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患病情况十篇慢性病患病情况十篇

慢性病患病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21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1

关键词:慢性病;患病;控制;调查分析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广泛流行,已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云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2005年云南省居民死亡率为655.61/10万,慢性病占总死亡的74.85%。因此,及时掌握慢性病患病及控制情况,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和干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辖区内18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居民)。

1.2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辖区15个乡镇和4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38个自然村(居委会)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

1.3统计方法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性别此次调查男性1178人,占49.14%,女性1219人,占50.86%,男女性别比为1:1.04。

2.1.2年龄被调查的2397名居民中,18~39岁、40~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居民分别有1071人、965人、36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4.68%、40.26%、15.06%。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被调查居民人口数中,男性居民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8~39岁年龄组,占44.74,而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也是18~39岁年龄组占44.63%。见表1。

2.2主要慢性病及患病情况

2.2.1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被调查的2397人高血压患病率20.53%、知晓率59.35%、治疗率77.40%和控制率9.39%。见表2。

2.2.2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被调查的2397人中糖尿病患病率4.13%、知晓率48.48%、治疗率78.72%和控制率31.31%。见表3。

3讨论

从调查可看出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率均偏低。一个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的高低,关系到该地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质量的好坏。研究表明,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变慢性病患者的不健康行为。而知晓慢性病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药,知晓规律服药,加强锻炼,生活规律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2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偏头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7.2;R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1)33-159-02

Clin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hronicpelvicpainandmigraine

ZHanGLiZHanGXiaoxinJinYouyu

Departmentofneurolog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wenling,wenling317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prevalenceofmigrainewithchronicpelvicpain(Cpp)withandwithoutendometriosis.methodsall130patientswhoacceptedlaparoscopicsurgeryforCppweredividedintoendometriosisgroupandcontrolgroup.thetypeofheadacheandtheqaulityoflife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prevalenceofmigrainewithendometriosiswassimilarwiththepatientswithoutendometriosis(64.58%vs67.65%);there’s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depressionscorebetweenthetwogroups(p<0.05),butthere’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otheraspects,suchaspain,disabilityandgeneralhealth(p>0.05).Conclusionmigraineheadacheiscommonwithchronicpelvicpain,regardlessofendometriosis,andcontributestodisabilityinthosewithbothconditions.

[Keywords]Chronicpelvicpain;migraine;endometriosis;Qualityoflife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1]。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2]。既往很多研究[3]表明,emS患者偏头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患emS的患者。然而,这些研究中未包含无emS的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pelvicpain,Cpp)患者,在Cpp不伴emS患者中偏头痛的发病情况如何仍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Cpp患者中伴或不伴emS偏头痛的发病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收集慢性盆腔疼痛患者130例,其中emS患者96例,其他原因腹痛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9岁,平均(32.35±8.64)岁。在腹痛患者中偏头痛的患病率为65.38%(85/130)。

1.2研究方法

以不明原因腹痛就诊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且行腹腔镜探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49岁;Cpp病史至少6个月,原因不明;生殖系统完整且月经规律。排除标准:已明确除emS以外的其他病因;6个月前曾经治疗过Cpp;妊娠、绝经、未初潮或合并其他疾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需填写完整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4]。腹痛和头痛问卷采用直观类比标度法,从0分(无痛)至10分(疼痛难忍)。将所有入选的腹痛患者分为emS组和非emS组,比较两组头痛类型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检验,α=0.05。

2结果

2.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头痛类型的比较

将头痛类型分为偏头痛、非偏头痛和无头痛3种,发现emS组偏头痛比例64.58%,与非emS组的67.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两组在非偏头痛和无头痛比例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生活质量的比较

emS组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非e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疼痛、功能丧失和一般感知等方面比较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腹痛患者中偏头痛的患病率达65.38%(85/130),显著高于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18%)[5],表明在腹痛患者中偏头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发现在腹痛患者中,emS患者偏头痛的患病率与非emS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报道相反,如Ferrero等[6]在行腹腔镜的女性患者中统计发现,emS患者偏头痛的发病率(38%)显著高于非emS患者(15%),表明emS与偏头痛有很大关系。可能与本研究入选的均为腹痛患者有关,Ferrero等[6]研究患者行腹腔镜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腹痛。本研究提示偏头痛不只是与emS有关,可能还与腹痛有关。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是偏头痛患者疼痛产生的关键,脑膜神经源性炎症及外周、中枢神经系统超敏化在偏头痛的疼痛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而腹痛是由于腹部血管、胃肠、胰腺、胆囊和生殖器官等疾病引起,似乎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毫无相关。Shibata等[8]报道在偏头痛患者中存在中枢致敏现象,即偏头痛发作时出现头部皮肤甚至上肢、躯干、内脏的异常性疼痛,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这方面的研究值得期待。

