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汉语专业培训十篇对外汉语专业培训十篇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15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1

对外汉语教师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实践者,面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较为短缺,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就成为当前对外汉语事业亟待解决的为题之一。本文从零起点的对外汉语教师这样一个群体的培训入手,分析了关于零起点的对外汉语教师这个群体的构成,确定好培训目标,然后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汉语教学需求暴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而作为新兴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则显得捉襟见肘,一是教师数量供不应求,二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因此教师的质量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上的口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各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遍地开花,从业者构成比较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其中新手教师队伍尤其庞大。本文所说的“零基础”对外汉语教师,指的是处于角色认知和关注生存阶段的,几乎没有教学经验的,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较薄弱的,教龄短、职称低的新手教师。本文将从这些教师的队伍构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新方式及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零基础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进行初步探索。

一、零基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构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起步,由于国家的重视,选拔出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管理人员大都是学界名流。我国自1952年起开始向国外派遣精英赴任汉语教师。1965年国家组建了北京语言学院,形成以“北语”为中心,全国多所院校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经历了十年的中断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于80年代重新起步。1983年北京语言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自此对外汉语事业有了科班出生的教师。那时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中存在两种错误思想,一是片面追求扩大招生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二是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小儿科”,会说汉语的人都能教汉语,导致业务不精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影响了对外汉语学科的声誉,同时限制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90年代以来,由于行业内专家的再三强调,业内开始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素质的规范及教师素质的培养。自2007年国内第一批25所院校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来,截止2016年,已有105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虽然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性一再被强调,也逐渐有了一批高学历的“科班”毕业生,但对外汉语业内教师构成仍然比较复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学术背景和学历看

目前正在从事或拟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师的学术背景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外汉语专业及中文、外语等临近学科;二是历史、哲学、新闻等相关文科专业;三是其他专业。第一层次的教师有较好的专业功底,包括语言知识和教学技巧知识,第二层次的教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较突出,第三层次的教师从事对外汉语事业大多处于热爱,因此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专业知识相对薄弱。从学历背景看,不同水平的教学机构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不尽相同。在高校机构及中小学国际学校中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有研究生学历,少部分本科学历;一般营利性教学机构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层次较低的中介,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此外,年轻教师相对来说学历要求较高,而老教师有经验者则可相对放宽要求。

(二)从教师选拔方式及来源看

国家汉办项目、外国在华汉语项目及中小学国际学校,一般通过考试形式选拔教师,参与者大多为相关专业在读或毕业学生;对外汉语盈利机构大多通过应聘者投递简历,机构进行交谈面试的方式选拔教师,原则上要求相关专业,但实际录用教师专业五花八门;高校机构教师大多为教师互相介绍,部分用人学校会有试讲,而部分只需要简单面谈,填写相关表格即可。

(三)从每天的工作时间看

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一般为全职,而国内除部分机构编内教师、中小国际学校对外汉语教师为全职教师外,兼职教师占有很大比例。

二、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目标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建立在培养和达成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上。关于对外汉语应具备的素质,国内不少学者都提出的自己的看法:陆俭明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很强的学科意识,学习、研究意识和自尊自重的意识。教师应当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说都是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学又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它“必须走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①。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了学科意识,才能明了自己的职责和所求。卞觉非指出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时代意识,除了师德、知识、外语水平、教学艺术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使用电脑的能力②。李泉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学生意识、交际意识、语言意识、课型意识、目的意识等11种意识。他认为强化这些意识将有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③。黄宏、周健等人分别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问题。黄宏认为,培养派遣到国外任教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应对在国外工作时的文化冲突从而预防文化休克的能力,是出国师资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④。周健则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有双语、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不仅要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从而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⑤。刘珣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6点要求: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汉语口语书面语的熟练的运用能力;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并且有将这些原则根据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到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具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经历;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⑥。对于零起点教师,由于他们学科背景复杂,学历差别较大,单单经过培训是很难达到以上预期目标的。所以应当相对放宽要求,让他们先达到可以“走上讲台”的标准,至于其他素质则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本文认为,达到“走上讲台”标准必须达成以下四个目标,即拥有较完备的汉语基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一定的外语水平及教学技巧。汉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汉子、词汇、语法等汉语要素知识,中华文化知识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外语水平指赴任国语言或中介语,教学技巧则主要指教学方法。

三、培训内容的制定

(一)目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根据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目标,我们可以进行培训内容的制定。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两点:

