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造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20

花艺造景篇1

1用于园林绿化的草花种类

常用草花大致可分为传统品种和引进栽培品种两大类。传统品种包括波斯菊、美人蕉、太阳花、美女樱、石竹、金鱼草、金盏菊、三色堇、万寿菊、一串红等,引进栽培优良品种则包括藿香蓟、杂交天竺葵、矮生向日葵、四季海棠、凤仙、矮牵牛等。

2影响花卉生长的因素

园艺花卉的生长,不但受遗传因子的影响,还受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花卉园艺植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中,除阳光外,还需要生态环境能够及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以使花卉植物健壮生长。花卉园艺植物的生态状况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其是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1温度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因为植物的生存和活动是需要温度的。植物一般在4~35℃的范围内都能生长,但是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或者生长在不同地区的植物,所需要的适宜温度也是有差异的。花卉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般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3个限度标准。但是较生长适温稍低或稍高一些的温度,并不会导致植物死亡,只是使之长势减弱。

2.2光照

光照在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光是花卉植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能源,没有阳光的照射,植株体的光合效应就无法进行,花卉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说光对植物的作用,主要是光合作用。光照充足,植株体的光合作用就旺盛,有机养分就能较多地积累,花卉则生长健壮。植株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而植物的每个细胞中就有一个“微电池”,在细胞内外存在着70~80mV的电位差,若在阳光的作用下,叶内细胞中的微电池能打出高能电池来,然后进行光合磷酸化反应。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植物叶绿素在阳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和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作用,即植物的光合作用。

2.3水分

水分也是花卉生存的重要条件,活的植物有机体的含水量一般在90%左右。植物体的生理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和增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植物体内物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植物离开了水,便无法生活,株体也会死亡。

2.4营养元素

花卉在整个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中,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营养元素。养花者应根据花卉的种类和不同生长时期,正确掌握其各个生长阶段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性质、用量,才能使莳养的花卉根粗、株壮、叶茂、花繁。

3草花造景的原则

为使人们在赏花之时享受意境之美,必须充分展现草花的丰富内涵和美丽形态,在城市绿化中的配置也必须做到“美化与文化兼容、景观与生态共生”[5-6]。草花造景的种类选择上,既要使各类草花之间有一定的和谐性,保持统一风格,又要显示出多样性,在比例、质地、线条、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草花造景必须遵循韵律、均衡、谐调、统一的构图原则。

3.1统一原则

在利用草花造景时,在草花种类的选择上,既要使草花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保持统一,艺术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仅做到内部的统一,还要做到外部的统一。又要显示多样性,在比例、质地、线条、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3.2协调原则

在草花造景时,为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要充分利用草花的变化和差异,为表达出协调的柔美之感,要充分地利用不同草花的近似性和一致性,从而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氛围。

3.3均衡和韵律原则

草花的摆放要依据地点而进行变换,一般花钵、花球、花柱的摆放要求规整布局,在大门、广场前摆放,必须要采用规整式布局。在草花造景中,草花的用量也会因地而异,数量少、体量小的草花组合会给人轻盈的感觉,使用数量多、体积大的草花会给人浓重的感觉。为达到内在和外在美的相互衬托和统一,在配置中,有意识地将草花进行一些有规律的变化,以产生韵律感,在较自然的环境中,应采用自然均衡布局。

4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中,在草花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还要考虑草花本身的生长习性,例如包头地区春季气温升温缓慢,春寒现象严重,因此在早春栽植草花时,要选择较耐寒的万寿菊、石竹、金盏菊等。由于广场是开放式的场地,几乎是全光照,没有遮挡,栽植地的地面升温快,可选择一些管理粗放、喜光、耐干旱的花卉,如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等。另外,土壤条件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栽植地土壤砂性大时,选择耐旱的品种,可节省较多费用,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参考文献

[1]瞿辉.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周厚高.花坛植物景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

[3]侯秀清,彭素清.花坛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2005(3):27.

[4]李玉琴.花坛造景艺术在园林中的运用[J].湖南林业,2007(11):10-11.

花艺造景篇2

关键词:现代园艺技术;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升,很多新型的现代园艺技术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这些园艺技术能够使园林景观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打造更和谐的城市园林景观。

1.现代园艺技术概述

1.1花卉园艺

花卉园艺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速的现代园艺技术,相关部门对其生产与运用也给予了充分重视,无论户外还是室内,花卉园艺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户外应用中,主要存在于城市绿地、道路绿化以及城市建设中,室内的应用主要是指居室园艺,主要有插花与盆景。近年来,花卉园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为园林景观设计增添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1.2观赏园艺

我国的气候与土壤非常适合各种各样观赏园艺植物的生长,随着我国农业战略结构调整步伐的推进,观赏园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当前,观赏园艺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之一。早期的观赏园艺只局限于对园林植物的分类、描述、栽培、生产等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现代观赏园艺还囊括温室种植、种苗生产、花卉保鲜、花卉引种、良种培育等方面,更多地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中。

2.结合现代园艺技术的园林景观设计

2.1高档居住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在我国很多高档小区中,绿地覆盖率都有严格的要求,当前高档居住小区的绿化面积标准是要保证在园区总面积的35%以上,公共绿地的宽度应≥8m,面积保证不少于4000m2,另外,绿地的设计地点不能背光,需保证1/3以上的绿地能够常年接受到阳光直射。所以,很多小区都会选择园林景观,其不仅能够满足高档小区中的绿化面积需求,还能够提升小区档次、优化住户生活环境。

高档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区已有的地形与土壤特征,还要考虑到小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选择与小区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另外,在观赏树种的引进方面,要尽量选择成活率高、后期养护费用较低、能够改善小区植被结构的树种,如北美香柏(thujaoccidentalisL)等。

2.2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根据景区区域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植物,可以按照乔木、花木、灌木、水生植物进行组合搭配,从而使得整体性的园林景观更具有层次感与色彩感。其中,乔木类可以选择云杉(picea)、花木类可以选择西府海棠(malusmicmmalus)、灌木类可以选择丁香(sy-ringaLinn),水生植物类可以选择睡莲(nymphaeaL)。

