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十篇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十篇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43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1

关键词: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加入了wto,并且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丰富的资源,在国外拥有竞争力的优势,这都促使我国加大了食品的出口量。但随着食品产业链的不断延长,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频繁曝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等;出口食品安全方面的诸如“宠物食品事件、毒牙膏事件、有毒鲶鱼事件”等。这一系列的事件逐渐使得食品行业失信于消费者,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因此对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概述

1.出口食品安全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与拓展。从广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在维护和改进生态环境的原则下,运用某种生产体系或方式而实现的一种生产成果,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狭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对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它是生产进步的体现。

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尤其是出口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影响着我国农牧业及经济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障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受损。

三、我国出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食品的安全问题种类繁多,在出口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出口等环节中都可能出现有关的安全问题,下面将按其可能发生的顺序一一介绍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

1.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种植的食品中普遍存在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问题;养殖的食品中存在使用瘦肉精、抗生素、激素等问题。这些有害物质都能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的直接原因是滥用或不当使用农兽药等投入品、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根本原因是我国对农兽药使用的限制和监管力度不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仍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在相当广泛的使用;农牧业环境污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重大动物疫病发生,这都直接危害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2.加工、流通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加工环节中,大量的小作坊式的小型食品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安全的必备条件;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运输、储存等设施落后和方法不当,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繁殖,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这是因为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使一些企业钻了空子,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择手段非法生产营利;再加上有些人的责任心流失,贪图省事导致对食品的管理不善,产生了食品的安全问题。

3.出口环节中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对出口食品在农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的检测方面相关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不够。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像这些类似的原因和现象都将使得在最后的出口环节监管不力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四、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讨论的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预防和解决。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

加强出口食物每个环节的监控,在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大对农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细化分工到具体部门,进行专项监管,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共同杜绝滥用残留农兽药、有害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完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把好质量关。这是因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要想全面有力地解决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只有政府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应从源头抓起,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最大化地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诚信、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真正使他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整完善对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和检测体系

对出口食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实施从原产地到出境全过程的监控,严格实行备案制度,保证食品来源;同时健全我国出口食品风险分析制度、预警及信息制度等,保证食品出口的安全。另外,努力提升我国的食品卫生检测技术水平,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及财政的投入,借鉴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建立自己的检测手段,把好食品出口的最后一关。

五、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出口食品更是维系着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繁多而复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手段,全社会齐心协力,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为军,潘家荣,丁文峰.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5):73-79

[2]韩涛.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2010(3)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2

关键词: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事关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秦皇岛市现有高等院校13所、中职院校29所、中学170所、小学464所,各类在校生约49万人1。近年来,通过政府和各部门的齐抓共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障食品安全任务仍然艰巨。本课题组深入秦皇岛市10所各类学校(高校5所,中学3所,小学2所)及周边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370份。并通过现场观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目前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一、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单位设施设备投入不足,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在对校园内食堂、超市、小卖店和摊位等经营单位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由于经营单位私营化、商业化现象严重,一些业主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运行中尽量减少有关设施设备的投入,降低成本,导致食品卫生条件难以达标。如食堂经营方面,食品加工操作间数量普遍不够,且面积狭小;洗碗池、洗菜池不分,污水排放渠道较为混乱;有些没配专门的消毒橱柜,餐具经工作人员简单清洗后重复利用,有些没有防蚊虫设施等。问卷调查中,34%的学生认为校园食品卫生状况一般,有待进一步改善。而校园周边的早市、夜市饮食摊点多在马路边经营,流动操作,没有固定清洗消毒设施,餐厨废弃物随意处理,无基本的卫生防护设施,食品安全隐患尤其突出。

(二)无证无照经营依然存在,取缔工作存在困难

一是校内食堂、小卖部和摊位存在证照不齐的情况,且这些经营单位大多为学校职工亲属经营,与学校也存在复杂关系,不符合安全卫生条件但又难以管理;二是校园周边无证照流动经营摊贩屡禁不绝。这些经营者多数是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低收入群体,经济条件差,往往靠经营小吃或食品摊点维持生计,虽经工商部门多次说服和引导,但仍无力达到获得证照的条件;三是无证照经营主体随意性、流动性较大,监管面临很大挑战。校园周边摊点食品经营时间基本是在学生上学前和放学后,此时也是执法单位未上班或下班的时间。若安排固定人员每天现场巡查,基层人力单薄难以实现,而临时性的突击检查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再加之流动摊贩设施简易,来去迅速,善于跟执法人员“打游击”,给监管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三)进货渠道存在混乱,食品质量令人担忧

调查中发现,学校自有食堂整体上能够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配送制度,确保食材来源的公开、透明和严格准入。但校内私营食堂和小吃摊位的经营者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在进货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价格因素,不注重对食品质量和生产者资质条件的审查,只要便宜就收,有利就卖,食品质量难保证;二是校园周边的食品摊点,由于流动经营的比较多,食品原材料来源、生产加工过程等情况难以掌握,生产日期、厂家、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很难判断,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和产生食源性疾病;三是校园和周边的超市、小卖部和食品摊位由于经营规模较小,有的食品存放无序、堆码随意,存在交叉污染,同时,许多包装食品经常露天摆放,风吹日晒使食品在保质期内就已经变质,很难发现。

(四)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学生消费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90%的经营者属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水平较低,未经过专门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校园周边流动摊贩大多经营油炸食品、麻辣烫、烧烤、奶茶等,经营者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知识,以为食品加工出来只要口味好就可以了,根本不在乎食品的采购、贮存加工、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而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弱,食品安全意识不高,贪图便宜和好奇心重,对食品的选择只凭借个人喜好、感官感受,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对食品安全识别的程度较低,极易受到不合格食品的侵害。调查中,有46.1%的学生明知校外食品安全较校内难以保证,仍然每周要在校外就餐3次以上,此外,有22.8%的学生在校外就餐时曾出现过身体不适现象。

(五)各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力量不足

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负有职责的部门较多,涉及农业、工商、卫生、质检、城管、食品药品等部门,如农业部门负责监管种养殖业,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监管,卫生部门对餐饮、饭店等现做现卖商品类进行监管,质检部门从生产领域源头把关,城管部门只负责是否占道经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等。但从分段监管角度看,对食品摊贩的管理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网络没有健全,监管存在很多盲区和薄弱环节,存在职权交叉或者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同时各部门监管人员有限,难以及时巡查到位,监管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加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规范经营主体资格,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

一是详细调查摸底,对校园及周边的各类食杂店、饮食店等进行全面清理,严格审查校园周边地区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做到情况实、数字准、经济户口资料齐、真实有效;二是采取疏导和取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对具备前置审批资质的无照经营户,发放办照通知书、并说明办照的相关手续,令其限期办理营业执照;另一方面对不具备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户,责令其立即停止营业,按照前置审批要求整改取得相关证照方可继续经营;三是督促各学校进一步改善食堂硬件设施,增强防范问题食品的技术支撑,购入专业的检测设备,对进校食品进行有效的安全检测,提高学校抵御问题食品的能力;四是对校园周边流动食品摊点的规范。建议从实际出发,建设食品摊点统一市场,建立流动食品摊点的简易许可制度和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的管理制度,构建流动摊点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等。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食品经营行为

一是要建立食品购销台账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帐,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并对校园食品所处状态进行更有效监管;二是要建立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制度。并要继续跟踪检查,防止不合格商品回流,经营者在销售中发现过期、霉烂变质食品,自觉做下架退市;三是要建立食品查验制度。一方面,查验食品生产者、供货商合法证照及相关证件,并对索要的材料进行逐项登记,对食品质量进行形式审查。另一方面,查验经营者所购食品的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查看凭证是否齐全、包装是否符合规定、检验检疫是否符合要求,对食品质量进行实质性审查。

(三)加强经营者食品安全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集中培训,以如何建立和执行食品安全保障制度、保证食品安全为重点,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诚信自律教育,增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培训结束时,进行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食品经营者培训证书》。

(四)加大校园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升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通过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专题知识竞赛、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校报以及食品药品执法人员走进校园等形式进行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食品科学常识、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食品质量识别办法、食品营养知识的介绍和向学生展示假冒伪劣食品,提高学生鉴别能力,指导学生科学饮食、理性消费,自觉抵制不合格商品。并提醒学生购买时一定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无QS标志等,在发现经营户销售过期、变质等问题食品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投诉或举报,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消费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执法监督,形成社会监管合力

