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十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十篇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4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1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是高信息化、高智能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的内容、模式、方法等相应协调一致。既要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管理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又要大力促进依法行政管理智能化、科学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步入世界经济发展先进行列。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政府该如何进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如何依法行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处理好知识经济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搞好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点:科学和科技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爆炸,使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取代知识含量低的实物产品,知识产业的高知识含量和创新性促使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超动力。知识经济财产是无形性的,具有依附性、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知识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和自由,因而决定行政管理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而应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制定一套合理的产业政策,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很好地引导和支持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行政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必须由直接控制的经济发展。向间接控制转变,更多地利用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作为“依法行政”的补充,更好地发展“依法行政”的作用,引导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加以政策扶持,使知识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政府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自觉推行由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转变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使企业与生产者从行政命令被动服从关系中解脱出来,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适应的具有高创新、高互动和高合作化的新型的经济行政关系;激发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融企业和生产者的意见、观念于行政决策之中;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保障知识经济朝健康方向发展和运行;行政性指导能使知识经济的发展更科学、合理、规范。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不适用的管理模式,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订一整套灵活性强、管理性全面、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管理方式,调整管理思维,优化管理职能。

1、转变观念,培养现代行政意识,充分发挥行政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的行为,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为了平衡公益与私益,兼顾公平与效益,势必要求行政管理机关从社会发展的目的出发,实施积极的行政指导,以补充单纯的法律强制性手段的不足。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这与知识经济时展的特点和需要十分融洽、适应。因而,正确使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模式,树立行政指导的工作意识,十分有利于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建设状况来看,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必须先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审议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种行政政策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把各种专门知识引入行政实务,确保协调各方面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沟通行政机关与相对方之间的联系,使相对方的意见能充分反应到行政决策中去。(2)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告示制度。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的优势,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相对方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相对方的行政选择,保障知识经济健康运行。(3)建立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行政机关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对相对方进行建议、劝告,以促进其成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为保证此类行政指导的效果,行政机关的建议、劝告、告诫行为应力求规范化、定型化,使受指导者明确地知晓行政指导的内容和要求,以便作出正确的反应。(4)建立健全行政奖励制度。知识经济不同于管理性经济、惩罚性经济或制裁性经济,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依法律、法规予以管理的同时,应予以正面引导、指导。所以,行政机关通过正确的表彰、鼓励、奖励(包括非物质性奖励、鼓励)等方式来引导和影响相对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5)健全行政计划制度。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合理使用行政计划,仍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日本、法国,不排斥行政计划。在我国,行政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健全我国行政计划制度。法律应对各类行政计划作出更明确的专门规定,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使行政计划对知识产业的发展起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2、加强行政立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我国虽然已基本建立起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提供的法津保护尚欠周全,其立法活动因周期费用和知识等局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目前知识经济发展对立法的需求,难以为“依法行政”设定面面俱到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因而,在知识经济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而法律调整不能及时跟上时,国家行政机关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以实现真正的“依政法治”或“依法行政”。

3、优化行政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政府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1)运用优良的管理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知识产业的发展。(2)运用法律的手段和灵活的指导模式,维护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3)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引起组织决策内容的重大变化,即以单纯生产决策向知识化决策转化。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行政管理提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要求,它可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预测,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连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营造和完善适应知识经济运行的环境,以推进新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立足于通过投资教育及技术培训,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苦的病根。全球正在发生的知识大爆炸既可以帮助世界上成千上万穷苦人摆脱贫困,也可能造成知识鸿沟的进一步扩大,使穷国家越来越落后,并且指出,国民收入低不是造成国家贫富差别的唯一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是获取和利用经济技术、社会知识的能力,而正是这些知识激发了世界上许多成功发展的例子。如日本二战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民族工业,复苏国民经济,并逐步跻身世界经济先进行列,正是植根于引进消化科学技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结果。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能熟练掌握和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的人才,在各个领域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知识孕育经济的必然结果,而人才的成熟得益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石。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充分履行依法管理职能过程中,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好教育、科技发展工作。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投资计划结构中,合理定位,有计划地投入适量的资金,改善教育、科技硬件水平。其次不断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培养大批知识人才,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而创造足够的条件。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但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占31.87%,达到370亿元。其它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的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表现发展不平衡和人才培养上缺口过大。这种状况的改观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确实把提高民族文化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贸易特征影响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按照经合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其内容主要是:

(1)在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为首要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

(2)以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产业。

(3)消费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特征,这就是投入无形化、决策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以及经营全球化。可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高度统一。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因此,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2.资产投人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它依靠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人,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人。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人,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如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知识强国的观念将深入人心。

3.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具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的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快,货物、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其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个人电脑、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互相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已无内外贸之分,市场竞争已成为世界性竞争。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是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一个表现。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区组织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并纷纷把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定在20年之内。到2005年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将建立;欧洲联盟21世纪20年代将实行完全的统一;亚太经合组织制订了2020年前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除这三个地域组织的进展外,各大洲的区域性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上的合作。在21世纪初期20年,世界上将实现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属于各自的区域性集团,世界进入了经济上广泛的聚合和经济联盟时代。当然在区域化的浪潮同时,大国的争夺主导权的争斗将加剧。

3.知识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网络贸易发展很快,如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为更好地发展网上贸易,1997年世贸组织签订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发全球服务市场协议》等,为进一步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网络贸易将会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4.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影响。在贸易政策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各国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自由贸易政策将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经济要想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贸易措施方面,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而对知识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应采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非关税措施将成为主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营销导向;营销策略;营销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兴起在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保罗•罗默把知识纳入到生产要素之中,认为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企业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建立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在企业内迅速扩散新知识,将新知识运用于新的技术和产品中,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

市场营销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概念的演变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或者从批量营销到现代营销概念明晰,再到关系营销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对传统市场营销的思想、手段、组织、管理带来冲击和影响,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现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现代的新营销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大营销,它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特征有:

(一)知识的主导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产品的制造模式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的营销向知识营销和智能营销过渡,伴随而来的是柔性的业务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营销模式逐渐取代传统营销模式,营销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营销的在企业和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知识产业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如管理产业、信息产业、资料产业、技术产业等产业将大量兴起,并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其产值将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全球资本主要注入的产业。

