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十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十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25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1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7年1月至11月住院患者通过访谈式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有8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在45~85岁之间,其中冠心病30例,风心病8例,高血压3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心力衰竭10例。

2睡眠障碍的类型

①入睡困难:从准备入睡到熟睡超过一小时。②不能熟睡: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能醒来,一夜中醒来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时间提前一小时以上,并且醒来后不能入睡。④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但整夜累计睡眠的总时数<5小时。

3原因分析

3.1疾病因素

疾病引起的不适胸闷胸痛,头昏,咳嗽咳痰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使患者难以入睡,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心绞痛发作;高血压引起的头昏;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夜间咳嗽咳痰最为多见。患者担心夜间发生意外,心理恐惧不敢入睡。

3.2心理社会因素

患者住院时心情复杂,有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及对疾病检查,治疗,经济负担,疾病预后,家庭工作问题各种顾虑等引起的紧张,恐惧,焦虑都严重影响睡眠。

3.3环境因素

由于持续心电监护,输液输氧,多种管道使患者活动受到限制,抱怨卧位不适,但又害怕管道脱出,常处于紧张和强迫,从而影响了睡眠。同时病情稳定的和病情危重的患者同在一病室,病人间相互干扰。另外环境的噪音,灯光,通风,夜间的治疗护理,其他患者的鼾声,说话声,厕所的冲水声等也是影响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

3.4不良生活方式

患者住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延长。有的患者多年来的生活模式中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晚餐过饱,睡前喝浓茶,饮咖啡类饮料,看刺激性电视及谈论兴奋话题等,严重影响了睡眠。

3.5医源性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医院探视制度,医院作息时间,护士夜间治疗,医护人员服务态度,语言,夜间新病人入院等也影响患者的睡眠。

4护理对策

4.1做好入院指导

协助了解和熟悉住院环境,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生活,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要,以调动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内心的痛苦,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设法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关心鼓励和开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精神舒畅,对治疗信心充足,合作良好,提高睡眠质量,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4.2尽快减轻病痛

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听取病人的主诉和家属提供的线索,结合病人的行为与表情,评估导致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心绞痛发作频繁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夜间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同时给病人鼓励,增强信心,必要时按医嘱给与镇静剂和安眠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4.3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本科使用的仪器(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管道,消除神秘感。要固定好各种管道如输液管,输氧管,留置导尿管等,整理好医疗仪器上的各种导线,并向患者说明如何活动不会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以避免由此而导致病人长时间同一卧位。将监护仪的报警音量调低,同时护士要严密观察仪器及病人症状。

4.4加强病区管理

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光线,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感觉器官的不良刺激。病房空间设置要求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病情稳定的和危重的病人分开,避免相互间干扰。各种治疗可能集中于白天进行,若夜间确需要治疗,动作要轻柔。护士夜间巡视病房时,要做到“四轻”,手电光线不要直接照射到患者颈部以上,病房楼道夜间使用地灯照明。医护人员举止大方,衣帽整洁,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2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杀手。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护士,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保证老年人患者的身体健康,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日趋显著。心血管系统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老年人主要患病之一。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如忧虑、紧张等。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这些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特点,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同时还要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用药。

1.3紫绀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1.4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3.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己开始,到患者出院才结束。对于刚入院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容、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和家的温馨,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能够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2加强心理护理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及时向患者介绍他们的病情,传达一些诊断情况、治疗方案和时间安排等信息,解除患者的情绪干扰。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沟通的深入,不断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维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复。我们还要做好家属工作,让家人或亲属多抽时间来陪伴,使病人感到生活的暖。

