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十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十篇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22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1

[关键词]门诊补液室;职业暴露;护理人员;防护措施;职业风险;锐器伤;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188-01

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比如生物、化学、物理等危险因素)之中,对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将我院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1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各种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护理人员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使她们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使得护理人员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2职业危害因素

2.1生物因素危害门诊补液室补液的患者以患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居多,该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是生物性危害的暴露源。门诊补液为侵入性操作,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难免接触患者的血液或是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等[2]。

2.2物理因素危害医疗锐器伤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为高暴露群体。

2.3化学因素危害为避免医院感染,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是门诊补液的常规用品,补液室护理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补液患者,因此,接触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时间相对较长,皮肤长期接触可致过敏性皮炎[3]。化学消毒剂大多具有挥发性,会对补液室的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长期接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引起哮喘。

3职业防护现状

3.1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对暴露危害缺乏足够的意识。在护理操作中,由于部分年轻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加之护理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也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

3.2医院管理方面的不足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未得到医院的足够重视,医院没有制定相关的职业危害防护的相关制度与条例,防护设备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制度不明确,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多是自行简单处理。

3.3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合格的护理人员缺乏,部分护理人员没有正式的编,超负荷工作使得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可能性。

4职业防护措施医院方面要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制度与条例,加大防护设备的经费投入,将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锐器的使用、放置、传递的相关管理,把锐器伤害降到最低。定期进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培训与讲座,并定期进行护理规范操作的检查与评比,着重加强对年纪轻,经验不足护理人员的教育,加强职业暴露危害的防护教育。着手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合理配置人员,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伤害。

护理人员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多总结,多向年老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由于接触大量的患者,因此,要做好手部的卫生,正确洗手,防止因手不卫生造成院内感染。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要戴口罩;接触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饮食合理,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5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如下:(1)锐器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锐器伤是不可避免的,而护理人员HiV、HBV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重要途径就是锐器伤[4],锐器意外后,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清洗伤口,用碘伏消毒包扎伤口[5]。被HBV污染的锐器伤时,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相关血液检查,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并随防;被HiV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2)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参考文献

[1]刘宇霞,武彩霞,韩福胜.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策略[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1):64.

[2]邓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16(5):32.

[3]朱加亚,王婷婷.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2(4):50.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2

作者单位:130061长春,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室(张红丽),产科疗区(孙丽娟)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关系,经常接触到各类患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感染的患者,在进行诊疗侵入性操作的过程中,也很难完全避免造成伤害,所以说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同时也会把感染传播给患者和其他医务人员,起到媒介作用。因此做好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具有双重的保护作用,无论经何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必须坚持和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所采取的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及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等。

1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11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①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②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③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的房间,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④应严格空气消毒。

12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手套,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2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消化道疾病传播途径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昆虫传播。

21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①早发现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②对于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可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检疫、给予与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③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诊疗工作结束后,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④进入隔离室,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⑤医务人员进行保护性措施包括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被动免疫(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等,使机体获得免疫力。

3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①将患者安置在隔离室或同种病原体患者同住一室。②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诊疗工作结束后,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③进入隔离室,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按要求穿脱防护服,防护服等医疗用品置于两层包装袋、密封、注明警示标识,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④对于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护目镜。

4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血源性传播最危险的3种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途径主要为:①医务人员通过诊疗操作经血与血的接触传染给患者或者患者传给医务人员。②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病原体进入血液感染,临床多见于医护人员,尤以护士为最多见。

41医务人员保护措施①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锐器,不要将针头重新复帽、折断,将使用后的锐器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以便于集中销毁。②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场所进食或吸烟。③不得将食品、饮料存放在医用冰箱内。④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物体表面等均应消毒。⑤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戴好护目镜或防护面罩。⑥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立即去除,将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等处理。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3

[关键词]喉阻塞;急性会厌炎;气管切开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16-01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1]。我院耳鼻喉科于1999年1月~2006年12月,以紧急气管切开术成功抢救7例因急性会厌炎而致四度喉阻塞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2~54岁,平均38岁,均于发病后8~20h,以“咽喉痛、吞咽困难加重,突发呼吸困难”而急诊来院,就诊时为四度喉阻塞,均神清,5例病人手术开始时即出现窒息,意识丧失,4例曾于社区诊所就诊治疗,3例未给予治疗,自用抗生素。