抑郁是偏头痛和emS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本研究发现emS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在疼痛、功能丧失和一般感知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tietjen等[9]研究证实偏头痛合并emS患者较无emS患者更容易出现疲劳综合征、焦虑等,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可见,对emS患者更应该注重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往认为偏头痛与emS有关,但本研究提示偏头痛与慢性盆腔疼痛相关,虽然以目前研究成果尚难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至少提示在临床中处理偏头痛患者时,应注意患者盆腔疾病的检查。偏头痛和慢性盆腔疼痛之间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值得期待的崭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沈飞飞,燕兰云,万琪.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238-239.

[2]张凌汝,张春莲,熊平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况[J].医学综述,2011,17(12):1865-1867,1877.

[3]nyholtDR,GillespienG,merikangasKR,etal.Commongeneticinfluencesunderliecomorbidityofmigraineandendometriosis[J].Genetepidemiol,2009,33(2):105-113.

[4]parkersonGRJr,Broadheadwe,tseCK.theDukeHealthprofile.a17-itemmeasureofhealthanddysfunction[J].medCare,1990,28(11):1056-1072.

[5]LiptonRB,Scherai,KolodnerK,etal.migraineintheUnitedStates:epidemiologyandpatternsofhealthcareuse[J].neurology,2002,58(6):885-894.

[6]FerreroS,prettaS,BertoldiS,etal.increasedfrequencyofmigraineamongwomenwithendometriosis[J].HumReprod,2004,19(12):2927-2932.

[7]SilbersteinSD.migrainepathophysiologyanditsclinicalimplications[J].Cephalalgia,2004,24(Suppl2):2-7.

[8]ShibataK,YamaneK,iwatam.Changeofexcitabilityinbrainstemandcorticalvisualprocessinginmigraineexhibitingallodynia[J].Headache,2006,46(10):1535-1544.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3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自天津市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调取2010年河北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数据。

1.2方法利用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由各级医疗机构填写天津市非传染病发病新发病例报告卡,逐项审核,汇总输机。

1.3统计方法利用excel2003进行率的计算,利用SpSS16.0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人口情况2010年全区平均人口为632606人,其中男性为318839人,女性为313767人,性比值为1.02。60岁以上老年人有195476人,占总人口的30.90%,65岁以上老年人有128784人,占总人口的20.36%,目前已进入老龄化。

2.22010年河北区8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情况由表1、表2可见,2010年河北区8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发病数15760例,发病率为2491.28/10万;其中男性发病9485例,发病率为2974.87/10万;女性发病6275例,发病率为1999.89/10万。发病顺位依次为伤害、脑卒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肝硬化。顺位男女略有不同,男、女发病率前3位均为伤害、脑卒中、肿瘤。男性与女性相比,除肿瘤发病率男性略低于女性外,伤害、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精神疾病、肝硬化、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伤害、冠心病、肝硬化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4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统计分析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45.9%的全球疾病负担是由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最为常见〔1〕。有专家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和卫生年鉴推算了2003年4类慢性病(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916.19亿元。其中住院医疗费用344.67亿元,门诊医疗费用为571.52元;4类慢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15.95%〔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中国今后10年由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损失的国民收入数额估计值约5580亿美元〔3〕。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失能和早亡等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4〕。为掌握江山市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经济负担情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订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经济型、复合型、生态型等三种经济形态中各抽取二个乡镇,从抽取乡镇中又随机抽取了310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常住人口中2013年及以前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二)方法。根据乡镇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区域特色的不同,将江山市各乡镇分为经济型(Ⅰ类)、复合型(Ⅱ类)和生态型(Ⅲ类)等3类,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从3类乡镇中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在所抽取的乡镇中,根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登记的慢性病患者随机抽取高血压患者总数2350人、糖尿病患者总数500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者250人共3100人进行调查。现场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家族遗传史等)、家庭经济情况、生活方式和主要慢性病史、疾病治疗行为(包括两个月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费,去药店购药费等)、医疗保险利用情况和治疗费用可承受程度等,不包括相关的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调查。

