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十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十篇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53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1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着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着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字:网站 信息服务 智能服务

1智能信息服务的内涵

本文认为智能信息服务主要是指以信息为对象,以网络为平台,利用一定的知识和推理方法,通过对用户特征、习惯的分析,主动预测用户潜在信息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次是预测潜在用户及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行主动的信息服务:再次是在服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并不断调整,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2 智能信息服务的特点

智能信息服务与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等服务方式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智能信息服务具有开发性、多维性、交互性、指导性、动态性、主动性、针对性和预测性等八个特点。

智能信息服务的开发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分类重组和挖掘用户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智能信息服务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和用户的需求偏好资源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连续开发,形成时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

智能信息服务的多维性将用户、资源和方法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需求维、信息维和方法维组成智能信息服务体系和智能信息服务信息空间。

智能信息服务的主动性包括了智能信息服务的交互性、指导性、动态性和针对性等四个特点。主动性服务是相对于被动性服务而言的,被动性服务是沿着服务请求一信息检索一信息传递一信息利用这样一种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开展起来的,而主动服务则是沿着发现需求一信息开发一信息推送一信息接受这样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开展起来的,、从发现需求到信息接受要经过个性识别、需求交互和需求指导的动态过程,因此智能信息服务的主动性还体现出了交互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智能信息服务的预测性主要表现在智能信息服务能够根据现有的用户信息和资源信息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推测和分析,主动地发现用户没有表达出来的潜在信息需求和未来信息需求。

3智能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以网站为平台的智能信息服务包括信息资源组织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和信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三个方面。

3.1信息资源组织的智能化。在智能信息服务体系中,信息资源的组织包括内部信息资源组织和外部信息资源组织两大部分,其中用户信息资源的组织是外部信息资源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组织的智能化主要是指网站能够根据自身的用户群的特点和需求,动态建立按学科门类和专业为分类体系的知识和知识导航子系统,并对相关资源进行自动采集、更新和处理以形成智能化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

3.2信息服务方式的智能化。网站信息服务方式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自动选择最佳的信息服务方式,而不是提供所有可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供用户本人选择。这时,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的网站充当了在线咨询专家的角色。

3.3信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网站信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主要体现网站通过挖掘和发现用户信息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网络用户提供深度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在传统的网站信息服务方面,所有的用户只要输入同一个检索词总是可以得到相同的信息服务界面和信息服务内容,而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同一的检索词不同的用户则可以达到不同的信息服务界面和信息服务内容,即使对于相同的用户和相同的检索词在不同的时间也可以根据用户兴趣的变化得到不同的信息服务界面和信息服务内容。网站信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要求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真实信息需求乃至知识需求和决策支持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信息需求冗余,以提高用户对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决策咨询的满意度。

4智能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智能信息服务本质上是将网站改造成智能咨询专家的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站信息系统完全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相比,智能信息服务更具有上述提到的开发性、多维性、交互性、指导性、动态性和主动性特点。

4.1智能推荐。智能信息推荐服务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网站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进行获取、建模、加工、组织和处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偏好产生推荐文本信息并按一定的方式提交给用户的服务过程。智能信息推荐服务与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智能信息推荐服务除具有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的一般功能以外,其服务过程无需人工的干预。并且具有用户信息需求的纠偏性、预测性、开发性和信息资源的挖掘性,必要时可以为用户的决策提供推荐信息和决策参考意见或建议,智能信息推荐服务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数据挖掘方法中的联机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分类分析法和协助过滤法。

4.2智能检索。智能信息检索服务根据不同用户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学科领域、工作活动和习惯,采取不同的信息检索服务模式,改进用户的检索策略、检索方法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过滤和优化,将能满足用户真实需要的检索结果和相关知识提交用户的服务。

4.3智能咨询。智能信息咨询服务是网站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也是智能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网站积累的信息资源只能为网络信息用户提供最基础的信息,如果用户想了解资源背景、来源和价值等具体信息,或者针对自身的某项工作活动或工作目标获取充分的决策信息就要用到智能信息服务手段。智能咨询服务就是针对网络信息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的服务,

4.4智能站点。智能站点就是面向智能服务设计而建立起来的站点。智能站点不但能够满足用户在网上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推荐和信息咨询服务,还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数据、访问记录、用户书签、用户反馈意见和其他相关的用户信息,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偏好提供智能服务,还具有专家咨询和决策支持功能。理想的智能站点应该成为网络用户的智能助手。

5网站智能信息服务的实现方案

智能信息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在网站信息资源管理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的构建和用户信息的获取,构建用户信息需求偏好模型并实施智能信息推荐服务。主要包括资源分类、用户建模、反馈处理和信息服务四个组成部分。

5.1资源分类。资源分类的功能是按照用户信息需求偏好特征构建网站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形成网站信息资源分类树,为智能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分类的数据基础。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3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4

一、提高认识,明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教师“想不到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现象,这是教师信息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学习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课程资源有一些基本认识与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前提。

1.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1]。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可见,信息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类型,它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3],这里的“具有课程价值”就是指“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

2.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资源的使用对象和功能看,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两种。前者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备课、课堂演示、编制试题等)服务,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后者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练习、复习、自主学习等),具有学习利用价值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以语文为例,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属于信息化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属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当然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教师课堂演示所用的课件也可用于学生课外复习。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信息化课程资源通常可以分为数字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三大类。

(1)数字音像教材。数字音像教材是指以CD、VCD、DVD光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录音录像教材,通常表现为课文朗读、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等形式。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1-6年级全12册mp3》、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VCD等均属此类资源。该类资源主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

(2)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泛指各种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4]。按照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课程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可支持课程活动的,我们称之为工具型教学软件。以语文为例,拼音贝贝等备课辅助软件,汉语大辞典、成语大全等字典词典软件,小学生组词词典、反义词大全等作业辅助软件,汉语分类词汇参考大全、汉字拼音等写作阅读辅助软件,均属此类软件。该类软件主要用来提高课程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降低课程活动的难度。

另一类是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我们称之为内容型教学软件。根据内容特性的不同,又有教科书配套软件、课件和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三种类型。教科书配套教学软件是一类以课程标准和现行各种版本教科书为依据,配合学生课堂学习或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一般由出版社以光盘形式发行、出售。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学习光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配套光盘等。课件则大多由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开发工具制作而成,其内容范围往往为课程内容中的某一课或某一主题,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主要针对学科各项基本技能(例如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的学习或练习而制作,大多为网上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例如汉字笔顺精灵软件和金晨动画学音标软件。

(3)学科教学网站。学科教学网站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以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提供资源、参考、辅导和服务的网站[5][6]。根据对教学活动支持方式的不同,学科教学网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科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却能为学科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或帮助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工具型学科教学网站。另一类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考试等,提供资源、参考和辅导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根据内容范围的不同,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又有两种。一种是专题型的,即专门提供课程某一方面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另一种是综合型的,即提供两个方面及以上课程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从搜索的结果看,专题型学科教学网站相对比较缺乏,而综合型学科教学网站非常多,是目前学科教学网站的主要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推行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从总体上看,目前专门面向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多,一般都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网站[7]。

二、重视收集,充分挖掘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人们去寻找、去收集。已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起点,教师必须掌握收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收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利用网络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web信息检索工具,它是一类在因特网上执行信息检索的特殊网站。可供教师检索资源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另一种是专门用于检索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教育搜索引擎,例如eDUGo教育搜索()、eDUSS中小学教育资源搜索()。