3.3重视生活护理,对于各种病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方向。在饮食食物上,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饮食习惯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主。除此之外,老年人牙齿稀疏,容易脱落,咀嚼不便,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给予一些柔软、易咀嚼、易消化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还应控制饮食结构,防止患者便秘,特别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叮嘱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造成病情恶化。对己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其粪便软化,容易排出。当采取这一措施后,患者的便秘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用内使用甘油灌肠剂进行强制性的排便。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有利于心血管病的控制,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诱因。随时注意患者皮肤的变化,及时进行预防,护理,对一些特殊患者,还应注意禁食要求。对于丧偶孤独或生活能力差的老人,除协助生活和巡视外,还要加强对其生活上的照顾,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后做好耐心解释和诱导工作,通过交谈解除病人的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病情进行护理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眼科疾病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障碍,轻者导致患者视物模糊,重者甚至直接导致其失明。在对眼部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因眼睛十分脆弱,护理期间存在各种风险因素,影响疾病治疗效果[1]。为了研究眼科护理中的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本文特对60例眼科疾病患者进行了护理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眼科疾病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30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41.13±3.1)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48.02±3.5)岁。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全部入组患者疾病确诊,无其他严重肝肾疾病,精神正常,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治疗及本研究知情,配合度及耐受性较高,排除有严重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有精神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治疗或本研究配合度低,中途转院或死亡的患者[2]。本研究的开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1.2护理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因为视力障碍,患者极易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恐惧和不信任心理,严重时甚至拒绝治疗,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安抚好患者情绪,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充分的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内心对疾病所担心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释,及时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嘱患者家属多探视陪伴患者,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多为患者接受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

1.2.2舒适护理调节病室温湿度适宜,每天上下午按时空气净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时更换床单位,保持病室整洁干净,预防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告知患者病房的基本配置,减少患者陌生感,预防患者摔倒,协助患者卧床期间采取舒适的卧位。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伤口按时换药,做好晨晚间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积极预防感染。

1.2.3睡眠护理病室按时关灯,按时起床,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日间可在病室内播放轻音乐,转移患者主观不良情绪,夜间保持走廊安静环境,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1.2.4生活护理在饮食方面,以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补充充足的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疾病。在运动方面,嘱患者家属多带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患者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外出时可带墨镜或遮阳伞等,避免强光刺激,做好眼部防护。

1.3观察项目和指标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发生各种不良护理情况的几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良情况发生率上的比较经过观察发现,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3.讨论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96

肛肠疾病作为临床上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即使在行手术之后以及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尿潴留现象的发生[1]。为了进一步的探讨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5例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感觉以及生活满足感变化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尿潴留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2.35±8.88)岁,肛瘘10例,肛周肿胀15例,内痔2例,外痔3例,其他15例。在25例男性患者中有2例有前列腺增生史。

1.2?o理对策

1.2.1心理护理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告知患者肛肠疾病手术的具体详情。进而帮助患者了解尿潴留的可能诱发因子,心理护理主要是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贴心的护理让患者体会到一种关怀,进而逐渐的消除内心的恐惧。

1.2.2科学选择麻醉方式科学合理的选择麻醉药物,尽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另外,还要指导患者定期的进行按摩,避免膀胱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发尿潴留[2]。

1.2.3提前排除患者的个人因素影响如患者有前列腺增生史或尿路感染时,要预先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另外可以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射1mg的新斯的明,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3]。

1.2.4疼痛护理术后出现疼痛症状也会引发尿潴留,因而护理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止痛处理,比如可以适当的给予止痛药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痉挛,进而促进排尿[4]。

1.3观察指标分析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健康感觉以及生活满足感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45例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心理因素20例,前列腺增生2例,麻醉效果差8例,术后疼痛15例。45例患者中,2例因前列腺增生,行导尿治疗;6例采取开塞露刺激顺利排尿;37例患者在行护理之后正常排尿,并且顺利出院。护理前患者的健康感觉(89.45±2.15)分,生活满足感(15.45±3.05)分;护理后患者的健康感觉(118.05±3.15)分,生活满足感(28.65±3.45)分。护理后患者的健康感觉及生活满足感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5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的106例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与透析前有无并存疾病,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54例、中危组36例、高危组16例,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结果所有病例2年存活率为66.6%,各分组之间2年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1):低危组88.9%,中危组47.2%,高危组31.2%。结论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年龄并存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率