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师到任后将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学生年龄从学龄前到成人不等,教授年级从学前到大专院校不等,学生学习目的亦有必修、选修、个人兴趣之分。同时教师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不同学术及学历背景的教师希望侧重的培训内容也不相同。而同一机构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基本相同,同一批次的教师汇聚在一起进行培训,缺乏针对性辅导。这就造成了培训效果不理想及培训资源的浪费。

2.缺乏实操性和灵活性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以知识内容讲授、老教师经验讲座、教学视频观摩为主,被培训教师处于被灌输状态。但知道该如何教学和在实际教学中能否教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加之零起点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这一特点,培训缺乏实操性。同时,零起点教师缺乏教学经历也导致了对培训内容分辨力缺乏,对什么阶段适合用什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掌握的能力。

3.缺乏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

评估是检测培训有效性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得知培训的收效如何,对教师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发现存在的问题,之后得以改进。而目前鲜有对这方面的评估。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有的培训机构采取一劳永逸的做法,同样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多年未曾改变,而对外汉语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培训也就丧失了时效性,收效甚微。

(二)培训内容的制定

如前面所说,零基础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汉语基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外语能力和教学技巧。而面对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先对学生最缺乏及最想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了解,然后制定培训方案,在培训结束后也可通过调查问卷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培训效果,以待下次改善。

四、结语

作为新兴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善。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师资队伍的培养仍是刻不容缓的,“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特别是发展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养新一代科班出身的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急需来看,这种办法只是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举办在职业务培训班。”⑦本文希望通过对教师培训的分析和讨论,引起更多的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出一支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过硬的教师队伍中坚力量。

作者:郑紫涵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注解:

①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世界汉语教学[J].2005.

②卞觉非.21世纪:时代对对外汉语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1997,(增刊).

③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④黄宏.浅议对外汉语公派出国教师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其对策[J].海外华文教育,2002.

⑤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

⑥刘珣.关于汉语教师培训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6.

⑦刘珣.教师培训———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付继伟.对外汉语兼职教师培训模式新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刘晓雨.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有关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3).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3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华文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00-03

尽管华文教育在办学宗旨及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针对非华外国人的中文教学,但同样面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这一汉语言教学的普遍问题,“师资荒”则处于所有问题的核心位置。当前,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在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华文教师配备的多样性发展,更加凸显出解决“师资荒”问题的紧迫性。

一、师资荒:华文教师教育何去何从

华文教育领域内的“师资荒”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组成问题,二是师资教育问题。据研究,世界各地华文教师基本上由四类人员组成:以华人为主体的当地教师、当地旅居华侨及留学生、中国志愿者、其他人员(郭熙2013)。华文教师的复杂来源、非专任、业务水平差异,让海外华文教师这支本应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颇像一个“大杂烩”(李嘉郁2008,侯颖2012)。师资队伍的“大杂烩”现象,凸显出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性。事实上,相对于中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华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中文教学早已开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并实行汉语教师资格制度,并根据汉语教学形势发展需要对这些标准和制度不断进行改进,而华文教育领域在华文教师执业标准及资格制度审查方面的工作则显得薄弱得多,这和世界发达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做法相去甚远。

华文教师培训被视为解决因师资队伍人员混杂造成的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函授教育、域外人员来华进行学历教育或系统培训、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都已经成为常见的培训形式,相关部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培训“多偏重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方面还不够,而且缺乏宏观协调,重复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李嘉郁2008,郭熙20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统筹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两种资源”“统筹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丘进2010)。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5年12月颁布的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称《标准》)对华文教育领域未来华文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标准》的出台背景:制定与自我否定

(一)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的制定

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制度曾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1990年6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2004年8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2005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年10月)等标准文件更迭,日趋成熟定型。2015年12月,“为进一步适应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再次否定2007年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正式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华文教育曾被形象地誉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希望工程”“民生工程”,目前全球约有6000万华侨华人,2万所华文学校,数百万华裔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自2004年首所孔子学院揭牌至今,全球已有1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535万人,海外华文教学和孔子学院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海外市场的主体。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持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层面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正引起学习需求、教学样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海外华文教学也正迎来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崔希亮2010,郭熙2013)。上述各层面的多元化发展,是由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驱动的,是国际汉语教学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汉语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订版《标准》的出台为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学教师和华文教学教师等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执业标准,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培养、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专业化与职业化:华文教师教育的方向

