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十篇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十篇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52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1

一、造成小班绘画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1.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往往对于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如游戏内容,对于绘画这一活动往往兴趣不足,在绘画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伙伴的行为方面,对于绘画活动不感兴趣。加之部分教师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引导幼儿感悟美术作品的魅力,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相对不足,缺乏绘画学习的内在学习动力。部分幼儿对于绘画工具使用方面能力也相对缺乏,也是造成绘画教学有效性不高的重要方面。

2.与教师教育理念方式滞后有关。造成小班绘画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教育形势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部分教师对于绘画教学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将幼儿的感性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将重心放在了绘画技巧训练方面,没有针对小班幼儿处于绘画涂鸦期的圆形期和命名期这一实际状况,影响了教学成效。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绘画训练目标设置过难或者过易,导致幼儿要么产生畏难情绪,要么无法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学形式单一,老是要求幼儿运用水彩笔进行绘画,让幼儿产生乏味感,对幼儿缺乏积极的评价,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有效提升小班绘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创新,为孩子打造更加生动活泼的绘画教学课堂,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准确定位小班绘画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方向准确。幼儿教师对于小班绘画教学的目标定位要进一步明确,在教学理念与思想方面不出现偏差。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小班绘画教育主要应当让孩子愿意参加绘画活动,提高兴趣,感受快乐,能够对线条以及简单的形状进行绘画,认识各种不同的颜色并正确选择进行绘画,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积极创新的能力。立足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工作与设计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调整,要强调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将绘画作为孩子的第二语言,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和包容孩子运用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改变绘画教学技能化的趋势,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在培养绘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2.潜心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科学应对措施。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小班绘画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立足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小班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属于初级阶段,大肌肉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孩子逐步转变。同时,要在孩子的生活经验感知基础上开展绘画教学,如选取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颜彩作为基调,以他们熟悉的帽子、盘子等物品作为绘画的素材,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想象,在涂鸦之中增强幼儿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感悟能力。对于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奇异想法,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们的童心,注意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绘画教学成效。

3.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手段,增强教学吸引效果。在小班绘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起来,通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孩子们受到美术作品美的欣赏教育,让孩子们内心渴望接触艺术,增强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现行的单向、枯燥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可以将幼儿绘画教学与游戏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搭积木游戏等,在孩子兴趣最为浓厚的时候,要求他们将这些物品画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明显高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

4.积极评价幼儿绘画学习成果,激发内在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评价,能够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强烈的促进作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批评幼儿,势必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利于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对于孩子们画出好的作品,不仅要给予表扬,还要在全班进行示范,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其他孩子也能够产生引领作用。教师对于绘画认真的孩子也要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绘画学习活动的快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孩子的绘画学习进行积极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孩子绘画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针对绘画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班绘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孩子身心特点,注重创新,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娜,吴荔红.促进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想象力的翅膀

中图分类号:G61

美术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绘画教育是开展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绘画能够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儿童高尚道德情操。孩子们喜欢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绘画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绘画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幼儿进行耐心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用适当的绘画活动导入方式

黑格尔主张,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在开展绘画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绘画导入方式。导入方式选择适当可以增强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的兴趣,从而起到锻炼幼儿想象力的良好效果。

1.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童话故事具有通俗易懂、好玩有趣的特点,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一些童话故事。老师在进行绘画课程之前,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绘画课,能够有效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粘贴小鸡时孩子们就会想着一定要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他们就会特别的用心和认真。

2.利用唱儿歌的方式导入

儿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其歌词顺口好记。幼儿都比较喜欢听儿歌,在开始绘画课程以前用儿歌的形式导入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起幼儿画画的兴趣。例如:在教幼儿绘画《吹泡泡》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学习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大串,五颜六色真好看,小朋友们拍手笑。通过吹泡泡歌可以很快的提起孩子对泡泡的兴趣,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开始自己的绘画,并且能持续很长时间的绘画。

二、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事物的外观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关于观察力教学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考查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其中的一组直接画画,让他们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进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绘画的过程中这组幼儿的精力大多不集中、目光比较涣散,在绘画上没有交点。他们的绘画成果大多比较不理想,绘画内容比较呆板、没有灵性。在另外一组的绘画中,把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分成小组,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具体的事务,如桃树、苹果、小鸟等具体的物件,经过观察孩子们叽叽咋咋的讨论起来,场面非常热闹。在第一组已经结束绘画时,第二组才开始绘画,不过与第一组不同的是第二组孩子们大多是主动的迫不及待的开始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显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绘画的成果表明第二组孩子的绘画比较生动、富有灵性,显示出孩子强烈的天性,他们的想象力的到自由的驰骋。

在现实的幼儿绘画教学中,老师应该向实验中第二组老师的做法一样,引导孩子对绘画的事务进行积极的观察,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强调观察在绘画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锻炼幼儿的创造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在绘画活动中提升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一)增强幼儿在绘画中的兴趣