(三)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利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38份,应答率为98.00%,其中:居民户口501人(占16.49%),农民户口者2537人(占83.51%);高血压患者2341人,糖尿病患者458,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239人;男性1209人(占39.8%),女性1829人(占60.2%);40岁以下29人(占0.95%),40~50岁154人(占5.07%),50~60岁428人(占14.09%),60岁以上2697人(占88.78%);文盲(半文盲)1473人(占48.5%),小学学历1088人(占35.8%),初中学历383人(占12.6%),高中(中专)学历79人(占2.6%),大专及以上学历15人(占0.5%);从事农业劳动者1788人(占58.9%),从事家务者785人(占25.8%),其它职业占15.3%;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718人,占23.6%。

(二)诊治情况。70%(2126/3038)的患者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11.3%(342/3038)的患者选择到村卫生室就诊,其余18.7%的患者选择到县级及以上医院或私人医院、诊所等其他医疗机构;在治疗方式上,有81.47%(2475/3038)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18.53%(563/3038)的患者使用非药物(饮食+运动)治疗。

(三)经济负担情况。(1)总体负担情况3038名调查对象中,用于治疗相应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共4143307.50元,其中门诊医疗费用为1891998.00元(占45.68%),住院医疗费用为1681609.00元(占40.58%),药店自行购药费用为569700.50元(占13.75%)。调查对象人均医疗费用为1363.83元,有88.2%的患者年均费用在2000元以下,高血压、糖尿病及同时患两病者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1103.37元,1677.94元和3313.07元。(2)不同病种患者自感经济负担情况有50.36%的调查对象自感经济负担“完全可以承受”,分别有36.18%和

13.46%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负担“勉强可以承受”和“难以承受”。高血压患者中“完全可以承受”情况比例最高(52.71%),三种患者该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9.04,p=0.00),相应地,“勉强可以承受”和“难以承受”情况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要低于其他两类患者(表1)。

表1江山市不同疾病患者自感经济负担承受程度情况

(3)分类型乡镇患者慢性病医疗费用情况按2000元分档,经济型(Ⅰ类)调查对象慢性病医疗费用在2000元以上的占20.18%(207/1026),复合型(Ⅱ类)相应比例为8.9%(89/1000),生态型(Ⅲ类)比例为6.32%(64/1012),不同乡镇慢性病人群医疗费用档次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9,p=0.00)。从平均医疗费用看,i类乡镇、Ⅱ类乡镇、Ⅲ类乡镇三种类型乡镇慢性病患者年平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037.82元、1179.37元和862.78元。无论Ⅰ类、Ⅱ类还是Ⅲ类乡镇,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的慢性病平均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上者的平均医疗费用(表2)。

表2江山市不同收入家庭慢性病患者年平均医疗费用

(4)居民与农民患者的治疗方式、费用及费用接受度居民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8.02%和

11.98%,农民患者则分别为80.17%和19.83%;居民患者的慢性病治疗总费用和人均费用分别为1156602.5元和2308.59元,农民患者则分别为3127467元和1232.74元,居民患者人均费用为农民患者的1.87倍。从对治疗费用的接受程度看,按“完全可以接受”、“勉强可以接受”、“难以承受”分类,3种接受程度在居民和农民两类患者中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

p=0.00),其中居民患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的占59.68%,明显高于农民患者的52.9%(表3)。

表3城镇、农村治疗费用接受程度情况

(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及报销情况。有2899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占95.1%),12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4.25%),分别有2人、6人参加商业保险、公费医疗,另有2人未参保。从医疗费用报销情况看,慢性病医治费用实际能报销不到三分之一(表4)。

表4江山市慢性病患者医疗报销情况

三、讨论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下,除了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外,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发病或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将变得难以承受。今后重点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实际报销比例等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三级预防原则切实减少慢性病发病人数和并发症发生人数,减轻群众的慢性病经济负担。调查还显示: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疾病的患者经济负担要大大高于患单一疾病的患者,因此也应加大对这部分负担最重患者的医疗救助、经济扶持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流丽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中国医药导刊,2000,(2):3-25.

