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十篇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十篇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36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1

关键字:农民科技;新型培训;意义;方法

科教兴农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民进入了农业科技学习的热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粮食年均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全面,其培训形式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农民群众没有普及到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创新思路、发挥特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

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以来,各级政府都积极地做出了相应举措。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建设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能动性就是人,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农业科技更好的发展,通过普及农民科技种植、科技蓄养和科学经营的理念,通过具体实践应用到农业的建设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保障人民小康生活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2.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将粗放型、家庭化耕作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提高劳动者素质着手,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从而为土地向生产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很有成效的地区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在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后,通过农民骨干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带动了更多的同村农民进行了到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中,合理的利用田地进行科学的种植,粮食亩产增加,养殖技术和养殖业也都不断扩大,在科学的经营中,部分农民还有空闲的时间进行副业工作,从而全方面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做法及成效

1、设定多个培训环境

在乡政府实施农民科技培训中,由于农民的参与数量有限、次数有限,导致了宣传和教育的普及发展缓慢。政府部门不仅要在乡镇机关和村委会建立相关的工作机构,还要针对农民的工作密集场所和生活聚集地进行深入的指导教学,并且还要成立田间教学和巡回指导的教学团队。解决因为农民务农繁忙和时间不足而引发的不参与培训工作的现象。

2、选择培训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各项目县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正合理”的原则,通过村社推荐,乡镇把关,选定核心农户,建立核心农户档案。除普遍开展普及技术培训外,还结合当地实际,选择致富快、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培训的针对性较强,核心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普遍提高,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3、因地制宜,探索培训模式

有些地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从而加大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难度。对此,各项目县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探索出“集中培训”和“入户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统一采取“五个一”模式,即“免费发给农民一个培训记录卡、一本公共知识手册、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在每个培训点配送一张生产技术光盘”;“入户分散培训”采取田间指导、专家咨询和电话答疑的方式,即指导教师按农事季节深入农户进行田间指导,并留下联系电话,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以进行电话咨询。

4、广泛宣传发动,扩大工作影响

为了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各项目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等形式,对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科教兴农的良好氛围,并在广大农民特别是骨干(青年)农民中广泛动员,积极发动,充分调动了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三、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只是就培训抓培训、就项目论项目,把农民科技培训当作一般性、阶段性工作,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目标体系、支撑体系、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不能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2、统筹力度不够,培训资源分散

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劳动、妇联、财政等多个部门,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由于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往往有利的事争着干,无利的事没人管,造成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3、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需接受培训的受众面大,而当前农民科技培训面窄、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培训资金的投入,但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民,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进行农民误工等补贴后,所余资金在培训课件的开发、授课老师的聘请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显得十分拮据。

4、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

目前除农技推广体系开展的入户指导、田头会诊、现场观摩等培训外,由农广校、农技校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参加培训的骨干农民,有一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培训后难以在当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形成骨干科技群体,需要进行培训对象调整。

结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更好地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的治本之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的选择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为培育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的新一代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12(05).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新农村建设;促进机制;河南省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含义与内容

(一)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权威解读。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五方面。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社会各界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综合多方观点,我国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的生产者。

培育新型农民,必须立足于提高他们勤劳致富的能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就可以凭借文化技术的优势,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成果,创造财富。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必须采取非常手段,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性措施,通过“四增一减”即增加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投入、增加资产性收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镇建设水平。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仍然普遍较差,多种因素长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落后。

(4)做好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特点

(1)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匮乏。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密集度高,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使得农民依靠本地资源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2)农业人口为主,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低。河南省农业人口占67.53%(2007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10%,有2/3强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并有向城市流动谋生的倾向。

(3)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跨地域流动较大。河南本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民营及外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大量劳动力需要跨地域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劳务经济渐成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2亿多农民工中,河南就有2100余万,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

(4)人力资源存量大,但质量不高。河南省输出劳务人员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低学历、无技能、缺乏职业熏陶、可替代性强、竞争力低下,多集中在建筑、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河南农民工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显示,2009年春节前河南省返乡950万农民工中有300万到400万人面临返城就业困难。

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把河南省的人力资源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河南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成人教育机构职责所在,而成人高等教育以其灵活的课时安排、针对性很强的课程设置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农村成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