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内的道路是各功能区的纽带,不仅担负着功能性作用,还能够提升园区的整体性美感,在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种植植被。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主要的建筑群落都位于农业技术示范区,这一区域的主要植被主要为灌木与乔木,还需要在建筑周围点缀花径或花坛,以增添园林景观的美感和灵动气息。此外,还可以增加园区内滨水景观的树种配置,以获得园区园林景观浑然天成的自然效果。

2.3现代商务建筑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商务建筑区应运而生,为了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很多现代商务建筑区采用了园林景观布置园区,不仅能够增强园区的艺术感,还能够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位。可通过营造景点的方式进行现代商务建筑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如将山水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利用各种花卉与植物,营造出与商务建筑区相符合的园林设计风格,切忌过于平面化的园区设计,营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美感。

另外,现代商务建筑园区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具有一定功能性,在强调观赏性的同时注重实用功能。可以利用一些装饰性的花卉点缀休息桌椅,也可以有一些利用植物打造的凉亭,都会有非常良好的园区景观效果。同时,园区内部的喷泉、池塘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在园区池塘内种植滨水植物,使园区内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花艺造景篇3

【关键词】师造化;花鸟画;写生;创作

一“师造化”的认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b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师”是以自然造化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结合画家的理解与审美感受,而达到形与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中,“造化”指自然,既客观现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绘画者以客观的自然景物为师,然后结合自己对物象的理解,并绘画出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也一直被广为传颂。因为它道出了学习绘画的真谛。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范中立(范宽)根据自己艺术实践总结的创作经验,提出“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造化”即指造化自然的客观世界,包括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也包括不同的生活体验。“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华山图序》),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生活与自然界。

二、传统花鸟画中的“师造化”

凡有卓著成就的画家及其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所谓“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就是要画家深入自然、体验生活。以大自然为师,进行花鸟写生。写生对于中国画的意义不仅是外师造化,把握自然物象的必要手段,也是花鸟画突破传统程式,探索新的绘画语言的重要手段。

唐代时花鸟画独立成为画科,五代两宋时期名家辈出,出现不同风格的绘画风貌。五代时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同的绘画风格。黄筌以宫廷中的珍禽为表现对象,绘有《写生珍禽图》。而徐熙以田间的草虫花鸟为表现对象,有“落墨花”之称。他们都是以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画家自身的感受,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宋代苏轼在评论文同画竹说:“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这也正说明了艺术创作与自然物象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是不会有胸有成竹、一挥而就的。清代画家恽南田之所以在绘画上不为先匠所拘,独辟蹊径,下笔灵变,就是由于他得之于造化者深。齐白石对于草虫生动的描绘,与他对于草虫的认真观察是分不开的,少年时的农家生活使他对草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对这些草虫进行观察,熟悉这些自然物象,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徐悲鸿在艺术理论方面,也一贯主张师造化,坚持严格的写实手法,他常说:“吾所法本造物而已。”可以看出这些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写意花鸟画要求形神兼备,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画者要对客观现实物象做深入观察、认真把握。

当然,在花鸟画创作中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强烈的情感注入虽至关重要,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语言――笔和墨的运用,对花鸟画的创作更是关键所在。南齐人士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即“六法何者?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这更是强调了笔墨的运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花鸟画作品虽有较好的内容,但因笔墨功力较差而使画面暗淡无光、毫无生气,使艺术的感染力丧失殆尽。花鸟画创作在用笔用墨方面也是极为丰富的,破墨、泼墨变化更是无穷,焦、重、浓、淡、清五彩纷呈。尤其以“线”为主的骨法用笔,更是花鸟画创作的重要手段,其笔法之多,墨法之广,可谓诸画之最。从某种意义上讲,衡量中国画家水准的尺度,p墨功力也是重要的标准。

三、花鸟画的写生到创作

花鸟画的学习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临摹写生到创作的过程,临摹是学习古代绘画的一种方法,也是继承前人表现技法的一个主要过程。通过临摹,可以学习古人是如何通过笔墨表现自然景物,以及如何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但临摹不可能代替创作,学习花鸟画也不能一味地临摹。写生是学习美术的必经途径,也是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途径,还是锻炼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的主要手段。

从室内走进自然直接对景写生,眼中的自然与古人所画的作品是有出入的。面对同一种花卉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先对其白描写生知道其结构形态,然后再进行水墨写生,表现出花卉的灵动姿态。当然在创作时,作品也不能过于写实,如果一味地对景造物而失去主观判断,那么画出来的作品还不如相机对焦出的照片来得快、效果好。所以我们不能只对着景物写生而失去主观判断,离开实景便不会发挥了。就创作而言,写生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实景的把握,要能自如地应用到创作中,写生它不应该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的秀美景色。如果创作中没有加入画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写生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我们认清楚花鸟画写生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体会写生对创作的意义,也只有认清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写生,并让写生更好地服务于创作。因此,通过大量的水墨写生,不仅能够表现出眼前景物的具体形态还要把这种具体形态牢记心中。这样在创作时能使整个画面内容都纳入自己的把握之中,整体把握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培养概括和取舍的能力,以及对自然植物的想象力,创造出既有实景小物的具体形态又有虚实结合的笔墨关系。

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首先是要有创作的基础,创作的基础包括画者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绘画技巧的把握和广泛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收集创作的素材。我们要创作出新时代的写意花鸟画,首先作品的思想要新颖、意境要优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题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要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独树一帜、在构图笔墨设色方面也要有创新意识。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花鸟画作品。

在我的花鸟画创作过程中,首先是对古代优秀的花鸟画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中选取题材的,是如何在画面中处理的,是如何经营位置、运用笔墨的。在临摹学习古代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践。走进大自然深入观察自然景物的特征,运用已掌握的绘画方法对自然景物进行写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如《秋艳》作品以鸡冠花作为表现对象,观察生活中的鸡冠花的生长规律,对花朵、花叶的嫩叶、老叶、花茎等具体形态以及生长规律进行具体把握。然后运用所学的技法,通过笔墨和赋色将自然中的鸡冠花附注于笔尖,跃然在纸上。花朵上画一只铁牛,不仅使花卉更富有生命力,也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气。