(2)利用专业软件下载网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索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下载网站是指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电驴资源网站等,它们一般按照主题以层级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所有资源,其中的学科课程资源通常可以按照“下载分类教育教学文科/理科工具”或类似路径浏览查找。

(3)利用专业网站的友情链接。这里的专业网站是指某个已经知道其地址的学科教学网站,即首先进入该网站首页,在网站的底部或通过“友情链接”栏目找到同类网站列表,然后一一浏览。

2.平时积累

平时积累是指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积累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时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及时备份。例如拿到教科书配套光盘等数字化音像教材或学校购买的教育软件光盘后,要及时将其副本保存于另一存储介质上。二是勤于记录。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视听讲座、观看节目等过程中,若获知一些有用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应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所用。三是善于收藏。平时在网上浏览信息或查找其他资料时,若意外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一定要将其网址收藏或下载到本地磁盘。

三、学会改创,努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改是指改造、改进,创是指创造、制作。由于受教科书版本、学习者特性、教学风格、环境条件等的限制,现有的资源不能直接使用或满足需要的、现有资源很难查找到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因此,改造与创造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必不可少的。

改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或重新设计,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改造可能是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裁剪、格式转换等处理,可能是选用已有成品的一部分变成素材,加入自己制作的新资源中,也可能是将自己的思路与理解,通过增删、替换、调整等融入到已有成品中,使之更完善[8]。创造则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原来不存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改造或创造信息化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当前师范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培训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9][10],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需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基本操作,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利用word编写教案、编制试卷,利用powerpoint制作授课讲稿,利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个人教学网站。

四、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多样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资源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应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

1.用于备课

寻找素材和查阅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常事,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提高备课的效率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备课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11]。

(1)钻研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设想。在查找阅读信息化资源之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初步教学思路,这是参考借鉴他人成果的前提。

(2)全面查阅,注重选择。用于教师备课的语文信息化资源主要来源于发行出售的各类备课光盘(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光盘系列等)和学科教学网站的“素材中心”、“教学设计”、“课件下载”等栏目。然而面对众多的音像素材、教案、课件等资源,教师不应该去简单地照搬套用、全盘吸收,而应该是借助它们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拓宽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有效整合,个性设计。在解读、分析他人成果之后,教师应该把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彩亮点环节、独特教学素材等汲取过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设想进行有效整合,嵌入自己的设计框架之内,为我所用。

2.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

(1)用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例如某一电视节目片断),或引发悬念,或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对象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用于提供形象化支持,促进理解。对于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习者,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概括,不易于理解;或者所描述的事物离实际生活太远,缺乏亲身体验。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化资源辅助讲解。例如,将成语故事Flas引入成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容易,而且有趣,效果又好。

3.用于练习与评价

练习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光盘和因特网获取各类复习试题、练习资料和考试竞赛模拟试卷,拓宽作业与命题的取材范围,改变过去习题试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兴趣,从而提高练习评价的效果。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课程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课程资源更富有吸引力,学生更喜欢使用。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一些与学校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配套学习软件、教师课件、同步讲解与测试等,作为对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补充或强化,在课外继续学习课堂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上的专题资料,作为对学校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拓宽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5.用于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公共服务;档案信息;资源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大了对现有事业建设的关注度,渴望通过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对于资源规划这一词,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资源分配仅仅是指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或者事业工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制定出最为切实的分配方案。而其中的资源主要是指当前社会下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但是这种想法明显是错误的,资源规划并不是简单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分配,它还可以运用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并且产生的效益相对较高。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地完善和应对。但是,没有明确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是不可能简单地实现的。于是,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始对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可是产生的效益并不理想,很多的规划方案和内容都没有对档案信息的整体管理与服务产生丝毫的效益。在这样的状况下,一部分人产生了疑惑,如果在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信息资源规划没有丝毫作用,那么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之所以很多都不能发挥原有的效益,主要的原因在于资源规划内容的缺失上。很多的单位,在见识到其他单位获得较高效益的状况下,迅速调整了当前的档案信息服务管理内容,将其他单位的资源规划内容实时地加入了其中。但是,每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开展,都有着不同的地方,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也是一样,如果过于的一致,并不吻合本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很难产生一定的效益。为此,在实际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当中,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力度的重视,积极地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服务,进而整体性地提高档案管理信息服务的工作效率。

一、当前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深刻

对于档案信息的资源规划,很多人首先缺乏良好的认知,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仅仅将它视为简单的档案信息分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需要进行丝毫的完善和更新。事实并非如此,档案信息的资源规划,首先是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在现阶段的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管理中,为了提高整体的档案管理效益,人们首先会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然后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由于档案管理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因而档案信息的资源规划,也应该服务于整体的档案信息管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认识,都浅显地停留在它是对档案的一种管理,是为了使得档案更加明确,便于查找。而在最初的时候,很多的企事业单位是不太重视自身的档案信息内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企事业单位,本身的档案信息十分少,而且开展的工作也相对较少,不需要针对每一项工作做出详细地调查,更加不需要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理,而伴随时代地变化,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简单地从事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开始在相同的时期内从事相当多的工作内容,而对于这些繁琐的工作内容,如果不予科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和记录,很容易使得整体的服务效益严重降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认识上,人们长期都没有较好地认知,传统的认知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而新时代的档案管理服务,已然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如果没有丝毫的变化,将很难满足当前时代档案管理的具体流程,也会对企业其他工作内容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方式不合理

在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中,为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益,管理人员实施了全新的资源规划方式,但是,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并不高,很多人更是直接将档案信息资源规划进行了简单的档案分类整理,虽然是以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名义去开展管理工作,但是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几乎为0。也有一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规划方式,选择了多样化的规划档案,很快,这部分人群便发现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多种资源规划方式的冲击下,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变得极度不合理,原本已然生成的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又在全新的规划档案冲击下,进行了全面的整改,其中所消耗的时间相当长,对于档案信息服务的提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当前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方式的不合理,还集中地体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在现阶段的档案资源管理中,人们首先选择了较为直接的电子设备管理,大幅度减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整体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速率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电子设备仅仅能够提供信息资料查询的服务,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并不能通过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来开展。而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开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整体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效率,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如今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规划上,首先考虑的是整体的成本和利益,并没有把对客户的服务考虑到其中,因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三)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效益十分低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1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概念

1.1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比较复杂多样,其类型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若依据信息交流的标准,网络信息资源科划分为正式、半正式以及非正式出版物;依据媒体类型划分,网络信息资源则可分为音频、图片、文本以及三维虚拟信息;依据信息储存方式划分它可分为电话型、节目型、邮件型、图书馆型以及揭示板型;依据信息的时效性划分网络信息资源又可分为动态信息、数据库、电子报纸以及期刊;若依据用途和信息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网络信息资源还可分为数值型、全文型、即时型、事实型等。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和类型较多,内容比较丰富,但仍旧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而言,网络信息资源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共特征即具有经济效益性,二是自身特征,例如类型多样、数量大、结构复杂、数字化、共享性、动态性、用户差异性、无序性、高关联性等。这些特征导致了信息资源灵活性较大而且不易掌控,这也是数字图书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1.2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内容广泛且涉及层面多的新领域,对于其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信息资源整合是指集中散乱的信息资源,通过组织、加工使之具有顺序性,从而便于用户使用的一个过程。而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某个范围内,利用物理或者逻辑的手法将范围内散乱分布的多元化信息组织起来,让其能够便于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服务。

