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十篇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十篇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00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74.[18]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2

第一,从城乡关系入手,厘清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属性。探索乡村旅游开发,首先要从城乡关系入手。中国乡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乡间市场经济发育不均衡,由此导致了乡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途径狭窄和机会稀少。

第二,解决乡村贫困的途径是将乡村经济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使之搭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快车,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价值所在。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使得原本相互割裂的城乡关系被打破,并同时在乡村地区营造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消费市场,打破了乡村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乡村地区能够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三,旅游资源、土地、资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这些开发要素的分析,构成了本书在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研究的基础。突破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思维定势,从旅游要素开发入手,是本书有别于其他相关旅游著作所进行的一个有益尝试。

第四,从探寻乡村旅游收益来源为切入点,进而得出乡村旅游经营实际上是对乡村旅游时间经营这一结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传统的依赖门票收入的观光式开发会逐渐趋于式微。乡村旅游的经营是通过对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构成的旅游空间进行的开发,使旅游者在旅游空间内进行旅游活动的同时消耗了时间;而与时间消耗相应的是,旅游者必须进行消费。因此,旅游者的消费过程其实就构成了旅游经营过程的另一面,旅游经营者通过对旅游者旅游时间的经营获得旅游收入,这是本书颇有新意的一段论述。

第五,从解剖乡村居民收入构成人手,作者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乡村发展的希望在于农业经济以外的结论。作者特别分析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乡村居民并不一定要离开本乡本土或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去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他们只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地改变自己的种植品种或工作方式,这使得农民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经济循环之中,从而达到增加收入、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六,从城乡两种经济形态的差异分析开始,作者以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结果将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乡村旅游开发恰恰是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坚固外壳,将乡村经济通过旅游者的联系纳入到了市场经济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城市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归宿。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3

1乡村旅游、旅游网络营销概念内涵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始于1999年,近20年来,在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学术界并没形成统一的意见。吴必虎(2001)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1]。也有学者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研究,认为界定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标志应该是“乡村性(rurality)”,通过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区别。

1.2旅游网络营销概念内涵

旅游网络营销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从多媒体、市场、互联网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论述。赵西萍(2002)认为是通过多媒体与游客建立起联系,为游客提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2]。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营销手段,实现发展旅游的一种营销方式。旅游网络营销主要基于旅游需求,通过网络向游客传递旅游需求信息并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从而通过一种方式提供给更符合游客需求信息以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借助互联网实现向乡村旅游者传播旅游资讯的一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活动。

2乡村网络营销研究进展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乡村旅游营销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在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也在不断地进步、深入、发展,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营销理论、网络营销手段、网络营销主体这三个角度展开的,其中网络营销主体的研究分为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

2.1网络营销理论

宏观的理论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基本,是研究进展的成果展现,深入的理论研究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刘旭,骆高远(2008)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分散、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等问题[3]。但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阶段研究涉及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现状分析从而找出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策略。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乡村体验游应深度开发,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增加游客之间、游客与乡村的沟通联系,农业协会、当地政府牵头,创建网站对乡村体验游进行宣传,变被动等待游客自发在网上宣传为主动宣传。苏燕萍(2016)认为乡村旅游关注的要点有三农为基础、融入公益旅游元素、重视用户生成内容、保障网络安全[4]。有学者也根据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比如“网络营销策划”的引入,指出了网络营销策划的重要作用。学者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强运用互联网的应用,保障网络安全,重视网络营销策划,对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网络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手段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论坛、微博、微信等。有的学者从整个网络营销手段剖析,有的对单个营销手段进行研究。刘换菊(2015)认为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有着营销速度更快、营销成本更低、营销范围更广、营销过程更灵活的特点,提出可通过BBS社区论坛营销、QQ营销、微信营销、微电影营销、网络游戏植入营销、无线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等进行营销[5]。微信营销手段是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利用微信营销时要注意解决好旅游企业公众账号能被游客所关注、找到乡村旅游营销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引导意见领袖传递乡村旅游企业所希望的营销信息、编制有效的面向公众传播营销信息等问题,乡村旅游线下积极配合,同网络用户深度沟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受到限制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手段的研究有助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有的学者则从网络营销设计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乡村旅游营销主体、对象及手段,并提出适合的设计路径。杨建成,李丹(2015)基于工具网站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学者提出网络营销对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推广有重要的价值意义[6]。学者们研究区域的具体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2.3网络营销主体

