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十篇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十篇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33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1

岚清同志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三个有利于充分说明了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也为今后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国文物工作者要提高认识,认清文物工作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应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工作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希望全体文物工作者以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同志为榜样,扎实工作,为祖国的文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全面贯彻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的核心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岚清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方针进行了全面、完整、准确地阐释,这一方针的基本精神不仅符合我国文物工作的固有特点和自身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文物工作的实际精况,而且与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相一致,是科学的、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全面落实这一方针,有利于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和认识,有利于文物工作者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有利于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新时期获得更大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在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文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全面落实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核心不动摇。

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的重点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针对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确定了各项原则和规定。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锐利武器,落实会议精神,各地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文物工作的重点,并按照岚清财志的要求把《文物保护法》纳入到政府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通过深入学习、宣传《文物保护法》,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文物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熟悉《文物保护法》的原则要求,各级文物部门的同志能够精英通《文物保护法》的内容和各项规定,进而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法律和道德素质,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要注重实效,形式要灵活。比如,可以采取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文物保护法,达到普及文物保护法的目的。

正在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是将《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各地要将对《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国家文物局,以便我们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对《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做进一步修改后,争取早日报请国务院颁布实施。

四、扎实、全面推进“五纳入“落实工作,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的保障。

五纳入是新形势下提高文物工作总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根本措施,也是检验各级政府重视文物工作的衡量标志,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五纳入上升为法律规范,使我们做好“五纳入“工作有了法律保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五纳入的落实工作还不均衡和深入。要使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各地文物部门要对本地五纳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政府报告。提请各级政府按照法规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五纳入“落实工作,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代表们讨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意见》,将在充分吸收大家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后,拟由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文化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我们知道,要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仅凭一个文物、一个部门是不够的。文物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做好“五纳入”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责任在身,当仁不让,守土有责的精神,履行保护文物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五、大力抓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基础性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后劲。长期以来,在广大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的文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做得不够,如文物家底还有待进一步摸清,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霁翔同志在上午的会议上就2003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基础性工作,各地要根据霁翔同志的要求,认真逐项抓好、抓实。

此次会议后,我们还要请各省的文物处长留下来,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资料、记录档案备案、《文物地图集》编辑出版等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这些都是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希望各地重视和加强这方面工作,这也是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六、加强领导,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2

黑河地处边陲,本级财政收入较少,几年来虽然增加了对文博图事业发展资金投入,但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缺少安防、技防设备,国保单位未得到妥善保护,“二战”遗址、爱辉海关旧址等建筑已部分损坏,亟待全面修缮。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黑河市辖区面积较大,文物点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人员相对不足,文博图专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

针对黑河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及文物保护工作实际,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一是通过文物普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全市范围内尚存的乡土建筑文物遗产进行普查,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认定和分类,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保存有关资料,一经发现有较高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等要及时确定公布一批保护名录,将优秀悠久的乡土建筑文物遗产纳入法治保护的轨道。二是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科学化保养,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和业余文保员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网络队伍。三是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管理,多方位筹集文物保护工作经费,不断拓宽经费来源。四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探索多层面和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和投资方式,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向全社会征集文物保护工作建议,建立文物保护咨询制度,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三、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3

[关键词]文物普查;文物保护;管理;文化遗产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活动的文明与历史、社会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发展水平,并且文物更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对现代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物所属类型较多,其保护工作中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我国文物普查历史及意义

为了实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目的,实现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我国在1956年就开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但是受当时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普查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开展,所取得的效果也极不理想。随后在1981年至1985年、2007年至2011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其中第三次文物普查规模大、内容丰富,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码技术等科技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普查效果。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并对民间收藏文物等有了基本的掌握。文物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我国文物保护组织了解了文物保护的现状,为我国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文物普查及保护管理的具体分析

