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绘画教学心得十篇绘画教学心得十篇

绘画教学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41

绘画教学心得篇1

【关键词】幼儿绘画;有效性;策略

引言

美术绘画活动作为幼儿园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实现寓教于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的美术综合素养,保证美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视乎,应该保证教学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满足幼儿兴趣和爱好的需求。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方法,找到更加有效促进幼儿实际发展的美术绘画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明确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

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绘画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明确绘画教学的目标,从而把握教学的方向,提高绘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绘画活动中,使其能够增强绘画体验,享受到快乐,并且培养其良好的绘画习惯。其次,应该使学生对于一些绘画工具有所认识,例如油画棒、蜡笔和水彩笔等,幼儿应该对于这些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保证能够使用这些工具更加有效地开展绘画学习。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学习绘画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线条和简单的形状有比较好的认识,能够在描绘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的时候使用这些线条和形状。最后,教师应该使幼儿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于幼儿绘画特点的研究

在开展幼儿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架起那个对于幼儿绘画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到更加有效开展绘画教学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理角度来加强对于幼儿绘画特点进行研究。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大肌肉动作逐渐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转折过程,这个阶段幼旱幕婊相对来说还不具备较强的美感,但是幼儿对于自己的动作有了很好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可以向想象思维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幼儿心理来研究其绘画的特点。幼儿时期的涂鸦和涂画都是其本能的冲动产生的,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幼儿涂鸦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对于周边事物认知的过程。并且随着其心智不断成熟,其认知能力的变化也会在绘画上有所体现。

三、组织多样性的绘画形式和手段

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绘画教学,教师还应该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绘画形式和手段,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为如果直接告诉幼儿学习的内容,那么有的时候就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影响绘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采取幼儿比较感性的方式,以故事或者游戏的形式引入课题,这样可以使其绘画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幼儿一同进行吹泡泡的游戏,使幼儿能够更加开心地进行泡泡画。这些形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很好的满足,幼儿绘画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四、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幼儿可以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幼儿开展绘画学习,引导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学生把画面弄脏的时候,教师不能责怪幼儿,而是加强沟通,了解幼儿的意图。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幼儿参与绘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五、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绘画教学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绘画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改进绘画教学,提高绘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采取积极的方法加以改正。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对于绘画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幼儿参与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绘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绘画教学心得篇2

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在幼儿园中,经常发现大中小班开展的绘画活动几乎大同小异,并没有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

(一)预设绘画内容,过度使用范画,否定幼儿的自主性。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木板、布等平面上创造出来的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面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它可以表现直观的外在物象和抽象的精神生活。儿童天生喜欢艺术,而绘画是艺术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幼儿园中我们处处可见儿童画的踪影,教师不厌其烦地把每个幼儿的作品粘贴在墙上,以此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大同小异,很少有眼前一亮的作品。针对以上现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中班幼儿进行个性化绘画教学,发展所有幼儿思维能力。

(二)过于强调绘画技能,忽视了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儿童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具有隐藏的神秘性,我们可以在幼儿的涂鸦中看到类似曼荼罗造型的“圈圈线”和“封闭的类圆形”等。这种意象潜藏在儿童心理结构最深层,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以致于我们对其认识和研究相对缺乏。波克特洛夫说无意识代表真正的心灵。由于一直以来无意识被忽视,导致美术教育变成工匠式的技能技巧式的训练,无法触及儿童心灵,无法深入儿童的情感世界。在日常绘画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幼儿绘画的过程中,都会强调色彩的协调性,对待绘画的物体强调精描细画,过于强调绘画技能,但是这样同样也会限制幼儿的绘画想象,画出来的画虽然很美,但却很空洞。

(三)绘画过程单一,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是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最初步,外在的交流。在艺术的创造中,艺术家有着向至亲的人诉说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想法愿望。教师、幼儿、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决定着绘画创作的好坏。但是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往往是出示范画,交代注意的细节后便开始让幼儿自由作画,过程单一,缺乏与儿童的交流。教师并没有考虑到绘画内容的寓意,也并没有把这种寓意传达给儿童,而儿童在作画时,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幼儿也仅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创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绘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次任务,幼儿只有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打开思维,更生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所以,要加强教师与儿童的合作意识,注重教师、作品以及儿童三者的交流。

(四)评价标准单向度,忽视幼儿的内在体验。中班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和解决问题,在绘画中就是儿童会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强调和夸张,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和非常关心的部分画得非常仔细、认真,而对事物的整体却注意不够。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狗狗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哪里有紫色的太阳,你看过吗?”、“你画得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呀?”。这些评价标准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过分强调了技巧的运用,忽视了孩子的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培养,使孩子觉得家长不了解自己,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也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因此,成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不仅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而且要根据幼儿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具体的评价。

二、现阶段中班绘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幼儿园中班幼儿绘画教学与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都存在内容单一,片面的现状。要使幼儿学会表达或创造性地表现,首先要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那么,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及绘画教学规律为幼儿园中班幼儿绘画教学“量体裁衣”呢?

