龙进行分析,给他大学三年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的学习、生活计划,从规律的作息时间到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了解专业美好的前景到培养学习兴趣。一步步的给予指导。让其感受到真实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之中充满了乐趣,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把朱晓龙同学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

2.联系家长,做好家校有效沟通

通过前期了解,发现朱晓龙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父母严重缺乏交流沟通,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学校的任何信息。通过辅导员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分析了此同学沉迷网络的深层次原因,对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父母要学会在真实生活中做它的知心朋友,倾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和他聊聊天,平时多关心一下他,对待朱晓龙,不必急于一时,不要要求过于严苛,而要实现该生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良好过渡。

3.联系同学,给予帮扶

对朱晓龙所在宿舍和所在班级的班干部进行思想动员,发动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学业上帮助朱晓龙。同宿舍同学帮助朱晓龙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班干部通过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帮助朱晓龙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融入到班集体中,从根本上影响他的性格和习惯,让他和网络说再见。

4.思想上多关注、心理上多辅导

网瘾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要从根本上戒掉网瘾也不能操之过急。结合着为朱晓龙制订的一系列计划,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由开始的一周和朱晓龙谈一次话,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以及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他进行解决,到后来的两周进行一次,再到后来的一个月进行一次,循序渐进的帮助他戒除网瘾。

(四)结果及影响

通过近三个月以来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其家人、辅导员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朱晓龙已逐渐走出沉迷网络的阴影。尤其是在随后的班级活动中,他的主动报名已显示出他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在平时生活中,他也能主动和同学、老师打招呼、交流沟通了,性格也变得活泼了很多,同时为避免在假期中其再次沉迷网络,已叮嘱其家人在假期期间进行继续观察,多和他沟通,引导其进行社会实践,控制上网时间,并展开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指导。

三、案例总结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5

关键词高校目标教育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theobjectiveeducationofFreshmenStudents,theinstructorofSettingSail

LiUYin,LVZhijuan

(Collegeofmaterialandmetallurgy,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819)

abstractinthefaceofthenewenvironmentoncampus,freshmenstudentslosethemselveseasily.itisthatthereisnodirectioninbehavior;thereisnoidealandgoalinlearninglife;thereisnostandardofjudgingbetweenrightandwrongonthevalues.inthiscase,throughthinkingtheproblemofafreshmenstudentinanewmajor,wewilldiscusstheobjectiveeducationofthecareerplanninginpractice.

Keywordscollege;objectiveeducation;freshmenstudent

1案例概述

2012年10月,在新生入学一个多月之后,有一天晚上22点左右,辅导员收到某同学的短信,短信内容大致如下:刘老师您好,这么晚打扰您很抱歉!但我确实很迷茫!开学一个多月了,看着周围其他同学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都有努力的方向,班级很多同学还加入了学生会,大家看起来过得很充实,而我却落选了。以前高中阶段考入一本大学是我和家人一直以来的目标,而现在却不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昨天听班级某个同学说起我们新能源是小专业,未来就业前景估计会很差。我知道考入东大不容易,但是我现在很想退学!我找不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收到这位同学的短信后,通过班级通讯录辅导员马上确定了该生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飒(化名)。当晚,辅导员与王飒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了简短交流,对其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行了安抚。第二天,利用午休时间通过与其所在班级的班长、寝室同学谈话,对王飒的生活情况和情绪状态进行了侧面了解。通过多渠道的调查,辅导员认为该生的问题不容小觑,务必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和人文关怀。同时,借助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力量共同帮助该生树立目标,重新找到方向。

2案例分析

作为大一新生,王飒对远离家乡的大学新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生阶段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属于典型的新生“大学不适应症”。此外,王飒身上所呈现出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情况相对更加复杂。

经分析,引发王飒“新生不适应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的缺失,因此引导其确立大学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是关键所在。同时,又要客观分析引起他缺失目标的相关因素,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了解,该生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对专业缺乏清晰认识,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英语高级班考试失利、学生组织竞选失败,是他步入大学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周围同学的行为方式对其产生情绪困扰,属于集体生活融入障碍;此外,个别学长学姐的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了误导。但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该生其实是一个有进取心、勤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他能够主动反思未来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如果能够帮助其确立近期的学业目标、引导其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相信他会很快走出心理困扰,摆脱不良情绪。