2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整合的内容

2.1数字图书馆零次文献的整合

零次文献是用户需求较少的一类文献,具有专业性强、质量高、内容信、信息量大以及透明度低的特征。虽然零次文献的需求者不多,但它依旧是数字图书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为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便用户进行远程查询。

2.2数字图书馆一次信息的整合

所谓一次信息是指网络中内容丰富的初级信息资源,这些信息是通过各种各样由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所提供的,因此内容比较杂乱。数字图书馆在对其进行整合时需进行筛选、分类,而后在通过组织、加工使得原本杂乱的一次信息变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实用性。

2.3数字图书馆二次信息的整合

二次信息是指通过人工、技术或者其他方式加工、处理后而形成的可供人们使用的文献。由于一次文献的信息比较多,而因特网不具备将转化、分类信息的功能,因此在文献整合的过程中需借助人力结合其特征和内容构建相应的信息搜索工具。目前,搜索引擎组织二次信息的主要工具。

2.4数字图书馆三次信息的整合

三次信息较一次、二次信息而言其内容更加精准、便捷。其实,数字图书馆整合三次信息就是在整合不同的搜索引擎。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而选择相应的使用方法,这对用户而言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因此,为能让用户最快地找到合适的搜索引擎,找到需要的信息,数字图书馆通过“文献链”的方式对二次信息进行整合,构建起搜索引擎数据库,从而形成三次信息。

3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策略

3.1构建网络信息资源目录

由于网络数据比较庞大,内容比较繁杂,因此可在数字图书馆中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它的功能同实体书中的目录功能相似,可对内容主题进行引导。在构建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时需制定一个统一标准,而后再根据这个标准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再通过人工的形成内容摘要,而后再将这些整理好的内容根据其特征、内容列入已经设定要的标准范围内,从而形成结构目录。

3.2元数据处理

现阶段,数字图书馆主要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来描述信息资源。描述信息资源的形式是指描述其外部特征,而描述其内容则是指通过规范信息资源的检索语言来表明信息内容,这种过程可称为标引。在此,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网络信息构建一个标引体系来满足用户的要求,体系中的标引可揭示信息资源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有效性。

3.3搜索引擎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而言,搜索引擎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对于网络用户而言它也是一种实用的内容检索方式。目前,搜索引擎可依据关键词、目录、元分为三类,具有检索效率高、内容准确等特点。同时,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提高,搜索引擎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所以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从搜索引擎的主题内容着手,通过对数据的分类、总结、聚类、、关联等方式进行信息整合。而且,根据用户使用度来看,负担小、内容相关性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发展趋势,如此就可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率,从而促进数字图书馆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琦.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新型资源整合研究[J].学院教育,2012.

[2]赵冬梅.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情报科学,2005.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信息政策研究进展

[分类号]G203

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需要国家信息政策的指导、调控和规范。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这个概念的使用还不太普遍,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是相当活跃的。本文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展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的进展,希望能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由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文献中很少出现“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这个术语,因此本文在进行文献调查时,对于中文文献主要使用“信息政策”作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也使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等词语检索不同领域的文献,共检索出1288篇文献;而对外文文献则以“informationpolicy”、“collectionde-velopmentpolicy'’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LiSa数据库,共得到文献370篇,最终根据题目和摘要分别挑选出中文文献142篇、外文文献217篇进行阅读分析。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渐趋稳定但仍受到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相对减少。由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学者们开始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家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影响,如布什政府签署的法律对传统图书馆保藏程序的挑战以及与电子政府相关的部门对政府出版物和信息的影响。国外在政策需求和政策内容方面依然有较多的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制定一部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国家信息政策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国家信息政策对采访、合作、包装及重新包装、文献和其他图书馆资料组织的影响,呼吁政府建立对信息产业的稳定投资政策。也有学者分析制定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意义,对政策内容和制定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国内一些信息资源管理类的专著都论述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保存策略,如马费成教授的《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程焕文教授等著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是讨论较多的领域,尤其是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的协调策略,而肖希明教授的《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一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研究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问题的专著,是我国藏书发展政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该书系统研究了图书馆文献采访政策、藏书管理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拥有与存取关系的处理原则,并且构建了我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文件的基本框架,包括图书馆所服务的地区或机构的基本情况、图书馆的任务及藏书现状与发展目标、藏书发展纲要、文献采访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各类型文献的选择标准、选书工作的组织与选书者的责任、书刊交换与接受赠书、经费预算、藏书管理及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综合或单一讨论了图书采访、分类、标引、著录、典藏工作的方法及原则。虽然数字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献资源建设仍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我国图书馆形成稳定的文献资源建设政策,仍需更多学者的关注。

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

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政策指导、调控和规范,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国外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比较具体,通常着眼细节。如对在线数据和政府门户立法历史的追溯,讨论其对图书馆、政府部门、商业和机构的影响。有人研究了联邦政府在网络环境下资源配置的5个主要政策领域:获取、安全、隐私、知识产权和记录管理,指出有很多因素影响联邦网站的发展,并建议电子记录管理的要点。有的学者讨论了芬兰、爱尔兰、挪威、瑞典和丹麦网络文献合法保藏立法状况以及出版者对网络文献合法保藏的看法。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制定中也需要从网络信息作者和用户的角度分析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保护层次的要求。

国内则主要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内容,较少讨论具体政策。目前已经构建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创造和生产政策、网络信息采集政策、网络信息分配政策、网络信息交换政策、网络信息公开政策、网络信息传播政策、网络信息消费政策及网络信息保护政策。也有人提出网上公共信息建设政策应包括网上公共信息建设的鼓励与支持、网上公共信息的权利与利益平衡及网上公共信息的保护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政策评价标准。柯平教授讨论了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内容的核心原则,他认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政策一定要确立“信息资源自主”原则,在充分利用网上国外信息资源的同时,大力建设我国的信息资源基地,针对我国数据库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增加投入建设大规模高质量的网络数据库。特别重要的是,应发展网上中文信息资源,注意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

2.2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电子政务方面如美国的《给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组的GiLS报告》、《a-130号通告》、《95-01号公告》、《文书削减法》、《GiLSCore款目著录指导方针》等,其中《a-130号通告》――《联邦信息资源的管理》确立了联邦机构收集、处理信息的总体政策指导方针;电子商务方面有《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国际互联网免税法》等。但目前少有人对此进行理论研究。

我国也已经制定了一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如《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目前的研究多是关注实际的建设策略,这些将有助于推动政策的稳定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主要有:①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从法律法规上打破信息垄断,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的收集和公开;②改变原有的僵化信息管理体制,发展公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并推进其价值利用;③真正重视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政府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其研究成果中描述了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理想模型及可行模型,并分别指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各类国家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政策。另外,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及整合策略也是学者探讨的对象。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面向客户的信息资源、面向合作伙伴的信息资源、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和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对它们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策略。

2.3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发达国家图书馆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十分重视,已经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关注某些具体情况,如对特殊类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进行研究。图书馆馆藏越来越成为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馆藏,今天的复合型图书馆仍然需要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如有人为法律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澄清了资源采访中包括认证在内的一些问题。学术和研究图书馆同样需要制定针对电子信息资源的政策,包括电子资源的采访、获取、选择、保护策略,以及对是否实施数字化或者合并传统印刷型和数字型资源进行指导。