1.2治疗方法

接诊后,准确诊断病情,立即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吸氧,同时立即准备行紧急气管切开术。病人呼吸困难,取舒适,可为半坐位或坐位,简化手术步骤,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于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稍上,直接切开皮肤至肌层,快速分离颈前带状肌层达气管前筋膜,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撑开气管,置气管套管,开放气道后再行止血处置。5例病人在手术开始后出现呼吸骤停,立即使病人平卧,一边胸廓按压,一边继续手术,术毕,病人恢复呼吸及意识。术后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病情平稳;会厌肿胀消退后,试堵管,拔管,治愈出院。

2结果

7例病人均抢救成功,无并发症,术后恢复健康,随访无异常。

3讨论

急性会厌炎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引起的急性喉梗阻,因其起病急,发展迅速,易发生意外,国内外有关死亡病例报道不少[2~3]。环甲膜切开术是在十分危急又缺乏气管切开术器械时抢救病人生命时采用的一种术式[4]。肖水芳等[2]数次遇到病人在病房楼道或急诊室候诊通道突然窒息,意识丧失,经紧急环甲膜切开后病人得以生还。但环甲膜切开是暂时性急救方法,术后48h仍需行常规气管切开术,以免感染,形成瘢痕组织而造成喉狭窄[4]。对病人来说是两次损伤,所以,我们认为在有条件行气管切开术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并且在临床急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术中争分夺秒,简化步骤是关键。常规气管切开术需在全麻或局麻下,从切口、止血、分离颈前带状肌、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插入气管套管、固定套管,需要15~20min;而我们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时,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作切口时,直接切开至肌层,手术时间需要3~5min。呼吸道通畅后,再用油纱压迫止血,这样,缩短了手术时间,为成功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虽然术中有的病人因阻塞重,出现窒息,意识丧失,但经过积极抢救,手术成功后,病人即恢复呼吸及意识,没有一例因低氧而致脑部损伤及死亡。

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头后仰位置问题。头部后仰可使气管暴露表浅,便于手术进行,但后仰太甚可引起颈椎脱位、呼吸困难加重、气管位置过分上提、切口偏低;如后仰不足,则手术野暴露不清,气管位置增深,难于找寻。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又不能仰卧及胸腰后曲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侧位。②止血问题。手术操作按正中线用力切至皮下,以后均采取纵行钝性剥离,一般出血不多。即使切口出血较多,但一旦切开气管,呼吸平稳后,出血常立刻减少。为了争取手术速度,一般术时出血可不急于处理,因颈前中线除颈前静脉外,无任何大血管,尤其拉钩逐渐深入,亦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若视野不清可用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吸引器一面抽吸一面向深处分离,待切开气管后,多自行止血。如仍有出血,此时应找寻血管断端结扎亦不迟,目的是为了争取手术时间。③术中窒息问题。严重的呼吸困难,常会在术中窒息,多由缺氧心衰所致,应抓紧手术的进行,多数病人一经气管切开,呼吸即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有的需辅以人工呼吸。切开气管后仍无呼吸者,可由气管切口插入导管,进行口对口呼吸,同时进行心脏挤压术。但术前已有窒息的病人,决不可停止手术而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必须解决呼吸道阻塞状态,否则本末倒置,无益于抢救而浪费时间。④切开后的呼吸骤停。高度呼吸困难的病人,二氧化碳蓄积,当气管切开后,骤然间氧气吸入,相对的二氧化碳骤减,没有足够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致使中枢性呼吸骤停。这时,可给予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吸入,也可采取口对口呼吸,多在短时间内恢复。由于注意到上述问题,7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由此,我们认为在急性会厌炎合并四度喉阻塞的急救治疗中,紧急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3-234.

[2]肖水芳,周梁.喉气管阻塞性疾病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242.

[3]张鲁新,董仲林,尹承江,等.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7,4(4)36.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4

[关键词]先天性无肛;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74-01

先天性闭锁是常见的直肠肛管发育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1∶4000,此病畸形种类繁多,也常常合并有其他严重畸形,手术死亡率高[1]。由于手术创伤重、失血多,具有一定特殊性及复杂性,加之婴幼儿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病情变化大。因此,对手术护理有更高的要求,术中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从2005年1月~2009年10月共行此类手术6例,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例,男4例,女2例,年龄最小出生2h,最大3d,其中会阴成形术5例,骶会阴耻骨直肠肌环内拖出成形术1例,手术时间最短30min,最长的3h10nin。麻醉选择,2例骶麻+基础麻醉,4例连续硬膜外+基础麻醉。

