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镇精致管理十篇城镇精致管理十篇

城镇精致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24

城镇精致管理篇1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城镇化建设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搞活农村经济,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稳则国家安,农业强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反展观,积极实施小城镇建设才能做好农村工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附力强的小城镇相应刑侦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小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协调机制”。

一、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城镇数量有了大规模的提高,质量获得了很大提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城镇化水平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城镇化水平依然不高。城镇化水平低必然导致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1994年后,我国财税政策实行两税分制,财政权进一步向上级倾斜。与此同时事权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权特别是基层乡镇政权建设中面临着资金的短缺,为了加强资金的积聚乡镇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这有可能增加农民负担,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同时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

3.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不合理。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乡两栖的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现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范围。

4.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城镇化建设。乡镇政权人员冗杂,机构庞大,机构设置不合理。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当前大部分乡镇政权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诟病。根据行政管理学的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某些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群众事情上方式单一,方法粗暴。造成政府公信力降低,干群关系紧张。

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目前,应继续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挖掘出口潜力,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

2.大力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城市化是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出现的城乡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的调整过程。因此,经济的集聚和发展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兴业才能强镇,市旺才能富民,脱离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使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

3.改革城镇的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小城镇政府必须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建成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要转变镇政府的职能,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镇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

4.要加快城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小城镇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镇档次品位具有重大意义。要提高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保障正常的教育经费。促进城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新卫.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J].国土资源情报,2007(7).

[2]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3]顾文选.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和速度问题[m].城市问题,2008(2).

作者简介:

城镇精致管理篇2

一、指导思想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为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环境、发展高新经济、倡导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总体目标

(一)概况

麻丘镇位于江西省会南昌的东面,西抱瑶湖,东接塘南,南靠抚河,北连滁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往余干、万年、景德镇乃至浙江沿海的省二级公路昌万公路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并与京福高速公路乐温段在境内交汇。

(二)定位

随着昌万公路和乐温高速公路的贯通,麻丘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根据《南昌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年)》要求,按照“西进、东拓、北控、南延”的总体指导思想,麻丘定位为南昌的东大门,高新区加工业基地外延式发展重点镇。

(三)目标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江西重点镇、打造南昌东大门”这一总体目标,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农村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工作,加强农村维稳网络和基层民事调解网络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确保农村社会秩序良好和社会稳定发展,努力使我镇面貌3至5年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三、具体任务

抓住机遇,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找准定位,加快发展步伐,围绕“一个目标”,即把麻丘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小城镇;推进“二个对接”,即与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对接,与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对接;发挥“三大优势”,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四大产业”,即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和物流仓储、商贸等第三产业,为全区乃至全市的大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20__年,我镇将在以往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即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

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在瑶湖桥头麻丘境内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麻丘新型小城镇文化的象征,麻丘镇发展日新月异的见证。

(二)打造两个中心示范村

以鲁溪、武溪村为示范点,建设两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文明示范中心村。中心村的工作以抓好村组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解决建设无规划、进出无道路、排污无渠道、垃圾无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使农村村容村貌有一个明显改观。

(三)推动三项致富工程

继续扎实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工程,帮助村支书制定“双带”规划,选准“双带”项目,搞好项目与资金、技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金凤、鲁溪、库前村建立三个大棚蔬菜基地,预计这三项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建成后每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该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四)加强四项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道路、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1、完善路网建设。一是硬化全部村级道路,使我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二是完善三纵四横七条道的道路方格网建设,三纵即昌万路,文教路,荷湖路,四横即麻中大道,麻中东路,厚溪大道,南厚路;三是美化、亮化现有的昌万、文教、厚溪、刘城等省、市、区、镇、村、组6级道路。

2、新建一所小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一所小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该小学拟紧靠麻丘高中部建设,占地面积约30亩。

3、启动两个小区。小区建设地点分别为麻丘老农贸市场和卫生院以南空置地。作为文明村镇示范点创建工作的一部分,这两个小区建成后将主要用来对拆迁户进行统一安置。

4、繁荣两个市场。进一步搞活武溪、麻丘集贸市场,繁荣我镇经济,便捷我镇居民生活。

四、实施办法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示范点工作是当前我镇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和完善创建机制,狠抓任务落实。

(一)精心规划,严格建管

1、划编制上,突出一个“高”字

这步工作我们已经完成。20__年,我们聘请武汉大学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在充分论证麻丘镇的实际情况和区位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城镇规划的新理论,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麻丘的城镇性质为:南昌的东大门,是高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窗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服务南昌市的卫星城。同时,高起点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用地,城镇景观等专项规划及城镇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详细规划,并正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2、在建筑设计上,突出一个“精”字

城镇建设中,最能体现城镇建设的是城镇建筑,而城镇建筑的特色主要取决于有无好的建筑设计。麻丘作为一个新型小城镇,将不追求大中城市的高楼大厦,力求在“特”和“精”上下功夫。在众长的同时,注重塑造自己的特色。我们将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南昌东大门的实际,力争在建筑物立面的设计上作文章,出新意,选好外观色调,在体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保持整体建筑风格的一致,雕塑一批精品建筑和城镇标志性建筑。同时,为了突出城镇特色,我们一是在追求建筑风格的同时,加强城镇绿化设计,精心选址,规划建设好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广场,在丰富城镇景观的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在行道树的设计上,我们将采取高中低错落、乔灌木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绿化方案,栽植草坪,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积极开放建筑设计市场,精心搞好城镇整体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对各项建筑工程,我们将不求大,但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力争把每项工程都建成一个精品。三是在塑造镇区新特色的同时,还将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3、在城镇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

城镇管理是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市容监察机构,对城区的绿化、美化、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根据城镇绿化“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由镇里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辖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绿化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在全镇主要街道设置果皮箱,新建公厕,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大市容管理力度。城管监察大队每天对镇容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管理,坚决按章办事,取缔违法建筑,清理马路市场,方便居民。四是加大亮化工作力度,以店面亮化为主体,以高层建筑亮化为点缀,以户外亮化为衬托,不断营造亮丽夜景。

(二)创新体制,多元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以镇为主、市县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组团开发、滚动推进”的原则,考虑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综合开发公司,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麻丘文明村镇建设。

1、立足资源,盘活现有资本,使“死”资产变成“活”资产

众所周知,在集镇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一些双管单位、镇直单位聚集的地方,往往是集镇的中心地带,繁华的商业区。根据现有的集镇规划,把这些老单位迁出来,不仅有利于其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出黄金地段,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我们可以抓住日后规划的契机,动员镇直单位和部门到集镇新区征地,盘活原有的黄金地段。这样,不但改善了办公条件,而且可以通过挖掘资源,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2、综合开发,扩张资本总量,使“小”资产变成“大”资产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以开发促建设、以建设促开发,实行以地生财,以房带路,滚动发展,自求平衡。通过以建引建的方式,考虑在路两侧开发临街商住楼,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改变集镇面貌。这样,通过综合开发挖掘资金的同时,使小城镇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3、创新机制,集合民间资本,使“散”资本变成“整”资产

