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十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十篇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52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2

一、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最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分享,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主任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主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强化专业技术团队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还有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学校要重视不断完善该类机构,如设置专业机构,由专员任职。此外,学校还要进行课题探究,学校可创建课题小组,设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主题。通过促进同级学校沟通交流进行扬长避短,还可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力求支持。此外,有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教育技术的力量,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加强理论探究工作并逐步实施。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3

【摘要】文章考察了单亲家庭对少儿思想、人格、学业方面的影响及对少儿心灵的创伤,并对消除和减弱这些负面影响和创伤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单亲家庭对少儿影响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少儿;影响;创伤;自立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30-02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什么是单亲家庭?美国学者Schlesinger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把单亲家庭定义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

我国《婚姻家庭大辞典》这样描写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对于单亲家庭,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家庭关系破裂。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推动了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家庭的稳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都会导致单亲,比如离婚、配偶死亡或者未婚先孕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家庭的传统观念,离婚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些都可能导致婚姻家庭解体加速,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并且复杂化,单亲家庭对少儿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对孩子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家庭的破裂,不仅给夫妻双方带来痛苦和懊悔,而且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无法恢复的创伤,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品德、学业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单亲家庭对少儿发展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来,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多方位地观察,我们发现其对少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自理能力更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少。客观分析,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得很幸福。但是单亲家庭对少儿的负面影响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触目惊心,我们把研究的触角集中于此,正是试图找到解决避免或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的对策之所在,让我们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尊重,以帮助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孩子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之中。

1.对幼儿心灵带来一定的创伤。孩子们完全是无辜的,却常常成为夫妻关系不合的替罪羊,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恰如阳光之谓万物。生活在单亲家族中的孩子,要么父爱缺失,要么母爱缺失,这必然导致他们心理和性情发展的不均衡。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他们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遇事易冲动,自卑感较强,情绪波动比较大。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家庭原本完整幸福,但由于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家庭破裂。离婚后,该同学随爸爸生活。爸爸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无心管教孩子,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非打即骂。班上有个别学生常常嘲笑他,说他“笨”,瞧不起他。有一次他和同学闹矛盾,对方骂他“是个没妈妈的孩子,没有教养……”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性格变得内向起来,整天沉默寡言,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后来老师想方设法帮助他,指导其父来改进家教方法,教育同学关心他,组织活动锻炼他,才慢慢有了些许好转。

2.影响少儿思想道德、世界观的形成。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少儿的世界观形成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家庭教育的匮乏必然会模糊甚至歪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一般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觉得是大人的原因导致孩子缺乏另一半的爱,总想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他们往往更加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答应,纵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殊不知这样更加害了孩子,常常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遇到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统计表明,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单亲子女轻则出现心理问题,重则因为抢劫、斗殴、吸毒等行为早早走上犯罪之路,且犯罪率呈现低龄化趋势。

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在家庭里,父母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讲,伟岸的父亲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勇敢、权威等方面的影响,慈祥的母亲则会传递给孩子以关爱、体贴、温和等耳濡目染的影响,两者之间只能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

3.影响少儿智力发展。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咿呀学语,还是蹒跚学步,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晶。所以,一个家庭是否完整会直接关系到少儿早期智力的发育,比如观察力的敏锐、记忆力的增强、注意力的集中、思维力的敏捷等,而这些无疑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完整的亲情,他们对于父母的认识也是残缺和模糊的,因而他们的童年常常会缺少幸福感。

三、消除或减弱单亲家庭负面影响的对策分析

孩子的成长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获得开拓性的教育,这三方面共同推动了他的发展。如果无法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亲少儿的成长就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地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关注单亲子女的健康成长之路。