我国目前还缺少真正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国内学者大多只是对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某一方面加以探讨,较少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目前的局部探讨以资源采访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多,包括电子资源的选购原则、选购途径和工具、选购程序、许可协议的签署和电子资源评价标准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有人专门研究了数字馆藏管理政策,并指出其内容包括数字馆藏组织政策、存储和访问资源政策、馆藏数字资源保护政策、数字资源保藏政策。在资源长期保存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存取的策略:借鉴网络存储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方法,建立起图书馆间数字资源的联保式存储管理机制,或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数字资源存储管理中心,形成各数字资源存储中心对数字信息的网络化存储、备份联保机制,建立起真正安全的数字资源存储与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一些学者研究了电子馆藏的评估问题,提出评估内容应包括电子资源的数量、电子馆藏的质量、电子馆藏的体系结构、电子资源的利用和成本效益分析。到目前为止,只有索传军教授撰文全面研究了数字馆藏发展政策的含义和作用、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政策框架及政策主要内容,其政策框架中的各项具体政策包括馆藏采访政策、经费分配政策、馆藏发展纲要、馆藏管理政策、馆藏保藏政策、馆藏评价政策、合作馆藏和共建共享政策。

2.4信息安全政策

在数字信息资源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国纷纷制定政策以规范和控制信息安全。目前国外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理论探讨,而是从技术、政策效果等领域研究信息安全。有人重点讨论了美国和欧盟的数据保护政策及其不同所引发的问题。我国对此研究较少,但已提出信息安全及保密政策的内容应包括政府信息资源保密政策、保障个人隐私政策、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安全政策、信息内容安全政策、知识产权法规政策、跨国数据流控制与管理政策。对信息安全政策的讨论有待进一步深入。

总的来说,国外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关注某些具体细节的政策指导,更具针对性。我国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对政策内容的理论探讨,较少去评价政策实施。因此,我国在加强政策制定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理论和实践都亟待完善

3.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内容与体系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则是政策保障,它包括信息资源宏观布局政策、信息资源协调采购政策、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文献传递政策、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等。总体来说,国外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益信息领域,注重政策的建设和评估。在书目信息政策方面,匈牙利国家书目信息系统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任务及必要的技术支持。有的学者评估了国会图书馆倡导的国家联合编目计划,发现一些和预期相反的结果,为图书馆信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建议。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越来越受到重视,michael等回顾了欧洲的公共信息获取政策以及开放存取政策、公众和商业对公共信息的获取权利与公共信息对经济和社会的成本效益的评价之间存在的争论。

国内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人曾经提出制定一部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多部法律中包含有关文献资源共享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源共享法规体系,这个法规体系的大体框架是:图书馆法、情报工作法规、出版法、书目工作法规、标准化法规、信息法、知识产权法规。

3.2各领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研究

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如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提出国家应当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地理信息共享政策,地理信息共享政策包括信息投资政策、经营政策、价格政策、保密安全政策、公开政策等10项内容。在医学信息共享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制定诸如“医学信息网络规程”、“医学信息网络服务公约”、“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协议”、“信息传递中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信息保密、安全规程”之类的规章制度,作为促进我国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的最基本的政策保障。在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着“信息共享差”的问题,我们应当:①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②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使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③统一规划、分布实施;④培养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⑤探索设立政府CD(首席信息官员)。还有人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4种模式:①区域性系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②全国性系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③区域性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⑧全国性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认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在图书馆信息共享方面,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活动,但较少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另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难点在于参与各方利益的平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信息政策的引导。

4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针对性研究需要加强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应当包含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的内容。美国的一些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如1993年的《政府行为和结果法案》、1995年的《文书削减法》、1996年的《克林格-考恩法》及《13011号行政令》等,是对信息资源管理有重要影响的立法,有学者在战略信息管理的框架内评价了这些政策的效用性。另外有些学者研究了具体领域的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如对国家计算机政策概念的主要特点的探讨,该政策用于解决以下问题: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系统的建立、版权和数据保护、信息市场的发展等。一些作者讨论了互操作、开放存取系统、信息处理过程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问题,建议制定完备的信息技术标准政策。

国内学者注重在国家信息政策的框架内讨论信息技术政策,如黄先蓉认为信息技术政策与法规是信息政策的第二层次信息资源政策与法规的组成部分。廖声立在讨论信息政策的研究内容时,认为信息资源保障政策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包括信息技术及信息标准统一指导政策。查先进指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的内容框架应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化政策、信息技术利益分配和平衡政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政策、其他信息技术安全等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又包括信息技术术语标准化、信息表达标准化、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媒体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网络通信标准化、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等内容。在信息标准化政策方面,分别有学者探讨了农业信息标准政策、电子政务信息标准化体系、书目信息标准化政策的相关内容。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还缺少有针对性地从信息资源建设角度讨论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问题,对信息资源建设一些前沿技术标准的探讨,例如互操作、开放存取等方面的技术及标准的研究还亟待加强。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信息采集云服务;内容管理云服务;资源共享云服务;网站服务展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901-06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业务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政务项目。随着电子政务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政府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各自为政、缺乏机构部门间协同合作,形成大量信息孤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云计算概念一经提出后,就得到业内推崇和广泛应用,将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建设相融合,充分发挥云计算对电子政务建设所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1]。项目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政府网站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实施将有效缓解电子政务应用面临的突出瓶颈问题,支撑电子政务深入发展。

1系统概述

1.1建设目标

项目整体要求建立政府网站资源云服务平台,面向政府各部门、各区县级市、各直属机构提供网站资源使用的服务,在一定范围内也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具有资源使用申请、资源动态调配、日常运行监控、安全管理、用户管理和计费服务等功能,达到节约成本、共享资源的目的,为实现全市政府网站服务的用户统一认证、办事服务全流程管理奠定基础[2]。

项目以政府网站信息资源整理利用为中心,整合现有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有统一的网站资源云服务平台、统一的后台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采集、管理、渠道。结合云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突破电子政务混合云服务所必须的虚拟化、云存储、信息交换、云安全等关键技术[3]形成新一代区域政府面向社会的基于Soa架构的、高可扩展能力的网站内容管理混合云服务支撑软件平台,开展区域电子政务云服务的示范应用,使政府网站横向上可以整合平级业务部门对接及应用,纵向上整合各子单位和分支机构的网站集群。

1.2建设内容

建设“政府网站资源云服务平台”,着重开展“网站资源管理平台”和“政府网站群平台”建设。其中,“网站资源管理平台”具体进行信息资源采集系统,内容管理云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网站服务展示系统和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本项目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一套体系,四大系统”。“政府网站群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建设:通用服务或功能,内网网站群和外网网站群。在广州市政府体系内的网站内容管理建立“私有云”,而对公众的服务需要建立“公共云”,透过“私有云”和“公共云”的融合问题,实现网络顺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图1为公共云服务模式。

1.3总体设计思路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遵循: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系统建设必须在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保证系统的标准性、规范性、开放性、实用性、高可用性和易用性,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2系统架构设计

2.1系统安全设计

2.1.1分级权限控制

系统采用分组分层的管理方式,灵活定制、统一管理。把权限分配到某一个组(角色)或用户,用户组(角色)或用户只能管理权限范围内栏目和信息。能够实现网站内容、系统维护人员的跟踪管理。支持多级权限(如编、核、审、发四级);一个角色可对应多个栏目,一个栏目亦可由多个角色共同管理。

