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十篇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十篇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12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1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当代价值;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00-0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代表着整个华夏文化的精神方向,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仪、仁、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口号无一不相吻合,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的管理和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思想源泉。

1儒家思想的当代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儒家思想文化中重要价值体现。“仁学”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仁爱”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作为道德范畴的“仁”,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仁”的基本规定即为爱人。如《左传?成公九年》曰:“不背本,仁也”,《国语?晋语一》:谓“爱亲之谓仁”,《国语?周语下》曰:“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中》谓:“仁所以保民也”等等。

在儒家看来,“以和为贵”是管理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标准。“和”在儒家文化管理活动中的运用,一方面用来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的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则用来调节君主与官吏之间的关系,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总之,“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更凸显出其特殊的精神文化气质,饱含深刻的儒家思想内涵。

“诚信为本”是儒家思想中强调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中所倡导“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说明“信”的地位极其重要。孔子在谈到为政之时强调具备三要素:兵、食、信。其中信最为紧要。“无兵,国亡;无食,人死;国亡、人死均不足惜,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这个“信”字在儒家看来,是立民、立兵、、立国之本。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

2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

2.1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

儒家主张“以民为本”,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把人置于核心部分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充分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而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当代企业管理中,就是充分肯定管理主体的创造力。作为事物发展的主体,人具有主动能动性,在处理事务和人际关系中能积极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

2.2继承“诚信为本”,充分树立企业商业信誉

当代中国企业经营以“诚信为本”,即儒家所说的“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论语?卫灵公》中讲“诚信”:“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一个企业想做大或者立于长久不败之地,首先,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只以营利为目的。其次,就是要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道德水平,改变社会不良的风气。最后,就是要“守信”。信,即诚实、讲信用,与公众交往言行一致,守信不移,童叟无欺。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誉,诚信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讲诚信是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不短斤少两,即企业对顾客应该坦诚,注重企业道德。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2.3发扬“以和为贵”,建立企业长期合作关系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以和为贵”。“和”是儒家思想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曾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和”的精髓和教义已然成为人们争相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执中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以和为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成为考察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标准,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极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正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3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3.1为当代企业文化提倡“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提供理论依据

当代企业文化最看重的部分就是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这与儒家人本哲学所提倡的“忠”不谋而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尽忠职守”无疑是对儒家思想中“忠”的延伸和升华,传统人事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员工对企业的遵从、服从,而现代企业文化所寻求的是雇员对组织目标的“忠诚”,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3.2促进当代企业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

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是对公司员工的最大支持和鼓舞。“人文关怀”是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必然走不长远。尊重人、肯定人在当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是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在儒家文化浸润中的东亚社会,神灵的支配力量远不如现实人生哲学的指引,人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及忠信和谐。

参考文献

[1]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家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m].昆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张今声,张悦.儒家文化与现代科学管理[J].管理科学,1996,(4).

[3]杨芳.儒家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1,(9).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3

关键词:儒家思想;创业精神;积极影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116-04

近几年,随着世界性经济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创业和创业精神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胡友旺等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发表了题为《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以下简称《对策》)的文章,分析了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给人以启发。儒学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地位开始下降,中华民国成立后逐渐淡出主流学校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退出了课程领域,而且成为被批判打倒的“过街老鼠”,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文教材中也出现了部分儒学选文,但数量有限、未成系统。如果从文化学角度保守地将每15年算作一代人,那么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四代人未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只是民间口耳相传一些零星的儒家观念。现在真正将儒家思想作为终身信仰的恐怕寥寥无几,即使是中文、历史、政治等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有人通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原典,更何况以理工科大学生为主的自主创业者。因此,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消极影响就极为有限。《对策》文中关于儒家思想及其影响的立论观点值得商榷。如果循着作者的思路,儒家文化依然应当被打倒、批判。实际上,创业包含6个要素,“即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资源、价值和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在创业的决策期、准备期、启动期、经营期都对创业者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说儒学能够真正影响到创业精神的话,那么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影响。

一、误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痛

《对策》一文只笼统地提到了“仁学”、“中庸”、“重义轻利”、“礼治、德治、人治”、“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时代变迁、深刻内涵则没有涉及,尤其是近现代新儒家思想及其影响机制未能阐发。这使人感觉儒家思想好像自孔子以来只有几条干巴巴的、毫无时代感的“语录”条,许多人对儒家思想有着同样的误解。这种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敌视、近代儒学未能完成转型、中国尚未形成公认的普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痛苦的根源,也是它现代化转型的契机。其实,儒家思想不仅内涵丰富、哲理深刻,而且流派繁多、顺应时变,否则怎么会成为两千年专制帝国的核心统治理念呢?

1.儒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经受了三次危机的挑战

孔子确立的原始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策》一文认为:“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儒家思想是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孔子确立儒家学说是在春秋末期,此前夏、商、西周、春秋约1500余年的文明时代并没有系统的儒家思想。而且,儒家思想真正上升为统治思想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至清末约两千年历史。秦汉时期儒学进入第二个阶段。战国末期到秦朝,儒学在法家“焚书坑儒”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重压下,出现了第一次危机。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家思想,形成了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全新儒学,被武帝赏识而获得“独尊”,通过成功转型战胜了政治危机。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佛教、道教、玄学在战乱中逐渐兴盛起来,从思想文化上挑战儒家思想,儒学出现了第二次危机,经过了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形成了宋明理学。最后一个阶段是清末以来,儒学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不能适应时展需要,“新文化运动”和“”中受到猛烈批判,出现了第三次危机,一些新儒家如近代的熊十力、牟宗三、钱穆等,当代的杜维明、成中英、蒋庆等,试图实现儒学的第三次转型以摆脱危机。

2.儒家思想是丰富而多元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学派

孔子去世后,儒学分了八个学派;汉代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也有师学与家学的传承;宋朝时,除了正统儒学外,还有理学、心学等流派,尤其是以王安石、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主张“为天下国家之用”(王安石语);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以至清朝后期出现儒商、官商,等等。可见,儒家思想并不是像《对策》一文所说“出仕做官、辅佐君王”,而且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知行合一。

