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规划利用现状十篇土地规划利用现状十篇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01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规划不仅是我国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基础,也是落实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它是严格实现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之一。土地利用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通过近两年来的规划管理,各地基本遏制住了耕地被乱占滥用的势头,从而对国家重点项目的用地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使土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一、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我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土地资源却极为稀缺,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中有1.41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不到美国的1/6[该数据引自国土资源部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原有的行政区域也经历了很大的调整,旧有的土地利用规划总的来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建设。就要改变现在土地利用规划落后的局面。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总的来说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认识不清规划的重要意义

尽管土地利用规划已经通过《新土地管理法》的颁布确定了其法律地位,明确了“以土地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机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土地管理制度,可是在一些地方领导的头脑中,将土地规划单纯理解为“供地”功能这一传统的用地管地意识仍然存在,以致经常发生诸如违反规划的管地和用地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的规划管地意识薄弱,总是随着具体的项目而改变,却没有对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国情做细致的考虑,对如何按照规划进行用地管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贯彻实施土地规划缺乏认识与成功实践

2.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需要包括“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规划、建设、环境、农业、林业、园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10月]”众多相关部门的协调一致,特别是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方式中,城市的土地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摩擦和矛盾,导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同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差,两个部门相互推诿,城市用地无法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顺利地实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规划控制作用不充分

由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得到实施的时间还很短,群众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导致规划的虽然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但在具体管理中却相对随意;虽然大部分领导都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来进行土地利用,但在安排用地时却片面强调规划方案要适应用地的要求,对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规划的随意调整,甚至为了满足用地需要,不惜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对规划进行修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土地利用规划发挥控制作用,而由于土地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导致其难以对违反土地利用的规划用地进行执法。

二、改进措施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土地规划研究的经验,针对我国当前土地规划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大力宣传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订和实施中,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规划的重要意义,抓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趋势。不仅要处理好地地关系、人地关系到人人关系等方面要素;还要处理好从规划技术到规划政策;从规划蓝图到规划过程;从单目标到多目标的规划。优化各种用地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空间的科学布局要重与对规模的控制。在规模已经确定或者无法继续扩大的前提下,对用地空间的优化布局是保持科学规划的重要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对生态保护用地进行优先的安排。

2.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沟通

应提高电子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运用水平,使之能够提高数据的收集、更新和处理的效率、及时地调整和修改规划方案;协调上下反馈;并为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工作效率;并为规划的管理提供决策上的依据。在土地供给方面,政府在执行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节约用地的同时,还要对闲置、空闲和低效土地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把有效供给土地的重点放在存量的盘活上;在平衡保护责任和落实补充指标方面,耕地的责保护任单位与新增建设用地的使用者引发交相当数额的资金,以此来补偿基本的农田指标。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支持了城镇的发展,又对耕地的保护方给予了经济上的补偿。要积极创建各部门的沟通机制,尽力协调各方的需求。

3.加强规划的控制作用

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倾听全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声音,吸纳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尽可能地使制定出的规划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加具备操作性。群众要参与到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应该对规划进行大力宣传,做到规划的公开而透明。只有这样,公众才能对规划有很好的参与、认识与接受。同时‘土地利用规划应该使群众对规划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要接受公众的随时查询,建立并不断完善规划的听证制度,使群众都能够参与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监督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给予高度的重视,使规划不仅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也具北优良的社会基础。

结语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中科学合理地安排用地,科学地编订土地利用规划,以此来发挥土地这一基本宏观调控工具的职能。我们要以新时期的科学用地理念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掌控土地利用的全局,加强土地规划的弹性与刚性、动态与静态的研讨,增强适应经济宏观调控需要的能力。要加强规划的多重目标研讨,变单纯的耕地保护规划为综合研究转变,大力推进各县、乡所属土地规划利用的针对性与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1]辛凤云,胡晓洁,张海燕,于广清.论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J].安徽农学通报,2006,(04).