【abstr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nfluenceofageandcoexistingdiseaseonsurvivalrateofmaintenancehemodialysispatients.methods106caseswhounderwentmaintenancehemodialysisoverthreemonthswereretrospectiveanalysisbetweenJanuary1,1998andJanuary1,2005.accordingtoageandcoexistingdisease,patientswereclassifiedintothreeteams:lowerdangerousteam(54case)s,moderatedangerousteam(36cases)andhigherdangerousteam(16cases).thesurvivalratewithχ2.testingwascompared.Resultsthesurvivalrateofallcaseswas66.6%,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intwo-yeartimesurvivalrateamongthethreeteams(p<0.01):lowerdangerousteamwas88.9%,moderatedangerousteamwas47.2%,higherdangerousteamwas31.2%.Conclusionstheageandcoexistingdiseaseareimportantinfluentialfacotorsonthesurvivalrateofmaintenancehemodialysispatients.

【Keywords】ageCoexistingdiseasemaintenancehemodialysisSurvivalrate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一些慢性疾病和肿瘤发病率增多,老年人及伴发肾外疾病需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加。为探讨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本文对106名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且每周透析至少>12h患者(排除<3个月即死亡或因各种原因退出或转出本透析中心患者)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19~87岁,平均(56.7±13.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7例、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3例、多囊肾3例、痛风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炎2例、原因不明者17例。

1.2分组方法

根据年龄及透析前有无并存疾病将患者分为3个危险等级:⑴低度危险组(低危组):<70岁无并存肾外疾病患者;⑵中度危险组(中危组):70~80岁或<70岁伴有下列肾外疾病之一:既往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糖尿病患者;⑶高度危险组(高危组):年龄>80岁,或任何年龄终末期肾病患者伴有>2个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任何年龄有恶性肿瘤患者。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根据上述分组方法,将106例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54例、中危组36例、高危组16例。所有病例2年存活率为66.6%,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有明显差异:其中低危组88.9%、中危组47.2%、高危组31.2%。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比较见表1。表1维持性血液透析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比较(略)

进一步分析3组之间死亡原因显示:低危组为心功能不全4例、脑血管意外2例;中危组死于心功能不全6例、呼吸衰竭5例、脑血管意外3例,猝死、肝昏迷各2例、全身衰竭1例;高危组死于心功能不全、全身衰竭各3例、呼吸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猝死、消化道大出血各1例。

3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完善和进步,终末期肾病患者可依靠血液透析治疗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并不理想[1]。既往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基于透析时机早晚、透析充分性、患者营养状况等,但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本文观察显示:通过上述基于年龄及并存疾病而定的简单危险分层方案,是预测患者存活率较好的方法。除去透析90d内死亡或退出病例,所有患者2年存活率为66.6%,而各危险组之间2年存活率分别为88.9%、47.2%、31.2%。经统计学分析:χ2=48.2,p<0.01,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差异非常显著,提示并存疾病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生存率起着重大影响。

众多资料均显示:心血管并发症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因素[2,3],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常与高血压、贫血、动静脉内瘘、水钠潴留、透析不充分等因素有关。而对于老年、原有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在首次透析前即有明显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衰、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等,这类患者对血液透析耐受性明显降低,即使行血液透析治疗也无法全面改善心脏功能而最终导致死亡[4]。对于此类患者,早期透析、充分透析、透析间期控制体重增长、积极控制血压和纠正贫血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感染已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5],其中肺部感染为最常见。本组有7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而此7例患者均发生于中、高危组,提示并存疾病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究其原因,考虑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更严重有关。合并并存疾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常不易控制,且容易合并真菌感染,给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患者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对于合并并存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存疾病,充分透析,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充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是降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并存疾病引起全身衰竭也是各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分析本组资料:恶性肿瘤转移、高龄及合并慢性感染是引起全身衰竭的主要原因,本组5例肿瘤患者中,有3例因肿瘤多脏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可因肝肾综合征,导致肾功能不全,而需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疗法对肝肾综合征患者纠正酸中毒、高钾血症、氮质血症有一定疗效,但多数研究认为,血液透析并不能增加此类患者的存活率,透析疗法主要适应于肝功能有可能恢复的肝肾综合征患者,对于肝功能恢复无望者尚不能提高存活率[6]。

作者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对<70岁、无并存疾病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并存肾外疾病则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并存疾病,选择合理的透析方式并给予充分透析,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莹,古英明,吕少芬,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分析.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00~302.

