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十篇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十篇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47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建设的基本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在原先的计算机原理、输入法训练、计算机辅助工具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与多媒体应用等新技能,实用性更强。在改革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技能,这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成为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辅更强,甚至成为各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

2.教师是精品课件制作的主力

教师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他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是精品课制作的主力和具体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改革重在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入门课,陈旧老化的黑板式教学,简单演示式的电子教案,已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工作要求。高新技术应用软件模块的引入及多方位与相关学科的链接,进一步地要求精品课件建设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几点体会

1.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制作

精品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组建了课件制作小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章节、模块分配给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一个课件量精确到每节课的45分钟,再将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课件制作小组进行各课件的“串接”,然后按教学计划,课件随机由代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后征求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意见,经过后期改进,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精品课件教学工具。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推出,课件制作小组在原精品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使精品课件始终与先进技术接轨。

2.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专业化链接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其他专业的辅助作用增强,成为其他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这就要求精品课件必须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链接,因此课件制作小组特别增加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的课件时,结合机加工专业的万向轴专业课教学,将万向轴的工作原理通过幻灯片制作并展示出来。再比如我们在制作“eXCeL电子表格”一节课件时,将财会专业的“数据统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计算化公式、统计报表结合赶来,深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3.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互动性

应用精品课件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精品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运用的学习工具。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精品课件的使用,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精品课件放到了校园网上,以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下载。同时,我们向学生们公布了课件制作小组的邮箱并开通BBS,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论坛供大家讨论交流。师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精品课件的更新与改进。

4.大胆尝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新的考试方法

引进了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按精品课件的章节及教学进度进行阶段化、模块化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节精品课件所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成题库。在每一个精品课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学分,按总学分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三、验证教学应用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在精品课件的推广和教育改革尝试中,做到了“理论讲解有载体、技能实训有实体”,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个别班级的通过率达100%,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1-03

我校是建国后最早(1951年)创办的石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油气田开发工程是我校58年办学的优势学科及专业,《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准确定位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目标与方案,实质上集中体现在《采油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设计好《采油工程》的建设方案,对保证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校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办学已有近58年的历史,其主干课程《采油工程》的教学经历了大专――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变革,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都紧跟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成果,如“油气田开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获得了教育部的示范称号。但是,随着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油气田开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时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作为体现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采油工程》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特色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本文从专业特色出发,探索《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目标及方案。

一、专业特色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我校58年来的办学一直是紧紧围绕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国内外石油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中国,把我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符合我校的发展要求的。但在普遍追求上层次、建设高水平本科大学的形势下,准确定位优势学科及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是众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普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追求新的水平和特色,紧紧围绕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特色学科的目标。为此,我校《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是:在3~5年内,建设一支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技术应用特色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水平的实验室、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体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体现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要求

特色专业下的主干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要体现专业特色,只有有了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路线,才能把握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主要建设要求有: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学术、实践”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高职称,更要教师具有工程应用技术教学的能力。

2.特色教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本好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做到“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工程性强”的特色,而目前缺的就是这样一本工程性强的教材。

3.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在资源,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共享、更新”的教学资源,把每个教学环节的资料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4.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而琐碎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队伍、再好的资源也将是一盘散沙。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建设――完善”的扎实开展,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5.特色创新。所有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要想让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能够在众多石油院校的同门课程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教师、教材、资源三维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创新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创新,才会有特色和发展。一门课程只有立足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从芸芸课程之中脱颖而出。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占据地位,将使我校的油气田开发专业失去特色,甚至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三、建设方案要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精品《采油工程》的建设步骤设计为:

1.转变教学思想才能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新的课程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髓。基于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起课程的精品意识。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关键在我们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定位:满足石油工业国内、国外市场对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区别于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一线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安心一线工程技术工作的不怕苦精神。我们必须转变本科办学强理论、轻技术应用的思想,更新普通本科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根据《教师教学岗位基本要求》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特别是制定出每一位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进步计划,需要针对课程要求明确每位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环节所需经历的教学辅导、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操作实训、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素质要求,促使教师从窄方向向宽专业的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生产实践教学型的转变,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其次,针对我校近五年新进教师占50%的新情况,他们基本都是博士、硕士,专业方向分布均衡;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新教师年轻活跃,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但专业方向窄、教学基本功不足、生产实践经历缺乏。因此,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文凭层次、专业方向的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把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派到油气田的生产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应用,掌握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特别是针对教科书中没有或者难以描述的技术细节,只有通过科研途径多到生产一线去收集、总结,才能使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成为采油工程教学的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这也是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建设“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实习教师”队伍体系和老带新机制,是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管理、培养新教师的科学途径,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进行岗位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观摩教学和示范性教学,探讨和交流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行“老带新”,就是要把我校的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在必须经历的辅导、课堂讲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发扬,既要成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老师,又要做到教学环节的工作认真、严格。