[2]但承龙.可持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1号)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区划分为五级。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由国家土地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由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

第五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第六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四)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

(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六)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七条国家应当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标准和规范。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第八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必须准确、可靠。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面积确定。规划用地分类应当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第十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是:

(一)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编制规划方案;

(三)规划的协调论证;

(四)规划的评审;

(五)规划的报批。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一般为十年至十五年,同时展望远景土地利用目标。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应当分阶段安排实施,重点确定近期规划目标。近期规划一般为五年。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批准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备案;需作重大修改的,由编制该规划的人民政府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章名】第二章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四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二)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三)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

(四)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省级规划应当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点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地级规划应当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合理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第十五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析土地利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阐明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规划目标。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供需趋势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远期和近期目标;

(三)土地供需分析。分析现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预测各类用地可供给量;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业发展规划对用地的需求,预测各类用地需求量;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和各类用地需求量,分析土地供需趋势;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根据规划目标、土地资源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业用地规模、重点土地利用区的区域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布局;

(五)编制规划供选方案。根据土地利用调控措施和保证条件,拟定供选方案,并对每个供选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推荐方案;

(六)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六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规划文件;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附件。

第十七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件,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规划文本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前言。应当简述编制规划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应当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目标和方针。应当简述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展望远景土地利用;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应当简述各类用地数量、结构变化,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土地利用区的规模、布局;

(五)规划指标分解。应当简述根据上级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平衡土地需求的意见,提出各类用地控制性指标的分解方案和依据;

(六)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规划说明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二)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三)编制规划过程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包括基础数据来源,重要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调整的依据,供选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评价,推荐方案的理由,实施规划的条件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属于修编规划的,还应当说明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修编规划的必要性。

第十八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应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图件比例尺:部级规划应当为1∶400万,省级规划应当为1∶20万~1∶100万,一般应当为1∶50万;地级规划应当为1∶10万~1∶50万,一般应当为1∶20万;地级以上城市城乡结合部图件比例尺应当适当放大。

国家和省级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土地利用地域划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要土地利用区的布局、城市规模等级。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和规划建成区范围。

第十九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件,应当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和其他有关规划的图件资料。

专题研究报告应当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分析、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衔接分析等。

【章名】第三章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各项指标;

(二)组织划分土地利用区,重点是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农业用地区等,落实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乡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按照县级规划要求,将各类用地指标、规模和布局等落到实地;

(二)将农业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等落实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

第二十一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

(二)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

(三)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四)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五)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

(六)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应当在分析乡、镇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和措施。

第二十二条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依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原则确定。

各地应当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地选定土地利用分区的类型。

第二十三条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规划文件;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附件。

规划文件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其主要内容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确定;乡级规划可以简化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内容。

规划图件应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件比例尺:县级规划应当为1:2.5万~1:10万,一般应当为1:5万;乡级规划应当为1:1万或者1:5000。县、乡级规划图件应当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

规划附件应当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和其他有关基础资料及图件资料。

【章名】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和报批

第二十四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进行评审。

第二十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审,应当符合下列标准:

(一)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二)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得到落实;

(三)各业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充分,调控措施可行;

(四)土地利用分区科学、合理;

(五)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六)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得到落实;

(七)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要求,论述清楚;

(八)规划图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

(九)采用的基础资料准确、可靠。

第二十六条评审合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综合平衡和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依照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自上而下,逐级审批。因特殊情况,下级规划确需在上级规划批准前审批的,其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必须符合上级规划确定的原则和控制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

第二十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应当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二)规划图件;

(三)规划专题报告;

(四)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

第二十九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第三十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公告。

【章名】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各地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可以结合实际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行业特点编制行业用地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参照本规定执行。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3

关键词:aRCGiS平台土地利用现状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p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56-01

土地利用调查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土地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能够直观地呈现土地的利用现状,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利用率最高、利用范围最为广泛、最具有经济性。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可以应用多种GiS软件,aRCGiS是已经应用成熟的GiS软件,具有强大和完善的数据编辑、处理、投影转换、地理分析、空间处理等多种功能。利用aRCGiS平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具有制作速度快、操作简单、现状图效果好的特点。下面笔者以标准分幅特点利用现状图为例阐述aRCGiS制图的要求和流程[1]。

1图面的基本要求

1.1应绘出主要道路

主要道路一般通过居民点或者工厂、矿区等,所以在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时,应绘出主要道路及其空间布局,其中细部的结构可以省略。