孩子们大多喜欢信笔涂鸦、贴贴画画,但是在正式的全班绘画活动上,很多孩子会显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不敢主动的参与。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让不敢画画的孩子坐在积极参加画画的孩子旁边,并且鼓励积极参加到绘画中的孩子。保持轻松的口吻和孩子交流,让不想画画的孩子看到绘画的乐趣,激励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绘画的活动中去。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并能采取自觉的行动,独立自主的让想象力插上翅膀,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不管画的质量怎么样,老师应该都把它们张贴出来,对画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对画的不是太好的孩子要用商量的口吻和他们交流,帮助这些孩子进步。同时通过张贴孩子的作品,可以使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绘画情况有及时的了解,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额外的教育。在融洽的氛围中能够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活动中,为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二)老师对幼儿的绘画活动进行指导

幼儿的兴趣各有各的不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老师在绘画活动中进行讲解时有的孩子听懂了这一部分,却忘记了另一部分;另一些孩子则可能注意了这一点,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因此,光凭讲解,很难达到使全体幼儿都认真听懂和理解的目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幼儿活动中去认真地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1.及时的了解幼儿的思想意图

要及时了解幼儿的构思意图,随时予以帮助。如可用提问、提示、讨论等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

2.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

在绘画活动《太阳》的课堂上,教师可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通过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

3.要适当介绍幼儿的作品,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通过适当介绍幼儿的作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及时地向幼儿介绍他们同伴的作品,老师的适当讲解在配合以同伴之间的示范作用,能够跟好的促进孩子对绘画的理解,提高在绘画中的参与度,培养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么娜.关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06(22).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3

误区一――要求孩子画得像

很多家长喜欢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如果成人以“像不像”这个标准来评介孩子的作品,那么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非常严重的结果,即重视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一句“画得不像”,“你画的什么呀”,“我看不懂”,“画得乱七八糟的”将会狠狠地扼杀孩子绘画的兴趣,伤害孩子自信心,让孩子对绘画不再有动手的欲望。因此,在幼儿园里,当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绘画活动时,有一部分孩子会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画”。当然孩子回到家,也会在父母面前不喜欢绘画的情绪,不愿动笔,家长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不会绘画。

误区二――强调绘画技能的掌握

有个别家长在指导孩子绘画时,注重强调绘画技巧的掌握,强行要求孩子按照绘画技巧去进行创作,忽视了孩子内在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孩子不理解成人的绘画理念,自己的想法、行动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畏惧、讨厌绘画的心理。

误区三――教孩子画形象

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时,就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花呀、人物的脸呀、房子呀、汽车呀的教孩子画,孩子学不会,便要求大人画,大人不厌其烦地绘画,孩子只是一个欣赏者,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欲望,因为他画的不像,所以孩子也不愿意动手去画。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自然地表现出来。家长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是不科学的,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绘画才能,严重的还会扭曲孩子的性格。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幼儿教师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

策略一――引导家长欣赏幼儿的作品

指导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作品,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绘画作品。纠正家长以“像不像”评判幼儿作品的观念,让家长正确的欣赏孩子的作品,使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挑剔者。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家长一定要懂得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

策略二――引导家长懂得不要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

家长怕孩子画得不像,过早地教孩子形象,这对孩子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有的家长教孩子画形象,还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按成人的要求涂色,太阳必须是红的,海必须是蓝的等等,这样的指导孩子绘画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让家长明白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的危害,让家长明白: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有专家说过:“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资。”

策略三――指导家长认识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幼儿的年龄不同,心理发展、动作反应、认识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各不相同。家长就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绘画能力,要多做纵向比较,不要做横向比较。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家长了解学前阶段,各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基本特征,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进行绘画。

策略四――指导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4

一、以范图展现绘画的魅力

每次当笔者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精美范图时,学生都会瞪大眼睛,惊叹地说:“哇,太漂亮了!”“我也要画一幅这么漂亮的画。”范图能给学生带来“惊艳”之感,这是我辛苦作图的一大目的,因为学生的兴趣和绘画欲望很容易受到漂亮图画的影响。向学生展示范图时,尽量不用印刷品和电脑投影,而是和学生一起用颜料、画笔绘画,学生只有多画,才能产生自己的独特体会,才具有绘画动力。

和校内教育不同,校外教育少了很多限制,教师能选择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性格、年龄、爱好、认知特点等符合的教学范图。