[2]刘克军,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10(24):77-80.

[3]张开金,姜丽,邱晓艳,等.南京市中老年慢性病病人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9,20(2):4-7.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疾病监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之前确诊为“新农合”慢性疾病医保纳入范围内的1000名农村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干预组500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1.2)岁,病程1.1~12.5年,平均(4.6±2.4)年;对照组500例,年龄37~74岁,平均(53.8±1.7)岁,病程1.3~11.9年,平均(4.7±2.1)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处理方法干预组由村委会开具身份证明,再至村所属乡镇卫生院进行基本健康信息确认,同时填写相关疾病纳入申请表格,提交自己照片和患病证据(二级以上医院因慢性病住院的记录或检查证明)。之后在我市“新农合”指定医院就诊,按照相关报销比例予以报销。其中符合慢病认定标准者核发慢性病证,按照我市相应标准进行定期门诊随访和药物治疗。处理组未加入“新农合”医保,自行就医。

1.3效果评价标准2012年12月底针对两组患者一年之中的疾病监测情况和就医行为进行评价,其中对于疾病监测情况,每2个月前往指定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检查的患者为监测良好;对于就医行为,前往县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就医者为正规就医。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疾病监测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比较,见表1。

2.2就医行为比较两组患者就医行为比较,见表2。

3讨论

3.1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新农合”覆盖范围“新农合”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见、多发、需要长期门诊随访与服药的疾病中。包括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重型精神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

3.2“新农合”慢性病证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监测作用我们为以上新农合慢性病患者核发慢病证,实施慢病管理。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随访情况调查中发现,建证的慢性病患者会利用建证带来的优惠条件,定期、长期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服药。而未建证患者则因为担忧检查和服药的费用,减少自己的就医和检查次数,不少人甚至从不检查,导致原本可以早期发现与控制的疾病恶化,最终产生各种并发症。

3.3“新农合”对于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的改变情况2003年调查显示:农村患者53.3%就诊于卫生室或私人诊所,258%在乡镇卫生院,458%的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而在目前新农合制度之下,慢性病患者基本上在各级农合定点机构内就诊,药店、私人诊所不在报销范围内,就诊比例几乎为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农村患者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前往药店自行购药或不正规的诊所里治疗,有效保证了慢性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为广大农村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3.4“新农合”对于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改善情况对于参合慢性病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了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用药种类和定点就诊医院,补偿比要求60%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开始实施的门诊统筹补偿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参合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受益率,提高了县级医疗机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利用率,对于市区医院门诊压力起到了有效的分流作用。

本研究显示:组间疾病监测情况相对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苏春红,田坤忠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2:160170.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6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生活方式;分层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进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慢性疾病是对老年人健康造成威胁的最主要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发生有紧密联系。本次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以及慢性病发病率,进而分析探讨二者关系,构想相应护理模式,为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6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附近的居民区若干个,对所选中的小区抽样选取年龄60~90岁,常住老年人5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调查员采取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填写调查表。填表的内容包括:①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等;②躯体疾病(调查前经过医院确诊);③日常生活能力等。本次调研重点,为躯体疾病及生活方式的内容。

1.3定义及判断标准

患病率,是指慢性病患病例数占所调查人群的比例。吸烟定义为吸烟≥1支/天,且连续吸1年以上。饮酒定义为饮酒≥1次/周[1]。吸烟是指符合上述吸烟定义且在调查前30天内吸过烟。饮酒是指符合上述饮酒定义在调查前30天内饮过酒。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率为100%。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年龄60~90岁,平均(68.9±6.8)岁,年龄为60~69岁者297例(59.4%);健康状况良好者313例(62.6%);婚姻状况为已婚者400例(80%);文化程度为小学者188例(37.6%);职业为工人者304例(60.8%);无者468例(93.6%)。

2.2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与慢性病患病率关系

患慢性病者332例患病率为66.4%患病率较高6种疾病分别为偏头痛(15.8%)、高血压(43.0%)、心脏病(23.6%)、高胆固醇血症(16.8%)、慢性支气管炎(14.8%)、糖尿病(12.8%),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94.612,p=0.000)。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为162人(32.4%),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为185人(37%)。