1.2共线图形的处理

(1)地类界与现状地物共线,用线状地物线型及其颜色表示地类界;(2)地类界与权属界线共线,用权属界线型及颜色表示地类界;(3)地类界与境界线共线,用最高级境界线型及颜色表示地类界;(4)地类界、线状地物、权属界线三者共线,以线状地物线型及颜色表示地类界,权属界采用跳绘表示;(5)地类界、线状地物、境界线三者共线,以线状地物表示地类界,权属界采用跳绘表示,但是以此处最高境界线型及颜色表示[2]。

1.3并线图形的编制

在进行共线图形的编制时,首先要分清线状地物的主次关系,地类界处用主要线状物的线型和颜色表示,次要线状地物以其线型和颜色沿主线一侧平移0.2mm表示,多条并线时,沿主线一侧逐条平移0.2mm表示。

2aRCGiS制图流程

2.1数据的准备过程

(1)熟悉国家相关标准。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为例,首先应当熟悉《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2)基础数据的处理。通过土地调查的成果来获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编制的基础数据。如果土地调查分多次进行,中间土地行政区的划分变动的情况下,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中,要收集所有的调查数据,再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arcGiS格式的基础数据。举例来说,本次规划的规划基期年为2007年,而收集的基础数据为2010年的二调成果,因此需要将2007年到20108年间发生变化的地类图斑还原回去。如果因为时间或者技术的原因无法将这几年间的图斑都恢复到2007年的原状,就要尽最大努力地利用与2007年的时间点接近的图件进行对比,参照2007年到2010年间的土地报批情况,最大限度地还原建设用地。在具体编制时可以讲两个图件进行套合,利用arcGiS的analysistools功能分析建设用地变化情况,以本次规划确定的基期数据为依据,对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图形编辑、属性变更等处理[3]。

已经设定的采矿用地、建设用地、政府驻地、高程点等作为编制图形的点状因素,要事先规定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及注记文字的字体、大小和间距;对于政府驻地、道路、河流等文字性的标记,首先要采集中心点,设定属性字段、输入注记内容,然后通过然后通过arcGiS的Label功能显示;对于采矿用地、建设一等需要进行符号注记的。需要先进性中心点的采集。然后通过新建属性字段加以用地类型的区分,最后用Symbology功能进行符号化。

对于行政界线、道路、等高线等现状地物的线型、因素、和宽度等要素做预先设定。利用主要是利用arcGiS的Dissolve功能,将现状底图图按所述行政地区进行合并,然后再通过polygontoLine转为线形文件,按照规程进行符号化,进行行政界限的提取;对于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根据所掌握的电子数据,可以将其转换为aRCGiS数据格式,再进行绘制[4]。

首先把城市总体规划的aUtoCaD数据转换为aRCGiS数据格式,进行空间校正。然后再规划底图上进行叠加。对于结语用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来确定,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上图后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对接。

3.4土地用途的划分

(1)对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在aRCGiS软件平台下,利用掌握的土地调查结果,对于基本农田进行管理和划定。(2)对于城镇村的建设用地,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区域,在新增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按照制图规程要求在图中表示出现状城镇村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区域。(3)对于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预设,初步划定之后,广泛征求各个部门专家的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之后确定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3.5图形的整理和修饰

首先固定比例尺,然后确定外用图廓和内用图廓的绘制线条、在外用图廓和内用图廓之间添加方里网、注明公里数,在内图廓四角点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经纬度的标记可以通过DataFrameproperties中的Grids功能来实现;对于规划土地用途区,先列出现状土地用途,再进行土地用途规划,最后进行线状要素和行政标记;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选择要做图例的图层,设置好显示排列顺序、文字大小等,insertLegend自动生成图例[5]。

3.6图形的输出

在pageandprintSetup中按照图件尺寸设置好打印纸张大小,经检查数据分层无误、符合制图要求之后,用exportmap输出图件。

4结语

用arcGiS制图软件能够方便、快捷地对图形进行编制和修饰,快速生成图例、坐标等,其中要尤为注意属性表的编辑,设置好图层的属性,才有利于符号化过程中设置图形的参数与空间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同时aRCGiS软件平台也具有可变更性差、不利于动态管理的特点,需要我们今后在使用中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陈笑筑,易传栋,王博,等.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转换与指标分解方法探索――以贵阳市修文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