(1)为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提供平台。成人高等教育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缓解了普通高校招生压力,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开辟了新途径。农村成人教育倾向于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员更新知识和观念,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2)学习形式灵活,办学层次多样化,费用相对低廉,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成人教育有成人脱产班、业余班、函授、第二学历等多种形式的本、专科成人教育体系;专业证书班、实用人才培训班、短期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体系;费用为普通高等教育的50%左右,为大批在职人员和农村成人提供了重新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可能。

(3)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导向,可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制订培养计划,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等,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4)此外,成人教育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促进了社会好学、上进风气的形成,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一: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做出了重要部署:

2003年,经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列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2004-2006年,中共中央3个一号文件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突出强调了要“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转业转岗培训”。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召开了推进实施计划的“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成立了周济同志任组长的“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农民培训率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到2007年达到年培训l亿人次。

2006年5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教育系统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等项工作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农村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

以河南省为例,2009-2010年,通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80万人,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130万人,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对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里的失业农民工)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60万人,开展创业培训6万人,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20万人,提高其就业能力。

(2)机遇二:农民发展观念逐步转变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发展观念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农民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去大城市选择新的谋生方式;留在家乡的农民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养殖、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得到了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意识到要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依靠学习培训来获取一技之长。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冲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对接受继续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个人技能的需求空前强烈。这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挑战:农村成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农村成年人口(15-65岁)有4.8亿,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任重道远。许多农民不具备接受专业培训的基本知识素养,使得培训难度较大。

农村成人教育阵地不断萎缩,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数量大幅下滑。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有49.64万所成人学校,41.35万名教职工,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8732万人次。到2005年底,全国只有16.66万所成人学校,25.07万名教职工,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4793万人次。4年时间成人学校锐减66.43%,教职工减少39.37%,培训人数减少近45.8%,且近几年还在持续下滑,离国务院提出的“每年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有较大差距。

三、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促进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一)积极开展分类培训

农村成人教育应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推广培训机构与乡、镇联合培训,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要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返乡农民工,着力开展3-6个月的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要着力提供创业能力、市场经营知识的培训。

(二)重视产业支撑,加强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产业发展作依托,广大农村必须根据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因势引导,发展优势产业,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应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结合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为当地农民提供专业培训,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保证学为所用。此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应选择分布较为密集的建筑、餐饮、制造、采矿等重点行业和专业进行培训。

(三)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服务新农村建设

各级成人教育机构应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育适应时展的新型农民。高校的实验中心、实习基地以及育种试验田等教学资源,可以在农村成人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总体来看,农村成人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预备制培训

一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劳动者熟悉《外出务工常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其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进行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禁毒知识、艾滋病防治等常识的教育,增强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三是相应专业工种的培训,以计算机操作、电工、焊工等工种为主。

(2)技能提升培训

涉及行业主要是煤矿、建筑、砂石和商品零售等。主要对采矿工、建筑工、采砂工及商品营业员在岗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按就业准人要求做到持证上岗。

(3)创业培训

根据农民意愿及自主创业的特点,充分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热情。按照创办企业意识培训、创办企业计划培训和后期支持服务三个阶段,对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3

[关键词]墨江县培养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232-01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是太阳转身的地方,这里矿藏丰富、桫椤成林、双胞成群,这里三江奔流、田梯层层、茶园叠翠、紫谷飘香。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改革开放以来,墨江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粮食实现自求平衡;初步形成以烤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松脂、网箱养鱼,畜牧业为骨干,紫胶、紫米、药材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紫胶产量全国第一,墨江紫米因有“贡品”之名而远销京、津、沪、杭,是全国有名的“紫胶之乡”、“紫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墨江县只有茶厂、土纸厂等几家手工作坊。

一、墨江县加强科技服务,培养新型农民

墨江县实施“能人治村、富人领村、文人理村、科技活村”农村四类管理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打造发展新农村、文化新农村、和谐新农村。按照“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农技推广工作要求,积极整合局属各事业单位的培训资源,每年累计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650期,受训人数达4222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电脑农业推广、地膜玉米覆盖栽培、粮食作物间套种、优质紫谷种植、畜牧养殖、网箱养鱼、种桑养蚕、蔬菜种植、甘蔗种植、病虫害防治、农机驾驶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

1.分类别培养能人

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村(社区)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村干部.农辅员.兽医员作为培训骨干.根据区域生产的不同.培养-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抓重点培养专业户、示范户

