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非遗文化市场前景十篇非遗文化市场前景十篇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04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1

何谓“生产性方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这一理念,是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是指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使传统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部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绝不是产业式开发,我们应该将其与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理念与模式相区别。文化创意产业是为取得经济效益而进行市场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强调创意和创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更加关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环节――手工艺生产实践,对“生产过程”的关注让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创造也要更为小心和慎重。所以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中,坚持传承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是开展此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底线。一旦冲破这一底线,制作工艺机械化,那将会断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从而也就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和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它必须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对于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非遗保护企业、单位,鼓励其实施“工厂+博物馆+传习所+文化观光旅游线”人文生态整体保护模式,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即似于这一模式。

景泰蓝制作技艺

面临传承危机与商业潜力

景泰蓝,又称铜掐丝珐琅,它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焊在铜质胎形上,再填上彩色釉料,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其颜色丰富多彩,釉质优美沉稳、坚实浓郁。在历史上,景泰蓝曾经是比玉石珠宝都贵重的国宝级重器。如今,它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再加上工序繁多、工艺复杂,愿意学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景泰蓝制作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近年来,随着文物回流和人们对传统艺术品的关注,工艺精湛、存世量少、收藏价值高的明清景泰蓝备受藏家们的追捧,出现了“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的景象。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泰蓝的关注度逐日提高,当代大师们的优秀作品也被人们争相收藏。

早期的珐琅作品均是出自宫廷造办,用的是最好的技术、原材料,因只做一只或者一对,多为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大小和工艺的珐琅作品,清代的价格是现代作品的100倍以上。如今,当代大师们的经典力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作品主题、设计还是工艺水平较古代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景泰蓝制品的潜在市场非常大,也为收藏者的藏品保留了很大的升值空间。

景泰蓝制作技艺的

“生产性方式保护”探索

当景泰蓝作品市场逐渐走好,如何处理好传统景泰蓝制作技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便成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2002年11月改制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目前集景泰蓝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工艺展示、精品收藏、参观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研发、生产、销售、展览展示基地,在2011年被文化部评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宝塔形”人才构架,培养后继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是以“人”为载体,以“传承”为基本特点。作为身怀这项非遗专门知识与高妙手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保护工的关键。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以传承人为轴心的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传承人的技艺优势,通过传、帮、带,开展多层次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活动。同时,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对景泰蓝制作技艺进行传承。目前企业建有四个大师工作室,每位大师门下拥有4至5名高级技师,10余名高级技师各带2位工人技师,形成“宝塔形”人才构架,为景泰蓝行业培养后继人才,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有序,有效解决了非遗项目人才馈乏的问题。

2、利用传统技法,恢复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强调的是“保护方式”,关注重点在“生产过程”。手工技艺实践作为重要的“生产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所在。

景泰蓝按照制作工艺技法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錾胎珐琅和画珐琅。由于历史原因,錾胎珐琅和画珐琅自民国初期就已停产,工艺濒临失传。为了对錾胎珐琅和画珐琅进行了恢复性抢救,北京市珐琅厂集中两年高仿复制了60余种宫廷御用景泰蓝。在复制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制、采用明清传统釉料,按照明清时期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纯手工制作。3、拓宽景泰蓝制作技艺应用领域,增强企业供持续发展力

珐琅厂的产品经历了从商品到工艺品、艺术品、再到收藏品的发展变化。1995年,北京珐琅厂开始从商品向工艺品方向发展;2002年,北京珐琅厂改制,700人走了300人,开始由工艺品向艺术品发展;2008年以后,景泰蓝由艺术品向收藏品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扩大到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和商务礼品、艺术收藏品、高档产品包装、生活实用品等,不仅始终坚持“厂中设店”的销售模式,还成功开发制作了8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景观工程《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三座景泰蓝室外喷水池,以及中南海、首都机场专机楼、北京会议中心及多家五星级酒店、别墅、高级会所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等。景泰蓝艺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对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展示活动,自办展馆展示作品技艺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为积极扩大景泰蓝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每年参加的景泰蓝技艺展览展示活动达20次以上。2012年6月建成了我国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可在博物馆内欣赏到不同时期的景泰蓝艺术经典作品,还可以现场观摩部级大师、高级技师、传承人的技艺演示。除此之外,博物馆聘请了国内十余位专家、工艺大师、学者担任顾问,不定期为来宾提供景泰蓝历史文化鉴别、收藏、保养等讲座。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2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的分支缘起于东罗马帝国,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引入、繁荣、兴盛、衰败和现代复兴几个阶段后,景泰蓝制作技艺被确立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景泰蓝制作技艺在中国的发展和“珐琅”在国外的发展,致力于探索一条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设计的传承之路。这不仅是非遗传播发展的要求,也是非遗对当代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源泉的使命所在。不仅对景泰蓝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泰蓝珐琅当代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88-03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非遗指由民间创作、民间文化等概念演变发展而来的,其内涵在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理解中不断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义的非遗指除狭义概念之外,还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划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技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本文中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手工艺类非遗记录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具有时展的烙印。研究手工艺类非遗需要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关照历史,放眼未来,探讨出一条适合其独特性质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1.1景泰蓝制作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景泰蓝制作技艺,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珐琅工艺的一个工艺品种,另三种分别为内填珐琅,微绘珐琅和大明火珐琅。关于景泰蓝有迹可考的起源是明人《新增格古要论》中对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等问题的导入。“大食窑出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日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大食国”即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佛朗”“佛H”既东罗马帝国,“佛郎嵌”即东罗马帝国的掐丝珐琅。如今,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祭坛饰屏,东罗马帝国一些圣十字架、圣遗物箱、圣书外装、王冠、首饰等,都是掐丝珐琅装饰,精致且富有色彩感。

珐琅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珐琅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将其工匠俘虏押回中国制作珐琅器皿,并将此技艺传入中原。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美术全集,金银玻璃珐琅器》一书中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兽耳三环尊、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的作品”。

明中期景泰前后,中国珐琅工艺最为成熟,釉面多以蓝色为主调,故以“景泰蓝”一词来代替掐丝珐琅,沿用至今。中国掐丝珐琅普及于明中期景泰前后,得益于永乐以来施行的开放政策,以及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大规模中外交流。

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珐琅作(造办处),专为皇家制作珐琅器,属宫廷工艺,但因康熙帝把精力专注在画珐琅上,使得掐丝珐琅逐渐衰落,乾隆皇帝时期重新出现兴盛局面,达到巅峰,景泰蓝制品从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器具转移到日常生活用具。乾隆以后景泰蓝随着国势衰弱而没落。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不稳定,景泰蓝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直到1949年,景泰蓝迎来了从垂死到复活的转折点,由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等9人组成的关于特种手工艺问题的研究机构,抢救了濒于灭绝的景泰蓝艺术。新中国成立后,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精髓

景泰蓝的精髓在于其带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其华丽、精致的审美感受又源自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独特性,这取决于景泰蓝工艺和材料两个方面。

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来看,景泰蓝制作技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等工序,还与绘画、堑刻、镶嵌等艺术相结合,使其有更多的创意发散空间。掐丝运用的铜丝可粗可细,营造动态的线条感,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如同画一幅画,没有特定的主题限制,可以随意发挥,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灵感的来源,这使得景泰蓝的种类、主题不受限制;贵金属与宝石的搭配总是相得益彰,在景泰蓝作品中使用镶嵌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宝石的魅力,不同的宝石有其不同的寓意和审美特征,起到提升和丰富景泰蓝价值的作用。