2.3.1旅游农产品营销

(1)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是乡村旅游原生态的特色产品,学者多是通过选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为案例进行分析现状、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目前,大部分的农产品除了地理区域的自然生产特色外,还应结合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特色,生产别具一格的农产品。徐颖(2015)分析了五丰蜂产品网络营销方式,认为通过这个新生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提高产品曝光率,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出从B2C为主体、微博广告、团购网站进行网络推广[7]。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应根据产品特点提出不同的营销手段,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环境构架、商务模式以及物流配送模式等的开发刻不容缓。(2)农家乐营销。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活动,是乡村旅游产品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农家乐网络营销中网站的建设等方面。米文丽,彭仁杰(2016)从政治环境、经济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产品对象以及相关业务的发展特征、农家乐、农家乐网站、物流公司、农家乐网站的信誉度建设内部性支持环境进行了可行性分析[8]。何军(2011)成都、北京、上海、合肥市农家乐发展和网络营销应用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应加快合肥农家乐综合信息网、经营企业网站建设,加大对论坛、博客推广和多媒体、网络热点等网络营销的推广。农家乐的网络营销具有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民间网络服务平台集成、专业、低成本的特点,也是促进绿色休闲农家乐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网站的监管以及网络支付的安全,同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构建权威规范高效的标准数据库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

2.3.2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

乡村旅游目的地是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景,代表整个地区的旅游环境以及游客承载量,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研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学者指出从整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网络营销的策略。李丹(2015)以福建省长泰县山重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工具,指出网站咨询指标和客户服务指标进行重新构建,提出网络传播分享主题应紧扣文化,结合图、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给游客形成立体的文化体验认知[10]。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性的分析,相对来说研究也可以更深入,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3研究评述及展望

3.1评述

现阶段,乡村旅游网络营销主要关注的是网络营销理论、网络营销手段、网络营销主体这三个层面:从经验、体验营销等角度对营销理论进行了初探;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针对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目的地等营销主体制定具体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些研究推动了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发展,也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理论的发展,还是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实践应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缺乏理论及理论模型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研究相对比较浅显,仅仅是对理论进行了初探,相比之下,应用研究、案例研究的角度相对较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量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当匮乏;研究视角较为浅显,主要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相关营销策略。

3.2展望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对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研究现况,今后的研究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理论研究方面。今后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应用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2)研究方法方面。借鉴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与其他学科融合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的研究,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3)研究视角方面。创新研究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如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评价体系、绩效评估、顾客忠诚度等。

作者:林轶田茂露段艳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旭,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2008(01).

[4]苏燕萍.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应关注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5]刘换菊.乡村旅游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5(34).

[6]杨建成,李丹.基于的乡村旅游网站建设与网络营销实证研究[J].海峡科学,2015(09).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59-02

一、柳州旅游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地处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28′。东与桂林市的龙胜、永福和荔浦为邻,西接河池市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南界新设立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

1.生态特征

柳州石山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泉水幽深碧绿,江流弯曲明净。清澈的柳江穿越而过,像一条绿色的玉带,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呈壶状。柳州市区内外由石灰岩构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而且柳州气候温和,四季长青。柳州市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绝佳目的地。

2.交通区位

柳州处于东部和西部的结合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一类口岸城市,也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

柳州与全国各地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柳州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航线;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一个半小时车程。铁路方面,柳州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中枢。水路方面,柳州是国家一类口岸,柳江航运可直达香港、澳门。公路方面,柳州与广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和北海有高速公路相连,境内有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交汇。总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交通区位。

柳州内部交通联系欠通畅。柳州市区通往景区的公路质量等级普遍较低,位于北部的融水、三江等县交通条件较差,公路多属于山区三级和四级公路。从县城到景区的交通条件差,多数通往景区的道路都是石沙路面,雨雪天气,不能通车。这些都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柳州市及鹿寨、融水、融安、三江等县水系发达,河网纵横,内河航运条件较好。稳定的水路交通和沿线的喀什特风光是柳州发展水上旅游的潜在优势。

3.城市辐射力

柳州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区位。柳州既是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素有“桂中商埠”之称,在广西具有较强的中心辐射力。柳州距南宁、柳州、广州等城市距离较近,同时可以受到这些大城市的核心辐射。大桂林旅游圈的发展可对柳州旅游产业起到一定的联动作用。

4.文化特征

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柳州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壮族的歌、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瑶族的舞”风情四绝,构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

二、柳州乡村旅游产品定位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柳州市繁华地段三中路一带对当地居民对就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调查期间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问卷率为97.23%。通过对柳州市客源地问卷调查分析而知:游客的需求偏好主要集中为乡野观光、吃农家饭、亲自采摘瓜果、野餐度假、访问历史古迹、古村古寨。55%以上的游客认为乡村旅游吸引人的原因在于其清新空气、田野风光;乡村旅游的80%游客旅游目的为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潜在游客的产品偏好主要为农家乐旅游产品。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游客对柳州乡村旅游的感知映象集中在乡村体验、度假游乐。但由于柳州乡村旅游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导致各旅游区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旅游精品不突出,造成旅游形象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通过对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对主要客源市场的调研,将柳州乡村旅游定位为三个模式。

