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十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十篇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1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研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801

教研课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和有效平台。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中某些重难点的处理方式,展示教师学科教学的理念,检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情况。然而,笔者也发现一些思想品德教研课出现了作秀和研讨过程虎头蛇尾的倾向,背离了教研课的初衷。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研课中的常见问题

1.课题选择欠科学,不能反映教研需求

目前教研课执教教师常以下列三种人为主:一是需要评职称的教师;二是学校为培养新人而指定的年轻教师;三是学校为扩大影响、打造自身形象而推荐的优秀教师。后两种情况的教师有为个人或学校“保名声”之顾虑,在课题选择和课型设计时都会以课堂教学顺畅为基本前提,选择课型成熟、活动易操作的内容,对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学生不感兴趣的课题不敢进行教研尝试。这种做法让教研课无法发挥解决困惑或疑难问题的作用。

2.课堂作秀较多,不能满足教研需要

很多教师期待同行、专家对自己的教研课给予好评,这种思想常让他们特别注重课堂设计的“亮”,课堂气氛的“活”,课堂活动的“多”。于是,整个课堂奇招频出,出现了上课即活动、活动即讨论的现象。因片面追求作秀和课堂顺畅,致使教学中本该出现的问题失去暴露的机会,教研课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3.忽视评课环节,不能实现研究功能

为准备一堂高品质的教研课,上课教师及其团队要反复切磋、推敲。然而,对比备课、上课的执着和精微,听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却显得简单、冷清和草率。要么是听课教师一哄而散,评课研究者寥寥无几,要么是教师静坐聆听上课教师程序式说课或个别专家教师点评,而点评大多是赞美之辞或无关痛痒的建议。一线教师在听课后不能及r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困惑,造成教与研的严重脱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研课改进建议

1.精选研讨内容,增强课堂研究价值

教研课是日常课的代表,对日常课堂教学具有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对于研究课的课题、课型选择,不能以上课教师的个人擅长、易操作为主要考量,而应选择大多数教师感兴趣或关心的内容。同时,教研课还承载着另一项重要任务,即以此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困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所有这些都应成为听课后教学研讨的焦点。因此,作为教研课的备课教师及其团队必须梳理、发掘近期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呈现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增强教研课的研究价值和内在吸引力,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觉得有收获。

2.加强自主思考,提高交流研讨质量

教研课的目的是以课为载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都离不开个人的自主思考。思想品德教研课信息量大,社会涉及面广,课堂生成度高,但一些教师预先没有对教研课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听课时忙着记录教学流程,没有机会深入思考、研究重点,研讨交流时只能人云亦云,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或困惑。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针对教研课题提前独立思考,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

3.科学定位研究课,真正开展课堂剖析

教研课的研究功能泛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研讨宗旨有失偏颇。很多教研评课将上课教师当成了一个“活靶子”,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活动变成了“批斗会”或“表扬会”。二是研讨交流渠道不畅。研讨活动大多是专家评、教师听,一线教师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困惑的渠道。研讨活动要达到务真务实的境界,必须以“研究讨论至上,对事不对人”为宗旨,以沙龙或小组讨论形式搭建交流研讨平台,以“假如我上这一课……”为话题开展讨论,让他们在研讨时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真正展开课堂教学剖析和问题交流。

4.落实改进建议,做好二次设计或反思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2

根据学校实际,将全校教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按照学校集体备课制度,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体磨课。具体步骤如下:

(一)主备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即课标的解读完成第一次备课后,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条主线,进行说课。首先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课标要求,教材重、难点方面说教材;第二从三维目标、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教材文本处理,教法和学法选择等方面说依据;第三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说策略;第四从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总体框架,各板块的时间分配,重难点的突破办法,具体的目标、问题、活动、练习、评价、板书等方面说设计。第五从教学流程,各环节安排与衔接,师生活动安排等方面说程序。