从景泰蓝的材料选用来看,景泰蓝分为了胎和釉料的选择,景泰蓝的胎一般为铜胎,但不局限于铜,也有用贵金属如金、银制成的胎形,因金属具有延展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使得景泰蓝在造型方面几乎不受约束而具有造型优势,且贵金属具有坚固、耐腐蚀的特性,使得其可运用的领域开阔;景泰蓝的表面施以釉料,再通过800℃~900℃的高温烧制成玻璃状的釉面,随着工艺的发展,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釉料种类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提高,能烧制更丰富的色彩,表现更细腻的感情,经过烧制后的釉料还具有一种玻璃的特性,剔透,亮洁,极具装饰性。

二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2.1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的分支,在国内取得了较大程度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北京,以北京珐琅厂为代表,在拓展景泰蓝使用领域上做出了较大突破;“熊氏”家族珐琅企业也以世界级的工艺水平在国际国内展会上取得喜人成绩;上海老凤祥也为培养景泰蓝制作技艺传人,保护非遗传承而设立了老凤祥珐琅有限公司。国外对珐琅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尽显其精湛的工艺水平,以大明火珐琅和画珐琅尤为出众。专注珐琅饰品的FReYwiLLRe将珐琅的绚丽色彩开发到极致,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卡地亚、爱马仕、香奈儿等也十分钟意珐琅工艺,在众多产品中有所运用。

但普通大众对景泰蓝的认知还停留在故宫博物馆陈列的明清时期的展品上,他们多为铜胎掐丝珐琅,以蓝色为底,配以黄色、绿色、红色釉料,镶嵌各式珠宝,感觉古老久远,皇族气息十足,高冷奢侈,用于欣赏、收藏和拍卖,缺乏实用性。普通大众对景泰蓝的狭隘认知使得这项中国古代伟大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显得高不可攀,让人望尘莫及。这也是使得景泰蓝一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的原因之一,阻碍了景泰蓝在现代的发展。

其实景泰蓝早已跳出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形象认知,开始了各领域的创新尝试,在当代景观设计、当代首饰设计、当代装饰品设计和当代钟表设计中都做出努力,试图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教育大众对景泰蓝进行重新认知,是景泰蓝继续向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2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发展困境

相对于日本的七宝烧、欧洲的画珐琅所使用的原料,景泰蓝的原料较为粗糙,烧制容易出现沙眼等瑕疵。景泰蓝制作在原料的选用上存在局限性,传统原料由于含(铅丹)硼砂、玻璃粉,虽然都是天然石材和其他矿物质配比而成,但其化学特点还是会使景泰蓝制品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不符合环保的国际化趋势。在材料运用上相对国际标准滞后,缺乏创意材质的运用与结合。烧纸细节的处理能力仍然处在比较滞后的状态,不够精致,品质较低,没有快速生产能力。

景泰蓝制作技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从事景泰蓝制作的工匠被高薪聘请到国外,致使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原料、配方和工艺精髓流失异国;前期由于行业经济不景气,许多景泰蓝制作工厂相继倒闭,致使许多工匠放弃该行业另谋生路;烧制景泰蓝的工作环境温度高达800℃,缺乏好的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投入、坚持该行业。景泰蓝对于图案设计的开发缺乏投入量,设计师对于景泰蓝作品的设计感不强,程式化泛滥,直接借用、挪用复古纹饰和现有设计太多,对于图案本身的创意性开发不够重视。图案设计人才与工艺制作人才往往难以两全。

景泰蓝制品具有一定的保值性,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如今市面上充斥着仿珐琅制品,它们的材料成本底,大规模生产,价格实惠,但品质远低于景泰蓝制品;在中国,消费者难以寻求一个官方的途径购买到真正的景泰蓝,没有知名的专注景泰蓝工艺的品牌给这个行业树立标杆。在众所周知的如FReYwiLLe、卡地亚、爱马仕等大牌都用珐琅工艺的名号来显示自身产品的高贵和工艺的精湛。中国亟需出现一个有品质有历史感的景泰蓝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度,发展中高端的品牌化之路。

2.3景泰蓝与当代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当代设计既针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又聚焦高端奢华品牌。当代设计解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当代设计包括了当代平面设计,当代景观设计,当代工业设计,当代首饰设计等多个领域。

当代设计吸收各种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再创作。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独特性使得它能与当代的首饰设计、景观设计、装饰品设计相结合,并融入当代设计庞大的设计链条,在首饰界走高端定制路线,同时介入当代景观装饰设计走一条高端奢侈之外的亲民、大众化的路线,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非遗传承的要求。

三景泰蓝制作技艺与当代设计

3.1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景观设计

景泰蓝的造型特点使得景泰蓝的造型不受材料限制,甚至更适合大型器件的制作,制作工具的发展,成为制作景泰蓝大型景观艺术品的先决条件。北京市珐琅厂近几年一直把发展重心集中在室内外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环境艺术装饰上,由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设计监制的北京朝阳门外昆泰国际大酒店门口28米长的《花开富贵》喷水池,首都机场专机楼内一个大门垭口的景泰蓝装饰,澳大利亚一家五星级宾馆定制的景泰蓝壁画都是体现景泰蓝在涉外装饰艺术上的创新。

传统的大理石喷水池,造型上局限于欧式的立体几何状和人物雕塑,色彩单一,材质透着出石头的冰冷无亲和力。景泰蓝工艺制作的喷水池,不仅色彩多样,吸引眼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且造型不拘―格。该景泰蓝喷水池的成功建立,是改变景泰蓝公众认知的重要环节,是公众景观领域的创新,当代景观设计的突破,也是景泰蓝产品领域的大胆尝试。

3.2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装饰品设计

景泰蓝原有器型多为摆件、装饰,在此基础上,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装饰品设计,融合当代设计思想,中西结合,打造独特审美优势。上海老凤祥余士渭设计监制的银掐丝珐琅凤鸟镶宝大烛台现收藏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中。烛台多为西方所用,但从纹饰和色彩选用上又透出浓郁的中国气息,整体为红蓝经典配色,制作工艺为银胎掐丝珐琅,用重达10公斤的纯银打造,镶嵌石榴红色的宝石,使用挺立的公鸡、优雅的芍药花、连绵的菱形图案,俏皮的卷云图等装饰元素,为中西合璧的优秀设计作品。

装饰品是为了展现拥有者独特品味和不凡气质的物件,材料的使用有陶、瓷、金属、木、竹等。景泰蓝属于高端装饰品,其材料昂贵,工艺复杂,产品保值,除了装饰效果外,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在进行当代再设计后,可使产品既具备浓烈的中国特色,又能中西结合,甚至有现代国际化特征,景泰蓝在各领域进行创新尝试的同时,需要继续在装饰品界的保有量,推陈出新,守住这片天地。

3.3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钟表设计

景泰蓝的釉料颜色鲜艳、丰富,烧附的质感具有玻璃的质感,又比玻璃更坚固,具有金属的特性,又比金属更具色彩表现力。这使得景泰蓝与当代钟表设计的结合成为可能。2007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熊氏珐琅”与北京手表厂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款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腕表――“蝶恋花”,受到举世瞩目,在掐丝工艺上,使用仅有0.04毫米的金丝,属于世界级最细掐丝。金丝越细,表现力越强,能够更好地勾勒出所需图案。

卡地亚的钟表从很早起就开始使用珐琅工艺,为了突出其优质奢华的风格,还同时使用了多种工艺和珍贵材料如贵金属、钻石、宝石、珍珠母贝来提升价值。卡地亚的珐琅烧制工艺多为大明火内填珐琅,也有少数作品采用金丝勾边。卡地亚烧制的珐琅色彩纯净,明快,更研制出了半透明镂空的珐琅工艺。该工艺作为掐丝珐琅的演绎,将半透明镂空珐琅绘制在半透明底板上。卡地亚北极熊腕表表盘便是采用这种半透明的镂空珐琅工艺。同样的珐琅工艺在爱马仕也屡见不鲜,运用在表盘上的珐琅工艺极大地拓展了品牌产品的色彩空间,具有琉璃的剔透感,又能抵御时间的磨蚀。