1.重视单亲家庭教育。如果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懂得用心去真正关爱孩子,那么少儿就会成长在一个相对幸福的环境里,反之,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重新生活的包袱,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首先,父母要重拾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这样做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此时,家长们更应该微笑面对生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带给孩子一个温馨、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要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这样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带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向孩子坦诚解释家庭变故的真相。不管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都应该真诚地面对孩子,因为孩子没有错。这时候孩子是脆弱无助的,父母的争吵反而会加深对他们的伤害,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离婚这一事实,使家庭变故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2.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它自己独有的优势,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以利用的教育渠道更多,方法更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档案。班主任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同学,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单亲的孩子。通过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以便老师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学校应该选派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和亲和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同学关系是否融洽,能否从集体中获取关爱,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一个班集体只有平等、友爱,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孤独和自卑,他们才能逐步走上生活的正轨。

第三,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家庭的矛盾,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分享心事,他们用孤独来保护自己,却失去了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做孩子倾诉的对象,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知道:家庭的破裂并不会让他失去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为他们创造交往机会,增加同学之间的情谊,使其性格变得活泼开朗;用激励的语言点燃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建立自尊、自爱、自立的信念,即使日后仍遇到风雨险阻,也可以正确处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3.健全社会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亲家庭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仅靠家长和学校的努力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社会应从政策、法律、教育、宣传、设施等多方面着力,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单亲子女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单亲子女树立信心、展示自我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会可以通过影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途径,针对单亲子女教育问题,传授相应的独特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形式一定要多样,内容一定要新颖,使单亲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育真谛,学会教育艺术。社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热线,让单亲家庭的家长或子女遇到问题后,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电话咨询或者接受网络在线咨询。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无论是立法机关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更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让单亲子女得到最为有力、有利的法律保护。

第三,各级政府要把关心单亲少儿健康成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和设施予以落实和保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居民和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和保障单亲少儿方面的直接的积极作用。

“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单亲家庭对少儿的影响重大。也许我们不能阻止离婚现象的发生,但离异已经发生了,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减少家庭离异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不要因为家庭的破裂而有补偿心理,从而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要因此让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变得自卑甚至自闭,更不能把孩子视作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希望人们对家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用心经营家庭,尽量避免家庭解体悲剧的产生,也尽可能减少家庭解体对少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让家族解体的悲剧转化成孩子人生的悲剧。离婚时三思而后行,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爱护不能减,给单亲孩子幸福的童年,给孩子的人生保好驾护好航,这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3).

[2]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辞典[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朱丽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06,(36).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单亲母亲子女教育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我们都知道,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激增,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他们往往表现出厌世、自卑、孤僻、猜忌心重、脆弱、逆反心理等问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

⒈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

1.1自卑内向,胆小孤僻。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体会不到充分的温暖。在家里,他们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冷战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在学校里,他们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完整的家庭比较而言,没有父母的关爱,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自觉“低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表达自己,不合群独来独往。我们长期对两户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林阿姨的女儿尤其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及时给出反应,为辅导带来了不少困难。在与单亲母亲吴阿姨的个案访谈中她也提到,自己的一双儿女性格内向,经常待在家中不愿出门,朋友也少。当我提出将来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时,单亲妈妈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太内向,不适合群体活动。

1.2憎恨仇视,易怒多疑。

较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有的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受,憎恨另一方抛弃自己。有些父母甚至给孩子灌输敌对思想,在孩子面前把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孩子听多了就开始排斥另一方,这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憎恨仇视心理的重要原因。父母的经常争吵、打架使他们恐惧惊慌,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崇尚暴力容易冲动,形成易怒粗暴的性格,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单亲家庭过的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比较多疑,他们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有时候在老师同学向他们伸出援手之时,也会揣测老师同学们的用意,是不是同情,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无疑是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

1.3忧郁脆弱,冷漠逆反。

在父母离异以后,不少孩子长时间难以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整天郁郁寡欢,心情低落,不爱说话,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变得脆弱,慢慢的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孩子对家里突然多出的第三者并不欢迎,尤其是在继父继母偏心的时候,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他们也很苦恼,却没有人去及时帮助他们。渐渐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开始厌学、逃学、与不良青年交朋友等。

