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纠纷解决办法十篇医疗纠纷解决办法十篇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16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1

一、总体要求

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重在调处、依法处置”的原则,由各级政府牵头,综治办统一组织协调,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司法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整合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集中排查治理医患纠纷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医院自身建设,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患者及家属冷静对待医患纠纷,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重点治理医患纠纷突出、“医闹”现象多发的地方和久拖未决的医患纠纷,严厉打击以纠缠、冲击医院为手段谋取私利的“医闹”行为;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要通过集中治理专项行动,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医患纠纷

1.深化医德医风教育。县卫生局组织全县医疗系统开展为期一年的“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专项教育活动,要求各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廉洁行医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面。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社会监督评价机制,畅通患者投诉举报渠道,定期征求患者对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意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规范和加强医政管理。严格遵守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医政管理。县卫生局要严格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禁止无执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医疗技术服务,确保医疗技师和医疗安全。各医疗机构要认真执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常规,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医药价格管理,建立完善医疗费用查询制度,杜绝不合理收费。

3.推进“平安医院”创建。认真落实年省委宣传部、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实施意见》(综治办[]16号),进一步落实各项创建措施,深入推动“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县直二级医疗机构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建立健全治安保卫机构和保安队伍,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及安全隐患,落实单位内部及医院周边的治安防范措施。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逐步推广治安电子防控系统,提升整体治安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医患纠纷处置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医患纠纷

1.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县综治、维稳、宣传、卫生、公安、司法、工商、城管、、民政等部门组成的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适时通报有关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协调处理重大医患纠纷。

2.建立医患纠纷调解机制。以县司法和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建立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联动机制,并组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建立医学、法学专家库,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选定医学、法律专家参与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其他医疗机构设立人民调解联络员,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进行调解。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3.建立完善医患纠纷处置机制。由县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牵头制定处置医患纠纷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明确公安、卫生、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增强对医患纠纷突发事件或的防控处置能力。各医疗机构都要成立由分管医疗安全的副院长负责的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要及时与公安、卫生、综治等部门联系。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备室,协助化解医患纠纷,防止发生,依法处理扰乱医院秩序、侵犯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医疗机构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对医患纠纷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公安机关要及时赶赴现场处置。综治、卫生等部门要协调相关单位及患方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做好处置工作。

4.全面清理排查和治理医患纠纷。县卫生局对本县区域内的医患纠纷进行全面排查,逐一建立台账,逐一分析原因,逐一制定调处方案。县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要对排查出来的医患纠纷,按照管辖权限,落实牵头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调处,并实行挂账销号制度,调处一个,销号一个。对医患纠纷突出、“医闹”现象严重的乡镇,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包干负责,从相关部门抽调力量,实行重点治理;对久拖未决的医患纠纷,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处置合力;对以纠缠、冲击医院为手段谋取私利的“医闹”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患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1.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集中整治医患纠纷专项行动,让广大医务人员、患者、社会各界人人知晓。要结合“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重点宣传开展集中治理医患纠纷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和医患纠纷的处理渠道、处置程序、应急措施等,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医患纠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在醒目位置张贴告示、标语横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实行医患纠纷告知制度。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单位要大力宣传医患纠纷处理办法,实行医患纠纷告知制度。医患纠纷发生后,所在医院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办公室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处理的主要渠道:一是由医患双方协商处理;二是县卫生局调处;三是由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四是申请医学会鉴定;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讼。患者选择好处理渠道后,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尽早尽快化解矛盾纠纷。

3.稳定患者情绪,引导患者依法维权。医患纠纷发生后,所在医院相关负责人必须在1小时内赶赴现场,面对面地听取患方意见,认真负责解答患方提出的质疑,明确告诉患方解决纠纷的途径。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要在15分钟内赶赴现场,稳定患者情绪,引导患者依法维权,尽快将医患双方代表带到调解室进行调处。对可能引发刑事、治安案件或的纠纷,调解工作室要及时向医院警备室和县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报告,运用“三调联动”机制及时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

三、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年月):动员部署阶段。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层层进行动员部署。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治理、调处医患纠纷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加大“平安医院”创建的宣传力度。在全县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备室和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

第二阶段(年月-月):排查治理阶段。开展清理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医患纠纷集中调处;久拖未决的医患纠纷逐一登记备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处理到位;对医患纠纷突出、“医闹”现象严重的地方挂牌整治。

第三阶段(年月-月):总结深化阶段。总结推广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第四阶段(年月-月):检查验收阶段。对开展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表彰一批开展专项行动和创建“平安医院”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部门职责

综治部门:负责专项行动的总体部署和组织协调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将专项行动和“平安医院”创建纳入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整体规划和考核指标。今年,县综治办将治理医患纠纷、创建“平安医院”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考评内容,并将医院及周边治安状况纳入公众测评内容。

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宣传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措施。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各类医院开展专项行动,把专项行动工作成效纳入各类医院医疗技师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要加强和改进工作,认真受理患者的投诉,解决患者的合理诉求,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积极探索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公安部门:针对医院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处理扰乱医院秩序,侵犯医护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医疗机构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加强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制订和完善防恐怖、防破坏、防灾害事故、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演练。按照“合理布局、规范运作、实用有效”的原则,在全县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备室,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县卫生局成立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全县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大力推行和运用“三调联动”机制化解医患纠纷,并积极为医院和患者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弃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工商、城管部门:依法认真清理和查处违法医疗广告,加强对“号贩子”、“医托”以及在医院内散发小广告的监督管理。

保险监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化解医疗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迅速对开展集中治理医患纠纷专项行动作出具体部署,并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检查督导,着力解决专项行动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人、财、物上重点倾斜。

(二)形成工作合力。县综治办和卫生、公安、司法、宣传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对属于本部门职能范围内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解决;对涉及几个部门职能范围内解决的问题,由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的问题,提请综治委出面协调解决。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2

关键词: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91-02

如何更好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净化医疗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1我国医疗纠纷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医疗纠纷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医疗纠纷总量相对平稳,恶性暴力事件逐渐增多:近年来,医疗纠纷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如轰动一时的深圳山夏医院员工带钢盔上班、北京朝阳医院一名孕妇因家属拒签手术同意书导致孕妇死亡等事件,都无不折射出当前医疗环境的恶劣,医患双方互不信任以及矛盾的加深。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漠然处之,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1.2医疗纠纷解决手段匮乏,医患之间难以互信:在侵权责任法出台以前,发生医疗纠纷以后是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协商解决,患者一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途径解决:一是协商。医患双方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签订协议书,可以办理公证或律师见证,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当事人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三是向人民法院。医疗纠纷可以不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以侵权为案由的,诉讼时效为1年,以违约为案由的,诉讼时效为2年。