[2]沈非,黄薇薇,查良松.RS、GiS一体化土地利用动态信息提取技术改进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3]王宝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研究[J].测绘工程,2000(4).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4

【关键词】信息系统;城市土地规划;应用

1前言

土地原本就是一种十分可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我国,这种可贵表现得尤为明显。土地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谨慎,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质量较低以及缺乏土地后备资源的国情,更加要求我们在认真谨慎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布局。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土地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土地的发展保持可持续的态势。这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精准掌握,而对土地资源的精准掌握便需要认真详细地调查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划分,明确某个区域的土地特征(例如历史特征、自然特征等)。

土地规划是进行土地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原则上讲,在使用土地的所有环节当中,土地规划这一个环节坚决不能够越过,没有经过土地规划,不能够使用土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利用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区域土地规划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历史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共同要求。

2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结构概述

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系统主体和系统数据库两个部分。该系统基于日益成熟稳定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非常优秀的数据存储和读取、空间信息输出以及空间信息描述等功能。

第一,系统主体。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单元,即地理信息查询功能单元、土地资源管理功能单元、房屋拆迁信息管理功能单元以及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首先,地理信息查询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主要包括当前土地的利用情况、建筑拆迁情况、管线情况、地形图、影像等。同时,该功能单元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检索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之下可以有效发挥出信息查询、信息定位、数据(包括图表)浏览、数据统计以及数据计算等。在该功能单元的协助之下,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处理等,同时也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不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情况尤其是变化动态。以上这些功能都能够有效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土地资源管理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当前的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现状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规划信息、土地用途统计、地类划分、征地分析以及征地补偿的预测等,能够对土地利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再次,房屋拆迁信息管理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拆迁管理部门需要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主要包括拆迁建筑以及建筑规划等。同时,该功能单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检索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查询、信息定位、数据(包括图表)浏览、数据统计以及数据计算等功能。第四,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地下管线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均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对城市的地下管线进行管理,迫切需要将其融入到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当中。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实现了城市对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下管线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也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是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和源泉。系统数据库当中的各种地理信息(例如行政区划范围信息数据、地下综合管线图、拆迁房屋信息数据、现状宗地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2000地形图以及1:500地形图等)均采用的统一的空间坐标系统,保证良好的兼容性和应用的普遍性。

3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基本上是一种静态规划。然而由于寸_地利用需求,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也要不断地随之调整。同时,随着规划的实施执行,也要对土地的利用现状作出相应的变更。但传统的规划方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在数据更新、方案调整、用地量统计、动态决策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功能,从而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研究开发了这套基于GiS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设计包括一般GiS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录入、修改;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分区图等图形信自、与属性信息的双向查询(规划信息、管理与查询)。系统具备规划项目选址预审功能,同时还可进行专题地图等的自动制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朝着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面发展,需要对日益增多的土地信息进行管理,以利于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在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当中,土地规划发挥着“龙头”的作用,是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的重要前提,更是整个土地工作的核心环节。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在严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科学设计土地规划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言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冬炜,杨松林.基于GiS的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测绘,2004,(01):119-120.

[2]戴建旺,张明达,蒋文彪,李相一,陈国金.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03):366-367.

[3]武雪玲,任福.基于mapinfo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地理空间信息,2008,(02):166-167.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水土资源

1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目的和意义

县级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技术措施调控、改善农田水份状况、地区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新形势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2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特点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将水资源研究与土地资源分析评价相结合,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水平衡研究、水资源数量、质量的评估、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分析、区域水土资源供需分析、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中长期预测等。现有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多侧重于年内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测算,分析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状况,为水土资源管理或调配提供依据。通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实现人地和谐、人水和谐、目标协调、地区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相协调。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主要资源之一。关于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研究并不少见,但从目前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分析尺度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目前有关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两个角度:①从宏观尺度针对流域进行的水资源平衡分析;②从微观角度针对农田田块进行的水资源平衡分析。而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范围往在只涉及到几个村或多个村,项目规划面积较分散,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2)分析核心在于种植业的水土资源平衡。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项目主要是农业用地,甚至很多是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项目规划时主要是对耕地而言,而对项目区的其他用地类,除部分通过规划变更为耕地外,原则上一般不改变现状,甚至不划入规划区范围。所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核心在于分析种植业水土资源平衡能否实现平衡。