钟表不似装饰品可大可小,掐丝珐琅工艺在钟表上的运用极其考究,作业面积小,对做工的要求更加严苛。材质选用讲究,用在电子机芯的钟表上可增加其附加值,用在机械式钟表上更添异彩,展现的内容更丰富细腻,色彩明艳,形式出众,更有甚者,与珠宝镶嵌工艺相结合,极尽奢华。对于景泰蓝制作技艺精益求精的方式莫过于将其运用到钟表设计上,不仅是考验了景泰蓝设计师对工艺熟练程度的掌握,也是对工程师在技术与艺术融合、实现上挑战。

3.4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首饰设计

中国品牌中尚未有专属的高端景泰蓝首饰制品,但在瑞典,有一个专门做珐琅首饰的品牌,叫FReYwiLLe。自1951年起,至今因其对珐琅的专注,已成为瑞典国宝级的珐琅首饰品牌。FReYwiLLe的设计取材来自方方面面,有古文化如埃及和希腊,有著名艺术家如莫奈、慕夏、克林姆及百水的经典。每个系列由构思、初稿至问世都经过多重工序,FReYwiLLe的艺术团队经历岁月的试炼,将每件珠宝精制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追求手工精致和完美并寄予丰富的浪漫情感,创造永垂不朽的传奇,深受喜爱。卡地亚和爱马仕也推出了系列的珐琅首饰,多采用品牌自有的纹饰,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广为大众喜欢。

首饰也属装饰品的一类,佩戴在拥有者身上,有体量小,造型精,价值高的特征,景泰蓝在首饰领域发展可谓顺其道而行,如鱼得水,既不受造型限制,又具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和较高的附加价值。首饰行业过于饱和,竞争激烈,唯有良好的设计,精细的工艺,稳固的品牌形象才能在首饰领域胜出。这是景泰蓝在未来品牌发展之路的主品牌市场。

3.5景泰蓝制作技艺与当代设计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景泰蓝传承历史久远,从元朝始引入中国,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稳定的形象已经深入中国人心。1955年,作家叶圣陶写的《景泰蓝的制作》选入小学课本,详细地描述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制作程序复杂,制作成功概率较低,制作费时。饱满的型、精美的纹饰和迷人的色彩,留在了人们初识景泰蓝的记忆里,给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介入当代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心理情怀。

其次,现代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日益成熟,景泰蓝的工艺越发具有考究的价值。在景泰蓝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有技术和工艺无法实现而带来的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生产水平提升使得烧制景泰蓝的成功率大幅提升,技术人员的培养也会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变得更容易。已有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的创新之路使我们看到了当代设计与传统工艺融会贯通的无限可能。

再次,基于景泰蓝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等优点和特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景泰蓝色彩、纹样、造型、工艺和材质等方面的追求,有美化和提升形象的审美需求;对文化产品的好奇心和占有欲,导致的投资、保值的经济价值需求;持有高档艺术品,表现自我生活品位,满足内心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体现拥有者的高贵品味、独特鉴赏力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情节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

最后,非遗传承需要市场来带动,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承。新兴的景泰蓝市场尚未饱和,有大量的利基区间,国民购买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档的产品有消费需求。这一片广阔天地鲜有中国式奢侈品,以贵金属打造,结合多种工艺,纯手工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打造的新兴消费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开发区间,开发这片市场,有利于填补中国本土市场上中国奢侈品牌的漏缺,特别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结合了当代设计思考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也指日可待。

四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的经验与启示

4.1精选原料,技术革新

在原料环节加强对原料的筛选和处理技术,技术的保存与进步,景泰蓝制作技艺不断发展源于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才是推动产业往前发展的动力所在。技术上的维护需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由国家和企业出面,从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解决人才断层,非遗继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引人才导向景泰蓝制作的市场。

4.2拓宽市场,带动消费

市场需求带动非遗传承,景泰蓝市场一直以来属于高端消费市场。为景泰蓝寻求一个传承发展之路,需要将景泰蓝从收藏市场转移到大众市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刺激大众对景泰蓝制品进行消费,开发普通消费者对中高端首饰、装饰品的潜在市场。在保存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进行景泰蓝设计的跨界转换,从单纯的摆件、器具市场进入高端饰品市场、钟表市场以及公共景观市场,让景泰蓝的细腻品质潜移默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4.3非遗品牌,形象取胜

进入跨界领域后需要建立品牌规划,品牌建设需要稳步经营,工艺作坊、有限公司等可先与已有知名高端品牌合作推出采用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系列产品,利用已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渠道建立景泰蓝工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当人们对景泰蓝的新认知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借此打造自有非遗品牌形象。寻求更多的机会、渠道介入当代服饰设计、箱包设计或景观建筑设计等品牌中,进行品牌延伸。在品牌搭建期间要做到品牌的艺术化与个性化,经典化与奢侈化,大众化与时尚化。

4.4校企联合,政策扶持

作为企业方,竭尽所能优化景泰蓝原料的生产加工环境,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提升加工技术,提升原料品质,减少对从业人员的伤害;提升员工待遇,减少从业人员流失;与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从在校生中培养景泰蓝从业人员;在专业技能、观念认知、综合素养等方面展开培训,使得员工个人素质的均衡发展;从经济上、政策上鼓励支持工艺技师研发创新;请求政府出台有效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植景泰蓝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景德镇市特征探究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510-01

【基金顶目】本文系“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论文之一。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沧海桑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保护方式的不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探究适当且有效的保护方式成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只有适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保护方式才是我们应当采用的保护方式。

(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数量繁多。探究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有利于全面把握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口语遗产。景德镇市有着丰富的口语遗产。浮梁县地方方言极多,可谓村村皆不同。这些方言是研究浮梁县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非常珍贵。景德镇市还保留有大量的民间谚语、歌谣、传说等。这些民间谚语、歌谣、传说等多与吴越文明、陶瓷文化相关,是研究吴越文明对景德镇地区影响力和研究景德镇陶瓷我们的重要资料。

2、传统表演艺术。景德镇市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及节庆。景德镇地区的民俗因为历史、地理的原因,具有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的特点。

4、传统手工业技艺和民间美术。景德镇市是千年瓷都,陶瓷手工技艺享誉世界。

(二)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非物质性特征。非物质文化主要通过口语和形体语言来表现,它既然不需要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来体现和传承,非物质性就是其最重要的属性。景德镇市是以陶瓷文明著称于世的千年古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特征有助于采取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2、环境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依附于特定的环境,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区域性。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耕文化环境(农村)和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城镇)环境下产生的。如在世界上都极具代表性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与景德镇古达的陶瓷手工业和陶瓷商业密切相关。

3、人身依赖性特征。非物质文化既然是通过口语和形体语言来体现,那就不开人这个主体,具有极强的人身依赖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有效传承与传承人的个人技能水平和兴趣密切相关。如景德镇陶瓷制作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失就与其学习难度高,民众不愿学习有关。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人身依赖性特征,许多独特的工艺技能,如再无人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三)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陶瓷文化特色

景德镇市作为千年瓷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陶瓷文化特色。陶瓷文学、陶瓷技艺、陶瓷风俗遗留极其丰富。如景德镇传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玲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特殊工艺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具制作技艺;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景德镇瓷业祭拜习俗;景德镇中秋烧太平窑节俗;竟成镇风火仙师祭祀等。

二、适应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保护方式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应当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勇于探索适合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方式。既要全面保护,又要突出重点。以传承式保护方式为核心,并辅以开发式保护方式;以文字和影像为载体的存档方式;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存储、展示的方式等保护方式。

1、传承式保护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陶瓷生产技艺为代表,这些陶瓷生产技艺很难用现代科技加以固化,而是以师传徒方式代代相袭。这种具有极强人身依赖性的传承方式极易因传承人死亡或传承人学艺不精而消亡。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传承式保护。一是对积极授徒的传承人予以奖励;二是提高传承人的待遇,鼓励民众学习技艺。目前,景德镇市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给予少数著名艺人政府特殊津贴。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可建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与陶瓷文化相关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到保护区内保护。

