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媒体的优点十篇网络媒体的优点十篇

网络媒体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50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1

“自媒体(wemedia)”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理斯于2003年共同提出:“自媒体实现了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和分享自己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简单而言,自媒体的主体是人,人人都是信息、新闻的传播者;依托信息科技,高度的交互性、自主性的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重要特征是在传播中实现了去中心化和双向沟通,形成“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的氛围。

一、自媒体的基本涵义及其传播学意义上的特点

目前,自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论坛传播型、个人型、即时交流型和自拍自论型。论坛传播型主要包括校园BBS、校园贴吧、QQ群等,特点是范围较广的受众、紧密贴近的校园环境、规范化的管理、真实的由官方管理员的信息等。个人型主要包括博客、人人网等,特点是入门容易,全景式展示个人心态和活动状态,“点对面”传播信息。即时交流型主要包括QQ、微信、飞信等,特点是部分为实名制注册,在线分享信息,“点对点”交流信息。自拍自论型主要包括微博等,特点是网络与手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全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的兴起给信息的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基于传播学理论,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是“微观权力”效应。法国20世纪思想大师米歇尔?福柯提出微观权力学说,即人自身有对微观权力实际运用的需求。自媒体的产生发展正可以看作是微观权力的驱动,人人有表达话语、传递信息、接受与分享资讯的权力。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人人可以自主传播话语的特点就是微观权力学说很好的体现。

二是“把关人”缺失和“广场效应”。“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即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经过信息的取舍来决定最后传播的内容,使放进信息渠道与受众见面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而在“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的自媒体时代,“把关人”机制趋于弱化甚至不存在。另外,社会心理学中的“广场效应”描述了一种从众效应,即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人们经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自媒体平台容易导致这种现象,即当有激进分子非理性的煽动言辞时,人们往往会跟帖,大多数人对这一事件的极端态度淹没了少数理性的观点。

三是“沉默的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效应由德国社会学家诺埃勒?诺依曼最先提出,即当自己表达意见时,如果赞同的意见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就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这类意见更加扩散;相反,如果赞同的意见无人或很少有人发表看法,自己也会把看法隐藏起来。这样,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的增势,这样日积月累,会导致得到赞同的意见越来越强势,而“被沉默”的意见将无止境地沉默下去,形成螺旋发展的态势。关于自媒体是否会消解“沉默的螺旋”是有争议的。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沉默的螺旋”会逐步消解。因为在自媒体的背景下,各方可以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以往处于弱势话语权的草根阶层只要拥有终端设备就可以轻易发表观点,容易找到相同观点的群体,较难形成一边倒的局势,不用害怕被孤立,而且网络存在虚拟性,自媒体可以不采用实名,这样更加可以防止被孤立。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沉默的螺旋”效应不会消失。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网络社区,在一两次“被沉默”和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沉默”。其实上文提到的“广场效应”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沉默的螺旋”。

二、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了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大学生手机用户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为80.8%。该报告还显示,随着校园无线网络接入设施的改善,大学生对手机QQ、微信、微博、飞聊(飞信手机客户端)、人人网等自媒体都“了解并经常使用”,大学生手机用户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6.2%。该报告还显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登录自媒体的频率较高,47.0%的受访大学生选择“手机绝不离身”,甚至有受访大学生选择“手机有时会勾住眼睛、粘在手上”,37.4%的大学生选择“天天登录,形成习惯”;40.4%的大学生选择“在无聊时登录”。当遇到“假设某段时间不能使用自媒体平台了,你觉得怎样”这个问题时,14.0%的受访大学生选择“无法适从,离不开网络世界”,56.6%的大学生选择“刚开始会不习惯,但逃离除了网络就是网络的生活后会感觉很好”。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学生对自媒体非常熟悉且依赖性较强。

基于前述的传播学理论,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交流主体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交流主体可以是网络上的任何一个人,普通大众可以发起话题,与熟人、陌生人进行交流;其次,自媒体将传统的官方主导的交流方式转化为双向沟通的交流方式。自媒体的这些新特点与大学生彰显个性、价值观多样化等特点相融合,体现出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的新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主性特征,即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呈现。自主性特征主要指网络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等选择上的完全自主,不受干预和管束的行为特点。这种自主性有利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也易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随意说谎,虚假信息等不良行为。

在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去中心化”的时代过渡中,大学生的媒体角色从受众者转变为传播者。大学生在自媒体中积极表达,自由展现自己,例如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中秀生活等等,自我意识得到极大的满足,但也因为“他律”缺失增加了不当言论的风险。

二是平等性特征,即平等交流增加,积极参与各类网络互动。平等性特征主要指网络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讲等级,不讲身份,不讲地位,不讲性别,而以普通网民身份进行平等交流的行为特点。这种平等性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大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网络交流,但也易产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流、盲目跟风的风险。

在一些高校日常事务中,大学生会积极通过自媒体发表个人意见,反映自身诉求。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还参与了多种形式的“网络问政”,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微博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模式,促进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在自媒体交流平台上,大学生可以不分阶层、性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又要避免被不良社会风气所左右。

三是开放性特征,即言论发表放开,意见领袖涌现。开放性特征主要指网络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言论行为的开放和领先。这种开放和领先的交流特征促使一些大学生敢于发表思想观念,成为了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但这种意见领袖也常与传统媒体的角色重合。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交流的潮流中,涌现了大学生意见领袖,成为大学生舆情信息流向、思想动态的重要力量。围绕大学生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意见领袖通过聊天、发帖、评论、转载等手段加大舆论的影响,促进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大学生精神共同体的形成。大学生意见领袖本身也是大学生,也呈现出大学生的特点,在发表意见时也处于有限理性。而在自媒体实现了从传统媒介“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过程转变后,意见领袖也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大众传媒与意见领袖的角色重叠。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角色可以是记者、编辑、评论员,也可以是受访者或特邀嘉宾,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角色担当和职能显现是自媒体时代特有的。

四是多样性特征,即网络交往热门,呈现多种类型。多样性特征主要指网络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交流目的、交流内容、交流对象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大学生网络交流的热衷度更高,但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交流教育引导的难度。

自媒体的多样化载体为网络交往提供了多种形式,例如人人网、QQ空间等虚拟社区,或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都突破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大学生不仅可以与同学、朋友等熟人进行联系,还可以结识许多陌生的新朋友。网络人际交流往往能够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成就感,包括好友数量众多、的信息被点赞等。

三、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的影响

在自媒体背景下,由于自媒体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叠加起来,产生了大学生网络交流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发轫于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对高校宣教网络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效应

一是突出了高校宣教网络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自媒体平台中缺失“把关人”,海量信息难辨真假,人人可以新闻,信息可信度降低,这是自媒体的弱点,而这却是传统媒体的优势。高校宣教网络能够通过传统媒体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终结鱼龙混杂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信息认可度。

二是借助自媒体平台扩展了高校宣教网络的共享性。自媒体平台为高校宣教网络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高校的最新消息和热点新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动态。这种双向的互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享信息,丰富了宣教网络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手段。