3解决方案

(1)网络平台,走进内心。接到该生求助短信的第二天,辅导员与其在专门的谈话室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在轻松的畅谈环境下,辅导员记录下了该生的QQ和微信账号,与其成为了网络好友。接下来的时间里,辅导员利用其课余时间与该生通过QQ进行交流。这种网络沟通形式,既能够有利于该生的情感和问题倾诉,又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全面深入的了解。

(2)朋辈教育,走出误区。引发该生困扰的部分因素来源于她的一位学长的错误引导,使其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该问题,辅导员向其推荐了一位已在沈阳某企业中做到中层管理者的校友,通过校友的经验分享使该生意识到大学阶段的努力对未来就业的重要影响,并针对新能源这一朝阳行业的特点,增强其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

(3)氛围营造,转变观念。入学初期,该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经与其所在班级班委商讨后,决定以其即将临近的生日为契机,策划一次题为“新生情,生日会”的班级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表达了真挚的祝福,这次活动深深地打动了王飒,使其很快找到了归宿感,融入了新的班集体中。

(4)导师导航,现身启发。由于该生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因此辅导员主动联系了其所在班级的班导师,通过班导师介绍自身出国留学的经历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该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尤其是班导师所介绍的诸多海外留学阶段的奇闻异事,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该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5)联合家长,共筑关爱。为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其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还主动电话联系了该生的母亲。希望家长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尽快使学生情绪稳定、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4教育效果

通过对该生进行引导、教育、关爱与帮助,同时学校与家长通力配合、全员育人,在入学后的4个月时间里,该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该生学业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其在加入的学生社团中积极活跃,人际沟通能力显著提升。

5案例反思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如何引导其树立学业目标,合理进行学业与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新生目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回顾案例处理的过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启示:第一,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目前,各高校的本科在校学生基本由“90后”组成,因此辅导员应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角色转变成为解决问题的助力器。新生报道后随之而来的军训,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严厉、有距离感的。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忧虑,辅导员进行角色转变是必要的。本案例中,年轻的辅导员以“姐姐”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朋辈式交流,使该生在亲人般的关爱中道出了心中的不解之处,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加强掌握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在与该生进行谈话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学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五方面要素,利用了摄入性会谈的基本技巧。某些情况下,倾听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理解的点头、一下轻抚的触碰都会表达出自己的积极关注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求助者的充分信任。第四,实现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当面对各种学生问题时,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班导师、学生骨干、家长、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各个群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各个击破。第五,利用新媒体拓宽沟通渠道。要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辅导员应保持与时俱进。新媒体工具的运用,虽然拉开了空间距离,但却缩短了心灵距离。尤其对于本案例中此类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更是一种激发其内心倾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6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辅导员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国家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急需这样的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观念的影响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加之高职大学生自身体现的就业能力不强等诸多原因,高职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对如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般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体工作技能等方面。[1]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技能不足。

高职毕业生应具备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实现针对特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实现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关键。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缺乏职业自身所必须的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在就业中遭遇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二)基本工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低。

一些高职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与计算机能力较为欠缺,同时,从事实际工作需要具备的心理和思想素质等也较低。另外,部分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时,较少受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职业综合素质,很难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用人单位的考验。

(三)求职能力较低。

求职本身就是门技术与学问。如何完成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把握机遇,是否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与自我保护的能力,都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迅速、准确、满意的实现就业。求职能力较低的现象在一些所谓的尖子生、优秀生身上同样突出。

(四)社会适应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不足。

家庭的过于宠爱与传统的学院教育的弊端,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缺乏对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巨变时的适应力。靠墨守成规、死记硬背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满足企业对创新、开拓型人才的渴望。没有鲜明特色、优势、个性的毕业生,因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很难在茫茫人海中被企业相中和珍惜。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几点经验和做法

虽然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当勇敢地肩负起培养、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不仅自觉地把这项任务融入到常规工作中,而且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做好自身的工作。我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方向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品质不完善、就业准备不充分等影响成功就业的因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组织环境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解、分析,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工作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进行规划和确定行动方案。[2]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准确定位,制定策略,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抓,在辅导员老师的全程跟踪指导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步、分阶段地进行,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改进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要科学、合理地并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课程计划,并与专业的就业指导课进行有机的衔接与融合,同时注重和学校其他部门的互动。辅导员也要参与和主持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的设计与备课。学生完成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需要在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共同完成。辅导员应注意在校内校外两个场景中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总之,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中,由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

