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十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十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40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颜色词;构成方式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据科学家测定,人的眼睛能区别几千种不同的颜色,能区分1000多种相近的颜色,这些颜色在人类的语言中都有反映。在现代汉语中,颜色词颇具特色,词汇丰富,词汇量很大。

颜色词是一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因为颜色词生动具体,能够看到或感知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能帮助学习者轻松的掌握汉语中颜色词的构词方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颜色词的构词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一、单音节颜色词

1.基色词

在众多的颜色词中,有一类颜色词最为基本,它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用来指称缤纷世界中的单色光。现代汉民族已经分辨出“红、黄、蓝、自、黑、绿、灰、紫、棕、褐、橙”等11种色彩范畴。(姚小平1988)这类语素数量不多,在汉语中总其才十几个,但构词能力强,都能独立成词或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是构成汉语颜色词的主体,我们把这类词称作基色词。如:红、黄、绿、白、黑、青、蓝、灰、紫、棕、褐、橙等。

这类词表示单纯的颜色,每个词所包含的颜色范畴较宽,一般可以接受程度副词的限制,如很红、太红、非常红等等。

2.专用词

还有一类单音节词的颜色词它们多由古汉语保留而来,本义原是带有某种颜色的物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词发展并固定了下来,最后几乎全部成了基色词之外专指带有某种特殊物体颜色的专用颜色词,如:青、粉、黛、绛、绯等等。

这两类词都可以直接在后面加“的”修饰名词,但是加不加“的”意义都不会改变。如:红的、蓝的、绿的、粉的、灰的、青的等等。

二、合成颜色词

1.单音节颜色的组合

由两个单音节颜色词组成表示一种混合的颜色或者对一种颜色的形象进行具体描述。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一般以后面的语素所表示的颜色为主,主要语义体现在后一语素上。如:绛紫、青紫、灰白、紫红、朱红、赤红、粉红、橙黄、棕褐、青绿等等。

2.借用词

借用外界某种事物的特有的颜色来描述带有该样事物颜色特征的一类色彩,从而对其色彩给以定性,使其所表示的颜色具有视觉可感性。这一类词在构词的时候,只需要在事物的后面加上“色”字即可。以这种方式构成的颜色词含有“像……那样”的意思。如:亚麻色、栗色、紫罗兰色、巧克力色、小麦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金色、银色等等。

这类词在使用时一定要和“色”字组成一个复合词,才能描述颜色,否则其指称意义会发生变化,不具备颜色词的功能。即描述颜色时只能说:亚麻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泥土色,而不能像单纯式的颜色词那样说成亚麻的、咖啡的、茶的、琥珀的、象牙的、泥土的。

3.名词修饰单音节颜色词

在描述颜色的词之前加名词作为修饰成分,对某种颜色的色调差异加以具体的限定和说明。如:杏黄、蜡黄、柠檬黄、草绿、苹果绿、天蓝、湖蓝、孔雀蓝、枣红、血红、藕红、玫瑰红、铁锈红、雪白、漆黑、铁青、沙褐等等。

在这一类颜色词里,两个字的颜色词可以单独说,也可以在词的后面加上“色”字,如杏黄、天蓝、枣红、水红、铁青、沙褐,可以单独说,也可以说成杏黄色、天蓝色、枣红色、水红色、铁青色、沙褐色。三个字的颜色词一般都单独说,后面不用加“色”字。

4.定语修饰单音节颜色词

在描述颜色的词之前加上作为定语修饰而构成的新的颜色词,对该种颜色的色调差异加以具体的限定和说明。因为色彩具有三种基本的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所以会产生这种描述色彩属性的颜色词,如:暗红、鲜红、嫩绿、暗绿、浅咖啡色、深麦色、淡茶色等等。

在这一类颜色词里,如果定于修饰的颜色是属于第2类合成颜色词,后面必须跟“色”字,才能构成描述颜色的词语。而其他类型复合式颜色词后面可以加“色”字,也可以不加。由于这类颜色词本身已有表示程度的意义了,所以一般不再受其它表示程度意义的词修饰。转贴于

5.新兴颜色词

目前在手机和汽车行业,为了吸引顾客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颜色词汇,如:沙滩金、梦幻紫、炫酷黑、时尚银等等。

这些新兴颜色在构造方式上基本上都是偏正式,在音节上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也有少数融人了英文字母,如“Dream紫”等。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更多的是人们赋予某种颜色的抽象表达,所描述的对象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类新兴颜色词能不能真正意义上进入现代汉语颜色词汇中,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三、重叠颜色词

1.单音节颜色词直接重叠加“的”

单音节基色词的直接重叠加“的”,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红红的、绿绿的、黑黑的、灰灰的、蓝蓝的等等。有的单音节专用词也可以直接重叠,如:青青的、粉粉的,但是不能说黛黛的、绯绯的。

2.单音节颜色词加叠字

单音节颜色词后加上叠字构成新的颜色词。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所描述的颜色仍然为该单音节颜色词所描述的颜色,只不过它比单音节颜色词的表达效果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如:白生生、黑黢黢、红彤彤、绿油油等等。

单音节颜色词构成重叠颜色词之后构成形容词,形容事物的颜色,不再专指某种具体的颜色。

四、口语和方言中的颜色词

口语和方言中的颜色词最常见的构成方式是单音节颜色词加上“不”字再加上一个表语气的词缀,如红不棱登、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灰不叽叽,紫不溜溜等等。

这一类型的颜色词一般只在日常口语和方言中出现,不作为正式的书面语表达。“红不棱登”、“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究竟描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似乎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定义,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所表示的意思也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不同的方言区,这一类型颜色词后面的表语气的词缀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词缀有叽叽、溜溜、溜秋、溜丢、滋咧、棱登等等。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颜色词带有贬义,多用来修饰不好或齿于言谈的事物。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颜色词语构成方式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如果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上的规律,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因为对颜色词的构成不清楚而闹出的笑话了。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2]杨漩.谈颜色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5,(2).

[3]李兵.浅探颜色词的构成及使用[J].淮阴师专学报,1994,16(4).

[4]王卉.浅析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构成、分类及特点[J].语文月刊,2005.

