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能减排的方向十篇节能减排的方向十篇

节能减排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15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汽车方向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1

现阶段,汽车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以及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汽车虽然是现代主要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但是其也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与社会的油耗大户,节能减排便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汽车新能源以及汽车节能技术的开发便受到了各个国家的瞩目与重视。由此可见,研究汽车节能减排的方向及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1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得以迅猛发展,而城市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也随之不断激增。当前,我国机动车的消耗燃料效率远远的低于全球发达国家,充分表明我国有着相对较大的汽车节能潜力;在燃油消费的需求方面,我国所依赖的主要是进口,标志为高油价的能源问题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长期制约,所以,环保技术和汽车节能技术便成为研发汽车技术领域的焦点;燃油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带来了尤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因而除了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综合治理以外,还应当对新型能源加以开发,以此将石油产品予以全面取代,这已经成为汽车节能减排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2强化汽车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2.1使用替代燃料

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资源是极为有限的,而且还是纯进口石油的国家,所以,使用石油替代品也是相当不错的手段。就我国来说,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主要的石油资源替代品,因而可以把煤炭当成是发展及研制替代燃料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煤炭大省诸如山西省已经开始发展基础为煤炭工业的甲醇燃料和合成燃料。除了煤炭资源以外,还可以用氢能、天然气和生物质等来将汽油的使用取代。生产汽车的企业也致力于研发把这些诸多燃料应用于汽车燃料中,福田和奇瑞等汽车生产公司也开始研制及下线投入使用混合动力汽车。

2.2普及小排量轿车

由比较可知,小排量轿车不仅耗油少、车体较轻,最重要的是能够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由分析和统计可知,经济型轿车行驶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为134克,而高档车与中档车则分别是161克和148克,高档豪华车的排放量则更大,大约为198克。目前,可以有效的控制小排量轿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于107克至120克之间。所以,基于消费者摆阔气、好面子的消费心理,可以采用“能源环境成本”理念,利用经济手段诸如税收、价格等,由使用高耗能、大排量的车辆群体对能源环境成本加以率先成本,将与消费享受相一致的经济代价付出,以此作为资源共享与环境保护的补偿。另外,还应当将小排量汽车的负担适当减轻,充分的展现出国家对使用及生产小排量汽车的政策性鼓励。

2.3降低耗油量

部分人片面的认为高油价能够吓退开车热情及购车积极性,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水的平提高以及出行范围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习惯以车代步,更多的人购置车辆,汽车依旧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法国于1990年利用汽车出行的比重大约是82.2%,而在2000年便升至83.1%,近年来也有着明显的上升,由此可见,油价的不断上涨并非会对驾车人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便需要不断加快汽车技术的进步,以此将汽车的耗油量降低。从总体上来看,百公里汽车耗油量的确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要想将汽车油耗减少,还可以降低车速。比如,将高速公路的限速由之前的每小时130公里降低至每小时120公里,这样每年便可以大约节省60万吨的燃油。

2.4再生利用废旧汽车

就汽车本身的结构而言,回收利用汽车蕴含着较高的能源利用价值。日本不仅成立了回收利用汽车的立法机制,并且开始发展回收汽车的新兴行业。在2000年欧盟便将汽车回收再利用的法律及建议提出,然而,我国的汽车市场确实迅猛发展,回收汽车市场十分萧条,在处理废旧汽车方面依然停滞于烧毁、填埋和丢弃等技术层面,不但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对可再生利用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汽车生产和交通部门等,应当携手共创汽车回收站,统一回收处理废旧汽车,将可再生利用废旧汽车加强,以此将乱扔乱丢废旧汽车的现象解决,并且将高耗能企业的压力减轻,实现重复利用资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2.5驾驶技术也是关键

在车辆技术条件一样的情况下,驾驶技术的高低差异,在汽车运行中燃料的消耗也有很大影响。掌握学习更多正确的操作方法,可有效降低汽油的消耗。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技术水平的驾驶员驾驶同样的汽车其油耗差距在百分之二十到是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熟练的驾驶技术以及科学的操作方法,也是汽车节油的关键。

3结语

总而言之,汽车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必须切实的做到对节能减排意识的坚持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支持,并且提高环境保护程度,降低汽车耗油水平和排放量。

参考文献

[1]王松.对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7).

[2]蔡君时.关于汽车节能减排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11(04)

[3]高智强,陈丽娜.光催化在汽车节能减排中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3).

[4]陈晴.浅谈汽车节能减排的措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2).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电厂;自动化技术

电厂自动化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促进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自动化技术是电厂发展的必须条件,有利于电厂的节能与降耗,辅助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结构。目前,我国电厂提出新的改革计划,推进电厂自动化技术朝向节能的方向发展,积极落实节能减排在电厂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完善电厂的运行及发展,体现自动化技术的节能优势。

1电厂自动化技术中的节能减排理念

节能减排理念下,电厂推进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改善电厂现行的状态,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体现电厂自动化技术中节能减排的潜力。

1.1自动化产品中的节能减排

电厂节能减排中,应用了多项自动化产品,辅助电厂实现节能减排,如:微电脑系统、软启动等,表明了自动化技术中节能减排的体现,自动化产品在电厂中的应用,提高了电厂控制的精准度,严格控制电厂运行中的功率、负载等参数,具有节电、节能的特点,还具有全面的控制作用,在自动化产品的应用下,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1.2自动化系统中的节能减排