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标签效应

不少人在看待单亲家庭的子女时仍然存在着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难以相处,性格怪异,是问题青年。在学校,同学们会嘲笑单亲家庭的孩子,“你没有爸爸”、“你没有妈妈”等话语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内向、产生憎恨心理;老师受旧思想的影响,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问题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处理问题上,难免会存在不公平。除此以外,社会大众、邻里之间的有色眼光都会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2.2母亲忽视缺少交流。

在接触到的单亲母亲中,几乎所有的单亲母亲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或者空出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而孩子很少有时间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方面会觉得被自己的母亲忽视了,有时候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故意犯错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以得到母亲的关心,这些错误。另一方面则与母亲的关系日益疏离。吴阿姨说:“我每天都上班,两班倒,哪里还有时间去照看他们。”在问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吴阿姨也表示不清楚。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缺少母亲的关心与引导,更容易产生问题。

2.3教育方式不当。

一方面是过度的溺爱教育。溺爱在现在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在部分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溺爱、骄纵、百依百顺,几乎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蜜罐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吃过苦,在他人面前任性不讲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责任心,也受不得半点委屈,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极差的承受能力以及很强的依赖性。吴阿姨也说:“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孩子的,所以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暴力教育。与极端的溺爱教育相反的是暴力教育。单亲母亲一般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缺乏耐心,她们在缺少另一半以后,将未来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她们给孩子规划好了每一步人生路,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恶言相向,“我不要你了”,“我省吃俭用,就是想让你过得好一点,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这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脾气暴躁,感到恐惧压抑,自卑不自信。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他们将心中的愤恨转移到学校、社会,打架斗殴、违法犯罪,仇视一切。

2.4自身心理脆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母亲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们。他们得到父母的爱,但却得不到,长期以往,便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样的观念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强烈,慢慢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变得脆弱不堪。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能承受挫折,无法克服困难,交往能力、抗挫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同龄人。

⒊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3.1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单亲母亲需要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单亲母亲可以向有关机构咨询,或者通过阅读单亲家庭的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正视问题。只有母亲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单亲母亲要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拒绝过度溺爱,同样也拒绝暴力教育。一要拒绝包办孩子的生活。不少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不停的在脑海中想象孩子未来的生活,替他们做好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规划,而孩子只需按照母亲的安排走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因此,单亲母亲与孩子之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彼此独立。同时也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互相了解想法。二要拒绝过高的期望值。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奋进的动力,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一些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省吃俭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学各式各样的技能,压的孩子喘不过气。一些孩子不堪重负,与母亲吵架、离家出走、不思上进;一些孩子在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下最终崩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期望值。三是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原本就少有人陪伴,因此,母亲再忙也应该

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3.2创造社会爱心氛围。

社会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依然存在,如何消除这些偏见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通过一些社会非营利机构,像社会工作服务站就能为单亲家庭提供很好的帮助,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比如通过社会宣传媒介,让社会公众了解单亲家庭,走近单亲家庭,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单亲家庭,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再比如社区内要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多关心单亲家庭。我们了解到有时候林阿姨需要外出工作一周,这一周内她是不回家的,由外婆带着孩子,这种情况下周围的邻居可以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辅导一下功课,提供帮助与便利。

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下,相信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2]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钱兰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J].厦门科技,2001(2).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良好氛围培养自信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talkingaboutStudents'educationofSingle-parentFamilies

YonGZhimei

(YangzhoutangwangmiddleSchool,Yangzhou,Jiangsu225000)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divorcerateofincrease,andthefrequencyofaccidents,moreandmoresingle-parentfamilies,theeducationofchildrenlivinginsingle-parentfamilieswasputontheagenda.inconjunctionwithyears'workexperience,focusesprimarilyonsingle-parentfamiliesthechild'spersonalitytype,andhowtoeffectivelyseizethechild's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effectiveeducationinordertotruly"individualized."