[5]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5).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2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文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8]。

(三)适当运用视频资料辅助体会语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3

关键词:公共日语等级考试考试词汇量选词标准选词方法

目前,在我国实施的日语考试主要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这两种考试在我国历史较长,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影响很大,参加考试的人员的教育背景各色各样,以在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为主。还有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办的日本留学考试,但在我国尚未正式推开。另外,由我国有关教育部门主办的考试也不少,有:大学日语四级考试(主要面向大学在校的第一外语为日语的非日语专业学生,属于教学考试)、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的日语水平考试(nnS),这两种考试于1989年推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日语),这一考试属于针对报考研究生的人员的日语水平考试;还有近几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主办的面向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也属于教学考试。面对这么多的日语水平考试,确实有必要将各类考试进行整合,起码对国内实施的考试应该如此。我依据国内外的上述日语水平考试的考试大纲及出题基准,特别是借鉴实施历史较长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有关规定,同时参照全国公共英语考试的有关标准,采取比较、借鉴和扬弃的方法,对确定公共日语等级考试各级别的考试词汇量,以及考试大纲的选词标准和选词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研究体会和建议。

1.公共日语等级考试的性质

公共日语等级考试虽然也是一种水平或能力考试,但是,我认为该考试应当有别于诸如“大学日语四级考试”或“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这样的教学考试,也应该有别于诸如“日语高考考试”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日语考试”这样的入学考试。原因是:上述两类考试的考试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考试,基本上都有指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为基础,基本上都是检验在校学生的日语学习成果为目标的,均未涉及口语能力。因此,我认为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应该是以面向非日语专业的各类人士的非学历证书性质的水平或能力考试作为其定位,以整合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日语考试及nnS(日语水平考试)。这样,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该考试不应指定任何教材或参考书。其次,该考试测试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和交流的能力上面。因此,我认为其测试内容应该由这样两个模块构成:(一)语言知识(文字词汇及语法);(二)日语语言应用(阅读理解、翻译与写作、听力与口语表达)。前者是基础性内容,后者是该考试测试的重点。换言之,该考试应该在适当注意语言知识测试的同时,突出其实用性的特点,以满足各界人士的需要。

2.关于各级别的考试词汇量

考试词汇量的确定,是关乎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定量标准尤为重要。在确定定量标准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能够参加各级别考试的人员的日语教育背景,即是否有日语专业的教育背景、接受过多少学时的日语教育。这一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做得很好。从上述来看,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有较大的共同点,也就是说,都属于语言能力或水平考试。但是,从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的定位和性质来看,该考试更加注重日语语言的运用,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则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测试,没有涉及诸如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内容,这是其最大的缺陷。

因此,为了更加慎重地、科学地确定全国公共日语等级考试的词汇量,我认为可以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及wSK的nnS为主要参考物,借鉴nnS的考试标准、形式、内容和结构,借鉴“日语能力考试”的出题基准,全面地检验考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在考试级别的划分及各个级别的描述方面则可以借鉴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的描述方法,结合我国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描述。petS将其等级分为五个等级,以语言知识(包括语法和词汇)、语言运用(包括互动能力、接受能力、产出能力)、口语、考生应能五个模块进行描述,并对考生的教育背景、年龄层、适用职业等进行描述。这些都可以借鉴。其中关于词汇(含词组)量的要求则在语言知识这一模块中予以了明确。petS对于其五个等级的词汇量要求如下:一级(初始级):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二级(中下级):掌握20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三级(中间级):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四级(中上级):掌握50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五级(最高级):掌握70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的出题基准将其等级分为四个,其中对于应当掌握的词汇量,以及日语汉字和学时的描述如下:四级(初始级):掌握1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和800个左右的词汇,学满150学时;三级(中下级):掌握3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和1500个左右的词汇,学满150学时;二级(中上级):掌握1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和6000个左右的词汇,学满600学时;一级(最高级):掌握2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和10000个左右的词汇,学满900学时。“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要掌握1302个日语汉字和大约3000个词汇(少量词组),在第二学年要累计掌握1607个日语汉字和大约5600个词汇(少量词组)。从以上介绍来看,日语的等级考试在语言知识部分不仅应当包含语法和词汇、词组,还应当包括日语汉字方面的描述,这是日语的等级考试与英语等级考试的不同点。“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由于涉及的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词汇和词组的要求方面要比公共日语考试高一些。另外,由于日语和英语的语种不同,特别是日语里面存在很多的汉语词汇,因此,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掌握词汇方面其难度要低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此,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的词汇词组的要求要略高于petS对于词汇词组的要求,特别是“日语能力考试”2级和1级的词汇词组量明显高于petS4级和5级的词汇词组量(分别高出大约1000个和3000个),同时还要考查日语汉字的读音和书写。因此,我们在设定日语等级考试的词汇量的时候,既要参考petS对于词汇词组的要求,又要看到日语词汇和英语词汇的不同点。由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实施的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能力水平考试,而且,与我国准备实施的全国日语等级考试同属于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日语能力水平考试,都没有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语能力考试”对于日语汉字及词汇词组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建议该考试各个级别的词汇量及日语汉字的要求如下:一级(初始级):掌握1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以及800个左右的日语词汇和少量常用词组,学满150学时;二级(中下级):掌握3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以及1500个左右的日语词汇和少量常用词组,学满150学时;三级(中间级):掌握1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以及6000个左右的词汇和相关词组,学满600学时;四级(中上级):掌握15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以及8000个左右的词汇和相关词组,学满900学时;五级(最高级):掌握2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以及10000个左右的词汇,学满1100学时。

3.《考试大纲》词汇表的选词标准

由于该考试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教学考试,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化考试,因此,在《考试大纲》的词汇表的选词方面,制定一个标准就尤为重要。该考试不能照搬教学类考试或入学类考试的《考试大纲》的词汇表,因为它没有指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因此,我建议应考虑以下几条作为标准:首先,选词的时候应当确立基干词汇和非基干词汇(基干词汇和非基干词汇在《考试大纲》词汇表中所占的比例建议分别为70%和30%),基干词汇就是日语词汇当中最常用的、最具有生命力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非基干词汇就是能够反映人类现代化生活的一些相对稳定的词汇(以名词为主)一些复合词汇,其中能够反映人类现代化生活的一些相对稳定的词汇每年应当视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应尽可能避免属于语法范畴的辞(如:助辞が、に、で、を,以及接头辞お、ご等)和复合辞(如:として、にとって等)进入词汇表。最后,诸如固有名词、拟声拟态词、动植物名称、乐器名称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英文字母缩略语、古典词汇、死语、人名、地名等也尽可能不列入词汇表。

4.《考试大纲》词汇表的选词方法

同样由于上述理由,该项考试的《考试大纲》的词汇表在选词方面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关于选词方法的问题。我认为,选词不能没有一定的参考资料,这里,选择怎样的参考资料也很关键。首先,由于本考试不属于教学考试,因此,应该尽量避开使用国内日语专业或者大学日语(公外)的教学大纲中开列的词汇表,当然可以适当参考。其次,还应该尽量避开使用国内独自开发的第二外语(日语)教材开列的词汇表,因为这些教材很少独成体系,而且在学习的学时上也很难适应本考试的等级系列化要求。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由中日两国专家共同开发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共同出版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中级共四册)每册中的生词一览表起码可以作为本考试一到四级的基干词汇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系列教材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深受各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青睐,是非常成熟的。而且,该系列教材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密切接轨,它的编写是经过中日两国的日语教育专家共同完成的,是经典教材。所以,其中的基干词汇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到四级的非基干词汇则可以从目前国内最新出版的一些第二外语(日语)教材中选取那些能够反映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词汇(比如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妲莉主编的《日本语初级综合教程》,以及由清华大学日语系编写的外研社出版的《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和日文的网页当中适当选取)。关于该考试的最高级(5)的词汇选择,我认为可以适当参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日语能力考试”的一级的有关词汇,以及《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的补充词汇表ii当中的词汇作为基干词汇的主要来源,至于该级别的非基干词汇则可以从我国新近出版的一些大学日语(第一外语公外)的系列教材当中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词汇(比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日语》系列教材和日文的网页当中适当选取)。