一是建议由政府牵头,组建由综治、食监、工商、卫生、质检、教育、城管、公安、文化等多部门参与的校园周边综合监管机构,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赋予其更高的权威,开展联合统一执法,全过程负责食品质量监管,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二是探索建立学校食品安全义务监督机制,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负责对校园内及周边食品流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法经营情况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及时消除食品消费安全隐患,有效解决食品药品监管的薄弱环节;三是借用社会力量,完善举报机制。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舆论曝光度,充分发挥12315综合执法网络平台作用2,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公示奖励标准和奖励办法。一旦发现食品违法经营行为,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共同维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使问题食品不留死角。

总之,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事关师生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全社会都高度重视,达成共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食品安全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才有了充分的保障。(作者单位:1.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燕山大学党委办公室;3、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

[项目]秦皇岛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201306090)阶段成果;秦皇岛市第二届“食品药品安全”主题征文(12SY207)成果。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3

关键词:学校食堂炊事员卫生安全食品加工

一、引言

学校食堂是学生就餐的场所,在饮食的提供上,不仅要保证菜品的美味健康,更需要保证饮食的安全,只有做好卫生饮食安全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食堂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更是食堂员工在具体工作上必须要坚持的准则。但是近年来,学校食堂频频出现安全卫生问题,造成了社会大众开始质疑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情况。

面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在明确学校食堂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卫生问题的有效监督,同时炊事员等具体岗位也需要付诸实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流程,为学校食堂安全卫生问题提供保证。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结合本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学校食堂饮食健康卫生水平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其原因分析

(一)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现状与问题

学校食堂在食品烹饪工作上本身就与一般性的饭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因为学校食堂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具有就餐人数较多、就餐时间固定等特点,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食品卫生安全控制与管理的难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那么就会牵扯到较多的人数,对学校、社会、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加强了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加工流程,同时还对重点岗位的炊事员进行了专业化、定期化的培训,在定期的例会上都会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因此,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目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完全杜绝。近年来媒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曝光,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在2017年4月份遵义市凤冈的学生就出现了“食用变质猪肉中毒”的事件,不仅造成十三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同时还引起了网络的轰动,对食堂食材新鲜与否问题进行了揭露;2016年3月到9月期间,南昌技师学院用含铝泡打粉制作包子的事情也被曝光,严重危害了该校师生的身体健康;2017年3月,山东德州市对该市78家学校食堂的卫生死角、添加剂使用与管理进行了突击审查,发现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管理规范为题,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目前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对学生利益的维护、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与关注。

(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食堂卫生安全问题的存在与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员工意识的缺乏、加工设备的落后、监督力度的缺乏等多个方面有着直接性的原因。

(1)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目前诸多学校食堂都制定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但是由于食堂多是外包给他人,加上食堂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为缺乏,造成部分制度并不能够贯彻落实到实际的食品加工工作之中。

同时,目前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在制度上缺乏细节化、明确化,当炊事员等工作人员出现工作上的小失误时,无法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案与处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

(2)食堂员工缺乏安全意识。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食堂都提高了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会经常在会上进行安全问题的腔调,在会下会下发一些文件,指导员工去自我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体系,造成对员工的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成为了一种表面工作,多数时候只注重形式,不注重落实。这造成很多员工在食品安全卫生的认知上仍然处于匮乏的状态。

另外,食堂很多员工都是来源于学校或者是社会用工,这些员工并不具备较高的食品安全知识,不能明确判断蔬菜食品的保质期,是否能够安全食用,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3)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足。绝大多数学校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上走的是程序化机制,即提前卫生检查公告――定期进行卫生检查,这造成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管理成为了一种例行公事,不利于发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食堂工作量的巨大、加工设备的陈旧落后、卫生设备的匮乏等诸多根本性的因素也容易对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维护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三、改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降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学校师生的饮食健康安全,必须要从制度、监管体制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素质水平的提高,通过提升其安全卫生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来为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提供保障。本文在研究中就从前提条件与员工工作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一)改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条件

学校食堂要想保证食品卫生安全,首先应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促进其系统化、细节化,并且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对此,食堂不仅应该从具体的工作岗位入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从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入手,将安全卫生管理落实到食堂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做到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都能够达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师生的饮食安全。

另外,学校食堂还应该完善对食品购置、加工环节的有效监督。在学校食堂食材购置的环节中,采购部应该认识到中间环节的多变复杂,坚持从正规渠道采购食物,并且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避免购置不合格、存在质量问题的原材料;在加工环节的监督上,学校食堂可以引入大众监督机制,即让用餐的师生加入到监督管理的队伍之中,对食堂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这样才能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加强员工的规范操作、自我约束。

最后,学校食堂还应该加强对食堂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减少员工在食品加工上的操作失误,并且进一步增强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发挥食堂员工自身在工作上的主动性

而作为学校食堂的一名员工,不仅应该接受食堂规章制度的约束引导,主动接受师生的建议、批评与监督,在具体的岗位还需要做好完善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性。

以本人的炊事员岗位为例。作为一个炊事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接|到切菜、做菜等一系列工作,首先必须要保证个人的卫生整洁,即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上岗之前应该做到勤洗手、洗好手;而在切菜、烧菜的工作中,应该按照规定开展口套作业,避免飞沫不小心溅入到食品之中;另外,应该对食材进行仔细的检查与清洗,避免出现没有洗干净、食材变质等诸多问题;在烧菜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花样和口感,同时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烧熟每一道菜,避免出现食品未加工好等问题,减少安全卫生问题发生的概率。最后,在工作之后,炊事员还要努力学习与食品安全卫生相关的知识,通过技能知识的夯实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不仅需要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同时作为食堂员工也需要提高自身意识,加强对安全卫生隐患的关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保证不仅需要一个环节的支持,还是需要从系统上进行完善,并且加强对细节问题的关注,这样才能为食品的正常供应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4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呈贡大学城;消费意识;监管合力

中图分类号:tS201.6;G47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6-0028-06

abstract:thefoodsafetyissueofuniversitycampusesandtheirperipheryiscloselyrelatedtostudentshealthandlifesafetyaswellasschoolteachingorderandsocialstability.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foodsafetyofuniversitycampusesandtheirperipheryinChenggongUniversitytownofKunming,wefoundthatthefoodsafetyproblemhasitsregionalspecificityandsomemajorexistingproblemswereasfollows:licenseprocessing,modeofoperation,productionequipment,healthandsafety,rawmaterialspurchase,foodquality,preventionandsafetyawareness,divisionofresponsibilities,lawenforcementsupervision.theseproblemswerecorrelativetoavarietyoffactorslikeuniversityawareness,universityenrollment,cateringmode,accessthresholdandconsumerawareness.tosolvetheseproblems,weshouldmakejointeffortsininspectionandmanagementtoestablishfoodsafetyresponsibilitysystem,increaseinvestmentinfoodfacilities,regulatetherelevantsystem,encourageteachersandstudentstoparticipateinfoodsafetysupervision,strengthenlawenforcementandsupervis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foodsafety;ChenggongUniversitytown;consumerawareness;jointeffortsininspectionandmanagement

食品安全是一项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1],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还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社会物质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长足的提高。然而,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高校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同年6月1日废止1995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同时包括保障食品原料、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合法有序,并涉及相关各方的责任,规定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的法律义务,较之《食品卫生法》涵盖的范围更广、要求更严、层次更高、意义也更大。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尽管《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的层面强有力地保障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但是,全国各地学校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在不断地警示我们,保障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仍将任重而道远。本课题组深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10所高校及周边进行调查,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5份,回收率达97%以上;同时,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访谈等,深入高校及周边了解食品安全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思考分析。

一、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一)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区域特异性

呈贡大学城位于呈贡新区,多所高校校区相互毗邻,校园外、校区间的街道多为商业街,在下午五点至晚上十点间,人口密集且多为各高校的学生。近几年,校园食堂在社会市场的导向下,学校承包给校外不同的经营者,各经营窗口经营的饮食种类较多,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校园内食堂、小卖部的食品卫生状况相对较好。但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高校周边陆续开设了不少的食品餐饮店,聚集大量的小食品摊点。这些小食品摊点业主大部分来自云南各地州及外省,摊点平均面积不足5平方米,主要经营麻辣烫、煎炸、烧烤、蒸煮食物和茶饮等。这些食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普遍受到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喜爱,但因受到摊点面积有限、加工设施设备不足等影响,摊贩常常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以增加收入而仅注重食品的“好卖相”和“重口味”,却轻视食品的卫生与安全。这些状况构成了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区域特异性。

(二)无证无照流动经营仍然存在,监管面临压力

呈贡大学城各高校校内食堂、超市、小卖部基本达到《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标准,证照齐全,经营的食品基本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但是,校园周边却仍然存在无证无照经营的食品摊贩,这些摊贩经营者多为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以及社会低收入人群,通过经营小吃摊点维持生计,经济状况本来就较差,难以达到获得证照的条件。同时,这些摊贩经营者流动性和随意性较强,设施简易,面对城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检查,能够迅速逃离躲避,监管人员撤离之后,他们便又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这些摊贩经营的时间恰好是学生上学前和放学后,而这也正是行政执法人员正常工作之外的时间。虽然,相关部门也会进行临时的突击检查,但是由于基层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力量薄弱,且突击检查也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使校园周边食品监管执法工作面临严峻的压力。