2赵丽,李安,杜学海.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死因临床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4):250~251.

3RoncoC,tettac.Dialysispatientsandcardiovascularproblemscantechnologysolvethecomplexeguation.expertRevmedDevices.2005,2(6):681~687.

4刁秀竹,柴树人,杨沐,等.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临床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2000,16(5):290.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6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3(b)-0179-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mpactofextendedcareonthediseasecontrolandlifequalityin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ailure(CHF).methods112elderlypatientswithCHFfromFebruary2013toFebruary2015inourhospital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accordingtotheirhospitaladmissionsequence,56casesineachgroups.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wereaddedregulartelephonefollow-upandfamilyfollow-uponthebasisofthatwithin12months,and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receivedcycleofinternal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andnursing.thereadmissionrate,mortalityrateandchangesoflifequalityofpatientsin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readmissionrateinobservationgroupwas32.1%,obviouslowerthanthatof62.5%i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Chronicheartfailure;extendedcare;prognosis;Lifequality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各?n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改变和最主要的死因[1],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难题之一。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CHF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升至10%以上,而且CHF患者4年生存率仅50%,病情严重者1年生存率甚至低于50%[1]。临床实践发现,许多老年CHF住院患者出院后常出现各种问题,如疾病知识的缺乏、治疗药物使用不规范、治疗依从性差、不注重诱因规避和就医不及时等,导致病情不断加重,需要反复住院治疗,患者不但预后较差,而且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护理在老年CHF患者病情控制方面的作用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老年CHF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65~85岁,平均(65.3±8.2)岁;原发疾病(包括兼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合并疾病(包括兼有疾病):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15例,糖尿病12例,脑卒中后遗症9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6~83岁,平均(66.2±8.5)岁;原发疾病(包括兼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合并疾病(包括兼有疾病):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12例,脑卒中后遗症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及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存在原发心血管疾病,符合CHF诊断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1];②年龄>65岁;③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需要转院治疗或出院后不能规范休养者;②存在听力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本研究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④依从性差者。

1.3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接受循环内科常规西药治疗与护理[1-2],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嘱咐病情变化时门诊复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延续护理[1-6],即接受出院后12个月的电话随访(2次/周)及家庭随访(1次/2周),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常规护理①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和管理的精准宣教,内容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情绪调整、适当的诱因规避、规范的药物用法及设定的随访计划。②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少食多餐,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防止便秘。③急性加重期或病情不稳定者应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告知病情稳定的患者运动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鼓励心功能Ⅰ~Ⅲ级患者主动运动,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从床边小坐开始,逐渐增加散步、保健操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若患者运动中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头晕、疲劳、大汗、面色苍白等情况时应停止运动,并及时告知医生。④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神志、皮肤颜色和温湿度,记录24h出入水量,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t生。对于急性加重期和存在下列情况的运动康复者应进行心电监护,后者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3.2延续护理①继续重视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日测量体重。②关注患者睡眠情况,保证每天至少7h的有效睡眠,必要时口服适量的镇静催眠药。③指导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继续运动康复治疗,督促其坚持劳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避免劳累。④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关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⑤积极治疗原发病,重视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异常。详细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加强药物常识宣教,督促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建议患者选用家庭药盒,以避免漏服、误服药物。⑥使用利尿剂和地高辛时仍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教会家属或患者口服地高辛前自测脉搏的方法,若脉搏

1.4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12个月内再住院率(再住院患者例数/总例数×100%)及死亡率(死亡患者例数/总例数×100%)。②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qualityofliveinventory-74,GQoLi-74),其内容包括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5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指导两组患者或家属在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前后独立填写GQoLi-74。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的比较

经不同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GQoLi-74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GQoLi-74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p