建立新型农民致富发展基金,扶持农民发展增收项目和产业,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培养户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大户5000户,帮助和带动周边近20000余户农民发展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建机制培养文人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举办学历培训、短期培训,提高农村中青年的学历知识水平和种养殖技能。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指导员优势,制定村组发展规划,全县农村农民年均接受培训2.7次,60%的农民掌握并能熟练应用1~2门实用技术,163个村(社区)实现发展规划文字材料全覆盖。

4.根据区域

地理环境不同,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逐步实现'-乡-业,-村-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技能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二、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

有些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在部分农村,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务,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桥、通电通水、农技服务、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几乎都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农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就越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来推动。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部门设计出来的,项目建设就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手指一条路,头点一幢楼”,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成了农民建设家乡的“代言人”。

2.新型农民培训资金不足

按照新型农民培训计划,一般培训时间都要在20天以上,长的达6个月。由于财力原因,不发达地区财政难以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机构为了减少费用,往往利用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心理,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内容。与此同时,为了应付检查,培训机构往往按培训计划要求,做假的档案台账。新农培训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新农培训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济困解危”。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新型农民培训,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措施

1.培育造就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广大农民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知识

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应将墨江县的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统一起来,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村的产业来确定培训内容。

2.抓好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

农村基础教育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首

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再次,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要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

3.培育造就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加强创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把创业培训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农民工的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可以结合当地市场需求,进行目标培训,定向培训,对就地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

总之,培养新型农民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县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禾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2年,第07期;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4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但必须承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变化还很差,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在反思这一现象因素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农民素质不够,缺乏人才。读《新农村新农民读本》(戴忠金编著)给人一个启示(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地抓好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个关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2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地认识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在思想上要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去发展农村经济,去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农村科技工作正常运行。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还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不够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初中毕业未上高中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等技术,务工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民立足社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打下智力基础,如“罗彩辉,廉江市木马村人,到农校学习后,更新荔枝的品种,培育出蜜糖荔,一年单卖果苗就稳赚8万元”(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教育培训费用采用低收费方法,让农民的子女们能上得起学,学得起。

三.抓好中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村中年农民一般都是农村种植、养殖、经营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进行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所以农村中年农民的教育培育一定要求真务实。农村中年人教育培训采用免费形式;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及新产品的知识,以及对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应以技术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场园”,“课堂教育(现场宣讲)或发放技术资料+劳动实践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总之,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自己生产经营不违法;了解到市场信息,学习种养,经营等实用技能,使自己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可以说,现在“没有科技种不好田”,可以说“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但往往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帮助农民种好产好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张琳琳:《对话新农村建设》,《人民之声》20xx.2.p14),现实中农民是很渴望技术帮助的,“如问卷调查显示:73.72%认为需要政策培训,67.22%认为需要农业技术培训,43.85%认为需要管理技能培训”(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要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五.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里的农民是包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必须通过组织建设,把那些“带头致富、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党员选进村支部村委”(闫东:《永葆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时报》20xx.5.29.p13版),通过各种机构(如党校、电大、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村党支部、村委成员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民主公平公开处事意识,提高他们致富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村党支部及村委成员,培养成引导、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1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乡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

副组长×××县禁毒防艾办主任,宣讲团副团长

成员×××乡党委副书记,乡挂钩联系朗勒村领导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挂钩联系景冒村领导

×××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勐白村领导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回俄村领导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糯各村领导

×××乡派出所指导员,宣讲团成员

×××县疾控中心医生,宣讲团成员

×××县林业局工程师,宣讲团成员

×××县人事局科员,宣讲团成员

×××县进修学校教师,宣讲团成员

×××乡宣传干事,宣讲团成员

×××乡林业站长,宣讲团成员

×××乡农业站站长,宣讲团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2011年12月23日—2011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型农民;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搞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把他们塑造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这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为扎实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指导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培训资源分散使用,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在总体上仍然缺乏统一规划。从纵向层面看,自治区、市、县、乡建立的各种培训机构及相应的培训资源未能有效衔接,依然存在着各自审批、分散管理的现象;从横向层面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20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往往根据自身的职能和任务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彼此信息隔绝、各自为政,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而且导致农民培训工作经常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结果出现了“昨天计划生育部门下乡讲优生、今天科技协会进村搞培训、明天消防部门入户讲防火”的现象,致使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也搞不清楚究竟有多少部门要搞培训,要搞多少培训;农民也不清楚自己一年要参加多少培训,要参加什么培训。