2.3慢性病患病与生活方式关系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不吃大蒜、不常下棋、不爱看电视、不常锻炼身体等。吸烟是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致病因素,饮酒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糖尿病,食用大蒜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有关,经常下棋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经常锻炼与偏头痛患病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患病率与前几年相比有上升趋势。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心脏病患病率居第二位,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城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低于其他城区。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较多,由此可见,慢性病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

3.2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吸烟是慢性病的高危因素[2],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危险。研究发现大蒜有降脂作用,食盐口味淡者血压高、心脏病的患病率高,可能是老年人被确诊后减轻了食盐口味,进而说明高盐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爱看电视和经常下棋者心脏病、高血压患病率低,说明兴趣爱好可以促使老年人保持平和情绪,陶冶情操。经常参加锻炼,不仅能延缓机体的衰老,还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老年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减缓慢性病的发生和进展,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存在吸烟、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的老人,家属应纠正其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2.1综合健康教育层

发挥社区健康教育作用,进而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根据其生活特点和文化程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老年人形成戒烟限酒、情绪乐观、定期体检、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习惯,以降低慢性病患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3.2.2规范治疗护理层

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积极倡导在社区开设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设置紧急救护设备以及24h电话咨询服务。加大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的知名度。在老年保健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分层护理模式有待医学工作者研究论证,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疾病;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属于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反复等特点[1]。本研究通过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探讨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CopD患者中共54例男性患者与4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9~88岁,平均为(74.33±3.69)岁;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通过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噻托溴铵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纯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吸入50μg/250μg沙美特罗替卡松(商品名称:舒利迭,产自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注册证号:H20090241,规格:50μg/250μg/泡),2次/d,持续治疗3个月。

1.2.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通过吸入装置给予患者18μg噻托溴铵(商品名称:思力华,产自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注册证号:H20100195,规格:18μg),2次/d,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2]对患者在呼吸室内空气时的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以及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等进行检测。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在用力时肺活量的情况进行测定,例如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FeV1/FVC(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呼吸困难的评分标准:①呼吸困难程度为重度,3分。②呼吸困难程度为中等程度,2分。③呼吸困难程度为轻度,1分。④无呼吸困难的情况,0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进行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呼吸困难的评分情况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与对照患者呼吸困难的评分相比治疗前分别下降(0.74±0.59)分、(0.37±0.66)分,相比之下,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的降低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降低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情况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情况与肺功能水平相比对照组,其更具优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在接受治疗前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受3个月治疗后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一种疾病,简称为慢阻肺,属于呼吸内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患有此病的患者肺部功能具有进行性的减退情况,且该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劳动能力等造成严重影响[3]。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明确,现阶段对于慢阻肺的定义,大部分人均认为慢阻肺是由于肺血管慢性炎症、呼吸道炎症等疾病产生异变而引发的疾病。临床上,多通过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阻止呼吸道的重塑。另外,临床还常采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药物对支气管具有扩张作用,另外还可对支气管的平滑肌起到松弛效果,改善气流受限的情况,促进气道阻力的降低,改善不良症状。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在全球疾病的死亡原因中,慢阻肺的死亡率仅仅低于急性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疾病,位居第四,与艾滋病同位[4]。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居不下,但该疾病同时又是全球范围内最缺乏诊断以及治疗的一种疾病。另外,根据近期国内的相关医学调查结果发现,对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而言,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率为8.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引起的永久性伤害(例如呼吸道损伤、肺血管损伤等)会导致患者在生活自理的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发病率现阶段高居不下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在早期未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炎症反应、组织结构受损等情况,使肺部功能在不良环境下受到进一步的损害,加重了气流受限的情况,导致肺部功能急剧下降,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若在病发早期,患者可及时就医诊断,接受相应的治疗,便可大幅度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死率。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应对吸烟行为的控制力度进行加强。对于国内而言,吸烟属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因,在引发该疾病的多种病因中,吸烟所占的比例高达71%[5]。相关调查资料中表示,在吸烟人群中,有将近20%会由于吸烟而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吸烟情况的患者所占比例将近90%。通过相关医学调查发现,吸烟将对提高成人患上慢阻肺的几率,所以,在预防与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对吸烟的控制力度进行加强,该措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不洁、职业暴露等因素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在该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对于职业暴露与不洁环境的情况应尽量避免。

研究发现,在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观察组通过联合噻托溴铵以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以及血气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且其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的疗效,对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帆.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68-69.