1.2术前准备及护理体会

1.2.1术前访视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及术前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使其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对疾病治疗有心理准备,同时介绍手术成功的实例,树立对患儿疾病治疗的信心,最大程度地配合治疗。

1.2.2手术环境的准备新生儿欲维持体温正常,室温应保持在27~29℃[2]。

1.2.3器械准备根据拟行小儿手术特点,准备适合的引流管、缝针、缝线及精细灵活的手术器械。婴儿器官形态小,组织密集,粗大的器械易误伤,细小的器械容易分离,易暴露术野,有利手术进行[3]。

1.3洗手护士护理体会

1.3.1了解手术了解手术方式,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手术,使配合工作积极主动,传递器械快、准、稳、动作轻,为尽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创造有利条件。

1.3.2术中配合加强无菌器械台的管理,术中因处理胎粪污染的器械及纱垫,及时撤离,减少污染机会。术中尽可能缩短肠管暴露的时间,应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减少不显性失液的可能。

1.4巡回护士护理体会

1.4.1留置胃管入手术室前要检查胃管的通畅,有利于术中减轻腹胀导致膈肌上抬而引起的呼吸不畅。

1.4.2导尿管的置入术前插入尿管是成形术的必要准备,术中依靠尿管的定位可避免损伤尿道或阴道,且有利于了解有无合并直肠阴道瘘或直肠尿道瘘[4]。

1.4.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新生儿血管细小,采用22~24G静脉留置针,选较直分叉少的头皮浅静脉呈向心方向进行穿刺,固定稳妥。笔者认为先天性无肛手术选用头皮静脉,既安全稳妥,又有利于静脉通畅的观察和术中用药,且不影响手术的摆放,便于手术中管理。术中输液速度应根据术中失血量决定,最好选用电子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1.4.4手术的安置手术的摆放要符合手术操作需要,不过分妨碍患儿生理功能。采用新生儿截石位,方法:头部保持水平或肩部垫高3~5cm,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将同侧的小腿与前臂用柔软的约束带固定,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宜,防止因过紧损伤患儿皮肤或神经,过松引起滑脱。新生儿臀部移至床缘,将臀部垫高,充分暴露。

1.4.5注意保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加之由于手术体表暴露较多,易引起体温低下;术中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低温影响的效果,易并发硬肿症。体温低于35.5℃的小儿麻醉苏醒延迟,易伴有显著呼吸抑制及肺部并发症[5]。因此新生儿手术时保持环境温度十分重要,维持体温,是新生儿手术与麻醉成功的保证。注意:①手术过程中室温保持相对恒定,调节手术间温度在27~29℃,湿度为55%~60%。②非手术区用布类覆盖保温,尽可能减少过多的暴露。③输入液体加热,将液体用恒温加热器加热后输入。手术结束后仍要注意保暖,待病情平稳后,将患儿送至早已备好的新生儿培养箱内,做好严格全面的床前交接。

1.4.6氧气吸入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率和呼吸,给予低流量给氧,高浓度氧可抑制新生儿的呼吸,而低浓度氧促进新生儿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结果

经采取术中有效正确的护理措施,6例患儿手术全部顺利完成。

3讨论

婴儿因其生理解剖的特殊性,使手术护理增加一定的难度。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熟悉护理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各种护理问题,是麻醉顺利的关键,也是保障手术能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患儿安全度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6.

[2]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

[3]张爱玲,张轶男.前会阴入路手术治疗无肛前庭瘘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99-100.

[4]陈凤华.先天性闭锁手术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5):597.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5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9-01

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2)血液外溢。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另外,不容忽视低温保存血小板用的冷冻防护剂二甲基亚砜等低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

1.4心理因素采血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尤其是在采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献血员出现晕针反应、休克等现象,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实验室安全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体与包括采血护士在内的血站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将献血员、用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血站应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预案,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业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2工作环境消毒和防护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作用。工作环境消毒可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擦拭,每工作日消毒2次,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消毒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人体内。使用臭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符合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要求。

2.3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基本步骤是: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84”小毛巾擦手,更换新的小毛巾。

2.4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

2.5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

3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3.1现场紧急处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都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应始终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不要采用一松一紧的方法,防止松开手时,污染血液因压力降低重新进入体内),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反复冲洗5min;然后使用70%酒精或者其他皮肤消毒剂浸泡或涂擦消毒,并包扎伤口。采血护士眼睛溅入液体后,立即用冲眼晴设施冲洗,避免揉搓眼睛,连续冲洗至少10min。工作过程中感染物污染衣物后,用消毒剂消毒被污染处;要脱掉防护工作服和防护手套并更换,同时将工作服放人高压灭菌器消毒。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6