(三)经济全球性。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局面,推动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经济国际化向无国界经济即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更高阶段迈进。全球经济是无国别经济的动态集合,是全球经济大系统主要元变量、大变量的函数。这些元变量自身的变量和相互之间的变量,有机地组成了全球经济总量的关系式。

(四)拓展多元性。

知识经济社会,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科技在世界经济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联系极其方便,极大地方便了跨国公司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人类在发挥规模经济、专业化、多样化的已往经济不可创造的优势,形成了世界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五)资源共享性。

知识「无国界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是一种全世界可以共享的资源,可以称为公众资源。知识无国别,属于全人类共有。如今,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世界实现了经济一体化。

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市场营销导向

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作为与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的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市场营销是一种经营的哲学,一种思维态势,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市场营销的目的不外呼两个方面:一是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营销作为经营哲学,它不再强调生产者将利润追求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而将强调点转移到消费者满意上,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此获得财务上的回报和企业的发展。二是比竞争对手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直到赢得竞争优势乃至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不断的成功。要实现上述两个目的,营销的指导思想――市场导向,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扩展和深化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市场导向。以此为指导思想的营销,即以知识为基础的营销,作为经营哲学的营销,这里不仅仅包括营销职能,而是整个企业面向市场和顾客的整体活动,以知识为基础的营销就应该通过不断加大企业的投入,创造出属于本企业的独特的知识体系,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满足了顾客的现实需要,使顾客满意而且又开发了顾客的潜在的需要,给顾客以惊喜,既扩大了市场又创造了市场,从而创造了有别于竞争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日趋增大,体积日趋缩小,价格逐渐下降,特别是便携式计算机的利用可以使地区营销和服务人员提高“流动计算”的能力。自动数据搜集系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条形码扫描器在计量零售收入和分销系统收付方面的使用,使营销人后能够迅速掌握商品的情况,库存情况,为营销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营销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已经兴起。国际互联网超越了时空限制,兼备多媒体声光功能,可以用于展示商品、联结资料库,又可以提供商品信息查询,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试销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国际互联网日益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工具。

信息技术在营销方面最直接的应用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或改进营销组合的分析和决策。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可以使设计者毫无困难地人工制成产品的三维图像替代那些制造起来既昂贵又费时的实物模型,这种虚拟手段的出现,已使产品开发与设计可以在没有实体的情况下进行。

在定价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向营销决策者提供了更精确,更详细的市场信息和更精确的成本数据,这使营销者能根据全面的信息更好地做出定价决策。例如,由超级市场中的扫描系统提供的数据使消费品营销人员能更好地估计价格改变或一个临时性降价的效果,并考虑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广告和促销方面,通过建立顾客数据库,使营销微型化,营销计划特别是广告和促销可以针对每一位顾客而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发展与重点顾客间长期的关系。

在分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家庭购物系统的开发,可以使更多的企业得以将其产品和服务直接分销给最终顾客,使直接营销得以长足发展。电子数据交换为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进行渠道合作提供了基础。

四、知识经济给市场营销带来巨大变革

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知识的全球化使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和国外竞争的双重压力,竞争焦点也由产品竞争转向知识竞争;知识的共享性使企业间的关系、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单纯的对抗性竞争转向了求“双赢”的合作竞争;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和网络手段,也改变着供需双方关系以及交易的方式和渠道。

所谓知识型产品是企业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结果,它以高科技为支持,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如数码相机、纳米材料等,同时它被高度社会化,具有多功能和多样化的特点。营销产品的实物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如电子报纸、光盘图书等,这也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开展购物、订票、娱乐、学习等多种活动。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管理工作。营销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也同时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知识含量和使用功能有所了解,创造顾客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使市场史无前例地从供应商手中转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选择产品、产品组合及服务,不受地域限制。消费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理性化趋势增强。消费者甚至有机会对产品从设计到定价和服务等发表意见。对网上客户资源的争夺成为竞争新焦点。个性化的消费发展,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争取顾客、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保持顾客忠诚度等成为关键的营销议题。

从市场调研来看,互联网不仅为厂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市场调研途径,而且为企业建立日常的与顾客双向沟通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从产品策略来看,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连接,企业与顾客距离更近了,产品创新,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流:从价格策略来看,由于各方面成本的节约,更加弹性、多样化、组合的价格策略将被采用,电子货币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从销售渠道看,企业将更多地采用直销方式;从促销方式来看,广告将大量地转向互联网,网络广告和营业推广手段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促销效率。

五、知识经济促使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手段

知识经济下,网络营销要求企业把考虑顾客需求和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第一,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才会满意,才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才会渐渐建立忠诚购买的信念,才会使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企业应先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特殊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顾客单独设计,量身定制,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第二,暂时把定价策略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要付出的成本。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制定价格时,甚至在产品制造之前就要考虑顾客为购买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以顾客支付的成本作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商业成本。按照这种成本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制订出来的产品价格,其市场风险最小。第三,抛开促销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促销策略的精髓是通过劝诱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促销手段的功能性明显。在网络时代,企业只有真正“网”住网上冲浪者,才能让其最终成为企业的顾客,而一旦冲浪者相信企业,他将会长久地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这种忠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竞争的冲击。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网络营销的核心。

知识经济对于每一个企业关系十分密切,因为它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的主流。每一个企业只有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企业。特别是对企业的营销策略,知识经济对它的冲击最大。因此,企业要作好营销的创新工作,转变营销观念,改变营销制度和营销策略是当前企业营销创新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尚会英《沈阳大学学报》[J]1999年第一期。

[2]廉德才、钱敏《营销创新》[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3]天津大学图书馆社科课题组《知识经济资料汇编》[e].1998。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转型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经济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否定或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的革命。知识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劳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也和工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是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的革命,其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管理和资源管理是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知识和创新。

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其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高知识含量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且,知识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反,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成本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2)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征越加明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密切联系也日益促进全球一体化局面的出现。目前,世界经济体制市场化已基本形成,世界经济高度信息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积极作为也在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为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日益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便利,人们共同生活在仿佛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地球村落”里。