调动教师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是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3.进一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

我校的石油工程本科,是在58年应用技术专科(包括16年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工程应用性强的特色。保持和发展我们的应用型特色是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建设的方向。我校李文华主编的教材《采油工程》,通过多届师生使用反映其具有理论适度够用、工程性强的特色,也受到油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目前,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具有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特色的新版教材,该教材的第二版已列入出版计划。

4.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模式。以专题讲座、名师课堂、网上互动以及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培养团队协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统一备课、教考分离、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1)实行院内教师竞聘上岗,考核方法公开、公平、公正;

(2)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实施安排;

(3)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督为辅,以导为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质量监督;开展课程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包括对基础课程(高数、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教学的质量评估;

(4)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5)尤其注重一些教学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实验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犹如“木桶理论”中的最短木板,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还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不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注重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注重专业课程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环节。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在《采油工程》课程建设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油气开发系统校内实习基地”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新生入校后就开设了《石油工程导论》课程,在《采油工程》开课前安排油气田生产实习五周外,课程中安排了10个学时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占总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14%),还分别安排了80学时的采油工程基地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极大地强化了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

四、立体保障课程建设

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人力、财力和相关条件的保障,强化以下方面的建设:

1.继续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年轻教师,包括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2.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培训双师型教师。

3.加大投资建设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交互系统。

4.保障建设资金的落实及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需要按照计划对精品课程进行逐项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自查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学校应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终止其经费使用,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养杭.基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王越之.改革石油工程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6)

3孙国红.论高校精品课程与课程的“精品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4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

5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

6张仁兰.基于能力培养下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6)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教育科研转型;区域教育

近年来,吴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着力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全区教育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我们不断健全特色鲜明、内涵精致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为愿景,以“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活力学生、魅力教师和助力评价”的“六力”并举的快乐学校建设为抓手,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不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吴江教育的这种转型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12年11月我区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转型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以适应吴江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促进教育实践改善,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我们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行动研究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草根性研究,研究实践,研究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努力使中小学教育科研体现实践第一的理念,崇尚实践性成果,提倡教育科研成果的多样化。

一、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以精品课题建设引领课题研究的规范、务实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我们着力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高起点,致力于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高质量。2013年我区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中,共有43项课题被批准立项,数量之多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我区中小学主课题均为部级、省级或苏州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小学实际,我区着力转型课题研究与管理,按照江苏省精品课题建设的“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与精致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和品牌,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2012年,我区以“规范、务实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现场会,坚决摒弃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鼓励真知灼见,鼓励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创新。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研讨和争鸣,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研究兴趣、研究爱好、研究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5

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向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灵塑造的必须教材。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现有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思想的认识及判别力。《小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是教学的核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就成为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呢?现就我多年来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精心布局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结构来看,思想品德不像数学和语文那样具有知识的联系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的过程。通过一个一个的小事例和小故事,使学生明白和认识其中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意识的过程。因此,精心布局教学结构、合理化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成为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巧妙地设计教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教案设计时,首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生活实际为素材、以时代的要求为主线,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教材和现实生活的不同点以及内在的密切联系,充分挖掘教材的意图和结构,有的放矢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挂图、资料和音响设施,精选课外有关的补充材料。结合小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突出教材大容量的知识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民主、自发地去探究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设计好板书和问题的提出时机。板书设计巧妙合理、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具有引导、提示和诱发的特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考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兴趣和向心力的特点,以帮助学生全面、广泛地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检测和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项教学艺术,巧妙地设计问题、合理地提问学生,就会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和回忆,这对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提高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肤浅而粗陋,学生在回忆和思考时就会显得不情愿和不积极,学生思维和向上的动力也会受到挫伤。

课堂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是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是法,让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和准备。教学中,多采用小故事、小演讲和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这样,教学任务就会顺利地完成,教学的目的就会如期达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素养就会逐渐地培养和发展起来。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8