3.儒家思想是适应古代社会发展的,不仅是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具有重要影响

儒学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个人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正体现了它关心实务、报效君国的人生理想。它既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也具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林则徐语)的情怀,更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崇高理想。儒家这种以国家民族为念的精神鼓舞着历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中国的脊梁”(鲁迅语),书写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儒家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将行政官员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隋朝以后发展成为科举选士制度,提升官员的文化层次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使知识分子有了发挥自己才智的人生舞台,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有益的,明清时期逐渐僵化则另当别论。儒学通过不断地与时俱进,契合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实际,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我们不能用现代标准来苛求古人,批评儒学未能倡导革命、建立民主制度,或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需要。

4.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之急务,儒学不由分说地被批判打倒,未能获得向现代转型的宽容与机会

儒学的前三次转型都是自觉地适应时展需要、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而近代儒学的转型则被西方工业文明阻止了,没有完成自身的蜕变,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近代以来新儒家努力传承儒家学统和道统,乃至政统,尝试改造儒学以适应工业文明和知识经济的需要,取得一定的进展。因此,主张将儒学应用到现代企业创业和管理中,并不意味着保守与落伍,近代儒商的成功、新加坡的儒学治国、日本企业中的儒家文化等都证明这一点,如果儒家思想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造,完全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泱泱两千年的核心意识形态,自然有它的合理内核和普世价值。我们应该从儒学原典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来正确评价儒学的合理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否则,依然沿用“”思维,人云亦云地进行批判,这不符合学术研究的理性精神,更不利于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当然,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一样,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就是其致命弱点,但我们不能因此抛弃中国的本土思想,不顾实际国情,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学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兼收并蓄,将中西方各学说融会贯通,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核心精神。

二、假设:儒学滋养创业精神

研究者认为“文化是区域创业精神差异的重要影响变量”,文化心理是影响创业胜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儒学普遍传承已经断裂,只剩下某些专业机构在进行学术研究,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极为有限。如果重视儒学研究与传承,尤其是正确引导大学生理解儒学的合理内涵,那么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并不是最好的创业理论或管理思想,但它经过两千多年的淬砺,是最符合中国文化心理、人际关系、社会现状的理论。如台湾著名“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就运用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创立现代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创业精神在西方多指创立企业之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资本主义创业繁荣时期,但其含义一直在不断演化。《对策》一文转引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创业精神定义,即“追求商机的精神”,这实际上只是创业的一种商业上的表现,而非全部。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创业精神决不仅局限于经济型机构”。《对策》中认为“创业是开拓一个新事业、新领域的过程”,对于创业者自己来说,所创之业可能是新事业、新领域,而对于社会来说则不一定。

儒家思想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诸多文化智慧,尤其是“知行合一”思想促使大学生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

1.儒家思想给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动力

儒家思想具有进取精神,只是它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政治追求上,我们可以借鉴用在创业中。儒家思想主张君子应该博学多闻、择善而从。“修齐治平”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素质,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为创业做好准备,并且树立远大创业理想,通过创业来成就人生使命。“忧乐天下”使大学生创业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具有更加高远的意境。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思想,让大学生做好“动心忍性”的心理准备,有助于培养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儒家善于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尤其注重“反求诸己”的内部归因,从而激发自身创业潜能。儒学修养能够造就创业者的儒雅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坡语),也可以将创业者个体的创业精神扩大到整个创业团队,影响到每一个团队成员。

2.儒家思想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智慧

儒家思想对创业者来说是极其丰富的智慧源泉,儒家的创业故事可以直接成为创业的经典案例。“仁者爱人”思想使大学生创业中注重人的因素,管理企业注意“以人为本”,给员工以必要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使他们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能够看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创业机会,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知行合一”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使他们明白创业要量力、量财而行,创业过程要循序渐进,把日常的点滴工作做好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中庸”思想可以避免大学生创业急功近利、过犹不及,甚至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做人做事要刚柔相济。提醒创业者儒家的权变思想更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够及时捕捉信息、审时度势、顺应时变、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儒学可以促使企业形成独特的、和谐的、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

3.儒家思想给大学生创业提供道德基础

创业精神包含着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又是创业成功、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中国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对企业职工欺压蒙骗,毫不顾及职工利益诉求,企业人心涣散;对客户则虚假承诺、掺杂使假、隐瞒事实;为获得项目投标或股票上市,进行虚假宣传,甚至不惜使用贿赂等手段。这种企业虽然可能一时得意,但最终必然不能长久。儒家倡导的道德原则对当前浮躁的中国社会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因此,大学生创业应该重视儒家的职业道德教育,当然要去除忠君等糟粕。儒学虽然主张“重义轻利”,但并不是不要“利”,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提倡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得正当的利益,反对谋取不义之财。这样,所“创”之“业”才能长久,创业者才能避免沦为赚钱工具,而成长为强国富民的民族企业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对策:儒学进入创业教育

国际高等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条件如创业环境、条件、机遇等,内部条件如自身能力、心理素养、创业精神等。因此,大学教育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儒学融入其中,不仅对大学生创业具有积极意义,对从事其他职业也是有益的。

1.加强青少年的儒家思想教育

目前,青少年只是在语文、历史等教材中零星接触到儒家思想,了解有限,不成体系,更不会构成其文化心理的主体。虽然有一些中小学开设了“读经”课,但教材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初级读物,而且不是国家法定课程,读物本身未能经过现代解读,引起了一些争论和非议。国内一些大学已经在通识教育中尝试引入儒学内容。实际上,无论是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国情角度,还是从青少年健康成长角度,都应该加强儒学教育。这需要国家将其上升为国家课程,进行符合现代社会的改造和引导,使儒学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源泉。

2.引导学生认识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接受一定的通识教育,其中包括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中有一些古老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如忠君、歧视妇女等,但也不必过于惧怕,试想即使背诵了“四书五经”难道还要建立君主专制吗?相反,可以引领学生正确理解、评价儒学的历史价值,合理分析儒学的文化内涵。如屡受批判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讲清这是古老的社会观念,不能照搬,但其中有遵循规则、尊重家长、夫妻家庭分工等合理成分,而忠君可以引申为报效国家。最好能够结合现实问题和学生自己的人生困惑讲解儒学的现实意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于丹讲论语”等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热烈的响应,虽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这可以作为一种儒学大众化的尝试,不甚完美却是一种突破。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可以开展更深入、更丰富的儒学教育,如组织讨论会、讲座、论坛等,并可以结合大学生创业进行专题讲座。