(三)食品生产加工设施设备不足,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大学城各高校食堂、超市、小卖部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在校学生的人数需求。但是,校园周边的食品餐饮店却存在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食品餐饮店为了降低投入成本使利益最大化,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尽量减少相应的设施设备投入,食品卫生条件严重不达标。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些食品餐饮店的操作间面积狭小,生食熟食加工存放未严格分开,洗碗洗菜池混用,污水排放随意,无固定消毒设施,无卫生防护设施,食品原料来源无法追踪,食品与杂物混乱堆放,从业人员不穿工作服,餐厨废物随意弃置,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四)食品原料进货渠道无保障,食品质量令人堪忧

调查发现,校园食堂在进货渠道和食品原料使用方面基本实现严格的规范管理,也基本实行了索证索票和配送制度,做到食品原料来源的严格准入和公开透明。但校内承包经营者和校园周边食品餐饮店、小摊点,在进货时更多地考虑到价格的问题,对食品原料的质量和生产者的资质漠不关心。因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流动性经营,难以监控原料的来源和加工过程,难以判断追踪食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等信息,物品的乱堆乱放易导致交叉污染和在保质期内因风吹日晒而提前变质腐败。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食品经营者虽然在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但自身从未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质疑和考究过,肤浅地认为“只要吃了不出事就是安全的”。

(五)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高,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发现,高校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食品安全知识也是在被动获取,很多学生因图便宜和好奇,对食品的选择主要依靠个人的直觉和感官上的偏好,面对色彩艳丽、口感诱人的问题食品常会失去自制能力,忽略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遭遇的食品安全问题常常会选择缄默,一方面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和渠道投诉,另一方面对投诉的结果持消极的态度,总体上对于自身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较薄弱。而与此同时,校园及周边餐饮经营者90%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极度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且基本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常常忽略食品在采购、运输贮存、加工制作等环节中的安全卫生问题。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吸引回头客,常常通过超剂量或违规违法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来提升食品的口感和卖相,将食品的安全问题置之不顾。

(六)各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明,联合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职责部门较多,如农业、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卫生、教育、城管、公安、文化等众多部门。目前,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每个职能部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都有各自的管理侧重点。但是,在日常的食品安全保障维护工作中,在分段监管的层面上,各职能部门对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通过调研发现,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职能部门间职权交叉、职责推诿的情况时有出现,加之各部门基层监管人员配备有限,很难做到时时跟踪、监督与巡查,由此造成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归因

(一)高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还需不断加强

在高校校园中,较之教学科研,部分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虽然有的学校有专人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但是因为存在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致使制度执行不力,且工作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高校后勤部门的部分职工因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和工作方法上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致使高校潜在的饮食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例如,大宗食品(粮、油、肉)的定点采购和索票索证制度在某些高校食堂未被严格执行;留样未做记录和留样的样品较少;各种杂物混乱堆放于食品储存间;餐具消毒设备设施缺乏。某些高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相关执法单位的检查,虽应付性配备“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但餐具保洁工作仍然落实较差,加之承包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和操作不规范,使得食品安全风险大增。调查中发现,这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的存在,与缺乏必要的管理员制度或有制度却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2]。

(二)高校扩招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自20世纪90年代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迅猛扩增,多年的持续扩招之后,现在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人数较20世纪90年代末近乎增加10倍。而与之对应的大部分高校学生食堂却未能相应扩建,无法容纳大批学生集中就餐。同时,因高校财政紧缺,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非常有限,食堂面积较小且操作间无功能分区或分区不明显,配套设施不齐全或陈旧不堪,地面潮湿、脏乱,从而出现因食堂饭菜质量、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致使部分学生选择到校外餐馆和小吃摊点就餐的现象。调查发现,呈贡大学城各高校因刚完成新校区的建设工程,虽食堂面积与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在校学生人数要求,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则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餐饮经营服务模式有待改变

自1999年始,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在改变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负担较重的状况后,后勤社会化有力地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之后,大多数高校基本不再直接管理和经营校园餐饮服务,而是将之承包给社会餐饮公司或个人,承包者因临时观念不愿投资进行设施改造,且承包者聘请的员工多数为外地农村人员,素质低、不稳定,卫生安全意识和卫生习惯严重缺乏,有些员工甚至未经过健康检查便上岗工作,而每年卫生监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一般只面对学校食堂承包者,无法普及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从而导致各项卫生制度措施落实不力、食品制作各操作环节不规范。例如,聘请的员工为了图方便擅自拆除纱门纱窗,上岗操作未穿戴工作服,佩戴戒指等饰品,冰箱内食品未及时清理出现交叉污染等。

(四)校园周边餐馆许可准入门槛低,无证经营屡禁不止

校园周边食品餐馆经营的种类丰富多样,价格处于中低水平,吸引了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且因小餐馆使用面积小、经营成本低、经营模式简易、操作环节简单、工作人员一身兼几职,这样的低许可准入门槛吸引了大量的经营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在校园周边常会出现一些无证经营的小食品摊点,经营者因文化和生活层次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避开执法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利用民宅或街边角落无证无照经营,或超越卫生许可标准擅自经营中餐、煎炸食品(如烤臭豆腐、烤玉米等)以及各种切好的即食水果――这些水果多为摆放时间较长或已部分腐烂变质的劣质品,食品原料无法追踪溯源,加工操作过程不规范,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对于这些摊贩,工商、城管及食品监管等部门已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因其设备简单,逃避执法检查时机动性强;再者,因小摊贩的经营设备简单且成本低廉,即使被执法部门处罚没收,在短期内又会重新购置而“卷土重来”。故无证无照经营难以完全杜绝,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五)学生消费群体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表示有过在校外周边小餐馆或小摊点就餐的情况,而且在校外就餐的频率还较高,小部分被调查学生几乎每天三餐都在校外就餐。在校外就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关注就餐餐馆和小摊点是否挂有卫生许可证,在密密麻麻的摊位点前,常常根据食品的诱人外形和浓重口味进行选择;而餐饮工作人员个人、摊点环境以及操作环节等是否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并不在学生消费群体就餐的首选标准之内。此外,调查还显示,被调查的对象中近50%的学生对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几乎为空白。

三、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关乎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根据2010年国务院三部委(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应在各高校切实贯彻和落实。同时,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明确分管领导及专职或兼职食堂管理人员的具体责权,建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3]。学校各职能部门(如后勤保障部、学生社区)应参与组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食堂管理人员选聘为食品安全管理员,做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挂牌上墙等。此外,为了有效督促和检查,可以考虑将校园食品安全作为教育考核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学校的考评指标体系中。

(二)加大食堂饮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总体规划,加大食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在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统筹考虑食堂建设及其实施条件的投入,使学校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4]。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改造房屋破旧、操作工艺流程及布局不合理的食堂;更换老化落后的餐饮设施设备,增补餐饮用具的清洗、消毒、保洁等设施,配备保质保量的食堂“三防”(防火、防毒、防盗)设备,建设完备的食堂排污系统,做好食物残渣清除工作,配备足够的工作衣、帽、口罩和鞋,以及打扫、洗涤、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用品。在做好食堂内部基础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对食堂的建筑、设备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评估,保证各个方面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三)加强构建校园食堂科学管理体系

各高校校园食堂应严格按照《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供餐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学校食堂建设工程的预防性卫生监管和颁发营业许可证前的现场卫生评审环节严格把关。各高校后勤保障管理部门应主动借鉴、积极推行如食堂卫生量化分级管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5S(餐饮业“五常”法)[4]等具有先进理念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将食堂各级工作人员职责上墙,原料采购渠道和价格等对外公布。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制定、管理实施,使学校食堂运营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四)规范食品原料及添加剂的进货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将“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引入法律条文,体现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原料进货环节的重视。首先,经营者应尽可能实行统一采购,并与蔬菜基地和食品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在控制食品原料价格的同时保证质量。其次,在购进食品原料的过程中应建立购货记录制度,查验票据,登记验收,从食品源头开始抓食品安全。与此同时,对于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使用,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该对其购置、保管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控,登记备查,不断完善,形成规范的管控制度。

(五)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局面

对于高校校园食堂、小卖部等,学校应鼓励在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中来。在校园食品安全维护这个问题上,食品卫生与安全不仅仅是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的职责,同时也是服务对象行使合法权力与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可在学校食堂内设立现场接待点、意见反映箱、留言薄等,通过各种方式开拓食品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的反馈渠道。与此同时,校园餐饮工作人员还应主动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在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把有力戒尺。