1.休闲文化

未来的旅游产业更多的是向绿色、文化、健康、创新和猎奇方向发展。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随着城市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收入、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迷恋绿色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柳州乡村旅游应契合旅游者这一需求,打造城市近郊的休闲文化场所。

2.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比较清逸、恬静的文化,其寄托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与世无争、安静无为、享受田园的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当代大都市人们向往的生活意境。柳州乡村旅游资源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农有田,有石有林,孕育了朴素而又浓厚的柳州乡土文化。游客可以体验到瓜果采摘,住农舍,吃农家饭等原滋原味的乡村文化产品。

3.民族文化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达30余种。柳州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区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壮、苗、侗、瑶等少数民族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江县拥有以侗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侗乡景观。融水县所展现的苗家“吃、穿、住、行”则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三、市场营销策略

1.有选择的利用传播媒体

首先要考虑成本比较低,影响面又比较大的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引资期和开发期。例如,传播媒体可选择目标市场地区的地方日报、晚报、早报等,它们具有较高的当地市场覆盖率和读者量大的特点。也可以在目标市场地区召开旅游产品说明会或组织旅游中介机构采线活动。而中后期则可以考虑选择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和报刊。

2.影视营销

拍摄宣传片,借助电视广告、纪录片等影视媒体形式,提高柳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同时,如果有电视、电影、广告等题材需要,可免费提供场地等。这种方式适用于对于乡土气息,田园氛围的宣传。

3.节庆营销

柳州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短距离的一日或两日游,及清明、端午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十一黄金旅游周。因此,促销宣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节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时间,以较密集的宣传攻势,争取达到在节假日的旅游高峰。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节庆习俗,进行促销、宣传,开拓大众市场。

4.网络营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网络了解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信息的,加上乡村旅游的受众多为自主游客。因此,在柳州乡村旅游的营销过程中,要注重网络营销。

(1)在政府旅游网站中,针对柳州乡村旅游区进行推介,对旅游资源、交通区位、旅游项目、旅游线路进行介绍。

(2)可与国内著名的旅游网络营销商合作(如携程)共同推出柳州乡村旅游的独家产品,以扩大旅游区知名度和档次。

(3)在网站中搭建互动平台,比如,旅游论坛、驴友日记专栏等。给旅游者交流旅游心得和潜在旅游者一个交流的平台,使景区特色以这种更有可信度的方式展现出来。

5.关系营销

柳州市政府及旅游部门,在协调好各旅游区、各利益相关群体、游客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司建立稳定、牢固的业务联系,邀请相关部门学习考察等,扩大柳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在乡村旅游区打造商务型度假山庄、大型拓展项,有针对的对柳州集体、企事业单位推广。

6.政府推介

参照桂林等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的营销模式,由政府组织在重点客源城市和主要旅游区进行旅游项目推介,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旅游宣传,策划旅游专线,吸引更多游客,同时树立政府形象,扩大知名度。比如,在柳州近郊的进德推广生态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政府可以专门在柳州各中小学范围推广前去参观,既开阔了柳州青少年的视野,也提高景区的科普氛围,同时对经济效益起到带动作用。

7.与商家联合推介

跟商家联合,在促销、抽奖等活动中设立柳州乡村旅游某功能区免费两日游等的奖项,以此来树立景区形象,扩大知名度。

四、结语

柳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其自身优势和空间,应当成为柳州市旅游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如何使之成为市旅游业中的一个特色亮点,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做好资源和市场的调研工作,为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布局、准确定位、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特色产品做好支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02):276-277.

[2]范文赫.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实证研究――基于什川镇乡村旅游的调研[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52-53.

[3]张晶晶,陈秋华.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研究[J].现代农业,2006,(10):118-119.

[4]罗成.浅谈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旅游市场,2007,(1):75-76.