以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教育为例,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喜欢一些丰富、艳丽的色彩和简单、有趣的绘画内容。如果孩子还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初步绘画知识引领,让他们感受绘画之美,认识各种色彩,多拿画笔涂涂抹抹,从中体会绘画的乐趣。范图可以是一只可爱的小绵羊、一朵美丽的喇叭花,也可以是天边的一道彩虹。当孩子到了幼儿园中班或大班,简单的涂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生理发展已经进入到较高阶段,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小手,教师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描绘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卡通片里的动物形象,或童话故事中的城堡,有的孩子喜欢画各种形状的机器人。到了小学阶段,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就是一些趣味浓厚的绘画技法了,进行范图展示时,教师可以在用色和内容上多下一番工夫,也可以通过各种神奇的表现技法,将绘画如同变魔术般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逐渐产生想要尝试的念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体会到素描中的线条美、韵律美,感受到光影的变化,色彩在油画中的堆砌作用及国画留白的巧妙等,绘画的神奇之处能体会得更深入,从中收获更多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绘画自信心

笔者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他一直都很抗拒,老师怎么说也不想拿起笔画。我便给家长打电话,家长说,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画画,相反他很喜欢画画,每天都在家里画个不停。但是他有点腼腆,到了绘画班里就害怕了。我顿时明白了,这个孩子是缺乏绘画自信心。于是,笔者让他下一次绘画时将自己的“作品”带来,并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大作”,结合他所画的内容进行交流,对其中较为优异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笔者和他一起观察其他学生的画,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感受,说着说着,就拿起画笔画了起来。

课外来上绘画班的孩子大多有一定的绘画兴趣,好多个有绘画兴趣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能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绘画氛围变得更浓厚,原本兴趣不高的孩子也受到有效激发。但是,对于某些较为内向、腼腆的孩子而言,小伙伴这么多,他们都画得这么好,孩子对绘画的信心可能会突然丧失。

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水平,结合现有情况实施教学。尤其低幼阶段的孩子,他们在操控画笔方面尚有很大不足,同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当欣赏水平高于自己的实际绘画能力时,就容易产生沮丧心理,丧失绘画信心。

笔者经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画不好。”“老师,你来帮我吧。”当笔者拒绝后,他们甚至会说:“××老师都是帮我画。”笔者反问学生:“如果老师帮你画,你自己是不是很难学到本领啊?”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多讲解几次,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引领他们多尝试。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笔者会及时送上自己的赞美:“你画得真棒!”“老师知道你能行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取得成功,内心是极为愉悦的,绘画让他们感受到了很大乐趣,信心在一次次成功中建立起来。

三、教师要具有评价的智慧

多年前,笔者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不喜欢临摹范图,而是运用一些教师所教的绘画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绘画作品是与众不同的,也是异常丰富的,但是,受年龄影响,画面较为拙略、稚气,家长对此很不理解,也不太赞同这种绘画方式,经常给他一些“画得乱七八糟”、“画画不认真”之类的评价。

有一次,笔者教孩子画鸟,其他孩子都在认真临摹范图,他也低头认真地画,当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交上来之后笔者发现他的作品非常奇特:画面中有很多不同形态的鸟,下面还有好多“石头”,有的鸟在空中飞,有的鸟落在石头上。我把他叫过来问道:“小林,这是你画的小鸟吗?他们在干什么呢?”他用小手指着飞在空中的鸟说:这个是鸟妈妈,这些都是它下的蛋(指着下面的石头)。鸟爸爸想要让小鸟赶快出来,在帮鸟妈妈孵蛋。这些是小鸟的哥哥姐姐,他们都想飞到妈妈那里。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5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eavt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6

幼儿园美术教育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美术教育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人格、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目的也不是向儿童传输什么知识,而是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基础上,所以把握好儿童心理生理变化对儿童美术教育乃至儿童健康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

幼儿园的儿童对外界的事物不了解,也没有成年人所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们所看所思所想反映到画纸上是最为天真和淳朴的,幼儿园的孩子们还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时,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出来的正是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表现出最真实的感受,我们通过绘画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再加以引导,这样才能给予小孩子们最为合适的帮助,让孩子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儿童绘画心理研究

1.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很重,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自身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很少,所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弱,绘画可以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表达在画纸上。艺术生动形象的证明了人有意识的存在,以及意识的重要性,意识让人们可以再现感觉、需求的统一,意识无休止的改变着艺术。而美术正是这样不停地教会儿童们认知世界。

2.幼儿认为绘画是一种游戏

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在新生儿的摇篮上方挂一个彩色的气球就可以发现,幼儿会一直盯着彩色气球,等到儿童慢慢长大,他们开始喜欢一些漂亮的衣服玩具,喜欢看美丽的图画,所以没有儿童是不喜欢绘画的,他们把绘画当成了一种愉快的游戏。

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摸,这一切的好奇特征都反映在玩上,他们在玩中慢慢长大。当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白纸上画出美丽的线条时,他们会非常的高兴、兴奋,在继续尝试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画画,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强迫儿童去画一些线条和形状,不仅对儿童学习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挫伤孩子们画画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式,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画画。