3.完成儒家的现代化转型,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运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运用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的心理还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家思想涉及仁爱、和谐、以及中庸、因材施教等等,核心在于仁者爱人,这些思想在在现代人力资源中被运用非常广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一、试论儒家仁爱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作用

儒家仁爱思想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儒家思想中对仁爱之心和人的价值有重要体现,强调在一切活动中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认为人民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倡仁者爱人。人民可以在治国兴邦中发挥积极作用。孟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可以发现人在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到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不可代替性。那么在企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的价值。一些企业因为对工作人员不够重视,所以使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利用人本思想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这种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员工,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让员工在企业中拥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由此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1]。

二、试论儒家的和谐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儒家思想中关于“和”的观念有很多阐释,以和为贵,强调内仁外礼,主要想让人们用一些思想道德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提升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团队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要着重培养工作人员团队精神,在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提升企业文化,促进团队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综上所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缺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使用[2]。

三、浅析儒家中庸、因材施教、创新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儒家中庸思想与企业的适度管理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中庸即适度,不偏不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承适度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一定的强度。中庸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极端路线,时刻按照适中的原则行事。这种思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加以理解和应用,对管理者而言,在遇到问题时,要采取适度的解决办法,针对矛盾的根本点,从关键问题入手,减少极端行为的出现,从而顺利解决矛盾。这种思想和理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同时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做好平衡。中庸指导启迪管理者要适当的放宽自己的管理政策,敢于放权,在人才的使用方面,对不同性格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批评时,也要秉承中庸思想,协调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赏罚分明,提升领导者在员工内心的公平公正形象。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张弛有度,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现[3]。

2.对儒家思想中因材施教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分析因材施教在儒家思想属于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施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性本事善良的,在对人类进行教育时,要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分析,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采用灌输式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管理者,要对每一个有潜质的员工进行了解,然后在工作中将员工的潜力最大发挥出来。另外企业要重视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素养对其进行指导,若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管理而轻视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创新,给人力资源在结构和配置渠道方面的调节作用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创新使用,提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定期注入新的力量,不断对其进行优化,这样可以让员工时刻保持警备状态,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去陈换新,督促企业用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去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思想中重视人的特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想法和选择,在人才战略调整方面,要保证用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人尽其才”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去武装人力资源配置。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企业中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气氛,促进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经常长期发展,尤其是外国企业的涌入,使企业管理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作为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集成的儒家文化需要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国儒家思想中蕴含多种管理知识,在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价值。但是对儒家思想要辩证的去看,不是所有思维都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所以要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接受,对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予以去除,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辉.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2):21-23,49.

[2]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00-204.

[3]马逾.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7):247-247.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5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都是其中的精髓和核心,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通过最原始的形成和其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为古代中国社会创造了和谐稳定,也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儒家;道德;主体性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就现今看来,儒家的道德主体性思想也已经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所以,对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生活。

一、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涵义

要研究儒家的道德主体性思想,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道德主体性。道德主体性是指从道德理性层面提升、尊崇、高扬人的主体自觉与意义,并对人的本性、本质的探索。那么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就是在儒家思想中以道德为基础的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二、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孔子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思想核心,成为了以后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的最终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学说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条件下,去提高人主体性的地位,提出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在这一时期正逐渐形成,步入正轨。

(2)汉代时期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达到了顶峰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整个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学说,而这一思想的提出者董仲舒也成为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奠定了基础。董仲舒种种思想的提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进一步的加精,使之成为正统。但是在我看来,他却忽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人的主体能动性都归结为天命的思想,而且把道德的作用,大部分发挥在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使道德成为了君主统治一切的工具。所以说,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在这一时期其实只是一种隐藏在权力背后的工具。

(3)宋明时期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在汉代以后,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兴起,打破了儒学的“正主”地位,所以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这其中以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理”是世界的本原。可是,通过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宋明理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的思想是和实践脱节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虽然为道德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思想材料,但是其终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发展。

(4)明清时期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发展,人们思想进步,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儒家的思想学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有更符合时代变化的思想学说来提升人们的思想,所以对传统儒学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许多开明进步的学者站在客观的立场,在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符合时代的东西,比如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要求我们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改变了宋明理学以唯心主义为主要观点的思想。从这一时期看来,在道德主体方面,更多的体现的是对以往思想的检讨,思考,找到了一个适合儒家思想更合理发展的新途径。所以明清时期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求新,是舍弃不合理迎接新发展的转折时期,为以后的思想发展更符合社会和个人找到了新的方向。

三、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地位

在儒家伦理学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道德主体性思想应该都算是处在核心的领袖者地位,其道德主体性思想也相应地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积极地推进正确的、合理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儒家伦理学说创始阶段,其道德主体性思想便也随之出现,因为作为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是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最佳体现,也是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来源,我们可以说儒家伦理学说的出现,使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找到了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合适的存在,于是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产生是必要的,必须的。就儒家伦理学说而言,我认为最主要的思想目的其实就是对人思想的提升和帮助,使之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什么是一个成功的人,其实我觉得就是一个有善心,有良知的人,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道德主体性思想就是达到这一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道德主体性思想,儒家的伦理学思想可以说不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所以,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在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至关重要的存在。

四、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通过对人的本性的探索,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应该使这种善的本性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性。这种道德自觉性在现代社会中,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融洽,为社会更好的实施道德教育,社会安定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明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强化下,越来越好的去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使个人在现在社会中的发展更加完备。

不管历史如何的变化,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都会在这一长河中保存着优秀的传统思想并合理的变化发展,稳定地发挥着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6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5-02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它不仅体现着传统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长期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塑造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可以说,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成为每个国人日常言行举止所依照和遵行的准则,而这也正是历代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主张:“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1]505。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极其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治国理念、伦理道德、个人修养等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内容。但大致可由三个方面来呈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即儒家的天人观念,儒家的政治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要求。