三是自媒体的匿名特点有利于加强高校宣教网络的针对性。自媒体可以不采用实名,大学生会在自媒体平台中展露一定的真实状态,宣教网络工作者能够通过加好友、加关注等方式,在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大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消极效应

一是海量信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带来挑战。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中海量信息的存在,使大学生“信息爆炸”,容易带来价值观的混乱。另一方面,海量信息对宣教网络工作者信息量的掌握带来挑战。面对“以秒计数”的信息更新,教育者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有所取舍地接受信息,并且如何面对占有大量信息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都是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提出的新挑战。

二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给大学生意识形态留下隐患。媒介素养是指受到教育、得到训练的公众以合理的、建设性的、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素养运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交流表现与他们自身的媒体素养息息相关,我国高校尚没有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自媒体传播的含有意识形态的信息有可能不被大学生正确识别,必须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自媒体的能力。

三是自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宣教网络的应急处理机制造成冲击。由于自媒体快速传播信息、广泛覆盖受众、传播手段多样等特点,大学生随时能受到自媒体舆论的影响。高校宣教网络的舆情监控及处理尚不能满足自媒体传播的要求,亟待加强,以引导大学生关注权威舆论、增强判断能力。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自媒体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网络交流呈现出的新特点,高校宣教网络应该注重三个“场”的创新与优化。

(一)构建好“叙事场”

一是确立师生叙事主体。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以平等为特征的话语表达和互动传播的叙事场,不同于以往单向度的灌输式的高校宣教网络叙事场。高校宣教网络必须从“人”出发,尊重师生双主体的叙事模式,形成“你、我”对话的方式,叙事主体互相学习、理解和接纳。

二是构造互动叙事情境。自媒体背景下的叙事情境超越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叙事情境。因此,高校宣教网络必须建立在互信、互动的环境基础上。师生在多元开放的叙事场中,超越原来文本式的教学模式,更易被激励去尽情地诉说、倾听、分享,促进“教、学”相长。

三是采用鲜活叙事手段。自媒体的叙事手段多样化、生活化,消解现有高校宣教网络的既定化、程式化。教育通过自媒体鲜活的个性来表达,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日常的生活中探寻世界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把握好“心理场”

一是创建自媒体化的宣教网络平台。“心理场”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率先提出,包括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两个概念,即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都可以成为激励因素,更大的作用来自内部动力。自媒体已成为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高校应首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教,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夯实“心理场”基础。

二是发挥自媒体促进大学生的辅助作用。在外部环境发展良好的基础上,着重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通过使用自媒体平台,高校宣教网络工作者应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使其把握舆情信息流向,以掌握大学生思想学习动态,成为积极能量宣传的重要力量。

三是搭建自媒体个性化活动空间。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形成时主要应用于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研究表明团队领导者作风、团体成员间的交流频率及对制度的遵守情况对团体的动力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宣教工作者可以通过搭建以班级等团体为单位的自媒体个性化活动空间。在此空间中,应用“心理场”理论,根据团体成员的个性特点,设计合适的课程活动,力求发挥每个大学生的特长,使宣教网络达到较好效果。

(三)引导好“舆论场”

一是建立自媒体官方主平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除了传统的官方舆论场外,还有民间的网络舆论场。在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的主流舆论和宣教网络工作往往处于“失语”状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公共平台建立好高校宣教网络的官方平台是当务之急。新颖的自媒体形式较易聚集大学生的关注度,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及时维护好自媒体公共平台的信息,重新占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二是营造公开、透明信息氛围。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海量信息,如果高校不及时公开信息真相,在大学生中建立起信任度,就无法取信于“生”,引导舆论流向。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注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阐明信息的进展情况,使公众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2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快速发展

1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无论是在传播手段还是在传播范围上都与新媒体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对传统媒体的了解,基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的优势,要想在网络时代下实现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传统媒体应增加与新媒体的合作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只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形成与新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十分重要。

1.2传统媒体应吸取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与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的覆盖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对新媒体优点的了解,传统媒体只有吸取新媒体的优点,做到为我所用,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在网络时代下实现快速发展。

1.3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

随着新媒体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发展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实现对新媒体优势的不断吸收,保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积极更新发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传统媒体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发展中提高发展效果。结合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有效增加,新媒体的形式也不断增加,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覆盖面也更广,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2.2传统媒体应对面临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看法

对于网络时代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正在进一步降低,面临新媒体的崛起与挑战,传统媒体只有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因此,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对发展形势的研究和分析。

2.3传统媒体应更新发展理念发掘自身优点

在网络时代,虽然传统媒体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并未丧失。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毕业论文并努力发掘自身优点,才能保证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更新发展理念是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关键。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努力寻求创新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如果不积极寻求创新,将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努力寻求创新,应是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传统媒体获得有效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传播形式

基于网络时代的现实特点,传统媒体只有创新传播形式,在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发展模式

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只有创新发展模式,并正确理解网络时代的影响,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满足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

3.3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拓展传播范围

传播范围的拓展,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最需要满足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展传播范围,提高传统媒体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才能达到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目的。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机遇,有效提高传统媒体的发展质量,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不但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要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最后还要努力寻求创新,使传统媒体能够在网络时代下获得新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强化发展理念,还要积极转换发展思维,使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晨.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J].青年记者,2011(17):100-101.

[2]何维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与结合[J].中国地市报人,2011(8):47-48.

[3]范翠萍.全媒体语态下的媒体竞合[J].声屏世界,2011(6):61-62.

[4]郭全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应对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1(7):40-43.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3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应对策略

20世纪末,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它与传播媒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传播是以数字信息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动画表现出来。[1]网络媒体具有高速度、高容量、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的人群。人们了解新闻实事已离不开网络,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在正视网络媒体挑战的基础上,应根据网络媒体不同的发展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应策略,正确应对,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存在着以下优势

(一)超强的实时性

众所周知,新闻最明显最重要的价值要素就是实时性。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必须经过编辑、排版等才能够与读者见面;电台、电视台也同样有一个编排的过程。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史带来了一次重大飞跃,网络媒体在网站上的新闻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传到受众的时间,可以全天24小时在网上看新闻。一些知名网络媒体如环球网、新浪网、央视新闻网都对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实事进行及时的网上直播报道。比如事件,在拍摄的同时就能把图像、声音、视频通过卫星直播瞬时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媒体最有利的工具。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数字信息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实时性越来越完善,网络媒体的实效是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

(二)大容量

网络媒体巨大的信息量是不可想象的。第四媒体上的信息,是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储到硬盘。从网上打开任何一条新闻网页,除让读者看到所需的新闻内容外,还显示相关新闻、关键词等链接,极大地扩展了新闻范围。网络媒体所有信息都以数字的形式长时间保存在计算机上,成为数量巨大的数据库,网络媒体还具有强大的复制、粘贴、拷贝、打印等功能,通过百度、搜搜等搜索工具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想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功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完全不具备的。