由于提供了分级权限控制,系统主站的管理员可以为各子站设置系统管理员,各子站由自己的管理员设置栏目管理员、设息采集人员、信息编辑人员、审核和人员,总之,当子站设置了自己的管理员,这个子站的各种权限就由这个管理员设置和分配了。

由于提供可分级权限控制,各单位对自己子站的管理权限更加灵活了,管理也更方便,且相互不会有干扰。以上这些充分保证了政府网站群系统的安全性。

2.1.2系统日志的安全功能

系统日志模块对每个用户的重要操作进行记录,用户可对自己的操作日志进行查询;系统管理员可对日志信息进行打印或输出到文件,可对日志信息进行清理,对系统运行进行跟踪、辅助进行安全审计。

1)用户日志管理

用户日志管理主要是系统自动记录所有进入系统的用户资料,包括记录操作用户的编号、姓名、进入时间、操作电脑ip等。

2)操作日志管理

操作日志管理主要是系统自动管理进入系统进行过处理的日志信息,主要是记录操作用户的编号、姓名、进入时间、业务模块处理的动作(增、删、改)。

2.1.3用户安全认证

通过用户安全认证来统一实现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同时通过密钥来提供全网的信息安全传输、防篡改、抗抵赖等应用服务。

Ca认证也就是“数字签名”。利用数字运算进行的一种身份信息认证的方式,用来在网络通讯中识别通讯各方的身份。

这种方式具备以下特点:

1)保证信息是由签名者自己签名发送的,签名者不能否认或难以否认;

2)保证信息自签发后到收到为止未曾作过任何修改,签发的文件是真实文件。

在本项目中,将支持广东省认证中心颁发的Ca认证,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平台的支持下,只需身份认证等将安全信任服务引入一个结点,所有结点即可使用,无需每次都要逐一站点进行集成及二次修改,而且,可同时对平台引入多种第三方安全信任服务。

2.2系统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体系由综合应用层、用户认证层、应用基础支撑层、数据交换层、数据共享层和基础数据层构成。基础数据层实现目录数据库、站群数据库、文件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共享层实现资源目录标准服务和元数据描述服务。数据对数据对象、数据适配器、XmL或webservic、数据总线等提供接口。应用基础支撑层针对平台中所有服务套件组合。前台应用使用用户认证和统一门户平台实现。

2.3系统部署

在站点的部署方式上,既可以采用集中式部署,即各子站点同主站点,都集中部署在统一硬件平台上;也可以采用分布式部署,即子站点在网站所属机构自己的平台之上;当然也可以是集中式和分布式混合使用,总之,平台的搭建与部署方式无关,灵活支持各种类型的部署方式。在采用分布式部署时,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可以部署在政务内网中,weB服务器部署到政务外网中,实现服务器之间的单向访问,充分保证内网中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不被对外用户访问,从而保证了系统核心数据的访问安全。

使用多台站群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器设备,提高站群服务的响应性能。可使用应用服务器集群。

3功能设计

3.1信息采集云服务平台

信息采集是网站建设的基础。以智能表单应用为中心的,建立表单云端,向用户提供各种基于表单的服务,不断完善政府网站资源信息采集功能,形成政府网站信息资源采集平台。

3.2内容管理云服务系统

政府网站资源云服务系统的内容管理云服务平台主要是完善政府网站信息平台作用,提高政府网站资源整合、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建立基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站内容管理云服务平台,包括内容管理iaaS、内容管理paas、以及内容管理SaaS。

内容管理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可视化设计工具、搜索引擎和信息抓取系统等部分组织。

3.2.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资源分类是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信息资源进行区分。

本系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功能,和分类维护、创建等功能。产品参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DB11/t337-2006),预置服务分类体系、行业分类体系、主题分类体系和资源形态分类体系;参照《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预置用于政府公开信息分类:主题分类体系、机构分类体系、体裁分类体系和服务对象分类体系。允许用户自定义新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设定主分类。

3.2.2信息资源标识设置

信息资源标识是对每一项信息资源赋予的唯一不变的编码,以便于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定位和发现,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交换。

3.2.3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通常被定义为关于数据的数据,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本平台中,元数据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所有者、提供方式等信息,是信息资源与各应用之间的桥梁。

系统中内置一个基本元数据集,包括如下元素:标题、副标题、短标题、关键词、摘要、信息来源、信息原始日期、作者、录入日期、责编、审核、版本。另外,系统还涉及到主题词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等部分。

3.2.4网站群管理系统

系统可创建和管理多个子网站,各站点之间有严格的管理权限,具有独立的采、编、审、发流程,互不干扰;并且可以在多个站点间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中心站点的超级管理员可给网站群中各子站点分配单独的管理账号。子站管理员录入账号和密码登录,输入单位资料,系统就能够根据关联的模板自动生成网站,由各站点管理员独立负责自身站点管理。

每个站点可以独立管理,拥有自己的模板、频道(栏目)、权限,站点间资源可以共享;支持站点导入导出,便于将来数据的迁移;站群内的信息支持栏目间和网站间的同步引用、呈送、共享和接收。提供各子网站的域名管理,并可将各网站域名导出为文本文件。

4)流程设计器

提供可视化工作流设计工具,支持实现网上提交信息后的各种复杂处理流程要求,包括串并联审核、退回、会签等。

工作流设计工具满足直观的可视化设计功能,无须复杂的编程,通过连线的方式即可实现不同处理工作流程事项的需要。

3.3资源共享云服务系统

信息资源是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的基础。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是将充分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作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描述、展现、应用和管理,为分散异构(各委、办、局)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围绕各类政务应用主题,可以满足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以及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和业务协同等需求,为各级政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等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逻辑上集中,从而更加有效管理、利用和合理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供科学的工具。

各业务系统及业务数据库是建设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数据信息来源,各种所需数据都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传输交换到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和其他应用系统的;

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从各个业务数据库中获取、比对、清洗后,用于建设共享存储的基础数据库;

公共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所需的信息需要通过信息资源目录平台识别、导航和定位,再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获取,从而从动态海量数据库中高效得到信息服务。

3.4网站服务展示系统

3.5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不仅满足政府网站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需要,更满足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具体包括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等。通过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核心支撑体系,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合理的政务信息资源总体布局,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有序流动,构建科学的信息资源全流程管理机制。

4结束语

发展电子政务是当前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对原有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重要途径,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在广大范围内形成建设热潮[5-6]。基于云服务的政府资源服务平台具有较完善的信息机制、丰富的互动交流功能。平台的搭建,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支持各级别子站的网站群系统,实现宣传政府、政务公开、交流互动、网上服务、资源共享五大功能,具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公开化、互动多样化、应用集成化等特点,为建立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从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先进.关于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思考[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朱继团,胡莹,黄志辉等.混合云计算模式下政府网站资源服务平台的搭建[J].广州大学学报,2012(6):83-89.