2.1文物普查工作现状的分析

在我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后,我国省市地委开展了具体工作的规划。以《通知》为指导,确定了今后一定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方向。在各级省市单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对我国文物实际生存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对全国重点文物、省级文物及市级文物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精确的掌握。在掌握文物基本情况的基础下,各省市级政府确定了文物保护方向,并通过专项拨款及专项资金的使用对有待保护的文物进行基础维护。虽然,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文物保护工作仍需持续的开展。

2.2新时期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

针对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及需求,在新时期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中应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重点的调整。首先,针对我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依然薄弱的现状应强化文物普查工作。以文物普查为依据确定文物保护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并通过强化全国文物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学习,促进文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文物保护工作法律的贯彻执行。通过“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贯彻保护文物,避免文物破坏及损毁。

2.3强化文物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保护效果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中科技含量依然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标准化工作依据,造成了虽然保护目的强烈,但是实际保护工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加强我国文物类型的掌握、加强相关技术需求的掌握,根据不同类型文物保护需求及技术应用制定保护标准。以鉴定、保护技术应用为重点实现标准化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保护目的的实现。

2.4加快文物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多次的文物普查及日常保护工作需求分析中指出,我国文物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是影响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长期处于野外环境,工作性质及薪资福利与现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分歧严重,造成了多数家长不愿学生报考文物相关专业。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文物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而影响了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体系及公益宣传中应加强文物事业的介绍与宣传。并通过文物展览及网络信息的整理宣传工作实现全面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为高等院校能够招收更多文物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物事业相关专业教育中还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行高素质文物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为促进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博物馆体系的日趋完善也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文物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场所,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文物知识,为培养学生对文物的兴趣、促进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3.注重文物保护与地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受我国地域经济差异因素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建筑保护中保护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受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文物保护建筑并未受到应有保护,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文物所在地的政府机构应开拓思路、创新思想,将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经济及经营合作等方式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

结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工作是新时期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根据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战略,我国加快了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进程,通过文物普查与保护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促进国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树立。

参考文献: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4

《文物保护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有关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法理也更为清晰和严谨,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是我国文物事业在法制轨道上继续向前发展的里程牌。《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权利、责任、任务和工作程序。《保护条例》是在《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精神指导下,结合我省的文物保护实际状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更具有操作性。《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保护条例》的出台,为我国、我省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法律和法规保障。

二、深刻领会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精神实质

《文物保护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是我国几十年来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修订新文物保护法的主线。“保护为主”是文物保护方针的核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文物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主要位置,这是文物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抢救第一”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前提,强调要把抢救文物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位置。“合理利用”就是要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存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管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这个方针,把思想统一到这个方针上来,保证这个方针得到认真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全面了解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状况,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护文物的职责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现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6处,市级5处,市级65处,各类古文化遗存、遗址202处。这些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的辉煌历史文明的实物见证,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护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名符其实,才能彰显古城的文化品味。

《文物保护法》总则明确指出:“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文物保护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共同承担职责,应认真履行。

四、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建立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前的考古、勘探、发掘的文物保护机制

《文物保护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要通过学习认识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的,而不是矛盾的对立。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遇到矛盾时,一般情况下,建设服从保护,特殊情况下,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确因建设需要时,保护支持建设,经合法报批手续批准后,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异地保护。

我市是文物大市,素有“江南文物之帮”之称,除地面文物面广量大外,地下文物埋藏资源十分丰富。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和《文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之规定,为确保地下文物的安全,对新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立项报批前应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地下文物埋藏情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建设规划部门在文物行政部门出具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后办理工程审批手续。在项目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过程中,如发现有地下埋藏文物,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按《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和《文物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之规定立即停止施工,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古、勘探、发掘。