(二)巧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优势,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包括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里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辅导员教师在就业指导课或思政课中对求职就业案例的讨论,以师生互动为方式,以案例为载体,传授、培养、训练学生在求职就业当中应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巧的课堂组织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材料给出具体的问题,需要学生组织团队的力量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悟出其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教师设计的案例,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要体现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在职业上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辅导员在职业指导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上,不能主观武断和一个模子设计、一个声音教导,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做一对一的方案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四)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准确、客观的认知,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要使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有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和辅导员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们介绍社会现状,介绍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情况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另外,还要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五)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利用社会实践对毕业生求职择业予以正确的指导,对使大学生成功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如何利用好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调整就业期望值;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职业能力。[4]既然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应当充分组织好、设计好、指导好、管理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泽.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J].高教前沿,2009,(8):118-119.

[2]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6):49-50.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7

关键词:机械基础;模块式辅导教学;实践操作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正确判断最近发展区,合理实施模块式辅导教学。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设想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学效果不佳。为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笔者在充分研究学生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阶段式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个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型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模式,将模块式辅导教学应用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从知识体系的结构入手,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创新三个层次设置“基础理论认知、能力训练、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四大模块,以此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的效果。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实践

模块式辅导教学突出为学生设计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将自己定位在为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支持服务上,帮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其过程如图所示。

第一模块:基础理论认知。该模块的设计主要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为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这一模块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该模块由学生个体自行完成,教师以作业、练习、讲评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检测,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程度。在该模块的设计中,明确任务至关重要。只有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其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基础知识认知模块布置的学习任务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要能够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追求,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在该模块的应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将理论知识进行数量上的堆积,而应将其简化,注重联系,使之成为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铺垫。

实例一:在《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流程如教学流程表所示。

第二模块:能力训练。该模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应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互相配合。教师应当根据需要选择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检测,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适当予以协助。经过积极的思考以及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潜在的智力会得到开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能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此模块注重启发和引导,问题的设置应针对学生最困惑、最想弄懂的热点,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应为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契机,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将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实践表明,案例二的模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V带的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们努力理解和归纳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论;他们学会了质疑,听不懂时,会请求对方进一步解述;他们学会了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发言,能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学习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方法和知识。

实例二:《V带的选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概述。

在前导知识(带传动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应首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本节的任务:V带如何选用?首先,做好例题的讲解,这种例题是属于实用型和综合型的,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而且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难度大,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同时还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讲解例题时,忌“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应创造融洽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次,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好学习小组,注意每组必须有一个较为优秀的学生,以避免小组成员讨论时失去方向。给他们布置同一题目,同一小组成员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讨论。当然,教师在一旁要巡视,注意各组讨论的质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重视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评,讲评时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组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并及时指出各种结果合理与否。最后,要通过及时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第三模块:案例分析。该模块以实例为思考的焦点,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思考和分析,达到理解运用有关理论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先分组准备,再对每小组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集体讨论。本模块要求学生在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完成。教师在应用案例前应说明训练主题、目标和方法,教师对讨论全过程要加以控制,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和分析。这一模块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需要搜寻、组织材料,编写相关案例或设定专题。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不能随意捏造,题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避免空泛。一般来说,限定在一定范畴内的小而实际的题材分析起来会更有说服力。此模块旨在推动学生对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使其在自主、合作的分析过程中,产生创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将知识化为经验,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撰写案例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可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实例三:变速自行车的拆装。

变速自行车中多处运用了《机械基础》的轴与轴承、力矩、链条传动、传动比等知识和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促进对其性能的理解,同时加深对这些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有效提出改进变速自行车结构的方法和建议,使其更加完美。

第四模块:实践操作。该模块以行为训练为主,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生小组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对现场出现的情况通过讨论、综合分析确定最佳解决方案,选一名代表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以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同时为其他旁观者示范,为接下来的轮流实践操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要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为角色扮演准备好材料以及一些必要的场景工具,并在训练结束后对各演示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此模块学生参与性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有利于学生在前三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高。当然,教师要认真对待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问题,妥善处理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激发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明确今后发展方向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实例四:东风1090型汽车的变速箱拆装教学程序如下:第一步,打开变速箱盖,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看清楚变速箱内容的结构;第二步,挂出该变速箱的结构简图,并大致解释变速原理;第三步,讨论打开箱体的方案(主要是第一轴与第二轴的拆卸);第四步,教师示范拆装一次,注意边操作边讲授;第五步,分组逐个操作,一般由学优生先做,其余学生观摩,轮流实践;第六步,教师讲评。