(二)同学科教师根据主备教师的说课情况进行第一次集体研讨打磨。一是讨论主备教师对教材解读与定位,重难点确定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符合本校本班级学生的学情要求;二是讨论整个教学环节和流程设计是否符合学校现有教学模式要求;三是从时间分配、重难点突破办法探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四是探讨各环节的安排与衔接,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研组长组织记录,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总结。

(三)主备教师根据学科组教师建议修改完善学生《导学案》和教师教学方案,完成第二次备课并做好上课准备。

所有学科组教师根据__镇中心学校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总要求实施课堂观察,观察的重点是“师生活动及教学效果”,建立“理念——行动——效果”的联系。一是观察教师是否以学定教;二是观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参与度与探究情况;三是观察学生的质疑与生成以及课堂生成的解决情况;四是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流程是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关注了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五是观察教师如何对教材及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与处理;六是观察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东西。七是观课教师要注意捕捉教学中的细节或教学事件,通过细节,分析理念支撑。教师根据以上课堂教学观察内容书写观课记录,剖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思考,为议课做准备。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3

一、五个环节——优化“模拟课堂”的操作流程

在模拟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大体围绕“制订方案—模拟实践—优化模拟—回归课堂—反思重建”的过程展开,各学科推进,分学科实施,五个环节不固定、各有拓展,以有效为前提,开展模拟课堂实践。

以数学学科为例,如上学期六年级组确定的上课内容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流程如下:

1.制订方案——先由执教的张丹和刘燕老师独立备课,制定教学预案。

2.模拟实践——在数学校本教研时,由刘燕老师“模拟课堂”实践,其余老师在下面当学生,“师生互动”,回答刘燕老师的提问,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所有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3.反思总结、优化模拟——上课的两位老师根据“模拟课堂”上的收获,反思总结、提炼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模拟。

4.第一次回归课堂——先由刘燕老师执教,因为经历了“模拟课堂”实践,上课的老师更加胸有成竹,而听课的老师已经熟悉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能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课后所有老师一起议课、反思,进一步优化设计。

第二次回归课堂——一周后,同年级的张丹老师再次执教本课,有了“模拟课堂”实践,再加上第一次的回归课堂教学,第二次的教学更显成熟,而听课的老师经历了“模拟课堂”和两次“真实课堂”的全过程,感受到的对比、变化更强烈,收获也更大。

5.反思重建——上课的两位教师和参与“模拟课堂”、“真实课堂”全过程的老师集体交流,反思、重建自己的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在操作中五个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是一次模拟、一次或多次回归课堂;有的是多次模拟、一次或多次回归课堂,在校本教研中根据所选内容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课堂也应该成为校本教研包括模拟课堂的主阵地。

二、三个关系——提升“模拟课堂”的有效性

在模拟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参与老师提出的困惑、意见和建议,积极处理好了三个关系,而这三个关系主要都来源于我们的实践。

一是模拟课堂和说课的关系。说课也是校本教研常用的形式之一。说课通常有几个要素,要说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想等,它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较侧重理性层面。而模拟课堂则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对说课中的教学流程部分把它具体化,把对“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的研读通过模拟讲课表现出来,更侧重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模拟实际教学,在“学生”的配合下,把40分钟的实际课堂教学在20~30分钟之内展现出来。

二是模拟课堂和集体备课的关系。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按照我校的惯例,我们集体备课都是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不参与其他年级的研讨。模拟课堂实施以后,我们所进行的集体备课,往往在教师的模拟课堂后,全体老师会结合自己当学生的感受,对本课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时的集体备课就打破了原来年级的限制,丰富了集体备课的内容,模拟课堂让我校的集体备课更充实、更有效了。

三是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的关系。模拟课堂最大的特征是模拟,模拟就是接近真实,所以要和真实课堂教学接近,这就要求教师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话里有学生。同时,我们在模拟课堂后,也十分重视真实课堂的理性回归,再到真实的课堂里去观察、对比、思考,可以说,离开真实课堂的实践,模拟课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真实课堂的实践,有的甚至是多次的回归、实践,让所有经历模拟课堂的老师有了更丰富的教与学的体验。