(一)修订版《标准》各项内容及比重

修订版《标准》“对原有标准框架进行了凝练,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技能,更加注重学科基础、专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增强了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整体框架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再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体现了对汉语教师从强调知识要求到强调能力要求的变化。修订版对执业者的教学能力要求所占比重高达70%,而对知识要求仅占15.5%。

(二)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海外华文教育在办学主体、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质。通过华文教学“塑造华侨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情谊的纽带作用”(丘进2010),加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华文教师除了具有语言教学的职责之外,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实现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使华文教师逐渐具备华文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良好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

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道德素质要求华文教育执业者一是应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对职业价值有清楚的认知;二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具有华文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

鉴于华文教师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我们将关于文化知识的表述放在“汉语教学基础”中,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传承中华文化合并为“教育教学技能”。调整后知识与能力的比重分别为24.1%(调整前为15.5%)和63.8%(调整前为72.4%)。从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一调整可能让知识和能力的比重更加合理。如美国纽约大学的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比重就比较接近这种调整(根据何文潮、唐力行2006)。

纽约大学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标准要求。这份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占了60%,专业知识的专业课仅占20%,与适合华文教师教育标准的知识与能力比重颇为接近。

(三)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

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华文教育执教者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对华文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考核或考试来判定是否具备从事华文教育的能力是华文教师教育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当前华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非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华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当数量的华文教师未取得专业学历,也很少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李贤军2011)。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通过华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让华文教育执业者通过攻读学位、自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资格考试制度的成熟经验。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在充分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证书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是包括华文教师在内的所有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侨办为进一步落实推动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2015年7月正式在欧洲组织华文教师证书考试,这将是推动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四、知识与能力:培训、培养、教育

纵观修订版《标准》及基于此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从专注知识到强调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关注知识还是关注能力问题上,教师培训、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提供了三种不同的选择视角。

(一)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teachertraining)即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内的中文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远程函授教育、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等)基本上以传授本领域相关专业知识为主,教师接受的基本上是关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原则等方面的宏观知识,而通过聆听讲座方式获得的这些知识、原则或理念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此外,这种短期汉语教师培训也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以华文教师培训为例,目前就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单位出自多家,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未顾及内容的点面结合及循序渐进,不利于培训的有效持续进行;二是培训体系不够充实与完善,某些领域的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普通培训需要向集中主题培训转变,培训学员需要分类分层次;三是培训内容不够实用,培训需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心;四是专题讲座形式的培训不受欢迎,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学演示(李嘉郁2008)。

(二)教师培养

解决华文教师教育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华文教师培养(teacherdevelopment),按照一定目标进行长期训练,使学习者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是长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系统学习和训练,一般情况下效果良好。例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CSoL)培养方案就详细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并规定了详细的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为华文教育领域内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三)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不但包括教师培养,也包括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的上位概念。教师教育是教师按照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与职业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基于职业规划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过程。修订版《标准》不但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专业知识要求和业务技能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的过程是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学术研究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教育途径呈多样性,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类似于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项目、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规划与发展都是教师教育的方式。

解决华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走出单独依靠培训的路子,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促进华文教师的自我发展与素质提高。华文教师培训只是华文教师教育的一个途径,只有采取短期培训、专业硕士培养项目、注重教师自我规划与发展等多种举措相结合的形式,才能保证华文教师教育的成效,才能保证华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

五、结语

(一)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态势

按照2016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制定颁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到2020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达到550所,孔子课堂达到1600个,专兼职教师达到7.2万人,注册学生人数达到380万人,开始实行孔子学院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国侨办在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期间宣布,通过打造“两机制六体系”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力争3年内(2014-2017)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再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再支持30个华教组织开展工作,将外派教师人数由每年800人增加至1200人,每年参加各类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网上注册会员达到10万人。文化部已在全球主要国家成立20个中华文化中心,成为承担开展文化活动、教学培训、思想交流和信息服务四大职能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按照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在海外开设50个文化中心,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说明国际汉语教育在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都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二)关于“三驾马车”

如上所述,汉语文化推广一直由三个机构在推动:一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二是国务院侨办,依托全球范围内的华文学校,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工作;三是文化部,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中国文化中心机构,推广中华文化。三个机构的工作虽有侧重,但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关系。或许正是由于工作性质的某些类似,有学者指出应该“以汉办为基础,兼并侨办的华文教育的职能和文化部的文化中心职能,然后成立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国际推广办公室,由它来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让整个在海外的华文推广和中国文化的推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论调未免失于武断,“三驾马车”合并成一驾马车,性质单一了,但恰恰失去了中华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的多元化及彼此个性。另有学者认为,在“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战略和推广措施,推动汉语加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整合资源,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打造汉语国际推广‘航母’”。