所谓“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把《基础会计》建设成集前沿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它是以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团队素质为前提,以“基础会计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核心,以网络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会计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标制定”、“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特色”、“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子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建立精品课程的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永葆先进性和示范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服务。

1开展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意义

1.1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改革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上,专业是基础,学科是龙头,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以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坚持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能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1.2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执教方法、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1.3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完善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技工院校可以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获得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改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条件。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直接决定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一般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

2.1明确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1)知识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和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掌握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等内容;掌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方法。

(2)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能识别各种常见的原始凭证,并能规范地编制记账凭证;能记账、对账、结账,能规范地更正错账;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3)考证目标。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等级证、收银员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4)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书写与计算技能、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等。

(5)社会教育目标。包括:培养“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社会意识;培养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

2.2教学内容规划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打造学科精品、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

要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依据“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全部教学内容分成“知识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2个教学模块(即“双模块”)。“知识模块”包含“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应用”2个子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包含“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单项实训”2个子模块。以形成最终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构建基础会计学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知识模块进行组织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进行实践性教学。

2.2.1基础会计理论模块内容

理论模块内容要包括:

项目一:从零开始――认知会计。介B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包括:会计定义、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任务、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标等。

项目二:入门开始――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存量要素(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会计流量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等

项目三:攻关开始――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平衡试算公式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项目四:操练开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的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项目五:延伸开始――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介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包括: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

项目六:实战开始――登记会计账簿。介绍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查找与更正方法。

项目七:提升开始――选择会计核算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

项目八:拓展开始――开展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方法及其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项目九:汇报开始――编制财务报告。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2.2.2基础会计实训内容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除了学习并掌握会计书写技能外,应尽可能按不同会计岗位进行模拟操作,轮岗实训,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凭证等装订等内容。

2.3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就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积极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以提高学历层次;定期、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建立青年教师指导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从师德、业务、技能、科研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

2.4实践教学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是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通过会计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会计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建立的会计模拟实训室,来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模拟会计工作岗位,再现企业业务流程。要建立“点面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点”即“会计单项实训”,是针对基础会计课程内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消化课堂内容,学会专项技能。“面”即“会计综合实训”,一般以一个特定企业为例,选择设计一个月的业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2.5精品教材开发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选编并重为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技工院校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努力打造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材,我们参与开发了全省技工院校“零基础学会计”系列教材。开发的《会计基础》这本教材,做到了三个面对:面对学生、面对企业、面对未来,具有以下特色:

(1)以法规、准则为依据,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本书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较完整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实务,重操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材视觉新颖,犹如身临其境。本书采用“情境串联”的编写模式,将基础会计知识逐步细化为若干小的教学情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会计在公司中担任的具体角色和工作内容展开说明会计的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3)遵从认知规律,“学、做、练”相结合。教材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在关键知识点部分穿插了“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并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2.6课程特色提炼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一门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2.6.1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1)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与实训室实现有机结合,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在讲授“会计基本知识”模块、“借贷记账法应用”和“会计操作技能”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做。在讲授“会计单项实训”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边做边学。

(3)形成“双证书、双循环、高仿真”的教学模式。

双证书:是指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其中职业技能证又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技术等级证、收银员证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优秀的学生还可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双循环”:就是为帮助学生能够顺利考取会计证,采取“优秀学生优先考证,循环教学”模式。从各班中选拔出一批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会计考证班,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辅导,组织学生分批次报名考证。凡考过的学生即回到原班级,继而再筛选下批学生入班。每届学生可以循环两次。

“高仿真”:就是利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训室,给师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使教与w达到较高境界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2.6.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而传统计算机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理论系统性,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为此,计算机专业应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并实施符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与实践能力养成。

湘南学院计算机专业围绕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包括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学生专业社团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搭建校园网络和智能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平台,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构造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专业实践融入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实施“全时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定位,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体系主要包括良好的专业意识与规范、一专多能的专业知识结构、多维专业实践能力。其中,专业意识与规范包括良好的职业操守、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竞争意识,组织、管理、协调与沟通能力等;一专多能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一定的人文知识、专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文法等;多维专业实践能力包括软件、硬件项目的开发、设计、测试、管理与维护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多维专业素质,我们以精品课程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为主线,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构建基础扎实、内容丰富和工程实践性强的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其基本思想是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打通专业基础课,加强专业核心课,突出专业特色课;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特点,设置3~4个专业方向模块,构造专业方向课程群;围绕专业方向课程群,构建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具有针对性强、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顺循渐进的特点,非常适合地方本科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个性化教学要求。

