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十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十篇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29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1

一、全省关于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有关精神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根据、中央编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3月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文[2012]15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干部任免参照现行宣传文化单位干部管理规定办理”。省委文件要求全省“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2011年8月5日在宜昌市召开的“宜昌市县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宜昌市副市长张永红要求“还没有完成改革任务的县市区要学习和借鉴当阳、长阳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务必在9月底以前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二、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文[2012]15号)精神,通过调查摸底和借鉴周边县市相关政策,我局草拟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议方案》,于2012年12月16日以《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的报告》(文体旅文[2012]79号)文件形式向市委编办作出了专题报告,但市委编办至今未做出正式答复。宜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已于今年4月26日正式成立开展工作,周边县市宜都、当阳、长阳等地已经完成综合执法改革的机构设置并挂牌开展工作。其间省委办公厅、宜昌市政府多次通报督办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要求迅速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开展工作。

三、需提请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落实全国、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会议精神,切实推动我市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需提请市政府解决以下问题:

1、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领导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承担组织、协调、督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任务。

2、迅速明确机构职能,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奠定基础。建议由市委编办牵头,组织市文体局、市广电局等部门迅速对综合执法改革方案进行调研修改,明确机构职能、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经费保障等,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参照周边县市的经验,建议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暂定编10人。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2

案例作业 

《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环境为例浅谈对文化市场执法改革的一点思考》                         

 

【案例正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现代文化建设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正以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现代化城市迅速展开。城市文化市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文艺演出、艺术品、传统概念的出版等还包括体育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等,发展的规模已非常宏大,形成的文化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

 由于一些缺陷在文化体制内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存在严重的市场壁垒,审查环节不规范,特别是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缺乏有秩序的文化市场竞争。盗版、盗印作为毒瘤,始终没被文化市场剔除,由于消费者比较青睐价格低廉的盗版产品,使得盗版产品盛行,广大公民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盗版产品的出售者多为无证照的地下经营者和一些游商,加大了文化执法的难度。一些有害的、低俗的文化产品悄然流入文化市场,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缺乏一致的编制配备标准。为了与文化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扩充了很多地区的文化执法队伍,然而,扩充的规模不一致,有的地区只有1~3名执法人员,远远达不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立足于本地区的文化市场规模、地域面积、人口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加大本地区执法人员的数量、规模,通常情况下,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可以配备执法人员2~3名。对于部分有经济实力、发展较快的县市地区,可以相应提高人员配备数额,以满足当地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要建立编制总量制约管理策略,要以经济发展动态为根据,对执法人员编制进行适时调整,既要保证文化执法的效率,又要避免人员的闲置,满足当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缺乏统一的专项编制。虽然出台过相关政策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但是,仍有部分地区改变了执法机构的性质,成立了行政机构。这一遗留性因素导致目前还有很多地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没有统一其专项编制,既然在文化市场设置专门的执法机构,各地就不应该存在性质不统一的情况,应该统一行政专项编制。还有,部分地区行政执法还存在授权执法与委托执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执法程序的严谨性和执法主体的合法性,采用委托执法就是执法机构没有执法主体资格,产生问题需要行政复议,无疑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也会发生很多的矛盾。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缺乏健全的体制。在部分地区执法管理体制理不顺的情况十分严重,体现在设定的文广新局与司法机关的职能不统一,行政执法与许可审批有的分属执法机构,有的分属文广新局。文广新局、执法机构与当地人民政府间的隶属关系不清晰,导致执法机关缺乏明确的权责,严重影响执法效率。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可有效解决机构膨胀、交叉执法等,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管办”不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执法“管办不分”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正常执法工作,成为制约文化市场执法的最大一道坎。“办文化”指的是公益文化事业,“管文化”指的是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应整合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等行政管理职能,实行统一管理地区文化市场,打破文化管办不分的现状。剥离那些文化部门的行政执法功能,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转变长期依赖政府的经营性文化事业,改变公共文化事业缺少投入的局面。文化市场通过专业的执法机构管理,可以强化管理文化市场秩序,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双管齐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案例思考题】

如何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

【案例分析题】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的措施 

1、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通过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试点,对我国目前文化市场执法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现阶段综合执法模式优缺点并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出现问题。大部分地区三者合一,都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一在一起。为了统一执法下设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这对于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来讲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改革。这样不仅提高了执法的效率,还可减少综合执法的成本,推动我国市场监督管理向规范化迈进。政府要加强修订规范性文件,编写文化执法办案用书,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文化执法规范化发展。

2、进一步重视文化执法管理。作为国家软实力战略任务的文化建设,要在国家事业全局中建设文化市场,正确认识文化建设面对的新理由、新环境。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的,要全面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的策略、思路,促进文化市场的法制化建设。要转变过去封闭的思维环境,以适应开放环境下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合作,满足深入发展的信息化新形势需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时代的要求全面审视我国文化建设。通过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解决旧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需要执法机构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要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深入基层,抓住制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难题,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的发展。

3、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社会宣传。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业务上加强培训。作为一个最活跃、最先进的文化市场,常常在文化市场中最先体现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文化娱乐项目,持续兴起电子出版物、音像市场以及网络文化,具有越来越快的传播速度。然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市场的管理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定期对各级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交流和集中学习,相互提高和促进,使文化执法人员全面掌握和了解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3

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文化综合执法改革

笔者最近参与了一次对南京市文化市场管理情况的调研。南京市作为江苏的文化大市,文化人才密集,文化单位众多,文化活动频繁,其在文化市场管理上遇到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南京市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执法上,具体表现在;

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专门或非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均设在行政管理部门内,前者是后者的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行政管理部门集决策审批职能和监督处罚职能于一身,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部分领域交叉执法。如南京市新闻出版局辖下的“南京市出版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与南京市文化局辖下的“南京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在文化市场执法上就存在着职能交叉、管理重叠的问题。根据南京市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南京市新闻出版局负责音像制品市场管理、网络出版管理,南京市文化局负责音像制品零售和出租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而在实践中,文化局负责管理的音像制品经营和互联网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版权问题,如盗版、外挂、私服等等。按照现行管理体制,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据版权管理法律、法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这样,多头管理、执法交叉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市一直在积极探索文化领域综合执法工作改革。所谓文化综合执法,简单地说,就是指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原来由多个有关的行政机关分别承担的行政处罚权。通过确立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原则进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解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力量分散、效率低下、执法扰民、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实际上,文化综合执法在国家层面早就得到了确认,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24号)已经对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总体要求、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组建方式和职能范围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规定,标志着文化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正式进入了操作阶段。在我省,南京市在2002年被确定为省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试点城市。笔者认为,文化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对培育规范运行的文化市场,从而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应当作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铺开。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是一次涉及面广、政策调整幅度大的综合性改革。为了改革的顺利推进,笔者觉得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伴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启动,文化局和新闻出版局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职能将相应划转和重新配置,其人员编制、机构规模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引导这些行政管理部门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着眼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局,正确认识并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扫除障碍。