(三)全球性

网络传播空间没有国界的限制,它的传播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上只要信息内容,都能让全球的网民看到或下载。由于网络媒体传播新闻具有全球性,让很多的网络媒体提升了全球影响力。任何一条信息一旦在网络上,瞬时就可以让全球的网民在电脑上看到、听到。扩大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传统媒体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在数量、播出及接收范围上都受到限制。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可以更便利地跨越地域和国界,使新闻来源更丰富、传播渠道更广、覆盖面更大。

(四)交互性

网络媒体具有多种传播形式,可单向、双向、多向,体现了网民与媒体相互结合的特点,是网络媒体独有的优势。网络评论不是封闭的,网民可以随时参与进来,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编写文字、制作音频视频以及对实事、新闻进行评论,不需要人组织。[2]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软件设施进行传播信息、评论时事、谈论重要话题,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范围。让网民在同一时空与媒体和有关编辑进行交流,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随时参与新闻评论,发表个人的观点。这加强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网民的参与度。近年来,网络论坛在“宝马撞人案”、“李某某案”等等几起社会新闻事件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他们的互动,媒体有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更好地实现了传播的效果。

(五)费用低廉

在网络媒体上信息过程简单,所用费用低,如在网络媒体上信息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无需大量的编辑和制作人员,在网络中进行的新闻编辑和,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等。几乎达到了无纸化,只要有计算机就可以享受网络上绝大多数免费新闻,比订阅“新闻报纸”经济实惠得多,同时还可以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网络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较传统媒体要低得多,同时也能提供较传统媒体更多的信息。

(六)多媒体性

网络具有多媒体性,兼具报纸、广播、电视的多种功能,以数字信息形式把声音、视频、图像表现出来,使信息的传播形式多姿多彩,充实了报道的内容。报纸、电视和广播一直都是独立体,不能互相兼容,而网络媒体则不同,把图像、声音、文本集于一体,成为了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不再有传统媒体各自独立的格局。虽然电视本身也是一种多媒体,但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表明,网络媒体除具有多媒体的功能外,还因容量巨大、检索信息方便等特点,在现实中更方便实用。[3]网络媒体的多媒体性可使人们在网上打开多个窗口,可以边听音乐,边看视频、写作,使人们充分享受网络媒体带来的乐趣。

(七)易于检索

网络使新闻的储存、检索更方便、更快捷,并为全社会建立一个庞大的、开放的数据库,提高了新闻的再利用率,网络媒体查询简单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受众信息的使用率,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随着网上检索技术日益成熟,网民只要在计算机上按一下鼠标或键盘,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作随意查询。而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搜索信息,要到资料室、图书馆一页页地去找,一盘盘地去挑选。另外,由于网络媒体容易搜集检索,极大地方便了所搜资料的复制保存。在网媒体上通过复制功能,都可以把自己需要的资料拷贝到计算机硬盘或软盘上,也可以通过打字机把你需要的资料从计算机里打印出来,快捷、方便,价钱低廉。

二、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新闻信息容量无限性及快速更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新闻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网络有巨大的数据库,使网络新闻在编辑时没有任何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在网络媒体上的所有新闻,可随时根据需要更换、,不受排版和时间的限制,显示了网络新闻极强的时效性。虽然传统媒体一直努力不断增加版面,扩建新闻频道,但由于传统媒体局限性而无法彻底消除它们之间的差距。对网络新媒体而言,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大大增加了其容量,原本在传统媒体处于受众角色的人在网络里可以作为传播者在网络上发表各自看法、意见、提供新闻素材,不断丰富网络上的内容。整个互联网把世界上无数台计算机数据库串联起来,其容量之大,无法想象。

(二)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状态

网络新闻拥有多种传播状态,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互相独立、互不干扰的竞争局面。运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网络新闻把视频、文本、图像等多种媒介集中到一起,极大地扩展了新闻报道的信息范围。传统的传播方式是记者负责搜集资料,编辑人员安排报道主题,编辑排版,以电视、电台、报纸的形式传播出来。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用电脑、手机通过网络向他人传播信息。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播新闻、聊天、发短信等。网络媒体里的许多重要信息,已成为电视、报纸等的信息来源。

(三)网络媒介对读者传统阅读方式的挑战

传统印刷媒介要求读者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地阅读,对读者的阅读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媒介则对读者的阅读方式要求较为随意,网络阅读是快速的、跳跃的,可以一目十行,其组成信息的元素非常多,包括图像、色彩、文字等内容繁多的多媒体形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改变背景颜色,字体大小、颜色,甚至可以挑选适当的音乐与之配合,形成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四)网络媒体多选择性及时间的灵活性使传统媒体受众流失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个性化网页,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阅读新闻。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播方式。其次就是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都由电视台决定,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选择,使传统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少。而网络媒体的出现让这一部分人得到了满足,因为网络媒体上的电视剧和电影数量众多,想看什么都有,而且时间也很自由,看多少看哪里都由自己决定,不会出现错过剧情的情况,更不会出现插播广告的现象。所以,网络媒体的多选择和时间灵活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导致电视剧的受众流失严重。

三、对策

(一)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在网络时代的吸引力

现在的受众越来越细分化,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就应势而生。可以预测,在未来时间里,报纸会继续扩版,广播电视也会继续增加频道,开设专业台,以丰富多彩的专业化节目,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适应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传播。现在已出现了带有液晶屏幕的便携式收音机,从屏幕上可以看到体育比赛等实况传播的画面。电视媒体采用清晰度高、数字化的高新技术,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和动画效果,增强了与网络媒体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雄厚、口碑好信誉度高、传播方式正规等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无限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为受众提供简洁明快而又营养丰富的新闻快餐。[4]做好新闻导读和信息摘要,摒弃华而不实的文风,为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应把报道重点逐步转移到系列报道、跟踪报道、预测性新闻、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为受众提供考虑问题的材料和思路。

(二)开辟第二阵地,加快网站建设步伐

由于网上信息来源的过多过乱,大众要想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只有到知名高、有权威性的网站去搜索。传统媒体应积极利用多年来积累下的良好信誉,更好地发挥品牌优势。对地方的报刊媒体来说,同样可以在网络上创办自己的刊物,增加访问量。网络的普及,可将更多的地方媒体推向前台。同样可以产生全球范围的影响。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网站过散过滥,如何提高传统媒体所办网站的总体质量,进而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是传媒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媒体应紧紧把握时展脉搏,加快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改造,主动接受挑战,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媒体网站的建设。改变传统媒体网站内容单一的缺点,增加网络内容范围。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出版等,拓展传统媒体的宽度和深度,提高传统媒体传播的效率。网络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料库,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时信息,为传媒工作者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发挥重要作用。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现在,传统媒体采用数字化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都已使用数字信息进行刊授和传播,电视使用高清晰宽屏幕的数字信息,可使观看效果更逼真、更动人、更惊心动魄。采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现已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体,它除了能极大地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外,同时还具备了许多新的功能,符合人们搜集信息要求,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最好方式,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未来的信息时代必然是一个以网络媒体为重心,以其他媒体为载体的信息相互融合的时代。在多元化的市场媒体情况下,传统媒体有着许多自己的优势及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传统媒体不会完全消亡,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加快信息传播方式的改革创新,充分依靠和利用互联网络等先进的科技技术,大力加强媒体网站的建设,加强网络新闻的使用。在发展中主动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将新媒体带来的压力变为自己发展的动力。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正确应付,紧紧把握时展脉搏,主动接受挑战,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最终取得顺利融合的局面。