面对资金紧缺的困难,我们将大胆探索尝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在坚持公共事业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多渠道、放开经营、公平竞争、有偿使用。如通过拍卖道路的冠名权,加大基础设计建设的投入,通过运作,转让灯箱广告的经营权等形式,广开筹资渠道。另外,为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购房居住,我们将根据自身条件,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镇建房、购房,使之成为集镇建设的主体。

五、工作要求

(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使“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在我镇能顺利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顺华

副组长:徐水保毛永钢

成员:邓宝根周宽堂周建海魏海龙胡石子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部署全镇的文明村镇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村、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抓好活动的开展。确保创建活动有安排部署、有实施督查,有总结表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四)多方联动、齐抓共管。

创建文明村镇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一致、齐抓共建。综合推进村镇组织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等系统工程。真正使我镇的整体面貌和文明程度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五)依靠群众,以民为本。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文明村镇工程的受益者,又应是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创建文明村镇应体现群众性。要在创建活动中,吸引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开展以文明村镇工程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十星级农户”等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自我受到教育,在科技、法律、文化、卫生“四进门”活动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中素质得到提高,在美化村容村貌活动中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受到教育”的良好局面。

(六)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程,将大力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村、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精神,把创建文明村镇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出台务实的举措,狠抓落实,一抓到底,跟踪问效,确保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看得见的成效。

城镇精致管理篇3

关键词:地籍管理城乡分治数据库设计系统管理结构arcGiS

银川市地籍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开展地籍调查,建立了在城镇以产权、产籍管理为主的城镇地籍管理体系和在农村以资源性管理为主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在多年的地籍管理中,两套系统管理既有联系又相分离,这种严格区分城乡区域并采用不同管理要求的城乡分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用现代地籍管理的要求。

一、城乡分治地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分治管理模式不能真实承载地籍信息:由于受技术和条件的约束,我市原有地籍管理是按农村和城市区域分别管理,即分为城镇地籍管理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其中城镇地籍管理微观上以1:500地籍图为支撑对城镇建设用地的产权、产籍管理,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宗地为单元,对宗地以外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管理并不能详细反映,如闲置土地、批而未用等土地利用状况,这对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盘活土地资源等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土地则主要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侧重资源性管理,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变化进行管理,对分布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的产权、产籍则不能像对城镇宗地一样进行有效地管理。

2、城乡区域模糊化和不确定性:随着大银川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及用途变化高度密集,城乡区域界线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很难从物理位置上明确城乡的界线。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变化最频繁的区域,如果一定要设置城乡边界的话,这种边界应该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这种严格区分城乡的分别管理模式,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等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现有的土地管理和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3、给地籍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困难:城乡结合部是土地最活跃、变化最频繁的区域,是地籍管理的难点,无论是原针对农村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还是针对城镇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这种严格按城乡区域来管理的模式都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土地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受原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地籍信息化建设中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并且各自系统独立、数据独立,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相互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难以保持地籍的一致性。

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新标准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银川市在制定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相关标准时,区市有关专家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将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为统一数学基础、统一分类标准、统一城乡调查的一项工作,外业测量普遍采用了3S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和新的作业方法,城乡内业数据处理均采用了arcGi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平台拥有强大和完善的GiS服务架构,支持高度的可伸缩性二次开发,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基于以上的情况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基本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1、系统应该的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要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参考数据库设计通用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银川市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坚持标准化、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的设计原则,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的、开放的、适用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建库要符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数据库建库规范标准、国家已经的许多基础的行业分类、代码标准,以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库设计标准。对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数据,国家通过规定数据交换标准而对数据标准化做了硬性的规定,不能违背。如果存在地方性标准和传统做法和国家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应分析清楚原因,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实现地方标准业务目标的解决方案。

2、系统管理结构的相似性。在我国城镇现行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是宗地,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是村民自治小组,两者均属于使用者层面。即我们可以在一套系统中、同一操作界面下以相同的手法实现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按土地利用管理和产权、产籍管理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管理。

现有我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按:区―街道―街坊―宗地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见图1)。

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图斑模式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见图2)。

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都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原有管理模式中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城镇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宗地权属信息,而农村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图斑信息,重在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实际上两种管理模式在数据级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只是过去的农村地籍管理模式弱化了对村民自治小组所有权信息的管理,目前银川市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正需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环节的管理,城乡地籍数据的管理统一到县(市、区)―街道(乡、镇)―街坊(行政村)―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图斑(地块)模式上来(见图3)。

权属单位是建立在图斑(地块)之上,具有相同的权属名称的图斑(地块)的集合。具有同一权属单位连续、无缝的图斑(地块)组成一宗地,因此宗地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图斑(地块)组成。已经完成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充分结合我市实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分街道,以城区内主干道、自然巷道、沟渠划分街坊。地籍编号均采用二次土地调查要求的“分区代码+街道代码+街坊代码+宗地编码”组成,其中分区代码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三位,街道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街坊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宗地编码采用“四位数字码”,如:1040070080009为兴庆区第7街道第8街坊第009宗地,而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登记工作也采用了相同的编码方式,因此从底层数据机理上看,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也完全具备。

3、不同精度影像的更新管理。arcGiS软件支持mrSiD影像文件的调用,并提供mrSiD影像压缩扩展模块。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技术Lizardtech公司的mrSiD(multipleResolutionSeamlessimageDatabase)影像压缩技术使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GiS系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mrSiD格式可以将影像文件以一定的压缩比进行压缩,并支持多幅影像的拼接压缩,可以将航空影像和其它遥感影像压缩为一个mrSiD文件,建立历年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由于mrSiD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可以将影像按不同分辨率还原,而占用较少的内存,显示速度与文件大小关系不大,使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能直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工作人员和领导能更直观地了解地表的各种地理信息,增强系统的易用性。通过矢量和影像数据叠加显视,提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4、城郊结合部图数的接边处理。城乡一体化接边存在精度不同的问题,原则上接边时要低精度符合高精度,操作时精良保证高精度图形不变,低精度图形变更。考虑二调数据已经上交国土资源部,图形的接边即为一个变更操作,涉及较多的变更操作和历史记录保存。可以增加显示数据库的概念,显示数据库是指只用来显示城乡接边的成果,对于统计出图等工作全部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作为数据源,即对显示库进行接边,而二调成果库没有任何变化和上交数据一致,城市沿城乡分界线变更一圈后成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数据库。

1)线与线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线地物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线地物的尾节点上,保证两条线首尾相接,没有重叠和遗漏。

2)线与面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地物中心,达到符合现实中的对象的目标。

面与面。1、若两个面图斑偏离较远时,则在数据整理时将其打断并分别融到相邻地类中;2、对于宽度差异,如果l:500的面图斑宽于l:1万的面图斑,则以l:500的数据为准;3、如果l:1万面图斑宽于1:500的面图斑,则一般是由两种比例尺数据采集的方式和地类划分方式不同造成的,数据处理对仍然保留l:1万的数据。

囿于水平限制,以上设想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新土地分类制度的实施和城乡土地统管形势下,希望我们能以二次大调查为契机早日完成银川市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的步伐,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⑴《地籍管理》简德三上海财经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⑵《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tD1001-931993年6月出版