考古、勘探、发掘所需经费依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和二十三条之规定由建设单位列入工程预算支付,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5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她的文化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思想财富,是这个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智慧源泉。尽管从古代到二十一世纪,从传统到现代,许多过往的经验和知识智慧只属于历史,但忘记过去不仅仅意味着是一种背叛,更会是一种间阻,直接制约当下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性质。也基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推陈出新”确立了这种新与旧、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当代关系下文化建设的性质,既看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先进性,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需要“新”,所谓“旧染污俗,咸与惟新”是也。①又看到和注重它与历史与传统的联系和依存,这个真知灼见,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从建国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比较好地解决了由社会制度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变革的过渡。而“”,出于某些政治需要,“样板戏”固然有比较精致的一面,但艺术创造更多让位意识形态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片面地把传统割裂开来,完全否定和排斥传统,给那个时代――某种意义上也是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的损害迄今不止。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发动机,对于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对于这样一种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局面,文化创新的意义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创新型国家,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中文化创新有着更深刻的现实启示和意义。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等都是关乎国家发展力量的因素,而文化创新更是一种综合的、包括人的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体现。文化创新更是一种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发展,它不似物质收获与经济发展那么可视,那么大众与通俗,但是它所凝聚的综合指标又是最高的、最终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创新的提出,对于新世纪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化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和文化的力量将进一步得到承认和提升,这是一个民族复兴鲜明的标志。文化体制改革是顺应这样一种发展的历史必然,诸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的实施,也体现了这样一种意识和立场。

文化创新一词虽然还是比较新的提法,从新中国初期的“出新”到现在的“创新”,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轨迹和力度变化,这也是时代要求,其效应正在或已经显现出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常葆青春的动力在于它有自我更新、不断代谢的机能。“推陈出新”又称“推陈致新”,据宋代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夜来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从一种生物性代谢原理推衍到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演进。在近现代风起云涌、急遽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戏曲的作用是人们所不能忽视的,但又需要顺应时代而变化,所以“戏曲改良”、“旧剧改革”不断。1942年在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为延安评剧院建院题词“推陈出新”,它奠定了戏曲等传统艺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的方向,并根据时代变化充实“百花齐放”,作为1951年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针。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创新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越是前行,越不能疏离传统,传统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离我们渐行渐远,虽不似原来那样紧密,但不会远逝,不会仅仅是历史遗迹和博物馆藏品,它是现实的源,是文化的根,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积淀与凝结,是现实的财富和发展的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恰恰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传统文学艺术意义的认识和理解。2006年以国务院的名义,公布了518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保护是为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把本来还有生命、活着的东西为它隆重送葬礼敬。“遗产”更多的是强调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意味就是死亡。

中国文化特性在于它的一脉相承,以戏曲而言,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中世纪宋代,但其发展历程却从金元、明、清、民国一直到当代。历史上几大古老戏剧文化国家,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戏剧,还是古印度梵剧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但曾几何时我们能够寻觅的风采已经不再,只有那被风蚀的剧场石柱还想诉说它的过去和骄傲。而中国戏曲,以其民间特有的方式生根、蔓延、传播,虽然多数时候都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但生生不息,顽强而富有生命力,不断被各地各方所吸收、借鉴,成就了中国戏曲在后古时期和近现代一次次的高潮和辉煌。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样式之一,它在现实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我们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

在国务院所公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九大类中戏剧占了92项,由此也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位置。保护与创新不仅不是矛盾的,恰恰是彼此互相依存和促进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强调创新,不是不要传统,也不是忽略传统,也并不与保护传统抵触,二者恰恰是辩证的统一。时展与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是异常明显和深刻的,戏曲样式、戏曲剧种这些年来一方面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传统艺术它所遇到的困难和濒危程度也让人很触目。一次次我们听到某个“天下第一团”的解散或者当家老艺人的过世。也许,在数百个剧种中那只是一个小剧种,但对于彼地区而言,它是地方文化的凝结,而它的消亡,意味着某种具有历史和文化多重价值的、又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样式的如风飘逝。而正是这样一个个戏曲样式、戏曲剧种,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大家庭,也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的表征和现实多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