(3)分析时点更加突出未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为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创造条件,是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目标之一,因此,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既是剖析拟规划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潜力,为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更要充分考虑到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需水量的变化,为确定灌溉排水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4)分析内容强调数量与空间的统一。由于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方式或水利设施状况、水源类型、灌溉节水方式、灌溉保证率等的差异,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状况下地块的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同。所以,水土资源分析既要考虑到规划区水资源在数量上能否实现总量的供需平衡,也要分析空间上土地潜力与分布的不平衡,从而为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时确定灌区的规模以及灌溉排水设施的布局提供依据。

3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的分析的层次

现有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多侧重于年内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测算,分析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为水资源管理或调配提供依据。而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不但要求从总量上了解项目区年内水资源盈亏状态,为灌区规模、合理灌溉方式的确定和灌溉工程设计提供参考。而且,要求掌握年内水资源供需变化规律,针对干旱等缺水时段的水资源平衡状况进行分析,为灌溉工程设计进一步完善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应该包括水资源总量供需平衡分析和季节性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两个层次。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6

关键词:RSGiS土地整理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83-02

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的手段,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用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工程设计不仅难度大、耗时多,而且精度较低,依靠传统的技术方法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1]。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现代通用技术,是集计算机学、地理学、遥感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科学[2]。因此,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也就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重点之一。

1RS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

早期土地整理工作中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则使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0000,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l:2000,所以,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早期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3]。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经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4]。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录入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对于土地整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便可将现状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并能较高质量地绘制1:5000-1:2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资料。

2GiS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

2.1建立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

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全面及时地掌握土地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这就需要有能够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状况和各地类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的信息和趋势的技术手段。GiS支持多种图形及属性数据输入方法,对图形数据根据,一般可分为手工矢量化、半自动矢量化、自动矢量化等方法;而对属性数据,一般采用手工输入的方法。通过对遥感影像的目视判读,利用GiS提取地物信息,形成点、线、面的矢量数据组织,构建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对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各地类面积能自动量算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

2.2GiS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涉及大量图件、指标等空间数据,同时,规划的管理、实施、监测,规划成果的存储、查询和共享使用也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解决。GiS技术可以对土地整理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查询、管理、输出及更新,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项目管理和实施监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GiS可以提供以下规划方面的应用:(1)规划辅助编制。将协助设计人员拟定规划供选方案,测算潜力,进行方案调整修改、图件编制。(2)规划成果管理。主要完成规划成果的管理,如图件和文档成果管理。(3)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对规划的年度执行情况及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如年度计划管理、项目动态管理、建设用地管理等。(4)规划专题分析。完成规划编制中的专题研究及规划实施中的专题统计,如计划执行分析、规划实施分析、土地利用分析等[3]。

2.3土地整理工程量计算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传统计算填挖土方量的方法,采用现场施测,即先利用经纬仪和皮尺布设方格网,打定距桩,方格网边长需根据地形情况而定。各桩点的地面高程则采用平面水准测量方法施测。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作业方式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而且误差较大[5]。如果利用GiS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辅助计算,则将大大提高计算的精度和工作效率的连续函数。对于土地平整中所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GiS软件只需用户输入离散点的三维坐标值,系统则自动构建Dem。有了数字高程模型,GiS还可自动构建规则网格,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定义网格距离的大小,这样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每个规则网格内设计田块的填挖平衡高程,有坡度地块的平均设计高程及其填挖土方量。

2.4GiS在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土地产值评价等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将空间数据处理与专业评价模型进行有机整合,进行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分析与评价,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并以图文一体化的方式显示。由于这一优势,使得GiS在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2.5GiS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的项目管理主要还停留在项目规划图纸和手工操作层面上。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空间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管理,而GiS技术能管理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并且具备图形属性双向查询的能力,这为建立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土地整理项目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4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这项复杂的工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RS、GiS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适应性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发挥RS、GiS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土地整理工作服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收稿日期:2011-08-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研究”(黑财建201020)

作者简介:王梦然(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核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聂宜民,宋子秋,董晓声,等.基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311-314.

[4]冯秀丽,王坷,施拥军,等.基于遥感的土地整理研究[J].科技通报,2006.(3):39-44.