结语

师造化对于花鸟画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花鸟画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写生,只有通过写生对自然景物有所认识,才能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当然如果画家只是单纯地描绘物象本身,对自然景物如实地描绘,其作品相对单调,没有艺术性可言。这就需要画者在描绘自然事物的同时,结合自己对景物的审美意识,并对画面加以修饰,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花艺造景篇4

[关键词]剪纸;景观空间;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5-149-2

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中,我们最常欣赏到镂空这一设计手法,剪纸艺术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其实主要就体现在镂空上.最有特色的运用成果要数花窗(也称漏窗)了,要说花窗,其作为园林建筑的装饰小品,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成就当推苏州园林的花窗最为著名,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的每一个个花窗都饱含耐人寻味的幽雅情调同时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意境。花窗艺术同剪纸艺术在某些语言要素上存在相似性――图底的变幻性及图像的寓意性,正是这些相似的语言要素给了造园师们设计灵感,也给了我们现代设计师们深刻的启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千余年的传承历史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如今,剪纸艺术不但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为艺术地继续发展提供了创造的源泉。本文以介绍民间剪纸的概况及艺术魅力为出发点来探讨在如今一味西化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将民间剪纸艺术元素注入到景观空间设计中,必定会大大提高城市景观空间的艺术文化品位。与此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剪纸艺术本身所折射出稚拙、自然、随心所欲和鲜明的艺术魅力及生活情趣,更利于我们今后研究工作的深人开展和研究角度的不断创新。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概述

“一剪之巧夺神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她植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是天才的中国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而更主要是农村妇女们所创造的,直接反映中国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希望,与劳动人民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剪纸艺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充实着人们生活,并点缀着人们平凡的生活,体现着人类自古以来最基本的潜在的艺术心理和审美理想。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有别(剪刀或刻刀),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基本相同,故统称为剪纸。她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剪纸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后,形成了其淳朴自然、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剪纸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间百姓深厚的的生活土壤之中,虽然“土”,但能够散发出泥土的馨香,创作者完全不受任何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可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审美性

1.形式自由、内涵韵味。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中图形表现上具有质朴,单纯,传达着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抒发着作者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心性。2.剪纸镂空的艺术,阴刻和阳刻互为补充,浑然一体,虚实相辅相成,使得剪纸的灵性之美跃然而出。3.色彩简洁明快,以红色为主,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吉祥,采用这种火红的色彩正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传达。

(二)实用性

1.张贴用: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等一些装饰类剪纸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之上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环境。2.摆衬用: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贡品,如喜花、礼花、供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等用其吉祥寓意为节庆日营造热闹氛围,增添喜气,同样也可用剪纸这样的形式给人民以精神的慰藉。3.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枕头花、鞋花、衣袖花等。另外也可作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头巾等等。

(三)地域性

中国的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很广,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有的粗犷苍劲、有的浑厚质朴、有的精细纤巧,从地区来看,福建剪纸刻画精细、岭南剪纸富丽堂皇,而以陕北为代表的北方剪纸则质朴粗犷、古拙厚重。

艺术虽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并装点了生活。剪纸这一技艺作为民间传统美术,我们能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将其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呢?城市景观是供人们休憩、娱乐、休闲的场所,并且环境景观间接地熏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如果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完美的融合作为景观艺术,那么它的景观文化就能升华,与此同时还能传递出它特有的浓厚乡土气息,把本土的文化用无声的细语轻轻道出。更重要的还有利于培养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审美意识、文化知识。

三、剪纸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随之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营造生态环境等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城市景观建设呈现以下新的趋势:1、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化;2、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和挖掘;3、高新科技和新能源在城市景观的表现;4、整体观下的城市景观系统化、网络化、有机化建设。那么加强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但这仅仅是对城市景观文化做了部分的理解,还更应该关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正在流失的民间文化艺术,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给以保护使其得以传承,这种责任不但是由国家,民俗家,艺术家承担,每一个市民都是国家建设的队伍中的一员。因此,更应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新的时尚元素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元素结合起来,以现代的方式对时尚元素和传统艺术进行重新演绎,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问.各国的展馆缤纷亮相,其中被誉为“精剪馆”的波兰馆广受瞩目.其造型亮点是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题的外观,这座将产生丰富视觉体验的建筑物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所组成,白天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营造出一个个奇妙的光影世界,使参观者得到独特的光影体验,当夜幕降临,展馆内的彩色灯光则穿透剪纸图案漫射出来,勾勒出展馆别致的造型,这正是对剪纸造型的应用,阴刻和阳刻互为补充,浑然一体,阳刻线线相连,阴刻线线相断这种独特的造型表现手法,使得剪纸艺术妙不可言,通过这种光和影的空间中变换,使得展馆在表现上又更加细腻,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空灵的美和温婉的生活气息。

剪纸艺术己成为设计者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从剪纸艺术中得到启发.例如我们身边的例子,如“兰州东方红广场”、“龙源”、“兰州市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兰州市水车博览园”等的景观空间设计,其景观空间中均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被誉为西北高原的活化石――剪纸艺术,并使之成为空间主题的部分,剪纸艺术若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南北两派.西北剪纸当属北派剪纸中的佼佼者,以粗犷、明决、古朴、雄健、率直,富浪漫精神等特点而最具代表性,保留着汉代遗风,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应该说,正是设计者古为今用的设计思路,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大发光芒,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景观空间中,树立着一组用软质的塑料为材料制作的金黄色的大鲤鱼,这组雕塑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剪纸镂空的艺术技法,它以剪纸的造型立足于空间,成了视觉的焦点,剪纸空与实的特点体现地更加真实和变化莫测,点缀的景观更具有了活力,烘托了景观的艺术气息。作为兰州市市民象征性的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使广大市民在整体空间中既能体会休闲娱乐时的快乐,又能得到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整个景观来讲,这组雕塑同时具备了欣赏的功能和装饰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关于兰州龙源,这是一座以龙文化为主旨的主题公园,其靠近黄河北岸处,有一弧长16米、高2.5米的龙凤呈祥的钢板透雕。这组主题雕塑园样也采用了剪纸艺术语言,与整个景观空间的文化意境的营造相和谐统一,成为整个龙源空间的点睛之笔,彰显西北剪纸的粗狂美和再现西北人平凡朴实的生活场景。这组景观文化墙既是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又是景观建筑的一部分,起到了隔断或围合景观的作用。这组火烈烈的镂空剪纸屏风,象征着兰州及兰州市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样象征着兰州文化的源远流长。