在当今,戏曲创新与戏曲遗产保护的关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一、文化创新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核心和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戏曲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有机组成,戏曲的创新体现戏曲发展和艺术发展的程度和高度。在国家启动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戏曲创作有较好的表现,川剧《金子》《变脸》、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京剧《膏药章》等都有上佳的表现,它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在舞台艺术领域,戏曲不仅数量最多,质量也不断提升。积五十多年的戏曲改革经验,在传统戏曲与时展、表现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新方法,传统戏曲作为当代艺术的性质愈益确定,它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和明天。只有具有创新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从而成为民族精神记忆的宝贵财富。戏曲有它的传统和历史,当代一花独秀的局面也日益被消解,但向现代转化,不断创新的主体目标是清晰和明确的。21世纪对创新有更为迫切的期待和要求。戏曲创新代表戏曲作为时代艺术之一种的发展方向。

二、在艺术多样、文化多元的21世纪,戏曲只是“百花”中的一枝,当然,这一枝是一个集合体,包容不同地区、不同样式、不同声腔,也包括有不同观众群。进入当代以后,“戏改”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戏曲由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转化,又根据戏曲特性提出“三并举”方针,即现代剧、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主张“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地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据《文化部整风运动文件汇编》之二第1册),这一方针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充分考虑戏曲特性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表明,尽管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地方,但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时展要求的。发展与保护、创新与传统并存。对此,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戏曲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某种程度上,重视传统,保护传统,也是积极的发展和创新基础。

三、戏曲有多重价值,站在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角度,应该更看重对它的保护和继承,戏曲的审美价值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戏曲的价值又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唯一的,站在不同的角度考察,其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整体和全面的观点,也要有局部和地域的观念,那样才不会简单化,不是顾此失彼。对于戏曲剧种生存、保护和发展,本人认为有四个层面,四种形态,即精品性(艺术性)、市场化、文化性和文物性。②对于戏曲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化的存在,不使物态的戏曲及剧种消亡;一是思想精神性、艺术个性化的保留与彰显,不在‘保护与发展’的旗帜下置换与走向一统。”③

创新与保护对于戏曲艺术而言,是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这也是由戏曲既作为古典艺术,又是当代艺术的特性决定的,也是五十多年来戏曲发展的总结和经验所在。掌握戏曲的这一特性,处理好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对戏曲这个历史悠久而又魅力无限的传统艺术而言有着意味深长的意义,它顽强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体现,没有这种创新和生命力,我们现在看到的就不是舞台和剧场里的戏曲,而是博物馆和历史逝去的戏曲,凝固的戏曲,没有了感情的戏曲。

①《书・胤征》。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6

关键词:文化资源,保护,意义,原则,措施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

(一)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消失将是人类重大的损失。

如果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而文化资源正是文化生态的有效载体,有效保护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避免在开发的名义下人为地破坏和摧毁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1]

正如空气和水一样,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外,它更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记忆的情感纽带。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其特殊的精神涵义被很多人忽视。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将走向毁灭。

文化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积累,是人类文化传输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辛勤的见证。如果缺乏保护意识,忽视这些资源的重要作用,它们随时都面临消失的危险,而这些资源一旦消失将很难恢复,给人类文化造成的一次次断层,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损失。

(二)文化资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文化资源如果破坏了或消失了,文化产业就无从谈起。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和源头。文化产业的门类虽然众多,但是纵观所有的文化产业门类,无不需要文化资源的介入。如广播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电视剧、电影的拍摄除了借助于高科技数字化手段,更离不开古代和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些文化元素让广播影视业更加活跃,为人们所接受,创造了收视率和票房的奇迹,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箴言。再如文化旅游业可谓是依托文化资源而生存,如果没有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完善,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兴盛,而旅游业的兴盛更是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保护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为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包括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始终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它具有独立的民族品格,又始终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敬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更是顺应我国在新时期对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首先就是宣传教育工作,初级目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保护。如对百年“老字号”商标的保护,可以让人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让人们加深对历史人文风俗的了解;对传统戏曲、舞蹈的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些艺术的热爱。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资源保护的原则