3.儿童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画画的想象力是儿童内心最为美丽的一面,儿童画画是从最基本的涂鸦开始,通过刚开始简单的练习,孩子们就会飞翔在绘画的世界中,不再有生理上的限制,并且通过绘画锻炼了孩子们的眼耳手脑。在教学中,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孩子们绘画之后就显得非常的安静,但是孩子们虽然表面上安静了,孩子们的思想却异常的活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们绘画几乎画不出来完整的图形,我们根本就看不懂,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解释,他们会告诉你这里画的是一架飞机,那里画的是一颗小草,那里画的是一个动物园等等,虽然我们看不懂他们画的是什么,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他们画的都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是想象,想象源于生活,他们在听到老师讲的故事,爸爸妈妈讲的故事之后,经过自己的想法,把这些画出来。这时候带着孩子们多多接触大自然,多见一些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帮助会很大。再大一点儿的孩子,他们绘画的时候已经能够画一些完整的图形,能够画一些带有情节的画了,画一些小鸟,小狗和花朵等等,因为他们喜欢看动画片,所以好多画画的题材都是童话式的。幼儿期的孩子们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他们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象成有思想会说话的朋友,他们会和这些朋友交流,聊天,吵架,他们会想象着自己可以飞向天空,飞到月亮上,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我们应该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以健康的引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4.儿童充分展现自我

孩子们如果真正迷上画画,他们会不由自主的不停地画画,如果这时老师强行孩子们停止画画,他会非常的难过,根本没有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他们会不停地想着他们的画,这样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的不利。有的男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会突然站起来手舞足蹈,乱蹦乱跳,这时候他已经沉浸在他的画画中,把自己也想象成其中的一部分,乐此不疲。有的女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笑起来,哼出声音,甚至站起来跳舞,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她们把自己想象成父母老师口中的精灵、仙子,如痴如醉。虽然我们这时候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横加指责,认为孩子们影响到教学秩序,会严重伤害到孩子们的感情,打击到孩子们绘画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属于正常表现,我们要努力给孩子们一个自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表现自我,展现个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把握好孩子们的绘画心理特征,正确地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观察能力,能够正确的解读孩子们的行为,我们的幼儿教师要用科学、客观的方式观察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并对之加以研究,要通过观察的方法准确地捕捉到孩子们最为真实的思想状况,并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钟丽娟.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19):241.

[2]张亚玲.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06):103-106.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7

在中学教学中,面对大多数没什么美术技法的同学来说,就要去寻找一种比较简便,而又为之有效的画种。使用油画棒结合静物绘画,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简便的画种。静物画是绘画基本功训练中的一种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也可以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表现能力。而用油画棒代替水彩、水粉等形式来进行静物绘画练习,不仅色彩鲜艳,质地细腻,而且方法较为简单,易掌握。两者一结合,就会创造出奇迹。我首先在美术兴趣小组里进行了实验,结果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造型能力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对色彩的表达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更加自信了,并能不断创作出比较精彩的作品。通过在兴趣小组活动中的这种实践摸索,我感到用油画棒绘画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观性强

首先,油画棒是由固体颜料制作而成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绘画工具,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们可以直接握笔作画,这比用毛笔或水粉笔蘸颜料进行绘画创作要方便很多。其次,油画棒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厚涂法、薄涂法、映衬法、过渡法等。如厚涂法中色彩的使用,它层层相加的表现方法,孩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块颜色用了哪支油画棒,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同时能很好地判断色彩的不同成分。另外,过渡法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一支支油画棒的更换使用中,清楚地看到色彩的微妙变化,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及充分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罗素曾说过: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机会就越少。由于静物画造型简单,通过指导,学生可以很快地用油画棒画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孩子们感受着油画棒带来的神奇与美妙,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不断创作出绚丽多彩的作品。而我则注意抓住每位学生绘画的特点,及时表扬他们作品中的每一处闪光点,并指出哪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效果会更好。这样,不仅使学生充满信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更会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些激励性、提示性的话,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三、材料上的优势

油画棒是一种在颜料中加入蜡质材料等中介物质后所做的绘画工具。油画棒的效果比较像油画的效果,画面防水,而且可以重复上色。现在绘画工具有很多,油画棒作为最普通的一种绘画工具,在任何地方都很容易买到,价格相对也比较便宜,品种多达10余种。再者,它不需要其它的辅助工具,简便易行,极其便于携带。对纸的要求也不高,普通纸、水粉纸等均可。