(3)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知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创新推动的结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千万个企业爆发的知识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劲,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企业驱动的结果,又同时为企业的变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它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给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仓储服务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3.1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涵将发生深刻的改变。第一,决定创办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资本、服务,而是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将超越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这些资产主要表现为:(1)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2)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气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等;(4)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这些资产同时也包含在高新技术内,储存在数据库中,且均为无形资产。第二,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迅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和合适的知识人才。这三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3.2知识经济对仓储服务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第三,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企业知识管理对中国仓储服务企业的启示

应该说,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假若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依然保持在过去的工业经济轮廓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这条延续了200多年的游戏规则。新经济既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能量,同时它也为一些在传统经济时代落后的国家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一方面,知识经济大大增添了仓储服务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企业知识管理突显重要之际给仓储服务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仓储服务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要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知识战略管理方面,努力实践,积极创新,便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和超常的发展能量,在新经济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邝劲松,李五四,王帅师,张锋.国有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理念创新[J].化工管理,2002,(02).

[2]刘东.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时代的管理[J].管理现代化,1998,(04).

[3]杜跃平,王林雪.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管理现代化,1998,(04).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5

一、经济学简述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即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规律的理论,对指导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开始为经济学奠定基础,到如今形成体系完整、分类详细的经济学理论,其间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过程,凝聚了无数经济学专家学者的努力成果,也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一门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更是被高校列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教授好这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专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要求教授这一门学科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本质规律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质进行讲述和展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预设目标很难达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方针方面。由于历史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许多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容充斥其中,例如“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私有制无剥削”“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观点俯拾皆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悖的,若是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会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很有必要就此对经济学的教育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教材内容方面。第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经济学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而日渐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扩大,且内容大多抽象,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其深层含义还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第二,理论脱离实际。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大多是引用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而这些专著大多创作年代较早,与实际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状况相隔甚远,所以很难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教材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符。经济学教材大多来源于西方,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针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并不与我国国情相符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很难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师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在经济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配套设施的相对落后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到的和记到本子上的东西不少,真正掌握的东西却不多,无形中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来讲,这是不利于经济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二,考核方式单一。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并且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方面的引导和考查。知识不能得到运用就只能是死知识,如何让知识活起来,是当前经济学教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四)学生方面。由于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等知识点应用得比较多。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接受,更不容易将其与枯燥的经济学文字描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这些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本身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有限,很难将经济学中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针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明确教育方针。首先在教育方针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教育方针,对经济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求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归纳中外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摒弃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二)解决经济学教材及内容方面问题的措施第一,加强教材管理。在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避免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而应该选择国内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因为西方原版教材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研究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应该予以适当采用而不应该全盘吸收。而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立足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对各国经济思想进行了适当的吸收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看待经济学思想,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第二,调整学科设置。高校在设立经济学课程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发和设立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如经济实践学、经济思想史、方法论等相关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地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解决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爱国精神教育和国情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其次,加强对经济学从教教师的审查和培训,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建立高标准的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第二,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是一味地考查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的分组讨论来完成如经济学小论文、经济事件辩论会、班级经济学手抄报、黑板报等任务,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学科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辩论、合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也可以自学数学方面的图表、公式、证明等经济学相关知识来对经济学进行辅学习。同时还要多关注社会上的经济事件,并关注知名学者、教授对该事件的专业性评论,自己也要善于分让研究生尽早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尽早融入团队、适应团队协作,为将来的研究和就业打下基础。再次,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本身就属于研究热点,大到国家的重大项目,小到研究生的学科竞赛都有交叉学科的影子。因此,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研究生的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研究的热点领域创造更多的研究成果。(二)导师方面。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因此,导师既要了解研究生在前期学习阶段所学的专业,又要发现他们的特长与兴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和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地发掘研究生的潜能,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导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科研背景及能力、专业视野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师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融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中。但这仍不能提供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成立导师组,一般由2~4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导师之间应能够密切交流,研究方向具有可交叉性,全程指导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引导研究生将各自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作用于同一目标,增强他们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同时,导师应根据实际需求,请“外援”帮助指导创新团队研究中内部不能解决的难题,这样可以确保研究生的协同创新顺利进行。导师组应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对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度,对创新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发表,并建立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创新研究。(三)培养环境方面。培养环境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2]在日常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设立多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营造交流的氛围十分重要。导师应该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展示研究成果;也应该定期通过文献交流的方式,关注各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建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打开研究生视野,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协同创新团队。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竞赛、研究生创新项目、学术交流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从交流和实践中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水平,为协同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四、展望与结语

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实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的明智之举,这有利于学科之间理论的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将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应用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中,有助于在科研中协作解决科学问题,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创新,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通过协同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

作者:玛衣拉•吐尔逊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琴,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2-73.

[2]王宁可.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5(9):40-41.

[3]辛敏英,姚远,黄金.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J].求知导刊,2016(1):55-56.

[4]杨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5.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69-02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知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从现在起,关键是知识,世界不再是劳动密集型、原料密集型、能源密集型,而是知识密集型。”知识将取代权力和资本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思维,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目前流行的新经济一词是90年代在美国首先出现的。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此轮增长中,美国经济呈现出来的特点和走势都和过去的大相径庭,它既超越了几十年前的德国奇迹又超越了日本奇迹。专家学者特别指出这次以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为特点的新经济与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新经济的的实质就是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

二、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对于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目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将知识经济理解为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三、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1.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而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2.知识经济是一个强调学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今天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知识的投资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投资。为此,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跟新知识储备。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3.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产品制造模式开始转向知识密集产品伴随知识经济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促使制造业中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我们时常运用的芯片、光盘、计算机无不是知识密集型产品。4.知识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人力资本与企业家才能的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不仅仅是企业家,他们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的本身,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而且具有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知识,,这种结合可以使生产中资本劳动投入较少而产品质量和利润显著增加增加。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出来的各种特点正在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一)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传统的组织结构一般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统一指挥权,但同时也存在着机构臃肿、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失真和反应缓慢等各种缺点。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裁减管理人员来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使整个企业更灵活、高效、敏捷。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扁平式组织结构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2.组织结构的虚拟化。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一个以产权关系为基础,以资产为联系纽带,由各种岗位和部门组成的实实在在的企业实体,而虚拟化的结构组织则是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基础和支撑,以分工合作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动态企业联合体。虚拟性组织选用不同企业的资源,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合成战略联盟,共可以保证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同对付市场的挑战,联合参与国际竞争,这些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及方式的影响