(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文化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笔财富,在进行开发时必须倍加珍借,努力保护,严禁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换句话说,文化资源一定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谈开发。特别是某些珍稀的、濒危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是摆在首要位置的。再丰富、再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也会很快地枯竭和消亡。保护文化资源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为人类的经济、文化服务。

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将民俗风情发扬光大,将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意义,非常重视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我国福建的妈祖文化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等民俗节庆都为我国旅游事业增添了光彩,都是有效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2]

(二)个人保护与集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个人保护指的是个人对文化资源自发地保护,如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个人的技艺,靠的是艺人自身的保护和传承。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看来似乎失去了商业价值,但它们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仍然举足轻重。如果仅仅因为它们不适合商品经济就淘汰它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们需要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薪火相传,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宣传这类文化资源,从而让它们完整地保存下来。

集体保护指的是政府或民间团体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搜集整理,按照相关规定对其投入一定经费进行统一保护,最常见的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如我国海南省黎族人民制作的树皮衣,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树皮衣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这类型的服饰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早已被淘汰,无法与现代服饰在市场竞争中抗衡,然而其承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却被很多专家认可,成为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这一类文化资源,就需要政府和相关团体引起重视,成立保护协会,投入一定经费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

(三)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andintegrity)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3](1977,1980,1997)(简称《行动指南》)中对其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真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VeniceCharter,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时主要适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保护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4]。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

真实性主要针对文化遗产,完整性主要针对自然遗产。然而文化资源既包括文化遗产也包括自然遗产,还包括两类遗产之外的其他遗产,因此这两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化资源。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人类对自身发展历程反思后的新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横向强调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技术持续性、纵向强调世代间持续性。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永续利用。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不论是文化,还是风土人情,都是有生命力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劳动者时代积累和创造的,如果脱离了它生长发育的土地和人民,脱离了滋润它生根发芽的山水,以一种商业的手段来进行复制和栽培,那么它发展的方向和条件就变得功利化、形式化,完全失去朴素自然的纯美。所以,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点保护好这种文化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土壤,这是一个系统、综合、艰巨的任务。

三、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理顺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层级分明,针对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也应按照国家的标准执行,因此,理顺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应摆在首位,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层级管理是必须的。

一要加强国家对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文化资源的门类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进行统一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项总的规划,使文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能维系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二要发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针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一是把立法、修法和执法放在首位;二是转变行政管理模式;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包括行政工作公开化。

三要提升文化资源地的管理层次。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地域性和排他性,因此,加强对文化资源地的管理刻不容缓。

(二)完善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律方式是政府管理文化资源最根本的方式,法律手段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平等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它以同一个尺度对所有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其次是它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和遵守,是否认识到它的客观必然性,法律一旦依法成立,社会的各个主体就必须服从它的规定,否则就要受到司法和强制机关的惩处。

我国的《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如针对文物保护,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2002年、2007年分别对其进行了修改并通过实施。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然而对于文化资源其他门类的保护,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仅有一些法规和条例,正式通过并实施的法律文件很少,如保护知识产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此外,针对文化场馆和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竟然没有。

我国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首先应当尽快出台文化资源核心门类的权威保护法,依法推行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既是国际已有的范例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凡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公园一律纳入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所有的世界遗产均是国家公园,受国家公园法律保护。

美国公认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美国通过美国宪法、合同法、公平劳工标准法、国家艺术和人文基金会法、联邦税收法等保护本国的文化资源,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在加拿大仅部级公园法案就有9种,在部级公园法案下的法规多达29种。如对沃特顿湖国家公园管理计划中提到的就有十余部法律法规,涉及交通(铁路、公路、飞行器)、水资源、野生区域、建筑、商业、野营、墓地、村舍、家畜、垂钓、垃圾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美国、加拿大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完备和成熟。[5]