(一)开放教学内容,尊重幼儿绘画兴趣。《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要启迪幼儿画出心中的画,幼儿的绘画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教师要启发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正确使用范画,丰富幼儿绘画想象。在具体的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范画的讲解和悬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解需使幼儿明白活动的任务和规则便可,并在幼儿作画前将范画取掉,避免造成幼儿的思维定势和模仿行为,给幼儿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大胆想象、大胆作画,教师在某些重要环节上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有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表达自我、表达世界、表达理想、表达未来。

(三)绘画过程灵活多变,培养合作精神。中班的幼儿绘画兴趣开始明显增强,他们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及情感的发展等也促使儿童绘画内容开始丰富,幼儿能够通过画面上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想像。这时,教师要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同时帮助孩子理解形象的平面图形符号组合规律及变化特征,多让孩子画一些意愿画和记忆画,也可以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边讲边画。

绘画教学心得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教学理解见解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的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绘画教学是建立在造型和表现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的美术技法与鉴赏能力能够得到巩固、加深、延伸和拓展的一门课程。作为人类最早就创造了的艺术表现方式,绘画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笔者这篇文章要阐述的是高中阶段的绘画教学,但我们的起点却可以从学生的儿童时代开始。众所周知,人在儿童时代就开始对颜色和图画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儿童时代的许多知识、经验也都是从绘画中获得的。根据我们与小学语文教学同行的交流,得知现在很多小学都开展一种以绘本为载体的教育,我们在书店中也能看到许多小学生用的绘本。这说明绘画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进入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当中。回到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来,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绘画教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另一个是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情感的技能。

作出这一判断并非没有依据,在高中美术《绘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绘画的学习和实践,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创造活动,……它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还可以陶冶、涵育、锻炼和培养我们的品德情操、情感意志、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我们将来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精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绘画教学最终明确指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绘画概念的理解来看,我们可以视其为绘画概念的外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绘画教学有了一些理解与心得,现以文字来阐述笔者所思所想,以希望为高中绘画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及其作用

绘画是绘画者以点、线、面、体,以及明暗与色彩来塑造具有一定内涵与意味的艺术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实际绘画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在绘画时往往具有写实的一面,同时也有写意的一面。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一方面会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物理角度的构思,以求得作品符合生活实际,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也会画出一些由想象构思出来的作品,如动漫人物等。在这样的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成为学生重点思考的内容,也成为我们观察学生内心思考的一个窗口。在这里笔者结合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色彩的运用,重点谈谈色彩的表现力。

根据有关研究,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注意色彩的运用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确实在一些文物中得以体现。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就能看到集体舞蹈人像选用了黑色。既然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结合现代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求通过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来促进高中学生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曾在连续几节的美术课上,先让学生尝试通过给儿童绘画,以培养他们认识儿童世界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儿童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明度比较高的颜色,因此给儿童的绘画在色彩上就要由此入手。然后我们再布置学生给少年绘画,有了前面为儿童绘画的基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对绘画的认知基础,同时也有探究少年世界与儿童世界区别的欲望,而通过探究,学生也确实发现少年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灰色调的颜色,而且少男少女喜欢的颜色也有所不同。了解到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在绘画中选用的色彩就有了相应的变化。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严格调查,但我们将学生的作品分别放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面前时,十岁以下的儿童挑选了其中色彩艳丽的图画,而十四五岁的孩子选择了颜色不太艳丽但具有一定思想的图画。

众所周知,绘画过程中画色彩时有不同的用笔技法,何时用刷,何时用勾都值得研究,而色彩的色调选择往往也需要结合创作的意图来考虑明暗与冷暖。有人在研究梵・高的《向日葵》时,发现作者用笔有力,用强烈的黄色借助向日葵表现出内心向往太阳、寻求光和热的感情。这样的解读我们认为是恰当的,因为作为作者的内心写照,色彩相对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至少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首先刺激欣赏者的就是颜色。

三、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意蕴教学

坦率地说,意蕴是很难通过“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无法有所作为,因为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很多时机,带领学生去感受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意蕴。