1.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事最重要的资源,如何让人发挥出最大价值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性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知识,能解决多种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更新管理理念,为人才发挥出最大价值提供良好的环境。2.领导方式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经济时代那种依靠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的领导行为方式就逐渐趋于崩溃,领导者的力量已不像传统经济时代那样突出、强化,而是趋于弱化或分散。因此,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组织的领导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根本转变:一是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新的科学技术知识,首先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领导者;二是不断总结管理实践经验,成为一个管理决策专家;三是充分理会有效领导的科学看法,即“领导人视领导为责任而不是地位和特权”,加强服务意识,合理授权,充分鼓励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3.人本管理的凸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劳动力构成日益知识化。知识性员工不仅仅具有知识,而且极具才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因此需要营造一种严肃活泼、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从人的心理出发,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人性需求,因而人本管理显得越发重要。

(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1.企业的竞争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竞争,企业无法再单纯地依靠地区来获取利润。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立足于全球竞争,集中研究如何在全球市场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一些跨国公司从“简单一体化”到“复合一体化”的转变趋势,正好说明了这一点。2.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同时也使消费者需求发生极大变化: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具有个性;消费者行为越来越理性;消费者需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需求转变;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这些变化使传统营销和关系营销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迫使企业要更新营销战略、营销内容和营销方式。知识营销于是应运而生。知识营销表现在产品中科技含量增加,商品销售手段自动化,消费者对产品不仅有功能需求、服务需求、个性需求,更有知识需求,要求厂商以更快捷的方式提供商品的有关信息,并提供自动售货、自动结算业务。因此企业要树立大市场营销观念,重视服务营销工作以及企业文化的营销工作。

五、企业的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的应对策略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企业要有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型组织的强调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学习型。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企业成为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由于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会极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

(二)重视企业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绩效,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减少一些因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损失。具体来说,企业应重视一下四方面的工作:给企业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库;构建系统使知识得以为全体员工共享;营造有利于员工学习的良好企业环境;对知识资本加以管理实现增值。

(三)交叉培训员工

交叉培训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它部门学习,培训上岗,使员工在熟练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交叉培训能够有效地从事其他组织成员的工作,如果员工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就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整个组织的功能,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四)再造组织过程

企业再造是指重新分析与设计企业程序,并管理相关的企业变革,以追求绩效,并使企业达到戏剧性的成长,重点在于选定对企业经营极为重要的几项企业程序加以重新规划,以求其提高营运效果。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员的创新,通过改变人员的态度和工作关系来改进组织绩效,提高企业再造的成功率。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世界性的潮流,它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国企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之际,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叶勇,文宏.刍议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2]魏延田.知识型企业组织创新的界定及内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3]韩雪梅.关于知识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1998(6).

[4]张伟,李斌.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战略及实施[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1).

[5]肖建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J].理论探索,2004(3).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7

一、经济学知识在公司法课程中的体现

公司理论在经济学中主要是通过企业制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知识进行体系构建,因为公司是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公司法课程作为讲授公司法律制度的专业课,经济学的知识是加深公司法理论认识的重要基础。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现在有许多关于实体法的学科,例如公司法课程,都是从法和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授课程内容的。②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则将公司的法律经济分析纳入了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的法律这一部分展开论述,③由此可见经济学知识在公司法的理论知识构成具有重要地位。从现代公司法律制度观察,公司法中的经济学知识体现主要是企业制度(公司)、金融规则和财产制度。

(一)公司制度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④企业作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生活的建设性力量,公司更是其中的领头羊。经济学将公司作为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加以研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公司理论。在一些学者撰写的公司法教材中已经开始注意到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调整和确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没有公司法的存在,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就成了一句空话”。⑤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司法所规范和调整的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最典型也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部分。经济学中关于公司制度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是我国公司法律的制度基础,公司立法、执法以及司法都与公司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息息相关。公司法课程和教学中更需要对公司制度加以了解,如果只是学习单一的公司法规范,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公司理论的基础支持,因为公司法规范背后蕴含着经济学中的公司制度理论。

(二)金融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公司理论除了制度性知识以外,还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组织工具,同时也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公司资金的融通是当今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公司的证券发行,如债券、股票的定价发行都是公司法规范的内容。经济学对于公司金融方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上市公司的融资、股票上市交易、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公司破产和并购等内容。这也说明公司法理论和规范中包含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而且法学理论借鉴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早已成为法学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经济学中的资产、效率、成本等概念和相关原理如今已经内化成为法学上的词汇,金融经济学中的公司金融部分更是体现了公司法理论借助这些内容构建自身规范体系的作用,架构在金融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公司法理论和制度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司法制度的真正需求。

(三)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法学理论层面,许多学者对产权和财产权进行了区分,认为产权是经济学上的概念,而法学上用的是财产权这一概念。我国《公司法》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可见我国公司法采用的是财产权制度,并规定了公司的法人财产权。有学者指出:“产权是一种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财产法现象。”⑥现代经济与法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学上的产权概念和相关制度完全可以进入法学研究尤其是公司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的视野,为公司法的完善提供有益元素。经济学对于公司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反映到公司法其实就是关于公司财产权的相关规范,即公司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法关于财产权的规范中包含着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和逻辑结构。

二、公司法课程中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在公司法中的知识呈现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和绩效激励等公司治理问题。了解或者掌握管理学中的这些知识对于公司法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一)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的组织设计,能提炼出一套高效率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公司作为最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自然成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内容,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都是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公司法中,公司作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内部权力配置和机构设置出现的,属于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大组织机构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执行等的法律设置程序和机制结构。

(二)企业内部管理

管理学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具有绝对的分析资源和研究优势,管理学一直关注着企业内部管理目标高效率实现的发展趋势。⑦企业内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人力资源在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最优选择,以实现企业的高效率运转和收益最大化。公司法主要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在法律层面的程序和资格要求,反映在公司法上就是对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责任和义务作出了规定,这同时也符合管理学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