综上所述,本《考试大纲》的词汇表的选词既不能没有标准,又不能没有一定的参考依据。也就是说,选词不能随意。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慎重稳妥的态度,还要能够反映时代的特征。至于词汇表的列法,可以采用传统的日语考试大纲词汇表的列法。但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各界人士的应试,我建议:(一)在词汇表里应当区分基干词汇和非基干词汇,可以使用符号加以注明。(二)在词汇表里出现动词的时候,尽可能能够说明与该动词搭配的助辞。比如:(が)かかる、(を)かける。(三)可以在词汇表里对基干词汇中的类义词、反义词进行适当标注。(四)关于日语的惯用词组可以独立于词汇表单独开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日语水平考试(nnS)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日语考试大纲(非日语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高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制订小组.高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唐磊等.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4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至于学了十几年,却不能开流。个人认为,对于英语,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便可把握英语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isaglass.whereisthebook?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如:whatisabook?whatisaglass?。

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如何来界定它。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isthebook?it’sonthetable.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进行解释的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对我们所说的不太清楚时,我们就没办法换种方式再表达了。

其实,只要表达同一个意思,使用哪些单词或哪种句型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涉及到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学活并用起来。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记一个单词,还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叫记住单词。

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事件,美国人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

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了解这些中西之间的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能够游刃有余,说起英语来也才会像地道的英语。

第四,自如使用习惯用语的技能。

习语是一种语言具备某一国家或地区风格的句子。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过学习英文中的习语,可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如果能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运用的话,能让你的口语听起来十分地道。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有用的习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可以通过看原声电影来学习。

第五,英文猜测能力,即与对方交流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对方的意思的能力。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大家一致反映听和说是最难。因为这时候的内容一现即逝,无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测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培养良好的猜测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比如,可以每天选一段带有一些生词的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迅速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

第六,养成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习惯。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英文交流时要远离汉语思维。个人认为这是很难办到的,一个人的母语是怎么也无法忘记的。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都在所要修饰的词之前,英语则将最重要的定语放在所要修饰的词前,其余的都在该词后。

因此,学英语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产生无力感,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没有达到能表达现有的汉语水平的程度而不敢开口。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都足以表达目前的生活和思想,关键在于,不要一开始就想对应的英文怎么说,而是要降低自己的汉语水平: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比如,把“我们不是近亲结婚”翻译成英语,看起来似乎很难。现在不管英语怎么说,先拆解汉语。“我们”到底指什么?如果说话的主体是女性的话,她一定会说“myhusbandandi”。如果是男性的话,他一定会说“mywifeandi”。当把“我们”拆解成“myhusbandandi”或“mywifeandi”时,你会发现“结婚”这个概念也表达出来了,因为你不可能称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为“husband”,也不会叫一个陌生的女人为“wife”。接下来“不是近亲”可按照“arenotsomething”的结构来译,而“亲属”为“relatives”,“近”为“close”,这样整句话变成地道的英语就是“myhusbandandi/mywifeandiarenotcloserelatives”。

如今,很多人都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表示不满,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学培养出的是一种“哑巴”英语。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开口说话时却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达意的话来。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5

户口所在:广州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66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46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外语翻译:与专业相关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兼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亚运礼仪培训讲师

工作描述:对亚运志愿者进行亚运服务通用礼仪培训

离职原因: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受聘于因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向顾客介绍产品。

离职原因: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销售礼仪离职原因: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活动现场工作人员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多次到广州盲人学校起止年月:2009-07~2009-12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义工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英语家庭教师起止年月:2009-06~2010-01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离职原因:志愿者经历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起止年月:2010-11~2010-12

担任职位:国内贵宾接待礼仪志愿者

工作描述:负责内宾接待工作。担任职位:礼仪使者

工作描述: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毕业日期:2012-07

专业一:英语(经贸)专业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8-09-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经贸)本科在读-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优秀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日语:良好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主修课程:大学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英汉翻译外贸业务与单证个人技能

1:熟练掌握英语交流。

2:熟练掌握office软件。

3:可以完成基本的英语翻译工作。

4:对礼仪工作比较了解。奖惩情况:

2009年院运动会女子200m跑步比赛第四名

2012年外国语学院“追求优秀,精彩四年”主题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征文奖

获2009—2010学年度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学业优秀三等奖学金

详细个人自传在校职务校艺术团礼仪队队员

院组织部干事(大一)

院文娱部模特组组员

副班长

兴趣爱好:跳舞、画画、交际、户外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6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并立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版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其他中医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2],浙江中医学院近几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3],这些都是典型的范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加大中医文化内容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文化素材、加强中医文化的渗透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障碍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5]。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

预科教育中的中医文化教学

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他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内涵,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于广大中医药留学生来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文化解读中医”是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根本和捷径。

开设语言与中医并重的课程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两个层面,因此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基本原则虽然仍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但中医文化素材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接触,留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熟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并对中医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中医文化课程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这些都是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通过这一层面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7

关键词:阿拉伯语;语法;混淆

【分类号】H37

目前我国高校基础阿拉伯语学习阶段通常在大一和大二,笔者以该阶段为基础,选取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2014级和2015级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作业、练习、月考、期中和期末试卷,从中发现,学生常对以下语法现象产生混淆:

一、常混淆的语法现象

1.程度状语和状态状语

该图中出错原因是将程度状语和状态状语的说明对象、种类混淆。状态状语的说明对象是主语、宾语等有所指的人或物。种类有单词、短语、句子作状态状语。而程度状语的说明对象是动作,一般指动词、词根及能起动词作用的派生名词。种类有词根、词根定语、数词、指示代词、??????加原动词词根及置于句首的疑问名词??????。图1中的???????????是介词短语,所以不能作程度状语,接下来看???????????的说明对象,应该描述的是主语???。正确答案是状态状语。

2.正偏组合和因缘组合

该图中的正确答案是?。如选择其他答案,说明学生对因缘组合作定语的条件没有掌握,将意义正偏组合、字面正偏组合和因缘组合三者混在一起,导致错误选择。译句:这本书对初学者来说,没有出现不常使用的词汇。

3.状态状语和定语

此题正确答案是定语。???????????????????????是给前面的述语??????作定语。将类似题做错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状态状语的说明对象。

此题正确答案是状态状Z。用来说明前面的确指名词??????在动作发生时的状态。

4.确指名词的定语与泛指名词的定语

如图2是复合词做定语,图3和图4是现在式动词句作定语,这三道题的语法点都涉及到名词的确指与泛指。图2中的语法点是因缘定语,图3中的语法点是现在式动词句给前面的泛指名词作定语。图4的语法点是现在式动词句给确指名词作状态状语。将这道题误认为定语的学生,没有理解动词句给确指名词作定语的基本条件。如果让现在式动词句“????????????????????????”在本句中作定语,正确句式有两种:一种是给泛指名词“?????”作定语,例1:?????????????????????????????????????.