(四)传统媒体应调整心态,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

传统媒体应顺应形式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牢牢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只是由媒体工作者单向,造成了媒体工作者高高在上的优势心理。媒体经常不顾受众的感受,自说自话,甚至成了政府的“公告板”,记者也常以“无冕之王”自居。但在网络上,不再由某媒体将信息按安排统一给人们,而是网民可随时从网上搜到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由于网上信息的极大丰富,受众的选择面大大拓宽,同样的信息,你不报,有人报,这就使原来那种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舆论的做法行不通了。媒体应重视受众的反馈,利用网络做好受众调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根据受众的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重点,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真正树立适应市场的新闻传播观念,改变传统的办报、办台方式,树立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为大众服务的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应付未来的各种竞争。另外,注重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让网络为我所用,不断更新新闻传播手段,提高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把对新闻传播的主导型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四、结论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间的竞争虽然是激烈的,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点,传统媒体不会因为网络媒体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依靠自己的优势在新媒体形成的形势下继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应扬长避短,互相扶持,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传统媒体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根据网络媒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策略,吸收网络的优点为我所用,发展壮大自己;而网络媒体也必须紧紧依靠传统媒介,并且利用它的优势,做到两者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处共存、功能互补。

参考文献

[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5.

[2]徐世平.网络新闻实用技巧[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2-3.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4

我国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而网络媒体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开始的“传统媒体信息的播放器”到如今的“海量信息,自己打造”,网络媒体正在探索创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逐步展现出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特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不可小觑。

网络媒体的影响之所以越来越大,与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在对于重大主题的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如:互动性强、信息全面、表现形式丰富、及时等,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众多新闻媒体中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创造了独特的传播效应。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网络媒体在重大主题的报道上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比如,信息来源大部分转载于传统媒体、部分网站人手不足致使宣传难以精益求精等。

表现不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媒体人手不足,有的网站仅靠三五个人支撑。因人手不足,大部分网站都难以建立起自己的采编队伍,有的网站甚至根本就不设立采编人员,所有新闻全部依靠转载。而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网站的工作人员一个人往往需要负责许多栏目,这样导致基本上所有信息都是“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因为人手不足,网络编辑不得不根据栏目的重要性区别对待,这样就导致许多小栏目得不到及时更新,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尽管网络媒体不可能离开转载,但是必要的原创是丰富网络媒体新闻来源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于目前出现的原创作品少的问题,网络媒体首要在解决人才问题,一面宜补充人手,建立自身的采编队伍;一面可对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技能。进而,合理安排转载与原创信息的比例,针对重大新闻主题,寻找独特视角,组织人员进行采访并报道,充实网站内容,成为一个“人有我有、人无我亦有”的网站。

海量信息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对受众而言,海量信息也会造成很大困扰。对一重大事件,网络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面对网络媒体的“信息轰炸”,有些受众会觉得难以适从,甚至会看得眼花缭乱。

网络媒体在对重大主题进行报道时,应该将着力点放在网民分析上,而不是用海量的信息来装点“门面”。网民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信息轰炸,而是想了解最新动态、事件背景等信息,所以对网民进行分析,了解到受众最想知道什么,这样制作专题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受众需求进行栏目的设置,满足受众的阅读诉求,这样制作的专题也就能达到其报道的目的,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浪费。

FLaSH、视频、音频等多元化表现手法,能够增强表现力,赋予报道更大的生命力。但是,目前网络媒体对多媒体手段的利用效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视频的播放也不是很顺畅,经常出现画面“卡”的现象。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视频的传播效率,网民可能会因为这些不足放弃观看视频,而是直接从电视收看相关报道。

成功经验

发挥网络互动性强的优势,知民情、聚民意。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传统媒体主要将信息传达至受众,而受众的反馈并非十分顺畅,报社热线或读者信箱之类的反馈渠道,时效性、便捷性和全民性都难以保证,收集受众反馈的效果十分有效。而网络媒体则得益于强大的平台,能够给受众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从而达到及时知民情、聚民意的效果。正如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以丰富的表现形式,缔造立体的传播感受。网络媒体除使用文字信息外,还可以运用FLaSH、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表现形式,把文字、数据、声音和图像组成能够使人们随心所欲提取和转换的“超文本”,打破了传统媒介形态之间的技术鸿沟,同时又集中了传统媒介形态各自具有的优势。这些表现形式不仅激发了网友的阅读兴趣,更丰富了传播的内涵。

比如。合肥在线的“汶川地震”专题,网站在专题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的位置设立视频专区,直接与中央电视台几个频道并机直播的地震节目相连,在网络上就能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内容。第一时间内让网友了解地震的最新动态,上网就相当于在看电视,这种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尤其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看电视。只能上网的网友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再如,新浪“2008北京奥运”的网上宣传报道,新浪设立了“精彩视频”,包括“典藏特刊”、“花絮”、“走进冠军家”、“焦点赛事”、“访谈”等5个大类。这些视频里有“刘子歌做客”、“宋祖英多明戈合唱”、“伦敦献演8分钟”等,不仅可以让网友随时回顾奥运开幕式以及比赛期间的精彩,同时“花絮”、“走进冠军家”等视频还可以让网友全方位的了解奥运、了解奥运明星,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涵和受众感受。

资讯全面,以海量信息冲击视听。在信息量方面,网络媒体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版面、时空的限制,海量的信息与资讯,纵横古今中外、囊括五湖四海,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全面超越。网络媒体的空间宽广无际,一家网络媒体能容纳千百万条信息,而网络媒体之间也能很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更大大扩展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海量信息一直是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特点之一,也是其赶超传统媒体的一大利器。

互联网的超连接方式,使深度报道文本从稳定封闭文本成为开放运动的多媒体文本。传播者通过有意设置链接点,能极大地丰富报道的背景信息资源,使受众能最大限度了解更多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的前因后果,甚至“背景的背景”,这些背景又通过互联,无穷延伸。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5

网络专题报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新闻同质化现象,成为网媒在差异化竞争上的重要手段。华龙网在探索制作一系列专题报道中有诸多尝试,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主题性专题报道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重庆“3.15”网络晚会就是华龙网在重大主题性报道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网络舆论引导力,就是网络媒体对受众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意见态度的引导能力。当今时代,网络正成为舆论传播的主渠道,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互联网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华龙网本次网络“3.15”专题报道设置了“直击事件现场、曝光事件真相、监督事件解决、倡导诚信经营、主张明白消费、维护消费权利”的主题,使整场晚会的舆论导向由“直击现场”到“倡导诚信”和“维护权利”,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对受众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