1.3医疗立法滞后,市场呼吁规范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并没有统一的法律。1987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处理医疗纠纷的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该办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而2002年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比《办法》更加完善,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医疗纠纷陷入了越来越难以处理的怪圈,一旦出现纠纷,患者大闹医院,于是出现“大闹赔大钱、小闹赔小钱、不闹不赔钱”的怪现象。

1.4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加大,媒体报道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前,医患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医患关系大讨论,在这些事件中,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疗机构成了新闻媒体揭露社会问题的焦点。在媒体报道医疗纠纷的处理案中,大部分媒体给予了公正客观的报道,但也有部分媒体在案件尚无结论的情况下推波助澜,对案件做了大量失实的报道,加剧了医患矛盾。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也成了医患矛盾的助推器,一些医疗纠纷被患方广泛到各个论坛,由于网络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多人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和对事件的真实了解,处于同情“弱者”的心态,使医患纠纷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2医疗纠纷的特点和分类

医疗纠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医疗纠纷的主体必须为医患双方,医疗纠纷是产生于医患之间的纠纷,其他人不能成为医疗纠纷的主体;二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使医疗纠纷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三是发生医疗纠纷时双方存在信息、知识和人力物力等的不对等;四是适用法律不统一。五是医患双方对待纠纷的态度差异性明显。

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概况分为6大类:1.诊疗行为存在过失并造成损害结果的情形。2.虽有诊疗过失但未造成损害结果的情形。如手术中误伤相邻组织但及时处理愈合;3.不存在诊疗过失但确有损害结果的情形。如麻醉意外,手术并发症,药品不良反应等;4.生物药品、器械设备、耗材敷料等医疗供应品发生意外,包括涉嫌产品质量责任的情形;5.患方因医学知识受限,对医疗风险认识不足而产生误解的情形。如早产儿本身就是新生儿脑瘫的致病因素;6.与诊疗行为本身无关的其他情形。

3民事诉讼的特点

民事诉讼是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因为医疗纠纷案件的事实查证和责任认定通常需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个别案例还需要尸体解剖检验,而这些工作都是一审时需要完成的,所以一审至关重要。一审判决不利,二审或再审的难度极大。我国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有如下特点:

上海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有如下特点:(1)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数量增长较快,案件相对集中在三甲医院所在地法院。(2)医患纠纷案由确定不规范,部分案件无准确、合适的案由可定。(3)案件审理周期长,部分案件矛盾激化、处理难度大。(4)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适用难度较大。(5)患者易获得同情,胜诉比例上升。2003年以来患方诉至法院的案件中,通过判决、调解、和解撤诉获得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医疗差错损害赔偿或无责补偿的占结案的65%以上,2007年上半年达到70.3%。

北京高院总结北京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该市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为:一是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二是案由确定不够规范;三是案件处理难度大;四是法律适用出现“二元化”显现;五是患者的胜诉率高。

四川省三级法院2002年至2004年3月共受理医疗纠纷案件2050件,年均700件左右,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基层法院,与上海、北京情况相似。该省医疗纠纷的特点有:一是经济比较发达、医院比较集中的地区,案件增长较快;二是案件类型较多;三是案件审理时间长,双方对立情绪较大,需要鉴定比例高,案件审理难度大,案件审理周期长;四是适用法律不统一,判决结果差异大;五是判决、撤诉比例较高,调解结案很少;六是受理结案的诉讼标的呈大幅上升趋势;七是司法救助比例高,诉讼成本增加。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医疗纠纷的案由有三种:1.医疗服务合同纠纷;2.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3.一般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三种不同案由适用的法律依次是《合同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

很显然,合同纠纷自然要适用《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此不具争议;但在医疗侵权纠纷上则争议颇大,如前所述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属性相同,都属于侵犯人身权引发的侵权纠纷,本应适用统一的法律规定,然而实践中则形成医疗损害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的的法规文件的局面。

由于适用《人身损害解释》的赔偿数额远远大于适用《条例》,因此原告大多选择以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提讼,导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边缘化,暴露出允许“医疗事故”和“医疗损害”两种案由并存的弊端。

为解决这个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都在积极研究和探讨有效解决办法,北京市高院于2005年7月13日率先出台《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诉辩事由、举证责任、医疗鉴定赔偿责任等具体法律问题做出指导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正在酝酿出台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

从医疗纠纷的法律层面来看,很少有医疗纠纷诉讼是患者及其家属独自参加诉讼的,完全没有律师参与诉讼的案件,患方胜诉的几率为零。而中国目前的法院诉讼费预缴制度、律师收费制度、鉴定收费制度等,给许多患者的诉讼造成了巨额的经济负担。

从医学层面来看,多数患者对医学知识都一窍不通或者知之甚少,究竟医疗机构有何种事实上的过错,难以把握,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的协助。但医学行业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专家愿意为患方出庭说明专业问题。

从诉讼经历的时间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医疗纠纷诉讼都在1年以上。以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为例,法官因为医学知识的缺乏,不可能作出判断,必须委托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鉴定问题也是诉讼的重要障碍之一。鉴定报告往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做出,虽然没有超过审理期限,但实际上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4法治文明

“法制文明”是指解决医疗纠纷最终要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无论采取诉讼或者非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最终都都应该体现出法制和人性化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在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各方面都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和发达国家均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体系,而应该融入自己的特色,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各方一定要坚持依法办事,既要保护患方的利益,也要保护医方的利益,对于当前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和“医闹”事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整治,为什么暴力事件和医闹事件会愈演愈烈,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处理这类事件的态度和力度,在于国民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高,在于我们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足、在于权威机构和部门的制度化建设薄弱,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努力执法,我们在解决医疗纠纷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这是老百姓之福,更是医疗卫生事业之福。

参考文献

[1]王大平.中国医疗纠纷现状分析和治理思路.清华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1年emBa毕业论文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3

崇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三方调解介入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并就此进行了多次调研。2010年7月,县政府发文成立了崇阳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领导小组,由副县长任组长,综治、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四个小组:一是维护稳定组,由公安机关牵头,在纠纷发生时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二是纠纷调解组,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由退休医生、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基层优秀调解员等组成。三是专家鉴定组,由相关医学专家组成,负责医疗纠纷的鉴定。四是责任追究组,由县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负责对涉嫌失职、渎职医护人员及参与、教唆医闹事件的国家公职人员追究责任。医调委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人值班接待,在临街地段租赁250平方米办公场所,设立接待室、办公室、调解室、文印室等,购置必备的办公设备,公示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调解人员和鉴定专家照片简介等,给当事人营造一个规范、和谐、公信程度高的纠纷处理环境。

二、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司法、公安、法院、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动联调机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当事医疗单位须及时报告县医调委,医调委及时介入,开展调查取证、证据保全等工作,组织医患双方进行协商处理,引导患方合法、有序、理性地解决诉求。发现患方有可能或已出现聚众闹事、停尸闹丧、打砸医院、侮辱医务人员等行为时,立即通知维护稳定组介入,由公安机关组织警力稳控局势、依法处置,保障医疗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如果患方要求进行事故鉴定,由鉴定组指派或由患方自己从专家库中挑选专家,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评估,医调委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调解。通过调解,医疗单位与患者(或家属)达成调解协议的,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对不能达成协议的,引导双方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三、建立“三项”机制,确保运转高效