Keywordswarmandhappy;developcourage;goodatmosphere;developself-confidence;capacity-building;call

1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类学生往往易冲动好幻想,经常逃学,对生活、学习玩世不恭,给学校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2理论基础

《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3分析问题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呢?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父亲是孩子心中的太阳,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享受着母爱浇灌和父爱呵护的孩子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生活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像一棵营养不良的小草,脆弱而又敏感,时刻有一种自卑感伴随左右。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寡言少语,敏感多疑,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认为一定是别人因为他们是没人要的孩子而欺负他。他们不愿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家庭和双亲。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男主人或女主人亲生的,没有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自然就缺少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密感。如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忽略孩子的这一种感受,忙于生计,或者被表面上的假象所迷惑。如继母在父亲面前对他表现的特别亲热与关心,而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对他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刁难。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里没有自己的朋友,内心异常孤单,无人可以倾诉,独来独往,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

茫然失措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信和远大目标,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能确立生活的远大目标,树立必胜的信心并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去奋斗。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足够的信心,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错。

逆反和破罐破摔型。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认定:在别人眼中,我是最差的,他可能就会有破罐破摔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反正你们认为我不学好了,我就这样了。同时过分的严厉和过于溺爱也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4解决问题

那么,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出现的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孩子所信赖的“老班”,该怎样展开我们的教育活动,给这些绝望的心灵注入希望的甘泉呢?

第一,与家长共同努力,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快乐的生活环境。作为班主任,有时候还要充当家长的临时协调员,客串红娘等角色。如有时我要把家长从外地请回来,跟他谈谈他的孩子目前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提醒他多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俩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达不成妥协,这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讲明无论发生什么事,抚养教育孩子都是他们的义务。甚至有时,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成长出发,劝告那些还处于单身状态的家长重归于好。在学校里,在班级里,作为班主任更是把单亲学生当作需要细心呵护的瓷器,在班上开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号召大家都来帮助他们,给他们关心,给他们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作为班主任还应该经常与他们谈心,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应在平时多观察他们一言一行,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后辅导学习,多举办“我能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多样形式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让孩子尽可能在班级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从而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第三,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在给孩子赞扬的同时,也要有意的让他们接受挫折的锻炼。人的一生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单亲孩子可能会比正常家庭里的孩子要遭受更多的磨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正确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正确的接受失败,积极的去生活去学习。

第四,培养孩子树立高度责任感。科学家分析证实: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思维定势。应该从小就鼓励并指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育他们勇敢的承担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平常的学校生活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家庭生活中,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孩子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同时,及时的给他们微笑和鼓励,号召全班向他们学习。从而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必须充当一定的社会的角色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

第五,号召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单亲家庭的教育,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谈不上家庭对他们的严厉要求,在精神上找不到寄托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目光瞄向社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是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在学校里呆上六天不抵在社会上呆上一天。关于这一点,已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齐抓共管,才能有一定的实效。

5效果

笔者把自己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教的单亲学生中,没有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绝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一级学校,有的甚至考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深深的感到:单亲学生的学校教育真是太重要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6结束语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都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

可是,孩子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你。请伸出你的温暖的双手,用你火热的心去关爱他们吧!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6

一、泛单亲教育问题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单亲指的是父母离异或因故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无亲子女是指失去父母双方并失去重要亲人的孩子。泛单亲包含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为一般意义上的单亲家庭,而更多地开始涉及那些所有缺少父爱和母爱导致有心理问题并缺乏正确教育和引导的孩子。

二、泛单亲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2.泛单亲孩子情绪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就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嫉妒心重。有的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等,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行为。有些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3.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是抑郁孤独,逆反粗暴型。主要表现为:不爱和别人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和问题不能够和别人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二是心理偏位,情绪不稳,厌学严重,放任对抗型。他们经常进网吧、酒吧、歌舞厅等场所。总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学情绪严重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三是怯懦自卑,狭隘自私。家庭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感到让别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中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总是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认为生活暗淡无光,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三、对泛单亲教育中存在问题原因的探析

1.泛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家庭教育不是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放任自流,就是专制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导致孩子形成骄横习气,在生活中,显得更加固执和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在行为习惯极差,自控能力差,且难于管教。而专制教育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一般不信任他人,不信任自己,行为也相对比较偏激。