在日本,同样非常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确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的制定制度,并陆续增加了《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基准》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认定基准》等法规,对文化资源的命名式保护从立法到实践,形成了完善的制度。[6]1962年,韩国紧随日本后颁布了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文化财保护法》。

(三)开展对文化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

目前,我国从事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多属于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和良性循环的流动机制,这样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对文化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因此,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该重视人才流动规律,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库,加强对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一大批懂文化、会保护、善管理的人才充实到文化资源保护的队伍中去。

(四)加强对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一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和知识。如通过遗产教育,可以使公众了解遗产的内涵与意义,学会享用遗产,从遗产中发现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异同,产生对遗产的兴趣,进而对自己或他人以及整个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历史、生态、族群等深邃的文化特征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更能尊重他人文化。[7]

二是加大开展对青少年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大中小学生,设立相应的文化资源教育课程,让他们走进文化资源,了解文化资源与社会、环境、历史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什么是文化资源,是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怎样形成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当地的文化生活、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政治以及环境保护有什么联系,使他们从文化资源中获得一种经历。而且文化资源的形成环境与背景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案例,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也会感受到保护能带给他们什么益处。

三是继续做好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截止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7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做好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在申报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搜集整理力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08-109

[2]周作明著.永远的朝阳-民族民俗旅游研究[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1:300,301

[3]KaneFUSamaSUDa.thenotionofauthenticityinrelationto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a].ReportoftheGlobalStrategy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expertmeeting[C].amsterdam.thenetherlands.1998:39

[4]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1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7

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48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中国工艺美术珍品”认定活动启幕,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经典卷”中《当代经典作品》部分的主要内容,按照品种分七个篇(册),收录2000余件当代工艺美术经典作品。认定作品的推荐范围:(1)2012年12月31目前,获历届“百花杯”系列特等奖、金奖、银奖的作品;获“金凤凰”系列金奖、银奖的作品。(2)2013年1月1日后获“百花杯”系列金奖、银奖的作品;获“金凤凰”系列金奖、银奖的作品。(3)自2013年-2016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其他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的作品;(4)国内外部级博物馆馆藏当代工艺美术作品。

布鞋创新设计大赛走进清华美院

时尚休闲鞋品牌J&m(Joy&maio)携手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共同启动“流动的时尚”——J&m布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现场还展示了由古至今、囊括海内外的30余双各式布鞋,J&m更带来了一名具有十几年制鞋经验的老工匠,向清华美院师生再现传统布鞋的制作过程及工艺。本次布鞋创新大赛将持续至今年6月,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将会限量生产和发售,纳入Joymaiooriginal这一高端产品线之中。同时,清华美院将在未来半年里开设《传统布鞋在当代时尚领域中的设计应用》公开课,并设立奖学金机制鼓励学生利用此平台,设计出更加多样化、符合先进时尚流行趋势的布鞋。

沈寿艺术馆再造国礼送普京

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前,主席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普京总统肖像》亲手送给普京。这是由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的团队,花91天时间赶制完成。这幅作品大小60×50厘米,所用色线近70种,刺绣以乱针铺底,小短针、小乱针、大乱针、发绣针等70多种仿真绣技法覆盖。在头发和眼睛的表现和处理上,以传统的双钩法和金黄色短发造型表现普京总统健康有力的年轻态。眼睛含有蓝、绿、黄、黑、灰多种颜色,一根丝线被分成24细丝,堪称点睛之笔,达到“乱真”的程度。这是沈寿艺术馆继《奥巴马总统全家福》、《比利时国王夫妇像》之后,第三次承担制造国礼。