[5]张琳.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09.

theapplicationofRS,GiSinthelandpreparationwork

wanGmeng-ran

(publicadministration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7

党的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切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本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位的地块,绘制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底图,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综合信息及评定保护等级,逐级汇总相关数据,形成能充分反映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所在村社、图幅号、图斑号、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等级、利用状况、保护责任人及承包人等基本台账。

(三)设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调整表示使用和有关标识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304号)的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责任。层层签定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人,全面建立保护监管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调查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土地承包状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基本责任人。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发【】167号文件的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控制,充分采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础数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和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标准》的规范要求,实现县域数据库联网互通。

(六)成果汇总。一是数据汇总。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形成层级成果台帐。二是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三是成果分析。根据基本农田调查、划定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对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综合分析,评判基本农田保护程度,预测变化趋势,提出保护建议,编制形成全县基本农田划定专题报告。

三、工作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实行行政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四、组织方式和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包括组织宣传准备、资料收集准备、图件准备。在县政府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统计、水利等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能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农田划定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业务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成果预验收,并会同县统计局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财政局负责经费落实;农业部门负责提供农业承包资料,确认耕地质量等级;各乡镇负责配合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基本农田地块的调查摸底,组织落实保护责任人,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在实施之前,要展开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收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件和资料,同时,要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的各行业规划资料、农用地分等定级、产能核算、农业土壤等方面资料。

(二)等级评价及区块划分。采用最新的土地调查成果图作为工作底图,通过全野外调查、评价,将基本农田范围、区块和评价等级成果转绘上图后,进行综合评定,划定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对每个图斑内的农户数、承包面积等信息进行统计。统计每个图斑土地质量、承包情况、保护责任人等,并进行数据汇总。

(三)设置界桩及固定标示牌。根据标绘永久基本农田的成果图,实地踏勘,按片块拐点埋设界桩。然后采用GpS实测界桩拐点。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分界桩暂不作实地埋设,只在图上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标示牌上,要标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四)内业校核并完善二次调查基本农田库及发放保护明白卡。建立相应的图、表、册和台账,在此基础上,与各级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向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明白卡。

五、工作要求

(一)确保数量和质量。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规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要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保山不保川”等问题。

(二)确保地类符合要求。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按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要求,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的重点内容,各级报备成果复核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及时兑现奖惩。

六、时间安排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完成有关准备工作,包括编制划定实施方案,完成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工作。对二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审核,与原基本农田成果比对,分析划入和划出基本农田数量和范围。

第二阶段: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包括制作外业工作底图、耕地质量调查、基本农田的承包情况调查、外业成果检查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库优化完善工作,数据库的更新,等待成果验收。

第四阶段:落实保护措施,签订保护责任书、设置界桩及保护标志、建立相应保护制度,成果报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名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副科级以上领导专门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乡上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各驻村干部、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全力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工作经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经费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在每年留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

(三)落实作业队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需选择信誉高、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完成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图件编绘、数据库的建设、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卡等工作。

(四)确保工作质量。本次划定工作执行严格的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要求采取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成果。对虚报、瞒报基本农田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八、成果报备

(一)报备要求。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备案。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二)报备内容。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包括电子信息和纸质资料信息。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西安督察局。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8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规划圈外的建设用地要逐步向圈内置换,着力挖潜盘活存量闲置、空闲土地和已建设的粗放低效土地,强化“双控”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可持续利用原则。重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因地制宜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须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环境、区位等特性,充分利用坡陡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区的非耕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6、与上一级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根据区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调整。

7、公众参与原则。采取公开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并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协调政府与公众需求,推行“阳光规划”。

二、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三、规划修编的期限

本次乡镇、街道规划修编基期年为20*年,规划期限为2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修编要突出保障20*-2010年建设用地。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分析;

2、明确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

3、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4、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制定用途管制规则;

5、落实各项规划用地位置;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

7、突出解决好农村居民点的布点及规模缩并调整问题;

8、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9、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措施。

五、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任务

由于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黄岩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控制,在上级政府对区级规划指标安排尚未明确前,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是:

(一)规划准备(20*年9月20日前)

1、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精干工作班子,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计划。根据规划修编的程序步骤,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一步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和责任人,积极推进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

3、筹措经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量大、涉及内容多,成果资料复杂,报批要求高,各个乡镇、街道都要安排落实好规划修编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二)收集资料和前期调查(20*年9月21日-10月15日)