⑶《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徐德军 杜清运 钟美

⑷《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王琴 许加东 刘剑锋

⑸《时态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与历史宗地管理的研究》曾光清 唐丹玉 

城镇精致管理篇4

  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建委的正确指导下,建设系统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克难勇进,开拓创新,围绕年初三级干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思想大解放,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气魄,管理大力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半年里,我们按照年初所定的目标计划,围绕目标抓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显著增强

  规划是龙头,也是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我们始终抓住这个龙头,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履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狠抓规划控制。一年来,全区共审批建设项目××家,面积××××m_,其中批准国家集体建设××家,面积×××××m_;个人建房××户,面积××××m_。国家集体建设规划审批率达___%,个人建房规划审批率达__%以上。为优化环境,树立“环境最优,服务最好,形象最佳,群众最满意”的部门形象,对××××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做到上门服务、跟踪管理。同时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区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了××××、××××、××××厂等多项工程的测量和划工作,以及××××工程实地放线、×××拆迁安置区的测量、规划等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的中心,必须注重完善和强化城市的集聚、辐射、人居、服务等功能,我们以调整城市发展格局、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手,把老城区做精,把新城区做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大投入、大力度、大动作,上下互动,密切配合,半年来,全区共完成城镇建设投资××××万元,其中××镇××××万元,××镇×××万元,××镇××××万元,××乡×××万元,××乡×××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配套建设分步实施,我们围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大工程做文章,全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万元,其中××镇×××万元,××镇×××万元,××镇×××万元,××乡×××万元,××乡×××万元。城区和各乡镇集镇人行道铺设率达__%,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__%,垃圾中转站起吊设备己安装启用。城区及各乡镇集镇基本实现了“功能分区合理,集镇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居民生活便利”的目标。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_、取得的成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根据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宣传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上半年来,我区按照统一部署,整合各种资源,自我加压,抓了××、××、××、××等四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前段时间的辛勤努力,×个示范点已基本成形,各项工作都已经全面启动。全区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与整治,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座,运动场×座,硬化路面××km,铺设碴石路面××km,建沼气池××户,改水改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_、主要做法。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是群众最为关心,惠农最为直接,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区政府成立了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专班,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区目标办也将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按省、市人民政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目前已经完成了××、××、××、××等×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为了更好开展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在村庄规划未出台以前,市级重点镇××镇、××镇农村和×个省级示范村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改建项目事先征得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三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多层次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

  (四)建筑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审批程序,坚持依法行政,为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定期组织对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经常深入工地,不定期对工程实物质量、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将隐患削除在萌芽状态。上半年,全区共有××××、××××等受监工程×项,牢固树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市与区、区与局、局与科室层层签订,科室又落实到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上半年拆除竹脚手架_处,力争彻底消灭竹脚手架;开展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专项整治,对×个工程项目的物料提升机进行整改,更换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的起重机械设备。搞好封闭施工,施工用地执行“三相五线”、“一机一闸一漏一箱”标准。为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预防建设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召开了各施工单位技术安全负责人、建筑业主、监理单位等参加的安全生产例会×次,邀请市质监站专家分别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程序、施工及竣工备案,预制构件的生产、使用、安装和后期保护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建设工程的监管,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好转,施工许可程序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无一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共3页,当前第1页1

  (五)规划执法监察力度逐步加大

  为了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监察力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了规划执法监察专班,走村串户,深入查访,对全区范围内的已建和在建的房屋进行核查。已清查未批先建、违法滥建等建法(章)建设××户,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已查处××户,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正在处理之中的×户,建筑面积 ×××平方米;另有×户“钉子户”正在立案移交法院处理。对于查出的违规建设,该完善手续的督促其完善手续,违背规划的强制拆除。上半年共配合乡镇进行规划执法_次,调解纠纷×起,依法

强制拆除违章建设×户。此举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规划意识和法制意识,从而促进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专业队伍常年抓,综合整治突击抓,社会力量配合抓,形成城镇管理强大合力。今年共组织大行动××次,共清理占道地摊××家,出店经营××家,占道水果摊棚××家,清运垃圾××××吨,清除卫生死角×处,疏通下水沟渠×条,投资×万元解决了商品大世界门前长年积水问题。修复窨井盖×个,修补破损花坛××处,补栽塔柏××棵,小叶女贞××××棵,樟树××棵。拆除乱搭雨蓬××处,取缔占道洗车、修车点××处,维修护栏××处。规范了车辆停靠秩序,设置临停点,所有营运车辆一律到指定地点停靠,处理违章占道停车××起。通过整治,区容镇貌有很大的改变,真正实现了“退路入室,还路于民”的目标。在城区水网改造过程中,及时安排洒水车送水××次,解决了××、××居民以及厂矿企业因长期停水导致用水不足的难题。

  (七)房地产业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市场机制,一手抓市场体系,房屋管理手续从简,把关从严。全面落实“一办法四结合”的举措,即按企业管理模式制定管理办法,按劳取酬,激发工作人员进入社会服务求效益,制度改革与责任目标相结合,集中办公与分散作业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实施方案相结合,职能目标与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半年来,共办理房屋交易鉴证××户,交易面积××万平方米;公平、公正、公开办理抵押鉴证××户,贷款金额达××万元,房产评估×户,面积达××××平方米。实现产权登记发证程序化,产籍管理规范化,共办理产权登记××户,面积××万平方米,产权登记率达__%,发证率达___%,全区产权覆盖率达__%以上。加大对直管房的清理和收缴力度,针对部分侵占、转让,拒不移交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展开联合执法,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八)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半年来,全系统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建设队伍。一是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卓有成效。按照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紧密结合建设工作实际,抓住重要环节,抓教育、搞调研、把关口、治源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力地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全系统紧扣时展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保持了高度的思想稳定和高昂的奋斗精神。三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又吸收预备党员×人,转正×人,培养积极分子×名,为党组织输送了新的血液。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健全,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教育制度的落实,增强了党总支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总体规划滞后。随着西城区框架的逐步拉开,乡镇改革撤并,总体规划有较大变化,有的需要整合,有的需要衔接,原有的规划己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控制不能严格落实。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来执行,规划建设的简易性、随意性较大。项目建设报批率较低,大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未能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区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导致工程质量建筑安全隐患较多。

  (三)土地政策滞约城镇规模和企业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导致村与村、镇与镇之间难以流通和集中,农民很难按照规划实行易地集中建设。

  (四)招商各自为政,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因为是招商项目,各部门都大力扶持,以最优惠的政策,以最优质的服务安商,导致各取所需,难以向工业园集中。

  (五)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市政基础设施无力配套,水、电、道路等问题尤为突出。共3页,当前第2页2

  (六)体制不顺。部分乡镇在规划审批上不履行报批手续,导致政令不通,不能依法行政,难以实现规划审批一支笔,规划失控。

  (七)乡镇机构改革,撤销原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并入综合管理事务所,导致人员不稳定,人心浮动,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难以有序开展。

  (八)业务水平发展不够平衡。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脱节,导致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难有较大突破和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抓规划龙头。加大规划编制力度,配合市政府、市建委规划局逐步完成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乡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着手新一轮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尤其是做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

  (二)抓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抓好全区×个示范村的建设与整治为契机,抓好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抓功能完善。一是加快城西至凉亭收费站道路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城东、城西、老街等主要街道的亮化工程;三是体育路的延伸工程;四是华容火车路进站公路建设。各乡镇也要在现有基础上,在“五大工程”上做文章。