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意蕴领略。相对于西方绘画而言,中国画非常注重意蕴,欣赏一幅中国画往往不是看像不像,而是看有没有“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韵”。对于这种意蕴的教学,往往体现在中国画的绘画选材和技法教学当中。比如说中国画中菊竹梅兰、花鸟虫鱼是最为常见的素材,中国画画它们往往总是取其精华,名家画竹只取其中两三枝,名家画鸟往往也是寥寥几笔,为什么名家眼中的形象对象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呢?正是因为他们通过观察,在思维中完成了由具象向意象的转变。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需要着力的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名家的这种转变过程,而这必然是一个学会用“神”的眼光去观察“形”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只要我们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在适当的时候以优秀的作品来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那学生领略中国画意蕴的能力就会增强,水平相应也就有了提高。

现在再来说说西方绘画中的意蕴领略。西方绘画作品的意蕴发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认识,据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识诞生了古希腊的罗马绘画。由于中西方的哲学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相对于中国画而言,西方的绘画重形也重神。再仔细一点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西方人其实也有追求简单的意向,包括绘画表现在内的许多领域都追求“傻瓜”式的效果,因此西方的绘画首先就要具有形的冲击力,《创造亚当》、《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莫不如此。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会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西方的绘画作品,而在学习西方绘画的过程中,也要以相应的哲学观和审美观点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西方审美观的作品。

绘画教学心得篇4

关键词:幼儿绘画兴趣情感创新组织联系生活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由此可见,作为艺术领域的“绘画”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同时,《纲要》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绘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平常人看来,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喜欢拿着画笔涂鸦,所以小孩子普遍对绘画有较高兴趣。然而,在现实的绘画活动中,幼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绘画有很大兴趣。为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兴趣。

一、加强情感沟通,引领绘画学习的兴趣

《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情感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要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兴趣,离不开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一)以“绘画”为媒,加强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孩子,他们拿到画笔和画纸后,有的在上面随便涂画几笔,有的则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很好地参与绘画活动和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们可以以“画”为媒,通过情感交流引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例如,我班上的多多小朋友,一到绘画活动时,就会表现得很苦恼,更谈不上对绘画的兴趣。为此,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和他说话,说话的内容包括他生活中的一切话题。和他交流多了,我发现他的悄悄话其实就是一个个丰富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变成画面,看到这些画面,他又让我把内容讲给他听。在这一过程中,他变得开心起来,渐渐地照着我讲的画面绘画。一段时间过后,虽然多多画得不是很好,但表现出了对绘画学习的强烈兴趣。

(二)以“游戏”为介,加强师幼沟通。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绘画活动中融入游戏,可以让幼儿感受绘画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例如,班上的乐乐小朋友,绘画时就常表现得闷闷不乐,由于兴趣不高,绘画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导致兴趣越来越低。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她对绘画的兴趣,我对她投入了很多关心,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进而产生一种信任。通过对她画面的观察,我感觉到她之所以不喜欢绘画,主要是因为她对绘画不自信。所以我给予她更多鼓励与肯定,我还扮演妈妈的角色,和她亲近、交流,并带领她玩添画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发现绘画是有趣的,能由一个圈变成一个太阳,由一只鸡蛋变成一个刺猬……在添画游戏中,她的笑声多了,渐渐地对绘画有兴趣了。

二、创新组织方法,培养绘画学习的兴趣

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绘画活动也不例外。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新组织方法,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作品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也喜欢美的事物,所以我经常组织开展欣赏活动,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色彩美、形体美、组合美,接受美的熏陶,在这一次次活动中,幼儿的审美能力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艺术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从而激发了他们绘画的兴趣。

(二)创设自由空间,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的绘画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从而扼杀他们的绘画兴趣。所以每次绘画活动时,我都努力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有充分施展个性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尽情地画出属于自己的、最美最好的画。

例如,在大班绘画《冬季运动》中,我先引导他们讨论“户外锻炼时我们开展过哪些运动项目?”,因为都是自己熟悉的事,所以幼儿都能参与讨论。说出运动名称后,我还请个别幼儿示范动作,既帮助幼儿更好地展现情景,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接下来的绘画环节,幼儿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画面内容也很丰富。

(三)开展情境教学,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情境,寓教于乐,能唤起幼儿亢奋愉悦的心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开展绘画活动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情境教学,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例如,在开展绘画《吹泡泡》时,我创设了小鱼在吐泡泡的情境,让幼儿观察到泡泡是圆的,有大有小。我还制作了没有封口的泡泡,引导幼儿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泡泡应该是封口的。幼儿被这一生动的情境深深吸引了,绘画兴趣丰富浓厚,掌握情况也很好。