[3]刘昶言.云计算中混合云互通及其资源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4]马伟山,李冰,唐卫清.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框架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9):139-142.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生命周期;生态资源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008(2011)05-0083-06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纵观学习媒体的发展历史,教育信息载体依次出现了纸质载体、电子化载体、数字化载体和网络化载体。与前几种类型的教育信息载体相比,网络教育信息载体具有如下显著本质特征:

第一,信息载体的可复用性。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复制性等特征,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诸如学习网站、网络课程、资源库、网络教学情景等,突破了传统载体(例如课本、磁带、光盘等)的一对一的限制,可以同时供多个使用者使用,其服务对象范围远远超过了其他载体。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单一媒体的利用者可以达到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

第二,信息载体的动态交互性。纸质、电子化以及数字化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往往是单向传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例如,由于纸质教材的私有性以及页面空间的有限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基本上使用该本教材的几个人之间传播或基本不被传播;而电子化教材(录音教材、电视教材等)以及数字化教材(光盘等)没有为学习者提供记录反馈信息的功能。与这些媒体形式不同,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他人的观点,并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

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与其他类型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实现了基于网络教育信息平台的学习者之间时空交错的立体化交流,以及互动交流所产生信息的公开与共享。web2.o使得互联网信息内容由专业人士生成变成由用户生成,知识创新不再是教育专家或者研究者的专利,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拓展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增多了人们思维碰撞的机会,进而为每个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创造了条件。在基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其他学习者的留言、跟帖的浏览及思考,进而使得对原始资源的理解程度不断深入,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习者”,学习者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即将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教育信息资源。所以,从上述角度考虑,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研究者认为,web2.0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开放性、提供长尾化服务特点,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长尾理论为网络教育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颠覆了人们一直遵循的二八原则,即教师和专家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20%。由于网络平台提供的开放便捷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专家,会有更多的用户融合到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最终这80%的用户通过集体智慧产生的资源的价值,可以与占主流的资源价值相媲美。

网络资源发展的关键在于网络资源建设群体建设。里德(DavidReed)认为: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价值呈指数级增加。帕克特对里德的观点进行了修订补充,认为群体交流的网络的价值与开创一个群体需要的努力成反比。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社会性软件的普及,使得群体的形成变得极为简单。web2.0哪境下的网络社群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领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成为用户生产、获取、交流、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微观环境。web2.0境为网络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得群体的创建已成为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利用社会性软件能够非常简单地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群体创建不再是实现群体交流网络价值的障碍。

研究者们从生态资源观的视角,寻求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支撑点。生态资源观赋予资源以生命的意义,认为资源具有一个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例如,网络生态链方法为研究互联网资源的分布规律及主题资源的获取与主题网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985年Honon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定义了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以及信息载体和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之后,许多学者继续围绕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展开了研究,并衍生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概念。信息资源的生命力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并且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与资源建设与利用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有研究者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交互行为和信息创造行为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力。并有研究者认为双向动态交互(用户一网络之间的交互研究)是未来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有研究者在分析了网络社会信息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其中用户信息行为包括自我表达、资源储备和自我建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且三个阶段的用户行为是呈周期性波动的。用户的信息行为是受用户心理活动控制的,可以从用户需求或用户心理来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研究者从用户需求入手,分析了用户信息行为的心理动机,认为用户信息行为与用户信息需求存在互逆性的特征。还有的学者探讨了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里德定理及长尾理论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之前的研究从宏观上把握了

网络资源的分布规律,从生态学视角围绕资源的生命周期概念展开研究,以及对资源的建设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大量针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围绕信息行为概念、分类,以及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信息行为或其过程。这些研究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发展至今,更多的研究则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把握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和本质,进而使该方面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价值。群体智慧已经成为目前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标志性来源,所以,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与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当前研究要摆脱二者割裂的现象,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纳入网络资源建设或利用的研究中去。信息资源是用户的作用对象,信息资源的变化是用户信息行为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从更为广义的角度,将网络信息行为理解为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呈现的规律,也将从更大范围上涵盖用户信息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模型构建

(一)研究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诸如精品课程、网络课堂、专题网站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已相当成熟,且形成了相当程度上可遵循的模式及标准。但是一方面,网络使得学习者的范围扩大,对学习内容变得更加苛刻,之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另一方面,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立体化、公开化、共享化,进而变得十分活跃,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具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资源对于信息资源发展与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注重原始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但是忽略了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用户利用者生成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研究,旨在探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机制,深度挖掘学习者在资源开发和发展中的角色,总结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利用提供指导,为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应对策略。

(二)模型构建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信息反馈的途径,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而共享的最终结果不单单是教育信息被单向的传播,还包括学习者基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反馈与评价,进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的反哺,使得资源在量上不断得到积累,质上得到升华,并且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本文以web2.0“信息开放、资源分享、用户创造内容、以及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念为基础,契合目前提倡的web2.0与教育资源库深层次整合的时机,结合对社会性软件诸如Blog、QQ、wiki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构了“网络环境下基于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资源动态利用模型”,见图1。

(三)模型解释

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不仅是教育信息资源诸如网络课程、资源库等原始资源的载体,而且它还是学习者通过镶嵌在其中的交流互动平台所做出的评价及讨论等反馈信息的载体,即反馈信息以留言、跟帖形式存在于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上。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是连结学习者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内核。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是流动的。模型中提到的初次使用者、二次使用者、n次使用者,是按照使用者利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时间先后编号。本研究从两个角度理解使用者的含义:一是简单地理解为使用者个体,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使用者利用资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网络系统本身处理跟帖等资源时存在排队的情况,因此,会造成个体在访问资源及跟帖等活动上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二是可以理解为使用者群体,即将集中某段时间使用资源的使用者划为同一层次,划分的依据则主要是资源本身的价值和面向对象等因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之间处在动态的不间断的关联中,资源及平台为使用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使用者利用资源的活动,则是使用者沟通交流的动因。

使用者与资源之间的具有互动的关系。模型中显示使用者浏览、学习呈现在平台上的资源,即资源被使用者利用,进而被使用者内化;反过来,由于受原有知识结构以及自身认知方式的影响,在内化的过程中,使用者会对这些资源进行同化或顺应,同化或顺应的外化主要以使用者跟帖、留言等形式体现,以具体的可见的资源形式呈现在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上,该部分的资源是对平台上所呈现的资源的一种反馈。

模型中两条曲线之间距离在变宽,这表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地增多。其增加原因在于:初次使用者首先就原始资源进行利用,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结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对资源内容发表评论;二次使用者不仅可以学习原始资源,还可以浏览初次利用者发表的评论,并且可以继续对原始内容进行跟帖,或者就初次使用者发表的观点进行讨论……n次学习者在学习原始资源的基础之上,继续对前期使用者发表的观点进行浏览、思考,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伴随后续使用者数量的增多,使用者留言、跟帖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自然而然,教育信息的总量是在不断地增加的。而图中的新资源是则意味着原始资源经过动态利用后内容上得到了丰富,即教育信息资源发生了质的发展,进而形成新资源。但是,形成新资源不是终点,而是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一个新的起点。如前面的动态发展流程一样,教育信息资源继续以资源平台为支撑,不断地实现从人的智力资源向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所以,图中的曲线将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该模型在体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在量与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同时,还暗含了使用者的思维上的变化。该变化主要体现在:使用者的思维在广度得到拓宽,利用平台提供的交流互动功能,使用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其他使用者。这种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使用者,促使使用者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呈现多样化;思维的深度得到加强,即使用者对资源的利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层面,而是在其他使用者发表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的思考。换言之,使用者的持续的参与,问题探讨的深度会随之加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使用者思维的深度化;使用者不再盲从权威资源,而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资源创造者,同时,也把他人的跟帖等资源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使用者淡薄了权威答案的观念,更愿意拿出自己观点或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讨论,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成熟对事物的看法。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量的变化研究

(一)案例选择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它们的内容、表现形式迥异,同时,由于各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不同。导致面向的对象及对象的范围也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发展变化出现差异。但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都具有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为学习者提