2.少数民族群众对培育新型农民的认识不到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新疆农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7.8年,新疆农村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4.2%,小学文化程度占38.6%,初中文化程度占46.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9.27%[1]。与全国农民的总体水平比较,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小学的比例高出12个百分点、初中低9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低3个百分点。由于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农民难以充分认识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缺乏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有的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不了解,不知道有的工作需要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上岗;有的农民想法单纯,把进城打工看做和耕种土地一样,只要有力气、能吃苦就行,根本就想不到还要参加岗前培训。少数民族农民对培育新型农民认识不到位的另一个明显表现就是,重劳动技能培训,轻思想政治培训,甚至对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抱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只要不做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及培训,因而难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力量不足。

3.部分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负担较重。目前,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一部分直接面向农民的培训是免费的,有的培训项目甚至是由政府资助的,农民只要按时参加培训,就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但是,这类培训大都是短期的,有的就是几天,有的可能也就是几个小时,培训人员应邀开展培训,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仅培训内容不系统,而且培训效果也不理想。相反,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较好,但这类培训大都是由社会培训机构承办的,农民参加这类收费培训,不仅要缴纳数额较高的听课费,还要缴纳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等,有的培训项目还需要集中住宿、自行购买实训设备材料,因而农民参加培训的费用动辄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对于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农民来说,无疑是相当严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有些农民因为无力承担培训费用,理所当然地被挡在了培训大门之外。

4.培训新型农民的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新疆除个别地州、县依赖石油或煤炭等资源得以较快发展以外,大部分县仍处于财政窘迫境地,投入到新型农民培训方面的费用十分有限,一些面向农民的政府培训项目缺乏必要的实训仪器设备作支撑,有的培训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有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依靠上级财政资金支持或社会无偿援助,建起了标准的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但其实际利用程度不高,更多地被当做村民会议室使用;有的试点村建立了图书资料室,但几乎所有的村级图书室都是摆设,其主要用途还是应付上级部门的达标检查验收;还有的试点村在对口支援单位的扶持下,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中心,但缺乏专门的技术

[1] [2] [3] 

管理人员。由于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教师的待遇比较低,有的短期培训还是免费的,培训人员只是抽出工作时间进行培训指导,缺乏合理的报酬,难以激发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乏,外面科技人员不愿来,本地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回,已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才也在不断外流。

二、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思路与方法

加快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和方法。

.整合培训力量,健全培训体系。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农民进行系列的教育、引导、服务与培训,是一项参与面广、工作量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首先,要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观念,把培养新型农民工作摆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特点和农民素质现状,进一步明确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要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构,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不断深入。其次,要推进培训体制改革,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自治区、地州、市县等各级政府应指定一个部门单独负责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制订统一的培训计划、集中管理和使用资金,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培训什么等都由这个部门统筹安排,其他相关部门仅是按照要求提供培训技术资料,派出合格的培训教师。最后,要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制度。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把政府部门、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举办的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培训,这部分培训费用由县级以上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并由党委宣传部门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有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技术的培训,这部分费用要按照地方收益的原则,由乡、村公共资金予以解决,并由县级农经部门进行考核评价。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培训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重点是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实行收费培训制度,政府对参加此类培训的农民要给予适当补贴。社会举办的培训主要面向个体从业人员,重点是开展实用专项技能培训,实行自愿参加培训、自行协商收费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协调。

.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从培训对象看,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训重点应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劳动力,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先进技术的带头实践者;同时要加强对种植、养植、加工大户和生产经营能手、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实现增产增收,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培训内容上,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把就业、创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此外,还要把技术培训和语言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农民学好技术后能顺利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内地就业。特别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任务的需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广泛开展“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团结。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7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

一、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经济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升级,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是演进的方向,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替代,未来新增就业将主要偏向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的、专业化的服务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与技能已经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在城市的适应能力,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当前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还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需求,完善相关的政策,解决技能培训的困境,既是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必然途径,也是加快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都是高中以下学历,具备的技能水平较低。这样的现状导致他们长期难以脱离劣质就业的轨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专业技能缺乏,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谋求更好工作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强烈等诸多新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参加培训以及培训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约78.24%的农民工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人表示希望参加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现有工作单位及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补贴不到位。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管理方案,设立职工培训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但是对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的情况,现有的财政投入对于全体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实属九牛一毛,很难惠及到每个人,很难保证培训的遍及程度以及培训质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不合理,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参与培训个人负担过重,使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本身积极性就不高的情况下更加望而却步。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有相关规定,每培训一名农民工,培训机构可获500―8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个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培训机构尤其是民营培训机构而言,培训每人每次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政府补贴。因此,培训机构的培训成本过高,必然会通过提高培训费将负担转嫁到农民工个人身上,最终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放弃培训。