(六)利用高校学科特点,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参与维护校园食品安全

目前,呈贡大学城高校中设有食品、医学相关专业的学校有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这些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食品卫生、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方面都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对于大学城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鼓励这几所高校的食品、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在各大高校定期面向师生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学生团体,既可以弥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因人力有限而无法长期深入到高校进行宣传教育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同时锻炼并提升自我,为今后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培养输送一大批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从而为今后校园乃至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保障和维护储备人才。

(七)加大校园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调研中还发现,在校大学生对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了解,但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而且大部分学生一般仅通过网络媒体被动获取食品卫生、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法律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5]。比如,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讲座、专题知识竞赛,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平台、宣传栏、校报等渠道,向广大师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邀请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进校园普及相关知识等。通过在校园内外开展持续性且形式多样的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鉴别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八)加强校园及周边经营者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从本次课题组的深入调研中发现,校园及周边餐饮服务的经营者和员工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规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食品安全意识也较淡薄。因此,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学校可定期面向食品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针对食品经营者开展诚信自律教育,使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坚持持健康证上岗的制度,从而有效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九)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舆论作用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已悄然植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正是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揭黑”曝光,才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2006年“两会”期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才使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中近77%的人员主要是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因此,对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媒体的积极介入,对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如实地进行披露报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同时对涉事个人及部门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以督促整改。通过正面合理地利用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效力,填补目前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的缺陷。

(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

首先,由政府出面牵头,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卫生、教育、城管、公安、文化等多个部门参与合作,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各职能部门联合统一执法,加大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监察频度和综合整治。其次,发动社会群众的力量,建立并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借助群众对食品流通经营过程的监督和对违法经营情况的举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再次,及时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媒体报道和舆论曝光,动员民众积极参与监督,有效发挥12315综合执法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上下各级各部门及群众的协作配合,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监督管理合力,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

四、结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有力保障了校园食品安全,但是,面对日益凸显的全国各大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了解探究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积极探索并采取各种预防应对措施,依然显得极其重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对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关注程度,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影响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重视,上下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监管合力,着实保障高校校园及周边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wHo.FoodSafety:aworld-widepublicHealthissue[R].2011.

[2]杜镶.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4-215.

[3]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6(10):954-955.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5

一、问题的提出:政策失效及其反思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初期,其尚未成为政策问题,而是公共安全问题,通常由作为食品卫生执法主体的卫生部来全权处理。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频发,危害性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开始觉醒,对食品安全加强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标志了食品安全正式作为政策问题进入高层决策者的视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颁布使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大部制改革背景下食品监管部门的整合、重组和职能调整,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药品卫生许可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相关规则的修订也使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更趋完善。然而,三鹿奶粉、地沟油和砒霜果汁饮品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爆发,严重削弱了人们对现行食品安全政策的信心,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积极反思。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的政策,这种监管体制与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是由200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所确立的,所谓“分段监管”就是每个食品安全环节各由一个职能部门来全权负责,农业部分、质检部分、工商部分、卫生部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担负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诚然,“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政策,能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食品安全链条都处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下,看似提高了监管的精细化程度,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种政策却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监管横跨整个食品链条,其中各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明,而是相互套嵌的,然而,分段监管政策却人为地把食品链条界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并指定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分而治之。分段监管政策容易导致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力交叉和职能重叠,从而造成“多头混乱”和“权威的碎片化”,最终导致政策失效。

关于分段监管政策失效的反思主要体现为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政策失效的原因在于条块分割的监管模式所导致的权责不清和协调不力,其对策是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集中化;另一种观点指出,是以政府为单一行动主体的监管体制导致了政策失效,其思路是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引入公民参与。无疑,与专注于政府组织内部的结构重组和职能调整相比,公民参与认识到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当前政府组织的封闭性特征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极大地限制公民参与功能的发挥,甚至有时候使其沦为修饰传统监管体制的装点。可以说,无论是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集中化,还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化和分割式的监管体制,从而抑制政策失效。一言以蔽之,理论界关于食品安全政策的反思,都是以现行监管体制作为靶地,充其量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和修修补补。我们认为,如果不对政策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加以思考,解构和梳理现行政策的决策逻辑,就不可能找到政策失效的根源。

二、现行食品安全政策解构:行动与制度

马奇认为决策行动基于两种逻辑:一种是结果逻辑,即决策行动产生于结果最大化的期望和偏好;另一种是适当性逻辑,这种逻辑假设决策行动服从于使决策情境与规则、身份相符合。结果逻辑的决策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决策模型,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推理中,决策行动充当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适当性逻辑则强调制度和规则对决策行动的规范作用,决策行动的目标不在于满足行动者的偏好和期望,而是通过使情境和身份相符合来获取合法性。从表面上看,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依凭的是规则遵循的逻辑,但详加分析,我们能梳理出其理性决策的脉络。

1.食品安全决策的结果逻辑。迄今为止,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基本都是在政府组织内由数量有限的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进行具体操作的,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也不外于是政府组织的结构重组和职能调整,实质上,就是围绕“分工和协调”把食品安全监管加以组织的问题。因此,可以判定,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属于单一行动者的理性决策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决策,遵循着工具理性的结果逻辑。作为组织决策,现行的食品安全政策隐含着以下预设:决策对象和政策问题是明确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偏好也是一致的;政策的备选方案是有限;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有足够的理性和能力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进行评估,并选择中最佳方案。然而,这种看似理性的决策方式在实践中却凸显出其非理性的一面,以这种方式制定的政策从来没有有效地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扩大,反而使政策本身陷入了混杂。这些现象与食品安全决策所持的假设和逻辑有关。其实,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情境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政策问题是模糊的,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又包括很多细节,因此,食品安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集;其次,行动者的偏好也是模糊的。尽管政府是作为单一行动者来进行决策,但是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偏好并不是一致性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中央政府的目标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一目标落实到地方政府就会发生偏离或者替代,因为地方政府官员更关心经济增长和个人政绩,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以至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地方政府总是采取虚报或瞒报的做法。最后,政府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受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限制,政府官员不可能对食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尽数分辨,也不可能对政府部门内部差异化的偏好做完全一致性的处理。因此,在这种模糊性、复杂性的决策情境下,食品安全决策更多地呈现为“组织的松散耦合”或者是“有组织的无序”,那么,以单一行动者的理性决策逻辑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注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食品安全决策的适当性逻辑。适当性逻辑假设决策行为是由规则来驱动的,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其所属岗位的责任和义务来选择与特定决策情境相匹配的行为,行为是否适当不是根据预期的结果性来判断,而是由相关制度来决定。制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以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消解个人行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使多元行动者的行为保持一致。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采取最佳行动的问题”,谁来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怎么来做出选择等决策程度都被相关的制度所限制。因此,可以说,公共决策是制度结构安排的结果,而不是行动者进行理性选择的产物。迄今为止,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几乎都是在政府组织内做出的,科层制的政府结构及其相关制度是决策的前提,同时决策的结果又呈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性条例。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为食品安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基本架构,它不仅厘定了决策的主体,还限定了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的范围,以及做出选择的方式和规则。首先,政府是食品安全决策的单一行动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机会进入决策,具体的政策事项和决策权力配置由相关制度来规范,正是等级制的权力结构设定了不同层级和不同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单一行动者决策模式下,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几乎没有参与食品安全决策的机会;其次,在现有的政府体制下,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是极其有限的,也只能在政府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上做文章,要么是为了扩大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而使权力分散化,要么是为了整合分散的职能而使权力集中化,陷入监管权力分散与集中的困境当中;最后,在现行体制下,决策方式和决策规则也是由制度来决定,诚然,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也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是在高层行政官员手里。

3.行动与制度分立中的决策困境。其实,所有决策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背景之中的,因此,决策不仅是行动者行动和互动的结果,也是制度和规则影响下的产物。两种决策模式都根植于由现实、因果关系和意图性所秩构成的秩序,并且承诺可以通过这种秩序使政策问题变得可以预测并易于解决。如果说在存在单一行动者或者存在偏好一致的多元行动者的决策情境下,决策可以变得有序,但是在多元行动者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境下进行决策,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按照马奇的观点,真正的决策过程从来都是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不仅身份和偏好是变化不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机会也都交互混杂在一起,甚至不同时空中决策之间的联系也只是松散的耦合。同样,等级制组织的部门化和标准化也不能带来稳定性和秩序,这一点已经被默顿、古尔德纳、塞尔兹尼克和克罗齐埃等学者所揭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组织决策中的冲突和不一致性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组织决策就等同于混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混乱和无序实质就是马奇所描述的“有组织的无序”。我们认为政策失效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决策逻辑和决策模式所致,进一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行动与制度的关系,进而陷入“垃圾桶决策模型”的窠臼。从逻辑上来说,作为多元行动者的决策框架,垃圾桶决策模式本身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在决策情境极为模糊的情况下,结果逻辑和规则遵循逻辑都失去了作用,只有依凭“时间分类法”才能把各种决策要素聚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那些在时间上相距越近的事件越容易彼此相关,是时间的同一性为决策的做出提供了契机,从而可以在无序中寻找到秩序。但我们认为“垃圾桶决策模型”的时间逻辑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可以用来阐释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不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