2、开发式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开发式保护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时代生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在开发式保护的实践中,有些地方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活动,如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民间歌舞比赛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市政府应积极探索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在发展旅游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存档式保护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变迁,失去了生命力,成为化石般的存在,继续传承困难很大。为了不使其消亡,就需要进行存档式保护。所谓存档式保护,就是指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将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成资料,然后整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永久保存。景德镇市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频临消亡,急需进行存档式保护。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当组织人力物力,深入调查、深入挖掘,及时完成对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档式保护工作。

4、博物馆存储、展示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博物馆是存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展示给民众欣赏、利用的最适当的场所。景德镇市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尽快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存储、展示场所。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留给瓷都人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景德镇市政府和景德镇人的历史责任。只有寻求到做好的保护方式,才能承担起保护责任。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观念问题,一些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环境不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能任其自然消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不同和价值大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还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传承式保护;对有生命力又有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开发式保护;对已没有了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采取存档式保护,并通过博物馆存储与展示。

参考文献

[1]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2]陈兴贵:《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种方式》[J].《传承》2009年第16期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襄阳;民间文化;旅游经济

1襄阳文化资源种类的分析

襄阳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汉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的所处地,所以至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因而襄阳成为当今比较著名的文化古城。正是存在如此雄厚的文化底蕴,才为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襄阳的文化市场总结如下。

1.1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四分之一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襄阳,可以说襄阳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目前,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仍然保存完好,比如古隆中、鹿门山、水镜庄、襄阳古城等,这些遗迹已经成为襄阳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文化将散发出更具价值的魅力。

1.2楚文化

春秋时期,楚王将都城由丹阳迁移到现在的襄阳,从此之后襄阳成为楚国数十位君王的王都,直至楚国被灭,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能在襄阳看到众多的楚文化遗迹,比如楚皇城、古墓群、洪山寺村古罗国城遗志等。除此之外,襄阳还与众多楚国著名的文人雅士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是屈原为官的地方,是宋玉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经典。

1.3红色文化

襄阳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还是近现代革命的根据地,这里培育出了很多勇敢、智慧的革命家,比如黄火青、吴德峰,目前襄阳还保存着革命时期为纪念吴德峰而建设的纪念馆。还有一些革命中心至今保留完整。教科书中编写的关于小的模范战役就是发生在襄阳。革命者肖楚女曾经到襄阳传播革命的思想。这些都构成了襄阳宝贵的红色文化。

2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只注重文化的宣传,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

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

2.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

2.3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或留作纪念。但是,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3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3.1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

3.2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

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星际宾馆叫做“官驿”,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

3.3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扩大其规模,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参考文献】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5

一、区域概况

抗战时期,重庆为战时首都,数以万计的企业、学校、近8万吨黄金搬迁至此,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二战时期,它作为中国的战时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名扬海内外,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历史名城。八年抗战,为重庆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抗战陪都文化遗址。

歌乐山山洞片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部,区内林木茂密,被誉为“山城绿宝石”;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政府西迁,山洞地区行政机构、要员公馆林立而成为事实上的战时行政中心,被誉为“小陪都”。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根据普查,确认的旅游资源单体共98处,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的分类,山洞所占主类资源的汇总情况统计如下(表1)。

从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资源远大于自然资源的比重,其中遗址遗迹类比重超过50%,历史文化价值颇高,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所在。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区含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既有历史文化类资源,又有自然生态类资源,是一个乡镇、山地森林、抗战陪都文化集中的区域,最突出的几大类资源是抗战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与森林景观。而本区因其历史原因,抗战陪都文化名区久负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类旅游资源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质。无论从整个区域的知名度还是部分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山洞抗战文化遗址在全市甚至全国、海外都有较高的声誉,如官邸、美龄楼、马歇尔公馆、林森公馆、美龄舞厅、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资源以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山地森林景观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坝区天然大氧吧――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洞地区植被密集,空气清新,具有丰厚的山林乡村资源,自然资源覆盖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和气象气候四大主类。

(三)人文旅游资源以陪都文化为突出代表

山洞地区人文资源相对突出,拥有范围覆盖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四大主类。据统计,山洞辖区抗战文化遗址共79处,现存遗址36处,包括市级文物6处,区级文物15处,待定文物15处(保存完好但未定级的11处,急需修复且未定级的4处),其余43处已被毁。由此可见陪都旅游资源类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三、开发现状

(一)文物遗迹破坏严重,未得到有效保护

山洞陪都遗迹居多,但得到有效保护的不多,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山洞旅游资源相对完善,但地区的可进入性差、周围旅游环境恶劣,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在旅游区域没有看到景区标识牌、信息引导牌等基本旅游设施。

四、山洞旅游开发建议

(一)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对该区旅游开发进行精准定位。

先前的旅游规划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因素,与旅游市场脱轨严重,造成旅游项目无市场,旅游规划未能落地实施。在此后的旅游规划中应从市场角度出发,对接游客需求,从市场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山洞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旅游开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内涵,不至于形成“空壳”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资源开发应重点突出,彰显旅游特色。

资源开发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对体现陪都文化、寻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资源点(片区)重点开发,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规划目的,准确包装,充分体现旅游特色。

(四)与周围景区协作,打造精品旅游环线。

山洞周围旅游资源富集且品质较高,有国家aaaa级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山洞资源比较单一,凭一己之力很难将市场做大,与周围景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洞抗战遗址――歌乐山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磁器口”精品旅游环线。

(五)旅游营销信息化,通过开展节事旅游来增加市场知名度。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产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70-03

1前言

仙游岛曾是韩国汉江的胜景区之一,1925年大水灾后经历了一系列工业开发后遭到破坏置荒,现在是首尔市中心一座广受市民喜爱的公园,市民们常常是一家人扶老携幼的来到这里游玩,由于它的设计曾获得过aSLa(美国景观师设计协会)2004年度专业设计大奖,因此也吸引了许多的国外游客来此参观。2006年的夏天,踏进仙游岛公园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就仅仅限于它在景观设计领域的成就,那时的我对于产业遗产几乎没有概念,只是当我走入这个公园的时候,立即就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了……什么专业设计手法,什么造景方式都统统抛到了脑后,漫步在这些大型的产业遗迹中时,深深吸引着我的只有那些锈迹斑斑的管道、斑驳的沉淀池、残破的混凝土通道在各种植被的掩映中传递着只属于这里的历史,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真实的氛围让人全心的聆听着……

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这样的公园,也是从那时起在脑海里建立起了产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再利用的最初步的概念。

2仙游岛的简述

2.1仙游岛的区位

仙游岛(Seonyudo)处于韩国首尔市的中心位置,在汉江中连接麻浦区合井洞和永登浦区堂山洞的杨花大桥中央,是汉江中西段的一座狭长形的小岛。

2.2仙游岛的历史

这座江心小岛的命运几经变迁,韩国被日本帝国占领时期,它曾被作为建造金浦机场的采石场;1973年,随着汉江水被引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用的自来水,这里又被建造成了净水厂,并于1978年至2000年间一直为首尔(原汉城)南部提供净水,从此全岛被大型的工业工厂所占据,原有的自然风貌几乎全部被工业建筑所替代。2000年,受首尔市市政府的委托,郑荣善、赵成龙等设计师将这里改造成了现有的仙游岛公园。2002年,仙游岛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面貌再次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

2.3仙游岛的现状

改建后的仙游岛公园总面积为11hm2,由四个花园,一个游客中心,一座凉亭以及一个有净水植物装点着的咖啡屋等七个主要部分组成。几乎全部的景观及游憩设施都是基于原址上大型的各种净水设备以及厂房等改造而成的。