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按照文化部非遗司工作要求,为加快对非遗资源抢救性保护步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计划在部分省市先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现阶段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对资源的收录,试点单位要与所在省文化厅、项目保护单位、各方专家等保持良好关系和密切沟通,力争在政策、资金、培训、专业指导等方面得到相应支持。

吴冠中等作品不得出境

因2001年以后,一些著名书画家先后逝世,为加强对作品的保护,国家文物局拟定增补了相关出境鉴定标准——《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的通知,明确规定吴冠中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为关山月、陈逸飞;代表作不准出境者为于希宁、王朝闻、白雪石、亚明、刘旦宅、刘炳森、许麟庐、启功、张仃、宗其香、郑乃珧、彦涵、娄师白、黄苗子、萧淑芳、崔子范、程十发、蔡若虹、黎雄才、潘絮兹、魏紫熙。

中国六省区达成“丝绸之路”遗产保护联合协定

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请列入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8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中国艺术品市场下滑美国重夺魁

据《2013年teFaF(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国艺术品与古董市场在2012年遭遇寒流,收缩近30%。而全球艺术品与古董市场萎缩了7%,共成交430亿欧元,但美国艺术品市场上涨5%,成交额达142亿欧元,重新夺回世界第一市场的传统地位,第三名依然由英国保持。报告指出,很多艺术品买家正选择购买著名的战后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规避资产风险。同时,巴西艺术品市场成为另一个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因为该国的富人收藏家正日渐增加。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8

关键词:文化空间;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井陉

引言

民俗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理、人文以及历史等等,同时更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针对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呼声增高,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这虽然体现出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加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当前的实际保护传承问题。本文以井陉为例展开研究,提出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种类丰富,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我国河北省井陉拉花,是十分传统的民族舞蹈,起源于早年民间庙会、祭拜神灵的活动,井陉拉花在20世纪初迎来发展黄金时期,是当地人民十分热衷的舞蹈形式。我国对井陉拉花的保护重视度较高,不仅在1996年已经将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同时又在之后的2006年,将井陉拉花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里仅是举例说明,井陉县还包括多种多样民俗文化种类,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类型,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特点,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对当代青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思想造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导致民俗文化已经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地位。除此之外,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退,部分古老的民俗文化已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已经凸显,这些均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瑰宝,如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是民族发展的损失。所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是促进其源远流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然而在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井陉县为例,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当今已经逐渐消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与人才缺失和匮乏有密切关联,导致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井陉县庙会重头的独特的民间技艺“皇纲”表演,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性不足,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去主动保护和学习,导致经典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濒危的状态,不禁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其次,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河北省城市进程速度较快,许多地区均建起高楼大厦,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气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逻辑均受到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被破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最后,政府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和发挥,导致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贯彻落实。一方面,河北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了提高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井陉的民俗文化采取商业性用途的开发,这种手段很容易导致民俗文化变质,影响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政府在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于濒危的民俗文化,缺少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缺少长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

3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3.1树立正确保护传承观念

群众文化与群众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保护传承观念,有利于促使井陉县人民深入认知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使其从思想高度上提高认知,积极参与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其一,可以从教育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层层渗透,对井陉县的人民群众展开民俗文化保护教育,使其均具备良好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井陉县当地的学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为学生系统化讲解民俗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可以将民俗文化贯彻于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其二,河北省政府应高度重视,对井陉县民俗文化的宣传加强力度,在地区内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氛围,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人人保护、人人传承。

3.2营造良好保护传承空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阳光,同理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打造优质的保护传承空间,才能促进井陉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县级农村地区均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许多地区的古建筑均被拆毁,对于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空间环境受到了损坏。针对此情况,需要协同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空间,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并且针对井陉县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同样需要融入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物等均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底蕴,减少表面气派。同时避免将传统古建筑的违规拆除,打造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井陉县。

