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十篇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十篇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56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1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9-02

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二、不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倡导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学课程增加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劳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沿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学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所展开的相应的特色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因此,中国学生学习太多死记硬背,思维死板,缺乏积极主动性。比如在美国,小学生四年级课本中涉及到热气球空气上升的原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亲自做一个热气球,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亲自动手。而在中国,教师按照课本讲原理,学生把书上的重点画下来,考试时照本宣科地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就可以拿到满分。可见,应试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视野狭窄,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许多孩子课业压力大,负担重,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美国,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具有“星探”的职责,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良好的天赋,但在数学等其他课程方面却成绩一般,老师就会把他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学校的画报上,这样不仅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激发绘画创作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过度实施启发教育,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过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方式去启发学生,从而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美国的教育相对来说很宽松:“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主,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多四处走走。整个学习环境很宽松,老师提供了很多快乐,在快乐当中灌输很多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学到东西”。这样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得不到良好的输入,仅仅有动手能力,但却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三、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一)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小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事实去发现和验证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中,改变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突显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解放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改革考试制度,缓解升学压力。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减少或取消一些选拔性考试,革新考试内容,多一些开放性考题,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训练方面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传授核心知识部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适当增加考试与评估,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自由”的度。在美国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都是很随意的,气氛十分活跃,且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好课堂中学生“自由”的度。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2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教学的现状

1.小学数学教师对美育教学不够重视。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讲授理论知识,而数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关注到美育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对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2.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美育素养偏低。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对引导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美育素养普遍偏低,难以保证美育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有效实施,教师的整体美育素养有待提高。

3.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r了解较少。部分教师进行美育教学活动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阻碍了美育教学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发展效果。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1.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美育教学,数学教师巧用用优美的图形、板书,生动形象的讲解数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小学生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推动数学教学的课程进展。

2.充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代社会的竞争,不仅单单依靠智力因素的比拼,更在于全方位多方面的能力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育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因素的重要方法。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通过对学生欣赏能力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渗透美育

关于美的看法,大家有着各样的角度,但是在数学教育中更贴切的解释应该时“化繁为简”,这也是美育在数学学科教育的重要切入?c。主要体现在数学的解题过程;对于一道数学计算有许多方法,通常的方法可能非常繁琐,此时教师可以从其他角度帮助学生用简洁的方式解题,并引导学生使用其他简单的方法去找出解题方法。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和对数学学科的敏感性。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数学解题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比较多的简单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一些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快速找出准确答案。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简单的运算方式让学生感知美,引导学生对数学特点仔细观察,之后通过结合数学运算方式,将一些简单化问题进行简化,有效缩短学生对问题计算的时间,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消化效率。

(二)在小学教学情境创设中渗透美育

通过采取情境教学方法,能更好的为小学数学课堂增加一些色彩,将数学知识以及学生思想有效统一,对学生求知欲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些生活案例将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小学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以及灵活化,促进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美,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价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三)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施教

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主体时学生,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育活动时都应以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起点来进行。现实中,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存在理解不透彻,同时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等要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学生对美育学习存在的不足,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需求合理分析,积极开展美育教育。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感受,例如: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充满乐趣,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排斥的心理。教师对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特长,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树立良好的数学自信心,切实做到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保证小学数学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只有因材施教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并在受益中留有余地并积极参与到教师所追求和创设的美育氛围中,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圆满美育的内容、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以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最高旨意,让学生从中获得最为全面和良性的发展。

(四)加强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无法离开高素质教师队伍,但目前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数学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育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这种情况的出现则直接导致数学美育教育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美育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美育方面的探究,另外教师要提高对艺术品的欣赏,例如:画作的欣赏,从数学审美的角度发现几何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对审美意识积极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美育素养。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

一、美术课程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

3.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

二、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1.注重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1)突出美术学科的直观示范性教学。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

(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

(3)把审美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科美术教学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重视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4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4-01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一)审美价值取向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万物以各自的方式和规则存在和变化着,这种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存在使世界和谐发展。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春天,小草挤出了泥土,花苞绽放在枝头。它们冲破了束缚证明了生命的魅力,所体现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让人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之美。当通过美术的方式将这一切表现出来时,就成为创造的艺术美。

美术作品就是美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体现的就是艺术美,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自然、社会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都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而引导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可以感受到创造带给社会的益处。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包含了美国艺术教育中的较少干预取向和产品取向,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育价值取向

美术教学是学校实施美的关键渠道。它帮助孩子正常成长,推动孩子身心良好进步,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能力等。所以,教学定位展示的是为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作用,于德育和美育还没分离的较早人类社会中,美术教学涵盖德育作用。