(三)企业绩效激励

企业绩效在管理学的理论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绩效评估来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已经被奉为管理学的宝典,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行为的方法。而公司法在激励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程序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激励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普通职工参与公司经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其主要体现为对股东的权利保障激励、经理阶层的股权激励、职工民主参与的激励等几个方面。管理学和公司法,两个不同领域的激励理论却在功能实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旨在于提高所有者、管理者、职工的经营热情,促使公司能够稳定、高效地运作,以创造最大的价值。

三、公司法教学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的贯通

现代社会的学科交叉已经司空见惯,学科教学和研究之间相互借鉴的模式主导了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高等院校的课程更是发展这一教学、科研模式的主要阵地,对学科交叉和借鉴提出了发展需求。但是纵观我国的公司法教材和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完全进行调整来适应这种课程需求。要尽快适应这些需求,就应当在公司法课程中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善公司法学的理论构成和教学工作。

(一)现代企业制度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司法课程还没有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教材方面欠缺相关知识的整合,教学上还没有广泛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讲解。这导致公司法的教学工作陷入了单纯讲授法条而缺乏基础知识支撑的困境,学生只是僵化地学习法律规范,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和消化这些法条,难以适应当今市场和法律事务的要求。对于公司法课程的完善首先应当从教材入手,在公司法教材中适当融入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企业制度、激励理论等知识的融合,依托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构建坚实的公司法基础。这也可以丰富公司法学理论研究的内在元素,为公司法学的理论分析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工具。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能具有必要的知识构成来适应现代社会法律事务工作的需要,推动法律事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公司法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公司法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依赖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的,如主体制度、法人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这也形塑了公司法的私法属性和公法特点并存的法律结构。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多元化的时代,法学教育和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和相互借鉴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公司法作为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部门法学,其知识结构更应当得到优化。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学院或者商学院都会开设企业法或者公司法的课程,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公司法知识结构的优化表现在部门法教学中就是教师应当适当讲授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公司法理论的基础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制度、产权分析、金融知识、激励理论方面实现不同层面的融合授课,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公司法的理论基础,在制度研究或者实务操作中能够应付多元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向人们证明了公司的力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公司法作为规范公司组织关系和经营活动的商事单行法,在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早已经将公司法或者企业的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以补充学生的知识构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要求。法学教育的公司法课程应当及时意识到公司法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情况,在公司法教材和教学中及时跟进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教材融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教学优化学生的公司法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法律事务或者公司实务奠定基础。

[注释]

①关于公司法的经济结构,美国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法官和丹尼尔?费希尔撰写的《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一书将法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参见[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译者序:《公司法的适应性品格》,第9页。

②[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五版)》,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中文第二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

④[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

经济学分册》,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⑤雷兴虎主编:《公司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22。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8

一、信息经济理论中的知识界定

(一)关于知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内涵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一般的知识定义,“人们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活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活动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但就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言,已不局限一般简单的定义,经济学所关心的“知识”概念应该以使生产率增长的知识,或者所有可以改变生产的技术特性的知识,还有那些可以改变生产的制度特性的知识。

(二)关于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分类

从知识增长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主要有两大知识源,一是在本国国内创造的知识,即自主创新;二是借助知识的可分享性,分享国外创造的新知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要获得国外的新知识,更要获得发达国家已经沉淀的,但依然构成发达知识体系组成部分的“旧知识”。在这里,可将发达国家已有的知识具体分为自由知识和非自由知识。自由知识是指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无法依赖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知识。其特点在于他人可以以不付费的方式获取的所谓沉淀知识,如多数的成熟技术或过了专利保护期的知识;非自由知识是指发达国家尚未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能凭借其获得垄断利润的知识,如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及商业秘密等。而在一定意义上,发达国家沉淀的有用的“旧知识”,是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显著知识差距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发展中国家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现有发达国家的自由知识掌握和吸收不足,知识体系的构架不牢固,这也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表现为知识存在着差距

Basuandweil(1998)指出,虽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借鉴技术的可能,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人均资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人力资本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距,也主要是经济个体对知识体系掌握能力的差距。缩小知识差距从何处入手?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缩小知识差距主要是缩小自由知识的差距,因为从传播途径来看,非自由知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充分传播,其获得渠道并不畅通,而且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但因彼此之间各有所长,所以并不影响知识的分享。此外,诸如发明、专利这类非自由知识也必须在自由知识体系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若这些自由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发展中国家势必要为知识的创新而付出高额的成本,收益又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个先进技术的功能的发挥经常还依赖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存在为前提。所以,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途径来分享自由知识成为缩小同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关键。

二、国际贸易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从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提供极具现实诱惑力的前景,激发对知识增长进行追求的紧迫感,激发对知识追求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竞争,利用现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竞争所具有的赢者全得的性质,可以提供当地经济运行转向采用先进知识体系的直接压力,迫使大家都必须设法通过积极地创新或引进来掌握先进知识。

(一)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可以进行直接的知识分享或传播

1.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能直接以进口方式获得国外代表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使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当前世界先进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提高本国劳动者技术水平。另外,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引进能够更新本国厂商落后的生产线,推动产品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如进口专利技术、诀窍、许可证等,甚至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相关生产者的服务,引进世界上领先的技术进行生产或参与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与通过研究和开发的发明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相比,通过模仿或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较低。日本在现代化关键时期――1950-1975年,共花费57亿美元,引进了25700项外国技术,占世界第一位。据日本人估计若自己来开发则需要2000亿美元。

3.进口产品的消费

通过国际贸易,当一国进口本国无法生产或即使生产也是相对落后的商品与劳务时,进口国能够通过消费这些蕴含先进知识的商品和劳务而获得消费意义上的知识分享。这也相应的提高了本国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适当的进口消费也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以扩大彼此间的贸易渠道。

(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表现的间接的知识分享或传播

1.技术或管理经验的模仿

通过对进口商品性能的了解与仿制,获得有关商品的生产知识。或通过国际贸易交易活动中的示范,很容易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成员受到“知识外溢”的影响,或多或少从中掌握一些凝结着先进知识的有关商品特点与交易方式的有关知识。如战后的头20年里,一些日本贸易公司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原料和成品,经过改进和模仿后,出口海外并获得了巨大收益。