《美术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有明确指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考查学生能力时,要看学生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临摹名画,真正印证了中国古代“取法乎上”的学艺名言。西方现代绘画了流派很多,个性突出。在多元并存的绘画作品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临摹,不但不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色彩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一开始谈论创造也是惘然,因为创造不是凭空捏造,无端地生出一些东西,而是要有基础的,我们设置的油画棒临摹教学正是这种对基础内容的补充。例如用油画棒临摹莫奈、高更、梵高、塞尚、马蒂斯、德兰、毕加索等人的作品,在色彩的体验,色感的培养和色彩表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就非常有效果,学生通过练习后,对绘画,尤其是色彩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兴趣被调动的程度和范围超出了我的想象,看到学生们认真的临摹作品,我十分欣慰。针对油画棒绘画的特点及优势,在教学实施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临摹。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或大师的作品,练习用变化的色彩表现画面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其次,临摹画面局部,让孩子注意画面要突出主体,做到主次分明,变化均匀。然后,再次进行整幅画的临摹,并贯穿构图知识,学会整体构图,感受整体的色调,同时使用过渡法分析色彩的变化,冷暖色调的搭配等。最后,调整,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耐心、细致地去整理画面,培养他们的整体表现能力,锻炼孩子们的意志与毅力,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第二、创作性临摹。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创作能力,为下一步的实际创作奠定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用太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了创作性的元素,因此,我们更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将重点放在色彩的表现上,造型则以概括、简练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色彩的微妙变化,学会用油画棒的色彩来表现具体的事物,学会油画棒的多种使用方法,如平涂法、过渡法、重叠法、薄画法等表现手法,同时学会判断整幅画的色调倾向,感受油画棒无穷的色彩魅力。

第三、创作。绘画创作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绘画活动,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最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而这一感受主要来源于生活,通过用心去观察事物,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而做到胸有成竹。长期从事创作事业的人应该都知道,创作是需要时间的。俗话说的好,欲速则不达。因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诱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对这一阶段来讲很关键。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8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9

随着绘本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对图画的敏感程度胜过文字,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根据画面形象,孩子们能讲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绘本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想象与创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为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我们开展了绘本集体教学的探索。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选择适合孩子的、经典的绘本,参考专家导读、借鉴名家的教学方案,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从学会观察、大胆想象入手,引领孩子学会欣赏画面、关注细节、推测情节进展,理解故事内涵。通过绘本教学活动,孩子们从中得到了知识的浸润和情感的启迪。然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们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孩子共同享受绘本中语言、艺术的味道,发挥文字和图画带给孩子的双重美的熏陶?

一、走进绘本,感受图画

我们的阅读节活动,使绘本一次次走进孩子的生活:流动小书包、故事爸妈进课堂、班级故事会……我们创设良好的绘本阅读环境,利用室外环境,将绘本的不同类型、经典绘本封面插图制作成主题为‘绘本伴我成长”的幅幅画面,在感受绘本就在我们身边。利用幽静的拐角创设了亲子书香阅读区,定期更换绘本,便于家长在来园、离园时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每班设置了阅读区,开展“好书伴童年”,供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园的绘本馆,投放大量的早期阅读丛书,每班每周阅读一次。利用流动小书包,在家进行亲子绘本阅读。孩子们接触了大量的绘本,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发现孩子们对绘本图画“情有独钟”,往往对绘本的画面吸引涌现了一个个“读图”天才。于是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探索绘本和美术的整合。

二、从读到画

如何挖掘绘本中的美术元素,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帮助孩子寻找绘本中的美术教学点,让孩子学习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形式表现文学之美,用五彩的颜色,将大胆的想象通过笔尖流落到“童画”上?

首先,环境创设熏染幼儿。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创设幼儿园绘本美术大环境,使幼儿在多种美的艺术熏陶中提高美的欣赏能力。如:在每层的楼梯走道上进行绘本美术创意画装饰;庭院围廊上进行创意美术作品展;幼儿园的三楼主墙体墙壁上进行有关“中华传统艺术”师幼互动主题装饰(青花瓷;民间剪纸;中国国画、书法等),“经典绘本”绘画展示及孩子们对绘本的理解表征;每班活动室走廊都以幼儿作品进行装饰悬挂,供全园幼儿进行评价欣赏。

(二)以集体教育活动为渠道,挖掘绘本美术元素体现幼儿园以绘本为载体的绘本创意美术课程导向。

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挖掘绘本中蕴藏着的大量可供幼儿欣赏的价值及多元化美术形式。如:大班绘本《一园蔬菜成了精》中,运用彩纸卷画进行形象构图;绘本《小蝌蚪找妈妈》中运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文本展示;《母鸡萝丝去散步》,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简单流畅,全书仅有非常简短的8句话,所以图画是此书的精华所在。“用图画来讲故事”是这本书的主要特点,绘本里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构成了的华美的图案,狐狸身上的如绣花似的花纹和灵活的身段让人着迷,柔和艳丽的黄色调如温暖的阳光,这些美好的因素都被一个幽默的故事串连在一起,成为我们良好的美术活动教材。引导幼儿听完绘本故事后,回忆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然后再讲一讲,在幼儿熟悉绘本故事的情节后再提出要求让幼儿作画,从读到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也活灵活现、富于创造性。