3讨论

CHF的常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疾病等[7],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除急性加重期在医院诊治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均在家中休养。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CHF患者出院时的常规护理宣教作用有限,很多患者出院后忽视饮食管理、运动康复、诱因规避及病情监测,甚至自行减药或停药[8-10],导致病情不断加重,反复住院治疗,不但增加了疾病的痛苦,而且加快了疾病的进展,同时增加了经济负担。据报道,55%的CHF患者出院3~6个月内再次入院,其主要原因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偏低[11]。邵欣等[12]的调查显示,CHF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规范、不理想的状况。由此可见,CHF患者需要一种医院护理-家庭护理的连贯式护理模式。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7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8

【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

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1]综合性医院尤为普遍,同时存在着对抑郁、焦虑症状的识别困难以及在药物剂量、用药时程、用药选择不当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简要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

焦虑抑郁作为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多见于生活事件的精神创伤后。在慢性、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肾病、肿瘤等疾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以及住院的病人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吴文源[2]等研究显示:躯体疾病可伴发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在不同疾病间有阶梯变化趋势,抑郁症状以肿瘤疾病最为严重,其次是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呈显著性差异;焦虑分数的总体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性变化;焦虑症状的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肿瘤疾病最高,躯体性焦虑因子分以内分泌最高。余展飞[3]等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身心障碍的调查中显示焦虑为68%,抑郁为70%,与非肿瘤的内科其他病人及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并认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确实存在明显的身心障碍,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北京任桂英[4]等研究显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70%以上、饮食控制的患者40~5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而对照组仅为2.7%,说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高。重症抑郁亦显著影响着15~22%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后患者约有45%伴有轻型或重型抑郁,均明显的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死亡率[5]。Cassem和Hackett随机统计CCU病房心脏病患者,约80%出现焦虑,58%出现抑郁症状[6]。总之,在躯体疾病中,无论是心脑血管病、肿瘤以及其他各科疾病,都不同程度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而抑郁、焦虑症状的分布特征也反映了不同躯体疾病由于本身病情特点不同而产生特有的情绪障碍,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各科医生的高度的重视。

2抑郁、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

2.1生物学因素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机制解释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是纯心因性反应,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生物学机理起重要作用。研究证实[7],情绪抑郁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调节失调有关。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病人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低下,可能为躯体疾病的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从而导致抑郁。

2.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2.2.1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许多躯体疾病缺乏根治的方法,使病人对疾病产生恐惧,担心会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身痛苦;另外病人还必须时刻注意饮食、检测血糖、血压、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放化疗等等;病情控制不良会产生恐惧和悲观的情绪,尤其是已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2.2疾病因素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可作为疾病本身的症状存在,如脑瘤、甲亢等。不少资料认为甲亢或甲亢危象时最突出的精神症状就是焦虑[6]。

2.2.3患者本身的因素患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均对情绪产生影响。另外患者对医院的环境的适应情况,特别是住院环境和家里的环境有一个突变,使病人感到不安、抑郁、甚至恐惧心理。同时,治疗费用的增长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抑郁、焦虑的临床表现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包括类躁狂状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情绪不稳等。综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证实,在出现的各种情感障碍中,以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居多,且焦虑症状更为突出。

3.1焦虑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广泛的焦虑状态或惊恐发作不同,焦虑症是无原因的预见性焦虑,而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核心是躯体疾病,主要表现为:(1)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怕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怀疑医生的诊断不准确、检查不细致,并为此多方求治;(2)思维内容集中在病上: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谈话内容几乎不离开自己的疾病,向别人详述自己的病痛,寻求支持与同情;(3)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早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消化道症状:食欲差、恶心、呕吐;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各种疼痛症状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情绪不稳定等等。以上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躯体疾病本身的症状或伴随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因而延误焦虑症状的治疗。

3.2抑郁的临床表现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患者表情愁苦、不愿与人交谈、不愿谈自己的病、活动少、反应缓慢。但与典型的抑郁症比较有明显区别,如自杀的想法少见,自责、自罪者少见,心境低落随躯体疾病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甚至随医生的处治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可能与患者躯体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强烈心理应激。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还与患者的个性倾向等密切相关。

3.3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常合并存在,多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悲伤,想死又怕死的心理状态。