2.企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企业对于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也没有针对性。企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资金投入太少,不能够给农民工一个有保证的系统的培训,没有承担为职工提高职业技能的责任和义务,不愿意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培训受到资金的制约。

3.没有形成政府、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互相友好合作的关系。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培训体系,将直接促进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政府与市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必须加强相关政策,共同创建良好的培训系统。

四、建议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配置作用。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利用政府的主导力引导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政策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客观培训条件,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实施;政府对于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将有利于培训环境的建设。

改革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注重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坚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使职业技能培训迎合市场的需求,保证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训后可以获得和胜任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带动收入。

改善培训环境和条件。调查显示很多农民工不愿接受技能培训是出于对学费的担忧,有关培训机构应在政策配套下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减免学费的支持,扩大培训规模。

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树立一个‘愿意参加培训、培训可以提高技能增加收入’的观念,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科学、有效的选择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五、总结

本次立项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以实地探访的形式深入,共发放了问卷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5份,根据问卷回答结果分析表明:其中78.24%的人表示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打工时长、当前阶段月收入、工作技术要求、曾经有无培训经历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当前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学历、打工时长、工作技术要求、曾经有无培训经历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婚姻状况、性别、性格和年龄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影响不显著,可以忽略不计。参考文献:

[1]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

[2]徐家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调查研究.

[3]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8

如何把培养新型专业农民与发展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是发展“一村一品”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1999年以来,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立足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新型专业农民,每年在全县选择50个村,在村里举办一年制的“绿色证书”教学班,年均培训专业农民3000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的迅速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实践探索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全县耕地面积148万亩,人口113.6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夏邑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仍属经济欠发达县。为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近年来,夏邑县立足县情,依托农广校,大力开展了以“绿色证书”教育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坚持“以农民教育培训为手段,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发展一村一品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农民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1.坚持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夏邑县农广校提出了“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一村一品”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各乡镇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和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培训专业,选择市场发展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开展培训。培训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新兴产业作为培训内容,实现零的突破,使产业从无到有。二是选择原有基础较好,且技术性较强的产业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三是在优势产业上增加新技术、新成果作为培训内容,提高产业的档次、水平,使产业变优变强。这样有利于促进各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坚持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为便于指导生产实践,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夏邑县农广校重点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真正实现“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针对各村的实际,一个村开设一个专业,组建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班的选址上,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然后由县、乡、村协商确定教学班地点。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科技骨干为目标,严把生源关,选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固定班主任、固定培训教师、固定培训场所和固定实习基地。实现了农民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找到指导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培训效果。这样不仅方便了农民学习,降低了学习成本,扩大了培训规模,还有利于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同时,夏邑县农广校还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村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更好地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3.坚持教学培训工作规范化。夏邑县农广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规定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实行规范化培训,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培训规划、学计划、学大纲、材、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考试考核。在培训时实行“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讲授内容与生产季节相结合,面授讲课与电化教学相结合。严把培训关和组织管理关。每月培训一般为4天,两天理论培训,两天技术指导,教学内容根据农时季节和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安排,使内容既保持相对连续性,又适应农业农村的特点。在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和省统编教材与地方配套教材相结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经营管理和政策法律常识等课程。在教师调配上实行专职教师与聘请专家相结合。同时,健全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保证了培训质量。

4.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夏邑县农广校注重培训实效,不仅把培训班办到村,而且还要建基地、抓示范、做推广、搞服务,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融为一体。在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教学生产示范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织教学班,开展好教学,一边建好生产示范点,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好技术指导,使农民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同时还把优秀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专业技术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销售服务以及信贷服务等,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一体化,有力促进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二、显著成效

由于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不仅有效地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专业农民,而且发展了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通过培训,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科学种、养的行家里手,有一些农户还成为科技示范户。据统计,夏邑县经过“绿色证书”培训的学员成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的达15000多户,发展成为农民经纪人的12000多人,他们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