模块式辅导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块式辅导教学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模块进行学习,其结果是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绩层次逐渐拉开,基本呈现正态分布。(1)理解阶段:由于某些原因,只停留在第一模块的学生,他们未能再上一个台阶,这部分学生约占总数的30%,该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初级阶段,只完成了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知,未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他们多为“底子”较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需要重新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2)应用阶段:完成前两个模块的学生,即已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大约占50%左右,这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教学组织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基本上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他们多为乐于学习和乐于与教师交流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相当的思考能力。(3)创新阶段:完成所有模块学习的是相当优秀的学生,约占全体的20%。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可以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善于表达交流,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任何一个学生的个性、智力与体能状态等都处于一定的层次。模块式辅导教学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模块式辅导教学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习模块,使学生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和探究,实现模块式辅导教学中设置的“处于学生自身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

在这样一个春意酥怀的季节,笔者有幸于4月2日观摩了在大连理工大学西校区举行的第三届辽宁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这次比赛共有来自全省78所高校的234名辅导员参加,通过激烈的角逐,最后有9所大学的15名辅导员进入了决赛。仅通过观看决赛中辅导员的自我介绍及工作展示、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和谈心谈话四个环节,我就感触颇多,受益良多。

一、职业技能大赛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于2006年5月20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开始,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发展、职业前景设计以及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逐步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系统化的培训、建设机制的完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个性化考核以及学校的重视,都为辅导员提供了更多自我锻炼和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刚于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旨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旨在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旨在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旨在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因此,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开展正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的必然进展与基本要求。

二、职业技能大赛模式分析

大赛复赛分为基础知识测试,博文、公文写作,主题活动三个环节,决赛分为辅导员的我介绍及工作展示、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和谈心谈话的四个环节。

基础知识测试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危机事件应对等相关工作的理论和知识以及时事政治,如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

博文写作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技巧以及基本文字水平;公文写作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与工作相关公文的格式、内容的把握及基本文字水平。

主题活动环节采用视频展示的方式完成。主要考察辅导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自我介绍及工作展示环节要求辅导员对个人情况和特色工作进行介绍与展示。需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大量知识储备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学生矛盾、危机事件、心理疏导等情况运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法学能学科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指出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

主题演讲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从平时密切相关的工作中选取主题进行演讲,阐述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者的工作情况。

谈心谈话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沟通技巧。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出色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用充满个人魅力的谈心方法来走进学生们心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三、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

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具有深远积极的意义,能够以赛促思、以赛促学、以赛促建。通过对第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观摩,对辅导员个人来说,考查了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党团班级建设,从日常事务处理到危机事件的应对,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理论实践研究,这些不仅让辅导员们深入了解学习了相关文件、政策和制度,也提升了个人自身专业化认识和相关理论水平,同时从大赛模式中也发现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微处,为以后工作开展以及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都指出了新途径。对参赛的高校来说,通过比赛更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了辅导员的业务技能,推进了学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教育及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开展,展示了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风采,将辅导员的职业特点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充实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度,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9

关键词:朋辈辅导;体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79-03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90后”成为大学新生主体的新形势,延续多年传统的入学教育与新环境和教育对象面临脱节的境遇。因而,创新入学教育内容和模式,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当今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把社会要求变成教育对象品德和行为的过程”[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肩负着引导帮助新生完成心理转型与重塑、适应高等教育特点、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使命”[2],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并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综观近年来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在“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自我教育意向和动机,使教育对象在多元的开放社会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构建”[3]等方面显得相当薄弱。

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自我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搭建朋辈辅导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的这一良好平台,从生命体验的角度为大学新生描摹一个自由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图景,重点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此来解决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新生往向上、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全方位解读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全方位解读,有利于寻求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点,是探索入学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的依据,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夯实大学教育的坚定基石。主要从新生、学长(姐)和学校进行全方位解读。

(一)新生入校的真况实录

案例1: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前,家住襄阳的尹先生,突然收到一份特殊的“节日大礼包”――一条脏牛仔裤、两床被单、三双臭袜子以及五件短衬衫,这就是汉口学院电信电气学院电子与电信专业大一新生小尹给父母准备的长假“大礼”[4]。