1、建立调解引入机制,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一是制定《崇阳县医疗纠纷处置暂行办法》,规定各医疗机构凡索赔金额乡镇卫生院在3000元以下、县直医疗单位在5000元以下的,可以由当事医疗单位与患方自行协商解决,超过这一标准的,相关单位必须向医调委通报,医调委告知、引导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从而在纠纷发生初期及时将其引入调解渠道,防止矛盾激化升级。二是大力加强宣传。医调委成立时,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相关新闻,此后,通过崇阳电视台、崇阳法治网及咸宁日报崇阳专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全面介绍医调委的性质、服务宗旨、工作原则、业务范围等。全县各医疗机构显著位置公布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以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职责、地址和联系方式,设立医疗纠纷统一投诉窗口、公布投诉电话,引导患者及家属依法按程序解决医疗纠纷。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医调委正常运转。一是调委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政府明确规定,医调委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二是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准备金,保证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发生后能及时足额将赔偿款赔偿到位。各医疗卫生机构按2009年度业务总收入的0.3%提取医疗纠纷调解准备金,专款专用,全县共提取45万元,拨入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账,凡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医疗纠纷,赔付金额在40万元以下的,由县医调委在准备金中直接垫付给患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机构在一周内将赔偿金拨转到医疗纠纷调解准备金专账内。三是实施“以奖代补”。将医调委调解案件补助纳入咸宁市和崇阳县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范围,每案补助300元,市和县两级各补助150元,个别重大纠纷奖励实行一案一议。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4

关键词医疗纠纷预警干预时机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处理后果及原因认定存在分歧。数据表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有增高趋势〔1.2〕,严重地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和声誉,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纠纷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恶性刑事案件给人们敲响警钟[3],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院3年来医院处理医疗纠纷中,有85.7%在医院最终得到解决,只有14.3%是由卫生行政机构和法院调解或进入司法程序。本文对我院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干预介入时机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

1预警流程及管理办法

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制定医疗纠纷的处理预案。医院根据医疗纠纷易发环节、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一旦形成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等制定相应的对策。预警中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院内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流程(见图1)。

1.1医院对不良事件的等级进行划分,对报告原则、报告人的责任和义务、流程和奖惩措施作出明文规定。

1.1.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等级划分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伤病员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错误事实,但未给伤病员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1.1.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1)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2)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1.3奖惩(1)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2)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优秀奖。评定标准:1.主动报告Ⅲ级、Ⅳ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达到3例以上或Ⅰ级、Ⅱ级事件达到1例以上,并且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实现流程再造达到3项以上的科室;2.发生Ⅰ级、Ⅱ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评选资格;(3)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机关、职能部门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的,予当事人或科室相应的处理;(4)引发医疗纠纷或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院综合目标奖惩实施方案》相关条款处罚;(5)对于已经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医院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6)影响恶劣或损失巨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由院办公会决定处罚措施。

1.2实施医疗纠纷“零报告”制度

对预计手术或治疗效果不佳;发生院内感染或并发症;病情复杂或突然发生意外变化等;对医生交代病情难以理解;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灾难(害)事故、打架斗殴或伤者,对医疗行为有抵触不满情绪;自杀倾向及精神异常;对收治入院过程和科室服务存在抱怨;子女众多,对治疗满意度不一致;病人或家属复印病历时提出要全部复印或非正常时间段来复印等情况的伤病员极易产生医疗争议,以上情况可视为易产生医疗纠纷的苗头。规定各科室的值班员在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当天本科室的医疗投诉、争议、纠纷苗头和纠纷情况汇总,填写“零报告”登记表,经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立即交医疗值班室。报告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身份、iD号、入院日期、简要诊疗经过、患方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诉求、科室初步处理意见等。

1.3强化循证医学整合。国家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现已出台一些符合“循证”原则的“路径”或“指南”[7]。但要将其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必须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氛围。组织应努力学习循证医学知识,并将其整合至日常工作中[8~10]。我院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要求各科将本专业的2~3常见病和多发病制定出单病种辅助检查和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1.4医院每半个月的周会和每半年召开医疗形式分析会,通报医院医疗安全情况,收集典型投诉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和点评,提出存在问题,警示警示医务人员,建立风险意识,规避医疗风险。

2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干预时机选择

2.1建立医疗纠纷处理的三级机构

医疗纠纷处理的三级机构:(1)科室设立医疗纠纷监督员,发现医疗纠纷苗头及时作出处理并报告主任和护士长;(2)医院成立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由医院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判断医疗纠纷的责任,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3)设立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人员组成除医院人员参与外,有条件的还应邀请具有法律知识人员或聘请的法律顾问参加;具体负责医疗纠纷的接待、调查和处理。

各科室的医疗纠纷监督员、主任和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纠纷苗头,立即启动相关预警机制,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协调,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纠纷消灭在萌芽当中。如科室内部处理有困难,再将投诉上交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处理相关责任科室予以配合。而患者直接投诉到医疗纠纷办的案例则由医院直接负责处理。

具体流程如下:预警—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科主任—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医院纠纷鉴定委员会—院领导—第三方机构介入—诉讼。

2.2把握医疗纠纷最佳干预期

处理医疗纠纷贵在“早”,应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一起典型医疗纠纷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分期特点。按照王亚平教授[11]观点,医疗纠纷分为潜伏期(纠纷形成早期)、显露期(纠纷形成中期)和暴发期(纠纷形成期)。越早做工作,阻断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医疗纠纷阻断最佳时机或介入期是潜伏期。在这个时期,阻断工作的目标是:融洽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满和疑虑,从而化解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

2.3充分发挥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和科主任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作用。凡发现医疗纠纷苗头,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要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作出处理。科主任和护士长接到报告后要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明确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性质,采取相应对策,将可能出现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按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沟通等对策外,并及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

2.4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接到医疗纠纷报告后立即按预定程序进行处理,组织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对医疗纠纷的性质、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出实事求是的判定,并提出处理对策。

2.5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根据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的意见,与机关和科室密切配合,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地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原则下,使医疗纠纷得到有效地解决。医患双方和解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最佳选择,在没有第三方主持的情况下,纠纷当事人就争执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的纠纷解决方式[12]。医患双方协商后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制作协议书,双方签字。必要时可通过担保等形式,以增强协议的法律效力。

我院对医疗纠纷处理的体会是:(1)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并将其诠释为各级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4]。(2)将医疗安全为第一,甚至以牺牲生产和效率为代价。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医院及每个科室年初建立全年的安全目标,年初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跟科室建设挂钩。(3)公开对待缺陷和问题,当出现缺陷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5]。(4)建立学习型组织,对待问题的态度应首先着眼于改进系统和流程,而不仅仅对有关责任人单纯的进行处罚。nolan等[6]

认为,虽然我们难以对导致人犯错误的人本原因加以改进,但可以对系统过程加以改进,减少缺陷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5)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有效防止缺陷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而良好团队的形成取决于组织成员之间的身份的认同、相互尊重和有效交流。(6)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使安全承诺得以付诸实施。

医院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中间或和终末环节,应充分发挥医院自身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主导作用。

据统计本院3年来医院处理医疗纠纷中,有85.7%的医疗纠纷是在医院最终得到解决。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处理机制方式灵活、程序简单、省时省力、经济便捷、能充分体现双方意愿的特点,是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陈刚.对医院安全卫生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54-4552.