2实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1深化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与能力养成

本着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教学改革大讨论,认真研究当前计算机专业实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管理落后、评价机制不及时、不科学等问题,明确教改方向与目标。湘南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攻关,相继有“智能开放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基于SmiL的Vnp流媒体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基于XmL的符合SCoRm标准的资源库研究”等多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科研立项,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其中智能开放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实现运用了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原则,该系统突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进程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通过与教师、系统的三方交互完成学习任务。

该系统将实验教学课堂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与实验服务器连接,调用服务器上的实验资源进行实验。这样,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同学在课后都有工作可做。系统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通过建设校园专业实验教学“大课堂”,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该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各种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处理,对学生实验态度和实验效果,老师教学态度、在线辅导情况和教学质量予以实时评价,彻底改变过去专业实验教学效果难于评价的被动局面,督促教师认真教学,及时指导。

2.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群,加强模块化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开发等3个方向分别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主体的3个优质的专业课程群。为充分运用精品课程的政策和资源,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我们构建了基于3个课程群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学生中实施基本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并重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课程群的建设打破了以往教师只围绕单一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不良现象,使综合性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形成从简单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到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多学科专业团队协作完成复杂工程毕业设计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2.3建设校园专业实践教学“大课堂”,实施“全时空”的专业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

对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培养,不是开几门课或举办几次讲座、培训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融入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我们将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分解为4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多个方向和技能,要求学生分年级过关。如一年级过好计算机应用技术关、二年级过好程序设计语言关、三年级过好软件开发与设计方法关、四年级过好综合工程实践关等。具体实施办法是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培养,组织一系列课外专业科技创新活动。

2.3.1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构建校内学生课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课外专业技术素质培养专业化和系统化

在学生计算机协会中建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分Java、.net等方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aCm程序设计、网页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网络安全技术、互联网技术、局域网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技术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开放相关专业实验室作为其活动场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全程指导课外活动小组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和技术培训。每个大二以上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个专业教师至少指导一个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各种义务科技服务活动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专业技术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每个副高以上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每学期为学生举行2次以上新技术讲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视野。

2.3.2以校园网为基础,构建校园专业技术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大课堂”,实现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培养经常化和实践化

专业课程群实践教学网站建设和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实现了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实验、专业实践和作业提交;教师网上在线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辅导员网上在线谈心、心理辅导,开展网上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课外活动。建设校园专业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大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每个学生通过互联网联系一个从事与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及时了解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相互交流和探讨工程实践、应用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方法与技巧,辅导中学生信息技术竞赛。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上网不再是无所事事地玩游戏、聊天或寻找刺激,而是带着问题、任务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网络,学生接触到了很多专业工程实际技术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生探索知识、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成就感。学生由原来的“玩网丧志”到现在的“玩网立志”,由原来的要教师督促学习到积极地主动学习。

2.3.3开展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交流与竞赛。检验学生专业技术素质水平

系学生会和团总支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每年举行办为期一个月的“校园电脑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

2)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实习基地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课,介绍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领域的就业形势。

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盛事。

为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养成情况,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中按年级、分模块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素质与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系统检验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水平,敦促学生过好专业技术素质关,将校园电脑科技文化节活动推向高潮;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指导其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有关技能竞赛。

2.4建设校内外优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

毕业实习是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重要部分,是进一步培养和检验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工程实际的第一步,在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培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毕业实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以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实习基地和院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为代表的21个校内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对“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J2e应用开发”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立了校企互认机制,学生可以选择在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接受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双重考核,为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提供有力保障。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 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校级预选精品课程及责任教师制,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部级精品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程流体力学》于2006年即被选为校级预选精品课程,目前正以校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是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重要基础。各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课程体系优化和课程整合的力度,加快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抓紧课程教学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队伍,努力使这些课程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1.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坚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利用学科专业具备的科研、教学等基础条件,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课程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法

1.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改革中,采用多名教师协作教学,形成教学梯队,加强团队协作。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结构,学院成立了课程教学课题组,聘用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讲授任务,从而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中。形成了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教学骨干,共有教师7人,其中3位教师主讲,2位小班讨论,2位辅导,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占教师总数的71%;副高职以上3人,占教师总数的43%;40岁以下教师6人,占到教师总数的85.7%;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课程负责人孙培德教授长期从事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同时言传身教培养年轻教师开展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得课程教学队伍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好。团队成员承担各种教学研究课题并发表多篇教改论文,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授课教师分工协作,分别负责基础理论知识、能量水力计算以及工程实际应用三部分的内容,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增加了部分讨论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将任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及最新学术成果溶入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起到深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位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和专业背景的不同,配合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讲课,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避免授课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讲授不完全等问题,将课程内容完整化,统一化。