“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体两翼。

作为国家支持的孔子学院,资源丰富;而华文学校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立足华人社会,具有熟谙当地形势、办学经验丰富等天然的优势,二者之间有着相当强的互补性。”中国文化中心则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官方文化交流机构,以文化传播为主,和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形成互补。因此,统筹华文教育、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共进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三)关于华文教师教育

据报道,华文教学领域内的“师资荒”已成为制约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某些国家30岁至50岁的华文教师已出现断层,教师数量不足严重阻碍华文教育。未来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化解华文教育领域“师资荒”问题的根本,但这种专业化与职业化包括外派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只有“输血”能力与“造血”能力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从体制和根源上解决“师资荒”。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2]郭熙.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3).

[3]何文潮,唐力行.美国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师证书要求[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1).

[4]侯颖.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6).

[5]李嘉郁.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问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2).

[6]李贤军.关于华文教育特殊性的若干问题[J].毕节学院学报,2011(7).

[7]丘进.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之异同[J].教育研究,2010(6).

[8]委员讲堂之朱海安、王黎明.大力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eB/oL].

[2014-03-06].http://.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4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归宿感,他们普遍认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中文素养不足,与外语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外语能力又差距很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有些学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汉语言文学或外语专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无遵循,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外汉语专业成为了“四不像”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留学生的机会很少,能走进对外汉语课堂见习、实习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很多人是读完了四年大学,却一个外国人都没教过。这时,如果真的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会心生忐忑,不敢“应战”。这些问题有专业建设问题,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但笔者觉得首先是如何确立培养目标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建设就有了明确、醒目的“靶子”,有的放矢,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果“靶子”模糊不清,何谈命中率呢?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举例及分析

下面就几个不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加以分析。a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专门人才。解读:虽未在文字上明确标注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但应是全包含的,同时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目标中还包含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B校培养目标: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够用母语和英语进行通畅交流,以及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及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为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潜能,能在国内外学校、机关、公司、企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解读:把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放在第一位,国内外学校及相关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放在第二位,还包含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C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特别是跨文化理论与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在学校及其他教学培训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以及继续进行专业深造的人才〔2〕。解读:同样也是三个指向———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和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D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水平,扎实的外语基础(双语人才,至少精通一门以上外语),丰富的中国文学知识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具备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水平测量与评估等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将成为专门人才,就业于国内外各级学校、文化交流传播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既可以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外事、国际贸易等涉外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工作。解读:除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之外,增加了外事和外贸工作。e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懂俄语并掌握一定石化专业知识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俄双语会话和写作、俄汉互译、跨文化交际等一定外事活动和涉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石油化工等领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相关工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解读:最鲜明的特色是俄语。与其他学校外语定位于英语不同,该校立足汉俄双语,这是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向俄罗斯及俄语国家输送汉语教师。但把在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方在第一位,有舍本逐末之嫌。概括起来上述五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1、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2、海外的汉语教师;3、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4、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那么,这些目标在实际中是不是可实现的呢?

(一)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这里的学校是指全日制学校。在国内全日制学校中,对外汉语教师需求主要来自各高校的留学生院(或称国际汉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也有一些面向外国人开设的国际中、小学,但需求量极少。众所周知,当全国只有四所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时,他们可以走进各高校的对外汉语课堂。而现实情况下,就算北语、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进入到高校做教师。因此,可以得出,就业于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只是一句空话。至于社会上的语言培训机构,它们的留学生生源少得可怜,能够系统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凤毛麟角。与国内语言培训机构轰轰烈烈的外语培训相比,汉语培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海外的汉语教师。海外确实是一个无限广大的市场。“汉语热”也主要体现在国外。根据汉办的数字,现在海外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在200~400万。据笔者在国外做公派教师的经历,国外确实需要合格的汉语教师。而且依西方人学习语言的习惯,他们更喜欢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不是本土教师。所以这一定位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很多毕业生,想出国教汉语,却苦于出国无门。这只是渠道不畅通而已,在未来,海外就业一定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就业方向。

(三)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也是一个很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也对外汉语专业也不构成逻辑性很强的对应关系。