3产业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3.1概念的辨析

要在产业遗产与旅游开发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界定它们的概念。

产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也译为工业遗产),国际组织对产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产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产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1]。

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所谓的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早在19世纪末就在西方发展起来,顾名思义与我们熟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等的旅游观光相似。因此,西方工业遗产旅游常常被归入于流行的、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之列,但它的理论来源却与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archaeology)的发展密不可分。

对于产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各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不妨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理解这个概念。它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旅游体验的新形式,它是基于工业考古、产业遗产保护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体现在以废弃的产业旧址为基础,对原有的生产机器、工业设备、厂房建筑(群)等进行保护,并对其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再利用,达到展示工业文明,工业历史文化并以此为独特魅力,吸引游人来此休闲游憩的目的。

3.2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

保护与开发再利用的关系,往往一个像盾,一个像矛,一个要守一个要攻,似乎难以调和,需要妥协来协调,而实际操作中其中一方惨烈的牺牲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就产业遗产而言,似乎在保护与旅游的再开发利用上,这对矛盾体似乎有着较好的契合点。

我们不妨从仙游岛公园这个成功的实例来深入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在仙游岛公园里,原有的净水厂的大型厂房,在屋顶被破坏以后,整个地下的结构完全暴露出来,原址上的各种集中器,化学沉淀池,净化水池以及各种生产管理设备都被有机的利用起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

净水厂的急速过滤池被再利用建成了仙游岛公园入口处的游人咨询处;

简单的拆除墙体和屋脊后的整个地下层改造成了公园的地下停车库;

原药品沉淀池(位于咨询处对面),现改建成了由水质净化庭院--"时间庭院"、温室以及环境游乐场三个部分组成的活动空间;

其他的过滤池被改建成公园里的水声动植物园;

抽水水泵场改建成了现在公园的“咖啡屋”;

浓缩槽和调整槽共同围合成的四个圆形空间被再次利用,改建成了现在公园里的圆形剧场、环境游乐场、环境教室以及卫生间;

原三层规模的送水水泵室成了汉江展览馆;

地下净水池改造成了绿色柱子庭院;

被腐蚀了的净水设备倒在园内自然的形成了工业雕塑。

通过对原址上的构筑物有机的改造,使得一系列有特色的旅游游憩活动得以开展:

圆形剧场里,人们三三两两围坐着,看自发的即兴表演;环境游乐场里,孩子们时而穿梭于废旧的管道中相互追逐着,时而攀爬着改造而成的攀岩墙,时而又借助绳索攀坡……;环境教室里,父母耐心的为孩子们读着解说板,告诉他们眼前的水生植被的作用;路边蜿蜒的水景渠里,父母们和孩子们一道自由的戏水休憩;利用原址材料设计而成的“梅花桩”上,孩子们嬉戏打闹着……

这些休憩活动,看似平凡,事实上却极具吸引力,这就是旅游开发中所强调的:环境+活动=获得的游憩体验。也就是说,在产业遗产环境中,一系列特殊的环境设施,形成了多元的活动序列,给人们提供了一系列获得特殊游憩体验的可能。

另外,仙游岛公园改造与再利用的成功,也取决于其定位――净水公园,是基于原有产业性质净水工厂的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该产业遗产的部分功能――净水;对于原址上的绝大部分设施都是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的再定位,改建部分基本在内部,保证了产业遗产能够原真的传递产业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信息的同时又为休闲游憩提供了独特、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和游憩基础设施。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仙游岛公园不但成功的保存了产业遗产的风貌和历史信息及部分功能,还将一块原已死气沉沉,活力尽失的地方变废为宝,同时还成为一块生态净水的教育的场所,唤醒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仙游岛公园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重新在韩国人民的生活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还吸引到很多外国游人也慕名而来。它为产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再利用之间建立成功的关系,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产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再利用并不矛盾,相反地,在充分的研究并尊重原有产业遗产的价值的基础上、巧妙合理的开发、改建、再利用,这两者间能形成相辅相成的有利的关系,并呈现出多赢的局面。而两者之间关系的契合点就是:产业遗产需要保护的自身特色恰恰就是旅游开发再利用中需要发掘的特色旅游吸引物。

4启发

4.1可行的再利用模式探讨

当然,仙游岛的开发利用仅仅是产业遗产旅游开发中一种可行的模式,但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根据产业遗产的特点、规模和地理区位等条件的差异,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利用的模式可以更具有针对性。

(1)城市开放空间的模式。许多的产业遗产可能出于城市的内部,甚至可能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如仙游岛。因此,遗产原址的构筑物的外部做简单的处理,尽量保持其原貌,对该类遗产的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开发成为人们可以游憩休闲的地方。

(2)博物馆式的开发。对于非常有历史价值、产业代表性、保存较完好,同时占地面不是非常大的产业遗产或是需要严格保护的产业遗产,可以考虑用博物馆的模式来开发。虽然它所提供的休闲活动会相对其他模式显得有些单一,但是在开发再利用中,始终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遗产旅游中,产业遗产本身才是最大的旅游吸引物,产业遗产的环境和氛围才是该类旅游的最大特点。

(3)创意集市的开发模式。许多产业遗产内部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残留物了,但是房间开敞,有工业文明的气息,成为艺术家们青睐的创意场所。因此将该类产业遗产开发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等再合适不过了。

(4)产业度假中心模式。旅游度假地的选择往往需要基于一种很突出的特色旅游产品,正如前文所强调的,产业遗产本身就是这个旅游产品,于是将大面积需要保护的产业遗产开发成为人们可以停留较长时间的旅游度假中心也是一种可行的开发模式。

4.2我国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人们往往把非常久远以前的东西才当成遗产,而十几年,几十年前的遗留往往就成为废铜烂铁遭到遗弃。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时代都会留有值得我们保护的遗产。一方面,工业时代在我国也留下了长达两百多年历史;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真实的体验感受,偏爱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对于能够身临其境的获得体验感知有强烈的渴望,而产业遗产本身的特质使之成为魅力独特潜在的旅游吸引物,因此,产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再利用后的产业遗产旅游在我国也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工业发展比较早,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上海的八号桥时尚创意中心就是由旧厂房改建而成;始建于1953年的粤中造船厂,2001年改造成为综合性的城市开发空间――中山岐江公园,保留了如烟囱、龙门吊等工业构筑物作为现代景观小品;北京798工厂目前开发成为了集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的创意中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产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再利用在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但是缺乏整体性,对于产业遗产价值认识不足,往往是开发重于保护,保留下来的多为形式。

4.3小结

产业遗产,是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理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保护。深入加强对产业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并界定评价其价值的标准体系将其分类,以此为依据采取差异性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产业遗产的旅游开发再利用也将基于其差异性的保护级别进行,并应把握产业遗产突出的自身的特色和旅游产品吸引物作为两者间兼容性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tiCCiH.nizhnytagilCharterfortheindustrialHeritage.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S].[出版者不详],2003.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3]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08):12-15.

[5]贺旺.Studyofpost-industrialLandscape[D].清华大学,2004.