2.改革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经、管、理、工各学科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就业面宽。《工程流体力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为核心,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加上实验数据以及数值模拟或经验公式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2001年环境工程00级学生首开“流体力学“课程,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流体力学教程》,随后,为了更适应工商管理类大学工科学生的授课需求。从2002年环境工程01级学生开始,课程名称改为“工程流体力学”,教材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教程》,随后几年至今。课程教材从第一版更新为第三版,增加了边界层理论简介、有压管路中的水击现象等内容。具体的知识模块课时分配计划为: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6学时

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6学时

第四章 水头损失

6学时

第五章 有压管道的恒定流动

8学时

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与讨论

2学时

3.完善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

(1)可视化教学

组织力量编制《工程流体力学》ppt课件、课堂全程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演示本课程部分内容。例如,第三章水动力学基础部分流线和迹线、元流和总流、恒定流与非恒定流、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渐变流与急变流等概念非常抽象、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可视化仿真软件,以动画形式将各种的流动形态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深受学生欢迎。

(2)扩充性资料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国内外期刊等扩充性资料,以便学生获取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包括一些参考书目:①清华大学水力学教研室编,水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②刘鹤年,水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修订版,2002;③陈文义,张伟主编,流体力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④禹华谦主编,水力学学习指导,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以及一些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外文专业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water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fornumericalantianalyticalmethodsinGeomechanics,intem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pol-lution,Chemosphere,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atal,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省略/,观看该课程完整的教学文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和复习,并可通过在线答疑解决问题,较好地满足了课程所需。

4.提高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流体连续介质的理论模型、公式推导应用以及实际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实际液体恒定流能量方程式的应用、管路沿程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的确定、管网计算等。因此,要解决学生难掌握理解的办法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根据本课程特色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课程组老师正组织力量自编教材,将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整合到新教材体系中,满足环境类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f2)对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系进行提炼,理清概念间的逻辑关联,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计算公式的运用。并在课程网站上进行试题自测,考试题目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并与人为修正相结合,实现教考分离。

(3)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们通过购买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首先在网上实现各种流体力学实验的模拟操作,包括伯努力方程实验、雷诺实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毕托管测速实验、局部阻力实验、孔口与管嘴实验、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等等,使学生了解这些实验的基本流程、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为今后实际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教学结合科研。将任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及最新学术成果溶入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到了很好的深化作用。该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能应用本课知识进行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不定期举办课外讲座(如流体力学与日常生活、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小班讨论,也可进行网络教学及对话,使教学手段等丰富,教学过程更深化。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

1.建设新教材体系,编写与本课程配套的精品教学及实验教材,自主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建设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室。

2.进一步完善丰富网络教学。提供该课程国内外相关知识内容、专业资料,通过现有网站,促进国内外同类课程间交流,扩大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3.力争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水平,并完善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精品课程。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经验;对策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工学院的《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建设从始于1995年。199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始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建立了约40套试卷的试卷库,规范了考试环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0年以来,学院又着手考试方式的改革,尝试加大平时的作业和测试的评判比重,尤其是加入体现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试,接着进行了该课程的教学用素材库中的建设。2001年开始网络教学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平台。

(一)经验

1、应注重统一整体的建设。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2、师资队伍建设是打造精品课程的核心。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3、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4、要与科研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5、规范教学管理,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问题

不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媒体单一;配套的题库、作业、测试不完整,与实际的课程内容不吻合,

已建立的在线测试不能达到正式试卷的要求;教材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

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教育部“五个一流”的标准,高度重视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加符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二)认真组织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湖南工学院和教学单位实行两级领导制,从不同要求、不同角度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单位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系主任和主管教学副主任负责,并确定精品课程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学院整体统筹协调、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课程条件建设

对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要以地方教育部门资助数额为基础,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以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点加强教学文件、教材、多媒体等“软件”建设和与立项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更加深入。

(四)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二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的名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建设。三是成立课程建设组,按课程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包括技术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在内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的质量。四是培养一批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