(四)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很不切实的定位。对外汉语专业用什么来保证学生将来可以做秘书、翻译……,可以说,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胜任不同岗位的素质,但无法教给他们其它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是靠一、两门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存在着华而不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p#分页标题#e#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遵循两点:

(一)各高校的相同专业应服从专业的基本属性。对外汉语学科的基本属性是汉语和对外教学。对外汉语专业不论是开设在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中央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师范类院校、外语类院校、经贸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其最基本的培养规格,是能够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第一位的。

(二)应体现各自不同的特色。但这个特色不应体现为除了作汉语教师,还可以作文秘、会计,作管理人员等等。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大学四年公共课、专业课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再把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那势必会造成“丢西瓜捡芝麻”的后果,而且简单的一、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可能达到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不仅不能像设计者希望的那样两全其美,而且会两败俱伤。所以,所谓“特色”,应该体现在,依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或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或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或培养出文化素养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才。像e校突出汉俄双语对比和汉俄双语教学,这就是特色。根据当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形势,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至少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应用型、国际化、良好的综合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5

一、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或者相对薄弱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在不断提高,随着专业化教育人才的增多,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在看到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还不足: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作为语言教学,其内容的可变性强,可塑性也强,但是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仍然按照传统的课本套路照搬,缺乏在内容上的创新,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疲劳;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是绝对的主角,对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语言教学的灵活性不能在课堂上有所体现,最终使学生对此门功课的学习缺乏热情。由此可见,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知识掌握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掌握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学生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多是专业的对外汉语毕业生,在进入岗位之初,他们一般具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对外汉语的老师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但是目前教师的职业培训较少,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多停留在进入岗位之初,如此一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就与多变的社会之间存在了差距,很难满足社会对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掌握能力的提高,也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再次,对外汉语教师个人职业素养仍需改善。很多教师容易忽视个人职业素养,事实上,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师的职业素养除了一般的教师的服务教育、认真教学等要求之外,更要求教师的个人表达能力、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与对外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认为教师只要做好基本的教师工作即可,事实上,对外汉语教学,更多的也是传递一种语言的魅力,传递一种较高的道德素养,所以说,教师在基本的教学之外,也应该注重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上面提到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增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增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策略,正如上面我们所说,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即使在从业之初,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培训,接受新知识,也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掌握能力的培训,也就是培训内容中应当包括对外汉语知识,在巩固教师知识能力的同时,及时将新知识、新内容传递给对外汉语教师;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对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除了基本的职业要求之外,也应该在培训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此外,在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关于教学方法的培养,这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开展对外汉语教师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之间可以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分享以及教学心得的分享,对教师之间的借鉴和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评定,通过不同教师的观点表达,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中,也要注重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进与融合。

作者:郭教才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6

近来,由于我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只注重资历、学历、业绩以及论文等材料的准备,而忽视了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的考试考核,所以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时匆忙报名,但因考试考核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计划和证书核发周期,往往延误了申报或要求“先评后考”,给我市职称评审和人才的选拔工作带来了影响。

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是评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条件之一,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为维护职称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望需要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要求,提前做好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年起,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提供评审材料时,应与其他材料的要求一样,同时提供上一个年度前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

二、对于年内从机关调入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以及从市外调入的人员,可提供当年度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资格条件所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但必须与其他评审材料同时提供。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7

一、充分认识“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社会交流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在我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边疆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汉语教学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为目的,促进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我区“双语”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3、我区“双语”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把“双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地位,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使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之外的其他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

4、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要从幼儿抓起。要重视并扶持幼儿教育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或机构创办有汉语教学特色的幼儿园。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民汉合园,2006年前,全地区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要实现民汉合园,并实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民族幼儿园要有专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口语训练;对少数民族儿童的一年学前教育要以汉语口语教学为主。

5、现阶段小学的汉语教学,要大力推进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汉语课,从三年级起数学课使用汉语授课。鼓励有条件的民语系小学,试行除母语文外的其它学科均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现阶段初中和高中民语系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汉语课的教学质量,继续扩大理科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民语系中学,试行除母语文外的其它学科均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农村中小学要在努力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要积极探索除母语文外的其它学科均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6、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我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深入发展。*年全区实施“双语”教学中小学学生数(包括高中)达总人数的3%,2006年达6%,*年达10%,*年达18%,2009年达30%,2010年达45%,2011年达65%,2012年达85%以上。