三、密切联系生活,升华绘画学习的兴趣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对于幼儿的绘画学习,同样如此。《纲要》把“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能够使幼儿绘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

(一)挖掘生活中的绘画素材,体验无限乐趣。

《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活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绘画素材,在绘画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挖掘,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例如,秋天到了,树叶开始下落,我就让幼儿观察道路、田野、幼儿园中形态各异的落叶,让他们通过对落叶形状的观察和感知,萌发出关于落叶的各种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落叶”的绘画。由于绘画完全是幼儿自己的创作,当他们的作品被展览出来时,他们看着自己的一幅幅颇具个性的绘画作品,体验到了绘画的无限乐趣,绘画兴趣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口,享受绘画的乐趣。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只要我们能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口,让幼儿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开展绘画活动,就能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享受绘画的乐趣,从而激发绘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鼓励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生发出他们的绘画灵感。

绘画教学心得篇5

【关键词】电脑绘画模仿半成品加工创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绘画是他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画作品,孩子们把自己内心的美好与精彩展示给大家。而电脑绘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大大延伸和拓展了绘画的创造表现力,增强了绘画的趣味性与便捷性。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利用各类电脑绘画软件勾勒、涂色。特别对于刚刚掌握最基本的鼠标操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电脑绘画是他们娱乐、创作、获得满足感的重要方式。

“画图”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电脑绘画模块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也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一款电脑绘画软件,软件的易得性与操作的便捷性让它成为学生电脑绘画的好帮手、好工具。如何让学生用好“画图”软件,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电脑绘画这块空地上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大胆想象,大胆创作,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

一、模仿――电脑绘画的“前奏”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对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刻画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但假如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就不是由模仿的作品而是由技巧或类似的原因得知的。”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操作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或课件的示范才能让学生掌握。对于低年级刚刚接触电脑绘画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创作作品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模仿,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心中因陌生、操作不熟练而产生的恐惧,还可以让学生很快地熟悉画图软件的运用,迅速提高电脑操作水平。

师:同学们,老师利用直线工具和曲线工具画了这三种线条。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你能自己动手试一试吗?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能够很快画出直线;少数学生能画出第2种曲线;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第2、第3种线条的画法。此时,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来完成技能的传授。

师:看来曲线的画法是一个难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画一画。

师示范教学,生模仿。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画直线和曲线的方法,老师这有许多运动图标,你能知道它们表示的运动项目吗?(学生答)这些图标正是用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的。你能选择一个运动图标模仿着画一画吗?

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迅速地掌握一种绘画软件,除了必要的软件介绍外,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模仿绘画各种作品后,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软件中的各种工具进行绘画的创作。

二、半成品加工――电脑绘画的“主旋律”

半成品加工就是为师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这个概念来自工业生产。当有人把这个概念引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时,发现非常贴切,也很实用,因此半成品加工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半成品加工在电脑绘画教学中,常常作为教师营造情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和灵感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18课《画方形和圆形》一课的教学中,出示半成品――小明房间内部图(如下):

师:同学们,看,小明刚搬了新家,他的房g空荡荡的,我们一起来帮他把房间布置满好吗?可以在小明的房间里添些什么?用什么工具画?

生1:画张床,用矩形工具。

生2:用椭圆工具在墙上画个钟。

生3:画张桌子,再画个电视机。

……

案例中提供的半成品――小明的房间,看似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组成的却是一个透视图。选哪些图形来画,画在什么地方,画多大,都是要动脑筋做一番探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缩短了,效率提高了,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

在电脑绘画“画图”模块的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能用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降低绘画难度,提高练习效率,让学生在不破坏整体作品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合理添加,在半成品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绘画创作,使学习更有趣,更主动,用图形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选择恰当的工具,学会工具的使用方法。而相同的半成品也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而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创作――电脑绘画的“高潮”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想象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理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电脑绘画是学生呈现自己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思维,是电脑绘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展开想象,“匪夷所思”

“一片树林中可能会隐藏着一群蝴蝶、一只老虎……天上的一朵白云可以变成一只绵羊、一个棉花糖………‘大胆地想,大胆地画,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鉴于电脑绘画课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地筹借“相关性”道理,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关联想象力,给他们的创造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点燃他们瞬时的创作火花。