电厂运行中的自动化系统,也是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的一项代表[1]。电厂中比较常见的自动化系统有:调度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等,目的是提高电厂运行的效益产量,控制资源、能源的投入量,以此来体现节能减排理念的控制作用,通过自动化系统的全面连接,促进自动化技术的节能发展。

2节能减排理念下电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节能减排是电厂未来发展的方向,遵循节能减排理念的要求,分析自动化技术在电厂中的实践应用,如下:

2.1变频技术

变频技术是电厂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中的典型代表,电厂运行中,最为常用的燃料是:煤、油或燃气,潜在很大的浪费隐患,此类传统材料的使用,增加了我国能源的生产量,而且电厂运行中的燃烧消耗比较非常大,不利于节能减排。为了降低电厂燃料的使用量,在电厂运行中引入变频技术,利用变频调节器主动调节燃料的使用量,按照电厂运行的具体需求,控制燃烧的投入量,尤其是锅炉运行状态的控制,变频调节器可根据锅炉的状态,适当调节风量,由此确保燃料符合锅炉的运行需求,规避了锅炉燃烧中潜在的浪费隐患,在锅炉燃烧过程中实现变频调节,表明此项自动化技术的节能优势。

2.2DCS系统

DCS系统是一项具有自动化功能的控制系统,其可辅助电厂实现一体化运行。DCS系统在电厂运行中,自动控制电机、锅炉以及电厂中的各项设备,属于较为先进的自动化技术[2]。例如:某火电厂中引入了DCS系统,该火电厂通过计算机,在整体上监控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全面掌握火电厂的运行信息,DCS系统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其可实时监控火电厂的运行,实现多信息综合化管理,有效控制火电厂现场中的浪费现象,火电厂在DCS系统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掌握运行信息,提供可靠的运行方案,提高了节能减排的运行能力,利用DCS系统严谨的控制消耗和排放,实现了高效率的能源利用。

2.3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节能优势[3]。电厂中的现场总线技术,规模越来越大,以某电厂主机组中的现场总线为例,分析节能的表现。该电厂已经完成了主机组内的现场总线设计并投入实践运行,与传统技术相比,现场总线技术的节能优势有:(1)降低了硬件设备的使用量,现场总线技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优势,减少了硬件的数量,利用pC做为控制站,降低控制室的占地面积;(2)现场总线安装较为简单,同一条线路上可以接入多个设备,大规模降低了安装费用,而且工作量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

3节能减排理念下电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电厂自动化技术在节能理念的作用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朝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结合节能减排理念下自动化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分析发展方向。

首先是清洁与环保发展,其为电厂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流,便于落实节能减排的应用,优化电厂的自动化运行,降低电厂运行中的污染水平,确保电厂运行环境的清洁,达到环保的目的[4]。清洁与环保发展,规范了自动化技术在电厂中的发展方向,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价值。

然后是电厂自动化技术中节能减排的大规模发展,我国电厂中的自动化技术,集中体现在小型系统内,而节能减排理念的要求中,自动化技术应该以全局为中心,在整体上体现自动化技术的节能与降耗,拓宽节能化自动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范围,实现大规模的节能降耗,表明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发展能力。

最后是在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的发展过程中,深化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强电厂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的力度,提高安全节能的水平,以免影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益,完善自动化技术中节能减排的思想,满足电厂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加快自动化技术节能发展的速度,维护节能减排的安全与稳定。

4结束语

电厂自动化技术与节能减排存在密切的关系,电厂企业通过发展自动化技术,加强电厂节能减排的控制力度,提高电厂节能降耗的水平,满足电厂节能发展的基本需求。自动化技术中渗透了节能减排的理念,电厂中积极落实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体现节能减排的实践优势,同时明确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效益价值。

参考文献:

[1]支秋林.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浅析[J].科技创业家,2013,05:191.

[2]常亮.绿色电力的电厂自动化控制探析[J].科技传播,2013,14:75+61.

[3]陈涛.节能视角下的电厂热动发展分析[J].电子制作,2014,19:237.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3

一、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节能是在1979年,其背景是1978年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当时经济加速发展,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指令性规定成为我国当时规范节能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982年国务院批转和颁布了《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成为补充《环境保护法》法律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行政法规和规章成为当时法律调整的主力军。这一时期,从节能减排法规和规章的内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1)重视采取经济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例如对节能基建投资最初为财政拨款,1983年将拨款改为低息贷款,年息只有2.4%,而当时一般的商业贷款年利率在5~/o2e右;1985年以后,以低于商业贷款利率50%的优惠条件,向建成后被确定的节能项目提供利息返还。(2)将节能减排与企业考核标准相结合。明确提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是评定工业企业经营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3)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定。对水、大气资源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建立了相关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4)强化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责任。国务院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研究和审查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和改革措施,部署和协调节能工作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指定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可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节能减排措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关注民生问题。1987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实施后,民用建筑节能受到各地主管部门的重视。

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任务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90年代以来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向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1)基本法律数量明显增多,调整范围逐步扩大。十四大以后我国加快了环保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定进程,在节约能源、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出台了基本法律制度,范围涉及更广。(2)法律法规的综合调整体系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法规和规章作为落实基本法律的强有力手段,在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社会责任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控制、治理、开发的全方位调整体系。(3)法律法规体系向科学规范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济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在制度方面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基于市场的节能管理制度,在节能技术推广、能源定价机制、产业调整等众多领域综合调整。我国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理念,应遵循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的层次和路径发展。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仍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规范。