另一种是给确指名词“??????”作定语,例2:????????????????????????????????????????????.

二、产生混淆的原因

从上述的几种语法解答来看,一些语法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如果语法考点是综合性的,那么对基础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出现混淆现象是难免的。根据基础阿拉伯语学习阶段学生对以上语法现象出现的错误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三点:

1.汉语思维的影响

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当你在习得外语初级阶段时,母语所谓会对你的外语思维产生正负两种作用。同样的,对大多数学习阿拉伯语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都是零起点。2014级27名学生,其中入学之前未接触阿拉伯语的学生15名;之前接触过但没有正式学习过的10名,只有2名学生有阿拉伯语基础。2015级27名学生,其中未接触阿拉伯语的汉族学生15名;之前接触过但没有正式学习过的11名,有一定阿拉伯语基础的学生1名。因此,对这两届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学习、领会阿拉伯语的时间还比较短,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该语言的更多技巧,导致在很多时候处理问题时都会以汉语思维去完成。所以会导致图4中的错误。

2.阿语语法现象在汉语中的缺失

汉语和阿拉伯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所以这两门语言有很大差别。就语法方面当然会存在差别,阿拉伯语语法中的性、数、格、指在汉语中能对应上的有数、格,而指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示,性在汉语中只有“你C,他C她”的表示,而在阿拉伯语中性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动词、名词在使用时都应注意性的变化。所以学生在做题中常会忽略性、指。如因缘定语类的题会忽视性的一致,如图2,很多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不考虑性,就会错误地选择?或?选项。

忽略指,如图3,学生将后面的定语分析为状态状语,那是没有考虑状态状语的说明对象是有所指的。而该句中的现在式动词句是给前面的泛指名词??????作定语。

3.实际操练欠缺

基础阶段学生所犯上述的语法错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练习不够。学生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用心去思考、认真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在考试中一般能够准确完成。但一些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屡屡出错,对他们进行调查,结果是:没见过这种题、忘了、跟xx混淆了。从他们的回答和考试结果可以发现,他们平时的操练还不够认真、操练量还不够。

三、辨析混淆的语法现象

1.辨析程度状语和状态状语

1)首先清楚两者在定义、描述对象和种类之间存在的差异。

定义:程度状语,用来强调动作或说明动作的状态、程度、性质以及次数的句子成分。状态状语:用来描述在动作发生或进行过程中主语、宾语、起语、谓语等所出现或存在的状态,或动作发生时外界情况的句子成分。

描述对象:程度状语,描述对象是动作。状态状语:是确指名词,主要指主语、宾语。

种类:程度状语:a主要用泛指宾格的词根(动词本身的词根或同义词的词根)来表示;B定语代替省略了的词根作程度状语;C数词;D指示代词;e??????+原动词词根;F置于句首的疑问名词??????。状态状语:a泛指宾格的单词派生名词、词根或普通名词)来表示;B短语状态状语;C句子状态状语。

2)从定义、描述对象和种类就可以区分程度状语和状态状语。因为没有省略主干成分的句子中的程度状语没有短语和句子来充当,所以常混淆的是表示程度状语的词根、省略了词根的定语和单词状态状语中的派生名词、词根。

程度状语和状态状语都是用词根来表示时,需要用定义和描述对象来辨析所要说明的对象,用种类来辨析作状语的词根是否是句中动词的词根。通常作程度状语的词根是句中动词的词根或同义词的词根,而状态状语的词根没有限制。例3:

???????????????????????.

动词词根作程度状语,说明动作“???”。如例4:

???????????????????????????.

词根作状态状语,说明前面的宾语“??????”。

定语代替省略了的词根作程度状语和派生名词作状态状语时,作程度状语的定语是阳性、泛指、单数、宾格名词。如例5:

?????????????????(??????)??????.

译句:学生们起得很早。该句省略了词根“?????”,用词根的定语“?????”来作代程度状语,此时,该定语必须是阳性、泛指、单数、宾格名词。

作状态状语的派生名词也是泛指、宾格,但性、数要与被描述对象的性、数保持一致。如例6:

?????????????????????????.

译句:学生们早早地起了床。该句中派生的主动名词“????????”作状态状语,描述主语“???????”在起床这个动作发生时的状态,其状态状语的性、数与主语的性、数相一致。

2.辨析正偏组合和因缘组合

1)辨析两者主要从其结构,词性,性、数、格、指和使用方面来对比。

结构:意义正偏组合:一般由两个名词构成。字面正偏组合:正次为能够起修饰作用的派生名词,如:主动名词、被动名词、半主动名词等,而偏次从意义上来说是正次的主语、代主语、宾语。如:??????????主语+主动名词;???????????宾语+主语。因缘组合:由一个派生名词加一个(与相关代词构成正偏组合的)普通名词组成。如?????????????????????,译:不常使用的词汇;?????????????????????????译:这些不常使用的词汇。

词性:意义正偏组合:名词性短语;字面正偏组合:形容词性短语;因缘定语:形容词性短语。

性、数、格、指:意义正偏组合性、数、格体现在正次上,指体现在偏词上;字面正偏组合性、数、格、指都体现在正次上,偏次永远确指、属格;因缘定语性、数同后,格、指同前。如图2????的性、数同其后的名词???????一致,而格、指同被修饰词?????一致。该组合后面的词???????必须与被修饰词?????性、数一致的代词??构成正偏组合,永远处于主格地位。

使用意义正偏组合在句中作一个名词来用,可以作起语、谓语、主语、宾语、状语以及介词的受词等。字面正偏组合: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起语、谓语、状态状语、定语和受词。因缘组合:作定语或谓语。

在选择题中区分这三种组合,首先可通过性、数、格、指检查各选项是否符合相对应的组合,其次利用在句中的使用分析组合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最后借助结构、词性和汉语翻译来完成。如图2

选项???均符合因缘组合,选项???不符合正偏组合和因缘组合。如???作??????的因缘定语,那么?的性应该与后面???????的一致,是阳性,所以答案是?。

3.辨析状态状语和定语

1)首先从两者的定义、在句中的“格”、描述对象的“指”和种类来进行对比。

定义:状态状语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时主语、宾语等出现的状态。定语用来修饰或限制前面的名词。

格:状态状语是宾格。定语与被修饰语同格,主、宾或属格。

描述对象的指:状态状语所描述对象确指,一般给主语或宾语作状态状语。定语:与被修饰语的指一致,确指或泛指。

种类:状态状语有单词、短语、句子。定语也有有单词、短语、句子

2)通过种类中的短语来辨析状态状语和定语:短语作状态状语描述的对象确指名词。例7:

????????????????????????.译句:我吃了这棵树上的苹果。

而短语作定语被修饰语必须是泛指名词。例8:

译句:我吃了树上的苹果。????????????(??????????).