(三)绘本与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有机结合。

针对如何将幼儿园绘本活动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多种形式的美术创意活动的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尝试。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老师挖掘美术活动元素,孩子们用太空泥塑造出各具形态的毛毛虫。凸显幼儿在阅读绘本后实际操作中切身体会绘本画面的乐趣,大班绘本活动《我爸爸》,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纸袋制作可爱的爸爸形象,诙谐幽默地表达出对自己爸爸的爱,和绘本中的诙谐元素相容,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爸爸”的瘾,借助绘本巧手创作,从中体验快乐。

三、从画到读

绘本中的图画激发着孩子的灵性,孩子们从绘本的图画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灵动的创造火花。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引导孩子从画到读,让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展现多彩的世界,读出自己的“绘本”。

创意写生,点燃创作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洗礼,春天用它最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尤其是在我们幼儿园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瞧!那百果园里花红柳绿的一片繁茂景象,不仅吸引了美丽的蝴蝶,也吸引这孩子,快乐农场里的各类蔬菜也在春天里发芽、焕发着无限生机……这一些都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

在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孩子们带着画笔和画板,俨然一副小画家的范儿。在幼儿园的百果园中、小菜园里,认真地画着他们眼中的春天。孩子们的创作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那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草,在孩子们的笔下仿佛都有了生命,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孩子们的笔下仿佛都在窃窃私语,那一片片鲜嫩的小叶子,在孩子们的笔下,仿佛新生儿哇哇落地……尤其是那一园子的青菜真真是《一园青菜成了精》,门厅外的两棵柿树,成了孩子们的创作源泉,他们把自己的写生画,相互将给同伴听,还请老师帮着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两棵树的情谊》《两棵柿子树的故事》《美在春天》《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等,把自己的画创作成“绘本”。

教孩子绘画的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06-08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近10年的尝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绘画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的突显性、构图的奇特性、表现的大气性。它不但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界中影响深远,他们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同时,国外的人本主义教育、暗示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陆续传入我国,国内也提出了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办学经验。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利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影响幼儿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甚多,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向儿童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开展了创造性潜能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这些研究为我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利用美术教育载体开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达到快乐绘画的宗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提出该课题研究不但有价值,而且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研究内涵进行科学定位,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不仅使我园实验绘画更显本土化、科学化,更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以下简称实验绘画):是以创造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儿童绘画创作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儿童的自主性绘画创作提升创造潜能开发的全新的绘画教学模式。

2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是指通过建构幼儿绘画主体性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主体性,使其成为绘画主人的一种实验绘画。这种实验绘画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快乐绘画:是指幼儿在全身心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氛围和环境中,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实验绘画)来满足幼儿主体的、积极情感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索。

2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4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目标、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

2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快乐绘画的理论探索

快乐绘画是以现代快乐教育、主体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汲取胡雨心一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梳理、总结已有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重在绘画体验、探索与创造,从而达到快乐绘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实验绘画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其特质进行最大化地开掘。二是要将实验绘画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教学”这个桥梁环节,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利用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幼儿的主体人格充分体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二)快乐绘画教学体系的实践

1制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课程目标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发展、儿童需要、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考虑,本着主动学习、快乐绘画、发展个性的教育宗旨,制定了一套以绘画元素为纬,主体性特征要求为经,纵横交融体现不同年龄要求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见表1),它包括总目标、分年龄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梯度结构,充分凸显实验绘画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多元化特点,保障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

2确立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幼儿绘画思维与表现的宽度与深度。根据主体性绘画教育目标,精心编排各年龄段“日常生活、主题生发、专家给予、大师对话、地方文化”等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见表2)。确立的依据: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渐进性;二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发幼儿的经验回忆;三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形象或情节想象空间的;四是荒诞离奇、打破常规受幼儿喜欢的。

3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明确了“评什么”,体现了实验绘画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纲要》精神为指针,以体现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为准则,主要从知识技能(绘画元素点、线、面、色的运用)、情感态度(兴趣、体验、主动、自信、独立、想象、创造等主体表现程度)、能力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方面内容着手,采用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第层次,构建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评价(见表3)。

(三)快乐绘画操作范式的建构

1实施途径

(1)正规集体教学

一是“探路子”,明确研究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审视实验绘画教学心路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精髓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幼儿主体性特质要求。

二是“给路子”,让教师明白有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心中装有“5个性”,即活动目标可行性、教学内容适宜性、环境刺激启发性、教学手段恰当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三是“引路子”,充分发挥园内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开展实验绘画技能培训与绘画教学专题讲座,并结合主体性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引领活动。如同课异构的“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我想飞”“心愿树”示范教学等。