工作职能分工与工作宗旨统一的关系。根据决策审批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的要求,行政执法队伍将从行政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调整整合为单独建制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调整后的管理部门和执法机构因职能分工而彼此独立,但工作宗旨是统一的,即不断加强和改善对整个文化市场的管理。实践中,应该从宗旨的统一性出发,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共同提高文化管理执法水平。

坚持改革方向与遵守现有法规的关系。改革必然触动旧有的制度规则,当制度的革新能够及时配合改革需要的时候,改革会比较顺利,但当两者不能同步进行时,必须分清主次关系,把遵守现有法规放在优先位置。中办发[2004]24号文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绝大多数原则规定与现行法律、法规并不矛盾。但是,由于其他配套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也会存在例外情况。如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方式”上,中办发[2004]24号文件就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为避免造成文化市场秩序的紊乱,应当首先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再通过正常的渠道争取配套改革的尽快开展。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具体构想

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要坚持以下基本指导思想,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为宗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坚决贯彻依法行政、职能分立、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在改革的具体内容上,应当包括:

创新管理体制。市级政府应调整归并设在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设在文化局的“文化市场稽查支队”等文化执法队伍,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并作为市政府直属机构,根据市政府授权在全市范围统一行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整合区(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分别在“扫黄办”或“社文办”等原有执法队伍基础上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并作为区(县)政府直属机构,根据区(县)政府授权在辖区内行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街道(乡镇)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队”,为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派出机构,以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名义在所辖地段行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

优化运行机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心下移至区(县),实行属地管理。充实区(县)文化行政执法力量,加大管理权限下放力度。不断提高行政资源运行效率。合理划分市、区(县)两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责。市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政策研究,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综合协调”,区(县)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法制宣传,动态掌控,日常监管,专项治理”。理顺两种机构的运作关系,明确界定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在市分别为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和新闻出版局,在区或县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加强日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统一领导。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等部门的统一领导;在文化市场执法方面加强与公安、工商、交通、城管、海关、信息产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4

一、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城市管理新模式

(一)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为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有关县领导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平邑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与县城管执法局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日常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二)再造综合执法新架构。一是稳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原城管执法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含水利、渔业、水保)、食品药品监管、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发展改革、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林业、文化、旅游、粮食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责划归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行政处罚权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并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明确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职责范围、执法程序以及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同时,对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进行充实调整,核定编制360名,划转人员197人,为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二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市政公用设施运行(道路、排水、照明)、城市公共空间秩序、城市地下空间管理、供水、供气、供热等职责划入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地上地下设施建设运行统筹协调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大城管”新格局,构筑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为城市管理步入长效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完善基层执法机构。在13个镇(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派驻的执法中队合署办公。按照人口、执法工作量等因素,核定5-11名编制不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镇街(开发区)现行配置具有行政资格的执法人员4-6名,各镇街(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相应配置执法人员。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综合执法的组织协调、应急指挥、联合执法等工作。完善执法联动机制,由镇街(开发区)统一指挥和调度县直部门派驻的所有行政执法队伍,搭建“资源统筹、联合执法”的镇街(开发区)综合执法平台。

二、规范权力运行,实现制度引领,打造权责明确城市管理执法新体系

(一)构建权力运行新体系。一是划转相关部门行政权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中将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16个领域的15个职能部门的793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措施调整到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并要求职能部门负责综合执法权力有关依据的清理,明确执法依据和标准,一并提供给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进一步规范了权力运行,为文明执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重新修订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编办对综合执法局“三定”规定进行重新修订,赋予职权,厘清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依法建立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三是编制镇(街道)权力清单。各镇(街道)均保留行政权力事项83项,其中行政处罚8项、行政强制4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给付3项、行政裁决2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监督19项、其他行政权力45项。进一步划清镇(街道)行政执法权限、明确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理顺镇(街道)行政执法体制,为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镇(街道)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构建规范化管理新体系。一是推行执法制度规范化建设。出台了《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规则》《行政处罚程序》《执法规范》《案件审理制度》等执法制度,实现了综合行政执法的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目前,国土、林业、水务、文化、规划等领域已基本实现专业化执法。二是推行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按照执法办案信息化要求,加快网上办案系统建设,将执法办案全过程通过“六个网上”实现“四个规范”。即“线索网上登记、立案网上受理、文书网上生成、质量网上控制、审批网上分级、结案网上存档”,实现“程序规范、文书规范、审批规范、结案规范”,以“标准化车间作业”的方式,确保执法公开、规范、高效。三是推行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按照“四统一、五到位”的要求,执法中队实现了统一教育培训、统一装备投入、统一执法规范、统一建设标准,基本完成了办公场所、人员配备、执法装备、工作职责、工作机制五到位。(三)构建“数字城管”管理新体系。整合住建、交警、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门力量,实现统一运作、联合执法。树立“互联网+”理念,打造“智慧交通”模式,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与“雪亮工程”数据共享,将175处县城主次干道、学校、超市商场、公交站台等城市管理关键部位视频监控纳入数字城管视频平台。依托平台成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将发现的问题批转到不同业务部门处理。通过整合管理资源,克服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病,实现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变。

三、强化部门联动,凝聚执法合力,构建协调顺畅综合

执法新机制出台了《平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和镇街的职责权限,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一)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协作配合。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权限。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合理划分职能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职责权限,妥善处理好职能划转后监管与处罚的关系,切实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二是落实镇(街道、开发区)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镇(街道、开发区)统一指挥和调度县直部门派驻的所有行政执法队伍,搭建“资源统筹、联合执法”的综合执法平台。(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镇(街道、开发区)的协作配合,定期研究解决综合执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或争议事项,推进综合执法相关工作。(三)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了巡查、发现、制止、抄告、综合执法案件移送、基层联合执法、综合执法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相关责任追究等9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案件移送程序,信息共享内容,司法衔接过程等,实现执法信息“互通有无”,构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执法监管体系。