三、合作、共识与政策走向

鉴于以上分析,无论是以决策的行动理论而是决策的制度理论,都没有突破行动与制度的二元结构,即都认为制度是独立于个体行动而存在的,因此无法彻底解决政策失效的问题。实质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民参与也是行动理论,但公民参与通常局限于监督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而不是参与到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当中,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决策的逻辑和模式。我们认为,欲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彻底重构决策模式,突破政府组织的藩篱,寻求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合作,以决策的共识逻辑取代结果逻辑、规则遵循逻辑或时间逻辑。合作式决策模式以多元行动者之间偏好和身份的不一致为基本前提,主张通过构建多元行动者之间互动的网络结构,以沟通和对话的方式来寻求政策共识。合作式决策模式中的行动与制度是一种二重性关系,政策共识的形成或决策的做出既是多元行动者之间互动的结果,也是制度和规则影响的产物,两者之间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换句话来说,结构和制度既是决策行动的结果也是决策行动的条件。构建合作式决策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构建多元行动者之间合作的组织架构。当前的政府食品安全决策模式既是一种组织决策,也是一种协作式决策。而合作式决策必然要突破政府组织的界限,走向一种社会决策,当然从组织和社会的关系来说,开放式组织本身就是社会,或者说是作为组织的社会。因此,合作式决策既要重视决策的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的作用,又调动多元行动者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而关键是要构建便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合作的组织机制。显然,高度不确定和高度复杂的决策情境需要行动者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协作,因为工具理性的思维逻辑无法有效处理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合作式决策模式可以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的“地方”或“一线”层级,在食品安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级尽可能寻求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面对面互动和对话,并搭建共识形成的组织平台。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经济理论研究动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大”食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安全事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企业的管理与行业发展,政府的威信与国际声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2008年,“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由于食品安全具备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这会导致市场失灵,增加社会成本。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既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也明确了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制度的强化与社会经济影响的扩大,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经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为了解决工业公害而创设了环境经济学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推动了全球化规模的环境政策实施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创设10年后,人类又一次遭遇了所谓疯牛病(BSe)的食品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食品安全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如何引导食品企业经营战略等政策性问题和经营性问题,是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

1、食品安全政策改革

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BSe)事件,引起了欧洲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时隔10年后英国政府又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2000年,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之后,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同年,欧洲食品安全机构(eFSa)宣告成立,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食品安全政策体系的形成。在此期间,英国政府以食品品质改善为中心,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Cap)改革,研究者们把食品品质概念和安全概念结合在一起,对“家畜福利品质”(wQ)和wQ标签开发以及eU商标输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3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以自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家畜福利三位一体的“农业者行动规范”(Gap)援助政策。这是一种“农村开发”政策与“家畜福利”政策结合的农村开发新模式。此项政策明确规定了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工食品品质的费用进行“食品品质改善措施”;二是以环境和人类、作物、动物的健康以及家畜福利为目的,根据eU法定标准的农业生产者,适应Gap“法定标准补贴措施”;三是对于受补贴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服务和监控机构费用的“农业劝告服务”补贴措施;四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支付的法定标准以上的改善费用进行“家畜福利”补贴措施。

在Gap规则的基础上,2004年eU也规定了“合理性家畜饲养行动规则”(GaHp),创建了wQ概念并开发了eU商标,引入了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风险分析方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食品安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食品产业链的开发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农业和食品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流通链各阶段的合并与集中;二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零售业界的全球化;三是特定品牌食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四是农业和食品链全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化。随着农业、食品行业的结构变化和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以农业和食品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流通业)的合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理论逐步形成。所谓农业、食品产业链的开发是指农业生产(机械、农药、化学肥料、种苗),食品加工厂商、流通事业者、食品服务业者等各主体,从产品开发到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运行的合作形式,即“农田到餐桌”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它还包括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社会基础建设和消费者主体,以及行政、社会、消费者各项活动的系统概念。

1994年,eU委员会为了加强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成立了农业关联产业研究项目基金aaiR,要求加盟各国共同出资,对于食品产业链研究事业进行补助,并承担科研网络体系建设费和共同研究育成费用。对此,13个国家的22名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人员参加了该研究机构,对食品产业链开发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零售业态的变化、食品工业的市场战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问题上。研究领域针对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零售商等不同企业规模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阶段的行为活动及其特定市场领域的研究。

3、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随着欧洲联盟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的改善,eU各国纷纷设立了研究机构,并开始研究食品安全的各项措施,同时对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积极探索企业经营战略。对此,经济学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政策的效果和企业经营战略及市场效应等问题成为重要课题。食品安全经济学,即根据eU食品安全白皮书有关原则设定为研究内容,以企业经营战略和消费者健康利益为研究对象,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研究手法,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政策责任、费用减轻分析方法、食品安全的社会经济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经济分析、利用HaCCp体系进行的危害分析、食品监控的可追溯系统开发、有关国际贸易标准的透明度分析等领域。

二、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

1、风险分析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看,风险是意味着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对于“危险性”国际食品规格,法典(Codex)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早已明确解释:“危险性”不只是严格控制与科学实验操作而确认的食品危害性,而是在生活、劳动、死亡等现实生活中影响人身健康的可能性。

风险分析是HaCCp和iSo品质、安全性保障体系的基本方法论。Fao将风险分析定义为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三种独立要素。风险评价是对于消费者健康提出指导意见,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要证据。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政策效果的评价过程,由危险性的价值评价、管理措施评定与实行、监控和再点检等五个阶段组成。信息交流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公开食品安全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各阶段的信息和进行过程。食品产业链的风险分析理论包括社会费用减轻计量分析、微生物危害因素的费用分析、食品产业链失误风险分析、“农田到餐桌”评价与费用效率控制等分析方法。

2、可追溯体系理论

食品产业链可追溯体系,是基于eU食品安全白皮书规定的食品卫生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食品网络,覆盖农业食品产业链全体的食品卫生管理政策;二是食品安全责任在于基本食品生产者身上,因此食品加工业者执行HaCCp体系,生产农场根据良好卫生管理作业条款实施安全管理;三是实现所有食品以及食品材料追溯的可能性,并强制性进行编码登录制度和“合理制造行动规范”认证制度。

可追溯体系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有记录食品流通履历和流通过程两种功能。食品流通履历将食品或食品材料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为消费者向生产者追溯找出污染源的一种追溯体系;食品流通过程是食品生产者到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为止的流通过程,使商品的追溯便于商品回收的可追溯系统。

三、食品安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00年1月,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体系原则。其首先强调了以“从农田到餐桌”为主题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管理,明确指出此规定不仅适应eU加盟各国,而且还能适应对象贸易国。其次,作为食品产业链主体的农业生产者、饲料加工业者、食品加工业者等必须承担第一责任者义务,同时还强调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对于消费者的食品贮藏合理性和使用调理责任的自觉性原则。最后,为确保消费者健康而规定了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可追溯体系原则;规定了食品政策的有效、透明性原则;把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基本方法原则以及国际食品卫生规则;规定了环境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农业可持续问题、消费者的食品质量要求、信息提供的公正性、有关食品品质的本质问题、生产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原则。

根据以上食品安全的原则,欧美国家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研究设定了以下内容,即消费者健康与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分析方法,HaCCp采用与风险预防,公害监视追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标准透明度等方面的内容。

1、消费者健康与福利

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是食品安全改善的最终目的。掌握消费者福利,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动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主要是依据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卫生学等理论,解释如何测定食品安全的改善价值,如何认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行为,是否设定公共卫生目标等问题。斯浩固林(Shogren,J.2002)应用消费者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评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力度和采取的市场行为。

2、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

产业链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即根据食品安全的品质管理与销售而制定的程序。关于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一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领域。西费(Schiefer,G.2001)研究发现,最近农业部门之间的追溯体系和认证显得软弱无力,只是在政府选定的个别食品产业链内实行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较有效,对所有生产农户实行追溯体系却极其困难。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

从食品危害的来源考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多数食品危害原因是食品及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的污染造成的。因此,从农田到餐桌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确认食品安全对策,检查项目的准确性,并是将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探索费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坚森(Jensen.2002)从食品安全的费用角度分析,认为食品安全对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外部性甚至是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2001年丹麦食品经济研究所应用“动态模式”方法,揭示了市场营销战略与食品政策之间的关联性。