关键词:重症烧伤;翻身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95-01

翻身床适用于不能自主翻身的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医护人员借助翻身床协助病人变换,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有利于创面充分暴露,促进创面干燥及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有利于创面修复,从而达到缩短病程,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有10例重症烧伤病人使用了翻身床治疗,通过对这10例病人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使我们对于重症烧伤病人使用翻身床治疗的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烧伤病人年龄20~50岁,烧伤面积30~95%,Ⅲ度烧伤均在30%以上,病情危重。其中合并呼吸损伤行气管切开1例,给予气管切开护理14天;留置尿管10例,留置时间7~14天;颈静脉、股静脉置管静脉输液8例,置管时间14~30天。9例病人经治疗痊愈,1例医治无效死亡。

2护理体会

2.1心理疏导:病人因伤病及对翻身床结构、翻身流程不了解等原因,对翻身床治疗充满了恐惧与无奈。在病人进行翻身床治疗之前应向病人介绍翻身床翻身的流程、注意事项及翻身时的保护措施,打消病人安全方面的顾虑;说明翻身对烧伤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翻身后注意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针对病人个性、年龄、心理特点进行安抚,充分理解和体谅病人的痛苦,诱导病人逐渐知识。

2.2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发生

2.2.1熟悉翻身床的结构、使用规程和注意事项:使用翻身床前,必须对翻身床所有部件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翻身时注意附件、杂物移除、床片固定牢靠,上下床片用专用固定带充分固定,防止手、脚、腿等外露以免翻身时受伤;翻身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病人不适。翻身后立即固定安全弹簧、上支架,保持翻身床稳定性,整理好病人,将病人置于舒适卧位。

2.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病人安全:翻身前后均应测量病人心率、呼吸,观察病情变化,危重病人应备急救物品。休克、心衰、全身水肿、呼吸不畅等病危及昏迷患者不宜使用翻身床翻身,以便病情观察。躯干前植皮术后3天内禁止翻身俯卧,躯干后植皮术后3天内禁止翻身仰卧。首次翻身俯卧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0.5~1小时,头面部、颈部、呼吸道烧伤早期,特别是水肿严重者俯卧时间以20分钟为宜,同时须在床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以免喉头水肿,引起窒息。

2.2.3防坠床、防跌伤:手术后翻身应在全麻完全清醒12小时后,防止意外发生;神志不清、躁动患者,应约束四肢,增强防护,防坠床、防跌伤。

2.3各种管道的护理

2.3.1气管切开的护理:翻身前观察呼吸,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异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管切开者,翻身前应固定好气管导管以防脱落。翻身俯卧后及仰卧前,应给予拍背,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及脱落的坏死组织咳出。

2.3.2留置尿管的护理:翻身前尿管是否通畅,妥善固定,避免翻身时尿管拉脱或扭曲;引流袋放置于两腿之间,暂夹闭,以防尿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

2.3.3输液管道护理:翻身前应调整滴速、检查输液瓶是否滴空,保持输液通畅。翻身时,转动的方向应由输液侧向上方转至对侧,以避免输液管拉脱或阻塞。翻身后重新固定,调滴速。

2.4创面的护理: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于烧伤治疗的全过程,处理是否恰当,对伤员的预后影响极大,正确的创面处理不仅可预防和控制感染,而且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和提高治愈率[1]。如采用包扎方法时,应先固定、制动、抬高患肢,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必要时先换药、处理创面,再进行翻身。采用半暴露疗法时,应防止移动或擦去皮片;暴露疗法要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保护痂皮或焦痂的完整。

2.5饮食的护理: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进食前30分钟尽量停止一切影响病人食欲的操作。在确定病人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翻身前0.5~1小时进食,鼓励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汁等。少量多餐,一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与吸收;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随时了解病人对饮食的要求,保护病人的食欲。对疑有胃肠出血、休克未纠正、胃肠反应重者禁食水;

2.6舒适的护理:翻身后应根据病人自我感觉,为病人摆放舒适的卧位。如翻身俯卧时放软枕于小腿前面,仰卧时置软枕于膝关节下面;骨突处予以减压护理预防压疮;各关节尽量置于功能位,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3小结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7

对本市5所医院口腔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不记名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5份。问卷根据口腔科工作实际情况设计,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方面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行为和防护知识。