四、坚持民生导向,做好结合文章,营造城市管理良好发展的新态势

(一)动与静结合实现“两提升一改善”。在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通盘考虑、双管齐下,实现了通行能力、停泊能力大提升和交通秩序大改善。一方面,“路口渠化改造”使机动车通行能力大提升。一是最大限度拓宽靠近路口的道路宽度,将右转车道转向口提前设置,并将右转车道向前延伸部分设为直行车道,实现了右转车辆不受红灯限制,也为直行车辆增添了一个车道,此举提高路口车辆通行能力20—30%。二是增设左转待停区,在左转弯车道增加数米长的白色虚线框,向左前方延伸到道路中间,此举使一个红绿灯周期可多通行3至4辆车。三是路口设置安全岛,安全岛内铺设红色沥青、栽种景观植物,岛上方建有钢结构张拉膜遮阳棚,引导行人自动进“岛”等候通行,不仅实现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还绿化美化了路口环境。另一方面,按照“合理布局、充分设点、尽力便居”的原则,利用商业区、公园、广场等车流密集场所周围的闲置空地,新建永久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10处,提供停车位1100个;在部分道路两侧科学施划停车位5000余个,配套相应的引导标识和管理制度,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问题,乱停乱放现象基本遏制。(二)快与慢结合提升居民的出行舒适度。将公共交通“快捷系统”与骑行步行“慢行系统”统筹谋划和设置,取得了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公交以“快”字当头。确立了“让公交成为群众出行首选,让群众等车时间不超过8分钟”的公交服务标准。目前,县城公交车运行总数达到105辆,运营线路7条,建设公交港湾候车亭90个、停车站点牌150个,运行里程达到112.5公里,形成了“双环嵌套,多线兼顾环绕”的公交线网格局。另一方面,绿道以“慢”字为要。在浚河、兴水河和部分主干道建成全长约58公里的11条慢行绿道,将各个生态公园和县城广场绿地连接成线,形成绿网相连、绿脉相通、绿道相接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和慢行系统。同时,将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慢行绿道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在住宅小区、商贸区域等人流较多的地段重点布局,设立了55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放了1100辆自行车供居民在绿道骑行。(三)堵与疏结合取得多赢效果。“堵”即管制、强制、处罚,通过必要的形式依法予以惩戒;“疏”即教育、劝告、引导,从理性上将其不规范转变为规范。平邑县坚持“堵疏结合、服务民生”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占道经营等管理难题。一方面,铁腕治堵。针对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和市容问题,采取依法行政与服务监督相结合的措施,坚决取缔道路沿线违法搭建的棚户和违章摆放的摊点。同时,加大对涉牌涉证、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另一方面,科学疏导。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对占道经营在坚决取缔的同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充分征求商贩建议,将城区7处闲置空地进行平整,设置了年货市场和临时菜市场。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5

一、加强执法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按照“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原则,狠抓队伍的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组织严、作风正”的稽查队伍。专门制订了年度学习计划,把每周二下午定为集中学习时间,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关于2010年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以及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在今年县法制办组织的全县行政执法证换发工作中,12名执法办案人员全部通过行政执法业务能力测试。今年5月份,根据市局关于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试点工作的要求,我们组织全体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为期1周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集中培训工作,全面掌握了执法办公系统的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队长负责制,明确专门人员实施执法系统的操作、维护,对文化经营单位管理信息、日常检查情况和查处案件都及时、准确、如实地录入到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执法办公效率,增强了队员执法办案能力。

二、狠抓制度管理,确保办案质量。

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狠抓制度管理,严格按照文体局执法委托书的要求,在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年初,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受理工作制度》、制作了《执法办案流程》,统一了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对举报、检查、立案、调查、处罚、结案等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办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处罚内容适当。切实抓好执法文书及案卷的制作,由稽查队长对处罚案件程序和案卷质量进行亲自把关,凡是经审核存在问题的,一律要求办案人员进行补正。在案卷管理方面,专门建立了《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执法文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执法案卷文书借阅利用制度》等,开展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进行专题培训,将日常案件中主体认定、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程序合法和文书规范等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整改的具体方案和要求,全面提升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技能。多年来,我县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严格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

先后组织开展了“平安世博”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校园及幼儿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文化市场暑期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等,针对音像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经营、网吧及游艺娱乐、歌舞场所等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一年来,开展突击检查32次,零点行动11次,联合执法行动5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2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480家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39家次,收缴违法音像制品2500余盘(盒),关闭取缔无证照经营的电玩场所及“黑网吧”8家,取缔非法演出活动6起,全县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在集中整治文化市场的同时,突出抓好平安创建工作。结合本县文化市场实际,专门制订了《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周密的预警反应机制。在市场管理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定期联合公安、消防、安监等有关部门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执法行动,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组织歌舞厅、游艺厅、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开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疏散演练,有效地提高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到位,我县从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确保了市场平安稳定。

重点加强了对网吧市场的治理整顿。目前,县城乡共有网吧50家。我们把落实好网吧实名登记制度作为有效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加强对网吧日常巡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突击检查,加大了学校放学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等非正常工作时间的检查力度,加大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时刻保持严罚的高压监管态势。同时,经常性组织召开网吧法人会议、网吧管理座谈会,与网吧法人签订了《守法文明经营责任书》,有效地提高了网吧市场从业人员守法经营意识。今年8月份,我们举办了全县网吧法人及网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班1期,会期3天,培训网吧管理人员100人,并颁发了《网管人员资格证》。为杜绝网吧超时经营,我们协调网通、电信部门对网吧实施了“零点断网”,于每日晚12时至次日早晨8时停止对所有网吧的互联网信号服务,从源头上防止了网吧通宵经营现象的发生。今年,从全县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中精心筛选了55名网吧义务监督员,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网吧义务监督员证》,协助文化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形成了对网吧市场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县网吧市场经营秩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网吧市场出现经营者自觉杜绝接纳未成年人的可喜局面。

四、健全长效机制,发挥服务职能。

一是抓好信息报送工作。按照《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定期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文化市场执法数据报送工作,按时上报每月、每季度、每年度的经营单位信息和执法数据。高度重视执法动态宣传报道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积极撰写执法简报、工作信息和调研报告,《浅谈如何科学管理基层音像市场》、《注重疏堵结合、加强网吧管理》等多篇在文化市场网、省文化市场执法网发表。一年来累计报送执法简报40余条,在全市位列第一,为上级领导了解文化市场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二是抓好监管平台管理工作。2005年起,我县网吧监管平台正式运行。我们专门成立了网吧监管中心,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电脑网络设施,建立了《网吧监管中心岗位职责》、《监管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实行专房、专人、专机管理,24小时值守,充分发挥出网吧监管平台对网上色情违法游戏和信息的屏蔽过滤作用,为广大网吧上网消费者创造了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今年以来,我县净网先锋网吧服务器在线率和客户端安装率一直处于全市前列。