[2]黄玉民,陶玉坚,丁寿来,等.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中重度CopD40例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09-1010.

[3]李礼,黄英,邓姗姗,等.国产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69-70.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8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社区;慢性疾病;中医健康教育

近年来,在社区疾病管理中,对于慢性疾病所实施的健康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1]。为深入探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下面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社区所收治的80例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其中有50例为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45~8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慢性疾病诊断标准确诊。在本次研究中已将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排除。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予以中医健康教育,其主要如下:①制定预计划:经前期信息的收集、社区居民健康知识以及身体状况的调查,结合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收集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工作,每月定期开展教育讲座和宣讲工作,同时安排经中医健康教育后效果显著的患者和其他患者进行沟通、互动以及交流。②中医心理指导与用药指导:针对高血压患者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指导,嘱咐患者应保持一种愉悦且轻松的心理,此外,为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可对患者血压进行定期测量,经患者遵照医嘱服用情况的调查,保证患者按时且按量服药。③中医治疗方式:在中医健康教育中教于患者中医食疗方,比如醋浸花生米、茶、莲肉粥或者决明子茶等,可按照医师辩证指导患者饮食[2]。借助于中医宣讲将有关中药方推荐给患者用,如将桑树皮、茺蔚子以及钩藤用水煎熬后泡洗足部,或者将白芷、茱萸以及川芎研磨以后用棉球包裹按敷患者肚脐部[3]。此外,还可实施中医按摩或者针灸。④加强中医运动习惯的培养:根据中医原理,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指导其实施有氧运动,比如广播操、气功或者太极等,运动时间以及频次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明确。

1.3观察指标借助于问卷调查就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生活习惯改进、心理压力和用药依从性等实施调查,每一项的满分为十分,当分数越高则说明其效果越好,对比分析中医健康教育应用前后患者血压水平[4]。

1.4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应用后,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改进以及用药依从性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应用前,同时患者血压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常见慢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从近年来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其工作主要集中于健康患者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慢性疾病患者改善效果的控制[5]。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应用情况和研究结果来看,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中医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用药依从性以及生活习惯,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使患者血压接近于正常血压指数。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中,中医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所获效果也比较显著,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患者自身病情,分别从预计划、中医心理指导、用药指导、中医运动习惯培养以及中医治疗方式推荐等方面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确保教育工作更为合理且更具针对性,继而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饶晓明,罗昭娜,李清萍等.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78-79.

[2]杨林,孙静.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9):109-110.

[3]范嵘.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267.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9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疾病;抑郁状况;问卷调查;措施

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量极大,且各种外界因素,如医疗条件不佳、病情延续时间长,长期需要药物维持;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老年人因丧偶感觉孤独、性格内向等,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许多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心理问题只是少数性格特意或心理素质不佳的人才会存在的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表明,在基层医疗结构中进行治疗的许多慢性病患者都存在精神紊乱的情况,改善该情况的措施是需要做好基层社区的医疗服务,但我国现在社区的基础医疗设备及服务均没有完善,造成了大量的老年人长期处于该抑郁情绪之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是时间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文山振华、北桥、梁子的三个社区门诊内对老年慢性病患者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先对500例慢性病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数量为459份,问卷回收率为91.8%,经分析排除不合要求及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3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7.4%。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得到患者基本资料,该437例患者的年龄均超过65岁,其中男性患者256例,年龄为65岁-79岁,平均年龄上为71.3岁;女性患者181例,年龄为67岁-82岁,平均年龄为75.8岁。该437例患者,均排除了老年急性疾病、智力障碍及年龄不合要求的情况,主要病症为:糖尿病45例,高血压220例,脑血管疾病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7例,肿瘤14例,其他疾病87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病症同时存在的患者91例。