2.要素流动过程中的知识外溢

在国际间的要素流动过程中,知识会依附其他要素而向流入国外溢出,如产品详细的标准、质量、供货方式等一系列的与其采用的发达知识体系都会以这种外溢的方式表现出来。另外,跨国企业在雇佣当地工人时,其先进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经验也会随之扩散,被当地企业所吸收和改进,使之也能按发达的知识体系中的经营方式运转。

3.对知识增长的促进机制

从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一方面能够通过提供发达国家的极具诱惑力的繁荣前景,激起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缩小经济差距的紧迫感,以促使他们增加对知识增长追求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的市场竞争而给一国生产者带来压力,促使其为适应竞争环境而不得不采用先进的知识体系。

三、我国同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表现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生产能力低下和管理体制落后,我们没有能力进行同发达国家同样的生产活动,即使能进行生产也表现效率和质量标准低下,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这些在生产活动中所体现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制度规范等差距都可以归结为知识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利用知识的能力

1.从人的能力素质看,发达国家的生产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能够创造出并有能力在生产中掌握运用最先进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的生产者受教育水平仍很低,发展意识落后,吸收外界知识的能力也有限。我国农民占人口总数比例的大部分,且受教育程度低,生产技能落后,从事的劳动行业有限。而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也偏低,缺乏能引领当代科流的一流科学家,我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

2.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知识传播渠道更畅通,知识体系的吸收能力强,这为广泛及时地分享国外的先进知识技术提供了保障。联合国研究报告2001年表明,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全球出口额的77%,而占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占全球出口额的18%。

3.发达国家的社会规范更有利于知识增长。发达国家的政治体系成熟,法制健全,政府有权威性,有能力实施管理,寻求合理的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很落后,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明确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促使知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增长。另外,发达国家具有较完善的经济体制,能够保证知识创新的不断进行,知识传播。而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知识创新与知识吸收机制难以有效的运行,经济个体的激励作用也不能更好发挥。

(二)采用的知识体系的性质

发达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在市场机制、教育事业、研发条件、制度规范,还是在国际经济联系方面都比我国的知识体系更完备。由于知识体系存在很大差距,从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性质看,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能力从事的很多经济活动,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从事,比如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我国必须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又如金融业,用商业银行的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如今的国外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第二阶段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来优化、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不断进行全面的企业重组,促进企业管理体制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并创造出品种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轨尚未完成。在业务流程、管理体制以及战略管理等方面都还在探索和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和金融电子化建设仍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仅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点电子化。从整体上讲,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银行再造的环境和条件,科技对业务的推动和整合作用还明显不足。这也说明我国目前金融业所采用的知识体系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

四、通过有效的贸易政策促进知识增长的建议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仍应采用自由贸易政策。这就意味着使国际贸易活动听任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如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在所谓的自由市场机制下,国际贸易活动势必将以商业利益或既定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与缩小知识差距并不完全吻合。在贸易活动中,知识传播只是副产品,其作用是盲目的或不确定的,不能保证知识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当比较利益机制将使贸易致力于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益,对知识分享方面的附带或溢出效应居于次要地位时,不仅可能导致联系的密切程度与结构方向等均不利于知识的充分传播,还可能通过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效果。

1.应考虑为扩大知识分享渠道而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在外部世界,国际贸易活动是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知识最重要的渠道,贸易政策的任务则是要充分拓展这一渠道并使之充分畅通。为促使知识传播渠道畅通,提高对知识的分享,在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作用与机制的基础上,国际贸易政策不能简单的以商业利益的得失来衡量国际贸易的得失,而应致力于尽可能拓展国际经济联系规模,扩大联系面,增加自由知识的分享。

2.要创造有利于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的环境

国际贸易活动为分享国外先进知识提供了渠道,至于通过这样的渠道能有怎样的分享效果,与一国经济体制对外部先进知识的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关联。知识的吸收能力体现在国家经济机制的运行是否正常,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规范的配套是否完善等。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强弱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传播渠道的顺畅,关系到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能否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的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在知识分享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为增加知识分享的有效性,贸易政策不仅要设法广开联系渠道,也要致力于尽量改善国内的经济环境,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防止市场配置机制的不利作用

国际贸易活动虽然总的说来有助于一国的知识增长,但形成这些联系的交易双方都是以商业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对知识增长有利有弊,存在诸多导致效果不确定的因素,难以保证联系总是最有利于知识分享。现实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中,常常体现出通过税收与补贴等调节手段,促使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体现出这种权衡的特点。这就是因为从经济计算看,由于缺乏比较优势,这类产品出口通常是亏本的,但其出口又是有利于发展的,所以经过发展与暂时商业利益之间的权衡,往往不得不采取税收与补贴等调节手段,通过牺牲商业利益来达到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1.2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6-0017-05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知识产权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多的文献开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以及Rivera-Batiz和Romer,1991)。企业通过投资于研究和开发,可以对已有产品进行改进,或者开发新产品,进而获取额外的利润。知识产权(intelligenceproperties)保护通过将收益限制于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预期,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动机,进而增加企业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除此之外,创新可以增加现有知识的公共存量,从而减少未来创新的成本。除了上述反馈创新之外,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刺激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因为专利信息是对所有潜在发明者都是公开的,降低了进一步创新的成本。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创新和增长。但是,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总是会得到较高的创新和增长。如果给发明者以太多的保护,这可能限制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导致垄断。竞争对手的进入可能会被阻止,成功的创新者可能会降低进一步创新开发和利用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下,国家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创新、许可证、贸易、外国直接投资、模仿和盗版等方式改进技术。但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技术获取途径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相反。因此,在经验中,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获取和总量增长的影响后果是不确定的。一般认为,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后果可能因不同的发展水平而有所区别。在小部分发达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等收入国家,模仿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最近,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所引起的国际纠纷有所增强。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知识产权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正在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中,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收入的省份,我们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改善经济增长,但是对于中低收入的省份,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显,可能中低收入的省份对技术的模仿多,自主创新少,以至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的好处比较少。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讨论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知识产权具有公共品的很多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研究和开发是知识产权的主要来源之一,知识产权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企业对研究和开发投资的激励较弱,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帮助形成激励。在实践中,研发创新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中,模仿则是发展中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此时,如果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强知识产权保护,就会降低以模仿为主的国内企业竞争力。这样,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导致利润向国外转移,而降低对国内企业的激励(Deardorff,199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还会影响贸易水平、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许可,后者会通过技术转移影响一国的生产率和产出增长。maskus和penubarti(1995)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水平存在某种中介效应。[1]当激励企业出口其专利商品到强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外国市场时,由于这种保护会降低模仿或盗用风险,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外国市场销售量以增加其利润,因为国内竞争对手对企业产品的模仿能力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垄断力量。同样,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国对内直接投资之间也不存在一种明确的关系。通过长期技术许可,强保护会降低技术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2]。当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弱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影响投资环境,从而减少外国直接投资流入[3]。