三是抓好网吧实名制登记工作。为确保网吧实名登记制度落到实处,有效杜绝未成年人和不登记身份信息的人进入网吧上网,构筑严密高效的网络防控阵地。我县把网吧实名登记工作作为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为每家网吧发放了统一印制的《公用上网服务业实名制登记薄》,帮助网吧建立健全了《入场登记制度》、《场内巡查制度》,要求网吧经营者严格核对上网消费者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认真做好登记,拒绝未成年人上网。执法人员每半月开展一次拉网式检查,对上网人员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与实名制登记簿进行严格的对照、审查,确保上网人员、有效证件和登记内容相一致。同时,将所有网吧的登记簿进行收回,安排专人进行集中审核,并保存备案。

四是抓好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工作。重点抓好庆典演出活动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行为。在严格清理检查的基础上,我们印发了《致全县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一封信》,告知其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其在举办活动前,先将营业性演出团体有关申请材料提交文化主管部门,由文化部门对提交申请材料和演出场所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情况作出准予演出的答复文书。对批准的营业性演出,文化部门安排专人到现场对演出节目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核,对是否有假唱、假演奏行为进行重点监控,严肃查处违法演出行为。

五是抓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严把文化市场审批关,坚决杜绝在校园周边设立网吧、游艺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今年,我们以网吧年审工作为契机,对网吧经营单位的名称、法人、经营位置、微机数量和营业面积等与《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注明的内容进行逐项对照、认真核查,网吧微机、经营面积达不到标准不予年审,净网先锋安装不到位不予年审,消防安全审查不合格不予年审,力争在数量上严格控制,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在游艺娱乐场所设立审批工作中,要求娱乐场所经营面积必须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并严格按照文化部《第一批游戏游艺机市场准入机型机种指导目录》购置机种机型,切实达到规范起步,守法运作的要求,促进全县文化娱乐市场朝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年来,尽管我队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发达市县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执法办案经费不足、执法设备缺乏、执法人员编制少,农村边远地方巡查不到位,文化市场违规经营容易反弹等问题,这些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11年,巨野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按照省、市创先争优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力争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繁荣发展巨野文化市场再立新功。

1、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积极开展“学习型”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岗位培训规划,加强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执法文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学法、懂法、会执法,能说、会写、会办案的执法队伍。

2、加强网上办案实施力度。充分依托综合执法办公系统进行文化市场案件的办理,实现案件从受理、处置到结案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切实将受理、调查、审核、处罚等项工作全部在网上操作,增强网上办公的透明度和实效性,力争网上办案走在全市前列。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制订、完善《文化市场日常检查制度》、《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监管平台日常管理制度》、《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制度》、《文化市场举报受理制度》、《执法办案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执法人员工作纪律、行为规范等,强化监督考评机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有序化开展。

4、加强执法信息报送。进一步加大执法信息报送力度,加强调查观察和理论研究,将工作动态、案件查处、工作经验、执法亮点等及时编发上报,不断提高执法信息报送质量,多报大稿、报长稿、报好稿,出新意、写实情,努力把信息报送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5、加强“净网先锋”的管理。对“净网先锋”管理平台实行实时监控,保证网吧服务器在线率和客户端的安装率。对网吧内停电、断网事宜及时给市级监管平台请假汇报。督促做好“净网先锋”游戏服务器的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实施好网吧、娱乐场所等视频监控,利用高科技手段,搭建解决文化市场违规行为的良好平台。

6、深入开展好“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一是打击网络游戏“私服”、“外挂”,重点查处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网络游戏及进行格调低俗宣传推广的网络游戏。二是清理歌舞娱乐场所歌曲点播系统。对使用非法出版、生产或者进口的音像制品,播放含有禁止内容的曲目或荧屏画面,或者擅自与境外曲库联接的歌舞娱乐场所,依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从重处罚。三是严查侵权盗版网络音乐。四是清查违法动漫游戏产品。五是查处假冒伪劣美术品。严肃查处经营假冒、盗用他人名义美术品的经营单位;对经营含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美术品的,依法没收作品及违法所得,从重予以处罚。六是严打假唱假演奏。按照《文化部关于建立预防和查处假唱假演奏长效机制维护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对重点演出活动,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现场监测,有效预防假唱假演奏行为。七是排查网吧影视服务器。集中清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严禁经营者未经权利人许可,将影视作品等上传至网吧内局域网服务器,供消费者浏览、下载、播放。

7、加强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是继续加大网吧市场管理力度,运用多重有效手段,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活动。二是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打击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各类非法演出等违规行为。开展非法电子游戏专项整治。三是加大对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冬季演出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街头广告商业促销演出管理,严厉打击演出市场色情表演等各类非法演出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侵权盗版活动。严厉打击盗版教材、教辅,进一步规范图书、报刊和教辅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活动,力争查处一批大要案。

8、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文化市场行政审批项目、申报程序、法律依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公开,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为群众办事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严格办案程序,切实强化和谐执法理念,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造福于民”,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氛围。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严格管理;文明执法;调研报告

我局自2010年4月成立以来,以建设“绿色文化市场”为目标,先后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被济宁市授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一、目前现状

2010年,我市将原文化市场稽查队改建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市编委核定行政编制16名,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为直属副科级单位,核定编制25名。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增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合力。每年年初在制定年度目标任务时,都把依法行政、文明规范执法纳入全年整体工作规划和要求中,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科室队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相应成立局长任组长的依法行政和文明规范执法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各科室队之间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依法行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整体工作扎实有效地深入推进。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长效机制。围绕岗位职责、执法程序、办案流程管理等方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严密地制定执法工作规范,形成一整套严密、科学、规范的覆盖执法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体系。我局编订《兖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规章制度汇编》,做到人手一册以提升干部职工自律意识。今年年初我局编制了《行政执法案件处理流程图》,在单位走廊显要位置上墙公开张贴。

3、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近几年来,兖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通过不断升级网吧警示页面、发挥净网先锋的过滤作用、建立网吧qq群、娱乐场所飞信群、不定期与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督查协调重大疑难案件和执法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严格执行罚没收入分离制度,罚款全部上交财政,在案件处理上,严格落实集体讨论制,确保执法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4、加强培训考核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文明规范执法水平整体提升。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原则,坚持面向全体执法人员,抓好培训考核工作。目前,我局执法持证人员已增至13人。多方搜集与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相关的38项法规条文印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法律法规选编》。同时,加大对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将每年的第一季度作为专门的“法律法规培训季”。

5、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我局利用每年“12·8”、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契机,多次开展街头法制知识宣传和咨询活动和文化执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宣传活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队伍面临“小队伍大市场”的困境。我市文化市场总体规模较大,网吧99家,娱乐场所40家,书店56家,印刷企业38家,音像制品店9家,美术品备案10家,总计300余家。而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现有执法人员16人,约合100家经营单位仅有5.3个人去管理,的确存在“小队伍大市场”的困境。全面提高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尤显重要。