2.现行教育体制对泛单亲问题的疏忽。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班额较大,家长联系起来不容易等原因,教师很容易忽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忽视对他们心理问题的了解,使这部分孩子游离于教育的边缘,缺乏别人的理解和爱心,甚至自暴自弃。

3.社会上对泛单亲子女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尊重。

泛单亲子女往往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尊重,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传统的观念,他们大多成为让人头痛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关爱和尊重,很容易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

四、对泛单亲子女教育的建议

1.正确地关爱泛单亲子女。

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但使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使家庭的各种因素同时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孩子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作为泛单亲家庭的父母除了要经常关心孩子衣、食、住、行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对子女要关爱有度。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不要变成溺爱。家长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帮助孩子找到成长过程中欠缺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使父母之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要期望有度。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这种厚望之下,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家长也会由于孩子的过错而失落。我们应该把孩子看做平常人,期望值不要太高。更要监控有度。对泛单亲家庭孩子教育应持之以恒,切不可时冷时热。家长要经常督促孩子,防止他们走弯路,做错事。晚上活动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放任孩子外出,每晚必须有人陪伴,尽量使问题远离单亲孩子。当然也要适当考虑孩子的正常活动需要,不搞绝对化。

2.从多方面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泛单亲家庭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在于学习和心理这两个方面。由于社会上的偏见,泛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少泛单亲子女因此变得十分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家长面临生活压力,常常无暇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因此,家长要调整自身的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充实生活,树立学习信心,以防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结局。学习上,家长要监督辅导,尽量定期跟学校联系,并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上的难题。心理上,家长则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而学校也应该设立心理信箱,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减轻心理压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并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过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泛单亲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多一份承担,少一点推卸,需要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美好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甘肃农业,2006,5.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在校教育教育方法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乃至乡村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很多,他们往往是学校里面的后进生。老师不能改变孩子的家庭状况,只能利用学校、班级、同学和自己的力量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亲造成的多方影响。

一、单亲家庭状况简析

虽然都是单亲,但具体情况“小同大异”:有的跟妈妈,有的跟爸爸,也有的跟祖辈;另一类是重组家庭,尤其是家中还有兄弟姐妹(无论血缘怎样),孩子往往不能协调与家庭新成员的关系,又唯恐原来的关爱被分割或减少,因此他们的情况更加特殊。还有一类学生,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单亲,但在工作中,我也将他们列入单亲。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孩子,长时间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与孩子难得一见,这类孩子同样需要老师的关心。我将单亲家庭分为三类,即二人家庭、老人家庭和多人家庭。因为情况不同,学生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老师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单亲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育引导。

二人单亲家庭常常处于一种繁忙生活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父亲又当母亲,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必需的职业责任,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这类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则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老人家庭的情况最大问题是“溺爱”和“放任”。爷爷奶奶大部分只对孩子的温饱尽心尽力,忽略(甚至可以说放任)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和约束,希望通过“物质”弥补“爱的缺失”,再加上老人本身缺乏应有的教育观念,孩子往往连起码的生活能力和常识都不具备。

这两类单亲家庭教育的学生,往往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着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多人家庭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来自家庭矛盾,人员关系的复杂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如果为人父母者再缺乏家庭协调的方法或手段,会让孩子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家有儿女》中的重组家庭的教育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成为榜样或者教科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随处可见。学生面对“陌生的亲人”,或者畏惧,或者逃避,或者敌视,因此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要么孤独自闭,要么剑拔弩张。

二、多管齐下,让孩子感受温暖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更多地关心同样是“花朵”的失亲孩子,是每一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句问候,一丝微笑,一次鼓励,一点帮助,都将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阳光和春风。