剪纸艺术通过将传统的手法和技巧与现代时尚意识完美结合,已经有了更高一步的创新,剪纸作品不再仅仅是过去门窗上的简单装饰物,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作为一派艺术门类在不断发扬光大,给节奏快捷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清新纯朴的乡土气息,这是一份祖先赠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无价之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剪纸以一种平面的形态存在着,而今时它又展现出了另一种形态之美――立体,从平面到空间的跨越是剪纸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总结

作为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中国民间剪纸,有着丰富的表现体裁、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求善求美的心理特征及象征寓意性的表现手法,与现代倡导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对于剪纸在设计中的应用,不能单纯地应用其外观表象,而是应该在把握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应用,唯有如此,剪纸艺术文化的生命才能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同时,我们应肩负民族责任的使命走向民间,从中挖掘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艺术的根,从中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

参考文献:

[1]郑蔚珊.漫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装饰,2003,(10).

[2]赵宁,王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构成形式[J].洛阳大学学报,2004,(03).

[3]王新.浅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J].美术教育研究,2011,(05).

[4]鲁华.浅析剪纸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

花艺造景篇5

   关键词:山庄树木花卉;植物造园艺术??

   ?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素不断提高,逐步增强向往回归大自然的心态,因而园林山庄建造雨后春笋,到处可见。其中山庄园林创造丰富多彩的树干花卉起着重要的造园艺术,对提高山庄园林艺术和功能等方面,都占一定的作用。?

   1.树木花卉的有机布置,极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在现代造园景色中,树木花卉是经济的,受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比较小,构图灵活,空间富于变化,而且可以通过色、香、味、型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染力强。所以,树木花卉历来为造园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

   树干花卉是园林景色一种造园手法。如我国着名的避暑山庄在造园中,“万轩松风”是以树之声——松涛为风景主题的;“青枫绿屿”与“金莲映日”是以叶色和花色组织风景构图的。“冷香亭”、“香远益清”、“曲水荷香”等是利用荷花的芳香,作为园林风景题材的。其它,如“西岭晨霞”、“远近泉声”等,也是以树木花卉与其它园林素材相结合,组织风景构图的。这样起来,几乎山庄的每一“景”都与树木花卉有关。正是由于树木花卉为园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景素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2.树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对园林风景的艺术欣赏?

   山庄以松树为骨干树种,强调了全园,使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宏伟的艺术整体,加强了园林风景构图的和谐强统一。同时,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展示各地自然风貌。通过园林手法,反映了在风景构图中,加强了园林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树木花卉与山水等自然素材相结合,形成了森林、平原、溪流等许多自然景色,众多的树木隐蔽了楼台、亭阁等人工建筑,使园内与园外的自然山林,从空间上连成一个艺术整体。这些都有力地渲染了园林的自然风采。?

   树木花卉还有力地加强了山庄园林风景构图的节奏感。任何艺术都要有一定的韵律,要有节奏感,它对艺术品起着丰富和变化的作用。否则,艺术的统一就会变得呆板,这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也是园林风景构图的艺术标准之一。?

   树木花卉有力地显示了地形的错综复杂变化。古人曾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而为骨”,这也适用于园林风景的布置。当山庄建造在山岭环抱的位置之中,松苍翠,峰岭滴翠,不同的树种,各具姿容,显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人强烈感觉到山峦的起伏变化。?

   山庄园林树林花卉可以利用不同的栽植方法,以加强风景构图的节奏感。若采用行列栽植法,给人以整齐庄重的感觉。而湖岸、山峦区则采取随地势而自由散植的方法,给人以轻松闲适的感觉。?

   利用树木花卉型体、叶状的变化,加强风景构图的节奏感,也是造园惯用的一种手法。若山庄区内松树体型高大挺拔,湖岸的垂柳多姿,湖中的荷花随波荡漾于水面,平坡区的绿草平铺如织……它们不同的体态,形成了一种天然韵律。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如掌、杨叶阔园,这样多不同的叶状,也是一种自然节奏。

   花色、叶色的变化,也是一种节奏。金莲花灿若黄金,红荷美若丹霞,敖汉白莲浩白雪,风叶如丹……这是造园用植物色彩的变幻,谱出的一部动感乐章。?

   利用树木花卉以应时令,是传统的园林手法之一。在这方面,山庄也有独到之处。梨花为山庄早报春讯,荷花怒放恰当夏炎炎,如丹枫叶为金秋添色,傲雪苍松是严冬的胜景。它们显示着季节的交替,是一种时间节奏感。?

   3.对“宜人调养之功”的园林“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是人们进行生活和休息的环境之一,应该满足人们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等功能的基本要求。适应人们生活、休养的园林“小气候”是园林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树干花卉对提高山庄这方面的功能,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净化空气:一是吸收有害气体。呼出人类所需要的氧气。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一亩林每天约吸收60公斤二氧化碳,呼出40公斤氧气。一个山庄如果按1000亩林计算,在树木生长期内,每天约吸收65吨二氧化碳,呼出43吨氧气;二是杀死细菌。很多树木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泌出大量挥发性杀菌素。据测算,一亩松林一个月能分泌约60公斤杀菌素,如果按1000亩松林计算,每月可分泌约65吨杀菌素,可以杀死大量的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三是吸收灰尘。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吸附的许多有毒的金属籽子进入体后,可以引起各种疾病。而树木树叶多,树冠大,可以降低风速,减少飞尘,树木的枝干和叶片表面粗糙有毛细气孔,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可吸附大量的灰尘。据有关资料测算,一亩林每年可吸收各种灰尘20-60公斤,如果山庄按1000亩林计算,每年可吸附各种灰尘40吨~150吨。?