每年“3.15”都是消费领域的“宣传季”,但越是这时候,越有不少网民借机爆料,以疏解消费纠纷、投诉中积蓄的“怨气”。本届晚会主动开辟诉求渠道,通过线索征集、播出互动等方式,主动吸纳“怨气”,集中疏导“怨气”,防范了不良社会舆情的聚集和爆发。“3.15”网络议题的设置,为工商系统提供了一个畅通受理消费者诉求的渠道。面对日益高涨的消费维权意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爆料”、“吐槽”的便捷平台,通过积极互动,防止重大负面舆情的聚集与爆发,通过深入细致的身边案例宣传,有效解决了消费者维权难题,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提升社会的消费信心。

本次网络“3.15”专题报道的主题设置开宗明义,将引导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作为网络晚会的核心宗旨。而这一宗旨也在晚会内容的安排上得到贯穿始终、丰富生动的体现。本届晚会在内容上做到“揭示、展示、提示”缺一不可。“揭示”即揭示陷阱、曝光黑幕,让消费者从中警觉,同时又见证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力作为;“展示”即展示广大群众和执法机关的维权成果;“提示”即提示注意事项、教会辨假方法、指出维权途径,让消费者增强自我防范和维权能力。在“揭示”中穿插“展示”和“提示”,树立了正确舆论导向,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传递“人人点击、人人参与”的消费维权正能量。

如此一来,本次“3.15”网络专题报道就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与快速、互动、传播面广等优势结合起来,既唱响了消费维权的主旋律,又贴近网民服务大局,传递了向真、向善、向美的正确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凸显核心竞争力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受众信息的反馈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颠覆了以往“点对多”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打破传者与受者的角色定位,实现“多对多”弥漫式传播。强大、高效、便捷的互动成为这种传播模式下最明显的特点,这从某种意义上正在逐渐改变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拉近了网站与网民之间的距离。“3.15”网络晚会的专题报道从前期造势到晚会结束受众信息收集整个过程,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这一互动优势,发挥受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其主动传播,使重大主题报道不至于沦为自娱自乐,这是整个活动策划阶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华龙网开辟三大渠道,直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消费陷阱、行业黑幕、维权故事等线索。第一个渠道是面向网友征集线索,华龙网开展了“主题您来定,线索您来报,故事您来讲,节目您来做”征集活动,发动网友“爆料”;第二个渠道是面向新闻媒体征集新闻调查视频作品,并设置了“入围奖”和“播出奖”两个奖项,发动广大记者参与晚会筹备;第三个渠道是面向工商、质监、卫生、食药监、法院等单位征集案例。通过广泛征集,网友、媒体和相关单位有了充分的参与权,晚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明显提升,晚会内容的丰富性、鲜活性大为增强。

晚会在呈现方式上创新性地采用了微博转场方式进行串接。首次引入@重庆315晚会、@华龙网充当虚拟主持人,既承担了转场功能,又植入了鲜明的网络元素,形式活泼,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网络晚会为受众接触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更为便捷、更平民化、更草根化的广阔平台,网络互动优势发挥得更充分更直接,改变了传统晚会“我讲你听”、单向灌输的呈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民的主体作用,挖掘出了网民中蕴藏的力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影响力。

平民化视角呈现全媒体传播

重大主题性报道是网络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契机,在新闻报道同质化的今天,在竞争中寻求独家,必须依靠在精准受众定位下独特的报道视角取胜。网络媒体在目标受众定位上的敏感性优于传统媒体,因此在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上,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华龙网在整个主题报道策划中坚持了几条原则:

一是案例线索源自消费者。晚会案例线索源自消费者,确保真人真事、鲜活典型。本届晚会播出的案例,其线索来自消费者投诉、网民报料,确保了案例的丰富性、鲜活性,其感染力也大为增强。

二是题材贴近消费者。选择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晚会曝光服装、汽车、网购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案例,讲述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故事,紧贴百姓日常生活。

三是内容服务消费者。晚会选取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案例,通过揭示行业黑幕,曝光行业潜规则,对普通消费者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有很强的示范意义,起到了服务消费者的作用。

四是效果反馈依靠消费者。网络“3.15”专题报道效果由消费者来评价,做到有播出有反馈。晚会播出时,通过全媒体互动平台实时搜集网民意见,记者进行街头采访,了解市民感受和评价。微博、论坛互动情况以及街头采访情况显示,消费者的反馈互动渠道始终保持通畅。

在报道视角上,网络“3.15”专题报道实现了宣传理念的突破,淡化了说教色彩,突出广大受众的主体地位,在晚会中大胆省去权威等展示环节,信息由受众主导。从晚会定位、内容设置、呈现形态上充分尊重受众意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办晚会。与以往相比,本届晚会话题更为草根,维权故事和典型案例均来自于消费者投诉热点梳理、网民报料和媒体的新闻调查,专题报道的案例取舍紧贴热点,涵盖手机、汽车、服装、网购、理财等消费热门领域,内容选定更加亲民,既曝光负面现象,谴责诚信缺失,又唤醒维权自觉,既有消费陷阱揭示,也有维权攻略提示,增强了报道的导向性和实用性。

整台晚会没有权威的痕迹,没有正理说教的硬伤,寓教于乐,化“有形”宣传为“无形”宣传,以一种人性化、平民化的报道视角呈现内容,针对网民的不同需求,积极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使新闻报道既教育网民、又服务网民,增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未来传媒竞争的焦点之一是终端和平台,谁掌握了终端和平台,谁就掌握了信息推送的主动权和控制力。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平台、桌面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户外LeD平台,都依照市场和技术的不同特点,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服务于越来越分众化的受众群体。

本次“3.15”网络晚会形成了“一次开发,多次生成”的媒介内容生产细分模式。重大主题性报道有了更多的介入和推送渠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传播的全覆盖。另外,重大主题性报道还要在传播终端上善于融合。此次网络晚会,在视频直播中展示微博和论坛直播信息,在重庆3G门户与华龙网官方微博中对晚会直播图文信息进行实时推送,最终实现终端优化组合,提高传播能力,提升集聚效果。

挖掘新亮点成就大平台

让网络媒体专题性报道具有连续性、持续性,发挥专题报道的最大功效。这种连续性和持续性不仅仅表现在持续更新内容上。如能从专题报道中挖掘提炼出新闻点,或是找出另外的实现形式,不失为网媒利用专题策划发挥创造性价值的一种体现。

此次全国首次网络“3.15”晚会的举办,是一次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重大主题性报道上的重要探索。重大主题性报道是网络媒体内容竞争的核心,选题策划和制作的优劣是衡量网络媒体的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尤其对于地方性新闻门户网站来说,是在日趋激烈的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此次“3.15”网络晚会的具体分析,也给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些思路。