  (四)抓管理重点。一是强化工程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二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对所有在建的工程都实行现场监督、跟踪管理,重点是开展“禁竹”活动和物料提升专项治理活动;三是强化城市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抓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把提高建设科技水平纳入建设工程管理全过程中,即: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五个环节。今年的重点主要是“禁实”,目前经过我们调查,全区有实心粘土砖厂××家,而新型节能环保的砖厂仅有加气块砖厂×家,水泥砖厂×家,煤渣砖厂×家。

  (六)抓重点培植。要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乡镇,加大投入,进行重点培植,以带动其他乡镇的发展。

  (七)抓经营城市。建设资金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保障。在筹融资上,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政策性的收费必须严格把关,足额征收到位;三是充分运用民间资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以来经营城市,通过开发增效益;四是重视优化环境,完善配套,把“生地”变成“熟地”,以地生财,借地聚财,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

  (八)抓中心工作。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城镇精致管理篇5

关键词:南康区城镇地籍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52-01

1南康区概况

1.1自然经济概况

南康区属赣州市辖区,地处北纬25°28′~26°14′24”,东经114°29′9”~114°55′24”。全区南北长85.45km,东西宽42.6km2,总面积1848.62km2。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1443.2mm,年均日照时数1856.6h。“十二五”以来全区一二三产业____比例由2010年的16.3:48.6:35.1调整为2013年的14.3:53.8:31.9,二产比重突破50%。

1.2城镇地籍调查任务

2008年开始,为全面查实、查清辖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在南康区中心城区总面积为34.36km2范围内进行地籍测量、权属调查和建立南康区城镇地籍数据库。

2南康区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2.1数据库逻辑结构

南康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库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组成。文字材料由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建库报告、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2.2数据库工艺流程

根据南康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的逻辑结构,结合南康区城镇地籍数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该区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制定了南康区城镇地籍数据建库工艺流程图(见图1)。

3建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已解决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成果与历史档案中日常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延用到了本次调查作业中。由于本次地籍测量采用了1980西安坐标系,为更好地延用历史档案资料和保证数据库录入档案与历史档案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对延用的地籍档案进行全新的一一对应录入。

3.2未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数据建库软件是采用了武汉中地的城镇地籍建库软件,建库软件为保证宗地层、界址点层、界址线层的空间及属性一致性,把宗地层、界址点层、界址线层融合为一个图层,即城镇权属层。该图层的建立提高了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的空间管理效率和数据库维护的方便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增加了对单一宗地的界址点、线修改和维护难度。建议建库软件在确保数据库空间及属性一致性的同时,将城镇权属层中的界址点、界址线空间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进行分离,并增加城镇权属层、界址点层、界址线层联动。

在数据库检查中最容易出现的是房屋层与权属地物层不重叠或权属界线穿房屋等现象,因建库软件无辅助查找和修改维护工具,因此,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只能用手工的方法进行逐一查找修改,这种修改方法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难以保证数据精度,有可能导致修改后的数据精度不够。为提高建库工作效率及保证数据质量,建议完善建库软件的辅助查找和修改维护功能。

4结语

城镇地籍数据库是进行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南康区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为土地登记信息日常管理、土地发证日常管理、建设用地日常管理等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进程,随着地籍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完善,为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和技术的共享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数字国土”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正峰.城市地籍数据建库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伟.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5):120-122.

[3]方宝文.城市地籍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J].采矿技术,2009(5):21.

城镇精致管理篇6

关键词:城镇地籍测量方法

城镇建设中的地籍测量内容主要以权属核查、野外数据收集、地籍调查、地籍测绘、数据库信息建立为基础,在实地测量中要以城镇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用途、权属为出发点,详细的收集地籍信息,以保证城镇经济建设以及国土部门对地籍图和地籍数据的正常需求。本文从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出发,论述了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并细致的分析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一、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应满足城镇地籍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图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测量经费。时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地籍测量应从科学技术、数据精确、组织合理等面方入手,选择经济有效实用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

(一)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三)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二、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一)GpS静态控制测量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技术在测绘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方法对城镇地籍数据进行测量。GpS静态控制测量具有控制范围大,平面及高程同步准确,选点灵活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城镇的地籍测量。在测量中利用GpS静态网通过GpS高程拟合的方法来进行测量,测量中受基线解算的影响有时高程精度会不太准确,这时可以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通过长时间对待求点的观测来得到精度较高的高程值。实测中还要注意静态GpS控制网容易受到天气、环境、无线信号的干扰,同时还要考虑GpS信号面对人流、行车、建筑物的影响因素,测量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多次测量,强化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导线测量法

导线测量法是城镇地籍测量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法的特点是精度高、检核条件多、布设灵活、方法简便等,在城镇测量中只需相邻两点相通就可以得出测量数值,并且可以利用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比较适合测量城镇中的隐蔽地区。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和垂直角,并根据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进行测量。城镇地籍测量中还要根据不同精度的要求来调整仪器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长度等,减少实测中的误差值,这里所指的误差值主要是设备和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三)GpS-RtK测量法

GpS-RtK技术利用GpS提供的数据能够为实控测量区域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这不但提高了地籍的精度,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RtK定位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主要可分为同测站误差和距离误差,同测站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天气因素等,因此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测量时要按着GpS的作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选用适宜的基准站,减少遮挡增大发射距离和接收信号的准确;其次做好基准站的抗干扰措施,远离无线电、高压线、积水区等;再次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三、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地籍测量后成图的保管非常重要,它所表达的内容除了地形和地貌外,还记载了土地的权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数据,土地部门了为发挥其作用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必须对地籍的保管和利用加以重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主要分为三个主面:首先,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后,利用地籍图对土地使用的范围、使用者、使用年限进行统计,避免过去因征地而引发的用地矛盾,并与户主进行联系,做好户主及面积的核对,理清可用地的范围为城镇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做好地籍资料的收集与变更登记,这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土地的面积与地价,使土地的使用与评估更具权威性,同时也更为合法。

参考文献:

城镇精致管理篇7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的小城镇问题,首先要把握几个基本内涵和作用。

其一,就是小城镇的概念,什么是小城镇呢?小城镇,顾名思义,就是较小的城镇,也可以说是微缩的城市。它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可称为“城之尾,乡之首”。其二,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就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追求发展集约。二是体现形态多元。三是推动要素集聚。四是实现成果共享。