[2]鹿均先,张道义.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缺陷[J].中华医院故那里杂志,1998,(14):619.

[3]潘海玉.医疗纠纷的产生原因和对策研究[J].海南医学,2009,(1):117-120.

[4]韩光曙.医院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29-130.

[5]郭述真,杨晋英.浅谈医疗缺陷的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477.

[6]noLantw.systemchangestoimprovepatientsafety.BmJ,2000,320:771-773.

[7]朱士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94-595.

[8]屈会起,张金钟,邱明才.如何在我国发展循证医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1):325-327.

[9]屈会起,张金钟,邱明才.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30-331.

[10]徐嘉玲,周东,文黎敏,等.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41.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5

一、总体目标

以《办法》为法律依据,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规定,加快组建相关调处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调解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流程及制度,全面建立我县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力争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公正地处置各类医疗纠纷,防止国有资产任意流失,最大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要形式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工作,是一项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要根据《办法》要求,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牵头,司法、卫生、公安、财政、宣传、民政、计生、、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辖区范围内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讨论制订工作计划并负责督促落实。

2、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会)及办公室隶属县人民调解中心,与县局合署办公,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常驻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具体负责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兼职调解员若干名,根据需要由医调会调配使用。

3、建立医调会医药、法律专家库。为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调解提供技术咨询。专家库组成人员应当为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一定专业和知名度的代表,为人公道,品行良好,具有医疗、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并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具体聘用条件由县卫生局和司法局共同制订。

4、建立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按照《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的实际,我县实行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由县卫生局制定并组织实施。

(二)明确部门职责,完善配套政策和规定

各有关部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着力构建第三方介入调解医疗纠纷处置机制。

县局组建医调会办公室,制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相关流程和规章,积极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县卫生局应当依法加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监管,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制定实施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

县公安局要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治安和医疗秩序,制定《医疗纠纷现场处理工作程序和处置预案》并积极落实。公安机关接到医疗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制止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置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

县司法局要积极宣传第三方处置流程及相关规定,引导患者或家属按正常程序进行医疗纠纷调处。加强对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财政局要保障医调会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及其他必要经费。

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宣传报道,让社会广泛知晓新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机制,会同卫生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纠纷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县民政局要协助公安机关督促殡仪馆及时按规定转运医院内死亡的各类尸体,协助医疗机构做好患者尸体的管理工作。

县计生局要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完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和管理。

工会、妇联协助做好企业职工、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医疗纠纷事件调处工作。

患方所在单位和患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医疗纠纷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矛盾扩大、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办法》对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预防办法和处置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县医调会对规定范围内的医疗纠纷事件进行调解。在医患纠纷处置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是延伸人民调解领域、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分工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为破解医疗纠纷处理难题、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6

2006年,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声明:“医闹是一种违法行为,它严重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卫生部对此坚决打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以医疗事故为由,寻衅滋事、抢夺病例资料,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依照《刑法》关于扰乱社会秩序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然而地方政府在处理“医闹”事件时束手束脚,有时不惜牺牲医院利益,惟求尽快平息事态。这样,“医闹”事件非但未见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根据本人的调查研究和多年工作实践,对制止“医闹”、维护医院秩序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作为工作参考。

一、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政府必须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目前,由于医疗机构政府投入较少,医院只有通过创收维持生存,改变举步为艰的困难局面,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保障体系,使医院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政府要借鉴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设立医疗损害赔偿基金,并通过建立医疗责任豁免制,医疗侵权归责原则的合理选择及举证责任合理分配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社会分担制。医疗纠纷发生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直接与患方协调解决,容易做到程序规范、依法合理、公平公正。政府要从行政、法制的轨道推行医疗风险社会分担制,使保险公司早日参与到直接解决医疗纠纷的业务上来,促进医疗纠纷的公平公正解决,也使医务人员能从复杂的医患矛盾中解脱出来,聚精会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建立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构即建立医疗纠纷调解人民委员会。建立医疗纠纷调解人民委员会,即在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内建立常设工作部门,专门接待处理医疗纠纷,这样就给患方另一种捷径的选择,起到医患矛盾的缓冲作用。由于调解委员会是专门调解医疗纠纷的,所以更专业,能公平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目前全国已有56个市启动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

四、建立健全医警联防机制,有效制止“医闹”事件,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卫生部召开的“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改善医疗执业环境”会议,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重点医院建立警务室,医院与公安机关要建立快捷、通畅的信息联络机制和渠道,对于影响医院医疗秩序的“医闹”事件,警方要迅速出警,依法维护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地方政府要明确依法打击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医闹”是对制止此类事件再发生的最好方式。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7

在2013年全年,杨浦区医调委共接待群众咨询899人次,受理294件,调解成功267件(其中上年存案32件),司法确认92件,专家咨询62件。受理数、成功数同比分别增长45%、66%。因表现突出,杨浦区医调办曾被授予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2013年司法部还以“简报”的形式专门介绍了杨浦区的做法。

工作卓有成效的背后,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调出特色,调出和谐。

“八步”程序融入“五心”

日常工作中,杨浦区医调办独创了“调解八步法”规范调解程序。“八步法”中包括接待咨询、申请、受理(不予受理)、调查、专家咨询(讨论)、调解、调解结果、登记归档与建议函等八个步骤。

除了特别设置的“八步法”外,调解过程中还要融入“五心”,以情动人。与诉讼的刚性不同,人民调解工作是柔性的,更需要调解员以情动人,在调解中秉持“同情心、热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五心”职业操守,与纠纷双方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做好沟通交流,找出“症结”所在。

面对一位性格固执且情绪起伏大的患者时,调解员不仅极富耐心,而且还针对患者性格特点,以情动人。得知患者生病住院后,调解员在大热天主动自费买了水果到医院看望患者。这些付出使患者大受感动,促成了纠纷的最终解决。

这份热心不仅体现在对待患者上,还体现在调解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上。一次某医院在调解会上坚持无过错,调解陷入僵局。此时,另一位不承办该纠纷的调解员,在闻讯后仍主动把医方请出调解室单独交谈。她首先肯定医院无大错,但有瑕疵,并当即指出了几点,使医方心服,从而峰回路转,调解成功。