“说课”“集体备课”“真实课堂(研究课)”是我们以往校本教研经常采用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有了“模拟课堂”,我们并没有把原来的校本教研方式摒弃,而是希望通过“模拟课堂”让“集体备课”、“真实课堂”更具实效,也通过“集体备课”、“真实课堂”让我们崭新的尝试——“模拟课堂”日臻成熟,使各种校本教研的方式相得益彰。

三、“两种模式”“三个策略”——实施“模拟课堂”的理性思考

在“模拟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各学科都开展了

“模拟课堂”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实践我们总结了“模拟课堂”两种基本模式和三条实施策略。

两种基本模式:

1.“全程模拟”。在20~30分钟内,一人做老师,其余做学生,师生互动,完整演绎整个教学过程。模拟结束后,所有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参与体验讨论、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

2.“分段模拟”。有时根据需要,只针对某节课的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模拟,如针对数学的“练习设计”环节进行模拟,教师在“模拟课堂”上只展开练习环节,这个环节结束后就针对该练习的设计进行研讨。

“全程模拟”还是“分段模拟”,各学科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穿行。

三条实施策略:

1.模拟的“问题意识”。各个学科精心选择“模拟课堂”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语文学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数学学科“练习课”的教学等教师普遍有困难、感觉上不好的内容,通过模拟课堂大家一起研讨,针对问题想办法,找准问题也是模拟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

2.模拟的“全程意识”。模拟课堂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在模拟前要选好题材,制订方案;模拟中要扮好角色,互动交流;模拟后要回归课堂,反思重建。“模拟课堂”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参与者都必须有这样的“全程意识”,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无一疏漏。

3.模拟的“全员意识”。这里的全员意识,指参与模拟课堂的每一位教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在模拟课堂上,主要有“教师”“学生”“记录者”“观察者”这样几种角色,每一位参与者在模拟课堂上都有事可干,每一位参与者担任的角色经常转变,使参与模拟课堂的教师人人有任务,人人需思考。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4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综合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1-02

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一个更综合、复杂、动态的概念,因此对于高校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也就具有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元化的特点[1]。

一、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过分关注“生评教”,其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高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收费制度改革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属性[2],必须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与评价。“生评教”这种方式及其结果也因此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均证明过度依赖生评教已经引起分数膨胀、课程教学贬值的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要求学生在评价表上填写个人信息。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署名的;有些即使是要求署名,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评价是真实、有效的。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包含专家、领导、学生和同行以及师生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使得多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相互印证。许多高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已经涵盖了以上各种。但这些方式之间往往是割裂和孤立的。这也是各种评价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其他形式的评价流于形式。

2.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不同领域的课程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在同一个专业内,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除此以外,特点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一般类综合性大学。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会造成评价结果缺失客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另外还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除了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区别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阶段的差异。课程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阶段构成。准备阶段需要关注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及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阶段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和谐及满足教学需要;效果阶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公平、有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并及时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定有效解决措施[3]。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所限,成员绝大部分属于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受专业领域所限,很难发现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单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因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得被评价对象(教师或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评价主体对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议结果、专家和领导的建议,被评价的教师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缺少对这些评价结果的分析、评议及对问题改进措施的制定。反馈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教学评价过程不能构成完整的回路,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主体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于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初步建议

解决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方面共同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性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及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设计评标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不可能一门课程一个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笔者所在高校,鉴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的现状,建议从专业大类入手(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分别设计理论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不同评价主体关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专家评价一般侧重在专项诊断与分析;同行评价侧重于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协作关系和敬业精神;学生评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4]。这些侧重点也应在不同类别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构建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关键需要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本文建议以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以相应的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势,定期给予每门课程综合的教学评价结果。

3.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在线评价比纸质表格评价的效果更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线评价可以使得被评价者及时、全面获得评价结果的反馈,并第一时间针对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建议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评价和反馈网络,使得学校、学院、各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能获得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信息。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全过程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议,形成系统的、闭环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构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9-81.