1、收集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包括*-20*年人口资料、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手册,工业功能区块情况、产业发展情况,20*年度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

2、收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文本、说明、图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调查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

3、收集各种相关规划资料,包括乡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20*-2010年等近期发展计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旅游规划、生态镇规划、农业区划和综合开发规划,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及中心村、行政村建设布点等情况。

4、收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集约用地以及其他与土地利用有关资料。

5、完善乡镇、街道的集镇规划,按照乡镇(街道)人口、经济状况核定集镇用地面积;将工业功能区块纳入集镇用地范畴,工业用地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应进入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块,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应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地安排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集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应与农村村庄用地面积的减少相挂钩。

6、做好村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街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按照“中心村用地扩大与自然村面积减少”的原则,做好中心村及其它村的定点规划。

(三)开展调查研究(20*年10月16日—10月30日)

1、评价上一轮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评价,梳理上一轮规划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的面积和位置,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成规划工作底图。

2、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的核实,人口调查,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调查,建设项目与用地需求量调查,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潜力调查,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调查等。

3、研究内容。依据调查结果,对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预测规划期间常住人口总规模、各类用地需求,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初步目标(20*年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乡镇、街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好规划初步目标。初步目标应突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要按近期和中远期确定规划目标及任务。

(五)编制规划草案(20*年11月16日-2007年12月15日)

1、根据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上一轮规划剩余的建设用地、待置换用地控制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方案。

2、按照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依次在规划工作底图上落实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生态建设等规划控制指标。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地块的规划用途。

3、编制规划草案,初步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做好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未来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规划修编应当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工作流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础地理为基础数据,建立集GiS和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窗口式办公自动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

1.1建设思路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状况成果和2005年义乌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革数据,结合2005年以来规划计划实施情况和义乌市基础地理数据,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基数转换工作,使用GiS等信息化手段,依照上级下达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体的地形、地理数据等,设计好规划的主要流程。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满足规划的编制、管理的成果以及规划实施等规划管理工作全过程。

1.2总体框架和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相关的技术人员、编程软件、网络系统以及操作的标准方案。方案设计时,需要包括软件开发的检验、建设数据库的方案、规划软件、制订方案、研制规划管理的系统等方面。实现的技术中,要扩展GiS集成,探讨属性数据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并且了解多种的GiS的应用技术。在人员的准备中,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作为协作单位进行土地规划。技术准备中,由技术协作单位和规划实施单位共同成立技术组和专家组,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应明确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报告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明确工作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确定工作的分工、预算、成果要求等内容。

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结合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地方特色,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管土地规划的实施情况,掌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高土地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四级规划系统联网,充分利用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来安排用地计划、建设用地预审、规划修改等日常规划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

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等内容。

3.1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能够使操作者方便、准确的进行规划布局。主要包括图形编辑、信息统计、规划基期信息统计、用途分区划定、规划调整、土地规划项目选址方案的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

3.2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子系统基于规划成果,采用了双向管理,即系统既能按上报项目要求提供方案、指标、图件等材料,又能在项目通过批准后在系统中更新规划库及相关库内容。主要包括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建设用地预审、农转用规划审查、项目选址、专项统计分析、图件管理等内容。

3.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

成果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进行管理,包括文档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文字资料等)、图件管理(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产生的其他图件、影像资料等)、指标管理。4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成效

义乌市已经建立了涵盖县乡两级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土地规划成果管理和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用地报批、用地预审等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两大主要业务的信息化办公。从全省来看,浙江省第一次实现了规划修改的网上审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以通过预录端口登录省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规划修改方案相关数据,并上传保存至省级规划数据库。省厅在受理纸质件后,各处室根据职能分工实现并联同步审核电子数据,极大的提高了规划修改方案的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获得了比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可减少大量的人力成本,节约大量的纸张耗材,节约了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可以说从纸质件串联流转审批到电子件并联同步审批,这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5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5.1存在的问题

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和缺少专业的人才,是困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无法实现各级规划信息系统联网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在人机交互、数据导入导出、地图投影和坐标转换等方面系统还不够成熟稳定

5.2建议意见

加大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规划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近年来,地理信息软件技术取得的进展,通过软件重构和设计模式为信息化系统提供整合的技术支持,创建更加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四级系统联动,数据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米吉提.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2,(18).