淳安县饭店产业的布局必须坚持以千岛湖区为依托,以千岛湖镇为核心,整合各级规划、统一布局,整体发展。

2.饭店功能结构布局

根据住宿设施目标市场需求的不同,确定合理的发展区位。

(1)千岛湖镇沿湖、羡山半岛、珍珠半岛、排岭半岛一带

从目前饭店业发展与建设情况来看,千岛湖镇沿湖、羡山半岛、珍珠半岛、排岭半岛一带,在2010年左右,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豪华饭店集群。已建饭店包括:开元度假村、阳光度假村、天清岛度假村、凤凰度假村、梦之岛、温馨岛、千岛湖假日饭店、海外海等。而在建的豪华饭店包括:羡山半岛洲际度假村、滨江索菲特酒店、金紫度假村、千岛龙庭商务酒店、千岛润和度假村、燕山度假酒店、天屿度假村与文化度假等,到2010年,该区块四五星级(或相当于)的饭店总数将达到13家,客房供应总数约在3000间左右。

随着城中湖的大型主题演艺、会议展览设施、大型水上娱乐项目以及高尔夫球场的落地,此区块依托城镇配套、卓越的交通区位以及天然湖景等先天条件,可逐步发展成为高档饭店集群,以会议、商务、以及豪华度假市场为主。

但从目前来看,该区块已建与在建的度假饭店竞争优势雷同,缺乏差异性的产品设计、休闲配套设施或会议商务设施。为进一步优化该区域饭店产业类型结构,政府应鼓励饭店在经营过程中,继续重视对相关硬件的改造,追求差异化,引领度假消费时尚。

(2)千岛湖镇

随着新码头的建成,千岛湖镇作为淳安县景区集散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但由于旅游观光团队对住宿要求的日益提高,普通一二星级与社会旅馆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住宿需求。

从目前来看,千岛镇上共有五家三星级饭店,客房总数为687间,床位数1367张;而一二星级饭店与社会旅馆的客房总数为2732间,床位总数为5519张,床位数比例为2:8。

为提升千岛湖团队旅游的品质,吸引更多的旅游团队在千岛湖镇留宿,千岛湖镇应鼓励具有升级三星潜力的二星饭店及社会旅馆,投入资金改建升级,争取在2010年将三星级饭店数量增加为8家,客房总数达到1000间左右,床位数2000张。将三星饭店与其它简单住宿型饭店床位数比例提升为3∶7。

对于由于设施受限无法改成三星的社会饭店以及一二星级饭店,则可通过协会培训以及商业贷款支持,更新客房设施,提高游客的住宿质量。

(3)进贤严家区块

在淳安县经济与旅游发展规划中,进贤湾区块为淳安县未来重点建设的四大度假区之一。虽然目前建成和规划的项目不多,但用地相对千岛湖镇更为充裕,而环境优美、清新宁静。与千岛湖镇之间交通十分便利,但却没有千岛湖镇作为中心城镇所带来的假日交通拥挤以及其他城市化的紧张和困扰。

在进贤严家区块,可适当引入与千岛湖镇中心湖区相区别的别墅型家庭度假型或延长住宿型的豪华度假住宿设施,以适应长三角中产阶层家庭度假与延长住宿的出游需求,以丰富千岛湖饭店业的结构类型。

(4)姜家区块

姜家产业区块承担着振兴西南湖区旅游的重任。随着千汾线的通车,交通瓶颈的突破,姜家区块优良的生态环境、湖岛相连、平缓地势以及天然亲水浅滩的优势为其发展与中心湖区差异性的住宿业态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适合姜家区块发展的饭店业态包括:

――别墅型度假住宿设施:

别墅型度假类设施对于用地面积有着较高的要求,建议引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度假类住宿品牌,以开创国内独树一帜的度假体验,引导度假新潮流。如由杰勒德・布利茨(GerardBlitz)在法国巴黎创立了地中海俱乐部(Clubmed),以一种别致的度假模式而蜚声世界,Clubmed拥有遍布全球的90余个度假村,每一处都无以媲美的选址,奢华舒适的设施以及每一种由专业活动组织人员热情参与的活动,而让消费者享受最难忘的假期,而这一切都包括在一种非常方便的一口价全包度假套餐中,包括各类度假活动、住宿与三餐丰富的美食。

――医疗保健型住宿设施:

医疗保健型住宿设施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度假产品,此类度假产品以私秘的住宿体验、完善的健康体检仪器、先进的康复设备、一流美容整型手术、时尚的健身指导等作为独特卖点。

――乡村度假型住宿设施:

乡村度假型住宿设施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度假产品,但现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却上升迅速。他们期望得到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文化民俗体验,但同时又希望享受到现代化的舒适居停,特别是对卫浴设施、安全卫生的环境、现代化的娱乐设备(比如,频道丰富图像清晰的电视、宽带、无线上网等等)、清洁美味的乡土菜肴都有着较高的期望。但是,单纯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乡村接待,从资金到知识,都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专业化商业资金的介入,以提升乡村旅游住宿设施的品质。

――老年长期居停型住宿设施:

中国即将步入老年型社会,由于20世纪70年代所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避暑、朋友聚会、更换居住环境、体检、休养等都是现代都市老人度假目的,他们需要经济实惠、舒适专业、为他们度身定制的住宿服务。

参考文献:

[1]淳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余瑞林,张红.武汉市星级饭店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09-211.