拓展思路,树立品牌。地方新闻门户网站起步于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地方新闻门户网站正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创造性地应用自身语言符号来展现新媒体报道的优势,有优于大型商业门户网站的政策支持,有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表现方式、传播渠道和受众互动机制,地方网络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需要充分挖掘。重大主题性报道中,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正在减弱,在受众数量上具备先天优势的网络媒体应保持内容扩张的敏感度,根据自身软硬件可行性,实时开拓新领域,抓住机遇,树立品牌。地方新闻网站正在进入由渐进增长向快速成长的机遇期。抓住机遇,树立突破意识,掌握突破方法;抓住机遇,提高媒体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地方新闻网站就可能迅速做大做强做优,真正成为主流媒体和市场主体。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6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等学校;网络文化;传媒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54-02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高校传媒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媒生产观念的不断革新,以数字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媒体融合的势头愈益强劲,校园主体的网络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了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迫切需要进行高校网络传媒的生态重构。简单地说,“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1]。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容涉及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站社区及“两微一端”等新兴网络媒体。但是,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却为高校媒体生态带来不小的挑战。

一、媒体融合下高校网络传媒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很多高校为开拓渠道、占领阵地,纷纷开设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但整合运营的能力仍然有限;为提高吸引力和传播力,在传递价值时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叠加,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达方式层面,架构、技术、美工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内容制作的能力仍然有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尚未得到优化集成,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观念老化、方法僵化、功能退化。

1.观念老化,导致网络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强化了宣传部等部门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能,但也有部分部门长期存在“教学科研是硬任务,思政工作是软指标”的消极认识和懈怠思想,认为宣传工作与己无关;部分部门责权不一、效率不高,网络建设与管理领域长期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壁垒重重,组织机构人事很难做到统一调配,使得人力和信息资源难以在媒体之间顺畅流转。

2.方法僵化,导致网络文化产品难以引起共鸣。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大多没有跟上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单向型、灌输性的传播方式依然是主流,个性化、特色化、功能化服务远远不够。媒体融合工作只是把“盘子”越建越大,“菜色”却并无翻新,缺乏专门力量、专门人员去研究、规划、推动,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速、海量的要求和青年学生阅读习惯以及用户互动、参与的体验要求。

3.功能退化,导致网络文化应用尚未产生实效。互联网时代,是通过各类应用方便生活、方便沟通的时代。谁的服务更及时、更精准、更贴心、更优质,直接影响学生对各类新媒体平台的选择及归属。而目前的高校媒体融合工作,缺乏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大数据研究平台和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建成的分类引导教育平台,缺乏贴近学生实际所需的各类便捷应用,散落在学校的各类校园网络平台和技术研发团队也难以形成合力。

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具有权威性、完整性等特点,但缺乏高效的传播效率;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传播快,信息更新迅速,但又往往带有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如果不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对传递价值带来的变化,不相应调整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媒体融合很可能只是“简单复制”、“粗暴扩充”,很难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也就很难做好当下的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

二、媒体融合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媒体融合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套人马n个媒体”的作战方式,融合理念为试图通过建立完善的多种媒体形态的组合,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2]。要想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从简单复制到互动借力,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1.从体制机制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衔接”在一起。高校应当引入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议事协调机制,负责统筹协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按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到哪儿,力量配备就到哪儿的精神,建立宣传部、学工、团委、科研、人事、信息化建设等部门组成,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打通校级、院级、社团、个人等多项媒体平台,从体制机制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衔接”在一起。

2.从人力资源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在一起。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部门实体化,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为机构运转、人员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解除平台间管理方式的掣肘。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工作的主体实施平台和教育创新平台,划拨专门的办公场地,购置主流的网络器材,每年投入专项的建设资金,从人力资源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在一起。

3.从考核培育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凝聚”在一起。将网络育人纳入学院年度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学生工作团队考核中,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团队、优秀项目和优秀微产品,参与网络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的学生经考核可获得学生课外实践学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评选活动,划拨专项资金,研究制订校园网络优秀文章优质优酬办法,对优秀的网络名师、宣传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形成示范效应,从考核培育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凝聚”在一起。

三、媒体融合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强调“内容为王”。下一步,为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从内容上体现思想性、教育性,从形式上体现服务性、互动性,从技术上体现安全性、艺术性,应当做好“平台为王”、“关系为王”、“智慧为王”的工作。

1.平台为王,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当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能不断增多,拍照写稿、活动策划、舆情监控、新媒体运营、技术开发等等,都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集合到一起,共同搭建综合性校园传媒平台。

高校可将分散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中的内容资源、采编队伍、产品形态、传播渠道、技术支持等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梳理、分类、整合校级、院级、社团及个人成立的媒体组织,建立媒体联盟,加强联盟建设的科学性和功能的有效性,在热点事件发生时让不同的平台集中发声;选拔一批基础好、实力强的媒体组织作为试点,让其制作的内容呈现在各种平台和渠道中,同时与新技术渠道实现深入对接,试点成果经过不断的修正推广应用到别的平台;在校园里组织开展注重身份代入感、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征、契合学生的表达习惯的网络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推广优秀平台,并通过师生们的使用反馈不断改进,进一步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

2.关系为王,打造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文化产品品牌。互联网时代,宣传信息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的改变。从网络1.0时代基于内容本身的、以评论为主的“单向度众享”转变为网络2.0时代基于社交关系网络的、以互动和参与为特色的“多向度分享”[3]。因此,媒体融合既需要考虑用户至上,在内容生产、产品开发设计时注重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也要考虑到注重大多数普通学生,而不是单单聚焦少数精英群体,并注重建立分众化、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机制。

青年学生充满活力,极富创造力,高校要尊重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平等民主的话语气氛中传达与接受网络信息,成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4]。高校可组织各类活动,发现潜在的微产品制作团队和个人,聘请思政教育、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新闻传播、程序开发等相关专业的骨干老师承担网络引导、咨询、培训等工作,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提升新闻采写和内容生产的能力,积极营造校园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氛围;以项目化方式扶持学生团队通过微视频、音乐mV、漫画、微杂志、移动app等作品的开发和传播,记录校园生活,使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充满趣味性,又保证信息量;在一些学校重大事务规划、重要活动策划、热点事件宣传上,让师生们参与内容生产,以“众包”方式降低成本,唤起师生对校园公共事务的兴趣,这有助于发掘内容鲜活、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传播内容。

3.智慧为王,建设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便利应用商店。交互技术、终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每次变革都在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样式。我们早已过了“平台+内容”的建设阶段,应着力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圈,逐步建立全部运行在由云端、移动化、大数据与社交网络构成的数字神经系统之上的个性化智能服务平台。

在汇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可凭借大数据研究院、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大力推行智慧服务,完成智慧钱包、智慧预约、智慧宿舍、智慧教室、智慧学情等智慧校园应用开发,形成信息海量聚合、入口场景多元连接、用户规模巨大、活跃度高的品牌矩阵;利用大数据库打通信息孤岛,更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和需求状况,实时抓取各类动态数据,精准描绘学生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画像,感知学生实际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四、结语

“90后”已全部覆盖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队伍,而这一群体将成为今后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如何为他们提供积极正面的网络文化营养,怎样通过网络这张无形的大网将他们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既是对高等学校“举什么旗、培养什么样的人、跟谁走”根本办学方向命题的回答,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强调及时、多样、海量、互动、共享,传统媒体强调准确、严谨、客观、深度和权威,两者融合在高校已成主流。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关键要做好“融合文章”。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最大化集成,把宣传、教务、学工、共青团、信息技术等各方力量最优化整合,打造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体化推进、各渠道协同、全方位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成良.“多媒体融合”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J].探索,2006(7).