其三,就是要深刻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拉长城市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可以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业和保险、金融、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作出贡献。二是促进民生改善。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化城”与“化人”相结合的过程。这些年来,湘潭市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村都变成了城市,但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身份转换脱节的现象还是存在,即“只化城难化人”。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逐渐形成以珠三角、上海、苏南、温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些年来,湘潭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城乡二元藩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设五级行政建制的国家,基层在乡镇。我们所说的小城镇,基本上就是建制镇,是基层政权。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几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湘潭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特别是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花了很大的功夫,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不大,导致空间受限。湘潭市有建制镇38个,镇域面积为35.9万公顷,镇域常住人口165.97万人,建成区面积为9984.5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15万公顷,建成区常住人口41.74万人。二是规划滞后,导致水平不高。许多小城镇是沿着过境的国道、省道两侧建设的,都是农民自发自建的,建设形态仍然停留在“一条马路、两边一排房屋”的状况,基本谈不上规划。三是产业乏力,导致动能不足。地方的经济实力是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的结构以及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湘潭市多数小城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较低层次,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城镇总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据初步调查,白石、乌石、花石、青山桥、龙洞、壶天、棋梓、虞唐、清溪、楠竹山这10个镇中,国地两税只有花石等5个镇过1千万元,还有4个镇低于500万元,其中壶天镇仅77.8万元。造血功能的不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欠优,导致吸附不够。从基础设施来看,湘潭市大多数镇区自来水厂由于规模小,效益差,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绝大部分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系统,雨污没有分流,直排江河,污染环境;大多数镇区无垃圾处理设施,造成农村垃圾返送城市垃圾场填埋的奇怪现象;大多数镇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居民找不到家的感觉;有的镇区电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五是体制不顺,导致活力不强。这些年来,我们加快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了区划调整,整合了投融资平台,形成了规模合理、布局有序、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在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三、湘潭市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年度逐步实施,还要编制镇域一体化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第二,要切实强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不可能有小城镇的发展。环绕在湘潭市区周围的传统农业镇,可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发展都市农业小城镇发展模式,让都市人惬意地在乡村体验田园休闲生活;自身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可以采取生态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拥有历史古迹、名流故园、风景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城镇,可以选择旅游牵引小城镇发展模式;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城镇,可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选择以商贸物流业作为城镇发展主动力的商贸物流联动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三,要加快完善承载能力。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地盘的扩大”、“模样的呈现”,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软件设施。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和电力、煤气、亮化、绿地、广场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积极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全面推进燃气、电力、信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要按照城市的要求对城镇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探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可以探索“保障”与“流转”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要开展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将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集中居住区等的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第五,要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建设小城镇,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乡镇一级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靠乡镇一级的财力支撑显然不够,而市、县两级的财政支持也是有限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第六,要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要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上下功夫,找准并建好起步镇和特色镇,加大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精品小城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打造特色小城镇,需要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各方面联动,特别是不能缺少政府的引导。

城镇精致管理篇8

御厂,是明清时期在景德镇设立专门为朝廷烧造瓷器的机构。御厂建置的年代可能是唐代,碑文记载唐武德二年(619年)建有陶厂,古籍《江西通志》记录宋代景德年间谴官督造瓷器生产。元代,浮梁瓷局设立在珠山北麓,根据皇帝下达的命令进行烧造。明清御厂建立的时间存在很大分歧,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珠山设置御厂,明代《重建敕封万硕佑师主陶庙碑记》与清代《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修堂记》表明时间为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而《明史》则认为宣德初年建立。对于御厂建立的确切时间,学者们莫衷一是,但是对于御厂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甚至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与意义毋庸置疑。

为了满足皇室宫廷的审美与需求,明代御厂垄断了所有的上等原料和优秀工匠,由宫廷画师提供样画,“不计工本,刻意求精”,并且次品瓷多被打碎掩埋,因而,生产出的成品瓷器工艺精湛、造型精细、釉色精美,如青花、斗彩、颜色釉等。当时天下至精至美的瓷器都源出御厂,景德镇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清代御厂沿袭明制,但在管理制度方面革除了一些弊病,废除官窑“编役制”,以“官搭民烧”为定制,刺激了御厂在工艺创新上的提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兴趣喜好,加之历届督陶官对御厂苦心戳力地经营,使御厂在仿古基础上,创烧出大量的新品种,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成就。御厂不但是陶瓷发展历史的里程碑,对于城市发展历史来说,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

景德镇城市布局形态

景德镇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的瓷业城市,城市的发展与瓷业的繁荣息息相关。唐代以前,景德镇主要为农村形态的聚落,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唐至五代时期,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制陶为辅方式。这时的景德镇已出现小规模的街市,街区附近的窑址比较多,当时的作坊、窑厂、街弄大多沿生产、生活便利的河流分布。镇区以外浮梁县的窑厂以南河、东河原料丰富的地区为多,规模较大的如湖田、白虎湾等窑厂附近形成村市。文献少有记载唐五代城市空间的情况,《景德镇市地名志》记录青石街、半边街为当时繁荣的商业街道,从街道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看出,街巷里弄围绕窑场与河流零星分布。宋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繁荣,并自成一系,与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已有脱离的趋势,表现在城市的形成方面,就是南宋时期景德镇街区开始有相关表述,大致范围为东起十八桥,西濒昌江,南起老关帝庙,北至里市渡之南或至观音阁。元代的城镇范围在南宋基础上又有较大的扩展,但小于明代的城市规模。

明清时期代的景德镇已成为著名的瓷业都会,陶瓷手工业成为整个城市的产业方式。在江南丘陵式的地理环境基础上,景德镇瓷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扩展,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大概范围北起里市渡,南到小港嘴,东达马鞍山,西滨昌江,与宋元时期比较来看,空间拓展方向向南转移。南北空间跨度大约8里。城市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轮廓呈南北走向的狭长条带状,基本形态与清嘉庆《景德镇全图》大致相同。地形是影响景德镇城市空间拓展的自然要素,河流又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地形条件,景德镇东面山岭阻挡,西面河流隔绝,东西难以扩展,空间只好沿昌江向南北方向延伸。城市的正街(今中山路)、后街(今中华路)等主要街道与昌江平行,横向街弄垂直于昌江及主干道,形成方格形街弄系统。清代,景德镇城市在明代基础上发展,基本形态与前朝无异,空间范围扩大,主要向地势较低的城南延伸。

景德镇城市的主要格局是以御厂为中心,镇区以外的窑场逐步围绕聚集。御厂大概范围南至公馆岭(今珠山中路),东至后山亭(今中华北路),西至毕家上弄和东司岭,北至彭家上弄,占地面积较大。城市整体布局混乱,处于自发状态,师主庙、五王庙等祭祀建筑与民窑窑场、作坊、街弄相互交织,共同围绕御厂建立,绵亘约1.5公里。运输主要依赖昌江,最繁忙的渡口为里市渡、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等,沿昌江由北向南分布。清代至民国时期,城市仍以御厂为中心:御厂厂房坐北朝南,佑陶祠和巡司署设于御厂东西两侧,佑陶祠向南为饶州分府,官方祭庙与政府机构基本围绕御厂建立;南门头至里市渡(中山北路),窑场密集,瓷器街、南昌会馆、通津桥、徽州会馆、青石街等与窑场杂糅在一起;东门头到徐家街(中华北路),龙缸弄、师主庙、风火仙祠、邓家岭、三角井、童关栅门等弄巷与祭庙混台而建;御厂北面依次为斗富弄、监生弄、火烧弄、五王庙、三角坦等;城南建立饶州会馆、天后宫、圣寿观、老关帝庙等。由南而北的渡口有府滩渡、里市渡、双溪渡、中秀渡、市埠渡、下市埠渡、钵盂渡、张家渡、小港渡、宝山渡等。从整体组合布局可见,城市仍无明确营建理念,窑场、作坊、庙宇、住宅、会馆、商店、学校等建筑景观毫无章法地穿插于街弄之中,呈现出以手工业为特征的空间形态。正是经济城市的性质,结合景德镇特定的地理环境,营建不适宜采用江南其他名镇的功能组织方式,因此,呈现出复杂而不规整的空间结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景德镇城市格局形成的基础因素。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过渡地带。大小山峰密布全境,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以低山、丘陵为主,夹杂镇区小面积的平原。河流以发源于安徽祁门的昌江为主,江水穿城而过,较大的支流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港河(北河)。除小北港河外,其余诸河都接近城市。此外,境内还有50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此外景德镇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深受水患之扰。根据文献记载,景德镇明清时期发生的特大水灾有28起,除了过度砍伐柴薪导致恶果的人为因素外,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综合作用,是水患问题不断的根本。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型地形不适宜迅速排洪,河流多而密,但排水量小;夏季季风气候,降雨量大、频率高,四月至九月是水灾的高发期。浮梁县北乡、南乡、西乡等地区与城内同样受灾严重,“岸倾成溪,溪壅成洲”“城墙坍塌,房屋漂流”“漂溺者无数”,是史书记载当时受灾状况的