[3]文吉.广州市星级酒店空间发展格局[J].经济地理,2006,(3):451-455.

[4]林东.福州市区星级饭店布局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4):124-127.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项目基金: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B790017)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河南地处中原,境内拥有秀美的山川河流,广阔的平原,独特的地理风貌,浓郁的乡村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等各种外部机遇的影响下,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建设,在乡村旅游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增长较快。据河南省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可知,在2015年河南省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都达到新高,接待游客量达到了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018亿元,比2010年的接待游客量增长了98.7%,比2010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18.7%。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意见》,从促进全省旅游业长足发展的角度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并且,河南省连续多年将乡村旅游列入“河南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通过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乡村旅游发展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山脉、河流资源充足,山脉主要集中分布了豫南、豫北和豫西,南有大别山、桐柏山,北有太行山,西有伏牛山;河南境内河流遍布,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秀美的山川河流为河南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另外,河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河南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交通优势。河南地处我国中部,贯通南北、承启东西,是我国内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陇海线、京广线在河南省会郑州交会,郑州新郑机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空域条件好,飞行航程两小时内可以抵达全国主要城市。2015年底,河南省内公路通车里程达26.7万公里,并且已全面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基本上实现“村村通支线”。便利的交通为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市场优势。河南一直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也较为密集,截至2015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人均消费支出17,154元。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高的人均消费水平,都为河南乡村旅游的客源提供了保障。加上近些年来河南周边及海内外来河南旅游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河南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明显。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的发展举措,在2016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乡村旅游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前景巨大,而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河南乡村旅游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2、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及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主要文件有《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并连续多年将乡村旅游列入“河南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从2010年开始,河南省财政每年都要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的建设及开发工作。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带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经营开发者多为当地的村民,文化程度有限,品牌意识不强,不懂如何进行市场的推广工作。同时,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目前互联网普及,网络是对乡村旅游很好的推广媒介,但在新媒体的应用方面河南省虽然也建立了相关的网站,例如河南乡村旅游网,但对于网站的宣传不足,并且乡村旅游项目主体对于网站的利用也不到位。

(二)创新意识不到位,产品特色不明显。虽然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但由于创新意识不强,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类,例如渔家乐、果园采摘、农家乐等方式居多,并且产品开发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郑州周边采摘草莓、葡萄、桃子、樱桃等的果园举不胜举,且形式单一,缺乏配套产品或娱乐项目做支撑,很多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河南有些地区非常民俗化的文化娱乐未能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很多当地特色文化、历史遗产、风俗习惯都不能有效地展现和利用,致使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整体雷同,缺乏特色。

(三)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主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专业培训以及科学的管理意识,大都凭经验进行管理。另外,据有关学者调查统计的结果可知,河南省乡村旅游很多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未纳入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并且对于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于违法后的执法渠道不畅,惩罚措施不够严厉,故而造成环境和资源遭到违法破坏的现象屡有发生。

(四)盲目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在2016年10月13日召开的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会议上,张广智强调:“发展乡村游要搞好规划,起步要好,不能一哄而上,有些资源是不可逆的,倒腾坏了就恢复不了”。但就河南省前期的乡村旅游项目来看,很多都是自主开发,经营者未经全面的市场调研,项目开发缺乏有效的引导,未能做到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项目与项目之间互相效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行竞争激烈。目前,河南省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分布较广,组织成套线路较为困难,而乡村旅游与各传统旅游景点的有机联系也较少,不能有效发挥整合传播的效果,也造成了游客旅游时不能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效果,这也必将降低当时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基础设施不到位,未能全面做到与环境和谐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通信和卫生服务等方面。虽然河南实现了道路的“乡乡通干线”,但好的旅游资源大都在偏远的山村,道路不够通畅,或者道路过窄,路面不平坦,造成游客的可进入性低。并且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的指示标识不到位或不明晰,造成自驾游客人无法准确到达。另外,停车问题亦是乡村旅游的一大方面,很多乡村旅游景区未设置规范的停车场,一到节假日很多车辆无处停放,甚至一些当地居民坐地起价,借机宰客,造成游客旅游体验差。

住宿设施不到位或条件差也是河南部分乡村旅游的突出问题。由于很多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游客一天无法返回的有意在当地留宿,却一房难求,就算找到住处条件也较差,服务水平跟不上,这不但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也降低了乡村旅游的收益。另外,由于很多乡村旅游景区通信设施不健全也造成了游客的不满。近年来,网络信号、手机信号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必备的要素之一。