[2]石艳红.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2).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7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编辑;编辑素质;复合型人才;编辑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739-02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在日渐淡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不仅是载体的变化,其工作形式和内容组织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的编辑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更深、更直接,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成熟,编辑风格基本稳定,编辑个人发挥的余地有限;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需要快速处理大量信息,面对海量信息,网络媒体不可能象传统媒体那样进行反复的审稿。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网络编辑是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网络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味和水平,只有网络编辑的专业性、敏感性、责任心等素质提高了,网站才有生命力,网络文化也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2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区别和联系

网络媒体及编辑与传统媒体及编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如今,有很多传统编辑转做网络编辑,或者网络编辑转投传统媒体,但他们都发现工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上手,虽然干的都是编辑这一行。笔者在杂志社工作过十多年,其间也做过几年的网络编辑,现在就将二者相同与不同之处简单罗列出来。

2.1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相同点

相同之处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或者是其它新媒体,既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编辑,那么,作为这个职业角色而言,对现有的文章或者采访稿进行编辑、整理、加工、润色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追求可读性。不管是什么文章,可读性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无论你将稿子如何加工,最后形成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3)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无论你是自己写新闻还是转载新闻,最核心的东西都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2.2网络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不同点

不同之处大致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1)纸质媒体追求的是发行量,网络媒体追求的是点击率。发行量在一定时期内平稳而实在,而点击率波动有水份。有些网站片面追求点击率,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网站的品味越来越低,作为网络编辑的个人思想也逐渐消失。有些网站的流量、点击率是有水份的,比如,的新闻浏览量很大,因为有客户端弹出窗口,这样无论如何做流量都很大,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现象。

2)网络新闻一般浅、短,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转载,拷贝粘贴;传统媒体的原创相对多一些,而且文章内容在纵深性上把握的更为透彻。这是由网络的特点决定的,既然快,就意味着浅,追求快速,肯定会牺牲文章的质量。

3)网络媒体的编辑离一线较远,大家都是整天坐在办公室,偶尔有个面对面采访,也是应付差事,对于新闻的背景等很多要素都丢掉了;而传统媒体编辑,几乎天天在外面跑,接触的素材自然也深厚了许多。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众多网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严格区分采稿和页面组版编辑、实行频道负责制,有的网站还挖来具有丰富传统媒体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版面上稿,这实际上也反应了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对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认识的回归,也是对网络编辑职责认识的深化。

当人们不再把眼光集中在“网络”这个词上时,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就会被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媒体并没有多大区别,但一直以来网络编辑却被认为是一种低水平要求的工作,不能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众多的网络编辑也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试图摆脱“网络搬运工”这一标签。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媒体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它所标榜的海量信息。因此,需要将处理海量信息的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交给机器完成,而网络编辑就要回归到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精神产品的职责上。编辑的个人文化素养、社会责任心、人文情怀、敬业精神都是做好一个网络编辑的必备品质。

3.2要做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编辑业务又懂经营的人,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复合型人才有着新的内涵。网络媒体依托于互联网、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界面。因此,网络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新闻素养等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还要熟悉各种音视频采集处理设备,还需要有相关素材的处理和网页制作能力,还需要能通过技术系统对新闻页面、跟贴等进行管理,对网站内容的整体营销效果进行设计和预估,甚至还要对与读者互动的网络社区活动进行策划和推演,从而充分发挥出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

3.3要做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者

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心和责任心,作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不仅要充当好内容信息的“把关人”角色,更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人们简单地把点击量等同于影响力,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使得编辑们够实时掌握新闻页面浏览情况,从而导致在内容编辑上经常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出现了网络新闻造假、低俗之风等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网络编辑角色认识不清的结果。编辑通过对素材把关,把相关信息整合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产品提供给网民,网民随之又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因此,网络编辑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地位优势明显。网络编辑不能只跟着受众的口味走,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主动对在传播平台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

4结束语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8

自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在德国问世以来,报纸就不断地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凭借着报道的详尽、深入和方便保存等优势,在与广播和电视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屹立不倒。然而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横空出世,把整个世界带进了后大众传播时代,报纸又一次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笔者认为,网络传媒对报纸的冲击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但不至于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目前网络传媒与报纸的优势互存。但是,报纸绝不能高枕无忧,而应未雨绸缪,尽快找到独特的、能适应未来更为残酷的媒体竞争。

一、网络媒体优势

1.网络传媒的传播速度及其迅速,报纸等传统媒体难以匹敌。新闻讲究实效性,在最短时间内把新闻传播给受众,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目标追求。报纸从采集新闻到读者阅读,需要排版、印刷、投递等多个环节。网络传媒则将新闻采集编排后,迅速上网与受众见面。网络传媒没有截稿时间,使“即时播发”新闻成为可能,记者一旦采集到突发性新闻,随时可网上。最早透露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超级绯闻不是报纸电视电台,而是来自一个个人网站,比美国的《新闻周刊》早了一周。又是网络传媒,最早将长达445页的“斯塔尔报告”公布于世,第一天便接受了2470万受众的阅读,传统媒体几乎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2.网络传媒传播的信息量大、地域范围覆盖广,并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受版面的限制,即使在厚报时代,报纸的文字和信息量总是有限的。网络传媒在这方面可达到无限,内容无所不包。由于因特网上有几千家网络传媒和大量其他信息来源,当读者在一家网络媒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可很方便地转向其他网络传媒主动获得信息,还可采用链接的方式,拓展丰富阅读空间。至于网络传媒的空间覆盖能力不断拓宽,今天的因特网已发展到联通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已有数亿之众,并且仍在迅速发展。

3.网络传媒表现手法多样,综合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更好地表现新闻。受众可以利用网络与记者编辑直接对话,实现双向传播。网络传媒的内容可以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直接地传递给受众,使受众可以更立体、直观地感受网上的内容。从传播方式看,网络传媒实现了互为传播,传者与受者的界线正在溃化,受众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网络传媒还完全不必再利用纸张出版发行,大大解决了报纸出版发行投递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

二、传统报纸优势

1.报纸作为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它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高于其他媒体。由于历史悠久以及多年形成的传统习惯,报纸的可信度高,重大新闻准确、真实,受众从内心认同,报纸的白纸黑字给人强烈的权威感。《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在受众中的威信极高。“九一一事件”发生后,许多电视电台都做了报道,但人们更愿意听听《纽约时报》的看法。而网络媒体由于缺乏“把关人”,且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具有自由交互的特点,不可避免有假新闻假消息的传播。