1.常与家长沟通

“教育植根于爱”,爱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好学生。

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教育有时比较偏激,与健全的家庭的教育有很大差异。在与单亲家长、再婚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绝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单亲家长、再婚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不能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不是,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教育家长应该怎样做,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要向家长诚挚地传递这样一个讯息: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二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2.关心学生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单亲孩子成为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表现为性格暴躁、孤僻、好斗、逞强,易发脾气。因此,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帮助。班主任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关心孩子,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物质关怀,但同时不能伤及其自尊。学校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帮困扶难”的机会,但是千万不能以施舍者的姿态,或者以学习成绩作为交换条件,要让孩子和家长都切实感受到“雪中送炭”般的温暖,而非“嗟来之食”的无奈。有的孩子需要精神关怀,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倾诉和倾听。老师要能当好听众,真心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烦恼,适当给予开导和点拨。以朋友兼亲人的身份,不能“居高临下”。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要付出多倍的耐心和爱心,因为他们最容易成为“边缘人”。本身家庭有遗憾,再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往往会被“丢弃”,老师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不自暴自弃,努力习得一技之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总之,只要能站在“爱孩子”的立场,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3.利用集体力量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8

在小学生家庭中怎样的家庭才算是特殊家庭呢?笔者认为特殊家庭是指因为特殊原因(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等)造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教育缺损的家庭。目前最为常见而且最为典型的特殊家庭表现为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家庭。下面针对这两种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

1.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说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业上缺少辅导”。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难以保证,有的染上了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出现了行为偏差或性格扭曲,这些统称为留守儿童问题。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只要家长、监护人(即孩子的代管人)和班主任齐抓共管,定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多数农民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于是农民工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然不放在心上。班主任平时只能见到孩子的监护人,班主任在平时的家访中要让监护人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责任。如果是祖辈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孙辈不能溺爱,要在生活和学习上严格管理;如果是亲友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孩子要“视如己出”,倍加呵护,一旦出了问题就“出力不讨好”了。班主任还要抓住农民工回家过年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家访,让身为父母的农民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叮嘱他们平时加强与监护人及孩子的联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状况等,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这种“遥控”的方式使得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思想行为等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除了督促家长及监护人尽职尽责外,班主任还应该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此外,班主任最好建立关于留守儿童的三份档案:一是个人档案,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二是监护人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如何管教孩子等;三是父母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的联系沟通情况等。围绕三份档案常观察、常家访、常谈心。

通过上述做法基本上保证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和学校关爱的环境之中,以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2.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子女。有统计显示,单亲家庭子女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和心理疾病发生率。单亲家庭的子女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身心发育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调控,有的情绪低落、自尊心不足、行为猥琐;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好斗和富有攻击性。有人认识到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弊端,就借助于重组家庭来解决,但事与愿违。对单身父母来讲,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于孩子来讲,有的认为继父或继母取代了父亲或母亲的位置,才造成了父母离异,于是诱发了悲哀、愤怒甚至反叛心理。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后的孩子更加感到孤单、寂寞和无助。因为此时的家长比原先单亲家庭时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少了。

怎样才能克服单亲家庭子女的孤单、寂寞、悲哀、愤怒、反叛等不良情绪呢?应该做到两点:

2.1班主任要做好和单亲家庭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叮嘱单亲家庭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避免出现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忌讳谈离异原因。应该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孩子解释离异原因,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现实。第二个误区是一味排斥对方。排斥行为表现为不愿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故意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对另一方的排斥,甚至形成敌对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抚养孩子的一方允许孩子和另一方联系,甚至和不抚养的一方交谈,奉劝对方多来看望孩子,这样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分居,仍然都很爱自己,于是就有了安全感和稳定的心理。第三个误区是过分溺爱孩子。总觉得夫妻离异对不起孩子,尽力弥补自己的愧疚之情,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无条件满足,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特点,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宽是害,严是爱”,过分溺爱孩子反倒是害了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家庭离婚率逐渐上升,催生了许多单亲家庭孩子,这些孩子在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变化,与同龄孩子相比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现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已成为老师们最为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说说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疏导。

一、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性格由阳光开朗走向自卑孤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发现班里某个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总耷拉着脑袋,即使抬头也心不在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参与讨论交流,下课后也不会主动与同学聊天交流,这时教师心里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孩子平时爱说爱笑,不是很活跃吗,这是怎么了?如果这个孩子很长时间都是这个样子,原因往往是他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父母一方由于突发事故离开了自己,自己变成了一个单亲孩子,他们的性格久而久之变得自卑孤僻,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流,整天表现得心事重重。

