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十篇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十篇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42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1

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的作用内容,应随着会计学的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与完善。本文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首先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分类、相关研究等加以概述,通过分析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关键词: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学;发展战略;功能表现;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渐提高,会计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促进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有效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强,会计学发展应向着全球化进行,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要求,现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究。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1、概念

基础理论是对人们社会实践获得的系统结论的概述,往往蕴含在某些基础学科之中,指导社会活动中人们进行事物分析与判断,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然规律,认清事物或者活动具有的本质特性。而对于会计基础理论而言,既具有基础理论的所有的性质,又是会计学包含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1]。

2、分类

会计基础理论涵盖内容较多,涉及到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可根据基础理论的形式不同,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划分。第一类,一般基础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等都属于会计一般基础理论范围。第二类,会计体制理论。主要指涉及到会计体制的理论探讨,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类,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主要部分,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重要的有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等。第四类,会计管理理论。该类基础理论涉及到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别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会计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的功能表现加以总结。

1、认知功能

根据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可知,会计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的会计实践研究从而对会计事物有所系统总结。因此,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会计事物与会计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当在企业会计经营活动中,若遇到相关会计问题可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根据相关规律解决问题减少经济损失。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事物形成良好认识,并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将认知的理论进行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2]。

2、规范功能

基础理论一般是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的总结,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作为一种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行为时,要对会计基础理论充分掌握与理解,将其作为标准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也可作为重要指标考核相关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会计基础理论也可规范会计活动,比如说会计核算基础理论,该理论可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加以规范,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具实效性。

3、指导功能

新时期,会计工作在众多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所涉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基础理论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发展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会计基础理论,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企业管理者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目标。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产经营工作是企业的关键,同时由于涉及的会计行为较多,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都需要借助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当会计人员对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就会产生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最后,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做好会计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对相关管理理论有所掌握,根据理论实践经验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将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当前会计专业是我国热门学科专业之一,也是经济类院校的重点学科,开展会计教学工作则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依据。进行会计学知识学习,首先要对会计基础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展开会计教学时,会以《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基础》等课程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形成充分了解。其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会计规范》知识讲解,提高学生会计行为的规范意识,这些规范准则都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最后,结合现代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方法,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对会计教学做出重大贡献[3]。

五、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会计学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对会计基础理论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会计学理论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会计基础理论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新时期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相关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在今后应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基础理论[4]。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会计基础理论具有较多的功能表现,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会计学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基础理论创新条件,不断更新会计理论发展观念,推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发挥理论带动实际优势。不断加强现代化会计学科建设,更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因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创新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2,05:5-10.

[2]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39.

[3]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4,18:186-187.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任荣(1977-),女,山西榆社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贸易经济;;弓志刚(1972-),男,山西襄垣人,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流通经济。

贸易经济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复合型的能在工商贸企业从事贸易、营销与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以及能在商贸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开设的经济类专业。贸易经济专业现为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目前在全国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兰州商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开设。随着国内贸易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这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既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国际国内贸易理论知识、商贸流通业务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积淀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合作意识强、视野开阔、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应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要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商管理学理论基础,要有过硬的贸易经济知识与技能。宽厚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及能力培养。

(二)具有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还应该具备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不是松散、无关联的,而是以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主体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此乃新思维方式产生的源泉。该知识体系不仅能为解决本专业、本学科问题提供独到的视角,更是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具有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下形成的综合能力

虽然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形成创新能力,但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绝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各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能力。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要求既具有现代商人的高理论素养,又具有传统商人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在国内和国际贸易领域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

(四)具有全新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创新能力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可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超越,也就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全新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生理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战略思维和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更要具备对经济现实敏感、敏锐的问题意识。此外,要有洞察力,有创意,善于寻找商业机会,能创造性地解读、回答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样的人才既实事求是,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很强的职业竞争力。