概括来说,尽管理论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全球经济创新和增长的重要性,但同时有大量理论表明,如果经济环境假设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不一样,且很可能和它们的创新模仿能力有关。

一些文章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经验关系。Gould和Gruben(1996)利用95个国家1960―1988年的数据估计了一个回归模型。[4]模型中包含Rapp和Rozek(1990)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5],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hompson和Rushing(1996)利用112个国家1970―1985年的数据对包含Rapp和Rozek指数的增长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系数为正值,但并不是显著的。后者还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之间存在某个分界点,高于此分界点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6]。

Kanwar和evenson(2003)利用Ginarte和park(1997)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估计了32个国家两个阶段的面板模型,他们发现知识产权对研发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刺激创新和科技进步,而创新和科技进步反过来又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4)使用80个国家1975―199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对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没有影响。Chen和puttitanun运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实证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革新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革新的影响可能与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关。

国内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福利的影响,这方面可以见朱东平(2004),韩玉雄(2005)[7],李怀祖以及杨全发、韩樱(2006)[8]。另一类是经验研究,譬如孙玉涛和杨中楷(2005)等[9]。此类经验研究大部分基于国内年度时间序列,很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二、模型及参数估计

1.模型和估计方法

对理论文献的回顾表明,对任何单个国家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强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国家的具体特征。很多经验文献利用简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很不一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取了全国31个省市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于相关数据没有得到重庆的资本存量值,因此,我们将重庆和四川相关指标进行了合并研究。

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增长率,控制变量包括人均资本存量(单位:万元),人口增长率,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出口占总产值的比重。所有数据都进行了相关价格指数平减处理。我国尚未编制现成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但Ginarte和park(1997)认为决定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因素包括:(1)保护的覆盖范围;(2)是否为国际条约的成员;(3)权利丧失的保护;(4)执法措施;(5)保护期限[10]。尽管有学者估算了全国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但是却没有估计各省市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7]。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在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多数因子几乎处于相同水平,主要差异在于执法措施不同,因此,我们用知识产权侵权结案率来代替保护指数,即每年的侵权结案数占截止到2005年结案总数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在各地区不同年份之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近似衡量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异。

综合上述因素和数据,我们就有了一个待估计的基本面板方程。该方程形式为:

2.数据说明和分析

所有数据都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等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其中,关于各省市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网站,其计算方法见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2给出了两个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左边一列包含了人均资本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其t检验非常不显著。因此,右边一列剔除了该解释变量,进行了重新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人口增长率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是负的,这个原因很可能是新增加人口比较大,而新增加人口并不能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反而会拉低人均经济增长率。如果能够可以得到各省市劳动力人口,这样的指标应该更具有说服力。出口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是正的,说明出口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教育对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显著,其影响也是正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知识产权侵权结案率为知识产权保护指标来看,其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是正的,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这表明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程度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本文估计了引入地区虚拟变量后的情况。本文根据2005年的人均国民产出将所有省份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划分是根据2005年各地区人均GDp划分的,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中等发达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新疆、山西、河北、河南、海南和湖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宁夏、青海、陕西、江西、四川、安徽、广西、云南、甘肃和贵州。之所以这样划分是考虑到这种区分在2000年到2005年具有一定稳定性。,虚拟变量通过交叉项来引入,也就是说,

ipRi=ipR×Di,Di=1,属于i类经济地区0,其他地区

这里i=1,2,3分别代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估计结果见表3。

表3给出了含有经济发展程度虚拟变量交叉项的面板回归方程,前面的列给出的是含有人均资本存量的估计方程,后面的列剔除了不显著的人均资本存量解释变量。从表3中可以看出,其余解释变量的估计结论和表2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这里,感兴趣的是地区虚拟变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的交叉项的系数。综合两个方程的系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区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虽然所有的地区虚拟变量交叉项估计系数都是正的,但发达地区的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中等发达地区的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仅仅在15%的水平上显著,而欠发达地区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则表现为极不显著。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一定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越不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展就不会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正反两方面效应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不鼓励模仿,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增长。

三、结论和建议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可通过自主创新、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许可证、模仿和盗版等渠道吸收新技术,并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渠道发挥作用的程度因地区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可能会受到不同经济地区诸如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本结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这进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就我国总体来说,一定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但在考虑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后,本文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经济越欠发达,这种促进关系也就越弱。这和thompson和Rushing(199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从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采取适合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tRips协议对wto成员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因此,作为wto成员国,我国可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履行tRips的义务,这样并不会限制经济增长。同时,我国应该扩大在tRips协议中的发言权,不要为tRips协议所局限,积极主动应对国际上关于我国知识产权的纠纷。

第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要因地而宜,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宜,因行业而宜,不要一刀切。要积极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适合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第三,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制定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既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行业的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在知识产权各种保护手段中进行权衡取舍。充分研究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产业结构情况、市场开放情况等诸多影响因素。要充分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模仿之间的不同影响,尽快形成可持续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本文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囿于数据的限制,还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可以构造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检验。譬如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影响外国直接投资,进而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在数据上进行完善。例如,针对各省构造更为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利用新构造的指数来进行研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各省市的劳动力人口数,来代替总人口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maskus,K.e.andm.penurbarti(1995).Howtrade-Relatedar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39,227-248.