(一)儒家的天人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来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儒家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尚书·洪范》中就有了天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这一“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孟子也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327。”更是肯定了人性与天道的统一,而董仲舒也提出了“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天人合一论。及至宋儒张载,“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则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当然,荀子也曾强调过“明于天人之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在儒家学说中不占主导地位,没有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也没有构成儒家在天人观上的主流,所以在此不进行深入的讨论。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性与天道的完美融合。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结起来,大致可包括如下三项内容: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二是人必须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且自然的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三是人生的理想是达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二)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又主要地体现在它的治国理念中,儒家的治国理念用楼宇烈先生的话就是“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3]103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这其中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论语·为政》中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而不能片面强调刑罚杀戮,统治者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自己就要谨守善道,搞好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上下就能同德而同心。“齐之以礼”则又补充了要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行礼”“修德”便可国治。

2.“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即要求统治者做好“修己”和“用人”两件事情,就能收到最好的治国效果。

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这又可分为三个步骤:“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149即通过统治者的自我管理,然后再对各级官吏进行管理,最后对百姓管理这三个管理步骤,便可使国家大治,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

(三)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要求

从儒家典籍来看,从先秦至宋明,其共同承认的伦理道德都是以“仁”学为中心展开的,主要的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敬等。而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论语》中“仁”字凡109见,在《论语》诸伦理道德概念中出现最多,由此便可清晰地看出儒家的伦理学核心为“仁”。《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言孝悌为仁的初始,从这种亲亲之情推开,即至“忠恕之道”。《论语·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50,“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89;“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26。而孔子更是反复教导世人,践行仁德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最切近的事情做起,严格要求自我。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125;“克己复礼为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154等等都表达了孔子对个人修行的希冀。及至孟子,在强调原有儒家伦理思想上,又发展了“诚”这个概念。他指出“诚”既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又是一种道德体验的状态,是对本心良知的最终根源——“天”的一种虔诚和敬畏。怠至理学,仍是以“仁”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要先从“识仁”开始。《二程遗书·识仁篇》中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宋明诸儒都十分强调要加强个人的修为,注重操持涵养。理学程朱提出的知行互动、格物穷理、居敬立己的修养法,心学陆王提出的存养本心、知行合一的修养法都更加突出了伦理的切实实践与身体力行的重要性。他们反对空谈性理,不肯实践的空疏学风,将道德实践的方式和个人修养的任务落实在了每一个人的头上,并鼓励世人通过加强修养,坚守节操来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

在上面的阐述中,作者将儒家思想分为三个核心精神来论述,但实际上儒家思想自创立以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项主张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是有其内在独特逻辑性的。如“天人合一”思想,它既是一种儒家独立处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方法,又是一种个人修养的目的和境界,而且还是伦理道德中的必然要求。因而如果将这种整体的思想分割成部分或引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体系与方法,那必然会影响对儒家原貌的认识,造成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因此接下来,作者将力图从整体上综合论述,而不再明确的进行区分。

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一直贯穿着二元对立的思想,作用于西方人的思维中,则十分强调对立性和斗争性。因此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就主张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将自然看作是人类发展的敌对力量,而其结果就出现了西方近代以来一系列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事件。相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则始终坚持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相信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是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中的。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就秉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塑造出了中国人追求人类精神与外在自然,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相统一的高妙境界和理想。当这种思想作用于表达中国人情感的艺术作品中时,便孕育出了与西方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

拿传统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来讲,其乃是真正的线条组合的艺术。由于线条本身的特点,这两种艺术形式便天然的拥有了无限的流动与变化之意。每一个中国人在进行书法与绘画的创作时,都会沉浸在那无限的与自然之流变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中。所以书法绘画之美,美在境、韵、情、意、态,并且这每一种美都是需要人们观照和引入自然之感并倾注自我无限情感之后方能体悟到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儒家哲学思想中另一个基本特征。《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讲如何以个人修养为起点,逐步达到报效国家君王,平治天下的终极目标,这种由内修而达到的“内圣”再开出外修并达到“外王”的方式便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且也是中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三、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上述的阐述,我们基本上澄清并理解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和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的深远影响。而在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认为很有必要谈谈传统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当下社会所提供的种种启示。

谈及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很现实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反思和重新审视。巨大的屈辱和强烈的图强变革精神造成了国人心理的极大盲目和扭曲,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的大多数国人走上了激进的思想变革之路。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和惰性,不利于现代型社会的快速构建,我们当然也不能否定这种激进的思想变革方式在当时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它确实是时代的所需,对于国人的启蒙,对于民族国家的复兴崛起大有裨益。但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有权利将这段历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来审思和考量,我们当初的盲目和冲动真的就只有成果辉煌并毫无弊害吗?我们引入的西方精神究竟又学习拥有了多少,我们屡遭践踏的传统精神又有多少保留和残存呢?

毋庸置疑,毫无信仰的人,也就毫无顾忌,毫不会因为亵渎心中的神灵而产生愧疚感。中国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究其根源乃是信仰的沉沦,权威的丧失以及精神的迷茫。我们太需要一种精神来填补我们心灵的沟壑,为我们建立起真正的依赖并引导我们前行的方向。所以当我们在继续学习西方优秀事物并秉承业已形成的价值观时,是否应该迫切地思考一下对儒家思想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呼唤呢?毕竟这些思想才是我们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基,是我们民族不同于他族的特殊印记,是我们民族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7

关键词: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管理问题,启示

一、古代文化中管理的经典思想

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监督和指挥劳动”。东方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标记”,它们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因此在东方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东方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思想,西方则以科学逻辑为轴心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不管是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儒家在管理思想上测重于礼和义,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儒家文化中“仁”思想不仅能反映出当代管理思想的核心,也对当代管理思想有了借鉴意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者只有从这点出发才能创造出最多的价值。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才能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但是在儒家的学说中,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二)西方科学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的起点高在科学逻辑上,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制约进行管理。而西方文化的起源地古希腊罗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着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思想体系。

(1)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按照其观点,“家庭管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主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其中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被视为是首要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的技术。亚里士多德把奴隶制度看作是自然的劳动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制度的形成是因为人的差异和劳动分工而自然形成的。也许有宜于从事脑力劳动者,有宜于从事体力劳动者。