二、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由上文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内涵及主要特征的解释可知,人才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和在应对和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的“助推器”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求知”,而在于最终的“致用”,也就是实践,这也正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科学研究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军训和国防教育、公益劳动等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实践教学以开放、动态的教学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成为自主、独立的活动个体,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解决社会现实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信息、接受考验、经受锻炼,从而促使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志、个性、认知水平、自主性、创新性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实践教学是由理论知识过渡到社会实践的桥梁,是实现学以致用的“助推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是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必要基础。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模拟或仿真训练使学生产生类似面对实际问题的直接体验,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创新能力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除了具备坚实、深厚、前沿性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更主要地体现在人才的思想信仰、思维能力、品质意志、性格特点等相对主观的意识形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人格和主动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均有明显的强化和提升作用。

(三)实践教学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服务于社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在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效率及成果是检验其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才素质必须通过日常的训练及培养逐步形成,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育中必须针对实际经济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在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和认知实际问题并模拟提出解决方案的主要学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既是实现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检验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素质的主要手段。

三、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失去了过去的“计划安排”,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毕业实习中,学校很难通过有效手段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机构及部门进行实习训练,导致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不能够真正了解贸易经济领域中企业和管理决策部门实际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培养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要求。现阶段,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对具有典型实践操作性要求的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训环节,但实践内容大多是抽出时间去相关企业参观一次,或安排学生进行随机性地市场调研,或者只是进行案例讨论,流于形式,学生的直观感受很差。这些无太大实际针对性的实践方式使得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法很快地适应岗位角色,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物质条件不完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贸易经济专业的许多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学、拍卖与典当等都需要相配套的模拟教学实验室。然而,不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或者存在相关投入不足的问题,表现为仪器设备和软件配置滞后,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紧跟实际发展的要求;或者是实验室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表现为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室形同虚设,结果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落后于企业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企业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到学校做报告、做讲座,而学校采取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校很多教师将大多数时间都限于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很少有进入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导致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虽在学历和理论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而在讲授知识时只能是更多地偏重于理论方面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使所讲授的很多知识仅限于纸上谈兵,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在国内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原来那种只懂贸易理论的人才,而是要不仅懂理论,而且懂管理与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商贸人才。新形势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贸易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学科前沿动态,具备商贸活动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现代商人素质,能从事该领域业务经营的、思想品德优秀、综合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之下,我们必须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即实施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仅在学分学制的设置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而且在课程设计上要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培养,更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是决定日常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因素。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实践问题和学生兴趣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为自发行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讲授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师,既能紧跟国内外理论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积极探求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提升,为学生学习和实践课堂知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相关企业、科学研究机构、政府管理和职能部门往往能够在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方法等方面给予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因而加强学、产、研、政间的合作和交流是提高高等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强化专业模拟(仿真)训练

首先,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及时增加本专业实验课程的软、硬件投入,使实验课或模拟仿真训练真正成为学生熟悉系统商贸经营管理业务环节和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

其次,在具体实验、实训内容上,应以商贸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市场分析与判断、交易方式的掌握与应用、国内外贸易实务等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活动的基本规则、主要流程和各类处理方法,包括业务流程的操作、新型信息化商业技术手段的使用、业务问题的处理等。通过为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此外,还可采用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案例分析大赛,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寻意识。在本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同时,可邀请知名企业管理人员、研究院所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竞赛活动进行指导和担任评委,并对竞赛结果进行分析点评。以专业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进一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提升实习基地建设水平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是对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足的有效补充。首先,要进一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现今,高等院校的校外合作对象大多限于当地典型或知名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之一,是践行和检验经济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但企业主体的微观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宏观的国民经济发展或中观的产业经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中存在不足。因此,要想实现本文所提出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继续加强与典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宽其他校外合作渠道,即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院校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其次,要建立健全互动沟通机制,提升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要改变现在许多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中“重建立、轻沟通”的格局,将实习基地由“牌子”和“面子”,真正建设成为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实践训练基地。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保证校企合作关系稳定发展的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双方关系的维系及实习基地功能的全面发挥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校企、校际、高校与科研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互动沟通的常态化,促进实习基地的顺畅运转。合作双方应在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保持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和利用效率。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3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知识经济(Knoy)”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y)”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y)”这种叫法。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3、科技与教育成为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五、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4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委员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经济学基础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内容,必须要科学的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采取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对经济学基础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淡薄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应用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了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旧沿袭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这就使得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当中主体性地位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独立的实践教学反而成为了理论教学工作的附属,并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学生基础比较差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经济学基础系统的教学,因此,其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差,如果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难以接受,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不仅体现在经济学基础方面,同样也表现在其它方面。从整体上看高职生的质量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要比本科院校低很多,并且学生的数学水平表现的普遍比较差。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公式图表曲线比较难也比较复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学习这些知识比较困难,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习。此外,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主要是在低年级阶段设置的,加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功利性思想比较严重,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感受到困难,进而影响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经济学基础研究的内容以及其研究的领域都在不断扩展,是对客观经济现象发展的理论总结。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具体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在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探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积极进行自主建构,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教师通过设置与我国经济建设实际相一致的教学问题,能够将经济学知识教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性比较强,并且会涉及到图形以及数学分析,因此也是一门实用性和现实性比较强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知识中所阐述的很多知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都有体现。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能够加强学生的关注,并可以有效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现实当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3.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糅合为一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从经济学基础的本质上来看,其并不是简单的教条和说教,而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显得更加重要。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新的知识。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合理的设置探究问题