最后,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缺失,部分垃圾乱扔乱倒而缺乏管理。另外,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厕所过于简陋,游客旅游体验不佳。这些环保方面的设施不到位,对当地的环境会造成直接的破坏。

四、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市场推广。依托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历史文化遗产优势,与河南特有的乡风乡俗有机结合,努力塑造具有品牌个性的乡村旅游品牌,利用品牌进行景区的宣传,争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的强势品牌,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在进行市场推广时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广告之外,也可利用公共关系、赞助活动等,并且在媒体选择上要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通过旅游门户网站、手机app、插页广告等形式将乡村旅游的信息更广泛、更快捷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

(二)注重创新,塑造产品特色。想要摆脱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使游客乘兴来尽兴归,就需要加强创新,努力塑造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第一,加强配套产品和娱乐项目建设,避免产品过于单一。可以在原有的渔家乐、果园采摘、农家乐等方式基础上增加形式多样的娱乐项目;第二,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河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都有相当多的历史典故,如果有效地将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组合开发“乡村-历史文化旅游”将更具有吸引力;第三,与当地的特色乡风乡俗相结合。河南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都较大,造成了河南不同地方的乡风乡俗差异也较大。如果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能与当地的特有乡风乡俗相结合,并融入一部分现代的元素,将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使乡村旅游更具有感染力和厚重感。

(三)加强政府主导,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在乡村旅游建设开发及政策制定和完善管理机制方面都应起到主导作用。目前,中央政府及河南省政府都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很是重视,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除了制定政策和给予资金支持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河南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统筹规划,加强对河南乡村旅游的整体宣传推广。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为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交流机会,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旅游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上,地方政府也应该做好引导工作,积极主动联系各大院校,与院校进行合作,让其为乡村旅游培养并输出优秀乡村旅游方面的人才。

(四)强调合理规划,统筹整合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可以统筹整合省内各类旅游资源。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时,应本着全面开放、统筹兼顾的原则,同一地区的同类型乡村旅游项目一定要控制好量,并且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引入休闲、娱乐、购物、饮食、住宿、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同时,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力,在建设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做到有节制,适度开发。另外,景区与景区之间在规划时要加强联动性,尽量能保证在游客旅游时可以方便同时游玩,多塑造一些有价值的成套乡村旅游线路。

(五)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协调发展。通过以上对河南乡村旅游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大多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是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通信和卫生服务等方面。所以,首先要尽量解决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问题,修通入村公路是根本,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停车场所;其次,鼓励当地村民开设乡村旅馆,提高服务水平和卫生条件;再次,落实张广智在2016年10月13日全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也要加强手机信号的覆盖范围及强度;最后,建立污水及垃圾的处理设施,强化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村民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付红丹.优化河南农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6.7.

[2]张连玉,王璐琪.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河南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6.6.

[3]杨冉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优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6.6.3.

[4]王亮亮.美丽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3.25.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浙江省;实证研究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1]。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旅游的流动及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中国对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国内对旅游行为研究已较为丰富。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7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一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二