2讨论

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潜在的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对其进行处置和抢救,因此口腔科护士职业损伤潜在危险性非常大,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口腔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属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但其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2.1生物性损伤因素及防护由于口腔科患者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拔牙吸唾等操作,常常血液体液喷溅,因此口腔科护士面临着时刻都会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职业暴露危险。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护士防护的重要方面,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传染,有关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HBsag阳性率达3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已在人牙髓组织上见到,HiV可以从几乎所有体液(包括唾液)中分离得到;另外结核杆菌传染给医务人员可能性极大,尤其是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者危害性更大。提高防范意识,认清血液体液传染危害性,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性着装,尤其操作前后洗手消毒,防止医源叉感染,必要时戴手套及护目镜。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0-02

检验科工作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同时,检验科人员还受生物因素、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等危害,因此,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职业防护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

1危险因素

1.1主观因素由于检验科工作量、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1.2生物因素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另外,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用房分配不足,室内设计不科学,空气流通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地面、台面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1.3物理因素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射线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1.4化学因素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有毒的化学物质,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室人员增加了接触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2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教育,牢固树立防护意识完善防护制度,加强防护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措施。

2.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医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为单项强制性培训内容,通过讲课、知识问答、宣传专栏等形式,真正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

2.3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检验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布局合理、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应有明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保证空气质量。特别是离心工作区域,应加装排气、排风装置,避免气溶胶的污染。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应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操作,消毒完毕后分别采用打开门窗通风对流、清水冲洗、擦洗等方式消除残留消毒剂,并定期监测。如有标本污染到物体表面或地面时,应立即用1-2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用抹布或拖把拖擦,然后将用过的抹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

2.3.2工作人员应掌握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时应按要求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末梢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反复接触多个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2.3.3对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使用安全保护产品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带防护手套,避免针头等其他锐器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反复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流动水冲洗5min,再用碘酒或75%乙醇消毒后包扎,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的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做好随访观察。对疑似艾滋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特别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由于血源传播性疾病是引起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而我国又是乙肝感染高发国家,我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建立在职人员健康档案。

2.3.4检验报告单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规范的报告单,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并有专人负责发放避免报告单污染及交叉感染。

2.3.5医疗性废物的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具有高危险的菌毒种和传染性病毒性废物进行高压灭菌后方可带出检验科,及时打包封口并贴上医疗废物标识,分类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工作,双方签字,做到日产日清。

2.4物理因素的防护为避免噪音的污染,水机蓄水最好在生化仪器使用完毕后开始,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紫外线消毒尽可能在工作量少或下班以后由值班人员完成,减少射线损伤。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9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标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83-02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全院临床科室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可重复使用的物品,都由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在清洗过程中容易引起针刺伤,在配制消毒剂时浓度高、剂量大,极易通过吸入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针刺伤在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中,发生锐器伤约占74.5%,患者药液、体液(血液、尿液、胸水)约占6.7%[1]。美国医学会对针刺伤与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调查,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染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2]。

1.1.2烫伤供应室现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每天与132℃高温蒸汽接触,烫伤现象时有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毕,取物时皮肤触到压力锅内壁导致烫伤。

1.2生物性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从而感染上乙型、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1.3化学性因素

现在供应室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回收来的污染物品,含氯消毒剂使用最多,它具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经常接触常导致护理人员眼结膜灼伤、化学性气管炎、上呼吸道炎症等。

2采取的措施

2.1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供应室护理人员对潜在隐患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培训时须强调规范清洗程序,认真分类,如尖锐物品与非尖锐物品,导管类与非导管类,特殊与复杂物品等。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缺乏、预见性不足。培训时让护士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同时做好自身防护,避免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染。供应室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操作规程。

2.2实施标准预防

2.2.1加强标准预防教育标准预防是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原性传播。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互相传播。正确的预防不仅保护了患者更保护了护理人员自己。供应室护理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胶手套,穿隔离衣。被锐器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3],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特殊污染的物品,在回收时应包装在清洁的包布内,并做“污染”标记运输,经灭菌后方可清洗。回收车必须专用,每次用后应清洗、消毒,不能进入其他区域或作它用。

2.2.2加强手卫生管理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供应室护理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预防护理人员变成微生物的传播媒介,但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最好用感应式流动水及抗菌皂液洗手并严格执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做好擦手毛巾的消毒和存放,避免二次污染,手部接触特殊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手的浸泡与消毒。