[2]Yang,G.andK.e.maskus(2001a).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Licensing,andinnovationinanendogenousproduct-Cyclemodel[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3,169-187.

[3]Smith,p.J.(2001).HowdoForeignpatentRightsaffectU.S.exports,affiliateSales,andLicens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5,411-439.

[4]Gould,D.m.andw.C.Gruben(1996).theRol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neconomic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8,323-350.

[5]Rapp,R.t.andR.p.Rozek(1990).BenefitsandCostsof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worldtrade,24,75-102.

[6]thompson,m.a.andF.w.Rushing(1999).anempiricalanalysisoftheimpactofpatentprotectiononeconomicGrowth:anextension[J].JournalofeconomicDevelopment,24,67-76.

[7]韩玉雄,李怀租.知识产权保护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9).

[8]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06,(4).

[9]孙玉涛,杨中楷.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10]Ginarte,J.C.andw.G.park(1997).DeterminantsofpatentRights:aCross-nationalStudy[J].Researchpolicy,26,283-301.

[11]Fink,C.andC.a.primoBraga(1999).HowStronger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ffectsinternationaltradeFlows[R].worldBankworkingpaperno.2051,theworldBank,washington,DC.

[12]Grossman,G.ande.Helpman(1991).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m].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13]maskus,K.e.(2000).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economicDevelopment[J].Casewester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32,471-506.

[14]Rivera-Batiz,L.a.andp.m.Romer(1991).internationaltradewith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europeaneconomicReview,35,971-1004.

[15]Romer,p.m.(1990).endogenousGrowthandtechn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807-827.

anempiricalanalysisoftheimpactof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protectiononeconomicGrowth

Liuyong,Zhouhong

abstract:BasedontheprovinciallevelpaneldataofChina,thispaperteststheimpact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ontheeconomicgrowth.thispapersshowsthatthestrongipRsprotection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economicdevelopment.However,thepositiveeffectdependsonthedegreeoftheeconomicdevelopment.inthedevelopedregions,theipRsprotectioncansignificantlypusheconomicgrowth,andintheunderdevelopedregions,theimpactisn’tsomuchsignificant.inthelast,thispapersuggeststhatChinashouldtakethesuitableipRsprotectionstrategy.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篇10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意识形态;方法论;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0-02

一、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逐步加快,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壮大,主体之间的“所有制边界”越来越模糊,体制内的矛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微观利益冲突的影响,人们对经济制度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下降。基于此,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大量增加对体制与机制的解读,进而推演经济制度的量变与质变。尽管说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符合理论认知的一般逻辑,但是,过多的现象解读很可能误导或弱化学生对“经济制度”这一核心理论的掌握。比如,在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兴奋点大多集中在公司制度、社会保障、公平效率、价格机制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命题上,而对于这些体制机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热情。这种现象经常导致教学过程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先讲制度后讲体制,把体制看作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讲解体制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困境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受到课时量和教学效果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都安排了较多的课时解读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问题,相对而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与质变,以及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变化等重要理论命题则“没有足够的时间”予以解读。在一些经济学科排名较高的“211学校”中,由于课时充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稍显缓和,但是也同样面临着“体制重于制度,现象多于本质”的教学难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以及各高校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等,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最直接的问题还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面对“有限的课时、复杂的背景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凝练教学目标,归纳内容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法,即确立“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确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意识形态定位

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还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从学科地位来看,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此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应归口于思想政治学科,而不应该放在经济学科。这种认识最主要的误区在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界定过于狭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任务,这一界定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而且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同样适用。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这些年来,中国学生和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很推崇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西方经济学注重分析工具的运用,而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说教。其实,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效用价值论和功利主义哲学观的结合体,其解释力集中表现为:以稀缺性为基础,以资本要素配置为核心,进而说明按资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痕迹,但是整个理论体系无一不是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合理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本身并不排斥意识形态教育,正相反,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这一点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学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由此,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应该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地凝练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强对劳动价值论、阶级性和经济制度的专业解读。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方法论定位

政治经济学是国内大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课。作为基础课,传授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应该讲什么样的方法,各院校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有的教材版本来看,大部分教材倾向于对马克思科学抽想法的解读,而对其他研究方法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科学抽想法固然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却不应该是政治经济学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课程的开篇增加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此外,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传授分析工具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育的重心。从根本上讲,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却忽视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对分析工具)的解读必须联系整体认识局部,不能断章取义。这就要求在讲授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前后关联的整体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整个逻辑体系中了解局部分析工具的运用和作用。为此目的,在方法论教育方面,既要注意专业术语和分析工具的讲解,还要注意思维方法的传授。

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定位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理论知识教育。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理论知识教育,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就是空中楼阁。同时,所谓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都要融于理论知识教育当中,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即便是课时安排最多的院校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通过精选凝练,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经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马克思的部分理论内容以及部分重要的理论发展,这种方式已为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其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经济思想的升华。马克思经济理论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除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其立意深远的经济思想,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升华经济思想,则很容易陷入“解释力困境”。可见,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还必须包括经济思想。

五、化解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内化意识形态教育。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对资本主义部分的解读基本贯彻了马克思的研究逻辑,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的解读则缺少对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基于此,解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经济制度问题),有必要首先分析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分析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价值分配问题。进而突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凸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别和创造性发展。

2.推动方法教育与理论体系的融合。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应该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具有“通识”意义的认识方法。基于这样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强调“专业术语”、“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教育。为此目标,一方面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既要反映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又要反映相关应用学科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增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再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矛盾运动分析方法,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3.强化理论知识教育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理论既来源于经济实践,又能够回到经济实践。这要求主讲教师:一方面把握历史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经济理论,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紧跟经济时事,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并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再一方面注意经济思想的解读,基于理论又不局限于理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从而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综上几个方面,意识形态、方法论于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法不仅对现有的教材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主讲教师提出新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主讲教师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二是教材内容在理论逻辑上要更加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规范,但在内容体系上要更加能够体现时代需要。三是统一规范各类高校和专业的课时安排。四是凸显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3]笛卡尔.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