县政协于2017年4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苍南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部级生态乡镇4个,部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2017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二、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各级乡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和村庄,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金乡同春酒、本地笋干、席草制品、海鲜产品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通过再保险、风险贴息等方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南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此,对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南阳市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施精扶贫,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南阳城乡发展和建设美丽南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南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开展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1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网络报刊和有关文献,以及在内乡、西峡、淅川、卧龙区和宛城区等乡镇实地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南阳市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快,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1.1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南阳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2212.5m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全市90%以上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丹江库区水质更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3%以上,位居河南省之首。自然景观有以丹江水库景区等为重点的伏牛山旅游区,桐柏淮源旅游景区,富含历史底蕴的卧龙岗和麒麟岗以及独山等;人文旅游资源有以淅川县境内楚都丹阳故址龙城,以“科圣”张衡墓园和故里、“医圣”张仲景的墓地和祠堂、诸葛亮躬耕地的武侯祠、南阳汉画馆等为主的汉文化系列,以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古街道、香严寺等为主的古建筑系列。南阳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有桐柏县的神话,内乡县的宣讲圣谕等;民间美术有方城石猴,唐河城郊剪纸;民间音乐有南阳市板头曲,丹江号子等;民间舞蹈有南召县的云彩灯,内乡县竹马舞等;戏曲曲艺有内乡县的宛梆,桐柏县的皮影戏,南阳市三弦书等;传统竞技有社旗县陌陂乡九宫八卦阵,宛城区舞狮竞技等;民间手工技艺有镇平玉雕工艺,镇平手工丝毯工艺等;民间杂技有新野猴艺,西峡县丁河镇的丁河高台等;民俗文化有桐柏县的婚礼习俗,内乡县衙的岁时节令“打春牛”,南阳市的医圣张仲景祭祀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在国务院、省市政策大力扶持下,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建设步伐较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全市已初步培育出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300多家,如西峡、内乡、淅川等地已有农家乐200余家,依托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开展“农家乐”型旅游休闲服务。乡村旅游村和生态园蓬勃发展,西峡县化山村、东坪村,卧龙区达士营村,新野县津湾村4家单位为全市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宛城区卢园、豫花园,卧龙区月季博览园,镇平县中原荷花博览园,南召县玉兰生态观光园、宝天生态园6家单位为全市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3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栾西、周南高速公路和郑万高铁即将建成通车,焦柳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跨东西,G311、G312、G207、G209等国道和S59、S98、S103、S231等省道分别从南阳境内穿过,南阳姜营机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仅东南10km,全市已构成立体型交通网络。南阳市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小时车程内,距南阳市区在2小时左右。乡村旅游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尤其是临近省市的都市居民,便利的交通将为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条件,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1.4乡村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南阳市各市县均发展了不同档次农家乐和度假村,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应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休闲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如西峡双龙镇化山村已建成各类农家宾馆近200家,年平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全村建成了“龙潭山庄”、“伏牛山庄”、“龙河山庄”等五大旅游接待宾馆群,初步形成了古典田园和西欧风情等风格,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验服务上,建设了猕猴桃精品果园,依据四季节令特点,建设油菜园、西瓜园、玉米园、甘蔗园,供游客观光采摘、体验农业生产的快乐。1.5乡村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市县各级旅游宣传等部门充分利用“两节一会”、农运会等大型节会活动及南水北调水源地这一优势,依据自身乡村旅游特色,精心策划和包装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活动,编写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借助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全方位展开宣传,打响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如镇平县中原荷花博览园、卧龙区月季博览园、西峡华山村和东坪村、新野县津湾村碧海银滩桃花园。通过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及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并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及相关纪念产品和餐饮住宿等网上预订等服务。

2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内涵不足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上,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现有的农家乐、生态园及休闲农庄,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己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发的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中,忽视了乡土性和自身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盲目建设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致使以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出现了趋同化,基本上都是吃农家饭、采摘、垂钓、打牌、KtV等形式,缺乏特色。2.2规划不足,缺乏整体性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还处在散乱状态,除少数乡镇外尚缺乏科学规划,乡村旅馆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外界知晓率并不高。在交通、网络、休闲娱乐、教育体验等方面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旅客需求,亟需加强和改善。另外由于缺乏规划和整体性,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缺乏稳定、符合经济规律的旅游市场,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条件滞后旅游交通状况不好,交通连接度不高,网络覆盖度不足,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尤其是在乡镇结合处、山区。农户周围的环境状况较差,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饭店、旅馆、公共卫生间不足,服务配套设施不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游客对安全、舒适、卫生等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更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的需求,接待能力较差。2.4发展投入不到位,资金不足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前期投入相对经营者而言较高,短期收益不高,消费市场有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有意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已发展的经营者无力壮大规模、提升品质、拓展市场,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南阳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5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当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经营者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专业性不强,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尚有不少小农意识。南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缺少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另外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指导能力不强。2.6宣传不到位,市场影响不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户群是城市居民,尤其是临近省市县的城市居民,然而目前南阳市乡村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很多乡镇乡村旅游项目甚至在南阳市县都未打响知名度。宣传手段上尚过于依赖报纸和电视媒介,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3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3.1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立足特色,突出内涵,走文化品牌之路,以民俗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走自然风光文化、饮食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之路。注重搜集民间传说、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背景等资料,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原生态古村落和村寨等人文资源,猴戏、庙会、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民俗风情体验、观光体验等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休闲度假型特色旅游产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针对当前老龄化现象,发展养生养老特色生态园。3.2整合市场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南阳市各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整合各乡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统一管理及对外宣传。结合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效果,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南阳市乡村旅游,加强立体广告宣传,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广告牌;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采用编唱歌曲、创作文学影视作品、开展摄影比赛、制作写生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南阳各县乡村旅游知名度。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等把南阳乡村旅游产品,方便快捷地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借鉴湖南张家界、河南焦作云台山运作模式,通过主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申报主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和旅游知名度。3.3积极筹集资金,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保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和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同时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对旅游业投资者在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投资者见效益。3.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有计划的组织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村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以定向委培、引导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高级乡村旅游经纪人才。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厨师、民俗礼仪人员及讲解人员(导游),培养和造就一批本土实用型人才,为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5规范管理,加强服务规定乡村旅馆、旅游村评定标准,实行星级评定,加强奖惩举措,激励乡村旅游经营者良性竞争,促进发展。要求乡村旅馆对照标准搞好配套设施,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卫生。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设立乡村卫生室,方便游客和群众就医。各乡镇、村成立管委会统一管理治安、卫生、公共秩序等,有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旅游管理、工商等部门规范收费标准,指导乡村旅馆制定和完善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设立“黑名单”,明确经营者、顾客的职责和义务,有效防止和处理好重大疾病、突发性事件。总之,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探索上还处于模仿状态,缺乏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科学规划,同国外及发达城市相比,创新理念不足,特色不够鲜明,未能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模式,今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南阳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精准定位旅游消费市场为导向,突出乡土特色,按照现代服务理念,打造南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