四是“学路子”,旨在让全体教师以观念促行为大转变,力求形成自我风格的主体性绘画教学模式。在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全园老中青20位教师进行了绘画教学精彩展示。通过体验、交流、碰撞,教师对实验绘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是“出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程序:体验感知-头脑风暴-创造表现-作品赏析。

(2)日常辅助教学

我们的日常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教学也有个别化教学、有师生间的教学也有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教学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实验绘画作品未完成者,二是有强烈表现绘画欲望者,三是碰到绘画技能困难者,四是绘画潜能特别突出者。主要分布在晨间活动、餐后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三个时间段,其中区角活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渗透性,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化”:

一是创设的环境丰富化。通过色彩区、蜡笔区、版画区、写生区、拼贴区、泥工区等多样化的绘画区角创设,让幼儿有自主选择与体验的平台,激发绘画兴趣,体验多样化绘画的乐趣。

二是提供的材料趣味化。即提供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尝试与探究体验的欲望(见图1),如:水粉、弹珠、棉签、勺子、瓶子、盖子、藕、报纸、布料、鹅卵石、鸡蛋壳、萝卜、土豆、包花纸等等,看到这些材料幼儿会情不白禁地摸一摸、玩一玩、变一变,感受绘画的无穷魅力与乐趣。

三是作品的呈现多元化。为了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创设了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区。如:园区画廊、同伴分享区、拍摄留存区、作品展示区等。

四是绘画的表现开放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孩子需要的都是可以的。”

(3)家园合作教学

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要促进幼儿主体发展,家长的认同、支持、参与至关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三个给”:

一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声音。只要孩子主动绘画,乐此不疲,自圆其说,家长就要和孩子分享并给予肯定与支持或者创设一个专栏给孩子展示作品。

二给孩子提供绘画创作的“源泉”。家长要有目的地给予孩子信息刺激,如外出参观、鼓励社会交往、查阅网络资料、捕捉生活趣事等等,为幼儿蓄积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三给孩子开辟绘画的空间。家长要创设一个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房间、桌子及墙面,以供幼儿随心所欲作画,保护幼儿的创作天性,激发绘画的兴趣。

2教学策略

快乐绘画实施包容策略,以追求幼儿快乐绘画为宗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尊重、欣赏幼儿,理解、支持幼儿。

(1)支持“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就是能够满足幼儿活跃而丰富的想象,使幼儿好奇而快乐的情感得到宣泄。实践中,我们采取四种方法鼓励孩子超凡脱俗,超越时空,超越古今。

一是共同特性联想法:让幼儿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想象,并创造出与之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如:中班《鞋子的联想》,我们让幼儿在把握鞋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奇特”与“神奇”进行发散与想象。一时间,鞋子变成了漂亮的爱心飞船、飞驰的汽车、灵巧的潜水艇、庞大的鞋子房……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笔下变得夺目异常。(见图2、图3、图4)

二是图形拼装组合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打散或完整的图形、线条、生物体与无生物体等进行随意的重新拼装,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这种方法既类似玩拼装游戏,又有打散重建之处,精灵古怪(见图5、图6),如外星人的眼睛上长出了手,非洲人的头上长出了许多头,有长了许多手的千手观音,有侧面眼睛长到前面脸上的毕加索笔下的女人………新、奇、异、怪,他们创造出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画连大师们都望尘莫及。

三是异质同构重建法:将不同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替换或构成创造。如把人的脸与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成为美人鱼,还可以对人脸的五官进行替换,将眉毛替换成树叶、月亮;眼睛替换成香蕉、电视机;嘴巴换成飞机、毛毛虫等……(见图7、图8)这种创造方法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智慧潜能。

四是线形分割丰富法:为了突出绘画主体我们常常用各种线条与形体对主体或背景进行不规则地分割加密,以求作品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见图9)线形分割丰富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需要,而且效果明显,因此幼儿喜欢。

(2)鼓励“随心所画”

“随心所画”是快乐绘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只有在幼儿学习的深度动机上打动情感,才能使幼儿发白内心地想画、愿画。实践中我们有意激活幼儿的快乐情感,以增强绘画的内驱力,满足幼儿期待放飞的个性。

一是主题生发。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的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因此幼儿乐思、乐想、乐画。这将为幼儿绘画表现提供充足的创作源泉。如:大班主题《我想飞》它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通过两周三个版块(“会飞的鸟”“会飞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的认知,幼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像,而且诱发了强烈的飞行愿望,由此生发主题想象画《我想飞》,充分给予幼儿表达自己“飞”的奇思妙想……(见图10、图11、图12、图13)

二是生活触发。捕捉生活趣点,催发孩子思维之翼自由翱翔。如2008奥运会是奥运期间幼儿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看那一个个争相竞说、滔滔不绝地表现欲望,我们抓住契机生发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绘画活动。由于奥运内容耳濡目染,幼儿都非常乐意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14、图15、图16、图17)