供了自由、公平的学习及信息反馈的条件。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任何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都遵循着基本的量的变化规律。为了获取较大的样本量以及便于数据的统计,本文选择了易于被学习者获取、学习对象范围广的凤凰网中以科普为主题的《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作为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学习者在学习原始资源后,可以直接将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互动平台以留言、跟帖的方式呈现出来。无需置疑,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网络信息资源,进而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在总量上得到增加。由于每条跟帖内容不一,所以对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研究,采用跟帖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跟踪统计方法。虽然一些跟帖对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增加是无效的,但跟贴总量随时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参与情况,进而间接地反映了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情况。

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的跟帖观察自2010年11月22日第一个跟帖开始,到2010年12月15日结束,跟帖总量为658条。该资源的浏览量为4282407。以天为单位统计累加跟帖总量,最后得出跟帖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

(三)讨论与分析

图2曲线显示,在0-1天时间段内曲线的上升趋势并不明显的,在1-3天时间段内曲线显著性的上升,然后,曲线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平缓。曲线表明,资源的跟帖总量是在不断地上升,其上升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再慢的过程,这间接地反映了动态发展利用中该信息资源总量变化的趋势。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们基于教育资源信息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活动,促使人们之间思维的碰撞,进而人们潜在的智力资源以留言、跟帖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智力资源的转化决定了该教育信息资源的量总是不断增加的;其次,曲线的初始阶段增加比较缓慢,主要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与人们获取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以及人们对《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这类信息量较大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了解需要一定时间;第三。造成人们在很短时间内跟帖急剧增加的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学习该资源的对象发展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一旦有学习者发起讨论的话题,那么话语共同体也就形成;第四,曲线渐趋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该对象的学习者在这一阶段达到饱和,同时人们讨论话题的深度及广度也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该资源的跟帖量的增加速度变得缓慢。

事实上,上述阐述的原因是网络环境下所有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共性,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教育信息资源总量变化基本上遵循先慢后快再慢的发展趋势。但是,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的面向对象、组织管理方式、时效性等不同,必然会导致动态发展}Ⅱ用中的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在遵循基本的规律的情况下出现差异,不同类型教育信息资源的量的变化曲线具有各自的特点,其表现在:跟帖总量由缓慢上升到急剧上升以及再到缓慢上升的两个转折点发生的时间不同、跟帖总量增加的持续的时间不同。

五、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含义

本研究从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规律进行研究,其中量的发展利用主要是指资源数量上的变化;质的发展利用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不仅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内容上的变化,也就是跟帖的内容对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做了怎样的有价值的充实或者修正,而且还包括学习者是如何对动态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利用。由于条件的限制,质的发展利用研究是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的发展展开。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选择凤凰网教育新闻2011年1月3日08:57的《湖北部分学校推删节版盂母择邻被删》作为质的发展利用研究的案例,其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通过原始教育信息资源以及跟帖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主要从经典读本部分句子保留或删除理由、经典读本例句、跟帖者提出的建议以及与原始资源无关的信息资源5个类目,研究该教育信息资源的质的发展利用,其研究结果如图3。对“与原始资源无关”一项进行了内容分析,主要是对跟帖内容呈现的价值观或者对事物的是认识方法、知识应用、推荐资源以及其他四个类目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4示。

(三)讨论与分析

图3显示“保留或删除理由”,“例句”以及“建议”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的,而“与原始资源无关”是在零基础之上产生并不断增加的。这说明,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不仅是原始资源基础之上的发展利用,其发展利用还包括超越原始教育信息资源本身、涉及面更加宽广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图3还可以看出,与其它三个围绕原始资源发展的类目相比,“与原始资源无关”在所有类目内容中质的发展利用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这说明网络环境为跟帖者在该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图4显示在跟帖者提供的“与原始资源无关”信息资源的其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不仅包括跟帖者的价值观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还包括呈现了跟帖者的知识应用、推荐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各类目之间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研究还发现,该比例与跟帖量之间呈现一定的关系,即随着跟帖量的增加,各类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跟帖者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以及无法预测后续跟帖者的特征,进而导致质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针对上述个案研究,得出了该个案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特点。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不受约束地主动表达观点,所以,其他类型资源的质的发展利用与上述个案质的发展利用具有共同点,即跟帖者都会发表一些“与原始资源无关”的信息资源,其中跟帖者价值观及认识方式的表达在其他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中一定会得到体现,但是增加的“与原始资源无关”信息资源所涵盖的类目,以及各类且信息量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则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具体内容有关。同时,在质的发展利用中,增加的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源的类目划分,以及各类目信息资源量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则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具体内容有关。

总之,结合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得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发展。基于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的复杂性,可以得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在质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即增加的信息资源的内容类目呈现出多元性,而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迥异性,将导致增加的新资源的类目个数(广度)以及各类目信息资源之间的比例的不同,并且随着跟帖量的增加,各类目信息资源之间比例关系将呈现不可预测的变化。

六、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研究

(一)生命周期的含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而上升的实质是有价值的学习者的留言、跟帖等信息,可以笼统地称为动态新资源;同时螺旋式上升也表明,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是一个原始资源到新资源之间不断更替的过程,不断的更替意味着动态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存周期,其更替的实质就是动态新资源。动态新资源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产物,这间接地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其生命周期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使原始资源发生质的飞跃的、较为系统的成熟的动态新资源集从孕育到结束的时间。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基于动态新资源的生命周期,可以间接地反映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单位时间内教育信息资源的跟帖增量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动态新资源的发展过程,所以,通过跟踪统计教育信息资源的跟帖增量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采用凤凰网中教育专栏的新闻《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减负”试点,力推素质教育》作为研究案例,该则新闻于2010年12月13日09:00,截止到统计日期2011年5月19日14:00,共有84条跟帖。事实上,由于新闻类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新闻的刷新速度较快,该则新闻的84条跟帖时间集中在2010年12月13日9:00以后,2010~t-12月14日7:00点以前。下图5为其统计的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图5曲线是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波峰和波谷,这表示跟帖量的增加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生命周期表示一个事物的生长过程,图中曲线显示出了跟帖的增长速度是先慢后快,达到峰值,之后速度开始变慢;之后,跟帖量的变化又开始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即经历同样增长变化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峰值越来越小,跟帖增量基本上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波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跟帖增量为o,但这并不意味着跟帖量停止增加。最终跟帖量变化会有两种趋向:一是曲线仍旧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波动,但是曲线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直至跟帖增量为o,且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跟帖增量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跟帖增量开始变得活跃,进而进入跟帖量增加的下一个生命周期。造成资源动态利用再次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诸如网址转载、具有指定性且面向不同阶段对象的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原因,使即将被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淹没的该资源再次浮现在人们面前,该资源的面向对象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某一跟帖突破之前跟帖思维的限制,再次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讨论话题。

结合案例分析,可以将该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阶段:孕育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衰减期和衰亡期。孕育期即自资源到开始跟帖之前的时间段,该段时间主要是一个缓冲时间,在该段时间内,学习者不同程度地获取并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缓慢增长期,经过孕育期学习者数量以及学习者相关知识的积累,学习者开始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时期跟帖量是缓慢增加的,教育信息资源面向对象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快速增长期,之前两个阶段无论是学习者人数还是学习者知识熟悉程度的积累,为该阶段跟帖的数量及跟帖内容广度与深度做了良好的铺垫,这个阶段单位时间内跟帖增量呈现突飞猛进的跨越,并且达到高峰;衰减期,由于资源面向对象以及跟帖内容的广度及深度达到了阶段性的饱和,所以,单位时间内跟帖增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衰亡期,由于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育信息资源随时都可能被海量的新资源所淹没,同时又因为网络上资源可以长时间存在,所以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衰亡期主要表现在跟帖增量很少但迂回波动的特征。由于资源类型、面向对象、资源管理方式等不同,进而将导致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在遵循倒“u”形曲线走势规律的情况下,曲线上的峰值、周期长度、弧度等存在不确定性。