例7和例9的中文翻译字面意思虽然一样,但其在阿拉伯语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却不同。

3)通过种类中的句子来辨析,首先要弄清楚句子作状态状语和定语的情况:

句子作状态状语有两种情况:一是动词句:a现在式动词句作状态状语,句前无需加任何|西。B过去式动词句作状态状语,肯定居前加??????,否定句前加?。二是名词句:名词句作状态状语,句首加?????。

句子作定语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给泛指名词作定语:直接用句子作定语,但句中须要一个与被修饰语性、数一致的归词。如例1,动词句作定语:

?????????????(????????????????????????).

例9,名词句作定语:

????????????(??????????).

二是给确指名词作定语:须要在句子与确指名词间加入一个与其性、数一致的“专用关系代词”,使句子成为关系子句,子句中必须有一个与关系代词性、数一致的归词。如例2(表一)专用关系代词表

4.辨析确指名词的定语和泛指名词的定语

给名词作定语的形式有三种:单词作定语、短语作定语和句子作定语。单词作定语只要与前面所修饰的词保持性、数、格、指一致。我们只要辨析句子给名词作定语。

1)动词句给泛指名词作定语。所修饰词后面直接加动词句,条件式该动词句中必须有一个性、数与泛指名词一致的“归词”。如例1:

?????????????(????????????????????????).

现在式动词句给前面的泛指名词“?????”作定语,归词“??”做该动词句的主语,内涵在动词中,与前面所修饰的名词“?????”性、数一致。

2)动词句给确指名词作定语

这种情况需要“专用关系代词”及其关系子句来完成,关系子句中必须有一个性、数与泛指名词一致的“归词”。关系代词的选用,要与前面所修饰的词相一致。如例2: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8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贾竑(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佳木斯市社科联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课堂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1172)、2010年佳木斯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项目编号:w2010-19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56-02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隐喻式表达的使用则更多,这种经过名词化所产生的大量语言表达具有简练、凝重之特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表达的客观效果。例如,要用英语表达“这几年西欧的经济和工业不景气。”这一意义,可以说:

(1)aneconomicindustrialdepressiontookplaceinwesterneuropeinthelastfewyears.

(2)thelastfewyearshavewitnessedaneconomicindustrialdepressioninwesterneurope.

比较可得:(1)句表达是事物状态描述的常用手段,语义鲜明直接,措辞力度与事物状况性质较为一致,因此是“一致式”表述。然而(2)句表达与事物状态描述的常用手段差异较大,是与人类直觉感性表达不一致的理性思维体现,常用于英文书面文体,因此是“隐喻式”表述。

已有研究统计:无论是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书面文体的隐喻程度高于口语文体,科技文体的隐喻程度高于其他文体。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英语语篇的隐喻程度明显高于汉语语篇。因此,当我们处理汉英互译时,就要有意识地运用语法隐喻手段将汉语语篇进行英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更加地道,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习惯。

二、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拟通过对受试对象的课堂翻译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证明语法隐喻的掌握程度与汉英翻译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旨在提出将语法隐喻理论引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实现提高汉英翻译水平的目的。

2.研究设计及受试对象

笔者选取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一课时(45分钟)的翻译笔答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一张包含15个汉语句子的汉译英翻译试卷。受试对象为佳木斯大学2009级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英语均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受试对象之前均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概念语法隐喻的知识培训,只是在开始测试前教师给予适当鼓励,希望受试基于个人理解尽可能翻译出纯正、地道的英语句子。选择这样的测试对象是因为: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水平的英文表达和汉英互译能力,使得测试结果更能客观说明语法隐喻掌握程度与汉英翻译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9

仅起分类强调功能的关系分句从功能方面来说,在有些关系从句中,我们可以以其从句为标准,把先行项分成几类,而从句则强调其中一类。比如:people(1)wholiveintheareas(2)whereearth-quakesareacommonoccurrenceshouldbuildhouses(3)thatareresistanttogroundmovement.译文:居住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建造能够抗震的房屋[1]。该例中分别以who,where,that为引导词引导了(1)、(2)、(3)三个关系分句。其中,在以who为引导词的关系从句(1)中,我们可以以是否生活在该区域为标准,将先行项“人们”分为了“生活在该区域的”和“没有生活在该区域的”两类,而该关系从句其实是强调了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而忽略了没有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同理,关系从句(2)强调了经常发生地震的区域,忽略了不经常发生地震区域的功能。关系分句(3)强调了能够抗震的房屋,而忽略了不能够抗震的房屋。

仅起描述性质功能的关系分句在此类关系从句中,从句只起到了描述先行项的性质,对先行项进行补充说明的功能。theFleherBridgeinGermany,whichwasopenedtotrafficattheendof1979,isaclassicexampleofacable-stayedbridge.译文:德国1979年底建成通车的弗莱尔大桥是悬索拉桥的典范[1]。例中是一个以which为引导词,theFleherBridge为先行项的关系从句。从句并未起到分类强调的功能(因为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不是由德国在1979年底建成通车的FleherBridge),而只是起到了描述了先行项的性质,对其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分类强调和性质描述功能兼备的综合性关系分句在有些关系从句中,从句同时兼顾了上面所提到的两种功能。acomputerisadevicethattakesinaseriesofe-lectricalimpulsesrepresentinginformation,combinesthem,sortsthem,analysesandcomparestheinforma-tionwiththatstoredinthecomputer.译文:计算机是一种装置,该装置接受一系列含有信息的电脉冲,对这些脉冲进行合并、整理、分析,并将它们与存储在机内的信息进行比较[1]。该例是一个以that为引导词,以acomputer为先行项的关系分句。在此句中,that分句不仅起到了分类强调的功能,也起到了描述先行项性质的作用:我们可以以从句为标准,将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接受一系列含有信息的电脉冲,对这些脉冲进行合并、整理、分析,并将它们与存储在机内的信息进行比较性质的装置,另一种是不具备这种性质的装置,而从句强调了第一种而忽略了第二种。同时,从句也是对这种装置性质的描述和补充。