2.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夏邑县把培训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还带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2000年前后,夏邑县的玉米主推品种是“豫玉22”,由于多年连续种植,病虫害严重,亟需更新品种。2001-2002年,农广校教师选准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培训班上大力宣讲,在示范田中组织示范种植,一举成功。2003年以来,成为夏邑县玉米新的主推品种,每年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增产在2000万公斤以上。种养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迅速在教学班所在的村推广应用,为各村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3.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致富本领,家庭经营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还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的增长。车站镇程大庄村村民程玉东建有3个大棚,2006年,秋季种植双孢菇1900平方米,收入16.3万元,获纯利12万元。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在夏邑县的统计调查:获得绿证的农户比全县农户平均收入高385元,约23.7%;增长速度高4.7个百分点,增收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由于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自然吸引了广大农民发展相应的产业,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4.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形成和发展。夏邑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办农学、果树、蔬菜、食用菌、养猪、养鸡等特色专业,有力促进了粮食、棉花、蔬菜、果树、畜牧、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形成,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夏邑县已形成的高效特色产业专业村达118个,其中果树专业村22个,蔬菜专业村30个,养殖专业村31个,食用菌专业村35个。

孔庄乡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17个村举办了果树专业绿证培训班,培训果树专业绿色证书学员2000多人,有力促进了该乡果树产业的发展。全乡7万亩耕地,果树面积发展到4.2万亩,果品产量达3200万公斤。果树成为该乡的一项特色支柱产业。车站镇程大庄西村原是个传统农业穷村,从2000年起通过培训新型专业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一村一品”的典型村。该村现有农户520户,从事双孢菇种植的就有480户,发展双孢菇大棚720座,种植双孢菇36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6200吨,产值2600万元。仅双孢菇一项,年效益就达1300万元,人均增收5700元。2007年1月,该村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些年,夏邑县农广校连年在乡镇开办的食用菌专业教学培训班,先后发展食用菌生产经纪人1000多人,帮助组建了农民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双孢菇生产。由于培训的新型专业农民的带动,该县食用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该县已有14个乡镇、182个村、1万农户、2.5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共建双孢菇种植大棚1万余座,600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7万吨,年产值达到3.5亿元。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人员达3万多人,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喜人局面。

三、积极意义

夏邑县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培养新型专业农民的实践探索,对于推进“一村一品”和现代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养造就新型专业农民,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培育新型专业农民,让农民掌握开发特色产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抓住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实践证明,把教学班办到村里,系统、规范的开展培训,既方便农民学习,又降低农民的学习成本,使全体村民都可以接受到培训,普及面广,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学班办到村里,还有利于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促进广大农民学用结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9

关键词:武汉“8+1城市圈”;孝感市;农民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87-03

一、农民工转型问题的背景分析

(一)农民工和农民工转型的概念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轨时期出现的特有名词。农民工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一类人群。他们在农村甚至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非农业收入。简单说来,农民工就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农民工转型”概念的提出源于社会现实新情况的启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提法。农民工转型,是指农民工经由某些特定的条件和机制其身份、职业和地位发生改变的状态和过程。如何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其由廉价的劳动力变为更高层次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农民工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农民工转型的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实现农民工转型才能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目前农民转型缓慢,一个很普遍的原因,是技术专长的劳动力过少,而简单劳动力又过剩。前几年东南沿海出现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的缺乏,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其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2.区域背景――武汉“8+1城市圈”。首先,武汉“8+1城市圈”的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又称“8+1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八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湖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其次,孝感市的区位优势。孝感,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全国区位优势最显著的中等城市,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孝感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距武汉仅60公里,是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京广、汉渝两条铁路纵贯全境,107、316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而过,汉江等24条江河直通长江。孝感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2公里,随着武汉七条出城高速路的完工,武汉至孝感的距离也将大大缩短,孝感将成为武汉最亲密的卫星城市。孝感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是湖北汽车工业走廊、武汉专业物流向西北两条轴线辐射、武汉产业外迁及外商投资开发的节点城市,可以说,孝感在承接武汉辐射、推动城市圈建设中独具魅力。

3.孝感市农民工现状。孝感市农村劳动力依然以本地从业为主,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37.04%。2009年,孝感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规模达到115.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68万人,增长4.2%。

从文化程度上看,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所提高。2009年,在孝感市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5.52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人,下降6.5%;初中文化程度有75.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4万人,增长3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4.57万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增长15.8%。