*年起有条件的县城(市区)民语系中小学(包括高中)从起始年级起开办“双语”教学班(理科汉语授课),从*年起所有的县城(市区)民语系中小学(包括高中)从起始年级起开办“双语”教学班,从*年、2009年起县城(市区)民语系中小学(包括高中)起始年级过渡到“双语”教学模式(汉语言授课,加授母语文)。

*年起有条件的乡镇中小学起始年级开办“双语”教学班,2009年起所有乡镇中小学起始年级开办“双语”教学班,2010年、2011年起乡镇中小学起始年级过渡到“双语”教学模式。

7、地区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要加快推进汉语教学力度。2005年,除少数民族语言等特殊专业部分课程外,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逐步使用汉语授课。地直大中专学校2008年基本达到汉语授课,各县市职业高中2010年基本达到汉语授课。

8、大力推进中小学民汉合校,积极鼓励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民汉合校工程。加强我区汉语系学校建设,扩大汉语言学校办学规模,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自愿进入汉语系学校学习。继续加大“双语”办学力度,抓好典型,充分挥好在“双语”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各县、市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建成一所民汉合校小学和一所民汉合校完全中学。

9、实施“双语”教学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HSK等级合格标准为,汉语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6级;非汉语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5级;普通高中毕业生为5级,普通职业生为4级。

三、加快建设适应“双语”教师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10、我区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HSK合格标准为,汉语课教师:高等学校教师为9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教师为8级,初中教师为7级,小学教师为6级;非汉语课教师:高等学校教师为8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教师为7级,初中教师为6级,小学教师为5级。

11、加强“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要以合并后的*成人学院和南疆少数民族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为依托,分别建立*地区初中“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和小学“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市也要切实加大投入,建设好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

12、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汉语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使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基本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

实施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着重提高用汉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对全区40岁以下的“双语”教学水平不达标的理科教师,进行1至2年的脱产培训,使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别在*年和2011年前达到“双语”授课的要求。各县市要制定具体规划,确保自治区、地区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参训教师达到相应的汉语要求。

开展好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做好以“双语”授课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大力开展“双语”教师培训。要以定期开展脱产培训、短期轮训、在职自学、在岗业余培训、校本培训、到汉语系中小学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我区民语系中小学教师汉语教学能力。汉语系中小学要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承担好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实习和教学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教研工作要和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为民语系中小学汉语教学做好服务。充实和加强汉语教研员队伍。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汉语教学观摩,学术交流、教学研究等活动,努力提高我区“双语”教学质量。

13、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依法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认定要严格汉语等级标准,新招考、新录用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和汉语水平,提高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杜绝汉语水平未达标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力争在2006年2月1日前取得教师资格。

14、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制定并严格实施《*地区新增教师考核暂行办法》,建立不合格教师淘汰机制,城镇*年、农村2012年仍达不到“双语”合格标准的教师(45周岁以下)实行末位淘汰。推行教师聘任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15、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行政、事业等单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聘用母语为汉语或“民考汉”的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县以下少数民族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教师自然减员的指标要全部补充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适当扩大招聘教师范围。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服务期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争取区内外对我区教育对口支援。在2010年以前力争为每个乡(镇)中小学配备2至3名母语为汉语或“民考汉”的教师,以切实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四、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

16、各级党政要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依照地区推进“双语”教学实施意见,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双语”教学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地区将成立由行署专员任组长,分管领导和教育、计划、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都要成立由县市长任组长的“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我区全面推行“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双语”教学方面的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7、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领导及教育管理人员要在推进“双语”工作中率先垂范,转变观念,首先达到汉语水平合格标准。要把汉语达标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选拔、竞聘的重要条件。

18、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规划,改革教学方式,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按计划、按目标大力推进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工作。民汉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叉任职或任教,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学校管理和汉语教学能力。民语系中小学要努力营造实施汉语教学的良好氛围和有利环境,逐步改善汉语教学的设施条件,校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学习、掌握和使用汉语,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

19、宣传、报刊、广播、电视、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部门,都要重视和支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积极协助教育等部门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在推进我区“双语”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双语”教学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良好舆论环境。

20、为积极推进我区“双语”教学工作,从*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双语”教学专项经费,用于全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全区初中教师、小学骨干教师)、表彰奖励、教学研究、学习交流等。各县市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双语”教师培训、设备购置、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为全面实现我区“双语”教学目标规划提供经费保障。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8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63-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然而,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随之突显了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被边缘化和弱化。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1)专业名称大,不利于招生和就业。(2)定位不准确,无特色。(3)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一、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办出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校的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学校还具有三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因此,本科院校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职业能力,也需要教给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其中,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承担的功能就有:

1.全校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唐宋诗词鉴赏”、“老论精读”等公选课,有助于学校完成文理渗透的通识培训任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校园文化建设。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因其特有的内涵和底蕴,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可以为全校的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智力上的支持。如定期开设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指导成立文学社、戏剧社、健言社等课外学生活动团体,推动文学创作。

3.职业应用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通过开设公选课和辅修课程等方式参与到全校各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去,给各学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礼仪知识培训、秘书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特别是申论写作)、现代办公技术培训、速记速录培训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岗位培训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涉外秘书”等专业的开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再以“专业”的水准去教“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在根本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有机融合,从教学上实现“零距离”对接。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状况,需要制定一些方案,对教师实践能力、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实现与行业零距离的接触,以便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建立学术科研交流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实用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固有特点。它应该是介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它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题中之义,否则也将会遇到就业障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新兴工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若无修养、功底来做根基,其技能之“花”不仅不会越开越有魅力,反而会日渐枯萎与凋敝。因此,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区别,合理定向,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去强求一致和看齐。

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起从课堂实践到假日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一)课堂实践。专业课程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能力上有所锻炼。在第一梯级中,在开设《涉外秘书实务》课程时,让学生参与为学校或学院策划和组织一次完整的会议(由学生参与策划和执行,由老师和工作人员全程指导);在开设《文书写作与处理》课程时,将学生接触学校档案室,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创设情景环境,以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书写作;在开设《现代办公技术》和《办公室事务管理》等课程时,组织学生了解和参与维护实验室的办公器材和设备,制定或优化学院的办公流程,同时轮批到教务办等部门去见习和锻炼。

(二)假日实践。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日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实习。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其次,此阶段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可以长时间地实习,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其辉,改革高师教学模式,培养专家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0.92.

[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

[3]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4]王松泉,未来教师素质需求与高师课程优化战略[j].转引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9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孔子学院;培训;管理;激励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72-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媒介和工具,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在其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中开设中文课程,学习汉语的总人数也已经超过4000万人。当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最大局限就是无法满足海外提出的师资要求。巨大的汉语教师缺口也将成为限制我国汉语推广事业良好、高速发展的最大瓶颈[1]。为了解决汉语教师的匮乏,也为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经教育部批准,国家汉办于2004年开始实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十年里派出人数快速增长,从开始的200多人到2014年的计划5000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培训、外派管理和激励三个方面来探索汉语教师志愿者(下文简称志愿者)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前培训

通过汉办选拔面试的志愿者候选人在赴任前都会到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岗前培训。培训大致分为四个模块:志愿者精神与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赴任指导。志愿者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汉语言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培训的内容和模式在逐步完善,但是根据实际效果来看,还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汉语教学能力培训模块。

汉语教学能力培训是占用课时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包括汉语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理论知识讲解以及教学观摩与实践课。在志愿者队伍中,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背景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他们在学校上专业课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学习过汉语理论知识,此时只是重复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晦涩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专业知识,更难以应用在未来的汉语教学中。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应加强汉语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使志愿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2]。而汉语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看书自学来获取。

教学实践课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培训期间每个学生大概只能有两三次试讲的机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志愿者普遍认为试讲是整个培训中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因为学员众多、时间有限,试讲机会太少。而且在试讲中缺乏真正的课堂气氛,使学员无法体验实际教学状态下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发生的各种情况。一些志愿者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试讲时找外国学生做受众,不是模拟课堂而是真正为外国学生上一节汉语课。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后管理

志愿者派出后的直接管理单位是海外孔子学院,目前大多数孔子学院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志愿者的管理多以刚性管理为主。通过一些志愿者的反映,笔者了解到管理者的管理重心是工作的安排、传达布置、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和工作考核等,除此之外与志愿者的联系并不紧密。志愿者一般是作为助教参与教学或者直接担任任课老师,甚少的教学经验需要他们不断更新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除了教学工作,志愿者还要在课余时间组织文化活动,如何设计安排活动对于许多志愿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需要有经验的管理者给予示范和指导。而随着孔院的发展,日常事务愈加繁重,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管理者很难有机会到志愿者的课堂中指导教学,也很少有管理者能在活动组织中给予志愿者耐心详尽的指导。对于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只能通过定期的书面汇报材料进行了解。