(三)创新价值取向

革新是进步的魂魄,美术自来应有不同的角度与观念。美的准则有多种形式,发明美的方法也有多种,想让艺术完全变为艺术,关键一点即为举世无双,这便需要美术教学抛弃固有教学里的规行矩步,一定要革新。这类价值定位和美国主张的“教育―研究定位”是一样的。大面上说,中小学美术教学同样是社会知识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定位一定得从美术的实质和它与教学的切点出发。所以,以上三类价值定位互相协调统一,只要完全理解此类价值定位,便可以完善美术教学的宗旨。

二、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扎根于现实生活,取美术教育之材

实际生活是美术的来源,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里,务必使学生们深刻了解根本,美育是倾向于感性的教学,情感是进行美育的前提。能经由观看自然、社会,观察实际生活里的美,经由赏析美术画作,去体会画作里的感情。对比实际的美和艺术的美,学生的审美爱好被激起,情感产生了共鸣,其不但可以明白艺术美,还能明白怎样连接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美术教学的案例取自于现实生活,美术画作即为美术教学对生活的反馈。

(二)植根于民间美术,集民族美术之魂

社会进步的历程里造就的民间美术结合了人们的聪慧才智,显示着民族的风格,是我国民族美与民族知识的精髓与灵魂。有研究人员表明,我国的知识艺术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精华的知识艺术;第二类为浅显的知识艺术;第三类是非官方的知识艺术。非官方的知识艺术是我国知识艺术的基底,浅显的知识艺术和精华的知识艺术是成长于非官方知识艺术的前提之上,学生们了解非官方美术即是了解本土的固有知识,是知识继承中必不可少的本质。掌握非官方美术,不但能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的美术,也能够体会到和美术有联系的不同关键功能。

(三)融合于校园文化,显美术教育之髓

校园知识是知识的关键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的非显性课节,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对同学们的发展有耳濡目染的感染力。画画、手工创造、建筑等是校园知识里的可见艺术,全都展示美术的价值,其有的易使用,有的可做装饰,把美术的艺术性与易使用性连接到一起,一起给校园知识的创办效力。所以,能够借助不少机遇使同学们加入校园只是创办,不但实现美术教学的成效,还让美术教学的内涵切实可行。就像个别中学实施的“十二生肖书签”手工创造一样,“走遍中国,环游全球”摄影展、“我的校园我设计”绘画比赛等活动,不仅是学生本领的显现,也让校园环境更优美。

(四)放眼于信息科技,展美术创作之光

面对资源技能普遍使用的情况,美术和信息技能的融合冲破了固有美术教学的约束,让美术制造和技能共同进步。于此期间,艺术策划与使用早就要依靠计算机技能,其利用与成就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和计算机技能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有崭新的观念与制作方式,能够让静转为动,“将静止的画变为动态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美术水准与信息技能,并对其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三维目标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之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新一代开拓型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也应贯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讲美术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美和术。美即审美教育,术就是知识技能。一堂构思完整的美术课必须是美中有术,术中有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审美教育是前提,只有发现美、认识美、理解了美的内涵,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技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人的感官对美的感知、认识和欣赏,充分利用人类的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揭示出美的规律与法则用艺术的真谛:真、善、美去打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才能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感悟美术作品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我们的感情认识产生影响并激发我们对周转事物做出反应。例如:对于荷花,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它的美丽花朵更能意识到它象征着高尚和纯洁,这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意识升华,就有赖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审美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在观察时、临摹时、练习时,都能发现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平衡美、韵律美、统一美、对称美.……

只有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才能辨别我们身边事物的美丑,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敏于观察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真、善、美、假、恶、丑。这样儿童和青少年就能利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的一代新人。

二、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绘画技能。

这就是美术中的术,进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是其它一切学科无法代替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美术教学,将系统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欣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知识的掌握是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理论与熟练的绘画技能,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也只有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切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知识教学为核心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丰富的知识,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在艺术长廊中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精神境界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是研究美和理解美最基本,最具体的手段。而通过绘画知识的教学使小学生了解不同绘画种类的形式美特征与表现技法,学生会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提高了造型能力与审美水平,也培养了小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知美,并用适当的绘画形式表现。通过美术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把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当前和以后学习的相关科学而言,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则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大力的发展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有利于语文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对物理实验大有好处……这些为我们的学习以及以后从事美术专业都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可以说使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重点,也是对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这是素质教音和历来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培养,都在美术教学中有所体现。有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学画画,陶冶品德是政治课的任务,其实是极端错误的,美术课以其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能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画面展现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启迪对培养学生新始高尚的审美情操,有着特殊的教育力量,美术教学中陶冶品德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绘画的对象对于事物的整体和具体的形态、造型、色彩、比例等视觉形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过程不知不觉地提高着我们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得视觉形象知识的第一步,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视觉形象以后视觉形象成为想象力的基础,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美术作品,学生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潜力。在接触美术作品后,他们会利用头脑中的视觉形象来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对视觉世界做出反应,而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生记忆画和默写课中记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形象记忆力的提高可以大大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份。