二、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创新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就是指对企业节能减排活动与节能减排水平产生各种影响和作用的市场制度,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监督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约束与规范。

(一)建立有计划的产业调整制度

目前各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成为影响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应依据国家产业调整方向,改变产业发展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产业调整制度。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三个方面: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耗产业发展、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主要做法是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

在税收制度方面,主要是开辟新税种和完善现有税制。出台燃油税,开征环境税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税制操作性不强,调控效果不明显,需要不断改进,体现在若干方面:如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研究促进新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等。从财政制度来看,首先应该加大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的资金数量,并建立独立的节能减排发展专项资金,规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资金链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在节能减排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链。其次,政府应在采购制度中体现积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的实现。

(三)加强金融制度的推动作用

首先,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探索在政策信贷和商业信贷两个方面完善信贷体系。尊重市场规律,注重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赢利设计,实现商业金融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针对能源管理公司(emCo)贷款制度,能源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独立服务机构,承接企业外包出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并从客户的节能收益中收回投资并获得利益,银行贷款通过能源管理公司最终流入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在金融贷款过程中要探索担保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的介入,增强融资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其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可尝试将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融为一体,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当出现环境污染后果时,如政府负有一定的监管失职责任,保险公司在赔付后可向政府追偿。

(四)促进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排污费征收以总量征收为特征,实现了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国家排污收费标准。根据测算,污水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4元,废气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2元,考虑到排污者的承受能力,污水和废气的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分别规定为0.7元和0.6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各案。在遵循国家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同时,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的真实测评来制定具体的收费价格,同时严格贯彻执行“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原则,体现价格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逐步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是由政府确定总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排污价格。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水平的状况来看,惯性的价格先由行政调控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我们的首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管理思维的改变,价格先由市场调控的思维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惯性思维,排污权交易制度将逐步替代排污收费制度,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限和有效干预。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4

一、具体工作措施

(一)组建节能减排进万家宣传、宣讲志愿者队伍。

组织节能减排能手、家庭节能高手、妇联干部等各方面人员建立节能减排宣传志愿者队伍,进村入户,向广大农村妇女传授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小常识。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现场咨询等宣讲形式,使节能减排意识深入农村,深入日常生活。

(二)利用科普日宣传节能环保知识。

(三)各妇代会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节能知识。

各妇代会通过悬挂横幅,广播,黑板报,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节能知识。倡议全镇妇女同胞们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和承担者,身体力行,大力提倡节约能源意识,自觉节约水电,燃气;使用绿色产品,抵制白色污染;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绿化美化活动,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关爱健康;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开展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购物行动。

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购物行动。利用街天设立宣传点,由志愿者向群众免费发放购物布袋子和宣传资料,培养村民绿色购物的生活习惯,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开展节能灯推广示范活动。

节能灯光效高,与普通白炽灯泡相比发光效率约提高5-6倍;寿命长,节能灯的寿命为白炽灯泡寿命的5倍;显色好,节能灯显色最逼真,能有效保护视力。镇妇联联合科协举办节能灯推广活

动。在街天通过举行节能灯推广示范活动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推广,使村民了解节能灯的优点,进而选择使用节能灯。

二、取得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妇女力量,构建和谐家园。

妇女是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力量。以妇女为切入点,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通过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妇女带动家*庭成员从家做起积极投身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着力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镇村联动,推动节能减排行动的影响力。

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镇妇联与各村妇代会紧密联系,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节能减排行动深入到广大农户。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是通过家庭影响农村,通过农村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良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宣传时间短,影响面不广。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主要利用街天进行集中宣传,由于条件限制,活动只能进行3-4小时,造成影响面不广,不能使村民更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2.宣传对象文化素质不高,宣传效果持续不长。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村民展示了节能减排的好处,但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有限,直接影响宣传效果的持续时间。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5

关键词:电厂;节能减排;自动化技术;火力发电;环境污染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m62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9-0082-02

1概述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其生活质量的问题。电能是人们生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电量的增多可以保障日常生活、工作的稳定。然而我国的发电结构还处于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层面,而火力发电则会使用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长期、大量的消耗最终会导致煤炭资源的稀缺,不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不仅如此,大量的燃烧煤炭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为此我国逐渐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当前的发展重点来看待,尤其是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因废气的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厂不仅仅依靠手工操作进行生产,进而转向了利用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这也大大提高了电厂的工作效率,从而为节能减排起到了推动作用。

2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相关理念

2.1运用自动化产品实现节能减排

为了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一些电厂开始运用自动化产品作为辅助工具。如电厂利用微电脑系统进行控制以及使用软启动等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自动化产品使节能减排成为可能。一些自动化产品的使用,使得电厂在控制方面的精准度有所提升。在对电厂的运行功率以及运行负载进行严格的控制之后,耗电量以及耗费的能源逐渐减少,因此,使用自动化产品可以有效地帮助电厂实现节能减排。

2.2运用自动化系统实现节能减排

除了运用自动化产品实现节能减排之外,也可以利用自动化系统使节能减排成为可能,比如运用调度自动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资源以及能源的投入量问题。依靠节能系统实现对电厂投入的控制,从而使电厂节约成本,并且节约各种资源,进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现。

3电厂节能减排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实现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进程