(2)古代西方的社会管理思想

在古代西方,人们就认识到了用规则、制度、法律去治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性,而不是靠个人、精英、君主去治理社会,裁量对错。这与东方的清官政治、精英政治、人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古罗马成文法逐渐涉及一切生活行为,不论其公共事务或私人交往。书面契约概念来替代习惯承诺,用制度去管理人以防止随心所欲或失信行为。

(3)古代西方的宗教管理思想

西方宗教不仅有自己的思想纲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财产管理制度,而且与当时各国的社会管理制度、财产制度相协调。可以说,一些西方教会的组织管理成效,要远比一些政府的治理更有效。

二、浅谈当代管理的问题

当代管理,顾名思义,它是在管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吸收和借鉴一定的成功或失败的组织案例,对达到或没达到管理目标的行为经验进行整合,从而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组织的管理具体方法。接下来,我将从当代党政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对当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

1、党政管理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我国的监管体系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主要为由纪委主导的,政府的行政监察、检察院司法监督系统和审计的经济监督系统互相配合的模式。但面对高管职权,各监察系统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或直接退而不进,对这些之风等直接忽视。另一方面,部分追求政绩的党政机关,为显示自己的政绩,也容易忽视制度或监管的束缚,即“该制度时不制度,不制度时反制度”。

2、企业管理

首先,部分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产品的质量,管理混乱,没有一个企业该有的社会公德心。因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及品牌效应,适应当代管理需求,有必要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处不合格商品的原因,并立即进行整改和返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全方位保证商品的质量。质量是商品的生命,而合格优质的商品则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管理不应在此环节管理混乱,使其商品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部分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品牌效应,致使管理中缺乏企业文化管理,忽视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管理的重要性,使企业只有表面上的“躯壳”而无内在的“灵魂”,这是致命的一点。

3、财务管理

首先,在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上,这里主要包括对外融资和对内核算。对外融资方面,由于企业的实力和资金流动有限,因而在某项目进行中,困难就很容易产生,如资金欠缺,导致项目停工或延期进行;在对被核算方面,这主要体现在财权方面,历来“掌财权者”都是“重臣”,由于中小企业管理上一般混乱或者人情及其强权情况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造成财务管理人员在操作规则和实际情况上做选择,理所当然,也就造成了不严格或账面不清晰的问题,可以说是“假账”。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问题主要为缺乏约束和监管,各级“小金库”的存在是及时需要解决的。

三、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无疑对当代管理起着一种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中各有其思想的精髓,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从东方古代管理思想的角度

(一)重视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中心”,宣扬人本思想。在当代HR管理中,同样是人视为企业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一个想要成功与壮大的企业,必须重视员工方面的管理,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与人性化管理,将企业的员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人是企业系统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处处为员工着想。

(二)以和为贵

“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在古达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管理中,更应该注重“以和为贵”。首先,建立一个优秀的、有控制力的领导集体集团;其次,要建立意见回馈机制,不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可以通过意见反馈的机制,发表各自的观点,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三)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管理者要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服众。在一个企业内部肯定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员工,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他们工作效率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才会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感受到公平的对待。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实施的过程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能天天喊空口号,重在执行。

2.从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角度

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科学管理的思想,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在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中,科学管理的思想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面临的将会是亏损,甚至是倒闭。企业只有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也更有能力服务社会,造福每一个人。与此同时,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时候,它就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管理的目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员工,使之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历史实践证明:要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是行不通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在不断满足企业员工物质方面需要的同时,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创造各种有利于员工的条件,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要,使员工真正得到满足。

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去利用,将其充分运用到当代管理中,这不光对我们自身有益,对企业有益,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云良.当代管理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8

关键词:儒家精神;企业文化;文化产业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指导,高雄市孔孟学会、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高雄道德院主办的“2012儒家精神与企业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9月21日至23日在台湾高雄市义守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韩国、马来西亚国际儒学界和企业界近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旨:藉由儒学界的专家学者与工商企业领袖们之研讨、交流,以促进企业界体现儒家的伦理与道德精神,建构其优质之儒商文化,强化其企业之竞争力及美好之声誉。高雄市孔孟学会理事长方俊吉担任大会主席,义守大学荣誉校长傅胜利、《旺报》社长黄清龙应邀发表专题演讲。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讨。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应用于企业就可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张践探讨了儒家思想与企业的公共关系,他认为大陆现代企业公共关系要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儒学的积极因素:仁爱忠恕——公共关系的指导思想,为政以德——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中庸和谐——建立良好公众关系的方法,诚实守信——企业形象美誉度的基石。

有两位台湾学者探讨了儒家的义利观。杜明德认为荀子的“义利两有”之说圆融通达,对商业经营更具有积极意义。赖慧玲认为在当今以工商管理为主的社会里应“利缘义取、财自道生”,实践义与利的平衡之道。

王宏仁分析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和谐观念”、“诚信意识”的内涵与精神对在市场经济中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所造成的价值与社会秩序失衡的启示。林天祥从宋赋的内容里挖掘有关治道与人的关系的资料,探讨了宋代对人才的选用、改造及对当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黄雅琦探讨了孟荀管理思维,认为孟子的管理思维偏向价值理性,而荀子偏向于工具理性,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优点和局限,颇值得现代管理学借鉴。

企业的经营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发扬基本的人道精神。吴铭宏、刘怡廷探讨了儒家领导管理的现代意义,认为领导者除了要具备“分享”与“用人”两大特质之外,能“用心诚敬”、“不骄不吝”、“待人宽厚”及“赢得信任”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黄国良探讨了孔孟学说中的理财智慧,他认为资本主义理财思维进入21世纪后已因人性问题而陷入空前大混乱之中,而孔孟学说的儒家伦理、义利之辨与人际关系法则对个人及公司理财均有新的启示。

金清海在其《儒家思想契合于企业经营发展的现代意义》一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应积极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而儒家中的淑世思想、社会责任、永续经营、稳重策略等皆可用于企业的经营,发挥其积极作用。赖淑谨、李樑坚通过中西方管理哲学应用云端服务对顾客价值的分析认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及“科学管理”等西方管理方式相较于“政治责任”与“文化责任”等中国式管理对中国企业并无太大差异,在引入西方管理方式时应与中国式管理相结合。欧天发阐释了儒家终身学习和群育思想,认为终身学习是能力或认知上的长期经营,群育是人际关系与向心力的广泛培植。这些思想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仍有参考价值。