表特殊功能的关系分句我们将除了以上功能的关系分句外的其他关系从句归为特殊关系从句。这类关系从句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起同位语和各种状语功能的关系分句等。Fatigue,whichisthecauseoffailureofaproperlylubricatedantifrictionbearing,isastress-reversalphenomenonthattakesplaceonthecontactingsurfacesoftheracewaysandrollingelements.译文:疲劳,即引起正常的滚动轴承失效的原因,是发生在滚道的接触面或滚动体上的一种应力反向现象[1]。(fatigue的同位语)thedrillshouldbebackedfromtheworkfre-quently,whichallowsremovalofchipsandpassageofcoolant.译文:应经常后退钻头,以便能除去钻屑并使冷却液通过[1]。(表目的)anelectriccurrentbeginstoflowthroughacoil,whichisconnectedacrossachargedcondenser.译文:如果线圈同充电的电容器相连,电流就开始流过线圈[1]。(表条件)

功能对等理论下科技英语中关系分句的汉译

如上所述,传统语法对关系分句的分类非常模糊,使得很多翻译方法难以把握,对学习认知等相当不利。而功能对等理论则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前一部分从功能角度对英语关系从句进行了重新分类,此部分将在此基础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的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关系从句的具体翻译方法。翻译即通过语种转换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完整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6]。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言学和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活动看做是一个深层次上的交际过程,而翻译的本质就在于“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7],其目的在于达到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在反映上的相似,即“thereceptorsofatranslationshouldcomprehendthetranslatedtexttosuchanextentthattheycanbeunderstoodhowtheoriginalreceptorsmusthaveunderstoodtheoriginaltext”[7]。奈达对翻译的这一阐释表明了他对形式与意义之间取舍关系以及翻译目标的理解,即当意义的保留与形式的保留之间发生了冲突时,译者首先应该考虑的应该是意义的保留,其次才是形式上的保留,而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达到反映上的相似。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谈科技英语中关系从句的汉译,也就是说在对关系从句进行翻译时,我们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对等,机械地规定其是否应该译成独立句,译成“的”字结构,译为词组,使用合译法、分译法,而是应该时刻以功能和读者反映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最终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最大化和读者反映的相似。

(一)逆译为汉语中的偏正式in1952,scientistsworkingwithfrogstransferrednucleiintounfertilizedeggswhoseownnucleihadbeenremoved.译文1:1952年,科学家们用青蛙做实验,把细胞核移植入已除去细胞核的未受精卵中[2]。译文2:1952年,科学家们用青蛙做实验,把细胞核移植入未受精卵中,这些未受精卵是已除去细胞核的。例子是一个以whose作为引导词,以unfertilizedeggs为先行项的关系从句。其中关系从句仅表示分类强调的功能,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关系从句将引导词“unfertilizedeggs”分为两类,一类是除去了细胞核的,另一类是未除去细胞核的。而句中通过关系从句凸显强调了“已除去了细胞核”的那一类。译文1采用逆序翻译的方法将关系从句转化为汉语中的偏正形式,不仅保留了原英语从句的意义,体现了英语关系从句的分类和强调功能,译文也通顺简洁自然,符合汉语科技文体表达规范。相比之下,译文2则采用了顺译的方法,将英语关系从句译为了单独的小分句的谓语,关系从句的功能从分类强调变成了性质描述,且违背了科技英语表达要求简洁明晰的文体特点。

(二)逆译为汉语中的偏正式或顺译针对仅描述先行项性质或兼有分类强调和描述性质两种功能的关系从句,只要能够达到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相似的最大化,既可以翻译为汉语中的偏正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翻译方法进行灵活的顺译,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自由选择。比如:thediseaseaiDSisnotthesamethingastheaiDSvirus,HiV,whichcanleadtothedisease.译文1:艾滋病与艾滋病毒不是一回事,艾滋病毒可导致艾滋病[1]。译文2:艾滋病与可导致艾滋病的艾滋病毒不是一回事。例子是由which为引导词以HiV为先行项的关系从句。其中关系从句仅起描述先行项性质的功能,不表示分类强调,因为并不存在不可以导致艾滋病的艾滋病毒。译文1对先行项进行了重复,将原英语关系从句灵活地顺译成了分句,体现了原英语关系从句的描述性质的功能且表达通顺自然简洁,符合汉语科技文体的表达习惯。译文2则使用了逆序翻译的方法,将原英语关系从句转化为了汉语的偏正结构,同样起到了性质描述的功能,且符合汉语科技文体的表达规范。(由于不可导致艾滋病的艾滋病毒根本是不存在的,因此该翻译并不会引起歧义,也不会给人分类强调的错觉。)可以说,这两种翻译的版本都达到了与原英语关系分句功能上的对等,都是贴切自然的翻译版本,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取其中一种。CropandSoilSciencesisadiverseprofessionthatencompassesallaspectsofcropproductionandsoilmanagement.译文1:作物与土壤学是一门多样化专业,包含农作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各个方面的知识[1]。译文2:作物与土壤学是一门包含农作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各个方面的知识的多样化专业。例子是由that为引导词以profession为先行项的关系从句。其中关系从句既表示分类强调,也起描述先行项性质的功能。译文1将原英语关系从句灵活地顺译成了分句,突出了原英语关系从句的性质描述的功能,且使用分句将原本较长的句子分成几个小部分,更容易理解。译文2则使用了逆序翻译的方法,将原英语关系从句转化为了汉语的偏正结构,突出了原英语关系从句分类强调的功能(一类是包含农作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各个方面的知识的专业,另一类是不包含该知识的专业),也起到了部分性质描述的功能,虽使得句子变长但也通顺自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对其进行取舍,如果是科普类的文章为了易于理解可选择第一个版本,如果是专业论文等为了庄重建议选取第二种版本。在这里需指出,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功能和意义上的对等。但这并不是说形式是不重要的。作者在这里想要指出的只是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翻译方法,而应该首先从功能的角度和读者反映的角度出发,注重功能上的对等和读者反映的相似,并根据语境的需要来对各种译文版本进行取舍,趋利避害。

(三)翻译为相应功能的各种形式这种翻译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特殊关系从句而言的。我们知道,有些关系分句在句子中其实是起着先行项的同位语或句子的状语的功能。对于这类关系从句,要使译文与原来的英语从句达到功能对等,读者反映相似的最大化其实就是将其译为相应功能的各种形式。例如:acat,whoseeyescantakeinmanymoreraysoflightthanoureyes,canseeclearlyinthenight.译文:由于猫的眼睛能比我们人的眼睛吸收更多的光线,所以猫在黑夜也能看得很清楚[1]。英语从句的划线部分在全句中起到了原因状语的功能。因此,译文中将其翻译为表示原因关系的汉语分句,达到了与原英语从句功能对等的最大化。Glaxowellcomeisdevelopingamethodofvaccinedeliverywherethevaccineisattachedtotinygoldpar-ticles.译文:格莱索•威尔科姆正在开发一种疫苗释放方法,即将疫苗粘附在微金粒上[1]。英语从句的划线部分在全句中起到了先行项的同位语的功能,因为虽然该关系从句是由where引导,但该疫苗释放方法指的就是将疫苗粘附在微金粒上。因此,在翻译时使用了汉语中表示同位语关系的“即”字,以便达到与原关系从句功能对等的最大化。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篇10