花艺造景篇6

纪元塔,位于三水森林公园内月山岗上,建于1993年,是标志性的现代建筑,为层叠式塔样。平面为八角形,对称中轴,内膛环绕拾级而上。塔高13层,外观7级,内由分岩石块砌筑石阶而上。整座塔显得十分庄严肃穆,直插云霄。而且每层塔都以砖牙挑出平台,登塔者从塔内走出平台向外眺望时,不但可以观赏整个森林公园的美丽风光,还可以俯视整个三水城区美丽的景色。塔端采用传统佛教圆珠连串而成,形态生动自然。纪元塔虽然是近代建筑,但它的取材寓意却采用与佛教舍利塔形似的形态。它是三水这座城市走向文明,跨进新纪元的象征性建筑,它见证了三水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三水森林公园园景的重要景观。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都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布置人文景观,使建筑与自然景色,山水景色,园林景观揉成一体,成为整个景观的中心。特别是亭的设立不仅美化了自然环境,而且丰富了整个园林景观的立体轮廓,使整个园林景点陡增景色,也为人们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美丽的园林景观提高了最佳的观赏点。三水森林公园有一处美丽的山谷,叫情人谷。她隐藏于山花烂漫、绿树常青、山涧清泉、潺潺流水的优美山谷之中。成为情侣定情留恋的地方,这个美丽的山谷取名为情人谷。在这个美丽的情人谷中,设计者又巧妙地结合周围树木成林、山花烂漫的优美环境,建造了一座用木质材料作为主材的四方形木亭,取名叫情人亭。情人谷加情人亭,吸引了一对对情侣来此观光、游憩和爱恋,从此结下毕生难忘情怀。这是将亭的艺术融入自然景色和园林景观中的一个典范创作。

园林中的桥,是风景桥,它是风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园桥还具备有园林景观的特色,特别是我国传统园林中的园桥,大多数采用隆起型拱桥设计形式,从而在!水面起着立体倒影的作用。使桥与水面、与空间周围环境互相渗透,随着荡漾的碧波,给人以美好愿望,憧憬未来幸福的遐想意境。三水森林公园步湖中的状元桥,设计者成功地采用传统式一级砖石材料结构单孔拱式桥,充分发挥拱桥受压强度高、造型美的特点。设计者更加巧妙地借用单孔拱桥,构成桥下水面清彻平静,湖面碧波蓝天,周围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优美景色。人们踏上状元桥,就寓意着向往考取状元,求取功名,向上进取的美好愿望。与前面的孔圣园勤读圣贤书,憧憬将来能成圣贤的上进心理遥相呼应。状元桥也是三水森林公园景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三水森林公园园林景观建筑艺术营造的特色是设计者能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巧妙地运用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以营造园林建筑艺术为主体,结合优美的植物景观进行造景。园内原有岗松、黑松、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大叶桉、柠檬桉、赤铁桉、布渣树、构树、广东相思等植物组成的群落,构成了多层次的绿色基底,加上历年来所种植的秋枫、白兰、国庆花、麻楝、盆架子,细叶榕、高山榕、红花楹、南洋杉,绿化芒、多花刺桐,罗汉松等园林植物,更加突出了三水森林公园植物群落色相、季相、层相、观叶、观花、观果的色彩景观。这些植物品种的选择,都具备个性和文化内涵,而且还突出了岭南地域的特点。它们点缀于景观建筑艺术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体现其艺术性,生态性、科学性,功能性的合一。这就是设计者的成功之处。

花艺造景篇7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雕塑;陶瓷艺术;彩绘雕塑

1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源起及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最早的记载是在隋朝,清人《南窑笔记》说到:“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陈至德元年,相传有贡陶础者,不堪用。而至隋大业中,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宮,令太原陶工制造,入火而裂。迨李唐继起,陶日以工,始有素瓷上釉之法。而景德陶之著名,则在于宋,盖因陶工制“景德”年号于器底,故天下咸知有景德之窑。”唐末宋初时期,战乱连年,而景德镇处于相对安定和平的局势,很多工匠来到景德镇避难,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和技术,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的局面。北宋,青白瓷以胎薄质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具有透影性而名噪京华。宋真宗景德年间将新平易名为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宋代景德镇以影青瓷见长,《陶录》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景德窑…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其器光致茂美,著行海内。宋蒋祈《陶记》中也说到:“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伴随着时代审美倾向的变化,景德镇陶瓷雕塑空前发展。陶瓷雕塑品大量涌现,有佛像人物雕塑、动物雕塑、佣雕塑等等。在陶瓷器皿的生产中,大量运用刻划、拍印、镂雕、堆塑等雕塑技艺。从这些工艺手法的运用来看,宋代景德镇陶瓷是造型与雕塑紧密结合的。从大量出土的尊、魂瓶、斗笠碗、水盂、壶、奁合、熏炉、瓶、盒、砚滴等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

元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继续生产传统品种基础上,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制胎原料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成功烧造了大型瓷器。青花瓷和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元青花的成功烧造标志着瓷器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

如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见图1),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楼宇亭台富丽别致,雄健豪放,加以青花釉里红装饰,更显雅趣。

明代的制瓷业规模宏大,明初景德镇设陶厂,后设御器厂,专烧宫庭用瓷,民窑发展很快,产量大、质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员督烧与民间自由经营并举的“官搭民烧,官民竟市”的兴旺局面。明代景德镇最盛时有五十多个官窑,九百多个民窑,“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明代官窑瓷器的新品种不断涌现,继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之后,明代又有斗彩、五彩、素三彩、黄地红彩、白地绿彩等大量的釉上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中国陶瓷也由此进入以彩绘瓷器为主的新时代。在陶瓷雕塑方面,由于受到陶瓷彩绘的影响,加上市井文化的繁荣,陶瓷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有上童子观音、骑鹿寿星、坐狮人、牵马孩童、世俗人物小玩具、瓷雕笔架。彩瓷雕装饰上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珐花加彩等瓷雕。

清代,特别是在清三代,瓷业有了新的发展,有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陶瓷艺术追求繁复、精细、华丽之风。这些瓷器有些出自于官窑,如:藏窑、郎窑、年窑、唐窑等,民窑也有不少精品,这时的陶瓷生产,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上鼎盛时期。