二、儒学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儒学影响了东亚,对于今天东方的企业文化建设仍有着积极作用。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人称“汤三儒”的汤恩佳根据儒家的精神理念和自己从事商业活动的体会认为,应积极弘扬儒家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的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张世敏认为儒家思想对儒商的指导意义有两点:一是以“仁”为本的思想,二是“人性善”的思想。林晋士以儒家的诚信观为核心,探讨信的含义与重要性、内在根源、由内而外之开展及其实践时之权变。王长坤认为儒学中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见利思义、诚实守信、忠孝精神等思想文化对于大陆家族企业文化建设仍具有积极作用。

杨锦富探讨了王船山《四书训义·论语》论学与企业建构的价值,以《论语》为主题而衍说企业建构之理念,其旨要仍不离于“人”,如管理者以学为基础,以人为目标,则管理有用,组织适宜,人才积极奋进。黄宝珊关注的是企业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探寻如何自华人文化传统中寻绎出企业的自处之道,如何在世界的经济体中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

吉广舆对当前台湾的儒家精神和企商文化面临的危机深感忧虑,他从孔门德行中节选出适用现代社会的十种企商交谊方式。其中,人情交谊有七:周全的心态、成全的取舍、贞全的信誉、矜全的原则、和全的认同、损益的标准、内外的真假;事理交谊方式有三:观念的调适、度才的管理、泰然的环境。李金鸯针对先秦义利之辨的讨论,证诸现代企业,寻绎出义利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为商之道。陆声俊认为解决当代企业道德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修复中华文明的道统,重铸孔孟之道的道德灵魂。

三、日韩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日韩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李守爱认为儒学思想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江户幕府时期,朱子学成为“官学”。程朱义理之学自朝廷、武士逐渐渗透至民间,朱子学精神“本土化”,提升了全民的文化水准,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脚步,“格物穷理”的合理主义思想成为日本接受西洋科学的思想基础,为现代日本的文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业。潘畅和从儒家的视角看中日集团主义,她认为中国由于更多地受惠于自然,因此其集团的构成也更多地遵循了自然法则和普世原则而具开放、流动、散漫、个性化的特点,但由于中国的集团没有建构在理性、理念的基础之上,所以最终形成的是小团体而非大“社会”;而日本的集团作为具体的地域社会,建立在明确的生存功利目的之上,理性地面对人为规则,而且通过时代经营,形成了稳固的集团内部和具体的集团主义精神意识。但由于只关注自己的集团,其集团主义倾向在思想和心理上往往表现为“超越性价值的缺失”而易导致危害他人的后果。

刘金才基于对近世、近代商人伦理建构的考察,探讨了日本商人伦理对儒家思想的吸纳与扬弃。他论析了日本近世儒学不具备催生近代资本主义的功能但却有为近代伦理价值观建构发挥媒介和桥梁作用的性质,而且阐明了近世町人伦理理性地扬弃儒家思想对于建构近代商人伦理的奠基作用。日本在建构近世和近代商人伦理过程中对儒学思想所表现的态度和理性吸纳与扬弃的做法,对我们建构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的企业伦理观具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张闰洙以三星集团例,分析了韩国的儒家经营理念与企业精神。他认为以李秉哲为代表的韩国大多数大企业的创始人都把儒家思想推崇为自己的核心思想并基于儒家理念去解释他们的人本主义及经营家族主义。他们根据儒家的理念解释人本主义,把经营家族主义推举为企业的精神。这种企业精神对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崔信一通过代表性企业三星和柳韩金伯利的事例分析韩国企业伦理。他认为韩国企业伦理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创造利润仍是企业经营的理念,因而企业的道德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贡献活动都未能积极展开,带有自愿性社会贡献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制度上或道德上呈现非常薄弱的状态。张钒星提出如何消解在韩国已经执行了几十年的国家主导下的大企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追求健康的经济发展,是韩国社会必须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他认为矛盾缓解的办法是财阀集团的领导必须感到市场伦理的存在,而儒家的家庭伦理,特别是孝悌之义对于财阀集团的道德自觉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儒家文化的产业化

儒学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着丰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何振良探讨了泉州府文庙的当代教育功能和促进文庙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他认为泉州府文庙是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是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基地。借助于府文庙的静态文物景观、府文庙文物管理处的各项举措,以及依托于府文庙广场举办的各项活动,文庙得以多途径实现其当代教育功能。此外,在新的时期府文庙的教育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它在恢复传统时代的儒学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其他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以文化活动活化传统的人文空间可以进一步把府文庙打造为文化旅游景区、闽南民间民俗文化培训和研究中心、创意市集和文化产品研发中心、休闲中心与文化产品销售中心等,这些探索和创意实践对于其他文庙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范正义以泉州天后宫为例,探讨了儒家伦理关系与资本的回报。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泉州天后宫在儒家伦理关系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与台湾及本地宫庙的关系网络给该宫带来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回报。社会资本在惠及宫庙自身的同时,还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移。首先,宫庙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两岸信徒来进行的,儒家伦理关系在给宫庙带来社会资本回报的同时也使两岸信徒受益;其次,信徒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是信徒,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还兼具其他多重身份,这就使得社会资本有了从宗教领域向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转移的可能性,这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本次会议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大家普遍认为随着大陆的崛起,对儒学的发展与继承已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这次会议以“儒家精神与企业文化”为题,既阐释了儒家经典又与公众生活相联系,可谓功德无量!美中不足的是这次会议虽以“儒家精神与企业文化”为题,但缺乏企业界的回应,对儒学的阐释也多限于内释学,有学者建议大会应提出一种宣言,呼吁企业界的回应。另外,会议论文的题目过于宽泛,交锋不集中。但本次会议是两岸、韩、马国际儒学界对儒学的一次自觉反省,是儒学内释学与外释学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相信儒学会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服务于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庆正.儒学为纽带共建中国式管理模式[n].台湾旺报,2012-09-2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9