形象写照。洪灾致使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少价贵,百姓无力购买而处于饥困的境地。同样,洪水淹没了窑场、作坊,中断瓷业生产,使城市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洪是景德镇城市格局的特征之一。御厂建立于珠山,即是占据有利的地势,避免水患频繁侵袭,巡司署、饶州分府、佑陶祠、风火仙祠等官府建筑,紧围御厂建造。同样,民窑为避免水患,也纷纷沿地势较高的珠山分布。灾情严重的地区有不少专门供奉水神的庙宇,从《景德镇市地名志》记录的地名可见,当时镇区居民对水灾的敬畏心理。例如水府弄,宋末元初,因昌江涨水危及居民安全,因此建有“水府庙”,后来弄巷以庙名命名;农旺弄,宋初,此地有“龙王庙”,弄巷借用庙名,后来谐音称“农旺”,龙船弄,宋初,弄巷对面有座“神龙庙”,居民常祈福消灾。水府弄和农旺弄地处今珠山街区,龙船弄在石狮埠区辖内,这两个辖区是明代窑场最为集中的地域,也是受灾损失最严重的区域。对比明清景德镇水灾情况发现,明代重大水灾的发生频率低于清代,占明清的39.3%,清代为60.7%。清代,城市的经济中心已由北向转移至南向,后街成为最热闹、繁荣的街市,范围大致由饶州分府左侧经苏家弄直达十八桥。由此推测,清代受灾损失更为严重,且地域转移到今昌江、周路口和太白园地区。这一地区地势较低,多为洼地,时常遭遇水灾。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左右城市经济格局,影响城市规划布局,但必定限制于一定的地理条件。因此,受制于自然灾害,御厂即使失去城市经济重心地位,仍立处珠山不动。

风水布局观念

风水,是古代中国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的综合考量,并注重城市、建筑营造中的技术与禁忌。风水为城市选择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要“顺之以天理”,达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景德镇是一个不规则的山丘型城市,限于地理条件,无法比拟中原城市追求“天人合一”形成的理想城市布局。作为典型的山水城市,景德镇追求地理位置的绝对对应,突出自身“山环城,水穿城”的个性。管仲《管子・乘马》中提出“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是强调城市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利条件,型制必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

珠山,“独起一峰峦,俯视四境”,四周被五龙山、马鞍山、阳府山、雷公山、金鱼山等环抱,似“地绕五龙”、如“五龙抱珠”,故名。宋代程晖《珠山晚眺》诗中道:“囟立南中山特起,群龙却是献珠初。”可见珠山的地势地气最为受益,以致明政府选择珠山设置御厂,坐北朝南,珠山成为御厂的“镇山”。政府在御厂选址中,巧妙地利用地势,既有“五龙献珠”的寓意,又将城市空间特色的创造与古城的防洪措施有机联系起来。

御厂制度的变革和对城市格局的引导

从政治制度来看,御厂出现的根本原因与思想基础是明王朝对政府官制的改作和实行绝对君主集权制。作为王权衍生物的御厂,其本身性质就决定了对城市空间布局的主导作用。

自古以来,政府官吏控制的手工业,生产形式主要是匠藉制。元初,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瓷工均为官匠。宋代,雇募的工匠,必须确定匠籍,按照匠籍雇佣。明代,御厂采取轮班匠制,分水、火、金、木、土五行工艺别类,按照朝廷派烧需求轮班服役。《明会典》记述,如果烧造的器皿对人力和物料的需要大,工匠必须起赴京城动工烧窑,如果量小,可以在地方府地烧造。明正德以后出现编役匠,“编役”是雇募的工匠被编强迫服役。明后期,由于难以完成上限烧造任务,出现“官搭民烧”的生产制度。民匠的应募还是强制性的,对于技艺高超的工匠,御厂常用强迫规定和悬赏的手段雇募。清代御厂主要实行“官搭民烧”的生产制度,全面采取以金钱雇役的方法。贯彻按工给值、照价支偿的雇役形式,提高工匠生产的积极意愿。清代雇佣匠一类是御厂的长期雇工,这类工匠常年在御厂工作,领取工资,有300余人;另一类是短雇工匠,无厂籍,工忙受雇,工完罢雇,约有1000余人。御厂额定厂役人员的配属,在明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编制内人员为核心、普通工匠为主体、“官搭民烧”为补充的层次多样的生产形式。

督陶官与协造制度是御厂管理制度的核心。明代督陶官由州府官员和中官(太监)担任,州府官员督陶常受谴责和贬退,因此,督陶官又多由中官担任。明政府用管理衙门的办法对御厂进行管理,使这一生产组织实际上成了官府衙门。起初,清承明制,在顺治年间设立的御厂,沿袭了地方官管理方式。后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正式出任督陶官,前来景德镇御厂行使督陶之职。由正式官员接手督陶事业,源于地方官职责繁杂,不能专心任事。且惯用处理政务的行政手段管理带有垄断企业性质的御厂,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清代御厂吸取明官吏督陶的教训,管理方式历经地方官兼管、督陶从临时差遣到专职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督陶官与协造制度。雍正年间,年希尧、唐英两人分别出任督陶官和驻厂协理,这一制度基本发展成熟。

城镇精致管理篇9

“杨汛桥之惑”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杨汛桥镇率先实现了“农村工业化、企业规模化、资本国际化”,先后涌现了7家上市企业、2000多家企业,2002—2004年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乡镇综合经济实力第一镇,曾被誉为中国股市第一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杨汛桥现象”。然而,“登高者先缺氧”、“跑快者先碰线”,杨汛桥较早遇到了先发性问题,面临“杨汛桥之惑”。

低小散传统产业挤占了大量的发展空间,造成镇域内土地等空间要素制约严重,导致企业外迁、资金外流。杨汛桥地域空间狭小,区域面积仅37.85平方公里,为全省中心镇平均面积的31.9%,且可用空间有限。杨汛桥工业一业独大,二产占GDp比重86%。在全镇37.85平方公里面积中,有16平方公里是山林,不足22平方公里的可用地内,容纳了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居住着近9万的人口。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阻碍了重大项目的落地,许多企业不得不向外投资。宝业、精功、光宇、永利、裕隆等集团公司先后将新兴产业或总部、研发中心搬迁、落户到其他地区发展,许多中小企业因用地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向周边镇街甚至向外县扩散。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在镇外的投资超500亿元,远远超出在镇内的投资。