“千里”纠纷一朝化解

家在北方的小东(化名)儿时不幸患上了臀肌挛缩症,走路有些摇晃。当他得知本市某医院在治疗同类病例时疗效显著,便与母亲来到上海求医。医院的骨科专家古大夫(化名)为其实施了手术。

术后,小东母子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孰料,手术不但没有使小东的情况好起来,他走起路来反而更摇晃了。为此,小东不但丢了工作,连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也离开了。之后,小东还被定为肢体残疾二级,成了低保户。

遭到接连打击的小东心灰意冷。眼看着儿子成天垂头丧气,小东母亲一气之下,给儿子留下一封“遗书”,决定到上海找医院“拼命”。医院在接到投诉后一边安顿好小东的母亲,一边将纠纷提交到了杨浦区医调委。

接手这起纠纷的调解员在与小东母亲见面交谈后,平心静气地劝道:“我也是一位母亲,对你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你既然来上海,应该是想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真的‘拼命’。你要相信医调委,我们一定会尽力化解纠纷,达成双方满意的结果。”听着调解员耐心的解说,小东母亲渐渐放下了心头的焦虑。

为了给医患双方一个可靠的说法,调解员不仅在每周例会上进行深入讨论,还走访了当地权威的骨科专家,听取专家的意见。在集合专家给出意见的基础上,调解员又反复与医患双方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一场“千里”纠纷顺利化解。

调解工作并未就此结束,针对纠纷中暴露出的问题,医调委还专门向当事医院发出了《医疗服务质量建议函》,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和医疗服务的提升。

成功调处“两最”纠纷

患者王先生(化名),2009年因睡眠打鼾到医院手术治疗。术后由于院方监护出现纰漏,致使患者窒息,经抢救后成为植物人。事故发生近两年,该起医患纠纷一直未得到解决。最初医方给出的赔偿额和患方的索赔额相差一倍,有100多万的差距,双方各执一词,对于患者安置和后续治疗问题也争执不下。2011年11月,在杨浦区医调委成立后,纠纷被转至杨浦区医调委。

杨浦区医调委受理该项纠纷后,经过数月努力,医患双方仍无法达成一致,第一次调解只能宣告终止。但是医调委并未就此放弃,仍密切关注纠纷的后续发展。时隔数个月,在调解员的多方联络下,患方终于再次向医调委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员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再接再厉,两头一起做疏通工作,其间经历了多次现场调解、主动走访、电话沟通,医患双方终于就赔偿额达成一致,最终赔付额达百万元以上。但患者安置及后续治疗问题仍未解决。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这起纠纷就不可能真正化解。为了帮助患方切实解决困难,调解员不厌其烦地电话联系、登门走访,主动帮忙联系其他医院,看能否找到合适的接收医院。但患方与所联系的医院,最终都因监护设备、住院时间等问题未能谈妥,患者出院后的安置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此时,调解员提出,既然纠纷已解决到如此程度,没必要再为患者出院后的安置问题久拖,当事医院既然具备监护条件,又诚心想解决这件悬了多年的纠纷,为何不考虑让患者继续留在医院治疗?若是医院能接收患者,并提供适当的监护,患者安置这一最大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经过调解员与院方的反复沟通,医院最终同意在纠纷解决后,患者再以普通病员身份重新办理住院手续,并由家属按医保规定按时缴纳相关费用。至此,患者安置问题也圆满解决。2013年4月,医患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纠纷终于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化解。而此纠纷也是区医调委成立以来历时最久、赔付金额最大的一起纠纷。

完善机制源头预防

除了融入“五心”的“八步法”调解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延伸调解的后续社会效果也是杨浦医调工作的一大特色。

为了缓解纠纷,杨浦区医调办专门设置了追踪机制,即针对不予受理和终止的案件发送《回访函》,以摸清纠纷处理状态,并对解决情况加以追踪。追踪机制的建立,密切关注了纠纷状态,注重了对纠纷缓解的考量,是对化解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益探索。

有了追踪机制还不够,为了强调对人民调解质量评价的重视,杨浦区医调办还展开了满意度测评,专门设计了《满意度调查表》,在整个调解过程结束后,对医患双方征求意见,询问双方对调解工作是否认可、满意,以提升服务质量。

做人民调解,最终目的是创造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杨浦区医调委在如何预防和减少纠纷上动足了脑筋。和谐医患关系,不仅要调解已发生的纠纷,若从中找出相通的、突出的典型案例,给医院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此,杨浦区医调办认真研究,探索建立了医疗服务质量建议函机制。遇到疑难复杂典型纠纷,在双例会讨论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归纳,找出纠纷中医疗机构存在的管理漏洞或是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不足,制成《建议函》。《建议函》寄送至纠纷所在医院主抓医疗质量的分管院长及医务科主任,以期引起医院领导和科室的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

2012年杨浦区医调办向医院发送建议函48封,2013年1―6月发送建议函72封。建议函的发送,得到了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肯定,延伸了调解工作的社会意义,帮助公共服务部门提高了社会诚信度。

结语

随着杨浦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医患双方选择调解,杨浦区“有医患纠纷,找人民调解”的氛围正在形成。今年3月1日,《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开始实施后,医患纠纷的申请数和受理数都有了显著增加。3月份,杨浦区医患纠纷受理数为43起,是2月份受理数的2.39倍。《办法》的实施,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法律依据。

今后,杨浦医调工作将整合司法局、卫生局、法院等合力,更加紧密联系,不断提升预防、缓解、化解纠纷的效果,谱写出人民调解的新篇章,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链接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8

1医疗纠纷的防范

1.1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服务语言,积极提倡礼貌用语。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加强对病人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解释沟通、心理护理等,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对病人的服务满意度。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对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人员要认真查处,责任到人。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实习生、进修人员的管理,明确带教人员的责任。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医疗活动中绝不能违反医疗卫生方面的国家法律或职业规范,杜绝失职行为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根本方法。

1.2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诊积极改善诊疗区的医疗条件和基本设施,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门诊布局,方便病人就诊,努力创建“花园式环境,宾馆式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彻底消除病人挂号、收费、取药排队的现象。建立便民服务措施,如供应茶水、免费邮寄化验单、设立健康教育咨询台、值班主任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等,形成便民服务流程和网络。

1.3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通过法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2点意识。

1.3.1纠纷意识医院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纠纷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1.3.2举证责任意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较大的责任。在医疗诉讼案件中,原告病人只需证明自己曾在被告处接受过诊疗并在诊疗后出现了人身损害后果,就算完成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此后,举证责任的“皮球”就踢给了被告——医院,由医院提供证据来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医院不能提供充足有利的证据,即举证不利,将承担败诉的结果。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有举证责任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不能重治疗、轻病历,不能光做不记或光说不记。病历不仅是记载病人病情和医务人员诊疗理活动的医疗文书,也可能成为以后出现医疗纠纷时的法律文书,成为决定自己在医疗官司中命运的重要证据。