[6]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1.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7

在施珏的凤歌堂文化传播公司内,一幅当代瓷画作品《藏魂》,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弥漫着浓郁的藏地风情。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空间里,触目所及都是当代艺术陶瓷的身影。这些还只是她收藏中的冰山一角。

“陶瓷艺术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的语言之美,器型之美,釉色之美,以及经过窑火之后的变化之美,都能令人赞叹不绝。”说起陶瓷,施珏总有道不完的情感。

施珏的外祖父就是景德镇人,20来岁时定居上海。当年,外祖父与外祖母结婚时,专门回景德镇定制了一套品质上乘的瓷器。后来,这些瓷器伴随施珏的母亲一起嫁到了南通。施珏从小触碰着它们长大,对瓷器也积淀了深厚的情感。

如今她偏爱收藏当代艺术陶瓷。“每一位当代陶瓷艺术家都有他特别的艺术语言,都有他独有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我所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让我为之感动。”施珏说。

凭着对瓷器的浓厚兴趣,从2005年开始,施珏陆续收藏起当代艺术陶瓷。2011年,看准契机的她,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

“近年来,景德镇的当代艺术陶瓷,形成了一个爆发式的发展状态,它们已经逐步走向高端收藏市场。就从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情况来说,从前年开始,景德镇艺术陶瓷已经占据四分之一的展位。未来,这个市场还会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一个专业的团队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施珏的团队由艺术品经营管理专家、艺术家等专业人员组成,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具有很强的判断力。最初,他们也经历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过程,通过走访了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经销商,了解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作策略。

2012年5月,施珏的团队在上海游艇会策划承办了一场名为“灵蕴景德”的当代陶瓷艺术双年展。这次展览汇集了景德镇诸多当代陶瓷名家的四百余件力作。其中,王锡良、张松茂等部级大师的作品就有百余件。展览以最为完整的面貌呈现出当代瓷都的陶瓷艺术,并在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

这次展览所有的展品,都被一一录于《灵蕴景德——当代陶瓷艺术双年展》丛书。这套丛书由施珏亲手设计、编辑。封面“灵蕴景德”四字由范曾题写。翻开这三本厚厚的书,其中的作品或深邃,或简洁,或雄浑,或清新,题材不一,姿态各异,情趣万千。

2013年1月,施珏将“灵蕴景德——当代陶瓷艺术巡展”带到津门。2013年4月,施珏又在上海凤歌堂展厅举办了一场“红色记忆——60/70/80年代瓷器展”,另辟蹊径地展示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景德镇陶瓷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业界刮起一阵“红色”旋风。

“我们的资本介入,对景德镇的整体艺术氛围起到了一定的冲击,对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也起到了一定的盘整作用。”施珏介绍说,几位颇具实力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此前一直声名寂寂,通过施珏团队对他们的评估和推动,如今在收藏市场都有不错的表现。

施珏团队的运作平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这是个民间机构,由她发起,承担着保护、传承、推广和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对传统服装、织绣、明清家具、民居、竹木牙角雕刻以及其他部级非遗手工项目进行收藏和保护。

“我成长的环境和我看的书,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热爱。”施珏说。

生长在南通的她,童年时住在南通的一个传统四合院里。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爱好收藏紫砂壶和古籍善本。母亲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从小就酷爱阅读的施珏,在上学之前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上学后,父母给她订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书刊。这些书看不满足时,她又到图书馆借书看。中学时,她开始读父亲收藏的古籍善本,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施珏有自己的解读:“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成品,而且是整个生产、成形的过程。就像陶瓷,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那些成品,而且是古人们选取粘土、烧窑、烘焙的全过程,让一项工艺得以完整的呈现,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保护。”

当代艺术陶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一个重要的项目。施珏表示,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既要依靠市场运作解决资金流的问题,还要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思想,因为这个机构的宗旨是保护和推广艺术。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文化线路;保护;规划

abstract:thethesisanalyzes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contentsandvalueof“culturalroute”.onthisbasis,itputsforwardthestandardandconceptabouttheplanningoftheprotectionof“culturalroute”,namely,(i)determinationoftheobjectiveandvalue;(ii)frameworkofthecontentsofplanning;(iii)protectioncontrolmeasuresoftheplanning.

Keywords:culturalroute;protection;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7-10(4)

作者简介:王景慧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一、文化线路的概念

2008年10月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文化线路”的定义最初是在1994年“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的,当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routes)。

1998年,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2002年马德里CiiC科学会议明确了文化线路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消除了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概念混淆。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操作指南》的修订稿中加入了文化线路的内容,将其与文化景观、历史城镇、运河遗产共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别。2005年在西安召开的iComoS第十五届大会将“文化线路”列为讨论议题。2007年制定了《文化线路国际》的草案。

此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独立申报文化线路类遗产的方式和策略,若干跨国的大型文化线路,如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SilkRoad),纵穿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的“印加皇家道路”正在研究。

《文化线路》认为,“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的一个成果,这一新概念显示出对文化遗产认识观念的演变,它将概括文化遗产涉及自然、文化和历史环境几方面的关系。为此,《》指出,将文化线路看成一个新的概念并不与文化遗产现有类型,如历史遗址、城镇、文化景观和工业遗产等相矛盾,它们可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线路之内。文化线路只是将这些范畴包括在一个联合系统中,提升它们的意义。这样,“文化线路”的概念需要通过新的方法来理解,它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文化线路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类,也是认识文化遗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同时,它必然会促进保护规划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文化线路”的定义也规定:它要反映人们在物资、思想、知识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要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上都有所体现;它要集中在一个动态的历史、文化系统之中。

从《文化线路》看,“文化线路”有三个特点:

1.通过不同地区、民族间的人和物资的交流,反映了文化的交流。

2.经历了历史上的较长期的演变和积累,反映出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形成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3.“文化线路”的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和多样,包括了诸如古迹、考古遗存、历史城镇、地方性建筑、非物质遗产、工业和技术遗产、公共工程、文化和自然景观、运输工具等多种内容,所以它们的研究和管理就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并且不断丰富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知识。

按我的理解,文化线路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要素,它产生于自然或文化的背景中,并对其产生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新的文化因素。

2.物质要素,包括交流线路的本身,还包括与线路功能相关的其他物质遗产。包括海关、要塞、货栈、旅馆、医院、市场、码头、桥梁,交通工具或其他设施,以及与生产贸易有关的诸如城镇中心、文化景观、圣地、礼拜和祈祷场所等。

3.非物质的要素,文化的重大交流不仅通过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来体现,还可以通过精神和传统来体现,它们见证了这条线路沿线的民众交流和对话。非物质遗产是理解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的基础,物质要素必须要与其他非物质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文化线路的价值呢?

文化线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它的意义,它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个部分价值之和。这个特性极大地影响到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各处遗产单独评估,它们的突出普遍价值可能并不显著,若以其线路作为纽带从整体上分析就会发现其价值和意义。

文化线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线路的走向,影响线路的发展,因而文化线路的不同部分显示出各自的风格与特色,这造就了文化线路的丰富和多样。

文化线路的非物质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地段的物质遗存没有得到切实保存,仍可以通过非物质因素来证明它的存在,这些地段也就构成了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于仍在使用的文化线路,应保持其动态功能,这就需要合理对待加入其中新的元素,对这些维持、延续功能的新元素要用新的观念来判定它的遗产价值。

二、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

“文化线路”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因此,保护对象的确认、保护措施的把握、管理制度的制定均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存在差别。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对于包含很长距离的文化线路来说,要依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线路(跨地区)的整体保护规划,也可能需要制订分地段的保护规划,还可能需要分专业的专项规划。

“文化线路”的保护不应是孤立地保存每一项遗存,而应重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放在文化体系、历史链条中去认识它的价值,找到相应保护的措施,提出保护、利用、展示的方案。这种类型的保护规划对城市规划来说显然是一种吸引人的挑战,可以调动城市规划体系中各层次的规划技术和特长,创造一种新的综合规划方法。

第一,保护对象的确定和价值认定。

要按“文化线路”的概念重新审视和挖掘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以此来确定保护的对象。如“丝绸之路”正在以“文化线路”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确定了48个点为申报对象。我想为确保申报成功,首批少而精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完整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需保护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应该包括:起讫点及沿途重要城市的遗产,如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宫殿遗址、河西走廊上的城址(交河、高昌、楼兰)以及各种城乡建筑遗存;沿线的各色陵墓;防卫设施,如长城、烽燧、城堡;交通设施,如道路、驿站、客舍、马房;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石窟寺等;历史性的自然景观,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文学作品的意境环境。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有历史意义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是文学作品,至今脍炙人口,它描述的如火焰山、戈壁滩、胡杨林等虽然是自然景观,却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可称是历史性自然景观,它们是文化线路的背景环境,也应在保护之列。