关键词:汉语方言“时”“体”

一、引言

汉语方言时体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汉语语法研究中“时”“体”的概念是舶来品,汉语语法学界围绕着“汉语有没有时制”和“时与体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长期的争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有意识地开展时体问题的研究,邓守信(1985)、刘勋宁(1988)、陈平(1988)等相继立足于汉语实际,对汉语的时体问题进行反思,着力于理论探索和时体系统的建构。对汉语时体系统的争论也从另一方面客观上促使一些学者把视角投向汉语方言,从方言的考察中来寻找佐证。梅祖麟(1980、1988)、汪平(1984)、施其生(1984、1985)等学者就相继发表了一些论文,来探讨汉语方言中“体”范畴与普通话的异同。经过汉语方言学界众多学者三十多年的努力,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根据作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对三十年来汉语方言时体研究的状况进行简要的述评。

二、起步期(1979年~1989年)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尚新在《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2004)一文中对英、汉语进行了比较,指出“汉语是体突显的语言”,认为“汉语中的时间概念可以在体范畴中得到隐含”。戴耀晶早在1997年就指出:“‘时’研究与事件关联着的时间;‘体’研究与时间关联着的事件”,可见“时”“体”二者之间难割难舍的密切程度。

方言的“体”系统有着较为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蕴藏着许多可以发掘的问题,研究方言的体貌系统可以为汉语体貌问题研究带来新的材料,为汉语体范畴系统的建立提供方言学的真实文本。从本文所搜集到的130余篇关于汉语方言时体系统的期刊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体”的研究成果要远远多于对“时”的研究成果(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时”的几篇文章中,“时”还大都是和“体”放在一起讨论的。)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仅从印欧语的理论出发而不结合汉语的实际,很难对“时”“体”的本质有准确的把握,也难免会产生争论。从现代汉语普通话对时体问题的争论中,一些学者开始将方言纳入到研究当中,这个时期可以看做是起步阶段。梅祖麟《吴语情貌词“仔”的语源》(1980)、《现代汉语方言里“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1988)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研究与体范畴相关的助词,探求它们的语源。汪平《苏州方言的“仔、哉、勒”》(1984)把江苏方言的“仔、哉”和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异同,描写比较细致。施其生在《汕头方言的持续情貌》(1985)一文中,对汕头方言的持续情貌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1984)一文中考察了闽、吴方言持续貌与普通话不同的一些特点,指出闽、吴方言持续貌的共同特点,并探讨了这些共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这个时期对时体范畴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描写,并以普通话为参照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文章在共时描写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大都从历时角度对一些助词的语源或者某些特点的成因进行探究,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使这类研究一开始就处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成果相对较少,但是都非常有价值,对后来者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发展期(1990年~2000年)

汉语方言“体”的现象相当复杂,随着学界对方言语法研究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逐年重视起来。1993年,“中国东南方言语法讨论会”的召开,可以说对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讨论,会议从理论层面对汉语的“体”进行了反思,学者们认为汉语的“体”与西方语言的“aspect”并不完全相同,进而基本确定了汉语“体”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体”和“貌”进行了区别。此次会议的成果《动词的体》由张双庆主编,并于1996年出版。1994年10月15日~17日“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学院召开,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动态范畴问题,与会学者以各自的母语方言对动词的体态范畴进行了初步的描写与分析,并于1996年出版了《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胡明扬在论文集的《序》言中指出:“aspect究竟称为‘动态’好,还是称为‘体’或‘体貌’好?总之,一句话,问题成堆,答案暂时没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先后召开的这两次关于汉语体貌系统问题的重要会议,对汉语“体”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统一的认识,但是会议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后来学者们研究汉语方言的时体问题带来了诸多启发和帮助。这种对理论探讨的自觉意识标志着汉语方言的时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研究和前一阶段相比,从广度上看有所扩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方言时体研究的地域扩大。方言的研究成果固然与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程度大小有关,也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重视程度有关。虽然这一时期仍然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方言区上(如吴方言,闽方言等),但其他区域的方言时体研究也慢慢出现,如邢向东《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1991)、王艾录《祁县方言动词结果体的内部屈折》(1992)、吕枕甲《运城方言两个表时间的助词》(1993)、伍云姬主编(1996年)《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张成材《商州市方言几个语气词在句末所表示的时制范畴》(1997)、曾毅平《石城(龙岗)方言的起始、接续、经历、已然体》(1998)、徐阳春《南昌方言的体》(1999)等。

2.时体在方言语法系统描写中的比重增强。这一时期,一些汉语方言语法单点的研究著作出现,其中学者们对所描写的代表点都用较大的篇幅进行时体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项梦冰《连城客家方言语法研究》(1997)、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1998)都单立章节详细描述了所研究方言点的体貌表现形式。

3.研究对象有所扩大。以往方言中对“时”“体”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体范畴的某个小类进行描写,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对方言区内体范畴进行系统描写与构建的文章。徐阳春《南昌方言的体》(1999)一文先从语法意义着手将南昌方言的“体”分为“完成、持续、进行、经历、重行、依然、尝试、起始、继续”等九类,并还将这些“体”表达的语法手段分为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两类,词汇手段主要是利用虚词(特别是助词)作为“体”的标记,形态手段指以动词的重叠作为“体”的标记。然后系统地分析了上述各种“体”的不同标记形式,细致地探讨了这些“体”标记的句法分布形式。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句法分布”三方面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南昌方言体系统的整体面貌。

综观这一时期的成果,从研究方法上看,基本上还是以分析对比为主,视角主要放在共时层面上,局限于对某个方言区进行孤立的研究,或者只与普通话作简单比较,很少有跨方言区的视角,从方言之间的对比中去探寻方言间的共性。这就片面强调了孤立的特点,而忽视了该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共性和差别,不利于汉语时体系统的建构。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们超越所处的历史阶段,毕竟学术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前后相承的连续性。在这个阶段,孤立的分析也是必要的,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份方言样本。有了材料的积累,才使得之后的对比分析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归纳概括,构建汉语体范畴的理论体系。

四、繁荣期(2001年~2011年)

随着本世纪方言语法研究的热度持续升温,对方言时体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不同方言区学者的重视与关注。这一阶段方言时体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活跃。该课题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也让一批博士、硕士生涉猎其中,在研究地域范围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面貌,出现了大量关于方言时体研究的优秀论文;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视野也更开阔。概括地说,本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时体研究论文和著作在数量上激增。

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是论文类还是著作类的研究成果都已大大超过以往。据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仅从所收集的单篇论文数量来看: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世纪前十年方言时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在比例上占压倒优势。