在审美教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的中心环节就是构筑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11―0068―01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给教育同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欣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后者为基本技术,也是整合学习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R档缒悦朗跹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2.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欣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欣赏包括传统音乐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欣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行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小学教育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小学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的部分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如今,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人员异常缺乏。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知识,可以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里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为其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知识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可行的。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特点;教学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状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生动的图片及直观的画面小学美术教育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分析,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必要的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角度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结合。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审美教育的渗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3.特殊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容易和乐于跳出现有学习模块的束缚,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对于视觉艺术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小学美术教育在迎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专业师资力量训练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学科关联,文学、舞蹈等学科的融入对于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极为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氛围下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社会生活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2.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

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般教学步骤表现为先讲后画,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教师可以边讲边画甚至是先画后讲,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内容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实践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也大有裨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外出写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3.多媒体教具的辅助

多媒体教具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出现已屡见不鲜,这对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如何开展多媒体美术教学的问题探讨方面还需要诸多斟酌。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视频或是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或是通过网络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此外,感受画面的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展极为有利。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也是需要在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形成,这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模仿式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绘画天性被抹杀,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这对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基本认知规律考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趋势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李蒙丝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目的;相关讲授问题;创造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流。小学美术教育也以素质教育教学为方向,开始全方位转变。社会的日益发展,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一切都需要人才从小培养教育。单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教育手段,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重点提倡运用的学习方式。小学美术与其他科目一样,也需要小学生具有很好的观察应变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绘画技能,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创造性教学目标及特点

小学美术教学虽然知识较浅,但所涉猎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同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也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学知过程中,深入了解美术艺术,不断增强知识与素质的自我更新和完善,就要通过美术艺术让学生懂得欣赏、掌握技能,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新形势下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思想方式进行学习,不被教条形式所约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接触美术及美术作品来培养发现艺术美感,还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美术学习的兴趣。正是由于这种因素,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开拓性教学方式,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以各自对美术的理解和体会来学习美术,从而培养小学生在思维上的灵动性和创新性,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

二、当前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模式化教学和没有认真引领学生思维进行授课。模式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一切新知识都已模式化,死搬硬套的进行传授。这样的授课形式,根本引不起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对小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真程度没有进行充分了解,只是以完成美术教学而教学的方式,这样的授课学生根本不喜欢。其教条主义式教学,难以让学生在思维和美术创作上有所体现,也为学生的学习进步设置了障碍。当前的小学美术课教育,已经从应试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和语言知识的表达,才是小学生学习美术课的重点。教师对所教美术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描述,而忽略了小学生对美术有关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和表达方法。在学生眼里,不同事物都有其不同个性,学生对这些事物的感知也各不相同。美术课不但要教会学生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产生独特的心灵解读。学生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能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了,产生独创性。在这里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思想行动的发挥,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如果老师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做,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和理解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出一群没有特点,同一形式水平的学生。

三、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

1.小学美术教育应对小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性教育培养这需要小学生彻底摆脱模式化形式学习,在自由的美学环境中感受生活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这种以美育来带动美术教学的教育形式,要自身重视这种教学方式,深挖教材,能根据学生特点有选择地进行相关美育教学。再者,美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引导者身份,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可以指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上的不足,对学生的独特创作思路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学生学习美术,首先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学习美术上,有能力创新和拓宽创作思路。但这种知识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美术思维中得到理解和认知,能熟练掌握美术绘画和艺术鉴赏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磨练中懂得美术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启发想象、延伸思维,以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独立作画。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9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篇10

[关键词]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探析

一、将美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从美感教育的角度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之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便会很容易导致小学生难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导致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将小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美学元素和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知识美,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类型探析

1.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小学数学具有着规律性强的知识美。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美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教学认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之美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提升。

2.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美

截至目前为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知识点记忆和数学习题解题方法的分析,并没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美进行发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单调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也会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重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的内容美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助力,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部分,承载着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隐藏在小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这也就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着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研究,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总结研究,发现数学基本方法的应用特征,展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

三、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美发掘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过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发掘出小学数学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探索度也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展示出自身的内容之美,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成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了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小学数学知识美的发掘,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感,加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多数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美”的追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明确目的,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掘。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难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数学规律美感的认知,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团乱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发掘出知识美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结合教学过程的各项具体要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美的深刻研读,来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地发挥出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2.勾勒出内容美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行过程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第二,要保证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容之美。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习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引导出规律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综上所述,通过将美感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感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从美育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

[2]俞航.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原始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36).

[4]陈好兰.合作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