2、依法行政理念有待更新。长期以来,行政执法过分追求政府的权威和对经营业户的严格管理,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造成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要改变过去那种管理就是处罚的老观念,处罚就是罚款的老模式,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亲民执法,加强监督,提升柔性管理成效。

3、技术监管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文化市场科技化的日新月异,文化市场监管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学会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文化市场有效监管。就目前我市而言,仅仅在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实现了利用净网先锋的在线监管,但还只是限于后台监管,尚未实现视频监管。对于娱乐场所、书店、印刷企业、音像制品店等等都仅仅限于“人管”。而在相当一部分地区远程视频监管平台技术早已经实现。

四、解决措施

1、继续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整体素质。重点在“一精二懂三树”上探索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一精”。熟悉文化市场业务知识,精通本职工作。“二懂”。懂执法心理学。懂执法技巧。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转变执法方式,做到巧执法。提高执法艺术,改进执法方式,完善执法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三树”。树立文明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

2、继续加强多部门的联合执法。文化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通过建立常规性工作机制,加强与综治办、公安、工商、城管、电信等部门联合,努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合力,加大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力度,打击“黑网吧”经营以及不健康电子游戏、侵权盗版等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3、继续完善“五位一体”举报受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义务监督员、“12318”举报电话、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咨询”、兖州市文化市场执法网站、来信来访“五位一体”举报受理工作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成正确而浓厚的舆论导向。也可有针对性地公开曝光违法经营受查处的反面典型案件,震慑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义务监督员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综合防治的格局。

4、推行刚性执法、柔性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人。可通过制作亲情提示卡,将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详细介绍,随时进行发放。推行“首犯免罚制”,对首次违规人员,坚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予处罚;当违法问题轻微并能及时纠正时,劝导相对人及时纠正,不再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推出延时服务、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延伸服务、上门服务等等柔性措施,进一步方便业户。

参考文献:

[1]关喜春.辽宁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方向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2]厉建梅.城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黄煜庭.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0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7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机构编制工作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会议上,山东省对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这艘航船在齐鲁乘风扬帆,破浪前行。

政策靶向精准,因症施治顽疾

时间调至2014年11月,山东省委在《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中提出,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省委、省政府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统筹推进。省编办作为改革牵头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特色思维,精准聚焦解决行政执法层级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调研,了解基层实际,掌握群众诉求,梳理改革要点,组织开展试点,研究政策措施。

2015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了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五个方面重点内容。一是理顺层级执法职责,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根据不同层级政府事权,厘清各级执法权限,明确监管职责、执法领域和执法重点。强化省级统筹推进、协调指导职责,省级部门主要负责政策标准制定、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精简压缩省级执法队伍,今后省级不再新设行政执法队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市县行政执法职能,减少市区执法层级,市和市辖区原则上只保留一个执法层级,凡由县级政府行使更方便有效的行政执法权限交由县级政府行使,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二是规范执法主体,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从三个层面推进:实行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探索推进县级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县级要在基层发生频率较高、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社会管理、城镇管理、民生事业等领域推进综合执法,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健全基层执法体系。三是规范执法队伍管理,创新执法方式。明确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升执法和服务水平。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合理划分职能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调整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边界,建立衔接配合制度、工作会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执法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执法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五是加强组织领导,稳妥有序推进。建立由省政府领导担任召集人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县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五个重点”真正抓住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为全省推进改革成功谋篇布局、立柱架梁。

2016年2月,郭树清省长在省编委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抓紧清理规范省级执法队伍,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优化执法力量配置,切实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试点率先突破,探索成绩喜人

改革就是要“动奶酪”、“啃硬骨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必须找准突破点。省编办注重政策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预留政策空间,不固定试点模式,鼓励不同区域差别化探索,选择莱芜市、日照市、胶州市、高密市、滕州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试点,为改革在全省面上推开探路。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改革试点工作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6个试点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开方抓药”,确定改革探索路径,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青岛市坚持适度整合的原则,将在基层发生频率较高、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比较突出的市容环境卫生、城乡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环境保护、文化市场、土地和矿产资源、海洋渔业、畜牧兽医、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事项纳入跨部门跨领域执法范围。胶州市集中了7个领域共计1178项执法权限;黄岛区集中了6个领域共计1402项执法权限。同时,在区市政府工作部门限额内预留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所需限额,按照“编随事走”原则,将城管执法、文化市场、国土监察等多个部门所属执法队伍归并到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幅度达原执法队伍总数的50%以上。在执法重心下移方面,将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向镇(街)派驻,实行“区市所属、镇(街)管理使用”,镇(街道)配备了一支30-50人的执法队伍。在完善与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关系方面,重新调整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权责边界;建立完善行政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与政务服务信息平台的融合,探索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动机制。在完善与司法部门的互动关系方面,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搭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互联互通的数据平台,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

日照市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同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目前,市和功能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三定”方案、区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均已印发,各县(区)、功能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改革后,市级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承担整合后不宜下放县(区)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专业性较强、县(区)暂无条件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县(区)级主要承担具体执法职责。按照“人随职能走”的原则,目前已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支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旅游执法大队、人防建设管理监察大队4个部门共160名执法人员全部下沉划转到区级和功能区。

莱芜市按照“横向整合执法部门、纵向减少执法层级、行政执法重心下移、镇级加强执法力量”的改革思路,市级以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为主,重点推大部制,市、区整合工商、质监部门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直接承担执法职责,实现了市场综合监管;区级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为主,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市级除主要保留行政执法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土、交通、文化、人防等领域以及中央和省专门要求实行分级管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等领域外,其他领域全部下放区级,以区级政府属地执法为主,市级将主要职责放在统筹、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上。

滕州市在城市管理集中行使的5个领域11项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将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建筑、人防、防震减灾、民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服务业、商务、粮食流通等11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综合行政执法,组建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执法机构,将市城市管理局调整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机构,按照“编随事调、人随编走”原则,将市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市人防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市婚丧稽查大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市旅游行政执法大队、市粮食流通管理监督检查大队等执法职责和机构人员编制相应划入市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高密市将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城市绿化、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文化市场、工商管理(无照商贩和违反规定设置户外广告方面)、公安交通(侵占道路方面)、土地矿产资源、水行政、建筑业、房地产、人防民防、防震减灾、殡葬管理、农业、旅游服务业等17个领域的1295项行政处罚权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

“无边光景一时新”!随着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改革成效初显:一是优化了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各级行政执法机构进一步精简压缩,基层行政执法力量得到切实增强。二是提升了执法效能。通过由一个执法机构集中行使多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改变了以往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推诿扯皮等现象,执法力量更加集中,一些违法行为、矛盾都能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方便了群众办事。随着执法关口前移、执法力量下沉、执法行为规范,以往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在基层就能解决,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实现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改革带来春意盎然,试点市、区的企业商户和群众纷纷对改革竖起大拇指点赞。