[2]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96-100.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效率;“导学测议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技能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教育教学就是要减轻师生的负担,高效率、高质量,其根本的途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种高效的课堂。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从改革教学方法上突破,通过对比借鉴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探索实施“导学测议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校的语文第一课时“导学测议练”已经基本成型,老师们上的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导学测议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之下自己的点滴收获。二、“导学测议练”基本操作流程

(一)、导

1、板书课题,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教学板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线条、表格、图形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师要做好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2、出示目标,课前设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写好课堂教学目标,课上通过课件、板书或口述出来,让学生感受意境,明确目标。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3、自学指导,课前写好自学提示,课上通过看课件、板书或口述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学内容。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学生走弯路。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需要注意的是:①要认真钻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③要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1-3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

(二)、学

自学(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看书或自学,约4分钟)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科书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尤其是语文学科),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看书,独立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要如何检测等。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教师到学生中观察,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重点巡视中差的学生,甚至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教师不得在黑板上抄检测练习,或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测

检测(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和效果,约10分钟)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尽力让后进生先发言,若他们说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若他们说错了,引导中等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这样做帮助了后进生,督促了中间生,推动了尖子生。

(四)、议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纠正,约10分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当堂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是讨论在自学中有争议的部分,老师适时指导。

(五)、练

堂训练,语文课上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书声琅琅,同时还需要动手练习、动笔积累。在“练”这一环节中,我们要重视基础性练习设计,我们学校的《学案》就是我们课堂基础练习的好伙伴,我们可以边讲读边及时完成练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出多梯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我们还可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或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而进行的练习,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潜心研究“导学测议练”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多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思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相信一定会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让“导学测议练”教学模式思想永远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孙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3):70-71.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问题;建议

1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方式

1.1学生网上评教。一般在学期末,学生通过学号登录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十项指标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在评教结束后,由负责人对评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每位教师的平均得分。

1.2学生座谈,反馈教学情况。一般在学期中,各系部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抽取部分学生,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在会上学生就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以及授课老师的专业性等话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在肯定教师教学方式好的一面的同时,也指出教师的不足。最后,各系部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和建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反馈给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

1.3督导组听课。高职院校大多设立了教学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或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其职责主要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了解和反馈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导小组每学期不定时进入课堂听课,并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分,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4开展各种教师教学竞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每学年都开展教学名师、教师说课大赛等教学竞赛。由各系部推荐教师参加,学院组织评委听课评分,确定竞赛获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

2.1评估指标过于简单,不够全面

从现行的评估指标来看,一般都是针对一般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评估内容过于笼统,没有充分考虑专业和课程属性不同,忽略了文理科、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所有教师采用一样的评估指标,对于所有课程的界定一致,对于所有学科使用统一的标准。从表面上看,体现了评估的统一性,但因为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内容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所以采用一刀切的指标很难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造成评估结果失实。

2.2评估主体单一

从评估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生评教为主要方式。由课堂参与者——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和判断,往往学生评教分数是教师的最终评价分数。但是由于学生知识、认识的局限性,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了解不足,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正确认识不够,在评教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估信度和效度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不能如实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督导组听课,一般局限在青年教师的课,不能涉及全体教师。另外教学竞赛对报名参加的教师才进行评估,而没有参加的教师则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2.3评估过于注重定量分析

评估指标确定的局限性使评估限于“指标定量化”的评估模式。因为当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学生网上评教的方式,评教分数是教师评估结果最直接、最直观的反映和体现,评估分数高的教师则被认为是教学水平高,反之,分数低的教师则被认为教学效果不好。但是教学工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和可变性,有些内容不宜用简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所以,仅靠量化分析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作评价和判断是不合理的,也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