2.报纸是各种传媒中时段兼容性最好的媒体。一般来说,人们了解新闻获知信息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午8点~11点,下午1点~6点,晚上6点~10点3个时段。然而,通过调查发现,3个时段都让受众了解新闻获知信息的只有报纸,相比较而言,报纸是各种传媒接触行为中最多发生在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上班时间的媒体,因为,人们在上班时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总有所顾虑,但看报纸时的这种顾虑很少。

3.报纸比网络传媒更具有政策和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指的是报社记者地位的特殊性。许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都明确规定,记者有权报道发生的任何新闻。而网络传媒的个人或组织还没有明确的采访权,只有转载权。资源优势,指的是报社的人才优势、新闻网络优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这些新闻就业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新闻传播的规律。而且,在各媒体中,最能随意轻松获取新闻和信息的还是报纸。上网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和技能,听广播和看电视也会受设备和环境的限制,而报纸的环境和技能限制最小,只要认字就行。

三、网络时代报纸的生产发展之道

目前,有些论者十分强调做好深度报道对报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网络传媒为了追求速度,内容做得相对简单,这为报纸进行深度报的开辟了空间。事实并非如此,恰恰是网络传媒更有利做深度报道,因为网络的无限性为深度报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许多新闻网站都有固定的专题,围绕某个新闻专题所提供的材料具有的广度和深度与传统媒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网上新闻报道以超文本方式链接新闻信息,没有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受众在阅读时可方便地查阅各种背景资料。而报纸由于版面有限,与深度报道篇幅较长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报纸的生存发展,还需寻找新的立足点。

1.瞄准网络传媒留下的空隙,着力办好地方新闻。《关于未来五年我国媒体产业发展态势的若干预测》一文中指出,未来报纸的竞争是“全面性与丰富性的规模竞争”,报纸的特色只有在强化而不是削弱其全面性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看,一个人最关心他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而对于外地新闻,除了特别轰动的、特别有趣的,其他的人和事受众的关注度当然要弱些。因此,办好地方性新闻的报纸将大有可为。而且,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网站自行采编的新闻较少,绝大多数新闻来源于各地的报纸、电视和广播,报纸有长期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9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7-0007-02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媒体的优点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发展思考

作者简介:张范龙(1971-),男,朝鲜族。吉林省安图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为长春广播电视台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技术或电子技术

三网融合发展是网络时展的关键,因为传统的传媒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所以要在广电发展中融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等相关因素,提升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市场占有率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型媒体涌现,所以对现有媒体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创新,挖掘其科学创新能力,在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

1三网融合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必要

1.1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加剧,媒体行业中新兴媒体形式逐步涌现,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到现在流行的的网络媒体,在市场资源限额的情况下,市场参与的主体却逐渐增多,因而在此背景下三网融合的思想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并在不断在落实中得到深化,为媒体发展找到新的出入。

1.2三网融合下的广播发展新特点

广播电视这类传统的媒体是通过信号对观众进行资源信息的传递。三网融合应用后,其信息服务已经把单一的业务转向文字、语音等综合性业务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节目。三网融合的实现过程,由专业网络转化为综合网络。性能的提升使资源利用率也得以发展,资源在选取和运用上也得到更多的优化。

2三网融合面临的优势和问题

2.1广播电视的优势

2.1.1内容资源的优势

三网融合以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平台更加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多,不再是单一的有线电视收费,其收费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网络电视的收费、点播电视收费,多样的收费形式为电视台带来创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广播电视服务质量的提升。

2.1.2意识形态的优势

广播电视媒体是国家重要的宣传部门,具有公共服务和宣传的责任以及义务,促进事业和产业发展,因而具有双重发展优势。

2.1.3网络的优势

当前广电的宽带优势可以达到40兆-50兆,网络优势以及可管可控的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

2.2广电存在的问题

2.2.1网络整合困难

广电有其网络优势,但是因为网络发展还不完善,所以有小、散、乱的情况存在,把散乱的小网整合成大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网络的地方格局形式已经形成,网络整合对地方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在整合之前要平衡各方利益。

2.2.2运营管理经验不足

广电系统是事业单位的运行体制,所以工作人员习惯固定的工作环境,但是媒体信息网络是不断发展变化,很多工作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对市场形势预估不准确,因而运营能力不够,市场经验不足。

2.2.3视频节目内容模式类似化

节目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一个热门节目出现其他相似的节目争相模仿,观众对于这类没有新意的节目兴趣索然。

3三网融合下技术与发展思考

3.1综合媒资系统的建立

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方向是节目内容的更新,但是现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增多,对固定的播放终端利用率较低,更多的人习惯运用电脑、平板、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收看相关节目,信息设备要求信息资源也得到丰富。比如,河北电视台已经开展独立的资源媒体建设系统,但这只是三网融合进展的一小部分。如果想要在资源媒体发展中充分的运用这些资源,投入新媒体的发展,整合分散的系统,完善媒资系统的功能,并且结合iptV等播控平台、建设网络景观电视台,建成能够适应各类媒体资源的综合节目制作、播出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输,并且可以运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推动节目的互动频率,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3.2完善高清电视

有线网络电视的发展、高清互动电视的逐步推广、电信宽带网络发展让高清节目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制作、编播、播出等设备的高清化发展或者出现高清和高标兼容标志高清时代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标清也必将被高清所取代,这也是电视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因而,高清化的推进和发展,并加上高清节目制作经验的积累,高清频道是未来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

3.3iptY平台的打造

iptV打造首先要强化媒体属性,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中逐步实现综合发展。iptV也称为集成播控平台,主要是广播电视在各种网络和应用发展的终端总台,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把握、节目内容集成或者生产、对外合作媒体的的传输推广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新媒体的融入就要先对媒体属性做好强化,因而网络广播电台与iptV等新媒体业务的智能定位、结构人员分配,资源运用调配等,都是为了网络媒体的新发展。现在很多电视台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就融合以上相关内容,因为真人秀节目中很多时间是突发,所以不能实现有所设计打造具有新媒体属性的新媒体部门。在新媒体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的尖刀、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基础;新的节目创意,新的内容形式是新媒体建设的主力军。媒体其实归根到底所有的节目宣传都是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新媒体主要代表新的技术引领以及新的节目形态。广播电视不但要打造新媒体,更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新媒体实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一要,加强电视台营销工作的开展,优质节目可以和电信部门写上进行优先营销宣传,积累用户,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精化节目,给观众紧凑的节目流程,不要因为节目形式过于松散失去观众观看的兴趣。二要,局、电台、电视台的相关节目部门、节目编排和选定生产部门关注三网融合,并积极参与三网融合。

4结束语

三网融合在全球信息发展中有诸多方面,其中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不但能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水平,还能提升国家媒体网络发展。我国在网络化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外延提供更多的机遇以及挑战,形成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新形势。这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前景,在改革中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运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推动三网融合的开展;推动广电企业的的发展,完善文化链条上“大媒体”的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小苗.关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的思考[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3(09):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