聚焦重点任务,改革全面发力

省编办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确定今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研究制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二是清理规范省级行政执法队伍;三是继续推进6个市区试点工作,指导其他市选择1-2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经验;四是指导各市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整合规范执法主体,优化执法力量配置,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五是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有机结合,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省编办副主任孙书恒在全省机构编制工作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会议座谈时说:“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今年全省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要积极研究探索,精心制定方案,认真搞好试点,把握好时间节点,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8

一、行政综合执法探索实践的简要回顾

行政综合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在合理的管理幅度范围内,综合行使多个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法定职权的行政执法制度。目前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比较成型的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领域,十以来各地在县域和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探索实践也为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之后,各地纷纷开展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探索,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方要把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经验运用于市县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坚决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切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自此,各地陆续将原来分属于城建、环保、规划、环卫、工商等部门执法职能和机构整合,组建相对独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城市管理成为开展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最早的领域,也是涉及面最广、暴露问题最多的领域。二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提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基本思路,在部分省市先后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试点。2009年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央编办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副省级及以下城市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目前,各省基本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采取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或将文化主管部门直接整合的方式,将法律法规赋予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一个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成为出台规范性文件最多、要求比较明确、贯彻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实践。三是街镇综合执法。街镇综合执法是适应城市管理重心下沉、简政放权需要,根据街镇综合管理实际不断探索出来的。按照现行法律规定,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授权外,街镇不能作为行政处罚主体开展行政处罚,多采取委托执法、派驻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形式。在街镇建立综合执法平台,赋予其区域管辖范围内城市管理、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多项巡查权,及时发现和劝阻违规行为。遇到重大执法问题,依托部门派驻执法机构,以上级业务部门名义执法。

总体来看,现有的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执法任务交叉、分工过细、多头执法、无序执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随着大部门制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许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市和市辖区在相同领域设立两级执法队伍,执法边界、监管责任不清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综合执法的效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的要求。山东省委《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明确“整合、规范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市和市辖区只保留一个行政执法层级。推进执法重心向市县下移,重点充实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领域的基层执法力量。抓好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探索在县级政府设立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由此可见,中央和省深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政策和方向比较明确,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势在必行。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级编制部门必须找准制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理清思路、攻坚克难、破浪前行。

二、现行综合执法模式利弊分析

现行的行政综合执法多以地域为限,条块分割、上下对应明显。综合执法改革就是要打破固有区域、部门限制,合理分配各层级、各领域执法力量,通过再造执法组织架构,优化配置执法资源,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结合各地改革实践,具体从纵横两方面分析。

(一)横向改革重点在于合理确定综合执法整合范围。根据综合执法范围不同,横向改革可分为部门间综合执法、部门内部综合执法两种。部门间综合执法也称跨部门综合执法,所跨部门一般为相近或相通的领域,部门内部综合执法整合多用于大部制改革中。

跨部门综合执法主要是将法律法规赋予特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从原来的部门转移给新的执法部门,实现部门间执法权的外部整合。这种改革模式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济南市2003年撤销了城建、规划、房管、环卫、园林、人防等14支执法队伍,组建了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相对集中了城市管理领域300余项行政处罚权,从体制上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提高了执法效率。二是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实行综合执法改革的部门,监督管理职责仍由各部门执行,这种“管”与“罚”分离的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管理权、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的适度分离,强化了不同权力之间的监督和制约,改变了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运行体制,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三是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济南市城市管理执法整合过程中,将原有14支执法队伍编制326名压缩到200名,有效节约了政府行政成本。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比较明显,一是执法范围过宽,容易顾此失彼。各地城市管理行政处罚事项均在300项左右,且随着社会综合管理的逐步推进,执法的边界仍在不断延伸。执法范围过宽、头绪过多与执法力量相对稳定之间矛盾突出,迫使有限的执法资源向重大事项、重点任务倾斜,造成执法事项之间的偏颇不均。二是缺乏刚性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在日常行政执法中,综合执法部门通常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往往被部门视为“麻烦”而加以推诿或拒绝,而综合执法机构又无力协调。执法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影响了执法效力。三是监管与执法边界不清。造成职能部门与执法机构之间“有利抢着干,无利没人干”的局面,管理职责发挥缺乏有效抓手,管理弱化、以罚代管问题突出。

大部门内部综合执法是将改革涉及部门直接合并成一个,原分属于各部门的执法机构也顺势整合,通过整合执法主体实现执法权的相对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综合执法。济南市将原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撤销,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法律法规赋予的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等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进执法公平。统一由一个部门监管,避免了多部门管理推诿扯皮而造成的监管漏洞和执法真空现象,基本实现执法标准、执法尺度统一。二是有利于提高效率。将原有执法力量物理整合,执法人员仍从事原行业执法,避免因跨领域、跨行业执法带来的知识储备不足、执法难度增加等问题。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人员身份划转障碍造成的改革不彻底。执法人员存在行政编制、参公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和聘用制四种情况,整合后,由于执法人员的编制性质不统一,导致部分执法职能难以实现有机整合,造成新的不平衡。

(二)纵向改革重点在于分别确定区与县综合执法整合方向。目前,各地相同领域普遍设有市、县(市)区两个执法层级。按照依法治省意见“有条件的市和市辖区只保留一个行政执法层级,探索在县级政府设立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区县综合执法改革方向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市、市辖区两级执法机构各为执法主体,且执法区域重叠,不可避免地造成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局面。市辖区的执法队伍往往处于“打下手”、“当配角”的位置,被动应付,造成人财物资源的浪费。从长远来看,减少执法层级是大势所趋。但是保留市级还是区级执法队伍各有利弊。保留区级执法队伍,优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上。即,属地管理责任和同级政府部门间协作配合方面。一是快速执法能力较强。区一级执法队伍,执法的范围相对较小,发现问题处理较为及时,执法效率较高。二是便于部门间协作配合。由于属地管理责任明确,遇到执法重点、难点问题时,可由当地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配合,采取联合执法、集中协作等多种方式,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各自为政,执法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对执法政策的理解不一致,可能带来执法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造成执法不公正。二是层级较低,影响执法效力。区级执法机构层级地位较低,无力协调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执法效力。反之,保留市级执法队伍优势主要体现在全市协作与统筹方面。对于城市管理中跨区域联合执法,市级执法机构可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区与区之间搭界的监管盲点,可根据各区执法力量和目前承担执法任务情况,合理分配任务,有效解决执法边界不清、执法力量不足、区域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推诿扯皮行为;对于重大综合案件联合执法,也可以迅速集中工作力量,部门联动、上下协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综合执法合力。但执法重点偏重一些重大问题,对于一些小问题可能出现不重视、执法不到位的情况。