【关键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变化;思考

一、对于犬儒学派的理解要用正确的方法――扬弃

(一)思想继承的核心就是抓住核心思想

“犬儒学派”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引发了我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思考。在我们认识事物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抓住事物的表象。就拿犬儒学派来说,因为后期的犬儒学派者没能保留和理解早期犬儒学派者思想的精髓,即:道德方面的思想,从而走向了异端。如果他们依然把道德原则作为他们的根本,他们会成为思想家、哲学家,被世人尊重,而不是成为小偷或者乞丐,被人们厌弃。又比如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只有方向对了,路走对了,才能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二)吸取事物积极方面的同时,也要认识其消极的一面

我们可以看出,犬儒学派关于道德上返璞归真的思想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有消极的成分,比如对自己的身体漠不关心,就算是病了也不要管,又比如别人的事情都和我没有关系,就算别人掉到了河里也不要救,因为和自己无关。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人的思想方面的影响很深,这应该也是早期犬儒学派之所以步入歧途的原因吧。因为矛盾的冲突,所以走向两个极端,善与恶的极端。一方面,他崇尚抛弃外在的物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主张“无为”,也就是消极的面对一切,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顺其自然。但是,犬儒学派的“顺其自然”和道家的“顺其自然”是有区别的。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是为了保全自己,延长自己的寿命,有积极的成分。道家的不管别人也是以贵生原则为基础。犬儒学派的“顺其自然”是无目的的,自己的健康也不管,别人的生死也不管,完全由自然决定,忽略了人的主观努力。

(三)关于如何保留和继承思想文化的思考

思想文化既要保留又要发展,保留的应该是思想的精髓,发展应该是采用扬弃的方法,去伪存真,在保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有5000多年的历史,就在于思想在传播的途中保持着原汁原味,并且依靠着政治力量让更多的人接受、传播、再接受、再传播,有新的思想家产生的同时,保留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一种思想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有三个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传播者对于思想核心的把握。如上所说,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其次,要有真正的依靠力量。比如,儒家思想的传播是要依靠政治,不只是儒家思想,秦始皇尊崇法家,“焚书坑儒”;汉朝时期的道家的黄老治术成全了“文景之治”;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依靠共产党。这些事例也说明了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依靠政治力量才能实现,思想与他所依靠的政治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思想可以帮助当权者更好的治理国家,实现“双赢”,而如果指导思想与国家的发展不相适应,那么就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最后,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人的思想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思想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独立存在。

(四)关于现代犬儒主义的思考

现代犬儒主义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贬义的,因为它的消极和不诚恳。早期的犬儒主义是自愿成为“犬儒”,而现如今,没有人真的愿意做“犬儒”,大多数是因为无可奈何。所以,和保护自己相比,道德被看成是无关紧要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道德;何为善,何为恶也变得不在重要,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善恶的标尺。我们在谴责犬儒主义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下他们的无奈。因为无奈,所以不敢吐露真心话,也因为无奈,所以他们为自已涂上保护色。现代犬儒主义是弱者的哲学。哈里斯说:“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一个犬儒主义者往往是在无数次的碰壁和挫折之后,才会成为一个犬儒主义者。是由希望转向失望,然后嘲笑希望。

二、“犬儒学派”对于现实世界的启示

(一)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是因为只知道做,而不思考为什么去做

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这是好事,说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人们也越来越看重感官的享受,从外在世界去寻找欢乐,甚至有些人没有独处的能力,更别说追求精神上的宁静和自由了。思考和独处是分不开的。我们只有独处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和自己交流、沟通,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现在的人们太浮躁,各种小道消息和负面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被世界的潮流推着走,没有机会去思考,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身边的很多人在饭局中游走,也有很多人在不断工作,为了生存,一切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能多点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人们就能够学会平衡,就会自觉地挑出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杜德庸说过:“一半人在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一半人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结论是:人们都疯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的话理解为人们已经没有思考的能力了?所以人们都疯了。人们按照教条思考问题,跟随着潮流前进,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之上的富足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要靠物质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相比之下,精神世界就会很匮乏。精神生活赶不上物质生活的脚步。

没有办法平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的人,要不就会变成拜金主义,要不就会变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利己主义是指凡事都只想到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牺牲集体利益,利己主义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拜金主义太注重金钱,而利己主义太注重个人的得失。我们都知道这两种价值取向是的有问题的。

“犬儒学派”的道德观与这两种价值取向是对立关系。犬儒学派崇尚的是纯朴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只拿自己需要的部分,认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对于自己毫无价值,这种思想与现时代的拜金主义的金钱决定论相对立;犬儒学派追求的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也就是“无我”的生活态度又与现时代的利己主义相对立。

犬儒学派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的表现,在物质方面,它主张化繁为简,需求越少,选择越少,快乐越多,人就越自由;在精神方面,它主张从善,善待一切生物,是一种博爱的情怀。这是一种平衡,因为欲望小,所以,它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富足的。

(三)保留“犬儒学派”的积极思想对现实世界的帮助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是思想就是有价值的,不论它的价值的多少;只要是思想对人的思维都是有影响的,不论它的影响范围的大小。因此,对于现实的人都有思考的价值。我们要取其精华,用其中优秀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犬儒学派”的道德观与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对立,或许可以帮忙解决现实世界的这两种价值取向的问题。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度”的把握。人人都需要物质,没有物质,人就没法生存;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要求人们把握一个“度”。拜金主义者是因为太过于看重金钱(物质),把金钱看作是唯一标准。只要他们放下自己过多的欲望,放下贪婪,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他们就不再是拜金主义者了。利己主义者则过于看重自己的得失,但是如果把握好一个“度”,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想想他人,对其他人多一份信任,懂得换位思考,他们也就不再是利己主义者了。

早期犬儒学派的核心是要人从善,当一个人把善作为自己的基础时,事物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是因为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安提西尼才会努力追求德行,才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求人的欲望之下的道德自由。而追求道德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少的欲望。只是活着就已足够,欲望越少,幸福越多。

(四)现代犬儒主义的研究意义

我们可以从犬儒学派的早期、后期以及现代犬儒主义的发展变化中看出,每一种思想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他的产生都有又一定的历史原因,思想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思想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有句话说:“犬儒主义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他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他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所以……”。犬儒主义者是在不断的用自己的方式印证自己的观点。