清代的陶瓷雕塑闻名海外,题材也空前广泛,有神佛菩萨;有神话、历史故事、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有清代的文武官吏;有西洋人、黑人;有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题材,也有飞禽走兽、“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和模仿“硺石、髹漆、竹木、匏蠡诸作”。其中,仍以生产神佛为主,《饮流斋说瓷》:“瓷制佛像,有立者,有坐者,半壁袒裼,持宝塔诸法具,各有意态……”。寓意吉祥图案有福禄寿三星、八仙、十八罗汉、对鹿、对象、对狮、对鸭、对孔雀、对鹦鹉等普遍流行。清代的《粉彩钟馗醉酒像》(见图2),用红色刻画钟馗衣着纹理,质感清晰,雕工细琢,人物背后摆放两个白色的酒罐,红色与白色鲜明对比,彩饰精到,更加衬托钟馗酒后醉意十足,酣畅淋漓、任情恣性的神态。

2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与人的思考

艺术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需要艺术来传递自身的情感,反应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确证人自身力量的存在。在艺术活动中,人可以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因素,来反应人自身的存在。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中不乏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的作品,我们知道,对于神话传说和宗教,是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抗争和把握没办法显示人类自身的力量。而选择树立强大的力量鼓舞人的志气或者退让的方式,以超人间的力量来支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罢了。对于这类题材,景德镇的工匠们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娴熟的雕塑技法,刻画了一大批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雕工精细、线条流畅、疏密有致、浑厚古朴,如:1969年在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影青瓷雕《观音坐像》,坐像广额丰颐、体态壮硕,宝冠及遍体的珠玉璎珞雕琢工整细腻,观音神态温和慈祥,体态安详生动。整个形象透出了一股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气质。作品成功塑造了观音的形象,也反应了景德镇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可以看出,安居乐业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最大愿望,老百姓希望自己的生活太平安康,景德镇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生产上好的瓷器的原材料,加上偏僻远离战乱,所以很多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正好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也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喜爱。

3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与时代的思考

艺术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物,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要求具有时代性,艺术的时代性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精神、人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精神与观念的综合结晶体现。不同的时代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审美倾向。每一个(下转第74页)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品,是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的,这点上,可以通过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说明。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由釉彩装饰发展到元之后的彩绘装饰,由单一的颜色发展为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素三彩、黄地红彩、白地绿彩等多样色彩,由刻花、划花雕刻发展为彩绘与雕刻相结合,无不是由于陶瓷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以及景德镇瓷业中心地位的确立等因素的结果。再如,不同的朝代陶瓷佛像雕塑的风格迥异,景德镇宋代的佛像雕塑端正古朴,左右对称,元代的佛像出现了侧身像,更具人情味,这种差异性与元代的审美有很大关系。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能够名扬海内外,这与景德镇陶工们不断创新,积极吸取前朝的优秀的工艺与技术,再此基础上,有工艺的创新,材料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种种创新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也使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得以巩固。

花艺造景篇8

关键词立体花坛;城市绿化;应用

abstractinthispaper,thetrait,function,form,sort,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mosaiculturewerepresented.thepresentconditionoftheapplicationofmosaiculturewasalsopresentedfromtheaspectsofsculpt,plantmaterial,color,cultureconnotation,stateoflandscap,scaleandscopeofapplication.Simultaneouslytheexperienceofthemosaicultureonartisticdesign,structureandsculpt,fillingandcolligationtechnic,optionandplantingofplants,plantingtechnology,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weresummarized.allthesewillexertpositiveeffectsonapplyingmosaicultureoninternalurbanafforestationforthefuture.

Keywordsmosaiculture;landscapearchitecture;application

1立体花坛的概述及发展趋势

1.1立体花坛的概念及其特点

立体花坛是指运用一年生或多年生小灌木或草本植物种植在二维或三维的立体构架上而形成的植物艺术造型,是一种园艺技术和园艺艺术的综合展示。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场地制约,充分利用空间,观赏性强,构图变化多样,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效率,符合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文化内涵丰富[1-2]。

1.2立体花坛的功能

立体花坛的功能比较丰富,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有效柔化硬质景观、科普教育、渲染气氛、增加城市新的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标志和宣传、生态保护。

1.3立体花坛的形式

立体花坛包括二维和三维2种形式。二维立体花坛又称标牌花坛,是利用植物材料把花坛做成距地面一定高度垂直的或斜面的广告宣传牌样式,一般为单面观赏。三维立体花坛可四面观赏,从结构与组成上来说,是由固定结构、介质、介质固定材料和植物材料共同组成立体造型。依据表现形式,三维立体花坛又有造型花坛和造景花坛2种形式。

1.4立体花坛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城市间、国家间的交流日益方便、频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审美要求也将更强烈、更高级,立体花坛发展的总趋势大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3]:第一,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手段,对立体花坛的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对花坛进行科学施工;第二,立体花坛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将更为紧密,向更高程度发展,在经济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第三,各城市既保持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又向其他城市乃至国外借鉴,取长补短;第四,立体花坛以绿色植物为基础,其发展将越来越体现出生态化趋势。

2立体花坛的应用现状

在城市绿化中立体花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6]。

2.1造型

立体花坛是以造型为基础,一般运用钢材作为造型骨架,然后在填充了栽培土的造型上种植植物,通过植物不同的形态和本身的色彩,形成独特的植物造型。近几年,国内立体花坛的造型已越来越丰富,不再仅是花柱、花树、花亭等,而且在作品的复杂程度上也更进了一步。

2.2植物取材

立体花坛又名“植物马赛克”,是运用各种不同植物特性来表现各种艺术形象。制作立体花坛选取的植物材料一般以小型草本为主,依据不同的设计方案也选择一些小型灌木与观赏草等。立体花坛用于立面的植物要求为矮生、耐修剪、萌芽力强、适应性强、叶型细巧、致密、色彩丰富、能体现平面效果。

国内早期的立体花坛,使用植物种类较单一,南方以红绿草为主,北方则以五色草居多。经过不断地研发、引种及反复地实践,现在可供立体花坛选取的植物材料更加丰富。多变的植物特性,使得立体花坛这种植物雕塑,比一般的硬雕塑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2.3色彩

由于取材丰富,立体花坛的色彩也变得更为丰富。随着季节的变换,植物颜色还会发生变化,立体花坛因此显得更为生动、有趣。

2.4文化内涵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中国文化可谓丰富多彩。不同的城市因其历史及地域不同呈现了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体现其历史、地方及民族文化特色的立体花坛作品。