县级综合执法改革的关键,是建立权责一致、有效衔接的县、街镇两级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通过划分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边界,形成工作合力。从改革实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不同,县域综合执法形式比较多样。一是胶州模式。将市直部门承担的城镇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治安管理、文化管理、畜牧兽医等八个领域行政执法权整合,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部门派驻街镇的城管中队、安监办、土地所等执法机构,成立综合执法中队,实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街镇双重管理体制,以街镇管理为主体制,实现人、财、物实质性整合。二是天津模式。根据行政处罚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规定,作为直辖市,天津市出台了《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房屋安全、公安消防等50类321项行政执法权赋予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将部门综合执法机构的骨干力量充实到街镇执法机构,并配套出台了《推进街镇综合执法实施意见》,合理划分市直执法机构与街镇管理区域和执法权限,彻底解决了镇街无执法权限的问题。此外,有些地方以街镇综合执法为突破口,分步推进县域综合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如,章丘市刁镇作为山东省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将市直部门安监、文化、林业、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等部分行政处罚权下放到镇政府,采取“委权执法”与“派驻执法”相结合方式,与部门派驻机构共同实行综合执法。再如,商河县在乡镇设立综合执法平台,开展林业、国土、农业、市场监管、水务、食药等日常执法巡查,及时将信息反馈相关执法机构,通过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总体来讲,县域综合执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县域执法综合程度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紧密相关,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明确授权外,街镇无法作为执法主体行使行政处罚权及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责统一,这也是县域综合执法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行政综合执法路径选择

实践表明,综合执法改革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综合治理需求,符合改革发展方向。推进综合执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将综合执法改革放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纵横同步,点面结合,有序推进。

(一)从横向上由“小”及“大”分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综合执法不是一揽子执法,不能一步到位、面面俱到。应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有机结合,分领域分行业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先行试点执法整合领域大致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涉及范围不广。如文化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整合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等行政处罚权,而文化、文物、出版物、美术市场一般比较集中,规模不大,执法领域相似度较高,难度不大,涉及面不宽。二是专业性不强。确定综合执法的整合范围要充分考虑能否有效运行,对于一些执法专业程度较强的、专属执法权不能盲目整合。应先行考虑一些执法过程便于操作的,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如旅游执法。三是关联程度较高。执法领域相似性较高,执法环节尽量处在同一生产链条可实现生产全过程无缝监管,有效避免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提高执法效力。如,在市场监管领域,将工商、质监、食药等执法整合,再如,在农业领域,推进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畜产品、水产品、植物检疫、农业机械安全等综合执法。

(二)从纵向上“收”“放”结合分领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对市和市辖区行政执法改革来讲,“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并不是把市级全部行政执法权限下放,应充分考虑各领域特点做好“收”“放”结合文章,分而治之。对于需全市范围内统筹推动、区域间协调任务较重或区级执法机构无法协调的以及区级无相关管理权限的交通、规划、国土、建设等领域,应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收上来”。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文化旅游、劳动保障、工商质监、公共卫生、商务流通、价格监督、节能降耗、粮食保障、人口计生等领域,应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放到位”。在下放权限时,还要充分考虑事项所在执法链条的整体性,避免因同种类型执法权限“收”“放”不一致,变相增加执法协调的难度。当然,综合执法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作为过渡,部分执法仍可能需保留市、区两个层级。对已经推行综合执法的机构,如城管执法机构;对市、市辖区政府属地监管责任较为明确的,如环保执法,一段时间内要合理确定市、区两级的职责边界,同时保留两级执法。

(三)从层级上注重“点”“面”兼顾配套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综合执法涉及多个层级、多个部门,改革过程中,既要抓住综合执法这一个改革“点”,又要注重将综合执法改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整体谋划,统筹推进。需建立强有力的配套协作机制,通过明确划定各级各部门执法权限和范围、健全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机制、合理配备综合执法力量、强化财政支持保障等配套改革政策。以街镇行政执法改革为例,省级着重完善街镇综合执法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由上到下整体推动;市级明确部门间协作配合机制,将综合执法骨干力量充实到基层,并做好现有综合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县级既要做好街镇综合执法机构跟踪考评,又要强化对部门协作配合的监督,确保县域范围内形成综合执法合力,保障各项改革政策落地。只有统筹谋划、“点”“面”整体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才有生命力。

(四)从政策上敢“破”敢“立”保障执法人员同城同岗同待遇。以济南市为例,全市执法人员6249名,其中行政人员360名,事业人员4605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人员1515名),编外聘用人员1014名(主要是协作执法)。同城同岗不同工不同酬是阻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员无法流动造成改革不彻底。有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划转综合执法机构后,由于执法人员身份问题无法划转,造成新的职责交叉和多头执法。另一方面,同工不同酬容易造成执法队伍“机关化、贵族化”。济南市编外聘用行政执法人员占执法总人数的16%,这些人员工资待遇有的不到编内人员的一半。推进综合执法关键还是要破除现行人事管理体制,明确一线执法力量占编比例,严把执法人员资质,畅通人员划转、身份过渡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待遇。只有解决了身份和待遇问题,确保同城同岗同待遇,实现执法队伍本身的公平公正,才能树牢执法根基,推进执法工作公平公正。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9

一年来,我们在推进改革试点过程中,坚持立足实际,把重点放在基层发生频率较高、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比较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突出综合性、体现专业性、兼顾特殊性,蹄疾步稳地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层级的不同需求,在改革总体框架内,分类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易于操作的改革目标、试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既强调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也充分尊重基层政府改革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中央编办、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设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程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做到既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又挑战难题、化解矛盾,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一、理清执法职能,由“权责不一”向“权责统一”转变

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锁定权力“基数”,理顺权责关系,强化执法责任是前提。我们分三步来理清执法职责:

(一)梳理执法权力。为使改革于法有据,在权力清单编制过程中,对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搞清每项执法权力事项的内容、法律依据、行使范围、执法主体、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处罚频次等情况。通过数轮细致清理审核,共梳理出市本级行政执法权力事项3770项,县级行政执法权力3620项,区级行政执法权力1194项。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建立行政执法权力库,从而锁定各级政府行政执法权力的“基数”,为调整执法职能、开展综合执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明确执法权限。结合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执法权限。除法律法规和上级有明确规定、暂时不适宜由基层政府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执法职能,逐步交由县(市)区承担,实现“属地化管理、扁平化执法”。县级政府按照“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要求,统筹县、乡之间的执法管理工作,推动重心下移,切实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级编制“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三)理顺执法关系。合理划分业务主管部门、承担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及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相互之间无缝衔接的协同机制。业务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重点做好拟订政策措施、组织编制规划、实施审查审批、统筹协调指导、落实监管责任等工作。承担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依法履行执法监管、行政处罚及其相关的行政强制等职责,对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下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指导和工作联系,建立健全沟通配合和业务培训机制。