首先,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要保证研究问题来源的多元化。在探究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可以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对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的总结,可以是思辨性的理论问题,同样也可以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其次,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在对探究问题的设计时,在保证了问题来源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设置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可以使教学问题能够有比较好的延展性更加适合进行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最后,探究式教学只有学生经济参与进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

2.将探究式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起来

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经济学基础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3.设置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效果如何需要由科学的考核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设置和实施合理的考核模式。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考核,特别是需要对学生在课下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实现将其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比较低。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文中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并就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健.职高政治经济学探究式教学研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5

[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基础;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基础科目是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的重点科目,针对即将进入经济浪潮以及迈进企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要了解的知识。经济管理基础中关系到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企业机制等。虽然非常重要,可是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从兴趣入手,下面就从高中生的角度来分析怎样提高学生对于经济管理基础学习的兴趣。

一、对学习模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时候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繁多。假如仅仅关注到课本的讲解,这样易于降低自己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厌学的心理。这就需要经济管理学生创新学习模式,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的学习兴致。面临繁杂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把经济管理课程里面的一些很难理解的知识制作为多媒体课件,然后经过多媒体的视频以及音频等信息资料,根据动画效果的方法展示出来。比如,在学习企业人员任用和考核的时候,关系到员工的招聘,那么怎样让自己成为企业满意的职员呢?当学习了招聘途径、招聘流程、招聘方式等,使用多媒体ppt来播放,这样就可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作为高中生,就会积极去看,仔细思考问题。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自己是企业人事行政干部,会怎样招聘呢?要想进一步打开思路,可以通过观看非你莫属这一类型的招聘节目精彩片段,如此一来,就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1]再比如,学习企业管理的时候,可以把当前的企业管理成功案例找出来,查看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实际企业中的管理方法,增强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生动的学习方式,把经济管理基础里面的资产、利率等基本概念使用符号制作成图片,这样就可以充分理解资产是什么等等。当然,也可以经过动画效果演算企业利润,经过加减号记忆贬值或者是增值等。如此一来,就可以将自身对于经济管理基础学习的兴致提升了。

二、进行互动学习

经济管理基础和别的科目知识相对而言,是非常乏味且枯燥的,其联系的均是关于金融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原理知识、银行、证券等等这方面的知识。作为高中学生,对于该类型的抽象式学习内容实在难以理解。所以,有效的学习方式,才可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基础的学习兴致,从而促使对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学习。这就需要经过互动式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知识的兴趣。第一,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和了解,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到自己和别的学生的差异性。第二,可以经过和别的学生划分小组来学习,或者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展自身思维,主动且积极地探究问题。比如,在学习企业人事管理中的企业劳动争议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相互提问:怎么处理劳动争议问题?企业劳动争议是什么?等等。在传统的学习模式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的是怎么学好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不关注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少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并且由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非常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好,难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的学习兴致。[2]怎么把经济原理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学生需要提升学习素养,多多查看经济管理相关资料,和同学进行交流。如此一来,经过相互间的互动,就可以将自身学习主动性提升。