2.5景观状态

过去的立体花坛通常是一种静态景观,随着人们求新求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立体花坛出现了动静结合的景观状态,更显生动自然,遐想无穷,情趣倍增。

2.6规模

现在的立体花坛作品较以前的规模有了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体积和数量2个方面。以往的作品体量较小,现在不仅单个造型的体积增大,还在作品中出现了组景,这使得整个作品的总体量变得更大。而近几年立体花坛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型活动和会议都会布置立体花坛来渲染气氛,而一些立体花坛展上更是集中了大量的作品。

2.7应用范围

立体花坛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其不受场地限制,可在任何质地的场所营建,包括街头绿地、广场、庭院、公园等。除了以上室外场所,立体花坛现在还出现在一些采光较好的室内场所,如大型宾馆、展馆等,充分发挥立体花坛装饰的功能。

3设计、施工与管养

从实践及国内外现状看,要完成一个立体花坛作品,主要应把握好4个环节,即艺术设计、结构造型、植物配置与栽植、养护管理。

3.1艺术设计

设计是制作立体花坛的第一步,包含外观设计、承重设计、骨架设计、灌溉设计等。立体花坛在应用中需遵循以下设计原则[7]:第一,主题鲜明,寓意明了;第二,与环境相协调;第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造个性;第四,注重和强调形式美的表现。设计时要对以下4个方面做充分考虑:一是比例适宜;二是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三是熟悉植物材料的特征并选择适宜的栽植技术,使作品表面的植物覆盖率不少于80%;四是因地制宜,既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又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3.2结构造型

传统制作的立体花坛一般选用木制、钢筋或砖木等结构作为造型骨架,现在较多采用钢材作为骨架的主要材料。骨架材料要求轻盈,以轻质钢材为好,它具有易弯曲、能形象地反映出图案的形状等优点。

构架的制作是立体花坛成败的关键[8]。先用钢筋条搭建构架,之后用细钢筋条“编织”细节部位,形成网状结构,焊接的间距以15~18cm较为合理,并在构架上安装用来提升它的吊钩,以方便组装和运输。然后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栽种植物,另一种是先在骨架上固定卡槽等栽植容器,再通过卡槽栽种植物。

要充分考虑构架的可移动性和安全性。构架采取可拆卸的形式,便于搬运、安装;构架的基础一定要结实;构架还要经过防锈、防腐处理。

3.3填充物及绑扎技术

填充物即介质,可分为营养土、无机固定材料(如矿棉等)或传统的加草泥土。绑扎填充物的材料主要有遮荫网、塑料或麻布,固定绑扎可用铅丝、老虎钳、剪刀等工具。

喷灌设施的安装与填充介质同步进行。自动喷灌设施由喷雾和滴管两部分组成,整个喷灌系统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随时调整喷出的水量,确保植物的新鲜。

3.4植物配置与栽植

3.4.1植物选择与配置的原则。要因材制宜,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对丰富当地植物景观大有益处,但引种应遵循“气候相似性”的原则进行。耐瘠薄、耐干旱的植物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适应干旱的特殊器官结构,成活率高,适应于水源较缺乏城市的绿化[9]。

3.4.2植物选择的要求。用于立体花坛的植物根据用途可分为立面植物和配景植物两大类,其中立面植物是表现作品的关键,用于立面的植物要求叶形细巧、叶色鲜艳、耐修剪、适应性极强。同时,在表现立体花坛不同的图案纹样时,要选用色彩上有显著差别的植物,以求图案清晰[10]。

3.5种植工艺

如果是通过固定在骨架上的栽植容器栽种植物,需先在栽植容器底部铺上一层稻草或棕丝,接着将培养基质均匀填充进去,然后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植物种植。植物栽植要均匀、紧凑,不留空隙,这样才能使其生长一致,色块自然均匀。如果是直接栽种植物,考虑到植物的生长,植物间需预留约5cm的生长空间。

3.6养护管理

为确保立体花坛有较长的观赏期,必须加强后期的综合养护管理,主要包括肥水管理、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对花卉生长和花期的管理[11]。

4注意的问题

4.1以植物为主体,适量恰当地使用辅助材料

花坛向立体化、多样化发展,而植物材料的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故仍有一些场合需用人造花卉。但非植物材料只能在特殊情况下适当选用,如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高空悬挂、特殊位置以及供远望观赏等,它只能是一种补充,绝不可多用、滥用,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坛。

4.2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2.1积极开拓,不断增加新的植物材料。好的立体花坛作品必须依托于合适的植物材料,这对植物材料的品种及品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来开阔眼界,了解并掌握更多适用于立体花坛的植物用材。其次,要做好开发或引种工作,尝试新品种在国内立体花坛的使用效果。第三,要做好新品种的推介工作,让城市绿化部门更多的接受并广泛应用这些品种,达到立体花坛植物用材丰富多彩的目的。

4.2.2提高艺术表现力及细部刻画技能。国内立体花坛的造型相对简单,细部刻画很少,要有所改变,可以从以下5方面着手:①立体花坛的发展,可以侧重作品的现代感、艺术表现力,避免极端写实;②要认真体验生活,细致观察事物,只有较好地把握现实,才能在此基础上有逼真的创造;③要有较好的美术或雕塑功底,立体感和比例感强,能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并提炼形成作品;④熟悉各种骨架材料和植物材料,能熟练地予以应用;⑤对色彩有较好的把握,通过冷暖、明暗、对比、过渡等方面的处理,更好地刻画细部。

4.2.3不断完善微喷技术。一方面,要提高节水性能,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改善喷头的堵塞问题,对过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4.2.4更好地应用现代声、光、电及水体为立体花坛服务。手法上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工艺,做到传统风格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

4.3深度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促进立体花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深度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文化创新并善加应用,使之成为立体花坛的魂魄,才能使我国的立体花坛真正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在文化的引领下可持续发展。

4.3.1文化内涵的阐释。①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如茶文化、竹文化等。立体花坛可通过具体的作品对这些不同的文化进行表达[12]。②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因此,深度发掘立体花坛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③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④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

4.3.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涉及节日与习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神话传说、名胜古迹景观文化、文物艺术景观文化等,对立体花坛进行文化探索有助于立体花坛的艺术生命保持常青。只有充分重视立体花坛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更吸引观赏者。