三是情景激发。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冲动,体验置身其中的快乐情感。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游戏体验法、艺术同构法、问题悬念法。其中利用音乐、文学中的审美要素,按同构原理和绘画加以沟通融合,将会大大地开启幼儿的情感闸门,唤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文学中像《白雪公主》《美人鱼》《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意境优美,都是很好的题材,是幼儿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音乐同样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和优美故事的感染下,宛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孩子们自然地摆动着各种姿势,想象着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这种感染心灵的意境体验,不但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审美情趣,而且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创作空间,美妙的乐声与美好的心愿自然融进了绘画作品中。(见图18)

四是奇想诱发。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最活跃的时段,抓住瞬间火苗,满足情感需要激发绘画创造是实现快乐绘画的动力源泉。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蜗牛》中,孩子们看到蜗牛慢慢爬动的可爱模样,突发奇想,要为蜗牛蘸上颜料,对于孩子这个离奇、大胆的想法,我们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玩耍。孩子们看着蜗牛边爬边兴奋地说:“瞧!它们爬出了五彩路……”

(3)允许“自圆其说”

绘画是幼儿最为开心、最为开放的时刻。他们拥有最多的机会,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太阳可以是方的、五角的、菱形的;它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无论幼儿怎么想、怎么画,哪怕天地不分,比例失调,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我们都会赏识与支持。

一是津津乐道。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君君小朋友画的一幅自画像“看小鸟”(见图19),表现了她从北京旅游回来的深切感受。她在衣服上画上地图,在倒仰的脸上画上万里长城。绿色太阳当鼻子,弯弯的月亮当嘴巴,并用绿色系列分割成无数叶子当背景,当老师指着绿色“太阳”问她时,她神气地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爬长城,天好热好热,所以我要画个绿太阳,让人们凉快一点,让许多许多的小鸟都飞来,让这里的树长得更绿更大。”尽管她的画面随意、稚拙,甚至违背常理,但是那份天真、可爱与自信却透露着孩子的一种趣味情感,一种思想精神,一种生命张力。

二是情感宣泄。小班绘画《小兔吃青草》我们让幼儿学画短线――小草,红红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兔子,我给你吃青草,多吃点呀!”。当我们走过去一看,她的青草全部画在小兔的身上,到处是青草,简直都看不见小兔了。我对她说:“你画的小草呢?”她说:“我给小兔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孩子画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她却找到了宣泄情感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快乐绘画特别强调的在体验中感受美,激趣,激活思维,从而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

三是泛灵表现。幼儿的天真性决定了看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的画总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小班绘画《神奇的吹画》,小朋友们会边吹边讲,“吹呀吹,颜料变成了大马路”“走呀走,颜料变成了蚂蚁迷宫……”自言自语、互为感染让吹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情趣,使得玩画游戏因赋予了生命内涵而显出异样的生气活力了,这无疑是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情趣、乐趣与理趣。

(4)收获“沾沾自喜”

这是幼儿绘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蕴含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也融在了自我欣赏、同伴认同和师幼互勉中,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快乐绘画不仅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而且绘画作品本身也是收获幼儿喜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说画”中感受快乐。“说画”即作品解读,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与自豪的时刻。因为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幼儿独特的心灵故事,而这正是引领大家走进幼儿心灵的契机。实践中,我们千方百计为幼儿创设“说画”的平台,让幼儿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绘画欲望。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满身满脸颜色的幼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画里;他们喜形于色地对着自己的同伴或家人说着画里那有趣的故事……

二是在“展画”中体验成功。快乐源于成功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创造条件为幼儿搭建“展画”平台,如,在区角中设置展示台,在教室墙饰上布置“我们都是小画家”专栏,在走廊上创设各年龄段绘画展示区,在节日中开展展画活动。总之,利用幼儿园角角落落及教育契机让每一个层面幼儿都有展示机会,体验成功乐趣,增强绘画信心。

三是在“评画”中增强信心。看到同伴与成人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与自信。如大班绘画《用我的名字画画》,我们要求幼儿在白带的马甲袋上用自己的名字画画,然后请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独特的“马甲”向同伴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体验中的交流评价让幼儿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评画”的艺术,做到童眼看作品,最大化地放大优点,欣赏、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增强自信,让“评画”成为激励幼儿绘画的助推器。

三、研究与思考

在“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对促进幼儿主体性绘画教学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是如何真正深化这一思想,让绘画教学更显内涵,实现快乐绘画,幸福成长。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1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主体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主导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主体需求。因此主体与主导关系是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只有想画、愿画、主动画,其绘画结果才会更加生动、独特。但是生动独特的画面不一定伴随快乐绘画的过程,因此,过程决定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3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幼儿只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焕发出内驱力去不断地追求与进取,这种努力是积极的,必然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需要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