1.4要有预见性医务人员面对不断增多的医疗纠纷,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预见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各种条件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以确保医疗安全及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发现以下的疾病种类和人群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4.1酒后之人。患者或家属酒后,控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争端。个别人发酒疯制造事端。

1.4.2经济拮据者,对用药、治疗费用易产生怀疑,担心被开大药方或无关的治疗检查项目。

1.4.3慢性、复发性疾病,因不能根治,花费较多,心情烦躁,往往对治疗效果不满,易产生抵触情绪。

1.4.4患者家中有从医人员者,由于医务人员熟悉医疗行业中的瑕疵,如某项医疗活动影响医疗效果,很容易引起纠

纷。

1.4.5应用激光、外科手术进行美容、整形的患者,因收费较高及期望值较高,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易产生纠纷。

1.4.6本院职工的熟人,往往减少医疗程序,减少检查项目。因是熟人不做详细交待,不签协议书,留下了纠纷隐患。对于上述疾病和人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多和病人解释沟通,完整书写病历和各项记录,努力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处理医疗纠纷的技巧

2.1一些纠纷在现场燃起“战火”时,病人或家属往往情绪激动、大吵大闹并在现场引起围观,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病人的打抱不平。这时首要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矛盾双方分开,以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可让患者离开现场,或请病人到办公室坐下商谈,耐心倾听病人的投诉,使病人逐渐息怒。

2.2对于病人由于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就诊不方便引起的不满,在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时,表示理解和赞同,这时病人的愤怒往往有所下降,我们代表院方向病人表示歉意,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必要时由当事人当面向病人赔礼道歉。

2.3对于医院没有过失,只是由于患者缺乏医学常识,对诊疗行为不理解造成的纠纷,我们耐心向他们讲解有关医学知识、诊疗的风险性、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副作用的预防等,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4有些病人无论你如何解释,非要医院赔钱,否则就会曝光媒体。在医务人员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我们要据理力争,正告患者医院是不怕病人的胡搅蛮缠和媒体曝光的,可告知病人索赔的依据和方法,让病人通过法律等正常途径获得赔偿。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9

关键词: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展,医院的社会公益性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卫生制度下医院运行的市场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的双方矛盾日益加剧,医疗纠纷也随之而来。

当前“医闹”成了破坏医院工作秩序、影响医疗工作顺序开展;患者家属欧打医生、软禁院长、停尸闹丧等事件屡见不鲜,出现了“职业医闹”原因,主要是医疗纠纷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决医疗纠纷得法定途径有三种:一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二是行政处理;三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有很大部分患者认为在医院发生纠纷,医院应当负责不、不鉴定,就找医院;目前这3种机制已不能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解决医疗纠纷,其优点和特殊价值,受到我国许多医院青睐。

笔者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十堰市医疗机构调解医疗纠纷处理的工作情况,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归纳与大家交流,以便更好地对医疗纠纷调解处理。

1十堰市医疗机构情况概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及两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50万。笔者对湖北省十堰市28所二级以上医院的进行调查显示,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在解决医疗纠纷利用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只有市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三级优秀妇幼保健院)在运用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医疗纠纷。

2人民调解委员会

2.1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定义、性质人民调解是一种由人民调节组织主持的,通过调解和劝说发生纠纷的当事人来消除纠纷,它是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与处理医疗纠纷其他模式相比,人民调解是一种自治性最强的社会型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基层群众性组织,隶属于其中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则是一种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调解机构。

2.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法律依据人民调解依据198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是在2002年9月,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它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人民调解若干规定》是由司法部的,它具体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行为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与人民调解相关的法规条例,则由中央办共厅、国务院办共厅进行了先后的转发。

这些文件表明人民调解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期,而人民调解这一重要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使其在及时化解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人民调解的调解权是国家赋予的。

2.3调解的规范性人民调解对调解的申请及受理、调解员的产生、调解程序、调解文书记录、调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可见人民调解对于纠纷的过程已经具备一定的规范性,这为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做出了一定的形式保障。

2.4调解人员的要求人民调解员是在人民调解委员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群众选举或者招聘的形式来选择人民调解员。为人公正、具有一定的群众影响力,对人民调解工作有热情,并且具备一定发的法律、政策、文化水平,这是人民调解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5人民调解的公信力由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解机关与涉及的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连带关系,使得患方无法信任行政调解,常常认为该调解所做出的调解处理结论缺乏公正性,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利益标准。相对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要更具有公信力,它作为群众性自主组织,代表第三方调解机制,当事人特别是患方在心理上更能够理解和接收,不具备以往医疗纠纷调解机构中的“行政”色彩。

2.6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国家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部解释的形式赋予了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即具有合同的效力。其法律效力表现在:首先,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的调解组织。在其主持下依法达成的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应当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其次,如果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既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又不向其他国家机关申请解决,那么该当事人要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并由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表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其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优点

3.1人民调解是诉讼外调解人民调解进行调解活动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它所达成的协议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效力;另外,人民调解还必须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独立于“行政、医、患”之外的专门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篇10

关键词:医疗纠纷;专门法庭;纠纷

一段时期以来,新闻媒体对“审理特定案件的专业法庭、专门法庭”进行了连篇报道,有关其利弊、存废的争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类法庭具有一般审判庭所没有的专业性强、组织机构灵活、见效快等明显优势,是新时期人民法院推进审判机制创新的一大亮点,是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的一剂“良药”。有人却认为,此类法庭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甚至逾越了司法“被动性”“中立性”的底线,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不过是一些地方法院决策者谋取政绩的一个“花瓶”而已。在医疗纠纷数量激增、“医闹”事件频发的背景下,a省法院系统于2011年在B市C区法院设立了专门审理B市一审医疗案件的医疗纠纷法庭。该医疗纠纷法庭成立三年以来,其在优化现有医疗审判资源方面是否具有新举措?在整合和引导非诉资源参与医疗纠纷矛盾化解方面是否具有新方法?其是否确有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值得分析和论证的;医疗纠纷法庭是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当前化解医疗纠纷矛盾的一剂“良药”,还是法院决策者一次“一厢情愿”的内设机构调整、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也都亟待思考和探究。