3.3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事实上,文化空间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大量衰退,这种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井陉为例,政府部门可以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使旅游景区充满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井陉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针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资金投入,并付出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针对井陉县来说,可以建设井陉民俗文化博物馆,构建民俗文化科研机构,促使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9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著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广播电台、象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象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及录像,编辑、出版《象山文物胜迹》、《象山库藏文物精品图录》等,使全县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象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象山、建设象山的热情,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奋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要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而事实上,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已多年没有召开,致使个别成员和成员单位忘记了自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能与义务。同时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万元,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九五”至今十年县拨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而十年来维修的文保单位有10余处,计约用去维修经费600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近年来,我县丹城、石浦等地在旧城改造中,文物受损最多、最严重,保护维修任务更为突出。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参照宁海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和审计。

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篇10

根据《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文物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选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现代文物是继古代文物之后的文物,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1840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珍贵的近现代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也深深蕴含着勤劳、睿智的中国人民拼搏、进取的奋斗史。正因为如此,做好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我们有必要做好近现代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使之能够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需求。

2.近现代文物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近现代文物管理及保护的认识不足

在近现代文物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以及大部分群众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近现代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视近现代文物保护为包袱,缺乏近现代文物保护意识。少数干部认为近现代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不了解近现代文物遗址的范畴,随意破坏文保单位周边环境风貌的事项屡有发生。

2.2近现代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近现代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之间一直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对近现代文物保护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许多城市在盲目的追求先进化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工作。一些近现代文物遗址年久失修,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都较严重,部分政府部门明令保护的近现代文物相继被拆除,不复存在。这些不当的行为举措都无疑给近现代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

3.加强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的措施

近现代文物管理部门应该做到冷静思考并进行仔细分析,要实地贯彻并执行“提高对近现代文物保护的认识,增强对近现代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从思想上和体制上引起重视

思想和体制上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对近现代文物保护的认识,这也是做好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第二,要提升领导干部对近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这是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第三,提升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文物部门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法》和相关实施条例的宣传工作,必须转变那种认为越是古代的越是珍贵的认识,要加强近现代文物的利用,要善于将近现代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同经济建设合理的组合起来,以便保护工作的更好发展。

3.2要进一步加大近现代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中国近代时期,政治经济虽然衰败,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因此这一阶段具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和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建设与发展壮大等遗址及史料。中国现代时期,有许多革命文物、社建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农村改革的文物、经济改革的文物、抗洪文物、工业文物以及地震文物等,如果不对文物进行有效地保护的话,并对其随意利用,不仅文物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再因它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开展保护工作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因此,一定要加强近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近现代文物的重要性并自发的对其爱护和珍惜。

3.3开发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

针对不可移动的近现代文物,应该做到以引导、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实现近现代文物系统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并深入开展文物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线路的研究,要牢抓试点工程,在试点获得成功后,累积相关经验,在其他地方予以大力推广。所以,要倡导近现代文物工作者科学灵活的地转变观念,学习近现代文物管理的知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对不可移动的近现代文物遗址进行分析、考察,确定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方式。要确保在近现代文物的利用过程中对近现代文物不造成损害、不影响近现代文物的历史底蕴。要善于引入新科学技术诸如二维扫描技术、防腐、防水技术等。针对可移动的近现代文物,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做好文物的管理和利用工作。首先,要合理利用陈列展览来实现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和利用。通过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工作人员随时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查询近现代文物的参展情况以及现存状况,有效地提高文物展出的利用率。其次,利用现代化媒体,将近现代文物以公开的信息渠道诸如网络、书籍、报刊等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使公众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近现代文物。纪念馆、陈列馆等机构可以通过将馆藏文物的全方面信息进行整理并编辑成图书、藏品集、典藏目录等出版物并赋予其经济、政治等历史内涵,帮助人们更好的去了解历史。最后,可以通过将近现代文物进行复制或制作成同等大小的模型的方式,供人们更近距离的观赏,这也是可移动的近现代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新途径。总之要在有效地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弘扬和延伸。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