(二)善于运用思想引导法

在电脑绘画教学中,许多学生只会画简单的房子、水杯等一些单调、空洞的物品。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一座房子的周围添上蓝天白云、树木花草、可爱的小动物;在雨伞周围画满雨滴、水洼,画出撑伞的行人;在水杯旁边画上两个人物,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自己的妈妈……这样一来,单一的图形绘画变成为了有主题的情境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绘画教学心得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在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基础绘画涵盖了素描部分、色彩部分、速写部分。通过基础绘画教学使得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审美能力方面、创造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1)激发学生基础绘画兴趣。①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美术教师应依据每位学生素质潜能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发现各自“最近发展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绘画技巧,为日后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②营造良好基础绘画氛围。兴趣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同样也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初中阶段学生仍旧保持了爱玩的天性,具有耐性不够等特点,而美术基础绘画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后去描写,还要经过多次修改。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学生极易出现厌烦心理,从而无法专心于绘画中。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基础绘画氛围。例如,教师在学生课堂休息过程中,讲述著名画家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对校内植物、建筑进行写生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绘画方面兴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状态之下投入到美术基础绘画中。

(2)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临摹旨在强调学习技巧,吸取优秀人士造型技巧。而写生着重表达感受,在多次练习过程中逐渐找到感觉,最终养成绘画习惯,形成自身艺术特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临摹、写生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整体训练方式,为学生日后绘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临摹旨在将学生所学绘画技巧运用于写生中,从而形成自身艺术特色。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临摹他人美术作品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作品选择。学生对选择作品的内涵应当有充分体会,对绘画方面技巧应当有所研究,临摹、写生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消化上更加容易。

(3)强调示范教学,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从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尽管教师对画理进行了细致讲解,但学生仍旧是一知半解,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用语言对画理进行表述具有抽象性,单单依靠语言表述学生无法理解画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示范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使得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做到充分把握。例如,教师在教授水粉画中“湿画法”“干画法”时,在用色方面、用水方面、用笔方面,教师可以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之上再示范作画,到了重点部分需要提醒学生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作画动作、技巧进行细致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也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绘画水平方面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4)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采用正确学习方法对学生知识点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绘画技巧。①对事物做整体观察。初中阶段学生在基础绘画最初阶段往往忽视整体,重视局部,“一叶障目”现象时有发生,此类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观察方法不正确导致。在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观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提高学生作品质量。②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反复研究、比较之后,对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检查,从而查看空间关系方面是否安排恰当、主次虚实方面是否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等,对不当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例如,学生绘画作品若是在构图方面比较优秀,而线条不够流畅时,教师应当在作品空白出指出优点、不足之处,通过此评价方式的采用,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对作品进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信、学习积极主动性也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促使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迈向更高台阶。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绘画基础知识、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记忆方面、形象思维方面、观察方面、审美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绘画教学心得篇7

关键词:绘画;教学;开放性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一面镜子,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可以全面地发展。传统的绘画教学以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像不像为评判标准,教学方式单一,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我们幼儿园近几年进行绘画教学的研究,注重开放幼儿绘画活动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的独立创作,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天性得到体现。在全面育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大胆地表现情感和体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开展绘画教学活动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以培养幼儿能力为中心

幼儿绘画的重点是以培养幼儿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技能传授,是帮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把训练幼儿的直觉感受、形象观察、形象联想等作为重点,提高审美能力,不仅仅关注幼儿绘画技能的形成,更关注幼儿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在组织绘画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是在目标要求、基本要点和大的框架上进行预设,而在活动过程中细节是不能预测的,也是难以预测的,这样的活动对教师和幼儿都有一定的挑战性,每一细节既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有很多的未知,有时幼儿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是让老师吃惊和感动。这样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的潜力,使幼儿通过绘画活动,得到个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材

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安排幼儿绘画教学内容,这样,会使幼儿感到束缚,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有三次较大飞跃,即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涂鸦期一般在一岁半到三岁以前,在幼儿园的小班,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涂鸦,了解幼儿的经验与想法,对幼儿的联想进行引导。象征期在三岁左右,幼儿开始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像表现事物,思路活跃,可变性强,这个时期引导幼儿多去观察,积累经验。由于缺少必要的绘画技能,会出现绘画表现困难,因此要提供一些必要的绘画知识技能,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辨识能力发展也较快,水粉颜料和油画棒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佳。概念画期是幼儿比较成熟的时期,对于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理解和保护幼儿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也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之,要根据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开展有益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绘画活动,协调好绘画教育与幼儿园整体教育的关系,这也是幼儿园开展绘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活动评价要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