丝绸之路的非物质遗存也十分丰富,它和物质遗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可以帮助认识物质遗存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显示物质遗存之间的联系。比如沿丝绸之路传播来的音乐、饮食、服装、文字和宗教等文化习俗,证实了其间的文化交流;描绘丝绸之路的文学作品、传说、故事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物质载体。

又如“大运河”,它也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各个时代的文物古迹虽完好程度不一,但放在“大运河”的体系之中就显出重要的整体价值,为此,需保护的内容也应有多个方面,按照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的《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大运河遗产包括,水利工程: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运河管理机构;与运河相关文献档案;与运河相关遗存:各类文物古迹运河城镇和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景观环境。

分析大运河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遗产不是横向各个遗产要素的组合,而是纵向各个要素的叠加,“文化线路”是多层次的复合型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即本底的层次,是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河湖水网,是运河形成的环境;第二层次是运河工程,包括人工河道、水坝、船闸、纤道、桥梁、码头,是运河遗产的基础;第三层次是城乡建筑,包括寺庙、衙署、官邸、仓库、集市及城乡居民点,与第二层次一起共同构成运河遗产的本体;第四层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节庆及其文化场所,也应包括运输及造船方面的传统工艺(见右图)。它们叠加升华,提升了各个要素的价值,形成了内涵深邃、丰富多彩的“文化线路”型文化遗产。

第二,保护规划内容框架主要包括:

(1)整体层次的保护措施,制定整体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遗产本体的保护,划定保护区和必要的缓冲区;

(3)展示与可持续利用;

(4)环境保护,污染治理;

(5)生态及其自然景观的保护;

(6)沿途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议;

(7)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的指导意见;

(8)有关文化线路的整体管理规定。

《文化线路》专门提到“文化线路”历史环境,《》说,自然或城市、乡村的环境,使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要素,这对文化线路的理解、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要。对文化线路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对其周围环境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任何必要的干预都必须尊重其特征,不能扭曲传统的自然或文化景观。以此原则划定缓冲区,以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也特别需要我们在规划中予以落实。

第三,保护规划的保护控制措施。

保护措施需要有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的依据,对不同类型的遗产要与相应的法规相呼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符合“文物保护单位”条件应按“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予以保护的,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

对适合以“历史建筑”的名义进行保护的,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条例》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要求,提出指令性的管理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历史文化街区各种建筑分类保护的规定中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历史性城镇、历史文化街区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为依据,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这方面的规划方法已比较成熟,可以纳入城市或村镇规划,实施规划管理。

城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方法已有所提及,主要是保护其文化场所。在这些地区的展示规划中,要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很好地组织历史元素和现代功能,既保护好文化遗产又在城镇的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

全线范围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涉及文化线路的历史环境,要特别予以关注,要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方法提出要求,城乡规划区以内的,纳入有关地域的城市或村镇规划,实施规划管理。

全线范围的非文物线段及原有或新建工程设施,按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区域规划的内容本来就包括有城镇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保护等几个方面,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也规定要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有条件地可建区、禁止建设区”。这些都是“文化线路”保护规划可资利用的指导或控制措施。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9

甘肃省作为文物大省之一,五年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的纪念和宣传工作,紧密围绕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弘扬活动,扩大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社会影响,全省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逐步调动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6: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6年的文化遗产日为6月10日。文化遗产日前后,甘肃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重新公布了全省前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省政府主管领导在甘肃卫视发表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电视讲话。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文物局在《甘肃日报》刊登两个专版介绍全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文化遗产日当天,全省对外开放的各级各类文物景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收藏单位和考古发掘现场以及其他公益性文化单位,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文物局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组织了包括专场文艺演出、群众签名、免费文物鉴定等在内的宣传活动。

2007: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7年的文化遗产日为6月9日。甘肃省文物局提前举办了文化遗产主题征文活动。文化遗产日当天,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文物局在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大型宣传活动,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图版展览、免费鉴定文物、文物法律知识咨询服务。同时,揭晓了主题征文活动评奖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奖;开展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兰州市三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分别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在甘肃省图书馆学术厅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在甘肃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甘肃彩陶研究与鉴定”专题讲座。遗产日当天,全省对外开放的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再次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

文化遗产日前后,各地在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兰州市举办了“历史兰州”大型摄影图片展。白银市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和研讨会。天水市举办了《文物保护法》法制讲座;秦安县举办了馆藏文物精品展。嘉峪关市在嘉峪关长城旅游信息网站上开辟了文化遗产保护专栏,各文物景区实行半价优惠开放。酒泉市举行了酒泉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牌仪式,组织了酒泉夜光杯工艺流程演示和精品展、敦煌曲子戏展演、青少年博物馆一日游等活动。张掖市举行了大佛寺佛经教经籍、佛教艺术陈列开幕仪式。金昌市举行了民间艺术展览,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威市举办了主题演讲活动,举办了华锐藏族民歌、凉州贤孝调演。定西市召开了全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场会。平凉市举行了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活动。庆阳市举办了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唢呐吹奏展演。临夏州公布了首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织了以展示临夏民族文化、促进再塑陇人品格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甘南州组织了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

2008: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8年的文化遗产日为6月14日。4月,甘肃省文物局就对全省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甘肃省是四川以外受灾最严重的省份,甘肃省文物局本着节俭适度的原则,对原定的宣传活动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适当压缩了宣传活动的规模,突出了文物系统抗震救灾的有关内容。除地震受灾最严重的陇南市及各县因忙于抗震救灾未能举办宣传活动外,其他市州均举办了宣传活动。

文化遗产日当天,全省各地同步举办了集中宣传活动。在兰州的活动主会场公布了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省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部分传承人名单,并为传承人代表颁发了证书。通过展板形式,全面介绍了丝绸之路申遗、长城资源调查、第三次文物普查、博物馆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开展了文物法律咨询、免费鉴定文物等活动;举办了玉器鉴赏知识讲座和“甘肃地方名人书画展”。向公众散发了3000份博物馆免费参观温馨提示等宣传资料。当天的《甘肃日报》刊登了甘肃省政府刚刚公布的《甘肃省文物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甘肃省文物局向全省10万名手机用户群发了保护文化遗产公益短信。当晚,还在兰州人民剧院举办了全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专场免费演出。

从6月14日起,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总书记关爱的民间艺术――定西剪纸艺术展览”。敦煌研究院配合丝绸之路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制作展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遗产”图片展览,开展了“洞窟壁画保护修复现场开放”活动,组织敦煌市部分中小学生免费参观了莫高窟及重点洞窟保护修复现场。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文化遗产日当天实行门票半价优惠,并向游客免费赠送石窟宣传资料。兰州市积极开展送展览进学校、进部队活动,兰州市博物馆精心挑选了反映兰州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文化遗存、民风民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老照片60余幅,举办了“兰州记忆”图片展,在兰州武警消防部队军营展出,200余名官兵参观了展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为西北师范大学100余名师生举办了《西路军与西路军精神》专题讲座。天水市召开了由辖区文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保护文化遗产专题座谈会。其他市州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结合实际开展文物法制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与此同时,除已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外,甘肃省内其他对外开放的文博单位文化遗产日当天也免费或实行优惠票价开放。

2008年,迎接奥运和抗震救灾成为宣传的焦点和热点。敦煌莫高窟是奥运圣火在甘肃传递的起始点,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日前后筹备举办了以莫高窟壁画中体育题材为内容的“奥运的引力,敦煌的魅力”图片展览。甘肃省文物局制作了专题展板,在主会场醒目位置展出,以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集中反映了地震中甘肃文物受损情况及灾后各级文物部门的应急保护工作情况,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观看。国内首座地震专题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在甘肃省博物馆主会场展出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专题图片展,展出图片40余幅,介绍了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大地震破坏情况及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并向群众散发有关宣传资料。