(二)由遵规守纪的好孩子变为放任自流的捣蛋鬼

有的孩子家庭由正常变为单亲后,因失去了父母一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迫于家庭压力要为生计奔波,每天忙于工作,会对孩子疏于管教。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父母监管,各种不良思想和坏习惯就会接踵而至,可能就会在班级会惹事生非,不服班干部管教,由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逐渐变成不听话的捣蛋鬼。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成为班里的学困生

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家庭教育缺失,而家庭教育缺失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学习上必要的关怀,感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对自己的期望,所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逐步跨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二、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一)用爱心使自卑的孩子走向阳光

首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广施爱心。对心理自卑孤僻的单亲家庭孩子,教师要多找其谈心,让孩子正视家庭现状,告诉他们:虽然你们失去了父爱或母爱,但是还有其他的亲人、老师、同学在关心你们,老师、同学都没有看不起你,不要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要用阳光的心态战胜心中的阴霾。教师在课堂上要刻意让这些孩子去回答问题,即使他们回答不出来也不要进行责备,而要使用亲和的语言多进行鼓励,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慢慢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从而使他们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心。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正面刺激,使他们摆脱自闭心理,激起自信心和上进心,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

其次,要依靠班级同学的真心帮助。班主任可以安排几个思想上进、性格开朗的同学主动和单亲家庭学生聊天交流,找他们交朋友,和他们结成生活学习互助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会逐渐让他们慢慢忘记家里的烦恼,紧张的学习生活也会慢慢充实起来,同时他们也会敞开心扉主动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同学,主动找人交流。

(二)用信任感化惹事生非的问题学生

任何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单亲问题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教师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次数多了他们会觉得无所谓,有时还会和老师顶嘴,使你下不来台。对待不守纪律的捣蛋鬼,教师必须多一点耐心,加强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谈心式的沟通说服,给他们讲道理、说规矩,多给他们讲讲一些青少年违纪违法的事例,告诉他们如果在学校经常干坏事,长期下去如果将来走向社会后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并鼓励他们多为班级做些好事,如做卫生、擦黑板这些小事,用他们的小贡献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好感,使他们明白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帮他们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老师是充分信任他们的,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好孩子的。当这些问题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一定会幡然悔悟,慢慢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气。

(三)用家长的配合转变单亲学生的学习态度

单亲学生成为学困生多半是家长没有尽到学习监管责任造成的,要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即使家庭不完整,家务事再多,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同时,教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让他们在家里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一些较高的期望值。另外,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即使不会辅导,也要保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取得家长的配合后,教师在学校再对这些学困生格外关照,抽时间给他们开小灶辅导。通过家校共同努力,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厌烦学习,慢慢地转变学习态度,一点点提高成绩,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对策及建议

一、调研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小环境,它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因而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了能够了解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心理症结所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进行了怀柔区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活动。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农村中学初一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

三、{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学习焦虑因子比较

在112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亲家庭学生还是双亲家庭学生学习焦虑因子都非常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焦虑达到8分以上即强焦虑的为67%,双亲家庭学生为68%。这些学生对考试坏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的分数。单亲家庭没有学生的学习焦虑低于3分,而双亲家庭学生只有2%的人学习焦虑低于3分,这些学生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造成学习强焦虑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这些学生生活在深山区,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学习成绩,过分的压力带来了过度的焦虑。2、家长教育知识有限,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3、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很多老师在应试的大背景下,依然将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二)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对人焦虑因子比较

在对人焦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焦虑程度强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达到了22%,这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退缩回避。而双亲家庭学生40%的人在与人交往中都热情大方,容易结交朋友。

这一结果与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在农村,单亲家庭往往会受到村民的关注,大家有意无意的议论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特别是有些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困难,这会令学生觉得自卑,害怕与人交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我是谁”成为他们思考的话题,而人际关系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因为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引导,他们往往没有与人沟通的方法,加之自卑心理作祟,所以与人交往中,他们会呈现出很强的焦虑。