评价幼儿作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绘画结束后,我们把作品一个也不少地展现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让孩子相互交流、品评,大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可以站着、坐着,甚至可以躺在地板上欣赏,有的孩子可以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的构想。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评价中要多表扬、鼓励,给孩子以自信。挖掘优点的同时还要对幼儿的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希望,使幼儿的绘画表现逐渐完美。

以上是我们幼儿园在绘画教学活动中的尝试,为了更进一步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幼儿自身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了给幼儿创作宽松、愉快的氛围,为体现幼儿主体地位,挖掘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独特潜能,尊重幼儿在绘画中的独特纯真甚至稚拙的造型和色彩,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丰富幼儿园的绘画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幼儿教育的这片土地上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绘画教学心得篇8

一、有效提升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绘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绘画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绘画的热情,使绘画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绘画内容情景化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我常常把绘画要求渗透在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中。如我设置了“小鸟小鸟飞来了”的情景,在油画棒顶端贴幅小鸟图,启发幼儿以画纸为天空,用油画棒在纸上画直线、曲线以表示小鸟飞行的路线。有趣的教学情景引领着孩子们沉浸在绘画活动中,乐此不疲。

2、绘画材料多样化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例如: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剪成条状的皱纹纸,让幼儿揉成团进行粘贴、装饰绘画作品;提供各种形状的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等。

二、探索有创意的教学方式

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小班幼儿的观察力比较直观,生活经验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产生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的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有了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1)借助材料,加强幼儿的握笔姿势训练。

为了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要经常让幼儿进行撕纸、剪纸的练习,这对增强幼儿的手部力量和手的灵活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绘画活动应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才会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运用故事、儿歌游戏化教学。

在绘画活动中,要经常将语言渗透在绘画活动中,把绘画主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或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绘画内容,陶冶情操。如画点苹果时,让幼儿学习点画方法,可以编成一首儿歌:

“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苹果树上变变”。

概括地描述点画苹果步骤,使幼儿知道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又画什么……点画时应注意什么。幼儿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进行绘画活动,开心极了,也兴奋极了。

(4)运用游戏化的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游戏化的评价可以避免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三、创设宽松的活动佳境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

2、提供自主空间,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

美术活动时还可以让幼儿共同研究,共同设计,集体作画,操作。使幼儿处于互相商量、全作、互助、彼此协调的气氛中,增强合作意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发展,在相互绘画中发现新的创意,让绘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

3、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我们在集体活动中许多尚未完成的目标可以再区域活动中得到拓展,同时区域又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重要环节。有一些能力强或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在创美区域活动中我们就实施了分层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创作的成功。

四、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绘画活动呢?经过教研组老师们的商量后,觉得利用午睡起床的等待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绘画教学心得篇9

一、读出美――需要绘本的一臂之力

挖掘绘本本身的绘画价值,是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应然所需。借绘本之力可以解决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在文字和符号的包围中,在学业压力下,美术学科的突围其实可以融通双赢。绘本给予学生和教师丰富的色彩同时还会给读者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

(一)品读画面,思维发展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循环反复。如果没有前期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时候,更加注重画面下的识字教学,以孩子识字多为荣耀。在孩子最想、最会读图的时候进行识字教学,这种近似于功利的教育其实相当于掐断了孩子思维发展的宝贵时期。

很多孩子能读书却不会读图画,只能干巴巴地读出画面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审美虽然有相对的标准但从未有固定的答案。而在优秀的绘本作品里往往通过精心的构图、巧妙的色彩等外形讲述内在蕴含。将美的元素与法则藏在故事当中,形成完整的统一。我们的日常美术课堂教学却是相对滞后的。教师依然更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知识的掌握,忽视绘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走进画面,美术实践能力的推动

绘本有个共同点,即每本书都留有较多的空白,单幅画面中暗藏线索。这样的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颇为相似。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约束读者的想象空间,引导阅读者对画面展开进一步的想象。这些画外之音正是呵护儿童一种表现。图画与文字不同的是,它的局限性小,更适合培养发散思维与创作能力。在仔细欣赏绘本作品的同时,就是学生在积极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深度阅读绘本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绘画想象能力。

二、创造美――需要绘本的融化滋养

传统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经典绘画作品接触较多。但欣赏经典艺术受场地和空间限制,平时很难看到作品;其次,一些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甚微,因此难以建构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化,就其绘画风格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融化到教材里去。以下,尝试对绘本与美术教学的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实践。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思维的可借之力