二、整合执法机构,由“职权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

整合归并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职能,是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基础。我们主要从四个层面分类构建综合执法新体制:

(一)着力推进部门内部集中综合执法。在市级层面,整合优化部门内部执法监管职能,除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和不宜实施集中执法的情况外,原则上对部门内由多个处室、多支队伍行使的行政执法职能集中归并到一个处室或者一支队伍行使,明确执法责任,落实执法流程,建立协同机制,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处室)管执法”。市文广新局将分散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保护方面的执法职能整合,组建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实现“一支队伍管文化”,有效地集聚了行政资源,提高了执法效率。

(二)探索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在县(市)层面,探索实行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相结合。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执法职能和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如皋市率先在全市将县域范围内分布在18个部门的26支队伍、32个科室的执法职能和机构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了6支综合性执法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三)稳步推进“区街联动”综合执法。在市辖区,按照“跨部门、相关联、可承接”的原则,整合区级相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能和执法力量,统一集中下沉到街道,由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对外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实现“一个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崇川区钟秀街道组建综合执法局,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基础上,将市场监管、环保、城建、水利、公安、文化等领域的9大类143项执法职能,统一划入街道办事处,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集中行使,有效地提升了街道的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

(四)积极推进区域性综合执法。在重点园区和乡镇,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运转得好”的要求,以城镇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重点,将县级相关部门适宜在基层行使的执法职能下放到重点园区和乡镇。重点园区和乡镇组建综合执法局,以园区和乡镇的名义集中行使执法权,实现“一个区域一支执法队伍管执法”。如皋长江镇、启东吕四港镇等39个乡镇和园区,从各自实际出发,承接县级政府部门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最多的乡镇达到1238项,真正实现了“小事解决在村街、大事控制在镇区”的目标。

三、下移执法重心,由“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到底、管到位”转变

综合执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一线。我们分三种情况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一)下移执法机构。对基层发生频率高、执法监管结合紧密、需要较强专业技术进行支撑的涉改领域,主要采取下移执法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执法。比如:在市场监管领域,将县级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组建市场监管局。市级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不再直接承担执法职能,原有执法队伍全部充实到市辖区。全市共设置市场监管派出机构94个,县级市场监管局80%以上力量下沉至基层。在环境保护领域,全市按区域设置28个环保分局,县(市)环保局原机关执法人员40%下沉到分局,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实现网格化、全程化、立体化监管。

(二)下沉执法力量。对执法事项主要发生在基层、专业技术要求适宜、执法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的涉改领域,主要通过条块结合,整合执法力量,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能力,开展综合执法工作。比如在市辖区,将现有城管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整建制划转下移到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按照下放执法事项的数量相应配置执法人员,并全部下沉到街道。派驻在街道的执法机构和人员全部接受街道办事处的组织领导,统一集中行政执法权,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执法效率。

(三)下放执法权限。对与基层管理关系密切、现有力量和能力能够有效承接、适宜由基层政府实施的执法事项,主要采取直接下放的方式,统一由基层政府开展区域性综合执法。比如在重点园区、经济发达镇和市级中心镇,将县(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下放到园区和镇街,由园区管委会和镇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和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监督检查权。下放的范围涵盖了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安全生产、劳动监察等10多个领域。

四、健全执法机制,由“粗放执法”向“精细执法”转变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提升执法的准确度、精细度和有效度,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三大机制:

(一)建立执法运行机制。为保证综合执法落地见效,在如皋先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立了6项执法运行机制,分别是:以强化执法责任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与服务责任清单追责机制,以规范日常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双随机”检查机制,以畅通群众诉求为主要内容的举报奖励机制,以发挥信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告知承诺失信惩戒机制,以加强应急防范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以建立考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监管绩效评估奖惩机制。通过建立机制,切实规范执法监管行为,杜绝任性检查和执法扰民,保证“分得清责任、找得到人头”。

(二)建立信息互联机制。探索“互联网+”执法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市、上下贯通、功能完善、数据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强综合执法相关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并与社会信用体系有效对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依托“智慧南通”建设,推行行政执法权力运行深化工程、综合执法智能监管工程、审批信息与执法监管数据共享工程,打造执法和审批监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平台,形成相互支撑、有效衔接、整体联动的执法新格局。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篇10

一、打造过硬队伍,提高执法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是搞好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于城市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大队始终以“强化素质教育、提升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为目标,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首先注重提升全队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大队除了一直坚持每天早晨三十分钟的学习制度外,还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市法律部门和管理局举办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队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制定了培训学习考核制度,定期考核队员对法律及业务知识掌握程度,有效地推进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其次大队在抓队伍建设及执法过程中不断分析现状,根据新时期城市管理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行为规范制度,在全队上下实行执法人员目标责任制、廉洁自律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促使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为适应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需要,先后制定并报请市政府出台《*市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暂行规定》、《*市城市户外广告牌匾设置管理办法》、《*市客运人力三轮车管理办法》、《*市城市清除冰雪实施细则》等各项城市管理规定及细则,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使我市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断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迈进。

二、开展专项整治,市容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多年来,大队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同时,重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市容专项整治活动。

1.“门前四包”收效明显。“门前四包”作为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有效形式,大队把狠抓落实、突出成效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目标,认真做好宣传和责任书的签订,严格检查验收,并实行了奖优罚差制度,使“门前四包”的合格率在逐年上升,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城市管理齐治共管的良好氛围,。

2.户外广告进一步规范。城市牌匾广告作为城市的人文景观,经过大队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户外广告已基本实现统一、规范、美观、亮化的城市管理要求,而且逐渐成为具有反映民族特色及口岸城市的又一新景观。在治理乱贴乱画和非法小广告市容顽疾上,采取管理与清理同步,结合实际,制定广告管理办法,指定和建立广告张贴栏,规范张贴广告行为,从根本上遏制和防止乱贴乱画现象的蔓延。

3.重点区域环境秩序得到改善。在整治市容环境上,为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大队把东西市场、各大商场及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秩序定为日常巡查和突出检查的重点,采取疏堵结合,教育与处罚并重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做好城市早市、夜市和农贸市场定位工作,规范了业户经营,减轻了城市重点区域的管理压力。也使得占道无序经营、乱摆卖现象明显减少,城市市容市貌大有改观。

三、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管理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