一、C区法院医疗纠纷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一)C区法院医疗纠纷法庭成立的背景

a省的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均分布在B市和D市,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医院都集中在B市。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a省大部分的医疗纠纷也发生在B市,因而其医疗纠纷频发,但是进入诉讼阶段的医疗案件却极少。医疗纠纷持续增多与医疗诉讼案长期偏少之间的矛盾表明,司法权在化解医疗纠纷方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医疗案件所涉及的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医疗诉讼存在证据认定难、司法鉴定周期长、过错责任难认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导致整个诉讼周期过于冗长、患方的诉讼成本过高、救助手段迟缓等难题。患方不愿意通过诉讼来主张权利已然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平台,让医患双方能寻找到沟通的平衡点,促使患方走依法维权的途径,这样才能及时化解医疗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a省首家医疗纠纷法庭于2011年在B市C区法院正式挂牌成立。有别于早前江苏、浙江等地所设立的医疗合议庭,C区法院医疗纠纷法庭具有正式行政编制,由B市中级法院指定其管辖B市所有一审的医疗案件和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协议的审查确认。

(二)C区法院医疗纠纷法庭的发展特点

1.构建医疗纠纷远程网络鉴定平台,实现“不出省、费用低、耗时短的省外鉴定模式”的常态化。在现有的医疗诉讼条件下,鉴定意见往往决定了医疗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a省地处边远、鉴定资源匮乏、鉴定技术落后的现状,迫使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省外鉴定”,然而“省外鉴定”所需的高昂费用却又让当事人(特别是患方)望而却步。鉴此,C区法院医疗纠纷法庭利用当前网络数据传输快捷、便利和高效的特点,打破传统司法鉴定的地域条件限制,探索创建远程网络视频鉴定平台。2012年,C区法院引进网络终端设备,与三家国内知名的专业司法鉴定机构③以及B市主要的九家医疗机构共同建立远程网络视频对接平台:其一,建立了适用于医学病历资料、影像资料传输的视频网络系统,实现病历资料无纸化、医学影像资料原始化的完整、快速传递,有利于鉴定机构对案件材料的辨别;其二,通过协商,以相同或低于鉴定机构一般收费标准的价格与鉴定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有效降低“省外鉴定”所需的高昂费用;其三,在鉴定听证中,外省鉴定专家只需在自己办公室就可通过高清同步视频参加在医疗纠纷法庭举行的鉴定听证会,而院方主治医师、诊疗科室人员等也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在本医院办公室参加听证,实现多方、多地、同时在线参与听证的效果,有利于鉴定专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鉴定依据的客观、全面;其四,实现鉴定专家的远程视频出庭,当庭对案件当事人针对鉴定报告所提出的各项质疑进行逐一解答,故有利于当事人即时接受对其不利的鉴定结果。

2.构建非诉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引导医患双方依法处理纠纷。(1)改变传统受案模式,建立独立的“网络立案、视频调解”通道,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医疗纠纷的处理具有前期先在医院进行协商的特点,医疗纠纷法庭通过与B市主要的九家医院建立网络视频直接立案、调解的通道,对医患双方协调的过程、和解的结果予以指导和确认。通过“网络立案、视频调解”的特殊通道,医疗纠纷法庭可以及时了解当事双方纠纷的协商情况,接受双方的法律咨询,并在双方对真实病案认可的基础上,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赔偿标准的解答,引导双方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处理纠纷。法院的提前介入有利于医患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在纠纷发生后快速找到依法处理的平台,达成规范化的协议,避免双方自行和解所可能产生的隐患。(2)实现司法审判与人民调解的有效对接,构建非诉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与省医调委的医疗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方面的主要职能作用和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功能,最大限度地将B市的医疗纠纷引入依法维权的轨道,将医疗纠纷化解在矛盾初期;另一方面,通过与省医调委建立“日常业务指导、重大疑难案件提前沟通、信息数据共享、调解案件对接”等工作对接机制,增强省医调委作为医疗纠纷前期处理机构的纠纷化解能力,提升医疗纠纷法庭对全市乃至全省医疗纠纷状况的了解、分析和研判能力,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非诉医疗纠纷化解机制。

3.选任医疗专家人民陪审员,提高审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医疗案件的高度专业化限制了法官对案件的独立判断能力,法官严重依赖鉴定意见进行裁判是当前医疗案件审理的一大弊端。2013年4月,C区法院面向a省选任具有五年以上医疗临床经验、具备医学专业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及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包含已退休人员)的相关人员作为医疗专家人民陪审员。通过长期与医疗专家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以提高法官审理医疗案件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消除法官“对鉴定意见过度依赖、对专业医疗证据茫然无知”的窘境,增强了法官在案件中的独立判断能力。

二、设立医疗纠纷法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目前的医疗纠纷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1.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数量持续上升。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已成不争的事实,如“八毛门”“死婴门”等事件给医院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为了对付“医闹”,东莞市政府甚至允许医院保卫室配备攻击性装备。随着医疗纠纷数量的急剧增加,医患矛盾已上升为社会最突出的矛盾之一。

2.医疗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审理结果呈现出调解率低、简易程序适用率低、上诉率高、审理周期长的特点。据统计,自2007年至2011年期间,B市一审共受理医疗案件198宗,结案153宗,结案率仅为77.3%;在已结案件中,调解结案22宗,调解率仅为14.4%。同期,深圳罗湖法院共受理各类医疗案件208宗,其中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仅有5宗,占全部收案的2.64%,远远低于其他各类案件平均88.2%的简易程序适用率;在以判决方式结案的81宗案件中,上诉75宗,上诉率达到了92.59%;在已结案件中,每宗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为345天,最长的为1012天。

3.各方诉讼主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病历资料不对等,不利于公正判决的作出。相比一般民事纠纷,医疗纠纷更为复杂和专业,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还涉及医学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法律地位,但在医学知识、医疗信息以及医疗病历原始资料的掌握和运用上却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医方具备专业的优势、管理的便利,在诉讼中通常掌握着几乎全部的证据材料,而法院和患方因为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不仅取证困难,对证据材料的解读同样困难重重。虽然法律对于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有利于患方,但这同样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患方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及法官对鉴定意见过于依赖的现状。

4.a省省内司法鉴定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匮乏,鉴定结果难以让当事人信服。根据相关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或从众多候选机构当中随机选定。但从a省现状看,一些常见的司法鉴定项目却仅有个别鉴定机构能够受理,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鉴定项目,则面临省内无鉴定机构可选的状况。由于省内的司法鉴定技术能力与省外存在较大差距,当事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省外的鉴定机构;可一旦选择省外的鉴定机构,当事人又难以承担高昂的鉴定费用。由此,造成了“省内别无选择、省外难以承担”的鉴定难题。

(二)传统民事审判庭处理医疗纠纷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实现正义的场所。然而,随着医疗纠纷专业化、复杂化的程度加深,传统民事审判庭的法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明显“力不从心”,医疗审判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得到完整的实现。