2009: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09年的文化遗产日为6月13日。文化遗产日当天,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了集中宣传活动,甘肃省文物局及兰州市博物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分别以展板形式举办了“长城资源调查展览”、“兰州老照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展”等专题展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进行了现场表演。

全省各地和省直文博单位的宣传纪念活动形式多样,特色突出。酒泉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通过开辟专栏、制作专版、设立咨询点、举办文艺演唱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了酒泉文化遗产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及第三次文物普查、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重点工作。敦煌研究院与敦煌市文物局联合制作宣传板,进学校、进社区,组织文化遗产日专场文艺演唱会,瓜州县制作播放申遗专题片,金塔县、玉门市出动宣传车下乡镇、进单位深入宣传。武威市所有博物馆均免费开放,西夏博物馆、天祝县博物馆联系学校、部队等单位前来参观;凉州区在文化广场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表演了凉州贤孝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唱活动。永昌县博物馆举办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结合博物馆免费开放、永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重点工作,向广大群众发放文物保护宣传单、开放博物馆展厅,组织专题讲解。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举办了游客竞答互动活动,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做了两场专题讲座,并举办了全所业务知识大奖赛。

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精心组织的“走近考古现场、体验考古工作、感触古代文明”活动是本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一个亮点。文化遗产日当天,从近百名报名者中选出的2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走进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潭陈旗磨沟遗址发掘工地,亲身体验考古工作,了解文物保护和考古知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了考古发掘活动。

2010: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2010年的文化遗产日为6月12日。甘肃省文物局除常规的集中宣传外,还安排部署了以下多项专题宣传活动。

以甘肃省文物局的名义向全社会发出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并在媒体和高校、社区等处广为。

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全社会评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评选结果在文化遗产日当天公布并颁奖。

甘肃省文物局举办“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征文活动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问答比赛,在兰获奖者将由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免费参观省内指定著名文物景点。兰外获奖者将获赠全省部分重要文物景点参观门票。

于文化遗产日当天正式启动“甘肃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组织公众从备选的30件馆藏文物中投票评选出10件“镇馆之宝”,年底公布评选结果。

将《丝绸之路》杂志第11期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特刊,刊载系列文章,介绍全省文物资源和重点文物工作开展情况。

非遗文化市场前景篇10

 

    根据2018年“xx菁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部署要求,今天下午我们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这一主题召开学习论坛。结合工作实际,我围绕“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新旧动能转换”这一课题,向老师、同学们做这次专题报告,希望能通过这次报告让大家对我市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支持,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县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xxx处,主要包括古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其中xxx等省级文保单位xx处,xxx等市级文保单位xx处,xxx等县级文保单位xx处。市博物馆馆藏文物xxx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xx件,二级文物xxx件,三级文物xx件。同时,建设了xxx、xxx等x家民办博物馆,藏品近xx万件。

xxx等x项先后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xxxx等x项名列省级非遗名录,泰安市级非遗项目xxx项,新泰市级非遗项目xxx项。

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大了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力度,争取省级资金xxx余万元修缮了xxx、xxx等7处文保单位。争取上级资金xxx余万元完成了小协镇大协炮楼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项目。xxx市首个省级遗址公园—xxxx已在省文物局立项,规划设计已完成,预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xxx余万元。xxx庙保护维修项目已在省文物局立项,编制了规划方案,争取省级专项资金xxx余万元进行全面维护。争取国家资金xxx余万元修复xxx出土青铜器、陶器等文物xxx余件。xxx处省保单位都聘任了看护员。

在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我市及各乡镇街道先后打造了xxx等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了xxx等x个非遗传承基地,xxxx等非遗项目,也逐渐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属于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文博场馆有待及早落地。目前我市博物馆面积狭小,设施简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上万件馆藏文物不能很好的保存、展陈,很容易引起馆藏文物特别是珍贵的青铜器文物锈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上级文物部门以多次到我市就此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要根据《xxx省文物保护条例》要求,让省博物馆代为保管。若一旦上缴,将很难要回,这将给我市文博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许多馆藏文物,尤其是投资xxx万元修复的珍贵青铜器文物无法向全市人民和对外展陈展示,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这与我市的地位和实力也极不相称。

2、文化遗产的开发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我市文化遗产虽然数量不少,但布局分散,多数为单体文物点,各文物点之间缺乏整合联动,资源集聚度不高。我市文化遗产开发目前尚处初级阶段,我市旅游项目中涉及文化遗产的主要是xxx,收入情况较好的xxx,也存在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其它文化遗产特别是涉及xxx等历史名人资源挖掘开发远远不够。

3、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资金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市级财力虽然投入比过去多,但相对需求而言,投入仍然不足,馆藏文物保护条件改善、历史建筑修缮、野外文物点挂牌保护、县级文保单位看护员聘任、县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经费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4、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业人才力量薄弱。目前市博物馆与市文管所合署办公,仅有工作人员xx名,且普遍年龄较大,但是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全市野外文物安全监管、历史文化展览馆免费开放、馆藏文物管护等工作都靠这xx名人员负责,人才缺口很大。

三、加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随着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部署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就愈发的重要。为做好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规划实施博物馆新馆建设。按照综合性博物馆的定位,将历史文物展陈、革命历史纪念、历史名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融为一体,高起点、大视野规划建造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同时,在新馆建成前,抓紧修缮维护现博物馆馆舍,购置相关文物保护设施,确保馆藏文物安全。

2、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以文化遗产、历史名人为根脉和灵魂,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为基础,借助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重点打造xxx等“十朵金花”,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扶持推动我市剪纸、泥塑、蛋雕、指画和地方特产非遗项目进景区,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旅游新片区、新亮点,拉动文化旅游消费,提高我市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融合度、集聚度,形成点、线、面相连和互动的景点布局,助推我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从政府推动层面,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xxx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3、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要求将文物保护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全面保障历史建筑修缮、野外文物点挂牌保护、xx市级文保单位看护员聘任、新泰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等所需经费。创优重视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民营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通过文物建筑冠名修缮、景点门票收入分成、私人捐赠税前抵扣、文物修复政府补贴等多种激励措施,助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跨越性发展。

4、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一是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明确辖区内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逐处落实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机构或保护管理责任人,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确保不留死角与盲区。二是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新兴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悬挂喷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做到保护文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不断完善监管体制,畅通监管执法机制,加强对各级文保单位的监管工作,协调配合好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开展文物执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我市文物安全。三是要科学编制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总体规划,做到有效衔接、立体结合,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四是严格大型建设项目的前期考古调查勘探,避免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灭失。五是争取省级资金全面实施省级文保单位“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以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的技防设施和监控中心,提高安全监管的科技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5、讲好xxx故事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增厚历史文化元素,发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优势,以我市历史名人给广场、公园、主要街道命名,目前我市已有xxx,市区的几个主要公园或在xxx可以改名、新建xxx广场等,在广场、公园、旅游景点树立雕塑、制作版面,宣传我市历史文化名人、著名诗词、文物古迹、非遗项目等,讲好xx故事,提升城市品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把有产有业、有山有水与有文有史结合起来,打造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新泰。举办xx音乐节,既丰富文化生活,又做成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市知名度。

6、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为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的充实和培育,开拓思维,通过招考录用、招商引才、招才引智,采用特事特办的方式,抓紧引进一批擅长文化保护利用、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市场策划、宣传营销等高层次人才,配备足够的岗位编制,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文物部门要根据文物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结合培养模式,将我市从事文博管理的专职人员送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或大专院校进行定期培训或脱产学习,积极邀请知名专家来新授课、传习,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