目前,电厂的自动化系统由三层结构构成,即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以及经营规划三层。为了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除了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之外,还要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通过系统的控制,进而实现操作以及调度等方面的优化。我国有六种耗能较多的工矿企业:有色、冶金、建材、电力、造纸以及化工。这些工矿企业不仅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就需要对其重点的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控制,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对其重点污染源进行污染治理,因此,逐渐完善控制装置并进行系统的及时优化势在必行。通过各种系统和先进设备的共同作用,对能源的除尘、脱硫等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对各种易产生污染的环节进行优化处理,从而使燃烧技术更为优化,使能源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降至最低,进而实现电厂的节能减排工作。

3.2节能自动化产品的研制和技术的开发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厂也逐渐实现手工控制操作向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之后,也使电能生产的方式更加优化、合理,使得电能的生产效率也实现了逐步提升。目前,电厂的自动化技术一般都是运用变送器对计算机系统以及大屏幕的监视器、现场总线等进行控制。虽然国家及电厂正在加大力度实现发电结构的转型,但是在我国的电力规划中指出,即使到2030年,我国电厂发电结构依然是以火力发电为主。而预计4年后,我国的装机容量便可多达14亿千瓦,其中火力发电所占的比重就多达10亿左右。因此,在以火力为主的发电结构模式下,节能减排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要及时需找新的方法,加快节能自动化产品和自动化技术的研发。首先可以寻找新的自动化节能方法,可以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节能技术,再与我国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实现无触点调压、稳压等;其次,采用移相控制技术以及电子安全保护技术等方法及时地对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进行调整和改变,加强微电脑对电厂的控制管理,不断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使能耗逐渐降低,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可以加快研制新的自动化产品和自动化技术,使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储能效率及生产效率等都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

3.3结合信息管理进行节能减排

在电厂使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的早期,一般都是单纯地对控制系统方面的单输出和单输入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再对其进行人工绘图。而这种操作方法一般都会存在很大的误差,且工作效率低。由于电厂对于信息管理的重视不够,导致自动化技术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严重不匹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要重视二者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使自动控制的实用性更强,使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4成功运用自动化技术进行节能减排的表现

4.1变频技术的应用

电厂使用变频技术能有效地控制节能减排。在电厂的运行过程中,一般会利用煤、燃气或是油等资源进行发电,因此,就会有很多浪费现象从中产生。煤、燃气以及油等资源的消耗使我国能源的投入量大大提高。而在电厂实际发电的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很大,以致节能减排难以实现,使用变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变频调节器的使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燃料的消耗量,从而根据电厂的实际情况对能源投入进行调节和控制。与此同时,变频调节器的使用也可以优化锅炉的运行状态,控制燃料在燃烧时的风量。变频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电厂解决能源消耗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实现电厂的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4.2运用现场总线技术

运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帮助电厂顺利实现节能减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厂总线布置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场总线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使硬件设备的应用数量有所降低。现场总线技术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控制,同时利用pC,使得硬件设施的需求量大为减少,并且其控制站的面积也可以因此大大缩减;二是从安装方面来讲,现场总线操作起来更为简捷、方便。在现场总线的其中一条线路上可以进行多个设备的接入,从而为电厂节约了更多的资金。同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人力。由于其工作量小,相对的,电厂对于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也会相对减少。

4.3碳素焙烧控制技术

利用碳素焙烧技术进行生产时,焙烧可以影响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对环保产生影响、对能耗产生影响、对成品的品质和成品的寿命造成影响等。然而碳素焙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多道工艺,因此,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极其恶劣。但是由于长时间缺乏控制,所以其相对的能耗也比较大且污染严重。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已经研发出专门控制碳素焙烧的技术,在电厂的投入使用中,不仅为电厂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也减少了对于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为电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逐渐成为现实。

5电厂节能减排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5.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电厂在节能减排过程中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促进电厂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在利用自动化技术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电厂的可持续发展。自动化技术使节能减排成为可能。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能源,也逐渐促使国家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5.2促进自动化技术的规模化发展

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是符合时展潮流的,而且在电厂的实际应用中,不仅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保证环境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利用小型系统就可以实现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效果,因此,要促进自动化技术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之后,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全国各个领域、各大工矿企业推广自动化技术,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工作。

5.3深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厂的节能减排工作上,所以要不断深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自动化技术在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强,从而使节能减排工作水平的安全性能不断提高。减少自动化技术的安全隐患,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不断满足电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需求。

6结语

我国电厂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生活必须的电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在实际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电厂的正常运行需投入大量的能源、资金,同时,能源、燃料的燃烧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于煤等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大量使用,子孙后代将无这种资源的福祉可享。为此,我国的发展不能只建立在眼前利益之上,而应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一定要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为此,电厂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促进了电力生产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明.自动化技术在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3).

[2]方剑.节能减排理念下的电厂自动化技术浅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7).

[3]姚生魁,胡英军.自动化技术在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9).

[4]任继德.自动化技术在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17).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6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找准节能减排问题症结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节能优先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促进高效循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节能基础工作等一系列举措,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节能减排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关注:单位GDp的能耗下降趋势仍然十分缓慢。“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已累计降低了13%以上。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到2010年底,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有望实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尤其在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的背景下,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但我国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工作,从未放松过。从数据来看,“十一五”第一年我国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79%,第二年降幅达4.04%,第三年则达到4.59%,而2009年上半年已完成3.35%,实际已完成降低能耗13%以上。因此,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20%的目标,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要更快,仍不可放松警惕。

2.社会关注: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是目前节能减排工作考核的三项主要指标。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4.42%和5.95%,这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即将出现。但是,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个不平衡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甘肃、宁夏等省(市、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另一个不平衡是行业不平衡。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在火力发电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有所下降,从而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的增长。这种不平衡既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潜力,也说明主要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进展缓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