4、国际贸易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食品进出口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在随时能买到国外廉价食品的同时,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近年来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检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这对国际贸易形成非关税壁垒。因此,wto的SpS(卫生植物检疫办法)对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分析成为研究重点。对此,经济学者威尔逊(wilson.2001)从eU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食品规格法典的差异入手,应用试验模式与定量分析方法,测量不同食品安全标准对于贸易量的影响。

四、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从近年的研究动态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来看,先确认的方向有四种,但统一的课题是对于食品产业链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1、风险交流

如何进行食品开发是研究者与经济学者们公认的问题,主要是很难掌握消费者心理。因此,掌握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采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经济分析和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的较多。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把握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和食品供给者,以及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等问题。因此,创建多种风险评价模式至关重要。

2、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开发,对于该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当前任务,对此也包括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责任明确化。该研究以履历追溯费用的便利研究为中心,而知道费用的是否适度化是主要目的。这种分析的重要要素是“便利”的定义较多,如交易费用的减轻或者实施规章制度的行政费用的减轻,以及追溯体系的效率化的成果能否成为“便利”等内容。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为了理解各个阶段水平的食品安全的费用“便利”条件,多元化且可选择的标准研究成为重要任务。这种标准的研究需要经济模型和现行的风险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而参与生产链条内的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决定是重要问题。经济学与风险分析的结合,关系到经济性因素,如揭示农场规模对于风险导致何等影响,把经济因素如何作为风险评价因素,都关联到食品产业链条内的食品安全费用便利的可能。主要方法是对惯性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比较研究,或者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到eU消费者为止的链条,国内生产链条的比较分析和贸易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食品行业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国际性食品安全,国际食品规格法典、oie、iSo等国际机构,关于食品安全设定了若干技术型标准和规格。对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和技术壁垒协定(tBt)等规格标准,企图减少贸易摩擦。然而,国际标准未能实现全球化遵守的规则,贸易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调整,形成了今日参差不齐的食品安全标准。因而,食品安全风险减轻成为国际性公益问题。各国协同合作减轻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国际贸易领域极其重要,对于促进贸易和食品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经济学者们研究寻找这种协同合作的价值在何处,各国间的费用和风险如何分配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评价,而且影响着协调标准、风险减轻计划、促进贸易指导意见的制定。

食品安全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形成于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而引起的食品危害。因而,英国政府率先对本国食品安全政策进行了改革,并在欧洲设立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机构。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重视食品安全的浪潮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了对食品产业及其食品安全的研究,并积极开发和改造了食品产业结构,在欧美形成了以食品产业链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经济学。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改革与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经济理论。在这两个主导理论的框架下,经济学者们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健康与福利、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国际贸易的透明度等方面。近年来,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成为主流,主要内容体现在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等方面。

2009年已公布的《食品安全法》,充分说明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我国食品安全经济学刚刚起步,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科学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努力吸收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经济理论的同时掌握并创新其研究方法,推动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松本洋一等:食品安全经济学[m].日本经济评论社,2007.

[2]冈本嘉六: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的安全性与国际标准[J].日兽会志,1999(52).

[3]新山阳子:牛肉食品体系[m].日本经济评论社,2001.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卫生监管博弈

1、引言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问题,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奶工程”、“营养午餐”等一系列政策。但近来出现了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广大连食品安全卫生都无法保证,那么食品营养健康又从何谈起。而且广大农村中小学因为交通不方便等问题,往往成为监管的盲区。这说明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了。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地区经济不发达,基本上还未出现像许多城市学校的餐饮服务社会化的现象,即将学校的餐饮服务承包给社会上的商业性团体或个人,而是由学校自主经营,盈亏由学校自己负责,在学校食堂里面工作的基本上也都是老师家属,为了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管,故农村中小学的食品安全卫生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的营养和健康也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原理,构建博弈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2、对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分析

2.1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部门与农村中小学食堂之间的博弈模型构建

从博弈论角度进行分析,在此次博弈的过程中参与者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部门、农村中小学食堂(因为农村中小学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主要就是农村中小学食堂提供的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以下简称食堂)两方。在此次博弈中,参与者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下面将构建相关博弈模型来分析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的对策。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具有监督农村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责任,如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食堂的食品安全状况就会很好,食品监管部门会获得收益R1(社会的赞誉、群众的支持、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等),同时产生的监管成本为C;如果监管部门,不仅会受到相关上级部门的处罚,而且由于食品安全造成的社会危害,其社会声誉降低,此时的失职成本为R2(各方的指责,上级领导的处罚等)。综上可知,监管部门的策略选择为:监管,不监管。

而食堂可能为了减少成本而投机取巧生产劣质的、不安全卫生的食品,取得的经济收益为F1,;食堂也可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恪守道德底线,严把质量关,提供合格的安全卫生食品。此时,取得的经济收益为F2(显然F1>F2)。所以食堂的策略为:提供安全卫生食品,不提供安全卫生食品。

当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监管部门不监管时,食堂获得的经济收益为F2(F2

当食堂不提供安全食品:监管部门不监管时,食堂可以获得收益F1,此时由于监管不力,受到各方指责乃至上级领导部门的处罚,监管部门收益为-R2:监管部门监管时,食堂获得经济利益F1,支付罚款F3,而监管部门获得肯定R1,获得食堂罚款F3,付出监管成本C.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监管部门与食堂之间的收益矩阵:

2.2模型分析

2.2.1纯纳什均衡分析

当食堂提供安全食品时,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监管,但这时食堂的最优策略是不提供安全卫生食品。当食堂不提供安全卫生食品时,监管部门的最佳策略是监管。监管部门监管时,食堂的策略取决于F2与F1-F3的大小比较。因为F2和F1-F3的大小并不能直接确定,故此时不存在纯纳什均衡。

2.2.2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分析

接下来再分析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设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为p,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概率为q,分别求出监管部门和食堂的期望效用函数,然后对p、q求偏倒数并使之为零。可得到如下期望函数的均衡解为:

p*=1-,q*=

这是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没有哪一个组合对双方是最优的,博弈双方以不同的概率选择策略,最后达到均衡。此时,监管部门以p*的概率进行监管,而食堂则以q*的概率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

2.2.2.1从监管部门监管的均衡概率p*分析

此时显然,R1,C,R2,F3会对p*的大小产生影响。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增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收益(如增大对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奖励等),减小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检测手段的高效化和准确化,制度方面的优化等),增大对监管部门的渎职处罚,增大对食堂提供不安全卫生食品的处罚力度,均可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部门认真监管的积极性。反之,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2.2.2.1从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均衡概率q*分析

同理可知,显然F1,F2,F3会对q*的大小产生影响。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各种手段使得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利润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食堂提供劣质食品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提高对食堂不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处罚力度,均可提高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积极性。反之,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结论

结合现在农村小学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和上述的分析,要解决现在农村小学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要加大对食品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惩罚力度,努力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并重、疏而不漏,让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2.积极努力降低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经费问题,建立完善农村小学食品安全卫生监管体系,对农村中小学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给予更多的重视与经费支持。

3.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应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食堂安全卫生的监管中来,多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要尽量做到有举报,就有查处。

4.应加大对食堂不提供安全卫生食品的惩罚力度,建立学生食堂卫生安全黑名单,并即时向公众予以公示。

5.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学校提供的食品从原材料到上餐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3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8

关键词:最优决策;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Fortwodifferentmainimplementationmodesoffoo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whicharethebasemodeownedbytheenterpriseandthemodeof‘farmers,cooperativeandenterprise’inChina,theoptimizationmodelsarebuilttoanalyzethedecisionsoftheenterpriseastheimplementationsubjectoffoo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includingthesuccessrateofimplementingthetraceabilitysystem,theeffortsforthesafefoodsupplyandtheeffectofthelosscausedbythefoodsafetyproblemsontheoptimaldecisionvariables.andhowtheenterprisetoimplementtheincentivesincludingawardandpenaltyforthefarmersofthecooperativ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the‘farmers,cooperativeandenterprise’modeareanalyzed.thecomparativeanalysisshowsthatifthefarmersofthecooperativeareriskneutral,thentheoptimaleffortsforthesafefoodsupplyandtheoptimalsuccessrateofimplementingthetraceabilitysystemaresame,andthelosscausedbythefoodsafetyproblemshasthesameeffectontheoptimaldecision.