人需要理想,需要为之奋斗,不管结果怎样,至少努力了。越来越多的犬儒主义者的出现,说明了人们理想和信仰的缺失,也说明了人们之间的信任的缺失。关于现代犬儒主义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更好的认识现实社会的问题,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m].作家出版社,1996.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儒家文化企业文化缺失重拾

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在国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趋时更新、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形成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而后来的儒家学说的推崇者对其不断加以完善,逐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思想。到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达到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儒家文化为统治者和民众都能接受,具有很强的平民性、世俗性,妇孺皆知,有利于文治社会和教化众生。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

经过三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已经在亚洲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对日韩等国的行为模式,信仰、习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儒家文化调和了市场经济时代的诸多弊端,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和谐、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韩国的企业主要表现出重家族、重群体、重社会、重国家和轻个人的伦理观念,以及忠于国家、尊敬长者、勤劳敬业的道德规范。这都是与儒家文化的观念是相一致的,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韩国相比,新加坡是深受“全盘西化”之害但醒悟很早的国家。早在10年前,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的吴作栋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识。新加坡政府既不盲目模仿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不完全照搬儒家文化,而是按照本国的国情走一条新加坡模式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儒家文化在我国企业文化中的缺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我国掀起了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理论的热潮,各种思想和方法涌入国门,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忽视。儒家文化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思想混乱,致使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在企业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以下的一些现象可视为儒家文化在企业中缺失的表现。

1.视员工为机器

这种思想是基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的,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企业把员工看成具有血肉之躯的自动化机器,让这部机器按部就班,随时可以调动或更换,无须自己的想法,只听从公司的指挥与命令,这样的员工才是“好”的员工,有意见的则变成了异类。也许在泰勒时代这样的想法是可以创造效率的。然而当今的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员工追求成就追求自我已经成为主流的时候,企业不能够再忽略员工的主体性、独特型。

2.过分强调个人能力

现阶段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那些有经验、有学历的人才更是炙手可热。但过分强调个人能力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挖墙角”等不正当的争夺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人才市场的秩序;有些企业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依靠团体的力量来解决,而是寄希望于重金雇来的一个或几个“空降兵”;还有的企业对员工的区别待遇过于明显,影响企业内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相对于团体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只有依靠团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办到。

3.过分迷信经济杠杆

很多企业迷信经济杆杠的作用,误以为只要提供良好的待遇就能够形成凝聚力,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当竞争企业提高待遇的时候,就只有不断提高本企业待遇才能留住人才,这样的做法不但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还未必能够长期地留住人才。新加坡就曾经利用高薪从世界各地吸引了一批人才,但发生金融危机、薪水减少时,他们却纷纷离去。企业为了吸引或是留住优秀员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自然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之上更重要的就是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也就是重视文化纽带,用企业文化留人。

4.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为了达到追逐利益的目的,不惜违返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惜蒙蔽自己的良知,这种观念无疑是当今企业许多诸如以“信用危机”为特征的不道德行为、官员受贿问题、环境的恶化、能源危机等产生的根源。我们在借鉴国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过程中必须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确立我们的主导思想,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转贴于

三、重拾儒家文化构筑中国模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式,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其基本核心是传统意识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它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来构建“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应从儒家文化中吸取的内容

(1)“性本善”的人性论和人本思想。儒家认为人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是美好的。性善论,使儒家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纵观工业文明,人的地位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综合素质的人的变化,企业对人的价值和核心作用越来越重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正是人本思想的回归。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与人力资本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吻合。儒家的人本思想要求企业关心、爱护员工,这样才能受到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远非奖金、福利之力所能及。

(2)“不谋其利”的义利观。义,就是道义。利,即功利、私利。儒家文化倡导重义轻利。现在有很多企业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利润,因此不讲道义,不惜制假、贩假、以次充好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来追逐超额的利益,这不但不利于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更破坏了我国企业的对外形象。诚实守信、不见利忘义应该是今天的企业应该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

(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文化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国现在的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4)“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精神主张的是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防患于未然,在灾祸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应急的准备。这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尤其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如果不提前做好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的应对就将被淘汰。现在有的企业开始推行“末日管理”,就是对企业忧患意识重要性的证实。

(5)“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儒家文化重视“忠”,孔子曾提出“主忠信”;儒家又重视“公”。《礼记·礼运篇》曾明确提出“天下为公”的命题。把“公”与“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儒家文化的“公忠”观。

成功的国际大企业有浓厚的国际意识,更有爱国主义情结。因此,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大胆借鉴儒家的公忠爱国思想,培养企业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这样我们的企业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就会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来建设我国的企业文化时也应该意识到,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儒家文化也有它的弊病,如:不尊重制度的人治文化,剥夺人创造力的奴性文化,管理方法落后的家族文化,使企业丧失活力的专制文化,任人唯亲的血缘文化。我们在吸收儒家文化精髓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剔除这些糟粕。

2.传承发扬儒家文化的途径

(1)企业领导者的提倡。在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企业家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因此,企业家本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此企业领导在企业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领导者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缔造者、提倡者和管理者;领导者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的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关系到儒家文化价值观建设的成败。

(2)借助企业组织政治力量。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思想和方法充斥于各个领域,国家缺乏主流,西方文化的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意识也趁机涌入中国,导致人们思想混乱、缺乏信仰、价值观念缺失,从而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矛盾突出的局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很困难的,有必要借助企业组织的政治的力量来对儒家文化进行提倡。企业中的党组织应该扛起宣扬儒家文化的大旗,使其深入人心,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员工优良的道德品质。

(3)借助外部传媒力量。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是一部有着浓浓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味道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共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收视率。相反很多中国本土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却一味效仿西方,为广大观众所厌烦。这说明虽然我国处于思想混乱时期,但人们内心最为认可的还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通过电视剧这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来宣扬,使得人们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王乐钟:论儒家学说与现代企业文化[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2]王心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J].包头职大学报,2005年第3期

[3]潘宏志唐飞:韩国企业的儒商文化[J].人事管理,2003年第7期

[4]张绍娥:儒家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建立[J].现代企业文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