(三)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孤独倾向因子比较

在孤独倾向因子的比较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强焦虑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他们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坚持自己的见解,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评价过高,造成其与人交往的期待过高,渴望受到欢迎,拥戴,但是当现实与愿望相反时,心灵产生极大的落空,因而产生孤单的感觉。评价过低,自卑心理导致其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久而久之形成孤独。

2、家庭原因。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形成,都会有其形成的家庭环境。(1)农村父母往往只关注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意愿。(2)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隔代人之间缺少共同的话题。(3)有些父母会将离婚的怨气转嫁到孩子身上,疏远孩子。

3、学校的原因。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会无意中将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自己也会不自觉的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在比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体验到挫败感,进而锁住自已的内心世界。

(四)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因子比较

在自责倾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强的比例基本一致,比例不高,这些孩子常常怀疑自己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我们也会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自责倾向弱的孩子所占比例高于双亲家庭。

这一状况反映了孩子的归因方式,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采用了外归因,这与他们的经历、感受以及社会的强化密不可分。家庭的解体令他们觉得痛苦,有些孩子产生了怨恨心理,而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面对这些孩子的过失往往会指向他们的家庭状况,这在无意中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五)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过敏倾向因子比较

在过敏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是双亲家庭的学生大都会有过敏倾向,只是程度适中,其中单亲家庭学生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所占比例略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这些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农村学生普遍敏感的现状源于青春期心理特点,他们处于心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中,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同伴的看法。农村学生对自己往往有很高的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自卑,因此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敏感。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易敏感,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

(六)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身体症状因子比较

身体症状因子强表现为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会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感到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如果焦虑是慢慢产生的,就会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等。通过这一因子的比较我们发现22%的离异家庭学生这种身体上的症状是比较明显的。

究其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帮助和指导,也缺少朋友的帮助,所以更害怕,更担心不好的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因为缺少了亲人关爱和帮助,会很焦虑,相应的身体症状自然就随着产生。

(七)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恐怖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看出,学生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强烈的恐怖倾向,单亲和双亲家庭学生的差异也不明显。

(八)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冲动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等程度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学生要比双亲家庭学生高出23%。在强烈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双亲家庭学生高9%。这样的学生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

造成这一现象首先与单亲家庭学生孤独、焦虑等情绪密切相关,他们因为学习、人际关系焦虑,而父母不能给予帮助和疏导,同时他们又缺少同伴关怀、分享,因而会有冲动倾向,以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

其次与父母情绪控制能力密不可分。父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

四、教育对策及建议

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容易使这些未成年子女形成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因而学校、家庭、社区必须形成合力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关爱和指导。

(一)家庭教育

1、榜样示范。启动孩子心中的智慧和道德资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行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重在榜样示范,重在对孩子人格心灵的唤醒。单亲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宽容乐观的心态立身行事。

2、责任担当。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

3、宽严有度。在单亲家庭中,要有原则地对待孩子,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素质、学校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物理心理环境等实现的。

1、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其工作水平,拓宽其工作渠道,丰富其工作形势,如利用心理课、心理小报等媒介加大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关爱;运用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缓解压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通过心理咨询做好个别辅导。

2、班主任老师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确保班级氛围和谐安全。

(1)以爱育心。真教育就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班主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

(2)以课育心。班主任要组织好班级团体辅导课,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沟通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系统。

(3)以活动育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4)以细节育心。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班主任要建立成长档案,关注其情绪、感受、行为等变化,挖掘优势,积极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要做到勤观察,常提醒,多鼓励,促发展。

(5)借用外力。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社^教育

社区能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发挥三者的互促互动效应;有利于挖掘、协助和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为单亲家庭学生服务;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的育。

1、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的心理关爱与指导。通过团体活动、个案咨询等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家庭教育的培训。开展系列社区讲座活动,指导其掌握相关子女教养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3、为单亲家庭孩子创造了健康成长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开展教育性、发展性的团体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张开荆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杨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