[2]周金波.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3]秦娟.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9):55-57.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郫县;乡村旅游;营销

一、郫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位于成都西大门,城市建设逐步和成都融为一体。郫县最早以古蜀都闻名于世。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幅员面积432.31平方公里,总人口455688人,辖13镇3乡,261个村、21个居委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旱从人,物产富饶,素有“银郫县”的美称。郫县农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农科村、金沙村、筒春村等四季鲜花盛开、游客不断的旅游基地;建成了风格独特、新颖别致的农家旅游接待点405家;发展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全县呈现出农家民俗、休闲娱乐、世界风情、古蜀文化于一体,点、线、片结合的城郊旅游发展格局。

二、郫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项目与成都周边其他旅游地极为相似,春季赏花、秋季摘果,而且建筑的风格也与其他景区的相似,这给旅客留下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印象,郫县、龙泉和都江堰,感觉都在同一个地方旅游,导致游客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特殊的旅游体验。

营销观念落后。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并且过于依赖政府,没有自己的营销手段与措施,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景区的推广宣传,导致一些游客不能及时的获取旅游活动信息,阻碍旅游的顺利进行;郫县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也缺少一定的培训,这就导致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各自为营,不能与景点、旅行社共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促销手段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来吸引游客,口口相传的方式较多,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和广告进行宣传,是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很少有经营者会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宣传,最多也就是在58同城这些平台上一些消息,不能充分的描述和展现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对景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对策建议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展示并加大网络环境的建设。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而飞跃,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营销。首先,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首先就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与特别服务,让游客在没到达乡村前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一下虚拟的活动项目与旅游路线,另外,及时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关注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一些对游客而言有意义的公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区加大wiFi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景区,开发郫县旅游app应用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让游客能随时随地的掌握郫县旅游的最新动态,并方便游客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微信朋友圈自己的旅游体验,从而进行口碑营销。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通过乡镇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来吸引游客。通过挖掘乡村的名人轶事来发扬乡村文化,现在的游客不仅会对景区的风景和美式感兴趣,还会注重自身修养,自我提高,有质量的乡村可以让游客陶冶情操,有名人、有文化的乡村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随。郫县古今名人众多,如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西汉大司空何武,北宋著名诗人张俞,中国减笔人物画始祖石恪,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清代名将罗应旒,清末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辛亥革命同志军杰出将领杨靖中、张达三,抗战中保卫上海和武汉的英雄团长解固基、梁静珊,全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伦,以及近代中国佛教会副会长释昌圆法师,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80后实力作家颜歌等。但实际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却很少。

与历史事件结合打造旅游活动。郫县除历史名人众多外,还有很多重大事件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曾经到郫县红光进行视察,这为红光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与这一历史视察相关的题材仍然没有与郫县的旅游有任何关联,而红光也仍然只是一个小镇,与旅游没有半点联系。因此,郫县应该加大力度挖掘郫县历史上的重大事情,为旅游发展添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当地旅游经营者营销知识的培养。落后的营销观念只会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是当地的农民,知识与经验的缺乏是最大的弱点。因此,学习营销知识很重要,位于郫县的高校较多,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针对当地的旅游产品经营者开设一些课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旅游以及营销相关的知识,改善目前的现状。

四、结论

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应结合当下的网络营销、体验营销,名人效应,影视营销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内部营销等。创新营销手段、丰富营销理念,与时俱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方面。郫县的乡村旅游更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自己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来完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9-100.

[2]韩冉冉.基于体验营销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4):35-36.

[3]邵林涛.无锡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南方农业,2014(9):134-137.

[4]杜婉音.乡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81-83.

[5]易磊.浅论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J].内江科技,2012(6):31-32.

[6]袁芳,史文国.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1):158-159.

[7]胡柳,李海礁.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当代经济,2014(2):92-94.