4.4注重并强调立体花坛的生态意义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生态园林建设正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景观”越来越强调生态模式,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立体花坛以生态绿色植物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基础和手段,生态之美应成为其表现的对象。要重视立体花坛的生态意义,在立体花坛的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生态理念和人文理念,使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完美结合,并体现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3]。

4.5立体花坛要科学规划、适度发展

立体花坛的高度、形态、色彩、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立体花坛的科学研究、文化探索,使这一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应当成为我国园艺工作者关注的议题。

立体花坛是一项高端复合型城市艺术,推广这种艺术,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准、文化水准,还需要耗费较多的植物材料和财力,以至土地、水资源等,必须高度警惕各地不顾自身条件推广立体花坛现象的出现。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一些经济尚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仍应以大众绿化、生态绿化为主;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国际都市,也要在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建立严格审批制度的前提下,适度健康发展立体花坛。

坚持以植物为主体,注意提高文化艺术品位,把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节省开支,不以“大”为追求目标,这才是立体花坛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

5参考文献

[1]黄月华,朱敏,张伟.花坛艺术与环境设计[J].园林,2001(6):15-16.

[2]洪崇恩,蓝海浪,刘秀丽.集立体花坛艺术之大成——2006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综述[J].中国花卉园艺,2006(21):7-9.

[3]舒大慧,张建福.从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谈立体花坛制作[J].中国花卉园艺,2006(21):15-16.

[4]张黎.活动花坛在城市绿化美化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2(2):51-52.

[5]赵祥云.花坛、插花及盆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朱秀珍.花坛艺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孟庆武.北京节日花坛[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顾新民,陈洁.浅谈路桥节日立体花坛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6(6):26-27.

[9]朱仁元.花卉立体装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0]王迎新,付彦荣.立体花坛的制作与欣赏[J].现代园林,2007(5):80-81.

[11]王显红,彭光勇.试论首都大型节日花坛的发展及展望[J].中国园林,2002(6):18-21.

花艺造景篇9

关键词:浅谈;园林花卉;配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3

1园林花卉配置的概念及意义

园林花卉配置是指观赏植物在园林中栽植时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即人为的将观赏植物进行科学的艺术组合,以满足园林各种功能和审美要求、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园林花卉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作为主景,引人注目,也可作为背景,甘居人后。花卉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是景观存在的保障。

2园林花卉配置的基本原则

2.1简单原则

简单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园林的设计简单明了,搭配元素也要符合此项原则要求,切不可看上去杂乱无章,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最容易忽略简单原则,创作过程中东拼西凑,影响美观,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这项原则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模棱两可的设计元素需要仔细斟酌,确保基础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忽略一些辅助作用的元素。

2.2满足功能性原则

这项原则非常重要,功能性原则是否落实妥当决定了园林设计作品的适用性高低。一件园林设计作品,不论其外表设计的是否完美,只要没有落实园林的功能设计工作,就不能算是一件合格的设计品。当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证作品的美观。

2.3统一与协调原则

园林设计作品需要给人美观协调的视觉感受,如果设计者是把一些元素东拼西凑起来组成园林花卉,这样的作品就跟美观毫无干系。园林花卉的设计需要体现协调统一的设计风格,设计人员要尽心尽力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且确保元素之间的协调性。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一个合适的元素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利用其它元素为其科学搭配,达成协调的局面。

2.4满足艺术要求(配置基本要素)原则

说到底,园林花卉就是一项充满艺术的工作,因此进行园林花卉设计是不仅要考虑花卉的颜色搭配和花朵大小配合,还要注意不同花卉的比例以及花卉的形态搭配。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相互影响还相互促进,这些都与艺术设计有着必要的联系。

3园林花卉的艺术配置

艺术配置主要是对色彩与型态的对比与调和,对平衡与节奏的要求。园林花卉的色彩有叶色、花色、干皮色、本色调为绿、红、黄底色为绿。花卉的大小、花卉的形状、常绿花卉与落叶花卉形成鲜明对比。上小下大,左右对称的材料具有稳定和平衡感,产生庄严肃穆感。上大下小,非对称材料具不稳定的动势,产生轻松活泼感。不对称的匀衡手法配置,稳定中又有动感。如自然成花丛,一侧大型花卉少而另一侧草花多,可取得相对均衡。园林花卉色彩配置也能产生稳定平衡感,暖色系有向外扩散向前突出感。配置与活动区,冷色系有向内收缩及退后远离平衡感配置于休息区,灰色调给人远离空间扩大的静感,以此花做背景,产生深远的结果。

将连续的风景序列进行分段和分块,使之有断有序,产生节奏感。

4园林花卉的配置方式

指同种花卉在高矮、冠幅、形态上基本相同,表现的是严谨规整,一定要中轴对称,株行距固定,同相可反复连续,讲究几何图形和线条。有中心植、对植、行列植、环状种植等栽植方式,中心植一般无庇荫要求,只是艺术构图,需要做主景。对植选择形态整齐美观的花木,2种以上对植时左右相对位置要用同种规格一致花卉。行列植(列植)可单行或多行,可一种树也可多种树,注意控制株行距。环状种植是围绕某一中心把园林花卉配置成圆、椭圆、半圆、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及多边形等封闭图形。可一环也可多环,目的是陪衬主景。本身变化要小,色泽尽量暗、采用生长慢,枝密叶茂及体态较小的花卉。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m].中国园林出版社,1998.

花艺造景篇10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四、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五、结论

景德镇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国际金融影响下,陶瓷雕塑艺术收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雕塑艺术家仍然继续思考、创作,他们在艺术造型、表现内涵等表现社会意义上,均有一定进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教学也不断吸收国际新观点新思想,广开讲学交流。总而言之,景德镇陶瓷雕塑界要树立信心,坚持传统瓷雕与现代结合,立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瓷雕传统,不断钻研瓷雕技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春天又将灿烂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严维明.景德镇粉彩瓷艺的历史与现状,景德镇陶瓷.2008(4).

[摘要]景德镇陶瓷自古以“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的四大特点享誉世界,备受收藏家的青睐。文章论述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艺术特色,以及景德镇现代瓷艺的收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