表12009年孝感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分析

资料来源:2009年孝感市年鉴。

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农民工打工年龄有所提升。2009年,孝感市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21~49岁年龄段,其中:20岁以下农村外出劳动力为20.7万人,比上年减少0.91万人,下降4.2%;21~49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为78.59万人,比上年增加4.19万人,增长5.6%;50岁以上农村外出劳动力为16.33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9.4%。

表22009年孝感外出农民工年龄层次分析

资料来源:2009年孝感市年鉴。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分布情况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较大。2009年,农民工外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仅为5.03万人,增长15.4%;从事第二产业人员为68.47万人,增长1.4%;从事第三产业人员为42.19万人,增长7.9%。

二、农民工转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农民工素质低下

1.学历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孝感市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在外出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35%,具有多门专业技术特长的外出农民工基本没有。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外出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领域,是制约外出劳动力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低素质的外出农民工就业难度必将越来越大。

2.缺乏劳动技能,缺失培训教育。必要的培训是农民工进行城市工作生活所必要的。许多农民工在打工前往往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多数农民工的培训都是“边干边学”形式进行的,接受政府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较小。缺乏必要的培训预备增加了农民工的跨行业流动和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难度。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中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直接原因――大批农民工返乡待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生产减停和裁员问题。大批农民工返乡待业。至今,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仍呈下降趋势,对农民工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严峻。因此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特别是培训高级技工人员,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实现农民工转型的意义

(一)对农民工自身意义

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农民工转型,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各方面素质,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有利于提高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素质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加农民工收入,进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孝感地区及8+1城市圈的意义

实现农民工转型,对孝感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随着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相应增加,会辐射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农民工若是返乡就业,高素质、精技术,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企业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民工转型,扩大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工收入,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题中之义。实现农民工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孝感地区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8+1城市圈”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农民工转型的对策――大力发展培训教育

(一)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建立相互配合、有序进行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根据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培训需要,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三是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加强规范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四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重点发挥企业和院校产学结合的作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培训质量,使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能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主要目标

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筹措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工培训教育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各地区根据本地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培训,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鼓励农民参加转移培训学习。

(四)培训形式

1.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种是通过集中办班系统地开展培训,一般是在乡镇或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

2.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引导性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企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部门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为1~3个月,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孝感市应着力于纺织业、造纸业、加工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培养专门性人才,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素质,能够让农民工直接为企业所用,节约从业熟悉时间,最大程度发挥农民工专业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培训资源。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优势,采取定向培训,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适应岗位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创业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参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工作,提供实训场地、技术指导、岗前辅导。建设一支有水平、有能力、热心农民工培训的企业师资队伍。各企业都要抽调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有传授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中来;各级党政领导也要成为农民工培训的讲课人员,宣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农民工培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2.专业设计合理化。搞好用工市场需求调查,准确把握用工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需求数量,确定项目和培训人数,并按照需求数量的多少,有的放矢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设定培训专业,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以实现“我们要农民培训什么”到“农民工要我们培训什么”的转变。孝感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应以纺织、服装、造纸、食品加工、来料加工等主要专业,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3.办学形式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总的原则是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要达到“有用则学、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真正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现场管理。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有利于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4.办学对象层次化。开展农民工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因人施教”办法。一是对于室外施工作业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高中级职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二是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密切结合本工种要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中初级职业技能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三是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从事低技术含量工种工作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方面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江立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2010年)[R],2003-03.

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篇10

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特大城市的近郊区,广州市南沙区近年来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

索。

着眼于提高失地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失地农民不断增加。这些失地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很多人成了就业困难群众。南沙区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同时,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增强其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再就业培训工作。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公共培训基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南沙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动态,切实做到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把失地农民培训成为南沙开发建设急需的劳动者。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的实用性。与驻区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合作,大力开展开发岗位、定向招生、定岗培训、安置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培训,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由政府提供培训资金、企业组织定岗培训,安置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四是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出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扶持他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现代科技素质,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南沙区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一是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兴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运用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网络培训、科技党课等途径培训农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在农民安置区加快实施科普“村村通”,围绕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围绕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开展分类培训;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一两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重点地加强对农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辖区农村紧邻经济发达的广州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深入推进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村委会建设,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扶持发展具有南沙沙田水乡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使农民的精神境界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