(五)完善教材建设

地方高校的教师应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以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编写应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多学科相互渗透,以模块为体例编写。

(六)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营造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学院在网络教学和强化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的两种教学模式中,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的内容有教学基本内容的测验、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的讨论、专题小论文、作业质量等一系列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内容。

(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含难点、重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模拟实验、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等优质课程资源实现网上共享,整体推动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蓓.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群;机械控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曾孟雄(1957-),男,四川自贡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欧阳文(1988-),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宜昌4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1-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从侧重数量到侧重质量的提高进而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由单门课程建设向多门课程建设而引发课程群建设。根据相邻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衔接关系相互支撑和强化,利用课程群组的关联性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以促进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课程群的学科专业属性与建设模式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的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并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1]学科性和专业性是划分课程群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协调都必须依照学科界限来划分;专业性在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体系确定及各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也发挥着组织与协调作用。课程群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学科因素也不能忽视专业因素的影响。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课程建设并非单独意义的课程研制,是泛指与课程相关因素及条件的建设与完善。开展课程群建设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推进课程群内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按照“宽”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各课程的联系与融合,提高课程综合性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2]

课程建设模式一般有四种:以课程或精品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模式或精品课程模式;以课群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群模式;既有面上课程又有优化重组的课程+课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该建设模式容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容易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

二、精品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

课程群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串联式和并联式两种。[3]串联式课程之间是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主线。并联式课程之间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灵活组合。通常以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课程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因为课程群建设评估指标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大体一致,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群建设比单门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有基本要求,而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有国家指标要求,因此可集中优势力量,精心建设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在建设进程上形成院系合格课程-校优质课程-校精品课程-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的梯级建设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在重点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理顺课程群与精品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这种在课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又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群建设,用精品课程的“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也容易突破课程教学条件的“瓶颈”制约。

三、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

1.特色专业建设下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

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积极开展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我校机械控制类课程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于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机电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是机械专业的机械控制类系列课程,同时也是学位课程或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递进,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呼应,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课程系列整体。“突破单一课程建设模式限制,开展特色专业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建设”是课程建设纲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优化控制类课程群组体系,本着整合拓宽和更加注重应用的原则,对机械控制课程群组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课程群的建设模式,加强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教材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从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水电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机械控制课程群教学内容的贯穿融合

本校机械控制课程群涉及的相关课程都是围绕机械工程研究对象,依据控制原理和手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控制。[4]因此在控制思路和控制方案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类比性,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贯穿融合。课程群组的各门课程都要贯彻控制基础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有课程群组的整体概念。在本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中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群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协调与优化。在教材选用与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顺序安排、教学资源共享、实验设备通用等方面展开全面的研讨,以期获得机械控制类课程群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群建设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技术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利用图解分析类比实物的方法结合工程施工现场实例进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课程群教师努力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互动教学,努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及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教师提供控制案例,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进行控制方式设计与控制过程的实验实践,学生成果则以幻灯片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课程群的所有课程都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求索学堂”开展互动教学和论坛讨论并取得很好效果。

(2)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重知识传播轻创新能力培养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在课程群建设中结合三峡工程建设选定控制类的课题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的机械创新大赛中,以控制类研究成果获奖级别和获奖次数为最多。

(3)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采用工程实际与理论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视野,提高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对课程群中的机电传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及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利用学校毗邻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优势,设计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到大型施工现场开展工程实际与理论的现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工程可靠性意识。

4.重点开展教材建设出版精品教材

在课程群建设中,非常重视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特色教材建设。课程群教师先后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十一五”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指导与题解》《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同时重视丰富教学参考资料,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编写有适合课程教学的讲义、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对课程群内的所有课程都编写有符合本学院实验设备条件的实验指导书,并对部分课程编写创新综合实验教材。

5.研究跨课程实验运行机制与建设课程群综合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制约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实验室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环节质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建设上,从课程群的整体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购买和开发的实验设备应具有的跨课程实验开出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群团队的科研优势,将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了课程群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创新综合控制实验平台,建立了跨课程创新实验运行机制,开展了机械类大学生创新综合实验活动,为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提供配套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学生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制度化规范化。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与课程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开展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通过整体统筹,站在课程群高度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使群内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二是推进教学新理念,实现课程群专题讲座、创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选题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新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三是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核心推进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建设,培育推动新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研究与建设的效果非常显著,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努力使我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水电行业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吴松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3]翁其能.工程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