3.举国关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时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加之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导致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程度未见根本好转。我国近岸海域的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面积较前几年有所减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幅较大。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一般,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居中;再加之底栖环境质量堪忧及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偏低。近岸海域贝类综合质量一般,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普遍较高。重点入海排污口的污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堪忧。我国海洋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另外,我国海洋赤潮频发,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的趋势明显上升,等等。

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人均GDp)与能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中间需求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推动,到2020年前,仍将是重化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量和新上项目污染物排放的增量较大。同时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过程决定能耗和污染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尽快改变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1.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到位:节能减排动力不足。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式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将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省、市(地)、县和重点企业。虽然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但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存在普遍的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依然高速增长,地方政府以过度消耗能源、污染环境和贴现未来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冲动依然强烈。而中央政府如此重视节能减排,地方政府却在落实中央节能减排的目标时缺乏动力。其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的职责是提出政策方向,地方政府则选择适当的措施负责执行,这是一种合作关系。但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的不一致问题会给中央政策的执行带来较大影响,打政策的“球”是地方利益影响中央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形式。节能减排执行的最大障碍,在于地方政府不作为。地方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缺乏足够动力,这是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分级财税制度不够健全:自我调整能力有限。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尽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已相对规范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得到巩固和提高,但我国地方财政体制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并且在许多方面扭曲了对基层政府行为的激励。一方面,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提高。但财权上收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上调事权,分税制调整给地方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中,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主要来自地方企业的所得税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上有更大的支配权,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力去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入驻本辖区,在很多情况下降低环境保护标准引进一些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的小企业。此外,由于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因此,地方政府服务于企业的意识空前强烈。甚至政府和企业具有某种利益一致性,当企业利益与公众的环境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很可能会优先考虑企业利益,使节能减排的政策执行困难重重。

3.考核体系不科学: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短期化。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基于GDp的政绩考核体系。在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官员具有强烈的投资饥渴症。各地竞相招商引资,宁愿不断降低本辖区的土地价格和环境保护标准。这种政绩考核体系延伸到地方,使地方政府也不得不竞相招商引资,造成产业同构、低水平竞争。地方政府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只能招到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原因在于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在其辖区内不可能有效提供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金融、物流、咨询、会计、法律等相关服务业,导致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不愿意落户。因此,到最后很自然就演变成“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情形,从而使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向小城市扩散。

4.激励政策不够完善:节能标准难以贯彻实施。与政绩考核制度相关的激励是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在标尺竞争下,地方政府会仿效其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来发展本地经济。同级政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学习能提高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但也使节能减排的政策推行遇到更大阻力。事实上,我国尚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化社会的构建,施政导向和人为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很大。以速度论英雄的排序思想,导致了扭曲的政绩观。在经济增长与环保出现矛盾的时候,更多的会选择前者;当“快”与“好”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多的会选择“快”。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利益调整过程,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但并没有对政府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相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创新”倒比比皆是。

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由于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做好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

1.基本前提:形成强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发展。要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要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其次,要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要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要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再次,要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要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要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2.重要条件:提高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在钢铁、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的产业化。三是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通过与客户分享效益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推广节能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3.关键因素:构建绿色的国民经济体系。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和全局高度进行规划、部署,完善资源节约体制,培育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加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强度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在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生产业,促使三次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要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转变,创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效途径: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为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及重点耗能企业,与被考核单位和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目标考核,将节能减排纳入到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协调例会制度,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及时分析研究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计划行为理论;意愿

1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为解决该矛盾和确保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必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国家部门对各类企业进行的节能减排摸底调查,目的在于明确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节能减排研究,制订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及政策措施。第二,针对家庭和个人在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公民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减排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三,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调查,通过调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节能、排污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并促进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和措施的改进。

这一研究,不仅囊括了大部分以前与此相关的各种调查结果,也获得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补充当前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空白。

同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能为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议,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提高企业承担环保公共责任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在环保低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愿方面广为认可的一种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这些中间变量的引入,使得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也同时增强了该理论对实际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主体行为的~般决策,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

(1)非完全意志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愿直接决定行为;

(2)实际控制条件通过准确的感知行为反映,因此感知行为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感知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是信念,但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信念可以被获取;

(4)个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验、人格等)通过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行为意愿和行为。一般来讲,行为态度越积极,得到的重要支持越大,感知行为控制越强,行为的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是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战略性选择,而企业的战略性选择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主体如Ceo或由主体组成机构基于内外环境分析的理性决策行为;鉴于tpB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良好解释力结合国内企业管理现状,本文力图将tpB理论引入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提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tpB认为行为意愿(Bi)即主体执行特定目标行为的意愿,反映了主体完成特定行为的意愿强度。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而言,节能减排意愿越强,就越有可能推行节能减排活动。

行为态度(aB)指主体对某种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或立场。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态度而言,则是指企业对节能减排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拥有的大量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结果和对行为结果评估的信念影响,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战略作用认识越深刻、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结果预期收益越好,则态度越积极。具体包括以下可能素: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

主观规范(Sn)即是主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目标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如:政府,舆论媒体,股东对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重要他人或团队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意向和期望的信念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

知觉行为控制(pBC)是指主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程度,它反映的是主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的影响。就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知觉行为控制而言,它由企业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

课题选取了46个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内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和数据,可供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并结合tpB模型分析,归纳出各种影响因素,如图所示:

依据tpB的观点,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企业的管理者所拥有的大量相关信念,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能够突显,这些突显的信念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关于节能减排的行为态度、决策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和对可能促进或阻碍节能减排执行的因素与强度的认知来影响企业最终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3企业节能减排的tpB分析

3.1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指决策者对目标行为所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主观评价,即决策者认为该行为是有利或是不利的。在节能减排决策中,决策者对节能减排的主观评价更为积极,则越容易实施行为,反之则难以实施行为。节能减排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在调查中,46.7%的企业认为本单位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利润的贡献率低于5,其余企业则认为贡献率处于5%到10%之间。同时,74.8%的企业认为竞争对手愿意自主开展环保和节能降耗工作(其中34.8%的企业认为“非常愿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利润,节能减排行为的经济风险可控,并且能使企业在竞争力水平上有所提升。

这些因素整体产生的积极影响,能促使企业加强行为信念,对行为的实现将产生正面影响。

3.2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该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通常表现为对决策者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该行为的影响作用大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这种社会压力反映为管制压力、舆论压力和市场压力三个方面。管制压力来自政府监督,舆论压力来自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而市场压力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等。例如,2008年江西省相关监督部门对全省18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表扬超额完成任务企业,并通报批评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企业,勒令未完成目标企业在限定日期内报送整改专题报告,深刻分析未完成目标原因,并着手整改,管制压力可见一斑。此外,32.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级部门要求在当前全世界呼吁“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正从期望向要求过度,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都已不得不接受行业内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的向节能减排迈出步伐。企业的重要影响个人或团体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企业都承受着空前的节能减排压力。

3.3企业节能减排中的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决策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意识到的促进和阻碍这一行为的因素,即当决策者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机会越多,可能碰到的阻碍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亦即是说越可能实施行为企业节能减排中,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概括有,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由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中,被调查企业所使用过的节能技术,技术所属企业中有93.5%的企业认为节能技术和产品能起到明显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存在差异。65.2%的企业设置了节能减排专职人员,在节能减排上的资金投入54.3%的企业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l8家(其中包含投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9.1%。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立方面,能源计量制度、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四项制度中,对于其中任一制度而言,大约均有一半的企业已经建立,另外,有36.8%的企业制定了年度节能减排计划。以上包含了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在知觉行为控制中被促进的方面。

对于知觉行为控制中的阻碍因素方面,本项调查中54.3%的企业不知道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方面的申请补贴情况,这意味着监管方与企业关于政策优惠方面的信息并不对称。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节能降耗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企业占36.8%,认为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的占43.5,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的占56.5%,同时,19.6%的企业认为自己未能全面掌握有关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方面的信息,50.0%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41.3%的企业认为市场上的节能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节能,13.0%的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投资较大,缺少银行贷款方面优惠。以上因素的阻碍作用,成为了抑制企业节能减排有效实施的关键。

3.4综述

根据tpB模型,在行为态度上,被调查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长远而言影响是积极的,并且在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规范信念中,企业因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开展和进行节能减排。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因素,而以上两个因素加强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意向,然而,在影响行为意愿的第三因素——知觉行为控制中,企业虽已掌握一定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如节能减排的政策优惠、信贷支持、节能制度建设等,但企业切实的节能减排行为仍受到较大的阻碍,如资金不足、缺少更加有效的技术、节能收益较低,综上而言,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节能减排成本过高而所获得的支持和收益不足,由此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机会和支持,破除阻碍节能减排行为的障碍。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必须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感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控制的影响因素着手。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计划行为理论;意愿

1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为解决该矛盾和确保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必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国家部门对各类企业进行的节能减排摸底调查,目的在于明确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节能减排研究,制订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及政策措施。第二,针对家庭和个人在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公民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减排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三,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调查,通过调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节能、排污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并促进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和措施的改进。

这一研究,不仅囊括了大部分以前与此相关的各种调查结果,也获得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补充当前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空白。

同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能为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议,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提高企业承担环保公共责任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在环保低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愿方面广为认可的一种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这些中间变量的引入,使得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也同时增强了该理论对实际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主体行为的~般决策,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

(1)非完全意志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愿直接决定行为;

(2)实际控制条件通过准确的感知行为反映,因此感知行为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感知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是信念,但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信念可以被获取;

(4)个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验、人格等)通过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行为意愿和行为。一般来讲,行为态度越积极,得到的重要支持越大,感知行为控制越强,行为的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是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战略性选择,而企业的战略性选择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主体如Ceo或由主体组成机构基于内外环境分析的理性决策行为;鉴于tpB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良好解释力结合国内企业管理现状,本文力图将tpB理论引入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提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tpB认为行为意愿(Bi)即主体执行特定目标行为的意愿,反映了主体完成特定行为的意愿强度。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而言,节能减排意愿越强,就越有可能推行节能减排活动。

行为态度(aB)指主体对某种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或立场。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态度而言,则是指企业对节能减排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拥有的大量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结果和对行为结果评估的信念影响,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战略作用认识越深刻、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结果预期收益越好,则态度越积极。具体包括以下可能素: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

主观规范(Sn)即是主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目标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如:政府,舆论媒体,股东对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重要他人或团队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意向和期望的信念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

知觉行为控制(pBC)是指主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程度,它反映的是主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的影响。就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知觉行为控制而言,它由企业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

课题选取了46个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内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和数据,可供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并结合tpB模型分析,归纳出各种影响因素,如图所示:

依据tpB的观点,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企业的管理者所拥有的大量相关信念,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能够突显,这些突显的信念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关于节能减排的行为态度、决策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和对可能促进或阻碍节能减排执行的因素与强度的认知来影响企业最终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3企业节能减排的tpB分析

3.1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指决策者对目标行为所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主观评价,即决策者认为该行为是有利或是不利的。在节能减排决策中,决策者对节能减排的主观评价更为积极,则越容易实施行为,反之则难以实施行为。节能减排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在调查中,46.7%的企业认为本单位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利润的贡献率低于5,其余企业则认为贡献率处于5%到10%之间。同时,74.8%的企业认为竞争对手愿意自主开展环保和节能降耗工作(其中34.8%的企业认为“非常愿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利润,节能减排行为的经济风险可控,并且能使企业在竞争力水平上有所提升。

这些因素整体产生的积极影响,能促使企业加强行为信念,对行为的实现将产生正面影响。

3.2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该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通常表现为对决策者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该行为的影响作用大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这种社会压力反映为管制压力、舆论压力和市场压力三个方面。管制压力来自政府监督,舆论压力来自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而市场压力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等。例如,2008年江西省相关监督部门对全省18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表扬超额完成任务企业,并通报批评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企业,勒令未完成目标企业在限定日期内报送整改专题报告,深刻分析未完成目标原因,并着手整改,管制压力可见一斑。此外,32.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级部门要求在当前全世界呼吁“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正从期望向要求过度,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都已不得不接受行业内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的向节能减排迈出步伐。企业的重要影响个人或团体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企业都承受着空前的节能减排压力。

3.3企业节能减排中的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决策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意识到的促进和阻碍这一行为的因素,即当决策者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机会越多,可能碰到的阻碍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亦即是说越可能实施行为企业节能减排中,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概括有,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由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中,被调查企业所使用过的节能技术,技术所属企业中有93.5%的企业认为节能技术和产品能起到明显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存在差异。65.2%的企业设置了节能减排专职人员,在节能减排上的资金投入54.3%的企业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l8家(其中包含投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9.1%。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立方面,能源计量制度、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四项制度中,对于其中任一制度而言,大约均有一半的企业已经建立,另外,有36.8%的企业制定了年度节能减排计划。以上包含了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在知觉行为控制中被促进的方面。

对于知觉行为控制中的阻碍因素方面,本项调查中54.3%的企业不知道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方面的申请补贴情况,这意味着监管方与企业关于政策优惠方面的信息并不对称。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节能降耗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企业占36.8%,认为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的占43.5,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的占56.5%,同时,19.6%的企业认为自己未能全面掌握有关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方面的信息,50.0%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41.3%的企业认为市场上的节能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节能,13.0%的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投资较大,缺少银行贷款方面优惠。以上因素的阻碍作用,成为了抑制企业节能减排有效实施的关键。

3.4综述

根据tpB模型,在行为态度上,被调查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长远而言影响是积极的,并且在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规范信念中,企业因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开展和进行节能减排。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因素,而以上两个因素加强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意向,然而,在影响行为意愿的第三因素——知觉行为控制中,企业虽已掌握一定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如节能减排的政策优惠、信贷支持、节能制度建设等,但企业切实的节能减排行为仍受到较大的阻碍,如资金不足、缺少更加有效的技术、节能收益较低,综上而言,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节能减排成本过高而所获得的支持和收益不足,由此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机会和支持,破除阻碍节能减排行为的障碍。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必须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感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控制的影响因素着手。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01-0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公共政策陆续出台。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节能减排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政策演进的不同阶段。系统梳理各个阶段的政策及其特征,并在公共政策相关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及作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优化路径。

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

节能减排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节能减排政策的产生,源自解决资源、能源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及稀缺性问题。[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将节能减排政策界定为“节能节水、减少So2和CoD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发展或使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2]。中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可分为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两大类。其中,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相关法律和法规条例;财税政策包括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等。另外,围绕节能减排政策而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也属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范畴。[3]1978年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根据政策的出台时间、时代背景和内容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节能政策与减排政策并行的政策形成阶段(1978―1988)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相比1978年版宪法,1982年版宪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根本依据。依据宪法,197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三十二字方针”,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能源紧缺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198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和《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更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程度”,确立了“节约与开发并重,充分发挥资源的可利用率”的政策方针。国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把节能作为一项专门工作纳入国家宏观管理范畴,从而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了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自1982年起,国务院相继了《对工矿企业和城市节约能源的若干具体要求(试行)》《超定额耗用燃料加价收费实施办法》《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在此基础上,1986年《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节能技术政策,提出了对工业企业实行合理用能、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条例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节能技术改造和应用科研采取扶持政策,重大节能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加快节能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本条例有效促进了中国能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环境污染,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制定了相应标准。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法律,是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项法律,全面规定了水污染治理的管理体制和基本制度。1985年《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各工业企业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一切能源资源,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节能减排上升为基本国策的政策发展阶段(1989―1999)

1989年全国人大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推动了单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创制,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法制化阶段。[4]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开篇强调:“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加大城市环境监护力度,治理工业污染。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针对大气污染做出了相关规定,明确大气污染的范围和内容,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更高要求和目标,要求地方政府运用多种手段来保证本地区的大气质量。1996年《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抓紧建立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和定期公布制度,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