2.4评估结果缺乏有效反馈

从评估结果的初衷来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要让任课教师从评估中了解到自己在教学工作的优点及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在实际的评估中,结果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依据评教分数进行考核,但学校评教时间大都是在期末考试前进行,评教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核查需要时间,等教师知道评估结果的时候,课程已结束,评估结果就不能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在评估之后,授课教师只知道评估的分数,并不了解具体问题和建议,造成教师在评估后不知从哪方面着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议

3.1评估指标要多元化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评估指标是基础,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会影响评估质量的高低。评估指标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反映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根据教学实际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不同学科类型,对学生的要求不同,教学特点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构建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时候,要注意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不能单一化,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级课程的性质和特征,设计多元化评估指标,实现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使用不同评估指标,让评估结果真实反映课堂的实际情况。

3.2建立多主体共同评估体系

建立专家评估组。专家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教学的具体要求,能站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角度对教师课堂情况提出客观的要求和建议,能判断和评价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建立同行评估体系,学校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议。通过听课,判断任课教师及自身上课是否符合大纲要求,突出重点;是否向学生介绍课程相关的最新知识和动态;课堂是否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听课后,及时进行评议,相互学习和提高。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估体系。学生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最主要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在建立学生评估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评估指标的全面性,考虑评估指标中是否包含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计特色、备课是否充分、能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进行师生互动等方面。

3.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复杂过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许多指标可以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进行直观的定量评价。但是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方面无法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而需要容易描述的,分析比较全面的定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仅用定量的数据对教学质量作评价,会束缚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个性。仅用定性评价则会过于笼统,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评估效果。因此,为了能真实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应该是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有机结合,以增加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3.4建立评估结果有效反馈机制

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如果评估结果没有及时有效反馈,评估就会流于形式,所以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十分重要,而且反馈不是简单地将评教分数告知任课教师。反馈的信息要尽可能全面、详细,要包括每一课程各个不同指标的得分、专家组、同行或学生的书面意见等方面,要及时向教师反馈,使教师及时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设计,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丽丽.浅议高校教学质量评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

[2]李顺英.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10(1).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7

关键词:提高;英语;编制建议;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8-02

一、导学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洮南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指出高效课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导学案为高效课堂的载体,深入研究学情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二、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提高是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前提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论的不断充实,课改是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8

关键词:《英美概况》文科试验理念应用

1.《英美概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英美概况》课程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英语专业学生无论是攻读英美文学,还是阅读英美报刊,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常常是一大障碍。[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史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背景知识,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英美概况》课程正是以大纲要求为宗旨,意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英美概况》这一课程已经成为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建立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概况》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各个方面,内容纷繁,信息量非常大。对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记忆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课堂沉闷单调、学生兴趣减退、课堂效率低下等后果,教学目标很难真正达到。[2]这种充满弊端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有以下几种形式:(1)将该课程上成精读课。教师死扣课本,并大量讲解课本中所出现的生词、词组及相关句型;(2)将该课程上成泛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本上的有关章节,并回答课本后面的问题或教师自行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回答;(3)教师“一言堂”。从头到尾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对课本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盘讲授,且在此过程中无需学生的参与发言,只要被动接受或记笔记即可,呈现出“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局面。[3]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遭到了极大的遏制,学生热衷于死记硬背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知识而无任何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对知识的掌握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此外,这种传统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际运用,造成理论与实践、学习和使用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仍旧处于被动地位,这违背了《英美概况》课程的目的和宗旨。

3.文科实验理念

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主要由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组成。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作用。”高校实验室是培养现代科技人才的熔炉,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方法及手段逐步被引入到教学中,形成了实验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过程。实验作为实践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具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和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把实验室建设等同于理工科实验室建设;同时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根本不需要实验室,只需要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即可,在实验室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根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文科实验的理念没有能够大面积地在高校中普及开来,这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支持相当有限,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4]