[2]沈明,王璐,陈飞香.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8).

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篇10

土地调查成果准确、直观地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权属、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信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用途广泛,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土地调查成果实际运用范围很窄,只有土地、统计等少数部门在运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为此,笔者在土地调查任务完成10周年之际,希望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使土地调查成果得以充分运用,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土地调查成果用途广泛

土地调查成果包括分类土地面积汇总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研究专题报告等。分类土地面积汇总数据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和各类土地的数量、比例,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面积、权属和分布,土地资源研究专题报告,对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利用潜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由于这些成果具有基础性、真实性等特点且涉及面广,所以有着广泛的用途。

用于编制部门规划。这些成果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与土地相关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图件资料和文字报告。如:各级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域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建设部门编制城镇、村庄发展体系规划和城市、建制镇发展规划,交通部门编制各等级公路路网规划,林业部门编制荒山造林规划、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编制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与绿化规划,以及水利部门编制退田还湖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低洼易涝低产田改造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都离不开准确、科学的土地调查基础资料,

用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宏观决策。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居重要地位,土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安全与土地关系密切,如:耕地数量、土地质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等都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宏观决策中,可以根据土地调查结果,掌握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建设用地和其他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判断土地安全保障形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国家的耕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控制规模,确保各类粮食供需平衡。

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运用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能够因地制宜安排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科学种植、养殖,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根据土地调查成果,掌握耕地利用程度、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用地结构,判断农作物生产用地的近期和远期保障形势,制定农作物生产用地的保障措施。

用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址。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分布、权属,直观性很强。在城镇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城市规划区外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址阶段,从土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直观的判断得出城镇规划、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选址的合理性。在铁路、公路、沟渠等线性工程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线路走向的选择,尽量避开耕地或少占耕地。此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其他各种规划的编制等,都需要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用于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土地调查成果反映了村以上土地权属单位的各类土地的面积、范围、权属、位置、分布。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进行如下管理:城市开发区“四至”管理;城市开发区、线路工程、水利建设等大型工程的征地拆迁费用预测;审查建设项目被占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和土地权属争议情况;检查考核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占补平衡与耕地保护目标的落实情况;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等;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基本农田等的登记统计,管理土地权属、资源。根据土地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定书、协议书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权属界线,调处土地权属纠纷等。

用于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一是土地部门。可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确定不同等级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调查;进行集中、成片、达到一定规模的耕地调查;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零星地类的调查,采矿造成地面沉降影响的各类土地的调查,各类工程建设破坏土地和恢复土地的调查,批而未用土地的调查,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等。

二是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可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以下调查:农作物播种品种、面积、产量的调查;土壤普查;包括耕地、草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在内的水土流失和治理面积的调查;高、中、低产耕地的调查;抛荒耕地的调查;同种类林地、林产品及采伐量的调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落实情况的调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其他各类保护区等范围内的各类土地面积调查等。

三是有关部门进行灾毁调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快速、准确地调查灾情,及时为政府组织救灾提供有关数据。如:山洪瀑发冲毁各类土地面积调查,洪水淹没各类土地面积调查,干旱受灾、成灾各类土地面积调查,虫害受灾、成灾各类土地面积调查,工业污染造成不能耕种土地面积调查等。

用于科学分析研究。运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进行如下科学研究:农用地适宜性分析;土地人口承载力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优势、问题、潜力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等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历年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城镇、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变化和人均耕地等的对比分析。历年土地利用变化各类土地增加来源、减少去向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GDp、城市化、交通、人口增减、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的关系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农业利用率分析研究。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挖潜和发展趋势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中,机电排灌动力工程量、投资效益及受益面积的分析研究等。

积极推广应用土地调查成果

积极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做专题介绍,介绍土地调查成果的获取手段、主要成果、成果精度、适用范围。请他们参观土地调查成果资料,观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演示。通过宣传,使他们认识土地调查成果的珍贵,了解土地调查成果的内容,清楚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促使其在宏观决策和部门工作中自觉应用土地调查成果。

积极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试点。国家、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拿出一定资金,选择几个能在全国推广,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应用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协作,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试点,为有关部门在系统内推广应用土地调查成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