鉴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95年《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使新能源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节约资源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制定节能标准与能耗限额,淘汰落后高能耗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完善节能优惠政策、技术政策,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努力建设资源节能型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了节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节能工作有法可依,为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1999年《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规定了重点用能单位每年最大限度使用能源的数量,要求促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修正阶段(2000―2008)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得到重视。2000年《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交通行业实施节能法细则》《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体现了这一点。2004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提出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的促进节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2005年《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核心,重点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7年《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建立了全套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审核三大体系,标志着中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得到了落实。

面对中国重大水域严重污染的严峻事实,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强调对水污染的监督管理,细化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8年环保部出台《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污染物减排为核心,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污染治理”。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进一步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

(四)发展生态文明的政策融合阶段(2009至今)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主题是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与之相对应,中国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增加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引导,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转向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节能行动。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实行“五位一体”,这是中央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并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报告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旨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后续的节能减排政策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201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都体现了十八大的精神和要求。

《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狠抓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从价格、财税、绿色融资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落实各级目标责任。2016年的《工业节能管理办法》要求重点做好节能管理、节能监察、落实企业主体地位和重点抓用能大户等工作,提升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其中规划第四十三章提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第四十四章提出“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这些理念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节能减排政策的走向。

二、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特征

从政策特点、政策结构、政策工具及其法律效力的视角进行分析,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四个特点和趋势。

(一)政策内容:从宏观到具体,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指标逐渐细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节能减排政策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多见于《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等较为宏观的文件中。其中对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也基本是粗线条的,规定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采用政府管理体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对节能减排的规定开始呈现细化的倾向,并明确了大气污染的范围和内容,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和目标。进入21世纪后的修正阶段,以《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形式出台的政策,对排放种类、数量、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标准,以及处罚方法等的规定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规定更加细化,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并制定具体措施,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实践证明,具体细化的政策内容,有助于政策的落实和责任的追究。

(二)政策结构:从并行到整合,节能与减排的目标逐渐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节能的相关政策比较集中,而减排政策相对较少,符合当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的客观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控制排放、防止污染的政策文件数量增加。总体来看,节能政策与减排政策尽管都上升为国策地位,但基本上属于各自并行分立,各自颁布实施和考核。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政策和减排政策开始融合,如《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涵盖能源消耗考核方案和减排政策考核办法,《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另外,与早期政策相比,2000年以来节能减排政策进入国家发展规划和党代会报告,节能减排政策逐渐呈现出系统化态势,同时表明政策决策层次逐渐提升。

(三)政策工具:从规制型逐渐走向规制型、市场型和信息型的复合

政策工具是政府有效治理的途径和手段。[5]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节能减排政策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政府主要使用规制型政策工具,运用直接供给和管制的方式实现政策目标,如1986年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进入第二阶段后,政府开始采用市场型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价格杠杆来影响组织和公众的行为方式选择,如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提出完善节能优惠政策。进入第三阶段,市场型政策工具得到普遍采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政府开始重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标志和公众参与来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如2007年《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关于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目前,中国政府基本形成了规制型、市场型和信息型三种政策工具复合使用的工具体系,其中规制型工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预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效力:从经济和环保领域走向政治领域,政策层次和法律效力不断提升

鉴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加之近年来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大范围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节能减排政策逐渐从早期的经济领域和环保领域逐渐向政治领域转移,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并出现在党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的政治文件中,表明节能减排政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特别是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apeC等重要会议期间,相关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出台并执行紧急状态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采取超常规手段保障会议期间空气质量,将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升至政治的高度,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节能减排政策的法律效力也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特别是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规范的多次修订,以法律形式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政策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整体来看,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由行政命令主导向经济手段、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方向逐渐转变。[1]

三、结论与反思

政策分析过程具有能动性,需要借助客观而精确的处理方法来提高分析的解释力。

[6]同时政策分析又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科学,政策分析者要运用多元的方法、政策模式,以形成政策知识和主张。[7]

节能减排的方向篇10

一、节能减排的意义

1.节能减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比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衡量GDp的同时要与资源消耗相挂钩,衡量单位GDp增长与资源消耗率的比例,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节能减排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高科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然要重视节能减排的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3.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当然需要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发展方面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探索一条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环境管理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研究

1.环境管理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1.1环境管理政策对节能减排的规划与指导:环境管理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就表现在环境管理政策对于节能减排具有规划和指导的作用。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环境保护部门制定行政、法律、经济等保护环境的政策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这些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对各经济部门和行业的节能减排统筹规划,制定节能减排的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的指导。

1.2环境管理技术对节能减排的制约与贡献:节能减排的顺利实施要需要依靠环境管理的技术。环境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环境管理技术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合作和不断探索的一项使命。完善的环境管理技术能够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环境管理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能够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完善技术管理体系,能够解决目前环境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技术选择不当、企业排污不能稳定达标等突出问题。最后,完善的环境管理技术评估体系为项目的决策、项目的选址、产品方向、建设计划和规模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监测、管理和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3环境管理宣传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与发展:环境管理中还包括宣传教育计划,这些宣传教育计划和措施能够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能减排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加强对外宣传,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同时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可以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这些宣传措施能够促进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2.节能减排对环境管理的反作用:节能减排对于环境管理具有反作用,环境管理是需要具体地应用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因此节能减排的新问题出现会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完善,以应对新问题和新形式。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中对于环境技术的研发有助于完善环境管理的技术体系。并且节能减排出现的新的指标也有助于完善环境管理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节能减排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政策上的规划和指导以及技术上的支撑,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节能减排的意义基础上着重分析环境管理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并探讨了节能减排对于环境管理的反作用。希望本文对于研究环境管理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