七、结论及后续研究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原始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建立了基于跟帖浏览的学习者之间的纽带;另~方面,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在经过学习者的跟帖内容的充实后,其在量上得到不断地积累,质上得到升华。犹如自然界拥有一定的规律一样,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同样也具有一定规律,只有把握住该规律,我们才能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摆脱旧模式的柬缚,进而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并激发学习者智力资源向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第二,构建的模型勾勒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整个过程,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网络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等因素不同,另外,主要参与者――人在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扮演的角色、认知方式、干预手段等不同,所以构建的模型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绝对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具体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尽可能地使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信息平台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柳州市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展现柳州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及卓越的文化工作成就,塑造和提升柳州城市整体文化形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扩大数字化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实现“文化柳州”建设的目标。

1.公共文化平台简述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图书馆实施与运作,旨在对我市的优秀文化进行信息采集、整理、数字化、网络及资源保护,主要工作包括文化信息的数字资源加工、采编、网站建设与维护及数据库存储等内容。

2.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人们在网络上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并使之成为网络上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加快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加工处理速度和动态反映速度,扩大柳州对外开放和开发利用程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柳州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是实现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方法。

其次,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相比,我国真正可用的网上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十分缺乏,急待一个大发展,因此,我们柳州应当与各地文化部门一样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使之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全面搭建自身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上有所作为。

此外,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柳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静态的、已成体系的历史资料,也有正在发展变化、不断产生的动态和现实资料,有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的印刷品,也有抄本、图片、书画、信札、音像制品,而其中占大部分的文化资源仍是杂乱而不成系统、分散各处的。不说形成编目、标引、方便检索与服务,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都难以确保。因而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柳州本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收藏、整理、加工、标引,进而让璀璨的柳州文化成果得以以数据的形式系统而便捷的得到合理保存与开发,并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促进柳州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加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柳州特色文化发展繁荣。

3.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意义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平台,是本地区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为发展科技文化、学术研究服务,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为编纂志书和地方史书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还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各种读者提供最为全面完整的文化信息服务与检索,从而减少读者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不仅能充分展现柳州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及卓越的文化工作成就,塑造和提升柳州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宣传柳州文化品牌。而且可以有力充实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打造文化柳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公共文化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做好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4.1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4.1.1现状:目前,只有市图书馆整合了部分文化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奇石文化、三江农民画、刘三姐文化、民间美术、柳州名人等极具柳州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资源数据库,并购进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部分数据库,从中整合出农业科技信息等专题数据库,总共容量约为1.4G,资源建设初见成果。在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网络推出信息资源,并结合“文化流动服务车”下到基层、乡镇开展农科咨询服务等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总体来说,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由于经费的困难及文化系统各单位工作的专业性,多年来,柳州文化信息资源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都无法整合及进入系统化管理,使得柳州文化资源结构很不合理――资源量少、类别分布不均,结构散乱、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落后,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大限制了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范围,服务效果与社会需求的期望也有一定距离。

4.1.2建设内容:柳州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所辖地域侗、苗、壮等民族风情浓郁。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广西重要的工业重镇,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现代文化生活元素。同时近些年来文艺精品和群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发展成就,也使得柳州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大市,无疑是广西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的名片。柳州文化对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等重要作用,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与经济活动环境结合紧密并形成良性互动,对宣传柳州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4.1.3作用效果: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

4.2资源加工搜索平台

4.2.1现状:作为柳州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和存贮中心的市图书馆,信息建设的平台主要是依托iLaS图书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站,并且已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和网站的专指性太强,不能有效地全方位整合的文化资源,而共享工程系统的定位和设计思想与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也有一定偏差。

4.2.2建设内容:拟采用数据加工平台系统与数据平台系统共同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平台。

4.2.2.1数据加工平台系统

特色资源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特色库从书目、篇名型数据库向内容数据库转变,这里指的主要是全文数字化数据库、专题数据的建设,如奇石文化专题数据库、柳州山歌专题数据等。目前我馆正在筹建一套完整的数字资源加工、制作、标引、、检索的系统平台,要求采用当前国内外成熟的、规范的,有大用户使用案例的数据库建设、加工、及检索平台系统。

4.2.2.2数据平台系统

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制作的各类专题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和利用这些信息。同时,利用此系统完成实际应用平台,设计、制作柳州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前端(或页面)。此系统要求保证开放性、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应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业界国际或国内业务标准和规范。如元数据与数字对象(metS)规范、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oiD)、数据访问接口规范、openURL资源调度接口规范、webService安全通信规范等。

4.3数据存储设施及数据加工设备

4.3.1建设目的:随着我市相关信息的图文影像资源库如: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柳州地方剧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柳州历史文化及旅游库、图书资料全文数据库的相继建立以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和读秀图书数据库的引进,数据量将迅速猛增,现有的文件服务器、磁盘阵列的存储空间将无法满足需要。增加数据存储设施及购置公共文化信息数字化加工的相关设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将本市自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文化事业所涵盖的图书文献、影视戏剧、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有关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借助“两个网络”即已有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和将要建立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广域网”,实现全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最终实现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我市优秀文化信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目标。

4.3.2现状:目前在整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当中,国家只对县以下的基层节点进行重点扶持和投入,对于市级分中心是要求本级财政负责。目前我们只建成有磁盘阵列、服务器、卫星接受系统和馆内局域网。磁盘阵列还面临饱和的情况,两台服务器已经是超负荷工作;资源整合加工系统、信息系统和地区资源交换系统等后台支撑系统因没有后续投入一直未购置相关设施和软件,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仍没有形成整体效益。

4.3.3建设内容:采用性能较高的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及较大容量的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可以保证日益增加的大容量的信息存贮和运行速度及质量(预计建成后的数据库容量为2t,每年增长为1t)。此外,硬件设备还需要一定数量的pC机、交换机、路由器、扫描仪、UpS电源、扫描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像机、读带机、采集卡、视频头等必备设施。

4.4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4.4.1建设目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是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应用途径之一,是柳州文化信息对外传播的窗口,是柳州与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柳州文化信息网络的组建,可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依托柳州市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的优势,将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并融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重要窗口。它将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信息网络,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柳州本土文化、介绍文化政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主动出击,将各种柳州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入到信息网络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柳州本土文化信息网络。可以说,柳州公共文化信息网络是融合前面几项工作的平台,最终把柳州文化信息平台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柳州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

4.4.2建设内容: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可依托柳州市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原有的网络平台和现有的10mb光纤的网络通讯,利用实用型协同办公oa、新闻系统、网站框架及网页设计等构建整个网络系统。专用的web服务器内部连接局域网,外部接入因特网,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开设置,web服务器上主要存储外部共享文化信息,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存储内部需保密的采集信息,二者之间用防火墙隔离,从而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

总之,建设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符合时代要求,受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支持,对全面推动柳州文化软实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玮.1995年以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发展综述.图书馆学刊,2005(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