4诊断及漏诊原因

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应归属应激相关障碍[8],亦有人把其归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6]或器质性心境(情感)障碍、器质性焦虑障碍[9]。

起病的原因有:(1)应激源:异乎寻常的应激生活事件,可立即产生急性应激反应;持续性、不愉快环境(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可导致适应障碍。(2)个体的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与表现形式上起较大的作用。因此诊断时,必需认真对待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人格特点及应激性事件,如果没有应激刺激就不会出现障碍;而应激刺激弱,或者不能证实时间上的联系,就不能做出诊断。

在综合医院中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抑郁往往被漏诊,可能原因为:(1)单一诊断原则一元论:有些临床医师习惯于给病人做单一诊断,一旦躯体疾病诊断成立,且经检查证实,便忽略了焦虑、抑郁问题。(2)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焦虑部分躯体疾病后抑郁可导致抑郁焦虑的躯体化,分散了内科医师的注意力。(3)对抑郁、焦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及对精神科检查和量表不熟悉是造成漏诊的又一主要原因。

5治疗及预后相关问题

临床上不论是什么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状态,尤其是达到了中、重度严重程度,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原则上都应给予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但由于患者所患躯体疾病、年龄不同,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过程等不同,因此合理选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十分重要。

5.1药物治疗(1)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为最常用的抗焦虑药,可广泛用于呼吸系统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临床常用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罗拉等。多用半量或常规剂量,可短期或间断服用。临床经验认为,阿普唑仑治疗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而三唑仑只宜短时间使用,因其易于使某些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且停药后易于出现反跳性焦虑和失眠[6]。(2)丁螺环酮[10]为芳香族哌嗪类特异性的抗焦虑药,作用于海马处5Ht1a受体及Da受体,下调5Ht的功能,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其抗焦虑作用强且安全,且不影响认知功能、无镇静催眠、肌肉松弛、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亦不诱导或抑制肝药酶、不抑制呼吸,可用于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3)β受体阻滞剂及二苯甲烷类:心得安、氨酰心安等禁用于哮喘或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但因其对糖代谢影响小,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所致的焦虑状态。(4)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不仅抗抑郁作用强且有一定的镇静、抗焦虑、催眠等作用,因而常用于治疗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状态。为减少副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年龄特点调整剂量。(5)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剂:SSRiS类抗抑郁剂无抗胆碱能及心血管副作用,可用于治疗轻、重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特别是帕罗西汀[11]和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是SSRiS较强的一种[12],对其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认知和精神运动,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且需要多种药物合用者。因其在SSRiS中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最小,因此几乎没有药物禁忌[13],适合抑郁症短期和长期的治疗。(6)其他对轻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患者,可使用黛安神[14]、美舒郁等药物。另外还可试用氟哌啶醇、氯丙嗪、异丙嗪、舒必利等[6]。

5.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能有效的缓解心理障碍,将过分集中于自身症状的注意力转移向外界,从而切断情绪障碍与躯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患者能适应各种刺激,积极地工作和生活,避免了心理障碍对躯体长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有研究显示[15],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伴发的焦虑有良好的疗效。龙金亮等[16]也认为相应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症状多随躯体疾病的消长而消长,并随躯体疾病的康复而消失,二者呈近似的“平行”关系。这是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之一。同时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可产生一定的影响:(1)导致躯体疾病症状扩大及躯体、社会功能缺陷。焦虑抑郁症状可能会直接加重部分躯体疾病的症状,并反过来加重精神障碍造成恶性循环。(2)导致患者对慢性疾病心理调节机能障碍。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态度。(3)对躯体疾病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生化作用:情绪低落、抑郁、焦虑虽是一种心理表现,但长期存在会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发现[17],抑郁和焦虑可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如iga和igm下降)、生理活动减慢、社会工作和生活能力下降、致慢性疾病的康复延缓、患者反复就诊及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另外,焦虑抑郁症状使躯体疾病的症状复杂化、治疗困难。少数患者因严重的焦虑或抑郁而出现意外,因而应重视并及时发现处理躯体疾病出现的焦虑抑郁症状。