作家彭懿说:“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书上表现出来,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思维培养的关键期,绘本的引入可以将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想象发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绘画的物体形象往往会呈现概念化、程式化的形象。例如太阳总画在左上角,白云都是一种形状在排队。这种刻板缺少观察的表现有时甚至固化成一个人以后的绘画表现。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心中绘画形象不足,缺乏生命力表现的问题。绘本教学中的形象,贴近学生的阅读经验,具有童趣,动物形象生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无一处不是在讲故事。

(二)画面语言的彰显,晦涩知识的教学可用之材

有些人认为,绘本是属于低年级孩子的,高年级引入它可能无法体现内容的深度。其实不然,绘本是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画面。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体可以分别读出不同的味道。

1.理性的构图知识可以从绘本中取材

美术课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美术语言、要素都要从教材教师处获得。如果能拓宽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日常观察分析的兴趣便能将有限的美术教学资源扩大。

构图知识是小学美术教学里的难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低年级教材中《点线面》到高年级教材中《学学构图》都是专门讲美术要素的。除了这样专门的单元,更多的时候,构图的知识是化到各个单元的知识里。很多教师觉得讲起来晦涩,学生易走神课堂难组织。在这里可借绘本来化难为易。

2.精妙的色彩语言可以从绘本中提炼

色彩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语言。对于色彩方面的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色彩知识的课。如《三原色・三间色》《冷色调的画》等等。可是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时候,只注重了技法的掌握,忽视了色彩变化的道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这一两节课里可以将色彩调得很好,画得也不错,可是在后期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依然不知如何运用,变成了学用两张皮。

对绘本故事而言,颜色也是重要的语言。画家往往会更加巧妙地运用颜色来说故事。在暗示、冲撞中揭示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比色、协调色、冷色与暖色、灰色与黑白等等色彩知识都可以从绘本故事中提炼出来。

绘本因为故事有连贯性,因此画面中经常用色彩叙述人物的遭遇,烘托情感。例如彩绘版《柳林风声》中,蛤蟆被关在监狱里和从监狱逃出来后看到森林时,两个情节的色彩截然不同。被关在监狱里蛤蟆画面以黑色为主色调,色彩虽然是暖色但让人觉得压抑,而在逃到大森林里时,画面一下子变得以绿色为主让人豁然开朗。两张画紧挨在一起,通过色彩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样的欣赏,关于冷暖色的作用,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一下子通过画面感觉出来。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发现,乃至去运用。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创作的拓宽之径

小学生在绘画创作的初期,因想象丰富,敢于尝试,所以画面的初稿相对容易形成。可是,在后期深入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技法的支撑,以实现其创作的目的。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美是目的,术是支撑。学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需要必要的技能来将其物化。此时,绘画方法多样的绘本依然可以融入美术教学中来。

在《爷爷没有穿西装》这一绘本中,德国画家亚基・格莱亚选择了用油画这一形式来叙述故事,油画的厚重色彩的灰暗低沉、刮擦、单一的色调画出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释放出人们单一压抑的情绪。通过这些书籍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找到内容与方法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西方插画家的笔下,他们不会固定用一种方法表现故事,有时经典的故事会由不同的画家来创作。将这种同一主题的故事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用主题欣赏的方法对比呈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手法对绘画主题的作用。

绘画教学心得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曼陀罗绘画表达性心理治疗

apreliminaryStudyofUsingmandalaDrawinginthe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Class

FangFu

(mentalHealtheducationCenterofZhangjiajiecampus,JishouUniversity,Zhangjiajie427000,China)

abstract:mandaladrawingisanimportantcontemporaryexpressivetherapy.thisarticledescribesthetreatmentmechanismofmandalapainting,showsthepreliminarystudyofusingmandaladrawinginthe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classandgivessomediscussionsandprospectstotheresearchoutcome.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mandalaDrawing;expressivetherapy

1.引言

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经历的心理冲击日趋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更多。虽然,从社会到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收到重视。如果能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不仅提升他们当下的心理素质,还会让他们收益终身。而现在的90后大学生,普遍不喜欢说教和纯理论,更喜欢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因而,在课程中如果采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将会大大提升教师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众多表达性心理治疗方式中,笔者认为曼陀罗绘画治疗的方式更平和、对人的影响更深远。

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是当代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媒介,以非口语的沟通技巧来介入,释放被言语所压抑的情感经验,处理当事人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对不同刺激的正确反映,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刺激,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曼陀罗绘画就是表达性绘画治疗的一种形式,它是目前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由荣格发明。荣格认为,曼陀罗绘画具有整合心理分裂,增强心理和谐与人格完整的功能。在荣格的倡导下,曼陀罗绘画成为表达性绘画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