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课堂里的知识灌输,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该课程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还应当将文科实验的理念应用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开展文科试验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英美两国文化的精髓,领悟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4.文科实验理念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建立起专门的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是文科实验理念在《英美概况》实际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主要方式。

4.1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与普通语音室的差别

高校英语专业的日常教学一般都离不开语音室,但是英美文化实验室绝对不是普通语音室的代名词。普通语音室一般仅供英语专业听力、口语、高级视听说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在语音室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英语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训练。语音室内的设备和仪器一般由教师统一操作或控制,学生在语音室内自主性和创造性很难得以培养和发挥。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则是以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风俗礼仪为宗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将课堂中所学的部分重点章节或知识板块重新演绎,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姿态,将枯燥的课本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实验的形式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英美概况》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上,对于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也同样可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如《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英语谈判》等。

4.2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主要实验项目

本课程实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英美两国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摆脱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强其课外自主拓展和学习的能力。其所需课时不必也不应超过理论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大纲,《英美概况》的总课时为32,其中实验课时可以约占到课程总课时的1/8,即4课时左右,穿插在整个学期的特定时间段进行。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在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内开展的实验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基于互联网的任务型集体预习

实验内容:对《英美概况》课程中的某些重要章节进行集体预习,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高等教育概况”、“美国大众传媒”等。(下文叙述均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

实验设备:实验室内足够数量的与互联网相连的台式电脑(确保学生每人一机),幻灯片投影仪,话筒,空白海报用纸,笔若干。

实验过程: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告知需要进行集体预习的相关章节,并布置具体的实验任务,即每组学生先独立利用互联网搜索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集中围绕英国历代王朝发展历程、君主立宪制的由来和确定等方面进行知识搜索;2)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总各自通过互联网搜索来的大量丰富的信息,在实验室内用英语展开热烈讨论,将所汇总的信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进行筛选。(3)针对最后筛选的结果,一部分学生在实验室内利用电脑制作幻灯片,并推选本组代表做好以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口头汇报的准备,本组的其他学生则将最终筛选出来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海报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将各组海报在实验室内张贴。

建议时间分配:整个实验过程需要两个课时,共计90分钟。该实验项目具体时间分配建议如下:互联网搜索3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制作幻灯片和制作海报(同步进行)30分钟、口头汇报10分钟、海报观摩10分钟。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通过该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生动活泼地展开集体预习活动。较之个人预习,该实验项目更能体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失为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2)重大历史事件或场景的模拟体验

实验内容:围绕英美两国的某些典型历史或政治事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以小品或短剧等形式进行专题模仿,在文化体验实验室内,通过设计和合理安排实验室布局和背景,实现重大历史事件或会议的情景再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供选择的实验主题有:英国立法程序、议会辩论、法院庭审等的。(下文叙述均以“英国立法程序”为例)

实验设备:桌椅若干(尽量按照上下两院格局布置),两院成员服装(租借),实验室内的背景布置。

实验过程:

1)课前准备。在实验课正式开始前一周,教师预先告知学生实验内容或所要涉及的相关知识板块,以便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并做好有关准备。本实验项目仍然可以采用全班分组,组内成员合作的模式――教师在提前公布实验内容的同时即可将学生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各小组配备组长一名。组长的任务就是带领本组成员对理论课堂里所学的英国立法程序进行认真复习和巩固,弄清楚立法程序的来龙去脉和上下两院之间的关系和功能。组长还要事先为本组左右成员分配好各自将要扮演和体验的不同的角色。总的来说,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反映英国立法的主要程序。

2)课堂实际体验。在实验课正式开始时,实验室内已经事先按照两院的格局将座椅布置好,分为“上议院”、“下议院”及“白金汉宫”三个区域,均有显示这三个区域特点的相关背景图片将三个区域加以区分。教师给每组指定一个主题作为提案的核心内容,如“减少税收”、“增加就业岗位”、“医疗改革”等。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实验室内的互联网在网络上搜索与所给主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议案草案。“上下两院”接着进行各自的“三读(threeReadings)”,形成本院决议并提交另一院审议,最后送呈“女王”签字颁布。当然,整个实验过程工作语言都是英语。