统计口径的调整,使杨汛桥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领先优势。2006年以前,为了调动杨汛桥企业和杨汛桥镇党委政府两个积极性,更好地吸引杨汛桥的企业到县内其他地方去投资,县委县政府同意这些投资项目的产出仍统计在杨汛桥镇。这不仅解决了杨汛桥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也解决了杨汛桥镇党委政府的思想顾虑。但从2006年开始,绍兴县实行了属地化统计和管理,全镇多年来在镇外县内的投资项目一下子“跟了别人姓”,如宝业住宅产业化、精功钢构、华联三鑫等重大投资项目都划给了所在地的镇街,从而使杨汛桥镇的财政收入、自营出口、工业产值及销售等重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其中财政收入就由2005年的6.82亿元滑落到2006年的4.84亿元,一下子改变了杨汛桥镇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原有管理体制机制难以跟上企业规模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一部分规模企业陷入困境。在杨汛桥众多企业中,家族制及粗放型管理较为普遍。家族制及粗放型管理方式在企业创业初期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但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便会暴露许多局限和不足。例如他们之间由于宗教、亲情的关系,在资金借贷上往往是相互联结,抱成一团,结果如多米诺骨牌,一张倒塌,全部崩溃。2008年9月29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最大的pta生产企业华联三鑫突然停产,引起连锁反应,其母体展望集团和加佰利集团都受到严重影响。全镇十大企业集团,先后有5家企业出现经营危机,陷入困境。

城镇化步伐与工业化步伐不够协调,造成支持镇域经济集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等公共服务功能偏弱。杨汛桥总人口近9万,其中户籍人口3.5万,外来人员5.5万,并以从事第二产业(集中在工业企业)为主。工业化在为杨汛桥小城镇建设集聚人口的同时,也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方面挤占了城镇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水泥、印染等工业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工业污染,影响集镇的发展环境。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土地被低效征用,而财政收入乡镇留成偏低,大量农民保障没有得到解决,从而给拆迁、征地带来新的阻力;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社会治安、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激增,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商贸业、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等城镇化配套设施滞后,大大降低了城镇人才资源的吸引力。

“杨汛桥之惑”的破解

破解“杨汛桥之惑”,关系到杨汛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城市的培育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杨汛桥镇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绍兴市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牢牢把握“接轨杭州经济圈、建设杨汛小城市”的工作主题,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积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和实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扎实推进“区域创新创业高地”、“环杭宜居宜闲小城”、“中国窗帘窗纱名镇”的建设,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杨汛桥蝶变”。2011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6.9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2亿元,工业销售177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上市企业5家,人均GDp超2.1万美元。

坚持工业强镇的理念,积极破解经济发展之惑,致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引领行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杨汛桥镇积极抓住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依托全国窗帘窗纱产业基地,坚持发展中高档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绅花纺织、欣明控股、裕隆家纺、庆盛控股等企业的龙头作用,拉长窗帘窗纱优势产业链,推进窗帘窗纱企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传统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激励,落实企业研发费用享受税费优惠、研发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有效投入行动。杨汛桥镇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和窗帘窗纱的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建筑产业化、五金机械、汽车配件、人造金刚石、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利用杭金衢高速道口、杭甬运河以及毗邻杭州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培育现代城市经济,推进总部经济、道口经济及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强化工业的支撑作用和人口集聚功能,重点培育工业服务性企业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三是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实施优化服务行动。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家族制及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必须要以发展为基础转型,在转型中寻求更大的发展。杨汛桥镇对困难企业不是简单地采取“休克疗法”,而是积极“抢救”,推进重整重组,实现经营管理升级,力促生产稳定、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杨汛桥创新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公共监督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进熟悉国际市场规律的职业经理人,实现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和外向化,从数量型、外延型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内涵型、纵深型发展模式。同时,联合国税、地税、电力、环保、金融、社保等职能部门,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出等方面的服务与监管,引导企业维护员工合法利益,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统筹规划的理念,积极破解城镇建设之惑,致力城乡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规划为先,推进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事关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作为绍兴接轨杭州的“桥头堡”,杨汛桥修编完善了《杨汛桥城市化发展规划》,明确“接轨杭州经济圈、建设杨汛小城市”战略定位,优化空间布局,致力建设一条城市发展轴(杨江大道十里商贸长廊)、发展两个核心(杨汛核心和江桥核心)、打造三大区域(中部窗帘窗纱特色产业园区、西部现代农业园区、南部芝塘湖度假休闲区),高品位谋划建设道路、轨道交通、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主动纳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和半小时杭州都市经济圈。二是坚持集约为优,拓展小城市发展空间。杨汛桥要发展,最大的要素制约就是土地。在国家对土地指标控制越来越严的形势下,杨汛桥既积极向上争取,更眼睛向内挖潜,大力推进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深化“亩产论英雄、实绩论成败”的理念,根据功能布局,加大生活居住区内企业的搬迁和工业区内村(居)的拆迁,提升功能区的布局与辐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对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企业和落后工艺装备实施“退二优二”,为工业转型发展腾出土地。同时,积极开展印染、水泥企业集聚升级计划,努力在3年内对镇域内9家印染企业和2家水泥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或转型。三是坚持建设为要,增强小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承载体。因此,杨汛桥镇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杨汛桥与江桥核心区块的道路、供水、污水排放管网、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杭金衢连接线西延至萧山03省道东复线、杭金衢高速杨汛桥道口景观改造、杨汛老桥等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商贸功能,在完成杨汛商贸中心、江桥商城、紫薇花苑、万豪国际大厦等项目的基础上,推进宝业江湾绿园、展望泰和园、精工杨江一品、孙家桥商业一条街等商住项目建设。全镇已建和在建10层以上高楼32幢。此外,加强镇级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及村级农民公寓建设,实施“空心村”改造试点,积极有序破解群众住房难题。四是坚持管理为重,提升小城市环境品位。镇容镇貌是城镇形象最直接的体现。杨汛桥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就是杨汛小城市建设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入开展“洁净城镇、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大行动,积极创建麒麟—江桃—展望“美丽乡村”精品区,打造“清洁杨汛”;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房屋乱搭乱建、摊位乱摆乱设和广告乱涂乱写等现象,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强化监督,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有序杨汛”;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推进现有低效建设用地“腾笼换鸟”、“退二优二”、“退二进三”工作,打造“生态杨汛”。

城镇精致管理篇10

一、违法建筑治理专项行动情况

(一)贯彻落实《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

组织各级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根据《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制定了意见并下发各部门和社区、物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基层管理单位。我局多次开展联席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努力解决违法建设等“民生”问题,通过网站、电视台等宣传媒体,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到违法建筑治理的意义,让市民自觉维护好城市秩序,抵制并及时举报各类违法建筑行为,为城乡违法建设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制定违法建筑治理办法