曼陀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为圆轮、坛城。梵语manDaLa由manDa、La两个字组成,manDa表示事物的本质,La则表示圆满。在藏传佛教和印度教中,曼陀罗象征宇宙对称、统一、和谐,也象征生命最高的维度――终极圆满,即象征人类心灵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在密续,曼陀罗的意思是“撷取生命、智慧、证悟的精华”,曼陀罗是内在心灵的地图2。

2.曼陀罗绘画的治疗机制

曼陀罗绘画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和曼陀罗绘画治疗本身独特的治疗机制。

2.1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

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主要体现在图像呈现和自由隐蔽性两方面。

人类的很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是前语言的,而人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型的,很多体验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在绘画疗法中,这些不能被语言描述的,或者被压抑的体验,就可以通过绘画、图像释放和表达出来。同时,绘画本身是符号和中立的,绘画者可以通过绘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这样的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道德、脸面方面的顾忌3。

2.2曼陀罗绘画独特的治疗机制

曼陀罗绘画自身独特的治疗机制主要体现在曼陀罗的保护性和整合性4。

曼陀罗通常是由圆、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以及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原型组成的有中心的、对称的图画。其中,圆形代表着保护、无限、和谐以及团结;方形代表着天圆地方,让人感觉安宁、踏实与信任;三角形则象征着突破进取以及回归自我;莲花如同母性,孕育保护自我1;宝剑象征着勇气和力量;十字架象征这永恒的生命;太极象征着阴阳协调与自我整合……在曼陀罗作品中,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红色往往代表热情、活力、希望;黄色被联想成太阳、光明和钻石;蓝色引发平静、开阔,象征意识的清明;绿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因此,不同的曼陀罗作品,虽然图案颜色不同,但都具有保护、整合的功能。

3.曼陀罗绘画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应用

虽然曼陀罗绘画治疗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颇多,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却几乎没有先例,因此本研究秉持谨慎的科学态度,只做初步尝试,旨在确定大学生对曼陀罗绘画治疗的接受度及理解度,以及初步感受和收获。

3.1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湖南某高校大一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两个班级,学生人数为240名来自大一各个院系和班级,其中,女生167人。

本次曼陀罗绘画在该门课程中期进行,采用曼陀罗自由绘画,即研究对象在受过曼陀罗绘画专业培训的老师引导下,明白何为曼陀罗绘画之后,在素描纸上自由绘制曼陀罗,并用油画棒为曼陀罗涂上色彩。所有参与的学生在施测完成后填写由傅芳编制的《曼陀罗绘画调查问卷》。该问卷有15道题,除了考生籍贯来源、院系班级等信息外,还包括是否理解曼陀罗绘画、是否接受曼陀罗绘画、在完成曼陀罗绘画后有何感受、曼陀罗绘画是否有帮助、绘制曼陀罗是否存在困难等系列问题。

3.2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次研究共回收上来曼陀罗绘画作品和问卷各240份。这些作品和问卷结果显示,240名同学中,有231名同学能够接纳曼陀罗绘画,约占总人数的96.7%;有84.1%的同学在完成曼陀罗的绘画后有情绪宣泄、心理平和、内心喜悦、深受启发等感觉,其他同学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58.3%的同学表示绘制曼陀罗的过程很顺畅,35%的同学在绘制之初感觉有些困难,随后很绘制很流畅,5.8%的同学下笔困难,余下两位同学根本不愿意动笔。240份作品中,约有95.4%的作品符合曼陀罗绘画的基本要求,另外4.5%的作品明显不符合要求。

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曼陀罗绘画的接纳度相当高,且绝大多数都能初步理解曼陀罗绘画的含义和意图,并从中获得平衡、调节和启发。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使用曼陀罗绘画是切实可行的。然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表明,有少数学生对曼陀罗绘画不理解、有畏难情绪,这也是在大规模团体中使用曼陀罗绘画需要克服的难点。

4.前景展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曼陀罗绘画治疗正是这样一种授人以渔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曼陀罗绘画,我们得以观察、理解自己的内心,宣泄积压的情绪和压力,让自己心境平和或者突破自我。本研究只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一个初步探索,为了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曼陀罗绘画治疗值得更深远、更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灿锐,申荷永.荣格及后荣格学派的自性观[J].心理学探新,2011.31(5)

[2].吉布,杨典.唐卡中的曼荼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1

[3].邹丽芸.绘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2.6

[4].陈灿锐,高艳红。心灵之境:曼陀罗绘画疗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6

[5].LoriBaileyCunningham.themandalaBook:patternsoftheUniverse[m].newYork,SterlingpublishingCo.,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