《英美概况》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或第五学期(即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该实验项目中的全英文交流模式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5.结语

《英美概况》课作为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学容量大、课时少、综合性强。[5]要完成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仅仅依靠普通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英美文化体验实验室的建立,很好地对理论学习作了补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文科试验理念的这种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经费来源、实验室日常布置和管理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探索的道路上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奎武.英美概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刘艳.启发式教学与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72-74.

[3]冯卡梨.英美概况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59-61.

[4]钟代军.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1-83.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9

那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观课议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篇10

为了能够使今后的工作在质量上、效率上再上一个台阶,特将本学期具体工作情况作以下回顾: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抓好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管理落到“实处”

抓好制度落实。教学常规是搞好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是学校教学常规落实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1、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本学期教务处严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监控学生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本学期教务处严格执行教育局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

2、加强常规检查。按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教学常规检查,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检查,及时进行总结反馈,以利于进一步的工作。校领导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重视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坚持课堂检查制度和及时反馈制度,保证教学正常秩序。

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及时反馈信息。每月对教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等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检查,本学期特别增设了教学常规检查反馈表,就备课方面(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法学法及教学反思)及作业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和指导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经过听课、评课活动,教师执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抓好考试质量分析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加强考试工作的规范,按规定要求进行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质量分析注重学科教学情况、注重学生学习个性需求,我校对每次大型考试都进行细化量化考核,分析到各科目各任课老师,对平均分、及格率、增长率都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下一阶段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合作,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认真对待平时的单元检测,做到严格监考集体阅卷,并认真做好检测质量分析,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加强教学管理。

我校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并完善了学生成长档案。按照学校制订的综合素质评定方案及相关评定办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并做好存档记录。

5、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管理。本学期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让每位组长明确了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职能和工作职责,同时要求每位组长能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多次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每月一次教研组会议进行思想交流、理论学习,让教研组例会真正起到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

6、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常规工作的重头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学期的公开课与以往有所改变,学校领导带头示范课,让全体教师学习观摩讨论,然后由各教研组长上课,最后推广到全体教师上高效的课。

7、强化了集体备课,整合了教学资源。加强了教研组建设,抓实了备课组活动。积极推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备课组观摩和交流活动,抓实组内听课活动,对听课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备课组每周集中备课一次,组员不得无故缺席,全体教师以团结协作精神为已任,贡献个人智慧、寻求共同发展,服从组长分工,主动承担组内工作。努力做到“五定”、“五议”、“六有”,“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每周进度、定教学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可供的教学方法手段、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六有”即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各备课组将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讨、考试信息研究、考试方法指导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

(二)扎实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毕业班年级的教学工作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关注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明年中考继续创辉煌”做好文章。教务处人员经常开展随堂听课,做到及时看、经常听、随时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扎扎实实抓好教学质量。重点抓好毕业班的班风、学风建设,为形成好的质量意识创造条件。针对毕业班的具体情况,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重点探讨我校毕业班成绩与改进措施,争取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以研兴教,提高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知识修养和文化内涵。大多数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征订的教育报刊杂志,开展日常学习活动,从中汲取教育教学营养。充分发挥教科研的服务、先导功能,推动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以研兴教,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撰写科研论文,为全体教师创造成功的条件,积极为教师提供论文评选,鼓励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出自老师、学生之笔的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应运而生。本学期里,在各级各类评比中,我校教师有20多人次撰写的论文和设计获奖或发表。这个在农村初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这说明学校的教科研力量强大,有力地支撑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但求实效不求形式。

2.教研活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教研意识进一步加强。

3.组织教学方面,有的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增强,不管纪律或管不住,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