从著作类情况来看,本世纪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专著井喷式持续出现: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2000)、曾毓美《湘潭方言语法研究》(2001)、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2001)、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2001)、张一舟《成都方言语法研究》(2001)、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2005)、李如龙《闽南方言语法研究》(2007)、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2006)、卢小群《湘语语法研究》(2007)、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2009),这些语法研究著作中,都较大篇幅描写了单点或大方言区以及次方言片的体貌现象。此外,这一时期有大量的方言研究专著出现,其中语法部分大都涉及到方言时体的描写,本文不再赘述。与此同时,一些专门描写汉语时体问题的著作也陆续出版:伍云姬(1999/2006,中译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罗自群(2006)《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其中伍云姬的《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以一个大区方言的动态助词为研究对象,全面地描写了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线性系统及其动态特征,并诠释了该动态系统语法化的历程。这种从共时与历时角度研究汉语方言体貌特征的做法,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启示。

第二,理论上开始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问题。从历时的层面看,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引入了语法化理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纵向角度来考察某个助词(或者说体标记)的语源,但这主要是运用音韵学的知识对助词的考据,与语法化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如,蔡国妹《吴闽语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化序列分析》(2006)一文,先描写了闽方言莆仙话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特征,然后结合吴、闽语其他八种方言的资料,分析了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语法化序列,进而勾勒了它们演变发展的过程;庄初升《一百多年前客家新界方言的体标记“开”和“里”》(2007)分析了“开”的虚化轨迹――从表示趋向动词,到作为“唯补词”,再到完成体标记;伍巍、李立林《涟源六亩塘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的生成发展――“害嗯哩”“到嗯哩”从处所词语到体标记的虚化研究》(2009)从涟源六亩塘方言中处所词“害嗯哩”“到嗯哩”虚化为动作行为的进行、持续或状态持续等“体”意义的分析中,为“汉语方言中的时体标记成分都是从处所词语虚化而来的”这一规律作了论证。运用语法化理论来研究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的文章还有金辉、邓先军的《长江以南汉语方言持续体标记“到”的语法化》(2008)、苏俊波的《丹江方言体标记“在”及其来源》(2010)、《丹江方言的持续体标记“的”》(2010)、瞿建慧《湘西汉语方言将行体标记“来”》(2011)等。

从共时的层面看,增加了不同方言之间的横向联系,把语言类型学引入到汉语方言的时体研究中去。由于对方言时体的研究已历时二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汉语方言样本,在客观上为跨方言的比较研究打下了材料基础;另一方面语言类型学的引进及其发力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范式。所以,这一时期运用语言类型学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的文章也多了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推史有为的《汉语方言“达成”情貌的类型学考察》(2005),文章对汉语中表“达成”貌的语法表现成分在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不同表现进行重新思考,将它们对比后归类,找出类型上的特点及在地理上的大致分布,使我们对“达成”貌的整体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饶宏泉《汉语方言三种体的共用分布和特征互动》(2011)借鉴语言类型学的动因互动分析思路,解释了汉语方言中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三种体标记呈现三大类型(位置对立、标记兼用、标记三分)所形成的“五缺二”格局,展示了汉语方言研究与类型学研究可以实现良性的互动。此外还有陈郁芬《粤方言与闽、客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异同》(2011)、《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类型的概貌》(2011)等,都展示了语言类型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生命力。

第三,对时体理论的反思和探讨。郑定欧《说“貌”――以广州话为例》(2001)指出,汉语在引进西方语法概念并使之汉化的过程中,容易犯生搬硬套的错误:首先是把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言事实往西方概念的框架里套;其次,中国方言众多,研究方言的时候往往把方言特有的语法往共同语语法里套。这就引发了一些争论。20世纪90年代汉语对“体貌分合”的思考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体”“貌”不分;“体”“貌”分离,但“貌”从属于“体”;“体”“貌”分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广州话为例,以实证的方式,对“”“落”“过”“开”及中嵌“两”字的动词重叠式进行讨论,指出印欧语中“aspect”的内涵并不全部地适用于汉语广州话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以“过程”和“非过程”作为归类标准来区分广州话的“体”和“貌”,从而对整个“体貌系统”的内在机制提出了一个解释模式。这些理论的探索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谈汉语方言中的“时”“体”。近些年,一些学者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谈汉语方言中的“时”“体”。如钱乃荣(2011)《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指出,上海话中的两种完成体句式表达――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前者是土语形式,后者是外来形式的叠加;王志敬(2007)《论汉藏语同源持续体标记》根据汉语西北方音中的三个“给”字,论证了西北方言中的“给3”与藏语的持续体标记具有同源关系。

综上所述,此期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方言时体研究的广度,还加深了研究的深度;不仅有语言事实的比对,还有理论的探索;不仅有共时的描写,还有历时的分析。可以说,这是一个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然,关于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就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受制于共同语语法研究理论水平的发展。由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呈现整体滞后的历史因素,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角度一直受制于共同语语法研究的总体研究水平;因此,近些年来,关于时体系统研究的方言类成果大都局限于对单点方言的描写,对大方言区的体貌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进行跨方言的类型学比较研究。如何在描写的层面上加快理论解释的脚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对时体系统的理论构建上没有大的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方言学界召开了两次大的方言语法时体问题研讨会后,就几乎再没有大型的学术讨论会研究方言时体问题,对方言时体问题的总体理论研究水平没有大的进展,关于“时”与“体”以及“态”的关系、汉语是否存在“时”与“体”、方言时体问题研究中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和手段等等问题和争议,至今仍未有根本解决。

3.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研究时体系统的力度不够。总体来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研究汉语的时体问题还是较薄弱的环节,所收集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还需要拓展研究的领域,加大研究的力度。

五、结语

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着共性。对汉语来说,我们在关注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汉语本身的个性。汉语缺少形态变化,这与印欧语有着类型上的区别,我们就不能用西方的那些理论来硬套汉语。另外,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也存在着差异,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还体现在功能上。在时体问题上,不仅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各方言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对汉语时体系统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汉语的实际这个基础之上,不仅要立足于普通话的实际,还要立足于汉语方言的实际。而汉语方言“体”的现象又相当复杂,在目前汉语方言“体”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从外部来说,呈现出方言区之间的不平衡,有些方言区的方言研究比较充分,有些方言区的研究比较滞后,甚至还是空白;从内部来说,“体”范畴的下属小类上也存在着研究不平衡的现象,有些“体”研究得比较成熟,有些“体”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方言时体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单个点的研究深度上,还体现在方言之间的横向比对研究上,只有对大量详实的材料找出其内在联系,发掘其背后的一般规律,才能更准确地构建现代汉语的时体系统理论框架。

(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10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wYB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0910kyzy3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胡明扬.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卢小群.湘语语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伍云姬.湖南方言语法系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6]项梦冰.连城客家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7]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张双庆.动词的“体”[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