根据《市违法建筑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并出台了《县违法建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了违法建筑治理的联动机制。并且建立的违法建筑治理的长效机制及“发现——立案——调查——处理”的查处程序。

(三)建立两本台账

一是建立违法建筑登记台账。县城规划区、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建立了违法建筑登记台账。对违法建筑进行逐片、逐楼、逐户调查摸底,摸清具体数量、面积和现状并实时上报依法打击违法建筑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归集分类、建立总台账,为开展整治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建立了违法建筑拆除台账。县城规划区、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建立违法建筑登记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了违法建筑拆除台账,并实时上报依法打击违法建筑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汇总。

(四)违法建筑拆除工作

今年以来,县城建综合执法大队对乱搭乱建、未批先建或超规违建、超期临建三类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了分类登记管理,依法对已经建成的违法建筑分批次拆除、对新增的违法建筑尽快拆除。建设行政执法力度有了彻底的改善,规划区内的违章建设行为较上年得到了较好遏制,建设监察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违法建筑拆除任务共计20176㎡,圆满完成了今年违法建筑拆除任务。

(五)打造无违法建筑示范小区

我县共有物管小区11个,重点打造了龙腾、恒阳和香山云岭3个无违法建筑小区,这些小区屋顶、阳台等建筑物和小区公共区域均无乱搭乱建的建(构)筑物。小区物管对违法建(构)筑物出台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小区物管的职责和住户的义务以及规范了小区公共区域搭建相关设施的程序。通过树立典范,带动小区建设逐步规范。

(六)全面推进治理工作

在市、县治理办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城乡环境,构建和谐安居为目标,紧紧围绕“完善、优化、提升、示范”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消除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按照综合整治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便民惠民原则、辐射带动原则、安全原则对责任区街道可视范围内违法建筑进行治理,特别是利用屋顶、阳台、街道、主要通道道路乱搭乱建的行为,有效解决了乱搭乱建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情况

(一)领导重视

在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县委主要领导“本着精简、高效、全域、到位的原则,完善方案、优化设置,便于执行,供政府决策。”的要求,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经过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多次修改完善设计方案。2014年1月16日县人民政府以兴府办函〔2014〕5号《关于印发县1215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14年1月17日中共县委以兴办函(2014)4号《关于成立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钟军,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石明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于2014年6月完成了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并正式调试运行。运行以来,县委书记先后5次实地调研指导,8次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县长也进行了多次调研指导和批示,省住建厅和市局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精心指导。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县1215智慧城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谋划

我县1215智慧城管启动至正式确定承建商运营商,前后筹备先后用了十个月时间,筹备期间我县先后两次派员参加全国数字城管培训会,多次组织人员到浙江、成都、重庆、、珙县等地方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新经验。《县1215智慧城镇管理设计方案》先后3次邀请北京数字政通专家及省市数字城管专家、安防专家、通信网络专家进行研讨,先后3次报住建部高萍专家进行修改和指点。省市专家、县级相关领导及县财政、发改、审计、监察、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进行了多次集体会审。

县智慧城镇管理筹备工作组,在各级专家、各有关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全程参与和指点帮助下,发扬“5+2”,“白+黑”工作精神,连续奋战,夜以继日,不断付出,多次修改调整,集现代数字技术、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天网技术、3s技术于一体,最终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具有探索创新理念的比较科学完善的设计方案。整个谋划筹备工作过程体现了民主、严谨、科学、务实、有序。

(三)彰显特色

县1215智慧城镇管理建造了一套合符实际的实在实用的软硬件系统和创造了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北京、成都、数字化城管专家和电信网络专家以及公安天网安防专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具有六大特色:一是在全国第一个区县实现县域城乡数字化管理全覆盖。1215模式覆盖1个县城中心区、2个景区、15个乡镇。凡有地图支撑及3g网络的地方专职城管监督员均能够实现事件部件数据智能化传输致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凡用12319全国城市热线、96198全省城乡环境热线的市民在全县城镇和乡村均能打通电话投诉上报各有关部件事件致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凡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只要下载市民通软件,均可随手拍下有关事件部件图片直接上报到指挥中心进行立案处理。二是全国第一个区县率先试点建设应用全时空子系统。为数字城管、社会管理、智能交通等各有关事件的查处应用提供全时空一体化的数据信息。三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区县数字城管搭建利用云计算中心平台。改变了服务器传统分布式构架,进行了独立的集中式部署。充分利用了当前先进的云技术(云存储、云计算、云数据、云架构),为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垫定了基础。为新增县各有关行业信息平台建设预留了空间,并且在大大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还能保障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四是省内第一个区县以数字城管为基础,创造性建立开放独立的“多网合一”的综合性网络平台。gopn专网、电子政务外网、高速光网、3g无线网、互联网、“天网”、交通智能网、社会资源网等多网合一,成功建设了“综合一张网”,整合多方网络资源,实现横纵互联互通,开放兼容,为下一步各有关网络资源的接入打下了基础。五是省内第一个区县智慧城镇管理高规格成立两个开放式的中心,并配套组建了两个闭合式的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城管委主任、县长为第一副主任的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智慧城管委下设“两个开放式的中心”即:以县委常委副县长为指挥长的智慧城镇管理指挥中心,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为主任的智慧城镇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主要是对县境内的一些急办难办的较为重大的事件部件进行统一指挥,监督中心主要是负责对一些不履职的部件事件专业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追究和问责。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了闭合运行的两个机构,即:专职的监督巡查大队和监督管理指挥中心服务部,实行封闭式主动发现、全面受理、审核立案、核查处置、准确结案,原则上不受其它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干扰,每日拿出各岗位各部门各乡镇完成任务情况的综合报表。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指挥手册(试行)》、《坐席员管理考核办法》、《监督巡查员管理考核办法》、《部件事件专业处置部门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机制。体制机制的高位配套,有力助推1215智慧城管实现全天候无缝监管、精准快速处置;有力助推科学考核、科学管理、科学服务;有力助推实现良性互动,强力促进市民素质的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一级监督、一级指挥、二级考核、三级联动”运行工作机制。六是贴近实际推广应用科学实在实用的数字化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设计及建设务求本地化,为“9+15”系统模式,即:九个标准子系统,十五个扩展应用系统。

(四)效果初显

2014年2月10日正式与中国电信分公司签订合同至2014年6月底全面完成软硬件建设,智慧城管已覆盖全县1个县城中心区2个景区15个乡镇,建立199个单元网格和23个责任片区,七大类部件,99小类,六大类事件,66小类。全县已配备领导通、城管通、处置通、执法通等260余台,环卫定位跟踪器150套,车载gps等终端设备23套,视频会商系统1套,应急手持终端20套,室外语音系统10套,综合执法指挥车1台,信息采集车2台,电瓶巡逻车9台。实现了城管gis地理信息、巡查信息、执法信息、部件事件信息、商铺店面信息、车辆信息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县智慧城镇综合管理门户网站,实时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信息,强化公众服务,12319、96198热线统一受理全县城市管理、城乡环境问题投诉和信息咨询。截止12月11日,指挥中心已立案件31702件,结案30550件,结案率达96%以上。为公安机关所需违法犯罪证据提供视频材料查询196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