案例2:“‘儿子刚刚上大学,第一个月就花了7000元,这可怎么办?’近日,家住枝江的吴女士有点烦,儿子刚考上成都某大学,第一个月就将原本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花光了,‘给多了怕他们乱花钱,给少了又怕不够用’,纠结的吴女士说”[5]。

案例1和案例2两位家长的无奈和困惑很具代表性,作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上有了自,面对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两位同学独立生活的准备明显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案例3:“我发现相比高中而言,大学的课时安排特别宽松。读高三的时候,每天从早到晚,而在大学有时候只用上半天课,剩下的时候就得自己安排了。在没课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所以很苦恼”,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新生SK如是说[6]。

案例4:“我希望自己能把本专业的每一门课都学好,尽快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我还想去报名普通话等级考试等,但又担心那些等级考试会耽误我的专业学习。”新生XC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同学的现状[6]。

从案例3可以明显看出,刚从过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脱出的大学新生,面对宽松的大学学习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陷入迷茫和困惑的境地;而案例4则与其相反,这部分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设立了过多的目标而又不知如何去下手。

案例5:小Y自从上大学一个多月以来,经常头疼,发作时无法描述具体是何种痛感,只是感觉沿着头颅的接缝处,头疼持续的时间也不固定,当身边有人关心时,症状也会有所减轻,为此他特意去过医院的神经科做检查,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7]。

依据案例5中小Y的成长经历①得知,他经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步入大学的他,很难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难以融入班级群体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头痛可能是他无意识中想表达内心不适,渴望理解和支持的一种表现。

案例6:小p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却很强势的女孩。她会在心里对他人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别人达不到就会生气[7]。

这个案例中的小p,在童年的早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而在之后的生活中虽能得到父母的关心,但是需要与弟弟一起分享,不能一个人完全占有。步入大学的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断重演她与父母间的那一幕,在内心不停地向他人提出要求,希望别人都能以她为中心,似乎只有在一个足够多的爱的环境中,小p才能感觉到安全,才有动力和养分继续成长。

上述六个案例极具典型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适。根据蝴蝶效应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尽快处理好这些不适的状况,这一部分新生或因目标模糊而学习动力减弱、或因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或因学习不适应而无所适从、或因自控能力差而沉迷网络,导致这一部分新生,或补考、或留级、或退学、甚至轻生。因而,创新入学教育模式是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迫切需要。

(二)学长(姐)成长的生命体验

案例7:Zp访谈,访谈对象为LS学院大三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问:你有没有把脏衣服带回家让父母洗的经历?

答:没有。

问:你怎么看大学新生把衣服带回家让父母帮洗这样的事情?

答:我看到过相关报道,说约有20%的大学新生有带脏衣服回家让父母洗的经历,这也说明新生刚进入大学,生活上还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我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应加强生活技能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让新生尽快学会独立生活。

案例8:CS访谈,访谈对象为LS学院大二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问:你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

答:500左右吧。

问:你的生活开支主要用在哪方面?

答:主要用于食堂吃饭,生活必需品,偶尔也买件衣服。

问:你觉得如何使用生活费,会更省钱?

答:我认为要养成记账的习惯,知道钱用在了哪些地方,购买商品不能盲目攀比和跟风,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买。还有在节假日或反季购买商品,折扣比较多,能便宜不少。此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做兼职,比如家教或促销员,不仅缓解经济压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案例9:CYY访谈,访谈对象为LS学院大三学生,系学生会干部。

问: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答:我和家里的意愿都是想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所以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好好学习,争取学好专业知识。

问:那你既然想读研究生,不怕担任学生干部影响你的学习吗?