Keywords:optimaldecision;traceabilitysystem;foodsafety;implementationmode

引言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基于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机制,披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工具,能够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进行有效衔接和监控。利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跟踪的信息能够明确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责任人,准确、快速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1]。我国自2002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2-3],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推广和加速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但就目前分散种植的小农户参与追溯体系的条件缺乏,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动力不足,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认知度不高等现状来看,结合我国实际采取何种模式实施追溯体系,利益主体的相关决策受何种因素影响,如何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相关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的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进行了一些研究。Buhr[5]研究认为生产具有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必然会增加企业额外的生产成本。Hobbs[6]研究认为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概率、市场惩罚和责任成本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实施食品追溯体系。王可山[7]分析认为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建立可溯源的安全责任链。乔娟等[8]认为食品安全追溯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态度与行为等不同,是制约食品安全追溯制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Van等认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9]。Fritz和Schiefer[10]建立了食品追溯决策模型,并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了企业的决策问题。陈婷和吴秀敏[11]认为可追溯制度能够对食品供应链相关主体形成责任激励并且促进纵向一体化的实现。韩杨和乔娟[12]认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可以利用追溯体系识别发生问题的根源,减弱食品安全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及时召回问题食品。龚海涛等[13]认为追溯体系的实施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丽杰等[14]分析认为企业规模、预期收益和政府优惠政策是影响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投资的主要因素。吴林海等[15]研究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程度、收入是影响其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王慧敏等[16]分析认为政府推动在追溯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企业实施动力不足,农户参与难的问题。Resende-Filho和Hurley[17]分析了食品加工企业实行追溯的精确度、给上游供应商的支付及其供给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

但现有研究少有结合我国不同追溯体系实施模式,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且对于追溯体系的三个主要衡量标准[6]3[18]之一的精确度(指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在利益主体决策行为中讨论的较少。当前我国不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模式主要有[2]46:一是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即企业以自有基地为依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配送、追溯过程在企业内部完成;二是“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即通过主导企业主要是加工企业的内部整合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带动上下游环节进行相应协调,在该模式中企业依靠自身整体优势对农户的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进行支持。本文分别研究了在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和“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作为实施追溯体系主体――企业的相关决策,并分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企业如何对合作社农户进行激励,同时将追溯体系实施成功率,即追溯体系实施的精确度作为决策变量引入到企业决策模型中。为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及其推广提供了微观利益主体视角的参考依据。

2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中的企业决策分析

2.1企业供给安全食品及实施追溯体系的最优决策

结论1在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中

(1)若企业供给安全食品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将付出最优的努力水平;若企业努力的边际成本大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将不会付出供给安全食品的努力。(2)若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的边际成本等于该成功率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时,企业将提供最优的追溯成功率;若追溯成功率的边际成本大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将会选择实施追溯体系失败。

2.2企业最优决策为正值时损失对其的影响

根据结论1,若企业供给安全食品的最优努力水平以及实施追溯体系的最优成功率水平都为正值时,可知和分别是损失和的函数。

结论2若企业供给安全食品的最优努力水平以及实施追溯体系的最优成功率都为正时,企业实施追溯体系失败时,若企业供给不安全食品概率与实施追溯体系失败率之比(1)在一定取值范围区间时,企业损失对最优努力水平和成功率都有正向影响;(2)大于某一正数时,企业损失对最优努力水平有负向影响,对最优成功率有正向影响;(3)小于某一正数时,企业损失对最优努力水平有正向影响,对最优成功率有负向影响。

结论3若企业供给安全食品的最优努力水平以及实施追溯体系的最优成功率都为正时,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时,企业损失对最优努力水平有正向影响,对最优成功率有负向影响。

3“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的企业决策分析

在“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企业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从合作社农户处采购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再供给终端市场。此时,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仍由企业自身行为所决定,相应的追溯成本为。企业将支付给农户固定的合作投资资金,包括基本设施建设、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等。假设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原则,安全食品供给完全取决于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行为。并且当供给终端市场不安全食品时,企业遭受的损失与第2节相同。企业成功实施追溯体系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农户要向企业支付一定惩罚额为;若未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将支付给农户一定奖金为。企业在对合同中、、进行决策时,作为委托人的目标是最小化合作与实施追溯体系的总成本。农户是人,企业通过合同条款设计,将使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努力水平满足他们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农户的努力为及其成本仍为,其效用函数为,满足。是货币收入表示的农户收益。

其中模型(6)第一个约束条件是农户的参与约束,不等式左端表示农户的预期效用,右端表示若不与企业签订合同,农户能够获得的保留效用为;第二个约束条件是农户的激励相容约束,满足该约束能够实现农户预期效用最大。

3.1企业决策对农户奖惩金额的影响

结论7在“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当固定合作投资资金、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以及农户的努力水平各自对应的边际支出等于其边际收益时,最优的农户努力水平、企业固定合作投资资金和实施追溯成功率均严格为正。

结论9在“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农户不与企业签订合同能够获得的保留效用水平较低时,企业决策的总成本就较小,这将对企业采取该模式并实施追溯体系有激励作用,反之则有不利影响。

4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分别针对企业自有基地生产和“农户+合作社+企业”两种不同模式中,企业对供给安全食品以及实施追溯体系的相关决策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及启示:

4.1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中主要结论及启示

第一,若企业实施追溯体系失败,同时供给不安全食品导致的损失会对企业供给不安全食品的概率与实施追溯体系失败率具有影响。当企业供给不安全食品概率与实施追溯体系失败率相差不是太大时,为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失而导致的总成本增加,企业会提高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和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当企业实施追溯体系失败率相对于供给不安全食品的概率较小时,企业为避免更严重的损失会更侧重于提高追溯体系成功率,并且为实现总成本最小而降低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当企业供给不安全食品概率相对于实施追溯体系失败率较小时,企业为避免更严重的损失会更侧重于提高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并且为实现总成本最小而降低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

第二,若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但供给不安全食品导致的损失越严重,这将使企业提高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并降低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因为追溯体系实施成功并没有避免供给不安全食品导致的损失,此时企业认为提高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对其减少损失更为有力,能够实现总成本最小。

4.2“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主要结论及启示

第一,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与作为人的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企业在成功实施追溯体系时,支付给供给安全农产品农户奖金以及向供给不安全农产品的农户收取惩罚金额。若企业提供给农户的固定合作投资资金越高,企业向农户支付的奖金将越低,向农户索取的惩罚金额越高。说明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进行合作时投入的固定成本越高,企业会降低激励性的奖金,提高惩罚性的金额,以平衡企业的总成本。同时,若企业规定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努力水平越高,企业向农户支付的奖金和索取的惩罚金额都将提高。这说明为保证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企业会加强对农户的正向或者负向激励的力度。

第二,企业固定合作投资资金给农户带来的效用不同会导致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对农户所得奖金和所支付惩罚额的影响不同。若企业支付给农户固定合作投资资金较高,带给农户较大效用,那么企业提高其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将会增加农户供给安全农产品所获奖金,降低农户供给不安全农产品所受的惩罚额;若企业支付给农户固定合作投资资金较低,带给农户较小效用,那么企业提高其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将会降低农户供给安全农产品所获奖金,提高农户供给不安全农产品所受的惩罚额;若企业支付给农户固定合作投资资金介于上述两种较高和较低数额之间,那么企业提高其实施追溯体系的成功率将会降低农户供给安全农产品所获的奖金和供给不安全农产品所受的惩罚额。这表明:根据企业支付的固定合作投资资金的不同,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对激励农户行为将产生总体的抵消作用。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实施追溯体系成功率越高,将使农户供给安全与不安全农产品获得的效用之差越小。

4.3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若合作社农户是风险中性的,则“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与企业自有基地生产模式中,供给安全农产品的最优努力水平、企业实施追溯体系的最优成功率是相同的,供给不安全食品导致企业损失对最优决策的影响也相同。但在“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给合作社农户保留效用以促使他们参与合作。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合作社农户不参与合作的保留效用越低,企业进行合作所要支付的固定成本越小,会激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农户进行扶持和补贴,或者对企业实施优惠税收等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减轻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的成本负担,而且还可以激励农户参与合作,更有利于“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obbsJe,BaileyDV,DickinsonDL,Haghirim.traceabilityintheCanadianRedmeatSectorDoConsumersCare?[J].Canadi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5,53(1):47-65.

[2]王慧敏,乔娟.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益分析――以北京市蔬菜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2):45-51.

[3]张意轩,岳小乔.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加紧建设[n].人民日报,2013-04-27(第004版).

[4]刘品新.食品安全追溯需法治设计[n].法制日报,2014-04-30(第010版).

[5]BuhrBL.traceabilit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emeatSupplyChainimplicationsforFirmorganizationandmarketStructure[J].JournalofFoodDistributionResearch,2003,34(3):13-26.

[6]HobbsJe.informationasymmetryandtheRoleoftraceabilitySystems[J].agribusiness,2004,20(4):397-415.