1.2调查方法在进行该调查前,先组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人员,并对该人员做专门的培训,使之充分了解此次调查的意义及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并进行保密工作说明。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进行,发放的调查问卷是《老年抑郁量表》,其是老年人专用的抑郁筛查及评估表,评估标准以计分的形式进行判断,即计分0-10分的患者判定为正常,计分为11-20分的患者判定为轻度抑郁,计分21-30分的患者判定为中重度抑郁。

1.3统计学处理我们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种因素对老年慢性患者抑郁情况的影响差距,采用X2进行检测,当p值小于0.05是,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患者中,存在抑郁情况为:45例糖尿病患者中28例抑郁患者,占比为62.22%;220例高血压患者中127例,占比为57.73%,6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35例,占比为52.24%,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社区护理不仅要重视对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的身体护理,还需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在做好身体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3.1对患者进行及时、全面的准确评估社区人员应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各方面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不适应症、经济条件、心理状态等,通过掌握到的信息分析患者的情绪与思想的变化情况,对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给予患者合适的护理,以保证社区干预的有效性。

3.2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不少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影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退化,社交活动也相应减少,种种因素易导致老年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社区护理人员与老年患者进行交流是,应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耐心,关心、爱护老年患者。在沟通交流时,以温柔亲切的态度,解答老年患者的疑问,指导老年患者正确看待慢性疾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帮助其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老年患者对于社会接触,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调节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3.3对患者与家属的家庭关系适当调节家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是支撑老年患者接受治疗的坚强后盾,是间接影响老年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亲人与朋友对患者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鼓励患者的亲友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支持与爱护,积极开导安慰患者,以提高对治疗工作的配合度。

3.4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增强自理能力社区人员应常指导老年患者学习知足常乐、幽默、情绪宣泄等自我调节方法,使患者通过自我调节,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摆脱压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此外,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指导,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康复保健方案,鼓励患者主动接受治疗[3]。

3.5通过不同措施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社区人员在给老年患者选择诊疗方案时,应结合老年患者的经济情况与病情,以保证疗效为大前提,选择优惠的诊疗方式,以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此外,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健康宣教工作,从而增强老年患者按时服药与接受治疗的服从性。最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完善,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帮助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减轻医疗费用,按时到社区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汪梅朵,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09):779-781.

慢性病患病情况篇10

本文探析社区健身苑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这种方式对社区部分患慢性病的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寻求一种实际、合理的干预方式,从而改善社区患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9~2002年长期在水霞健身苑坚持进行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患慢性病的患者共62例,男12例,女50例,年龄55~72岁,平均60.5岁。(不包括不坚持的患者和迁出等其他原因的患者)。并按患病情况分为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颈肩腰疾患、帕金森病共五大类。

1.2  研究方法  62例患者坚持每年进行定期随访,每季度1次。从他们的病史中摘录其病程、治疗、实验室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进行分析。按《水霞社区卫生服务点健身与康复指导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更差。其中显效和有效统称为有效,无效和更差统称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效果基本情况

由表1可见,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高血压患者,有效人数为25例,占80.65%,无效人数为6例,占19.35%,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配合治疗,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能够改善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

2.2  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基本情况  见表2。

表2  糖尿病患者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效果基本情况

由表2可见,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糖尿病患者,有效人数为16例,占80.00%,无效人数为4例,占20.00%,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配合治疗,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2.3  中风后遗症患者干预效果基本情况  见表3。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有效人数为4例,占80.00%,无效人数为1例,占20.00%,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配合治疗,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能够改善社区居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健康状况。  

表3  中风后遗症患者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效果基本情况

2.4  颈肩腰疾患患者干预效果基本情况  见表4。

表4  颈肩腰疾患患者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效果基本情况

由表4可见,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颈肩腰疾患患者,有效人数为4例,占80.00%,无效人数为1例,占20.00%,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配合治疗,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能够改善社区居民颈肩腰疾患患者的健康状况。

2.5  帕金森病患者干预效果基本情况  因帕金森病患者只有1例,暂不做统计。

2.6  干预效果统计情况  见表5。

表5  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效果基本情况统计  注:62例中其中有1例是帕金森病患者,暂不做统计  由表5可见,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的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有效人数为49例,占80.33%,无效人数为12例,占19.76%,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配合治疗,通过长期坚持健身与康复追踪指导相结合,能够改善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