答:我不那么认为,相反我觉得做学生干部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做学生干部可以提升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可以与更优秀的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促使学习成绩的提高。

问:你的学习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答:我借助辅导员制定的《学习生活养成记》,每月初计划好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读书分享等内容,月末再对学习生活计划进行评估和总结,特别是针对出现的困惑进行思考和解决。

案例10:CYm入校快一年了,可是心还处于孤寂的状态,总是不由得想起高中的同学。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找到了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只有自己形单影只,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有时主动与人联系,又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经过多次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后来辅导员了解到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谈话,了解了情况后,与班上一位学生干部进行了沟通,并制定了具体的辅导方案,经过几次的沟通引导,消除了CYm以前不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了她的交往能力。

案例7、8、9、10中的访谈对象都是大一新生的学长或学姐,与大学新生有着类似的特点和相似的成长背景,访谈的对象也都是大学生的优秀学生或问题转变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效帮助新生快速认识大学生活和学习,使一些其他人很难理解的表达方式,看待问题的看法,乃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同辈人那里都很容易得到理解和共鸣[8]。因而朋辈教育更能贴近当今大学生面对的实际困难,效果可见比较明显。

(三)学校开展的内容形式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了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专门为大学新生制定了各种辅导计划,可谓内容丰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检索的资料来看,主要通过军训、专业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校庆校史教育等途径,内容涉及入学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近年来,国内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加强,不断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入学教育的效果,但入学教育依然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目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多为各院系自行设计,没有专业队伍或专门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忽略了新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多样化[9]。

三、朋辈辅导视域下推进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的大学新生也呈现出相对独特的群体特点,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很少考虑“90后”新生的具体需求和兴趣所在。因此借助朋辈辅导的优势,将会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朋辈辅导的优势与问题

朋辈指的是在高校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朋友”、“同辈”或“同伴”。朋辈辅导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和情感支持,朋辈辅导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而成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10]。

朋辈队伍主要由大二、大三的优秀学生组成,作为“过来人”的学长或学姐,与新生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话题和类似的生活经验,具有年龄相仿或关注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辅导有利于学生群体间的平等交流,朋辈自身可信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已取得的骄人成绩更易于感染大学新生,更易于启发和引导大学新生进行合理规划;朋辈之间的相近性和趋同性,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朋辈对自己的影响,弥补对辅导员的施教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的不足,使优秀学生群体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使新生更好更快地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因此,发挥朋辈的优势和特长,对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朋辈辅导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朋辈虽然是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但毕竟还是未踏入社会的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其认知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稳定,在朋辈辅导的时候仅凭经验去解答,容易出现误导的情况。第二,朋辈还有繁重的学业和社会压力,保持时间的延续性也有一定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同时,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的朋辈辅导机制

基于大学新生的特点和朋辈辅导的优势和问题,保持朋辈辅导在入学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构建完善的相关机制,建立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1.完善朋辈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朋辈辅导员作为新生的导航人,对于大学新生的成长成才均有重要的作用。朋辈辅导应立足组建优秀的朋辈群体,建立和完善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制度。该制度是选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遴选的流程是通过志愿招募、个人申请、辅导员审核、答辩面试、学校审核等环节,最后入围的同学组成朋辈辅导员团队,协助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2.建立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

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包含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等,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有实践分析。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朋辈辅导员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常规培训外,还应针对入学教育的内容,系统开展专项培训;培训的方式可选择讲座、报告、案例分析、素质拓展等形式;培训目标则是明确入学教育的工作内容,达到入学教育的朋辈辅导效果要求,使培训工作做到精心策划,保证质量,严格实施。

3.制定朋辈辅导的激励机制

在一个组织中,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为了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在入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制定朋辈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对朋辈辅导的新生班级综合成绩进行测评,新生对朋辈辅导员的满意度测评,辅导员的考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表现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奖励和表彰,从而保证其自身权益和满足他们自我提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立仁,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维度的教育主体建设[n].光明日报,2007-12-23.

[2]金一斌,罗美华,刘孝菊.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2,(7).

[3]方宏建,张宇.高校学生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54-55.

[4]乐毅.大学新生寄脏衣回家为“断奶”父母拒绝清洗[n].楚天都市报,2012-10-02.

[5]郑延.大学新生,花钱还需悠着点[n].三峡晚报,2012-10-14.

[6]屈建成.七成高校新生不知道如何打发业余时间[n].武汉晚报,2012-10-09.

[7]沈东郁.新生要提高自身应对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10-08.