2.2.3加强消毒供应室标准化建设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是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的基础条件[4]。供应室内布局强调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污染、清洁、无菌三区严格分隔,工作流程不逆行、不交叉,高压蒸汽灭菌器定期维修、保养。各区均设置紫外线消毒及无菌区设有层流装置。使用的各种敷料尽量采用一次性医用材料。

2.2.4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消毒供应室工作包括:医疗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储存、发放等,形成一个工作链,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加强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减少人、物多次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作业区,不得在污染区、清洁区、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处之间来回穿梭。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应戴口罩工作,任何人不准面对灭菌包咳嗽、打喷嚏等。患有皮肤伤口感染或传染病者,应调离或调配适当工作。这不但可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秩序,更主要的可避免人员混杂和流动频繁带来的微生物、微粒和热原质等的污染。严格包装程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控制无菌包的规格和重量。严格无菌物品储藏,无菌室存放物品应规范化,配有专柜,分类放置顺序摆放,标志明确,每天核对清点。

2.2.5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预防保健工作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5],重视职业暴露的危害,尽可能地完善布局,配置合格的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科室应建立锐器损伤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立即上报。

[参考文献]

[1]刘延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

[2]杨柳,文明.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694-695.

[3]任小英.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4]罗维英.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95-795.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篇10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

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助产士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发生几率更高。现将助产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造成原因以及必要的防范措施进行论述。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对1357例产妇进行调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48例,占3.5%;梅毒阳性患者4例,占0.29%;未检测出艾滋病患者。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最常见的有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2风险因素分析

2.1管理不规范因素

医院临床配备的防护用品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或者没有配备;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健全。部分助产士操作不规范,沿用习惯性操作,年轻护士的工作经验不足,助产技术不熟练。

2.2防护意识不强因素

对本科室30名助产士及实习助产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达100%。结果见表1。

2.3生物因素

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或其他分泌物,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例如在做阴道检查和接生过程中频繁地使用刀、剪、针等极易造成损伤,特别是在会阴裂伤缝合过程中,由于阴道解剖位置的关系,意外切割伤,针刺伤的机会很多[1]。

2.4理化因素

各种消毒剂如康灵、戊二醛、过氧乙酸广泛应用于医院的空气、材料、器械消毒中,对医务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性作用。长期、慢性接触不仅刺激呼吸道而且对人体的肝、肾、肺等器官也有损害作用。

2.5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不良的医患沟通环境,产妇对分娩时的医疗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也给助产士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防护对策

3.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要加大对标准预防工作的管理力度和经济投入,制定相关的法规,将标准预防落实情况纳入医院工作质量管理的范畴[2]。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让她们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质量考评标准。各级卫生组织应投入资金,保证防护用品的供应。

3.2详细了解病情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手术前必须常规检查术前全套,清楚病人的肝功能、梅毒以及艾滋病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要求提前做好相应预防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即使检查结果为阴性患者,也应做好防护工作。

3.3提高防护意识

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标准预防氛围,是影响助产士防护行为的最重要的途径。助产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意识进行多次、持续、多途径的培训[3]。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标准预防意识。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在给产妇进行外阴备皮、会阴冲洗时戴一次性薄膜手套;在进行人工破膜、接产、会阴缝合等操作时,戴橡胶手套;给产妇臀部加垫吸水性好的会阴垫,尽量避免被锐器刺伤及被血液、羊水污染。新生儿复苏清理呼吸道时,使用羊水吸引器进行吸引。

3.4器械处理及消毒隔离

用过的听诊器、胎心监护仪探头,听筒、皮尺、胎心监护仪的束带、血压计的袖套用酒精擦拭消毒,床单及接生用过的器械应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浸泡后再清洗消毒;对空气、用物、地面以及物体表面用移动式多功能动态杀菌机进行消毒,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时。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防刺伤。手术器械放置专用的筒中,用2%的戊二醛溶液浸泡30~60min后再进行清洗,然后高压灭菌。手术敷料均采用一次性敷料;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均经毁形处理,连同一次性敷料,送到指定地点焚烧。

3.5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减少或杜绝化学消毒剂的不适当使用,消毒剂浓度要配制精确,现配现用,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要加强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戴好口罩、帽子、手套,要熟练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吸入和直接接触。

3.6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

助产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以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控制情绪的能力;加强心理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形成愉快的工作心理状态。医院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助产士已成为职业危害中最为危险的群体之一。助产士应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操作技能,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减少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保障自身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郝彦娟,王明芳,徐丽华.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策略[J].护理杂志,2007,24(8B):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