参考文献

[1]SimonGe.Candepressionbemanagedappropriatelyinprimarycare?[J].Clinpsychiatry,1998;59(12):3

[2]吴文源.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C].全国情感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7,4:11

[3]余展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心身障碍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4

[4]任桂英.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研究[C].第二届全国身心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10:32

[5]DevaneCL,SalleeFR.Serotoninselectivereuptakeinhibitors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harmcology:areviewofpublishedexperience[J].Clinpsychiatry,1996,57:55

[6]张彤玲,孟凡强,甘一方.精神科主治医生336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4~73

[7]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5~639

[8]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101

[9]范肖冬.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m].世界卫生组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4~55

[10]张长岭,张建球,李翔,等.丁螺环酮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7,9(1):7

[11]ShelineYi,FreedllandKe,CarneyRm.Howsafear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for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J].amJmed,1997,102:54

[12]StahlSm.placebocontrolledcomparisonoftheselectin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citalopramandsertraline[J].Biolpsychiatoy,2000,48:894

[13]王祖新.另一SSRi西酞普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75

[14]e.RinGeL.临床应用黛安神十五年的经验体会[J].深圳新药特药通讯,1996,1(11):9

[15]任明芬,娄百玉,荆卫红.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情绪患者的综合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48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8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与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常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探讨护理工作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1],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的不良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单盲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病程、居住环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每人发一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手册》作为自学材料,除此之外,对照组在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1.2.1观察方法干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内容,熟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种类、适应证、副作用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依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自编“患者治疗记录监督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等。每季度对记录内容整理,进行整体分析。

1.2.2干预组干预方法每周组织例会一次,通过讲解健康知识使患者和家属确切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含义、危害,明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明确治疗的目标,知道吸烟、环境污染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控制。具体包括:①戒烟干预。向患者讲解长期吸烟而使呼吸道黏膜受到剌激发生损伤,引起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气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静脉丛淤血,气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引起气道疾病,戒烟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增生,黏液排除能力增加,感染减少,咳嗽减轻,体质增强,戒烟主要靠决心和毅力,为此我们制作了戒烟卡,告诉患者戒烟的好处;找出吸烟的原因;坚持戒烟承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煤烟粉尘和刺激性气体。②营养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重要性,给患者以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注重膳食合理平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喝水,1500ml/d以上,保持口腔清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③氧疗干预。吸氧是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少数患者认为氧气可吸可不吸,因此,护士在给干预组患者进行氧疗时,应耐心、细致讲解吸氧的目的及意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时,护士可让患者俯卧位吸氧,3h/d,其他时间可采用自由。④运动干预。合理的锻炼和体疗,如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让患者上身放松做深呼吸,呼气时腹部下陷,吸气时腹部鼓起,亦可用手加压腹部,反复练习,注意准确性)、缩唇呼吸法(用鼻吸气,缩唇做口哨样缓慢呼气,在不感到费力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当病情处于缓解期,要进行适度运动,如外出散步、慢跑、做健身操,传统的气功疗法等。耐寒锻炼,养成用凉水洗脸的习惯,温水沐浴和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四季坚持不懈,注意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⑤心理干预。干预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双方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心理上的被动位置,树立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有良好的心态。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3疗效标准

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结果

干预组40例治疗及干预2年后,显效14人(35%),有效23人(57.5%),无效3人(7.5%)。总有效率92.5%。其中1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对照组2年后,显效8人(21%),有效(52.6%),无效(26.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及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均有好转。

3讨论

CopD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病程长,因生理功能减退常伴发其他疾病,免疫力低,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根治,有资料显示,15%和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70%的慢性肺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2,3],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更加突出,对于营养不良以及营养正常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4]。长期氧疗还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提高生存率[5]。研究表明,俯卧位吸氧能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运动,俯卧位吸氧是提高pao2的直接原因。

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心理平衡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显著,对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绝非易事,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患者慢慢适应,自觉接受,达到预期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我们应将多种干预措施融为一体,依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让患者真正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树立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对慢性阴塞性肺疾病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专家建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有家族病史者、超过40岁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以及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呼吸急促者,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肺功能仪器常规检查,以检测在最大肺活量过程中的第1秒内所呼出的空气容积。

[参考文献]

[1]王崇华.护理社会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5-60.