[8]王永会,等.浅析朋辈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3).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篇10

关键词:辅导员;生命教育;角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42-02

一、绪论

大学生是社会给予了厚望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事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令家庭感到悲痛,令社会感到痛心,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各高校及社会各级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及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准确定位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精准分析危机干预策略有利于维护并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环境。

二、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华(化名)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该生家庭比较特殊,父亲为三级残废,患有皮肤癌;母亲为家庭妇女,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因近亲结婚,小华两个哥哥均为弱智,无工作能力,且30多岁仍没有结婚。小华为家中唯一智力健全的人且学习成绩突出,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但农村的重男轻女意识使得两个哥哥对其偏见很大。该生在大二上学期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二:小兰(化名)也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小兰家庭较贫困,父母亲为农民,靠在外打零工谋生。该生家庭为组合家庭,父母在40多岁才有了小兰,对其十分偏爱,期望值非常高。正因为如此,小兰的同父异母兄长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该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大三上学期有一门课程没发挥好,同时在是否考研问题上小兰受父母亲的不同意见犹豫不决,其母亲支持继续读书,但父亲要求其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压力,加上较复杂的感情恋爱经历,小兰在大三时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三:小强(化名),曾是江西某民办高校学生,大三时在宿舍自杀身亡。经了解,小强系“意外”死亡。该生在宿舍1.5米的床栏上体验上吊自杀(该生身高1.75米),并告知宿友若自己无法忍受且不能站起时会挥手示意,室友便可将自己救下,但室友一直没有收到小强发出的信号,待室友将小强放下时,小强已经气绝身亡了。事后警方调查得知,在小强电脑中全是日本有关体验自杀的文件资料,在这之前,小强已体验过割腕、喝药等自杀方式,并称“很享受”这种欲死却不成的感觉。

三、高校辅导员在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令人非常痛心,痛定思痛,笔者从案例中思考出了辅导员的角色及策略。综观三个案例,我们可发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家庭关系、经济基础、学习压力、感情、职业规划压力及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作为跟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高校辅导员,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并分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首先,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案例一和案例二的主人公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不同的是案例二中的小兰一直名列前茅,但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却成为她走上不归路的诱因之一。由此案例可得出辅导员千万不要忽视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因想不通、钻牛角尖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学习动态档案,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及时跟进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尽可能淡化成绩排名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开导因成绩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要强心理,开导并帮助其找出导致成绩起伏的主要原因。

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经纪人。就业或升学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最终归宿。同出师门的同学一旦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如其他人,则有可能会产生心理扭曲感,认为四年学习毫无价值,从而对人生失去向往,导致用自杀来逃避就业压力,用死亡来维护虚幻的自尊。案列二中的小兰因为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再加上父母亲的意见不一而让她无法选择,并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选择。对此,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帮助学生认清优劣势,帮助他们规划好职业生涯。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再次,辅导员是家庭问题的清障者。家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自杀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1]。小华与小兰家庭环境都很复杂,人口多、经济困难,这些共同特点也成为两者结束自己生命的关键诱因。为了清除家庭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辅导员应摸清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档案,重点掌握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人口众多、父母关系不和谐、留守学生等家庭的孩子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因缺少家庭良好环境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辅导员应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经常与他们沟通,尽可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营造出和谐关爱的气氛。

此外,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呵护者。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中之难。案例二中的小兰感情经历很复杂,她在高中时曾有一个男朋友,大学时又与另一个男生发展了恋爱关系,在遗书中她透露了两者的选择问题是她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之一。案例三中的小强在对待生命过程中的心理扭曲、心理极度不健康是其“意外自杀”的真正原因。小强“研究”各种自杀方式,“享受”自杀不成带给自己的说明他的心理已扭曲变态。为了呵护学生的感情与心理,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更好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教育问题。在大学生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心理教育让进校新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具备抵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2]。开展严格的心理健康测评,建立详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特殊群体。对于心理变态的学生,辅导员应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依托权威的心理机构或精神疾病专科做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情感与心理的呵护者,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处理情感恋爱关系,积极完善人格,调节好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辅导员还应做好清除轻生事件不良影响的卫生员。笔者在自杀事件的善后处理中发现,逝者已矣,但事件却对其他同学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恐慌。因此,当轻生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及时承担起清除不良影响的卫生员角色,做学生恐慌心理的安抚者,家长悲伤情感的慰藉者,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矛盾的沟通者[3],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抹除事件的不良影响。召开大学生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案例告知大学生珍爱生命。建立以学院、班主任、班干部、寝室长、心理委员为主的五级安全预警联动机制,在学生中设立“耳目”,一旦发现情绪或心理异常者,立即报告辅导员以及时排除障碍。

四、结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集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的联动才能更好的完善。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角色,根据角色定位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惠琴,翟瑞.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