1.普通民事法官“杂而不专”的办案现状与医疗案件应专门化审理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事人获取公正裁判的机会。一方面,传统民事审判庭的分案制度决定了审理医疗案件的法官一定是审理劳动争议、婚姻家庭、房屋买卖、民间借贷等各类民事纠纷的“全才”;而由于医疗案件所占其中比例较小輥輯訛,致普通民事法官对于医疗纠纷往往接触不多、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医疗案件的专业性、特殊性决定了其适宜由专门审判机构的法官进行类型化审理。医疗诉讼中,法官能够解读鉴定意见等医学证据材料并对其证明力作出客观评价,是判断医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和其与损害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的先决要件。然而,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过度依赖,使当前医疗审判工作难以具备这一先决要件。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决定了医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的学科,也决定了医疗案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如果医疗纠纷的裁判者在面对医疗诉讼证据时,犹如读“天书”一般,那么其对案件的裁判结果又有何公正可言?因此,普通民事法官“杂而不专”的办案现状与医疗案件应专门化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严重阻碍了当事人获取公正裁判的机会。

2.参与主体的多方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案件适宜由专门审判机构进行统一的审理和协调。从数量关系考量,医疗案件在普通民事案件中仅占极小的比例,往往不受重视;而从医疗纠纷的参与主体、法律关系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来看,其却是申诉、当中最为常见、最难处理的几类案件之一。不同于参与一般民事诉讼的主体大多仅有原告、被告,在一起普通的医疗纠纷中,实际参与纠纷处理的主体可能包括患方、医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险公司、司法鉴定机构等;如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形,患方往往又由多个继承人组成;如出现转院治疗的情形,医方往往又由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组成;如出现多项鉴定的情形,参与的鉴定机构通常在两家以上。这些参与主体构成一张极为复杂的法律关系网,它包含了患方与医方之间的侵权或合同法律关系、医方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行政主管关系、医方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医疗责任保险合同关系、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医方与患方所进行的调解关系、卫生行政部门对医方与患方所进行的行政协调关系等等。由此可见,参与一起普通医疗纠纷的主体是多方的,人数是众多的,而各方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人民法院在这些主体当中既是裁判者,又是这些复杂法律关系的协调者,更是纠纷的最终化解者。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的状况下,一起普通医疗纠纷就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人民法院必须与医疗纠纷参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其协助和支持;而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对医疗案件进行统一的审理和协调,正是现今较为可行的做法。

(三)医疗纠纷法庭可以作为化解医疗纠纷的大胆尝试

传统诉讼法学理论认为,诉讼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公正与效益,其中公正又包含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层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在实现医疗诉讼公正与效益的过程中,存在着现有审判机构难以逾越的各种障碍,而有效消除这些障碍正是医疗纠纷法庭具有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1.医疗纠纷法庭更有利于实现诉讼程序的实质公正。正如前文所述,运用传统民事审判庭来审理医疗案件,忽视了医疗纠纷的特殊性、专业性、参与主体的多方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等特点,无法体现审判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致出现鉴定过程混乱、鉴定期限过长、鉴定结果不公正、诉讼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程序公正的实现。医疗纠纷法庭通过提高法官专业素养、实现司法鉴定的透明公正、缩短诉讼期间、降低患方诉讼成本等相关措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医患双方感受到医疗诉讼程序的公正、透明、高效,提高医患双方对鉴定意见和裁判结果的信服度。

2.审判机构的专业化促使法官医疗审判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实现医疗案件的实体公正。现代社会中,社会纠纷出现专业化、复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传统审判庭甚至出现了难以审理某些专业性纠纷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官断案犹如医生治病,如今判断一名医生的专业素质如何,往往并不在于其是否为包治百病的“通才”,而是更在于该医生对某一专门疾病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同理,从有效解决社会纠纷的长远发展来看,人民法院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各项审判业务的“通才”,还需要精通某些专业领域的专案法官。由于医疗案件通常涉及疾病治疗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具体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等诸多医学问题,如果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审理此类案件,则可以通过审判经验的快速积累,增强法官对医学技术领域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医学知识且熟悉此类案件审判规律的专业型与经验型相结合的法官。简而言之,设置医疗纠纷法庭最大的好处在于通过长期的类型化审理,法官能够“久诊成良医”,累积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从而保证最终裁决的公平公正。

3.医疗纠纷法庭有利于实现医疗纠纷化解的整体效益。与一般审判庭相同,医疗纠纷法庭处理医疗案件也追求效率,但这里的效率是指综合性效率,而不是简单的低成本、高产出或者单纯时间上的快捷。医疗纠纷法庭通过优化与整合现有审判资源、引导非诉资源参与医疗纠纷矛盾化解,来实现医疗纠纷化解的综合性效率:通过审判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和医疗专家人民陪审员的专业支持,医疗法庭办案法官的医学专业素养可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构建医疗纠纷远程网络鉴定平台,实现“不出省、费用低、耗时短的省外鉴定模式”的常态化,彻底解决当事人长期诟病的“省内鉴定不公正、省外鉴定费用高”的司法鉴定难题;通过建立与省医调委的医疗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主要职能作用和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医疗纠纷引入依法维权的轨道,将医疗纠纷化解在矛盾初期。因此,医疗纠纷法庭的诉讼与非诉纠纷化解措施是可行的。从综合效益考量,公正与高效的处理结果不仅使当事人之间“案结事了”,不存在“错误的成本耗费”,而且对于社会秩序、医疗秩序以及当事人的生活秩序的恢复也是相当有利的。

三、设立医疗纠纷法庭的基础考察

(一)我国设立医疗纠纷法庭的历史基础新中国“自下而上”的改革历史表明,医疗纠纷法庭产生和发展具有从基层先行试验的基础。与民众面对现有体制和机制的种种弊端而急切呼吁进行制度性改革的意愿相同,我国各类专门审判机构的实践也在期待立法的肯定。然而,中国的许多改革都很难归功于制度的提前规划或设计。无论是早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模式的确立、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制的产生还是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很难完全归功于决策者的顶层设计,而更多应归结于实务层面的自行实践及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走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模式,其“总结基层经验,部分地区试点,草案征求意见,最后全面推广”的制度形成模式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我国设立医疗纠纷法庭的现实基础一定程度的非法律专业知识是法官审判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专门审判机构是法官获取非法律专业知识的理想场所。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刘清波先生在论述“如何缔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时将法官素质概括为三个条件:即知、德、才。其中的“知”与“才”分别代表“高深正确的法律知识及素养”与“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治世才干或能力”。笔者赞赏这一精辟概括,并认为法官专业化的实现必须依靠“知”与“才”的完美结合。法律向来就不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早期的“法官”(司法执法人员)并不一定接受过专业的法律职业教育,但没有接受过法律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执法人员不需要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在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社会里,在社会中担任纠纷裁判者角色的总是那些知识渊博的年长者。出现此种情况并非是社会对年长者盲目的尊重,而是这些年长者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及领会,他们能更好地利用其经验和知识来断争止纷。由此我们推断,对于一个优秀的裁判者来说,深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比高深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当前,随着我国法官任职条件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法官已经开始逐渐具备“高深正确的法律知识及素养”,但其“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治世才干或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