[7]王可山.食品安全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中国流通经济,2013(9):60-64.

[8]乔娟,韩杨,李秉龙.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6):10-13.

[9]VanRijswijkw,FrewerLJ,menozziD,etal.ConsumerperceptionsofFoodQualityandSafetyandtheirRelationtotraceability[J].BritishFood,2008,110(10):1034-1046.

[10]Fritzm,SchieferG.tracking,tracing,andBusinessprocessinterestsinFoodCommodities:amulti-levelDecisionComplex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9,117(2):317-329.

[11]陈婷,吴秀敏.可追溯制度下食品安全的责任激励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58-265.

[12]韩杨,乔娟.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J].农业质量标准,2009(4):46-49.

[13]龚海涛,张晟义.协同性、竞争战略与涉农(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4):10-14.

[14]山丽杰,吴林海,徐玲玲.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投资意愿与投入水平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85-92.

[15]吴林海,徐玲玲,王晓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Logistic、intervalCensored的回归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4):77-85.

[16]王慧敏,乔娟,闫逢柱.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以北京市蔬菜种植户为例[J].财贸研究,2011(1):19-27.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9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42-01

1问题表现

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如“红心鸭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枸杞硫磺熏制事件”、“美素丽儿掺假”事件等,这些已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和生命安全,甚至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1)微生物、化学和放射性等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威胁;(2)食品添加剂、生产配剂、介质、辐射和转基因食品等工业新技术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2013年6月29日,南山奶粉5批次倍慧婴幼儿奶粉被爆含强致癌物;(3)虚假宣传和食品标识滥用造成的问题,如央视2013年3月5日曝光的美素丽儿奶粉掺假问题等。

2成因分析

归结起来,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有。

2.1政府监管方面原因

2.1.1不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当前,尽管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非常严格,主要采用九大部门联合、分段管理与品种管理结合方法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但我国现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与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涉及到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就有工商、环保、卫生、质检、经贸、农业等,上述各部门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出现监督“真空”或监督交叉,甚至会产生寻租行为,监管成本较高,难以适应现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要求和高标准。

2.1.2滞后的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对诸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但很多时候会发生依据冲突或依据不详的现象。导致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后“卷土重来”等问题。

2.2食品企业方面原因

2.2.1资金困扰

我国中小食品企业是食品行业主力军,其由于自身规模、信誉等原因一直受融资难问题困扰,不仅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借款,上市和债券融资更是难以实现,这都使其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和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督受到财力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食品质量安全方面问题。

2.2.2追求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企业的根本原则,特别是食品企业差距不明显,价格几乎类同,使一些道德败坏的食品企业将重点放在通过生产劣质和不安全食品来降低成本上来,影响了我国整体食品质量安全,破坏了食品企业行为,这是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2.3消费者方面原因

2.3.1家庭结构变化

当前我国不断趋小的家庭结构和不断增大的人口流动性和女性就业机会,都导致了多样、方便和高级的食品需求的出现,人们在外就餐机会和加工食品比重不断增加,客观上为食品质量安全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2.3.2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大部分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意识还较低,认为这是政府监管部门责任,未从思想上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特别是我国消费者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渠道也十分有限,仅依靠质检人员和政府监管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大力提高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

3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成因,该文将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加大对排污企业的净化处理监督和对农产品生产农药用量和用剂监督,禁止使用污染性大的农药,推广使用低毒、高效和低残留农药。其次,要加大对食品生产、包装、运输和存储环节监管,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添加剂的监管和标准化工作,督促加工企业使用包装材料和容器要科学、无污染。此外,要整合监督合力,突出强调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执法责任基础上的协调配合,特别要加强权力监督,打破寻租行为,通过整合部门职责,理顺部门关系等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3.2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要在现有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层次多样,分门别类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将立法、执法、法律监督和管理、行政处罚和刑罚等都囊括进来,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如要整合法律法规散存的有关食品安全内容,避免立法和执法冲突,加大法律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约束,降低刑事诉讼门槛,加大刑事处罚力度,降低违法企业机会主义倾向。

3.3重视解决食品生产企业的资金困扰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中小企业贷款制度保障食品中小加工企业的资金问题,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对食品中小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加工生产条件,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另一方面,食品生产企业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尽量提高自身的财务透明度、健全自身的财务制度,通过直接融资解决自身资金困难。此外,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互助基金也不失为解决其资金困扰的一有效的途径。

3.4食品企业要注重诚信经营

食品企业应当在国家强制性规定基础上,健全本企业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质量卫生管理员,加强对本企业的食品生产经营监督和检验工作。此外,企业要实施全面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从制度上杜绝问题食品的产生。其次,食品企业要加强自律,诚信经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企业文化,并使其延续生根。因为随着消费者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重质量、讲诚信将是企业生产的唯一之道,只有这样才是食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3.5消费者要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消费者自身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消费前,要比较同类产品,尽量选择消费质量高、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做到不图便宜、不购买有卫生安全隐患的问题食品,一经发现要积极揭露和投诉消费中发现的问题食品,做好相关的调查取证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此外,我国的新闻媒体单位要通过电视、报纸和实地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宣传和普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安全、卫生食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并积极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篇10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整体上存在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不断出现,危害日益增大;环境、生态的破坏以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使食品安全的防控更加困难。在高校中亦然,本文就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探讨。

1、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背景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食堂就餐压力急剧增大,食品安全问题随之增多,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健康和高校稳定,故各级政府和卫生、教育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推出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后勤饮食部门也在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和经营观念的创新。然而,高校食堂具有原料品种多、即食性强、工艺流程复杂、烹饪方法多样、可控性不强等特点,食品安全隐患众多,所以,规范食堂日常管理,保证食堂饮食安全,防止集体性不良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学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1]。

2、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高校伙食工作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心,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2],高校后勤人员致力于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其中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食堂经营出现三种模式:高校自主经营,委托社会企业管理,高校与企业联合管理。第一种经营模式类似于计划经济,员工积极性不高,师生满意度较差;第二种经营模式类似于市场经济,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失去高校食堂之公益性;第三种经营模式最为可取,目前在高校中应用最广,但也存在小问题: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多为行政干部,在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参与度不高,而食堂工作人员一般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责任心不强,以致存在潜在安全隐患[1,3]。

(2)高校食堂建筑布局缺乏规范:高校对食堂经费投入不足,食堂建筑与卫生设施不达标,加工条件简陋,所需设备陈旧,设备不齐全,直接导致了食物安全风险的增加[4]。

(3)高校食堂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餐具消毒不规范等都是安全隐患[1]。

(4)高校食堂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食堂原材料加工流程、餐具清洗流程均需符合标准要求,否则会引起食品、餐具的污染,带来安全隐患。另外,食品添加剂亦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用量标准、加工时间、温度等[4,5]。

(5)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由于相关标准缺乏,高校食堂管理标准建设滞后,食堂管理工作受到局限,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缺乏规范的日常操作,检查流于形式[1]。

3、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比较适合我国高校食堂的制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五常法(5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引入相关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大胆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管理,使高校食堂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6]。

(2)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高校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堂管理的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索证制度、验收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出现[7]。

(3)建立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高校食堂需落实学校主要领导为食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以提高学校对食堂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设立食品安全各级管理组织,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做到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给食堂食品安全予以组织保障

[6,8]。

(4)高校食堂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和索证制度

高校食堂要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实行集中采购,落实索证采购验收制度,规范进货渠道,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坚决杜绝“三无”产品。同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杜绝过期、变质的原材料进入食堂,从而保证师生身体健康[9,10]。

(5)规范高校食堂食品加工、销售流程

食堂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食品加工规范,将其贯彻到食品的加工、成品、销售的全过程,加工后的食品必须烧熟熟透,成品、半成品、食品原料分开存放,以防止交叉污染[7,9]。

(6)重视队伍建设,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升人员素养

高校食堂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其了解食品法律、法规,掌握食品专业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明确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6-8]。

(7)建立科学的营养膳食管理模式

高校食堂配备营养师,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膳食营养标准,使师生形成一个观念正确、膳食平衡、身体健康的科学营养膳食管理模式,服务好高校的全体师生[10]。

4、结论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学校领导要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强食堂制度建设,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高校食堂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琰.高校食堂推行iSo22000管理体系可行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钟敏,王振环.加快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消除食品安全隐患[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320~321.

[3]魏霞.强化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体系[J].中国校医,2010,24(3):230~231.

[4]金玲,轩诗涛.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理论,2013,12:340~341.

[5]裴双成.影响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主要因素及其改进对策[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6]饶燕平.加强与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20:467~468.

[7]王富刚.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53~54.

[8]张国海,甄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79~280.

[9]霍栋,梁博龙,宋维虎.高校食堂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江科技,201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