[2]thomsenC.nutritionalsupportinadvancedpulmonarydisease[J].Respiratorymedicine.1997,91:249-254.

[3]LandboC,prescotte,Langep,etal.prognosticvalueofnutritionalstatus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1999,160(6):1856-1861.

[4]KatherineGD,LaurieG,StanleyHS,etal.nutritionalstatusandmortality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1996,153(3):961-966.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10

【关键词】输入性;恶性疟疾;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0163-01

疟疾是经雌按蚊叮咬由疟原虫传播的,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1],高发于非洲热带地区,临床常以畏寒、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并发症多,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输入性疟疾是指本市居民或外来人员在疟疾传播季节到其他疟疾流行区感染疟疾后在本地发病的病例[2]。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收治了1例恶性疟疾患者,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5岁,因“持续高热1d”于4周前入院,最高温度39.6℃,自述2周前曾前往非洲援外工作,当地有疟疾流行情况,有蚊虫叮咬史,血涂片疟原虫检查检出疟原虫,诊断为间日疟。经氯喹、蒿甲醚足量、全程连用5日治疗后,至第6天起血涂片疟原虫检查未再查见疟原虫,肝功能、血常规等理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痊愈出院。2周后此次患者以“发热、伴关节酸困2d”再次入院,最高体温38.9℃,血涂片检出恶性疟原虫。诊断为恶性疟疾。给予抗疟疾、保肝等规范的抗疟疾和对症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外周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患者康复出院。

2护理

2.1隔离与防护

对患者采取了严密的虫媒隔离措施。将患者安置于单独的病房,病房内温度适宜,门口悬挂“虫媒隔离”提示牌。病房窗户安装有纱窗,24h持续点燃蚊香片,告知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严禁离开病室,禁止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内所有物品专用。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对地面和床单元进行清扫、消毒。出入患者病房的医护必须戴工作帽子、口罩、手套、穿长袖工作服、长裤和及工作鞋,在颈部、袖口等皮肤处涂抹风油精,以防蚊虫叮咬;接触患者后注意洗手。

2.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尿量、尿色、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严密观察热型及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皮肤的色泽、有无瘙痒等。

2.3高热护理

恶性疟疾常以高热为主要特点,该患者最高温度为39.6℃。根据病情给予氧气持续低流量吸入,床旁持续心电监测等。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给予全身温水擦浴,凉毛巾敷头、头枕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禁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以预防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3]。大量出汗时在床单上加铺一层大浴巾以利于吸汗,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单,更换的衣服应选用棉质品。寒颤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4心理护理

在疟疾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以及隔离措施等使患者产生紧张、孤独、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给患者讲解疟疾疾病病因、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疟疾系疟原虫感染所致,对抗疟原虫有特效药,疟疾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据文献[4]报道,心理护理还有助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机制的恢复,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调动了自身的免疫机制,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护理人员在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要相对集中,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5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高热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过多,为保证电解质平衡,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注意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以保证足够的热能供给,尤其多进新鲜蔬菜及含钾高的食物,以防低钾、低钠的发生。

2.6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治疗疟疾常应用氯喹和青蒿素衍生物,如蒿甲醚等。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服用氯喹时嘱患者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应特别注意观察循环系统的变化。因氯喹过量可引起心动过缓、心率失常及血压下降。当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反应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7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勤翻身、勤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刷牙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或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牙齿,以防发生口腔感染,口唇干燥时涂唇膏。

3讨论

疟疾传染性强,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染性疾病,病情重,死亡率高。在疟疾已经控制或基本消灭地区,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新出现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5]。因此,对疟疾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疟疾患者的细心观察,精心的个性化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莉,王霞.维和二级医院六例恶性疟疾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09,26(18):54-55.

[2]朱民,江西均,蔡黎.上海市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8):988-989.

[3]江春霞,周娜.维和医院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1):71-72.

[4]陈晨.维和二级医院疟疾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