志愿者的生活心理状况也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方面,有些志愿者谈到“在海外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孤儿一样无人问津。管理部门基本是需要我们填表格、交材料等文件时才会给我们打电话或者上网联系,平时几乎少有管理者主动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情况。”[3]在一些孔子学院数量很少、华人数量也很少的国家,志愿者就更容易感到孤独寂寞,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孔子学院机械性的事务性管理使志愿者无法真正融入,管理者也难以及时察觉志愿者潜在的问题,进而会给日后的管理带来隐患。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激励

汉语教师志愿者总的来说是属于“志愿者”的范畴,没有工资,只领取生活津贴。近些年来,孔子学院总部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志愿者的待遇水平,生活津贴已经由之前的800美元/月提高到了1000美元/月,而且住宿和医疗保险由孔子学院提供,所以基本解决了志愿者在赴任国的生计问题。但是这种待遇已经难以吸引人才,而且每年的志愿者报名都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虽然对一些不发达冷门国家的志愿者会有另外的补贴,但是报名人数仍然非常少。如果把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的主要动力,会给这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带来阻力。

志愿者多是在读研究生或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面临升学找工作的问题,相比津贴他们更在乎的是期满后的个人发展问题。在志愿者招录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志愿者项目和学生的个人升学或就业计划相冲突,大多数学生还是以个人升学和就业为重而放弃志愿者项目。而且孔子学院总部要求志愿者的服务年限是1至3年,但是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做完一年刚刚熟悉了当地情况和教学业务后就会回国,志愿者流动性大也是对志愿者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利于孔子学院汉语推广的长足发展。这些都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有关。目前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尚未出台明确的激励方案。而且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难以理顺,各高校自身政策的千差万别,优惠政策的执行也缺乏监督保障。

四、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的建议

1.以志愿者需求为导向,加强赴任后培训

目前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都在赴任前进行,在孔子学院工作期间鲜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孔子学院分布在全球各地,其所在国家的教育制度、学生素质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而志愿者在国内的培训却是完全相同的。志愿者赴任后往往会发现国内的培训难以满足国外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在赴任国针对教学对象特点接受教学培训、因地制宜提高教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学院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假期短期培训的机会,并且提供相关资料和网络课程供志愿者业余时间学习。也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对志愿者进行帮教培训,帮助他们将出国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尽快胜任工作。

另外,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学汉语教师上岗是必须要有中文教师资格证的。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证书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志愿者去了中小学只能做教辅人员,其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可以在志愿者工作期间开展关于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帮助志愿者取得资格证,使一些有志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能真正进入中小学做一名汉语教师,充实当地汉语教学师资。

2.人性化管理,关注志愿者精神需求

多数孔子学院成立只有几年时间,在初建阶段多采用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维持孔子学院的正常工作秩序[4]。但是孔子学院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需要把组织意志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为,管理策略和理念也需要相应的发生变化,逐渐变刚性管理为人性化管理,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氛围,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志愿者在异国他乡也需要精神上的关心和抚慰。管理者要理解关心志愿者,指导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疏导生活中的寂寞,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相邻地区的孔子学院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志愿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其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管理者还要尊重志愿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以及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志愿者在工作中往往承担着比较大的教学量和活动开展任务,他们希望得到信任和鼓励,管理者要换位思考,关心志愿者的精神需求,给他们提供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为汉语推广事业贡献力量。

3.健全激励机制,落实激励政策

教育部曾经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国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期满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赴外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者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通知中规定志愿者期满后在考研时优先录取,但是在大部分高校只有考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才能享有此优惠。在就业方面要求给毕业生在户口、档案和报到手续方面提供方便,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激励方案。汉办志愿者官网上虽然有就业信息,但是许久不更新,针对性不强,基本无意义。

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直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配套的激励政策才是发展的长久动力。未来要进一步细化志愿者激励方案,在升学方面杜绝优惠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的现象,在就业方面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尝试举办专场招聘会。并且要积极宣传志愿者项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增加志愿者经历的含金量。这样才能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郝雷.汉语教师志愿者成立与发展探析[J].文教资料,2010(2).

[2]黄雯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岗前培训需求分析[J].现代语文,2011(8).

[3]郝雷.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4]谷陵.海外孔子学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对外汉语专业培训篇10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能力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淫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