三、进行实践性学习

学生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最应当关注的是实践性学习,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知识,需要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使用在实践过程中。第一,需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一则,能够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二则,能够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致。比如,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计算生活中的日常花销或者是该学期的学费是多少,这样就可以进行账目整理和归纳,将其制作为财务报表。接着把制作完成的财务报表在班里和别的学生相互比较学习,寻找自身的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如此,就可以拉近自身和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距离,提升学习兴致。除此以外,到课外学习实践基地,真正到企业中去实习,在实践过程中累积相关经验。之后和同班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促使自身的学习,提升自身对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7

论文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8

1.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2.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问题中,学生回答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3.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

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4.课时安排偏少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5.实验教学效果难

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

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5.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专业建设市场经济能力经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9-02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之一。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高职院校虽然对这门课程的相对投入不是很大,但是从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看普遍都很高。我校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经费与教学任务都很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手段或抽调相关专任老师进修深造以提高老师的学术水平,或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办法想了很多。但从笔者多年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实践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校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兄弟院校,甚至从全国范围看,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上也差不多。

从笔者最近做的教学实证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在对开设经济学课程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很难、很抽象、很枯燥,不到1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满意度高;34%的学生感觉无效果,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下来竟然还不知道西方经济学是讲什么的;绝大部分学生,即使期末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

正因为如此,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从事经济学教学的高职老师就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向学生回答高职有关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或者说我们不能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或目的,那么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可以这样说,对老师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我们才能确定向学生讲什么,即确定教学内容;也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才有含义。对学生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明白学习经济学的意义,才有动力。

因此,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研究是解决高职经济学教学中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在高职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高职各有关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谈谈对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几点认识。

二、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设置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它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知识的基础,离开了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因此,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准备一个必须的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或技术。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专业列表看,经济学涉及的专业有财政金融类21个,财务会计类8个,经济贸易类7个,市场营销类6个,工商管理类12个,共计50多个专业。如果我们从高职这些相关专业的培养要求看,经济学在各专业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得更加具体。下面主要是从上述专业大类的角度,对经济学的专业支撑作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职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从事经贸类业务,开展这类业务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以及经济贸易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而一国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贸易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所有的经济贸易理论也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此外,经济学里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及原理是我们熟悉和掌握经济贸易规则的工具。可以说,不具备经济学方面的基础,就无法学好经济贸易类专业。就拿国际贸易专业来说,没有经济学作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就学不懂,国际贸易政策就吃不透,国际贸易的一些术语就不好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就不好掌握,也就更不用说去开展与之相关的业务了。

其他几个专业大类也是一样,比如:学习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的,特别是在进行市场调查、市场预测以及制定价格策略方面,这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更显得突出。

财政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也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生同样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才能吃透政策,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我们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这些理论就不可能顺利地从事诸如银行计划、信贷、结算以及信托投资、保险、证券与外汇交易、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操作,更不用说运用现代金融管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学中成本理论关于各类成本的论述是会计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掌握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从事诸如资本经营、制定财务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基层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经济学中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作为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人的认识,更是我们了解企业运作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专业支撑的角度看,我们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必需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是不矛盾的。

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对于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其基本原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

高职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论证了“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它的市场竞争越充分,其社会经济效率也越高”的道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更有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因此,我们现在也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学生今后在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

宏观经济学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出发,提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并进行经济管理的依据,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意义重大。

四、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看,经济学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学是科学,也是一个方法体系,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方法体系。经济学理论在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比如:数理模型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等。虽然这些方法相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比较抽象,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和学习这样一个方法体系,学习起来有点费劲;但又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经济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

学生通过经济学的学习还必须养成一定的经济意识,这种经济意识是一种包括商品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各种意识在内的一个综合体。今天的学子是未来市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意识的养成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交换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竞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并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维护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也能够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行为即在经济实践中实现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参与竞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改革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01]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应重视大学生经济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高鸿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高鸿业教授访谈录[n].北京日报,2004.10.11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篇10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